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9 02:55:40

教育故事论文

教育故事论文篇1

一、教师在体育课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上课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也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思想上引起认识和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事故。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四、注意发现并处理好学生体育课中的异常现象。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错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育故事论文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故事;价值

在前段时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即8・19讲话中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的这番讲话,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理论界、学术界也积极的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研究“中国故事”。本文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下探究“中国故事”的价值问题。要完成这一研究任务,需要思想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加强对“中国故事”的研究以及进行价值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中国故事”价值探究的必要性

(一)“中国故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最近关于“中国故事”的论述较多,但何谓“中国故事”,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这样认为,“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在其中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命运与希望。”也有学者说,“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可见,关于“中国故事”,学术界已经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在引领“中国故事”不断发展的时候,必须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基本国情、独特的历史命运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样,“中国故事”的传播才能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中国故事”的过程当中,其本身就是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思想政治教育只要合理地加以引导或辅助,必定会激发整个“中国故事”的活力,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繁荣。

(二)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其中,“中国故事”也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认真的学习并且领会其中的内容。将“中国故事”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可以看出这是高瞻远瞩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国故事”归根到底是每个中国人的故事,所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群众着想,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之重大。

二、“中国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社会独具特色的一种社会化模式”,其中“中国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社会化模式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国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中国故事”认清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不断纵深式推进,制约科学向前发展的障碍和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仍然日益凸显。在当今中国的现实状况下,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已经取得的历史性的进步和伟大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而“中国故事”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是对中国各项情况的整体认识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关注社会的变化,认真讲好“中国故事”,积极的引导每一个中国民众能够认清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找准问题的根源,采取有力的措施,脚踏实地,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故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拥有理想信念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崇高追求;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政党治国理政的先进旗帜;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民族奋力前行的积极向导;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前进方向。

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当前,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日趋呈现多元化,需要借力“中国故事”的丰富内容和核心思想,结合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扬社会主义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牢牢的把握住。

(三)“中国故事”蕴含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执政理念是政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部分,科学的执政理念是随着实践、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我们从“中国故事”的讲述内容当中可以看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标志性政治理念,也蕴含着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我们党始终坚持根据执政实践的发展和执政环境的变化,适时地改变那些落后于执政实践发展的执政理念,适时地将思想认识从那些不适应、不符合执政理念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去改变那些错误的执政理念。因此,“中国故事”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我党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科学化。

(四)“中国故事”增强“三个自信”

“三个自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是借鉴人类先进文明以及本土理论和实践结合基础上的概念,是“中国故事”背后的价值和逻辑支撑。”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以及中国制度在讲的时候能够让别人听得懂,“中国故事”就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所讲的内容是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将“三个自信”进行一步步的梳理清楚,就会使“中国故事”无论是在对内,还是在对外的言说上,都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和传播力。同志在论述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时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因此,“中国故事”的讲好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制度自信。

三、“中国故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策略

(一)提高“中国故事”的生活关联度

提高“中国故事”的生活关联度是指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将“中国故事”的教育融入到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日常生活当中去,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使“中国故事”教育生活化。

“中国故事”作为一种宣传方式,它是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正确的精神世界的建构,通过自身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引起人民群众思想价值上的共鸣,使群众将“中国故事”内化为他们的思想价值体系当中,激励群众为接受“中国故事”而不断的努力奋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中国故事”在建构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变成了幻想,提高“中国故事”的生活关联度就应该将“中国故事”的内容与人民群众自我价值的实现相结合。

“中国故事”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故事,它的讲述要以个人故事的讲述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基础,保障人民群众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方面能够增加群众对“中国故事”的认同度,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能够推进“中国故事”的传播进程。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他们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质量,可以使人民群众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进而传递正能量,使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生活实践,进一步更好地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财富。

(二)促进“中国故事”进入民众话语系统

理论的话语体系关系到理论传播的效果,它被越多人理解和认同,理论传播的效果就越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理论的话语体系对理论所产生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故事”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就需要不断地大众化,使普通大众也能广泛地理解和接受。而推动“中国故事”的大众化,需要促进“中国故事”的话语进入民众话语系统,由官方话语转向民间话语。这种话语体系的转换需要“中国故事”在理论表述、理论内容建构、理论方法等更生动活泼,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更尊重老百姓的个人权益,更注重与老百姓之间产生共鸣,更突出政府的亲和力。

(三)进一步增强“中国故事”吸引力

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当中,要考虑它是否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其中关键就在于“中国故事”的讲述是否能满足广大老百姓的需要,能否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老百姓的利益。让“中国故事”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能够很好的反映老百姓的现实情况,解决好民生的短板问题,解决好老百姓在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要打破思想和利益固化的障碍,要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大的公平和正义。讲好“中国故事”,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国强民富,只有这样“中国故事”才会有吸引力,人民群众才会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同样,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爱听“中国故事”,更好的传播“中国故事”,成为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充分挖掘“中国故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对每个民众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下以“中国故事”作为载体进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途径。我们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又要通过“中国故事”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两者能够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李云雷.何谓“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14-01-24.

[2] 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10-10.

[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胡昌恩.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及其关系[J].探索,2006,(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苏长和.用中国概念讲好中国故事[N].人民论坛, 2012-09-20.

[9]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0] 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65.

教育故事论文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责任

中图分类号:G80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21

1 前言

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前提,近年来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各种纠纷已引起社会关注,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大部分都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生;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达到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稍考虑不慎,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期间发生人身意外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责任归属、赔偿、法律途径,对学校、家庭、学生、体育教师都是一种伤害。本文对体育教学中突发意外事故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毕竟上好每堂体育课是每位体育教师的义务、职责,体育教师如果能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认真,从身边的体育教学工作做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东省佛山市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校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论证、设计过程中查阅许多相关论文、体育学院学报、网站进行研究分析。

2.2.2 统计法

将相关的有效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2.2.3 座谈讨论法

与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代表及家长进行交流、讨论,获得相关宝贵信息,指导论文的开展。

2.2.4逻辑分析法

以学校实例为依据,结合相关事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利用逻辑分析法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课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特点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学活动,体育课教学意外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人身损害后果事故,构成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必须具备以下因素(1)受害主体―学生(2)产生人身伤害后果,主要包括致伤、致残、死亡等,对人体损害而造成精神损害(3)在体育课教学中发生(4)体育教师参与教学。

3.2 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

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由学生、体育老师、体育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构成,与学校体育最大区别是有体育教师直接参与教学。

3.2.1 学生因素

作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由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和伤害事故占意外伤害事故的绝大部分,可以归纳为一是先天遗传因素或身体素质差,由于学生面子问题或害羞不告诉老师有遗传病,特别在体育考核中,更容量出事,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二是课堂纪律差、缺乏组织纪律性。每个班级都有几位此类学生,课堂纪律较差,性格活泼,不爱听教师指挥,喜欢擅自行动,此类学生出事机率较大,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还须加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组织纪律性。

3.2.2 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是主体,而体育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与体育教师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1)责任心不强。责任心是体育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表现,体育新课标被部分教师误解,“放羊”成为部分体育教师的舒服状态,远离教学区、回办公室,,后果将不堪设想,体育教师责任不可推卸。(2)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文化素质修养本身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潜意识就想混日子,思想上放松自我,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例如教学中,动作讲解不清、不讲,示范运动不规范、练习方法不正确、不做准备活动、不写教案等等。所以,作为体育教师还须经常进修、培训、学习新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教师身体素质有所下降,但教学经验丰富,也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3.2.3 体育教学内容因素

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至今,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一,体育教学内容安排过难,同样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体育教师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实际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规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

3.2.4教学环境因素

体育教学环境好坏也是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体育教师必须考虑场地、器材、气候因素。例如某校一天,有6位老师在田径场同时上课,一个400米田径场,何其壮观。为了尽可能避免问题发生和减少教学冲突,必须把问题细化、具体化。

案例1:2012年2月13日一高中上午体育课,高一(9)班女生见习,在操场散步,气候恶劣,北风较大,突然此女生呼吸困难,体育老师马上送女同学到校医室,最后送学生到医院,原来是哮喘病发作,此教师先垫费用,最后家长把费用还给体育老师。

3.2.5不可抗拒因素

意外事故是指当事人过失或偶然发生的不可预见伤害。由于体育教学特性,难免会发生各种伤害事故,突发意外伤害事故,有时让体育教师无从下手。对此学校体育教师应有应急预案,与校医密切联系,加强医学常识学习,积累急救经验。

案例2:2011年12月中下旬某校上午体育课,内容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1000米考核,男生甲离终点5-6米突然晕倒,体育教师紧急接校医急救,几位体育教师、学生参与急救,后医院到场参与急救无效,最终年轻生命远离养育他的父母、远离他尊敬的老师、远离他可爱的同学,此结果让家长、体育老师、同学无法授受。

3.3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问题

从我国司法实践来看,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责任主体与学校责任主体一致,包括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和未成年监护人、第三方责任人,从法律角度分为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三大类,在体育课中教师、违反教学规律、教师不在场,伤害事故一旦发生,都可能涉及这三方面的法律责任。

3.3.1学校责任

我国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其责任主体一般追究学校和校长责任,客观而言,责任由校长承担显然不公平。在学校实施体育教学中,学校负有管理安全教育和管理保护职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在赔偿后,可再向教师追偿。

3.3.2教师责任

教师责任问题,本文认为可分为责任心和法律责任。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尽心尽责,“放羊”远离教学区,回办公室休息等等,伤害事故不发生则相安无事,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体育教师按照伤害的程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3.3学生责任

体育教学存在一定风险,学生受伤可能性较大,伤害事故的主体是学生,本身不应该追究学生过多责任问题;学生由于生理缺陷未告诉老师,不能参加正常体育教学,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指挥,擅自行动与同学打闹,造成伤害事故,学生也难逃其责。

3.3.4 家长责任

我国现在独生子女多,一名学生出事,3个家庭受到伤害。高中阶段,学生有走读和寄宿,经调查发现,部分走读生玩通宵、上网、聊天喝酒等,家长对孩子监管不力,第二天上体育课,往往容易出事;节假日也一样,学生回校,第二天体育课学生无精打采,也容易出事,所以家长的监管问题也值得深究。

3.4防范体育课教学意外事故的对策

3.4.1全面、科学、切合实际安排教学设计

体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各方面因素都应该考虑周到,做好相应预防措施,课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做好预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降低意外受伤的几率。

3.4.2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

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先天性疾病或不能参加剧烈活动的学生建立档案,上课时区别对待,防患于未然;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还要掌握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细致了解学生的病史,合理安排此类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对所教学生性格、思想状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水平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区别对待。

3.4.3严格规范课堂纪律

开学要先上好室内引导课,规范课堂教育,讲清楚哪些不应该做,要学生严格执行。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一切行动听指挥,提高课堂实效性;善于观察、发现,对违规学生进行教育,好的表扬,坏的进行批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别是在学习新动作时,教师一定要学生认真看示范,了解技术动作;最后还要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落实重难点。

3.4.4加强课堂准备活动管理

准备活动一定要充分,可以降低学生受伤机率,要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练习;还要检查学生着装是否合理,杜绝一切隐患事故的存在;合理安排运动量,组织好课堂,提高课堂实效,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4结论与建议

4.1建议

4.1.1 家长要转变观念。当今社会家长一味袒护孩子,没有接受“挫折教育”的思想。我们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应对一些危险不大的体育运动项目顾虑太多,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以减少意外事故发生。

4.1.2 学校领导要正确对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及时处理,避免问题扩大化。

4.1.3 体育教师应该把每堂体育课上好,这是作为体育教师最基本职责,体育教师只有把体育课上好才能胜任更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放羊”也要放得有艺术,上课期间教师不在岗、不在场,一旦失职,将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最起码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4.14建议学校给每位在校学生构买人生意外保险,或者和家长合作建立保险制度,使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所导致的损失和经济补偿有一定的法律保障。

4.2 结论

4.2.1 加强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体育教师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等意外事故发生后才醒悟,血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4.2.2 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安全,尽心尽责,尽量避免学生意外事故的发生。

4.2.3 体育课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有时真的很难避免,突发意外伤害事故导致学生受伤,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施救,避免伤害的后果更严重。

4.2.4 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按照教师是否履行义务情况,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释义及实用指南[P].北京:中国青

年出版社,2002-9

[2] 王伯超,黄丹.学校体育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研

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4).

[3] 王岩芳,高晓春.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侵权责任

与违约责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3).

[4] 王岩芳.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伤害事故的构成[J].文化教育,

2005,(1).

[5] 马小华,杨吉春.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问题研究[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1)

教育故事论文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类型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因学界的认知未能达成共识,故其具体范围及类型也未有统一认识。为了进一步把握和认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有必要对其进行类型化的整理。因为只有做了这种整理,我们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各种类型分别予以关注,尽量避免该种类型伤害事故的发生,这样,对提高教学管理秩序,以及提高全民族的健身意识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和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2.正文

所谓类型化,简而言之,就是分类,德国法学家考夫曼(Arthur Kaufman)认为类型化就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思考是一种类型学的思考”。类型化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有助于对抽象化的法律概念的认知,故此,对于尚不明晰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基于不同标准对其进行分类或类型化的剖析和解读。

2.1现状

就学界现有的论述来看,有的学者按照事故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类,亦即“游戏型事故、恶作剧型事故和失职型事故。”有的以事故结果为依据分为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两种。有的学者以列举式的方法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类型化为:“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的伤害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有的学者从学校是否承担责任为标准,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分为学校责任事故和非学校责任事故两种类型。还有的学者“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办法》、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不同情形、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将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分为学校责任事故、学生责任事故、混合型责任事故、其他因素的责任事故。”由于研究视角和划分标准的不同,上述各种分类都具有其合理性。但均未能全面揭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或过于简单或过于繁琐。

经过对比分析并结合我国现行法的规定,笔者认为,应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性质作为类型化的标准。

2.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性质

2.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与侵权行为

“在现代体育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专门社会活动的情况下,体育权利逐渐成为了一项独立的权利,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一项具体内容。”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并未对公民的体育权利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确认。在现有法律规定缺位的情况下,基于学校体育伤害所造成的学生体育权利侵害如何进行救济就成为法律界应当予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如何界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性质和特点,如何适用现有法律解决尤其引发的法律纠纷亦是亟待研究的内容。

体育运动伤害行为是人身伤害行为的一种,受到侵害的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在我国现有的民事法律制度中,对于人身伤害的法律救济主要通过追究侵害人的侵权责任,并进而以民事损害赔偿来实现。当然,要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类型化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首当其冲应当解决的问题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可以表现在在其构成要件方面或者它的责任构成及其分担方面。但这也并不是说只有在现行的法律不能解决这类侵权行为时才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类型。相反,其正当性即在于此类侵权行为在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方面的特殊性,也在于此类事故的多发性和复杂性。论文参考,类型。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性质和责任的认定及界分不仅仅涉及到一般法的规定,关涉到特别法的规定。论文参考,类型。它除了民法、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之外,还涉及到相关的教育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等,如何在这些法律法规之间平衡且公平公正的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非常必要和现实的。所以,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将其界分为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类型是有其合理性的。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特征而言:

其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属于侵权行为的一种。

其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当事人一方须是在校学生。

其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须造成人身伤害的后果,造成其他损害的事故不包括在内。

其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学校包括各种学校,既包括全日制学校,也包括各种非全日制的学校。

总体而言,从行为的性质上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属于民事侵权的范畴。

2.2.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违法性

从实在法角度看,我国现有的法律并未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哪些行为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也亟待立法予以确认。因此,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依据就成为认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一个难题之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违法性的“法”的范围和渊源保包括哪些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现在学界还未有统一的共识和认知。

2.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属于侵权行为的范畴,囿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应将其界分为一个独立的侵权行为的类型。故此,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性质或侵害主体行为的性质为标准,我们可将其类型化为学校侵权型事故、学生侵权型事故、第三人侵权型事故、共同侵权型事故和意外事件型事故五种类型。

2.3.1学校侵权型事故

以侵权责任是否由自己的侵权行为直接产生,可将侵权行为分为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直接侵权行为是指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依法应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责任由侵权人自己承担,后者的责任由与侵权人有特殊关系的责任人承担。论文参考,类型。”据此,可将学校侵权型事故类型化为两种形态,其一是学校作为直接侵权行为主体的事故;其二是学校教职员工的作为侵权行为主体的事故,由于教职员工与学校的职务关系,因其侵权行为所产生的侵权责任依法由学校承担,故此也可归结为学校作为间接侵权行为主体的事故;

2.3.1.1学校作为直接侵权行为主体的事故

学校作为直接侵权行为主体的事故是指学校因故意或过失,在体育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造成学生人身权利损害,依法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事故。根据主观过错形式的不同,可将此种类型分为学校过失的体育伤害事故和学校故意的体育伤害事故。具体而言,这一类型的事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学校体育设施事故

学校体育设施事故是指因学校的体育场馆、训练器械或其他体育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或存在不安全因素,造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的事故。

(2)学校体育活动事故

学校体育活动事故是指因学校故意或过失,在学校组织的或学生在校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中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3)学校违反法定义务事故

学校违反法定义务事故是指在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学校知道或应当知道学生存在不或教职员工存在不正当行为或疾病不适宜进行体育活动,却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未进行必要的管理,从而导致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2.3.1.2、学校作为间接侵权行为主体的事故

学校作为间接侵权行为主体的事故是指学校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过失,在体育活动中违法造成学生人身损害,依法由学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事故。

在学校作为间接侵权行为主体的事故中,侵权行为是由学校教职员工直接做出的,但由于教职员工与学校之间的职务关系,学校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学校应对教职员工的侵权行为承担替代赔偿责任。

此外,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此处的违法“职务行为”主要包括:(1)学校教职员工在体育活动中体罚学生或在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其他相关规定,从而导致学生人身损害的行为;(2)学校教职员工在负有管理职责期间,违法组织学生参加或明知学生参加学生具有超过学生能力的危险性的体育运动,从而导致学生人身损害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若伤害事故是由非职务行为所造成,则应由教职员工自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3.2学生侵权型事故

学生侵权型事故是指因学生或其监护人的过错,在体育活动中违法造成其他学生或第三人人身损害,依法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事故。对于学生侵权型事故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就学生侵权型事故中的主体而言,侵害行为的实施者和事故责任者包括两种,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一是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的监护人。

其次,就学生侵权型事故的表现形式而言,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主要包括:(1)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或学校纪律规章制度,实施按期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2)学生不听学校或教师劝阻告诫,进行超越其自身能力的危险性体育活动,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3)学生或监护人隐瞒特异体质或特定病情,在参与活动中造成人身损害的事故;(4)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或情绪异常等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信息,其监护人知道或学校已经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的监护职责,导致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人身损害的事故。(5)学生或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因其他过错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

再次,就学生侵权型事故的结果而言,对于成年学生,因其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侵害行为的实施者和事故责任者同为一人;而未成年人可以是侵害行为的实施者,因其导致的事故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

2.3.3第三人侵权型事故

第三人侵权型事故,是指在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因第三人的过错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依法由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事故。此处的第三人不应包括:学校、学生、以及实施职务行为的学校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

2.3.4共同侵权型事故

共同侵权型事故是指在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因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共同过错,违法造成学生人身损害,依法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事故。论文参考,类型。

在共同侵权型的体育伤害事故中,就加害主体而言,可以是学生、学校及其教职员工、第三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结合。须注意的是,加害行为的侵害对象必须是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就主观方面而言,加害行为的实施者之间应当存在共同的过错,但过错的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另外,客观方面共同侵权型的体育伤害事故的结果与加害人的共同过错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就客观结果而言,共同侵权行为人应就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后果承担连带责任。论文参考,类型。当然,责任者根据自身过错程度的比例,来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责任。

2.3.5意外事件型事故

意外事件型事故是指在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因主观上不能预见、客观上不可抗拒的原因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在前述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形态中,都是因过错或无过错所导致的。但是,在实践中还包括一些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不可抗拒的事故,亦即意外事件型事故。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9条规定:“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意外事件型事故应满足以下几个要件:其一,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其二,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无过错;其三,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可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论文参考,类型。

3.结束语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作为一个新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类型化的分析和研究,一方面,类型化分析对于从理论层面更好揭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本质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它对于司法实践中明晰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及其责任分担等也具有实质性的指导价值和参考意义,直接关系到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成功与否,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每一位学校体育工作者注意。以上拙见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德]亚图·考夫曼:《类推与“事物本质”—兼论类型理论》,关从周译,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徐统仁、张水清:《关于学校事故的法律思考》,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张晓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叶婷:《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归责研究》,台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相同论述还可参见翁荣、彭勇:《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分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期,

于善旭:《论公民体育权利的时代内涵》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年第21卷第4期,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第二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故事论文篇5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 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 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 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 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 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3] 丁钢.像范梅南那样做叙事研究.上海教育,Z2:18-20

教育故事论文篇6

高校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强调在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追求生命的价值,建构生命的意义。但在实际的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由于理论表达与语言述说的紧张性,致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对大学生教育的实际效应。因此,本文在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语境下,从教育叙事的角度出发,探究生命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生命教育的独特性:理论表达与语言诉说的紧张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是以“生命”感悟“生命”的教育活动。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通过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的教育。①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它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它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它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和合作。②

由此可观,生命教育的“生命”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的,既指向一种教育的内容,又包纳了教育的对象,同时还涉及教育的方式。生命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关照,无法用一种逻辑性的、纯理论的言语对其进行诉说和表达。因此,在生命的事实中无法找到理论与现实的绝对符合,难以用某种理论去解释生命的现实,从而造成理论的有限表达和意义的不完整诠释。

二、教育叙事与生命教育独特性的契合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叙事打破了科学逻辑推演的语言局限,解释了现实社会生活领域的复杂行为关系及其随时间流动的变迁特征。因此,它也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意义生成的工具。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叙事学逐步向教育研究领域扩展,成为广大教育者表达自我教育生活中的教育经验、体验的有效方式。它通过叙事来描述教育者的教育经验、行为以及作为群体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寻找一种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话语方式或理论方式,为普通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读者提供一种能让他们参与进来的生活语言风格的研究文本。③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就其本意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④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达到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寻,培养受教育者对自我生命、他人生命的珍重,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从生命的基本知识出发,从珍爱生理层面的生命入手,在引导受教育者感悟与体验生命的过程中,通过拨开围绕在日常生活中的迷雾与困顿,从而升华至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内在生命,并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价值回归。同时不断完善学生的经验世界,帮助学生体会、感悟和思考真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不断建构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的价值诉求规约了教育者的理论表达。在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时,任何理论性话语都难以表达出人类最真实的情感。而叙事从现实生活中摄取题材,讲述经验的方法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进行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方法。教育者在生命教育中,用叙述的方式对生命经验进行表达,对生活故事进行述说,引导学生在学习叙事和进行叙事的过程中,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或分析和诠释文本或故事,在交流互动中建构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并获取知识与文化的意义,在意义的生成中,实现对生命的诗意追求。⑤

三、叙事视角下生命教育教学的策略构建

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蕴藏于日常生活中,在不断重构的生命灵动中。生命教育教学中叙事的运用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命的存在本质,通过收集并叙述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故事,在注重叙事伦理的基础上,对生命事件、个人的生命故事进行诠释,以求透过生命现象寻求生命的真实,探求生命的意义。

1.收集生命故事,挖掘最真实的生命事实

生命教育需要面对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环境、不同个性特征、不同生命往事的生命个体。因此,只有切合不同生命个体的需求,才能契合教育实践的诉求。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生命事件,着力关注生命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些来表达不同的生命诉求,彰显出丰富多样的教育意义。

因此,生命教育叙事的有效表达首先要进行生命经验的收集。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有关生命的事件都可以是叙事之物。在教育叙事中自我与社会均是叙事之物,社会条件、话语和叙事实践交织在一起,塑造了自我及其身份的属性。⑥对于社会的叙事之物,可以通过对典型的关乎生命事迹的故事叙述,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一切生命。个体自我的叙事故事包括讲述者与一系列意义重要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的故事,这里既包括了发生在自我身上的生命故事,也包含了自我所经历的生命事件。通过对个体成长轨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的叙述与分析,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和失落,从而追寻更高的生命意义。

2.诠释生命意义,构建温情的生命世界

叙事不仅仅是记录和叙述故事,而是要对故事本身进行持续的反思与追问,进行经验的重组和意义的诠释。当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呈现在面前时,不仅仅是对它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去挖掘隐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诠释,使这些故事和经验的内在意义让受教育者领会和把握。无论是对社会生命现象的诠释,还是对个人生命经历故事的诠释,首先都可以从需要探究的主题出发,将事件的关键点或个人生命经历故事的关键阶段提炼出来,然后对这些关键的事件和阶段进行分析,分析关于这些现象事件的基本特征和状况说了什么,最后进行关乎生命意义的重构。并通过生命意义的追寻,构建起一个充满温情的生命世界,而在这一充满温情的生命世界中师生双方的感情就能得到升华,人性得到丰富,心灵得到沟通,生命得到关爱和呵护。当然,合理的叙事语言是必要的。教育者通过叙事性的语言,将抽象的社会生命现象以叙述的形式具体地呈现出来,同时需要确定好叙述的顺序,是运用顺叙、倒叙还是插叙的方式把这些事实或事件组织起来,从而使叙述过程条理清晰、主题鲜明、详略得当,有助于他人进行理解和把握。而对于个体生命经历的叙述则要求个体语言叙事关切生命“实存”状态,抒发个体语言认知体验,描述个体生命的发展轨迹。通过语言叙述,表达出受教育者的生命感悟,构成生命意义的统一体,并在意义统一体中产生更多的体验,实现更多的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发现。

3.体验与对话,促进学生主体对理论知识的内化

叙事不是单个生命体的内心独白,叙述也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存在于说着与听着间的交互关系。哈贝马斯认为,“交流的经验,如这个名称所表露的,起源于至少把两个主体结合在一起的交互行为的关系,它发生于通过语言而建立起来的对稳定的意义的理解的主体际框架中。”⑦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其实是知行双向结合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把生命的意义内化为学生主体自身的思想,而内化过程只能在学生主体自身的体验与教育教学主体的对话中才能完成。在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通过叙事将抽象的概念融入具体的叙事经历中,以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提出一个合乎生命教育价值主旨,合乎个体特征的命题进行探讨。同时,教育者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让学生成为个体生命经历的叙事主体,并通过各自生命事件的叙述与交流,形成生命意义生成的共同体。在叙事活动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叙事活动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已为学生内化和吸收的知识,并针对在学生叙事活动中出现的认知偏向、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以促进叙事活动的良性循环。

4.注意叙事伦理,尊重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生命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生命个体,涉及到以师生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会涉及到伦理问题。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教育过程中要持守的伦理底线,担负的伦理使命,并在这种底线与使命之下对涉及到的教育事件、教育人物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判断。对于社会生命事件的叙述,教育者一定不能超出事件本身的伦理底线,哪些是该讲的,哪些是不该讲的。尤其是从人性或者尊重生命的角度看,生命叙事不仅要帮助受教育者认清生命的产生与逝去,同时也要预防道德安全问题的出现。而在个体生命经验的叙述中,教育者要确保叙述参与者自愿对他们的生命经历进行叙事,教育者不能强迫性的要求学生叙述不愿讲述的事情,同时不能妄加评论。

四、结语

教育叙事为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生命教育中叙事的运用,将从生活中撷取的教育真实转化成教育意义,将文本、理论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中,消解理论表达与言语诉说的内在紧张性,促使学生实现对生命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实现生命基本知识的传授,生命教育价值的彰显,完成生命意义的构建,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

注释:

①郑晓江.生命教育教学方法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0,

32(2):1-7.

②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9.

③邓达 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6.

④叶澜.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⑤邓达,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论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5.

⑥丁纲.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3):73.

⑦[德]哈贝马斯.社会科学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教育故事论文篇7

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包括教师本人撰写的个人传记、个人经验总结等各类文本。这些“故事”样式的实践记录是具体的、情景性的,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教师自己叙述教育教学故事,既不是为了检验某种已有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为了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更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因而教育叙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过去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它十分重视教师个人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

第二,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教育叙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的亲身经历,不仅把教师自己置于事件的场景之中,而且注重对个人或学生的行为作出解释和合理说明。

第三,叙述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教育个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教育叙事研究非常重视教师的日常生活故事及故事的细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替代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来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这种研究方式和成果表达形式对教师来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同时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教育叙事的优点:第一,易于理解;第二,接近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第三,可帮助读者在多个侧面和维度上认识教育实践;第四,使读者有亲近感,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吸引读者;第五,能创造性地再现事件场景和过程;第六,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教育叙事的局限性:一旦与传统的研究方式混淆,容易遗漏事件中的一些重要信息;简接收集的材料,可能不太容易与故事的线索相吻合;读者容易忽略对故事叙述重点问题的把握,难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局内人”感觉;也许是当局者迷吧,结果常常不清晰明确教育叙事、案例稿写作要求。

教育叙事是研究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故事论文篇8

关键词:幼儿 生命教学 开展 叙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93-02

1 叙事教学的内涵及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开展叙事教学的意义

在进行幼儿生命教学的过程中,叙事教学的方式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在幼儿的生活中,他们会看见很多新奇的事物,他们的所见所闻都会对他们生命观、价值观造成很大影响。他们喜欢听故事,同时他们也喜欢讲故事,而他们所讲的故事大多数并不够清晰完整。倾听幼儿讲故事,可以了解到幼儿心理成长的过程;激发幼儿讲故事,才能够使幼儿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体。激发幼儿讲故事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而叙事教学正是将故事与幼儿的教学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

2 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实施方式

2.1 以幼儿叙事为主体,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需求

在幼儿的生活中,他们会听到、见到很多故事,他们不仅仅喜欢听故事,而且他们自己也非常喜欢讲故事。幼儿讲故事的形式非常多样化,而且讲故事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大多数时候,幼儿所讲述出来的故事并不够完整,语言表达也不够清晰,因此大多数成年人并不会过多地关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而实际上来看,幼儿所讲述出来的看起来似乎并不够完整的故事,就是幼儿心理成长的一个反映,同时也是幼儿自我成长、自我认知的一个体现。从幼儿的故事中,成人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幼儿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成长过程中幼儿的心理变化。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幼儿讲故事,并倾听幼儿讲故事,将幼儿放到一个主体地位,才能够确保幼儿生命教育的意义。

2.2 以文本叙事为起点和依附,充分利用丰富的幼儿文学资源

对于一些思想非常深刻的故事,我们无法直接将故事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直接传递给幼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给幼儿传递一些人生的哲理以及思想。在生命教学中,文学故事在教育资源中占据着一个比较主导的地位,那是因为文学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多元的生命价值观。而在进行叙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以文本叙事作为教W设计的起点,进一步丰富故事的内涵,让幼儿体验和参与故事的构造,进一步细化教学的过程,让幼儿主动构建自己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3 以师幼共叙为主要渠道,在生命教育的现场启迪并激发生命

所谓的师幼共叙,就是指教师和幼儿围绕故事或者是相关的事件共同展开的叙事活动。而这种叙事活动与幼儿自身的叙事活动有所不同,这种叙事活动是连续的、有情节的。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在与幼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连贯、语句前后的相关联性和故事情节的高潮性。在一个故事的讲述中,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在叙事性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戏剧性。

3 叙事教学在幼儿生命教育中的构建模式

3.1 叙事课程:构建故事体系

3.1.1 故事脉络

叙事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使得幼儿经验的课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经验。而这种课程的设计,主要来源与师生共同教学探索中的活动,来源于周围的环境。故事脉络是由故事出发的叙事线索,而这个线索同样也是设计教学活动的线索。而在这个过程中,它将故事与教学活动之间建立起了一个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参与,最终通过故事的经验来实现教学的意义。其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3.1.2 叙事课程的建构取向

在进行叙事课程的构建过程中,其取向要求教学和学习的态度都处于一个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每一个参与的学员都能够有表现的机会,在故事的讨论中探索个人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能够非常充分地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探索的机会,还可以给不同的学习者提供更为适宜的学习方式。

3.2 叙事课程:目标、脉络和学习理论

在进行叙事课程的模式构建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对其课程的目标、脉络以及学习理论进行分析。其整体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3.2.1 目标

在叙事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目标、脉络和学习理论这3个部分。其中,目标包括3个部分,这3个部分分别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幼儿的课程需求、学校本位的课程需求、教育部门的纲要要求。这3个方面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方向,但具体的制定还需要结合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来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3.2.2 脉络

脉络在教学故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指在一个的教学故事中,是否能够达到已定制的目标。在进行故事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到故事发展的脉络,还应关注学习者对故事的兴趣。

3.2.3 学习理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将故事与学习者的相互作用描述为一种循环图,非常充分地展现了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教师和幼儿参与其中,故事发展中所要表现的意识、思想、主张、感觉也就随之产生了。但是要注意一点,在这个循环式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要通过先前相关知识的引导以及做好相关技能的预备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4 结语

开展叙事教育对于幼儿的启蒙教育十分关键,很多幼儿在叙事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交流能力。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叙事方式。从而为幼儿的启蒙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雪芳.利用绘本资源建构幼儿生命教育初探[J].科教文汇,2012(9):26-27.

上一篇:教育经验论文范文 下一篇:个别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