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术范文

时间:2023-02-21 21:18:09

静脉穿刺术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1篇

深静脉穿刺术是选用颈内、锁骨下及股静脉做穿刺并置入导管的一项操作。使用与导管配套的穿刺针刺入静脉后,从针筒腔内插入导引钢丝,顺钢丝插入扩张管,遂置入留置导管,回流血液通畅后缝合固定,局部纱布包封,端口接静脉输液管。

1 穿刺方法

1.1 颈内静脉穿刺方法:患者平卧,头低20~30°或肩枕过伸位,头转向对侧。找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三者所形成的三角区,该区的顶点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由穿刺点进针,使其与矢状面平行,与冠状面呈30°,向下向后及稍向外进针,指向胸锁关节的下后方,边进针边抽吸见有明显回血,即表明进入颈内静脉。

1.2 股静脉穿刺方法:患者仰卧,下肢伸直并略外展、外旋。术者站立于穿刺侧,左手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部位,并以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内侧0.5cm处为穿刺点,局部麻醉后右手持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刺入,一般进针4~6cm即见回血。

1.3 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患者平卧,头低20~30°或肩枕过伸位,头转向对侧。取锁骨中点内侧1~2cm处的锁骨下缘2cm为穿刺点,针尖指向头部或胸骨上凹方向,与胸骨纵轴约45°角,贴近胸壁与胸壁平面呈15°角,以恰能穿过锁骨与第一肋骨的间隙为准,一般进针4~6cm,即见回血。

2 优点

2.1 操作简单、迅速,数分钟建立深静脉通道。由于深静脉的管径粗,输液流畅、快,尤其失血性休克病人,能满足短时间内大剂量输液,并能预防静脉炎及静脉血栓形成。

2.2 即时监测中心静脉压或股静脉压力,对于判断慢性右心功能不全和血容量不足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以此调整输液速度。

2.3 一次穿刺置管可满足整个病程输液需要,使病人免遭反复多次注射的痛苦。

2.4 病人可随意活动,减少肺部感染和褥疮的发生。

3 结论

深静脉穿刺为抢救病人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及时有效补充液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为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提供了诊疗条件,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病人易于接受,给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术;应用

1 超声引导技术的优势及劣势

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与结构是不相同的,其反射与折射以及吸收超声波的程度也就不同,所以超声不但可以对外周神经、周围组织进行成像还可以对外周血管进行成像,如果把超声影像技术与临床麻醉操作相结合,不但克服了传统盲穿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大幅度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早在2002年英国国家临床技术研究院已经推荐二维超声可以作为成人甚至儿童中心静脉择期和急诊置管的首选方法[1],现在超声引导技术在多领域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资料报道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置管术能提高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发生并发症[2]。研究[3]通过对928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和302例在体表标记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超声引导法与体表标记法成功率(100%VS88.1%)、穿刺时间(9.88sVS44.5s)、平均穿刺次数(1.3次VS2.5次)、试穿一次成功率(78%VS38.4%)、误穿动脉发生率(1.7%VS8.3%)、臂丛神经刺激症发生率(0.4%VS1.7%)、局部血肿发生率(0.2%VS3.3%)。研究[4]通过900例ICU患者的研究也取得相类似的结果,且通过在穿刺前超声检查,还可发现穿刺部位是否存在静脉血栓。超声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领域也会受到一些限制,如对超声设备性能要求高,操作者需要进行专业培训才能具有超声学知识和技能胜任此工作。

2 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工作的需要,中心静脉置管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尽管有一定的并发症,甚至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5]。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穿刺成功的关键是正确的解剖定位,目前医师穿刺一般是借助患者可触及的体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然后进行经验性盲穿,但在操作过程中反复穿刺或穿刺不当会导致动脉血肿、气胸、血胸等严重并发症。特别是遇到客观因素导致的动脉搏动弥散触摸不到时会使体表定位不准确,失败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升,高达4%~35%,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需要操作医师具有娴熟的穿刺技术和处理并发症的应急能力,这样限制了中心静脉置管术在临床的开展。

3 传统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利弊

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术入路多选择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6],这两种入路对定位的要求非常高;且颈内静脉穿刺术属于有创性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会有误伤颈内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可能性,特别是体表定位困难的患者,容易造成穿刺失败,甚至损伤颈内动脉形成血肿以及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如果连续穿刺3次未成功者,应该更换其他穿刺部位,否则有可能造成静脉撕裂甚至巨大血肿压迫周围组织或血块堵塞血管。

4 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

腋静脉穿刺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多领域。腋静脉一般在大圆肌下缘处,由肱静脉内侧支延续而成,经腋腔至第一肋外侧缘处移行于锁骨下静脉。以胸小肌上、下缘为标志将其分为三段:大圆肌腱下缘至胸小肌下缘为第一段,其内侧为正中神经内侧根,外侧为正中神经外侧根,前方为胸肌筋膜深层,后方为腋动脉;胸小肌上、下缘之间为第二段;胸小肌上缘及至第一肋外侧缘为第三段。因为腋静脉位置比较表浅,穿刺针与胸壁形成一定角度,且有肋骨作为屏障,穿刺进入胸腔的可能性极低,不易造成气胸;腋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后与动脉距离较远所以误穿动脉几率比较低;如果损伤腋动脉,因为无骨性组织遮挡较锁骨下静脉容易压迫止血。临床选择腋静脉作为中心静脉入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优势,除了上述各点,还因胸前区皮肤活动相对颈部皮肤少且清洁,便于导管固定及术后护理换药;且住院治疗期间患者可自由活动,不容易打折,且无明显不适。临床资料显示,通过腋静脉输入脂肪乳,高浓度化疗药时局部无红肿及发白现象,不容易发生静脉炎。虽然腋静脉位置相对固定,但仍存在个体差异,造成穿刺时间长,甚至影响成功率。如果应用超声技术就可以在操作前准确鉴别动、静脉血管,避免误穿动脉。很多资料证明超声引导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组织损伤及各种并发。相关研究[7]证明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是一种安全的深静脉穿刺方法。O'Leary R[8]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超声引导下行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更少。超声检查无放射性、直观等优点,在麻醉科肿瘤患者的使用日渐增多。

5 结语

超声引导下腋静脉静脉穿刺置管术是采用超声无创定位技术,对腋静脉血管定位准确,操作迅速,与传统的盲穿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相比,穿刺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出现误穿周围组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深静脉穿刺方法,可在麻醉科肿瘤患者中应用。且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显著提高,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一定能被更多的医师掌握应用于临床,特别是那些不适合行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徐康清,曾朝坤,袁宝龙,等.超声定位与解剖标志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比较研究[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8,20(2):23-24.

[2]王爱忠,赵惠君,马庆侠,等.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0):911-912.

[3]张爱萍,郦惠芳.B型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10):350.

[4]谢柏章.实用麻醉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

[5]赵李克,江萍,宋小敏.颈内静脉置管阻塞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44.

[6]李义贤,林志强,李喜荣,等.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探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24-25.

[7]Kumar A,Chuan A.Ultrasound guided vascular access:efficacy andsafety[J].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9,23(3):299-311.

[8]O'Leary R,Ahmed SM,McLure H,etal.Ultrasound-guidedinfraclavicularaxillary vein cannulation:a useful alternative to the internaljugular vein[J].Br J Anaesth,2012,109(5):762-708.

[9]王吴.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的评价及最佳穿刺点的确定[D].苏州大学,2011.

[10]王吴,黄迅.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术的效果[J].江苏医药,2012,14:1675-1677.

[11]崔嵩,王健,康志杰,等.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05:516-518.

[12]罗毅,黄振宇,刘路培,等.超声引导下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3,04:765-768.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经腹脐静脉穿刺术;B超;术前配合;术后护理

经腹脐静脉穿刺术是直接获取胎儿血液标本进行产前诊断快速有效的好方法,为胎儿宫内诊断及治疗提供了良好的途径[1],由于该技术较少受孕周的限制,能更广泛的应用于胎儿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宫内状态的评价,因此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和应用。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B超引导下经腹脐静脉穿刺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共进行脐静脉穿刺术149例,其中唐氏高风险15例,不良妊娠史18例,羊水过多32例,胎儿脑积水30例,脉络层囊肿29例,肾积水20例,母儿血型不合5例。孕妇年龄20~42岁,平均26岁,孕周24~35周。

1.2 手术方法 孕妇排空膀胱后取平卧位或者稍侧卧位,B超常规检查胎儿胎盘及羊水情况,并测定胎儿心率,寻找暴露满意的脐带,常规消毒、铺巾再次确定目标脐带22G的PTC针插入穿刺槽内,依次穿透腹壁宫壁进入宫腔,B超下可见穿刺针强回声光点,接近目标脐带,以冲击式动作快速刺入目标脐带,B超下可见穿刺针强回声位于脐静脉内拔出针芯,此时轻轻上提穿刺针,可见被刺中的血管奕随之上提,证实穿刺针确已位于脐静脉血管内,抽取胎儿脐血2 ml,立即交现场遗传科人员接种于培养基内,术毕拔针,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3~5 min以上止血。B超下监测胎盘及脐血穿刺点渗血情况,并再次监测胎心率及脐血流情况,若无异常,协助患者返回病房接受治疗及护理。

2 结果

2.1 以穿刺术中进针次数不超过2次,抽取脐血2 ml为穿刺成功的标准,若两次未抽取脐血,即视为穿刺失败,即停止操作。149例孕妇,其中,一次穿刺成功例数137例,两次穿刺成功例数10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1.94%,两次穿刺成功率6.71%,合计成功率98.66%,穿刺失败例数2例,失败率1.34%。

2.2 并发症 一过性胎儿心动过缓2例,胎盘或脐血管穿刺部位渗血3例,胎死宫内1例,子宫收缩7例,未发生宫内感染及流产、早产。出现心动过缓立即停止操作,给予相应处理。随访无胎儿丢失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里护理 做好孕妇及家属心里工作,告知孕妇此手术过程较快,为及时观察并处理术后并发症,需住院24 h。因为PUBS是近年来新兴的产前诊断技术,患者及家属缺乏了解,且有些孕妇曾生育过染色体异常儿或畸形儿,本次产前检查时发现胎儿有问题,所以孕妇均出现不同程度惊恐和焦虑,担心胎儿的健康状况,害怕手术伤及胎儿及手术痛疼。孕妇这一特殊心理易引起腹肌紧张及胎动频繁,增加手术失败的几率,并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针对此心里状态,术前必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向孕妇详细讲解穿刺步骤,介绍本院成功例数,取得孕妇对医生的信赖,相信手术的安全性,并使孕妇了解她们的配合对手术能否成功至关重要,若配合好,胎儿安静,则操作时间短,痛苦小,成功率高,从思想上消除孕妇的手术顾虑。并再次宣传优生优育,从此角度增加孕妇接手脐静脉穿刺术的勇气。

3.1.2 术前准备 详细向孕妇及家属讲解脐静脉穿刺术的目的、优点、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告知孕妇术前可以正常饮食,因孕妇低血糖在脐带穿刺过程中易导致胎儿心动过缓。并按医嘱交代孕妇到检验科查血常规、凝血常规,排除穿刺禁忌证。按医嘱给予硫酸镁静脉滴注,预防性抑制子宫收缩。术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取平卧位或稍侧卧位,协助记录胎儿心率、胎盘、羊水及孕妇生命体征等一般情况。

3.2 术中配合及护理 术中安慰和鼓励孕妇,增加其安全感,使其尽量配合。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密切观察孕妇生命体征,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本组有1例孕35周,羊水过多,孕妇在穿刺过程中出现了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立即行左侧卧位,吸氧后缓解。协助孕妇取合适的后顺利完成了穿刺手术。

3.3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胎盘渗血或脐带穿刺部位出血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一般在1 min内自止,如出血时间延长,用手掌在出血部位加压止血,术后静滴二乙酰胺乙酸乙二胺止血。持续性子宫收缩者,将硫酸镁20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内,30 min内快速滴注后均能抑制宫缩。胎儿心动过缓多数与脐血管痉挛有关[2],随时监测胎儿心率变化,如出现心动过缓应暂停操作,一般在1~2 min内自行恢复,若胎心率减慢大于10 min,胎儿可能预后不良[3]。本组1例31周妊娠孕妇,穿刺完毕后胎心减慢大于3 min未恢复,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阿托品0.5 mg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 ml加维生素C1.0 g及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并给予5%碳酸氢钠250 ml静脉滴注治疗无效,引产后证实为胎儿多发性畸形。符合报道中所说的穿刺中胎儿心动过缓时间过长,多数发生于原本已存在宫内缺氧,胎儿生长受限,或胎儿染色体异常及畸形儿。

3.4 术后护理 护送孕妇回病房后常规给予吸氧1 h,胎心监护,听胎心1次/30 min,连续4次,并记录,观察有无宫缩,如宫缩频繁按医嘱给予硫酸镁20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内,30 min内快速静脉滴注后均能抑制宫缩。术后常规硫酸镁60 ml加5%葡萄糖1000 ml缓慢静滴,维持12 h以上,记尿量,观察硫酸镁副作用。并观察孕妇腹壁穿刺点有无渗血,24 h无异常可出院。嘱孕妇1周内注意休息,左侧卧位,禁止体力活动,自测胎动计数,如胎动异常或出现腹痛、阴道流血、流液随时返院。定期产前检查。

4 体会

经腹脐静脉穿刺术是产前诊断中直接获取胎儿血液标本进行产前诊断的一种安全、有效、简便、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4],脐血培养时间短,2~3 d即能观察结果,能够及时明确胎儿宫内所患疾病,包括遗传病、血液病、21-三体、18-三体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从真正意义上确保了优生优育的推广,且PUBS的开展,为胎儿宫内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由于此技术易受孕妇术前恐惧心理、频繁胎动及羊水量的影响,操作难度较大,通过对149例穿刺手术分析和总结,体会到术前向孕妇及家属认真宣教,介绍操作流程,取得孕妇积极配合,保证手术成功尤为重要。穿刺后通过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能够为积极处理赢得时间,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熟悉手术操作流程,才能和患者很好地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也是手术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 郭晓玲,卢海英,钟进,等.经腹脐静脉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实用医学,2003,14(5):342-352.

[2] 叶彩眉,胡文胜,徐凌燕.胎儿脐静脉穿刺术并发症的护理.中华护理学杂志,2007,42(6):523-524.

[3] 李建芬,江卫君,李嵘,等.经腹脐静脉穿刺术进行产前诊断的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461-1462.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平肩;锁骨下静脉;穿刺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28-03

The Analysis of Improving Horizontal and Flat Shoulder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WU Qunying

The Operating Room of Central Hospital of Jiangmen in Guangdong,Jiangmen 529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flat shoulder horizontal needle attached subclavian approach with the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Methods All 500 cases of elective surger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of 250 cases. Subclavian vein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nefit is improved flat horizontal shoulder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Control group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is commonly used in traditional general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Results The modified flat horizontal shoulder paste method of subclavian puncture needle 232 cases of success, the success rate of 92.8%.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successful puncture traditional 199 cases, the success rate of 79.6%.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method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rate control group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and pneumothorax occurred during 18 cases of accidental injury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in 25 cases, pneumothorax in 3 cases, mediastinal hematoma, subcutaneous emphysema in 2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occurred during only 3 cases of pneumothorax, accidental injury of the subclavian artery in 7 cases. Complication rat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modified flat horizontal shoulder paste subclavian puncture the subclavian vein puncture method is feasible, safe, high success rate, low complication rate, easy to grasp and operate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Flat shoulder;Subclavian vein;Puncture

锁骨下静脉穿刺是目前广泛流行的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的快速、持久输液及中心静脉压测量的方法,在临床治疗、护理中意义极大[1]。锁骨下静脉穿刺可以减少患者每天外周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特别对外周静脉显露不明显、极其肥胖患者及烧伤患者和严重外伤失血过多的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显得特别重要,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锁骨下静脉穿刺可以持续检测中心静脉压变化,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指导性价值。现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极多,在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所发生的并发症也多而且凶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如何减少锁骨下静脉穿刺中的并发症,降低锁骨下静脉穿刺风险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本院采用改良式平肩水平贴锁骨下进行,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现在本院全面推广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的主要方法,现将改良式平肩水平贴锁骨下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锁骨下静脉穿刺病例共500例,全部为择期手术病例。年龄40~85岁,男312例,女188例。体重45~75kg,ASAⅡ~Ⅲ。右下肺叶切除术36例,右上肺叶切除术28例,左下肺叶切除21例。胸腺瘤切除术18例,开胸探查术21例。颅内肿瘤切除术12例,脑膜瘤切除术19例。肝叶部分切除43例,胰腺癌根治术11例,全胃切除术16例。膀胱全切除回肠代膀胱术23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42例,胃癌切除术15例,半结肠切除63例,前列腺电切术15例,椎间盘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33例,直肠癌根治术38例,多发性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6例。所有病例都是术中失血较多,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的手术。手术时间长并且需要随时检测中心静脉压了解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指导术中输液、输血速度。术前全部病例均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生化指标和肾功能检查,以上各项检查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正常心电图365例,偶发室性早搏65例,频发性室性早搏23例,房纤1例,束支传导阻滞26例。肺功能检查:正常456例,阻塞性通气功能阻碍不完全性44例,其中慢性气管炎26例,肺气肿18例。

1.2 方法

500例临床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0例。实验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是采用平卧位上肢垂于体侧微外展,头偏向对侧,穿刺点取锁骨中、外1/3交界处,锁骨下方0.5~1.0cm。年龄较廓变形者穿刺点可选取锁骨中、外1/3交界处略向肩关节方向后1~2cm处进针较为容易成功。患者肩关节要尽量向下压(即肩关节贴近床表面),进针途径是先局麻穿刺点,穿刺针与胸壁成45°角刺入,进入肌层后将穿刺针放平,并与肩关节相平行穿刺入锁骨与第一肋之间间隙1~2cm,再将穿刺针尽量贴紧锁骨下缘并呈水平方向指向胸锁关节慢慢向前推进,当进针深度达3~5cm即可穿刺到锁骨下静脉。少数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不成功,退出锁骨下静脉穿刺针于原穿刺点位置,将穿刺针杆与肩关节呈水平位略向下胸部方向平移5°~10°角,贴锁骨下缘向胸锁关节方向推进即穿刺到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放入导丝退出穿刺针,扩宽穿刺管道,导入深静脉留置管并固定即可完成锁骨下静脉穿刺术。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是平卧位,手下垂贴体侧略外展,进针穿刺点是锁骨中、外1/3交界处下方1.5~2.0cm。局麻穿刺点后,穿刺针与胸壁成30°~45°角和肩关节及胸锁关节水平线成30°~60°夹角进针穿刺,针尖向内轻度向头侧指向胸锁关节慢慢推进,当穿刺过程出现暗红色血液即停止进针,表示穿刺针已进入锁骨下静脉。如若穿刺锁骨下静脉不成功,可退针皮下,调整针尖方向指向甲状软骨进针。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放置导丝退针扩宽管道,套入深静脉留置管并固定。

1.3 观察项目

(1)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不同进针途径成功率。(2)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不同途径的并发症发生率。(3)解剖结构对不同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影响。(4)不同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管对输液与停留时间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Ex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情况比较

手术中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为103例,二次穿刺成功为78例,数次反复穿刺术成功为51例,多次反复穿刺不成功为18例。而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穿刺一次成功是68例,多次反复穿刺术失败为51例。见表1。

2.2 两组在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并发症情况比较

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对照组发生率最高,而实验组相对对照组则较低,而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对照组最多。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发生并发症主要是气胸、误伤锁骨下动脉、血气胸、纵膈血肿、皮下气肿。见表2。

2.3 两组锁骨下静脉留置管停留输液堵管情况

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管患者体内停留时间最长36d,最短21d,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管在停留期间出现堵管现象,但发生率较低,输液速度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见表3。

3 讨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是现代广泛应用的深部大静脉穿刺的主要方法之一,使用面广,保留时间长,对刺激性药物输入、营养剂供给、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输入液体容量进行抗休克的快速扩容,以及减轻患者每天外周静脉穿刺所带来痛苦等,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2]。但是锁骨下静脉穿刺所带来并发症是现在重点研究课题,由于锁骨下静脉解剖部位及生理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稍有不慎会带来较大危害性,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3,4]。

锁骨下静脉穿刺实验组使用改良法平肩关节水平式贴锁骨下进针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1]。因为本方法进针方向由开始到结束都是在锁骨与第一肋之间间隙内进行,而且是贴紧锁骨下缘慢慢进针,整个实验组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仅发生3例气胸和7例误伤锁骨下动脉。这些并发症是由于反复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偏离了锁骨下缘改变水平式进针方向所致。由于壁层胸膜向颈部延伸可超越第一肋2.5cm,另一方面锁骨下静脉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前方略下,所以实验组中并发症出现是由于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改变穿刺角度及改变穿刺方向所引起的。

对照组在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方法,并发症较多,成功率较低,从进针点到穿刺针所指向方向,胸锁关节或甲状软骨,同时进针角度是与肩关节呈60°左右夹角,与胸壁成30°~45°角,较容易超越第一肋刺伤颈部突出壁层胸膜和肺部,也较容易刺伤锁骨下动脉。对于胸廓变形、第一肋骨与锁骨之间间隙异常增宽患者或者非常肥胖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难度更大,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所以对照组由于在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采用进针角度不同从而导致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增多。锁骨下静脉穿刺始终是一种带有试探性、经验性,略带盲目性的技术操作,所以并发症的发生率极高[5]。

实验组与对照组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留置管道虽然进针方法不同,但在锁骨下静脉留置管的输液速度、锁骨下静脉留置管在患者体内停留时间、停留过程发生堵塞管道、临床上诊疗需要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等,实验组与对照组是没有明显差别。所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静脉留置管道方法虽有所不同,但不会影响到锁骨下静脉留置管道的使用和其他情况发生。

锁骨下静脉穿刺过程中,在放置锁骨下静脉留置管时,注意扩管器在扩管时要充分,否则会在推送锁骨下静脉留置管时带来困难,或者成为输液速度减慢、管道堵塞及中心静脉压监测错误的主要原因。因为不畅,送入锁骨下静脉留置管很困难,虽然回抽有静脉血液流出,但这样的情况下送入锁骨下静脉留置管会被水肿炎症肌肉组织卡压而扭曲或者管腔变狭窄,使锁骨下静脉留置管输液速度减慢甚至堵管,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所发生的锁骨下静脉留置管堵管现象多同以上情况有关。

[参考文献]

[1] 王雄文,王秀珍,邱二妹,等.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改良及116例临床应用体会[J].中外医疗,2008,27(31):67-68.

[2] 梁文胜,张志博,牛涧峰,等. ICU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863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2):110-111,113.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927-1930.

[4] 曹京燕,王斌,刘国亮,等.锁骨下静脉穿刺156例体会及并发症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34-35.

[5] 马多,单立刚,包燕妮,等.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98-99.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术;穿刺技巧;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29-01

1.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

1.1特点老年人机体老化,其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肉组织松弛,血管不易固定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1.2生理病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功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

2.静脉输液操作前评估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末梢循环差,血管硬化,呈硬索状,加上有些病人长期患病,血管破坏较多等,均是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

3.静脉血管选择要点

一般选择四肢浅表、透明度好、弹性好的四肢末梢浅表静脉,因老年患者的大静脉多存在硬化、不易固定的特点,成功率不高。静脉选择的原则:由远端向近端,从小血管到大血管。

3.1选择暴露的粗而平直固定的血管,上下肢,表浅静脉。

3.2多次输液老年患者,应从远端细小静脉开始选择,如手背、腕、前臂、内踝等。

3.3危重抢救老年患者应选择较粗静脉。

3.4心肺功能差者,选择距心较远的小静脉,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4.穿刺方式的选择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处理

4.1体瘦型患者,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静脉充盈度和弹性较差,血管细滑,不易固定,穿刺时止血带要靠近穿刺点捆扎,选用小针头,针头要锐利。

4.2慢性病、体质差的老年患者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较强,穿刺不慎会刺破血管,须用小针头,小心地进针对针。

4.3肥胖型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而细,穿刺时可先扎止血带,按解剖部位用手触摸血管有饱满感,掌握好深浅,看准、摸索进针。

4.4休克、脱水和衰竭的老年患者,血管壁萎缩扁平,弹性差,穿刺前局部热敷、拍打、使血管扩张充盈,不易扎止血带过久或连续拍打,持续刺激可引起相反效果,不利于穿刺。

4.5水肿的老年患者,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积液暂消退,静脉显示后再穿刺。

5.穿刺技巧及护理

5.1穿刺前准备

5.1.1护士在执行密闭式静脉输液的操作前,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5.1.2护士在加药、穿刺前要核对病人姓名,并向病人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输入药物的名称、作用、有无副作用、输入速度以及巡回护士的姓名、巡回时间等;

5.1.3对老年患者要选择技术过硬的高年资护士进行操作,可避免反复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破坏和减少病人疼痛。

5.2穿刺前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输液前的心理准备,言语要恳切,态度要和蔼,使患者心理放松,血管紧张度降低,利于穿刺。

5.3老年病人静脉穿刺的技巧和护理

5.3.1一般营养比较全面、血容量好的病人,多选择远端的小血管,此类血管弹性好、透明度高、易固定,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又可以保护大血管不被破坏。对选择穿刺的肢体用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止血带的绑扎位置应距穿刺点10cm为宜,并且保持松紧适宜,做到既能保持上肢动脉灌注又能完全阻断表浅静脉的回流。

5.3.2长期输液的患者,尤其到了冬季,血管容易收缩,可热敷或者轻拍穿刺部位的皮肤,嘱病人握拳再松拳数次,迅速扩张表浅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

5.3.3对血管硬化呈硬索状、血管弹性差的患者,可采用表面麻醉涂抹包扎法。此类方法采用经皮渗透性最强的利多卡因,并使其碱基化,增强效果。采用包扎法更易使利多卡因穿入表皮及真皮层,并聚集在神经末梢,从而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扩张。一般认为利多卡因有血管扩张作用,但在人类皮肤血管的研究中观察到其不单纯血管扩张,而且有双重作用。

5.3.4肢体垂吊可使肢体末梢静脉充盈,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对普通型静脉输液患者,在肢体垂吊1~3min后,直接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对周围静脉充盈不良患者,在肢体垂吊3~5min后,扎上止血带进行静脉穿刺输液。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一般取上肢,使该肢体垂吊至床沿下并且握拳,肢体与床沿呈小于30°角,约1~3min后,即可见肢体远端表浅小静脉充盈。用手轻轻摩擦皮肤约1min,常规消毒皮肤,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直刺血管,见针尾部有回血时再沿血管前行约0.1~0.2cm。穿刺成功后,嘱患者松拳,用胶布固定针头,调节输液速度。在操作过程中一般不用止血带,其他操作步骤与常规静脉穿刺输液法相同。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体会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1-0035-02

中心静脉插管的历史较长,1945年Meye首先应用塑料导管进行输液,1952年法国的Aulanic报告了经锁骨下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为战场伤员进行快速输液,1968年美国Dudrick等首先将锁骨下静脉导管技术应用于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慢性衰竭,胃肠道不能进食,长期输入刺激性药物的病人建立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更有其实用价值。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置管时间长、创伤少、痛苦小、合并症少等优点,尤其对长期依赖输液营养及静脉化疗病人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技术。深静脉穿刺主要途径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我院自1995年12月至2012年5月间共为1260名患者进行了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60例中男性940例,女性320例,年龄22~81岁。穿刺部位及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有两种,即经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通常采用的是锁骨下路进针法。患者取仰卧位,以锁骨中点下1cm为穿刺点,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直径为15cm,铺无菌洞巾,用5ml注射器吸取2%利多卡因针5ml,逐层麻醉皮肤及皮下组织。麻醉后经穿刺点进针,针尖指向锁骨内侧端,与胸骨纵轴成40度角,与胸壁平面成15度角,以恰能通过锁骨与第一肋间隙为准,紧贴锁骨背面缓慢刺入,当针尖有穿透感后继续进针,当有第二次穿透感时回抽注射器,见有静脉血流入注射器,穿刺针再稍推进后由穿刺针送入导丝,撤出穿刺针,顺导丝送入导管,导管送入12-15cm后撤出导丝,以肝素液冲洗可来福接头,将接头连接于导管。

将导管体外部分自然盘曲,针孔再次消毒,以生物敷贴固定。

1.2穿刺的注意事项。

(1)术前向病人适当解释,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争取病人配合。必要时给予安定、非那根等药物预处理。若病人咳嗽,应在术前给予强镇咳剂。

(2)采取肩垫枕的仰卧头后垂位,头偏向对侧,也可将床尾抬高,以利于穿刺时血液向针内回流,避免空气进入静脉发生气栓。

(3)穿刺侧的上肢外展45度,后伸30度位以向后牵拉锁骨。据解剖所见,锁骨上入路易损伤胸膜,而锁骨下入路一般不易损伤胸膜,操作方便,易穿刺,故锁骨下入路较上入路成功率高。

(4)充分麻醉产生疼痛的两个地方:皮肤和锁骨骨膜。皮丘尽可能做得大,会有很多好处。因为锁骨下静脉穿刺要求尽可能水平进针,但是在保持针筒水平的同时,你也会给进针处的皮肤带来很大的压力,这是很痛的,疼痛一定会让患者姿势走样,不利穿刺。

(5)安装穿刺针头使针头坡面对准套管针刻度,穿刺成功后要调整针头坡面,使之朝向足侧。

(6)操作者用穿刺针碰到锁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7)进针3~5cm感觉有穿透感,回抽有血,或边进针边抽吸,针头与胸部纵轴角度为30-45度进针。

1.3锁骨下静脉置管体会。

(1)对于锁骨粗大的病人往往容易穿刺失败。

(2)躺在气垫床上的病人,由于耸肩往往穿刺失败。

(3)桶状胸严重的病人往往容易穿刺失败。

(4)穿刺时一定要使病人双手下垂。

(5)穿刺针斜面一定要与注射器刻度在一平面,刺入静脉后,注射器向下腔静脉方向旋转90度,以保证导管进入下腔静脉。

2锁骨下静脉导管优点

2.1能够长期留置,通过中心静脉导管频繁使用化疗药或其他刺激性药物、静脉高营养药物等,避免了长期周围静脉输注引起的静脉炎及静脉血栓。

2.2因为穿刺部位在锁骨下方胸壁,该处较为平坦,可以满意地做消毒准备。

3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的处理对策

3.1气胸。锁骨下静脉置管可发生气胸、血胸、液体输入胸腔。气胸多限于肺尖部,尤以瘦弱营养不良者较易发生,因皮肤穿刺点与胸膜顶距离仅1cm左右,在置管时病人不当或穿刺方向不对可能刺破肺脏而发生气胸。少量气胸(肺压缩少于20%)可在几天内自行吸收不必特殊处理。对于穿刺难度大经反复穿刺见有气体抽出即判断出针刺入肺组织,病人一般在此30分钟后开始出现呼吸时患侧胸痛,听诊患侧响呼吸音低,立即拍胸大片,气体量多或张力性气胸应行闭式引流,观察48-72小时肺再张情况,然后闭管24小时,或再拍胸大片决定拔胸腔引流管。

3.2感染。穿刺点处皮下感染,表现为导管周围皮肤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汁溢出,该情况多由于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局部观察处理不严密所致。导管感染的临床表现具有突发性,发作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液体输入30分钟至1小时后突然寒战、高热、气短及脉速、重则发抖胸闷,可反复发作,初次发作易误诊为输液反应。故对行中心静脉置管长期输液者,出现类似情况时,在排除其它感染灶的同时应考虑导管感染。处理:果断拔管必要时行细菌培养,经对症处理病人症状数小时可逐步缓解。为预防感染,在穿刺前嘱病人洗澡,消毒皮肤要严格,操作及使用期间严格无菌操作,定时换药并观察局部情况。

3.3淋巴管损伤。穿刺过程中偶有发生刺入淋巴导管,可见有混淆白色液吸出,这时要重新调整进针角度及方向,避开淋巴导管,也有少数置管成功后局部较多无色或淡黄液渗出,考虑为淋巴液渗出,要及时更换局部敷料,加压固定;如渗出较多应拔除导管避免造成感染。对于上腔静脉综合症的患者,由于腔静脉压高,淋巴回流受限,造成淋巴管扩张反复穿刺时。穿刺部位选取最好为右侧,左侧淋巴管长较易损伤对于肝癌腹水或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穿刺时要尽量靠静脉角外侧。

3.4刺激感受器。心脏及上腔静脉有感受器及迷走神经通过,置管拔管时均可受到刺激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临床置管仲偶有发生,如剧烈咳嗽,大汗淋漓,下肢麻木,血压下降,心率慢等症状,此时为病人肌肉注射阿托品1mg,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一般可自行缓解,如长时间不缓解可将导管拔除。

3.5静脉血栓形成。上腔静脉置管其发生血栓极为罕见,一般与导管质量有关,表现为颈部肿胀,手臂增粗,静脉压升高,胸壁及颈静脉充盈等,发生后应尽快拔除导管;必要时用肝素,尿激酶等药物治疗。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7篇

穿刺时,常规借助患者自身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属于盲探性操作,具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彩色多谱勒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作为非手术微创诊疗手段已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心血管方面更具有优势。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能够动态观察局部解剖结构和形态,具有引导精确、图象清晰、无放射损伤、费用低廉的优点。笔者对113例患者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需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患者113例。其中男57例,女56例,年龄7~92岁,平均(54.3±21.2)岁。心力衰竭患者25例,呼吸衰竭上呼吸机后需测量中心静脉压患者21例,外科手术后需营养支持患者32例,肿瘤患者35例。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 仪器为GE公司产LOGIQ BOOK XP 超声诊断仪,选用频率5~12 MHz、线阵探头结合凸阵探头检查,调整深度、增益、速度标尺等、校正血管与声束夹角≤60°。超声探测锁骨下静脉位置、走行、宽度、血流情况、有无解剖变异、比邻关系、穿刺路径,测量穿刺点至锁骨下静脉距离及进针角度。

1.2.2 穿刺操作 佛山产中心静脉包(单腔或双腔)。穿刺点选择为改良Seldinger法: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左侧,选择右锁骨中外1/3下方1~2 cm处为进针点。对操作区域进行消毒后以1% Lidocaine 3 ml局部麻醉。探头消毒后置于锁骨下缘,紧靠穿刺点内侧,声束朝向锁骨内缘,显示清晰锁骨下静脉。穿刺针紧贴探头侧缘与超声束保持一致,于超声实时引导下进入锁骨下静脉。回吸有血且通畅后插入引导钢丝,退出穿刺针后,用开皮针扩张皮肤,置入单腔或双腔CVP导管。置管深度为患者身高(cm)/10-1。

2 结果

113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104例),再次穿刺成功率为6.2%(7例),2例心力衰竭患者因无法耐受仰卧位,改半卧位(30°)后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总成功率达100%。穿刺操作时间30.2~13.1(17.6±8.5)min。导管留置时间4~75(23±7)d。无血肿、气胸、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无血栓临床表现。

3 讨论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作为一种常规操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室,包括麻醉科、急诊科、内科、外科、ICU、CCU、NICU等。其主要作用和用途为:测量中心静脉压;指导临床补液或输血;长期静脉高营养(TPN)通路;血液净化(CRRT);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患者的抢救;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脏大血管手术;Swan-Grain漂浮导管评估心脏功能;安装心脏起博器等。传统的置管方法主要依靠体表解剖标志和(或)根据静脉与其波动的伴行动脉的解剖关系来估计相应静脉路径并沿此进针,称为“标志法”。有经验的操作者使用标志法可以得到相当高的成功率且并发症较少,但文献中报道的首次插管的失败率高达35%。中心静脉置管的最常见并发症是刺破动脉导致血肿、气胸、神经损伤、插管失败等。多次插管失败会延误治疗、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穿刺操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解剖变异。成人约有5%~10%解剖变异,例如血管不在预期位置或者管径很小。另外,标志法属于一种盲探性操作,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

随着超声技术的提高和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的发展,使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中心静脉置管成为可能。Doppler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寻找和确认锁骨下静脉位置及其与锁骨下动脉的关系;可以清晰、实时观察锁骨下静脉走行、宽度、血管血流情况;清晰显示穿刺针走行方向。辨别有无解剖变异及其周围组织器官走行情况。探查血管的通畅情况及有无血栓存在等,以避开静脉瓣,降低血栓发生率。

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应用二维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113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104例),再次穿刺成功率为6.2%(7例)。需要再次穿刺的7例是因为穿刺针未能够保持在超声显像的同一平面中点进行,调整穿刺针进针位置、角度和深度后穿刺成功。113例患者无气胸、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也无血肿和置管失败,仅2例心力衰竭患者因无法耐受仰卧位而改行半卧位(30°)后置管成功。总成功率100%。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8篇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术效果。方法: 采取自身比较法,将100例我科静脉输液患者常规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度角)静脉穿刺和对照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度角)静脉穿刺,观察和分析患者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结果: 二组疼痛程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穿刺时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度角,较传统教科书上所述的15-30度具有疼痛程度轻、拔针后皮下淤血发生率低及穿刺完成时间短等优点。

【关键词】静脉穿刺 疼痛 穿刺成功率 淤血发生率 穿刺时间

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项护理操作,部分患者对这一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心理,尤其是在第一次穿刺失败后护士有了紧张感患者就更恐慌,如何减轻患者穿刺时痛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皮下淤血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是值得临床工作者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100例患者不同角度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和调查发现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都角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皮下淤血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0年12月在我科接受静脉穿刺神智清楚、病情稳定。能主动配合治疗,凝血功能正常、无疼痛障碍的100例患者,男52例、女48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均采用江西三鑫医疗器械集团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七号针头,穿刺部位均选自患者上肢前臂或手臂静脉。

1.2 方法:常规组和对照组均由笔者操作采用对比法,所有病人均采用以二天观察比较一次,第一天为常规组,第二天为实验组,在穿刺部位近端约6CM处扎紧止血带均按常规消毒皮肤,按常规固定针头。

1.2.1 常规组按照教科书传统方法针头和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度角在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0.3-0.8cm刺入静脉,见回血后顺静脉进针1-2cm后,按常规固定针头。

1.2.2 对照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度角在静脉上方刺入皮下后,沿静脉走向潜行0.05-0.3cm再刺入静脉1-2cm后,按常规固定针头。

1.2.3 观察指标1:⑴疼痛程度:按数字式疼痛评定法将一条直线分成10段“0”表示无痛,另一端10表示极度疼痛。患者可选择其中一种代表疼痛感觉的数字表示疼痛的程度。⑵一针成功率:观测一次进针刺入静脉的成功次数。除外再次用力进针、退针后再刺或反复寻找静脉的操作。⑶皮下淤血率: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同时用输液贴按压皮肤进针处2min,次日观察部位皮下是否有淤血现象发生。⑷穿刺完成时间:请求患者帮忙合作,穿刺部位均选自一只上肢前臂或手臂静脉,另一只手按压秒表。以秒计算,操作者叫“始”“停”。

1.2.4 统计学分析:完成时间用t检验,其余均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二种角度静脉穿刺效果

表1 两组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比较(x±s,h)

3 讨论

3.1 静脉穿刺角度与疼痛分析:人的皮肤表皮厚度约0.26mm-2.0mm,其中痛觉神经主要分布在真皮内,疼痛程度与外在刺激强度、刺激时间、作用面积有关。常规组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在15-30度,一方面与皮肤表面相对增大,皮肤受损范围大,作用于针头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针头刺激皮肤时间延长,痛觉增加,另一方面对照组静脉穿刺患者血管上方与皮肤呈30-60度角快速进针,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作用于针头压强相对大,使进针速度加快,针头刺激皮肤时间降低,所以痛觉减轻。这种穿刺方法省略了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步骤,直接刺入静脉腔,缩短了针头在皮下运行时间和距离,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程度小,故临床穿刺疼痛不明显.

3.2 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临床实践表明,按常规组静脉穿刺的操作步骤,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过程中,落空感不明显或部分患者的静脉轮廓顿时变得模糊不清,致使操作者不能顺利地把针尖刺入静脉腔,而影响一针穿刺成功率。对照组静脉穿刺在针尖穿过皮肤后几乎是直接刺入静脉腔,这种操作方式不影响静脉轮廓清晰度,落差感明显,故一针顺利刺入静脉腔的几率较大。

3.3 降低拔针后皮下淤血率:常规组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小(15-30度)针尖在皮下潜行距离长(约0.3-0.8cm),故皮肤进针点与静脉管壁进针之间斜面较大,拔针时按压皮肤着力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易出现偏差,致使按压力度与受力面积不能完全有效地作用于静脉管壁进针点,故易出现皮下淤血。而对照组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大(30-60度),针尖在皮下运行距离短(0.05-0.2cm),故皮肤进针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之间斜面差小,拔针时按压皮肤进针点即可有效作用于静脉管壁进针点,达到止血目的,降低拔针后皮下淤血率。

3.4 减少穿刺完成时间:对照组静脉穿刺在30-60度角穿过皮肤的瞬间,省略了常规组静脉穿刺时针尖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过程直接刺入静脉,因此缩短针尖在皮下运行时间。?总之,针头的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60角度进行静脉穿刺,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和低创性等优点,可促使护患有效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可广泛用于各种静脉穿刺。

参考文献

[1] 崔焱主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

[2] 席冠华:采用不同进针角度静脉穿刺效果比较[C],护理研究,2004,18(7):1290-1291.

作者单位 330006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二科1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股静脉穿刺术;血液透析;护理措施

血液透析离不开血管通路的建立和支撑, 成为所有患者必须战胜的首要磨难[1]。建立可行、安全、稳定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顺利完成的关键条件。患有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需及时建立血管通路, 有的可以通过行桡肱动脉穿刺得到充足的血流量, 而存在很多并发症。为实现最佳的血管通路建立, 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对52例患者采用股静脉穿刺术, 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且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现将操作方法和体会简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本院近年来第一次行血液透析治疗需置管的52例患者, 其中男占32例, 女占20例, 年龄20~80岁;其中急性肾衰竭25例, 慢性肾衰22例, 急性中毒5例。

1. 2 临床方法 患者去枕仰卧位, 将两肩胛处位置支撑点抬高, 将头部处于后仰姿势且保持15~30范围的角度, 朝向左侧。首先右侧颈内静脉。取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与锁骨围成的三角形顶点作为穿刺点, 使用单针双腔导管。备好常规消毒铺巾, 穿刺点行局部麻醉, 左手将穿刺针固定好, 右手沿穿刺针尾部引入导丝15~20 cm, 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导丝, 回血后, 拔除导丝, 导管穿过皮下隧道, 经撕脱型扩张器将导管置入颈内静脉, 切口各缝1针, 置管成功即可透析或用肝素12500 U+氯化钠溶液2 ml封管。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置管用途, 需要配合要点, 在征得家属及患者同意后再行置管, 操作过程严格按无菌操作。

2 结果

52例行股静脉穿刺后,成功率97%以上,血流量均可达200 ml/min以上, 无血肿、感染患者发生, 透析效果满意,且成本划算, 患者活动不受限制等优点。

3 护理

3. 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行急诊血液透析患者的特征是病情比较严重、治疗时间也比较漫长, 由于面对疾病一无所知, 不知所措, 进而对治疗不报有多大希望, 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 加之高额的治疗费, 导致一直处于担忧、压抑的消极状态[2]。护士将手术进展某些要点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讲解, 比如置管的用处, 而且穿刺术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从而消除紧张情绪, 积极配合, 提高手术成功率。②环境及物品准备:手术开始0.5 h前, 采用浓度1%含氯消毒液对地面进行消毒清理, 对空气消毒选用紫外线循环风, 准备专用的灭菌置管包和冰袋, 心电监护设施等。

3. 2 术中护理 ①患者:嘱咐患者仰卧或半卧的姿态躺着手术, 起初, 观察血管粗细情况, 选择适宜的一旁进行手术, 熟悉血管及血液流动线路, 最后确定穿刺部位, 如果出现水肿, 用手轻轻按摩, 有效消除水肿, 找准静脉部位, 保证穿刺成功。②防止感染及情绪疏导:确保无菌操作。操作初期, 统一进行双手清洁, 佩戴专业帽子、口罩以及消毒后的手套等等, 透析前后行碘伏消毒。双腔和导管两者出口进行装卸时,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临床护理工作者应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亲切交流与沟通, 就出现的不良并发症做详细讲解和分析, 避免其内心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和紧张, 影响手术的进行。

3. 3 术后护理 ①术后宣教及导管维护:反复告知患者导管维护的重要性及日常生活技巧, 强调专管专用、专业化维护。在置管当日即置管后的连续3 d内, 每天按照常规操作对导管进行护理, 对胶布过敏患者, 指导更换低敏胶带或纸质胶带[3]。出院后, 向患者讲解术后应注意的问题:每天要养成勤洗手、讲卫生的好习惯;多多阅读和学习关于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和书籍;适当做些科学的健身运动,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嘱咐家属要定期对患者被褥及衣服进行清洗和更换, 饮食要做到合理。

4 讨论

总之, 对患者通过全方位、全角度专业护理, 高效导管护理治疗及并发症及时预防和控制, 血液透析置管的并发症得到了显著改善和缓解,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水平, 提升了医护工作者在人们心中的威望。

参考文献

[1] 崔永民,孙鲜萍,姚明凤.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的护理.全科护理,2010,8(2):427.

[2] 姬萍,朱蓉.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80例护理体会.内蒙古中医药,2011,(24):134-135.

[3] 陈雄真.113例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的护理及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41-42.

静脉穿刺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小儿静脉 留置针 无痛静脉穿刺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术是麻醉前给药和术中抢救患儿最常用且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手术室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操作技术。静脉留置针在小儿手术过程中能高效率保持静脉通畅,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利于观察,得到了术中巡回护理的青睐。因此,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及穿刺质量,减轻患儿疼痛,是每位手术室护士需要解决的问题。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3~12岁的患儿能配合情况下选择采用无痛静脉留置静脉针穿刺术减少全麻术前肌肉注射麻醉诱导药量,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小儿无痛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介绍如下。

小儿无痛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术前访视:进行术前1天访视可了解患儿是否对所需进行的手术产生恐惧心理,患儿血管的情况以及能否配合静脉穿刺术。了解家长是否对孩子过于溺爱,当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不忍心看见孩子痛苦,加之患儿的哭闹,部分家长不能理解,甚至不配合。这些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护士应该提前做好家长的工作,解释静脉留置针在术中的重要意义,并说明术前无痛静脉穿刺术的方法和成功穿刺留置针后是减少肌肉注射麻醉诱导药量,从而减轻家长的顾虑,积极配合护士,顺利完成操作。

心理护理:作为一名手术室护士,特别是面对小儿手术时,除通过娴熟精湛的技术完成护理任务外,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儿童的心理反应。儿患对所需进行的手术和静脉穿刺疼痛以及陌生的环境而产生恐惧感,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活泼好动、情绪情感直接表露等。因此根据这些特点在术前进行静脉留置针及护理。语言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护士的仪表整洁、说话和蔼可亲,满腔热忱面带微笑地面对所有患者,富有爱心、同情心,使患儿消除环境陌生感。尤其是第一次操作一定要温柔,争取一次成功,尽量不给患儿留下疼痛的感觉,使患儿消除恐惧心理。防止形成条件反射,见到身穿白大褂的就害怕,哭闹不止影响治疗[1]。

小儿无痛静脉留置针的操作及护理:①家长协助配合:患儿在进入手术室前进行静脉穿刺时有家长的陪护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在家长的鼓励和配合下患儿能精神放松,血管充盈,穿刺成功率较高,且患儿感觉疼痛也小。②选择静脉:小儿手术通常是在头面部、腹部,一般选择外观粗直的静脉,并且静脉沟明显或外观虽细且有弯曲,但静脉沟较好的四肢静脉进行穿刺,由于小儿血管较成人细,因此采用BD留置针22、24G静脉留置针,使患儿减少疼痛感。③留置针静脉穿刺法:右手拇指、食指分别紧卡针柄左右两侧,针尖斜面向上,操作者的左手抓握患儿的手指下端或欲穿刺部位并向下拉紧患者皮肤进针穿刺,从而达到了无痛静脉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因手术患儿禁食的原因,血管不充盈,回血慢,穿刺时需要耐心观察回血,见回血后放低进针角度,继续前行至针头全部进入血管后拔除针芯,这样软管不易弯曲,避免穿刺失败。如果进行大隐静脉穿刺时,由于小儿大隐静脉行走较弯曲,采用多次逐步将针芯退出的方法,可使外套管的行走过程中尽可能有针芯支撑,防止外套管在送管时打折,便于留置针顺利通过弯曲[2]。合理固定留置针,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的前端针管,Y型口及部分延长管,如穿刺部位在手背则需用小夹板固定留置针的部位,避免麻醉后无意抓脱及折管现象发生。

护理:①术中输液时严密观察局部有无渗血、红肿、疼痛、呼吸困难等情况;②若进液不畅,忌用力挤压输液器,以免将小凝血块强行挤入血管发生静脉栓塞。

注意事项: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及查对制度,麻醉诱导静脉用药时注意配伍禁忌;②输液量较大时注意滴速;③静脉给药如:地西泮、丙泊酚,应注调节滴速。上述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滴速较快患儿会产生痛感。

结 果

通过小儿无痛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使小儿留置针在手术中的应用做到更大程度的安全,舒适、经济。

讨 论

进行术前访视向家长解释静脉留置针在术中的重要意义,并说明使用留置针和无痛静脉穿刺的方法是为了减少肌肉注射麻醉诱导药量。患儿静脉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以及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分别紧卡针柄左右两侧,针尖斜面向上,操作者的左手抓握患儿的手指下端或欲穿刺部位并向下拉紧患者皮肤进针穿刺,都是达到了无痛静脉穿刺并提高穿刺成功率的目的,同时消除家长的顾虑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艳丽.烧伤患儿静脉留置针的技巧及护理.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6(9):787.

上一篇:浅静脉炎范文 下一篇:新浪体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