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2:28:22

教育学习论文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干扰;对策

远程教育是现代电子信息传播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其网络化、通讯式的教学方式,双向性、实时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交互性、多媒体化的学习资源,开放性、无校园式的学习环境,将教育从时空中解放出来,极大的提高了教育效益,扩大了公众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远程教育的教与学活动在时空上的分离,其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也产生了分离,教学已不是教与学直接的、持续的活动,而是同一活动过程的两个阶段,远程学习成为远程教学活动的一种延迟行为。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干扰远远多于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学习干扰。

没有高质量的学习,时空的优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只有首先弄清远程学习中干扰因素,才能够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排除各种干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远程学习中的干扰因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是面对面的,师生之间可以及时沟通,相互提醒,不管干扰来自师生哪个方面,都可以作出及时处理,以使干扰降低到最低水平。但在远程教学中,干扰来源复杂,强度较大,加之缺乏必要和及时的反馈,这些干扰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远程学习中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因素

远程教学是开放式的,由于教与学之间,特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直接见面,因此,教材和网络资源就成为传递知识的重要渠道,成为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教材和网络资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远程教学中,无论是文字教材还是网上视频,都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教材不适合成人学习。目前使用的教材多数是沿用在校生所用的教材,适合网上学习的专用教材很少,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教材更是寥寥无几。这给学员的学习尤其是通过网上学习后的巩固和消化带来了许多困难。

(2)缺乏配套的学习指导书。特别是理科课程的学习,教师网上授课后,学员需要做练习巩固学习的内容,需要有关自学指导书、习题集等。

(3)缺乏必要的网上资源。课程学习结束后,远程学员希望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网上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课程的网上资源,基本上是文本教材的电子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4)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由于目前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对课程的进度要求比较紧,部分课程制作质量不高,画面不够清晰,解说声音前后不一致。

2.来自教学管理上的因素

远程学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学员的独立学习,应该是教学管理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统一。学员学习的同时依靠整个远程教育组织,并从这个组织中获得智力、方法和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教学管理对远程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其主要表现为:

(1)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远程学习,由于其开放性,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学习,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由于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各校外学习中心基本上是根据远程教学计划的安排,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学员集中学习。但由于部分学员工学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不能够保障,造成他们学习的课程与全程听课学员课程的脱节,形成学员集中学习中的相互干扰,为远程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部分校外学习中心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不力造成的干扰。我们知道,远程教育是通过校外学习中心认真落实教学的全过程,来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的。在远程学习中,校外学习中心组织的集中学习、自学和完成作业是远程学习中的最基本环节。但由于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出于对经济效益等方面原因的考虑,对学员的考勤、作业督查不力,要求不严,造成有关规定落实流于形式,对远程学习造成了干扰。

3.来自教师的因素

总书记在《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远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职责,还肩负着培养远程学员的自学能力与指导学员学习方法的育人职责。因此,远程学习中,教师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行为也对远程学习的干扰很大,主要表现为:

(1)部分主讲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由于讲课的教师是处在摄像机前讲课,眼前没有学生,部分教师的形象以及谈吐举止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的教师口音南腔北调,照本宣科所产生的单调乏味,有形或无形造成了一些干扰。

(2)兼职辅导教师指导质量不高。在远程教学中,开展远程教育的院校对主讲教师的选择和安排一般都比较重视,而校外学习中心安排的辅导教师大部分为兼职教师,很多辅导教师都是利用其教学空闲时间参加远程教学辅导工作,时间和精力都不具备,辅导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会造成一些干扰。

4.来自教学环境的因素

(1)视频节目播出的效果不好。由于各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设备不同,播放的部分课程效果不好,存在图象模糊、声音不清晰等现象,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干扰。

(2)学习环境不够理想。有的校外学习中心自己条件不够具备,采取租用中小学的教室和设备的方式开展教学,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3)部分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不积极学习和掌握远程教育所必须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对教学过程中的设备故障和计算机软件故障、网络故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5.来自学员自身的因素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力。远程教育的学员大多是成人,学习的功利性强。但远程学习既要靠自觉,又要靠顽强的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然而,现在有不少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成对远程学习的干扰。

(2)缺乏计算机等设备。很多学员,非常想通过远程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单位和个人没有计算机等设备,加之单位地处边远乡镇,上网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不能够经常在单位或家庭学习有关课程。

(3)工学矛盾和经济负担重。远程教育的学员,很多既是单位的骨干,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较重。加之目前各地学校没有切实实施"素质教育",部分单位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现象严重,造成学员的工学矛盾异常突出。

二、校外学习中心的基本对策

干扰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的。但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传递教学内容,实现远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对学生支持服务的重要手段,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营造教书育人的环境的重要渠道。校外学习中心有义务和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干扰,确保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以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分析以上远程学习中的干扰,我们会发现,校外学习中心的作用在远程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升学员学习动机层次,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提高管理和辅导人员素质,克服干扰,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从内、外二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提升远程学员学习的动机层次,另一方面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是主动的吸收和积极的反应,而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成人学习者,如果缺乏学习的动机,不但效果差,而且时间不会长久。

一般而言,参加远程学习的学员多数是为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弥补工作中的知识不足、为了追求自身价值来学习的,这种动机是内在的,受内在动力的驱使,是高层次的。但也有少数人是为了获取文凭或证书,为了得到提升或晋级,显然这种动机是外在的,浅层次的。校外学习中心要利用各种时机,通过外部刺激,引发远程学习者不断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把远程学习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作为学习的主动力,把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教育提升远程学员的学习动机层次,增强学员学习的抗干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严格执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制度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减少外在的干扰因素,是提高远程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校外学习中心应该做到的以下几点:

(1)加强入学教育关。利用新学员入学的机会,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组织学习有关远程教育学籍管理等规章制度,逐步提高他们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努力使学员自觉按照有关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2)做好集中教学的组织和考勤。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学员不具备个体学习的条件,根据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规定,积极承担试点高校下达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科学的制定集中学习安排,切实落实试点高校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课时的完成。管理人员要做好集中学习期间的考勤工作,提高学员的出勤率。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远程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在组织集中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加强校外学习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开展远程教育的设备标准,建设好远程学习的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学员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的环境。要开放网络教室,安排专业辅导人员,为学员提供答疑、习题课等,弥补网上教学的不足。在学员比较集中并且有条件上网的单位或学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与单位领导联系,为学员提供学习的服务支持。

(4)强化学员作业管理。严格执行远程教育关于作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学员作业的收交与登记、反馈工作。对迟交作业的要进行催交。通过强化作业管理,提高远程学员学习的信心。

(5)建立一只相对稳定的辅导教师队伍。对于辅导教师,要聘任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高,学员满意的教师担任。要积极争取校外学习中心所在单位的支持,将远程教学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列入该教师总工作量中,从而使辅导教师工作得到肯定,使其能安心教学。

(6)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远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远程教育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除常规考试形式外,还开展了网上考试、课程考查、论文考查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考试既是全面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下转第26页)(上接第30页)也是保证培养人才规格的有效手段。因此只有严格考试纪律,端正考风,才能切实杜绝远程学习中的各种干扰,提高学习质量。

(7)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牢固树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人员应该勤于学习,与时俱进,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现代教育基础知识,并自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运用于远程教学管理之中,切实为远程学员服务,全力为学员创造一个严格、温馨的学习环境。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外语学习动机及其分类,不仅有利于读者从理论掌握“外语学习动机”的内涵,而且,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其在外语教学实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弄清“外语学习动机”的内涵、外延及其分类更有利于分析和阐述后边的问题:外语学习动机的教育学意义。

(一)外语学习动机在教育学研究中,学习动机是一个科学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促进学习活动发生的内在原因。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学习的一种动力。在其它的教育教学研究中,也有的研究者称其为“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动机是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相关的研究者都认为它是由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理想或者说学习的信念、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等学习要素组成。根据学习动机在具体学习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诱因。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中,也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因此,研究学习动机的相关问题,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即从宏观的层面上讲,我们分析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在微观的层面上,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生,结合具体的学科分析学习动机在学生具体学科学习实践中的影响。所谓的外语学习动机就是指促进学生外语学习的内在原因。只不过是这里的“外语”含义较为宽泛,既英语的学习,也包括法语的学习、日语的学习等等。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在理解“外语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有利于我们在分析“外语学习动机的教育学意义”过程中,分析得更有深度,阐释得更有条理,所以,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恰当的分类。但是,在具体的分类中,我们不能从其具体构成的角度对其进行相关的分类,而是应该结合“外语学习动机”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及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角度进行恰当的区分。学生外语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提高外语素质的学习动机、作为基础交流工具的学习动机、为了通过相关的升学考试而产生的被迫性学习动机等三大类。首先,作为提高外语素质的学习动机是指学生的外语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其学习的结果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这类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地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表现得非常刻苦、表现出一种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它一般存在于外语学习尖子生的头脑中。其次,所谓的基础交流工具类的学习动机是指学生把学习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不论是学生为将来出国求学做准备,还是为日后进行相应的翻译工作打基础,他们都需要相当扎实的外语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这类学习动机一般存在于准备留学或准备以翻译为生的学生头脑中。再次,被迫性的学习动机。所谓被迫性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具体的外语学习实践中,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外语没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前者而言,他们之所以学习外语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尽管这种被迫的学习动机不是产生于学生的自身,但因为外界的压力,它也会成为学生学习外语的一种持久性的力量。因为不论是小升初,还是专升本,就连大学毕业后考研究生,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外语考试才能达到继续求学的目的。在学生外语的学习过程中,这种被迫的学习动机具有转化的可能,特别当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因为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或因为对外语有了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当外语的文化精髓对其产生影响的时候,这种被迫的学习动机有可能转化为一种主动的学习诱因。因此,这类学习动机具有暂时性的特点,这种暂时性,一是指这类学习动机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改变,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类学习的动机也会随着学生对外语的了解而调整。

二、学习动机的教育学意义

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教育学意义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相关的区分,即教育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教学实践的意义。因为,教育学理论既指导具体教育实践,又有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接受反馈的内容而及时修正相关的理论内容,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说明:

(一)学习动机是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在具体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是教育学相关研究的基础内容。即没有学习动机的研究,就没有其它教育学理论的研究问题。因为,没有学习动机,学生就不可能学习外语;学生不学习外语,就没有外语教学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就没有相关的外语教学策略的研究,就没有外语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等等诸多的教育学问题。因此,我们说学生外语学习动机是研究教育学其它问题的基础。

(二)学习动机的研究丰富了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教育学作为一门基础的研究学科,如果缺少对外语学习动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那么就会使本国的教育实践落后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研究会涉及不到外语的教学。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学研究会不关注学习动机的问题。因此,我们说,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研究内容,促进了教育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而且,它还拓展了教育研究的范围。因为,外语教学的产生在教育发展史上是后于本国语言的教学实践活动的产生的。

(三)促进教育发展,丰富教育学研究体系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在推动本国外语教育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外语素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推动本国外语教育的发展。而作为全国教育之一的外语教学的发展,也势必带动全部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推动了本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研究者会针对外语教学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阐释,而这种分析也好,阐释也罢,都能为丰富本国的教育学研究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总之,外语教学动机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可以奠定本国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又能在夯实基础上,丰富教育学理论,拓展实践的领域,从而促进整个教育学体系的进步与发展。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教育自主性学习研究

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也是课堂教学互动的进一步深入和延伸。其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1.网络技术发展对物理教学的作用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网络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网络技术与教学手段的结合,都是教育教学,特别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

新课程体系下的物理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物理内涵、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成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技能基础。

1.1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对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1.2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而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所以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借助多媒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1.3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物理审美能力

物理审美教育要以抽象思维形式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物理美所提示的“美”,呈现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维形式表现为美感直觉、形象等。物理美的展示,需要借助图像、模型、标本、形象化语言、非言语行为、实验、音响、电视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化学教学媒体并借用艺术创作的表现技巧及手法,而这些正是以形象、情感、创造为特征,与形象思维密切相连的。

2.网络环境下物理自主性学习的原则

2.1发展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要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让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形成科学发展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主体性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物理自主性学习模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和理解学生,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协作交往中获得自由发展。

2.3交互性原则

网络技术具有的重要特征,是它即时的信息交互性,网络技术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和学支撑平台中的两个或多个因素链接在一起,使交互者之间同时进行双维或多维的参与,这一方面是满足学习者学习交流的需要,另—方面也是满足学习者情感发展的需要和协调学习者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3.网络环境促进自主性学习的方式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实践教学和学习评价手段,科学地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自主性研究学习中。

3.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中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情,调动他们的思,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3.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良好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亲自动手解决某一相对实际的问题后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同时,也为社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所谓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由意识,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特别是有创意且意见相反的问题。

3.4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科学评估、激励评价是创新教育的动力。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艰难之苦,注入自主学习以新动力。

4.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物理的教学实践

4.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物理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实践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造性。实践教学告诉我们,设计情境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有以下途径:从物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从物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现有物理演示和学生的实验,创设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创新设计入手,创设情境;利用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外在矛盾入手,创设情境。

如高中新课程中的《力》教学中,可以将运动员的单双杠比赛情节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感受到惊险、刺激、好奇的同时,深入剖析运动的平衡、受力情况,特别是运动员与杠的接触,并由此引入力的概念,就是情境导课的一个特例;讲授磁场的概念时,先指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特别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电荷与电荷之间的作用性质,启发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思考电场中电荷间作用的情形,以此将电场这个重点,也是教材难点进行分化,突出新旧教材的内在联系,显示自然的美,也是创新教学的一个特例;讲授电磁波时,借助数学中曲线的内在联系和特有的性质,引入高科技手机信号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联系收音机串台、屏蔽的现象,赋予电磁波教学以曲线美的享受,一种高科技并不神秘的感觉,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也是激趣,改进教学,唤醒意识,横向联系,以趣激情的教学方法。

4.2分析起疑,提出假设

教师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后,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比等不断地提出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探索提出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假设,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物理教学的分析起疑,提出假设,必须符合物理的学习规律,符合学生个性化特点,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如讲授《力》时,在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运动员的单双杠比赛情节”后,教师应抓住学生良好的动机和兴趣点,提出带有前瞻性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起疑。如假设设有单杠运动员能否停留在某一点上?由此可知构成力的要素或基本条件有几个?请参照此例做出必要的说明,通过这个实例你能否例举日常生活中有关力概念的例子,并剖析之。

又如,通过《磁场》教学的情境导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给出电场能,尤其是点电荷的势能,就方便的多了。特别是由万有定律类比得出为库仑定律和电场势能的计算公式使复杂的问题形象化,为揭示电场的本质,特别是电场的性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磁场、电磁波、量子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包含了众多的自然规律,尤其是数学的运算、推理、演绎、比较和综合的知识,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个性特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学习,敢于学习的拼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3讨论探究,丰富感知

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践,独自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对探究过程中的不同见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己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发逆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合作、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有好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探究和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讨论、研究及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因势利导地调控讨论过程,潜移默化地进行研究能力的培养。

如物理学中的《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它抽象,但却有广泛的应用。力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深入到自然、社会、人生、生产、建设、流通、服务等各个行业之中。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后,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点拨,赋予学习以新的内涵。如,组织学生通过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进一步认识力的内涵;组织学生参观大坝、高层建筑、高速公路建设、高架桥结构等,加强理论性巩固,并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劳动的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经济建设的实用技术,如蔬菜大棚、蔬菜保护地栽培、旅游景点建设、自然风光、奥运会场馆、机场、码头、车间等,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同时,强化质量观念,经济意识,民族责任,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创物理教学新的局面。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物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小发明、小创造,培养其团队意识和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电视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破解难题活动,锻炼学生的胆识,引出学生逆向思维,生发科学意识,凸现创新能力培养。

4.4自我评价,归纳达标

课堂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评价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反思自己实践技能掌握的思路和方法,并与考核标准、同学们对照自己方法的优劣,完善科学的技能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讨论方法和思维再现,结合教师的针对性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主探索、研究学习的成功喜悦,更加珍惜实践学习成果,是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探索和自主研究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成年学习者

远程教育的学生始终以成人为主。英国开放大学出版的《远距离高等教育》曾披露,世界远距离学习者的年龄范围一般在20~40岁之间。成年学习者之所以成为远程学习队伍中的主力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成年人学习受时间限制,且与教师有空间上的距离;(2)成年人有能力支付远程教育所需的费用;(3)成年人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远程教育,成年学习者不仅能学习新知识,而且还能学到新的、有用的社会技能,其中包括与相距遥远的同事和重要人物开展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在校就读的学生

在美国,正在快速增长的一个远程教育群体是还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在校学生。许多大学以远程通讯的形式提供越来越多的面向中学生的扩展课程内容的高级课程,用以沟通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以便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在我国,单就网络远程教育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网络教育课程以高中起点本科、专升本、高中起点专科为主,分别占试点高校的84%、80%和41%,此外还有4所高校开展了硕士研究生课程,在实践中对学历教育的注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对非学历教育项目的关注;而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非学历教育和培训。面向在校生,旨在扩大其视野,促进其超常学习的远程教育还相对薄弱。

(三)行动不便的人

行动不便的人,包括老年人和残疾人都是潜在的利用远程教育的群体。身体的限制使其无法接受传统教育,而远程教育允许在家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不能接受传统教育的缺憾。

但也有一些远程教育学生因为身体的原因不会或不能够使用远程教育技术,所以技术的设计应该加以改进。

(四)无法使用母语直接接受教育的人

美国远程教育群体中,无法使用母语直接接受教育的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许多移民无法理解其所在国家正规课堂教育中所讲授的内容,于是他们不得不借助远程教育形式进行学习。

(五)其他学习者

一是许多下岗职工技能单一,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以寻求再就业的出路。二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心态越来越开放,人们乐于接触不同的文化和新鲜事物,通过传统教育手段来补充这些知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远程教育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远程教育需要的增长,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远程教育的受益者。

二、学习者对于远程教育的态度

学习者对于远程教育的态度是影响他是否选择远程学习,以及能否成功地开展远程学习的重要因素。学习者对于远程教育的态度大致可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远程学习的态度

许多年轻学生可能更习惯于接受传统教育,习惯于教师面对面地教授和指导。开展远程学习很可能令他们感到缺乏支持和动力,最终放弃远程学习。相比之下,年龄偏大的学习者由于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自学能力,因而对远程学习热情较高。

(二)对远程课程的态度

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学生无法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部分时间利用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学生对于远程课程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对于远程教育的态度。如果学习者发现远程课程能够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具有应用价值,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并接受该课程的学习。

课程的设计水平是影响学生对于远程课程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的设计对于促进远程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有一些网络课程,只是单纯的课本搬家,缺乏远程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必要的学习指导,以致影响到学习者对远程教育的态度。现在“网络教育”炒的火而收效低的现象,其中低质量的网络课程难辞其咎。

(三)对远程教育技术的态度

很显然,当学生进入远程课程学习时,如果他们对完成远程学习所使用的技术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以致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那么必然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他们对远程教育的态度。另外,硬件功能和软件设计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的挫败感。

(四)对人际交互的态度

教学中的人际交互水平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远程教育的态度。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能够减轻学生“孤军奋战”的孤独感;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这些都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如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协商的机会。多维、有效的交互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克服困难,最终建构知识。

(五)对远程教学方式的态度

远程教育“师生分离”的状况导致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控制的降低。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正常的教学效果,远程教育教师必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师生分离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调查得知,远程教育的学生更乐于参与小组讨论和进行互动式的问答学习,而不愿意单纯地通过媒体阅读或听网上老师的讲授。另外,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与帮助,也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对远程教学方式的态度。

三、如何促使学生取得学习成功

(一)提高学习能力

远程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那些在正规教育中已获得学习技能的人,在远程学习中更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低的学习者,则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技能的培训,使其适应远程教育的要求。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远程教育,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包含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技术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人文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对信息价值的认识以及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

从技术层面讲,应当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这里的技术培训不必过于追求高、难、全,只要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应用,能够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就够了。

培训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得到需要的学习资源,其中包括各种以传统媒体形式呈现的资源,特别是要训练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检索、查询、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人文层面来说,就是要转变学生的观念,既要看到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又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提高对信息的辨别与批判能力。

2.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远程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有成效地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是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学习策略包括:(1)认知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加工、组织和批判性思维;元认知策略通过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监测和调节等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和学习环境,同伴学习和寻求帮助等外在学习条件。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核心策略,而资源管理策略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保证。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但策略的学习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下手,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动机,并把具体的认知策略渗透到具体教学内容中教给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这些策略。也有研究表明,把元认知策略和具体的认知策略结合起来教给学生,会有更好的效果。不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应特别注意学生学习计划的制定,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

(二)加强和改善远程教学活动的管理

1.提高交互的质量

高质量的交互是影响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远程教育的交互有人际交互和人机交互两种类型。要提高人际交互的质量,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便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互动机,如及时给予鼓励、反馈和评价等,并通过信件、电话、Email等与学生建立稳固的联系,有条件的教师最好与学生进行一些面对面的交流。

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最好能对学生周围的环境因素作一些调查,从而有所侧重地给予那些处于学习困难中的学生必要的鼓励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

远程教育的人机交互实际上是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的交互。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教学软件要加强学习内容的交互设计。特别是在网络远程教学中,还要注意人机界面和导航的设计。交互的设计要考虑学习者不同学习风格,要尽量激发学习者的动机,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2.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答疑和辅导

先进的技术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师生之间因此就会主动、频繁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远程教学有必要对教师辅导、答疑活动提出要求。如目前的网络教学就有在线答疑和课后辅导两种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的在线答疑应有固定的时间。在线答疑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整理,并将答案通过BBS或电子邮件及时传送给学生。

3.以课程材料为核心,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远程教育中的教育资源是以课程材料为核心的。课程的许多特质影响了学生的成功,包括:

——课程的实用性

——课程的难易程度(即所需时间与努力)

——课程的设计水平

——传送课程的媒体性质

所以,制作远程课程要以教学设计为基础,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注重远程课程内容、策略、评价的设计,还要特别注意增强课程的交互性,使学生在与教师分离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也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为了适应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要加强以课程材料为核心的各种教育资源的建设。资源建设要注意标准化和实用性。教育资源的评估要遵守科学、实用、经济的原则。

4.加强对远程教育的鉴定和认可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网络计量学; 《电化教育研究》; 高被引论文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董翔(1972―),女,甘肃灵台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信息分析、科研评价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等研究。E-mail:。

一、 引 言

学术期刊刊发学术论文及其参考文献,因其时效强、内容新,可以全面揭示科学发展与学术交流的现状与趋势,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化教育研究》由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担任主编,自1980年创刊以来,其刊发的电化教育专题的学术论文在业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5―2006年教育学论文引用70次以上的82种期刊中《电化教育研究》排名第三,已成为我国教育学界的权威性学术期刊。

网络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传播手段,对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期刊而言,高被引论文是期刊高质量高水平的主要贡献者,构成高质量高水平期刊的核心内容,通过高被引论文的分析可以揭示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合字、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2]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分析《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高被引论文的特点,揭示我国电化教育研究发展状况和研究趋势,为刊发高质量稿件,进一步提高《电化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二、《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概况

笔者于2011年11月12日登录《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http://),检索2001年至2011年入库的所有文章,按照被引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选取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00次的前41篇论文为高被引论文。如表1所示(因篇幅所限,表中仅列出前14篇论文),41篇高被引论文共总被引频次为8565次,李克东发表的《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一文为最高被引频次论文(排第1位),其被引频次高达767次。2001年至2011年刊发的被引频次100次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间为2001年至2005年,其中2001年9篇,2002年9篇,2003年7篇,2004年9篇,2005年10篇,目前,2006年至2011年未出现被引频次100次的高被引论文。

表1显示,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不仅刊发了众多有影响的文章,而且培养出在教育学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统计了2005年―2006年教育学论文引用50次以上的53名作者,其中何克抗、南国农、李克东和钟志贤等四位《电化教育研究》的重要作者分别位列第2、第12、第31以及第50位,且他们在41篇高被引论文中均有两篇以上论文。

三、 高被引论文的时间特征分析

为了研究高被引论文出现的时间, 在2001年至2011年间取被引频次分别为50、100、150、200以上的论文按照发表年先后进行分组, 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4组高被引论文均出现了两边低、中间高的曲线走势,也就是说近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高被引论文多出现在2004至2005年间,这也说明,论文被引高峰出现在后的6~7年间,而这与加菲尔德博士在引文索引法提到的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在发表后的2至3年达到被引高峰期有所不同,[3]以上数据提示我们,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把握学科专业特点,预见研究趋势,着眼长远发展。

2001年至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被引频次50的217篇高被引论文对其在教育学领域期刊中的高影响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学是一个正在成长且发展迅速的学科,被教育学论文引用较多的有明确专业指向的期刊主要是心理学、外语教育、教育技术学等4、5个领域。其中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类期刊从2000―2004年的6种增加到11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引最多的前25种期刊中,有5种为教育技术学期刊,其中《电化教育研究》居第三名。[4]以上横向数据比较,也进一步说明,《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优秀稿源,一方面充分顺应了急剧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正在到来的网络社会给教育带来的全方位变革,另一方面也推进了教育技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四、 高被引论文合作研究

及机构分布情况分析

2001年至2011年间《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涉及独著作者24位,涉及合著作者16位。表2给出前41篇高被引论文作者合著统计。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共现网络,如作者合作网络,人们可以了解该领域中出现的趋势以及显著的特征。[5]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合著仍是研究合作的主要形式,大约占合著文章的六成多。其原因在于教育技术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扩招很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的机会相应增多,因而合作撰写和的比例相应增高,而3人及以上合著论文的意义更为重要。“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支持社会科学研究的力度,除了国家社科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外,教育部有关司局、全国性教育研究学术团体等也都立项、拨款支持教育课题研究。往往由知名学者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跨机构、跨地区开展合作研究。《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充分显示了教育技术专业高影响力合著成果逐年增加,刊发大量的合著文章也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或“师徒合作”的传统范式,鼓励多学科协同、群体公关开展重大项目研究。

按照高被引论文著者机构的论文量,由多到少排列统计形成表3 。由表3可知,北京师范大学在41篇高被引论文中拥有高被引论文最多,平均被引频次华南师范大学为最高。通过分析《电化教育研究》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可以揭示教育学高影响力论文的产出格局。教育学论文因其显著的学科特征,高等院校为论文高产机构,尤其基本被师范大学垄断。教育学科实力的基本格局,是由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基本情况所决定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高影响力教育技术专业论文的产区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高质量的稿源仍将主要来自教育部直属以及重点师范大学。

五、高被引论文专栏分布

多年来,《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关注国内外电教理论的最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全国各地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所设栏目有“理论探讨”、“电教理论探讨”、“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课程与教学”、“学科建设与教师培训”、“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外国电教”、“中小学电教”、“中国电教史”、“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电视研究”、“教学软件设计与评价”、“电教技术研究”、“教育资源与软件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课程及教学研究”、“问题讨论”等。

通过对《电化教育研究》所刊发的前41篇高被引论文(最少被引100次)与期刊目次表进行比对,加以分组,考察各栏目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及第一作者。这些栏目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理论探讨”(在统计过程中包含“理论探讨”和“电教理论探讨”), 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24 篇属于该栏目,其中“理论探讨”栏目14篇,“电教理论探讨”栏目10篇,24篇论文总被引频次为5919次, 占前41篇高被引论文总被引频次(8565)的69%。24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按照论文被引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下同),如李克东、何克抗、张倩苇、张屹、南国农、陈向东、叶成林、尚俊杰、黎加厚、余胜泉、杨晓宏、陈维维、钟志贤、田世生、殷雅竹、王玉明、顾小清等撰写的有关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博客文化、教育游戏、教育绩效评价、教师的信息化等有关电教理论探讨方面的文章,深受电化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在这24篇论文中,李克东有3篇文章、何克抗有3篇文章、南国农有2篇文章、黎加厚有2篇文章、钟志贤有2篇文章,而这几位先生都是中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领军人物,尤其像南国农先生,他是我国电教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南先生还与肖树滋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李克东是部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何克抗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这三位学者是目前我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重量级人物。而黎加厚、钟志贤作为目前电化教育学界的后起之秀,也都曾师从南国农先生学习电化教育理论。因此,从“理论探讨”栏目论文在所选取的高被引论文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所享有的“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美誉绝非虚名。

影响力排第2 位的当属“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这里的“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在具体的统计中还包括“网络与教育”、“网络教育”两个栏目。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该栏目,其中“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3篇,“网络教育”1篇,“网络与教育”1篇,但从大类层面都应该属于“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栏目。这5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为谢舒潇、张建伟、祝智庭、王广新、赵海霞等,他们撰写的有关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建构探究学习模式、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等有关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方面的文章也备受学界关注。

影响力排名第3位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栏目,前41篇高被引论文中有5篇属于该栏目,这5篇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为何克抗、黄甫全、徐万胥、钟志贤、李芒,他们撰写的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含义、意义、原则、理念与策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E-Learning等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文章也备受学界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何克抗、钟志贤二位学者在此栏目中也属于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们作为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引领了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

六、结束语

南国农先生指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走过的是自己开辟的道路,它始终是依靠着两股紧密联结的动力推向前进:一是,现代媒体技术; 一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6]《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刊发了大量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为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网络计量学方法,通过高被引论文的视角,可以看出,《电化教育研究》作为中国电化教育学界的重要平台,其栏目设置反映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前沿领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电化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此外,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资源,对学术专业刊物而言,优质的作者队伍是刊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电化教育研究》已经拥有一支高产出、高被引的作者团队。

《电化教育研究》在今后的组稿中应继续抓符合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栏目、重点选题和核心作者。高屋建瓴的学术评论、学术综述性文章,是引领学科发展和研究深入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分析高被引论文,我们可以发现,被引较高的论文大多属于学术理论文章,如南国农、何克抗、李克东等三位资深学者的相关文章,但教育学领域中学术评论和综述性文章相对稀缺,为了更好地推动杂志的健康发展,进而推进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长足发展,杂志应向国内外名家、大师组稿,增加此类文章的刊发力度。

[参考文献]

[1] 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刘雅娟.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4):202~205.

[2] 邱均平等著.网络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美]尤金・加菲尔德.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侯汉清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 苏新宁主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11年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吴斌编著.复杂网络与科技文献知识发现[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54 ― 0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科教创新是专业硕士教育之魂。这种教育之魂应体现在专业硕士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专业硕士教育的实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仅就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一定的探索。

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体系内容,一是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二是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三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的方案,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聘请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在论文题目选定、论文开题、论文一、二、三稿的撰写,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培养了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四是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让我们的研究生课堂由讲授转变为研讨;让我们的教师们由主演转变为导演;让我们的专业研究生由课堂中的听众转变为主演,使整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让每个专业研究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一、适应全民创新的教育要求,调整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增加强化专业实践创新的课程,开设教法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课程方向的创新课程,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如“教学研究”“中外教育理论研究”“认知理论研究”“作文研究与实训”“艺术与审美”“经典研读”等课程。

二、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我们要选取地方的省级重点中学作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见习、实习基地,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全程指导,聘请见习、实习单位的一线教学名师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教育“实战”中了解中学教改情况,了解未来职业状况和需要的知识、技能,增长才智、锤炼专业技能。

三、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的方案,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聘请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在论文题目选定、论文开题、论文一、二、三稿的撰写,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培养了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

四、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一)是授课技能培训。为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坚持对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授课能力的培训。利用“语文教学论”课堂和部分课余时间,由师生共同组成模拟课堂,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以一位真正的语文教师的身份逐次登上讲台,授课、评课,并将这些记人总评成绩,有效地提高了专业研究生的授课能力。

(二)是“听”“说”“读”“写”四项教学基本功训练。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工作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他们要具备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具有“听”“说”“读”“写”四项教学基本功。要在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讨论会等和专项训练中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基本功。

1.听,这里主要是指“视听”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听学在教学中要调动语文专业研究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就要具备倾听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和闪光点,开启他们的潜智,调解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2)听教教师要掌握听教的能力,就是听课的能力和倾听别人教诲的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我师你也要会学、会听:如:课程设计、导入传授技巧、师生互动能力、语言运用、个人素质和魅力、知识到规律的归纳等等。

2.说,课堂语言能力,不仅是运用语言的基本功的体现,更是其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各方面素质砺炼的集中彰显。语文专业研究生应有一个语言库,贮藏着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应具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3.读,在训练中,主要体现在阅读和朗读两个方面:

(1)阅读

阅读包括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等各种方式。是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发展思维、提高想像力及培养研究生社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说来,学生知识的获得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要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博览就是广泛地阅读,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性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朗读

朗读是一项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由于教师职业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和技巧,要学会领读、范读中的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重音(低中见高、实中转虚、快中显慢、连中带停)和节奏等基本技巧处理。

4.写,语言运用的另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写作能力、书写技巧、板书设计、教案编写等。

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要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下水作文”的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被称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外语、写作、口才、计算机)。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品尝作文的甘苦,才会增强直观感觉,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参加作文实践,必然会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很难想象,不会作文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要么完全依赖作文指导书,讲些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隔鞋搔痒,纸上谈兵。要么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以应付考试,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容易对学生的作出准确评价的,更谈不上恰当的修改。自然,这样的老师也很难培养出会写作的学生。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要加强作文能力培训,迅速提高“下水作文”的能力。

同时,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还应该有良好的书写技巧,写得一手漂亮字,便于板书设计的美观大方,教案编写的规范整齐是。

(三)是微课和课件制作和应用能力训练。

针对“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要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学会录制微课视频和制作常用的课件。教学视频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熟练掌握多种课件制作方法,并能够科学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的“含金量”。做到适时、适量、协调,无“死机”“停顿”故障,教学整体效果好。

(四)文本解读能力培训。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要经常解读各种各类的文本,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要有对各种文本解读的能力,具备较强要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我们既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科学系统地培养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文本解读的能力。在作者研究、文本产生背景、主题的提炼、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塑造、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发现、细节的凸显、环境的衬托、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进行能力的训练。

〔参 考 文 献〕

〔1〕王静.高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榆林学院学报,2010,(01).

〔2〕陈龙泉郑姝.语文现代课堂教学建模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理论研究;转载量;统计分析;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李兴敏(1967-),男,黑江讷河人,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学、深圳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和教育评价;罗唱(1993-),女,湖南湘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64-04

一、转载回顾

(一)转载数量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近三年合计转载351篇学术论文(剔除了专题报道等非学术文献)[1],其中2016年共转载112篇,比较2015年转载118篇和2014年转载121篇,呈现递减趋势。近三年的转载数及其转载论文的首版时间分布见表1。

由表1可以发现,2016年转载行为比较前两年,当年转载上一年的首版论文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同时转载当年首版文献降至六成以下,证明近年成人教育研究成果质量在提高,从而造成转载行为时间上的适当延迟。

(二)来源期刊

201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从36种期刊中转载了112篇高质量的论文,除了《职教论坛》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外,《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和《高等继续教育学报》排名基本与2015年一致,其他期刊排名变化较为明显。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从2014和2015年的排名第二、第四,再次晋升为第二名,步入重要来源刊视野;《中国成人教育》由第一、第二,降至第三名,《中国远程教育》从第三、第四降到第五名;《当代继续教育》排名从连续两年第三降至第六名;《现代远距离教育》和《成人教育》名次下滑严重(见表2)。

转载排名下滑的原因有些可以归结于当地经济滑坡导致办刊思路改变和管理水平下降;有些则因杂志社主动改变思路以适应国家成人教育政策的调整、尝试覆盖职业教育或者教育技术等二级教育学科。例如,《中国远程教育》一些栏目适当加强了教育技术类的研究成果反应,虽因此排名下降,但于2017年初再次进入CSSCI就是成功典范。

表2中10种来源刊所属办刊系统相对集中,成人院校特色明显。广播大学系统高校作为成人高校办有4本:国家开放大学的《中国远程教育》、四川电大的《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上海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研究》和黑龙江电大的《现代远距离教育》;普通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办有3本:河北大学的《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湖北大学的《当代继续教育》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等继续教育学报》;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本:黑龙江教育学院的《成人教育》。

二、作者分析

(一)作者友好度

2016年112篇转载论文中,存在第二作者的65篇,三个作者以上集体完成的24篇,作者合作比例为58%,3人以上研究小组(含3人情况)完成率为21%。对比2014和2015年的情况,列入表3。

由表3可见,作者之间的合作比例和研究行为的合作小组形成比例均在逐年提升,说明成人教育学者合作意识逐步加强、研究团队在逐渐形成过程中。

(二)活跃学者

根据作者贡献计算方法[2],文献的第二作者及其更后排名、贡献度逐渐减低,故本文选取第一作者作为学术贡献研究对象。先统计出2016年被转载两篇以上的10名学者,然后进一步统计出他们在近三年的活跃度,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上海开放大学学者宋亦芳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叶忠海,四川师范大学学者邵晓枫和北京大学吴峰(排名不分先后)等学者,为2016年乃至近三年间的活跃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可参考性强,在成人教育领域颇具代表性。

三、主力研究机构

首先统计出2016年各个机构被转载论文数量,选取在2016年被转载达到两篇以上的研究机构,进一步考察其在2014提和2015年被转载情况,合计出近三年间的机构学术贡献,排名位于前十的填入表5。

由表5可知,师范院校和开放大学(国家和直辖市建制的)是成人教育研究的主力机构,汇集了成人教育研究的卓越学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国内顶级名校对成人教育领域颇感兴趣;浙江沿海发达地市的省属高校也是成人教育研究的不可或缺机构。

四、基金资助研究

根据转载论文的基金标引项数据,统计得到2016年转载的112篇论文中有77篇研究获得了基金资助,资助率为69%,进而统计出2014和2015年的资助情况,填入表6,可见被转载论文年获得基金资助比例以7个百分点的落差在不断上升,在基金资助力度持续增加的前提下,成人教育研究质量会得到同步提升[3],成人教育领域的良性学术生态循环在形成。

五、2016年发展趋势

对于2016年转载论文112篇,统计出关键词475个,其中不同关键词382个,论文篇均使用关键词4.24个。取词频大于3的关键词19个,列入表7作为发展趋势预测依据。

同理可得:2014年转载论文121篇,使用关键词490个,其中不同关键词365个,论文篇均使用关键词4.05个;2015年转载论文118篇,使用关键词492个,其中不同关键词380个,论文篇均使用关键词4.17个;表7中19个关键词依据主题合并到表8的12个主题,并统计每个主题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出现词频数,进而计算出主题的年度出现比重(主题词频数除以年篇均使用关键词数)[4],见表8。

以表8中12个主题的年度出现比重数据,可以绘制出每个主题的发展趋势图,例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主题的发展趋势图,见图1,发现其研究处于上升期。

同理可绘出其它11个主题的发展趋势图,从发展趋势图可知研究处于上升趋势的有: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社区教育、在线学习、老年教育和|量保证;研究处于下降趋势的有:成人学习、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学习型城市;研究步入僵持状态的有: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

2016年研究处于上升趋势的几个主题,可以归纳为成人教育的国际化和基层化,二者的目的都在于提高成人教育质量。MOOC胎生于欧美、体现了成人教育手段的国际化;而社区教育侧重于教育场所,老年教育侧重于教育对象、其重要教育场所也在社区,二者共同体现出成人教育的基层化;在线学习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手段之一,可以借用MOOC的优势,服务于老年人等教育对象,达到成人教育质量标准。

研究结论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转载文献质量和成人教育研究成果质量在同步提高;《职教论坛》和《中国成人教育》近年来一直是重要的来源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2016年也进入重要来源刊视野,来源刊主办机构以成人院校为主;学者合作意识提升、研究团队逐渐形成;叶忠海、宋亦芳等学者是该领域有影响力代表人物;研究主力机构是师范院校和开放教育系统高校;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力度持续增强。

成人教育学者未来研究选题应适当回避成人学习、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学习型城市等主题,转而着眼于实现成人教育的国际化和基层化,充分借鉴MOOC等在线学习手段、建设社区教育场所、重视老年群体的学习诉求、切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J].成人教育学刊,2016(1-12).

[2]乐传永,孙立新.回顾与展望:2015年我国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基于对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成人教育学刊》的统计分析[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1):13-23.

[3]李兴敏,罗唱,李兴云.总结与分享:2015成人教育研究进展――基于对知网核心和CSSCI来源刊成人教育类论文的统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9):4-8.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一、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与基础理论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34篇,主要涉及音乐审美、音乐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在音乐研究中的应用、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等问题。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一文认为,审美活动是生命情感解放的根本途径,通过音乐审美教育的方式寻求人的审美发展、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任恺《基于“相册”的动力学习范式与艺术学习中元认知的形成》探求了艺术学习中“学习主体――‘相册’――学习客体”的新学习范式。该专题的论文还有杨立梅《以大艺术教育观建设基础教育中的“艺术学科”》、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张媛《浅谈音乐教育与青少年EQ的培养――从青少年心理问题看音乐教学》、郑斌《激发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实验研究》、宋蓓《格式塔心理学对中小学音乐综合课的启示》、黄丽《试论我国推进创造性主题音乐教育的几个维度》等。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与历史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主要涉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文化传承及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研究等问题。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一文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教育”与“后现代传媒”三个概念,透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文中指出要解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唯有将文化与教育两方面统一于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余丹红《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一文通过对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分析,阐述了该教材中蕴含的全球化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守望姿态的完美结合。这一专题的论文还有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林琳《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教育研究》、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张斐《文化传承与认同中的音乐教育》、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李望霞、赵昕《在国际交流中直面中国大陆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教育研究问题的国际论坛交锋》等。

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涉及基础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等问题。金亚文《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回顾》一文通过回顾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得出启示:在纵向上思考,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革新;从横向上梳理,是对国外经验的参考和借鉴。李冠莲《有关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从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反思现行音乐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颇,探求导向有效生成的种种途径。本专题论文还有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孙梅《网络音乐资源的缺陷与教育对策》、刘琨《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新课改背景下城乡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黄文翠《“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两个不同版本的取样分析及比较研究》、钮小静《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陈栋《国乐飘香飘香国乐――论高师民族乐器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许冰《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利用》、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等。

四、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42篇,是所有参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始终是最受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郁正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音乐课目标教学实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依据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立足国内众多的实践模式中抽取出共同的、最能体现目标教学本质特征的、具有多种应变能力的结构因素和结构方式,组成最一般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音乐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形式。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文通过对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考查,使音乐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依赖的是哪一些心理学原理,以便更有效地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本专题论文还有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陈玉丹《在〈音乐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智能的策略》等。

五、音乐教师教育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主要针对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外音乐教师培养比较等展开探讨。周世斌《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之虞――从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一文以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先驱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为借鉴,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决不意味着精英教育从教育舞台的退出。两种教育模式必将是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民族和国家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所需之坚实金字塔”的观点。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对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三种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门音乐教师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理论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方式与方法。本专题论文还有蔡世贤《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要构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迎《苏格拉底“助产术”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启示》、尹爱青、金顺爱《“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王昌奎《试论高校〈钢琴文献与教法〉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模式设计》、孙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飞飞《从课程对比看音乐教师的培养》、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文化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吕志芳《对音乐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张小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参加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有感》等。

六、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9篇。其中,涉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3篇,涉及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的论文6篇。马达《行动研究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述了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实施步骤,并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阐述了行动研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音乐教育研究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必须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专题的论文还有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解释学思考》、冯洁《马来西亚第27届ISME大会的创造性教学教育观――对创造性教育论文及实践的评述》、吴珍《从〈2020视野〉展望美国音乐教育价值的新理念》、宋裴裴的《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音乐――15届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研讨会初探》、王丽莉《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教育――印度音乐教育一瞥》等。

七、其他方面

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三场重要的学术报告,这三场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美国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前主席BennettGary博士的《音乐教育的全球展望与评价》,美国纽约大学音乐表演艺术系主任、著名的实践哲学的倡导者David J .Elliott教授的《实践的音乐教育》,香港教育学院体艺系主任梁信慕博士的《教育改革中的技术与本土化教学: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新趋势》。三位国际音乐教育界专家的到来使会议具有了国际性的对话色彩。

在大会专门设置的workshop的教学实践研究会场中,许卓娅、李妲娜、杨立梅、郑莉、余丹红等分别就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综合艺术课堂教学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课题作了精彩的现场教学示范。

音乐教育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年轻的新学科,199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成立后,在曹理教授等一批音乐教育学者的带领下,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为团体会员,同年8月两个学会第一次在大连联合举办全国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本次长春会议是两个学会第二次的合作。从本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来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前几届研讨会有了一定的提高,拓宽了研究领域,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文化、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近年举办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动态,本次会议邀请国外音乐教育专家介绍当前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使与会者获得不少新信息。本次大会还有一个特点,即来自全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共70余人参与了会议。研讨会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召开了研究生座谈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研究生导师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师生就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研究生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大会还评选出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

从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相信此次长春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许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6-0046-07

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提供了:①代表某一领域研究水平的硕博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②具有时效性并拥有明确而稳定读者群的期刊文献,〔1〕有叙事性的也有理论性的,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某一时段某一领域实践与理论的研究状况。

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库的检索思路:①循环地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为主题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论文。②集合两个数据库的所有论文,去掉重复统计的论文。③阅读每篇论文,去掉非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论文。最后整理结果:2010年无此领域的博士论文,共有25篇硕士论文。

期刊文献的收集思路:①确定以学前教育领域的六本核心期刊为检索对象,它们是《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早期教育》《教育导刊(幼教版)》。②以期刊名为检索词得到2010年目录后,再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得到每本期刊的文献。收集结果不完整,因为即便用了两个数据库进行查漏补缺,发现还是有期刊缺期现象。③查阅这六本期刊2010年纸质本,对数据库的数据作了查漏补缺工作。④阅读每篇文献,去掉非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文献。最后整理结果:六本核心期刊有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文献共58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论文的界定:在硕博论文库与六本核心期刊范围内,凡研究对象为学龄前儿童,探讨问题为音乐教育现象的文献。另外,以下三类边界交叉的文献也被收录其中:①在艺术综合教育的文献中,涉及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文献。②有关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内容的文献。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传统习惯是把幼儿园舞蹈教育归入音乐教育范畴的。③在运用个案研究法的硕士论文中,其中有一个以上个案是有关学前儿童或学前儿童教育机构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

下面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领域2010年25篇硕士论文与58篇期刊文献作计量分析。

一、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一)论文作者所属专业分析

25篇论文分别来自高校的三个专业: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学专业、专业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师范院校的美学专业。三个专业论文的数量与百分比分布如下:音乐学专业的有17篇,占总数的68%;学前教育学专业的有7篇,占总数的28%;美学专业的有1篇,占总数的4%。

数据显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硕士学位论文作者主要来自艺术院校的音乐学专业与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学专业,音乐学专业的作者显著多于学前教育学专业,两者的比值接近2.5∶1。

(二)论文作者所属院校分析

通过对2010年中国知网与万方数据库两个优秀硕士论文库中学前音乐教育硕士论文的统计,我们发现中国高校在向两个数据库提供优秀硕士论文时的标准不统一。有的院校提供的确实是比较优秀的硕士论文,有的院校没有经过筛选,只要是硕士论文都提供。鉴于此,一方面,“优秀硕士论文库”呈现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与“优秀”这个称呼名不符实;另一方面,个别学前音乐教育范畴内的硕士论文因为没被评上优秀而没进硕士论文数据库。录用标准混乱最明显的表现:有的院校不提供非全日制硕士的论文,有的院校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士的论文都提供。我们想对这两类学位论文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发现得不到这个数据。因为在论文首页,除统称的“硕士学位论文”外,有的院校另有“学历硕士”或“专业硕士”“科学硕士”“教师硕士”“教育硕士”“全日制硕士”的区分标注,有的院校则没有。

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15所高校开展了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相关的硕士生培养工作,其中艺术院校2所,综合性大学2所,其余9所为师范大学。可见,涉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硕士论文主要来自师范大学。

(三)研究内容分析

按照一定的类目划分标准,〔2,3〕研究内容的类别与百分比数量的统计分析如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类论文有4篇占16%,其中3篇讨论学前儿童审美发展,1篇讨论学前儿童总体发展。3篇讨论学前儿童审美发展的论文,作者来自音乐学、学前教育学、美学3个专业。讨论学前儿童总体发展的论文,作者来自音乐学专业。

2.国外音乐教育类论文有1篇占4%,作者来自音乐学专业。

3.非正规音乐教育类论文有4篇占16%,其中2篇讨论学前儿童的器乐学习,1篇讨论亲子音乐教育,1篇讨论音乐课外辅导班现象。4篇论文作者都来自音乐学专业。

4.幼儿园音乐教育类论文有6篇占24%,其中2篇考察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论文作者来自音乐学专业;2篇探讨教育媒介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论文作者来自学前教育学专业;1篇讨论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方式,1篇探讨幼儿园课程实施方式,后2篇论文作者都来自学前教育学专业。除2篇考察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的论文外,其余4篇都属于幼儿园艺术课程研究范畴,而涉及幼儿园艺术课程的所有研究都体现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性,所以此领域的论文作者都来自学前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习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需求;目标;课程;系统思考;设计

瑞安市第四批小学段(含幼儿园,下同)名师培养对象培训班(下称“名师班”)是由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委托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瑞安市教育局下达的指令性培训项目。办班目标是培养瑞安市级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学员包括17名幼儿园教师和118名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师,共计135位。名师班于2008年7月间开始筹备,试图根据名师成长规律和特征要求,温州大学教师继续教育学院与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沟通协商、讨论修改,量身定制的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以有效满足培训需求,达成培训目标。培训地点分别在温州、瑞安两地进行:理论引领课程在瑞安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实践提升课程在温州市有关知名小学、幼儿园开展,论文研修课程由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指导、学员自主完成,在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进行答辩。2009年10月举行了结业典礼,125名学员顺利结业,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培训任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一、课程设计

根据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围绕“教学观念的建构”,“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特色的生成”三个模块展开,分别通过高校专家理论引领、名校名师理论转化及教学观摩、实践体验、行动跟进等形式来诠释。

(一)理论学习课程模块

1.教学观念的建构。在解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能够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审视自己的教学,建构新的教育观念。要求学员读一本教育名著,联系自我,围绕教育观念的更新,写一篇读书心得。带领学员进行一次教育观念领先之旅,到温州市名校做实地参观,感受教育观念的探索与实践。

2.教学技能的提升。给学员提供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新思维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支持,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当前的教学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由名校名师现身诠释教学技能与技巧,帮助学员教学技能、技巧的提升。

3.教学特色的生成。通过高校专家的特色教学理论、科研能力的讲座,特级教师的特色化教学评析,帮助学员从多角度理解教学特色,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促成自我教学特色的形成。

(二)实践提升课程模块

学员分期分批到温州各名校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实践。学员跟随导师(名师)听课、参加各种教学讨论活动;实践期间每位学员均须实践授课,并接受导师、同伴的听课、评课等。为提升学员有效课堂教学能力,要求每个学员在教学实践期间完成以下任务:

1.每个学员写1节课的教学设计;

2.听名师上课,组织讨论;

3.对照名师的讲课,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修改;

4.根据修改的教学设计上课,同伴听课诊断,结对老师评课;

5.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写出反思报告。

(三)论文研修课程模块

论文研修安排6个月。根据三模块学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撰写一篇教学叙事研究论文。为确保论文质量,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了论文答辩。论文研修成绩由撰写与答辩两部分组成。

二、过程描述

(一)第一阶段:理论引领

2008年9月27日上午,该班级在瑞安教师进修学校举行开班典礼,并于当天下午开始正式上课,进入第一阶段的理论培训。由于培训班所有参训学员均为在职教师,且人数众多,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在课表制定期间要求理论学习基本上都安排在周末。由于理论课程均在瑞安进修学校进行,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实行双班主任制,由瑞安市进修学校的林智慧和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林鹣鹣两位老师一起担任该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和对班级学员的到课情况作记录。理论学习阶段大约两个月左右,到11月22日结束。期间,有10位学员因故旷缺课时数超过有关规定(两天),经进修学校与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协商决定取消培训资格。

(二)第二阶段:跟岗实践

2008年11月24日,名师班进入了第二阶段――跟岗实践。此前,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鹿城区教育局协商,得到鹿城区教育局的支持,分配给名师班8个“跟岗实践学校”(其中6所小学,2所幼儿园),分别为温州市建设小学、温州市瓦市小学、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温州市城南小学、温州市蒲鞋市小学、温州市水心集团学校、温州市第四幼儿园、温州市第三幼儿园。由于学员人数众多,考虑到8所学校的承接能力,将学员分为两批进行跟岗实践。实践的时间分别是:第一批11月24日至11月28日,第二批12月1日至12月5日,每批均为一周。实践期间,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领导和瑞安市进修校的老师去各个挂职实践学校探访发现:绝大多数学员十分珍惜跟岗实践的机会,严格遵守跟岗实践要求和实践学校的相应规定,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对个别学员因工作冲突,没能参加、或因态度散漫、没有很好的完成培训任务的,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瑞安市进修学校协商,按培训有关规定,先后取消12位学员培训资格。

(三)第三阶段:论文研修

2009年4月11日的学员与论文导师的见面会为标志,名师培训班进入第三阶段,即论文研修阶段。此阶段原定时间为2009年4月12日起至2009年7月12日,因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6月份面临温州大学三年一度的干部人事调整,最终推迟至10月份正式结束。参加此阶段学习的学员为113人,分13组,各专业理论导师13位。4月11日和12日两天,郭文斌老师为学员们系统地开设了教育科研的讲座,同时安排了学员与导师的见面会,正式进入论文研修阶段。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二是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三是论文答辩,修改定稿,完成论文。论文答辩安排在10月24日举行,共有110人参加(有个别学员放弃答辩)。整个答辩工作早上8点开始,经过一整天的紧张工作,下午4点多才顺利结束。期间,论文研修成果因故没有整理成册或出版。

三、培训反思

(一)成功经验

1.注重实效,统分结合

名师班是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的各级各类培训项目中,学员人数最多(135人)、学科专业背景最复杂的班级之一。因此,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到培训计划的执行,到学员的管理,都需要有所创新,突出实效。如理论引领模块教学组织上实行大、小班结合的形式,今天是大班上课,明天可能就要拆成三个或四个小班上课;课程内容上实行通识模块与专业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同时专业模块又要制定出多个不同的专业子模块。尽管统分结合的培训实施组织管理难度增大,但由于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和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双方均注重实效,前期准备工作又比较充分,沟通更及时,获得了预期效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效培训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2.能力本位,实践跟进

名师班秉承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安排培训教学活动。理论引领上,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根据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意见,精简理论内容与课时,注重选择重要的,比较前沿的,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内容。实践提升上采取“影子培训”的方式,落实理论学习的行动跟进。为期一周的“跟岗实践”活动,学员“全天侯”跟从,导师“全过程”指导。论文研修上,改变了以往培训“放羊式”管理方式,应用“行动教育”经验,严格按照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做毕业论文的程序和要求来进行。开始有选题论证,中间有中期检查,结束有论文答辩。切实帮助学员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教科研能力与水平。赢得了学员好评。

3.协同组合,资源整合

协同组合培训是协同组合培训机构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实施的跨学科、跨学段、跨角色的综合性培训[1]。名师班根据班级特点,采用了这种我国发达地区教师培训机构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培训组织模式。由于学员人数多,学科专业多,涉及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学员所在单位和区域的教学骨干,工学矛盾也突出,组织安排进入名校“跟岗实践”难度更大。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整合行政资源,取得鹿城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整合培训资源,与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协同组织管理,与鹿城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共同选择了实践学校,实践导师,开发学员和导师资源,落实“跟岗实践计划”。因此,总体上学员比较满意。

(二)主要教训

1.班级的有效管理有待精细化

一是培训的协同管理需要精细化。尽管两位班主任老师认真地执行管理办法。但由于身处两地,很多时候仍难以同时管理班级,必然造成衔接沟通上的一些问题。比如学员请假、考勤统计、培训考核等。又由于培训时间跨度大,时间分散,也不利于学员与班主任以及导师的交流,以致造成很多学员不认识班主任,班主任也不认识学员的状况。二是班级的自我管理协需要精细化。要进一步完善学员承诺制,落实培训参与个人计划制度,激活和提升学员参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有效克服和解决个别学员纪律松散、班干部工作不到位等问题。

2.培训的需求满足有待优质化

一是课程安排的适应性问题。名师班学科多,各科学员实际需求差异大,有的课程部分学员需求没什么联系。二是培训标准的统一性问题。名师学员人数多,学科太分散,实践学校多、学科导师多,导师对学员执行培训标准的宽严程度不一,部分学员不很满意。三是学员参训的自觉性问题。学员总体层次比较高,对培训需求个性化要求高,因材施训的专业支持期望也高。名师班培训的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尚待提高。

四、问题讨论

(一)培训需求满足设计问题:服从“专业意志”还是选择多方兼顾?

名师班试图通过“教学观念的建构”,“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特色的生成”三个模块课程,来满足瑞安市级小学学科教学名师培养需求的设计,既遵循了名师成长的基本规律,也合乎培训设计者的“专业意志”。通过专题培训模式、导师指导模式、观摩研讨模式、论题答辩模式的统整,来满足有效引领学员发展提升学员专业能力培训需求的设计,既符合骨干教师培训的基本规律,也是有效培训组织设计的“专业意志”。通过注重实效、统分结合,能力本位、实践跟进,协同培训、资源整合的培训设计,来满足跨学科的超规模班额培训有效组织需求的设计,既兑现培训课程设置的发展性、适应性、生成性等原则,也体现有效培训管理方式的“专业意志”。但是,瑞安市级小学学科教学名师评选必然有它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培训需求的有效满足必须而且应该首先锁定名师班学员现在的实际条件与名师评选条件之间的差距,而且也得考虑不同学科不同学员的个性需求满足。也正因为名师班培训需求的满足设计,主要仅仅是注重培训者的“专业意志”,而没有很好地重

下转第158页

上接第156页

视个性化需要,成为最终导致班级有效管理的精细化和需求有效满足的优质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培训课程设计必须基于项目预期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和学员的成人差异性等要素,系统思考。

(二)培训目标达成的设计问题:实施“计划驱动”还是注重愿景发动?

培训课程是为实现培训目标而选择的培训内容的总和。名师班为达成培训目标设计了“教学观念的建构”,“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特色的生成”三个模块课程,体现了模块课程的主要特点:“一是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明确目标和内容,各自相互独立,同时由于其他模块横向联系,从而可以组成更大模块的课程;二是一个模块可以包容若干学科内容,即同一模块可以组成有不同学科组成,并非同一学科”[2]。但是,名师班在培训课程目标达成的设计上的主要问题:一是缺失了专业精神和理想教育体验课程,没有建立合理科学地模块课程结构来支撑。因为“所谓模块课程方式,就是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若干不同学科内容按基本理论、师德教育、操作能力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个类别,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加以整合,构成课程结构。”[3]二是没能关注骨干教师成长过程中内在动因的重要性,学员全程参与的热情和动力不足。因为名师的成长,是一个敬业精神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需要具有不同于普通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师德修养。仅仅关注是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提高和更新结构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自身自主自为自觉的愿景行动。这样,也造成了班级的有效管理和需求的有效满足问题。因此,培训目标的达成,仅仅是计划驱动或任务驱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学员成长愿景发动之下的再融合设计。

五、案例启示

任何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开发,都是一个基于需求满足的预设和生成过程,都是一个绩效改进的问题解决过程,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过程,都需要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修炼。系统思考要求我们整体、动态、本质地思考问题,寻求问题解决方法,从而科学决策并付诸实施。名师班协同组合培训的课程内容更多是跨学科的内容组合,更需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地选择,系统思考。因此,名师班培训案例启示是:1.培训需求满足设计,要以学员成长的目标定位为基础,系统思考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培训者、受训者以及培训的其他参与者的需求问题,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诊断分析,多方兼顾。2.培训目标达成的设计,要以学员成长的愿景发动为前提,系统思考模块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以及方法与评估的逻辑一致性问题,引导愿景、发动愿景,来达成培训课程目标的实现。3.培训需求满足与目标达成设计的系统思考,需要经历培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预设与生成过程,即需要经历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输入与输出,评审、验证和确认,以及更改等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 变革培训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提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8.

上一篇:中日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安徽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