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范文

时间:2023-12-02 05:48:43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篇1

如果您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如果您即将长途飞行或乘车,如果您怀上了小宝宝,如果您患有静脉曲张,如果您进行了骨关节置换手术,如果您超过了60岁……那么,您已经面临了静脉血栓的威胁。

静脉血栓形成时大多数是“静悄悄”的,但它就像潜伏于您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如果置之不理,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然而,大多数人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甚至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

深静脉血栓是一个沉寂的“杀手”,因为大约8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无任何症状。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来说,猝死常常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唯一的临床表现。

面对静脉血栓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提高对静脉血栓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及尽早去医院就诊,是避免静脉血栓危害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静脉血栓档案

静脉血栓:是多种原因导致人体静脉血管内血栓形成的疾病,被视为第三大常见血管疾病,每年发病率达1.45/1000。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人体的深、浅静脉,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通常认为静脉因各种原因引起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如血流缓慢或淤积)和血液成份改变(如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三个主要因素。

经济舱综合征:是指长时间乘坐飞机,坐在狭窄的空间内不能活动,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液淤滞,形成血栓。下飞机后一活动,血栓脱落,随血液回流到心脏,再堵住肺动脉,使肺脏缺血缺氧,引起胸痛、气短、咯血,严重时猝死,医学上称为“肺栓塞”。其根本原因是久坐不活动,尤其双腿不活动,所以,广义的经济舱综合征,还应包括长时间乘火车、汽车等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静脉血栓暗藏杀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副教授赵纪春

陈希永远难忘的是2004年11月15日。这一天,他的儿子出生刚刚3天,但孩子的母亲王小丽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王小丽因产后左下肢肿胀2天入院,医生检查发现,她左下肢明显增粗,腹股沟和小腿疼痛,彩色B超提示:左髂总静脉以下深静脉血栓形成。刚入院进行治疗,王小丽就突发呼吸困难、紫绀,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急性肺栓塞。当时,她才28岁。

尼克松与经济舱综合征

像王小丽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静脉血栓症,也称经济舱综合征,它最初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已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尼克松曾在1965年发生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74年,他乘飞机对欧洲、中东和苏联进行访问,长时间的空中旅行,他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虽在旅途中及时进行了抗凝治疗,但在1974年8月还是发生了肺栓塞。

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现长时间静坐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肺栓塞现象。当时在英国伦敦,为了躲避空袭,许多人长时间静坐在地下隐蔽所里,空袭结束出来后,经常有人发生猝死。此后又发现,投弹手因长时间在飞机上静坐也易发生肺栓塞而死亡。

骨折好了,静脉堵了

有句俗话是“伤筋动骨100天”,有些人把这句话理解成骨折的人需要卧床静养三个月。实际上,骨折的人应该早期下地活动,以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并发症。据统计,骨科是医院中静脉血栓发病率最高的科室,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达40%~60%。此外,住院患者1周内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5%,2~12周后更高达79%~94%,普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达19%,近年孕妇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静脉血栓的危害

静脉血栓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在80%肺栓塞患者中能查到深静脉血栓(无症状)。严重肺栓塞(肺循环的50%以上栓塞)可导致肺部严重缺氧,心肺功能衰竭而突然死亡。

静脉血栓早期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肢体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绀色(股青肿),导致肢体动脉受压和痉挛而缺血坏死。

静脉血栓后期,静脉内阻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常被破坏,有20%~30%的患者产生继发性静脉曲张,色素沉着,3%~5%可出现小腿足靴区顽固性溃疡,使患者出现行走时肢体发胀,皮肤湿疹,溃疡疼痛和感染,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沉寂的杀手

由于大约8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故深静脉血栓也被称为沉寂的“杀手”。

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来说,猝死常常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唯一的临床表现。在全部致死性肺栓塞病例中,死前得以确诊的患者还不到一半。没有得到正确诊治的患者即使存活,也可能发生远期后遗症。血栓栓塞性疾病还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许多首次发作后经抢救生存的患者3个月内再次住院。

面对静脉血栓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提高对静脉血栓的防范意识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以及尽早去医院就诊,是避免静脉血栓危害的重要措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

专家简介

赵纪春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委,先后在部级期刊发表论著30余篇,参编专著两部,曾获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曾赴美国研修血管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一年。擅长各种动脉瘤,动脉狭窄和闭塞,动静脉血栓和静脉曲张等血管外科疑难疾病以及累及血管的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无论是深静脉血栓形成还是肺栓塞,症状难以早期发现,病死率和复发率又较高。因此,对这类疾病的对策应该“防患于未然”。

长时间静坐、吸烟、肥胖、超过60岁、妊娠及产后的人,以及经历了外科手术、烧伤创伤、瘫痪、卧床等患者,都要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

静脉血栓 预防有方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 博士孙艺红

静脉血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大众,对它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正常人群――避免久坐

哪些人更容易患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呢?长时间静坐、吸烟和腹部肥胖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适当多增加活动、戒烟、减轻体重等,注意防止造成静脉血流淤滞的情况,如长时间静坐。

国外研究者曾对50岁男性随访了30年,结果发现,腰围100厘米以上者比腰围小于100厘米的人群危险增加3倍,每天吸烟超过15支者比不吸烟者危险增加2倍。吸烟和肥胖者在遇到某些情况,如长途飞行、手术、外伤,更容易促进静脉血栓的发生。

“经济舱综合征”最先引发了人们对静脉血栓的关注。连续飞行时间超过3~4小时就可能发生肺栓塞,时间越长,危险就越高。

此外,其他形式的长期静坐也可能是促发因素。两年前,新西兰发现一名32岁男性肺栓塞患者,起因是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每天长达12~18小时。还有人因连续上网玩游戏最后死于肺栓塞的报道。目前,超长时间上网和玩游戏的“网迷”不计其数,发病趋势可能不亚于“经济舱综合征”,甚至更高。

长期操作电脑者和预期要长时间坐飞机、汽车或火车者(时间超过6个小时),一定要高度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要注意如下4点:

(1)穿宽松的衣服和鞋袜,尤其是下肢或腰部衣服不要过紧;

(2)每隔一段时间起来走一走,经常做全身尤其是腿部活动,如活动足踝;

(3)多饮水,不吸烟,避免酒精性或咖啡因饮料。

(4)一旦出现下肢肿胀,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高危人群――药物抗凝

除了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静脉血栓外,这种疾病更常见于住院的人。而且病情越危重、手术或创伤越大的患者,危险越高。

高度危险人群包括:年龄超过60岁,或年龄在40~60岁但合并其它危险因素(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肿瘤、凝血因子高凝状态),这些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危险明显高于年龄小于40岁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其他已经明确证实的高危因素包括:卧床、瘫痪、慢性心衰、恶性肿瘤、肿瘤治疗(激素、化疗或放疗)、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病史、高龄、妊娠及产后、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急性内科疾病: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肠道感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静脉曲张、中心静脉插管。

某些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具有相加和协同效应。

高危患者需要应用抗凝药物(见下文――编者注)。

极高危人群――抗凝+机械

经过了急性腹部或胸部的大型手术及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有髋部骨折、严重创伤和急性脊柱损伤等的患者,即使无其他危险因素,也是血栓栓塞的极高危人群。

极高危患者需要联合抗凝和机械性预防措施。

已经发生过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复发的危险,明显大于没有发生过血栓的人,这些患者可能需要终生抗凝治疗。

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如果要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或火车,则应向医生咨询是否适合旅行,并采取预防措施,如穿长弹力袜或起飞前使用低分子肝素等,但阿司匹林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下肢肿胀,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专家简介

胡大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现任同济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并担任多种国内外杂志副主编、编委。擅长心内科,心电生理,起搏器植入,临床药理。尤其专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和我国心血管疾病预防医学的发展方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和肝素时,必须监测用量。

修条“地铁”治血栓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教授景在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有三大类,这就是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

抗凝治疗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的过度活化、人体抗凝机制的削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针对性地用药物阻断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这一环节就是抗凝治疗。

在人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是与生俱来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理状态下两者相互平衡,人既不会出血也不会形成血栓。在发生血栓时,凝血过程占据了主导作用,因此,已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仍要继续进行抗凝治疗,以使这一对矛盾恢复平衡。

常用的抗凝药物

如今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有两大类,分别是口服抗凝药和注射用抗凝药。前者以华法林为代表,后者以肝素为代表。口服抗凝药物多数是长效抗凝药,多用于血栓治疗后预防复发或各种血管重建手术后预防血管闭塞。注射用抗凝药多是短效抗凝药,一般用于手术中的抗凝或急性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要注意的是,使用华法林和肝素都必须监测用量。

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通过给患者使用溶栓剂,将患者体内的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纤溶酶再裂解纤维蛋白,或者药物本身直接裂解纤维蛋白,使纤维蛋白网碎裂,血栓内的红细胞及白细胞等重新被释放到血液,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从而达到恢复血管通畅的目的。

常用的溶栓药物

溶栓疗法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中已经发现了多种溶栓药物,现在一般将溶栓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是链激酶和尿激酶,第二代的代表药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第三代的代表药物是单抗体导向溶栓剂。目前在国内常用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溶栓剂。

哪些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由于溶栓药物的发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少了,但仍然有一些患者需要急诊手术:一是发生了股青肿或股白肿的患者,如果不立即手术取栓,往往有下肢坏疽的风险;二是合并有其他出血性疾病或手术后两周之内的患者,由于溶栓或抗凝治疗有诱发出血的危险,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在72小时之内,并且血栓的范围比较局限,取栓手术也可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手术方法

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为了预防肺动脉栓塞,目前主要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能预防脱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回流到心脏。由于放置滤器后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血药物,所以现在有了临时性滤器,可在肺栓塞的风险过后再将滤器取出。

另一类手术的目的主要是恢复下肢深静脉的回流,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Fogarty导管取栓。在取栓后血流仍然不通畅时,就要考虑静脉转流手术或静脉成形手术了。

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法

一类是各式静脉转流手术,就是利用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绕过血栓闭塞的静脉段。

另一类是各种静脉复通手术。如射频消融技术,就是用高频声波把血栓块打成碎屑;还有支架成形术,就是用导丝通过血栓后沿导丝植入支架,支架扩张使闭塞的管腔再通,此方法被形象地称为在静脉血管中“修地铁”。

需要指出的是,每种手术都有严格的适应症,只适用于一部分特定的病人。

专家简介

景在平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军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附一院普外科主任、血管外科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担任亚洲血管外科协会理事,欧洲血管外科协会委员,国际腔内血管外科专家协会委员,《J Endovasc Ther》编委,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10余种核心杂志编委等。擅长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微创)和手术治疗、胸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微创)和手术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病(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肾动脉缺血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治病解惑

问:阿司匹林能防治静脉血栓吗?

胡大一教授:小剂量阿司匹林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静脉血栓性疾病与我们熟悉的动脉血栓性疾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形成的“白色血栓”,而静脉血栓是纤维蛋白形成为主的“红色血栓”,血小板不起主导作用。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对于防治静脉血栓性疾病不理想。

问:预防血栓的机械性措施包含哪些措施?

胡大一教授:预防血栓的机械措施包括逐段加压袜、间断气囊压迫装置和下肢静脉泵,这些措施可增加静脉血流和(或)减少下肢静脉淤血。其中弹力袜最为简便,可以长期穿戴,但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和压力。机械预防措施的最大优势在于没有出血并发症,可用于具有高度出血危险的患者。

问:抗凝治疗需要多长的时间?

胡大一教授:应用抗凝药物的时间通常与住院时间有关,至少应持续至可下床活动或出院,但关节置换术和因恶性肿瘤手术的患者,如果没有出血的危险,最好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2~4周或更长的时间。

问:使用华法林为何要监测用量?

景在平教授: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但众多因素可以改变其用量,若使用不当,可能无效或引起出血,故要严格监测用药过程,并调整剂量。

问:抗凝治疗时为何要监测肝素的用量?

景在平教授:在使用肝素时,剂量小了达不到抗凝的目的,剂量大了又会引起大出血,因此必须监测肝素的用量,使肝素在血中保持适当的浓度,保证安全。

问:使用低分子肝素为什么不用抽血监测?

景在平教授: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裂解提纯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段,其作用机理相对单纯,因此出血并发症少,可以不监测用量。另外,它的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可以皮下注射给药。

问:哪些患者需要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静脉血栓篇2

【关键词】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故诊断比较困难。由于病情进展引起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是一种早期难以诊断的危重急腹症,大多数病例开腹探查时才能获得确切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因明确者称为继发性,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临床大约70%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全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10%左右。大多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少见。

病历简介

患者,女,62岁,因“上腹疼痛四天,加重五小时”入院。患者入院前四天无明显诱因下感上腹部疼痛,经抗炎对症治疗后无好转。入院前五小时感腹痛加重,伴恶心,无腹泻,无黑便。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T:36.5 P:75次/分 R:18次/分 BP:128/88mmHg 腹平软,左上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肠鸣音弱,肝脾肋下未及,全服未及包块。血常规:WBC:12.7X10^9/L B超示:胆囊结石 腹水。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心肌酶谱正常。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腹痛无明显好转。入院八小时后,患者腹痛加重,腹肌紧张,剑突下压痛反跳痛明显。初步诊断为腹膜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下50厘米处空肠缺血、坏死,长度约30厘米。

讨论

误诊原因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相对较少,文献报道发病率仅占人口的1.8/10万。

1 常见发病原因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腹部手术、腹部感染等可致血液凝固性增加的因素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本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使用口服避孕药者占年轻女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15%左右。

2 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轻微腹痛,呈间隙性,但不剧烈,易忽视,排便规律改变,腹泻或便秘,此期患者症状不典型,查体无明确体症,仅表现为不固定的腹部深压痛,辅助检查也无特异性变化,此时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很困难。而后腹痛加重,时有缓解,随着缺血肠管范围逐渐增大、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但有排便、排气。腹部疼痛程度与腹部体征不相称。一般止痛药物无效,需强镇痛剂如盐酸哌替啶方能缓解。随着肠管缺血逐渐加重,肠壁水肿、渗出,发生腹膜炎,会出现相应体征,此期因腹腔脏器缺血,继发感染,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常规会出现异常。

3 缺乏特异性的辅助检查:腹部多层CT、MRI是早期确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式。

诊治体会:

病情发展到后期时大多危重,手术探查时肠管已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及时切除坏死肠管非常重要。肠管切除一般要距离坏死肠管15~20厘米,肠系膜的切除要在含血栓的近端结扎,与肠管做扇行切除,避免血栓残留,保留的肠管确认有血运和生机。术后除了常规的抗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外,使用抗凝药物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抗凝药物以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主。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深静脉栓塞等的出现。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是关键,因此,出现急性腹痛、呕血、腹胀、出现腹膜刺激征及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尤其是腹痛与腹部体症不相符时,具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本病可能:1 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如血小板增多症、恶性肿瘤等。2 存在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液淤滞的疾病,如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3 近期曾患腹腔内炎症者4有心肌梗塞病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的患者。

【参考文献】

静脉血栓篇3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153例非手术患者,从一般处理、用药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好转率为59.7%,95例随访至今,情况良好。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观察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静脉血液成分不正常地在血管内聚集、凝固,阻塞管腔而导致血流障碍,并激发血栓远端以下的静脉高压与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将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并将出现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乃至出现生命危险。临床上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患者住院时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以非手术保守治疗为主。现将我科自2003年5月至2005年9月收治的153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53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87例。年龄12岁~84岁,各个年龄段均有患病,其中左下肢患病58例,右下肢患病34例,双下肢均患病61例。平均住院天数15d。

1.2结果本组153例DVT患者中除10例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外,出院时治愈率32.5%,好转率59.7%,护理过程中除1例截肢,1例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8例肺栓塞抢救成功,7例有出血倾向抢救成功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肺栓塞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满意度达99%以上。95例患者随访至今情况良好。

2护理

2.1一般护理全面了解病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一般为2周。并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cm~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注意患肢卫生,勿使其损伤,以免因肢端供血较差发生感染而形成溃疡。详细观察并记录肢体温度,肿胀程度,末稍循环色泽变化。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应加强基础护理。若起床活动,应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以增加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水肿加重。

2.2心理支持患者住院后往往会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障碍:对疾病本身不了解,害怕治疗无效,害怕症状加重,害怕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等。并因此而悲观失望,恐惧不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本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比如常见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溶栓药物的机制,溶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发症的观察要点及其相对应的措施,应注意的事项等,通过宣教解除了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我们还通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最新的医疗信息,同种病例的治疗效果,让病区内同类型且效果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同时叮嘱患者及时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让患者明白,他们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医护人员最关心的。用我们的形体语言,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赖,使患者有了安全感,以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了他们占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为患者的康复打下基础。

2.3用药观察

2.3.1尿激酶首选用于溶栓治疗。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2.3.2肝素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2.3.3硫酸镁硫酸镁溶液给患肢局部湿外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浓度为50%左右,温度为30℃~50℃,若>50℃,会增加局部组织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30℃,则刺激局部肌肉收缩,血管痉挛使疼痛加剧,还可增加血液粘稠度。

2.4并发症的护理

2.4.1出血是DVT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1]。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9小时刷牙时3例牙龈出血;第72小时后2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出;第5天后2例患者痔核出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调整治疗方案后症状消失,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

2.4.2肺栓塞是DVT最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在30min内死亡。本组病例中8例患者在用药平均5h左右出现胸闷,气短现象。值班护士立即给半卧位,吸氧,同时通知医师,快速静脉滴入尿激酶等。40min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于溶栓第14天2∶00,起床小便后突然出现胸痛、气短、端坐呼吸,随即呼吸心跳骤停。即给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快速溶栓等抢救措施,30min后抢救无效死亡。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有条件者24h心电监护。绝对卧床[2],严禁患肢按摩及压迫性检查。提高警惕,准备好抢救物品,随时准备抢救患者。

2.5饮食护理

2.5.1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DVT患者血脂较高,应给低脂肪饮食,以减少血液粘稠度。低盐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同时清淡饮食可防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刺激。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大便干燥,并告知患者饮食对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使其积极配合。

2.5.2糖尿病饮食153例患者特别是中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75%。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我们首先为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目的及重要性,适时进行有关讲座,激发他们实施饮食控制的主动性。不仅平时遵守,而且在遇到较多的社会和心理障碍时如聚餐,应酬或他人劝食时也能较好控制。不但自己积极控制,还会作义务宣传,向新病友传播自己的新知识。

2.5.3戒烟宣教戒烟重要性,使患者明白吸烟可引起血管痉挛,又可增加血液粘稠度而自觉戒烟。本组病例中有吸烟史者通过自己努力,加上护士监督鼓励已全部戒烟,回访亦无复吸者。

3健康指导

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适量运动。发病后10天左右可床上活动,定时作屈伸运动。2周后下床,步行时疼痛即刻休息,缓解后继续活动直到达到预期目标。鼓励逐日增加活动量。遵医嘱服药。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预防和消除形成溃疡的原因。每日清洗足部有湿疹,足癣尽早去皮肤科就诊。

4出院指导

需继续服药者,应遵医嘱服用;给予清淡高纤维、高热量饮食;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个月~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5小结

通过对153例非手术住院患者回顾性研究,笔者体会到,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对该病患者的护理,除了基本措施,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2周,抬高患肢[2,3],不可过度伸展或膝下垫硬枕,指导床上活动;疼痛时遵医嘱给止痛剂[2],忌按摩和搓擦患肢,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用力排便使腹压增高,造成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等静脉血栓脱落,收起肺栓塞。不宜穿紧身内衣,以免血液淤滞;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浮肿;若有浅静脉炎症时,避免久站久坐或长时间行走,站立变换负重,加强腓肠肌收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肺栓塞症状出现,立即平卧,高浓度吸氧,建立静脉通路,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抢救;溶栓抗凝期间,观察过敏反应及并发症。刺激性药物,饭后服用;定期随防。新晨:

参考文献:

[1]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2]瘳桂红.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8):34.

静脉血栓篇4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肺癌;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71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美国和欧洲发病率为4%~20%,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报告显示,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早期死亡率均很高,分别为3.8%和38.9%。但目前国内关于VTE的预防和治疗与国际指南存在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临床一线的相关资料来研究并改进我国VTE的防治现状。本研究通过观察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相关因素,为预防及治疗肺癌合并VTE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病理学、细胞学确诊的532例肺癌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明确VTE诊断22例,占同期收治肺癌患者的4.14%(22/532),均有随访记录。肺癌组织学分型参照1999年WHO公布的肿瘤组织学分型国际标准,分期参照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公布的肺癌分期标准[1]。

本组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中,男14例(63.6%),女8例(36.4%);年龄28~74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类型:全部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腺癌18例(81.8%),鳞癌4例(11.2%)。ⅢB期6例,Ⅳ期16例;7例合并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伴慢性合并症10 例(45.5%),分别为高血压3例,脑梗死2例,慢性肺部疾病2例,2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接受化疗的患者有17例(77.3%),其中有2位患者同时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无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1.2 VTE检查方法 螺旋CT:应用GE Brightspeed 螺旋CT检查。对患者进行胸部平扫,采用CARE dose 扫描方式。指标设定:重建层厚5 mm,准直15 mm×1.5 mm,进床速度每秒15 mm,扫描速度每秒2 r。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前臂静注对比剂,注速速度3 ml/s,在肺动脉干水平应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进行扫描(扫描准直为15 mm×0.75 mm,进床速度每秒9 mm,扫描速度每秒2 r)。注射造影剂后180~240 s后以CARE dose 方式从腘静脉水平至双肾静脉水平行下肢及腹部深静脉扫描[2]。

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根据《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像学检查操作规程推荐方案》方法进行检查,探头为线阵式,探头频率为3.5~5.0 MHz,取样容积置于血管中央,声束与血管夹角小于6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和TNF的表达水平,采用半定量乳胶凝集法检测D-二聚体,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 字2检验分析VTE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临床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IL-1 和TNF。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VTE与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P

2 结果

2.1 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 本组血小板计数高、腺癌患者VTE发生率(5.97%、10.78%)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正常、鳞癌患者(P

表1 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

2.2 VTE临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IL-1和TNF水平升高是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相关临床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62.126、2.437和2.014)。

3 讨论

当前研究证实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目前认为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任何增强凝血功能,抑制抗凝-纤溶作用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4]。肺、前列腺、乳腺及结直肠肿瘤是最常合并深静脉血栓的肿瘤,占所有深静脉血栓患者的10%~15%。恶性肿瘤是继发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其使肺栓塞的发病率增加4倍[5]。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32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把其中22例肺癌合并VT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年龄、性别、病理类型、D-二聚体、IL-1、TNF等临床因素与VTE的关系。结果表明:(1)血小板计数高、腺癌患者VTE发生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正常、鳞癌患者(P

目前,对于肺癌患者并发 VTE 的具体机制还未完全阐明[6]。结合本研究结果及文献,分析肺癌易并发VTE的机制有:(1)导致促凝物质增多,激活凝血状态;主要是组织因子和癌性促凝物质。组织因子通过增强凝血因子Ⅶ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癌性促凝物质是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可依赖维生素K直接激活凝血因子X。(2)肺癌引起体内抗凝活性的减低,主要是抗凝血酶Ⅲ、蛋白C及蛋白S的缺乏。(3)肺癌继发血小板活性异常,肿瘤细胞可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聚集。(4)血流速度和血管壁异常:肿瘤细胞可直接破坏血管壁,从而使胶原和基底膜暴露,促进血栓形成[7-8]。

参考文献

[1] 王敬慧,张树才,高远,等.70例肺癌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0,32(11):869-872.

[2] 蒲增惠,于红霞,赵茂茂,等.小剂量华法林预防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7):35-36.

[3] 杜永良,李峻岭,米玉玲,等.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15例临床分析[J].癌症进展杂志,2009,7(6):675-678.

[4] 苏春永,杨晓光.肺癌术后伴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治疗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9):2219-2220.

[5] 李光明.以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症状的肺癌1例并文献复习[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2):1407-1408.

[6] 朱韧,刘锦铭,张海平,等.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89例临床分析[J].肿瘤,2011,31(10):911-917.

[7] 江庆华,黄 敏,张仕碧,等.肺癌患者深静脉置管致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8):1682-1683.

[8] 赵秋红,张力,原永平.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新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522-1524.

静脉血栓篇5

【关键词】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

value of mri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 thrombosis

zhou yi, chen mao-gang, li shi-hong, fu yi-gang,et al.

the yancheng 1st hospital.yan cheng, jiangsu, 22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value of mriand mrv for the 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16 cases of cvst. results the cvst occurred in the middle age and young adults mainly.most got the illness acutely or subacutely.the early clin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headache,vomit some accompanied with focal neurologic impairment or seizure.the imaging finding in cvst were venous sinus occlusion, venous infarction and hemorrhage, the signs of dural sinus thrombosis on mrv included the lack of a typical hihg-flow signal from a sinus and stenosis.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dehydration,anticoagulation and throbolysis.13 of 16patients recovered.3 of 16 patients died. conclusion mriand mrv are the best choice in diagnosis and follow-up of cvst,superior to ct,and can replace invasive dsa.

[key words] the 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 thrombos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ins and sinuses thrombosis,cvts)的形成是一类并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与动脉型脑卒中不同,主要影响中、青年,其症状和临床病程高度多变,临床漏、误诊较多,导致很高的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wwW.133229.COM近年来报告较前明显增多,但不明原因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及不同时期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改变目前报告甚少,现将我院2005~2009年收治的16例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患者资料结合影像技术主要是常规mri和、dwi、mrv、部分dsa的表现,回顾分析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不同时期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误、漏诊原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5~2009年确诊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ts) 住院病例资料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3-58,平均38.6。发病时间2天-半月不等,其中急性起病(1周内)9例,亚急性起病5例,慢性发病2例,均为住院病人。病因为:妊娠2例,产褥期2例,高热、出汗、脱水3例,口服避孕药1例,腹泻2例,慢性中耳炎2例。下肢血栓1例,无明显诱因3例。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发病时头痛14例(88%);恶心呕吐10例(63%);视乳头水肿10例(63%);视力下降8例(50%) ;意识障碍6例(38%);抽搐6例(38%);轻微脑膜刺激征3例(19%);肢体瘫痪2例(13%,其中 1例四肢瘫、1例轻偏瘫);精神障碍2例(13%%);耳鸣、听力下降2例(13%)。病理征阳性病例(38%)。6例做了腰穿检查,其中5例脑脊液无色透明,1例为淡血性, 压力均增高,为200-400毫米水柱,平均280毫米水柱。细胞数正常4例,增高2例,以15-33×106/l,以单个核为主。蛋白正常者4例, 增高2例,为0.45-0.51g/l,糖及氯化物均正常。其中10例院内、外做了头颅ct平扫,8例正常,1例右基底节腔隙梗死,1例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

16例均mri采用美国超导ge 1.5 twinspeedmr机,使用头颅双控阵线圈。行不同的脉冲序列mri检查常规行se序列t2wi、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 t1wi、t2wi和、dwi、行二维时间飞跃法静脉成像(2d-tof法)静脉血管成像.mr venography,(mrv)、其中3例加做了增强,dsa检查1例。16例中上、下矢状窦、直窦血栓最多见。并可见横窦、乙状窦、窦汇血栓。未见海绵窦血栓。

结 果

回顾性分析其mr 、mr静脉成像(mrv)显示影像学表现:可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1)常为多处静脉窦同时受累;(2)形成血栓的静脉窦增粗、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 典型表现为"白三角"征;静脉窦内出现各期信号不同的血栓呈现等或短、混杂t1、短或长t2信号影,(3)在急性期做增强扫描可见"黑三角"征;或表现为三角形的硬膜静脉窦断面上,硬膜窦壁、边缘强化强化、呈高密度与腔内低密度血栓形成对比。(4)间接征象(脑水肿、脑梗死、脑出血等。皮层梗塞加重脑水肿,引流区域深、浅静脉迂曲扩张,皮层出血性梗死。

cvts脑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cvts)是指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高凝体质患者,在感染、肿瘤、分娩、应激、脱水等诱发因素作用下,脑静脉和(或)静脉窦内血栓形成,阻碍脑组织的正常血液循环,导致脑缺血、梗死、出血和颅内高压等症状。cvts的发病率较低,约占脑卒中患者的1%。由于该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不能引起患者和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当病人出现肢体偏瘫时,尤其头颅ct显示低密度灶,极易误诊为脑梗死;头痛、肢体瘫痪、颅ct见出血灶,易误诊为脑出血;当病人突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甚至脑脊液为淡血性,容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当病人出现四肢瘫或双下肢瘫,伴有发热及脑脊液改变时,易被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等脊髓疾病。[6,7]

cvts的发病机制复杂,尽管约20%-30%的患者找不到病因,但医学界认为高凝体质和诱发因素是cvts不可缺少的因素。cvts常见的病因主要有:(1)耳及乳突炎症;(2)妊娠及围产期;(3)服用避孕药;(4)高凝血状态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5)红细胞增多症和先天或后天心脏病;(6)镰状红细胞贫血;(7)重度脱水;(8)创伤;(9)白塞氏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0)肿瘤等[1]。先天性高凝体质包括抗凝血酶ⅲ、蛋白s、蛋白c缺乏等,而常规凝血四项检查可能正常。后天性高凝体质包括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因此,高危人群:对高凝体质孕妇进行密切的围产期观察,发现早期征象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磁共振影像诊断:cvts的部位及预后cvts可分为静脉窦血栓、大脑浅静脉血栓和大脑深静脉血栓。静脉窦血栓中以上矢状窦血栓、下矢状窦血栓、直窦、窦汇血栓、乙状窦血栓、海绵窦血栓较常见。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最常见[2,3],本组报告与文献 相符。cvts的影像学诊断 mri因其对流动敏感、多方向直接成像和无损伤的特性已成为cvts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5]mri结合mr血管成像(mrv)既可定位、定性、又可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流、血栓形成的动态观察、较好地显示不同时期的血栓的演变过程,一般急性期(0-5d)时常表现为t1wi上等或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或等信号、dwi高信号,增强扫描静脉窦血管强化为管腔不强化,硬膜可见增厚并强化,同时可见脑表面及深部代偿引流静脉增粗强化,反映完整红细胞内的脱氧血红蛋白。亚急性期(6-15d)时t1wi变为高信号,t2wi仍呈低信号,dwi混杂高信号,随时间延长红细胞破裂溶解,游离稀释正铁血红蛋白的形成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部分出现于急性末期、和慢性早期)(15d-3月)慢性期血栓在t1wi、t2wi、dwi信号减低dwi等信号,静脉窦可再通恢复正常,血管再通则表现不同程度流空信号,侧支循环可见于颅内皮层及深部静脉、颅骨导静脉、面静脉和头皮静脉等。本组病例信号特点变化较多为多样,考虑是血栓形成后不同时期的病理演化和不同再通的结果。

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信号在mri se序列与血流相似,易漏诊,此外正常静脉窦流动相关增强高信号,也可能误认为静脉窦血栓。mrv技术可直接显示静脉窦的充盈情况,可较好地显示阻塞静脉窦,克服mri平扫假阴性的缺陷。慢性期血栓部分开通,静脉窦流空信号部分恢复,干扰诊断,mrv技术不受血栓信号随时间变化影响的优点弥补了mri不足,诊断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从本组病例多轴面显示静脉窦血液流空信号消失均呈中等t1wi、或短t1wi信号。dwi呈不均信号、有出血者dwi高信号外低信号环较明显。以t2wi上可看出受累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有更高的特异性,t2wi静脉窦内呈极低信号,而静脉窦壁信号改变呈高信号是诊断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的重要征象。静脉窦窦闭塞可致静脉回流障碍,静脉压增高、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皮层和皮层下点、片状出血灶,脑组织瘀血。mri可显示受累静脉窦引流区域脑组织内继发改变,如脑水肿、脑出血和脑梗死及脑室系统改变的情况,有助于病情和预后的判断。

dwi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评价静脉血栓,约41%的静脉窦血栓由于adc值降低,dwi呈现高信号,当出现此征象,临床症状比较重血栓完全再通机会较小。dwi扩散加权成像也可区分血管源性水肿(adc值升高)与细胞性水肿(adc下降),adc值下降的脑实质改变常为不可逆性,adc值正常或升高的脑实质预后较好。

mri结合mr血管成像(mrv)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与静脉窦发育不良或不发育及流动相关伪影相混淆,避免将t2wi上脱氧血红蛋白及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所致低信号与流空信号相混淆,显示脑实质异常较ct敏感。静脉性水肿或梗塞表现为t2wi及dwi上高信号,多累及皮层下,也可累及皮层区,与动脉供血区不一致,可伴有出血。mrv是一种无创、可靠的静脉成像技术主要的脑静脉和静脉窦都可做到良好的显示,静脉窦血栓mrv显示受累静脉窦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边缘模糊和充盈缺损,以及侧支循环的情况 本组采用2d-tof法,2d-tof法对慢血流敏感,无饱和效应,常用于颅内静脉血管成像。2d-tof法成像可观察到血栓的部位及范围。2d-pc法较少应用。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比较典型的mr影像学特点; mri结合mr血管成像(mrv)是有效的诊断、检出本病优于ct,能弥补ct的不足, 较ct有更高的价值。在阳性检出率、病灶分布方面与dsa有极好的吻合性。我们认为mri结合mr血管成像(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非创伤性、简单易行、快速影像学手段,有可替代dsa诊断cvts金标准的趋势。是诊断和随访cvst的最佳方法。mri结合mr血管成像(mrv)、增强扫描能作出早期诊断;对cvts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飞,邹立秋,刘汉桥等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静脉系统中的应用价值 罕少疾病杂志[j] 2007,14(5)

2. 罗 峰,高培毅.脑静脉窦闭塞的mr表现及颅内高压关系初探.中华放 射学,1997,31(12):800.

3. bousser mg,lyon-caen o,gray f.cerebrat venous thrombosiu:a reriem of 3 8 cases.stroke,1985,16:1.

4. 王守春,刘 群,张 昱,等.galen静脉血栓与神经疾病.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3):138.

5. pabayachee ts,binghem jb,graves mj,et al.dural sinus thrombosis and im aging.neuroradiology,1991,33:10.

6. 陈茂刚,左其龙.1例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误诊分析 首都医药,2007(30)36.

静脉血栓篇6

1 围术期的护理

1.1 术前准备

1.1.1 心理护理由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患肢血供有截肢危险,因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有猝死危险,病人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滤器费用昂贵,病人经济、精神负担都很重,故应早告知治疗方法有效性、必要性,操作简便安全微创显效的特点,取得病人的理解配合。

1.1.2术前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常规监测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肺栓塞的表现,病人绝对卧床,患肢抬高20°~30°,切忌按摩患肢,禁止频繁翻身和深呼吸、咳嗽,以防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1.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1)术后回病房要求病人穿刺侧肢体,制动24h,禁止蜷曲,局部加压4h,不主张长时间制动,防止血栓形成。(2)遵医嘱继续溶栓、抗凝活血、祛聚治疗同时,每日检测出凝血系列,这在治疗方面有极其重要参考价值。(3)观察出血倾向:要密切观察伤口处渗血、出血情况,观察血压、心率及末梢循环情况,观察皮肤颜色、皮温以及肿胀改善情况,注意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散在出血迹象。

1.3 术后饮食与运动指挥

1.3.1 饮食指导病人进食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胆固醇的饮食,禁食生冷硬及太烫刺激性食物,防止消化道出血,保持大便通畅,不可用力排便,以免增加腹压,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阻力。

1.3.2 运动术后第2天即指导病人在床上做踝关节屈伸、旋转、内外翻功能训练,通过各肌群收缩,改善血流淤滞状态,增加腓肠肌泵的作用,增加股静脉血流,促进下肢静脉血流,严格吸烟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2 小 结

静脉血栓篇7

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有多种方法,有效率92%~100%[1],主要用于急性动脉血栓,因操作难度大,故极少用于静脉血栓,我院根据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原理,利用浅静脉血流可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而深静脉血流则不能返流至浅静脉的原理从患肢足背静脉穿刺后,在下肢穿刺部位之上扎止血带输入尿激酶,使溶栓药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进入血栓部位,使侧支循环开放,维持血流,保护血管内膜及瓣膜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32例患者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50~76岁,发生于左下肢者24例,右下肢者4例,双下肢者4例。其中16人行静脉造影检查确诊,9人同时彩色超声检查;5例经临床结合彩色超声检查确诊,另11例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而确诊。其中6例在其他医院经周围静脉输液治疗4~7d(药名不祥),症状未减轻,转入我院,本组患者腿围均较健侧有不同程度增粗。溶栓治疗7~14d,达到满意效果,随访3~5月,无1例遗留明显血栓后综合征。

1.2 护理观察项目

患肢与健侧同一平面对照并记录实侧腿围周径长度,每天上、下午各一次;观察皮稳、色泽、浅静脉怒张的变化;Homans征,即患肢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引起小腿深部疼痛的情况;腹股沟下方股三角或腓肠肌压痛的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出血、胸痛、咳漱、呼吸困难等症状。

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患肢足背静脉输入0.9%NS250ml+尿激酶20万U,每日3次,丹参液250ml缓慢静滴,抗生素及右旋糖酐由健侧双上肢输入并皮下注射肝素,给药2~3天后患肢疼痛明显减轻,注射肢体制动2h,7d为一疗程,进行抗凝、祛聚、化瘀、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3 结果

18例治疗7~10d痊愈。13例好转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治愈率72%,总有效率95%。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方法简便,患者易接受。但患肢因肿胀、疼痛、颜色暗红、活动受限,再在患肢输液,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感到恐惧不安,我们耐心告知患肢输液的目的,及作用,给予心理疏导,当患者症状日渐减轻时,患者不但消除了恐惧,且增添了信心,而积极配合治疗。本组无1例发生肺栓塞者。

4.2 患肢护理

急性期瞩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加速消肿,同时用MgSO4粉湿敷(36。),2次/d,以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肢循环的建立,减轻疼痛。当肢体感觉酸胀、疲劳时更换,行足部轻微背曲活动,避免按摩和剧烈活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每日测量腿围并记录,以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注意患肢皮温、足趾颜色及注射部位有无异常情况,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本组有4例患者足背肿胀明显,经MgSO4湿敷后肿胀减轻。

4.3 观察出血情况

因尿激酶为溶栓药,在抗凝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腹黏膜出血、紫癜、血尿及黑便,每日监测凝血4项(TT、Fid、PT、APTT),一但发现告之医生及时处理。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停药后症状消失。

4.4 一般护理

瞩患者进食清淡不、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感冒,减少增加腹内压的一切因素,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告戒戒烟的重要性,使患者很好的配合治疗。

4.5 健康教育

给患者讲解患病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强里烈收缩,血流缓慢,使血细胞堆积,致病情加重或复发;多饮茶促进排泄,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少量饮酒,起到活血的作用;避免久站、久坐、久行;多饮水,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食物,禁辛甘肥厚之品,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及静脉栓塞的发生。

参考文献

静脉血栓篇8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超声引导;N静脉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3.1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正逐渐上升, 其中最严重的危害就是血栓容易脱落, 随血流而导致危及生命的肺动脉栓塞。同时, 也能因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发展为股青肿, 严重者会出现下肢肢体的坏死。并且会并发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郁滞性溃疡等。现如今医学界公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1]。目前, 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溶栓, 本院通过在超声引导下经N静脉置管溶栓来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 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1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为2012年3月~2014年12月来本院就诊, 临床表现为单肢肿胀, 其中左肢60例, 右肢52例, 82%患者Homans征阳性, 112例患者均经过超声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56例。治疗组男33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52.5±13.4)岁。对照组男29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56.4±11.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在治疗前均给予抗凝治疗。治疗组进行超声引导下经N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手术过程为:取卧位, 用18G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穿刺N静脉。从穿刺针注入生理盐水确认是否位于N静脉内, 再置入5F刀鞘管, 穿入导丝。经导丝将Unifuse溶栓导管(美国AngioDynamics公司)放置血栓内至导管近端超过血栓近心端。经导管以100万U/d剂量微量泵注尿激酶7 d, 并经溶栓导管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分别观察患者第3、5、7天的疗效。治疗期间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有无严重出血等并发状况。对照组仅直接在足背浅静脉处用微量注射泵将尿激酶按同样的方法剂量治疗。

1. 3 疗效评价标准 7 d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消肿率和溶栓率。肢体消肿率计算方式:(治疗前双下肢膑骨上下15 cm处周径差-治疗后周径差)/治疗前周径差×100%。肢体溶栓率计算方式[2]:静脉畅通程度分为不畅通2分、部分畅通1分、完全畅通0分。溶栓率=溶栓前后评分差/溶栓前评分×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肢体消肿率分别为(95.34± 8.78)%、(65.85±10.25)%, 治疗组优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好发于欧美地区, 但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3]。血栓栓子的脱落致使肺、脑的急性栓塞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 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但都存在着治疗不彻底、易发生严重的出血状况以及复发率高等问题[4]。而导管直接溶栓伴随现代介入技术蓬勃发展已成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的方法。通过导丝和导管进行物理性开通加上尿激酶溶栓治疗下静脉开通率明显上升。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一般情况良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推荐导管直接溶栓作为首选治疗方法[5]。另外, 导管溶栓治疗有着操作简单、创伤小、易恢复且肢体麻木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N静脉体表难定位, 常规穿刺容易损伤N动脉, 从而造成手术过程中出血较多。而在超声的引导下就不存在这一问题。

随着介入技术的成熟与发展,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导管溶栓治疗已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应用。本次研究发现, 治疗组的下肢肢体消肿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超声引导下经N静脉进行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具有并发症少、操作方便且溶栓率高等优点, 与普通的溶栓治疗相比, 临床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颖, 张曦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9):764-767.

[2] 鉴涛, 陈], 秦委委.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6):1006-1007.

[3] 陈浩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14(6):795-797.

[4] 殷敏毅, 蒋米尔, 李维敏, 等.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中期疗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l, 31(12):1741-1745.

[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中华外科杂志, 2012, 50(7):611-614.

[6] 胡潍青, 孙波, 裴长, 等.超声引导下经N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 30(4): 260-263.

上一篇:现代牧业范文 下一篇:饮食与健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