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静脉注射;临床;使用【中图分类号】R4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68-01 静脉注射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操作方法简单、快捷,是最常用的静脉注射方法,静脉注射有四肢浅静脉、小儿头皮静脉及股静脉等方式,如果使用方法不恰当,除影响治疗效果外,还可能引起患者不良反应[1]。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及纳入标准:静脉注射使用适应症为患者药物不能口服,又不宜采用其他注射方法,但又需迅速发生药效时,可采用静脉注射;患者作诊断性检查,如肝、肾、胆囊等X线造影时,须静脉注射造影剂;用于静脉营养治疗;静脉输液或输血[2]。
1.2病例分析
1.2.1 患者女,32岁,患者月经量过多。按医嘱给予静脉注射50%的GS40ml加止血芳酸0.2g。当注射15ml药10分钟时,患者出现恶心欲呕、头晕、出冷汗等症状,立即采取患者平卧,减慢注射速度,约20分钟后,症状逐渐消退。
1.2.2 患者男,60岁,左下肺炎。按医嘱给予静脉注射0.9%NS20ml加青霉素钠400万单位,注射不久即感到注射测上肢胀痛难忍,并出现头晕、恶心、欲呕等症状,给予平卧、减慢注射速度,并局部按摩肌肉,症状遂减至消退。次日注射时选择大静脉,并注意减慢注射速度,做好心理护理,整个治疗过程病人无主诉不适。
2 讨论
2.1静脉注射的优点:静脉注射具有可快速注入患者体内,避免药物失效如青霉素类粉剂药品,由于其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效价降低与配制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如果长时间旋转,易产生青霉素烯酸,并与人体蛋白质合成青霉噻唑蛋白及青霉烯酸蛋白而成为全抗原,易引起患者过敏反应,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般如每日一次静脉点滴的剂量可改为一日两次静脉推注[3]。另外,静脉注射还具有保持有效成份浓度,可达到更好效果;简便宜行,节约时间;节约治疗费用,不必设置输液设备;针于某些限制入量患者,采用静脉注射可减轻液体入量等几大特点。
2.2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及处理:部分患者在采用静脉注射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困倦、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出冷汗等症状[4],如本组两个案例中,两例患者在采用静脉注射的方法后,分别出现不同症状的不良反应情况,在给予采取平卧、减慢注射速度等方法后,患者症状改善并逐渐消退,其导致原因分析可能为注射速度过快,当高浓度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患者体内时,超出其缓冲应激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并导致患者疼痛感加强;部分胃肠道反应明显的药物在快速静脉注射的过程中,加剧胃肠道反应,使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除此之外给药途径不当等因素也可造成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如各种抗生素由于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在选择时尽量使用静脉滴注给药,将药物用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20ml~100ml浓度为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之后置入一次性吊筒中滴注,使药物溶媒的稀释量比静注时增加10倍左右,浓度降低,可将静滴速度控制在30min时完成,减少药物对患者血管等的刺激。在静脉注射的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注射部分,脱水剂、钙剂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强收缩血管药物,均采用粗直静脉,并注意更换注射部分,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在注射过程中还要注意注射技巧的使用,及时、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如发生不良症状应积极作出处理。
2静脉注射的使用要点
2.1严格无菌操作,切实做好三查七对工作。
2.2做好药敏试验和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掌握静脉注射的禁忌症。
2.3操作前要全面评估病人情况,包括病人的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是否空腹,是否接受过此类注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
2.4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注射前做好解释工作,简单讲解操作的过程,在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此点对未曾接受过此类注射方法且精神紧张的患者尤为重要。在推注过程中,可一边观察,一边和病人谈话,既可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也可以增进护患双方的沟通。
2.5宜采用大静脉注射,如头静脉、贵要静脉等,可避免药物对小静脉的刺激,减少疼痛,并采用舒适,正确执行操作,做到一针成功。
2.6严格控制推注速度,不宜图快省事,入量过快易造成急性循环负荷过重,尤其对于老人、儿童、孕妇,有心、肝、肾疾病患者更要严格掌握好推注的速度。
2.7随时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和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恶心呕吐、困倦、腹痛、头晕等现象,推注速度应再度减慢,一般减慢速度症状均可消失。同时,密切联系医生,随时做好应急抢救准备。
2.8机械推注可为护士减轻一定的劳动强度,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应提倡使用此方法。
2.8.1护士依赖机械提示装置,常会疏于照看观察,易发生推注过程中针头刺破血管,造成药物外溢、肿胀而不能及时拔针处理,或注射完毕后未能及时拔针造成回血。
2.8.2因机器在操作过程中会发生故障,造成药物注射速度失控,过快会发生急性循环负荷过重,不运行则造成操作中断,甚至回血堵塞针头。
2.8.3患者是弱类群体,患病时易成生孤独、恐惧、急躁等心理,希望得到护士的关心。如护士不在身边,面对一台机器,会产生恐惧等心理,害怕出现意外情况而无人帮忙。因此,护士应尽量避免使用机械推注装置,在做好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2.8.4某些药物如西地兰、异搏定、利多卡因等对心律、血压有影响,用药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心律、血压等情况,同时此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根据病情的变化而做出减量的调整,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的同时护士必须在一旁亲自操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2.9注射完毕要观察5—10分钟,特别是首次用药患者,方可让病人离开,并且要交待患者注意用药后的情况,如有不适随诊。
静脉注射不单纯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护士作为执行者,应该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全面评估情况,以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5]。另外,还须加强护士的业务学习及素质培训,提升操作技巧。在业务学习上,除加强学习各类药物性能、特点,新药的注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可制作培训手册,以便随时翻阅,指导临床正确给药;对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总结及培训学习其处理方法,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可及时作出处理,减轻患者病痛;加强护士的责任心等使培训工作,患者静脉注射或静滴时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增加巡视病房的频次,以便随时发现患者出现不良症状随时进行有效的处理。
总之,静脉注射具有给药快、便捷、操作简单等特点,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在静脉注射过程中,须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如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给予处理,同时加强静脉注射使用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护理质量。参考文献
[1]旷鹂,周萍,梅艳丽. 静脉注射密固达的不良反应观察和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12): 63-64.
[2] 李国凡,王光道. 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9(6).
[3] 殷秀琴,曾艳,陈爱荣. 静脉注射脂肪乳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时注意事项[J]. 新疆医学. 2007(4): 253-254.
[4] 李希宁,唐金莲. 注射器使用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 内蒙古中医药. 2009(23): 124-125.
当前,在注射剂应用上还存
在下列误区。
误区一:
过度使用或滥用注射剂
我国注射剂的临床使用还处于“自由”状态。据调查,北京地区10家三级甲等医院注射剂使用率在10%左右,农村有些地方75.6%的处方中含有注射用药,而发达国家的注射剂使用率在4%以下。滥用注射剂将增加传播肝炎和艾滋病的风险。不发达地区存在相当严重的不洁注射行为,比如注射器重复使用,注射器质量不合格等,这给患者的用药安全带来了更多隐患。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通常较重,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尤其是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注入人体本身就已经有潜在的危险,如果再与其他药物配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往往难以预测。
中国药典从1990版起对装量大于100毫升的输液微粒作了严格限制,应用于人体的输液中,最理想的微粒限度当然是“零微粒”。但即使是质量合格的注射剂也不容易达到这个要求。微粒过多可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局部循环障碍、血管栓塞、水肿、静脉炎、肉芽肿等。在输液器的终端添加微孔滤膜作为滤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微粒进入人体的数量,但是由于目前市场还不规范,各种输液器终端微孔滤膜的孔径大小不一,而且有些医院使用的输液器的滤膜并非微孔滤膜或根本没有终端滤器,这对于人体的危害可想而知。
老年人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但联合用药和使用注射剂的比率却很高。老年人应该只在危、重、急或无法选择口服等其他方式时,才选择注射给药方式,尽可能选择单一用药或二联用药。老年人肝肾功能衰退,药物代谢和排出减慢,有些药即使按常规的剂量、时间间隔使用,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又由于老年人神经功能减退,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后,也不能马上表现出来,因此易发生危险。
误区二:
不合理配伍用药增多
近年来,注射剂加入输液中静脉滴注或与其他药物配伍现象在临床日益增多。联合用药时混合注射可减少注射的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简化医疗和护理工作的操作,往往还可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但如果配伍不合理,或者药物在混合后性质发生变化,不应有的不良反应则随时可能出现。
误区三:
认为中药注射剂安全而随意使用
在我国,许多人认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故随意加大药品剂量,甚至超过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使用浓度。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多,而且情况都较为严重。我国批准的109种中药注射剂中,属于复方制剂的有50种,占了近半数。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位居第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除此之外,主要的不良反应还有:全身粟粒状皮疹、皮肤瘙痒、心悸、胸闷气短、寒战高热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其原因主要包括:①中药成分复杂,成分中含有蛋白质、多糖、多肽等;②提取的纯度不够;③多种中药提取,各成分相互作用;④含有助溶剂、增溶剂, 制备过程中混杂微量不纯成分。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5年全市药品医疗器械监测结果通报》披露,收到的11475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成药2046例,其中中药注射剂1459例,占中成药不良反应的71.3%。
鉴于中药注射剂频繁地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近几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通报了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葛根素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参脉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8个中药注射剂存在严重不良反应,曾导致出现剥脱性皮炎、呼吸困难、过敏性哮喘、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间质肾炎及过敏性休克等症状。葛根素注射液因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也要求对其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同时暂停对其注册报批。2006年,因鱼腥草注射液频繁地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多例患者死亡,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暂停使用7种鱼腥草注射液。
所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值得密切关注。
怎样吃阿胶张波
随着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常常把保健药材当作赠送亲友的礼品。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名贵的药材如何用,因而造成了部分药材过期、生虫、变质等,十分浪费。本栏目将陆续刊登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供大家参考。
阿胶为驴皮经煎煮、浓缩而成的固体胶块。阿
胶最先产于山东东阿县,系用阿井之水熬制。其味甘,性平,入肝肺肾经。成分含胶原、氨基酸、钙、硫,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作用。一般6~10克烊化后冲入药汁内服。
小 常 识
烊化的方法:将胶放入小碗中,加水少许,蒸或隔水炖至胶块完全溶化,即可服用。注意:泄泻者或食少纳呆者均忌用。
食用举例:
阿胶10克,鸡蛋1个。阿胶用水1碗烊化,鸡蛋调匀后加入水中煮成蛋花即成。每日1次,适用于阴血不足所致的心烦、失眠、烦躁不安等。
胶参散:阿胶30克,西洋参30克。两味药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1日2次,温开水送下。
【关键词】可达龙静脉炎原因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2
可达龙(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疗效确切,毒副反应较小等优点。是目前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用药。但由于可达龙对血管刺激性大,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能发生静脉炎,甚至血栓性静脉炎,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有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们对320例因应用可达龙而致静脉炎者20例,进行了病因分析,并及时采取了护理对策,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静脉应用可达龙者320例,发生静脉炎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6~86岁,平均58.6岁。用药时间:4~16天,平均8.5天。
1.2 方法
1.2.1 静脉炎的评判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判定静脉炎的标准:Ⅰ度静脉炎:
主诉疼痛,查体局部发红或肿胀,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静脉炎:Ⅰ度静脉炎表现加沿静脉走向出现红线;Ⅲ度静脉炎:Ⅱ度静脉炎表现加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
1.2.2 回顾分析静脉炎发生原因,制定护理对策。
2 结果
2.1 静脉炎分度
Ⅰ度12例,Ⅱ度5例,Ⅲ度3例。
2.2 静脉炎发生原因
药物综合因素12例,护理因素4例,个体差异因素4例。
2.3 静脉炎20例,5天治疗后全部治愈
3 讨论
3.1 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3.1.1 药物因素
主要与静脉注射可达龙的药物浓度过高,静脉注射维持时间过长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如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有关。且可达龙属于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用药易引起相应部位皮肤血管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症渗出,一些活化因子刺激末梢神经,造成局部痛、红斑、水肿、坏死、渗出、炎症、静脉炎、蜂窝织炎[1]。
3.1.2 人为因素
(1)护士缺乏可达龙相关知识的认识,静脉注射技术缺陷。静脉选择不当,选择的血管有多个结节、瘢痕,导致药物于血管缺陷处外渗。或由于进针角度固定方法不当使针头与血管形成不适宜的角度,针头斜面贴于血管壁,机械摩擦刺激引起血管痉挛、充血、水肿,造成药物渗出性静脉炎。(2)护士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及时,致外渗未及时处理。(3)宣教不够细致,患者袖口过紧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回流受阻,局部血药浓度过高,血管炎加重,致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加。或是患者过早洗澡,局部静脉扩张,残留于血管壁的药物渗漏于皮下。
3.1.3 个体因素
(1)患者血管敏感度高,易脆,弹性下降,血管细、硬、管腔狭窄,当注射药物浓度增高或快速静脉滴注使官腔内压力增大时,血管难以承受压力,导致药物外渗。(2)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性静脉炎。(3)患者缺乏认识,遵医行为不足。
3.2 预防与护理对策
3.2.1 加强护士的专科培训,使其掌握可达龙的药理特点及毒副反应,根据医嘱正确配置,剂量准确,选用输液泵或微量泵,遵医嘱控制走速,用药前后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10ml穿刺和冲洗,带走残留于血管壁上的药物、降低局部血管壁上的药物浓度、缩短药物在局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这样可避免药物对血管的持续刺激,减少用药时药液渗漏到血管外,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3.2.2 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
血管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走向直,避开关节处,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部位。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应用此药,因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易形成静脉炎。
3.2.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维持静脉注射可达龙时应尽量使用留置针,且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易发生静脉炎,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5天[2],避免反复穿刺,保护血管。穿刺部位若有渗血应及时更换敷料;若有局部疼痛,使无药物外渗,也应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3.2.4 做好患者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药物的作用与特性,并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时,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同时可减少发生静脉炎时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而造成的纠纷。
3.2.5 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热疼现象,倾听患者主诉;若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并及时处理。
3.2.6 正确拔针
拔针时,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力度适中。正确拔针可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2.7 发生静脉炎的处理方法
早期发现静脉炎 发现局部红肿/痛0-48小时内可采取50%的硫酸镁溶液湿敷以及红外线照射疗法,每日2次,每次30-45分钟。发现局部红肿、疼痛、条索状改变用654-2和维生素B12各一支加在50%的硫酸镁溶液内持续热毛巾湿敷,可用保鲜膜覆盖,避免被褥潮湿,毛巾脱落,方便活动,同时抬高患肢。50%硫酸镁湿敷主要利用其高渗透作用作用能迅速消除局部组织炎性水肿。硫酸镁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痉挛的作用,镁离子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及ATP酶,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稳定膜电位,消除粘膜水肿,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3]。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使免疫能力加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取新鲜马铃薯1个,洗净用刀切成厚约1--2mm的薄片2―3片,自静脉穿刺近端开始贴敷于患处,每2小时更换1次,疼痛缓解后可延长更换时间。马铃薯有补气、健脾、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4]
总之,静脉炎是输注可达龙的常见并发症。根据发生原因,提前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对于发生静脉炎者,要及时采取有效护理对策,科学护理,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最大程度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人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刘赛铃,预防可达龙静脉用药所致静脉炎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138-139.
[2]王薇,刘芝军.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医学杂志,2002,17(4):357.
[3]曾华萍,硫酸镁湿敷预防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08,5(33):36.
[4]陈丽捷,两种土豆方法治疗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9,3(3):28-29.
【关键词】可达龙;静脉炎;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400-02
可达龙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小、毒性低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可达龙用于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取得良好效果[1]。由于可达龙针剂对血管刺激性较强,易引起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出现静脉硬结、疼痛明显,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2]。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寻求避免或改善可达龙导致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我科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6例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可达龙发生静脉炎,现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发生静脉炎患者,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67岁。可达龙持续静脉用药3~5天,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症。轻者5例,表现为穿刺点或周围皮肤出现酸、麻、胀、痛等症状,疼痛可自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向远处放射。重者1例,表现为穿刺点沿静脉上行5~25 cm静脉呈条索状改变,皮肤红、肿、痛、炙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穿刺点以上静脉塌陷,穿刺点可触及硬结。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因素
临床上常用的可达龙针剂其 pH值偏酸,故常用5%葡萄糖液稀释。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反应,可达龙为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酸,可能是致静脉炎原因之一。
2.2 血管的选择
应用高浓度可达龙时,从中心静脉给药静脉炎发生少于从外周静脉用药。由于中心静脉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由于选择外周静脉过于细小,该酸性溶液对细小静脉刺激性较大易引发静脉炎。
2.3 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从而使药液对同一血管多次刺激,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2.4 宣传力度不够
患者接受可达龙静脉推注时,输液的静脉有异常的感觉却不知道报告护士,且袖口过紧而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回流受阻,局部血药浓度过高,加重血管炎症,增加血管通透性,局部过早用温热水清洗,致使静脉扩张,残留在血管壁的药物发生皮下渗漏,局部产生炎症反应。
3 护理对策
3.1 及时积极处理静脉炎。一旦出现穿刺局部红肿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回抽药液,随后用生理盐水快速输注,冲洗血管内的药物,稀释药物浓度。局部用50%硫酸镁将数块纱布浸湿,拧干纱布至不滴水为宜,将3―5块纱布敷于皮肤红肿处,50%硫酸镁因其高渗作用能促使组织水肿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3.2 提高护士责任心,加强护士的专科培训。静脉输注可达龙时必须加强巡视,观察局部反应,早发现早处理,重视病人的主诉,对于药物外渗不能只局限于肿胀的观察,只要病人主诉输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不论局部是否肿胀,都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并按外渗程度予以处理。掌握可达龙药理特点及毒副反应。可达龙药物说明书中指出:该药属于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用药易引起相应部位皮肤血管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症性渗出,造成局部疼痛、红斑、水肿、坏死、渗出、炎症、静脉炎及蜂窝组织炎[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护士要具备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外径较粗、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的静脉穿刺。注意穿刺针的固定,尤其是在病人烦躁不安时,防止因针头滑出血管致药物外溢引起注射部位组织的刺激而致炎症。
3.3 加强健康教育。使用可达龙前加强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可达龙可能引起的副反应及防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告知用药时应尽量减少移动穿刺侧肢体,避免穿刺侧肢体用力活动,防止药物外渗;嘱病人及家属不能擅自调节泵的按钮;注射部位有胀痛等异常感觉,应立即告知护士;输注时应穿宽松衣服,避免局部血管受压,以降低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
3.4 心理护理。静脉炎发生后,患者因疼痛而感到焦虑和不安,要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多安慰患者,并告知患者此种情况为输入可达龙刺激血管所致,不要过度紧张,经过硫酸镁外敷很快就会治愈。护士应加强巡视,多观察患者的局部情况,多询问患者的感受,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消除其焦虑和不安情绪,促进早日康复。
4 小结
静脉炎是输注可达龙的常见并发症。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教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护理人员在使用前应掌握可达龙的药理特点和毒副反应,加强责任心,积极消除危险因素,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相关知识宣教,勤巡视,勤观察,尽量避免药物渗漏,对已发生渗漏损伤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减少病人痛苦及费用,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芸,袁琳,王静.联合硫酸镁治疗静脉炎的临床现状.现代护理,2006,18:687-688.
[2] 马东利,王海芹,苏曼.醋调金黄散治疗胺碘酮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5例.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4(7):1016.
【关键词】 维通静脉乳剂; 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异常毒性
维通静脉注射乳(Weitong Intravenous Emulsion, WIE)是南方医院药学部研制的一种用于防治术后肠粘连的静脉注射脂肪乳剂, 该乳剂的研制是对维通注射液[1, 2]的进一步延伸, 其主要成分来自丹参、大黄等药物。在原处方的基础上, 我们制备的维通静脉注射乳剂提高了维通注射液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而作为静脉注射乳剂, 有必要对其安全性进行研究, 我们通过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溶血性试验、异常毒性试验, 对静脉注射乳剂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
1 实验材料
昆明小白鼠, 合格证号:440201254, 新西兰大白兔, 合格证号:20110015, 豚鼠, 合格证号:No.44002100001388, 以上动物均购自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卵白蛋白(美国sigma公司);MICRO17台式高速离心机(美国Germany公司);维通静脉注射乳剂(南方医院药学部自制)。
2 实验方法
2. 1 刺激性试验 取家兔3只, 左侧耳缘静脉缓慢推注WIE10 ml, 右耳注射生理盐水10 ml, 连续注射3 d。另取3只左侧股四头肌注射无菌操作注射WIE 1 ml, 右侧相应部位注射生理盐水1 ml。分别观察动物耳缘静脉和股四头肌反应, 48 h后取相应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2. 2 过敏反应试验 取12只豚鼠分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 每组6只。实验组尾静脉注射WIE 0.5 ml, 阳性组注射0.5%卵白蛋白0.5 ml, 分别隔日注射1次, 共3次。第14天时注射分别注射WIE或卵白蛋白2 ml, 观察动物是否出现过敏反应。
2. 3 溶血性试验 取6支试管, 分别加入2%红细胞混悬液 2.5 ml、生理盐水 2.0、2.1、2.2、2.3、2.4、2.5ml 和本品0.5、0.4、0.3、0.2、0.1、0 ml, 混匀后, 于37℃恒温箱中。在第0.25、0.5、1、2、3、4 h观察试管内红细胞溶血情况。
2. 4 异常毒性试验[3] 取昆明小鼠10只, 雌雄各半, 将WIE 0.2 ml/10 g[4]注入小鼠尾静脉, 注射后密切观察48 h, 其活动及饮食情况表现是否异常或死亡。
3 实验结果
3. 1 刺激性试验 血管与肌肉刺激实验均为见动物出现异常反应, 注射部位均无异常。说明WIE对家兔血管与四头肌无明显刺激作用。
3. 2 过敏反应试验 豚鼠静脉注射WIE后, 未出现过敏反应症状。阳性对照组出现烦躁不安、搔耳、喷嚏、呼吸困难、痉挛等症状, 并于20 min内先后全部死亡。
3. 3 溶血性试验 WIE注射液五个剂量试管上层液体无色澄明, 均无溶血现象。生理盐水对照管亦无溶血现象出现。
3. 4 异常毒性试验:尾静脉给药后我们发现小鼠活动及饮食行为正常, 均无异常反应, 给药后48 h内无一例死亡, 说明WIE的异常毒性检查符合规定。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溶血性试验、异常毒性试验证实显示WIE安全性检查符合药典要求, 为进一步研究WIE抗粘连机制以及未来的临床使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煦欣,赵洁,黄嗣航,等.维通注射剂对兔腹腔术后粘连防治作用的研究.中药材, 2008,31(4):580-583
[2] 钟延松,曾煦欣,侯连兵.维通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中药材,2008,31(11):1720-1721
[3]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282- 286, 374- 375.
【关键词】 小儿静脉注射;护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61-01
在儿科门诊中,静脉输液治疗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1]。但是由于小儿的年龄比较小,身体承受能力比较差,再加上无法与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导致静脉注射困难。小儿头皮部位的静脉分支比较多,同时静脉交错主要呈现在幼儿皮肤的浅表层,这样可以大大方便医护人员进行针头固定。但是采用这种静脉注射方法,幼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就比较高,希望医护人员能够一次注射成功。为了保证静脉注射的良好效果,就要做好静脉注射护理。为了更好地探讨综合护理对小儿静脉注射影响,本文就重点分析了我院这94例患儿的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接收的94例儿科患者作为探究对象。患儿全部接受静脉注射,男性患儿有45例,女性患儿有49例;患儿的年龄在2岁到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1.26)岁。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与精确性,我院首先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了两种护理方式的不同,征得患儿家属同意之后进行分组。患儿被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输液和护理,观察组患儿不仅接受常规输液和护理,还要接受综合护理干预。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输液以及护理。由家属进行肢体固定,随后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
穿刺前准备以及穿刺手法。要采用适当型号的针头进行穿刺,一般选用5号半头皮针进行穿刺。另外要选择比较自然明亮的区域进行穿刺。首先要将针头固定在患儿需要穿刺的部位。由于部分过胖的幼儿血管不容易暴露,所以要用是食指对皮肤进行反复推压,保证患儿的血管能够充分暴露出来。采用碘伏对小儿要接受穿刺的皮肤进行消毒,随后利用浓度为69%的乙醇进行擦拭。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发现小儿出现红肿或者是硬结等情况就要立即停止输液,将针头拔下,利用浓度为49%的硫酸镁进行擦拭。
采用合适的进针手法,这是保证静脉注射效果的基础。首先将针头固定在患儿的头皮静脉处,同时保证合适的进针角度。针头穿刺小儿血管后,如果出现落空感或者是零回血的情况,不应该着急将针头拔出,而是首先确定针头是否通畅,同时调节针头的角度,增大压力。在穿刺时,要用手指探测患儿静脉的方向以及深浅情况,并且采用合适方式进行标记。具体来说,下针的部位要在标记旁0.56vm处,角度以20度为宜。穿刺时出现箭头样式的出血现象,说明已经穿刺到患儿的静脉壁,这时可以按照水平方向将针头进行推送,一定要避免将针头斜面暴露在患儿的血管外面;如果出现平头式的回血现象,说明血管壁被穿破。由于穿刺的难度比较大,患儿活泼好动,所以在征得家长同意之后要使用静脉留置针。
穿刺固定。为了保证静脉注射的顺利进行,一定要做好穿刺固定等工作[2]。首先使用医用胶布固定针柄,并随之做好余下针柄、输液管以及医用纱布的固定。对于采用四肢注射的患者的可以利用小夹板进行固定,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夹板的松紧度合适。定时检查针头是否出现移位,胶布是否出现松动等现象,才能保证输液良好进行。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输液以及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主要护理措施如下:
心理护理。患儿年龄比较小,对陌生环境以及陌生人等容易出现排斥感。所以经常会出现打闹、挣扎等不良症状。针对这种情况要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采用注意力转移法,通过音乐以及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完成穿刺。另外针对患儿爱动的特征,引导家长在注射过程给予患儿抚摸以及亲吻等护理方式。
改善输液环境。由于患儿年龄比较小,他们对玩具、音乐以及色彩的注意力比较高。所以在输液过程中要为患儿创造温馨的环境,减轻患儿的不适感。首先保证病房干净整洁,确保病房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在病房内贴上卡通画并播放轻柔的儿童音乐,另外提高病床的舒适度,将床单以及被罩的颜色改为天蓝色或者是粉色。
采用榜样法鼓励患儿。这主要是针对四岁以上的患儿。四岁以上的儿童喜欢自我表现热爱听取鼓励。所以要采用鼓励法与榜样法,保证患儿顺利接受输液。首先,告诉患儿这种方法不疼,并且可以及时治疗疾病,提高他们的信心。第二,为患儿寻找榜样,告诉他们只要像榜样那样接受治疗就可以减轻疼痛感。第三,护理人员一定要认真细致,不得恐吓患儿,与语气温柔。对于比较顽皮的患儿要与家长密切合作,保证静脉注射的顺利进行。
知识护理。这主要是针对患儿家属来说的。患儿与家属的接触时间最长,家属护理到位就可以大大减少注射失败率。首先不得擅自调整输液的速度,如果觉得输液速度不合适要先向护理人员报告,依据医护人员的嘱托调整输液速度。另外如果患儿出现挣扎等不配合治疗的现象,要对患儿进行抚慰,使患儿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不得拿吃药打针来吓唬孩子。
1.2.3 评价标准 患儿在静脉注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疼痛感,疼痛感的评估与测量主要采用笑脸量表进行评分,分值的范围主要在0到10分之间。分值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深。这种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有:患儿的哭闹程度、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变化以及可安慰性如何。另外还要对依从性以及穿刺的成功率进行评定,主要的评价标准是穿刺次数、患儿的哭闹程度等。
1.3 统计学分析 对这些患儿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比分析所有患儿的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儿采用相应的综合治疗前后的情况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 果
两组患儿都成功接受了静脉注射与穿刺,但是测评表显示观察组患儿的评价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家长的满意率也大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率为91%,对照组患儿的满意率为75%。观察组的依从性达到了92,一次针刺成功率为97%,对照组依从性为84,一次成功率为84%。观察组患者的笑脸评分达到了2分,对照组患者的笑脸评分为7.8分。
3 讨 论
小儿静脉注射是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方法与措施。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小儿适应性差、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以及药物选择不合适等因素,都会造成患儿发生静脉炎症。所以我们一定要规范静脉注射的过程,防止各种不良现象发生。要为患儿提良好的护理方案,采用人性化护理理念,尽量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医院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并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丽卿,杨伟花,方月梅,徐小莉.舒适护理在门急诊静脉输液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12(07):15-17.
【关键词】静脉注射;副作用; 静脉炎;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096-01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ause of 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ug causes, impact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care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drug-induced side effects of treatment for reference.We must fully understand the dangers of intravenous injury, early detection, early treatment, the maximum to prevent intravenous drug side effects.
【Key words】intravenous injection; side effects; phlebitis; care
静脉注射是临床许多疾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是临床病人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护理工作中一项基本技术操作。但在静脉穿刺,拔针等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往往会出现针头前端渗漏,拔针后发生皮下血肿、瘀斑、静脉炎等现象。因此,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水平,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然而静脉注射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造成的药物外渗性损伤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静脉炎,重者发生局部皮下组织溃疡和坏死。针对这一问题,现将导致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的原因,发病机理,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分析总结如下。
1 产生炎症的相关因素
1.1 化学因素:静脉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和高渗溶液)及各种刺激的药物(如各类化疗药物)特别是20%的甘露醇为高渗透性的组织脱水剂,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滴入,加之表浅静脉反复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药液渗透的机会,不仅威胁血管周围组织,同时加重受累血管的炎性刺激造成静脉炎的发生〖1〗。
1.2 物理因素:各种物理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症反应,机械原因是指穿刺部位不恰当的固定,选用导管管径太粗,护士操作时动作粗暴或技术不佳或不恰当的操作部位,都可以使血管内膜受到损害,并发炎症及血栓,以上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症〖2〗,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壁的侧压力,则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1.3 其他因素:污染是引起静脉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指具体消毒不严,输液器污染,针头污染,配液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输液性静脉炎。而输液微粒污染最不容忽视,微粒指玻璃屑、橡皮塞、结晶物质等,微粒一旦进入血管,可直接阻塞血管引起供血不足,局部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当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天气炎热、陪护人员卫生意识差,均是引起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2 静脉注射药物副作用(外渗性损伤)的发病机理
药物外渗性损伤主要是通过2种作用机制,一种是药物外渗后与皮下组织细胞中的DNA结合,导致局部组织细胞坏死,形成恶性循环,损伤不断加重,进而严重影响组织愈合 另一种是指药物外渗后,主要通过溶脂作用来破坏细胞膜,这个过程中并不与DNA结合,这部分具有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的药物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
3 静脉注射药物引起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外渗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一般轻度炎性改变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重度炎性改变时,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大疱,更严重者皮肤直接由红色变成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出现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坏死组织浸入真皮下层和肌层,露出韧带,坏死组织呈黑色,导致皮下组织受累,活动受限。也可出现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
4 静脉注射药物引起静脉炎后的护理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熟练掌握药理知识及配伍禁忌,准确掌握药物的浓度及注意事项,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物时,应确定针头在血管内方可注药,药物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使药物输入循环,不沉积在血管壁,减少刺激,提高使用率。一旦发生药物外渗,要立即停止静脉注射,抽回残留药物,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4.1 局部外敷:(1)冷敷是应用于药物外渗性损伤的早期护理,使静脉血管收缩,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的吸收,减低损伤程度。也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结合。早期绝对禁止使用热敷,曾有临床报道〖3〗,早期采用热敷致患者局部组织坏死的发生。(2)对轻度反应可局部用5%硫酸镁湿敷或马铃薯切薄片贴患处。硫酸镁有明显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利用2%山茛菪碱外擦穿刺点近心端20era局部表浅血管,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
4.2 局部封闭:在静脉注射药物的渗漏部位皮下环行注射相应解毒剂,对抗药物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吸收和排泄。药物渗漏早期局部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优于单纯0.9%氯化钠注射〖4〗。还可以通过皮下环形注射0.5% 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疼痛〖5〗。
5 预防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
5.1 选择恰当的血管:为防止血管因素造成的药物外渗性损伤,静脉注射时必须选择粗大、直、弹性好,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对于长期输液者,应该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的使用血管,避免使用指趾静脉,避免使用皮下脂肪少,而邻近关节、神经等部位的静脉,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一静脉避免进行多次穿刺,经常更换穿刺部位,尤其是危重病情的患者要注意保护血管。
5.2 控制液体的输入量: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我们要应该控制液体输入量,定期护理血管穿刺处,尽量选择深静脉置管和中心静脉置管。
5.3 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提高护理人员静脉注射的水平,加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临床经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减少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在静脉穿刺时,首先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进行穿刺,确定成功后,再选择刺激性的药物。
5.4 合理膳食:补充营养,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以增强抗体的抵抗力,保持室内新鲜,限制陪探人数,减少感染机会。
6 讨论
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因此,对静脉注射损伤危险要提高警惕,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最大限度的杜绝静脉注射药物外渗性损伤的发生。一旦患者静脉注射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甚至已经造成严重的损伤,护理人员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同时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以期最大限度的减少损伤的伤害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二凤.静滴甘露醇引起多发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1)103
[2] 胡沽.静脉输液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的防护,2004.14(11)1:320
[3] 翟月霞.恶性肿瘤化疗中护理失误教训〖J〗.护士进修杂志,1995,10(7):47
[4] Eroglu E,Sari A,Altuntas I,et a1.The efect of GM-CS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on doxorubicin induced tissue necrosis and wound healingJ〖J〗.Indian J Cancer,2000,37(4):153
[关键词] 蔗糖铁;右旋糖酐铁;多糖铁复合物胶囊;肾性贫血
[中图分类号] R97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a)-053-02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慢性肾功能不全所必然出现的症状,原因主要是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不足,慢性失血(反复抽血检查、血液滞留于透析器、胃肠道出血等)、红细胞寿命缩短、铁和叶酸不足、急性和慢性感染状态、铝中毒、严重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血红蛋白病等。肾性贫血补充铁剂对治疗至关重要[1]。临床常用的铁剂主要有右旋糖酐铁、蔗糖铁、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国内关于静脉注射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的报道较少,本科使用静脉注射蔗糖铁治疗肾性贫血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肾性贫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静脉注射蔗糖铁:首次使用先予试验剂量20 mg以0.9%氯化钠溶液10 ml稀释,15 min内静脉注射,观察1 h,如无不良反应,将100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于血液透析开始2 h后从透析器静脉端缓慢滴入,至少30 min,每周1次[2]。
对照组给予静脉注射右旋糖酐铁联合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右旋糖酐首次使用先予试验剂量25 mg溶于5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滴注5 min以上,然后观察1 h,如无变态反应,再将剩余剂量静脉滴入;多糖铁复合物胶囊2粒(300 mg)/d,饭后服用。以上药物均连用8周[3]。
1.3 疗效评价
与基础值相比,显效:SF≥300 g/L,TS≥25%;有效:SF与TS均较基础值有所增加(>5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SF与TS无明显变化(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见的重要的并发症,铁缺乏不仅影响骨髓造血,还会影响细胞代谢中很多重要的酶及辅酶的合成,从而对各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肾性贫血患者缺铁不仅加剧贫血严重程度,而且也是影响EPO效应的重要原因[5]。缺铁是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第2位诱因,因此补铁对于治疗肾性贫血意义重大。肾衰透析患者心血管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病死直接与贫血有关,因此贫血的纠正可以减轻心脏损害,降低死亡率,增强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6]。目前临床主要有口服和注射补铁两种方式,由于慢性肾衰患者网状内皮系统存在铁释放障碍,加之胃肠道对铁的吸收不良,口服铁剂的吸收量与体内的铁储备成反比,故口服铁剂已不能满足EPO治疗过程中骨髓对铁的需求。静脉补铁利用率高,胃肠道反应小,既可以增加可利用铁,又可以提高铁储存水平,克服网状内皮系统对铁的释放障碍。故近年来多数学者主张静脉补铁[7]。既往国内使用右旋糖酐铁较多,近年来蔗糖铁被开发及投入使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用蔗糖铁总有效率为93.75%,而静脉注射右旋糖酐铁联合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总有效率为78.13%,前者疗效优于后者,且结合目前市场上蔗糖铁价格明显低于右旋糖酐铁,故性价比较高,因此,静脉注射蔗糖铁可作为肾性贫血治疗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亚荣,徐明成.静脉用蔗糖铁治疗血透者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2):49-50.
[2]王海燕,刘平,张鸣和,等.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27-1532.
[3]于红俊.静脉右旋糖酐铁和蔗糖铁治疗腹膜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比较[J].中国血液净化,2009,8(4):226-228.
[4]Parker PA,Izard MW,Maher JF.Therapy of iron deficiency ane mia in paitient on maintenance dialysis[J].Nephron,2007,23:229-231.
[5]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K/DOQI Clinical Pratice Guidelines for Ane mia of c chronic kidney disease[J].Am J Kidney Dis,2001,37:182-238.
[6]王海燕.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1-346.
[7]何朝生.不同形式补铁对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4:312-314.
(收稿日期:2011-04-06)
[关键词] 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
胺碘酮是一种苯比呋喃类衍生物,可用于治疗其他药物不能控制的快速心律失常[1],具有起效快、安全性大等优点。但在静脉注射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高,而且较严重。现就本院近几年来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均为本院接受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的各种心律失常患者,男92例,女68例;年龄30~75岁,平均55.4岁;其中快速房颤76例、频发室性早搏56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0例、室上速8例;均除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肝肾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者。
1.2 给药方法 在持续心电、血压监护下,以胺碘酮75~300 mg加入5%葡萄糖液20~40 ml稀释,缓慢静脉注射5~10 min,如无效, 则10~15 min后再给予重复上述剂量的1/2。最大剂量用至每次450 mg,再以0.5~1.0 mg/min静脉泵入治疗。
1.3 研究方法 统计并分析不良反应事件的种类、发生例数、服药后出现时间。
2 结果
不良反应排在前四位的为肺毒性(100例/100%)、甲状腺功能障碍(61例/38.13%)、胃肠道功能紊乱(38/23.75%)、静脉炎(37例/23.13%),见表1。
3 讨论
胺碘酮可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降低心脏猝死率。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对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十分重要。据文献报道,服用胺
碘酮600 mg/d,30 d后所有患者均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且胺碘酮半衰期很长( 最长可达110 d),在脂肪组织和血液灌注量大的器官(例如肺、骨髓、肾上腺、肝、胰腺、心、脾和肾)蓄积,并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电生理效应和不良反应与口服给药完全不同,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并促发一些继发性损伤因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3]。
3.1 肺毒性 肺毒性是胺碘酮主要不良反应之一,肺毒性随胺碘酮的累积剂量增加而增大,但服用小剂量亦可在短期内出现肺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以引起肺间质纤维化、肺泡炎、肺纤维化肺泡炎以及肺内多发性结节等病变,病死率高。胺碘酮的肺毒性起病通常隐蔽,常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乏力、胸痛、消瘦、血沉增快及白细胞增多等,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停药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多数可以恢复,但是严重的进行性肺间质纤维化可能是致命的。本文160例均出现肺毒性,发生率为100%。
3.2 甲状腺功能障碍 胺碘酮为含2个碘原子的脂溶性苯唑呋喃衍生物,其有机碘含量可高达37%,可以在肝脏及脂肪组织中聚集。有报道称,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4%,且与剂量和疗程不相关。大部分甲状腺异常患者常无相关的临床表现,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以FT3、FT4升高或降低常见,停药后预后大多良好。
3.3 心血管系统 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一样,胺碘酮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常规剂量静脉注射均可能引起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速等心律失常,还可能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叠加作用有关。胺碘酮延长心肌细胞传导时间,可引起各种传导阻滞,这种传导阻滞以窦房结受累为多见。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不良反应后可试用利多卡因、硫酸镁治疗,伴有心动过缓者可采用临时心脏起搏治疗。
3.4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胺碘酮所致的肝毒性主要表现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出现黄疸等。用药早期出现肝损害主要与免疫反应有关,在数周至数月出现,这些患者血清中可能出现抗人球蛋白抗体。所以建议分别在治疗之初、疗程1、3、6个月及此后每半年监测血浆胺碘酮水平有助于预防胺碘酮引起的肝脏毒性作用。
3.5 其他 胺碘酮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神经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表现为失眠、头晕、记忆力减退、激动、嗜睡、运动障碍、幻觉、共济失调、复视等。少数应用胺碘酮可致角膜和视觉改变,多为视力模糊或虹视,严重者可出现角膜溃疡,极个别可出现角膜穿孔。一般给予1%甲基纤维素液点眼可以得到改善。胺碘酮还可引起骨质疏松症、胰腺炎、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无菌性附睾炎等,应引起注意。
4 小结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几乎涉及机体的各个系统。因此,对于需长期服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注意预防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注意正确合理使用胺碘酮.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5) : 377.
[2] 黄霞丽,陈世厚,朱咏梅. 多柔比星不同给药方法对静脉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护理学杂志, 2006, 21 (4) : 11 12.
[3] 秦颖, 张文洁, 刘学田, 等.胺碘酮致心律失常、休克、意识丧失2例.药物不良反应.
我们对躁动病人血管注射外渗进行护理观察,以便能快速、简便、安全有效地消除外渗后早期所致的肿胀,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病人来源:随机抽取2004年1月~2005年12月静脉注射外渗病人;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40例,高热病人30例;注射部位均为右手背静脉,注射器针头7号,男30例,女40例。分成A组采用冷敷的20例,B组采用热敷的15例,C组采用中药15例,D组为对照组20例,各组年龄30~50岁;男30例,女40例。注射药物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常用的阿托品,抗感染药物氨苄青霉素,分别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按规定浓度稀释,静脉注射外渗的病人湿敷用热水袋温度为63~67℃,冷水袋温度为4~6℃,中药治疗用山栀,将其磨碎后用蛋清调成糊状备用,测量静脉注射外渗病人肿胀局部长径、短径,并计算面积,之后分别在水袋外垫湿毛巾,贴敷于肿胀部位,而中药直接敷于肿胀部位,观察并记录实验组肿胀完全消退所需时间,并算出每组消退指数[消退指数=局部肿胀面积A/完全消退所需时间(t)cm2/分钟,肿胀面积=π/4×长径×短径]。
结 果
A组:冷水袋敷于肿胀部位,肿胀部位皮肤约20分钟皮肤渐渐由红转白,血管收缩,肿胀皮肤松弛,与正常组织边界不清,周围血管逐渐显示,消退时间短于另3个组,消退指数大于另3个组,与热敷组相比,0.01
B组:热敷治疗肿胀部位观察基本同冷敷组,但在消退过程中,消退指数小于A组,肿胀完全消退时间长于冷敷组,但和中药治疗组相仿,(P>0.05),平均消退指数为0.28cm2/分钟。
C组:中药治疗肿胀部位观察基本同冷敷组,肿胀完全消退时间长于另2个治疗组,消退指数大于对照组(P
D组:不作任何处理,经约35分钟后,随着肿胀自然消退,凹陷即平复,其局部温度颜色又渐恢复。在肿胀自然消退过程中,肿胀完全消退时间长于另外3个组,消退指数小于另外3个治疗组,平均消退指数为0.13cm2/分钟。
结论:见表。
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冷敷比其他几种消退指数大,消退所需时间少,说明冷敷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冷敷可以减轻局部因肿胀而引起的疼痛,其作用是使血管收缩而减少药物的吸收,且可以使药物局部破坏作用灭活,以保护局部组织免于坏死,抗生素对组织有强烈刺激作用,局部会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宜选用冷敷,以避免发生小血管内膜炎,阿托品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也宜采用冷敷静注外渗部位,以减轻渗出,灭活药物局部破坏作用,减少药物的吸收。
几种不同处理方法消退指数差别有显著性,无论是冷敷、热敷还是中药治疗组,消退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局部肿胀部位的消退指数,各组均数统计学描述及推断,差别有显著性。
讨 论
躁动的原因有缺氧、尿潴留、脑水肿、休克、低血糖,如果强行约束,不但会加重其躁动,还会干扰对病情的观察,而造成误诊误治。因此,有不少病人因躁动不安而致静脉注射液体外渗,轻者渗出后肿胀,引起疼痛,重者皮下组织坏死,功能障碍。不习惯在床上排尿引起的尿潴留,使其下床排尿,高级中枢兴奋,初级中枢抑制而造成的尿潴留,采用导尿后留置导尿管的方法,解决尿潴留后只稍加镇静剂便即可安静,阿托品能减弱肠蠕动,对肝脏有损害作用,并能引起尿潴留,采用手法膀胱按摩加压,刺激逼尿肌收缩,升高膀胱内压力,以帮助排尿,使其安静,膀胱充盈过大应立即给予导尿,以减轻病人痛苦,同时建议对老年人及前列腺肥大者慎用此药。缺氧引起的躁动,给予高浓度加压给氧,加用适量镇静剂(安定肌注),也能使之自然安静,脑水肿引起躁动,采用头部冷敷,20%甘露醇静脉注射以加快脱水,加用适量镇静剂等措施,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休克引起的躁动可加快输液速度,立即采用输血、保温等措施,使其安静;低血糖引起的躁动,给予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60ml后安静。静脉注射时应避开已破损的静脉,如必须滴注,应将穿刺处加压包扎,滴注速度缓慢,不加压输液,还应经常查看穿刺部位的外渗现象,滴注碳酸氢钠外渗最好用低浓度普鲁卡因封闭外渗外,以中和其碱性减轻碳酸氢钠外渗后的症状,输液时选择合适的静脉,静脉注射针头和适当部位,并帮助病人妥善固定。只有措施得力,才能减少并预防静脉注射外渗的发生,一旦发生即早期处理,确保病人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的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静脉用药不断增多,寻求适用于安全静脉给药的对策,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临床工作中静脉用药安全知识,培养较强的安全意识,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减少导致不安全的隐患因素,才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加强业务学习,强化慎独精神,继续深造,跟上时代的步伐,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海鹰.医疗纠纷引发治安事件的原因和对策.中华护理管理杂志,1997,13(7):427~429
2 董爱珠.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认识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4~196
[关键词] 丙泊酚注射液;上消化道内窥镜诊疗;上肢;注射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b)-0166-03
Comparative study on Propofol intravenous injection pain in different parts of upper limbs
ZHANG Yan QIN Yuanling ZHANG Yingxia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ty of TCM,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upper limb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ropofol injection pain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Methods 447 patients of ASA physical status Ⅰ-Ⅱ were selected, who were give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under Propofol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median cubital vein group (EI group), the radial vein group (RI group) and the dorsal hand veingroup (HI group), each group had 149 cases. EI group was given Propofol injection in median cubital vein wi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inless digestive tract endoscopy; the same way as RI group and HI group were injected,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SBP, DBP, HR, SpO2, the pai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used, unless the record of thedrug dosage and adjuvant need to be record, patient respiration, hemodynamic chang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continuous were also monitored. Results Propofol could make skin appeared local irritating pain and radiating pain, the pain of HI group was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RI group than the EI group, which VAS scor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the local pain of EI group released, but radiating pain still exis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slow induction, uniform injection and Lidocaine for prevent injection had a obvious effect. Conclusion Comparison of pain on injection by Propofol in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upper limb shows that the median cubital vein, radial vein and dorsal hand vein pain in ascending order, taking Lidocaine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1 资料
患者、女、28岁,主因食用储藏在冰箱内5天的小时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伴腹泻6次,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大便成稀水样伴有食物残渣,自服“氟哌酸”2粒、“思密达”1包(3g)口服生姜汤水约100ml半小时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并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四肢酸软无力,口服淡盐水约200ml症状仍未见好转后来我中心就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明四肢肌力正常,心肺(-)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活跃,诊断为急性肠胃炎,给予静脉滴注平衡盐水500ml、10葡萄糖液500ml加入维生素B6注射液0.2g、维生素C2g、氯化钾1g 、辅酶A100U静脉滴入,在输液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第3部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加入庆大霉素16万U静脉滴注1小时后患者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约5分钟后立即面罩给氧,皮下注射0.5mg0.1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新斯的明10mg,同时打开第2条静脉通道,静脉注射10mg地塞米松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入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滴入,40分钟后病情末再加重约70分钟后病情缓解,改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后临床观察36小时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后出院。
2 讨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耳毒性,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不良副作用,可引起心肌抑制、呼吸肌麻痹、周围血管性血压下降和呼吸衰竭等,这些反应也见于肌肉注射和静脉用药后出现肾功能减退,血钙过低合用肌松剂或患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在全麻情况下这一反应可能被加强,与肌松剂合用时也要警惕这一不良反应。因本类药物可与Ca2+竞争和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并降低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此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与Ca2+络合,使体液内Ca2+的含量降低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阻滞。
本例患者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正是由于患者腹泻、呕吐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诱发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神经毒性引起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造成呼吸肌麻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造成的毒性也较常见,神经毒性较少见。由于基层社区医生对该药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了解,抢救设备的落后以及抢救措施不当容易造成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发生,临床抢救时感到非常棘手和困难,因此在临床用药时须谨慎,熟练掌握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诊断,抢救过程中用药要果断,措施要得当及时处理不良反应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临床药理学李家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临床药理学徐叔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