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16 10:58:44

初中课程改革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思想政治 师生关系

目前新课程改革脚步已进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地深入和开展。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动,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和谐发展,重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新课标教学的要求。在新课标下,我们政治课教学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如何面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教法的安排问题以及学生学法的指导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及总结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了解学生实际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活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一个转变教育观念的好机遇,也是一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

1.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昔日课堂的主演,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和学生做朋友,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感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建立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走近学生。另外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从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即将走进新课程时,观念必须先行,而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现在的一、二年级教材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挫折,排除各种情绪困扰,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将来走向社会都能起到作用。

3.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新课程还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学习过程已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次新课改强调活动实践、调查、经历,所以教师平时教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描述,用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感受,强调体验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4.注重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改变评价方式。

目前使用的教材,纯知识性、概念性的理论在淡化,大多与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有不少教师反映越来越不会教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听、多看,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从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事例人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克服纯知识性讲解的倾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要热情、真诚、幽默,通过自己的敬业精神和自己的学识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理念不断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要从改革考试制度人手,考试可采取书面测验(开卷、闭卷)与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改变目前我们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尺度的做法。考试内容应与我们的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相联系,而不应以记忆性的考试为主,要将考试与学生履行中学生守则和规范情况相结合,评价可采取等级和评语相结合,淡化知识注重思想道德认识和行为表现。还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政治学科的誊习评价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通过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过程)和终结性评价(侧重于结果)。以前我们大多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新课程要求要关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 语文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语文课程实施课改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语文课程已明显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对它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2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分析

2.1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转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中介者、合作者。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则一脸迷茫,无所适从。因而在学习中常常是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

2.2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掌欢迎、倾心认可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

2.3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为数也不多,很多家长愿意购买练习题之类的书让孩子做,而对于孩子看课外读物常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大加禁止。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开始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

2.4教学评价机制还跟不上课改的要求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们迫切关心的是现在考试如何考,试题如何出,很显然,教师们思考问题的落脚点依然在“考”上、在“分数”上。这也难怪教师,在学校、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依然停留在“分数”上的今天,让教师放开手脚搞课改确乎有点难。教师们对分数不敢怠慢,与其冒险搞课改,还不如实实在在抓应试。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如此,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就定位在学习的结果上,不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了。

3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策略

3.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旧的教学模式带来极大的冲击。许多教师为了实施新课程教学而费尽心思,然而,不少学生却不与老师响应、配合,让老师们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并且落实到每一个单元或者课题,以减少和克服盲目重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2转化教师角色,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自我感觉知识是很困难的,没有教师的“教”是学不会的,老师是非常神圣的,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这样就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这一客观事实,影响了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认同。另外,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畏心理、恐惧心理。这种心态下的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按教师的安排去行动,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3.3提高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改革,它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反映他们的老师面对着新教材有时也感到不知所措,因为教材的内容是全新的,老师没有老本可以吃了,必须进行研究教材,然后又要查找资料备课才可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对教师的素质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为了扭转教师吃不透教材的尴尬局面,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把握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及时修正教案,改进教学方法。

3.4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是以考试为主要形式,注重的是评价结果,常常出现“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现象。要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我们必须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由注重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定期评估,以督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映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2).

[4]范红涛.关于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课前;课中;课后

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与发展,新课程一步一步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语文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笔者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做了以下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初中语文进行课程改革的原因,希望新课标能够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前备课深入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首先注重在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新课程的课到底应该怎么上?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这是完全正确的。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了应有的“预设”,而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动态生成,开无轨电车,这也是背离新课改精神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课前有效准备时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与教材和作者对话,使教学三维目标与核心内容融合在一起,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网络提供的充足教学素材,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组织有兴趣的探究活动。加上自己对教材研究的所得,以及学习该课的一些有效方法,形成高质量的教案。

二、课中注意激趣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课堂中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实现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激励起学生的干劲,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处于“我要学”的最佳学习状态。

三、课后注意实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课改的这些新颖先进的教学理念,犹如一股春风,吹开了广大教师压抑已久的心扉。在新课标基本理念要求下的语文课展现出“江山如此多娇”的崭新局面。首先,在阅读上,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思想,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局限于语文课本,因为语文课本本身只是精选的24篇优秀作品,属于名家名作,远不能作为我们学习语文的全部,它的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全部的话,我们的知识面会很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它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围绕这些根很好地做好知识的延伸,博览群书,尽最大可能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其次,在写作上,新课标的作文教学提倡: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用我手写我心,表达真情实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落实这些精神。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

二、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品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农村初中全程渗透职业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有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的需要;是推进“三教统筹”,加强农科教结合,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体现在农村初中教育上就是要把单一的理论文化教育发展成为多元实用的新时代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本文拟对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与阐述。

一、农村初中教育模式的思考

目前的农村初中教育,课程模式单一,缺少弹性,统一性过强,多样性较差,难以满足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农村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造成一种畸形现象:一方面是不适用的中学毕业生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是农村发展急需的人才奇缺。

由于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与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经济严重脱节,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兴趣大为降低,严重影响“普九”的验收和巩固。由此看来,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已迫在眉捷,坚持农科教结合的路子,为农业、农村,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教育越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二、农村初中实用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选择

农村初中要适合农村发展需要,学校就要改革教学模式。推进产教结合,更新教学内容,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技能教育,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农村初中开设《农村实用科技》课程,使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知识,让大部分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有一技之长,成为一能种,二能养,三能务工的“三能人才”。开设这门课程的价值不是把70%的农村学生全部培养成传统的农民,而主要是为农村新型农民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基础教育培训,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生活处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目前我县的乡镇中学已从初一开始开设《农村实用科技》课,主要内容包括:种养植实用技术、家政、创业常识、小企业经营管理常识。同时,创造性的开设地区特色经济教材等。另外,采取初三分流,搞好职业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大力普及实用技术教育,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提前分流,对其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一至两项科技致富的本领。同时还要增加学习中专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把“农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可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农村实用科技、社交礼仪、普通话培训等。没有升入中专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发放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和“绿色证书”。

三、农技课的师资问题的思考

根据当前农村中学实际情况,农村学校可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双师型”的农技课教师。作为学校要选择责任心强,热爱劳动,有一定农业基础知识的教师担任劳技课教师,学校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外出机会参观学习,使他们掌握传授劳技课程应有的知识、技能。其次,农技教师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如在涉农书报上学,在网上学,向有知识、有经验的农技专业人员请教,向地方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虚心学习,使自己尽可能具备开展农技实践活动课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大胆地实践,让教师在“做中学”,在做中成熟。再次,学校要充分借助当地农业技术员,农村广播电视学校的教师,致富能手等的智慧,请他们为劳技课授课,指导学生的实践。

四、职业教育要走基地实验与教学相结台的发展路子

职业教育除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学校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实验基地,基地宜建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也可以选择学校附近支持教育的农户的田土建立实验基地。占用农户田土未开发要与农户签订协议书或承诺劳动成果归农户所有或给予经济补偿等。另外与乡政府以及涉农部分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凡是农村科技推广的项目,学校便可以带头参观、了解,甚至亲自动手实践。

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加强与政府、涉农部门农技员间的联系,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寻求帮助,选择涉及生态农业、绿色产业、主体农业的内容,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富有时代感,能增效节本,适应地方条件,具有市场前景的内容,改编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

除此之外,校长、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创造实践教学条件。教师在实践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进行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分组,要分配各组的工作,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加强组织纪律的教育,落实纪律安全监管人员,确保实验过程的开展。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6篇

(一)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数学教材的变化,是一个风向标。它的每一次变化都在告诉我们,数学学习都在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都在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源。学习新的知识都要依托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是为了解决新的问题。从数学教材中我们会发现,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这样的引入,教材编写者意在体现其意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将会影响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给我们的数学教学一个提示,数学教学不能只重结论,忽视学习的过程。要两者兼顾,既重结论,又重视学习的过程,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动手能力强了,面对实际的问题就不惧怕,一些实际问题会迎刃而解。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很多实验课,就是让学生动起手来,进行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学生经历了动手学习的过程,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课本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在中考中有不同程度的呈现,也是在回归课本,也是让学生注重基础,夯实基础,为能力的提升做铺垫。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果教师就题讲题,学生不愿意听,也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和接受。但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只要让学生动手比划一下,结论就会很快得出。这样,学生直接对问题有了最深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成。

(三)注重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是学习各个学科知识的教材,它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各个学科的发展。学习数学也是这个道理,很多学生知道结论,但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更不会推导过程的叙述,所以做起题来,缺乏明确的思路。理解能力方面出现的偏差,数学表达能力的欠缺,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要想证明:圆中最长的弦是直径。这个结论大家都熟知,但如何书写,怎样去表达,却难倒了很多学生,以至于得不到分数。新的教材就十分注意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方面要求严格,这考查的就是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要关注近年中考的命题的变化

从近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它的命题既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校选拔性招生,又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科的教学。所以,命题既重视“双基”的考查,也加大了对数学能力的考试。就试题的选题来看,内容新颖,与时代接轨。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不少的考试题目中也出现了考查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1.请同学们在已三角形中截取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2.已知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村庄,如果要在河边建一供水站,应如何选址才最节省通水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与生活联系紧密,考查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必须将知识与生活结合,才能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和近几年中考命题的变化情况,在备考时就要有针对性,要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中考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7篇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但是,在一些教师或学生印象中,

学习历史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就行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认识不足,引不起充分重视

,无法顺利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改革历史课程,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宏观把握并扎实实施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确定,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

。三维目标是有机整体,不应是三张皮。应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过程、重视方法,凸现情感、

态度、价值的目标。而在三维目标具体实施中,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落实应有所侧重,比如

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分量就重一些,而复习课教学,知识与能力(答题能力)的份量

就重一些。

确定三维目标,应着眼于宏观把握、扎实实施。在目前运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确定目标常局限

于一节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就常常显得零碎而缺乏长远性。至少应从单元的

角度来确定三维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应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单元主题来组织"

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和活动课这一系列来考虑整体的单元目标以及实施

策略。

二、让历史教学与生活和现实相结合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

,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

自身的习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

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习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

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

知欲。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

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近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

该摒弃接受学习,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习中的"机械学习"的模式。探究合作学习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

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

学习,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

用接受学习。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

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融入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和方法

多年以来,社会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过程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

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内容成为思想政治课

中的重要一块。

此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把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分解给了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

。这应该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应责无旁贷地接受这一块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教好,教活。比

如,可利用逆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讲隋朝时,可提问:有人说,隋朝的灭亡是因为开凿了

隋朝大运河,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又如讲"古代罗马"时,可提问:有人说,如果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的

鼻子没那么美,安东尼将战胜屋大维取得政权。这种说法对吗?这种提问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

在思辩中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五、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教学方法

历史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脉络,有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史实比较重大,此时就应该注意循序渐进。

比如当讲到某些重要难懂的章节时,讲授时应该以历史所设的问题以重难点为主,并注意与旧知识的密切

联系,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旧知识,同时给学生以较明确的知识体系,对重要内容的教学可以采取预习、讨

论、老师讲述和学生小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在第一课时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熟悉课本所有内容,并从宏观上把握本章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分

析讨论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而在第二课时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8篇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席卷中国。杜郎口中学传经送宝,天卉中学四处演课,改革的热浪此起彼伏,我校也卷入其中。这次改革会像以前那样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吗?

学校的态度很坚决,课改势在必行,非进行到底不可。带着疑虑,硬着头皮,我们小心翼翼的踏上了教改之路,没想到,很快尝到课改的甜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课改在“四型五步”模式的基础上又发展为“1·3·6”模式,并且将预习——讨论——展示——提升融为一炉,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不再重在如何“教好”学生,而重在学生学法的研究,将课堂还给学生,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课堂上学生全情投入,精彩不断,他们成了课堂的主人。

以一次“漫游语文世界——语文综合活动”为例,这种课上好了不仅使学生收获知识,更能发展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设计课时,我想到应努力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氛围,使语文课迸发出诱人的魅力,活动前我精心策划用什么方式开展这次活动,考虑生活处处有语文,而文艺活动深得民心,如果二者结合必能获得极好的效果。

于是提前两个星期下发导学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编成节目形式准备两周后比赛,并不时督促学生进行准备,对学生困惑之处给予点拨。两周后准时召开比赛,竟惊喜不断。

学生们利用相声﹑快板﹑小品、歌唱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本次活动成果。本次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等。整个活动的前前后后,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编写,合作展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无论得奖的还是未得奖的,大家都收获创作的快乐。

“不破不立”,言之有理,坚持下去,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艺术家”。每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品”,学生是“艺术品之魂”。一改以往课上教师“口若悬河”,换做“画龙点睛”,上课变得轻松而又愉快,紧张而不死板,多好啊!

初中语文的前世是“糊涂虫”,今生是“一休哥”,教师只要在备课上精心些,上课就省时省力;上课让学生有序的动起来,课堂就高效起来。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9篇

1 使用有效的语言

有效的语言是初中历史老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大多要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有效的语言是融洽畅达的沟通。新鲜有趣的导入,发人深思的提问,天衣无缝的衔接,动静交错的起伏,耐人寻味的结束语,是教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是历史教学最后的落脚点。在中国古代文化部分,教师可用富有情趣的语言,一步步诱导学生步入艺术化的殿堂。可选有代表性,优美的古诗词让学生合着音乐吟诵。有准备地精编一些有趣的寓言神话故事讲给学生听,讲述中不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用有效的语言来完善故事,看谁回答得最精彩。教师语言生动得体,就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活跃学生思维能力,煽起学生表现欲望,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教师用有效的语言开启智慧,学生在有效的语言中激绪接受熏陶,领悟爱憎,培养能力。

2 重视课堂导入

新课导入是至关主要的教学环节,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重力,激起他们的乐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空气,使学生的智力勾当始终在一种强年夜的内压动力浸染下,在情感高涨的空气中进行,促其把进修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积极地进修。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采纳下列几种趣味导入体例:

2.1 诗词导入,学科渗入。诗词说话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单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本常识.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空气.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丰满的情感投入进修。如讲述丝绸之路时,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前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良多人心目中的旅游胜地,由此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再如进修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朗诵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年夜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单会对即将进修的内容有所体味,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不美观主义所深深传染。

2.2 影视导入,再现历史。影视作品除具有与图片一样直不美观形象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升沉等特点,更轻易让感性熟悉、可塑性较强的初中学生接管和喜爱。如在讲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片子《死战台儿庄》片段,在学生被惨烈的战争排场所震撼时问:“这部影片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什么时代的什么战争?战争的功效若何?对中国发生了什么影响?”再如讲述鸦片战争时。先播放片子《林则徐》或《鸦片战争》中有关“禁烟”、“销烟”的历史布景及林则徐采纳的法子的片段,进而指导学生思虑:林则徐为什么要禁烟、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不是由禁烟而起?在陆续串的问题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后,起头讲述新课,下场很好。

3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的方法

3.1 在流动中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巧设流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流动课的标题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施展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预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题目,积极介入探究式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流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

3.2 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准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进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留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由于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史实的讲述,而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避免了浮泛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深刻、充实的熟悉。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在这一阶段尝试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创编和表演历史剧、游戏等。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初中课程改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新课程改革;思考;措施

新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国普通初中教学中已推行多年,新课程改革目标与任务的提出使我国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初中教学新课程改革还在不断深入,教学研究者与教学工作者依旧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应当抓住时机对我国初中新课程改革状况进行冷静反思,具体探明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这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具有重要意

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中新课程改革教学经验,提供几点关于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思考,希望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调整方向

初中新课程改革方向与目标的确立主要针对传统初中教学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我国初中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单一僵化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方面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在教学方案的确立方面应当在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与时俱进、具有高度联系实际生活的相关内容,保证学生可将教材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践,锻炼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形成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在学生教学成果评价方面,既要重视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考查,确保学生在考试制度的推动下各项素质全面发展。

二、初中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服务于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居于统治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我国初中教学工作基本处于僵化状态。教学任务的功利性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状态,很难实现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便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观念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有效扭转,因此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中的推进较为艰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首要工作。

2.学生未有效获得课堂主体性地位,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

新课程改革强调进行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工作,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而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受限于个人的教学素质,很难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固守传统,课堂氛围过于严肃压抑,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学生没有争取课堂主体性地位的意识,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师生双方就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未达成一致,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推进较为困难。

3.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提高教学整体质量的有效措施,创新性的教学措施是维持课堂教学生命力的主要依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创新观念,对教学内容的讲述一直沿用旧有方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种电脑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种类繁多,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层次,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缺乏创新性思考,因循守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

提高。

4.教学成果评价方式过于落后,不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

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淡漠甚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查,实际上也就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僵化的考试制度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制度对新课程改革形成的阻力较大,考试制度变革任重而道远,若想摆脱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的考试制度,还需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初中教学中的推进仍在继续,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务。新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效果评价和工作得失审视才可为新课程持续改革提供新的动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氛围、教学方案构成、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成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初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初中教育研究者与初中教学工作者应当不懈地探索、研究推动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新方法,在教学工作中积累总结经验,推动初中教学新课程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罗仕容.浅析初中班主任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下的问题及对策[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6).

上一篇:病虫害防治知识范文 下一篇:新科学发展观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