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2 09:39:45

农村体育论文

农村体育论文篇1

该课题组的20余位专家及500多名调查员,于两年时间内先后在北京、山东、河南、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广东七省(区)一市发放调查问卷近万份,并以乡镇及乡村的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小学和乡村教学点五类学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方法获取了大量数据,尤其是关于我国乡村小学和村教学点的有关研究数据和结果,填补了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

农村学校体育在发展

调查显示,在各类农村学校中,体育课正常开课率,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可达到87%左右,初级中学和乡村小学达到82%左右。尤为可喜的是村小及村教学点的体育开课率已达到77%左右。这说明各地教育部门在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给予了实质上的重视。在“两操”方面,农村学校开展早操率达61%以上,其中完全中学达72%,村教学点达56.1%;开展课间操率近70%,其中完全中学达80%以上,村教学点为54.2%。在课余训练方面,研究结果表明,80%的农村学校参训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好或与不参训学生无差异,说明体育活动对学生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也表明大多数农村学校比较重视参训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已形成农村课余训练的良好势头。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近些年来通过培养和培训,专职体育教师已达61.8%。体育教师的学历和合格达标率也比前些年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一批青年体育教师的充实,为农村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向前发展并存的,是令人焦虑的问题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中完全实施体育教学大纲率为44.3%,其中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29%左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农村学校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现行大纲严重脱离农村学校实际。在依教案教学方面,中心小学以上为80%,村小和教学点仅为50%左右。这表明农村学校体育的随意性教学现象还十分严重。在制约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素中,缺乏教师占首位,其次为缺乏器材。学校类型越基层,缺乏教师和器材的阳性率越高。例如,完全中学缺乏体育教师阳性率为10.11%,村教学点为26.67%。另外,对体育课无要求,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说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状况,不仅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社会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率较低(仅为55%),带来的后果是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难以落实。近年来,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缺额数字仍然较大,职称和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其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教师占93%以上;中老年教师不足20%,40岁以下教师占80%以上。这一结果提示,今后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将是一项巨大工程。调查还表明,近三年体育教师减员比重约为11.15%,相当于每年减员近4%。在教师减员的因素中,非自然减员比例过大,内地省份约为3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69%。体育教师转业流向,主要是公安、税务部门和从商或回家务农。其主要原因是地位低下、工作劳苦而酬劳低等。在体育器材方面,调查学校的体育器材达标率为39.1%,村小和村教学点仅为34%。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位置没有摆正、缺少经费,但也与现行体育器材配备规定指标与农村学校体育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有关。建议与参考对策

为实现下世纪初叶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目标,专家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不断完善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教育部门主管,体育部门配合管理,“教体结合、优势互补”,建立自上而下的网络性体育教研组织。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编写符合农村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重新修订“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

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体育师范教育,广开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农村体育论文篇2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构建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良好的发展不仅能够起到农民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且能够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同化、整合和规范。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这些内容都是其它社会文化无法达到的重要内容。虽然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大力发展,但是总体来说其体育文化水平还不高,这种现象和当地文化教育、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乡镇政府的管理和组织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发展方面的保障体系相对来说是一个多元素合理组合的综合系统。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必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保障体系。目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广大农村文明进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农村体育文化构建。在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构建越来越体现出比较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农村体育论文篇3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政府;市场;第三部门

Abstracts:SincethefoundingofPeople’sRepublicofChina,thesupplysystem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experiencedtheevolutionoffiveperiods,thefirstproblemforruralcompulsoryeducationtosolveiswhoshouldbeinchargeoftheruralcompulsoryeducation.Aftermanyperiodsofreform,however,theinsufficiencyofsupplyanddemand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existsandtheimbalanceofthesupplyisobvious.Intheprocessofthenewsocialismvillagereconstruction,inthefaceofthedifficultiesinthedevelopment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thechoiceofthemainbodyofthesupply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mustbefurtherclarified.

Keywords:ruralcompulsoryeducation;mainbodyofsupply;government;market;thethirddepartment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演变的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了大量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其中有不少直接涉及农村义务教育体制问题。1985年中共中央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据此,可把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关政策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5年):基础教育体制起步阶段。建国初期,确立了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办学、财政单一供给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1966—1976年):基础教育体制受到冲击。“”的十年,基础教育体制受到了冲击,并造成严重损失,但是仍然实行国家办学、财政单一供给的管理模式。

第三阶段(1976—1984年):教育体制尚待重建时期。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是重建高等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1984年底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首次提出了“乡人民政府可以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并将附加率的决定权交给乡政府。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的解决思路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中央和地方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厂矿、企业单位、农村合作组织都要集资办学,还应鼓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集资办学和私人办学”。

第四阶段(1985—2000年):“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时期。198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实践中,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转化为“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办学模式。但由于“财政大包干”体制自身的弊端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走向势弱,使得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面临窘境,“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其弊端。[1]199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为民营资本供给农村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并使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迅速,形成了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体制。

第五阶段(2001—2005年):“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时期。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并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农村义务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同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次改革把“明确中央与地方的责任作为重点”,同时提出“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目的是要“构建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这次政策上的重大调整,深化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体制。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体制,并进一步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的方式供给义务教育,为以捐赠为代表的第三部门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从制度上提供了保障。

二、农村义务教育供给面临的困境

(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困境

近年来教育投入和资源分配不断向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倾斜,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来看,义务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重视不够。从1998年到2003年,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速高达213.26%,而普通小学教育经费仅增长了71.32%,初级中学教育经费仅增长了89.1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在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绝对额增长的同时,需要注意到义务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8年到2003年,普通小学教育占教育费用的比重下降了7.8%,初级中学教育占教育费用的比重下降了1.75%;其中农村普通小学教育占教育费用的比重下降了3.8%,农村初级中学教育占教育费用的比重下降了1.74%。[2]

教育投入向高等教育倾斜使义务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向城市倾斜又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增长难以满足其自身发展需要。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事业发展经费短缺,供需缺口较大,发展后续动力不足。

(二)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大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全国2001年达到了99.1%,城市高于农村接近1个百分点。然而由于学龄前儿童基数庞大,全国应上学而未入学的儿童达到114万人,城市只有13万,农村高达101万人。比较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情况,1996年城市小学生均经费为466.4元,是农村小学生均经费的1.6倍;2001年城市小学生均经费达到971.5元,城市是农村1.7倍,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初中生均经费差距大于城乡小学生均经费差距,1996年城市初中生均经费为1267.1元,是农村的1.5倍;2001年城市初中生均经费上升到1708.4元,与农村的比例扩大到1.7倍。政府财政预算对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预算外政府投资和其他渠道投资扩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3]

(三)农村义务教育地区差距大

从小学生辍学率来看,西部省份小学生辍学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自治区的小学生辍学率接近3%,青海、贵州和甘肃等省的小学生辍学率都在1%以上。2001年初中辍学率超过3%的5个省区为、安徽、广西、海南和甘肃,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4]

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在地区之间差距更大,中西部绝大多数省份人均教育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投入不足和教育达标形成的债务问题,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及教师工资发放等问题在许多西部地区都难以解决。

三、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的几点思考

纵观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制度变迁的历程,可以看出历次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由谁来负责为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资金。但是为什么经过多次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仍然存在供需缺口,且供给不均衡问题突出,我们不得不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主体选择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一)政府是不是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主体?

根据萨缪尔森(Samuelson)给出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5]——公共产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义务教育是具有非竞争性和较强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一方面,从公共产品的性质来看,政府应当供给公共产品,农村义务教育也是如此。在农村义务教育产品提供中,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外部性是非排他的,个人无法通过交易的方式把外溢效应内在化,或者组织这种交换(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提供者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无法对等,农村义务教育因此供给不足,达不到完全竞争市场所产生的帕累托效率状态,即存在市场失灵。另一方面,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义务教育的供给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义务教育的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要使经济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必须承担起供给义务教育的责任。

(二)哪一级政府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第一负责人?

按照受益范围分,公共产品分为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凡本国的公民或居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用其所带来利益的公共产品为全国性公共产品,需由中央来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收益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以内,适宜由地方政府提供。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主要在县级政府,理由是农村义务教育是地方性公共产品。从表面上看,农村义务教育的受益覆盖范围主要在地方区域——县乡,然而由于义务教育并不能给地方带来具体的经济收益,义务教育的收益更多表现为公民社会道德水平提高、文化素质改善等有助于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方面,因此它更像是一种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即便把农村义务教育视为地方性公共产品,它也是一种外溢性很强的地方性公共产品: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趋势明显;另一方面,享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往往在毕业以后就通过上大学等途径在较大区域内或者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且绝大多数农村生源的大学毕业生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收益外溢。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尤其是较低一级地方政府自然缺乏投资义务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如果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义务教育投资往往会出现以拖欠、减拨为特征的政府责任转嫁现象,其结果就是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不到位。

从目前的政府间事权划分状况看,县乡政府(财政)承担了主要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尽管2002年进行了管理体制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乡镇上移到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是农村义务教育仍然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财政仍然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支出责任。与此同时,分税制改革以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县乡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县乡财政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县乡财政的困难与日俱增。取消农业税后,虽然中央对基层各类转移支付趋于增加,但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因此,在县乡财政面临问题的同时让其负责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使其存在“有心无力”之嫌。根据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供应原则,即任何公民无论居住哪里都应当获得同等的最低水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当某些地方政府由于经济不发达而不能保证本地居民在正常条件下获得与其他地区同等的最低的基本公共服务时,上级政府有责任在财政上帮助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政府。

由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从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看,农村义务教育接近于全国性公共产品或者外溢性很强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从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看,在县乡政府面临财政困难的背景下,由中央、省级政府供给农村义务教育更为合理。理论上讲,基层财政最贴近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更容易获得农民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由基层财政使用不会出现因政府间信息传递而可能发生的信息失真,更便于高效地安排公共支出。相比之下,许多公共产品由基层财政供给较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安排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从供给效率来看,县乡政府可以具体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的“生产”,但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应该以中央、省级政府提供为主,可以通过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交由县乡政府具体“生产”农村义务教育产品。

(三)市场(民营资本)可否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主体之一?

首先,农村义务教育虽然是具有较强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但是农村义务教育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可以实现排他。如果一种产品与劳务同时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在技术上可以排他,在排他成本较低的条件下,这类物品或劳务可以通过市场提供。实践证明,民办教育完全可以实现义务教育产品的排他,2005年全国共有民办普通小学6242所,在校生388.94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608所,在校生372.42万人。[6]

其次,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政府失灵为市场进入提供了空间。公共选择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政府失灵”的完整理论,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反思,认为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公共决策失误、内在性与政府扩张、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和寻租及腐败等几个方面。政府提供农村义务教育时也会产生某些失灵现象,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县、乡(镇)地方政府承担了义务教育责任,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好坏自然是本级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一,也是考核、评价下级政府工作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与其他工作目标一样,农村义务教育的推行与地方政府官员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而与权力范围、职称、薪金、福利、升迁等直接相连,成为官员和部门发挥其工作职能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在这种内在目标驱使下,县、乡(镇)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就其决策或实施,都不免从本部门利益(比如争取业务开支预算、上级补贴等)和官员自身利益(比如个人政绩、待遇、连任、升迁等)出发,从这一角度看,某些地方政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目标已经偏离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提高国民素质等公益性目标。

因此,由于义务教育供给可以排他,而且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存在失灵现象,这些都为市场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主体创造了条件。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营资金进入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同时,由于民办教育的出发点是盈利,加之民办教育管理者、办学者的水平不一,政府应该依法加强对民办农村基础教育的引导和管理。

(四)第三部门可否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主体之一?

第三部门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市场失灵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不可分割性和排他性,使得购买公共物品的人无法阻止别人享用公共物品;既然“免费搭车”现象存在,那么,愿意花钱购买公共物品的人肯定不多,这样就会造成公共物品的匮乏。可见,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另外,外部性很强的物品、可能产生自然垄断的物品和从收入分配角度观察不应该由市场决定的物品(如住房),也不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市场失灵说明政府干预的必要。但是由于公众对公共物品需求差异的存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时往往倾向于满足大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受众的选择偏好,而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的超量需求和特殊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拾遗补缺功能的第三部门应运而生,它可以为对某些公共物品需求量较大的人提供额外的补充,为需求特殊的人提供适宜的公共物品。

当今,世界各国第三部门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义务教育的供给是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我国义务教育的供给中,第三部门也已经发挥重要作用。第三部门可以很好地弥补政府供给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不足和政府失灵的问题,在中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上具有发挥其作用的广阔空间,可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主体之一。但是,由于第三部门资金来源的局限性等问题,其在供给公共产品时存在“志愿失灵”的问题,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上不能过分依赖第三部门。

参考文献:

[1]江文涛.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相关投入政策回顾与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6(6):1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5.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D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2.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DB].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01.

[5]SamuelsonPaul.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andtaxation[M].MargonsandGuitton,PublicEconomics,St.Martin’sPress,1969.

[6]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edoas/website18/info20464.htm,2006-05.

农村体育论文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体育锻炼

一、研究目的

(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我国一类特殊群体的简称,指离开父母与其他人群单独生活的一类儿童群体。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为了更好地生活,农村青年父母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却没有经济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代为看管,这就造成孩子不能在父母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的局面,使得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了一些问题。我通过到学校周边的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得知,可以把留守儿童的类型分为三种情况。(1)“单亲家庭”现状。由一方父亲或者母亲外出打工,孩子单独跟着父亲或者母亲生活,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缺乏父爱或者母爱;(2)“双亲家庭”现状。父母为了生计均外出务工,将孩子托付给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代为看管,孩子缺乏父爱和母爱;(3)父母都外出务工,将孩子寄宿在看管机构。父母出看管费,孩子在寄宿机构成长,由寄宿机构代替父母照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二)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走访和谈话,以学校教育为切入点,我们可以归纳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教育问题,儿童上学、下学的安全必须备受关注;(2)身心健康教育问题,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些问题,生理上营养跟不上,心理上存在一些疾病等;(3)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缺乏正确的引导和鼓励;(4)学习问题,缺乏课后指导和帮助。其中,身心健康教育是最重要的问题。在心理健康方面,留守儿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他们很孤僻,比其他儿童更缺乏自信,表现出了自卑。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环境和缺乏较好的教育体制下,孩子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影响学习和生活,形成不良的心理疾病。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本校100名留守儿童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其中男生、女生各占50人,年龄选取在13到15岁之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

(三)具体的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留守儿童以及代为看管人进行简单交流,并以问卷的形式记录,然后向教师了解情况,通过专家的建议,确定研究标准。2.实验内容:选取体育锻炼项目。以篮球为主要项目、有氧运动为主体的体育锻炼。3.实验过程:一组参加以篮球为主要项目、有氧运动为主体的中等运动量;另一组不参加或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每周进行三次分开的训练,每次锻炼的总时间约60分钟,其中有效运动时间约35分钟。坚持训练一学期。4.实验测试指标:身高、体重、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技术关键:(1)各实验组健康状况(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实验前后的指标的测定;(2)各实验组体质状况(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3)实验前后指标的测定;(4)研究实验后不同运动量(强度)组之间体质状况指标的测定。

三、结果

第一,篮球锻炼能够增强留守儿童的活动力度,拔河等比赛能够培养留守儿童的团队合作意识,踢毽子、赛跑等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优越感。第二,体育锻炼有助于儿童体重的增加。同时,他们的肺活量也变得更大了,免疫能力和抗呼吸道疾病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第三,体育锻炼起到了一个提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孩子们在篮球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增强了团队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锻炼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篮球运动可以观察到孩子们的跑步、合作、身体灵活度等,有氧呼吸运动可以检测到孩子们的肺活量等。2.篮球活动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增强孩子团队合作的意识,点燃孩子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减少生活中的孤僻、忧郁等不良情绪。3.拔河、踢毽子、赛跑等一些运动能够发挥每个孩子的优势,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够找到自信,发挥自己的长处。4.在篮球、踢毽子等比赛中,教会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竞争,得到荣誉,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在篮球、拔河比赛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他们赢得比赛,享受集体荣誉感。

(二)建议

1.教育机构、政府机关以及社会各界应当关心留守儿童,筹备资金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加强留守儿童体育锻炼的基础建设,确保他们有条件在锻炼中积极学习、健康成长,弥补心理上的自卑、生理上的不足。2.学校应当重视留守儿童的体育锻炼,加大基础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增加体育课,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充分发挥每个留守儿童的优势,关注留守儿童在体育项目上的天赋,从强项上让他们找回失去的自信。[1]

农村体育论文篇5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苏木、嘎查来自蒙古语,苏木是指一种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嘎查一般指村。在内蒙古自治区,镇是工业区,乡是农业区,而苏木和嘎查则是牧业区,行政性质接近,而生产方式不同。随着苏木、嘎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由于历史和区域原因,我区苏木、嘎查人民群众接触体育活动较少,体育文化活动十分匮乏。新的时期下,如何满足我区偏远地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我区农牧区体育工作者一个研究的热点。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体育运动的、其本身所包含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属性中的文明因素。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体育实践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人类自身需求的一种特殊反映。体育文化通过无形的社会属性相关的时代精神、观念、意志及有形的动作技能、运动器材、身体形态等反映出来,体现了其独特的存在方式。

农村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是指:以二元结构划分社会,将属于农村地理范围内的不同年龄段常住居民作为对象,以提高农村人口的体质水平和改善身心健康为目的,实施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与各类体育教育的总称。农村体育文化是由当地居民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所在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一种体育文化。所以,农村体育文化是指在农村区域生活的特定人群,在从事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区域、历史特色的体育基础设施,以及价值观、道德规范、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

(二)农村体育文化的特征

农村体育文化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即具有区域性、相对独立性、时代性、传承性和民族性外,也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由于农村体育文化生长和形成的环境背景的特殊性,以及农民在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等特点,其特点不同于其他类型的体育文化。

1.传统性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一些偏远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很早就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南方地区赛龙舟、荡秋千、舞狮,北方地区的赛马、摔跤、踢毽子、滑雪、斗陀螺等。这些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即可以参加集体项目,也可以参与个人项目。这些特色的体育活动伴随着当地农村的历史发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风俗习惯紧密联系,是不同地区的民族其历史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

2.季节性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和城市体育文化相比,具有季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在农村开展体育活动受农业生产很大影响,在农忙时除极少数人群在休息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外,大多数时间举办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较少;在农闲时或重大庆典时,举办体育活动次数才逐渐较多。而且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易受个体体育意识及观念、健身条件、生产活动等限制,因而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

3.封闭性

我国疆土辽阔,地形复杂。我国多数偏远地区农村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落后,加之河流、盆地、山川、丘陵分布广泛,农民普遍生产和生活都在村落范围内进行,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和当今社会缺少联系,形成自身的体育文化。尤其信息封闭和缺少对外文化的沟通和交流,村民接受外部新鲜事物能力较差,对于外来体育文化有着本能的拒绝和排斥,其体育

化学习能力和吸收性较低。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虽然农村体育文化有所变化,但其固有的封闭性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4.不平衡性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由于环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比经济落后地区的体育文化发展较快。这种不平衡性还表现在体育文化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建设,多数致富的农村不注重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村民锻炼意识淡薄,日常建设习惯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多数体育活动处于无组织自发状态下进行,这种现状下进行的体育活动多数达不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有的则事倍功半或适得其反。

二、我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必要性

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人口特征和地貌,使得我区经济中农村牧区经济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新时期,新农村体育文化在我区苏木嘎查的普及和发展,对促进我区农牧民精神文明生活和提高身心素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促进精神文明体系的建设

据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过了3000元至5000元大关,到2010年达到5530元,实现了连续五年农牧民收入在西部省区保持第一。随着农牧民收入的日渐丰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变化。而农村体育文化给农牧民带来的精神体验是独特的,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不论是体育观赏者还是参与者,都能从体育活动中得到乐趣,体验运动之美。我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甚至邪恶文化的侵袭(如和封建迷信活动等一些不健康文明现象),对促进我区偏远地区苏木、嘎查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二)增加人际交往和专业技能的交流

我区的一些偏远地区苏木、嘎查远离城市中心,农牧民日常生产和生活都在该地区范围内进行。有许多农牧民掌握了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拥有丰富的生产和销售经验,但他们缺乏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平台,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不能交流和展示,这样封闭的环境下,不利于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完善,也不利于农牧业科学知识的传播。

(三)推动农牧区经济新的增长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在消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区偏远地区的苏木、嘎查应合理利用自身的地理形态和气候多样性区域特点,发展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在我区既有呼伦贝尔的森林草原和草甸草原,又有锡林郭勒的自然草原和典型草原;既有乌兰察布的辉腾锡勒高原草原,又有鄂尔多斯的乌审召、准格尔、锡尼大漠原始草原,继续发展传统体育优势项目,开展如速度赛马、赛走马、赛牛等,有些还可伸缩规模,进行叼羊、滑草、赛驼等特色项目,促进我区农牧区经济的增长。

(四)促进民族的凝聚力

在内蒙古的苏木、嘎查地区,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大都能歌善舞,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天赋,这种优势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在我区的开展和普及起着推动作用。我区各苏木、嘎查地区应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掘优势的民族体育项目。通过在我区苏木、嘎查地区开展新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有利于:第一,通过体育活动这一媒介,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农牧民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同汉族相互了解和交流。第三,有利于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的了解,促进民族大融合。

三、对我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政府职能及完善政策法规

我区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推动我区农牧区群众文化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各相关管理部门应尽的义务。我区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体育发展目标,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我区各地方体育局应对农牧区的体育活动负责人进行培训和指导,应经常深入农牧区的苏木、嘎查进行检查和督促工作;举办农牧区、苏木嘎查群众性的体育知识培训班和体育文化讲座,定期对农牧区文体专干进行培训。我区各级政府应不定期组织以苏木、嘎查为参赛单位的文体活动和文体比赛,为农牧区、苏木、嘎查间、企事业单位、学校之间进行友谊比赛和交流学习。

(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我区各苏木、嘎查要应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

一部分,其历史悠久、源源不息,伴随着蒙古族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每年一次的“那达慕”传统体育盛会更是家喻户晓。一、竞技类的体育项目。如“男儿三艺”(博克、赛马、射箭)和赛布鲁、赛骆驼。二、益智类体育项目。如蒙古象棋、鹿棋等。三、舞蹈类体育项目。综上所述,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其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并且趣味性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正符合我区苏木嘎查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的要求。

(三)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和规范体育文化的组织与管理

首先,内蒙古各苏木、嘎查要加大力度引进高水平体育人才,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蒙古族群众居多的特点,应引进蒙古族的体育工作者,这样才能更容易和少数民族农牧民沟通和交流,并在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和管理上有所突破。其次,大力宣传体育科学知识和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引导群众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建议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应当普遍设立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通过这一专门机构的指导,加强体育社团组坏和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在发展农村体育中的作用。

(四)加大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培养农牧民的健康意识

内蒙古各农牧区要加强 “体育文化文化”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各农牧区要利用目前现有的条件,如宣传栏、乡村广播、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向农牧区讲授和普及一些体育运动的基本的知识,普及和完善农牧民对体育运动比赛和规则的认识水平,激发农牧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为其“终生体育”的思想打好基础。体育运动和比赛的组织要由专门的干部负责,体育活动的组织要面对大多数农牧民。内蒙古各农牧区每年举办的相关体育比赛,要扩大农牧民的参赛群体,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一个轻松、友好、和谐的氛围,这样既宣传了体育运动的价值,也提高了农牧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皮重干,李志清.加强农村基层体育文化研究的历史契机与现实需要[j].体育科学,2005(2)

[3]俞爱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4]甘理等.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1)

农村体育论文篇6

1.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为了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富有成效,我们从农村体育教师的体育专业化成长为出发点,以发现和解决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做好培训内容的“三个贴近”,即贴近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贴近农村体育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贴近农村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我们精心设计了学员手册、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每个省结合地方特别需要略有不同)。我们的培训内容的特点是:一个核心是帮助体育教师领会体育课程目标,这个问题通过专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得到解决;两个重点是帮助体育教师学会选择与掌握体育课程内容和教会教师选择与运用体育教学方法,这个问题通过专家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案例分析(解决内容问题)和体育游戏的教学与拓展(解决方法运用问题)得到解决;两个基本是指导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和搞好课外体育活动,这个问题通过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课和专家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得到解决。

2.精心设计学员培训的组织形式

将学员进行分班,分成4个班,每个班40人左右,为4个班配备了4名教师进修学校师训科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同时每个班又分成了6~7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都是来自于曾经在首都体育学院参加过集中培训的培训者(“种子”)。在这个组织中,每个成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职。特别是培训者这些“种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超能量作用。①班主任:根据培训课程的安排,进行学员考勤、培训学习指导,参与小组讨论,指导小组开展活动,要求小组长反馈情况,对培训中班级的所有活动全面组织,是学员培训的组织者、帮助者、监控者和参与者。②小组长(培训者):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情况,向班主任和全体学员汇报本组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讲析专家预先布置的学习内容,向学员展示本组活动成果,帮助困难学员学习。③小组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为本组出谋划策,讨论问题,设置情境,完成任务,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或组间有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学员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的培训效果,提高了每个学员的培训成效。④专家的归纳点评:在学员进行充分的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专家根据学员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补充、概括,做画龙点睛、简要清晰的归纳讲解,帮助学员构建、完善认识结构,培养学员正确的思维方法。专家也根据学员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学员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弥补学习缺陷与改正不足。让各组进行相互考察或评价,有合作也有竞争,以便产生出优秀成果。

二、三个考核办法

制定学员培训考核评定表,考核内容如下。

1.态度表现

考核学员的出勤情况;教学笔记情况;学员在培训学习中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学员在研修小组中发挥的作用;学员在观摩、交流、研讨、专家授课中参与互动交流的积极性与水平能力。

2.完成作业

考核学员完成培训要求的各项作业的情况。专职体育教师每一位学员自选教学内容,撰写一份规范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案。兼职体育教师每一位学员根据“我对体育教师基本功与体育课基本要求的理解”撰写一份800字左右的培训学习报告。

3.评价反馈

将对学员的考核结果报送项目管理与实施机构、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和学员所在学校,给表现“优秀”的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在结业典礼上进行表彰。

三、四个紧密结合

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专家解读课标、名师示范教学、游戏教学技能实操训练等方式,使学员明确和洞察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价值,使学员亲身体会在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方法更多样、效果更明显。例如:体育游戏的实践丰富,需要从理论上加强引导,开发学员对体育游戏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专家在介绍了体育游戏的分类、作用和创编原则等知识后,亲自带领学员进行游戏的创新设计与实践操作,然后4位培训者要像专家一样,创编出新的游戏,并带领学员进行游戏实践,检验游戏的教学效果。

2.送培和送教相结合

一般体育教师很难有机会参加国培和省培,基层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在方法的指导和视野的拓展上下功夫,送培和送教相结合最能满足体育教师的实际需要。结合学员情况和需求,将规范体育教学与创新课外体育活动能力作为专职体育教师的重点要求,将具有体育教学基本功与达到体育课基本要求作为兼职体育教师的重点要求,通过对学员进行教学研讨、专题讲座、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员感受到优秀体育课堂的魅力。我们的培训,因切合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很大地触动了他们对教学的思考与发现,培训效果显著。

3.专家和优秀体育教师相结合

专家的理论指导,给学员醍醐灌顶的震撼,结合优秀体育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效的教学技巧与方法(如河南省安阳市62中学的体育教师张伟,上了一节结合舞钢市当地情况的耐久跑体育课,大班额80人以上、小场地一块篮球场,怎么上好一节体育课),从理念引领到方法层面的操作、从知识视野拓展到教学实践设计应用,在实际训练中推动了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与教学能力的发展。

4.专业培训和专业发展相结合

如何发挥体育教师培训的影响力,扩大培训效果,带动体育教师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是我们这次教师培训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采用专家报告、培训者讲座、专家和学员(基于问题)的对话研讨、专家或培训者提供的优秀案例分析、名师体育教学课观摩、培训者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观摩及经验分享与交流、同课异构展示等培训方式,促进学员积极主动学习,激发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水平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四、五个培训成果

1.《全国小学兼职体育教师教学指南》和《全国中学兼职体育教师教学指南》,这套培训教材深受兼职体育教师的称赞

连专职体育教师也爱不释手,纷纷索要,解决了他们无书、无教材、无参考资料的问题。学员们认为这套培训教材简单实用,可操作新强。特别是教学简案,拿起来就能现学现用。

2.形成了二级培训方式(培训者培训和送教到县培训)、二个精心设计、四个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

经过2014年两个月培训的实践检验,效果显著。现摘录一段舞钢市第二初级中学体育老师刘晓峰的感言:“先后两次参加了培训,亲耳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学与报告,观摩了几位优秀教师的体育课。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专业技能精湛,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体育事业的追求和热爱,以及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使我受益匪浅,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与渺小,甚是惭愧。在我市培训期间,看到对我市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兼职教师专业技能不高,以及场地、器材不足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但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怎么办?作为体育人深感肩上那份责任和使命。此次培训,像久旱甘霖一样,引领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上好体育课、搞好课外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种“接地气”的培训使我们受益匪浅,期望为舞钢市体育教师争取更多这样的培训机会。”

3.为地方留下了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课和培训者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视频与案例。

4.为地方留下了我们项目的培训者“种子”,他们开花结果指日可待。

5.建立了所有培训资料的资源库。

此培训模式,经过我们一年多时间的准备、调研、设计、计划与2014年两个月培训实践的检验,证明其可以在其它地方复制,也是可以推广的,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农村体育论文篇7

1.1经济实力薄弱是贫困地区体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雄厚的经济做后盾,才能实现体育的发展和普及。[1]然而在对贫困地区经济调查中,家庭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上的占4%,在20000元~50000元的占18%,10000元~20000元的相对较多占41%,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37%;在体育年消费调查中没有消费的占47.2%,消费在1元~100元的占36%,消费在100元~300元的占14.8%,消费在300元以上的占2%。由此可见,贫困地区农民在经济收入和体育消费上处于非常低的状况。因此,在新农村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思想觉悟低,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根本因素。[2]贫困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去锻炼身体,有了更多的财富才能进行体育消费。同时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将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创造的经济价值就高,农民的身体健康可以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只有很好地处理二者关系,使其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体育更好的开展。

1.2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体育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体育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体育场地设施与专业人才的指导。在农村体育设施状况调查中,完全能满足体育活动需要的占8.2%,基本能满足的占11.6%,不太能满足的占16%,完全不能满足的占40.6%,几乎没有体育设施的占23.6%;所在乡村是否有社区体育指导员或专业体育人才,有的占32.6%,没有的占67.4%。由此可见。贫困地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造成这种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给予的有限资金都用于改善当地经济建设与当地社会需求更高的建设中,对于当地农民认为可有可无的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很低,这特别又体现在偏远的山区。同时,由于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严重缺乏,使得很多体育运动没有专业指导,导致体育活动不能很好开展。因此,贫困地区体育场地短缺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匮乏,是制约贫困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3体育宣传、体育管理组织不够完善,难以推动农民健身工程的发展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发展农村和农民体育事业的政策文件的施行,离不开基础政府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县(市)、乡镇一级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和落实。[3]调查中对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农民体育政策仅仅知道的占26.3%,了解的占18.7%,完全不知道的占55%;对体育相关政策,从不宣传的占49.5%,很少宣传的占27%,为应付检查时才宣传的占13%,经常宣传的仅占10.5%;组织开展情况调查中从不组织的占53%,很少组织的占20.75%,经常组织的为19.5%,为应付检查才组织的占6.75%;政府或村委会在节日和农闲期间是否有必要组织体育活动调查中,很有必要的占54.25,有必要的占30.75%,无所谓的占10.75%,没必要的占4.25%。调查结果显示:一是,贫困地区农村相关体育部门对科学锻炼、体育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对体育活动开展较少;二是,在农民健身工程的宣传方式中不够细化;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理解。

2四川省贫困地区新农村体育发展对策建议

2.1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贯穿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新农村体育的发展也贯彻“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实现对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把全民健身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农村体育事业内涵上的真正体现,也是全面健身和农民体育健身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必要。

2.2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融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农村农民体育的发展同样是建立在贫困地区农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但我们不能等待贫困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发展好了再来发展农村体育,但脱离了经济的发展一味追求精神文化无异于奢谈。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生产落后,经济特点不突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也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荒废严重,利用率低,投入体力、经济较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是影响贫困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提高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和合理的利用;当地各级政府要根据该县的特色来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生活环境,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将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来,以此来解决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单一性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将有利于激发农民融入农民健身工程。

2.3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宣传力度,增强农民体育意识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为: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球台。在贫困农村地区连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经济较少的投入导致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全面健身计划和农民健身工程的开展。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对贫困县在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的具置、需求,多渠道地去筹集体育资金。同时利用建设新农村的契机,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县体育事业的捐赠与赞助。结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公益金实施的“雪炭工程”“农民健身工程”[2],根据实地情况修建适合当地农民适用的体育场所,购置一些适合当地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开展的活动器材,以此来保证、满足贫困地区农民健身需要,推动四川省“农民健身工程”更好地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根据当地农民的乡土情谊,采用内容实际、主题明确、形式新鲜的方式进行有效宣传。首先利用地方电视台、村广播站等媒介对全面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进行宣传,使贫困农民进一步了解或认识农民健身工程。其次,聘请相关体育专家、体育教师、结合体质测试相关仪器,以送健康下乡的活动,对村民进行体育相关知识的讲解,并结合体育测试仪器实际测试评价,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让农民更加直接地接触和了解现代体育文化,以此来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

2.4完善体育管理组织体系全国农民体育协会“十一五”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要逐渐形成并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农民体育协会组织体系”[4],在省、市(县)级的体育管理组织中都设立专门的群众体育管理部门,但很多部门都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而且,到了乡镇(村)极少有专门设立负责农民体育活动的机构与组织,更谈不上农村体育文化的存在。建立与完善基层乡镇农民体育组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设立农民体育管理部门或者领导小组,在各乡镇建立农民体育协会,并划拨专项经费保证体育机构正常运转。第二方面,市(县)级应根据贫困地区民族传统、特色体育运动给予指导,并提供财力物力,以及在技术和相关政策上的支持,以当地民族体育为“点”带动全面健身的开展。第三方面,市(县)级应多吸纳与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以此带动贫困地区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四川省“全民健身计划”与“农民健身工程”的发展。

农村体育论文篇8

农村体育文化作为农村体育的灵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内容博大精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不可忽视的德育功能。一方面农村体育文化可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拼搏观,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人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农村体育文化还能培养人们的健康意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将农村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农民的体育意识较为淡薄,大部分农民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认识。同时农村地区体育条件较落后,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不健全。加之上级部门不够重视农村体育文化,较少开展体育活动,且出现管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薄、岗位职权不明确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将农村体育文化发扬光大,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有关部门探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校园体育教育是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和突破口。基于此,本文在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立项(2018LSZ030)的支持下,探究如何在校园体育教育中有机融入农村体育文化,目的在于促进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要求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对新时期的农村体育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因此广泛涉猎农村体育方面的相关书籍,为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十分必要。朱家新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行的《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分为理论研究篇和实证研究篇两部分,以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发展理论,并进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篇包括前五章的内容,主要介绍农村、农民与农村体育,分析新时期环境下的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探讨其运行机制。同时就基于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农村体育建设进行深层次探析,并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农村体育展开探讨,系统分析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因素。实证研究篇以福建沿海地区的农村为例,对农村体育现状展开细致深入的调查,涉及农民体育参与现状、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农村体育消费现状等多方面内容。该书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证分析,理论部分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实证部分分条理性、细致深入,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现实指导性较强。其对从事农村体育文化相关工作者了解新时期农村体育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教育具有传播和更新文化的作用,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离不开校园体育教育。如何实现农村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教育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教育的作用,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同时开发农村体育文化的德育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代体育教育的重要教学研究方向。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农村体育文化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农村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能及时抓住机遇将农村体育文化适时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可采取长期培训结合短期培训、公费结合自费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此外也可以一些优惠政策吸纳优秀人才,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第二,重视农村体育文化理论教学。农村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认识到新时期的校园体育教育并非简单的运动技能培训,其在促进学生的智育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在体育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农村体育文化的内容,如农村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农村体育文化有一定认知,从而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重视隐性文化的作用。隐性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发挥隐性文化的作用,营造农村体育文化传承环境,使其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教学模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农村体育文化。在体育课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进行文化渗透,如开展民族体育竞技赛或在一些特殊节日中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等。

在校园体育教育中渗透农村体育文化,不仅能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知识内容,推动其体育、智育同步发展。教师应意识到农村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农村体育文化,弘扬优秀的农村体育文化精神。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进行教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研究以过硬的专业素养为前提,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可见,学习相关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条必经之路,《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兼顾理论与实证,内容详实,是一部优秀的参考著作。

作者简介:黄茜,女,壮,广西河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舞蹈。吴国天,男,侗,广西柳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上一篇:中学体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阳光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