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范文

时间:2023-03-10 14:36:56 版权声明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篇1

【关键词】皮肤;消毒;静脉注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消毒剂为长沙雨花消毒剂厂生产的络合碘消毒剂(0.5%),试管内装有1ml灭菌生理盐水和棉拭子、灭菌棉签、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1.2方法

1.2.1病例选择选择内科患者80例,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胃溃疡等病种。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病种、病情、营养状况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为减少环境因素影响,采样工作均在细菌培养室进行。

1.2.2取样实验组采用皮肤消毒方法为络合碘消毒两遍后,无菌棉签擦干后取样。常规组采用皮肤消毒方法为络合碘消毒两遍,待干后取样。

1.2.3细菌培养方法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消毒后的皮肤穿刺部位5cm×5cm范围内来回涂擦10次,并随之转动采样,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1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而后将采样管振动1min,将生理盐水倾倒在直径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置于34℃恒温箱内孵育24h,观察有无细菌生长。

1.3观察①穿刺后两组患者局部静脉情况观察指标为穿刺静脉是否有疼痛、红或肿。②两种消毒方法消毒部位的细菌培养结果。

1.4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消毒方法消毒部位细菌培养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P>0.05,提示两种消毒方法所达到的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2.2穿刺局部静脉情况常规组与实验组穿刺局部均无疼痛、红或肿情况发生。

3讨论

关于肌肉注射和其他注射的皮肤消毒问题,在护理专家和医学专家中有不同的观点。Koivisto和Felig在1978年经实验得出糖尿患者微小的胰岛素注射针刺部位,引起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对糖尿患者来说,皮肤消毒不一定总是必要[1]。1993年Jacqus提出不再提倡胰岛素注射前皮肤消毒,但对于免疫缺陷患者、静脉用药的患者及需严格无菌处置的患者,皮肤消毒必须实行。Campbell在1995年认为注射前的消毒并不一定必要。当前,护理工作正成为以科研为基础的职业,一些传统的操作方法已发生潜在变化,但尚未得到充分的科研证据支持是否可行。本研究针对临床护理操作中存在两个难点问题:①护士在进行静脉穿刺时络合碘影响视觉效果,不利于穿刺。②现在各医院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编制较紧,工作量大,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络合碘待干过程中等待时间相对较长,为节约时间临床上已经常采用络合碘消毒两遍后用无菌棉签擦干的方法,但其消毒效果缺乏科学依据。络合碘是1-乙烯基-2-砒咯烷酮均聚与碘的复合物,属碘伏类消毒剂,性能稳定,使用方便,能缓慢持久释放有效碘达到持续杀菌作用,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2]。本研究结果表明:以络合碘为消毒剂,静脉注射消毒皮肤的两种方法在临床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且以无菌棉签擦干法能降低静脉穿刺时络合碘对视觉效果的影响、节约单个病例静脉穿刺所耗费的时间。作者认为两种消毒方法均可在工作中采用。当然,由于本实验样本数量有限,同行可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周秀玲,荆悦,卢克已,等.对肌肉注射前皮肤消毒的商榷.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4):190.

静脉注射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一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巴胺持续微量泵静脉注射致浅静脉炎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8~86岁。所有患者在应用多巴胺后出现局部红肿,色素沉着,静脉呈条索状发白,自觉疼痛,触压疼痛加剧,并且有4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小水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试验组用土豆片沿静脉走向外敷,每天3次,每次20rain,连续1周。对照组用25%硫酸镁湿热敷,每天3次,每次20min,连续1周。

1.3护理方法

1.3.1静脉炎护理:在患处应用土豆片或硫酸镁外敷,每次20min,局部有小水泡者,用碘伏消毒后,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泡中液体,适当抬高患肢,保持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红外线灯照射。

1.3.2正确选择穿刺部位:应用多巴胺时,由于药物浓度高,应选择双上肢背面血管粗直,有弹性,回流畅通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穿刺,对循环衰竭的患者,避免下肢静脉穿刺,以减少血液外渗或静脉炎发生。

1.3.3药物的配置要求:配药时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将药液充盈注射器,排尽空气,防止由泵的压力将空气压进血管内,注射开通后定时检查药物是否有渗漏。当注射泵报警时,及时找出原因,做出相应处理。

1.3.4无菌技术要求:使用微量泵注射多巴胺时,通常需24h以上连续用药,这就必须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操作中作者单位:041000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消毒不严或针头被污染。强化基本训练,静脉穿刺力求一次成功,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以防针头摆动引起静脉损伤诱发静脉炎,对长期静脉注射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1.3.5心理护理:患者入住心脏监护病房(CCU),需卧床休息,且又出现了静脉炎,更加延长了卧床和住院时间,使患者会因为疼痛和局部症状产生焦虑和恐惧,作为护理人员此时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主动介绍病室的环境及设施,及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其安心治疗。在应用多巴胺注射时,应常询问患者输液部位有无疼痛和不适,询问患者感受,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打消其焦虑和不安情绪。出现静脉炎时应及时处理,并给予安慰,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1.4静脉炎判断标准

静脉炎判断标准依据1990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SN)所规定指标。0度:无静脉炎发生,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无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Ⅲ度: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5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患者自觉疼痛消失,红肿消褪,血管软化有弹性;有效:疼痛减轻,色素变浅,红肿有所消褪;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

1.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静脉注射篇3

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药物, 是近年来报道的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胺碘酮时会引起患者局部浅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胺碘酮溶液pH值为2.5~4.0, 具有较高的渗透压, 对局部皮肤组织和外周血管的刺激性较强, 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引起静脉炎。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及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 有时伴疼痛, 穿刺静脉部位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 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 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1 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

1. 1 患者自身因素

1. 1. 1 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 静脉血管相对脆性较大, 痛觉减低, 反应迟钝易发生静脉炎。

1. 1. 2 重症患者, 由于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易发生外渗性静脉炎。

1. 1. 3 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态, 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脆弱, 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 管腔变窄, 静脉回流不畅, 液体容易外渗。

1. 1. 4 患者对药物的认识缺乏, 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1. 2 药物因素

盐酸胺碘酮pH值为2.5~4.0, 偏酸性, 静脉滴注应用时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局部代谢和渗透压改变, 影响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1. 3 穿刺部位选择

1. 3. 1 选择细小血管 上肢外周静脉相对细小, 胺碘酮的酸性对其刺激性很大, 所以容易引起静脉炎, 因此应避免下肢静脉应用此药。

1. 3. 2 选择下肢静脉 下肢静脉有瓣膜, 血液流动缓慢, 胺碘酮停留在下肢静脉时间过长而引起静脉炎。

1. 4 留置针的使用

1. 4. 1 选择型号不妥 一般选择型号为20~22号的小号留置针, 并保证针尖锐利, 以减少穿刺针过粗造成的血管机械性损伤。

1. 4. 2 留置时间过长 美国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 d, 在无静脉炎发生时, 留置5 d是完全可行的。频繁使用刺激性药物3 d以上者, 留置针保留时间应少于72 h[3]。

1. 5 静脉注射的浓度太高

胺碘酮的浓度不宜超过2 mg/ml,高浓度胺碘酮6 mg/ml自外周静脉注入时, 静脉炎的发生率高达88%以上。

1. 6 穿刺技术原因

1. 6. 1 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1. 6. 2 再进行穿刺的部位离上一次穿刺部位距离太近

1. 6. 3 拔针时按压不当也可造成药液外渗。

1. 7 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责任心缺乏

1. 7. 1 胺碘酮是一种毒性较强的药物, 护理人员往往对其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深入了解。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及特殊性没有引起临床护士有效认识和高度关注。

1. 7. 2 对于静脉注射过程中的观察和护理不及时, 不到位, 对患者的主诉未引起重视, 患者出现疼痛、红肿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1. 8 微量泵应用问题

1. 8. 1 微量泵注射时药液浓度高, 增加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

1. 8. 2 微量泵泵速低, 发生外渗时往往不易被发现而发生静脉炎。

2 观察和护理

2. 1 用药方法正确

遵医嘱正确配制药液, 掌握合理的用药剂量。胺碘酮注射液溶于5%GS溶液中, 浓度超过3 mg/ml时会提高引发外周静脉炎的几率。

2. 2 加强宣教

2. 2. 1 用药前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使患者了解胺碘酮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发生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后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增强患者的防护意识, 减少药液外渗。

2. 2. 2 指导患者输液过程中, 避免穿刺侧肢体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 保证局部血流通畅, 指导患者抬高静脉穿刺侧肢体以改善局部循环, 利于静脉、淋巴回流, 避免产生肿胀而导致静脉炎。

2. 2. 3 告知患者更换卧位时不要压迫输液肢体, 以免针头穿破血管壁, 造成药物外渗。

2. 3 穿刺部位的选择

2. 3. 1 首选中心静脉给药, 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3. 2 血管的选择

2. 3. 2. 1 临床上一般选用上肢静脉, 管径粗、直, 弹性好, 回流通畅, 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

2. 3. 2. 2 下肢静脉一般不作为注射胺碘酮的静脉通路。下肢静脉有瓣膜, 血流缓慢, 静脉压较上肢高, 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

2. 3. 3 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应用胺碘酮, 防止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穿刺前, 先用0.9%生理盐水进行输液, 验证留置针在血管内, 再使用胺碘酮滴注, 避免进入局部组织, 引起刺激。停用药物前, 用0.9%生理盐水进行冲管, 通过冲管带走残留于血管壁上的药物, 减少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刺激, 预防静脉炎。

2. 4 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

2. 4. 1 每一个护理工作者皆要认识到胺碘酮的特殊性, 及时巡视, 重视患者主诉, 严密观察患者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 注意观察沿静脉走向是否有条索状红、肿 、热、痛, 回血是否良好。若患者输液处疼痛时, 即使未发现液体外渗, 也要立即更换输液部位。

2. 4. 2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充分了解胺碘酮的特殊性及不良反应, 提高安全性认识和护理质量, 从而规避因药物使用过程中造成静脉炎等药物性损伤, 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

2. 5 提高穿刺技术, 加强对血管的保护。

2. 5. 1 穿刺一定要有把握, 在短时间内尽量减少多次穿刺。

2. 5. 2 再次穿刺, 一定要远离上一次穿刺的部位。

2. 5. 3 严格选择针头, 严格穿刺方法, 提高一次成功率, 避免在同一条血管周围反复输液或留置针头过久。

2. 6 密切关注微量泵应用

微量泵泵入浓度高, 对血管壁的刺激增加, 增多静脉炎发生的几率, 微量泵泵速慢, 发生药物外渗时不易被发现, 因此应及时观察微量泵是否运转及注射局部情况, 对微量泵报警时应立即终止泵入, 拔出针头, 局部对症处理保护, 并重新穿刺。

2. 7 静脉炎的护理

2. 7. 1 马铃薯外敷 马铃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消炎、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的作用, 含大量淀粉、各种盐类、维生素C、维生素B、茄碱、微量胡萝卜素、龙葵素, 淀粉可加快药液吸收, 茄碱, 龙葵素有缓解疼痛, 减轻渗出作用[4]。

2. 7. 2 50%硫酸镁外敷 用 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30 min, 3~4次/d, 注意保持纱布湿润。硫酸镁湿敷预防静脉炎, 主要利用硫酸镁具有高渗作用, 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 改善微循环, 减轻疼痛, 解除局部炎症。在使用硫酸镁湿敷过程中注意硫酸镁水分蒸发快, 需经常更换纱布, 必要时可选用塑料薄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

3 小结

静脉注射胺碘酮引发静脉炎的几率很大, 因此护理人员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时, 应熟知药物的特性和注意事项, 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增强责任心, 避免药物渗漏, 对其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磊, 岑金梅, 梁香玲.金黄散外敷用于胺碘酮致静脉炎.护理学杂志, 2007,22(15):6.

[2] 李葆华, 张进, 黄润州, 等.溶液PH值对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华护理杂志, 2006,41(2):113

[3] 梁燕.胺碘酮注射液引发静脉炎的预防护理. 卫生职业教育, 2012, 12(2):140

静脉注射篇4

【关键词】 患儿 静脉注射 原因 应对措施

静脉注射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常规护理操作,但临床应用中,常发生静脉注射失败,严重影响了患者满意度及临床护理效果[1]。儿科门诊患儿由于其血管细小、哭闹反抗等生理特性,尤其容易发生静脉注射失败现象[2]。为提高患儿静脉注射的成功率,以减少患儿痛苦、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和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2012 年1月—2012 年12月出现的静脉注射失败的患儿临床资料,以总结其失败原因及探讨合理的护理对策。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出现158例静脉注射失败患儿,其中男81例,女7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2岁,平均(5.3±2.8)岁。患病类型:腹泻49例、支气管肺炎24例、扁桃体炎48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其他12例。静脉注射失败次数:失败1次126例、失败2 次32例,共计190例次。

2 失败原因

2.1 患儿因素 (1)小儿皮下脂肪丰满、血管细,尤其是营养过剩的肥胖患儿,静脉细小、隐匿,且手指触觉不明显,影响静脉注射的成功率;(2)小儿依赖性大,且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常对就诊、检查、静脉注射怀有拒绝、恐惧心理,哭闹反抗,造成静脉注射失败;(3)患儿因患病存在失血失液、不能进食或营养不良等现象,导致其血容量低、静脉充盈度不良,影响穿刺的成功;(4)患儿因腹泻、脱水或周围静脉压较低,针头进入血管后,出现无回血或回血慢现象,易误导护理人员认为未进入血管,于是继续进针致使针头穿破血管下壁,导致穿刺失败;(5)患儿接受输液次数过多,导致静脉血管完整性受损,影响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2.2 护理人员因素:(1) 操作因素:准备工作不充分对静脉的粗浅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注射针头与血管直径不符合,导致静脉损伤;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加之患儿的不合作只是针头脱出而失败;进针见回血后,就停止继续进针或偏出血管而穿破;头皮静脉注射点周围的毛发处理欠缺,影响胶布粘贴,导致固定失败;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动作粗鲁也将影响注射的成功率。(2)心理因素:患儿的哭闹以及患儿亲属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语言都可能成为不利于护理人员心理的刺激源,从而起到暗示压抑的实际效应。适应较差的护理人员就会出现焦虑、惭愧、紧张、自卑或者急于求成的心理,从而导致注意力下降或者注意中心偏移,使充分考虑静脉注射方法和认真细致选择静脉的能力出现“暂缺”,导致盲目进针,降低成功率。

3 应对措施

3.1 患儿

接触患儿时态度要和蔼,是患儿感到医护人员亲切、可信任;动作要轻柔,注射前要安抚好患儿,引导其消除恐惧感或给予玩具等分散其注意力,减少哭闹。

3.2 患儿家属

沟通医患情感,注射前做好亲属的心里疏导工作,让患儿亲属享有知情权,对于患儿亲属的反复提问要耐心倾听、详细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以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积极主动配合治疗[3]。

3.3 护理人员

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观察患儿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其次,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头皮前组静脉,因为此处静脉极为丰富、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4]。小儿头皮注射要有一定的弧度,注射前应注意弧度大小,快速进针后,针头应与血管平行,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即可固定。

护理人员平时要加强护理基本功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提高沟通技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情绪稳定,精力集中,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进针时要有信心,做到稳、准,注射才能成功。

4 总结

综上所述,小儿静脉注射的成功率与患儿的心理、生理和护理人员的操作以及亲属的配合等诸多因素有关,护理人员平时应加强护理基本功训练,熟练掌握注射技能,提高沟通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稳定自身情绪,灵活掌握进针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一定会大大提高小儿静脉注射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吴婷, 杨兴仁, 李东升.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j].中华现

代护理学杂志, 2007; 4(20): 53.

[2] 李荣萍, 鲁扬, 郭慧, 等. 浅谈儿童早期发展护理工作的作用[j]. 中华医药卫生杂志, 2004; 1(3): 74-75.

[3] 唐菊莲.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管理措施[j] 护理学杂志, 2008; 23(1): 61.

静脉注射篇5

[关键词] 医院; 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

[中图分类号] R24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36-01

辽宁省鞍山市医学会会长巴福荣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尽快解决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建议》的议案上写到:“社会上现在都是独生子,掌上明珠,一个儿童就诊,四、五个人跟着,静脉注射扎二下,就非打即骂……”。巴福荣代表这一语道出了婴儿就诊时家属的紧张情形,更道出了婴儿静脉注射时注射护士面对身旁的患儿家属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

1 “开放式”的婴儿静脉注射室影响护士技术正常发挥的因素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医院婴儿静脉注射术都是在患婴亲属及其他等待静脉注射术的婴儿亲属等“众目睽睽”之下进行,亲属们现场目睹着自己的“宝贝”孩子静脉穿刺时痛苦过程,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特别是每到季节转换,气温突变的时候,医院儿科门诊注射室内就会出现堪比“闹市”的拥挤场面,大人的呐喊声、婴儿哭喊声、护士的叫号声交融在一起。面对“一针见血心里痛,两针不中嘴中骂,三针不行就开打”的患婴家属,在吵杂的工作环境,有谁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1.1 婴儿因素 静脉输液是婴儿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它起效快,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婴幼儿血管小、不明显,年龄小、不配合,甚至还会反抗,静脉穿刺比较困难。

1.2 护士因素 多数护士有被患者家属恫吓、辱骂或殴打的心理阴影,在静脉穿刺时比较紧张。另外,医院普遍存在着为了控制医疗成本而少配置护理人员的现象,护理人员比例不足,造成一线护士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护士确实业务不精,做事不专心。

1.3 家属因素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孩子少,家属过于紧张、关心自己的“宝贝”;多数婴儿父母为“80后”,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独”思想相对较严重,不容易体谅别人。

1.4 医院因素 医院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大检查、大处方引发医患关系紧张;医院片面追求社会效益,护士受到恫吓、辱骂、殴打时,基本权益难于得到维护。

1.5 社会因素 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引发医院过于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政法部门在医疗纠纷处理上过于被动,依法处理纠纷率较低,“医闹”严重;少数记者哗众取宠,片面报道医疗纠纷,造成患者家属“戒备心理”严重,不易沟通。

2 在医院设立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的设想 鉴于婴儿静脉注射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了极大地提高护士完成婴幼儿静脉注射术的效率,笔者提出了在医院设立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的设想,具体如下:

2.1 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要求 “封闭”是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主要要求,即注射室的工作环境与外部环境形成有效隔离。外面人群不能看见注射室里面工作环境,且要有良好隔音,尽可能减少里外“吵杂”声音的互相干扰,最好设立“待注室”缓冲。

2.2 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人员配备 要求配备静脉穿刺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细心耐心的护士,尽量避免一个患婴多次静脉穿刺现象发生。

2.3 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流程 领取配好的静脉注射液把患婴从家属手中接到“待注室”等待进入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完成静脉穿刺术把患婴送入病房或“交还”家属照看。

2.4 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技术要领” 从患婴进入“待注室”至完成静脉穿刺术,患儿家属均不能进入“待注室”和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现场观看”、“临床指导”。

3 在医院设立“准”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的成功案例 在我院有这样的不成文规定,在门诊为一个婴儿静脉注射时,如果第一个护士连续两次注射失败,则换第二个护士注射。如果第二个护士连续两次注射失败,则送住院部护士工作间,由第三个护士和助手在没有患儿家属在场的工作间进行注射。在第三个护士静脉注射技术和第一、第二个护士技术水平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根据我院87个案例显示,在气氛轻松的“准”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护士工作间)第三个护士一针成功的65例,占75%;两针的15例,占17%;三针及三针以上的7例,占8.0%;无法完成静脉注射术的0例。由此可见,即使难度非常高的婴儿“第三手”静脉注射,在没有患婴家属在场的“准”封闭式婴儿静脉注射室,护士都能出色完成静脉注射术。

静脉注射篇6

可达龙pH值偏酸性,故临床上常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但酸性溶液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静脉注射可达龙时应尽量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如果是高浓度的可达龙应选择中心静脉。因其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明显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以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下肢静脉有静脉瓣,血流缓慢,药液停留时间比上肢长,因此尽量避免使用下肢静脉。静脉输注易引起静脉炎,应做到勤巡视,以便及时发现,立即采取措施。长期输注时应注意建立系统的血管使用计划,避免对一根血管的长期刺激。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穿刺成功率,必要时可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再输注可达龙药物。输注药液的过程中要加强巡视,避免活动,防止针头脱出。在我们心内科应用50%硫酸镁湿敷或新鲜马铃薯外敷,有助于保护静脉,减轻病人痛苦。

可达龙(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小、毒性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但由于可达龙对血管刺激性大,即使无药液外渗,也有可能发生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甚至皮肤破溃。

护理

1及时积极处理静脉炎

1.1停止注射,回抽药液

临床护理中一旦出现局部红肿或疼痛,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回抽药液,随后用生理盐水快速输注,冲洗血管内的药物,稀释药物浓度。

1.2红外线灯照射

针对本例病人右上肢静脉炎,遵照医嘱使用微波照射,每天3次,每次30min,静脉炎处炎症有所吸收。微波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皮肤乳头层水肿,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增强,使免疫能力加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

1.350%硫酸镁湿敷

50%硫酸镁因其高渗作用能促使组织水肿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Mg2+、SO42均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可以透过皮肤渗入皮下组织及血管。Mg2+可使血管扩张,使局部血流加速,促进渗液吸收,而且Mg2+可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起到止痛作用。但局部湿敷特别是冬天,药物易析出结晶,使纱布变硬,不易紧贴皮肤,而影响其药液吸收。

2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局部反应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静脉输注易引起静脉炎的药物时应做到勤巡视,以便及时发现,立即采取措施。可达龙是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作用时间短,在静脉应用时要求持续输注。而静脉给药时若维持时间较长,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应用可达龙24h后输液部位局部组织常常会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等静脉炎表现。静脉输注可达龙时必须加强巡视,观察局部反应,重视病人的主诉,对于药物外渗不能只局限于肿胀的观察,只要病人主诉输液部位有烧灼感或疼痛,不论局部是否肿胀,都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并按外渗程度予以处理。

3加强护士的专科培训

3.1掌握可达龙药理特点及毒副反应

可达龙药物说明书中指出:该药属于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用药易引起相应部位皮肤血管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症性渗出,一些活化因子(如5羟色胺等)游离至组织间隙,刺激末梢神经,造成局部疼痛、红斑、水肿、坏死、渗出、炎症、静脉炎及蜂窝组织炎。可达龙为酸性药物,静脉注射可引起血浆pH值改变。血浆正常的pH值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及正常功能,从而发生静脉炎。

3.2了解静脉炎的分级,掌握动态变化

参照中华护理学会组织翻译的美国静脉输注护理学会2003年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将静脉炎分为0级~4级。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有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大于2.5cm)有脓液流出。

3.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护士要具备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尽量选择上肢静脉、外径较粗、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的静脉穿刺。因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易形成静脉炎,故尽量避免下肢静脉应用刺激性药物。注意穿刺针的固定,尤其是在病人烦躁不安时,防止因针头滑出血管致药物外溢引起注射部位组织的刺激而致炎症。可达龙pH值偏酸性,临床上常用5%葡萄糖液稀释。酸性溶液对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静脉注射可达龙时应尽量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如果是高浓度的可达龙应选择中心静脉。因其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明显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以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必要时可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再输注可达龙等刺激性强的药物。长期输注时应注意建立系统的血管使用计划,避免对一根血管的长期刺激。

3.4准确控制药液滴速

根据医嘱正确配制药物,保证剂量准确。遵医嘱控制药液滴速,最好选用输液泵或微量泵。通常剂量为可达龙150mg+5%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0分钟内滴完),浓度超过3mg/mL,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如果静脉输注持续超过1h,其浓度不超过2mg/mL,也可引起静脉炎。

3.5加强健康教育

使用可达龙前加强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可达龙可能引起的副反应及防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告知用药时应尽量减少移动穿刺侧肢体,避免穿刺侧肢体用力活动,防止药物外渗;嘱病人及家属不能擅自调节泵的按钮;注射部位有胀痛等异常感觉,应立即告知护士;输注时应穿宽松衣服,避免局部血管受压,以降低静脉炎及渗漏的发生率。

4心理护理

静脉注射篇7

【关键词】 小儿;静脉注射;穿刺;护理体会

在儿科疾病治疗与抢救过程中,静脉注射法是常用的基本护理操作。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小儿体质较弱,免疫力低,容易引起各种疾病,主要治疗法为静脉注射治疗法。由于小儿静脉的特殊性,多选择头皮静脉注射1。在临床上提高小儿静脉注射一次性成功率,一直以来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成功穿刺率,减少患儿痛苦,为治疗提供重要保障。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与体会,笔者认为能否提高小儿静脉注射成功率可能与以下几点要素有关。

1 良好的心理素质

1.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小儿静脉穿刺的重点就是护理人员业务操作水平,熟练的穿刺技术可以减少再度穿刺的机率。护理人员同时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部分家属由于患儿得病,脾气暴躁,再加上患儿的哭闹不止,容易对护理人员指责,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穿刺状态,可能造成穿刺失败。作为护理人员,要以乐观、积极、冷静的态度面对每一个患儿,从而达到最理想穿刺状态,提高一次性穿刺率。

1.2 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影响,患儿不停哭闹,家属脾气暴躁,此时护理人员要多于患儿沟通,让患儿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要本着人性化模式,做到细心、耐心、周到的服务。护理人员要树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让患儿感觉良好的亲和力,这样患儿才能放松心情。护理人员可以向家属打听患儿的喜好、生活习惯以及感兴趣的东西等,近距离与患儿相处,经常爱抚患儿,增加亲密感。

2 小儿静脉注射部位的选择

从解剖的角度来看,小儿静脉注射的部位主要为为头皮浅静脉与手足浅表静脉,这两部位血管较粗、容易查找、直、容易固定。但由于患儿年龄、疾病、治疗目的的差异,对穿刺部位有一定影响。由于患儿的血管较细,要以小型针头为主,在穿刺前仔细检查针头的流畅度、是否有弯曲现象。为了减少患儿穿刺率,保护患儿血管,减轻患儿痛苦,临床上多使用静脉留置针。一般3岁以下的患儿采取头皮静脉,3岁以上患儿可选择四肢静脉;慢性疾病一般选远心端,紧急抢救时最好选择肘静脉或大隐静脉;一般治疗选取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在使用钙剂、甘露醇以及升压药时,以肘静脉或大隐静脉为主;静脉采血时可选择股静脉、颈外静脉等。

选择血管时要观察血管的颜色,通常粗大的血管呈青色,较细的血管呈暗紫色。还要观察血管的走向,避免选择虽粗但血管分叉多,很容易穿破。选择血管时,可以使用拇指对局部皮肤进行按压,来明确血管的走向,充血的血管呈青色。然后就是触摸,主要用于皮下脂肪较厚的肥胖小儿,用食指触摸血管,感觉血管是否有弹性。当血管印记不清时才采取如下办法识别:查找静脉时,让手指和静脉呈垂直方向,就可以触摸到沟,按压时适度就好。部分小儿头皮皮肤呈现红润色泽,能难看清走向,可以擦拭适量的酒精,血管就会清晰可见。

3 进针手法

进针手法分为直刺法与斜刺法两种,直刺法就是指找好合适静脉,针头与皮肤呈10°—15°,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直接穿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选中的血管旁旁侧距静脉约1—1.5cm处,针头与皮肤呈20°—30°2,把针头直入皮下,在皮下运行0.6—0.8cm后再平行穿入血管。直刺法主要适合小儿的头皮静脉,四肢静脉;而斜刺法主要用于肘静脉或大隐静脉等。

4 调节光线

适当调节病室的光线,白天在晴亮天在向阳处进行穿刺,晚上或阴雨天气需打开日光灯。昏暗的环境影响穿刺效果。

5 固 定

使用无菌医用胶布固定,一般固定需要3条胶布,若有需要可以使用弹力帽协助固定。家属要适当地约束患儿的行为,避免拉扯针头,造成针头滑落。

6 穿刺后护理

① 理人员经常观察患儿局部针头的情况,严密观察是否有出血、红肿、渗液、发炎等临床症状,若有不良反应发生,冷静对待及时处理,在初期3d内可以采取50%硫酸镁湿敷可以改善症状。3d后可使用热毛巾热敷或理疗处理,来促进周围血液的循环,让血管恢复一定的弹性,从而减少炎症的发生。②观察输液是否顺畅。血管的不当选择、进针位置角度、牢固度、患儿情绪以及血管壁接触面积过大都可能造成液体渗漏,出现输液不畅。为了减少液体的渗漏,护理人员在操作中需严谨,熟练掌握基本要点,妥善固定好导管,嘱家属加大对患儿看管力度,再加强护理。导管出现了堵塞,可能造成输液不畅,引起导管堵塞的因素多而复杂,一般在经过高营养输液后导管未清洗干净,封管液种类、剂量以及推注速度不当都可能引起堵塞。因此,在每次输入高营养液后立即对管道进行冲洗,输液完毕后及时封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封管液的剂量,在封管时推注时要缓慢进行。有调查显示,过快的推注堵管率明显高于缓慢推注。

7 总 结

小儿静脉注射法是临床上常用治疗手法,为了提高静脉一次性穿刺率,需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完善静脉穿刺流程,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减少患儿痛苦,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06).

静脉注射篇8

[关键词] 静脉注射;空气;护理

静脉注射是目前护理和抢救工作的常用治疗方法,既能迅速达到治疗目的,而且用药方便,但在分离头皮针过程中容易使微量空气进入头皮针栓,随着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进入血管,造成污染,给家属和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担忧,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8―2011.10入住我科的患者共500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551.1岁,男300例女200例。原发病;冠心病400例,高血压100例,肺部感染20例,将其随机分组实验组250例;对照组2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用相同的输液器,注射器及同一个操作者,同一条血管观察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先分离头皮针然后反折输液器将头皮针与事先准备好的注射器连接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毕连接头皮针与输液器。实验组采用的具体方法:即在输液过程中注射时,(1)若注射药液为1-10毫升首先调节莫菲氏滴壶液面为1/2-2/3水平,然后将事先配好药的注射器从消毒过的莫菲氏滴管注入;(2)若注射药液为10-20毫升将事先配好的药液注入所配药物药瓶注射器不用从药瓶中拔出(注射器里可有5-10毫升空气)然后将输液器上端针头连接药瓶可利用空气压力,重力及推力将药液注入。此方法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而且避免了空气进入血管。

1.3观察指标

以静脉注射过程中空气进入血管的患者例数为指标

1.4计学分析

将所收集的数据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空气发生情况比较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空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4,P<0.05=

3 讨论

3.1引起空气的原因分析

由上表1可以看出常规的静脉注射法容易引起空气进入血管,原因是头皮针与输液器分离破坏输液器的密闭系统可使少量气体进入输液接头加之静脉注射可使空气进入静脉,引起空气污染,而且当患者及家属看到空气进入血管会产生不适及疑虑;而实验组减少了分离头皮针与输液器的过程并且利用了空气的压力原理及液体的重力原理使药液顺利进入血液,避免了少量空气进入输液接头,防止了空气污染,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的疑虑,保证了患者安全。

实践中在输液过程中少量空气进入静脉,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因空气量较少,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进入毛细血管,与血液溶为一体不影响身体健康.。研究证明,微量气体0.02ml/(kg・min)在进入人体可以检测到,但不会引起生理紊乱,微量气体连续输入的致死量为2ml/(kg・min)。[1]

3.2积极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传统的护理方法使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引起不必要的疑虑,也增加了空气发生率及感染率。临床观察发现,进行护理干预可更好地预防空气的发生,此方法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而且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空气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说明开展积极护理干预可降低空气的发生率。

因此,开展积极的护理干预,不仅可有效降低空气的发生率,还可提高护理效率和减轻术后护理工作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上一篇:焊接培训范文 下一篇:焊接材料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