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穿刺术范文

时间:2023-09-30 13:56:35

静脉穿刺术

静脉穿刺术篇1

【关键词】  穿刺术 中心静脉置管术 穿刺点 导管法

        seldinger穿刺法1953年由seldinger首先采用经皮穿刺法进行血管插管的技术,该技术取代了以往直接穿刺血管或切开暴露血管进行插管造影。此穿刺插管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很快得以广泛应用。        seldinger穿刺法操作的基本步骤是:以带针芯的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针芯,缓慢向后退针,退至有血液从穿刺针尾端喷出(静脉血是缓慢溢出)时,即插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再沿导丝插入导管,并将导管插至靶血管,进行造影或介入治疗。

        改良seldinger穿刺法:1974年,drisoll对seldinger穿刺法进行了改良,他以不带针芯的穿刺针直接经皮穿刺血管,当针尖穿透血管前壁,进入血管腔,有血液从针尾喷出时,即停止进针,不再穿透血管后壁,然后插入导丝、导管。改良穿刺法因不穿破血管后壁,发生血肿等并发症的机会就更少,该方法已成为目前主要的血管穿刺法。

        一、中心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穿刺适应证:①需快速输血及补液的患者,利用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可随时调节输入量和速度;②监测压力;③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患者的抢救;④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⑤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⑥中心静脉压用于判断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有效循环血容量。

穿刺置管途径: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动脉穿刺多选股动脉和桡动脉。

        1.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1)锁骨上路:患者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

        (2)锁骨下路;患者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1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从锁骨中点下lcm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进针时紧靠锁骨下缘可减少气胸的发生机会。在进针的过程中同时回抽,当回抽到暗红色血液时停止进针,并反复回抽测试其是否通畅,确定在静脉腔内后即可进一步置管。

        2.颈内静脉  起源于颅底,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沿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再下行与对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右侧无胸导管而且右颈内静脉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段基本为一直线,右侧胸膜顶较左侧为低,故临床上常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三个部位进针。

        (1)前路:患者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操作者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0.5cm处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0°,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2)中路: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

      (3)后路: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

        3.股静脉  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3cm,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0 cm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成一直线,触摸股动脉搏动,以股动脉内侧0.5cm与腹股沟皮折线交点为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针尖斜面向上,针体与皮肤成30°-45°。

        静脉穿刺血管选择:股静脉位于股动脉的内侧,由于有可触及搏动的股动脉作为标志,且如果误穿股动脉亦易于压迫止血,相对较容易穿刺,紧急时刻、学习阶段及某些情况下多选用此血管,缺点是穿刺侧下肢需制动,且离会阴部较近,容易污染。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较容易管理,穿刺难度略高。

        二、股动脉穿刺

        股动脉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2-3cm,可避免形成腹膜内血肿,术后拔鞘也好压迫包扎。穿刺常常只用穿刺针,而不需连接注射器,穿刺动脉成功后血液从针尾喷出,再依次送入导丝及导管或鞘。

        三、心包穿刺

        首先,在超声心动图下定位,通常积液厚度>10mm穿刺较为安全,可取剑突下或心前区穿刺。剑突下穿刺不易误伤冠状动脉,但路径较长,有时普通穿刺长度不够;心前区穿刺路径短,易操作,但易损伤肺及冠状动脉。参照超声心动图所测皮厚进针,穿刺成功后送入j型导丝,多数情况下不需切皮肤,直接用扩张管扩张皮肤至壁层心包,将中心静脉导管或专用的引流导管沿导丝送入心包腔,缝合或胶贴固定,导管放置深度通常在15cm左右,抽液不顺时可变换体位或稍拉出。导管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留置。

参 考 文 献 

[1]michael rosen主编.何孔源译.中心静脉插管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133-138.

[2]黄忠.改良低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98 例应用报告〔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 23(1):43.

[3]刘俊杰,赵俊. 现代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056-1058.

静脉穿刺术篇2

关键词:周围静脉穿刺 静脉 护理工作【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67-02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输液治疗和抢救工作的关键步骤之一,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护理操作之一,更是患者和家属评价护理人员水平和工作质量的最直观的依据。周围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方面、护理人员方面还有外界因素等等,临床差异较大,掌握适宜的穿刺手法会明显提高穿刺率,真正做到“一针见血”。现将近五年来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技巧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1 静脉的选择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穿刺部位也有不同,包括年龄、胖瘦、疾病以及生活质量等。一般情况下,肘部浅静脉及腕部、手背、足背部浅静脉等四肢远端浅表静脉比较常用,尤其是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的穿刺部位[1],它们有较好的网状结构,与深静脉相通而回流心脏。3岁以下的小儿可选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2],注意穿刺前需要将头发剃净,同时绷紧头部皮肤,进针角度最好>40°,在回血后立即固定以免刺破血管[3]。

2 穿刺失败的原因

刘志芹[4]通过分析890例静脉穿刺输液的患者,总结了穿刺失败的多种情况,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如情绪激动或者低落;技术因素,如选择血管不当,进针角度偏小,固定不牢等;有学者[5]发现反复穿刺弹性差或者近关节处的静脉常常会引起输液过程中液体渗入皮下或者点滴不畅;还有环境因素,如在夜间穿刺角度容易出现偏差,室温过低会造成血管的收缩变细等等。胡正梅[6]认为调节器的位置高低、输液瓶悬挂位置、患者的个体差异等等都会引起周围静脉穿刺无回血现象的出现。张俊平[7]对32例心脑血管患者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前后的临床静脉穿刺成功率对比观察发现,经常口服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下降,考虑是因为常服阿司匹林会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血管的弹性。

3 穿刺的技巧

3.1 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8]。护理人员,尤其是年轻的护士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常常会因为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工作繁忙、身体疲劳等等导致判断、感觉失误,会影响穿刺技术的正常发挥,尤其是小儿穿刺时会疼痛难忍哭叫,可能加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要求护理人员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认真学习并掌握人体血管的分布及特点,经常与患者沟通,认真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以投入到每一天的护理工作中,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3.2 因人而异的穿刺技术。护理人员具有娴熟的穿刺技术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掌握不同患者的皮肤血管质量特点,血管弹性的好坏、血管壁的厚薄、管腔的狭窄情况、皮肤的松弛状态等等,灵活掌握穿刺技巧,因人而异,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3.2.1 老年人。老年人群大部分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常常伴有血管弹性差、血管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加之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穿刺时常常会出现回血缓慢或者根本不回血的情况[9]。此类患者要求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较高,穿刺时需要绷紧皮肤,选择较大、较直的血管,同时穿刺力度要相对小一些。尤其要耐心的体会穿刺针刺入血管时的落空感,即使无回血也可以挤压输液管看是否会出现少量的回血,如果滴入液体时没有阻力,局部也没有出现隆起,说明针头已经入血管。

3.2.2 长期输液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血管的质量相对较差,护理人员需要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血管,一般情况是由四肢末梢至近心端,从细到粗,轮流交替的选择输液部位[10]。

3.2.3 肥胖患者。肥胖患者皮下脂肪丰富,皮肤表现通常看不到血管,建议穿刺时操作者需要用食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的方向和深浅度,以40~45°从血管正上方进针,力度较平常稍大些[11]。难度较大的肥胖患者可让协助者在距离进针点5cm处轻按穿刺的静脉,由近心端向远心端牵拉静脉以固定血管,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3.2.4 小儿。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细小,患儿往往哭闹不休,穿刺前需要指导家长固定好患儿的手脚及头部,左手食指及拇指将患儿的头部皮肤绷紧并固定,右手持针以30~40°迅速进针,当针尖刺进头皮时立即压低角度5°刺入血管直至回血,回血后不能继续潜行需要立即固定。个别小儿的头皮静脉和动脉较难鉴别,建议采用指尖触摸法以触摸血管有无搏动。

除了上述提及的部分患者,对于消瘦、肿瘤、水肿、血液病以及脱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都需要特殊处理,掌握个性化的穿刺对策。

3.3 有效的穿刺技术。

3.3.1 提高血管充盈度。提高静脉的充盈度是周围静脉穿刺中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一针见血”。一般情况下,压脉带的松紧度以能阻断血流,但又不至于阻断动脉血流和脉搏为最佳。但是临床上传统使用的压脉带毕竟是一种盲目操作,操作时还是会引起静脉充盈不明显或者静脉充盈缓慢的情况,能见度和静脉充盈度不尽如意。邵纯等[12]在周围静脉穿刺时把血压计袖带代替压脉带,穿刺前臂时将袖带加压至患者的舒张压水平,穿刺手背时袖带加压至略低于舒张压水平。结果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压脉带组,弥补了压脉带的盲目操作,对于年老、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尤其值得推荐。

3.3.2 适当调节调节器和输液瓶高度。根据液体压强原理,输液器和输液瓶的高低对各个方向都会产生压强。输液器过低则水位差小,管内液体的流速相对就慢[13];输液瓶悬挂位置过高会降低静脉压和输液瓶内压压差,均不易出现回血。有研究发现,输液管调节器距离输液管80cm左右的位置,相当于输液管与茂菲氏滴管之间上1/3的位置[14];使输液瓶置于高于穿刺点20~30cm处或者平行于穿刺部位都会加快回血的速度[15]。

3.3.3 有效扩张血管[16]。由于冬季室温过低,患者的血管收缩变细,会降低穿刺回血的成功率。可以考虑保持室温18~20℃,静脉穿刺前使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对穿刺部位进行热敷2~3min,有条件者开暖气或者采用轻拍、揉搓的方式使局部组织的温度升高,利于静脉血管的显露与充盈,待血管扩张后再进行静脉穿刺,可以有效地提高周围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3.3.4 减轻穿刺疼痛。张鹤[17]对既往文献进行总结,发现增大进针角度、选择痛觉不敏感的血管如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三掌骨头形成的三角形区、调整针尖角度如穿刺时斜面略向左或者直接进入血管等等都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进针时伴随的疼痛感,减少组织的损伤。

当然,穿刺环境也会对周围静脉穿刺的成功产生影响,包括注射室的光线、是否安静等等,需要尽最大可能的为护理人员营造一个良好采光的安静、舒适的外界环境。

提高周围静脉穿刺率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和满意的服务,重要的是为抢救和治疗赢得了时机。护理人员在进行周围静脉穿刺过程时,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输入的药物性质以及患者可以接受的穿刺部位进行综合评估,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信任感,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分析、摸索,努力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参考文献

[1]陈艳.周围静脉穿刺技术探讨[J].哈尔滨医药,2011,31(4):281

[2]翟会珍,詹莉.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26):111-112

[3]王金鹏,金玉超,柏蕊.浅谈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能的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30(1):73

[4]刘志芹.引起周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临床及实验医学杂志,2011,22(10):1790,1794

[5]章波.静脉穿刺后局部淤血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44-145

[6]胡正梅.周围静脉穿刺无回血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92-93

[7]张俊平.浅谈肠溶阿司匹林对周围静脉穿刺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2):4

[8]李萃华.周围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机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19(6):153-154

[9]张盼花,周爱杰,史颜敏.老年病人输液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2(4):71

[10]李素梅.周围静脉穿刺失败80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90-91

[11]夏利.周围静脉穿刺技巧与体会[J].西部医学,2008,20(6):1312-1313

[12]邵纯,吴延洁,徐祖和.血压计在周围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09,11(18):1563

[13]田春玲.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的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11(6):4436

[14]朱小琼.高调节器低瓶穿刺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报道,2007,13:61

[15]葛志红,张孟祥,王红伟,等.静脉输液回血问题研究[J].护理研究,2007,9(21):2418-2419

[16]高翠兰.周围静脉穿刺常见的失败原因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2121

静脉穿刺术篇3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充分有效透析的基础,是目前血液透析(HD)患者最能长期稳定使用的血管通路,是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动一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对患者至关重要,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1 内瘘血管的特点

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积聚,如果透析不充分,病人的食欲普遍欠佳,再加上饮食上控制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患者皮下脂肪减少,皮肤松驰,血管易滚动。又由于频繁穿刺使用内瘘,血管壁上有许多瘢痕,导致内瘘血管弹性降低。若穿刺不当会引起局部渗血肿胀,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

2 穿刺技术的改进

2.1血管选择选择相对较直而又有弹性的血管段穿刺,避开关节和静脉瓣,太小的血管不宜穿刺。

2.2穿刺点选择动脉穿刺点至少离开吻合口2cm以上,最好5cm,并且要求该段血管有较强的震颤感;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一般8-10cm以上,最好勿与动脉穿刺在同一血管上;动脉穿刺针应逆血流方向穿刺,静脉穿刺针顺血流方向,目的是减少再循环。每次透析时穿刺点更换,忌用定点穿刺。

2.3进针方法一般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为20°,但由于内瘘血管管壁较厚,进针角度改为40°角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前先用食指指腹仔细探明血管走向、深浅及管壁厚度,严格消毒皮肤,扎止血带时止血带松紧根据内瘘压力而定;左手拇指压住内瘘血管。并向后绷皮肤,使其固定;如皮肤松驰者,同时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分别绷紧血管两侧皮肤,使血管不易滚动,一般从血管右侧进入;血管壁硬者,从血管上方进针,且角度宜大;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再平行进针少许。穿刺失败时,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再穿刺时,一定要压迫穿刺失败部位,避开血肿;选同一血管时,静脉穿刺点要选近心端再作穿刺。

2.4固定先用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皮肤松驰者要用胶布作“y”字固定,以防针头滑脱,再用另一条胶布将穿刺针固定,防针头摆动,注意两条胶布要平行这样既起固定作用又美观,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固定。

3 内瘘的护理

3.1术后早期护理保持术侧肢体清洁干燥,不要随意去掉包扎敷料,触摸伤口,以防感染;若发现渗血不止,疼痛难忍应及时就诊。尤其术后24h内应密切观察,教会患者判断内瘘是否通畅,如静脉侧能扪到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提示通畅,否则怀疑有血栓形成,应立即联系医生及时处理。禁止在术侧静脉输液、注射、抽血、测血压、提重物或佩戴饰物,不能以手当枕头,尽量穿宽松衣服,避免吻合口及静脉侧受压。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后,每天用术侧手做握拳运动或捏橡皮球3-4次,10min/次;也可以每天热敷或将前臂浸入热水中15-20min,2次一3次/d。以上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术后10周内瘘仍未“成熟”,则手术失败,需重新做内瘘。内瘘“成熟”指在动脉血流冲击下,内瘘静脉扩张和肥厚,并触摸到震颤。

3.2内瘘“成熟”后,使用期间的护理

3.2.1做好卫生宣教教会患者每日自检内瘘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2-3次,发现异常及时就诊;透析前用肥皂将手臂清洗干净,免抓破皮肤,透析后穿刺部位避免沾湿;指导患者控制水分摄入量,以免透析中低血压,造成内瘘闭塞。

3.2.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穿刺前应观察内瘘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并且严格消毒皮肤,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严禁在炎症部位穿刺。

3.2 .3内瘘原则上应“成熟”后才能使用,特殊情况需提前使用时,最好只穿刺一针引血,用其他静脉回血。防止因穿刺引起损伤、撕裂形成血肿,并影响内瘘以后的发育和成熟。

3.2.4提高穿刺水平穿刺前认真做好血管评估,切忌急躁,力求一针穿刺成功。若穿刺失败形成血肿当天给予冷敷,24h后改为热敷或擦喜疗妥软膏,最好待血肿完全消退后再使用。

3.2.5正确的止血方法拔针时用弹力绷带缠绕固定压迫扣,手指按压15min-20min,以皮肤及血管进针点为着力点,力度以不渗血又能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宜,手臂可稍抬高。确定止血后指导患者不要立即除去压迫扣,以防途中不小心撞击到穿刺点引起再出血。若出现内瘘出血肿胀、疼痛,须马上按压肿胀部位,必要时回血透室处理,绝不能用止血带止血。

每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都必须频繁做血管穿刺,穿刺成功与否,内瘘保护是否恰当,都直接影响到透析的效果及内瘘的使用寿命。为了保持内瘘通畅,达到有效的血流量,达到长期使用内瘘的目的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仅是要求我们护士穿刺技术高,也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做好内瘘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5

静脉穿刺术篇4

关键词:手背静脉穿刺;改进;比较体会

静脉输液是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因而护理人员需积极掌握静脉穿刺的基础操作及关键技术。一针见血是评价穿刺成功率的重要标准 [1]。为了更好的保护机体静脉,需从远端依次性往近端向心性进行穿次血管的选择,故手背经脉是目前常用的静脉注射部位。为寻求最佳的手背经脉穿刺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0例行静脉注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分别采用常规穿刺法和改进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及疼痛率。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0例行静脉注射患者,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进组,每组患者150例。其中常规组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87例;患者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37.7±2.6)岁。改进组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85例;患者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38.3±3.2)岁。两组患者均言语清晰、神志清醒,两侧肢体健康且无感知障碍,均经前检查提示正常。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比较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针对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穿刺方法,具体措施如下:患者均取平卧位,嘱咐患者握拳,护士用手指绷紧患者手背皮肤后固定静脉,将针头与皮肤约为20°角进针,针管回血后降低穿刺针角度,按静脉方向推进穿刺针(推进长度为5~10mm),然后进行常规固定。

针对改进组患者予以改进后的穿刺方法,具体措施如下:嘱咐患者平卧后,选定合适的穿刺血管,针对手凉的患者予以按摩手背或热水袋保温处理,以帮助手背经脉充盈和扩张,便于静脉穿刺。对患者手背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绑扎止血带;操作者针对手术患者可采用左手握住患者的4个手指,促使患者手背受到各方向的牵拉进而绷紧,形成手指与手背及手背和手腕的两个直角弯曲。操作者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45°角快速刺入血管,见针管内有回血后马上降低穿刺角度,按静脉方向推进穿刺针(推进长度为5~10mm),整个穿刺和进针过程不可停顿,需快速准确,而后进行常规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成功率和疼痛发生情况。

1.4评价标准 ①静脉穿刺评价:穿刺过程中以见血为衡量标准,一针见血为一次穿刺成功,否则为失败;②疼痛评分标准[2]:根据数字评分法(VAS)判定患者疼痛感,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痛,⑴无痛:患者无疼痛,0分;⑵轻度:患者有轻微疼痛感但能忍受,1~3分;⑶中度:患者存在疼痛感且影响到睡眠,但尚能忍受,4~6分;⑷重度:患者有强烈的疼痛感且难以忍受,7~10分;③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本组患者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当数值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对比 经对比分析可知,改进组患者的1次穿刺率为9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8%,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穿刺法疼痛发生情况的对比 如表2所示,采用改进穿刺法的改进组患者穿刺疼痛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对穿刺的满意度对比 如表3所示,改进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2%,常规组组患者总满意率仅为49.3%,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静脉穿刺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患者通过静脉注射接受治疗,而医院也通过静脉滴注手段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故静脉穿刺是护士的日常工作的关键[3]。目前静脉输液的主要穿刺部位为手背浅静脉,而如何提高患者手背1次穿刺成功率是静脉穿刺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静脉输液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在反复穿刺的情况下患者容易出现视觉和痛觉上的感受,从而降低了机体耐受力。以往的静脉注射常要求患者自行握拳,由于患者自身紧张和条件反射,容易出现握拳过紧的情况,尤其是血管较细和手型消瘦的患者,手部肌肉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反而不利于静脉穿刺。本文研究表明,改进组患者的1次穿刺率为9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8%,且采用改进穿刺法的改进组患者穿刺疼痛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改进后的手背静脉穿刺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运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满意程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患者的疼痛感。

参考文献:

[1]詹玉枝.松拳握手法手背静脉穿刺的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10):374-375.

[2]王秀梅,朱桂玉,孙洋.改良手背静脉穿刺法的临床应用体会[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3,24(4):417-417.

[3]蒋瑜,秦媳秀,段水英,等.压力式进针在老年消瘦患者手背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21):2247.

[4]王方艳,郭如兰,刘和波,等.松手法手背静脉穿刺在临床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杂志,2013,27(1):41-43.

静脉穿刺术篇5

【关键词】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解剖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21-3183-02 中图分类号:R32 文献标识码:A

Applied anatomy of puncture intubation in the basilic vein

DONG Bo,FU Neng-rong,WANG Xue-do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Anatomy,Sichuan Medical School,Chengdu 610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the anatomical materials of the basilic vein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The basilic veins on 36 sides of 18copress by macro-observation were studied.Results:The length and diameter of the basilic vein were measured,and the course of the basilic ve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rve and artery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basilic vein was the best vein for venipuncture or hemospasia in the absence of the median cubital vein;It was the most suitable vein to be chosen as the intubation of cephalic vein was very difficult.

【Key words】Basilic vein;Puncture intubation;Applied anatomy

贵要静脉的变异较小而且血源充分,临床上静脉穿刺的意义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对贵要静脉进行了解剖观测,以期为临床应用,尤其是护理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随机选用经福尔马林灌注的成人尸体标本18具36侧(男13具26侧,女5具10侧),对贵要静脉进行了解剖观测,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

2 结果

2.1 贵要静脉的测量值:见表1。

2.2 贵要静脉的起始情况:见表2。

2.3 贵要静脉与神经、动脉的关系:贵要静脉深面是由肱二头肌发至深筋膜的肱二头肌腱膜,此腱膜将贵要静脉与肱动脉、正中神经隔开,贵要静脉可跨过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也可跨过贵要静脉。

3 讨论

3.1 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选择部位,如骨隆突、关节部位、静脉瓣处、血管硬化、血管分布、医源性血管外伤等都可能导致穿刺失败,浅静脉内静脉瓣多,穿刺时应避开,以免引起输液不畅,由于贵要静脉在前臂不受关节活动的影响,多选此部位行静脉穿刺。

3.2 静脉置管部位的选择:静脉置管多选前臂,从表1看出贵要静脉的管径较粗,如遇头静脉插管困难时,选贵要静脉插管的成功率较高。

3.3 贵要静脉的重要毗邻及临床意义:贵要静脉深面是由肱二头肌发至深筋膜的肱二头肌腱膜,此腱膜将贵要静脉与肱动脉、正中神经隔开,贵要静脉可跨过前臂内侧皮神经或被该神经跨过。注射时,注射针或漏入皮下的刺激性液体可损伤该两条神经,这种情况可能对神经产生足以引起肱二头肌和肱肌反射性痉挛的刺激,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前臂屈曲[1],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伟婷,林遂红.静脉穿刺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4:153.

静脉穿刺术篇6

【关键词】股静脉置管;渗液;原因;护理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30-01

由于化疗药物有强烈的局部刺激性,外周静脉注射副反应多,可导致化疗性静脉炎[1],深静脉输液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故近年来深静脉置管广泛用于肿瘤化疗给药[2]。深静脉置管已成为肿瘤病人必不可少的给药途径,既满足了病情的需要,也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并且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常用的深静脉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ICC经上腔静脉和股静脉经下腔静脉。因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方便易掌握,简单经济,置管后不影响病人的肢体活动和翻身,护理方便,故临床上广泛开展。我胃肠外科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股静脉置管56例,其中有7例患者发生股静脉穿刺口渗液,现对这7例患者做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有56例患者行股静脉置管化疗,男38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其中胃癌30例、肠癌26例。置管材料:全部采用成人l6号艾贝尔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常规方法穿刺,全部使用皮肤扩张器,确认导管在血管内后妥善固定并接上液体治疗,每天治疗后用肝素钠封管。

1.2观察方法

观察有无渗液及渗液颜色及穿刺口有无红肿、疼痛、脓性分泌物、局部组织坏死,出现脓液者送脓液培养。

1.3渗液的处理方法

置管后做好交接班,常规置管24 h内更换敷料1次,观察过程中发现穿刺口敷料渗湿立即给予局部消毒,更换敷料。用沙袋局部加压防止渗出。对皮肤特别松弛弹性差的患者,用蝶形胶布将皮肤拉紧加压反折固定,能很好的控制渗漏情况。

2 结果

置管后发生局部渗液7例,发生率为12.5%;7例患者中有2例渗液发生在穿刺术后3天内,有5例发生于治疗结束拔管后;其中4例血清白蛋白低于28g/L,有2例患者有反复穿刺损伤,1例患者静脉导管过敏(表现为导管周围皮肤瘙痒、红肿);所有49例患者未出现渗液患者中,其白蛋白全部在30g/L以上,穿刺均一次成功。有两例出现脓液患者培养出大肠埃希菌。所有出现渗液患者均使用频繁换药、加压压迫、蝶形胶布拉紧加压反折固定的方法处理,均能很好控制渗液。

3 讨论

3.1穿刺口渗液发生的原因

3.1.1慢性消耗体质,患者营养状况差,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体液外渗。

3.1.2置管时反复穿刺,损伤周围组织,导致穿刺口周围组织松弛,穿刺口周围组织损伤性炎症,故局部水肿、炎性渗出。

3.1.3静脉导管过敏,导管作为异物进入机体组织,对机体有刺激性,致敏性,引起局部组织过敏反应,导致无菌性炎症,使组织液渗出增多。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渗出。

3.1.4晚期肿瘤病人,特别是临终病人呈恶液质。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对轻微的组织损伤都没有修复能力,缺乏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容易出现感染。

3.1.5护士在深静脉置管后未及时有效地封管冲管或冲管的量不够。当输液完毕后药液存留于管道附近,致使血小板凝聚,血液粘稠,在局部凝聚成块使管腔部位狭窄。再次输液时虽然液体输注通畅,但由于阻力增加使液体倒流,也是造成局部渗漏的原因之一。[3]

3.2预防和处理办法

3.2.1纠正低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3.2.2置管时应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部位及进针方式,减少组织损伤。

3.2.3操作前询问过敏史,尽量选择组织相容性好的材料,发生严重过敏者,尽快拔除导管。

3.2.4密切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必要时可用砂袋局部加压防止渗出。对皮肤特别松弛弹性差的患者,可用蝶形胶布将皮肤拉紧加压反折固定,能很好的控制渗液[4]。

3.2.5严重渗液者可局部使用生物胶。

3.2.6注意输入液体的先后顺序 每次输液前确定导管是否在血管腔内。输注高渗性或粘滞度高的液体(如脂肪乳、血制品等),应及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充分冲管,防止液体附着在导管内壁而造成导管堵塞[5],这类液体输入时最好隔开,避免造成渗漏。

参考文献

[1] 张润萍.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护与治疗进展.山西医药杂志,2013,42(8):896-897

[2] 叶花.深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护理.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8):1018-1019

[3] 陈飞燕.中心静脉导管不良事件120例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内科,2013.8(4).457-458

[4] Xia L I. Cause Analysis and Nursing Strategy of Postoperative Common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s[J]. 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2012, 5: 014.

静脉穿刺术篇7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8-1234-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深静脉穿刺置管是危重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血液透析和实施全胃肠外营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02~2007年我科完成260例深静脉置管,现对并发症进行丁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60例中男182例,女78例,年龄16~80岁。置管时间2天-12周,锁骨下静脉置管195例,股静脉置管65例。临床应用于血液透析136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116例,股静脉置管20例,均采用双腔管置入;危重病人的抢救输液82例,采用单腔管置入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61例,股静脉置管21例;中心静脉压监测18例,均为锁骨下静脉置管;临时起搏器置入24例,均为股静脉置管。

1.2 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术:患者平卧头低脚高位,用布巾垫于肩胛下,使肩胛骨展开,可抬高锁骨,穿刺侧上肢保持内收位置,头转向对侧,取锁骨中内1/3处下缘约1cm处,局麻下进针,针头方向指向胸骨上凹或喉结刺进皮肤,穿刺针紧贴皮肤或与皮肤成30度角,一般进针3~5cm,采用seldinger法插管。股静脉穿刺术:下肢外展20~30度,外旋30~40度,在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搏动内侧2cm,局麻下进针,与皮肤呈30~40度角,采用seldinger法插管。

2 结果

2.1 穿刺情况:置管260例,成功260例。一次性成功220例,更换对侧穿刺部位成功15例,更换为股静脉成功5例,需在X线指引下成功5例,注意患者体位更换操作成功15例。

2.2 穿刺的并发症:260例患者中并发症18例,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13例,股静脉置管5例。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症:大量血胸1例,淋巴漏l例,局部血肿8例,局部感染3例;股静脉置管并发症:误穿动脉5例,有3例发生局部血肿。

3 讨论

3.1 穿刺体会: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的220例患者中我们强调了患者的正确体位,肩胛骨均垫一布巾,脚高位,可以提高静脉压,锁骨抬高,穿刺针易进入锁骨下静脉,注意进针正确方向,负压进针,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失败后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多次、反复在同一部位操作。穿刺成功,钢丝进、退困难时,可在x线下透视操作。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钢丝在静脉腔内(注意颜色、压力)才能送人扩张鞘管。

3.2 并发症分析及处理: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能损伤锁骨下动脉与臂丛神经,引起气胸、血胸、血肿、空气栓塞、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锁骨下骨刺形成等,在我科大量血胸患者,置管过程中,穿刺不顺利,反复在同一部位操作,最后在X线透视下置人了双腔管。进行了血液透析,术后4小时患者出现心悸、大汗、血压下降;手术中发现锁骨下静脉有一小口在渗血,经抢救无效死亡。分析原因:穿刺不顺利,反复在同一部位操作及术前患者未查凝血功能,损伤锁骨下静脉伤口不愈合。1例淋巴漏患者行左侧锁骨下置管穿刺过程中曾穿刺多针,术后出现大量胸水,抽出乳白色液体500ml后病情好转,分析认为穿刺点太靠近胸骨,损伤胸导管引起乳糜胸。局部血肿、渗血:可能误穿动脉后压迫时间太短,若误穿动脉应压迫5~10分钟后,再做静脉穿刺,穿刺前常规查凝血功能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患者因其凝血功能受损,穿刺当日血液透析者可将使用肝素减半,仍渗血者可用沙袋压迫4~6小时。局部感染:注意无菌操作,一旦局部感染,首先清除局部分泌物,全身应用抗生素治愈,对凝血功能不好者选择股静脉置管比锁骨下静脉置管更安全。

静脉穿刺术篇8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最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自从1966年Brescia——Cimino[1]发明了动静脉内瘘后,血液透析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急性透析”进入了“慢性透析”年代,动静脉内瘘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最重要和常见的血管通路,也是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由于反复穿刺,往往会有内瘘闭塞、血流量不足、血管内膜损伤、血管变硬变狭窄等并发症。如何减少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一直是大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人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对动静脉内瘘的穿刺的方法、方向、时机以及是否使用止血带方面做了综述如下:

1.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

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不断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以提高透析患者的内瘘使用寿命。概括起来,内瘘穿刺的方法分为三类,分别是:绳梯法、扣眼法和区域法

1.1绳梯法: 绳梯穿刺法,顾名思义,穿刺时要求穿刺点呈绳梯状更换,绳梯法对穿刺血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可穿刺的血管长度比较长,一般鼻咽窝瘘和前臂动静脉内瘘多采用绳梯法穿刺[2]。穿刺时动脉针向下或者向上,甚至间隔3-4cm以上;静脉回路端更换穿刺部位,尽量更换到同一手臂的其他静脉,甚至更换到其他肢体的静脉。如果注射到上臂静脉要注意避开关节部位,便于患者活动手臂。但是穿刺新部位时应扎好止血带,仔细摸清血管的走向再进针,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倪洪娣[3]认为:穿刺部位应轮流更换,首选绳梯式,其次是钮扣式。目前,我国各大血液透析中心推广使用的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为“绳梯样穿刺法”。此种穿刺方法的推广大大延长了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夏京华[4]认为:绳梯法对护士的内瘘穿刺技术要求很高,特别是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穿刺失败后对血管的损伤较大,患者主诉穿刺时疼痛明显。国人受身高影响,可利用的内瘘血管长度与欧美人有差别,因此,此穿刺方法在我国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1.2扣眼穿刺法: 近年来,国外许多文章介绍到了另一种穿刺方法:钮扣孔穿刺法。此种方法30年前在欧洲和日本就开始使用,但在我国还刚刚开始推广。扣眼法开始建立时内瘘穿刺每次都是由同一位护士进行操作,要求此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穿刺技术好。穿刺时使用锐利的穿刺针,每次穿刺使用同一穿刺点,不更换位置。同一穿刺点持续2-3个月后,穿刺点就会建立起一个固定的通路。以后每次透析时即使用该通路,穿刺时使用钝针即可。扣眼穿刺法的操作要点:每次穿刺都是同样的进针穿刺点,同样的进针角度,同样的进针深度[2]。扣眼穿刺法的优点是:固定血管通路建立后,使穿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特别是本身血管条件不好,可供穿刺的血管部分少的患者。降低了穿刺不成功时血管造成血肿的概率,减少了锐针穿刺血管时对血管的损伤。对穿刺技术要求不高,年轻、经验少的护士也可以成功穿刺,甚至有些患者可自行穿刺。穿刺时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其缺点是:建立钮扣孔时要求每次都由同一护士穿刺,时间长达2-3个月,这在人力安排上会产生很大的困难;因纽扣孔穿刺法为长期使用同一穿刺点并使用钝针穿刺,透析时发生穿刺处渗血的概率增高,会导致拔针后止血困难,止血时间延长。曾有报道[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丢失在穿刺部位棉球上的血,估计每年也有1000ml。蒋秀娣[6]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采用医用棉签的棉头部分(带木芯)按压进针点两侧,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有些文献介绍了更为省时的建立钮扣孔的方法,即每次透析后,沿刚拔针的位置放入一个钝头的像大头钉形状的钉,牢固粘帖并保留。至下次透析时将钉取下,仍按原位置穿入穿刺针进行透析。此方法只需重复14天,即可建立一个成熟的钮扣孔穿刺通路。此种方法在患者的穿刺疼痛感方面优于传统方法,在透析时穿刺点的渗血、透析结束拔针后针孔的止血、穿刺点的感染方面与传统方法无明星差异,在日常生活及活动方面也未感到不便,只是在保留钝头钉的14天中,进行盆浴、游泳等活动有所不便。

1.3区域穿刺法: 区域穿刺法选择的动、静脉穿刺区域作蜂窝状穿刺,穿刺后固定方法与扣眼穿刺法相同。血管条件比较差的病人选用区域穿刺法。区域穿刺时,血管壁因1周3次反复穿刺,局部很快呈现“筛眼”状薄弱,在动脉血的压力下凸出而形成血管瘤。有文献报道[7],当内瘘有血管瘤形成后,血流就会产生“漩涡”,“漩涡”会使血管瘤近端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狭窄反过来又使血管瘤进一步加重,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内瘘血栓形成。区域穿刺法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不仅影响内瘘使用寿命,血管瘤一旦破裂,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Kronung[7]比较了3种穿刺方法,唯有区域穿刺法组有血管瘤形成。而扣眼穿刺法组经B超、血管照影和尸检均未发现有血管瘤形成。也有人做过大样本对照研究证明:如果操作正确,扣眼法和绳梯法都几乎不会形成血管瘤。因此,在欧美国家,区域穿刺法现已被淘汰。但在我国,由于血管瘤形成后穿刺方便,也可能由于概念上的模糊,许多医院仍在沿用区域穿刺法。王文娟[8]等研究结果表明,扣眼法的内瘘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吴金凤[9]认为:穿刺部位应轮流更换,首选绳梯式,其次是钮扣式。

因此,K/DOQI明确推荐扣眼法或绳梯法作为内瘘的穿刺方法,认为它是目前防止内瘘血管瘤形成的最好方法。临床可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分别选择扣眼法穿刺和绳梯法穿刺,区域穿刺法应该淘汰。

2.穿刺的方向

2.1逆血流方向: 传统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动脉针的穿刺要求动脉穿刺点距离瘘口至少在3cm以上,针尖朝向吻合口方向穿刺。静脉穿刺点距离动脉穿刺点至少间隔8cm以上,针尖朝向心方向穿刺。动脉与静脉切勿穿刺于同一血管上,以减少血液再循环,提高透析质量。有研究证明[10],采用离心穿刺时,透析过程中由于血泵流速作用,致使血流向斜面方向形成冲击力,容易对近斜面(皮肤侧)血管壁形成损伤,由于血管壁表浅,穿刺处皮下组织浅薄,皮肤松弛,所以创面不易愈合。目前,血液透析病人传统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向为逆血流方向。然而,在临床中发现,此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穿刺点在内瘘血管壁处产生一个与血流方向相反的小活瓣膜,在每次透析结束拔针时压迫止血困难,易造成局部血肿。②透析过程中由于血泵流速作用,致使在血管内血流向穿刺针斜面方向形成冲击力,同时形成涡流,可加重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和吸引力,长期的冲击和吸引,易造成血管壁受损,血管壁受损易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③另一方面受损的血管壁逐渐扩张,形成膨出的血管瘤,血管瘤内亦易形成血栓。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逆血流方向穿刺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2.2顺血流方向: 顺血流方向穿刺且旋转针尖使斜面向下,不仅对近斜面(皮肤侧)血管壁是一种顺应且与血管下壁有一定距离,对血管壁损伤小,而血管下壁又有丰富肌肉、组织、骨骼等托垫,血管不易扩张,狭窄、阻塞也相应减少。李莉[11]认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高旭红、张利国[12]对急需透析治疗的患者,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离心方向两种穿刺方法,就内瘘的早期启用进行了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内瘘早期启用应选择动静脉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使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后,内瘘早期启用过程中未发生撕裂、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等并发症,使用寿命没有缩短。骆俊秀汪吉平[13]等认为:顺穿法其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逆穿法,而且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降低,内瘘早期启用应选择动静脉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向心穿刺作为动脉出路,既能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又能有效地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回路选择在对侧上肢或下肢,可以减少对内瘘的损伤。黄云辉、曾洁[14]也认为动脉端顺血流方向穿刺能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3.穿刺的时机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一般认为动静脉内瘘要等待内瘘“成熟”后才能使用。内瘘的成熟早晚取决于患者自身血管的条件、手术情况及术后患者的配合情况[15]。一般当静脉呈动脉化(血管壁增厚,显露清晰,突出于皮肤表面,有明显动脉震颤或搏动),内瘘直径增粗,能保证成功的穿刺、提供足够的血流量时才算成熟。成熟时间一般至少1个月,最好能在成形术后3-4个月后使用。启用过早易损伤血管壁,引起出血、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等并发症。但有部分患者在内瘘成熟前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现临床上一般多采用静脉插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作为内瘘成熟前的过度。但静脉插管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出现感染、出血、脱管等并发症。鉴于此,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可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提前启用可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使动静脉内瘘在被动充盈刺激下,代偿性扩张,管壁增厚,提前成熟达到充分透析的要求。同时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使手术引起的水肿迅速消退,从而达到理想的血流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正确的穿刺方法和熟练的穿刺技术是动静脉内瘘提前启用的关键。根据报道[13],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最早为内瘘术后7d,穿刺时采用大角度(35-400),可以明显减轻疼痛感;穿刺后将动脉穿刺针旋转成斜面向下,可有效预防由于负压的抽吸作用而出现的针头吸壁现象,保证足够的血流量;透析开始时应逐步增加血流量,禁止强行提高血流量,以免在血流量不足时引起动静脉内瘘血管痉挛;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成功率明显提高。

4.穿刺时止血带的运用

上一篇:新浪体育范文 下一篇:浅静脉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