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范文

时间:2023-03-21 17:26:33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范文第1篇

如果您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工作,如果您即将长途飞行或乘车,如果您怀上了小宝宝,如果您患有静脉曲张,如果您进行了骨关节置换手术……那么,您即将或已经面临静脉血栓的威胁。

静脉血栓形成时大多数是静悄悄的,它就像潜伏于您身体里的一枚定时炸弹,如果置之不理,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然而,大多数人并未充分认识到它的危害,甚至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

深静脉血栓是一个沉寂的“杀手”,因为大约8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无任何症状。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患者来说,猝死常常是疾病的首发症状和唯一的临床表现。

哪些因素易诱发静脉血栓?

1 内在和环境因素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长期卧床或者手术制动者由于血流缓慢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脑卒中患者瘫痪侧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瘫痪者。另外,长期旅行尤其是乘飞机时下肢保持屈曲位而引起的经济舱综合征,是正常健康人特发静脉血栓的典型例子。

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原发性高凝状态,以及一些凝血系统蛋白遗传性缺陷、有阳性家族史的人,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对危险性是普通人的2.9倍。

肥胖可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2 手术和创伤

术后和创伤后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患者年龄、手术类型、创伤部位、创伤程度、输血和制动时间等有关。年龄大于40岁,下肢手术或骨折,以及大静脉损伤等都可能成为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据统计,骨科是医院中静脉血栓发病率最高的科室,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达40%~60%。普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达19%,近年孕妇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也明显增加。

3 疾病因素

许多全身或局部疾病,均可影响机体正常的抗凝、凝血功能,成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曾有血栓栓塞病史的人比未曾发生过血栓栓塞的人更容易再次发生血栓。恶性肿瘤患者由于一些凝血物质的启动释放,也较易发生静脉血栓。一些免疫系统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以产生促凝物质,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陛增加。炎症性肠病可以使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危险性增加3倍。

此外,对女性而言,妊娠;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治疗都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的症状有哪些?

本病最常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同时根据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種不同的临床表现,兹分述如下:

1 浅静脉血栓形成 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的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2 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種。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明显。Homan征(直腿伸踝试验)检查时呈阳性,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厘米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患者易发生病变。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呈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明显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由于深静脉血栓侵犯主干静脉,同时能产生静脉周围炎,影响邻近淋巴管或引起动脉痉挛,所以症状和体征较重。另外还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当血栓向上扩延至下腔静脉时,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有时可为本病首发症状。

静脉血栓的危害有哪些?

静脉血栓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昏迷然后死亡……肺栓塞是一種猝死率极高的疾病。引起肺动脉栓塞的栓子70%~90%来自下肢深静脉。当血栓脱落运行至肺部时可发生肺栓塞。在此,血栓可能会阻断血液循环,产生猝死的危险,或导致对肺和其他重要器官的长期损害。肺栓塞首次发作后可再发,而且如果再发,常为致命性的。在80%的肺栓塞患者中能查到深静脉血栓(无症状)。

静脉血栓早期同时还会出现严重的肢体肿胀,肢体皮肤发亮、呈发绀色(股青肿),导致肢体动脉受压和痉挛而出现肢体缺血坏死。

静脉血栓后期,静脉内阻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常被破坏,有20%~30%的患者产生继发性静脉曲张,色素沉着;3%~5%的患者可出现小腿足靴区顽固性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静脉血栓范文第2篇

除了肌肉收缩减少造成血循环变慢外,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发病率的上升也与人们不注意饮食造成的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有关。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可以预防的。主要是从三方面着手预防。一是充分调动肌肉泵的作用,以加速静脉血的回流,减少静脉血淤滞。二是加强静脉的支持和保护,包括弹力绷带包扎或穿弹力袜。特别是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更应加强保护。三是药物预防,药物预防只限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对于那些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人可以口服一些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如有心脏瓣膜疾病、高血脂、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比如阿司匹林等。以下根据几种常见情况分别具体介绍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

旅行中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红军和新四军在行军过程中,小腿都绑绷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其中必有道理,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有预防下肢静脉疾病的作用,绑绷带行走比不绑绷带行走要舒服得多也是事实。

当然旅行并不意味着要走路,坐各种车辆、乘船、乘飞机也是旅行。时间短的,当然很少得下肢静脉疾病,时间长的就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疾病了。长期乘坐交通工具旅行最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加以预防。

长途旅行途中,应注意适当活动下肢。在人多拥挤的环境中也应活动,如屈伸踝关节、反复下蹲几次,就可以起到预防作用。如果条件允许,反复用力抬高大腿,屈伸膝关节,则更有效。在乘坐飞机出国旅行中,更应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服务周到的航空公司常在旅行中动员旅客进行机上体操,并有录像引导,其实这种体操主要用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也有预防下肢其他疾病的作用。

乘卧铺时,持续处于休息状态,血液循环减慢,血流速度减慢,是血栓形成的条件之一,此时也应加以预防。可在铺位上抬高双下肢,屈伸膝关节,然后再屈伸踝关节。这样可明显加速血液流动的速度。在长途旅行中坐卧少动而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并不少见,应引以为戒。旅途较长又没有卧铺的人,应事先准备好弹力绷带(没有弹力绷带,普通绷带也可以),旅行前或上车前包扎好,中途也应多次活动下肢,可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现代“桌前一族”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主要应没法多动腿,长期久坐人群不妨试试下面几招。

如果每天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避免久坐,可以做一些原地的运动,如类似踩缝纫机踏板的小幅度腿部运动。有条件的可适当把腿抬高,并不时用手拍拍腿部或做简单的按摩。

如果条件许可,建议在桌前坐一个小时左右就起身动一动,并适当做些腿脚的运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再忙也别忘了适当补充水分,使血液不至于太黏稠以致影响血液循环。另外,要合理饮食、戒烟限酒,研究表明烟酒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穿弹力袜有助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

40~50岁及以上的人要减少频繁的长途空中旅行。因为年龄大的人血管有可能硬化,机舱里气压低,身体水分流失多,可使血液比平常更稠,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患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会增加。

骨折患者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增加肢体的活动。但这些病人既不能穿弹力袜,也不能做充气按摩,只能靠病人的主动活动和抗凝药物。虽然伤腿不能做大的活动,但可以进行力所能及的主动活动。如膝关节不能活动,可以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都不能活动,还可以活动足趾,这些活动都有小腿肌肉的参与,都能调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也都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如果能活动髋关节,如把整个下肢抬高,可以有效地增加下肢静脉血的流速,反复进行下肢抬高-放平-再抬高-再放平,也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般性治疗措施有哪些?

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需卧床休息1~2周。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离床20~30厘米,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弹力袜使用时间: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果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对、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祛除,一般不超过6个月,但如果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

患者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循环以减轻下肢水肿。

长期卧床的病人怎样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增加病人的活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病人不能下床活动之前,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的肌肉组织。按摩时,应从下而上的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加速血液流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很有效的,如果再穿上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定时做下肢的充气按摩,预防效果会更好。

能自主活动但不能下床的病人,尽量自己活动下肢,特别是用力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可以充分调动小腿肌肉泵或“第二心脏”的作用,能加快下肢静脉血的流动速度,收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静脉血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故诊断比较困难。由于病情进展引起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是一种早期难以诊断的危重急腹症,大多数病例开腹探查时才能获得确切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因明确者称为继发性,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临床大约70%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继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占全部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10%左右。大多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而肠系膜下静脉血栓形成少见。

病历简介

患者,女,62岁,因“上腹疼痛四天,加重五小时”入院。患者入院前四天无明显诱因下感上腹部疼痛,经抗炎对症治疗后无好转。入院前五小时感腹痛加重,伴恶心,无腹泻,无黑便。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T:36.5 P:75次/分 R:18次/分 BP:128/88mmHg 腹平软,左上腹压痛明显,有反跳痛。肠鸣音弱,肝脾肋下未及,全服未及包块。血常规:WBC:12.7X10^9/L B超示:胆囊结石 腹水。肝肾功能正常。电解质、心肌酶谱正常。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予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抗感染对症治疗,患者腹痛无明显好转。入院八小时后,患者腹痛加重,腹肌紧张,剑突下压痛反跳痛明显。初步诊断为腹膜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下50厘米处空肠缺血、坏死,长度约30厘米。

讨论

误诊原因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相对较少,文献报道发病率仅占人口的1.8/10万。

1 常见发病原因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腹部手术、腹部感染等可致血液凝固性增加的因素均可导致血栓形成。本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使用口服避孕药者占年轻女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15%左右。

2 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轻微腹痛,呈间隙性,但不剧烈,易忽视,排便规律改变,腹泻或便秘,此期患者症状不典型,查体无明确体症,仅表现为不固定的腹部深压痛,辅助检查也无特异性变化,此时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很困难。而后腹痛加重,时有缓解,随着缺血肠管范围逐渐增大、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但有排便、排气。腹部疼痛程度与腹部体征不相称。一般止痛药物无效,需强镇痛剂如盐酸哌替啶方能缓解。随着肠管缺血逐渐加重,肠壁水肿、渗出,发生腹膜炎,会出现相应体征,此期因腹腔脏器缺血,继发感染,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常规会出现异常。

3 缺乏特异性的辅助检查:腹部多层CT、MRI是早期确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式。

诊治体会:

病情发展到后期时大多危重,手术探查时肠管已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及时切除坏死肠管非常重要。肠管切除一般要距离坏死肠管15~20厘米,肠系膜的切除要在含血栓的近端结扎,与肠管做扇行切除,避免血栓残留,保留的肠管确认有血运和生机。术后除了常规的抗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外,使用抗凝药物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复发率和病死率。抗凝药物以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为主。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深静脉栓塞等的出现。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是关键,因此,出现急性腹痛、呕血、腹胀、出现腹膜刺激征及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尤其是腹痛与腹部体症不相符时,具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本病可能:1 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如血小板增多症、恶性肿瘤等。2 存在导致肠系膜静脉血液淤滞的疾病,如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3 近期曾患腹腔内炎症者4有心肌梗塞病史、风湿性心脏病史的患者。

【参考文献】

静脉血栓范文第4篇

也亏得胡奶奶膝下儿孙满堂,出院后的一个多月来,每天都有小辈负责陪夜,都不带重样的。孝子顺女把她伺候得好好的,胡奶奶安心养伤,恢复得相当不错。眼见着她面色红润,气色越发精神,再躺一阵说不定就能下床走动了。

这天,胡奶奶感觉自己断骨的小腿有点酸痛,可还绷着石膏呢,她又不敢揉,也没跟女儿讲,就忍过去了。可酸痛之后接着就是肿胀,小腿似乎还肿了起来,接着胡奶奶又出现了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这下她再也不敢忍了,马上叫来了女儿。

两人一合计,都认为是和胡奶奶老伴一样,是心脏出问题了。胡奶奶让女儿找来老伴的速效救心丸吃下去,可症状并未缓解,到了第二天,胡奶奶忽然感到胸口一阵发堵,随后就不省人事了,送去医院被诊断为肺栓塞致死。

案例分析:

久卧易致静脉血栓。术后病人如果不能下床活动,要多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在家人协助下多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静脉血栓引起的肺栓塞会致命。如果血块在静脉里面形成了栓塞就是静脉血栓,其直接危险是肺栓塞而导致死亡。下肢静脉血管被血栓堵了,往往被患者所忽视,一是早期症状不典型,二是其导致肺栓塞的危险性很多人都不知道。

肺栓塞易被误诊成心梗。不少心源性猝死的人,真正的死因可能并不是突发心梗,而是死于肺栓塞。因为腿部深静脉里的血块脱落后会随着血液流到心脏,而心脏不断射血就可能把血栓嵌到肺动脉里面,形成肺栓塞。

B超是发现下肢静脉血栓的最有效方法

临床上根据血栓发病的时间有专门分类,发病两周以内的血栓为急性期,两周以上至一个月的为亚急性期,超过一个月的为慢性期,也就是进入了血栓后遗症期,所以对于患者的预后来说,抓紧发病两周以内的时间治疗相当关键。B超是简单经济又实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极早期和很细微的血栓。

预防静脉血栓的多重手段

1.饮食上多吃新鲜果蔬,减少肉类和油脂的摄入,血液黏稠是血栓形成的诱因。

2.久坐一段时间就要起来走动,配合提肛运动,对盆腔静脉回流很有帮助。

3.久卧病人要将双腿抬高15~30度,有利于静脉血液的循环。

4.主动做深静脉血栓检查,每年做一次。

老王今年56岁,半年前他不慎摔了一跤,把左腿摔断了。好在伤势不严重,在家静养了三个月,老王就感觉好了个七七八八。他这个人闲不住,感觉自己没事了,仗着自己身板硬朗,就不顾老伴的劝阻,跟着好友老李一家出国旅游去了。

他们去了美国,上飞机的时候,老王是靠窗的位子,老李靠着他坐着。老李上机没多久就开始打盹儿,不久老王内急,想上厕所,可又不好意思叫醒老李,就一直憋着等老李醒过来。这一路过去,老王基本坐着没动,谁叫他是靠窗呢,要是靠着走道,他一定会到处走走。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到了目的地,一下飞机老王就感觉左腿肿胀得厉害,而且一阵阵地胀痛,他怕扫了大家的兴致,所以忍着不说。他跟着老李一家跑了好几个景点,旅途的风景让他忘记了身体的不适。

五天后回国,又是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老王发现自己的小腿肿胀更厉害了,甚至有呼吸困难的症状,下飞机的时候,老王已进入了休克状态。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

案例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指的是人体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的非正常凝结。在西方,把下肢深静脉血栓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因为经济舱空间比较狭小,肢体缺少活动,再加上长途旅行,血流缓慢,这是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

外科手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还有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这两个原因。因此,下肢深静脉血栓更多见于大手术后的患者,尤其是骨科、妇科等术后患者。

经常“抖腿”可防血栓

抖腿常被视为“不雅”动作,但此举却能促进血液循环,有防病之效。久坐可能会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当猛然站起时,血栓可能脱落,随静脉回流到心脏,再到达肺部,引起致命的“肺栓塞”。经常抖抖腿,对预防栓塞大有裨益。

静脉血栓范文第5篇

1.V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技术:VT常起始于胫静脉或比目鱼肌的肌内静脉窦,且往往多发,易脱落至静脉,股静脉及下腔静脉内,因多数栓子体积甚小,甚至脱落至肺动脉内亦无任何临床表现,而易被忽略,但如无防治则长期反复脱落栓塞至肺动脉,血栓机化后便形成慢性肺动脉栓塞,引起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治疗棘手,预后较差。而在临床上,常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一些有明显临床表现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因其栓子较大,如连续几块栓子脱落栓塞于段以上的肺动脉则可引起致命性的临件发生,至少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心肺功能恶化。但实际上前者发病率远高于后者。须指出很多患者虽因原发疾病而死亡,但慢性肺动脉栓塞常是使原发疾病难以纠正的重要原因。

临床常用VT检测手段包括下肢静脉阻抗容积图法、X线静脉造影及同位素静脉显像等,但目前便携式静脉彩色超声多谱勒仪因其方便、无创及灵敏度、特异性高而最受推崇,可应用于人群普查,为研究VT单位的必备设备。

2.明确VT与PE的关系:必须强调,VT是PE发生的标识。严格定义,PE是静脉系统(含右心)血栓形成后,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脱落并栓塞于肺动脉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临床综合征,所以静脉血栓是PE的源头,而控制VT是防治PE的根本所在。

为了进一步阐明二者之间关系,国外已有通过尸检而确认PE栓子静脉来源的研究,其中欧洲的一组研究结果为:单个栓子来源排序分别是下肢静脉(52.7%)、盆腔静脉丛(32.1%)、右心(13.7%)、上肢静脉(1.5%);多个栓子来源排序分别是下肢静脉和盆腔静脉丛(36.2%)、不同下肢静脉组合(31.9%)、下肢静脉和右心(10.6%)、盆腔静脉丛和右心(10.6%);19%来源不详[1]。我国目前尚无此方面的报道,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联合起来汇集尸检资料,分析我国PE栓子的来源静脉,对于国人PE防治有积极意义。

3.VT的危险因素:目前公认VT的危险因素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部分。

环境因素包括:年龄>40岁、长期卧床、肿瘤、胸腹盆腔下肢或骨科手术、肥胖、静脉曲张、心力衰竭、心肌梗塞或脑卒中、糖尿病、骨折、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口服避孕药等[2,3]。

遗传因素目前是研究VT的热门领域,同样骨折或手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相同,有的患者发生PE而有的患者未发生,原因既在于此。目前认为至少有12种基因参与,本文作者亦对此有较为详细的综述[4]。须着重强调的是活化的蛋白C抵抗即FVleiden,是目前最为肯定也是最常见的VT遗传危险因子,是V因子基因单点错意突变,即其基因核甘酸序列中1691位鸟嘌呤被腺嘌呤替代,导致其氨基酸序列中第506位精氨酸被谷酰氨代替[5]。但其与国人VT的关系,尚不清楚。目前虽可见在国人VT患者血中检测到FVleiden的报道,但仅一例,并不能说明其发生频率。

4.国人VT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匮乏大样本、正规的VT及PE的流行病学资料。最近虽有几组关于发病情况的报道也多是其医院内局域统计资料,对于人群防治价值有限。而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地区、人种差异很大,不能完全引用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尚有待我国国人资料的总结。令人鼓舞的是我院程显声教授领衔的“九五”攻关课题“肺栓塞的早期防治研究”已将VT的流行病学研究列为重要的分支课题,调查资料有望发表,将为国人VT的防治提供极为有价值的基线资料。

另外,国内研究VT者多为血液科医师与研究人员,规模较小,成果受限。因PE是一跨学科疾病,应学习国外模式,联合肺科、心脏科、血管外科、流行病学家、社区全科医师等,形成正规研究团体,才可能对国人VT与PE防治作出有意义的工作。

5.VT的预防措施:根据国外经验,常用的VT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1)目前推荐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为在以上提到的高危人群中应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有报道可使VT发生率由25%降为8%,使大块PE发生率降低50%[6,7]。(2)间歇空气加压:在高危患者的下肢用气压袖带每分钟加压35~40mmHg×10s(1mmHg=0.133kPa),目前认为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6]。(3)有人推荐使用弹性袜预防VT,但无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其有效性。(4)右旋糖苷:其预防VT发生不如肝素有效,但可进一步阻止VT的发展而减少PE[6,8],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阻止血栓进一步增大和脱落[9]。(5)阿司匹林:曾有研究否认了阿司匹林对VT的预防作用,但最近一项较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可使VT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37%,PE发生减少71%[10]。且阿司匹林使用方便,价格便宜,适合各级医师包括初级保健医师、农村医师使用。(6)华法令虽然有效,但监测烦琐,作用时间较难控制,不推荐常规使用。

6.VT预防工作尚未广泛开展的原因:在美国,96%的外科医师都同意在术中、术后广泛使用各种措施预防VT[6],而在国内尚未广泛开展,其原因有以下几条:(1)误以为发生率低;(2)恐惧出血的副作用;(3)担忧医疗费用增加(没有计算治疗PE的高额费用);(4)感知困难:出血令人难忘,抗凝的益处却很难直接感知;(5)对发生的后果估计不足。这提示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提高全体医师包括县级基层医院医师防治VT的意识。

VT的研究与防治在我国是一项很重要的卫生保健任务。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仅有零星个案报道,急需组织一支由多学科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研究团体,专门从事其临床研究工作,争取从分子遗传学、遗传流行病学、人群筛查技术、初级及二级预防措施的推广等多方面有所突破,从而为总体降低PE的发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Kosjerina-Ostricv,KosjerinaZ,SekerovicM,etal.Pulmonarythromboembolismasacauseofdeath.eurRespirJ,1998,12Suppl28:s5.

[2]LoweGDO,GreerIA,CookeTG,etal.Riskofandprophylaxisforvenousthromboembolisminhospitalpatients.BMJ,1992,305:567-574.

[3]VerstraeteM.Prophylaxisofvenousthromboembolism.BMJ,1997,314:123-125.

[4]荆志成,程显声.静脉血栓形成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中华内科杂志,1999,38:419-421.

[5]BertinaRM.MutationinbloodcoagulationfactorVassociatedwithresistancetoactivatedproteinC.Nature,1994,369:64-66.

[6]ClagettGP,ReischJS.Preventionofvenousthromboembolismingeneralsurgicalpatients.AnnSurg,1988,208:227-240.

[7]CollinsR,SerimgeourA,YusufS,etal.Reductioninfatalpulmonaryembolismandvenousthrombosisbyperioperativeadministrationofsubcutaneousheparin.NEnglJMed,1988,318:1162-1173.

[8]GruberUF,DuckertF,FridrichR,etal.Preventionofpostoperativethromboembolismbydextran40,lowdosesofheparin,orxantinolnicotinate.lancet,1977,1:207-210.

[9]GruberUF,SaldeenT,BrokopT,etal.Incidencesoffatalpostoperativepulmonaryembolismafterprophylaxiswithdextran70andlow-doseheparin:aninternationalmulticentrestudy.BMJ,1980,280:69-72.

静脉血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妊娠;血栓性静脉炎;低分子量肝素钙;肝素钠

深静脉血栓是产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外科手术后DVT发生率为30%~50%[1],妇科手术后发生率为7%~45%[2-3],而产科手术、自然分娩后DVT的发生率尚无确切统计文献报道。近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产科手术后,自然分娩后DVT时有发生,因此对产科手术后、自然分娩后DVT的预防和治疗应高度重视,我科在剖宫产术后、自然分娩后DVT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行剖宫产术后或自然分娩后并发DVT患者11例作为治疗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有DVT倾向的产妇378例作为预防性治疗组。治疗组年龄27~44岁(平均年龄33.7岁),体重66~99kg(平均83.3kg),单纯高龄产妇1例,糖尿病产妇2例,产褥感染2例,肥胖1例(BMI 40),高血压病产妇1例,高龄又有糖尿病1例,高龄又有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例,其中剖宫产术7例,自然分娩4例。临床表现为单侧下肢疼痛、肿胀,较对侧明显增粗,皮温较对侧低,患侧腹股沟区有明显压痛;合并产褥感染者有下肢疼痛及发热,体温38℃以上居多;发生部位以髂静脉为主,可以波及股静脉、静脉。预防治疗组产妇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2.2岁);体重61.5~96.9kg(平均84.1kg);在378例中单纯妊娠期高血压病产妇148例,高龄产妇86例,孕期有盆腔炎、阴道炎4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63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肥胖7例,高血压高龄4例,高龄伴糖尿病7例,糖尿病合并盆腔炎、阴道炎10例,高龄、肥胖、糖尿病4例,单纯产褥感染6例,糖尿病合并产褥感染2例。预防性治疗组378例均无下肢疼痛、肿胀等临床表现。

2方法

2.1 诊断方法 (1)对有症状的可疑DVT产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波确诊。(2)高龄、肥胖(BMI>30kg/m2)、妊娠期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产妇,孕前有盆腔炎、孕期有阴道炎或产后继发有产褥感染的产妇,都归为有DVT倾向产妇。

2.2 诊断标准 彩超显示静脉管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

2.3 治疗方法 (1)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同时每天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连续治疗7天,同时采用广谱抗生素头孢噻肟钠治疗7天;对有产褥感染者,加用甲硝唑治疗10天,同时加用肝素钠250mg+5%葡萄糖液500ml,30~40滴/分,持续注射至体温正常为止,并抬高患肢15~30度。上述治疗结束后,口服阿司匹林75mg,每天3次。(2)预防性治疗组,产后或剖宫产术后6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鼓励产妇尽早下床活动,对有阴道炎、盆腔炎的产妇,同时加头孢噻肟钠抗感染治疗;对发生产褥感染的产妇,使用头孢噻肟钠+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同时用肝素钠250mg+5%葡萄糖液500l,30~40滴/分,持续注射至体温正常为止。

2.4 监测指标(1)治疗组:观察产妇的患肢周径、皮温、色泽,用彩超监测患肢血流变化及有无新血栓形成。(2)预防组:观察有无肢体肿胀、疼痛、会阴切口或腹部切口有无出血及阴道恶露量的多少。两组均监测治疗前后的APTT及PT。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

3结果

3.1 产后并发DVT的高危因素 产后并发DVT产妇的平均年龄33.7岁,体重平均83.3kg,其中高龄产妇占36.4%,糖尿病产妇36.4%,高血压产妇36.4%,肥胖9.1%,产褥感染18.2%,因此高龄(>35岁)、肥胖(BMI>30 kg/m2),高血压、糖尿病、产褥感染的产妇易并发DVT,是DVT的高危因素。

3.2 产后DVT的诊断及治疗 3.2.1 诊断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0例,本组病例准确率90.9%,其中1例顺产后2天,患肢仅有轻微肿胀、疼痛,周径较对侧粗2.4cm,彩超检查未见血流信号及频谱改变,产妇拒绝行下肢静脉血管造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诊断性治疗5天后症状缓解,改用口服阿司匹林75mg,每日3次,治疗随访2周痊愈。

3.2.2 治疗 11例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无1例有新血栓形成,有9例治疗7天后肢体肿胀明显消退,超声检查见侧枝循环建立,平均疗程6.1周,另2例治疗效果欠佳,一直穿弹力袜治疗。本组患者均未安血管滤网,未见一例发生血栓脱落。

3.3 产后DVT倾向产妇的预防性治疗效果

3.3.1 临床指标 产后预防性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期内无1例出现会阴切口、腹部切口出血,阴道恶露与其他产妇相比无明显增多,有1例会阴及2例腹部切口延迟愈合(缝合可吸收线336例,丝线缝合42例)。

静脉血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干预护理;深静脉血栓;临床分析

大隐静脉曲张属于临床外科中的多发病,发病机理为下肢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导致大隐静脉淤血、扩张,患者通常表现出小腿水肿、酸胀,随着病情的恶化出现溃疡、湿疹甚至静脉破裂的症状,因此及时诊断治疗十分关键[1]。现阶段,临床上对于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高,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将强干预护理工作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十分有必要[2],故本文选择于2010年12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分析干预护理对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出现的效果,具体信息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以及血管超声等检查确诊为大隐静脉曲张。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4~62岁,平均年龄(43.7±10.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糖尿病6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42.8±10.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8例;患者主要表现出小腿水肿、酸胀,部分出存在溃疡、湿疹症状,患者均通过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于术前、术后加强一系列的干预护理,具体如下:

1.2.1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干预:患者饱受疾病和手术创伤的折磨,另外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大部分患者会存在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增加探访次数,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密切护患关系,将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予以告知,赢得患者信任,促使患者积极配合。②术前准备干预:术前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严禁烟酒,多食纤维含量高的物质、多饮水保证大便顺畅;存在血栓病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尤为重视,提前进行干预。

1.2.2术后护理 ①术后治疗干预:术后6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U/次,2次/d;微波治疗促进血流加速、扩张血管,提高营养供应,增强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以保护静脉;②饮食干预:向患者讲述饮食与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主要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多饮水、饭后按摩腹部保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③干预与功能锻炼: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抬高患肢,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的下肢进行按摩促进静脉的回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建议患者及早展开下肢活动,避免由于膝关节屈曲而压迫静脉;可通过CPM机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2.3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患者立即给予溶栓、抗凝治疗,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曲克芦丁以降低蛋白质与血管内溶液的渗出从而改善下肢水肿疼痛症状,治疗期间抬高患肢,疗程2~3w;若治疗无效则通过血管旁路术治疗。

1.3临床观察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率,满意率调查主要选择问卷调查的形式,90例患者均进行了满意率评估问卷,全部收回。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组间数据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术后观察组并发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率为2.2%,对照组并发深静脉血栓6例,并发率为13.3%,两组并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8%和77.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近些年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可能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存在密切的联系[3]。下肢的疼痛肿胀以及溃疡、湿疹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时诊断治疗是促进预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主要术式[4],在临床实践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效果,然后部分患者于术后可能会出现深静脉血栓,一方面会加重病情、引起肢体的坏死,甚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肺栓塞而诱发死亡,引起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临床上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5]。

术前对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6],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7],同时能够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8]。本次观察组患者于术前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干预、术前准备干预,术后的治疗干预、饮食干预以及干预与功能锻炼,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于术前、术后对接受大隐静脉曲张术治疗的患者做好一系列的干预护理工作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临床意义显著,值得作为临床护理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符晓阳,蔡传奇,郑鸿,等.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11):782-784.

[2]黄新天,张培华.预防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13(5):301.

[3]胡少英.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26-327.

[4]丁凯.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4):21-23.

[5] Spahn DR,Chassot PG.CON:Fluid restriction for cardiac patients during major noncardiac surgery should be replaced by goal directed intravaseular fluid admini-stration[J].Anesth Analg,2006,102(2):340-343.

[6]谢凤勇,张磊.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58-60.

[7]程维福.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9,16(6):51.

[8]林启谋,李勇,周毅.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当代医学,2013,19(24):49-50.

静脉血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术(VVS);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低分子肝素(LMWH)

对下肢静脉曲张长时间不做治疗, 会有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的发生[1]。而下肢静脉曲张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之一, 但下肢静脉曲张术往往会并发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又可并发肺栓塞、出血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栓脱落时会有致死危害, 因此在临床上如何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成为重中之重, 现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进行试验,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1100例VVS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即低分子肝素(LMWH)组和对照组, 每组550例, 其中LMWH组有男378例, 女172例, 年龄在26~77岁, 平均年龄为(55.8±2.12)岁;单侧肢365例(左侧295例, 右侧70例), 双侧肢185例;大隐静脉曲张403例(539条), 小隐静脉曲张147例(147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416例(552条),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TS)144例(144条);血小板计数(183.96±154.21)×109/L;凝血酶原时间(15.02±12.56)s;纤维蛋白原(3.12±2.95)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3.42±22.65)s。对照组有男395例, 女155例, 年龄在25~70岁, 平均年龄为(58.6±1.26)岁;单侧肢体435例(左侧353例, 右侧82例), 双侧肢体115例;大隐静脉曲张510例(640条), 小隐静脉曲张40例(40条);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537例(669条), PTS 13例(13条);血小板计数(185.96±155.21)×109/L;凝血酶原时间(15.12±11.53)s;纤维蛋白原(3.19±3.05)g;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32.32±23.55)s。

1. 2 方法

1. 3 观察指标 临床观察指标:伤口有无瘀血, 皮下有无瘀斑, 有无下肢的异常反应, 对于有疼痛肿胀的行松解加压包扎, 症状未减轻者进行彩超检查, 确定是否有血栓形成。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各组间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两组皮下瘀斑及DVT的对比 术后一个月LMWH组出现皮下瘀斑11例, 对照组出现9例, 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P>0.05), 术后一个月LMWH组出现下肢肿胀7例, 有1例DVT患者, 对照组有下肢肿胀者36例, DVT患者9例, LMWH组远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 P

3 讨论

长期坐位工作或站立, 造成越来越多的人群有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之一, 而下肢静脉曲张术往往会伴随有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产生, 通过此次试验, 可以看出低分子肝素预防皮下瘀斑形成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DVT的预防, 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一组并发DVT的患者远远少于不做处理的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危害性极高的病症, 可以并发肺栓塞等一些列症状, 甚至可以导致死亡[2], 临床上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十分重视, 通过此次试验作者探究到LMWH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降米尔,殷敏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临床外科杂志, 2010, 16(5):295-296.

静脉血栓范文第9篇

近年来随输液病人逐渐增加,浅静脉血栓时常见于临床。一旦发生浅静脉血栓,患者往往很难理解,极易导致医疗纠纷,我院2009 年 12 月―2012年 10 月共发生上肢浅静脉血栓6例,经积极治疗护理 ,均痊愈出院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28.5岁,患者均在上肢静脉穿刺输液后发生,发病时间12h-5d。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明确诊断,其中头静脉血栓4例,无名静脉2例。

1.2 治疗 立即停止原输液,必须输液者更换液体后穿刺对侧肢体。5例症状较轻者局部外用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qd,迈之灵2#bid,至症状消退后一月。1例症状较重者,局部肿胀明显伴肢体红肿疼痛,除局部用药外,静脉滴注血栓通300mgqd。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qd*5天,后改口服氯比格雷1#+拜阿司匹林100mg,qd,至症状消退后一月。

1.3 护理 ①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耐心细致解释病情,打消患者顾虑,以积极配合治疗。②严密监测患肢端温度、颜色、脉搏变化、肢体肿胀消退情况等,防止血栓延伸。③在抗凝过程中 ,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出血症状。

2.结果:

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肿胀及疼痛症状均迅速缓解,一周后症状消失,仅局部遗留少许条索状硬结,痊愈出院。

3.讨论

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1],而肢体输液所导致浅静脉血栓形成与局部血管内膜损伤密切相关。主要原因有①药物刺激:静脉内注射刺激性较强或高渗性药物,由于药物对浅静脉内膜的刺激,使血管内壁损伤、痉挛,进而发生血栓。因而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且直的血管,或直接加热药物,减轻液体的粘度,加快滴速缩短化学药物对静脉的刺激时间[2],以预防浅静脉血栓的发生。②机械性损伤:静脉输液器本身具机械性刺激[3],静脉内反复穿刺置管,可使静脉内膜直接损伤,导致血小板在穿刺局部大量聚集而形成血栓。因此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护士要增强基本技能训练,避免多点反复穿刺。③其他因素:机体抵抗力低下,可降低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不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减弱患者局部的抗炎能力,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等,以减少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上,因静脉输液导致浅静脉血栓形成并不少见,一旦发生,不仅患者承受痛苦,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也非鲜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护理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身技术水平提高,同时要勤于观察,以使本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谭李军,尹秀芬,廖春燕.湿润烧伤膏联合微波在输液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右江医学[J],2O1O年第38卷 第4期:5O7

[2] 张立群 张爱英. 4 例产后上肢浅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J]2008,7,17(3):456

静脉血栓范文第10篇

静脉血栓 让血流障碍重重

静脉血栓,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静脉的血凝块。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血管,包括大腿的浅静脉和深静脉,且左下肢静脉血栓更多见,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脑血栓等并发症。

众所周知,如果冬季够冷的话,河内的水就会结冰,这样水就会停止流动;如果我们在河内修一堵墙挡水的话,上游的水也会停止流动。而我们的静脉血管就好比是河道,血流缓慢,血液很容易“结冰”,即处在凝固的状态;如果在河道里竖起一道墙,即血管内膜被损伤,静脉血管内发生炎症,就会导致静脉血栓。因此,血液高凝、血液流速缓慢、血管内膜损伤也被称为是造成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三大“元凶”。

静脉血栓为何偏偏选择你

骨科大手术,如全髋关节或全膝关节置换术,是静脉血栓发生的极高危因素之一。术后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来预防血栓的形成,否则40%-60%的患者会在术后7-14天内发生深静脉血栓。一旦血栓通过血液进入肺部,将有可能引发肺栓塞。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猝死率极高的疾病,患者往往毫无先兆而突然死亡。目前我国每年膝、髋关节置换手术约有20万台,且数量每年都在上升。我国骨关节手术后人群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术后深静脉血栓及死亡案例的出现,而欧洲抗凝药物使用的比例已经达到90%。除此之外,严重外伤、急性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心脏病患者等人群也是静脉血栓青睐的对象。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摄入过多脂肪、久坐、缺乏运动等,也都是形成静脉血栓的原因。据调查发现,每静坐一个小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10%,坐90多分钟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50%。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请保持警惕,可能是静脉血栓惹得祸:肢体突然肿胀,皮肤颜色泛红,温度比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肤可出现水疱。静脉血栓也可以引起疼痛,且站立时疼痛更为明显。若局部皮肤呈青紫色或苍白,这是严重的静脉血栓的表现,要及时找医生进行紧急手术处理。

授你以渔 预防治疗各有招

治疗静脉血栓,需让患者卧床,抬高患肢并避免患肢活动,应用湿热敷,等到疼痛消失及体温、脉搏恢复正常后2周左右就可以下床活动了;用弹力绷带缠肢3-6个月,能有效减轻下肢水肿;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治疗,如: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对于病情较重的静脉血栓及病史不超过7天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取栓,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的变化。如果肿胀不消反长,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如果该侧的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虽然,静脉血栓的“后果”很严重,但也是可以预防的,所以要预防这种疾病,请注意以下几点:

1.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后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活动,有困难者,可采取按摩下肢、充气泵等措施;

2.穿着医疗弹力袜,能够明显改善下肢静脉血流淤积的状况,促进静脉血回流,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降低肺栓塞致死的可能性,更可缓解或减轻因长途旅行引起的下肢肿胀;

3.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因为高脂肪饮食是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

4.戒烟,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数倍;

5.长久处于某一、活动量少的人群,应适当加强运动,如做工间操、散步、肢体运动等,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6.对于肥胖、老年、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必要时术前、术后预防性给予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每年的冬季是静脉血栓的高发季,提醒大家:即便是天气寒冷,也要多加走动。预防静脉血栓,从你的“一举一动”开始。

长途飞行 严防“经济舱综合症”

元旦、春节是冬季出行的高峰期,长途跋涉,尤其需乘坐飞机进行长途飞行的朋友们,由于机舱中缺氧、反复循环的空气、疲劳时忘记饮水等情况,很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很多乘客一上飞机,就习惯于在座位上静坐休息或者干脆睡觉,缺乏运动使得血液流动减慢,种种因素相互作用,就非常容易形成血栓。而航空公司为了安排最多的座椅,经济舱座位前后的距离非常狭小,限制了乘客的运动,使得乘坐经济舱的乘客最容易得深静脉血栓,因此,历史上就称这种在长途飞行中发生的疾病为“经济舱综合症”。但这绝不意味着头等舱中的旅客就可以高枕无忧,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容易得血栓。有一项调查发现:对普通乘客而言,飞行时间在3-4小时以上就可能发生肺栓塞;飞行时间越长,乘客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危险性就越高。而孕妇、口服避孕药者、高血粘度者等旅客血液本身就处于一种高凝状态,更容易受到病魔的青睐。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确实有效地避免血栓发生呢?

1.旅行时衣着及鞋袜要宽松,这样有助于血液循环;

2.座位下不要塞满行李,让腿部有充足的活动空间;

3.每隔一段时间要起来走一走,经常做腿部及全身活动;

4.旅行时,不要抽烟,不要在飞机上引用酒精饮料;

5.睡眠要保持一个舒适的状态,不要两叉,不要身体紧缩;

6.多喝水,飞机上的环境非常干燥,水能使血液稀释,有效避免血栓形成;

上一篇:饮食与健康范文 下一篇:现代牧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