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0 07:20:01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篇1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时,会将课件制作得花里胡哨,集精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动态的背景等于一体,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确实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但是由于课件本身的实用性不强,缺少实质性的内容,与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虽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关注,但学生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课件华丽的外表上,而并没有实现学生思维与注意力的正迁移,一节课下来,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但是问学生掌握了什么,他们则是一脸茫然,这样的教学同样是失败的。成功而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之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这决定了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形式与内在的关系,也就是要增强课件的实用性。只有基于这一正确认识,教师才能在设计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将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结合起来,并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新鲜有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上来。因此,教师要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能够深入其本质,这样才能在选择数学素材上做到精挑细选,选出最具代表性与科学性的素材,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点集中在相关知识的探究上,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探究,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双主性

所谓双主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与核心。以往数学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只是机械地接受。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一核心理论同样需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引导学生展开主体探究,并使他们在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完成探究,构建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能够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教师机械操作、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学习需求,只是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机械进行的固化式教学,这样的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注定是失败的。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个平台来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经历数学探究过程,在探究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培养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制作与操作课件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与自主探究预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整个课堂教学能够围绕着学生展开,使教学处于不断的动态生成中。

三、辅

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不可以取代其他一切教学手段。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与其他教学手段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以偏概全,肯定现代信息技术而否定其他教学手段,而是要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服务。众所周知,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寓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于直观丰富的材料之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但是它并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自操作。在做中学是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并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因此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预留学生主动动手与动脑的机会,使他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丰富而直观的感性材料,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来展开自主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使学生不仅可以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还能学会探究,掌握学习方法,更加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教师要勇于接受新事物,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结合,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篇2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略).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物体,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成演示文稿:使画面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如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飞机、蓝天白云下的埃菲尔铁塔、车水马龙中承载的杨浦大桥等画面.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认识到其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学习方式创新的一大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手段,认识网络的价值,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篇3

初中政治试卷讲评琐议

中学生英语写作分析与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人格浅析

感受语文之美品味语文之味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浅谈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开发学生语文学习个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结构

打开语文教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阅读教学之浅见

怎样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论中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意象把握

略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基于中学数学的课堂活动教学研究

浅谈数学教学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数学应用题的分类

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灌输式思考

刍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整合浅议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中小学英语的衔接教学

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英语成绩

如何提高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析学生自改作文的重要性

基于课堂有效提问促进情感体验的实践研究

民俗文化,解读文本的平台

谈谈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中学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谈初中劳动技术的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老师如何有效地驾驭课堂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如何做好学生住校工作

中学体育科研团队的研究

系统论思想与体育课程评价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

运动员的心理调控与竞技状态的关系探析

新视域下初中女生体育课有效性教学探析

浅议初中体育教学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蚂蚁哲学

《品德与生活》教法小议

浅谈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漫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我见

试论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参与和合作学习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作文教学的一点认识

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采

刘建东

减压,能让教师大胆管理

和谐沟通为,有效教学挣出一抹亮色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谈如何引导学困生进行自主学习

巧用多媒体网络,优化作文教学

建立动态生成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尊重学生的见解是实现课堂互动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浅议后进生转化的对策

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共同提升的几个重要因素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刍论会计计量与货币职能

代数与算数的衔接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浅谈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浅谈物理数学中的“探究学习”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浅析“测定物质密度”

浅谈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

追根寻底:展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谈地理教学过程中创新技巧

语文教学中的严格正字问题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摭谈

浅谈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环节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析

学会修改作文,提高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谈地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学会积累,体验快乐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新视域下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变能力探析

拓展训练在中学篮球模块教学中运用的初探

试论新课程下加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中考书面表达之我见

浅论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凸现初中英语教学中“说”的教学

初中英语作业的优化设计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篇4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 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初中数学美。

(3)创造初中数学美。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篇5

>> 新疆伊犁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艺术专业双语教师胜任力研究 新胜任力理论下的中小学校长素质结构研究初探 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双语教学的改进研究 中小学教师职业胜任力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新疆和田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调查研究 初探小学音乐双语教学 农村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研究 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浅谈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 中小学双语教学课程探讨 伊犁地区向日葵列当的危害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 新疆伊犁地区少数民族血液细胞参数研究 伊犁地区薄荷黑小卷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初探 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初探 中小学音乐课创编教学初探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美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2] 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3] 孙远路.西南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胜任力主要构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4] 马岳勇.少数民族文化语境中的新疆双语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3).

[5]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6] 孙远路.西南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工作胜任力主要构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7] 李俐,李智元.藏汉双语教师教学胜任力评价标准建构研究[J].大学学报,2013(2).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函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1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69

一、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现状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渐呈多样化趋势,数学函数教学也能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活动。历经多年的努力,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充分掌握了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应用功能,已经能较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经非常注重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使很多学生提高了对函数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数学知识,接受更高的数学教育打好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二、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不足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学生很好地认知初等函数数学知识,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但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少数教师无法很好地运用教学谋略进行教学活动,主要表现如下。

(一)没有充分理解函数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虽然大多初中数学教师都能认识到函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也知道函数知识是连接高中数学知识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好好设计教学方案,讲解函数的定义,都能教授初中学生从数学知识中认识什么是定量,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函数的三要素等。少数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函数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好好设计教学方案,没有充分准备和认真讲解初中数学中函数的定义和概念,没能有意识地运用函数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并运用函数科学知识去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数形结合教学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知道图像法在函数教学中是三个表达函数关系的方法之一,是最为直观的表达方法,而数与形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是函数教学最基本的思想,也是为了让学生去认知函数,通过数和形的相互变换将复杂抽象的函数问题变得更易接受、更易理解的重要途径。很多教师都是按照此类方法去教授函数课程,但有些教师在采用此法教学时,仍然采用“灌输法”,并不能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自主式学习,也没有在课堂上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绘制函数图像,进行数形结合的学习活动。他们依旧认为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函数图像是浪费教学时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增强函数学习的印象与记忆,不利于学生通过函数图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与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从自己绘制函数图像中更加形象、直接地理解与掌握函数性质,不利于学生快速理解与掌握函数值范围、自变量取值范围,以及变化规律等理论知识。

三、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策略

(一)应充分认识函数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函数是数学知识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应充分认识函数知识在初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变化较快的新时代,初中数学教师应把握函数知识的教学重点,应根据新时代的民众生活、学生环境的变化,改变教学思想,不再沿用陈旧的教学实例,而应更新教学设计,更新教学方案,有意识地运用函数的定义、函数的概念,运用函数的思想、理论,将更新鲜、更贴近生活的、更与时俱进的一些问题、一些教学实例转化为函数问题,并运用函数科学知识去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去分析研究这些教学实例,去激发学生对函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去思考生活中的这些数学问题,愿意去找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途径,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数形结合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认真钻研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授函数知识时,应主动预留教学课时,分利用现代技术,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函数图像,进行自主式学习,让他们通过数和形的相互变换去认知函数,进而更易接受与理解函数性质,更易接受与理解函数值范围、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变化规律等,更易理解复杂抽象的函数问题。

总之,要有效开展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提高初中学生函数学习能力,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实例,同时应转换教学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多媒体技术加强演示教学,尽可能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有限的教学课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洪凤.关于初中数学教材中“函数”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成功:教育,2013(16).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宿州市区中学武术课的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我们系统查阅了“中国知识资源网”及宿州学院图书馆资料室中有关学校武术教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及博硕士论文,为该论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访谈法。我们走访了从事体育教学5至8年的老师10名及部分中学生50名,采用无结构的访问方法,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访谈及提问。

3.问卷调查法。我们对宿州市区宿州一中、宿州二中、宿州三中、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宿州十一中等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需要,我们设计了“宿州市初级中学武术课教学调查问卷”,一份为教师问卷,一份为学生问卷,将两份问卷的初稿征询了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制定出最终问卷进行发放。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采用随机发放,对5所初级中学发放教师问卷30份,男教师23份,女教师7分。因初一年级学生入校时间不久,对学校开设的体育课教学了解不多,所以向初级中学初二、初三的学生发放,每所学校学生发放40份。共对2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见表1)表1 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统计表■ 4.实地考察法。到5所中学察看中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内容。

5.数理统计法。本文采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统计。

6.逻辑归纳法。本文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和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宿州市区中学体武术教育师资队伍的研究

1.宿州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年龄、学历、所学专业的调查。表2 体育教师年龄情况(n=27)■在所调查的27名教师中,宿州市初级中学40岁以下教师占到69%,40岁以上教师占到41%。总体而言宿州市区初级中学教师结构比较合理。

表3 体育教师学历情况(n=27)■通过对体育教师学历情况的调查,目前宿州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占所有比例的78%。这个比例适合新课改下初级中学对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

表4 体育教师所学专业分布(n=27)■如表2、3、4可见:虽然教师年龄以及学历方面比较合理,但是在开设武术课程中,武术教学大部分都是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所占比例高达93%,武术专业老师所占的比例只有7%。以上数据说明当前宿州市初级中学武术专业师资十分匮乏,严重地影响了初级中学武术活动的开展。

2.宿州市中学体育老师对武术的教学方法调查。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在新课改下宿州市初级中学基本不上武术课,只有上级领导巡视的时候偶尔开设下。开设的内容也十分粗糙,不专业,大多只是让学生练习基本手法、步法及其组合,导致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不高。宿州十一中和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有专业的武术老师,老师会在课堂上进行武术上的基本拳术的教学,而且偶尔还在学生面前做下表演,但由于学生对武术的接触非常少,学生看完只是对其很崇拜,没有实质性的亲身体验。

3.宿州市区中学体育老师对武术课的态度调查。 表5 体育老师对武术的价值的认识(n=27)■

表6 是否应增加武术课在体育中的比例(n=27)■表7 体育教师教学完成情况(n=27)■我们从表5、6、7中可以清晰了解到中学武术教师对武术的价值是表示肯定的,80%的老师认为应该增加武术课在体育课中的比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只有7%的教师能较好地完成武术课的教学工作。现在的中学生只知道武术是国粹,不了解武术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仅从一些影视作品中了解武术,因为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武术课。这完全背离了教育部在新课改中要求中小学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规定。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1.宿州市中学生对武术认识的程度及途径的研究。表8 学生对武术了解途径统计表(n=180)■目前宿州市区中学生对武术的了解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电影电视、体育老师的传播、武侠小说等。

通过对180名学生了解武术途径的调查,通过电影电视的占到了60%。电影电视对中华武术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武侠影视的武打动作,大都和我们现实中的武术有很大的差别,武侠影视上面的武打动作增添了夸张的艺术渲染,导致人们对武术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看完武侠影视后,大多学生都以为学了武术就能像影视剧上面的武打明星一样“以一挡十,飞檐走壁”等。

作为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播的体育教师,理应承担起传播和继承中华武术的重要角色及新课改下对武术内容重视政策颁布的积极响应者。但是我们从体育教师方面了解到中华武术知识的仅占到了18%。这说明宿州市体育教师在新课改后对武术的传播意识还很薄弱。2.宿州市初级中学生对武术兴趣的研究。 表9 宿州市初级中学对武术兴趣的调查表(n=180)■通过对宿州市区180名中学生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学习武术之前有70%的学生对中华武术是很感兴趣的,这说明中华武术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也给武术工作者提供了传授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有力动力。

3.宿州市区中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的调查与分析。通过走访与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宿州市区的武术课开展情况十分不乐观,学生对武术的内容如刀术、剑术、散打等都了解得很少。一说到中华武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武侠电影里面渲染后的动作。他们对武术不是真正了解,所以笔者对此问题进行文字表述。

4.宿州市中学生对上过武术课后的效果分析。表10 学习武术后对武术的喜欢情况(n=180)■通过调查接受过武术教学内容的学生,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武术的兴趣不是很高。这与学习武术之前对武术课的兴趣产生了鲜明的对比。85%的学生上过武术课后对武术的兴趣明显下降。(三)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重视程度的研究1.开设武术项目的态度表11 影响武术在中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宿州市初级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的顺利与否,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调查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有93.5%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影响武术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导致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对武术教学很不重视。这使得在新课改下武术教学的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领导的政策绝大部分倾向于文化课,形成了以学习文化课为中心、体育教学让位于文化课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体育老师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武术教学在中学的顺利开展。

2.学校武术场地与器材状况。体育场地、器材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走访各调查学校,就笔者的观察与访谈,各调查学校基本没有专门的武术训练场地和器材。大多数的体育活动都在田径场地举行。遇到大风大雨天气,体育教学活动基本不能进行。这就阻碍了中学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宿州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比例适合初级中学对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但是武术专业师资非常匮乏,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需求,很不利于中学武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2.武术课的开展率不高,课余武术活动组织很少,基本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绝大部分学生上完武术课后对武术的兴趣下降。

3.宿州市区绝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对武术的健身、教育、自我调节、防身自卫等价值都表示肯定。

4.宿州市区体育老师认为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的前五大因素分别是:领导重视及支持、教师的能力、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资金问题、宣传力度等。

5.学校领导对武术课不够重视,武术场地、器材设施不能满足武术教学的需求。

6.中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影,电视和武侠小说,导致他们对武术了解得不真实。

(二)建议

1.学校领导应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武术教学。加大武术专业老师的引进,加强在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加大学校武术教学的场地建设及器材设施。

3.学校应加强武术的宣传力度,合理安排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

4.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优势,利用课堂对武术进行宣传,加强武德教育,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武术。

参考文献:

[1]熊坤.开封市区高级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5-16.

[2]闻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J].求是,2003(9):25.

[3]张金杰.新乡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28-30.

[4]周义义.温州市中学武术课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89.

[5]毛伟伟.江苏省苏南地区城市中学武术教学现状之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223.

基金支持:安徽省宿州市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JKY09149)。

作者简介:

梅学艳(1980- )女,安徽宁国人,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初中数学学术论文篇8

关键词: :潘耒;顾炎武;《易》学

中图分类号: B2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4-0075-05

吴江潘氏兄弟虽以史学闻名,然潘耒之学师承亭林,故于经术亦格外重视,他说:“先儒之学,穷经而已。”[1]而其治经又以《易》学见长。其弟子许汝霖为《遂初堂集》作序,云:“(耒)平生得力尤在《十翼》之中,精义入神,不袭九师之说”。[2]潘耒对《周易》之心得主要集中于卦象、术数方面,曾“著论十三篇”。[3]其实,潘耒晚年所究心之学问有二:一则《周易》之学;一则佛学也。他借此二种超然之学,用以排解官场折戟后失落与苦闷之心境。就二学思想之共同特点而言,都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经世”意味,此为其“避世而未能忘世”所致。而这种“经世”意识显然又与其史学思想一脉相承。故欲知晓潘耒思想之全貌,明晰其治学特点,必需对其《易》学作一剖析。

一、批判汉代象数派之“五行”说

在《易》学发展史上,汉代象数派是较早形成的对《周易》进行系统诠释的学派。其代表人物为西汉的孟喜、焦赣和京房。据钱基博《经学通志·周易志》称:自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后,《易》学代代相传。其中,孟喜“传《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而焦赣自称“从孟喜问学”;“然汉《易》之流为术数,自延寿(焦赣字)始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京)房传延寿之学,故言术数者,称‘焦、房’,而房之推衍灾祥,更精于延寿。”[4]孟、焦、京之《易》学,均以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谶纬灾异之说附会《周易》,并由此开创出以“象数”(即卜筮)为研究主体的孟京《易》学。孟京之《易》属今文经,故其治学善发挥己见,专务谶纬之说,因此改定《周易》本意最甚。东汉古文经学兴盛以来,历代儒者大多折诟此派。

潘耒论《易》也以汉代象数派为最先研究对象。清初学者往往以复古、崇实为治学特点,故潘耒在将目光投向于汉代《易》学的同时,也对其中所包含的虚妄、迷信之说做出了鞭辟入里的批判。其批判乃以非议“五行”为其津筏,他说:“《洪范》言五行,而《易》未尝言。以八卦配五行,此京房、郎凯之《易》,非四圣之《易》也。”[5]显然,潘耒对西汉今文经学家附会“五行”,曲解《易》学,导致“其他巧说纷纭杂出”的混乱局面表示不满,他认为:“《易》以道阴阳,不言五行也。阴阳可以括五行,五行不可以该阴阳。阴阳为五行之祖,五行非阴阳之根,《易》言其本,未及其枝也……学《易》者言阴阳,不必言五行。”[6]

为了更深刻地揭露今文经学家“五行”之说的不合理性,潘耒特作《四象非五行论》一文予以辩解。他指出,今文经学家为了运用“五行”解释《周易》,提出过两种谬论:一为“以五行配四象”,一为“以五行配八卦”。这两种说法是西汉象数派论《易》之基础,然皆牵强而不可信。潘耒认为:“《系辞》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一阴一阳之谓‘仪’,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之谓‘象’”,《易经》的这种表述是按照“生物之序”,“从微而至著”加以排列的,故“解四象者言阴、阳,太、少可矣,而注家多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当之,失其序矣。”[7]而“以五行配八卦”,“亦欠自然”,他说:“八卦自八卦,五行自五行。羲皇根阴阳而画卦,大禹推五行以演畴,迥不相涉。”[8]以上仅是潘耒通过常理判断,试图切断“五行”与《周易》卦象之联系;接着,他又从《易》学流变史的角度,指出汉代经学家援谶纬入儒典的行径:“文周《彖象》、孔子《系辞》无一言及五行。迨西汉之末,刘向、刘歆、谷永、翼奉辈盛言五行,于是谶纬诸书,繁典杂出,穿穴正经。焦延寿、京房本术士,其学自五行入而参诸《易》数,不得不两相配属。播五行入八卦,正欲援八卦以用五行也。其术行而八卦遂为五行之所夺……而羲皇画卦之本旨失矣。”[9]在潘耒看来,西汉今文经学家这种变乱经典、“师心自用”的做法,最终造成极其恶劣的学术影响。他说:“郑康成、孔颖达汉唐大儒,犹以五行配四象,余子纷纷,何足怪哉?邵子出而先天之学传,《易》象始还故物,复以图书之数配之,而八卦、五行仍杂糅而不可解。《易》其终晦矣!”[10]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潘耒已经认识到汉、宋《易》学的传承关系。邵雍所创《易》学图书派的知识来源之一即汉代象数派的“五行”之说。潘耒曾说:“言画卦本于图书者,必参之五行而后可通。”[11]又说:“自周子(敦颐)作《太极图说》,以阴阳、五行合言之,而图书与《易》始胶而为一。宋儒尊《太极图》,遂笃信图书。”[12]由此可见,他对汉代象数派的批判实际上视为探讨宋代图书派学术得失之前奏。

二、批判宋代图书派之“河图洛书”说

宋代图书派对《易》学的最大发明在于提高“河图”、“洛书”的地位,并以此为核心,对《周易》内涵进行了新一轮的诠释。其中,朱熹所著《周易本义》将“河图”、“洛书”列于书前,这一做法影响深远,使得宋代以后《周易》之“河图洛书”说几成定论。[13]

受清初学界“理学清算”思潮的影响,潘耒对于宋儒提出“河图”、“洛书”,以压低《周易》本经之地位,并借此阐发性命之理的学术举动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首先对“河图”、“洛书”之授受关系进行辨明:

“河图”、“洛书”,《经》、《传》虽有其名,莫详其状,盖其亡久矣。汉唐诸儒未之见也,宋初陈希夷始传诸人,犹未大显。至朱考亭推尊之,以为作《易》之原本,置诸《易》前,于是儒者人人言图书矣。而欲详图书之义,先改图书之名,则自蔡季通始也。此二图者,希夷传之种放,放传之李溉,溉传之许坚,坚传之范谔昌,谔昌传之刘牧,牧作五十五图发明之。李泰伯……取三图,然谓九为河图,十为洛书……而季通更定之,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考亭从之,而人无敢异议者五百年于兹矣。[14]

宋儒将《系辞》中语焉不详的“河图”、“洛书”奉为圭臬,认为它作于伏羲之时,并煞有其事地“复原”其图。如此一来,“图书”就在年代上远早于周、孔所作《经》、《传》;而宋儒亦可名正言顺地将“图书”作为《周易》之本源,并借此自由发挥己说,而不再需要墨守于经文。对于这种背离经典的行径,潘耒难以容忍,他强调:“圣人作《易》之蕴,备载于《系辞》,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易》之本原也。”[15]在潘耒看来,《周易》的“本原”就在于简单的经文中,而绝非宋儒所捏造的所谓“图书”。另外,他还对宋代相传的“图书”之真实性提出怀疑:

“河图”、“洛书”虽常言及,然图书作何状,《经》、《传》无明文,汉唐诸儒无言之者。自宋陈希夷递传至邵康节,遂大行于世。观其纵横布置之间,殊有精义洵数学之渊源,然于《易》道不相谋也。而宋以后解《易》者必宗之,一似羲皇准图书而画卦,孔子依图书而赞《易》者,则愚未敢以为然也。[16]

潘耒从卦象、卦数、卦位三个方面,辩驳宋代所传“图书”非远古之图,乃后世所造。他指出,“‘图’与‘书’已自不同,何况于卦?‘书’与畴尚且不类,何况于《易》?后人曲为说以会通之,极其巧妙。止可云图书配卦而已,不可云卦法图书也。”[17]

潘耒在扪及宋儒所传图书之真伪问题时,实际上已经点到宋代《易》学图书派之要害。宋儒以“图书”为基础,构建起一整套以讲求性命道德为主的《易》学体系;若批判“河图”、“洛书”乃伪造之物,就可从根本上撼动甚至整个宋代《易》学体系。然而就在面对是否要突破宋学藩篱的关键时刻,潘耒却选择了撤步。这是因为他遇到了学理上的“难关”。

潘耒驳斥“河图洛书”说的基本立场及主要论据是经文原典;但在《系辞传》中确实有“河出图,洛出书”一句,因此尽管已经无法重现“图书”原貌,但其仍然不能从源头上断定“图书”不存在。换言之,作为批判宋代图书派的理论武器——《易经》、《易传》,在进行最后一击时,竟一变而为“河图洛书”说的“护身符”。正是这种学理上的悖论使得潘耒批判宋代图书派只能点到为止,而无法再有突破。他说:“图书诚不可废。《易》道无所不贯,浅术小数皆有合焉,而况图书乎?”[18]

因此对于“图书”与《周易》之关系,潘耒只能恪守底线,认为:“(图书)作《易》之兼资,而非本原也。”[19]除此以外,对于宋代图书派的其他《易》学主张,潘耒均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云:“大抵诸儒持论各有师承,苟无大害,不必过贬。”[20]

三、对待朱熹《易》说的双重态度

康熙四十年(1701),清圣祖下令编纂《朱子全书》。清廷此举乃有意提高朱熹及其学说之地位。对于这种文化政策的改变,潘耒已经有所察觉,故在反思理学的问题上始终不敢与宋儒尤其是朱熹,作彻底之决裂。这种“暧昧”的学术态度,折射在《易》学研究上,就表现出其对宋代图书派进行批判时的不彻底性。

潘耒在《易图论》一文中,有一段评论:“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书藉图以明,而《易》为象数之书,尤非图不明。谓有《易》可无图者,不知《易》者也。《易》图无虑数百种,而希夷所传诸图最为切要……朱子取而置之《易》前,为功大矣。”[21]这段话,看似与其之前批判宋代图书派的观点“自相矛盾”;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潘耒在配合清初官方树立朱子学说之学术权威的同时,收敛了对宋儒“图书”《易》说的批判锋芒。而其文之结论,亦包含着调和“图书”、《周易》之意味。他说:“‘河图’、‘洛书’自是五行家所用,与《易》卦本不相谋,而诸儒多取以言《易》,不可径去……若夫朱子发、刘长民、吴斗南、林谷水、张仲理、税与权之流,演《易》为图者甚众,其中非无精确者……学者博稽而详择焉,可也。”[22]

潘耒对于朱熹《易》说有过深入研究,并认可其中部分结论。如潘耒《九六七八论》一文提到:“汉唐以来说经者,韩康伯、孔颖达、僧一行、刘禹锡、毕中和、邵康节、李泰伯、沈存中之流,莫不以‘九六七八’为‘过揲’之数;惟朱考亭力主‘挂扐’之数。”[23]朱氏作《周易启蒙》,对“蓍策之说”、“过揲之数”进行阐释,其大要“以‘挂扐’之数为主。谓‘挂扐’之数乃‘七八九六’之原,‘过揲’之数乃‘七八九六’之委,而斥专主‘过揲’者为舍本而取末,去约以就烦。”[24]潘耒赞同朱熹此说,认为其“于《易》深矣”。[25]又如,《九图十书论》指出:“观《启蒙·本图书》篇有云:‘洛书’固可以为《易》,而‘河图’亦可以为《范》,安知图之不可为书,书之不可为图?”此种说法,其实是朱熹对“‘河图’、‘洛书’,可能一为二,二为一”这一情况的大胆猜测。潘耒对于朱熹这种怀疑及存疑之精神非常欣赏,认为“虽设为问难之辞,实存其说以启人之披寻,殆未尝以更置为定案也”,此乃“朱子之明”。[26]

尽管潘耒对朱子《易》说有所褒扬,但是在“尊经”与“求真”意识的影响下,他并不是全盘接受朱子学说,而是对其有所辩驳。潘耒对朱熹《易》学的批判,其核心在黜“虚”而崇“实”。出于对朱熹学术权威的服从,潘耒对其以“图”冠《易》,以“图”解《易》的学术举动讳莫如深,并转而将批判之矛头悄然移向朱熹《易》学中的抽象、“空虚”之论。如其《参天两地论》指责“朱子主图三图四之说,舍实策而取虚图,又用全用半,无所依据,恐非《大传》本指。”[27]又如,《挂揲论》指出:“夫《启蒙》者,将以发人之蒙蔽也。”而朱子以“图三用全”、“图四用半”,“参错陈之,使人开卷茫然,目眩心迷,而不得其解。非注不明,注愈多而愈不明,未见其能‘启蒙’也。”[28]从学术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朱熹所作注疏是对《周易》思想的全新发明,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而由于受到清初学界弃虚蹈实学风的影响,潘耒却将朱子这种学术创造性视为学无所依,变乱经典的无用之“注”。这种学术立场正是其对待朱子《易》说之所以具有双重态度之根本原因。

实际上,清初诸儒对于宋明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学术态度十分复杂。如胡渭、阎若璩、陈确等人对宋儒援佛入儒、援道入儒的学术行径进行激烈批判的学者仅是其中极少部分;绝大多数清初学者由于在形而上的思辨层次无法突破宋儒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加之受到清廷奖励理学的文化导向影响,故往往采取“批判的接受”这一态度。因此总体而言,潘耒治《易》时所采取的客观公正、开放并举的学术态度值得肯定。他不以朱熹之说而废其余宋儒之见解,曰:“夫理之所在,各伸其是。汉儒解经,刘向、刘歆父子且相异同,马融、康成师弟不嫌违反,未有尊一先生之言,而尽废众说者。宋人如胡玉斋、黄瑞节、刘云庄之流,皆恪尊朱说,不敢一字异同……亦可慨也”。[29]

四、潘耒治《易》之立场与特点

潘耒治《易》始终强调“本于经典”的学术立场,这与清初学界倡导“复兴经学”的时代风气有关。他说:“学《易》者……求诸四圣人之言,毋先入诸家之说可也。”[30]在他看来,自汉至宋的《周易》注家对于经典的解释,固然有助于《易》学研究的发展,但不免有“繁曲”、附会之弊。因此,解《易》之首要原则,应当立足于“至易至简”。[31]他曾批评历代注家:“不直抉其根源,而纷掠其枝叶,岂简易示人之道哉?”[32]基于这种治学立场,潘耒在驳斥诸儒《易》说后,往往能够得出某些较为简朴的《易》学创见。如其《九六七八论》指出:“《易》卦爻之称‘九六’也,注家……皆曲说,非正解。”关于爻名之起源,他认为:“夫羲皇画卦之初,止有一奇一偶,迨后人以蓍求卦,以策定爻,而后‘九六七八’之数生焉。”[33]又如,潘耒曾自创“揲蓍之法”并自述其作法之目的,云:“其画为拆如是,则简括明显,虽言之不文,而初学一览晓然,无所藉于众格,亦无烦众说之纷纭矣。”[34]此外,为避免重蹈以往注家过于武断,失于偏激的旧习,潘耒在解《易》时大多采取平和、谦谨的表述方式。他在推测《易传》“参天两地”一语可能是指“蓍策之数”时就说:“此义在眉睫之间,而未经阐发,辄抒之以备采择,非敢绌群言而仰己说也。”[35]

要之,潘耒主张言《易》本于《经》、《传》,一方面是为了破除历代注家之“繁曲”;另一方面则为了批判明代以来科举兴、经学衰的实际现象。他说:“明初编纂《大全》,惟取朱门弟子之发明师说者,其他概弃弗录。习举业者奉为章程,循墙而走尽,天下之聪明而锢之,不敢出一见,吐一辞。”[36]因此,他呼吁学人回归“五经”研究,旨在借此开启士人自由才智之发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指出,汉代象数派与宋代图书派之《易》说均“不切于民用”。[37]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代学者对于汉、宋《易》学的态度。清初诸儒在解《易》时就格外看重《易》学与现实生活之联系。以潘耒为例,其《易》说即讲求实用。他说:“夫学《易》者非徒说之,将以法之也。法‘坎’之孚而刚中,笃实、闭邪、存诚,其学为自诚之明;法‘离’之明而致虚,主静、黄中、通理,其学为自明之诚。明诚合一,通复兼资,而圣学枢机在是矣。”[38]将《易》卦与学人治学之标准相结合,这种说法使得原本辞义深奥的《周易》,具有了类似《论语》、《孟子》等典籍的现实修身意义。这显然体现出潘耒《易》学的实用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潘耒《易》学受其师顾炎武之影响极大。亭林亦重视《易》经的致用性,说:“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易》于天道之消息,人事之得失,切实示人,学者玩索其义,处世自有主张。”[39]亭林治《易》始于晚年,他曾自述道:“退而修经典之业,假年学《易》,庶无大过,不敢以草野之人,追论朝廷之政也。”[40]潘耒从学亭林久矣,深知其师《易》学精髓。亭林六十大寿,潘耒特为之作序,开卷即投其所好,以《易》卦之象比喻亭林学品,云:“君子霜雪集而不凋者,松柏之所以待春也;风雨晦而不熄者,膏火之所以待晨也。”[41]

不过,顾、潘师徒之《易》学仍有不同之处。张舜徽曾指出,亭林治《易》以“修身寡过”为旨归。[42]换言之,亭林《易》学之“致用”,仅是针对个人内在修为而言,强调修己治心而已。这一点固然为潘耒所继承,同时他还进一步将《易》学的实用性扩大到社会教化方面。这里,潘耒显然已将其师所谓的“致用”,转变为“资治”之用。

他在《卦位论》中提出:“先天卦序准浑天之象”,而“后天卦序准方舆之象”。[43]其中,“后天尊乾坤为父母,而以震坎艮为三男,巽离兑为三女……八卦分布八方,而乾居西北,坤居西南,殷道尚右,西者右也,尊父母也……乾统坎艮震位于东北,坤统巽离兑位于西南,父率子,母率女,阴阳各从其班也。”[44]他还指出:“其在于人,乾为首、坤为腹、离为心、坎为肾、艮为肩背、兑为孔窍、震为手足、巽为呼吸,象先天也。君统百官,父统众子;兄弟相次,夫妇相偶;文武分班,昭穆分列,象后天也。先天、后天相反而相济,相易而相成,有先天不可无后天,故文王起而演《易》,有先天、后天,不可更有增加。”[45]潘耒以人事应卦位,其现实目的即在于用经典之文规范社会伦理关系,并借此强化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这种资治性的《易》学思想,在清初学界并不多见,且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晚清皮锡瑞在《经学通论》“论伏羲作《易》垂教在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一节中,就指出:“《易》者,所以继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46]此时的学者已经完全摒弃汉代象数派与宋代图书派“不切日用”的《易》学体系,而重新构建起通经以明道的阐释模式。这种新型的《易》学体系,若从思想源头上讲,即发端于潘耒等清初《易》家之学说。

结 论

综上所述,潘耒的《易》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受清初学术界理学清算思潮的影响,潘耒对汉代象数派及宋代图书派的部分《易》学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这一批判过程中,他舍弃西汉今文经学家与宋学家对于《周易》在形而上学方面的思想内容,转而就形下之“器用”进一步阐发解《易》之心得与创见。因此其《易》学除讲求修己治身之实用性以外,还包含着世俗教化、伦理规范等“资治”内涵。以上这些思想特点奠定了潘耒在清代《易》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潘耒:《〈尚书讲义〉序》,《遂初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8页。

[2]许汝霖:《遂初堂集序》,《遂初堂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页。

[3]:《检讨潘先生传》,《碑传集》(卷45),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第501页。

[4]钱基博:《经学通志》,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2-13页。

[5][6][11][12][15][16][17][18][19][30][31]潘耒:《画卦不本图书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392-393、392、393、392、392、392、393、393、393、393页。

[7][8][9][10]潘耒:《四象非五行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3、394、394、394页。

[13]陈祖武、朱彤窗:《乾嘉学派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14][26]潘耒:《九图十书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406页。

[20][28][32][34]潘耒:《挂揲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401、401、401页。

[21][22]潘耒:《易图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404页。

[23][24][25][29][33][36]潘耒:《九六七八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397、397、399、394、399页。

[27][35]潘耒:《参天两地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400、400页。

[37]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页。

[38]潘耒:《卦德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9页。

[39][40]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69、80页。

[41]潘耒:《顾亭林先生六十寿序》,《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1页。

[42]张舜徽:《顾亭林学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7页。

[43][44][45]潘耒:《卦位论》,《遂初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0、409-410、410页。

上一篇:如何学好数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中数学应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