教育装备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6 18:12:59

教育装备论文

教育装备论文篇1

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简单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行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中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中做”、“应用”)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本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教育装备论文篇2

论坛开幕式由本届论坛轮值主席、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主任龙树基主持,邀请到了广东省教育装备中心主任薛彪、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致开幕词并做重要讲话。《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常务副社长丛林、蓝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华、城市论坛下届轮值方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所长刘晓平也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有: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主任罗一华,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主任后有为,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主任杨立湖,太原市教育物资装备中心主任许原芝,郑州市教育局实验教学装备管理中心主任张玉洲,青岛市教育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刘后起,沈阳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书记郝丽敏,福州市电教馆副馆长傅瓒,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文,珠海市教育局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主任唐凌,惠州市教育局仪器站站长梁惠专,佛山市教育局仪器站副站长区建峰,苏州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绍义,淮安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主任陈东勤,镇江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书记吴善亮,张家口市教育技术装备站站长高星火,南充市教育技术装备所所长陈兴无。深圳、厦门、南昌、武汉、宁波、长沙等城市教育装备部门也派出了代表莅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还邀请到了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以及台北市幸安国民小学校长吴宗哲和高雄市大寮区山顶国小校长庄明广参会,扩大了交流覆盖面和论坛影响力。

本届论坛除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等突出特点外,论坛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开创性地采取了“论坛+考察”式的议程模式。为期3天的论坛,每天的议程安排都是上午进行论坛报告,下午组织代表参观考察广州特色学校和企业,动静结合的论坛活动安排,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论坛围绕“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等相关议题,结合论坛报告、分组研讨、互动交流、新产品新技术展示等多种形式展开。议题紧扣教育发展现状及当前热点,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论坛上,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相关领导、学校校长、优秀企业代表分别上台演讲,从不同角度与大家分享了教育装备的工作经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实践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一步深化了交流合作,坚固了交流纽带,筑牢了合作平台,达成了广泛共识,收获了丰富的论坛成果,可以说本届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第二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EECF)”达成的初步成果主要有:

1.重新梳理教装工作思路,促进全国各地教育均衡发展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愈演愈烈的趋势下,教装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论坛上,大家重新认识了“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围坐下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热潮进行冷思考,并重新梳理了教装工作思路,对教装工作的未来做了有效规划。

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来自全国各城市教育装备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人士共聚一堂,切磋交流,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并希望在后期开展有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各地教育装备水平的整体提升,这将为促进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做出贡献。

2.促进两岸教育教学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

台湾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经验丰富,此次论坛,台北市和高雄市两所小学的校长分别介绍了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情况,为大陆数字化校园建设带来可借鉴性经验,有利于今后两岸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进一步沟通和合作。另外,此次论坛上,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的牵线搭桥下,台湾两所学校与太原市的三所学校达成结为友好学校的意向,进一步促进了两岸教育教学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3.增强装备意识,提高教装队伍素质

论坛组织的征文活动,最后共收到近300篇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装备工作者对教育装备工作的热情,让学校和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现代教学设备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装备意识。另外,来自全国各城市的教育装备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优秀企业代表同台发表演讲,相互交流,提高认识,拓宽视野,接受了教装工作新理论的洗礼,有效提高了全国各地教育装备工作者的专业化素质和能力,从而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装备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装备论文篇3

关键词 教育装备;效能;文字;图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03-05

1 视觉类教育装备效能指标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人类的5种感知能力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使用

众所周知,人类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人类之间的交流也离不开这五种感知能力的支持。丧失任何一种感知能力,将给感知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和困难。虽然人类的这5种感知能力已经相当的灵敏,但就整个物质世界来说,人类的感知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如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波长范围很窄的“可见光”,人类的耳朵只能听到20 Hz~20 kHz范围内的声波等。人类是否存在上述5种感知能力之外的第六种感知能力?到目前为止,科学尚未证实人类存在“超自然的第六感”,因此,笔者仅针对上述5种感知能力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使用进行讨论。

目前,人们已经发明出很多精密的仪器来帮助自己感知更大范围的物质世界,以弥补感觉器官能力的不足,如望远镜、显微镜、超声检测、红外检测、无线电检测、X射线检测等检测仪器都能帮助人类扩大与增强感知范围和能力。在本文中仅讨论人类感知器官直接提供的感知能力,暂时不对上述仪器的作用进行讨论。

1)光的感知能力——视觉。人类通过眼睛的视觉来感知光,可直接感知的光波长为380~780 nm,称之为可见光。在教学活动中,文字、图片、视频、现实场景、肢体语言等都是用眼睛的视觉来感知的。利用人类的视觉感知能力进行教学,是当今教学活动中使用场合和使用频度最多的一种教学手段。为了利用好人类的视觉进行教学,与之配合的教育装备有黑板、投影、书、计算机屏幕、挂图等。

2)声的感知能力——听觉。人类通过耳朵的听觉来感知声音,可直接感知的声音频率为20 Hz~20 kHz。在教学活动中,语言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声音。音乐、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如动物的鸣叫、雷声、水声等)在教学活动中都会涉及到。利用人类的听觉感知能力进行教学,是当今教学活动中使用场合和频度次多的一种教学手段,仅次于利用视觉感知能力进行的教学活动。为了利用好人类的听觉进行教学,与之配合的教育装备有录音及播放设备、乐器、发出特定声音的物品和仪器等。

3)味觉、嗅觉、触觉。人类用鼻子的嗅觉来感知气味,用舌头的味觉来感知味道,用手(皮肤)的触觉来感觉物品的质地、震动、力等。较视觉和听觉的使用,味觉、嗅觉、触觉在教育活动中使用得相对较少,但在某些场合利用味觉、嗅觉、触觉进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不可替代的。例如:化学、生物、化妆品等课程中就要用到嗅觉;厨艺、食品等课程中必须用到味觉;医学(切脉、按摩)、盲文、工艺品制作及鉴定等就要用到触觉。为了利用好人类的味觉、嗅觉、触觉进行教学,与之配合的多为一些实物类物品。当前,味觉信息、嗅觉信息、触觉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再现仍然是科学技术的难题,相关设备尚属研究阶段,例如“气味打印机”。

1.2 信息通信理论与教育装备

1)教育的本质。关于教育的本质,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精辟阐述。

①《教育词典》:“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传递文明的手段。”

②电子版《学生辞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授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办法。”

③英国的亚当斯在《教育理论的演进》一书中写到:“一般人确信,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④仇春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递。”

⑤阎志民、雷克啸在《对教育功能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中说到:“教育的本质是传递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手段。”

⑥康岫岩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教育途径,再经过学生的内化、积淀,使其成为学生人生发展中持久的禀赋。”

⑦南国农先生在他的《教育传播学》中说到:“教育主要是传递前人的思想、经验、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传播行为。”

从上面一系列论述中不难看出,教育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教育是对人类知识有目的的传递。只要是传递,就必须经过物理世界,就需要用到能够帮助传递的物品——教育装备,而教育装备的效能将直接影响到传递效率和效果[1]。

2)基于信息通信理论研究教育装备效能。教学媒体理论实践的教科书中,在讲述教学媒体传播过程的理论基础时,往往会引用通信理论中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教育装备效能时,同样要借鉴通信理论中的研究成果。信息通信理论中给出通信系统的模型[2],简称模型1,其框图如图1所示。

上述的通信系统模型框图是一种适用范围较宽泛的单向链路的通信系统模型,针对教育活动及教育装备来说,上述模型可做部分针对化的修改,得到教育活动中的通信模型,以下简称模型2。教育活动中的通信模型如图2所示。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information)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信源中的信息传递给信宿。但是信息是不能直接传递的,正如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因此,要传递信息必须借助于某种载体,消息(message)就是信息的载体。在物理世界里,传递消息是通过信号(signal)来实现的,即信号是运载消息的工具,常用的信号有光信号、声信号和电信号等。

由模型2可知,因为接收方是人,因此接收信号必须符合人类感知器官的要求,超出感知器官能力的信号,人类是接收不到的,如超声波、X射线等是人类无法直接感知的。此外,由于接收方处理信息是在大脑中进行的,因此从接收信号中提取信息的过程(速度及复杂性等)也不能超出接收方大脑的能力,否则即使把大量含有信息的接收信号传给接收方,接收方也无法有效地从中提取出信息。

鉴于接收信号提出的要求,模型2中的其他几个部分,如发射信号、教育装备(信道)、干扰等,由此都有了相应的限制性要求。

在模型2中,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可以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也可以是同类型的信号。例如:发射信号是人说的话(声音),教育装备仅做了音量的放大,则接收信号也是声音,即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是同类型的信号——声音信号。又如:发射信号是存储器里的数字声音文件(电磁信号),数字声音文件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由扬声器播放出声音,这个声音就是教育装备根据发射信号产生出的接收信号,这便是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情况。

在模型2中可以看出,教育装备承担着信号传输和信号转换的任务,教育装备的效能就是教育装备完成信号传输和信号转换任务的能力。研究教育装备的效能,完全可以借鉴通信领域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基于信息通信理论研究教育装备效能是完全可行的。

2 视觉类教育装备效能指标

2.1 视觉类教育装备

模型2中,如果感官为眼睛,则要求教育装备输出的信号(模型2中的接收信号)为可见光信号,这类教育装备称之为视觉类教育装备。较常用的视觉类教育装备有计算机显示器、投影机、电脑白板、大屏幕触摸屏、幻灯机、电影、电视、电子书、纸质书、挂图、黑板、手机屏幕等。

2.2 从教育装备的技术指标到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

各种教育装备都有其特定的技术指标,例如投影机的技术指标有亮度、对比度、分辨率等几十项,而黑板的技术指标有材质、板面颜色、板面面积、板面光泽度、板面耐磨性、板面硬度、板面漆膜耐候性等。

可以看出,在教育装备的技术指标集里面,有相当多的各种各样的具体技术指标,它们的具体参数也很精确且具有可测量性,这些参数完全可以给出相应教育装备定量的描述。虽然教育装备的技术指标已经相当完整和精确,但是这些技术指标却与教育活动中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很难直接用于描述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例如:教师在使用投影机和幕布系统进行教学时,往往会问“后排的同学们能看清楚吗”这样的话,而不会去问“投影机的分辨率是多少”。又如:教师在大教室用扩音机上课时,往往会问“同学们能听清楚吗”这样的话,而不会去问“扩音机的功率是多少?教室的声强是多少”。

上述例子表明,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们关心的是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即“看清楚吗”“听清楚吗”等与教育活动明显相关的效能指标,而不是教育装备自身的技术指标如“分辨率”“声功率”等。虽然,教育装备的技术指标必定会影响到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即“分辨率”差的投影机必定会造成“看不清楚”,但是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们能直接体会到的是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看不清楚”,而不是技术指标“分辨率”差。

迄今为止,生产教育装备和使用教育装备时,看到几乎都是大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指标,很少看到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这就造成了当今很多困惑问题的出现,例如:“教育装备好用吗?”“如何评价教育装备?”“教育装备的教学适应性如何?”“如何用好教育装备?”等等。

为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将教育装备的指标参数向教育需求再推进一步,即给出教育装备自身性能指标的同时,进一步给出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一旦有了明确的教育装备效能指标,那么教学活动中很多有关教育装备的困惑问题将迎刃而解。例如,在做教学设计时,有关教育装备使用方面的设计将变得更加精确和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笼统性地谈几条原则。当然,把教育装备的性能指标推进到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项需要逐步去完成的庞大且复杂的工作。

2.3 文字展示效能指标

展示文字是视觉类教育装备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在黑板上书写板书、用投影机放映PPT、用计算机浏览网页等,无一不含有文字(包括符号)。用视觉类教育装备展示文字最重要的是要让接收者能够舒适地看清楚文字;能够迅速地识别文字;能够方便地阅读有相互关系的但在位置上有一定距离的上下文;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内将需要的文字展示出来;等等。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文字展示效能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量指标,一类是速度指标。数量指标的含义是接收者能够舒适地看清楚文字和迅速地识别文字的前提下,展示装备能同时展示出多少个文字;速度指标的含义是展示装备能够以多快的速度把规定数量的文字展示出来。本文仅对文字展示效能指标中的数量指标进行讨论。

1)文字数量。在研讨如何制作出一个好的PPT时,有人给出这样一条经验:“一页不要超过10~12行,一行不超过10个字……”这条经验里给出的120个字(10字/

行×12行=120字),就是PPT文字展示效能指标中的数量指标。

这“120”的数字是如何得到的?任何情况下PPT都能做到120个字的展示能力吗?PPT能突破120个字的展示能力吗?等等问题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课堂教学的经验表明,当使用大课堂进行授课时,为了使后排的学生(接收者)能够看清楚黑板上的文字,教师往往使用大尺寸的字来写板书;如果在小教室里进行小班授课时,字的尺寸就没有必要那么大。因此,同样一块黑板,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其可以同时展示出的文字数量是不同的。这就是说,教育装备的技术指标(黑板的面积)仅仅与其自身有关,而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不仅与其自身有关,还与使用环境有密切关系。

教育装备的效能除了与其使用环境有密切关系外,还与接收者的情况有密切关系。例如在给视力比较好的年轻人授课时,板书中字的尺寸可以适当小一些;而给视力不太好的中老年人授课时,板书中字的尺寸就应该大一些。又如为年轻人设计的手机,其显示屏上能显示的文字数量就比较多;而为中老年人设计的手机,其特点是大字大按键,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能使中老年人看清楚,而不是在显示屏上能显示多少字。即同样性能的黑板或手机显示屏,如果使用者是视力比较好的年轻人时,其同时可展示出的文字数量比较多;如果使用者是视力不太好的中老年人时,其同时可展示出的文字数量就相对少一些。

综上所述,要从教育装备的性能指标直接推进到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是不容易的。为了得到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不仅要明确教育装备的性能指标,还必须明确教育装备的工作任务、使用环境和使用者(接收者)的情况。

2)文字数量的测量。将视觉类教育装备同时可展示出的文字的数量简称为文字数量。想测量出文字数量,可以采取两类方法来测量,即主观法和客观法。

主观法是让多名观察者按照已经规定好的评价标准对视觉类教育装备展示的文字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观察者给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再根据文字尺寸和展示面积等参数,最终得到文字数量这个教育装备效能指标的数值。视觉类教育装备文字展示效能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由于视觉展示类教育装备所展示的文字最终的接收者是人,因此用主观法来测量视觉类教育装备的文字展示效能指标是最直接的方法,一般也被认为是最合理、最准确的方法。但是,主观法不仅容易受到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有测量耗时长、代价高、过程繁琐等不足,因此在实际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客观法是将主观法中的多名观察者(人)替换成图像采集及处理设备,用图像采集及处理设备对视觉类教育装备展示出的文字进行接收、处理及评价,进而得到文字数量这个效能指标的数值。客观法测量视觉类教育装备文字展示效能的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

2.4 图像展示效能指标

图像是指图与像的有机结合,既反映物体的客观存在,又体现人的心理因素。由于图像所承载的信息比其他形式(文字、语言等)的信息更加直观和丰富,因此图像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计算机、投影机等现代化教育装备的广泛使用,图像越来越深入到教育的各个方面。用视觉类教育装备展示图像最重要的是要让接收者能够舒适地感受到图像的整体效果,感觉不到变形和失真;能够不费力地观察到图像的细节;能够在要求的时间内将需要的图像展示出来(即要求动画和视频的流畅);等等。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图像展示效能指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质量指标,一类是速度指标。质量指标的含义是在保证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展示装备展示出图像细节的能力;速度指标的含义是展示装备能够以多快的速度把规定数量的图像展示出来。本文仅对图像展示效能指标中的质量指标进行讨论。

1)图像质量。在讲述如何制作出一个好的PPT时,教师会介绍这样一条经验:“能用图就用图,所有的人都会先挑图看;PPT上别写那么多字,没人看,除非你打算照着念……”通常情况下,投影机+幕布系统都能很好地将PPT里的图展示出来,师生们很少对展示出来的图像质量提出异议,其原因是现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大多数图像均为示意性质的(如本文中的几幅示意框图)。对于这类示意性图像,接收者的观察重点不是图像的细节,因此即使这些图像的细节有所缺失,也不妨碍接收者理解教学内容,即此类图像细节的缺失对教学活动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在有些课程中,视觉类教育装备所展示的图像质量高低就能给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影响。

例如,数码相机在高感光度时拍的照片,其噪声、锐度、色彩饱和度、画面层次等都将变差[3]。在讲述数码相机“感光度与画质关系”的课程时,教师往往展示出低感光度和高感光度的两张照片,让学生观察这两张照片的差异,以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感光度与画质关系”。但是,在用投影机+幕布系统进行照片展示时,很难甚至根本看不出这两张照片的差异。为什么明明有差异的图像,经过了投影机+幕布系统的展示后就看不出差异了呢?原因是投影机+幕布系统的图像质量展示效能远远不能满足展示数码相机照片的要求。

2)图像质量的测量。与视觉类教育装备文字展示效能的测量方法类似,可以采取两类方法来测量视觉类教育装备的图像质量展示效能,即主观法和客观法。

主观法是让多名观察者按照已经规定好的评价标准对视觉类教育装备展示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然后对所有观察者给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图像展示质量这个教育装备效能指标的数值。视觉类教育装备图像质量展示效能评价标准可以参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如CCIR500-1主观评价标准(Methodology for the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levision Pictures, recommendation ITU-R Rec. BT. 500-11),如表2所示。

由于视觉展示类教育装备所展示的图像最终的接收者是人,因此用主观法来测量视觉类教育装备的图像展示效能指标是最直接的方法,一般也被认为是最合理、最准确的方法。但是,主观法不仅容易受到人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有测量耗时长、代价高、过程繁琐等不足,因此在实际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客观法是将主观法中的多名观察者(人)替换成图像采集及处理设备,用图像采集及处理设备对视觉类教育装备展示出的图像进行接收、处理及评价,进而得到图像质量这个效能指标的数值。客观法测量视觉类教育装备图像展示效能的方法有很多,图4所示为基于“部分参考模型图像质量评价方法[4]”的视觉类教育装备图像展示效能测量系统框图。

3 教育装备效能指标的应用

3.1 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教育装备

这里讨论的不是如何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教学媒体的类型,而是讨论如何选择一种合适的教育装备将教学需要的内容更好地展示出来。

某教室同时具有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和幕布等组成的系统),假设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可同时展示文字数量为120个字符(12行,每行10个字符),该教室的黑板可同时展示文字数量为400个字符(8行,每行50个字符)。假设授课时只展示文字和符号,不展示图片和视频等文字以外的内容,那么在教学时,该使用黑板呢,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放PPT呢?

如果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就可以把课讲完(例如整节课所展示的文字仅仅为“第一讲 绪论”这5个字),那么就大可不必为选用哪种教育装备而操心了,因为无论是黑板板书还是PPT都可以轻松地将这5个字(教学任务)展示出来,其原理是黑板板书和PPT的文字展示效能(400个字符和120个字符)远大于教学任务(5个字符)的需求。

如果授课时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和符号,那么就有必要认真考虑该使用哪种教育装备了。例如在讲授通信原理课程时,需要展示大量的公式,有些公式非常长(七八十个字符以上),有时还需将几个这样的大公式对比着看。要将这些长到被师生们形象地形容为从黑板这头写到那头的公式展示出来,用PPT就不合适了,因为PPT的文字展示效能(120个字符)已经不能满足展示这些大公式的需要了,如果强行使用PPT,则会出现完整的公式被分割展示、对比各个公式时需来回翻页等影响教学的情况,此刻应选择黑板板书进行教学。

3.2 根据教育装备的现状设计教学策略

有些场合是无法选择教育装备的,如在大礼堂做讲演时,只能用PPT来展示文字和图像,因为黑板在大礼堂里使用时,其展示效能非常低,以至于很多大礼堂不再设置黑板了。同样是投影机+幕布系统,在大礼堂使用时,其同时可展示文字数量要少于其在普通教室里使用时的数量,例如有的大礼堂里的投影机+幕布系统,其同时可展示文字数量仅为50个字符(5行,每行10个字)。如何用好这50个字符的展示能力把教学工作搞好,就是教育装备给教学设计提出的要求。

有了非常明确的教育装备效能指标,因此教育装备给教学设计提出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有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设计教学策略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这里就不占用文字赘述了。

3.3 提出对教育装备的设计要求

教育装备的发展是教育需求所拉动的,教育对教育装备提出的最直接要求常常是教育装备的效能指标,而非教育装备的技术指标,因为教育装备的效能是教育装备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如“看得再多些”“看得再清楚些”“听得再清楚些”“用得再方便些”等,都是教育对教育装备提出的效能要求。

在过去的投影机+幕布系统中,投影机的屏幕比例是4:3,使用这样的系统做文字展示时往往感到每行可展示的文字数量比较少,不少师生都希望屏幕能再宽一些,能多展示些内容。近期出现的屏幕比例为16:9的投影机,其每行可展示的文字数就多于屏幕比例为4:3的投影机。因此,在新建多媒体教室时,不少用户倾向用屏幕比例为16:9的投影机。

在前文2.4的1)中曾谈到用普通投影机+幕布系统进行“感光度与画质关系”教学时遇到了一个困难,即投影机+幕布系统无法表现出高感光度和低感光度时拍摄照片的差异。为此,师生们希望有一种能表现出此类照片差异的展示设备。在没有新装备之前,师生们解决上述难题的方法是放弃投影机改用计算机屏幕,虽然计算机屏幕能够表现出此类照片的差异,但是面积较小、个人化的计算机屏幕在解决上述问题后又带来新的其他问题。近期出现的大屏幕液晶书写屏由于具备了面积大和显示质量高的特点,因此在一些要求展示高质量图像的教学中得到青睐。

参考文献

[1]胡又农,等.教育装备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Haykin S. Communication Systems[M].4th ed.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神龙摄影.数码单反摄影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教育装备论文篇4

一、历史沿革中的功能表现

教育装备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起到过影响教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下面通过两个历史事实进行说明。

中国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制度,但学校教育主要是官学,学校以官办为主。正如《简明中国教育史》中所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古代的典章文物,如典、谟、训、诰、礼制、典章,都藏于秘府,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都藏于宗庙,由典乐官掌握,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教师都由官吏兼任。”[1]即由教育资源、教育装备的掌控形式决定了当时的教育体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官学衰落而私学兴起,孔子的私学教育就是在此时出现。造成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的原因不是别的,恰是当时教育资源、教育装备掌管权利的下移所致。《中外教育史》中关于这一情况有如下记述:“西周以前,典章文物都藏于官府,知识和学术为官府所垄断,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接触和掌握知识和学术。但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局面被打破,文物典籍和掌管文物典籍的官吏流落到各诸侯国和民间……”[2]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装备在教育的变革中确实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学术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该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现象是指在上述两个时期中,由来华的西方人、出洋华人、西方书籍和译著,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的文化活动。一个活动将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了中国。这些出版的著作与译著作为教材,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使中国从私塾、书院、科考为主的旧式教育中挣脱出来,开始走进近现代的教育模式。同一时期,西方的教学仪器设备也大量引进,例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周学熙在天津玉皇阁创办。“以仿造教育各种品武、仪器,备学堂教科之用,以浚发学识,挽回漏卮”为宗旨。制成教育用品达二百数十种。附设教育品陈列所,任赵元礼为管理。后迁至河北劝业会场内[3]。到1907年,清政府再拨扩充成本银二万两,重新制定了“仿造教育上各种品物仪器,专备学堂教科之用,以睿发学识,挽回学界漏卮为宗旨”[4]的方针。这些教育装备的推广和使用,对中国“兴办西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思想,起到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二、逻辑论证中的功能分析

1.装备的功能

早期,装备一词主要用在军事方面,当做名词使用时表示军事装备物资,而当动词使用时则表示对装备物资的配备行为,例如说“装备了一个连”。甚至在《辞海》中,对装备一词的注释都是:“军队用于作战和作战保障的各种器械、器材等军事装备的统称。”慢慢地,装备开始用于其他领域,例如我们常说的工业装备、农业装备、科研装备、医疗装备、体育装备、教育装备等。人们大量使用这个词的根本原因在于装备的本质其实是人工制造的工具,而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是依赖着该领域相应工具装备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人们通过世界上近期的一些战争得出一个未成文的共识:“现代战争,打仗就是打装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装备或工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就是几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高效率实用型蒸汽机的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快速地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电动机和电气电力设备大规模使用,由此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进入了自动化时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则促使人类向智能化时代迈进。装备的发展促进着领域的发展,从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前进,装备的进步还增加着人们的知识,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装备人经常举这样的例子:数码相机使得现代的人们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而这在数年前的胶片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虽然各个领域都需要重视装备、发展装备,但是它们的装备却因为作用对象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先说一下工业装备的情况,工业包括重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化学工业和轻工业(纺织工业、烟草工业、加工工业等),从这些行业名称中就能够看出,它们的生产工具装备的作用对象多为无机物或有机物而非生命的物质。广义的农业则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所以农业生产工具装备的作用对象多为植物或动物而非人类的生命体。军事装备的打击对象是敌人和敌人的设施,所以军事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以人为主并兼有非人类的东西,而且与其他建设性装备相比,它具有破坏性、摧毁性的性质。医疗装备、体育装备、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类本身,并且都是建设性的作用。科研装备比较特殊,因为科研本身涉及的领域最宽,它既包括工业科研、农业科研和军事科研,还包括医疗科研、体育科研和教育科研等,所以科研装备就不能自成体系,而是根据相关研究领域来确定其装备特点。例如,工业科研装备应属于工业装备,军事科研装备应属于军事装备,教育科研装备就应属于教育装备了。

因为教育装备与医疗装备、体育装备在作用对象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在研究教育装备作用理论时就可以与医疗装备、体育装备研究成果进行对照或对比研究。而在研究教育装备的管理理论时则可以借鉴工业装备、军事装备的管理学理论,因为这些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应用若干年了,它们有很多的经验。装备作用对象的特点反映了领域的特点,教育装备作用对象的特点反映了教育事业不宜完全采取工业生产的模式和军事管理的模式。

2.教育装备的功能

虽然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与医疗、体育装备一样都是人类本身,但是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也有不同。医疗、体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基本上是针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与健康,而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则更多的是为了人类心理的健康、思想的先进、知识的丰富、头脑的强健等。所以教育装备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就不能与医疗、体育装备一样,更不能与工业、农业、军事装备一样,教育装备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作用对象是宇宙万物中最高级、最复杂的人类的头脑。在这方面,心理学与教育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心理学没有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或大的体系,而基本处于科学研究的状态,同时从学科角度讲,心理学也属于教育学科门类,所以在这里就将心理学装备纳入了教育装备体系。

工业装备作用对象的简单性,使得工业装备得以优先快速发展起来。然而,正是由于教育装备作用对象的高级性与复杂性,使得它的研究始终处于初级阶段。教育装备的发展从来都是“拿来主义”,都是将其他领域的装备直接拿来使用,使得它的性质类似于科研装备,还未构成自己独立的体系。拿来主义的教育装备还反映出它们支持的学习正处于模仿阶段,在模仿其他领域的工作,而模仿则是最初级的学习方式。教育装备的研究就是要构建教育自己的装备体系,使得由教育装备而形成的教学环境下的学习变为高级的学习。

教育系统的特殊性使教育装备的表现产生了质的变化。例如,作为工业装备的一台机床在工厂生产时,其加工的那个工件就是装备的作用对象,同时它也是这个工业系统中的客体,主体是它的加工者―工人。而将这台机床放到学校里进行教学时,机床与被加工的工件一起都成为教育装备(它们的作用对象是学生),变成了工具,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教师和学生是这个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机床加工原理知识和技能成为该系统的客体。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以学习加工原理知识为目的的机床和以掌握加工技能为目的的机床也应该是有区别的,用于学习知识的机床应该更加清楚地展现出加工过程与原理,而用于掌握技能的机床就应该更加接近工业环境中实际的机床。作为教育装备,它们的共性只表现在更加突出其安全性这一点上。于是可以认为,对于普通教育应该设计制造适应其特点的装备,而对于职业教育就应该直接使用其专业所对应领域的实际装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教育装备与其他领域的装备相比具有特殊性,它的作用对象是最为复杂和最为高级的人类的头脑。(2)在设计、制造和管理的过程中,教育装备处于系统中客体的地位;而在使用过程中则起着工具的作用,既非主体也非客体。(3)拿来主义的教育装备配备不是科学的配备,应该为教育设计自己的装备,以改进学习模式。(4)教育装备研究的重点在于教育教学应用,教育系统客体异化的现象决定了教育装备研究应该切忌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方式。

三、教学系统中的功能地位

1.教学系统的构成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系统的定义为:“师生共同参与,旨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体系。由教学人员(教师和学生)、教学信息(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教学材料、设备(各种形式的教学硬件)构成。”南国农先生则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罗列了教育传播系统构成要素的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并宣称自己采纳四要素说,即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5]。黄荣怀教授在论述教学结构时,也定义了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6]。

南先生与黄教授的定义是一致的,其中南先生所谓的“教育者”即黄教授所谓的“教师”, “受教育者”即“学生”,“教育信息”就是“教学内容”,而“教育媒体”则对应“教学媒体”。说法不同,只是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有所区别,教育和教学所规定的研究范围具有差异。相比较而言,《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可能存在一些不太恰当的地方。其中“教学信息(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显然是对信息定义的错误理解,因为“以各种形式编制的软件”是信息的承载物,而非信息本身。如果将该定义中的“教学材料”合并到“设备”中,然后用教育媒体或教学媒体代称,则《教育大辞典》对教学系统的定义也就与南先生、黄教授的定义一致了。所以,笔者认为对教学系统的构成较为恰当的定义应该是4个部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据刘济昌先生讲,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在一次教学仪器厂长会议上说:“教师、教材、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7]以后,也有人认为蒋南翔先生当时的提法是:“教师、教材、教具是教育的三大基石。”本文采用了后一种提法,称为三大基石说。无论哪种提法,都是强调了构成教学系统的环境或条件,它们是针对学生这个教学对象而言的,应该是教学系统4要素中除了学生这个要素之外的3个要素。笔者认为,“教师、教材、教具”中的“教材”,必须理解为“教学内容”或“知识”才对。这是因为在当时条件下的学校教学,教学内容仅仅呈现在一本教材(或称教科书)中。不像现在,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多种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所以,蒋南翔先生的三大基石说实际上是在强调教师、教学内容(或知识)和教学媒体(即教具)的教学作用。当时的所谓教材,就是教学内容,就是知识本身,与现在作为教育装备组成部分的教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只有这样理解教育三大基石说中的教材,才不会出现将现在的教材与图书或教具在教育装备分类学上对立起来的情况,教材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教育装备的范畴。

2.教学系统中的教育装备

无论是教学系统四要素说,还是教育的三大基石说,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主要成分为人、物、知识,称为教学系统三分论。其中,人即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主体;知识是教学系统的客体,具有抽象化特点;物则是教育装备或称教学媒体,它既非主体也非客体。

装备作为工具,是人类感官、肢体、思想的延伸。在教学系统中,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人类(学生)。但由于人具有主动性与能动性,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学生)将不再是系统的客体,而是与装备的使用者(教师)一起构成了系统的主体,系统的客体发生了异化并变得抽象化,教育装备则仍然只是工具,是人工资源。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而知识则成为客体,并且知识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在设计、制造、管理过程中的教育装备为“知识体”,因为这个过程正在增加着装备的使用价值;而使用当中的教育装备就成为“物自体”,因为此时正体现着它的自然本性,正释放着它的使用价值。

3.教育装备的功能地位

教育装备研究必须首先充分考虑教学系统主体部分对装备的需求和适应问题,否则它的研究将没有意义。教育装备参与后使教学系统客体异化的现象是在研究别应该关注的地方,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人类――学生,但同时,学生又成为系统中的主体部分,这一点与其他领域(工业装备、农业装备、军事装备等)有很大区别,不应采取相同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与评价。教育装备作为教学系统的工具或媒体部分,它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且永远不会居于主体地位。在教学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希望让教育装备发挥教学系统中主体的作用,而取代系统的主体―教师。例如,斯金纳的教学机器、各种各样的智能教学软件、网络视频教学平台等。人们夸大了它们的作用,但它们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这是因为教育具有两大功能:教人做人和教人做事,缺一不可。信息技术教育专家郭善渡先生(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兼机器人学组负责人)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教育这个事,必须由真人来做。”

四、结束语

教育装备的功能是由教育装备的本质决定的,而教育装备的本质则又是由教育的本质与装备的本质决定的。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存在价值,教育的存在价值由教育的两大功能来体现:第一,教人做人;第二,教人做事。装备的本质则反映出其人工性、技术性、工具性。于是教育装备的本质就被它们所限定,而教育装备的功能也就永远是帮助教学系统中的主体来认识教学系统客体(知识、能力、道德等)的工具。历史上,教育装备的发展确实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只是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上的改变,并没有使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发生变化。教育的功能、装备的功能是亘古不变的,所以我们也不能期待教育装备的功能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王晓华.中外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郑天挺.中国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 陈凯.百年前的教育品制造所[N].天津日报,2009-10-18.

[5] 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黄荣怀.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刘济昌.教具理论研究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教育装备论文篇5

关键词 教育装备学;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03-02

Educational Equipnology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i Lun1, Xing Qiao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sciplines of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of 3 specific analysis in science of education equipment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on some concepts are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history as a research subject, this concept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educational equip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uthor’s address

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048

2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Beijing, China 100081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的英文名称“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清楚地阐明该杂志涉及的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教育技术,另一个教育装备。而作为学科领域,就是教育技术学和教育装备学。人们习惯于使用教育技术装备这个名词,是因为教育装备学是伴随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且从学科层次的关系看,开始时在一些高校教育装备学还只是作为一个方向(三级学科),并且放在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二级学科)下面。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将教育装备学列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教育装备学就应该是从属于教育技术学的。本文将要阐述的是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一样,它们应该是从属于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专业。

1 学科类别与学科层次划分

一个学科的建立要解决3个基本问题,即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学科的层次一般分为4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常简称为学科)、二级学科(常称为专业)、三级学科(常称为方向)。认真分析学科层次及分类情况,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1)同一个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之间,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教育学科门类下的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的情况就是如此,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同一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间,它们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但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10个二级学科,它们的研究目的可以认为都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益,是相同的;而二级学科中的高等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在研究对象上和研究方法上显然是不能够一样的。

3)同一个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之间,它们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但是研究方法就有所不同。例如,教育技术学这个二级学科下的5个三级学科,它们的研究目的都是优化教育过程,是相同的;而它们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也都是相同的;三级学科中的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的研究方法是智能算法问题,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方法是教学设计问题,它们是不相同的。

2 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界定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的定义:“教育(education)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而对教学的定义为:“教学(teaching)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显然,教育含概了教学,即教育是个大概念,教学则是属于教育概念中的一个小概念。教育大辞典中还定义了“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而“教学资源(instructional resources)是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

仔细分析可知,人类资源就是人力资源,非人类资源就是物力资源。从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的角度看,财力资源并不是笔者所关注的内容,在研究时可将其忽略或归入人力资源,同时将物力资源细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其中,人工资源是人类为了教育教学的目的而生产、加工或改造的物力资源(教室、教具、实验仪器设备等),自然资源是未经加工的物力资源。祖国的山河是自然资源,当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或进行地理研究时就成为教育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图1反映了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教学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部分人力资源(教师、学生、专家等)、部分人工资源(设备、仪器、软件等)以及一些自然资源,由它们构建起教学环境。

3 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定义

人们所熟知的教育技术定义是1994年AECT(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定义中同时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在教育装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对教育装备进行过多次定义,但是最为确切的定义应该为:教育装备是整个教育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以外的一切人工资源部分。这正是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

4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对照

毋庸置疑,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益。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在研究对象上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而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教育装备以及教育装备与人和环境的关系。从教育资源的角度看,教育装备学和教育技术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即教学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见图1)。在对研究对象的处理上,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也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对教学资源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合理使用,让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教育装备学对教育装备的研究重点是教育装备的系统设计、合理配备、科学管理和综合评价。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除了在研究对象上不同以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的操作性理论是教学设计理论,而教育装备学的操作性理论是教育装备系统设计和教育装备管理理论。其他方面的对照详见表1。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装备学和教育技术学本应同属于教育学下的两个不同专业(二级学科),但由于教育装备学的发展刚刚起步,理论还不够成熟,还暂时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下作为一个方向(三级学科)存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教育装备学必定有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与教育技术学共同发展。

5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1)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有很深远的渊源,教育装备学正是从教育技术学中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也开始开设教育装备方向(名称不同,研究生层次多些)。这与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好有关,但是也与人们对教育装备学的认识开始重视有关。

2)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教学资源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正是被称为“教育技术装备”的教学设备或电教设备。

3)两个专业对教学资源(教育装备的一部分)研究的思路不同。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教师和学生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以适应教育装备的特点;而教育装备学主要研究教育装备如何设计和构成,才能适应各种教学的需要。所以,从教育装备研究者的角度看,他们更容易发现一些教育装备(如电子白板)存在对教学不适应性问题是必然的。

4)电化教育的研究正是从教育装备的研究开始的。当初的“三机一幕”,后来的多媒体计算机,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教学设备以及电子白板等,都是电化教育一直重点关注的内容,而人们又都承认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的前身。

5)教育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从系统论的人―机―环境角度看,教育技术更关心人―环境关系,教育装备更关心机―环境关系。对待复杂系统应该使用复杂性范式,将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分裂、简单化、线性化的研究思路逐渐变得过时。

教育装备论文篇6

一、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涵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概念包括3个方面: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含义是指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科学先进的素养、知识和手段。科学素养要求我们的管理人员必须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这应该形成一种意识,并从有意识而为之变成下意识而为之;当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不是从经验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要下意识地从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出路。科学知识是要求管理人员掌握全面的知识,其中包括现代管理学知识、现代教育学知识和现代装备科技知识。科学手段则要求管理人员能够运用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特别是运筹学、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规范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对管理人员在能力提高方面提出的要求。能力属于隐性知识,能力提高的途径一般采取师徒制策略、反思策略、案例式策略以及规范操作式策略等,此处的规范化则是强调了规范操作式策略的重要性。现代大型企业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出“没有师傅也要出徒”的口号,其采取的教学策略一般都是规范操作式策略,即事先将一系列操作过程从简单到复杂详细地规定出来,形成范本,让受训者遵照规范循序渐进地反复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水平。教育装备管理的规范化就是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范本去操作训练。第二,是对管理人员提出的职业规范和行为范本。这是一个道德层面的要求,是管理人员的行业自律。

标准化也包括两层含义:第一,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自觉遵循、正确运用该领域内的各项标准,同时还应该具有参与制定各种标准的能力。第二,管理人员与管理工作是否达到了专业化发展的预期水平,应该具有量化指标,用其来测量和评价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否则,说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发展就只是一句空话,人们将无法判断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是否提高,或管理的专业化是否有所向前发展。与规范化相比较,如果规范化是强调管理人员的自律,则标准化则是强调管理人员的他律。

二、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主体的知识与素养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专业化的主体,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使其主体具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知识。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有3个方面:教育学专业知识、管理学专业知识、装备技术专业知识,他们应该是复合型人才。首先,最为重要的是要具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应该对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以外,他们还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管理(项目管理、运筹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他们还应该懂得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制造,尤其应该了解或掌握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设计制造过程,即应具有理科与工科的知识背景。另外,还要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如教育传播学、人机工程学、教育技术学等。

人们对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两种偏差,一种是认为专业化就是专门化,另一种是将专业化与学科领域的专业(二级学科)发生了混淆。“专”是“专门”“专一”“专注”等集中在一件事上的意思,所以“专业”一词容易被理解为仅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内学有所长或有突出表现的表述。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其主体成为该领域内的专家(当然对此应该形成评价标准),并且应该属于知识型专家。专家一般具有4种不同类型:学术型、知识型、经验型、技能型。其中,知识型专家的头脑中应该有一个十分丰富的知识库,知识面要足够宽。学术型专家的研究领域有时是会比较狭窄但很高深,很少有人涉猎到,例如季羡林先生就是失传的“吐火罗”文(Tocharian language,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方面的学术型专家。经验型专家(如汽修专家,对一种车型汽车的维修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型专家(如按摩专家)都是涉猎面比较狭窄的,属于专门化、专一化的专家。经专业化发展的教育装备专家多属于知识型专家。另外,专业化发展不等于在做学科建设,当然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也需要通过高校建立相应的学科专业来帮助培养专业人才,但专业化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汉语“专业”一词对应的英语单词“profession”除了专业的意思外,还有职业、信念、信仰等含义,它实际上还反映了专业的素养问题。前文提到专业素养的下意识具体表现为职业本能,职业本能是对专业人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作为一个未经职业训练的普通人,他们都仅具有生物本能。当一个城市的闹区突然出现炸弹爆炸时,人们会出于生物本能而四散奔逃,远离爆炸中心(动物的表现一定也与此相同)。但是作为受过职业训练的警察此时一定是与人群奔跑的方向相反,他们会向着爆炸中心飞奔而去,这是一种职业本能,是专业化的具体表现。所以,专业化除了对知识的要求外,还要有职业、信念、信仰方面的素养要求。

三、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内容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容是专业化发展的外延,其包括:教育装备的需求分析、建设的项目管理、教学适用性论证、政府采购组织、质量监测(监督与测量)、日常管理、技术评测、教学评价、标准制定等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1)需求分析是对教育装备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有相关性分析(如教育装备与学业水平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如分析不同教育装备产品的共性与差异性)、马尔科夫分析(对装备配备水平进行预测)等。

(2)项目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日常管理,项目管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即为一个短期内有始有终的管理过程,而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恰好具有这种特征。教育装备的配备过程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项目收尾5个阶段,所有这些阶段组合在一起被称为项目管理的生命周期。

(3)教学适用性论证是教育装备管理的一项崭新工作,也是该领域内一项核心的工作,它最突出地体现了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教育装备的教学适用性包括生理适应性、心理适应性、认知适应性、教师适应性、学生适应性、时间适应性、空间适应性、文化适应性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4)政府采购属于教育装备配备过程的计划和执行阶段,现在绝大多数教育装备的购置都需要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进行。所以管理人员应该熟悉《政府采购法》与《招投标法》,并具有组织招投标活动的能力。

(5)质量监测是对教育装备产品进行监督与测量,其中质量监督是协助政府来做的事情,而质量测量除了依靠政府与社会的一些专门机构外,更多的是由各地教育装备管理部门来承担。目前越来越多的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都建立了质量检测中心。

(6)日常管理主要工作是教育装备的日常维护工作。这项工作目前正在逐步走向外包的方式,通过政府采购由专门的公司来负责。

(7)技术评测与教学评价是教育装备项目的绩效考核内容,往往是对于一个较大的工程或系统提出的成本―效益分析问题。绩效考核需要计算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其中投入的计算是比较容易,但产出的变量选择与计算都是非常专业的,它需要测量和评价教育装备技术指标与使用效能是否达到要求,测量和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效果、效益是否有所提高。

(8)标准制定也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内容,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和掌握配备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更重要的是需要研究和逐步掌握教育装备“元标准(meta-standard)”(产品教育教学适用性标准)的制定。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内容不仅限于上述8条,其实还有许多工作内容需要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发展。

四、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

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是教育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需求,这涉及教育的本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的存在价值,而教育的存在价值由教育的两大功来体现:第一,教人做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第二,教人做事(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的目的就是要教育装备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在日常教学(教人做事)中发挥作用,还要在素质教育(教人做人)中发挥作用。这一点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例如:近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正在被悄悄地塞进来一个新词“教学信息化”,说明人们正将原来教育信息化的叫法改称为“教学信息化”。将教育下降为教学的原因可能是想说明信息技术只能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育服务,无非是说信息技术只能用于教书,不能用于育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而不仅仅为教学服务。所以,教育装备能不能为育人服务以及如何服务将成为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教育装备人不能将教育装备管理改为教学装备管理,教育装备专业化发展正是以此为其最重要的目的。

该进程的必要性是由教育装备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育以外其他领域的装备(工业装备、农业装备、军事装备、体育装备、医疗装备等)其作用对象是物或人的机体,而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人的头脑、人的心智。产品使用一旦不成功而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有可能会对人造成一生的影响。所以对此必须采取十分科学、万分慎重的态度才是,说得严重一些,对它的态度反映了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没有一个专业化足够高的管理队伍,对教育装备的准入进行科学评价,这个问题将无法解决。

如果我们不是认真地思考、对待、研究和逐步解决上述这些根本性问题,而仅仅能够简单地做到从市场上采购来设备后分发到学校去使用,则不仅教育装备管理的专业化及其发展没有必要,就是我们管理人员的岗位设置也没有什么必要性了。

五、结束语

推动与完成一项事业需要努力地实践,更需要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支撑。而任何一个研究领域要首先解决3个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通俗地讲就是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与怎么做”的问题。本文通过逻辑论证的方法解释了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发展概念的内涵,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探讨研究对象;其必要性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探讨研究目的;而其概念外延是解决“做什么与怎么做”的问题,即探讨研究内容与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教育装备管理专业化发展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装备论文篇7

1 教育装备研究取向

教育装备研究必须把学校的实验教学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1)教育装备研究应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这是教育装备领域发展的终极目标。把创新型人才当做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而实验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最重要平台。

2)教育装备研究应进入学校的教学一线,否则将没有生命力。在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3个平台中,实验教学是教育装备研究最应该和最能够深入的一个。

3)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已经达成一个共识:用计算机的多媒体、3D仿真、VR等技术实现的虚拟仿真实验、模拟实验是不能够取代学生真实的动手实验的。而真实实验的条件与环境需要科学配备,需要充分考虑其教学适应性,“见人见物”的教育装备研究就是要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

4)基础教育阶段的实验教学目前还处于未被充分认识和重视的状态,与以获取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显得可有可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实验教学条件的问题,有高考指挥棒作用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是人们的认识问题。所以,教育装备研究就应该在这个被人们疏忽的领域发挥其作用,彰显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实验教学概念界定

《教育大辞典》中对“实验教学”的解释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通过观察、测定和分析,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但是,从“组织形式”上看,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高校的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程之外,各自排课,并配备专门的实验课教师;中小学的实验则包含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由同一个授课教师组织,在实验室或教室中临时进行实验教学。本文则从教育装备研究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中小学的实验教学问题。

从《教育大辞典》对实验教学的描述(“学生利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引起实验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出,此处定义的实验教学是针对理科和技术类课程的,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而在2009年12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则明确指出:“本规程所指实验室包括:中学理科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小学科学(自然)实验室、艺术专用教室、历史地理专用教室、实践活动室和开设其他课程需要的专用教室等。”于是,实验教学所含盖的范围就远大于过去人们对它的认识了,它不仅限定在理科与技术课程中,还包含在人文学科和艺术、体育类课程中。

有时实验教学这个用语容易与“教学实验”和“教学试验”等混淆。后两者所定义的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使用与理科实验室中相似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多用统计学方法),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研究。“教学实验”强调了研究的实践性,而“教学试验”则强调研究的试探性或探索性,它们与本文讨论的实验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3 实验教学功能定位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具有3大功能。

1)巩固课堂知识。“听一遍不如做一遍”,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够更加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知识。

2)验证科学理论。“实践出真知”,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际操作,根据实验结果证实理论的正确性。

3)探究自然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客观事物的属性,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但是,《教育大辞典》在相关的解释中还特别强调了,实验教学“其目的不仅验证书本知识,更着重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调整、分析、综合和设计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报告等能力”。其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教学的定位上,除了上述3个功能外,人们已经开始将注意力逐渐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十八章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方面,提出“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要求。在仍然保留高考制度的现实情况下,除了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外,“能力为重”其实是为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以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的,目前这些活动中最能体现能力培养的应首推实验教学。所以,基础教育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就必须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才对。而从中国的学生现状和人才需求来看,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应该是创新能力。

4 学生相关能力分类

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1年第8期的《新课标中的三项教学目标》一文中,笔者论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与三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认为三项目标是为了实现总体目标而进行属性分析和目标分解后,提出来的3个具体化分项目标。与此类似,对于“创新能力”这一总体能力目标也必须进行分解,使得各个分项能力既能完全描述总体能力,同时又具有能力培养模式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

能力分解涉及能力分类。对于能力分类,不同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存在诸多完全不同的描述方法。一般在教育心理学范围内,将学生能力分为两个能力大类,即能力倾向和技能;并且认为能力倾向是人先天具有的,而技能则是后天养成的。在韩永昌主编的《心理学》一书中,作者将能力分为3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5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针对儿童教育,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将儿童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

笔者在分析实验教学的特点,研究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对比中西方学生能力差异后,提出中国中小学实验教学应该关注的学生11个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设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方法创造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想实验能力。并且认为,将这11个能力作为自变量分别去训练学生,必然能够使得创新能力这个应变量总体能力目标达到有效培养的目的。为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内容确定、方法选择和测量评价时,就应充分考虑对提高上述能力的作用,使得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处于更高地位。同时,据此而建立起的实验室配备标准和实验仪器设备产品质量标准都将会产生突破性的提高,教育装备研究也将会进入一个更加深入的层次。

教育装备论文篇8

教育界的采购盛会

展示会由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北京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主办,《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承办,北京中庆现代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

本届展会紧跟教育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喊出“创新驱动教育装备现代化”的主题口号,致力于打造创新型、发展型展会,展示最前沿、最现代的教育装备产品,为教育从业者带来又一次的采购盛会。

展会近2万平方米的展区,汇集了150余家行业内代表性企业,行业内标杆企业携新产品悉数参展。展品集结了智慧校园建设及解决方案、学前教育装备、后勤设备、实验室设备等。规模化、集中化、专业化的特点将注定这是一场有内涵、有实力的展会。

浙江大学实验室设备处处长冯建跃、天津大学软件学院纪委书记张h琪、燕山大学设备处副处长王东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实验处处长高洪旺,及来自多个兄弟省市装备部门负责人与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现场,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设备管理处张家栋处长代表组委会致欢迎辞。展会冠名企业代表,北京中庆现代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东茂先生代表参展企业致辞。最后,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时龙先生宣布2016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开幕,展示会在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拉开帷幕。

展与会相呼应

此次展会在秉承往届展会特色基础之上,更是针对不同教育领域的观众,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坛交流活动,让观众及时了解到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

以论坛为理念架构,以装备为展会支撑,探讨教育装备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与展会的宏大相呼应,装备论坛也精彩纷呈。论坛内容紧跟时下教育热点话题,涵盖了高教、普教、职教、学前教育四个领域的7大主题,包括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大学图书馆馆舍空间再造、校园室内空气环境治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育器材应用、中国制造2025与人才培养、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发展、京津冀基础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等。清华大学实验室与设备处处长武晓峰、比特实验室创始人曹伟勋博士、北京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等在论坛中做了重要报告。

如今,我国一些高校院所在仪器设备开放上历经多年探索,现已被纳入开放服务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武晓峰曾说,在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上,清华大学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那时,由于大学科研经费有限,大设备又有运行维护费用,为支持科研、提高设备使用率,清华大学成立了分析测试基金,用来补助老师们的设备使用费。

“从刚开始的学校出80%,老师出20%,到后来学校出小头,老师出大头。学校支持的费用总额一直在增加,很好地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这种模式被很多所国内高校借鉴。”武晓峰说。

后来,清华大学在分析中心成功建设的基础上,陆续支持建设了10个校级公共平台。通用性强的设备,尽可能在公共平台上建设,专业性强的设备主要放在对应的院系和研究所里。

在武晓峰眼里,这种校级共享平台有多层意义:节约了资源,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提高资金使用率;集中管理以后,平台会有专人维护,提高了设备使用质量,延长了设备寿命;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环境,推动不同用户间的交叉交流;为每一位老师及其研究团队提供利用仪器设备的机会,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武晓峰表示:“我们就是想通过网络平台把尽可能多的大型设备纳入开放服务系统,因此要求各单位自身利用率不是很高的设备要注重开放共享。如果各单位拥有的仪器设备不开放,别的用户用不了,必然导致重复购置。更多高校一起做这项工作,肯定会极大提高设备使用率。”

值得注意的是,首届京津冀教育技术装备协作与发展论坛成为了展会的一大亮点。论坛汇集京津冀三地经验成果,从装备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教研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当前课程改革下如何进行学科实验室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等问题,为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校园兴起的“创客”热

“创客”在近几年火热起来的同时,也逐渐进入了校园。“创客”一词指出于兴趣爱好,努力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经去年“五・四青年”节国务院总理回信清华大学创客空间协会学生,鼓励创客创新创业后广为流传。而校园的创客空间是一个具有情境体验、创意生成、原型制作、功能测试和展示交流功能的开放技术实践场所,学校提供足够的空间、设备、设施、材料,营造一种能共享所有资源,具备分享特质的创客文化氛围,树立一种开放、开源、协作、分享的人生理念,培养一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进步的创客精神。

从教育展会上获知,中教启星教育创客空间实现了校园的创客空间的情景体验、创意生成、开源制造等多项功能。

据中教启星教育创客空间负责人介绍:“情境体验的主要功能是营造一个了解科技发明历史,体验新兴科技发展前沿成果,激发设计灵感,寻求创新思路的学习场所。其主要课程包括状态调节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益智思维、创新思维、社会探究(观察、调查、访谈、体验)、需求分析(SWOT分析、物-场模型分析)。”

而在创意生成中主要功能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能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并进行创意设计的空间。主要课程包括图形创意、二维设计、三维创意设计、发散性创新方法、半发散性创新方法、聚合性创新方法、装饰创意手工、手绘与纸模、快速原型与体验草稿。

创意空间也利用上开源制造。开源制造包含了多个功能区域,都以产品的原型加工与制作为主,包括手工搭建区、金工木工区、电子制作区、数控加工区、激光雕刻切割区和3D打印区。

中教启星教育创客培养促进计划。计划的基本理念是成就教育创客,推动教育创新,其工作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创客文化引入学校;二是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创客知识,掌握创客技能;三是促进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其主要任务包括建设教育创客空间、培育创客文化、推动创客教育、成就教育创客及促进教育变革。

上一篇:机械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机电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