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线上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6 11:44:17

初中线上教学

初中线上教学范文第1篇

一、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利用几何画板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设计主要体现“问题─探索─反思─提高”的教学理念.通过几何画板让学生自主探索,以全新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受挑战,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观点,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探讨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受《角平分线性质》的探索发现过程,体验研究过程,体验成功过程.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角平分线的概念.

回忆并再次从动画中强化概念.

说明:点击“动画”按钮产生翻折效果.

2.探索新知

探索一

问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操作:分别度量线段PM、PN的长,拖动P点,观察上述数据的变化.

结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逆命题也成立)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操作,度量PM、PN的长,拖动P点,观察上述数据的变化,总结得出结论.

说明:点击“结论”按钮显示结论.

探索二

问题: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操作:任意ABC的三条角平分线AD、BE、CF,交于O,OGBC,OHAC,OJAB,垂足为G、H、J,度量OG、OH、OJ的长,改变 ABC的形状,观察OG、OH、OJ之间的关系.

结论:任意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课件基础上度量OG、OH、OJ的长度,并改变 ABC的形状,观察OG、OH、OJ之间的关系.

探索三

问题:任意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操作:任意ABC的三条中线AD、BE、CF,交于O,OGBC,OHAC,OJAB,垂足为G、H、J,度量AB、BC、AC、OG、OH、OJ的长,改变ABC的形状,观察OG、OH、OJ之间的关系.

结论:任意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分三种情况:

(1)等腰三角形中三边中线的交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底边上的中线为底边的高且为对角的角平分线.

(2)等边三角形中三边中线的交点到对边的距离相等,且三线合一(高、中线、角平分线).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课件基础上度量AB、BC、AC、OG、OH、OJ的长,改变 ABC的形状,观察OG、OH、OJ之间的关系.

3.学以致用

例题:如图5,已知ABC的外角∠CBD和∠BC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求证:点F在∠DAE的角平分线上.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例题.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就知识体系作出总结.

4.小结

(1)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5.作业

配套辅导书相应部分.

三、课后反思

以往我们把学生比作是信息加工者,从信息的输入、存储、提取和应用的角度来解释学习.如今,随着教育理念及教育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看作是主动地活动在其不断进化的经验世界中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应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达到新经验的建构,而不是从教师、从课本出发,在这种意义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并不是跟在学习者的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策略.

初中线上教学范文第2篇

一、截等长线段

一般情况下,这种方法适用于求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段的和,或者是证明某条线段的长度等于其他若干条线段的长度之和,而这些线段又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就要想办法把这些线段进行等量转换,移到同一条直线上进行比较. 而这里等量转换的方法通常就是用正三角形全等,或者可以考虑用截长补短的办法,在长线段上截取一部分使之与短线段相等;或将短线段延长使其与长线段相等.

例1 如图1,在ABC中,∠ABC = 60°,AD,CE分别平分∠BAC,∠ACB.求证:AC = AE + CD.

证明 在AC上截取AF = AE,

连接OF.

AD,CE分别平分∠BAC,∠ACB,∠ABC = 60°.

∠1 + ∠2 = 60°, ∠4 = ∠6 = ∠1 + ∠2 = 60°.

AEO ≌ AFO.

∠5 = ∠4 = 60°,∠7 = 180° - (∠4 + ∠5) = 60°.

在DOC与FOC中,∠6 = ∠7 = 60°,∠2 = ∠3,OC = OC.

DOC ≌ FOC,CF = CD, AC = AF + CF = AE + CD.

二、中线倍长

当三角形问题中出现了有关中线或者中点这一类信息时,延长三角形的中线至原中线的二倍,就可以轻松地构造出全等三角形. 这也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常用的一种解题思路.

例2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和5,那么第三边上中线长x的取值范围是( ).

解 如图2所示,设AB = 7,AC = 5,BC上中线AD = x.

延长AD至E,使DE = AD = x.

又 BD = CD,∠ADC = ∠EDB,

ADC ≌ EDB(SAS),

BE = AC = 5,即7 - 5 < 2x < 7 + 5,

1 < x < 6.

三、添加平行线

当图形中有相等的角或等腰三角形时,可通过作平行线将角进行转换得到另外的等腰三角形或相等的角,为证明全等提供必要的条件.

例3 如图3,在等腰ABC中,AB = AC,在AB上截取BD,在AC延长线上截取CE,且使CE = BD. 连接DE交BC于F. 求证:DF = EF.

证明 作DH∥AE交BC于H.

∠DHB = ∠ACB,

AB = AC,∠B = ∠ACB,∠DHB = ∠B, DH = BD,

CE = BD DH = CE,

又 DH∥AE,∠HDF = ∠E,∠DFH = ∠EFC,

DFH ≌ EFC(AAS), DF = EF.

四、补全图形

有些三角形问题当中,延长两条线段相交于某点构成一个新的图形,那么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等量关系,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例4 如图4,在ABC中,AC = BC,∠BCA = 90°,BD为∠ABC的平分线.若A点到直线BD的距离AD为a,求BE的长.

证明 延长AD,BC相交于F.

由BD为∠ABC的平分线,BDAF.

易证ADB ≌ FDB.

AF = 2a,∠F = ∠BAD.

又 ∠BAD + ∠ABD = 90°,∠F + ∠FAC = 90°,

∠ABD = ∠FAC.

BD为∠ABC的平分线,

∠ABD = ∠CBE,

∠FAC = ∠CBE,而∠ECB = ∠ACF = 90°,AC = BC,

ACF ≌ BCE(ASA), BE = AF = 2a.

五、利用角的平分线对称构造全等

角平分线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有利条件,一条角平分线至少会有一组等角和一组公共边,在角平分线的基础上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例5 如图5,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D平分∠ABC,∠A + ∠C = 180°.证明:AD = CD.

证明 在BC上截取BE = BA,

连接DE.

BD平分∠ABC,易证ABD ≌ EBD,

AD = DE,∠A = ∠BED.

又 ∠A + ∠C = 180°,∠BED + ∠DEC = 180°

∠DEC = ∠C, DE = CD, AD = CD.

【参考文献】

[1]张洪云.五步构造全等三角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12).

[2]黄雪明.全等三角形创新题赏析[J].初中生之友,2011(9).

初中线上教学范文第3篇

一、创新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但实际情况是,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有个性,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也不近相同,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教学方式也要有所变化进行创新教学,方能够做好新时期初中生素质教育工作.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内容不仅仅是教材内容,它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拘泥于教材,而是要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内容的结构上,教材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处理,可随时补充、调整一些教学内容和习题,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地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对教材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不符合学生身份的教学内容、例题及时进行重组、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拘泥于一例一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实际需求的知识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才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达到此种情形的课堂教学设计,就一定是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

二、初中数学教学要拟定“意外”的教学路径

数学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但到上课时或者教学内容进行到一半时却出现电脑故障或突然停电.这就是教学中的“意外”事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课前无论怎样设计教学都无法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突发的“意外”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后教师处理得当,可让数学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教师及时合理处理课堂中的“意外”事件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四、初中有效教学要进行分层次教学的设计方案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均有所提高.由于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原因,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也有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势必出现“学优生”、“普通生”、“学困生”.所以说,教师要实现初中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就必须在备课时兼顾三类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进行课堂设计.一是要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心目中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采取有效的帮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必要的倾斜指导,以便让三类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有所收获,让各类学生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以让全体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二是对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备课设计.在备课设计时,数学教师要以普通生所能掌握理解的知识为中线,进行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设计.线上教学内容是教材内容的扩展,线下内容是中线内容的基础部分,这样的教学就会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优生对扩展的知识进行掌握,让其“吃饱”;普通生要让其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吃好”,让其跳一下能够进入学优生行列;对于“学困生”,在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争有所突破,让其通过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早日脱离“学困生”,进入普通生序列.所以说,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新时期个性独立的、思维敏锐的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精钻教材,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才能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作者:宋体河单位:江苏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

初中线上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字】反思 基础 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最后阶段,初三数学学习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讲授,忘记了夯实基础的重要性,一味的从高精尖的数学题型抓起,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吸收效果,这样就导致虽然老师讲的很卖力,学生听得很认真,但是教学质量却并不高。同时,教师只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看重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死学,老师死教的教学状态。整个教学模式不改革的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会从根本上解决。

一、教会学生学习

很古老却很有用的谚语讲到,给予别人一样东西,不如交给他得到这种东西的方法。其实,学习也是这样,老师与其拼了命的要给学生填喂知识,不如交给他们真正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他们想学习的知识。在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是不强。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从学生本身抓起,教授给他们真正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学会学习。比如在讲习题课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对同一道习题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习题不在于做得多,而在于做得精,做的透彻。例如:例题1 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周种树,每边种8棵,每个顶点种一棵,每两棵树之间距离都相等。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思路导航:

方法一:根据条件可知,每边种8棵,4边就是8×4=32棵,但每边起点一棵算了两次,一共多算了4棵,所以四周一共种了32-4=28棵树。

方法二:我们可以先数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包括两个顶点的,每边种8棵;再数另一组对边的,不数两个顶点的,每边种8-2=6棵。所以,一共有:8×2+6×2=28棵。

方法三:把正方形四边拉直,每边种8棵,就是把每边分成了7等份,4边共分成了28等份,每一等份对应一棵树,所以共有28棵树。

在讲解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的计算技巧,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语言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学习,面对考试时,才会习惯性的展现最好的一面,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临阵磨刀赶出来的,是要学生和老师长期的坚持努力得来的。

二、从基础抓起,加强知识巩固

俗话说,单词是地基,英语的大楼建的多高,就得看你的地基有多深。同样的,数学的根基便是基础,你的大树能长得多高,关键在于你的根基有多发达。比如在积极备考的初三最开始复习阶段,教师不应该急切的开启复习模式,而是要有计划地先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回顾掌握和巩固,使学生不至于在复习的最开始便一头雾水,从而陷入极度的不安中,进而加大了学生对于学习复习的恐慌心理。从而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对初中几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常用的解题方法与规律进行掌握外,还要对辅助线的添加与使用加以关注。对常见技巧进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详细进行分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如图所示,已知:在 中, , , , ,求证: ,

分析:通过上述条件和上图1所示可以得知,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 ,所以根据定理可以得知,D是AB的中点,然后连接CD,从而可以得知CD=AD, ,从而可以发现

证明:连接CD

由AC=BC,可以得 ,又因为 ,所以可以得知CD=BD=AD, ,已知,AE=CF,所以 ,AD=CD,所以可以得知 ,所以DE=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通过做斜线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进行作顶角的平分线或者底边上的线或高,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应该连接CD,因为CD即是斜边上的中线,而且也是底边上的中线。从而可以证明出 ,进而得出DE=DF。

所以学生要注意对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进行总结。如针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就应该了解到要做的辅助线比较常用的会是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而对直角三角形来说,要注意斜边上的中线是其常用的辅助线,尤其是斜边上出现中点时;对梯形来说,通过平移一腰或对角线作高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是常用的技巧。当然,几何中的常用辅助线很多,学生一定要多加注意,这样才能对解题能力有所提高。

三、以人为本,关心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的出发点去关注学生。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在深刻的反思了中考数学教学之后,我们应该进一步的认识到,我们不光要注重学生的学生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整体素质更加全面调高。

比如在平时的教学学习中,教师要做到时时关心学生状况,尽最大的努力,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或长或短的谈话,更要了解学生的困惑适时的对他们进行开导,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被鼓励的欣喜,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中的重要,让学生学会自信坚强的面对一切,告诉他们不管怎么样教师自己都会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以此来肯定自己的能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阶段学生好胜的心理,制定一些奖励规则,对于表现良好和学习成绩进步大并且热心帮助别人的学生进行奖励。

总的来说,整个初中的数学教学质量提升不是那么简单易行的,在以提升初中教学水平为基础的条件下,教师的责任尤为重要,不光要简单的教会学生怎么考高分,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抛弃一切为了中考的教学思想,确立新的教学思想,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考虑,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美好的明天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何梅.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33)

[2] 丁松刚. 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初中线上教学范文第5篇

一、 教会学生学习

很古老却很有用的谚语讲到,给予别人一样东西,不如交给他得到这种东西的方法。其实,学习也是这样,老师与其拼了命的要给学生填喂知识,不如交给他们真正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他们想学习的知识。在初中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能力还相对比较弱,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是不强。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从学生本身抓起,教授给他们真正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学会学习。比如在讲习题课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对同一道习题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习题不在于做得多,而在于做得精,做的透彻。例如:例题1 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周种树,每边种8棵,每个顶点种一棵,每两棵树之间距离都相等。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思路导航:

方法一:根据条件可知,每边种8棵,4边就是8×4=32棵,但每边起点一棵算了两次,一共多算了4棵,所以四周一共种了32-4=28棵树。

方法二:我们可以先数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包括两个顶点的,每边种8棵;再数另一组对边的,不数两个顶点的,每边种8-2=6棵。所以,一共有:8×2+6×2=28棵。

方法三:把正方形四边拉直,每边种8棵,就是把每边分成了7等份,4边共分成了28等份,每一等份对应一棵树,所以共有28棵树。

在讲解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的计算技巧,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清晰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语言能力。这样,学生在面对学习,面对考试时,才会习惯性的展现最好的一面,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临阵磨刀赶出来的,是要学生和老师长期的坚持努力得来的。

二、 从基础抓起,加强知识巩固

俗话说,单词是地基,英语的大楼建的多高,就得看你的地基有多深。同样的,数学的根基便是基础,你的大树能长得多高,关键在于你的根基有多发达。比如在积极备考的初三最开始复习阶段,教师不应该急切的开启复习模式,而是要有计划地先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的回顾掌握和巩固,使学生不至于在复习的最开始便一头雾水,从而陷入极度的不安中,进而加大了学生对于学习复习的恐慌心理。从而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对初中几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常用的解题方法与规律进行掌握外,还要对辅助线的添加与使用加以关注。对常见技巧进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详细进行分析几何证明题的解题方法及技巧:

如图所示,已知:在中,,,,,求证:,

分析:通过上述条件和上图1所示可以得知,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所以根据定理可以得知,D是AB的中点,然后连接CD,从而可以得知CD=AD,,从而可以发现

证明:连接CD

由AC=BC,可以得,又因为,所以可以得知CD=BD=AD,,已知,AE=CF,所以,AD=CD,所以可以得知,所以DE=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通过做斜线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进行作顶角的平分线或者底边上的线或高,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我们应该连接CD,因为CD即是斜边上的中线,而且也是底边上的中线。从而可以证明出,进而得出DE=DF。

所以学生要注意对辅助线的添加方法进行总结。如针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就应该了解到要做的辅助线比较常用的会是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而对直角三角形来说,要注意斜边上的中线是其常用的辅助线,尤其是斜边上出现中点时;对梯形来说,通过平移一腰或对角线作高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是常用的技巧。当然,几何中的常用辅助线很多,学生一定要多加注意,这样才能对解题能力有所提高。

三、以人为本,关心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的出发点去关注学生。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在深刻的反思了中考数学教学之后,我们应该进一步的认识到,我们不光要注重学生的学生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整体素质更加全面调高。

比如在平时的教学学习中,教师要做到时时关心学生状况,尽最大的努力,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或长或短的谈话,更要了解学生的困惑适时的对他们进行开导,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被鼓励的欣喜,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眼中的重要,让学生学会自信坚强的面对一切,告诉他们不管怎么样教师自己都会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以此来肯定自己的能力,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阶段学生好胜的心理,制定一些奖励规则,对于表现良好和学习成绩进步大并且热心帮助别人的学生进行奖励。

总的来说,整个初中的数学教学质量提升不是那么简单易行的,在以提升初中教学水平为基础的条件下,教师的责任尤为重要,不光要简单的教会学生怎么考高分,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抛弃一切为了中考的教学思想,确立新的教学思想,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考虑,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美好的明天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何梅.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33)

[2] 丁松刚. 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初中线上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几何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95

一、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初中数学中由于几何知识的讲解与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代数教学存在很大差异。几何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立体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会出现“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这就要求,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对几何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几何知识的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二、对初中熟悉结合学习的几点体会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几何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自己审题意,自己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形成初步读题审题的习惯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在重难点处设置思考点,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从而促使学生再次进行审题,弥补自己先前的审题漏洞,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重几何定理概念的教学

走好台阶第一步做任何事不可能一步登天,更何况是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几何教学的时候,应该从基础开始,让学生正确理解到几何的定理,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就不会感到困难了。教师在进行几何定理教学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到几何定理,这样才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

(1)多画,在线条中得到答案。

初中几何定理有很多很多,光凭学生记忆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证明几何定理。比如,当学到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直尺、铅笔,先让学生白纸上画上一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在斜边上画一条中线,最后再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中线是不是斜边的一半.比如,学到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白纸上随便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两条和它平行的直线,最后把那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看它们最后是否能够相交,如果不相交就说明定理是正确的。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来证明定理,学生这样做了之后才能牢牢记住这些定理。

(2)多想,在想象中寻求答案。

几何定理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靠想象来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来对几何定理进行记忆,这样,当学生记不住几何定理的时候,就可以多想象一下,那么定理自然就很容易想起来了。比如,学到定理“平行线永远不相交”时,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它们到底有没有相交。以生活中的火车轨道为例,它们就是不相交的,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象一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答案的习惯,同时也可以让几何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很多。

3.在习题解答的问题。

(1)漏条件。

有些学生误以为漏条件是粗心使然,其实漏条件暴露的问题是学生对定理的已知和结论卵解不够到位造成的。如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巾线,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学生错误:因为AB=AC,所以ADBC。错误分析:学生认为只要是等腰三角形就可推三线合一,故认为已知条件是等腰三角形,其实三线合一的已知条件应该是等腰加一线成立再如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学生错误:因为OD是角AOB的平分线,所以DE=DF。错误分析:何谓点到角两边的距离?学生没搞清楚点到线的距离是什么,自然不知道还需要垂直条件DEOA于E,DFOB于F。

(2)滥用逆定理。

虽然老师一再的重申中考所用的定理均须出自课本黑体字,但学生在证明中总能派生出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纲外定那,其中以滥造课本定理的逆定理首当其冲。

如三线合一推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中若有一边等于另一条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有一角等于30度,一边巾点加平行推得中位线,三角形一边上中线等于该边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等等,这其中不乏真命题,但也有假命题。错误分析:就算是真命题也不等同于定理公理,考试时要用就得先证明才能用,假命题更不能用。

(3)过多的辅助线条件。

我常常看见学生做这样的辅助线,连结AB使AB=CD或者过三角形某顶点作对边的中垂线等等,看着学生们作这样的辅助线我常常哭笑不得,实际上学生对于做辅助线的目的及作法都不是很了解,而教材中也没有单独的一章专门讲解辅助线,所以关于辅助线我们都是需要时才讲起,而学生只是了解个大概,认为辅助线就是用“作”出来的,而忽略了考虑所做辅助线的存在性,即辅助线只能保证一个条件,若要得其他条件需通过证明得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几何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对几何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取得更好的几何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顺.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之我见.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

初中线上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融合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把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元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我们依靠互联网中的庞大资源,能够应用相关软件自己制作课件,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让课堂更加多彩,也符合初中生的学习需求。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课堂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般是为了辅助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师必须要意识到,多媒体实现的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低级部分”,对于高级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才是教师价值的真正体现。从这一方面而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于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用多媒体技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投入到有趣味的数学问题之后,随后对学生予以合理的指导。站在这一角度上来说,多媒体技术属于教师主导之下的有效辅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总而言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功能,依靠文字的闪动、图形的缩放和移动、颜色的变化等,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1]。

二、初中数学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当给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情境,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多有趣的音频、视频、电影以及歌曲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投身到学习中来。比如说我们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部分内容时,可选择使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兔子和狐狸为了争夺食物而奔跑这一场景,提出“难道动物也懂数学”这一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兔子和狐狸两个形象活泼的动物,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直观的动画也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模拟演示能够化静为动,让数学课堂声色兼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跃然于纸上,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说我们在教学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定理的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能够非常直观的给学生演示两条平行线间,一个底长固定在一条平行线上,而顶点在另一条平行线上持续移动的三角形,之后再给它们配上不同的颜色,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图文并茂的动画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对学生的印象也更加深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也能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所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营造动态化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学习中。

(三)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知识内容的实际需求来设计一些课件,在教学中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变得动态化,让教和学之间充满活力。把数学规律和定理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比如说我们在教学立体几何图形的过程中,棱柱、棱锥的平面展开图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因此依靠多媒体动态图来为学生直接的展示它们的展开过程,借助于“展开”和“收拢”的演示,让学生将平面展开图的各部分和相对应的几何体各个侧面联系起来,空间立体感十分明显,其所实现的效果是过去我们仅仅让学生观看二维图形不能相比的。

(四)用多媒体进行课外拓展

多媒体技术还能够应用于课外拓展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选择多媒体进行数据库的建立,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把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添加到数据库中,之后依靠校园网来实现教学辅助,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查看数学知识。同时多媒体技术还能够确保课后拓展的有效开展,比如说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反复的绘图,但是绘图很消耗时间,对各种三角形的分类学生不能够一一的探索。若选择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绘图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知识。另外对于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绘图,再使用多媒体进行投影展示[2]。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教学方式充分结合了初中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结合数学课程教学的特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再造。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也应当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永平.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丝路(下旬),2016,11:186.

初中线上教学范文第8篇

初中数学创新能力教学策略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于数学课堂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与创新精神。但放眼目前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依然还存在着机械联系,生硬灌注的现象,不但课堂效率低下,而且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课程改革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心得,现总结如下,望能够给各位同仁提供些许借鉴。

一、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1.对已有数学模型性质进行开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个性的发展。一些数学模型性质是因一些特殊的数学元素成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特殊的数学元素,去发现“新的性质”。如在平面几何复习时,已知三角形三边,可求出三角形的高与三边的关系,那么已知三边,某一边的中线、某一角的平分线是否可求?再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时,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法则。

2.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性开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思维的翅膀。当学生学完某一知识点后,可引导学生利用刚学习的概念、性质等自拟习题并作答,有时可引导学生把自拟习题的范围适当拓宽。如代数问题拓展到几何问题,几何问题拓展到代数问题等,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开拓应用,对违背科学常识的现象给以纠正。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教学形势的嬗变,运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了诸多初中数学教师的肯定。一题多解从数学题型来讲,非常适于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从教学思想来看,它能够有效地将静态的课堂活动转化为动态的思维过程,对于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譬如,有这样一道题:如图,已知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

于是,我引导学生从等腰三角形的角度出发,或者过点A做底边上的高,或者利用底边上的中线,或者顶角,根据“等腰三角形地边上的三线合一”来证得BH=CH。从三角形全等的角度出发,利用AAS、ASA、SAS,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定理来证明ABE≌ACD,进而得出结论。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角度出发,运用叠合法来证出结论。可以说,这多种证明方法的运用,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沟通了各知识间的内涵、外延,培养了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堂课上,不但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窥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与瑰丽,大大升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整体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开了一个好头。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存在极大不足。鉴于此,就需要我们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在激发学生思维动机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在这方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策略。如在初二学习“勾股定理”一章时,举例:点A距学校3千米,点B与点A相距4千米,那么点B距学校多少千米?此题考查定点的位置及有理数的计算,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等问题。上课时,先让学生用5分钟时间答题。约90%的学生得一个答案:7千米,或两个答案:7千米或1千米。很少有人能想出,还有其他的答案。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能想像出题目的“场景”,问题解决的方法单一,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强。这时,教师抓住有利时机,以在座的学生为背景,指出甲、乙、丙三个同学的位置。让学生思考有哪些可能出现的情况?这样学生就会想到甲、乙、丙三个同学有可能在同一行成同一列,即在同一条直线上。也有可能不在同一行(或同一列),即三个同学位置连线构成一个三角形。而构成三角形又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于是教师就指出,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初一同学们已学过,所以大部分同学能求出一个或两个答案,很好。而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在学习“勾股定理”一章后,同学们就会得到答案。构成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的情况,在以后学习中,同学们也会得到答案。

四、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深入,合作学习课堂模式逐渐受到了初中师生的共同青睐。尤其是数学课堂上,由于要培养学生创新式的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已然显现无遗。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自然,更有效,也更能关注到每一名学生个体,切实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同时,由于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在家庭环境中缺乏一定的合作情境,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对于他们非智力因素与品质的培养液大有好处。譬如,笔者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章节的知识时,就组织学生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开始进行探究,一开始是3个角,3条边都相等才是全等三角形,那么到2个角,3条边,2条边,1个角,逐步缩小,最少具备多少条件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学生们在底下相互讨论,不断合作,有的画、量,有的叠、剪,忙得不亦乐乎,在他们不断地生发想象,不断地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已然全部领悟了数学定理的形成过程,不但深刻理解了这一课堂知识,更深刻体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强大魅力,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意识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与监督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