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素养范文

时间:2023-09-11 10:05:11

教育理论素养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内涵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教师的素质又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因此,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有益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展开了新的篇章,教师的素质涵养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领悟是当下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浅要分析教师对教育理论内涵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特征教育,它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依据人的社会生活实际需求,以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生产素质为主要目的一种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注重在开发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理论上来说,素质教育的主要特性包含如下几点:第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咋素质教育的教育主体是社会全体的适龄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实现知识的全面性,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第二,素质教育的普通性,素质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公众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旨在为每一个普通公民传输基本的素质教育。第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以谋求社会的发展。

二、教与学的理念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思想,是体现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评判指标之一。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进行了多年,新的课程标准也已经正式颁布,但是在教育中有效的实现的有多少呢?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要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改变教学理念,才能展开有效的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改变教与学的观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 教学主体观念的改变

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举止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种方式是不健康的,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不自由的,受到教师过分的影响,难以生成具有自我特点的性格和人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过程,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身素质,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务必要同时考虑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果,不可以只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简单,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顺畅、舒服。新课程标准下,鼓励教师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交流。教师要做好课堂外的“倾听者”,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做教学方式的改善,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课堂内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发言、善于动脑、勇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主要吸收的知识,它在教育活动中有着关键作用。有些教师认为书本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不注重课外知识的延展,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素质,但是行动力差的情况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牢牢把握课本重点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兼而重之,不能厚此薄彼。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活动,多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知识的拓展应用,加强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案例

以小学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根据学生个体性差异,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展开探究活动: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堂商店”的课后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进行买卖,在活动中体现运算法则,注重实际生活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四、结论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离不开教师转变教与学的理念。只有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切实落实好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追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多创新手段式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促进的教师本身的教育素质内涵,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进一步的达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鹏,教师角色转换浅议[J].中国教师报,2007年6月

[2]程良宏,杨淑芹论教师专业生活中的理论意识及其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2009

[3]王羡农.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J].邯郸学院学报,2007(6)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2篇

幼儿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往往又容易成为被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之所以特别重要,就在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师,如果他们所持的教育理念有差异,其教育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理念是教师的根本素质,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教育态度、幼儿观和师生关系观等构成了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并在实际上成为影响和教育幼儿的重要中介。

如此,教育理念在幼儿教师的保教工作中就发挥着统帅和引领的作用。教育理念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也决定了幼儿教师转变传统陈旧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与时展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保育观、管理观、质量观、幼儿观、家长观和师生关系观等。

幼儿教师到底要树立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基于对幼儿教师工作性质和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当前学前教育理论发展趋势等的认识,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包含以下要素和要求:

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以幼儿为本,以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活动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认识到游戏活动是幼儿阶段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幼儿教师要组织丰富多彩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在活动中得到身心发展;同时,树立“从做中学”和“活动主导”的教育理念还有助于克服当前在幼儿园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小学化”等不良倾向。

“因学而教”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的学是教师教的依据和原因,幼儿教师的教要基于幼儿的学,为了幼儿的学并促进幼儿的学。

“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与其他幼儿相比,都有自身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成长成才之路以及学习方式和风格。因此,教师要尊重、保护和发展幼儿的独特性,把幼儿的独特性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就是个性化教育,使幼儿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师要通过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全体幼儿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自身从事教育的追求与理想。

新的职业角色的教育理念。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摆脱“知识传授者”传统职业角色的束缚,确立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研究者、良好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者和社区型幼儿教师等新的职业角色观。这是因为职业角色不同的背后蕴藏的实际上还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总之,教育理念在幼儿教师的保教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又因为其内隐性往往被忽视。因此,当前重视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理念的培育和形成既有重要性,又有针对性。而在当前,树立学前教育新理念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教育理论的传授与普及,在提升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过程中促进他们树立新理念。

(据《中国教育报》,作者系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教师 理论素养 培养

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加强理论修养与提高理论能力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既是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学生得以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对体育教师所提出的本质要求。同时,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对广大体育教师的运动水平、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如此众多的要求集于一身,足见其重要性。但要想具备较高水平的理论修养,并非一跳而就,而是要实施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首先,在主观上,体育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不同学历、学位、不同层次的职后培训,并根据教师自身的情况.选择参加各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专题培训、远程式教育、专题研讨、学术交流等形式的业务培训,使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打下宽广厚实的基础,同时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有将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紧密结合的强烈愿望。否则,教师运动水平再高,在无动于衷的态度下也会无所作为。其次,在客观上,教师要拥有可接触到的丰富的理论资料和信息。可以通过订阅、借阅、上网或与他人交流的方式等多种途径来获得。如果教师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也就无从谈起理论素养的提同。现阶段高师大学生,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特有优势与自身特点,积极而自觉地进行理论储备。而在职教师则要对自己身边的教育事实进行有意识的理论思考,不使之流于形式,能透过现象去认识其理论本质,加强理论敏感性和洞察力。

其次,要创造条件.实现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教师成长的环境包括三大层次: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观的学校条件、风气、同辈的团体文化等;微观的生活、工作性质与直接的人际关系等。对学校而言,教育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从学校到部室、到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到教师的群体文化。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多地提供图书资料、教学实践场地、运动器材、实验仪器,积极创造条件让体育教师有更多的进修提高的机会,最大眼度地调动体育教师学习理论和运用理论的热情,发挥体育教师在理论转化过程中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其能够积极钻研教育教学和从事理论研究。对优秀体育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其三,有关业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要看力于改善校园体育环境,并从教育观、价值观、人才观上转变认识,克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轻视体育的传统偏见,真正把体育摆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战略地位。业务部门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采取并坚持有效的措施,提供充足的进修机会,积极组织第一线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有关权威专家、学者进行辅导与讲座,向教师介绍最新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使教师从不断地与外界的交流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理论修养和教育能力也将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有益于体育教学与理论研究。同时建立各种教帅资格证书的考核制度,使教师职后教育终身化、职后进修的制度化、学位化、多样化。迫使体育教师通过学历、学位的进修、参与学术研讨、学术交流和大旦的社会实践活动,伎教师成长为具有教育迎论素养的“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还要有整个社会的强有力支持。体育教师也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教师的看法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杜会各界要对体育教师的劳动持点与能力结构有着充分的理解,对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予以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起着很有价值的作用。一方面,对体育教师而言,有助于促进其本人去接触、领悟、掌握和发展教育教学

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去归纳和总结、比较和借鉴前人或他人的理论成果,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在工作中善于优化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旦,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此外,还有助于教师拓宽理论视野,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撂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而接受、形成新的观念;能自觉走出某些教育误区,朔熟地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去进行教学。另一方而,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的能力是以学生的不断进步为归宿的,以其昭昭,才使人昭昭。体育教师一旦具有了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具有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他就能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与教学情境,精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正确的动作示范,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善于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及时高效率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之个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并且能有意识地将之联系到现实情境中去。在面对很丰富也很复杂的教育理论资料时,不会有茫然之感,应能很及时很准确地捕捉并提取对自己最有效的信息,即具有一种很强的理论选择能力.并且能同时做到对理论知识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弃陈留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即具有理论运用能力。体育教师的型论能力表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尽管现在提倡体育教师搞科研已成时尚,但也千万别忘了体育教师的整个理论紫养的培养与锤炼。

参考文献:

[1]曾小玲.论体育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2]中共中央国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3]刘铁芳.略论教育理论与实际向结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0).

[4]金饮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媒专业;教育;媒介素养;课程设置

新媒体时代,面对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信息服务等趋势不断加大的媒体环境特征,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网络与新媒体等传媒专业学生来说,未来将要面对的行业标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他们在大学教育中更应该完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建设,尤其是重要的传播学理论,才能在新环境下,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信息,服务社会。高校传媒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完善、改进传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出更多符合新媒体时代传媒行业要求的优秀学生。

1 “把关人”理论应该贯穿于理论教学中

1.1 “把关人”意识的缺失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最早提出了“把关人”这个概念。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多种多样,特别是在自媒体出现以后,信息的传播也更加便捷和散乱。在这个过程中,倘若媒体“把关人”没有做好把关工作,信息的传播往往呈现出无序和泛滥的特点。因此,媒介素养是媒体从业人员重要的职业素养构成。

在新媒体环境中,由于信息传播者“把关人”意识的缺失,会导致有价值的信息被肥皂泡般的无用信息挤占传播空间。例如,媒体上经常会掀起一些晒身材的奇怪潮流。“锁骨放硬币”一度成为盛行的微博热门话题,如果测试者能将一定量的硬币放到自己的锁骨上方,量多且不丢落的就说明有个好身材,相反量少或放不上则需要赶紧减肥。于是,许多网民的微博、朋友圈几乎被“锁骨放硬币”的照片刷屏。2015年6月11日,一个网上热帖“女孩子能反手摸到肚脐眼就是身材好”出现之后,杨幂、许飞等明星纷纷晒照片秀身材。更多网友也纷纷跟帖,掀起微博圈、朋友圈的刷屏新高潮。

类似的晒身材的潮流如“马甲线”“酒窝放笔”“A4腰”等,这种跟风模仿的行为时隔不久就会再一次在各种媒体上上演。通常是由明星、网络红人的某种行为引起普通人纷纷模仿,一时间成了一种席卷网络的“时尚”。这种价值和意义甚小的信息泛滥成灾,不仅浪费了受众的大量有效媒体接触时间,甚至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1.2 增加“把关人”理论的课时分配比重

媒体从业人员在自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往往在受众中意味着专业性和权威性,会对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言论不当、“把关”失误,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会误导受众,影响媒体的公信力,使受众对媒体失去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充当合格的“把关人”角色,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因此,高校传媒在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将“把关人”的理论教育上升到一定高度。具体来说,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比重的课时量。特别是新闻采编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该加强“把关人”理论的教育。因为该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要在很多工作环节中筛选、选择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充当重要的“把关人”角色。

2 重视“议程设置”理论的媒介素养教育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中处于主动地位。但是,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现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议程设置的传统模式逐渐受到挑战,一定程度上来说,个人的议程设置开始“崛起”,传统媒体开始丧失对第一手新闻材料的独占权。[1]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老媒体发生融合,媒体的交互性特点明显。公众的地位在这样的形势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媒介的议程不再是由主流媒体来设置,公众的关注也能将某些事件变为媒体焦点,而在议程设置由单向转为双向的过程中,媒体与受众之间可以多次、持续地互动,两者的观点相互影响,这就意味着,网民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议程设置能力。

从近期的许多网络媒体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自媒体等新媒体的用户将某些关注度较高的网络新闻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进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一个由个人议程逐渐演变为媒体议程,最终转化为大众议程的过程。例如,从2015年著名的青岛大虾事件、前央视记者柴静的雾霾调查事件等中都可以看到新媒体时代媒体“议程设置”的新变化。

针对这种变化,高校媒体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不仅注重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当合格的“把关人”,还要引导其掌握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把关人”的新规律,重视网民在媒体议程设置上的推动能力。在高校传媒专业教学中,“把关人”理论一般会被设置在《传播学概论》课程中。而不同的专业对于传播学理论的侧重也有所不同。部分高校将专业分为新闻、传播两大类,继而细分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采编与制作、摄影与摄像、广告学等专业。在采集和制作等实践性较强的传媒专业,一些高校对传播学的理论规定课时量较小,而对于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时量设置较多。其实,“把关人”的角色是多重的,把关作用贯穿在信息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在每个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计划中,应该增加“把关人”理论的课时分配比重。高校传媒专业应该将“议程设置”理论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辨别、分析由媒体引发的社会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印证中,使学生能够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以正确的立场选择信息的内容、新闻的报道角度和方式,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舆论、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晓颖.网络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3(3).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理论教育 地位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宣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愈益凸显。其中原因何在呢?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信仰风水及宗教迷信,说明人的信仰与知识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虽然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为专业知识赋予人的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人的信仰则属于人的人文精神、思想素质,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仅仅只是表明专业文化素质高,尽管专业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些关联,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关联度更高,但二者之间毕竟不是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素质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要求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那么,未来知识分子就有可能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反,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差,那么未来的知识分子就可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那就只能是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实际表现。所以,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几年以后在社会上工作的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现在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所以这些课程本身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就更重要。然而,当前的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一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涵养。无疑,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增强理论涵养,但理论涵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对理论的独立思考、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的理论,才能化作自己的素质,变成自己的涵养。而只有把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质,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自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同志曾经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1]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成熟起来,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途径来实现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一个综合素质,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许多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基本的素质,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素质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人的行为是人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但这并不是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只是说,学好理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忽视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倾向更强,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就是在整体上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片呼声下,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时减少,许多理论学习深度不够,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同时,原著学习时间也大大减少,有些原著学习小组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诚然,在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的时代,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要继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但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决不意味着减少理论课的课时,也决不意味着要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标准。如果以牺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深度为代价,来换取一时轰轰烈烈的所谓社会实践活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在学校的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解决的(姑且不论这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多大实效),而是以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基础,培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无疑,整个过程的基础是理论素养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把理论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比理论教育更重要。不错,从长远来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在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根本作用的应该还是理论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因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素养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三、我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从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正因为理论素养对于人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党历来都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只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历史任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我党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邓小平同志总结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4]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延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已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又不断向我发起进攻,党的工作千头万绪。可就在这时,我党却进行大规模的理论教育。193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同志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要求“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5]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次理论教育活动对全党进一步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准备,可见当时党中央的决策是极富远见卓识的。

建国后不久,尽管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防、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此关键时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又是理论教育。1951年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全体党员无一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为了配合全党的理论学习,党中央成立了《选集》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1953年相继出版了《选集》一、二、三卷。

邓小平同志也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束不久,我国真可谓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已是迫在眉睫,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却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这些年来,应该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6]1985年,在全国党代会上,邓小平还专些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一些同志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想法,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7]1989年6月,在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8]在1989年9月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抓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9]实践证明,后来我党坚持不懈进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为什么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呢?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不至于被各种所迷惑。正如同志所说:“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管总的东西,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10]试想,为什么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的时候,许多共产党人都不为五花八门的教义、学说所动,不为高官厚禄所吸引呢?为什么他们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呢?为什么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这些理想和信念的获得,又得益于我党长期坚持不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定要防范那种忽视理论教育而盲目追求社会实践能力的倾向。无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不能削弱。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水平只能向纵深发展,绝不能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以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战略决策,必将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注 释:

[1]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求是》[J]1998年第4期。

[2]《马恩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467页。

[3]《列宁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二版,第241页。

[4][7][8][9] 《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44、147、306、318页。

[5]《选集》[M]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533页。

[6]《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二版,第153页。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理论教育 地位

2005年l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宣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愈益凸显。其中原因何在呢?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信仰风水及宗教迷信。说明人的信仰与知识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虽然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为专业知识赋予人的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人的信仰则属于人的人文精神、思想素质。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仅仅只是表明专业文化素质高。尽管专业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些关联。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关联度更高。但二者之间毕竟不是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素质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要求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那么。未来知识分子就有可能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反,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差。那么未来的知识分子就可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那就只能是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实际表现。所以,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几年以后在社会上工作的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现在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所以这些课程本身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就更重要。然而。当前的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一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涵养。无疑,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增强理论涵养。但理论涵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对理论的独立思考、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的理论,才能化作自己的素质,变成自己的涵养。而只有把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质。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自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同志曾经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成熟起来。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途径来实现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一个综合素质,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许多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基本的素质,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素质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人的行为是人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冽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这并不是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只是说,学好理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忽视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倾向更强,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就是在整体上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片呼声下。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时减少。许多理论学习深度不够,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同时,原著学习时间也大大减少,有些原著学习小组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诚然,在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的时代,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要继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但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决不意味着减少理论课的课时,也决不意味着要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标准。如果以牺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深度为代价,来换取一时轰轰烈烈的所谓社会实践活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在学校的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解决的(姑且不论这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多大实效),而是以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基础,培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无疑,整个过程的基础是理论素养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把理论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比理论教育更重要。不错,从长远来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在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根本作用的应该还是理论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因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素养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三、我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从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正因为理论素养对于人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党历来都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只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历史任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我党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邓小平同志总结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延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已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又不断向我发起进攻,党的工作千头万绪。可就在这时,我党却进行大规模的理论教育。193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同志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要求“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次理论教育活动对全党进一步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准备,可见当时党中央的决策是极富远见卓识的。

建国后不久,尽管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防、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此关键时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又是理论教育。1951年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全体党员无一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为了配合全党的理论学习,党中央成立了<选集)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1953年相继出版了《选集)一、二、三卷。

邓小平同志也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束不久,我国真可谓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已是迫在眉睫,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却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这些年来,应该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1985年,在全国党代会上,邓小平还专些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一些同志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想法,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1989年6月,在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在1989年9月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抓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实践证明,后来我党坚持不懈进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为什么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呢?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不至于被各种所迷惑。正如同志所说:“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管总的东西,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

试想,为什么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的时候,许多共产党人都不为五花八门的教义、学说所动,不为高官厚禄所吸引呢?为什么他们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呢?为什么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这些理想和信念的获得。又得益于我党长期坚持不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7篇

一、我们教师眼中的高效课堂

1、什么是高效课堂?

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展示自己,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培养,即在课堂4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好效果。我相信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时下最需要的,才是顺应局势发展的,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我认为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

2、如何实现课堂高效

为了实现课堂高效,让老师和学生从课堂中真正解放出来,我们作为老师就应该放手,要充分的相信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体验的超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意即学习即体验,既然如此,那么学习就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这也是高效课堂要教会我们做的,让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和展示的舞台,教师不再唱主角戏,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填充,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讲究高效,必须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掌握高 效课堂必备流程的同时,能灵活运用其他流程,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让高效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还学生一个快乐健康、乐于学习的课堂。

二、语文教师专业教育理论素养

1.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迫在眉睫

现代社会的公民都应该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但不一定具备语文教师的素养。而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语文素养,还要具备语文教师的素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就谈不上有好的语文教师素养。但反过来,有相当好的语文素养的人,却不一定有好的语文教师素养。因为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不包括在语文素养内,却包括在语文教师素养内。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古就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教师被赋予了更加艰巨的职责,这必然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在此,我重点谈谈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它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却正在并一直被忽视着,上至社会、学校,下至家长、教师本人,否定“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功能”的人不在少数,如此一来,便很少有人去关注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然而,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对其专业发展而言到底有没有作用呢?

(1)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含义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理解透彻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自己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做出明智教育教学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能给予教师诸多的思想启迪,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获得良好专业发展,成为优秀教育者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的基本目标。

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是指语文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够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设想。

(2)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要想真正实现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必然有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而且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是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是教师 形成良好教育理论素养的前提。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呢?

第一、学习是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最直接的途径

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首先要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有清醒的认识;要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重要教育文献,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同时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研究,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肤浅,走向厚重;走出机械,走向创新。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盲目的从教,不研究,不分析,不反思,不仅教师个人思想僵化,也会感染学生,导致学生不善思考。我们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什么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教师钻研教材程度不一样,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作为语文教师要审视课文的教学设计,从读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要去读作者,读写作背景,读作者更多的作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先读才有解,不读无解。要吃透文本,文本解读 有多深,课堂教学就有多美。只有研究学 习,才能演绎不一样的精彩。只有研究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二、反思与交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没有思考,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如何反思?反思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可以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教学。可以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语文教师要会反思,教育理念的反 思就是教师不断地去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有利学生的素质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哪些观念陈旧需要更新。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调查研究;教师教育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理解彻的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指导自己设计学、实施教学、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做出明智教育教决策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能给教师诸多的思想启迪,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获得良专业发展、成为优秀教育者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的基本目标,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选取山西省运城市农村11所小学、5所初中、2高中的教师以及该市的30名初中校长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问卷测试与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表1。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一个教师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也是教师形成良好教育理论素养的必备前提,本调查编制了17个题目,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等几个方面人手,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现状进行了测查。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也对教师的理论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知识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调查编制了10个题目,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倡导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等方面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程度,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行为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最直接的体现。本调查编制了5个题目,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调查。

测试题以单项选择、开放性问答的形式呈现。单项选择题设有三个选项:(a)不知道;(b)含糊不清(c)知道。选择(c)项的要求写出具体内容。开放性问答题要求教师根据题意回答自己的真实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15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访谈是在问卷测试结束后,结合问卷对部分教进行的深入谈话,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按照题号顺序进行等距离抽取题号,抽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1、6、11、16四个题目,“新课程知识”的l、4、7三个题目,“运用理论指导教学行为”的2、4两个题目进行分析。

(一)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调查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四个题目分别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最近发展区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凋查结果如图1所示。为了节省空间,笔者将对四个题目的调查结果集中表示于一个柱形图中(后面对“新课程知识”和“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的意识与能力”的分析同),图中每三组柱状图代表对一个题目的调查结果。即第1—3组代表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调查结果,第4—6组代表对“思维的过程与方法”的调查结果,第7—9组代表对“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调查结果,第10一l2组代表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调查结果。分别分析如下:

l、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调查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并忠实贯彻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我国的教育目的,校长中有4.2%的人不知道,12.5%的人含糊不清,83.3%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42.7%的人能准确表述。

虽然83.3%的校长表示知道我国的教育目的,但16.7%的校长对这个要求必须深入理解并贯彻执行的纲领性目标表示不知道或含糊不清,足以说明我们校长的教育理论素养不佳。新教师中竟然有17.6%的人表示不知道,47.1%的人含糊不清,只有35.3%的人表示知道,但均没有做准确表述。老教师中有6.7%的人表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76.7%的人表示知道,仅有38.3%的人能较完整地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调查结果说明,我们的校长与教师对教育中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掌握情况很差,可以推知他们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

2、对“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调查

教师只有掌握了思维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调查结果显示:校长中有41.7%的人对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全然不知,33.3%的人含糊不清,25%的人表示知道,只有10%的人能准确表述。新教师中35.3%的人不知道,58.8%的人对此含糊不清,仅有5.9%的人表示知道,但没有人能做确切表述。老教师中10%的人不知道,43.3%的人含糊不清,46.7%的人表示知道,仅有29.1%的人能准确表述。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的校长和教师不清楚思维的过程与方法,那么在教学中便不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育。

3、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校长中有20.8%的人不知道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2.5%的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含糊不清,66.7%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35.2%的人能准确表述。新教师中有35.3%的人表示不知道,52.9%的人含糊不清,仅有11.8%的人表示知道,但均不能准确表述。老教师中有33.3%的人不知道,36.7%的人含糊不清,30.0%的人表示知道,但仅有25.3%的人能准确表述。这样就制约了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二)对“新课程基本知识”的调查

关于新课程的三个题目分别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教师观、学生观。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第1—3组表示对“新课程理念”的调查结果,第4—6组表示对“教师观”的调查结果,第7—9组表示对“学生观”的调查结果。分别分析如下:

1、对“新课程理念”的调查

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校长中有8.4%的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新教师中26.7%的人不知道,40%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26.7%的人不知道,40%的人含糊不清。

2、对“教师观”的调查

对于教师观,有12.5%的人含糊不清,87.5%的人知道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师观,但仅有46.7%的人能具体表述,新教师中有35.3%的人不知道,47.1%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有13.3%的人不知道,23.3%的人含糊不清。

3、对“学生观”的调查

对于学生观,校长中有4.2%的人不知道,16.7%的人含糊不清,新教师中176%的人不知道,82.4%的人含糊不清,老教师中有16.7%的人不知道,46.7%的人含糊不清。

新课程在全国已经举办多次培训,依然有大量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知识全然不知或含糊不清,可见,培训效果十分不理想。

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和校长的教育理论素养普遍偏低,说明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均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职前教育类课程教学效果差

职前教育是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奠基阶段,但事实上教师的职前教育并未真正起到奠基作用。笔者认为,这首先是由于教育类课程和课时过少尽管近年来不少的专家学者致力于教师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但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原因,这些设计好的课程体系并未真正得以实施,在现行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中,教育理论课程单一,且课时少,致使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只能粗略地学习一般原理性知识。其次,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造成新教师对新课程不了解的现状。

(二)职后培训没有落到实处

接受调查的校长和老教师都参加过培训,但培训内容无法与实践对接,培训者并不从根本上去和学员一起分析,只让学员去接受,所以往往专家在上面讲学员在下面开小差,考试更是以抄为主,根本没有入“心”,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自主学习不够

调查显示,60%的老教师不经常阅读教育类著作对教育类报纸杂志的阅读情况要好一些,但种类偏少教师自主学习是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提升的内在因素自主学习不足也是造成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建议

(一)充实职前教育理论课程

师范院校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增设学习心理、教学心理、教学设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史、基础教育改革等课程,丰富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可以建构“虚拟课堂”,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职前教师可以通过虚拟课堂亲身去做、去体验、去揣摩“当”教师的过程,架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提高教育理论学习的效果,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形成。

(二)提高职前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反思,才能对所学教育理论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逐渐将其内化为教育素养,这要借助于教育实习课程。教育实习时,课前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深入分析教材、用心设计教学、反复试讲,讲课时要深入课堂跟踪听课,课后要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反思得失、及时改进,真正将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

(三)提高职后培训的实际效果

1、提高教师培训的师资水平

提高职后培训的教学效果,必须首先建立一支既具有职前教育所需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具有在职培训所需本领、熟悉基础教育、能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育队伍。

2、改变培训的方式

(1)分层培训

可根据不同水平编班,进行针对性培训,可集中讲授理论知识,可现场观摩与讨论等,引导其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教育思维,提升教育素养。”

(2)案例教学

在教师培训中,为了避免单纯理论讲授的枯燥,可以进行案例教学。培训者在讲授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可以呈现给学员真实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来展示有关的教育原理,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对理论作用的认识,逐渐内化理论知识。

(四)引导学生(员)自主学习

教育理论素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1.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它所获得的成就和意义,更加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理论素养水平以符合社会大趋势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在民族地区部分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却出现了滑坡现象。为了了解民族地区大学生理论素养的状况,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对西南民族大学生关于理论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0份,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占1100人,收回有效问卷1030份;汉族大学生占900人,收回有效问卷860份。为了更直接地反映当地大学生理论素养存在的问题,我们设置了十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作为测量量表,发现民族地区大学生理论素养的主要问题如下:

1.1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水平较低

在回答马克思主义有哪三个组成部分时,37%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33.3%表示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有三个部分组成,但具体是哪些不确定;只有29.6%表示知道并能准确回答。在被问到中学政治平时成绩时,47%的学生是勉强及格,处于边缘地带;34.3%成绩在60-70分之间,处于刚好满意的分数;18.5%表示取得优异成绩。

1.2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与应用不能同步

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指导实践以解决现实中问题,然而西南民族大学的很多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调查中有几组数据就能明显看出其中的问题。学生在回答对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能否熟练掌握并加以应用时,39.6%回答是熟练掌握都是问题,具体实践无从谈起;38%回答可以做到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却不能指导实践。在被问到理论知识可以指导那些实践活动时,35.4%表示不了解,没考虑过这个问题;33.8%回答它可以指导我国的大政方针,有哪些内容说不上来;30.6%的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学过的东西表达不出来,应用不了就跟没学一样。说:“许多同志学习马列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指导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这种对待马列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2]

2.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素养的教育的路径

2.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重视语言之间的交流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由于当地的经济落后、家庭贫困、教育基础处薄弱等原因使得他们相比其他大学生文化基础稍差。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坚持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大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牧区的支持以求在人力、物力、资金、教育资源等方面保证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2.2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增加接触实践的机会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更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想学好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光靠课堂和老师说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可以把理论课改为必修课,并在考试内容加上实践表现的分数,让他们放弃“背多分”的想法,重视参与实践活动;还可以添加更富多彩的理论实践活动内容,来吸引的学生自愿参加。

2.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提高理论素养

认识从实践中来,也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大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不仅要重视思想上的进步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更要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看待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问题,不单是把理论知识的学习看作考试通过的要求,而是把理论对素养的不足当成是专业课没学好的外在体现,切实把学习理论知识视为自觉行为活动。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理论学习氛围

环境与理论教育是辩证统一的。环境对理论教育有制约的作用:不仅是引发理论教育活动的动机,也影响着理论教育的事实和效果,还制约了理论教育的活动方式和内容。理论教育对环境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对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环境和理论教育的关系,让环境对开展理论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一个以组织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比赛竞争为杠杆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对理论课的更深层次的了解。

总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蜻蜓点水、一蹴而就的工作。要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完成理论教育的任务,促使大学生能够提高理论素养水平,做到理论知识与应用同步,同时加强学生对理论学习的认识。积极进行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要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转变价值观念。解决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素养滑坡的问题,从灵魂深处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水平。要想完成这项工作,既要脚踏实地的做好文化宣传教育工作,又要把国家的指导思想、大学生的共同理想认真推进和普及,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以保证培养出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少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探讨[J].学术论坛,2011(5):195.

[2].《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上一篇:法律保障范文 下一篇:机械优化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