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6 10:58:44

初中课程改革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课前;课中;课后

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与发展,新课程一步一步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语文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笔者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做了以下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初中语文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希望新课标能够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前备课深入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首先注重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新课程的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了应有的“预设”,而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动态生成,开无轨电车,这也是背离新课改精神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课前有效准备时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与教材和作者对话,使教学三维目标与核心内容融合在一起,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网络提供的充足教学素材,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组织有兴趣的探究活动。加上自己对教材研究的所得,以及学习该课的一些有效方法,形成高质量的教案。

二、课中注意激趣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课堂中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实现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励起学生的干劲,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三、课后注意实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课改的这些新颖先进的教学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广大教师压抑已久的心扉。在新课标基本理念要求下的语文课展现出“江山如此多娇”的崭新局面。首先,在阅读上,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思想,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语文课本,因为语文课本本身只是精选的24篇优秀作品,属于名家名作,远不能作为我们学习语文的全部,它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全部的话,我们的知识面会很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它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围绕这些根很好地做好知识的延伸,博览群书,尽最大可能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其次,在写作上,新课标的作文教学提倡: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用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这些精神。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思想政治 师生关系

目前新课程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开展。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动,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新课标教学的要求。在新课标下,我们政治课教学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如何面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教法的安排问题以及学生学法的指导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及总结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活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一个转变教育观念的好机遇,也是一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

1.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昔日课堂的主演,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和学生做朋友,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感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建立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走近学生。另外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从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即将走进新课程时,观念必须先行,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现在的一、二年级教材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挫折,排除各种情绪困扰,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将来走向社会都能起到作用。

3.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还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学习过程已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次新课改强调活动实践、调查、经历,所以教师平时教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描述,用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感受,强调体验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4.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改变评价方式。

目前使用的教材,纯知识性、概念性的理论在淡化,大多与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有不少教师反映越来越不会教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听、多看,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从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事例人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克服纯知识性讲解的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要热情、真诚、幽默,通过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自己的学识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理念不断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要从改革考试制度人手,考试可采取书面测验(开卷、闭卷)与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改变目前我们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做法。考试内容应与我们的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相联系,而不应以记忆性的考试为主,要将考试与学生履行中学生守则和规范情况相结合,评价可采取等级和评语相结合,淡化知识注重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表现。还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政治学科的誊习评价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通过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过程)和终结性评价(侧重于结果)。以前我们大多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新课程要求要关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品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一)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教材的变化,是一个风向标。它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告诉我们,数学学习都在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都在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源。学习新的知识都要依托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是为了解决新的问题。从数学教材中我们会发现,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这样的引入,教材编写者意在体现其意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将会影响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给我们的数学教学一个提示,数学教学不能只重结论,忽视学习的过程。要两者兼顾,既重结论,又重视学习的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动手能力强了,面对实际的问题就不惧怕,一些实际问题会迎刃而解。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很多实验课,就是让学生动起手来,进行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学生经历了动手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课本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在中考中有不同程度的呈现,也是在回归课本,也是让学生注重基础,夯实基础,为能力的提升做铺垫。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果教师就题讲题,学生不愿意听,也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和接受。但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只要让学生动手比划一下,结论就会很快得出。这样,学生直接对问题有了最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

(三)注重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是学习各个学科知识的教材,它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各个学科的发展。学习数学也是这个道理,很多学生知道结论,但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更不会推导过程的叙述,所以做起题来,缺乏明确的思路。理解能力方面出现的偏差,数学表达能力的欠缺,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要想证明: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这个结论大家都熟知,但如何书写,怎样去表达,却难倒了很多学生,以至于得不到分数。新的教材就十分注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方面要求严格,这考查的就是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要关注近年中考的命题的变化

从近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它的命题既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校选拔性招生,又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科的教学。所以,命题既重视“双基”的考查,也加大了对数学能力的考试。就试题的选题来看,内容新颖,与时代接轨。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不少的考试题目中也出现了考查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1.请同学们在已三角形中截取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2.已知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村庄,如果要在河边建一供水站,应如何选址才最节省通水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与生活联系紧密,考查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必须将知识与生活结合,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和近几年中考命题的变化情况,在备考时就要有针对性,要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中考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席卷中国。杜郎口中学传经送宝,天卉中学四处演课,改革的热浪此起彼伏,我校也卷入其中。这次改革会像以前那样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吗?

学校的态度很坚决,课改势在必行,非进行到底不可。带着疑虑,硬着头皮,我们小心翼翼的踏上了教改之路,没想到,很快尝到课改的甜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课改在“四型五步”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为“1·3·6”模式,并且将预习——讨论——展示——提升融为一炉,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不再重在如何“教好”学生,而重在学生学法的研究,将课堂还给学生,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课堂上学生全情投入,精彩不断,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

以一次“漫游语文世界——语文综合活动”为例,这种课上好了不仅使学生收获知识,更能发展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设计课时,我想到应努力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使语文课迸发出诱人的魅力,活动前我精心策划用什么方式开展这次活动,考虑生活处处有语文,而文艺活动深得民心,如果二者结合必能获得极好的效果。

于是提前两个星期下发导学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编成节目形式准备两周后比赛,并不时督促学生进行准备,对学生困惑之处给予点拨。两周后准时召开比赛,竟惊喜不断。

学生们利用相声﹑快板﹑小品、歌唱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本次活动成果。本次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等。整个活动的前前后后,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编写,合作展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无论得奖的还是未得奖的,大家都收获创作的快乐。

“不破不立”,言之有理,坚持下去,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艺术家”。每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学生是“艺术品之魂”。一改以往课上教师“口若悬河”,换做“画龙点睛”,上课变得轻松而又愉快,紧张而不死板,多好啊!

初中语文的前世是“糊涂虫”,今生是“一休哥”,教师只要在备课上精心些,上课就省时省力;上课让学生有序的动起来,课堂就高效起来。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6篇

一、语文教改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的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注意的问题1、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避免误区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

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

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22-01

思想品德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是学生思想认知逐渐明确的关键阶段,身心的快速发展以及接受事物的逐渐广泛都将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建立。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是备受关注的,必须看到其问题,也必须有应对的策略。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问题

受时代特征的影响,早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重心是依附于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的,课程的目标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往往也知识单纯的教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思想品德已不单单只是当成一门课程来教授了,在很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研究探索下,初中思想品德的改革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课程的性质,或者是课程的理念,又或者是课程的目标等,这些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贴近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但不能否认的是任何的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已完成的课程改革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被更加完善。

1、扩大了知识容量,课程时间却有限。新课标改革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删减了很多繁琐复杂陈旧的知识内容,但同时也新增了很多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现代教学标准的知识内容,因此课程教学内容仍然很多,因此相对于有限的教学课时来说,教学任务仍然很重。初中思想品德改革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师生的互动教学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变得以贴近生活、体验实践为主要学习途径,而这些将比以往单纯的教学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也导致了教学课程时间变得紧张。除此之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使得老师和学生将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磨合,以便使老师的教学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取得最高的效率,而这些都是以时间为代价的。

2、优化了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却未改善。应对新课标的改革目标,老师们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课程教学来指导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老师们虽然优化了教学的过程,却往往总是着重在了形式上的改变,可能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可能鼓舞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但却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思维想法,在引导学生自身进行思考的方面没有加强指导。因此虽然老师改善了教学方式,但学生的学习成果却不尽如人意,没有明显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新课标的改革明显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初中生自身意识和知识水平却没有达到高度自主学习的要求,这也使得学生们没有取得理想中的好成绩,甚至这些会导致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对老师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更加影响了学生们的成绩,达不到思想课程改革的目标。

3、革新了教学理念,课程实践却不能同步。实践与教学理念不能同步是新课标改革后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革新了课程的教学理念,老师们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可以迅速接受,但是如何将教学理念进行实践却也成为了老师们需要应对的棘手问题。无论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技术还是方法都需要老师们进行严谨的思考,这也使得课程的实践达不到课程理念设定的新目标。对于新的教学理念虽然老师们都不会抵触,但有的老师却仍旧认为以往的教学方式仍能满足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没有进行大的改变,这使得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实践为重心的目标难以达成,也影响了课程实践与教学的同步完成。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策略

1、浓缩教学知识,降低知识总量。为了解决新课标改革后的课程时间紧、任务繁重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总量,但却不能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对课程的教学知识进行浓缩。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是培育初中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只要不忘这个初衷,对于教学内容的改变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浓缩了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课程教学的核心,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体验生活、参与实践,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

2、充实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训练。对于教学课程优化了过程却未取得理想成果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让老师不仅改善教学方式,更要充实教学内容。不仅去除掉陈旧的教学内容,还要针对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进行授课,将新事物、新事件、新内容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新鲜事物,体验生活实践,从而引发学生们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不仅传授他们知识,更要传授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除了充实教学内容外,还要加强学生的课堂课后训练,在课堂上互动,积极发言,在课下积极参加活动,体验社会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实现学生自身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提高教师能力,同步实践教学。解决好课程实践与课程教学不能同步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老师们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实施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教学理念。可以将强对老师的培训,可以组织老师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的活动,以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就能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方式,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更能将课程实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

回顾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路程,众多的改革对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改革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继续完善,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完善策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目标,使初中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刘一飞.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J].新课程・下旬,2013,(9):158-158.

[2] 曹登玉.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及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4):70-71.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8篇

历史是一门对今天之前的人类活动进行研究的有关学科,当今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延续,而社会的进步方向与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不可分割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对于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与历史传统更是引起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初中历史的有关教学作为学生认识历史并接受历史的起始点,因此,其教学地位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有利因素

初中历史教学是所有学生最初在课堂上认识并了解历史的机会,其理应受到重点关注,可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有关体制之下,有很多地区并未将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因此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开设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整个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伴随着目前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一、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内容在性质上改变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下的相关课程标准具体规定的内容,相较于过去来说,其头绪更加清晰,缩减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有关内容以及过于繁杂的地名或者是人名,在最大限度上促使课本的内容简单易学;增加并完善了许多必修的在基础方面的知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切实消除有关“左”的影响,能够实事求是的进行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的评价;强化爱国主义以及名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历史书上面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与插画,从而方便教师可以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章节也做出了调整,将少部分科学性的错误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课程改革对提升历史教学地位的关键、有利因素

(一)德与育的首要地位因素。

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学科必须要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能够重视有关德育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并继承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的高尚品德。这切实说明了目前新课程改革意识到了当今的实际情况,只有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达到统一才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切实完成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学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所以,对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有关培养工作,历史学科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二)班主任管理的有利因素。

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是整个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及变革,构建一个有关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同学稳定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班级制度制定的有关过程之中,这也是一个将外在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内在需求的相关过程,它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行为上的自觉性以及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依照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对于自身的一些合理需求;要求学生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需求对自身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反省,并且根据实际的行为结果准确的把握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于行动方向进行不断调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扩大,其自主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及时间得到提高,并且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以及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时间也更多,作为教师来说,无法再实现“全天候照料”。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制度制定和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自觉的承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提升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环境之下,有关历史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体制方面得到了完善的以及全面的变革,对于初中历史相关教科书的编写不但要切实符合有关政策,同时还要确保教科书实际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市场,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大力鼓励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并结合大众的意见观念,促使教材所具有的竞争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表现。其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不论是印刷质量、编写体量或者是实际的内容形式都非常的精满,使得整个教科书具有充足的活力,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课程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初中历史所具有的教学地位。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因素。

新课改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课程的相关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多元化。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中着重强调了有关历史课程教学方面的评价一定要凭借科学有效的方法,从教学影响的有关因素、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相关评价方式,并且还要明确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

(五)倡导教学方法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实际倡导的有关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当中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情况,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有关局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着学生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勤于思考、主动参与以及积极探究有效的学习方式。实践说明改革之后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主要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有关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方面的兴趣以及成果,进而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都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以及了解历史传统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与关注。新课程改革能够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蒲惠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

参考文献:

[1]陈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7.

[2]张静.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及其思考———谈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修改[J].历史教学,2013(06);122.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工具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影响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初中语文的改革也从最初的形式化逐渐走向实效化和科学化[1]。但是纵观全国各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成果,五花八门的课堂模式,参差不齐的改革效果,并没有完全实现课程改革的初衷。究竟初中语文课程为什么要改革,怎么进行改革,笔者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

根据时展的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是教育发展的直接需求。社会在不断进步,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有相应的变化。所以,在中国社会的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发了一份名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2011年,教育部又重新制定下发的新的学科“课程标准”。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程,固有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以后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专注于提高考试成绩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标准的需要,也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评价方式达不到激发学生潜力助力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

二、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容。

纵观全国各地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势,我们不难发现其课程改革几乎都是以课堂模式的改变为基本出发点,都是改变了原来语文教师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模式,变成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为主的交流式课堂。但是只是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并不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全部,真正的课程改革需要体现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教育观念的改变

这一点是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做的最好的一点,只要对新课改理念稍微加以思考,就会对语文课堂上的形式和目标等要素进行新的定位。在新课标中有这样的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3]。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必须面向学生。其中包括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品格的影响等等。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做到观念上的改变,才能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并且主动去选择新的教学策略,才有可能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比较关注的是学科本位,而且学科知识一直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很多人类社会的新思想,社会发展的新内容都没有体现。[4]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效果也不明显。更主要的是,这也将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能力上也和当今社会脱节。

因此,改变传统的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是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项改革不单指初中语文教材的更新,也指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动改变教学内容。在保证对民族文化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时代因素,在知识内容之上加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能力训练内容,在保证现有内容教学效果基础上,从社会和生活中挖掘更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改变

传统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都是从知识层面进行设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知识,理解概括什么内容等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发生改变,教学目标也必须予以相应的调整。

从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是目前这项工作取得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果。新课程改革并不意味着原来的基础知识就不重要,所以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也一样必须有。在此基础上,课堂上要在学生能力培养发面达到什么程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方面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这些也都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考虑的。如此细化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才能具有更准确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收益最大化。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其实是教师教学观念最直接的体现。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体现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换言之,就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程度,学生就达到什么程度[5]。

教学观念发生变化以后,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无论是最初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实施,教师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程度。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里所谓的有效,不仅指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也包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有效挖掘学生潜能等等。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目前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模式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改变的唯一途径。只要是以学生现状为基础,能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都值得推广和提倡。

(五)评价方式的改变

单凭一张试卷上的分数来判断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度,这是不科学的。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让学生的思维和眼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是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也是整个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难度最大的,因为它涉及到的是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问题。

目前来看,初中语文试卷上能力考查题型的增加,是这项工作取得的唯一成果。但是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等情感层面的内容,还是很难在卷面上进行考查。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来看,改变现有评价方式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关系着中考的成败,还将影响到将来中国社会建设者质量的好坏。基础教育改革目前阶段已经开拓了良好的局面,能否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完成语文课程改革的使命,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就要看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努力了。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11)

[2]张文质.语文教育,回到起点,回到人(上)[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03)

[3]厉耕.免费教科书:今年将增至3000万农村中小学生[J].课程.教材.教法. 2005(03)

[4].生命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课程实践[J].教育研究.2004(05)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更新观念;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依据,数学教材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其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人人都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必须勇敢地迎接这个严峻的挑战,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下面我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对于数学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会被忽视,而实际上这些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课程教学结构单一,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即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可是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些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时展需求之间的不相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如果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愿意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费劲不小收效却不理想。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谨记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在布置相关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教师要避免不必要的提示,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不断改进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由原来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原来那种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过于落后,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从很多渠道来获取知识与信息,甚至有些学生比教师知道得还多,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变得多元化了。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仍然还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但是教师不能再以权威者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自觉主动地探究与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等等,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合作交流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得不到体现,学生也明显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解除自己的困惑,达成学习目标。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合作交流、分享收获中学会倾听、质疑、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时的豁然开朗。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完善提高的过程,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就课堂所学进行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乐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发言,勇于展现自我,体会到更多成功的乐趣。同时,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自己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的教师都要面对的一项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初中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成燕舞.正确认识新课改,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11):9.

[2]杨艳.有效教学精于“思”———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2(11):29.

上一篇:病虫害防治知识范文 下一篇:新科学发展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