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03-08 18:15:54

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职业特征;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100-01

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从小形成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领路人,他应该成为学生所敬慕的体育专家,并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修养。体育学科的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不仅仅会做技术动作的示范,还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阐明技术动作的科学原理、健身价值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风格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才素质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才已不仅仅是知识数量的拥有者,更是知识、能力与创新的综合体。这种变化对教育系统诸要素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应成为学者,教学交流和决策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第一个教给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照顾自己,增强体质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健身。

对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独具个性魅力的理论概括。若每个教师都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以个性意味着判别性、多样性,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教学风格也便表现出千姿百态、互不雷同的特征。体育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上成熟的标志。它大体划分为智能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种基本类型。体育教学风格形成后,“有其内必形诸外”,会在教学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同时又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彼此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百花争妍的教学风格。这种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的积淀,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美感效应是综合的、广泛的,使学生在愉悦中实现知识的传递,情感的沟通,心理需求的满足。

二、分层次教学法

分层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所谓分层教学,就是运动特点,学校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根据教学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体质、兴趣与爱好,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挖掘教育潜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不同次与不同需求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升华与运动技能的张扬,从而实现运动教学的最终目标。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层次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就是按照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例如:分层教学的内容。A层学生是篮球水平还处于初学阶段,篮球基本技能还不是很高,练习内容主要是以篮球运球和传球;B层学生是有一定的篮球基础,但不是特别出众的学生,练习的内容主要是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C层学生是具有较高的篮球技能,对基本战术有一定了解的学生,练习内容主要是简单的战术配合――传切配合和掩护配合。

课的结构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采用篮球比赛出场形式,互相击掌鼓励,体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的开始,同时对后面的学习氛围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课题常规和准备活动做得散而不松,始终在老师的控制范围内。基本部分是分层次教学,学生按照既定的A、B、C三个层次进行教学。A层学生以各种运球和传球为主,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运球和传球的方法,组长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学生变换各种练习。B层学生进行拿球后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侧上篮一侧抢篮板和绕过障碍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等练习,由老师布置,组长组织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学生变换各种练习。C层学生以传切配合和掩护配合为主。老师在三个组进行巡回指导,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动作。在基本部分的最好,组织各组进行篮球教学比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把练习的内容及时运用到篮球比赛中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起重要作用,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基本裁判工作,让学生体验篮球裁判员工作,加深对篮球运动的理解。结束部分以放松和总结为主,放松部分采用了欢快的音乐和明快的节奏,加上具有动感的动作,对学生的身心放松都有重要作用。

三、在结课中融入研究

第一,结课要紧扣讲授内容,使其成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游离于上次课内容之外的艺术技巧将失去价值。第二,结课要干净利落,结在横断面上。即结在一个问题的完成时,不要结在没讲完的“半坡”上。如结束时似断未断,势必显得支离破碎,影响效果。第三,结课要严格控制时间,按时下课。实践表明,学生最反感教师拖堂。因为它侵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且下课铃响,操场喧闹,学生分心,再讲效果不会好,有时练习还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无论如何,要严格执行教学常规,按时下课。第四,应当尽量避免结课不当,如拖拉、仓促、平淡、矛盾等。拖拉如画蛇添足,有不如无;仓促显得教学时间计划不周,慌忙草率,往往学生身心放松不充分,效果不好;平淡是艺术的大忌,难以启发学生思考,更不能引起学生回味;总结性内容与开始或课中讲的内容发生冲突,使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一般说来,教学的结尾是使学生开朗、明白的时候,即使是留有余思、余味,也不能使学生感到教学前后矛盾,莫衷一是。在结尾处出现教学矛盾,不仅是结尾的失败,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失败。为此,体育教师应当争做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研究,在研究中不断进取。

参考文献:

[1]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3

[3]伍建军.论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与作用[J].体育科技.2003,(01):90-93.

[4]吴陈勇.对普通高校乒乓球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2010.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2篇

《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从具体的理论内容出发,并结合相应的课堂实践案例,探讨了当下一些亟须改革并创新的课堂教育方式和理念,着重以当下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为切入点,具有可操作性、真实性和权威性。该书的出版发行为当下外语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并以新时代最新成果加以说明,走在教育行业发展的前沿。它不仅应用于高校外语教学课堂,更是专业英语语言学学生和教育专业学子必备的书籍,是相关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养、丰富专业知识的重要参考。本书的出版不仅对高校外语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提供了参考价值,更对广大学子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手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是一本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材,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分别介绍了外语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专业名词和理论概念,并从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入手阐释了各类教学法的区别和联系,具体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外语教学法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和探索了当下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趋势。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具体表现为教学方式固化,课堂节奏趋于统一,大多表现为从传者到受者的单一直线模式。

教师把相应的课堂内容当作固定的版本传授和讲解,缺少灵活的方式。只注重对课堂内容的把控,忽略了教学任务背后背景知识的运用。就英语阅读理解来说,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找出正确的选项,而是理解文章背后的知识内涵,从基础的词汇入手,真正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化培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现代教育教学目标太过功利性,教育方式出现偏颇。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学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升学考试,而受应试教育影响最严重的不只有学生,还有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思维。因此,外语教学的方法随时因考试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得分,而不是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在英语课堂上,具体表现为汉式思维的英语教学,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大学外语教育的初衷。

最后值得注意的就是,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心态和目的不纯。多数学生喜欢理性思维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这样的学习内容很容易得出标准答案,不需要浪费更多的时间探讨和争议。此外,对语言类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必须理解相应的文化基础,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反感,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基于现代教育的外语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手段可完成一系列的技术支持,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感受真切的外语发音,模拟真实的异域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官的相互配合能让外语的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感知过程,摆脱了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方式。另外,通过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多功能的教学环境,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给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域地自由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学习任务,这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自我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推进外语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纷纷引进新技术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现在已经将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于课堂,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还会继续更新和引进新的教学辅助工具,进一步改进高校外语学习环境。笔者在开展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英语口语提高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LC2015026)研究过程中,对该书进行了认真学习,深受启发,认识到技术的改革只是外语课程理论推进的外在动力,真正影响外语教学方式的是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教师真正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目的与手段结合,才是未来新的外语教学发展趋势。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3篇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与国际间的沟通交流日益加深。随着水利行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求具备较高的英语能力。韩孟奇主编的《水利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一书对水利英语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

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意义。将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在水利行业中,能够为该行业培养出更多具有行业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使这些人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国水利发展不是闭门造车,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与经验也对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我国水利英语教学现状来看,涉及水利英语的专业较多,包括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工程造价、水利建筑工程等,在水利建设不同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在水利行业的应用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利于专业人才培养。针对水利行业的英语教育工作而言,需要充分结合水利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农田的特殊性,不仅要考虑受教育者的专业内容,还应考虑到日后的行业发展方向,从多个维度对水利英语教育进行设计。通过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的落实,能够为水利行业人员的英语打好基础,满足行业发展对英语的特殊需求,提高受教育者在岗位中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水利人才的培养。二是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对于水利工程技术管理而言,不论是监理人员还是水利工程造价管理人员都有机会接触到涉外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与相关人员进行英语沟通,并能够用英语书写简单的施工计划和施工记录等。其次,在一些水利工程设备使用的过程中也常常遇到英文操作,英语教育教学有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能力。英语沟通、英语书写及英语操作等技能对于提高水利行业整体的专业度具有重要影响。

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水利行业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水利行业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年来行业内开始意识到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相应的开展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一是对英语重视程度不高,轻理论重实践等现象比较普遍。水利行业的一些从业人员只接触过基础英语的教育,很少进行过专业英语的学习,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技能,但遇到专业术语或者需要进行专业的英语沟通时便难以进行。在一些高校中虽然有相关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但多作为选修课,学生不重视,大大制约了水利人才的发展空间,也缩窄的学生的就业渠道。其二是英语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模式僵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水利行业英语教育教学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采用“一言堂”的形式居多,缺乏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也缺乏英语实际运用的机会,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基础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在沟通交流中却存在很大困难。

水利行业英语教育教学方法。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水利行业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目前英语教学在行业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不同方面加以改善。改变水利行业中的英语发展现状首先需要从思想层面上予以重视,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时认识到英语在行业内的重要性,进而从行为上加以重视。其次,应完善并补充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相匹配,紧跟行业发展,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可以根据行业内不同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落实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对专业教材进行提炼,增加应用性的知识,同时增强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学习机会。例如通过英语写作教学锻炼学生在施工计划、施工日志等方面的英文写作能力;通过阅读英文施工图纸、招投标文件、技术资料等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与及时性,选择恰当的英语教学资源对现有教材进行补充与完善,加强英语教学与行业前沿的联系。总而言之,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需要从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全面落实。

作者:王玉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理论

一、对教学的理解

通常教学对我们来说只是一项工作或一种行为,且暗含着教师的主体内涵,不大指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教学是有两个核心的,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它们是椭圆的两个中心。说教的时候多,权重大。说学的时候少,权重小。现象是重教轻学,重灌输、轻思考,重考试、轻实践这是十分有害的教育现状,亟待改善。

当前的教育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教为主――以父母教师为主――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第二阶段――教与学并重――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各半――逐步学会自立、自主的思考方法――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第三阶段――以学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为辅――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自主行为――符合成人的思维与行为特征 。我们中职教育该以第二阶段为基础,逐渐向第三阶段靠近,以终身学习为最终教育目标。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性。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基础之上。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学科性专业,而是对相关职业领域里的职业群或岗位群的从业资格进行高度归纳、概括后形成的一种能力组合。职业教育的这个属性反映在教学中,集中体现为职业教育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即与职业的工作过程所具有的一致性。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总是与职业行动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视野,构建出区别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教学论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体系。也就是说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我们就专业培养适合该企业需要的人才。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果企业转型,员工重新学习还需较长的时间。

三、当前职业教育理论存在的问题是

一方面,在历史悠久的普通教育的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包括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生的事物;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各专业的职业属性,涉及教育学、技术学、劳动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领域,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性质。无疑,比较“复杂”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在理念、模式、方法等诸多层面,与传统的“重育人”而本身无具体明确的“职业目标”的教育,即比较“单纯”的普通教育学说之间,会发生冲突。

就拿我们新疆的中职教育来说,政府虽然这几年投入较大,各个县都成立了职教中心,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师资力量较薄弱,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工厂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造成很多中学毕业生不愿意上中职。同时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认可程度不够。也是造成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的一个方面。

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任务

(1)确定应当掌握的工程技术及相关学科所必需的知识、思维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目的。

(2)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模式,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评价教学计划,持续地检查其是否符合最新的专业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技术和职业的发展,删除旧的并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

(4)深化认识理论,不断开发跨专业的学习领域,开发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学习工作任务。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不够。还没有完全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知识传授的痕迹依然很重。教学内容的陈旧,新知识新技能不能及时更新。校内教学实训设备投入很难跟得上技术更新的速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足,同时职业教师的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要转变职业教育观念,认识到要想跟上新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特别是通过对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使我们充分的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不是我们传统观念所认定的差生,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强势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应该定位在发现学生的优势、强势领域,创造学生产生自信心的环境,引导学生正面牵移,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使“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可能。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44-49.

[3]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12-18.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理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指导

让・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虽然他没有系统地论述他的教育观点,但是他的理论中凸显出来的教育思想却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现代教育学中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其根源之一便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的一些观点,如发现学习论、准备性原则、个别差异论、认知冲突协调论、同伴交往法等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主动学习观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自然的、自发的过程,这就是说,家庭或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和加速这种发展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并不是产生于教育,相反,它们乃是任何形式的教学产生效果的先在的和必要的条件。”②由此,皮亚杰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能强加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教师除了为儿童提供主动、自发学习机会外,还可选择一定的材料,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发展。

皮亚杰的上述理论对教育界的影响较大。美国密执安州的海伊斯科普(Highscope)教育研究所从1962年开始进行了一种把皮亚杰理论变为教育实践的认知发展课程实验,研究者们很重视儿童自我发动的主动学习,认为年幼儿童是通过自我发动的活动而学习概念、培养兴趣和发展才能的。通过10年的追踪比较研究,实验者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在三四岁时参加了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研究项目的儿童,在后来的小学和中学学习中,在毕业后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上,以及在社会方面,其表现都明显好于那些当年未参加过海伊斯科普学前课程的儿童。”③1979年在美国出版的《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一书记载了30年来认知发展课程的研究成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注意品质较差,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兼有叛逆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学习风格的可塑性强。受皮亚杰主动学习观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地设计课程,多设置一些课堂主动探索和体验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也是一种主动学习观。

二、通过动作学习

皮亚杰认为,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一切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认识的形成主要是一种活动的内化作用。也就是说,儿童只有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他还认为,只是观察别人的活动,包括观察教师的活动在内,儿童并不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他指出,认识起源于动作,思维只不过是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的具有可逆性、不变性和整体结构的活动。他十分强调动作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知识不是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动作,他把知识分为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二者均起源于动作。物理经验是个体作用于物体,得到所观察物体的知识;数理逻辑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总之,二者都是个体在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中收集的信息。因此,皮亚杰认为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体验式教学和直观教学的作用,在教学中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看教师的演示。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为学生提供反面例证,促使学生重新进行组合和思考。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实施教学,二是因材施教。皮亚杰的阶段理论认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前面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儿童还不具备应有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如果把超越儿童发展阶段的知识教给了儿童,儿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知识,只能造成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他们没有认识的材料,否则将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同时教师要注重儿童的个别差异。尽管皮亚杰强调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但他不否认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他的阶段理论指出,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个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因此,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而且要面对认知发展上的先后差异,不能只考虑全班学生所处的共同发展阶段和集体需要,而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出不同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身心高速发育的阶段,年龄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举例来说,11岁的儿童和13岁的儿童虽然只相差2岁,但是身心特征却可能相去甚远。而这样的两个儿童却极有可能在同一个班。按皮亚杰的理论,教师不能不重视这一差异,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年龄小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班内分组辅导、个别帮扶、成立互助组等方法来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另外,传统教学法采用的是“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对学生的充分发展是不利的。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兴趣爱好等个体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辅导。

注释:

①[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43.

②[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38.

③曹能秀.试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与学前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10).

参考文献:

[1][瑞士]让・皮亚杰著.王宪钿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6.12,第2版.

[2][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1,第1版.

[3]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第1版.

[4]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6,第1版.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第1版.

[6]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第1版.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育教学 教师 观念更新

一、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解放思想,使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惩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这是由在中小学盛行的应试教育。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既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

二、不断强化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好的专业文化素质、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现代教师应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时的要求。老师是蜡烛这种说法不对,老师不能燃烬自己去照亮别人,而要像太阳那样为生灵永放光芒。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失,并且也要采取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措施,拓宽知识的广度,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走入校园,科技走近学生,教师应先行一步,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

三、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

众所周知,“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考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些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新的课程给教师指明了教学方法更新的方向。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把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三种学习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间的合作关系。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会学习。

四、坚持育人为本的信念

教师应坚持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以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强调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其次我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和观念的提高也获得了一些收获,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1.对教材的认识。首先,我们教师应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全书。第二,教师应认真钻研各种版本的教材,了解每一版本的内容、选材和观点,便于教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第三,对教材应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取舍增减,重新整合,应突出重点和主干的东西,并应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做到纵中有重、纵中有横、纵横交错,错落有致,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新教材。第四,充分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案。第五,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引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2.对有效教学的认识。(1)要做好这个学情调查与分析,应该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情调查与分析应该是活动开展的重要的依据,是教学中各种手段、方法和合理性的基础;第二,应该反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把握的准确度和深度;第三,学情调查与分析应该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而且应该作用于我们的教育设计。(2)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应该要正确的理解课程的性质和功能,不要把教学就简单的等同于上课;第二,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不能把它割裂成两张皮;第三,应该关注的是教学的发展性,关注学生的发展;第四,我们应该避免那种形式主义;第五,就是要重视活动的过程,不是重视活动的外在的热热闹闹的那些东西,而是要重视这个过程之中,怎么去发展学生的能力;最后一点,就是要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高兴了、快乐了,但并不等同于他就发展了。(3)关于教学有效性标准的认识:基本标准是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是否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得”就是学生的知识量增多了,知识面比以前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掌握了更好更切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所悟”就是了解和把握了一些基本规律,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使学生终生难忘,所讲的知识和道理多少年后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能影响学生终生,那就是最好的有效教学。这也是每位教师想要达到的的最佳境界。

3.评价不是选拔和淘汰。现在教育要求回归评价的本质,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促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的终身发展。

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现象,不断争取“更好”才是评价的永恒追求。这也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对未来充满自信,从而促使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96-01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形式,民族舞蹈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随着人们对民族舞蹈关注度的提升,少数民族的舞蹈教学也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我国目前来说,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还不够完善,只有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坚定地走好教育教学的规范化路线,才能确保少数民族舞蹈得以良性发展。

一、少数民族舞蹈概述

(一)少数民族舞蹈。古往今来,舞蹈一直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舞蹈技能的展现和表演来传递一种情感,传承一种文化。舞蹈源于艺术又高于艺术,它的艺术美不仅仅体现在舞者优美的舞蹈动作以及娴熟的舞蹈技能上,还体现在其传递出来的丰富情感上。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少数民族的舞蹈种类也纷繁众多。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发展文化,不同的文化演变出不同的舞蹈类型,在进行相关的舞蹈学习时,除了要不断结合民族文化外,还应该引入国际舞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技巧,发展多元化、全球化的舞蹈形式。只有在体验舞蹈所传递出来的美、精神以及信仰的同时,不断调整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才能为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注入新的活力,丰富舞蹈的形式,开拓舞者的视野。至此才能不断地发扬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提高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国际关注度和认知度。

(二)提高对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视度。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在历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少数民族舞蹈为作为珍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珍惜并发扬广大,只有树立正确的少数民族舞蹈价值观和文化观,才能不断地深化并加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形式。这就需要相关高校、机构或组织在提高重视度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发展并壮大少数民族舞蹈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

二、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探讨

(一)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方法探究。1.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舞蹈教学学科,除了进行常规舞蹈教学外,还要突出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特色和人文情感,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首先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情感体现。教师要不断加强少数民族的背景文化教育,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文化认识和艺术素养。2.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所谓的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即舞蹈技能和技巧的学习。综合性大学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是具有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对学员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教学,绝不能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技巧训练,更不能偏重实践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知识基础。只有二者协调统一地进行教学,才能确保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3.合理利用单元式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原则、教学任务、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等。针对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教学,也要采用划分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既要区分出不同的舞蹈,又要融合不同的舞蹈,在确保独立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共性结合,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舞蹈的表现形式。

(二)综合性大学中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相关改进策略研究。1.深入民间,挖掘少数民族舞蹈。目前各大高校收录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还不够全面,民间和基层仍然流传着很多舞蹈形式,这就需要综合性大学深入民间挖掘舞蹈素材,之后选取内涵丰富、特点明显、表现形式优美的舞蹈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对于民间舞蹈形式还要做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能训练,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民族风格以及表现形式,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蒙古舞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安代舞的形式,首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创设情景的形式模拟嘎达梅林电影中的人物,展示其中的舞蹈表演片段,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教学效果。3.加大舞蹈中的情感投入。舞蹈是一种肢体表现形式,虽然技巧和动作很重要,但是舞蹈所要展现的情感及内涵更为重要。情感体现是舞蹈的灵魂展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寄情于舞的能力。

三、总结

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少数民族舞蹈教育教学应该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根据舞蹈种类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言传身教;还要注重挖掘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这样才能保证民族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9篇

在建构立足变革性实践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不仅只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反映与被反映的线性关系,更多表现出一种“相互滋养、互融共生”的非线性、动态化关系。一方面,变革性实践是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现实基础,它为本土化教学理论提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检验、修正和完善本土化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本土化理论以变革性实践定向,为本国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具有适切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在推动变革性实践顺利开展的同时又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必要性

(一)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些从国外涌入的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在国内出现了“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些在国外被视为相对成熟或较为科学的理论在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教育学界对国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顶礼膜拜和盲目移植,致使引进有余而消化吸收不足。而国外教学理论大都根植于本国教育教学实践,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文化脉络和教育基础,是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环境的产物,虽具有一定的可移植性,但往往不具备普适性。如果我们不对滋养着这些理论的“原生环境”进行分析和考量而盲目移植,则难免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因此,鉴于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急需立足变革性实践,以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实践平台,在继承传统优秀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国外教学理论进行本土转化,推动继承传统、放眼全球和面向实践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避免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沦为国外教育理论的“跑马场”和“试验田”。

(二)是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学科偏重于文本研究而忽视对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很多研究者热衷演绎研究,而不愿从事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归纳研究,致使教学理论囿于‘本本主义’而缺乏原创性的研究。”即使是在文本研究中,也存在着对西方教学理论进行附会式解读的倾向,而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历史与现实关照的不够,致使我国教学理论在对西方的过分追逐中与本国教育历史和教学实际渐行渐远、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和与西方对话的资本。这种固守书斋的文本研究因缺乏对现实教学问题的关照而逐渐与侧重实践生成的归纳式研究逐渐疏远,并形成了重思辨演绎的理论教学论和重实践生成的实践教学论。前者侧重于对教学论学科中的理论问题的研究,后者则侧重对现实教学问题的研究。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之中,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依靠逻辑演绎的文本研究,因为这种研究省时省力、易出成果,而且风险小、可靠性高,故而已成为当今教学论研究的主流范式,而注重实践生成的实证实验研究则因为费时费力、复杂多变和高风险而备受冷落。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理论的思辨演绎固然不可缺少,但更应注重其实践生成”。将二者统一于变革性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推动教学论学科的科学发展并最终促使其本土化。

(三)是彰显教学论实践品格的需要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是教学论学科的二重性。这是教学论的“应然”状态,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重理论性而轻实践性,理论阐释有余而实践生成不足,教学论研究存在着脱离我国当下教育教学实践的倾向。“当前,总体来看我国教学论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践关注还不够,对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研究不够,对我国中小学创造的先进经验总结不够、研究不够。”以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源自教学实践的经验未得到及时的归纳和升华,许多教学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未得到及时解答,许多教学改革实验因缺乏理论的指导而徘徊不前。教学论作为一门研究教育教学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必须在注重自身理论体系完善的同时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实践,观察教育教学现象、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并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学论的特质和生命就在于它面向实践,是解决实践具体问题的方法论利器,而不是一般原理的认识论和知识论。”那种将研究空间局限于书斋、研究资料囿于文献,而不深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是缺乏解释力和生命力的研究。

三、变革性实践: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可能路径

(一)积极介入课程与教学改革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途径之一便是教学。因此,课程改革不仅仅涉及课程论学科,更需要教学论学科的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以来的诸多教学问题已在深切呼唤教学论担负起实践的责任,因为仅靠课程理论回答不了、解决不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学论学科的发展应该从解决重大教育现实问题着手,坚持聚焦实践,以研究重大教育现实问题为己任。而新课改正好为教学论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借助这个平台,许多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问题可以拿到实践中去检验,进一步地增强理论的科学性;许多源自实践的方法和理论可以被教学论所借鉴和吸收,使教学论理论更具生命力。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而对这种源自实践的模式或者方法,需要教学论研究者对其加以搜集和整理,分析利弊,总结得失,并用以指导实际教学活动,加强教学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与此同时,课改中产生的许多实际问题也需要教学论学科来回答,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为一线教学工作者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而且彰显了教学论的实践品格,使其更具实践指向性。

(二)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实验纵观教学论发展历史,不论是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还是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等,均是在深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艰苦的实验探索而得来的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理论。因此,本土化理论的建构,可以借鉴国外教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路径,广泛开展教育教学实验,积极倡导“田野式”研究,立足重大现实教学问题,加强对教学实践的研究,以实证实验来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构建教学论学科发展的战略支点,促进教学论学学科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教学论学科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实验,诸如主体性实验、新基础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情境教育等等。这些实验在升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论和服务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教学实验的开展,正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正是教学理论转化、回到、指导实验并接受实践检验的重要形式和结果”。此外,这些教育教学实验的广泛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学论学科不同理论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推动了教学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三)建立“研究共同体”“研究共同体”是指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作为研究主体的专业研究者、教研员和广大一线教师在相互信任和彼此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合作、平等对话,致力于现实教学问题的解决而结成的一种联盟。在建构立足变革性实践的本土化理论过程中,无论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介入还是教育教学实验的开展,都需要教学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之间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长期以来,专业研究者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理所当然地从事着教学理论研究,教师则在教学一线心安理得地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而教研员则因夹在这二者之间而难以定位,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副图景:专业研究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不屑一顾,教师对专业研究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漠不关心,双方陷入彼此对立和隔绝的状态,以至于许多教学理论因缺少“地气”而显得苍白无力,许多教学经验因缺乏理论升华而白白流失,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两张皮”。建构立足变革性实践的本土化教学理论,迫切需要教学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打破彼此之间的对立和隔绝状态,建立广泛合作、平等对话的联盟关系,共同致力于现实教学问题的解决,并推动本土化教学理论的建构。

教育教学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发展;调查分析;目标;方式;任务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6-02

小学对教师队伍进行摸底调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成长期、成熟期、研修期。把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划分在成长期,把教龄五年及以上的普通教师划分在成熟期,把教龄十年及以上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划分在研修期。排除五年内要退休的教师,我校参与调查的教师共有173名。成长期教师很少,只有6名,这是由于调入的年轻教师少造成的。成熟期教师特别多,有133名,研修期教师共有34名,占20%左右,成长期教师占4%左右,成熟期教师占76%左右。我校对教师队伍进行两次调查研究。第一次于2010年9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各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发展途径。第二次于2011年3月,通过问卷调查,形成《教师专业水平现状调查统计分析表》《教师专业水平变化调查统计分析表》《教师专业水平调查报告》。基于以上调查研究,制定一系列相应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调查分析。(1)教师学历普遍大专化,文化程度较高。成长期教师学历最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100%;成熟期教师文化程度较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8%,中专学历占21%;研修期教师普遍高学历,大专学历及以上占82%,中专学历占18%。(2)教师学科知识面窄,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在教材方面,成长期、研修期教师对各学科、各学段教材较熟悉,成熟期教师只熟悉本学科本学段的教材。因为成长期教师所执教的科目和学段不固定,经常根据学校的需要调换科目和学段,研修期教师主动学习意识强,经常指导青年教师开课和经常听课,而成熟期教师由于教学的稳定性,所执教的学段较固定。(3)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普遍欠缺,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低。从教育教学专刊专著订阅情况来看,有少数成熟期、研修期教师订阅二至三本,三个阶段教师大都订阅一本,甚至有个别成熟期教师连一本也没订阅,这说明大多教师还属于“经验型教师”,“学习型教师”凤毛麟角,有待培养。

2.教师专业能力调查分析。(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呈梯度上升。成长期教师的教学公开课级别最高到县级,课堂教学水平两级分化。成熟期教师的各级别教学公开课比例相近,成熟期教师涵盖老、中、青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研修期教师的教学公开课级别较高,参加县级的占38%,参加市级的占9%,说明研修期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较高。(2)大部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缓慢。从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发表或获奖情况看,级别都较低。说明成长期教师教龄较短,教学研究能力较低,研修期和成熟期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些文章能在省市级、部级刊物发表或获奖的,但大都是经验总结,缺乏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支撑。可见,以校为本的校本培训在各校园开展很少,各校园对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调查分析。(1)大多数教师认为“充实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出外学习培训”。选择这条的成长期教师占了100%,研修期教师占了68%,成熟期教师占了50%。选择“自学”和“校本培训”的很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出外学习培训能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二是校本培训缺乏针对性,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流于形式。三是教师缺乏主动发展意识,学习被动。(2)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上,大多数教师选择“课堂教学实践”。成长期教师主要选择“课堂教学实践”和“骨干教师的悉心培养”,研修期和成熟期教师主要选择“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和“课堂教学实践”。这说明“课堂教学实践”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最主要的途径,而“骨干教师的悉心培养”能使成长期教师尽快掌握教育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能使成熟期教师和研修期教师研究总结更多教育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3)在“提高教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上,三个时期教师选择的侧重点不同。成长期教师重点选择“写教学反思”,成熟期教师重点选择“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修期教师认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进行课题研究”并重。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促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的提高,对成长期教师形成初步的教科研能力帮助很大。成熟期教师经验丰富,也善于总结,但这些经验总结都是些感性的认识,还未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是成熟期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研修期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胜任课题研究,而参与课题研究,又需要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所以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进行课题研究”能迅速提高研修期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措施和建议

1.制订教师发展阶段目标,分层发展。很多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缺乏规划,对于自己现在处于什么水平,将来要达到什么目标,分几阶段达到,教师从没考虑和计划,以至于发展被动,成长缓慢。因此制订科学、合理、有梯度的专业发展阶段目标,让教师有发展的目标、发展的空间、发展的进度,可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分阶段制订发展目标。(1)专业理念成长期:依法执教、热爱教育、关爱学生、工作主动、作风踏实、积极上进。成熟期: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研修期: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模范带头、意志顽强、无私奉献。(2)专业知识:成长期:掌握本学科教材知识、了解本学科课标知识、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成熟期:掌握本学科教材知识、掌握本学科课标知识、熟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研修期:掌握本学科教材知识、掌握本学科课标知识、熟悉跨学科综合知识、、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熟悉本学科最新研究理论和发展动向。(3)专业能力。成长期:能胜任教学常规工作、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会处理教育教学普遍问题、会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反思总结能力。成熟期:能组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巧、熟练处理教育教学普遍问题、会合理地使用教材、会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研修期:能承担课题研究工作、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善于发现和处理各种教育教学新问题、疑难问题、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会制作较复杂的多媒体课件。

2.找准教师发展方式,有效发展。要使成长期教师逐步向成熟期教师过渡,成熟期教师向研修期教师过渡,就要抓住各时期教师的薄弱点,把准发展方式,把薄弱点作为发展点,促进各时期教师专业发展。(1)成长期教师——锤炼教学基本功。成长期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生力量,是一支具有高文凭、专业知识过硬的年轻教师队伍,由于教龄短,专业能力还不凸显,应着重抓好他们的教学常规工作,锤炼教学基本功,让他们很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2)成熟期教师——充实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成熟期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较高教育教学能力,但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专业知识陈旧,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低,应着重抓好校本培训工作,及时更新和充实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3)研修期教师——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期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强烈的主动发展意识,应着重抓好教学研究工作,让他们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并增加他们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

上一篇:体育范文 下一篇:科研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