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范文

时间:2023-11-08 20:59:46

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篇1

在门诊病人的疾病治疗中,静脉输液成为大多数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穿刺针刺激血管,输入液体成分、pH值、渗透压,输液速度、细菌感染等各种因素对血管壁直接刺激,导致血管壁炎症表现出现静脉炎。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出现多条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严重者出现结节甚至溃疡[1]。静脉炎成为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也给护理工作增加困难。我科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科输液室共输液61820例次,发生静脉炎213例,其中男92例,女121例,年龄2~89岁,平均年龄39.5岁。

2 发生原因

静脉炎是由于血管受到化学、物理和感染等因素刺激,血管内血液成分发生改变,诱发炎症介质的释放,继之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壁缺血缺氧,管壁通透性增大,局部组织液增加,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2]。刺激性药物一与炎症细胞堆积共同作用,更易使局部发生静脉炎。

3 护理方法

3.1 针对门诊病人特点,进行必要的知识宣教 门诊患者流动性大,年龄不同,性别、性格、文化修养、职业及患有的疾病都不同,容易产生恐惧、焦躁、激动的情绪,特别是患儿,来到陌生环境,见到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易大声啼哭不止。此时需要我们医务人员用温柔的话语耐心地解释,细心地观察,解决患者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输液前向病人耐心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施以静脉输液健康教育,消除患者情绪,取得病人配合。在用药中、用药后及时观察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施以健康指导,用爱心和过硬的技术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治疗和护理。发生静脉炎后,安定患者情绪,给患者讲解静脉炎的转归,消除其恐惧心理。

3.2 严格操作规程 配药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环境卫生,防止输液微粒进入血管。操作人员熟悉药物性能和使用方法,注意药物使用浓度,用药前详细阅读药物说明书,输注时严格掌握滴速。

3.3 保护患者静脉 (1)输液前20~30min家属协助患者热敷双手,促进血液循环,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在天气寒冷时静脉痉挛,在注射部位附近放热水袋可以缓解静脉痉挛,使输液顺利,减轻疼痛。(2)认真和选择血管,对于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外周静脉中粗直的静脉注射,穿刺时观察静脉的弹性程度,有无硬结、肿胀,穿刺时避免反复回针。血管选择原则由远及近,避免靠近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同时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3)输液过程中勤巡视,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疼痛,血管有无发红,并询问病人的感受。控制滴速。(4)输液完毕拔针用棉签按压时采取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同时被按压,按压时间5~10min。

3.4 及时处理静脉炎 发生静脉炎后,首先是停止输液,排除过敏或其他疾病,给肢体适当活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然后用药物外敷和物理外敷治疗静脉炎。某些药物外敷可直接经皮肤吸收至皮下,具有解痉、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碱化、解除局部炎症等作用,如用50%硫酸镁湿热敷。慢性静脉炎有硬结的可选用中成药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涂于患处,烫伤膏治疗甘露醇外渗、京万红软膏外涂、黑墨草外敷[3]对防治静脉炎、输液渗漏有较好疗效;芦荟混合液[4](芦荟汁5ml+维生素B12 500μg+40%硫酸镁甘油5ml)外敷利于皮肤黏膜吸收,缩短治疗时间。物理外敷用于如化疗药物发生渗漏时,选择冷敷,或者局部用75%酒精湿敷,用冰块间接冷敷12~24h,24h后可作一般热敷。

4 总结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虽然不是很严重,但常能使患者产生不安,增加心理压力,顾虑不能继续输液会影响疾病治疗,增加了患者痛苦,处理不好会发生护患纠纷,这是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足够重视,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减少任何一个可能引起静脉炎的环节,体现“预防”在防止发生静脉炎中的首要地位。其二对门诊病人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发生静脉炎后及时正确地处理也是治疗静脉炎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蒋亚梅,王曙红,李亚军.复方七叶皂苷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3):40-41.

2 吴勤,王鹏臣. 静脉给药并发静脉炎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进展. 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41.

3 姚莲英. 黑墨草治疗输液所致静脉炎.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8.

静脉输液篇2

1 静脉输液途径增加

1.1 输液针的更新

1923年Florence Seibert发现致热原,因此,制成无热原液体,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1940年Alftedshohl等用结晶氨基酸溶液作静脉输液。1945年Bcrnard,Zimmerman应用下肢静脉输营养物质,输入高渗葡萄糖,为从静脉输注高渗液体开辟了途径。1952年Robere Aabenic报告了用锁骨下静脉插管中心静脉输液十年的经验。[1]1957年使用头皮静脉针,为输液后固定针头,方便病人起到积极作用,至今大部分医院仍沿用头皮静脉针。1964年B-D公司用生物原材料制成套管针,在静脉内留置。我国在1971年也开始应用静脉内高价营养,1972年国内制成硅橡胶导管,采用静脉导管水射置管法。目前浅静脉和深静脉插管的技术已为许多护士掌握,解决了危重病人穿刺难,反复穿刺的痛苦,因此,静脉切开的方法也基本被取代。

1.2 导管材料的进展

导管的材料有两种。

1.2.1 针内管(Needleover Catheter)是指经穿刺针内腔插入导管,直至管端达到预计的部位,然后拔出穿刺针,导管留在体内,外端接平头针固定,再连接输液装置。使用针内管应注意的是当插入导管已出针尖,继续插入有困难时,决不能后退导管,以免锐利的针头割断导管,造成碎片栓子。

1.2.2 管内针(Catheter Overneedle)通常称为外套管穿刺针,套管由四聚氟乙烯制成,牢固强、弹性好,加工后导管尖端裹紧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穿刺部位漏血的机会减少。[2]德国产的Vasocanrbrauzuzer套管针,其优点是除末梢小血管外,直线走行5cm以上、富有弹性的血管都易穿刺成功,且易固定。[3]其次,动静脉留置针输液其选择血管广泛,不易引起刺破血管形成血肿,且能多次使用同一根血管,维持输液时间长、速度快,是有效的补液通道。[4]为解决静脉留置针经三通管或直接与输液器相连有不易固定、不便操作的问题,杨氏等人研制静脉留置针Y型配套管,易于固定,病人活动不受限,加药方便,减少了污染,使置管成功率从68%提高到100%。[5]

1.3 输液部位增多

从最初的皮下输液、周围静脉输液开始,到目前输液路径不断增加并各有利弊。

1.3.1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因此处静脉显露好,穿刺的盲目性小,初学者易掌握,运用最广泛,施氏报道该院已使用近20年共18240例病人。并作为外科术前常规置管。[6]但该静脉内有瓣膜,加之与锁骨上静脉汇合处角度小,有时会导致插管失败或硅胶管插入不深,而不能测中心静脉压。

1.3.2 颈内静脉置管。此静脉属深静脉,看不见,摸不着,定位困难,穿刺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但静脉滴速快,可用于术中或术后大量输液、输血。

1.3.3 锁骨下静脉置管。该静脉管径粗,位置固定,不易塌陷,穿刺成功率高,该静脉血流量大,注入高渗液体及化疗药物,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性小,可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但由于胸膜顶高于锁骨,进针角度和方向不准易穿破胸膜致气胸,又因吸气时是负压,锁骨下静脉穿刺还易造成空气栓塞,故不适应初学者穿刺,也不能用于胸部畸形、严重肺部疾患、腹水、呼吸困难病人。

1.3.4 股静脉置管。此静脉易定位,穿刺方法也易掌握,较安全,可用于颈部大手术、严重肺部疾患、使用气管切开的病人,但股静脉靠近会阴部,穿刺部位易污染,下肢活动度大,硅胶管易滑出。

1.3.5 骨髓腔输液。骨髓腔输液并不是新技术,由于导管类型和质量的改进,在40年代后期不再应用。但最近在国外,又被用于门诊或住院儿童 的急症抢救。一般宜选儿童胫骨的近端做穿刺部位,也有选股骨、胸骨或髂骨,针穿过骨皮质有落空感,证实已进入骨髓腔,液体也容易注入,并进入血循环。通常在1~2h内建立常规血管通路,就停止骨髓输注,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骨髓腔内输液并发症少见,但最常见的是液体渗漏皮下或骨膜下。RosettT等收集4270例骨髓输液者资料,骨髓炎占0.6%,多因留置时间长或输入高涨液体或病人已有菌血症。[7]

2 输液微粒的污染受到重视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癌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为防止微粒污染,护理人员进行了以下研究。

2.1 操作环境的净化

操作者除按常规要求穿衣、戴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外,还强调为每名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8]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目前有的医院采取用100级净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效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目的,从而清除微粒污染。[9]

2.2 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首先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因为割锯安瓿时砂锯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的数目也随之增加。在开启安瓿前,以75%酒精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经统计学分析,未经擦拭开启的安瓿与擦拭后开启的安瓿中药液微粒量差异有显著性。因安瓿开启瞬间,瓶内负压吸引作用会致药液污染微粒。有实验表明,割锯的安瓿用75%酒精棉签擦拭一次,徒手掰开的方法效果可靠,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经济实用。[10]

2.3 正确抽吸药液

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11] 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时微粒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向输液瓶内加药或注射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大于50μm以上的微粒沉淀较快,可使其沉淀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2.4 输液配制针头的选择

经研究证实未使用过的注射针头与使用过1次、2次、3次后的针头比较,流经针头后液体内所含微粒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提出临床配液最好使用一次性针头,这样既可减少针头反复使用在锐利度与牢固度方面产生的问题,又可减少微粒。[12]通常加药用的针头型号9~12号,其针径是0.9~1.2mm即900~1200μm,也就是说加药时针头切下的瓶塞微粒最大直径可达1200μm,而人的毛细血管直径平均为7~9μm,最大的小静脉为200~300μm,所以瓶塞微粒一旦进入人体是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只能引起血管栓塞。配液的针头越大,液体中的胶屑越大,对此问题应引起操作者重视。

2.5 橡皮胶塞的使用

建议液体的包装最好使用新的橡胶塞,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会使衬膜破损变大,故产生的微粒会多些,如果旧橡胶塞表面抛光层一旦存在破损,会造成严重的微粒污染。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

2.6 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目前我国的终端滤器能可靠地滤过10μm以上的微粒,其中以袋式滤器的截留效果最为优异,它对2μm、5μm、10μm、25μm的滤除率分别为97.4%、96.6%、93.4%、100%,与其它滤器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3] 另外输液器中的微粒大部分存于最初流出30ml药液中,而到100 ml时,实际已全部流出,因此,也有主张抛弃最初流出的50ml药液。

3 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的探讨

3.1 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尖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人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造成穿刺失败,应选粗直的血管。[14] 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稳妥的心态,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近年来,陈氏研究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角时,无痛、微痛者占94.5%,而对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约30°角,无痛、微痛占76.7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这是因增大进针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15]

3.3 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

输液完毕通常是棉签按压皮肤穿刺点,防止局部皮下瘀血,现在提出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方向,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16] 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输液方法已发展为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对输注液体的安全性更为重视,不仅要近期无热原应反,也追求远期反应无微粒、无污染;穿刺方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吴孟超,仲剑平主编.外科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92.

2 黎介寿,吴孟超,李殿柱主编.外科常用诊疗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08-109.

3 张德英,樊晋,陈训如.肠外营养的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1997,12(6):6.

4 黄桃英,陈璧.烧伤病人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5,30(12):720.

5 杨菊凤,韩淑芳,闵子君,等.静脉留置针多功能Y型配套管的研制及应用.护理学杂志,1997,12(2):107.

6 施雁.静脉穿刺置管术临床应用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7,12(4):238.

7 王靖远,曹建英摘,潘耀东校.骨髓腔输液.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1,10(1):46.

8 苏冬梅,李青林,刘巧云,等.静脉穿刺前后操作者细菌学监测与洗手消毒液的选择.中华护理杂志,1997,12(9):8.

9 艾翔.微粒污染与净化台的临床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3.

10 李玉梅,李家育,陈善,等.安瓿割锯长度和擦拭方法对药物微粒污染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

11 杨希芳,李素云.关于静脉用药中微粒污染的认识.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13.

12 赵霖,王华生,韩忠福,等.溶药用注射针头及药液瓶橡胶塞微粒污染影响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12.

13 王延玲.对国内输液终端滤器性能的考察与评价.中国药房,1994,4(6):7.&n bsp;

14 乔桂珍.静脉穿刺成功因素的体会.护士进修杂志,1997,12(8):47.

15 陈翠华.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2(6):356.

静脉输液篇3

输液现状

如今,60%~95%的住院患者、80%以上的急诊患者、30%以上的门诊患者会采用输液给药,有的患者仅是因为感冒。在给药方式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似乎达成了默契:首选输液!

输液有利有弊

输液确实有不少优点,如药物吸收迅速、见效快,可避免药物破坏消化液,病情紧急或严重时使用效果显著等。但它有不少缺点:操作较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器具,要严格消毒,会使患者疼痛,要刺破皮肤、肌肉或血管,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感染、刺伤神经、传播疾病等问题。另外,在输液时,大量患者在一个空间里长时间滞留,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患者,不仅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还可能引发新病。

事实上,静脉输液在目前主要的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中是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国际上公认,用药时能口服的就不选择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就不选择静脉输液,即使必须注射,也应尽量减少注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

什么时候需要输液

一般来说,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需要静脉输液:

1. 有呕吐、进食障碍等症状,不能口服者;

2. 较严重的腹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口服不容易纠正,以静脉补液恢复水、电解质平衡;

3. 严重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败血症等,需要给予大剂量抗生素,而其他给药方式达不到所需的血药浓度;

4. 有些药物容易被破坏,不能口服,或组织刺激性大,对皮下、肌肉组织刺激性较强,需将药液加入“葡萄糖液或盐水”中滴注;

5. 病情危重或急诊抢救,需保持静脉畅通,以便及时给药者。

目前输液常见的药物有:消炎药(主要是抗生素类药物);心脑血管病用药(主要是扩张血管、防治血栓药);抗过敏药(夏季常用);抗肿瘤的化疗药等。

如何提高输液的安全性

除了充分考虑药物本身的毒性和配伍禁忌外,如何保证输液安全呢?必须强调: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去输液,因为那里有规范的清洁消毒程序、操作规范和意外防范措施。在输液前、中、后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执行无菌操作有条件的医院将加药过程设在有净化空气的超净台内或静脉配制中心进行。配药者和打吊针操作者制服整洁,佩戴口罩、医用帽子,避免细菌污染。

2. 减少微粒发生多种原因会导致静脉输液瓶内药液中微粒增加:加入多种药物因药物相互作用出现沉淀;玻璃安瓿启开时吸入的玻璃碎屑;输液器的塑料针穿刺橡胶瓶塞切割下的橡胶塞屑等。因此,应规范操作。如医生开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及注意事项,对新药品要小心谨慎;宜以砂轮锯割安瓿1/3周,并以碘伏消毒后掰开,可使微粒减少1/4;调整注射器针头刺入橡胶瓶塞的角度等。

3. 合理选择静脉穿刺时一般按“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的原则来选血管,应有长期计划,尽量避免重复穿刺同一处,否则会加重疼痛、血管受损。药液性质对选择血管是重要的参考,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高渗液、化疗等药物应选择较粗大的血管;对慢性病患者,应由远心端到近心端选择穿刺静脉;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时,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静脉滴注升压药物应选择较粗的血管。

4.改进静脉穿刺方法1957年我国开始使用头皮静脉针,方便固定针头。近年来,对危重患者的抢救和需反复穿刺连续输液的患者,多采用静脉留置套管针,留置时间可达5~7天,患者输液时活动不受限制,不易刺破血管形成血肿,避免机械性损伤。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更弥补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足。

5.调整输液速度一般成人50滴/分钟左右,儿童20~40滴/分钟。视病情、患者体质、药物特性、年龄等灵活调整。任意调快调慢滴速,都是不对的,有时会发生意外。

6.注意观察观察药液滴入是否通畅,观察输液管、针头有无漏液、脱出、扭曲、移位、堵塞,有无溶液外溢,注射部位有无疼痛肿胀等。一旦发现渗出现象立即关闭输液管,更换输液部位,对渗出部位视情况予以湿冷敷。

7.把握时机,合理拔针拔针前彻底清除固定的胶布,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防止针头转动,将针头迅速拔出。拔针时用棉球或静脉敷贴按压住针头进皮肤处与进血管处两个针眼5~10分钟,勿揉。拔针前先关闭输液管调节器,防止药液渗到皮下,为减少负压回血,关闭调节器时应尽量靠近输液管末端的过滤器。拔针后局部暂勿用力。

静脉输液篇4

静脉输液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血液直接输入人体静脉的方法,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据统计,90%~95%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治疗。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增加患者满意度,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现将多年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月静脉输液1506人次。一次性排气成功1490人次,排气成功率99%,一次性穿刺成功1457人次,穿刺成功率98%。无院内交叉感染,无输液反应穿刺并发症。

操作技巧

液体配制:改变传统的抽药方式,安瓿不倒置,将针头置于安瓿中间,在抽吸过程中尽可能使安瓶内液面与安瓿口间距离增大,防止瓿瓶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中。

垫巾的巧妙选用:静脉输液要严格无菌操作,为预防交叉感染,简化繁琐的护理工作,避开穿刺不慎引起渗血、渗液污染床单位,选用了防渗透功能较好的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具体操作:打开输液器时不要触及输液袋的内面,取出输液器,尽量将液体袋放在干燥、无污染区域,进行穿刺前剖开输液袋,内面向上垫于穿刺部位肢体下方。输液完毕后直接放入医用垃圾筒中。既节约了医院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又达到了消毒隔离的目的。

双折排气法:改变传统的单折排气法,双折排气法是将输液器的插瓶针插入瓶内,操作者一手持输液器针柄,另一手屈折墨菲氏滴管上端输液器,倒转茂菲氏滴管,待滴管内流入一半液体后,松开屈折部分,屈折墨菲氏滴管下端,使液体缓慢流入墨菲氏滴管下部的输液器,充满管腔后松开屈折部分,关闭调节器开关。双折排气法可提高工作效率,并给患者留下技术娴熟的印象。容易使患者产生信赖感,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还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及污染机会。

血管的选择技巧:考虑患者的年龄、局部皮肤条件、输液目的和种类,治疗时限及患者活动需要。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粗直、便于穿刺和固定的血管,避开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对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让其上臂下垂3~5分钟,这样能使要穿刺的局部浅表小静脉扩张。也可以在输液前5分钟将患者穿刺部位用电热宝保暖,使静脉扩张,提高穿刺成功率。

止血带的选择和结扎血管要点:改变传统的圆形止血带,用扁状止血带结扎血管,能使肢体远端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止血带结扎位置一般离穿刺点10~15cm,松紧度以患者不感痛为限。

非握拳法:改变传统的握拳法,让被穿刺患者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远端,以减少血管滑动。护患两手相握,不但有助于患者放松,同时起到了制动作用[1]。

减轻疼痛的穿刺技巧:首选尺骨茎突、桡骨茎突和第三掌骨头形成的“乏神经区”,目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60°角直接刺入血管,缩短针头斜面在真皮层的时间,减少进针长度,同时减少皮肤机械性损伤面积,穿刺成功率高,减轻患者痛苦[2]。

固定技巧:改变传统的固定方法,以输液贴代替胶布固定,使用时应遵循无张力粘贴原则,使之与皮肤妥帖。这样固定法可避免胶布粘贴部位皮肤的张力性损伤。外周静脉穿刺最常选用手背静脉,可将柔软的毛巾或圆桶状餐巾纸垫于患者腕部或掌心。防止针头滑脱,腕关节,指关节处于紧张、强直状态,提高输液过程中的舒适度。

更换液体技巧:改变传统的更换方法,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瓶内多余空气排除后,再倒挂输液器上,这样可避免药液从排气管流出而影响剂量。对墨菲氏滴管以下的液面,应先将输液器的调节器调到过滤器近端,关闭调节器,挤压墨菲氏管,使液面约有1/2,然后距离液面较远处,迅速将输液管环绕在示指上,使墨菲氏滴管以下输液器内的空气全部被挤压到墨菲氏滴管内,放开手指上的输液管,检查管内是否有气泡,排气成功,打开输液器开关,调节滴速。

拔针的技巧:先用干棉签顺血管方向,轻压在穿刺点及上方1cm处,迅速拔针,按压3~6分钟,切忌边压边揉,这样既减少组织摩擦,减轻患者疼痛,还可避免血肿形成,出现瘀血。

体 会

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输液时既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更要有熟练的静脉输液的操作技能。做到关心体贴患者,热情帮助患者,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自觉用护理理论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达到慎独的道德境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为患者提供有效和高质量护理[3]。

参考文献

1 吕燕.浅静脉两种不同握拳法的对比观察.护理学杂志,2004,19(11):23.

2 张小群,范丽风,贾爱琴.浅静脉显露方法和穿刺速度对成功穿刺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3.

静脉输液篇5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3月本院儿科住院患儿1566例, 其中男966例, 女600例, 0~3岁892例, 4~7岁387例, 8~14岁287例;全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现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 心理素质

护士要沉着、冷静准备好必须的一切用物, 给人一种熟练的印象, 用亲切的语言, 温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儿, 作好思想工作, 需要家长帮助固定患儿, 避免乱动。

2 静脉穿刺选择理想的血管

小儿静脉输液比成年人难度大些, 因为小儿不容易配合, 所以选择血管很重要。一般来说, 小儿的头皮静脉、手足浅静脉最适合静脉输液。①新生儿及婴幼儿时期, 头部皮下脂肪少、静脉清晰表浅、容易看清, 因此这个时期的小儿适合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穿刺前先在穿刺部位备皮, 使血管充分暴露, 有利于进针和固定, 也便于拔针。在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中选择显而直的血管, 头皮静脉的颜色是青色或暗紫色。以手触摸无搏动为静脉。如误入动脉, 应立即挤压输液管, 让血液回入血管后反折捏紧头皮针末端, 快速拔除针头, 稍用力按压5 min, 并向家长做好解释[1]。②≥3岁患儿头皮皮下脂肪增厚, 头发厚密, 血管看不清, 不适合头皮静脉穿刺。通常选择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踝静脉、肘窝静脉等。对长期输液的患儿常规先从远心端进针, 有利于以后穿刺, 抢救患儿和静脉推药时一般选用粗而直的静脉, 一般治疗宜选用头皮静脉和肢体静脉。但不要在骨隆突出、关节处进针, 尽量选择不易滑动, 便于固定及家长照看的血管[2];肥胖儿的血管要靠摸, 慢慢感觉其血管走行, 确定进针的位置。

3 输液管的针头大小要选择合适

根据静脉粗细及深浅部位来选择针头的大小, 新生儿可选用4号半的针头, 头皮静脉常选用5号半的, 四肢静脉选用5号半或6号半的针头。

4 静脉穿刺点的选择方法

有指压手推法、轻压横摸法、静脉按摩法、拍打振动法、非握拳穿刺、热敷法、低瓶高调法、负压进针法等。

5 静脉穿刺进针的手法有直刺法和斜刺法

新生儿:血管选择经常用头皮静脉。进针应选用直刺法, 护士用拇指在相应的部位按压, 就会感觉有一浅的静脉沟, 再, 沿着静脉沟的方向10~45°, 针头斜面向上, 穿刺多数会成功。根据新生儿的血管特征, 新生儿皮下脂肪少, 进针速度应快, 不要过深, 穿刺时应绷紧皮肤, 靠远心端5~10°进针, 见回血后固定。不宜在头皮血肿处做穿刺。

婴幼儿:①手背、足背静脉比较粗, 易于固定, 行常规消毒, 绷紧皮肤后10~15°进针, 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 使针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 当阻力减少, 有落空感同时见回血不易再进, 直接固定即可。②大隐静脉:扎止血带的部位选择合适, 约在穿刺点上端4~5 cm处。较胖的孩子, 止血带应扎远一点, 如手感弹性不清, 用适当的力量拍打几下, 沿其血管的走向, 由浅入深进针, 进针角度30~45°, 进针的速度不宜过快, 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略深。③颅骨骨缝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 剃去局部头发, 行常规消毒, 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 绷紧穿刺部位皮肤, 右手持头皮针取15°, 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6 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 应用无菌棉球垫住针柄, 右手迅速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第2条用稍长折起交叉固定针柄, 第3条胶布遮盖针眼, 然后将头皮针输液管盘曲固定于穿刺旁边, 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患儿同侧耳朵上, 避免受到牵拉[3]。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

7 输液滴速

婴幼儿心、肺等器官还未发育完善, 正处于成长发育期, 其负荷功能差, 如输液速度过快, 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会引起急性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静脉输液时护士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滴速。新生儿一般为10~15滴/ min。婴幼儿20~30滴/min[4]。因此护士要经常巡视患儿, 耐心向患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了解病情及输液滴速的重要性, 并且要密切观察患儿状态, 注意滴速, 不要随意挪调节器, 以保证治疗。

8 静脉穿刺及输液时的注意事项

①在配药及穿刺过程中,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及三查七对制度。②配成的药液放置

9 健康教育

充分做好解释工作, 告知患儿家长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要给护士太多的思想压力, 积极配合护士进行穿刺操, 协助约束患儿头及腿部, 输液过程中家长要适当约束患儿双手, 稳定患儿情绪,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和破坏关系到整个输液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输液毕拔针时先固定好患儿再分离胶布, 胶布分离要干净避免硬拉儿划伤患儿, 留下输液贴用手指轻压输液贴, 迅速拔出并用力按压穿刺部位5 min, 嘱患儿家属禁止揉搓, 以免发生淤血, 不影响下次找血管。

10 小结

静脉输液篇6

静脉输液是衡量护理技术操作的一项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的满意度,是危重病人的“生命线”!作为一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这项技术,这是最基本的。下面就谈谈静脉输液中的注意事项及一些技巧,仅供参考。

1 输液瓶的检查

无菌输液瓶的检查:硬包装即玻璃瓶装的无菌液体检查是: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拧,就是看瓶盖是否有松动;摇和倒转,看是否有絮状、沉淀物;照,是检查液体是否浑浊、变色、透明。那么软包装即塑料瓶装的无菌液体检查是: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挤,就是检查瓶体是否完整、有破裂、渗漏现象;其他的检查同玻璃瓶装[1]。

2 药物的配制

2.1 正确抽取药物 大都用7~12号针头,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抽取药物,切勿用注射器的乳头直接抽取,以防吸入微粒。

2.2 避免药物泡沫的产生 如像复方丹参、参麦、红花、银杏叶等易产生泡沫的药物,抽取时,针头的斜面应全面浸入药液中,而且一直保持斜面向下,加药前排尽针内空气,左手将输液瓶倾斜、固定,倾斜度以能全部浸过针头斜面为宜,使药液直接进入瓶内液体,不会产生泡沫,从而保证药物的足量供给。另外,配制或抽取像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这样的易产生泡沫不易吸尽的药物时,可先注入少量的空气,再将针头斜面向下抽吸,就可以完全抽尽且没有泡沫。

2.3 加药时防止针头阻塞的办法 配制像青霉素、奥美拉唑、头孢类等小玻璃瓶的药物时,针头常被阻塞。我们可将针头斜面的背面以60°~80°接触瓶塞,以针头为支点用微力顺瓶塞凹进迅速穿过,这样防止阻塞的成功率可达98%左右,既提高了配药速度,又减少了瓶塞微粒污染。

3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成功的穿刺,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笔者认为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理,常用“我要是打不上,别人都打不上”这句话鼓励自己,事实证明很有效果。(2)穿刺部位的选择。对于普通静脉,一针见血并不难,但对于特殊的患者和静脉,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象烦躁好动、不合作的、尿频、腹泻等患者,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且患者活动不方便,除非迫不得已时选择足背或者小腿静脉,这些地方远离关节且对患者活动影响不大。可常规穿刺,针头固定好后,在距离穿刺点5~10cm左右处再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皮条,以防患者活动时牵拉针头,另外,输液皮条管不要牵拉太紧,要给患者一定的活动范围。(3)正确评估静脉,对于血管条件非常差的患者,我们不要急于穿刺,先要认真评估血管,包括静脉的走向、深浅、粗细、弹性,如何进针,如何固定,肢体如何放置才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对于静脉特别短的,在穿刺点下2~3cm处进针,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的长度。(4)止血带松紧度适宜,过松时,压力增大,进针后血液外溢,造成患者情绪紧张、害怕,过松时,血管不充盈,达不到穿刺效果,另外,扎止血带时间也不能过长,有报道以40~120s为最佳穿刺时间。(5)不能拍打穿刺部位,尤其是扎止血带后,用力拍打,患者很是痛苦,且效果也不明显,我们可以用右手的拇指在穿刺的部位反复揉搓,力度以患者不感觉疼痛为宜,这样效果很好。(6)在腕关节以下的手背及手指指静脉穿刺时不主张嘱患者握拳,因为握拳时,手背肌肉拉紧,导致血管扁平,骨骼隆突明显,也增加了静脉的弯曲度,穿刺时若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那么针头斜面有可能部分突出血管外,造成外渗现象。握拳还可以使皮肤呈横向走向,加大进针阻力,不利于穿刺,加重患者的痛苦,穿刺者可以握住患者的四指或五指下压使掌关节和腕关节呈微弯曲状,或者穿刺者可以用左手将患者穿刺手背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进针角度以40°~45°最好,这样减少斜面和皮肤接触面积,患者不感觉疼痛,进入皮肤后迅速下压针体以20°~15°进入血管。(7)进针角度的选项,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角度是以20°~30°。据研究报道[2],一般病人可选择45°角左右进针,对老年人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侧静脉穿刺,可选择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者,易选择>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选择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小隐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增大针头与皮肤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针头斜面与皮肤接触的时间、神经血管分布、皮肤结构特点有关。据有关报道[3]:45°角进针成功率最高,60°角进针疼痛最小。

4 特殊患者的穿刺[4]

4.1 水(浮)肿患者 不需要扎止血带,我们要沉着、镇静,做到心中有数。先抬高注射部位或肢体,用手向四周挤压穿刺部位,暂时驱散皮下水分,使血管暴露后,立即消毒,在穿刺上方直接穿刺。

4.2 末梢循环差、脱水、营养不良的患者 这类血管穿刺后回血慢甚至不回血,这时不要着急拔针或再进针,更不能反复挤压输液器,以免液体进入皮下造成局部肿胀。可分离头皮针与输液管的衔接处,如有回血则穿刺成功;另外,一手固定针柄,另一手拇指在穿刺血管的上方离针头2~3cm向针头方向挤压,有回血则穿刺成功。有时凭感觉,我们平时要多细心体会。

4.3 特别消瘦、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弯曲的患者 穿刺时止血带距离穿刺部位10~15cm,穿刺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的两端或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针尖直对血管以20°~30°角快速刺入,放平针体再缓慢进入少许,固定针柄。

4.4 肥胖者 皮下脂肪厚,静脉细、深,要凭感觉触摸血管的走向、深浅、粗细。用指尖在穿刺的静脉处掐个压痕,消毒皮肤及右手拇指、食指,边进针边触摸。这类血管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4.5 对于血液粘滞度增高的患者 比如严重感染、败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等,选好静脉消毒后再扎止血带,迅速穿刺,见回血后,先打开调节器,再松止血带,调节器的位置要放置低些,以减少回血量,从而减少血栓阻塞针头的机会。

4.6 易见回血的方法 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穿刺前将调节器调到紧贴莫非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放低输液瓶法,这两种方法成功率很高。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输液瓶的低位置,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高调输液器,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就很容易回血。

5 拔针的时机和方法

5.1 时机 输液瓶液体流尽,莫非滴管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

5.2 方法 将调节器移到过滤器上缘处夹管。常规拔针是棉棒压住针头,那么血管也会被压瘪,针头就像刀刃与血管壁垂直,当棉棒继续按压时,针尾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象刀刃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向外拔针时,切忌用棉棒按压针头部,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然后用柔软的棉球迅速在穿刺点处纵向按压,或者用对侧手的鱼际肌按压,这样增加按压面积。按压时间一般3~5min为宜,凝血功能差的要按压20min左右。不能边按、边揉、边看。

技巧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信心,同时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这样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更有善于探索,掌握更多更好的穿刺技巧,更好地服务患者,也武装了自我。

参考文献

1 张华.提高外周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与技巧.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4,20(11):58-59.

2 谢玉凤.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患者对疼痛感受性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B):41.

3 马维润.改进手背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观察.中国疗养医学,2006,15(3):205-206.

静脉输液篇7

静脉炎是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不但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护理质量。临床上做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十分重要。本文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9年8月发生的因输液致静脉炎的24例患者做一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3岁,输液时间在5~11天,其中Ⅰ级15例,Ⅱ级6例,Ⅲ级3例。经过治疗后,均无明显后遗症,效果良好。

1.2 判断标准 Ⅰ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1]。

1.3 治疗措施

1.3.1 物理疗法 冷热敷及红外线理疗照射。患者发生静脉炎部位用50 ℃左右湿毛巾热敷,以手腕内侧试温,不烫手为宜,湿热敷5~10 min,或者用红外线理疗仪照射。

1.3.2 药物治疗 (1)50%硫酸镁湿敷[2]患处皮肤表面,并加薄膜固定,2~3次/天,连用3天,再将聚维酮碘[3]涂擦患处,5~6次/天。(2)牛黄解毒片3~4片研碎加75%乙醇调成糊状均匀涂于发生静脉炎皮肤的部位及周围,厚度约1~2 mm,然后用无菌纱布敷贴胶布固定,更换1~2次,可以抗炎抗菌,解毒消肿[4]。(3)伤湿去痛膏贴于患处,但要避开静脉针刺部位,更换1次/6~12 h,注意皮肤破溃及胶布过敏者慎用。(4)正红花油涂于病变局部皮肤,轻轻按摩片刻,或用纱布棉浸油敷于患处5 min,4~6次/天,1周为一疗程[5]。

2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18岁,经专科检查确诊,诊断为化脓性中耳炎。给予生理盐水250 ml,青霉素640万u,静滴,2g/天,滴速为60滴/min。4天后改用生理盐水250 ml,头孢曲松钠2.0 g,静滴,2/天。第5天治疗时一次穿刺未成功。第6天患者左手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例2,患者男,33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5%葡萄糖250 ml,阿奇霉素0.5 g,静滴,滴速为40滴/min。30 min后患者自行将滴速调整为68滴/min,直至液体输完,主诉并无不良反应。第2天患者手背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例3,患者男,20岁,因咽痛、咳嗽来机关门诊就诊。给予生理盐水250 ml,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1.8 g,利巴韦林注射液0.5 g,静滴,1g/天。治疗第3天患者手背出现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3 讨论

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以预防为主,必须积极消除及减少引起静脉炎的各种因素。其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主要是输液时间长,静脉血管收缩,操作时没有合理使用和保护血管;输入药物的刺激性、速度;操作处置时无菌观念不强。在预防的措施当中,主要有:(1)熟练操作技术。合理使用和保护血管,避免多次穿刺,选择弹性好的血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2)掌握配药时间。规定现用现配,防止药物结晶沉淀而致静脉炎[6]。(3)严格无菌技术。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如果患者患了静脉炎,则必须进行妥善的护理及治疗。我们临床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合理使用和保护好血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肖煜东,许丽华.静点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病机制的探讨及防治方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7-718.

2 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3 曹岚,唐春炫,罗庚求.局部封闭加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11):39-40.

4 司马欣元.输液致静脉炎的防治和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A):48-49.

5 刘建平,田源.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对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15):32-33.

静脉输液篇8

1 输液微粒概述

1.1 微粒的定义

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50um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笑颗粒杂质。

1.2 输液微粒污染

由于药液中存在超标准数量的微粒,导致对人体的一系列危害。

1.3 微粒分类

分为四大类:

黏土微粒: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可以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

尘埃微粒: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

有机微粒:腐烂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植物花粉、昆虫的磷片等。

其它微粒:塑料、橡胶、碳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结晶体等。

1.4 临床常见的微粒

常见的十类微粒:玻璃屑微粒、橡胶微粒、塑料微粒、活性炭微粒、尘埃微粒、滑石粉微粒、纤维素微粒、胶体微粒、脂肪栓微粒、药物结晶体微粒。

2 输液微粒的污染受到重视

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u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碳粒、碳酸钙、氧化锌、黏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体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

3 输液微粒的危害

3.1 造成血管栓塞

较大的微粒可直接使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和炎症。

3.2 导致血栓形成和诱发输液性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后,可随血液循环引起血管内壁损伤,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壁不光滑,引起血小板粘着,形成血栓和静脉炎。

3.3 导致肉芽肿形成

微粒侵入肺,脑,肾,眼等组织内时,在吞噬细胞等炎性反应细胞包围下形成肉芽肿,从而引起上述组织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造成循环障碍甚至坏死。

3.4 引发热原样反应。

4 输液微粒的预防

4.1 输液器具技术与质量改进

4.1.1采用侧孔穿刺针。

4.1.2采用封闭式加药方式。

4.1.3以空气过滤取代海绵过滤。

4.1.4采用塑料输液袋。

建议液体的包装最好使用新的橡胶塞,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会使衬膜破损变大,故产生微粒会多些,如果用橡胶塞表面抛光层,一旦存在破损,会造成严重的微粒污染,操作中应尽量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

4.1.5以Y字加药取代滴斗上部加药方式。

4.1.6在输液器产品标存中增加对微粒指标的检测要求。

4.1.7配置高精度终端过滤器。

终端过滤器可截留任何直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目前我国的终端过滤器能可靠地过滤10um以上地微粒,其中以袋式过滤器地截留效果最为优异,它对2um,5um,10um,25um地滤除率分别为97.4%,96.6%,93.4%,100%,与其它过滤器对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2 规范临床输液操作

4.2.1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净化操作环境。

操作者按常规要求穿衣戴帽,流动水洗手,避免扫床和减少人员流动外,还强调为每名病人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目前有的医院采用100级净化工作台,它是由低中高三组过滤器滤过清除空气中尘粒,以达到净化空气目的,从而清除微粒污染。

4.2.2净化输液环境。

4.2.3输液前仔细观察药液,以减少输液反应地发生。

4.2.4减少药物混合放置。

4.2.5规范安瓿切割方式

首先切记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痕长应小于颈段的1/4周,因为割据安瓿时砂锯与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数目也随之增加,在开启安瓿前,以75%酒精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经统计学分析,未经擦拭开启的安瓿与擦拭后开启的安瓿中药液微粒量差异优显著性,因安瓿开启瞬间,瓶内负压吸引作用会微粒污染药液,有试验表明,割据的安瓿用75%酒精棉签擦拭一次,徒手掰开的方法效果操作简单,节省时间,经济实用。

4.2.6采用震荡器,尽量完全溶解粉剂药物。

5 安全输液器具

5.1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化疗专用I)配置3.0um孔径终端过滤器,可有效降低输液性静脉炎地发生。

5.2一次性使用避光输液器(化疗专用II)配置20ml滴斗和3.0um孔径终端过滤器,方便添加药物,减少药物对操作人员的影响。

5.3一次性使用避光式输液器(化疗专用III)①配置100ml滴瓶,方便添加药物,减少药物对操作人员的影响。②配置3.0um孔径终端过滤器,能有效降低临床输液性静脉炎。

5.4一次性使用精细过滤输液器(手术专用)①适用于术中和术后的输液治疗。配置2.0um孔径终端过滤器,能有效滤除因药物混合儿产生的微粒。

5.5一次性使用精细过滤输液器(营养液专用)配置2.0um孔径终端过滤器,可有效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程度。

5.6一次性使用精细过滤输液器(中药专用)配置5.0um孔径终端过滤器,具有流量大 ,实用性强的特点。

5.7一次性使用输液延长管(避光型)配置3.0um孔径药液过滤器。

5.8一次性使用输液延长管(精细型)配置3.0um药液过滤器。

5.9一次性使用输液延长管(脂肪乳型专用)配置2.0um孔径药液过滤器,能有效降低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

参考资料

[1] 英国药典规定(73)版:对500ml以上注射液,2um以上的微粒每ml不得超过1000个,5um以上的微粒每ml不得超过100个.

[2] 美国药典21(83)版:小针剂单位容器内地微粒总数,每个容器内所含10um地微粒平均数不多于1000个,25um地微粒平均数不多于1000个.

上一篇:下肢深静脉血栓范文 下一篇:动静脉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