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炎范文

时间:2023-03-01 19:43:20

浅静脉炎

浅静脉炎范文第1篇

李老今年60岁,患有高血压病20年,现血压一直控制良好。半年前,李老外出,行走时突然感到右侧小腿疼痛,晚上回家掀起裤腿一看,小腿腓肠肌附近出现了一大片片状的红斑,而且小腿红肿。因为没有其他症状,老李没有及时去医院检查,吃了一些消炎止痛药,似有效果,2周左右症状消失了。但此后半月至今,类似症状又发作了2次,每次部位出现红肿热痛2~3天,不经治疗自行缓解。李老去医院就医诊断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医生告诉他说,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此病虽说是小病,但常发生在不同的病种、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的人反复发病,因此治疗起来也比较棘手。而且与此病类似表现的病也很多,因此及时诊治很重要。

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常见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人体内静脉血管按分布部位可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内的为浅静脉,又称皮下静脉,走行于深筋膜深面或体腔内的静脉为深静脉。一些原因引起沿浅静脉走行的位置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见原因

静脉内高渗性溶液刺激静脉内膜引起损伤,并发血栓形成;静脉内留置插管引起静脉壁损伤,引起炎症反应。

对于最常见的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原因是静脉血液淤滞,血脂高,血液黏稠度高,血液的流动减慢,足靴区皮肤因营养性变化,易受慢性感染,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酿成血栓性浅静脉炎。

中医将血栓性浅静脉炎归类于血痹、脉痹、肿胀、血淤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表现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称为“血淤”。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程发展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理变化一开始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因而在受累静脉的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质地比较柔韧、有压痛的条索状物。1周后随炎症的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局部色素沉着,表示血栓经过机化和再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新建立新条件下的血液循环。有时急性炎症可被慢性炎症状态替代,血栓静脉发生纤维化变化。受累血管及其周围可以长期存在压痛。有复发或多次发作的倾向,能够引起静脉周围组织发生轻度的蜂窝组织炎,皮肤上形成硬结和色素沉着,循硬结周围,可摸到一条或数条血栓形成的浅静脉支。

就临床表现看,病人早期发现患肢出现红、热区域,伴有触痛,在牵拉患部时疼痛加剧,在大隐静脉受累时,可引起隐神经炎反应,而使该神经分布区出现神经痛,有时在静脉病变消失后,神经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检查时在浅静脉可见1厘米宽的红线,长短不一,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下触及一柔软的索状肿块,此即血栓形成的静脉,皮肤红、热,说明有静脉周围炎和渗出。病变可向静脉近端扩展,甚至可波及其分支。由于深静脉通畅,很少引起肢体红肿,随着病变的消退,皮肤红、热和局部触痛逐渐消失,而留下棕素沉着。该静脉在数周内仍可触及索状肿物,有时可永久不退。有的急性期后可遗留慢性炎症,该静脉附近有持久的触痛。病变静脉多因纤维化而不易被触知,偶尔形成再通,因此局部索状物的消失,只能根据遗留的色素沉着,判断该静脉曾发生过血栓性浅静脉炎,但色素沉着也可逐渐消失。

预防复发的方法

血栓性浅静脉炎在冬季和初春寒冷季节容易发生,需要特别预防。老年人易发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下肢氧供和血供减少,皮肤营养供应相应减少,皮肤变薄,当天气寒冷,特别在北方,天气寒冷血管收缩,皮肤受损后不易愈合,进而容易发生浅静脉炎;另外,初春季节不要急于减少衣服,如果保暖不良,特别是下肢血流缓慢,加上老年人不经常锻炼活动,下肢静脉血液淤滞,皮肤破损,静脉血管损伤后,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因此预防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应引起关注,并注意锻炼下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下肢供血和营养状态,预防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形成。

饮食和其他方面,可多吃素食、青菜、水果,避免或少吃油腻食物,防治血液高黏滞状态。维生素E是出色的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神经、肌肉组织的正常功能,使毛细血管壁更稳固,这样原本淤滞的血液循环可以恢复顺畅。葵花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E,同时葵花子的热量也较高,有助于抵挡寒冷的气候。女性当减少口服避孕药的服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等可引起血液高黏、高凝状态。同时严格戒烟。

本病通常不需住院治疗,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2~3天。在医生指导下作局部热敷理疗,或洗热水澡以减轻不适。按医嘱应用抗炎药物及镇痛剂。避免使用留置针。

贴心提示:

两种血栓性浅静脉炎莫轻视

浅静脉炎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清脉灵;血栓性;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6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64-01

血栓性浅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多发、常见病,青壮年多见。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发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位,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在四肢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属支,上肢的头静脉、贵要静脉;在胸腹壁可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因不明确,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此病属于中医学“脉痹”、“恶脉”、“赤脉”、“黄鳅痈”、“血瘀”等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清脉灵”胶囊是我院中医周围血管科自制中成药制剂,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对于脉络湿热证、脉络瘀阻证均有良好疗效。笔者于2007年7月至2008年12月以“清脉灵”胶囊治疗4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疗效满意,临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2.3:1;年龄31~67岁;病程1周~4年,其中发生于下肢的37例,发生于上肢2例,发生于胸壁的1例。

1.2诊断标准根据陈淑长教授所编纂的《中医血管外科学》所定标准[1]: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褐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条索;发生于胸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多普勒检查,其结果可提示浅静脉是否通畅;血液流变学检查可表现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纤维蛋白原升高。

1.3治疗方法 口服“清脉灵”胶囊6粒/次~10粒/次、3/日。用药期间,暂停西药治疗。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结节消退;有效:皮肤红肿热痛消失,筋脉硬索或结节未完全消退;无效:筋脉硬索、红肿继续蔓延游走。

2.2结果本组40例治愈23例,占57.5%;有效15例,占37.5%;无效2例,占10%。总有效率95%。

3讨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中医病因病机认为:湿热之邪外侵,或寒湿凝滞,郁久化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淤血留滞于脉络,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积滞不散,脉络淤阻,或外伤、染毒、牵拉,或经脉创伤,或输血、输液,均可导致气血淤滞、脉道阻塞而发本病。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和病理为各种原因导致中小浅静脉管内膜损伤,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反应的组织学形态,血管内膜下有成纤维细胞浸润,伴继发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机化而再通,静脉壁可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炎性浸润,偶有巨细胞,病变血管附近组织很少有炎症反应,也无脂膜炎。“清脉灵”胶囊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玄参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通络、行气导滞的功能。《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自古以来,金银花常用于清热解毒,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疡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金银花含绿原酸、异绿原酸、黄酮类物质、忍冬甙、肌醇及微量挥发油等。药理研究金银花有三大作用:一是抗病原微生物。实验证明金银花对各种致病菌、病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皮肤真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是增强免疫功能。金银花能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三是抗炎、解热。金银花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渗出性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本草纲目•草部》 载“玄参,气味(根)苦、微寒、无毒”。现代药理对玄参作用进行了综述:中药玄参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降压作用、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因此,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清脉灵”胶囊对血栓性浅静脉炎有良好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未发现不良反应,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血栓性浅静脉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57-566

[2]陈淑长.中医血管外科学.血栓性浅静脉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7:201-20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李强,侯玉芬,张磊,等.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10(21)

浅静脉炎范文第3篇

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8例,男46例,女52例;年龄20~70岁,平均52岁;左下肢61例,右下肢37例。病程3天~5年,平均7个月;中医分型,湿热下注型57例,血瘀湿重型42例。均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

2. 临床表现

98例均有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史,其临床特点是在下肢静脉曲张的基础上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沿肢体浅静脉突然出现疼痛、红肿的条索状肿物。98例患者158条肢体有曲张的静脉团;122条肢体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104条肢体均有胀感;98条肢体酸沉;108条肢体患处局部明显疼痛和压痛;92条患肢小腿内侧红肿、疼痛、灼热;106条肢体沿大隐静脉及其分支触有条索状肿物;12条肢体可触及硬结节;有18例伴有发热,体温37℃~38.3℃。

3. 中医辨证分型

参考尚德俊主编的《周围静脉疾病学》[2]辨证分为以下2型。

(1)湿热下注型患肢股内侧、小腿内侧或小腿后方有纡曲隆起的静脉团块,沿肢体浅静脉突然出现红肿、疼痛、灼热;患肢粗肿,部分患者伴发热;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2)血瘀湿重型患肢股内侧、小腿内侧或小腿后方沿浅静脉走向遗留有硬结节或纡曲的硬索状肿物;皮肤暗褐色,轻度疼痛,患肢广泛粗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舌苔白,脉弦涩。

二、治疗

1. 中药治疗

湿热下注型: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当归15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牛膝12克,赤芍15克。水煎服,1剂/天,连服7天。

血瘀湿重型:茵陈赤小豆汤加味。茵陈30克,赤小豆30克,鸡血藤30克,金银花30克,忍冬藤30克,薏苡仁30克,苍术10克,苦参10克,泽泻10克,黄柏10克,牛膝12克,赤芍15克。水煎服,1剂/天,连服7天。

2. 微创手术方法(腔内激光加小切口微创手术)

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患者仰卧于施术台,术区常规消毒铺巾。于股部近端股动脉内侧腹股沟韧带下1厘米处取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一小切口2~3厘米长,分离大隐静脉,切断、结扎大隐静脉属支,距卵圆窝1厘米处切断大隐静脉,大隐静脉近端结扎加缝扎。然后剥脱股段大隐静脉,结扎膝下交通支,远端大隐静脉结扎。股内侧放置纱布垫,加压包扎,缝合股段小切口,股段手术结束。然后于小腿在术前标记的交通支处取小切口1~2厘米游离出交通支,切断并结扎。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部位,将有血栓的浅静脉分段剥脱。最后应用英国产DIOMED半导体激光机,打开激光发射器为准备状态,关闭手术室灯光,变为暗视野,对表浅静脉团进行治疗,以18号套管针刺入已经标记好的曲张静脉团及扩张的浅静脉内,拔出针芯,经套管针置入光导纤维,拔出套管针,打开激光发射器为准备状态,设定功率为11瓦,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均为1秒,压迫局部浅静脉,以0.4厘米/秒的速度自近端向远端拔出光纤,缝合小腿部小切口,小腿部衬垫脱脂棉,用自粘弹力绷带加压捆绑小腿。术毕。

3. 术后处治

抗生素治疗:肢体红肿、疼痛严重者,配合有效抗生素静脉点滴,5~7天。

鼓励患者术后6小时下床活动,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14天,术后7~11天拆线,9~11天出院。半月后门诊复查。穿弹力袜3~6个月。

4. 结果

本组治愈52例,显效23例,有效23例。

三、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其常见并发症。下肢浅静脉曲张成团后造成瘀血、血流缓慢,使血黏稠度增高,在继发损伤、感染、不规范注射硬化剂等情况下,可使曲张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诱发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条索状硬结,局部发红,严重者可并发丹毒,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属中医学“恶脉”、“赤脉”、“青蛇毒”、“青蛇鞭”等范畴。日久足靴区皮肤瘀血、缺氧,发生皮肤营养障碍,纤维增生,色素沉着,皮下脂肪坏死和皮肤变硬,最终发展为顽固性溃疡,俗称“老烂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本病常发生在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中老年人。

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时,如盲目手术往往会造成刀口感染、延迟愈合,严重者会因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而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应先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控制炎症,消融血栓,把握手术时机。中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瘀血留滞脉络。治疗应予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另外,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时,应全面评估病变的程度、范围,并关注围手术期的诸项治疗细节,采取经济、高效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和继发性病变,尤应关注下肢DVT的发生,避免其带来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浅静脉炎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药; 治疗; 静脉炎

The Research of Goat Animal Experiment in Vein Preventing Superficial Transfusion Phlebitis with Self Made “Qiwei Tongmai Heated Application”/FANG Xiao-l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5):003-005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intervening superficial transfusion phlebitis with self made “Qiwei tongmai heated application”.Method:UUO group:No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goat every time except for injecting 20% mannit through superficial vein in hind leg.Control group:After injecting 20% mannit through superficial vein in hind leg of goat,50% magnesium sulfate was used for wet packing every time around the venipuncture site.Treatment group:After injecting 20% mannit through superficial vein in hind leg of goat,self made “Qiwei tongmai heated application” was used for heat packing every time around the venipuncture site,and moved before next puncture.Observe the change of cell around the goat superficial vein wall with light microscope.Result:In the UUO group,plenty of inflammatory cells were observed assembling in the the goat superficial vein wall,and thrombus formed.In the control group,some inflammatory cells were also observed gathering in the goat superficial vein wall,and the cell from cells wall were seen dropsy,but slighter than that of UUO group.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no inflammatory cells were observed assembling in the goat superficial vein wall,and the vein wall intact relatively and not dropsy.Conclusion:Partial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self made “Qiwei tongmai heated application”can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remove blood stasis,clear heat,ease pain,and prevent the form of superficial phlebophlogosis,much better than wet dressing with 50% magnesium sulfate.It is cheap,and has easy operability in nursing,no side effect such as skin stimulus.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Phlebit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Orthopedic Hospital of Wendeng,Wendeng 264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02

浅静脉炎范文第5篇

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蜜制金黄膏外敷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年治疗的100例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100例血栓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用蜂蜜调和金黄膏外敷治疗,对照组50例用芒硝溶液湿敷治疗,并比较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疗效比较(P

【关键词】 血栓性静脉炎;金黄膏;中药外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年来我院就诊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18~55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诊断标准:静脉近期有损伤史,以及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结合沿浅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疼痛的索条状物等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1]。

12 治疗方法 蜜制金黄膏配制: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 g,南星、陈皮、厚朴、苍术、甘草各100 g,天花粉500 g,共研细末,以蜂蜜调和为膏状;治疗组以蜜制金黄膏外敷,1次/d,对照组以芒硝溶液湿敷,1次/d,两组患者均以活血化瘀药物静脉滴注,共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浅静脉走行区红肿及索条状物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减轻或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

22 结果见表1。

3 体会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发生于体表的血栓性、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以浅静脉走行处呈条索状突起、色赤、形如蚯蚓、硬而疼痛为特征,多发青壮年,以四肢为多见,次为胸腹壁。属于中医“青蛇毒”“黄鳅痈”等范畴,外由湿邪为患,与热蕴结,与寒而凝滞,与内湿相合,困脾而生痰;内由经脉受损,气血不畅,络道瘀阻引起[2]。治当清热利湿、活血散结。金黄散源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该方用于“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肌肤赤肿,颠仆损伤,大头时肿,湿痰流毒,风热天疱,凡一切顽恶无不应手起效,诚疮科良药也” [3]。金黄散以蜂蜜调和即为蜜制金黄膏,是中医传统外用箍围消散药,具有清热利湿、散瘀化痰、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的功效,方中大黄解毒消痈,行血瘀通经络,清热除湿,泻热通便,凉血止血。《本草新编》形容:大黄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荡涤积滞,调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陈致新,导瘀血,滚痰涎,破症结,散坚聚,止疼痛,败痈疽热毒,消肿胀,俱各如神。陈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含小蘖碱、黄柏酮等主要成分,有抗菌、收敛、消炎的作用,对各种皮肤湿毒、疮疡等症状,功效良好。生胆南星温通经络,化痰散结。姜黄化瘀行气,通络止痛。《本草正义》记载:姜黄始见《唐本草》……《唐本》谓治心腹结积,疰忤,下气破血,盖辛能散,温能通,故可破结辟恶,消痰下气,是物功用,即在此数者之中;然又谓除风热,消痈肿,功力烈于郁金,则正以入血泄散,故痈疡之坚肿可消,疡科普通敷药之如意金黄散用之,即是此意。白芷通络止痛。《本草经疏》中记载:白芷,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天花粉清热润燥,消肿散结。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4],外敷使药物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即可起到止痛的作用,解除血管痉挛,减轻或消除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保持血流通畅,促进细胞再生。还能限制炎症范围扩大以及减少组织坏死等作用,且渗透性好,见效迅速,药性温和,适于血栓性静脉炎。以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散瘀化痰、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之功。临床功效表明:金黄膏外敷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具有配制方便,操作简便,保留时间长,疗效高,起效快速,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尚德俊,王嘉桔,张柏根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2004:559.

[2]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87.

[3] 张春容金黄膏外敷治疗炎性包块的临床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

浅静脉炎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血栓性浅静脉炎

摘 要:目的:探索复方黄赤酊外用防治输液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可能发生的152例和已发生的47例病人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方黄赤酊(加减)局部涂布与外敷。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病例预防用药后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为X2=29.60,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已发生的病例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X2=43.16,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黄赤酊(加减)局部涂布与外敷,药效发挥迅速,疗效可靠,是防治由于静脉输液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安全、迅速、高效的中草药外用制剂。

关键词: 复方黄赤酊; 外 用; 防 治; 血栓性浅静脉炎

Clinical Research of Using Compound Huang-chi Tincture to Prevent and Treat 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ip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ppling compound huang-chi tincture to prevent or treat 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ip. Method:152 cases occurred probably and 47cases occurred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pplied on the area with compound huang-chi tincture .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pplied with 50% magnesium sulfite. Resul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occurred probably: X2=29.6,P<0.01; occurred:X2=43.16,P<0.01). Conclusion: Using compound huang-chi tincture to prevent or treat 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caused by intravenous drip is an effective,safe ,and easy method.

Key words: Compound huang-chi tincture; Apply; Prevent and treat; 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静脉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静脉高价营养疗法或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超过5d)[5],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同一条血管反复穿刺的机械刺激与感染,均可致血栓性浅静脉炎。针对上述易发因素,我院自2003年始采用自制的复方黄赤酊(加减)局部涂布与外敷,用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防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1月开始,对从静脉中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静脉高价营养疗法或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超过5天)、一条血管反复穿刺等可能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152例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6例,其中男35例,女41例,年龄38~82岁;对照组76例,其中男36例,女40例,年龄36~83岁;对已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47例病人(已纤维变性者除外),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例,年龄在37~78岁,其中男11人,女9人,对照组27例,年龄在36~80岁,其中男15人,女12人。分别对上述病例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采用复方黄赤酊(加减)进行局部涂布与外敷,对照组采用护理教材中的传统方法50%硫酸镁湿敷,对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进行观察。

1.2 方 法

1.2.1 实验组 复方黄赤酊(方Ⅰ):黄柏、金银花、防己、赤芍、川芎各9g,当归12g,浸泡于75%乙醇(200ml)中, 1周后,渣泸去,密封备用。用时取少许倒入治疗碗中,用无菌棉签在静脉穿刺点上方3~5cm处沿血管走向,呈向心方向反复涂擦。用于预防:每天涂2次,每次3min;用于治疗:每隔30min至1h涂擦一次,每次3min。涂毕,在同部位行向心性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药效发挥,同时,在上述涂擦过程中,用浸泡药液的纱布,患处湿敷Bid,每次30min。用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预防或初期治疗。方Ⅱ:若静脉炎已发生且患处疼痛加重,可用方Ⅰ加乳香,没药各5g,余者同上。方Ⅲ:炎症经久未愈,局部结节明显、静脉呈硬条索状时,方Ⅰ加三棱、莪术各9g、制大黄10g,去金银花,余同方Ⅰ。

1.2.2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方法同实验组。

1.3 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根据静脉炎完全消退时间进行评价:痊愈:红肿热痛、局部条索和硬结等症状在用药5~7d内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显效:疼痛在30min内缓解;有效:发热、红肿和疼痛消失,局部条索和硬结等症状在5~7d内减轻;无效:用药7d局部红肿和疼痛减轻,条索和硬结等症状无变化。

2 结 果

将可能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152例患者预防用药效果和已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47例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作为临床观察的重点和研究的依据。两组可能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预防用药后效果比较见表1。两组已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用药后疼痛缓解时间比较见表2。两组已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应用效果比较见表3。

表1 两组可能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预防用药后效果比较(略)

经统计学处理X2=29.60,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

表2 两组已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用药后疼痛缓解时间比较(略)

经统计学处理X2=28.12,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

表3 两组已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效果比较(略)

经统计学处理X2=43.16,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血栓性浅静脉炎指静脉内腔的炎症,伴血栓形成。发生在浅静脉称血栓性浅静脉炎。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也是治疗、抢救病人的一项重要手段。单纯性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血栓性浅静脉炎也不少见。而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常见于静脉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静脉高价营养疗法、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过长(超过5d),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由于一条血管反复穿刺引起局部静脉的机械性刺激与感染。中医理论认为该症系脉络血行不畅,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不畅,凝聚肌肤,津液输布受阻则肿胀;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可沿输液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若伴血栓形成,则患处压痛明显,继之血管呈条索状变硬,并有色素沉着。不仅给病人增加了痛苦,还可因静脉壁变性发硬不能再行穿刺而降低血管利用率,影响病人的治疗。

对血栓性浅静脉炎应从预防入手,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针对其易发因素,传统方法采用硫酸镁湿敷进行处理,对单纯性静脉炎有效,但对已形成血栓的静脉炎效果不佳,目前,国内对单纯性静脉炎,采用中药、西药治疗已有报道,但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尚缺少研究和成熟经验,我们针对可能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输液病人,早期采用复方黄赤酊(加减)外用,起到了预防作用,对已发生者,达到了治疗目的。

复方黄赤酊(加减)不仅具有清热、消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还有解毒、营养肌肤、促进皮肤弹性和颜色恢复之功效。其中:黄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1],所含小檗碱能直接使细菌菌体表面的菌毛减少,使细菌不能附着于人体细胞上,而起到治疗作用[4];金银花:能和中,调和诸药,缓解毒性,有止痛、抗菌和抑制炎性渗出作用,所含的银花皂素,能调节体温中枢,有解热作用[3];防己:所含的防己碱,有清热、镇痛、消炎、抗过敏、松弛平滑肌、改善血循环,减轻局部刺激作用[2];赤芍:有活血通络,祛瘀、消肿,行滞止痛作用,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故能解除因药物对血管壁的强烈刺激所致的血管痉挛瘤;赤芍分离出的赤芍精,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作用,从而改善血循环,利于炎症消散[1];川芎:既可活血,又能行气,尤长于活血,含的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对周围血管有扩张作用,从而改善局部循环血量,促进局部炎症消散[1],所含的生物碱、阿魏酸、挥发油能抑制神经中枢,有镇静镇痛、解痉作用,减轻静脉的局部刺激[2];当归: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瘀血消散,肿去痛止[1];乳香:外用能解毒、消肿、止痛、生肌[1];没药:能通下燥湿[1];三棱:为化瘀血之要药,其破瘀、消积、通径、止痛效果佳[1];莪术:有行气、破瘀、止痛、消积功能[2];大黄: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其中以所含的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作用最强;酒精直接溶解药物,进一步促进局部血管扩张,从而增加局部循环血量,利于炎症消散。

针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机制,采用复方黄赤酊(加减),用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防治。结果:可能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预防用药后效果比较,实验组76例中未发生68例,有效率达89.47%,对照组76例中未发生37例,有效率为48.68%,经统计学处理X2=29.60,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已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用药后疼痛缓解时间比较,实验组20例均在30分钟内得到缓解,有效率达100%,对照组27例30min内缓解6例,有效率为22.2%,经统计学处理X2=28.12,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已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20例用药后痊愈19例,好转1例,有效率达100%;对照组27例用药后好转15例,无效12例,有效率达55.6%。经统计学处理X2=43.16,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

该方剂配方新颖,疗效可靠,无毒副反应,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价格低廉,直接用于局部,药效发挥快而迅速,对输液所致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未患能防,已患能治,深受病人欢迎。是预防和治疗由于输液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安全、迅速、高效的中草药外用制剂。

参考文献:

[1] 颜正华.中药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1,160,529,810,533,535,543,249-251.

[2] 俞大祥.中医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10,123,75.

[3] 贺志先.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9.

[4]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6.

浅静脉炎范文第7篇

【摘要】目的:探讨喜辽妥与硫酸镁联合运用的方法,并对喜辽妥与硫酸镁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笔者所在科室因通过静脉用药引起浅表性静脉炎的8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通过联合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对需通过浅静脉使用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控制、降低和治疗静脉炎。

【关键词】喜辽妥与硫酸镁联合运用 浅表性静脉炎 治疗观察 护理措施

静脉炎在临床上分深,浅静脉炎二种,浅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多有红肿,疼痛,硬索条,皮肤有烧灼感(俗称“走红线”)等现象四肢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哪些原因可以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上可分为三类:1 化学药物刺激引起的浅静脉炎,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如高渗性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继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2 导管作持续性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3 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笔者科室因经常使用盐酸胺碘酮,前列地尔,氯化钾及浅静脉留置针,常会引起浅静脉的红肿疼痛,发生静脉炎。

2007年4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科室因使用以上几种药物引起的浅静脉炎约80例,经喜辽妥与硫酸镁联合运用的护理治疗方法,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 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3―72岁,使用盐酸胺碘酮引起的浅静脉炎50例,因混合使用前列地尔与氯化钾的约20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约10例。

1.2 临床表现 在使用盐酸胺碘酮时,建议患者使用深静脉留置针,但因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患者拒绝使用。因此,一般在浅表静脉寻找弹性好的粗大血管植入浅静脉留置针,使用盐酸胺碘酮约12―24小时后,会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并伴有红肿,疼痛感,严重者可出现局部的水泡、硬结。

而使用前列地尔时需与氯化钾分开注入,否则也会出现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并伴有红肿,疼痛感,因此,在使用前列地尔时需与氯化钾分开输入。

留置针的植入一直是对浅表静脉的刺激,因此,一般两天左右更换,因个体差异的不同,会有部分患者在使用不到12小时后出现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并伴有红肿,疼痛感。

1.3 护理措施 1.3.1 患者会因出现疼痛而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一旦发现红肿疼痛,立即安慰患者,告诉其早期发现治疗后会很快的自行消退,使其放松情绪,避免产生抗拒治疗的思想。

1.3.2 在输入盐酸胺碘酮时,尽可能的使用深静脉留置针,如果不行,浅表留置针使用时一旦出现红肿疼痛感,立即局部涂抹喜辽妥,可在表面形成较厚的白色涂层,自然风干,使其自行吸收。严重者6―8小时药物吸收完全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局部表面,用浸透硫酸镁的纱布覆盖红肿的表面,并用保鲜膜覆盖包裹,使其不渗漏,充分被吸收。

1.3.3 在输入前列地尔时,需与氯化钾分开使用,一旦出现红肿疼痛感,立即局部涂抹喜辽妥,可在表面形成较厚的白色涂层,自然风干,使其自行吸收。严重者6―8小时药物吸收完全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局部表面,用浸透硫酸镁的纱布覆盖红肿的表面,并用保鲜膜覆盖包裹,使其不渗漏,充分被吸收。

1.3.4 浅静脉的留置针在使用的时间上需严格把握,一旦红肿疼痛感,立即局部涂抹喜辽妥,可在表面形成较厚的白色涂层,自然风干,使其自行吸收。严重者在6―8小时药物吸收完全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局部表面,用浸透硫酸镁的纱布覆盖红肿的表面,并用保鲜膜覆盖包裹,使其不渗漏,充分被吸收。

2 结果

80例患者经积极治疗与系统化护理后全部治愈,少数严重患者治愈后会在水泡出留有硬结,在出院后坚持使用喜辽妥按摩后明显变软变小。

3 结论

成功的治疗与系统化的护理,加上及时的心理疏导,能够积极有效的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是顺利进行治疗、护理的基础,护理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取得充分的信任与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护患信任环境,使其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减少诱发因素,对于预防和降低浅表性静脉炎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惠娟 高亚兴.微波,喜疗妥治疗某些皮肤病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 戴勤 刘丽华 等.喜疗妥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浅静脉炎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普林软膏;硫酸镁;外涂治疗;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63-02

临床静脉输液中,药液外渗导致穿刺部位附近皮肤出现肿痛,引发药物性静脉炎,轻者忍受疼痛坚持治疗,重者终止输液治疗,由此而引发的医患矛盾并不少见,而且临床对药物性静脉炎出现后的处理方法单一,多用硫酸镁湿敷,疗效不佳,给病人带来痛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对比和研究,发现给患者使用海普林软膏比硫酸镁湿敷更有利于消炎、消除肿痛,加快治愈时间,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选择120例不同程度浅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实验组男35例,女25例,30~76岁;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32~75岁。两组患者静脉炎出现的部位均在手背或前臂,其中手背42例,前臂78例,静脉炎程度为I级和Ⅱ级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肿胀,灼热、疼痛或有硬结,面积1.0-3cm×2~3.5cm.或沿静脉炎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10~25cm,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实验组:根据浅静脉炎面积大小,取海普林软膏少量均匀涂抹于患处及周围的皮肤上,并按摩15-25分钟,动作轻柔,力度均匀,按摩毕再涂一薄层海普林软膏,每日1-2次,对于输液外渗者(包括化疗药物外渗者)处理后再涂抹海普林软膏。对照组:用50%硫酸镁浸透两层无菌纱布湿敷于患者出现静脉炎的部位,30分钟/次,1-2次/天,直至静脉炎痊愈。

1.3 静脉炎分级:0级为无疼痛;I级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II级为轻度肿胀、灼热、疼痛;11I级为局部中度肿胀,重度疼痛,水泡形成,直径1cm,影响肢体功能。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治愈:局部皮肤红、肿胀、疼痛、灼热症状及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消失。显效:用药后灼热、疼痛消失,红肿消退面积≥80%。有效:用药后灼热、疼痛减轻,红肿胀面积

2.2 两组输液性静脉炎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2.3 结果实验平均治愈时问为4.68±0.76d,对照组为7.35±1.29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两组输液性静脉炎治疗效果比较[n(%)]

注:P

3 讨论

3.1 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上患者使用外周静脉进行输液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静脉内输人各种刺激性溶液(各种抗生素、高渗溶液)、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各种化疗药物)及非生理性pH液体的输入,特别是20%甘露醇要求滴速快,使用间隔时间短,加之表浅静脉反复穿刺使用,使静脉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药液渗漏的机会,可致血管周围组织损伤,更加重受累血管的炎性刺激[1]。再者各种机械刺激、液体输入量大、输液速度大于血流速度、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粒污染、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等,都易导致静脉炎。因此。在临床输液过程中,首先应积极预防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对输液时间长、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尽量选择深静脉置管或PICC置管用药,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若选用外周静脉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便于穿刺和观察、易固定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强刺激性药物先用诱导液体建立静脉通道,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方可滴入,输注完毕用生理盐水冲洗血管 对长期外周静脉输液的患者,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避免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在加药过程中,锯安瓿前后均应严格无菌操作,将针头垂直插入安瓿底部抽药,可减少玻璃微粒,同时加药针头不易过大,以减少橡皮微粒,所溶解药物必须完全溶解,以减少药物结晶微粒的输入[2]。输液中加强巡视,观察药物有无渗漏,一旦发现局部组织异常,应及时评估,给予积极有效治疗,促进恢复。

3.2 海普林肝素钠软膏,每克含肝素钠350U,具有抗凝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利于组织的复原。使用海普林软膏在输液部位沿血管方向螺旋式按摩,使血运流畅,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经通络,再者按摩后可使软膏充分渗入皮肤,达到消炎、消除红肿、疼痛等浅静脉炎症状的作用。50%硫酸镁湿敷后引起神经肌肉发生阻断而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促进外渗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红、肿、热、疼等炎症反应,患者自觉不适,易使衣物和床铺潮湿,日常生活不便,且疗效一般,而海普林软膏药性温和,易于吸收,无刺激性,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献莹,朱淑兰.酒精湿敷预防套管针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4,7(12):893

浅静脉炎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生理盐水;原液;封管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穿刺手段,能够降低反复穿刺造成的重复率,进而降低患者的痛苦,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封管是静脉留置针操作的主要环节之一,随着临床护士对静脉留置针重视程度增加,封管的技术也在逐渐提高中。从大量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封管液体和封管的方法已经有多种科学的认识,其主要研究方向是为了更好地简化留置针的操作规范,并降低患者费用,防止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已经有较多患者在输液时,护士使用输液器内的原液进行封管,我院对比了此方法与生理盐水封管的效果,现进行了本次所实验,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实验对象为2010年1月-2010年8月在我科进行静脉输液的170例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了常规的术前检查,患者无心肌疾病,无肝肾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其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50岁,平均年龄为35.6岁。根据单双日进行分组。单日80例患者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双日90例患者使用输入的液体,即5%葡萄糖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加抗生素)进行封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疾病和封管时间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穿刺方法 全部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22G),肝素帽及敷贴。

护士长为所有进行本次实验的护士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操作,降低误差。护士在穿刺前,首先要合理选择患者的静脉,挑选静脉弹性好且较为粗直的静脉。随后,使用碘伏对患者的局部皮肤进行消毒。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穿刺成功后,连接好肝素帽,连接输液装置,妥善固定并贴好敷贴。

在封管在每日输液结束后进行。当输液完毕后,对照组患者使用5ml的注射器,先抽取生理盐水5ml,再从输液头皮针注入3ml,在退进剩余的液体后,护士使用正压封管方式拔除头皮针。实验组护士先用左手固定好肝素帽,随后使用右手将输液的头皮针向外拔出约2/3,使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妥善固定好头皮针的尾部,再使用食指固定好肝素帽,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输液器的滴管上部分进行反折,再利用左手的中指和大鱼际捏住滴管,用力向下挤压5s,将内部液体持续压入到患者的血管内,再用右手将头皮针拔出,退出肝素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发生堵管、静脉炎等情况。堵管:液体在输液时不流畅。浅静脉炎: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有疼痛、红、肿、热、痛。每天输液后按组别用两种方法进行封管。

1.4 统计学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堵管和静脉炎发生率等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2 结 果

170名患者共使用留置针251例次,封管次数共640次。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浅静脉炎、堵管率等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保留时间段,实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不存在差异,p>0.05。详细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封管的效果比较

组别 n 静脉留置针(次) 封管 静脉炎次数 堵管

生理盐水组 80 123 301 19(6.3) 24(8.0)

原液组 90 128 339 18(5.3) 20(5.9)

合计 170 251 640 37(5.8) 44(6.9)

X2 0.29 1.07

注:与原液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封管方法留置针保留时间比较

组别 n 静脉留置

针(例次) 保留

2-3d 保留

4-6d 保留

6-8d 平均保

留时间

生理盐水组 80 123 50 66 7 4.92±1.17

原液组 90 128 51 68 9 5.22±0.85

合计 251 101 134 16

X2 0.02 0.01 0.27

注:与原液组比较,p>0.05。3 讨 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是由于其操作简单,可以降低患者由于反复穿刺带来痛苦,临床普遍应用,为临床医疗和紧急救援,有一些帮助。封管是使用不同浓度的生理盐水和肝素稀释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密封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肝素封管方法需要严格的无菌条件下重复操作完成,其需要多个小时的护理,医疗用品浪费,会增加院内感染、病人的经济负担加重的机会。同时,封管方法往往会导致不良反应,如,哮喘,发烧,结膜炎,长期使用也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伴有出血倾向。患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严重高血压颅内出血,活动性肺结核,手术,内脏肿瘤等禁忌肝素钠[2]。生理盐水维持血容量,细胞外液渗透压,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和血液循环的效果较为显著,并可以预防血液凝固[3],血管刺激比肝素钠小,正压封管安全性高。因此我们认为,使用生理盐水封管方法更值得在临床应用,但是,仍然增加护理时间和医疗用品的浪费,并增加院内感染几率。

本研究对比直接使用输液封管内的液体、生理盐水封管两种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浅静脉炎、堵管率等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保留时间段,实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不存在差异,p>0.05。我们认为,直接封管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大多数患者静脉输液中含有抗生素,这本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感染,起到消炎的效果。②直接封管方法,简化了繁琐的操作程序过程,减少护理工作。同时,避免交叉污染造成的污染,避免院内感染。并降低医疗成本,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③由于留置针的材料是比较先进的,不提倡使用活化凝血因子材料,所以会较少损害患者凝血功能正常的血管,一般不会有凝固的现象,采用正压封管,以确保导管充满了一个密封的几乎没有红血细胞的状态。另一方面,直接输入液体进行封管,不会导致渗透压和血浆pH值的变化,它不会激活凝血系统,局部血管刺激更小,不太可能导致静脉炎。因此我们认为,此方法是一个简单可行方法,正常凝血功能患者可以使用。

但是,本次实验也存在有一定的缺陷,首先,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使用药物不同,都会导致实验存在差异,因此,护士要在保证患者安全和舒适为基础,并逐渐降低护士的工作量,以提高护理效果,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晓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221.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9.

浅静脉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综合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62+5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15-02

我院妇产科自2006年8月~2010年8月,实施综合预防疗法,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综合预防疗法组(以下简称预防组)400例中,妇科手术290例,剖宫产110例。年龄18~73岁,平均45.6岁。对照组400例中,妇科手术310例,剖宫产90例。年龄20~73岁,平均48.2岁。各组基本情况相似,均为常规妇科手术,如子宫全切、次全切,附件切除、卵巢囊肿切除、异位妊娠病灶切除等经腹手术,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诊断

预防组400例:妇科疾病是290例,分别为子宫肌瘤117例、卵巢囊肿88例、畸胎瘤46例、异位妊娠20例、黄体破裂19例,足月待产110例。对照组400例同预防组。

1.3手术方式

上述病例均行手术治疗。预防组400例中:行附件切除、卵巢切除术171例,子宫全切、次全切除术118例,剖宫产110例;对照组400例中:同预防组。

1.4临床表现及分类

一般术后3~7 d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纹消失、表面温度异常、足底着地困难伴针刺感,直腿伸踝试验(Homan征)阳性,腓肠肌压迫试验(Nouhof征)阳性,栓塞部位可触及压痛索状物。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

随着病情的进展,临床上可出现I~Ⅳ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I度下肢浅静脉炎:较轻的下肢疼痛,肿胀不明显,彩超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一般性治疗后迅速缓解;Ⅱ度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较严重的下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或伴低热;Ⅲ度盆腔静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产后或术后交替出现寒战与高热,体温可达40℃,病程较长;Ⅳ度下肢深静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股静脉,患侧下肢明显肿胀、变粗,疼痛致难以站立,伴体温升高,局部皮肤变白,病程较长。

1.5综合预防疗法

针对血栓形成的病因,我院妇产科采用综合预防疗法: (1)杜绝术中左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改为上肢输液; (2)停止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等不科学方法,减少对凝血因子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3)术后当天开始常规应用250m1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1次/天,连续3~5天。既可扩容。又可抑制血小板凝聚与促进纤溶; (4)术前检查血常规、血脂、血糖、血小板、红细胞比容等,以上检查异常,血脂、血糖增高者和肥胖、有口服避孕药史者列为高危病人,术后加服双嘧达莫、阿司匹林、藻酸双脂钠等;(5)术中注意保持舒适,特别是阴式手术时避免下肢受压而影响静脉回流,术后鼓励及早下床活动,定时按摩小腿,以促进静脉回流。

3讨论

3.1血栓形成诱因

即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而手术就涉及创伤、应激、制动。

3.1.1血管壁损伤手术及剖宫产可损伤盆腔血管;术中术后下肢静脉穿刺及输液,特别是输入脂溶性溶液,如抗生素、高渗葡萄糖等可机械性损伤静脉内皮。

3.1.2高凝状态妊娠后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抗凝血因子减少,纤溶抑制物形成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手术破坏的组织代谢产物等可激活凝血系统。

3.1.3静脉血流淤滞妊娠后期静脉血容量增加,静脉血管扩张,妊娠子宫压迫使盆腔及下肢静脉压力增加,术后卧床、活动减少均可致静脉血流淤滞。左下肢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途径较长,故左下肢静脉血栓多于右下肢。

3.2防治

该病的防治,不仅要重视术前准备,还应严密观察术后病人体温和下肢变化及中性粒细胞高等临床特点。此是早期诊治的关键。

3.2.1预防减少血栓性静脉炎对孕产妇的危害关键在于预防,预防血栓形成是降低手术及术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用小剂量肝素和加压橡皮袜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完善各项检查,及时补充液体,纠正因禁食、灌肠等引起的脱水。手术操作应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对血管的刺激,术后鼓励患者深呼吸,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下腔静脉滤器范文 下一篇:静脉穿刺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