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观念范文

时间:2023-07-04 16:44:59

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1篇

进行数学思想教育,当务之急是更新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要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的需要。要切实改变过去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行为。另外,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和用计算机等现代手段辅助教学已成为不可扭转的趋势,因此,要适应这些新变化,教师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进行目的性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如斜三角形的应用,简单的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导数、向量、算法等章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以数学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关注数学文化价值,增加学生爱国热情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探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轨道,提高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些数学文化的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努力使学生形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四、注重教学方法,结合正确评价,进行个性品质教育

在概念、定理、习题的教学中,通过对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论证、习题的解答等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治学精神,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拨的意志毅力,忠诚正直的高尚品格。

另外,在教学中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索”愉快地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决心。

五、根据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学中,发掘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中的辩证因素,使学生树立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等辩证关系,通过这些辩证观点的渗透,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如在“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教学中,通过具体操作,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是有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2篇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解放思想,使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真正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一个十分严惩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这是由在中小学盛行的应试教育。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既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也是针对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不重视创造性培养的必然对策。

二、不断强化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好的专业文化素质、一定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现代教师应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时的要求。老师是蜡烛这种说法不对,老师不能燃烬自己去照亮别人,而要像太阳那样为生灵永放光芒。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失,并且也要采取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措施,拓宽知识的广度,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走入校园,科技走近学生,教师应先行一步,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

三、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

众所周知,“一言堂”“满堂灌”“地毯式轰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机器,考试的机器,考分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些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新的课程给教师指明了教学方法更新的方向。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把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集体学习三种学习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间的合作关系。开展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会学习。

四、坚持育人为本的信念

教师应坚持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以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强调高尚的思想品格是最高的学位。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己任,不以一模识人才,不拘一格育人才。其次我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和观念的提高也获得了一些收获,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1.对教材的认识。首先,我们教师应不断超越自我,使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全书。第二,教师应认真钻研各种版本的教材,了解每一版本的内容、选材和观点,便于教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开展创造性的教学。第三,对教材应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取舍增减,重新整合,应突出重点和主干的东西,并应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做到纵中有重、纵中有横、纵横交错,错落有致,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新教材。第四,充分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案。第五,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引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2.对有效教学的认识。(1)要做好这个学情调查与分析,应该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情调查与分析应该是活动开展的重要的依据,是教学中各种手段、方法和合理性的基础;第二,应该反应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把握的准确度和深度;第三,学情调查与分析应该与教学目标密切联系,而且应该作用于我们的教育设计。(2)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应该要正确的理解课程的性质和功能,不要把教学就简单的等同于上课;第二,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不能把它割裂成两张皮;第三,应该关注的是教学的发展性,关注学生的发展;第四,我们应该避免那种形式主义;第五,就是要重视活动的过程,不是重视活动的外在的热热闹闹的那些东西,而是要重视这个过程之中,怎么去发展学生的能力;最后一点,就是要提高我们教学的效率。学生在课堂上高兴了、快乐了,但并不等同于他就发展了。(3)关于教学有效性标准的认识:基本标准是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是否有所得、有所悟。“有所得”就是学生的知识量增多了,知识面比以前拓宽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掌握了更好更切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所悟”就是了解和把握了一些基本规律,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使学生终生难忘,所讲的知识和道理多少年后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能影响学生终生,那就是最好的有效教学。这也是每位教师想要达到的的最佳境界。新晨

3.评价不是选拔和淘汰。现在教育要求回归评价的本质,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动精神,促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人的终身发展。

教育评价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现象,不断争取“更好”才是评价的永恒追求。这也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对未来充满自信,从而促使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观念;创新;与时俱进

【Abstract】 the teaching requests the teacher today which approach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time,along with the education idea renewal,in the teaching activity,unceasingly studies,unceasingly will innovate,takes a broad view the world,the forecast future;Fac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rapid fiercely enters,fully arouses student's enthusiasm,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educates the idea;Innovation;With when;All enters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105-01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今,知识经济大潮势不可挡。作为承传和创造知识主体的教师,在新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环境下,同样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从身边做起,以“敬业、爱生、奉献”为宗旨,要用高尚的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课,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与时俱进。

新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在知识的浪潮中劈波斩浪的人才,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要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就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要随着朝代的发展从本质上改变教学活动,使之与时俱进。特别是在积极推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上下功夫,指导他们积极探索,在抓好验证性实验的同时,积极开展自主探索性实验,把验证理论知识的实验变为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发现知识、构建知识的实验,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技能,通过多次、多项训练,使之操作更加熟练、协调、准确。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把课本上的内容原原本本传授给学生就行了,教师只要有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就足够了。这样长期下去,到21世纪的今天,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不能满足国家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更新教育观念,关键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更重要的是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面对飞速猛进的科学技术,“神五”已发射、回收成功,“神六”举世注目,“探月”成为焦点;我们更要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封建家长式的位置上退出,走向学生心灵的接纳点,在整个教学进程和各个环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只要准确的传承文明,科学的启迪智慧,真挚的感悟人生,学生就会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科学,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教学与时俱进。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4篇

“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严格按照课本的知识体系,很少顾及学生的能力层次、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容易造成千人一面的现象。实施数学课程改革后,为追求课堂师生互动,不少小学数学教师改串讲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问题。一位数学教师在执教《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一堂课共设置了几十个问题,无需点名,学生按照小组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40分钟下来,教师一问到底,几乎没有对教材进行精讲分析,似乎显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但学生却是疲于应付、杂问碎答。这种“满堂问”式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目不暇接,热闹非凡,似乎是对“满堂灌”的革命;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往往繁而无序,多数针对性不够、主次不明,造成学生的主动探究太少,难以切合不同学生的水平特征,仅有少数学生能够呼应教师的教学,很多学生心中的疑惑仍在提问中延续,教与学只能定格在肤浅的一问一答上,创新思维追求的广度和深度无法实现。

反思:课堂教学的改革并不反对多提问,而是提倡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提问目的,正确把握提问的艺术,适时而巧妙地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引燃其思维火花,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能力。“适时”是指精心地把问题指向教学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点、理解的难点;“巧妙”一方面要求问题问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规律上,另一方面是以灵活自如的提问方法创设成功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填鸭式”转变为“活动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师生都被禁锢在教室里,教师将教学任务主动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着”。为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教师便采用“活动式”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欢快、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全然不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更有甚者,竟然将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争相表演的“舞台”,教师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一名观众,教学效果极为不佳。

反思:科学的课堂活动观,首先是实质性的活动观,即要让学生的思维等内在精神世界产生活动。学生既要该动时动,又要该静时静;教师既要善于组织学生活动,又要善于讲课。笔者认为,“活动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观,也是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应进行宏观调控和原则性指导,以确保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实际效果。具体到一堂数学课,就是要结合教学实际,融通“课情”与“学情”进行教学建构,通过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借助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益。

“整合”转变为“拼合”

虽然运用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先进手段,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认识的模糊,拼合多媒体课件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这些数学教师的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只不过是备课笔记与小黑板的复制。上课时,教师只是一步步按照课件固定的预设程序进行演示,不能随着课堂教学过程的变化而灵活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内容和程序,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多媒体既定的程序中去。在整节课中,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这样,师生间的交流少了,生生间的合作少了,课堂知识的生成也少了。对于所提问题,答案大多是教师预设好的。教师们应该明白,对于一些题目的解题方法,学生与教师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尽管有些教师能够肯定学生的答案,但由于不能把学生有创意的答案放入多媒体课件向全体同学展示,因此,容易使得整堂课变得程式化和机械化。

反思:要根治这种现象,必须变拼合课件为真正的学科课程整合与融合。要使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不仅教学过程必须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并且这种技术不应是强加的、附带的,而应是与数学课程紧密连在一起。所以,数学教学课件的设计,必须在整合上下功夫,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运用必要的资源,而且要把信息技术的综合效应以及交互化、智能化、网络化等强大功能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融合。只有这样,多媒体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唯师”转变为“轻师”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视课本为金科玉律,照本宣科,绝不能越雷池半步,而学生唯书是从,唯师是从。为改变这种局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培养,不少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唯师”为“轻师”。在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完全放手,到最后,教师不能收拢学生冲动、浮躁的心,课堂则变成“一锅粥”。

反思:在倡导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同时,切不可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点拨适时、引导适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创造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目的,让学生获得更多独立思考、表现自我的机会。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5篇

从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出发,提出职业教育课堂应由教本向学本积极转型,需要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结构性的改变,重点探讨了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观念的改变,认为应该从整体观、学生观、教师观、技术观进行深刻变革,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参考。

关键词

教学观念;整体观;学生观;教师观;技术观

随着社会、产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教学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更加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发展,而教学改革实施前提是革新教学观念,教学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种实践行动问题。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就一个专业系统来说,有没有问题要从过程和结果来观察,所谓过程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校愿不愿意学,所谓结果可以理解学生毕业后有没有用,这两项观察难度都非常大,只能考量主要指标,例如可以对在校学生反复调查“经过这个学期(学完这门课程)对专业兴趣是否明显增强”,可以对毕业生调查“课程重要性和满足度”。就一门课程来说,有没有问题要从开发、实施和效果来观察,所谓开发是指课程开发的论证认同度、实施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效果是指教学目标达成度。大量研究表明,目前职业院校通过毕业生反馈、学生评教等方式调查的反馈数据看不容乐观[1],从教师教育观念与能力、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都有一定的改革空间。

2教学改革的内容

职业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毕业后在基层岗位上能生存、有发展,其核心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课堂是培养这三个维度的重要阵地,课堂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建构、体验、发现的乐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职业岗位和学习者成长需求,反映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的课堂上,学生应从十多年被动受体的角色中得到解放,尝试进行一些能动实践创造。所以,职业教育课堂应该不再是教学经验的完美预设,由教本向学本积极转型,或者说由“我有什么我为你做什么”向“你要什么我有什么我为你做什么”的观念转型改革是最需要尝试的问题,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结构性的改变。

3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学观念由教本向学本深度转型,从内容、方法、手段等“形”的变革向为了学生生存与发展“心”的变革,将需要创造性地解决“怎么改?”。笔者粗浅的认为,要从课程定位、教师角色、学生主体和技术应用进行改变。

3.1教学改革的整体观

课程定位的改革要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中考虑,也就是要从“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定位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课程,树立课程改革的整体观。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设计应该研究岗位需求和适应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把握课程体系之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关系,分析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增强课程的整体性,既要把握课程内的综合性,又要做好课程间的整合,防止分化过细、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其次要克服专业本位的狭隘倾向,要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化要求,将课程改革放到大的范围中考虑,从而获得平衡。

3.2教学改革的学生观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标志着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从过去强调接受、继承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转变为强调主动探究、积极体验和发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也要因此而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作为老师首先要走下生硬和冰冷的“师道尊严”神坛,做好“给‘鱼’”或“授‘渔’”的惯性刹车,要在“激‘欲’”的境界中潜伏下来。“授‘渔’”能解决学生职业生存,但是不符合“解决这个问题,我要了解什么、我要会做什么”的职业共性。所以,笔者认同“一切学习的起点是‘问题’”这一观点,挖掘学生内心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创造性地构建知识与技能,这应该需要改革中创造性地树立学生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出发,提供丰富的生活和职业相关素材,构建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从职业角度对研究分析生活、生产和行业中的问题;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3.3教学改革的教师观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与教学结构、教学组织、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有密切关系。课程设计要特别重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要渗透到教学结构和教学组织上。课堂教学功能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是绝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泉源,是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二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所需范围之内的各种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解所学专业,寻找到本专业所必需的知识信息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应重视从设计到组织的引导教学策略方法的改革,帮助和促进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专业创造与教学创新是教学改革不能忽视的问题,要最大限度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约束,让教师充分发挥创新能力进行建构与创造。

3.4教学改革的技术观

信息技术是助推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逐步改变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师生的互动等方面,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学习和发展的环境支持工具。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承载体,教学媒体要突破教科书和静态的信息,要以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信息,并大量开发包含动态的交互信息。对于教学技术改革来说,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所要获取的知识信息,可能将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获得,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技术中将占主流地位。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用互联网思维加速和改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促进教学形式的活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改革肯定会冲击乃至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特别是大班教学,50人甚至更多班级人数的情况下实现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是教育先驱们和当代教育实践者们一直以来的追求,这种追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学校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交互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似乎给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3]。同时,互联网技术能够进行远距离的教育与教学,可以使学校教育渗入家庭之中。

4结语

对教师而言,很容易在传统教学的满足感中固步自封,也许传统观念指导的教学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是高效的,但还是需要思考:学生是不是自主进步的?学生是不是幸福地学习?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或许可以认为:教师已由“教书匠”转变为“自身潜在价值迸发的幸福者”;如果答案不肯定,建议实施教学改革之前先问问“学生要什么”、“我有什么”、“我为学生做什么”……对改革而言,教学观念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其转变应该算深层的“隐性”工程,这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显性”转变有着本质的差异。如何让更多教师改变“先教后学”的传递式教学观念,这是个巨大的课题。因此,应最大程度地引导教师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引导一定不能禁锢,需要分步实施“先吃后尝”、“边吃边尝”、“先尝后吃”……

参考文献

[1]毛建梁,潘汝良.浅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监控[J].教育探索,2011(2):99-100.

[2]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1(2):4-15.

[3]姚利民,朱黎旻,杨静.高校班级规模扩大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6):68-72.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教学管理;观念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观念亟待改变。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因为经济水平的落后,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导致对信息的接收不及时,这对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改变造成严重的阻碍。但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与新的局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懈努力、不怕困难与挫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一些新的知识,积极地接受出现的新鲜事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不断奋斗、藐视困难坚持不懈。

一、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中,领导应做到以身作则

首先,校长是一个学校的主要领导人。在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小学校长应带头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他可以利用当今能够了解外部信息的网络渠道,也可以通过电视、去外校考查学习的机会和一些文件资料等,仔细、认真地学习新课程变革的理论知识,了解这其中的深层含义。然后对从这些渠道了解到的新的知识与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然后装订成一本册子,下发给本校各个指导教师,以便他们可以随时翻阅,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一定的便利。其次,校领导应依据本地区学习的实际情况,把新课改作为方针政策,制定出一套适用于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改变的详细方案。校长应把新课改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把农村地区作为基础,把闭塞的信息作为一定的参考,写出一套完整策略来适应学校的发展。此外,领导还应将自己的想法和成果与学校教师共享,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记录教师的想法、建议,要相信集体的智慧是伟大且坚不可摧的。汇总全校教师共同的智慧,形成一份纲领性文件。最后,要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不断进行实践,形成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线方针。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中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逐渐走向成熟化,在教师共同努力下渐渐得以完善。

二、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中,教师应做到勇于改变

首先,作为农村地区的一名小学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他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传播者,是学校及教育工作的主体,更是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的实际操纵者、具体实施者。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结合本校制定的纲领性文件进行不断实践,而且他们还要不断地分析、掌握并总结学校的一些策略与规定的实施效果,而我们的教师在学校中是主要参与者。其次,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转变的观念中要勇于改变。比如,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不要强迫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变成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改变培养目标,许多老师仅仅看重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多元化素质。教师还应该改变以往对小学生进行体罚的教育方式,这是非常差的教导方式,教师应该用心和爱感化学生,悉心地教导学生。除此之外,教师对学习落后的、比较贪玩的小学生给予爱的指导,不能对他们不管不顾,将其调整到后面的座位,告诉他们不能打扰其他人学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差老师,教师要自我反省,要做到绝对的宽宏大量、绝对的耐心指导。

三、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中,学生要全面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个人的素质水平能得到极大的提高。首先,家长要有理性的认识,对教师的工作要大力支持,还要鼓励孩子认真学习。其次,教师对学生百分百的用心、耐心的指导总会帮助学生成长。最后,就是学生自己了,要积极主动地去读书,不懂的问题虚心向同学、老师请教,还要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工作、课堂积极发言、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等。只有做到学生、家长、老师共同配合,才能帮助学生较快地适应新课改下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转变。总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必须进行转变。这便需要学校领导身先士卒、教师要勇于改变、小学生在转变中全面发展。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才会让学生受益,学校才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海莉.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延安大学,2016.

[2]师垚.新课改下古蔺县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7篇

一、提升学生能力的质量观

(一)教师对学生知识传授的多少不应是唯一标准。

过去我们一再强调: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优劣和教学效率高低时,只把知识传递数量的多少当做最主要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知识的广泛传播,学生会从各种渠道接受知识,这些渠道五花八门,知识犹如大海,老师的那一桶水就如沧海一粟,这样看来看来,这唯一的标准应该放弃。

(二)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质量观的评价标准。

实现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就是知识。以何种方式学习、掌握何种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对知识掌握的多少,的确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但它却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发展状态,因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未来的整体发展,其核心就是促进与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探究思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各种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应该把学生能力的发展应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树立多元教学的价值观

(一)教学的外在价值。

外在价值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完备丰富的知识与技术技能。外在价值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满足基本的社会生存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讲,外在价值是功利性价值,因此教学价值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此。

(二)教学的内在价值。

内在价值,它更能满足学生精神层面、人格层面的需要,而这些都要靠教学过程得以实现的。内在价值是非功利的,主要是建构、完善并丰富学生的精神价值。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内在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更应该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完善的人格,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它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更要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三、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

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靠学生外在与内在的结合实现的。但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留于表面。电大的学生情况复杂,工作中,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制定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贴近学生工作的案例,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以便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对教育教学有表达权的独特的人。

四、建设富有个性的教师观

教师的教学一直延续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而面对电大学生,电大教师更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转换不同的角色,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探索者、合作者、欣赏者等,教学由传统、单一走向发展、多元。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教学智慧,由单一的教学传授者,向学者型、研究型转变,教师的角色由教书匠向教育教学艺术家的方向迈进。教师除对本身专业不断磨练以外,还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教学的前沿、热点并不断反思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思考,增加书本知识的附加值,增强教学的情感力量。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生的兴趣、经验与现代社会现状等融合起来,促进师生互动的形成,还要依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形式,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五、形成丰富、生动的过程观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转化为一滴水,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种教学过程无法承载与实现教育教学的丰富价值。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的教育理论经典认知,即教学在本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特殊认知过程,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定义它,就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

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观

教学中,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的不断叠加,还是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上,“授生以渔”,教给学生受益终生的本领——学会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七、构筑“以生为本”的评价观

评价是带有导向功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它能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评价在教学中有两大功能:一是激励功能,即通过评价、考试、论文来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诊断功能,即通过评价来了解,评判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变教学。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灵活多样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

1.评价目标多元化。

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和独立的人,给学生发展的机会,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多层面、多角度评价学生的现实水平、发展状况。这不仅要从知识技能、还要从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逻辑能力、人格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回答问题、撰写论文、回帖次数、回帖质量、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提出问题、同学相互评价、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等综合评价,避免一考定结果。

2.评价过程个别化。

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通过对学生纵向比较,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可以个别辅导。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多元均衡的价值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等,教师在教学中经过不断实践,为电大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供新的切入点、多元的视角,会对电大的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5-0104-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现有的高中数学教学观念面临着挑战和转型。教学观念的转变涉及到教学关系的转变,教学资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评估的完善等多方面。毋庸置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已经掀起了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思想革新的狂潮,但是,在这些创新的背后依然隐藏着多方面的问题,那么如何抓住现阶段高中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问题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是我们不得不考量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中的误区

(一)教学目标出现偏差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的高中教育依然将升学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高中数学而言,更是提高综合成绩、增加高考砝码的关键。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持续走高,但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没有彻底转变高中教育为高考服务的思想,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特长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目标出现偏差无疑会从源头上误导整个教学观念的走向。

(二)教学关系两极分化

所谓的教学关系两极分化是指,一方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核心开展填鸭式教学仍占据主导,由教师单方面制定教学任务、学习目标,课上实行单向的授课模式仍是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主流。另一方面,在公开课、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了对学生盲目肯定、乱加鼓励、教师跟着学生走的极端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新课改的压力下,任课教师既要完成提高教学成绩的目标,又要体现出素质教育式的教学互动,所以,就出现流于形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开课。但在实践教学中却没有认清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髓,盲目认为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其结果必然是“东施效颦”,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教学方法矫枉过正

在新课改背景下,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难以维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法成为许多高中数学教师推行新课改、实行教学转变的法宝,殊不知在这些新型学习方法推广的背后,却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许多教师将自主学习理解为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实行放任式的教学,想学什么、想怎么学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对学习的探索方向并不成熟,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难以开展有效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多走弯路或浪费时间。在合作学习方面,许多教师对所有的课堂内容一概而论,没有按照实际需求开展合作学习。学生漫无目的地讨论看似是积极的表现,实际却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对课堂的进展毫无影响,这种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应该明确认识到为高考服务只是教学目标当中的一部分,高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功底。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整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使之具备必要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应注重对学生特长的培养,鼓励那些有浓厚学习兴趣和特殊学习能力的学生发展,例如国际数学竞赛、奥林匹克竞赛等。只有明确了这一目标,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科学、理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二)构建和谐双赢的教学关系

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而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应该意识到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对教学实践的作用,杜绝形式主义教学。其次,教师应意识到学生占据主动地位并不代表要跟着学生走,同时还要坚定教师引导教学的地位,纠正学生的错误思路,引导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应扮好监督者、引导者、总结者的角色。

(三)采用张弛有度的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并不意味着赋予学生漫无边际的自由,而是让他们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开展探究式、讨论式学习。无论问题探讨得有多深入,最终都离不开教师的总结和指导。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做到张弛有度。

三、结语

面对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提出的挑战,我们的理解和应对决不能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而是应抓住本质,深入理解教学目标、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转变现有思路,突破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

参考文献:

[1]周忠良.浅谈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124-125.

[2]玉林.新课程理念下影响高中生数学学习成因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191-192.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思维

Talk about modern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education teaching idea

Zheng Changsong

【Abstract】Education workers in the new century, new form, new materials,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ew requirements, new ideas in continuously improve thought, change ideas, consciously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respect students’ personality, at the same time encourage students personality healthy development, continuously stimulate students’ potential can produce a lo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to the required high quality all kinds of innovative talents,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hina children’s “China dream” in the garden.

【Key words】Basic education; The teaching idea; The teaching of thinking

我们面对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家经济主导地位,创新能力在综合国力中起引领作用的新世纪。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以适应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就是关键,它关系到我们的“中国梦”能不能实现。

小平先生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毫无疑问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就是这个第一生产力中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因为“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基础教育中数学作为自然科学之母的职能在当代已转变为“一门普遍使用的技术”,可以说:未来生活中不懂数学就是文盲。所以作为现代基础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数学教育教学如何深化改革、转变观念、科学发展就成为了当代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必须深刻思考的一大课题。

本文就数学发展观、数学思维观、数学能力观、数学教学观四个方面谈谈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观念。

1 数学发展观——数学的发展引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早在人类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代,由于人类毕竟不同于其他动物,所以他们就开始了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的征程,在这个漫长的征程中人类首先是对数产生了感觉,进而引发了对应的意识(函数概念的初级阶段),比如一个牧羊人在原野上牧羊,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羊群到底有多少只,但牧羊人心中有数!比如自己的羊群被狼叼走一只或生下一只小羊羔,牧羊人内心是知晓的,只不过不知道怎样记数更不知道怎样表示,后来经过无法考证的漫长时间,人类才想到了用小石头(或麻绳打结)与羊群对应,一个石头代表一只羊。后来又经过了很漫长时间,数才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中国数字、古罗马产生了罗马数字、阿拉伯产生了阿拉伯数字。可以说数字特别是阿拉伯数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真正开始。

如果把时间上溯四百多年,那时我国是明末清初,正在又一次重复进行血腥的农民战争(这也是中华民族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而西方正至工业革命,开始了航海学、运动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运算量突然增大,传统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完全不能满足海量运算的需要,不改进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人类文明就不能进步,这时所有的自然工作者都在想办法,最后德国数学家纳皮尔先生通过把三级运算(乘方、开方)降为二级运算(乘除);而二级运算又降为一级运算(加减)的方法发明了对数知识,有效的解决了上述海量运算问题,哲学家恩格斯对此评价极高:“对数的产生无异于延长了科学家的寿命”。

再把时间上溯一百多年,由于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即便有对数知识也不能满足近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对数学知识、数学运算的需要,换一句话说,数学不发展,人类文明就不能进步,于是“二进制”产生了,这一理论产生直接导致了现代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仅以上述三个实列足以说明数学的发展引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毫无疑问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当其学生明白了上述重要事实之后,将对数学学习产生何等重要的动力。

2 数学思维观——人脑对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一是动作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依赖实际行动作为手段的思维);其二是形象思维(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其三是抽象思维(离开具体形象,动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思维)数学思维还包括概括性、问题性、和相似性三大特性。根据上述数学思维的特点再结合中学生认知水平我们可以得出中学生数学思维智力品质的表征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敏捷性及思维的批判性等六方面。可以说这六个数学思维智力品质相互渗透,密切联系,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理论源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去,结合数学思维的理论又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我们应该如下对中学生数学思维智力品质进行优化。

——发掘新课标、新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思维智力品质的素材。比如讲解析几何时就要让学生明白笛卡尔先生为什么要用代数的观点与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讲极限理论时最好先让学生先理解祖冲之先生的“割圆术”并借机与牛顿先生“流数学”作比较;讲三角函数时又不妨给学生讲讲古埃及的“测地术”。数学经过逻辑加工往往把数学中概念与方法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痕迹隐没了,因此数学教学就应该将凝结于教材中的思维活动展开,而且还要将它们生动且有趣地讲解出来。

——根据学生思维递进规律优化学生的思维智力品质。首先调动学生的动作思维,比如讲“等底等高的锥体体积是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倍”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实验然后自己得结论。其次利用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例如在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就必须让学生领略观察、猜想、证明这一认知事物基本途径。第三注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其实就是在集中思维达到目的的前提下,进行多向性探求问题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学中要告诫学生不要受困于课本,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新的构想从而开展“民主教学”,允许并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加强引导学生展开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向性训练,使学生“做一道题会一片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重复的“题海”中解脱出来,而且拓广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第四善于引领学生从正向思维到反向思维,比如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物理中的物质与反物质、化学中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数学中的分析法与综合法、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等无不体现这两种双向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大量应用将使学生思维智力品质更加深刻、广阔、灵活。第五从再现思维到创造思维,学生头脑中已认知了某种信息,以它为前提,进行重新组合,深入研究从而发现新事物、得出新结论就是再现思维到创造思维的飞跃过程,其实数学问题往往随条件、数据、问法的变化而变化,强化这一思维课使学生在探求知识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数学能力观——驾驭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

驾驭知识的能力就是训练掌握知识的能力,它涵盖了传统数学的“三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三大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平面和空间想象能力),现代数学教育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数学教育观念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它的继承、更新、丰富、提高和完善。要告诉学生:把简单基本问题重复去做就可能成为专家; 把简单基本问题用心去做就可能成为赢家(比如我们的体操、跳水世界冠军们就是这样诞生的)。知识经济的知识内涵,“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CED)把它定义为如下四个方面:“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指客观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等);“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做某些事的技艺和能力,如各种不同的职业能力)和“知道是谁的知识”(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泛指深埋于社会和人脑中的知识,也包括人的心智,智力创造和知识产权等)。前两种知识存在于多种媒体记载之中,因此易于数字化后存入计算机,故也称为显性知识,后两种知识,特别是“知道是谁的知识”则存在于知识拥有者的头脑中,它是知识拥有者经验的体现,难于数字化而存入计算机,故属隐性知识。传统数学教育比较强调显性知识,不很重视隐性知识,特别是“知道是谁的知识”很少涉及,显然是和知识经济对现代数学教学的要求不适应的,此外显性知识容易从教材和其它媒体和载体中获得,而隐性知识则必须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数学实践或数学活动中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知道是谁的知识”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三基”,提高“三大能力”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实现学生知识“从模糊到清晰”,而且便于学生怎样使用数据,查询资料、网上学习,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知识是有价值的,从而学会尊重知识、尊重老师、尊重人才。

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经济以数学的广泛应用和知识创新为其另一个特征,因此上述能力即是在传统数学“三大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的第四种能力,它旨在激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二是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作用以及普遍适用的技术作用,加强与其它各门类、各学科的横向渗透,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必将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地去探索问题,使得数学素质成为未来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最近几年的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中逐渐得到加强,已经成为今后高考的一个发展方向,此外新高考中的综合科目的考试也将对数学这门普遍适用的技术提出新的能力要求。

创新知识的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能力,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灵魂,而且是人类文明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知识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说: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启发学生创造诱因方面教师要注重在平常教学中经常地选择一些发散性强的典型数学知识或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智力探索,形成创造气氛,从而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第二,在信息储备方面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基础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思维从“模糊到清晰”进而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然后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在课内外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的深度,但必须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举办专题讲座等数学活动给学生补充和加强必要的以延伸为主的数学知识和其它相关信息。第三,在数学思维方式、方法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逆向思维以及再现思维的培养,重视各种思维方式的辩证运用,因为创造性思维本身就不是一种单一性的思维。通过具体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独立探索和钻研,领会数学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提高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批判性等思维智力品质,达到对知识和问题的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效果,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前提下,还要为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读物(不含各种习题集、AB卷),并引导学生总结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在时机成熟时甚至可以开展写作数学小论文、学生自己动手作各种数学教具等活动。上述措施无疑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能力很重要。

4 数学教学观——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数学教学应该从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型转变到“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型;应该从注重数学结论以及机械地重复先贤们的“原始创造”的教学转变到重视数学活动(即暴露数学思维过程以及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并鼓励学生“再创造”的教学;应该从由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死”课堂转变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发现并展开想象的翅膀随教师启发而思索、练习、总结、提高以至到“再创造”的良好学习环境;应该从全面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转变到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去,让课堂40(45)分钟的效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得到充分提高。应该承认:在传统教学方法熏陶下,我们苦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属“读书型”或“考试型”学生,他们在传统的“大一统”的教学环境中课业负担太重,个性特长、创造能力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发展,使得聪颖的学生往往不能发挥其智力潜力,而智力迟缓的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辅导而成为“学习困难的差生”,从而难以造就“创造型”的、能灵活运用知识的、合乎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教育的一大悲哀。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成为教学目标的起点与归宿,未来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他鼓励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负责诊断学生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用适当的语言、符号、表格、公式和现代运算方法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上进心,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教学信息,即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身能力去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又要在完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和因“才”施教,还要在熟练掌握数学知识以及不断充实新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美丽的、生动的、有趣的、激动人心的、更是可以学好的!

此外,数学教学应该从热衷于大量作常规练习、搞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真正切实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导向和政策支持更为关键),注意提高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通过不断在课堂上渗透现代教育思想和数学思想及方法让学生明辨关系,正确逻辑推理,真正会用课堂中学过的知识去独立解决能解决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恢复数学的本来面目,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参与,坚决刹住无谓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不良教风。

教育教学观念范文第10篇

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过了种种改革与实践,虽然总体上呈现上升、前进的发展趋势,但是所取得的成绩甚微。要真正地快速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与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教育在这里扎根,在这里运行。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与教育密不可分,而一切事物的产生又与时代的前进同步。所以,我们的教育也理所当然地要紧跟时代,不断改革与创新。正如前文所述,教育要真正实现改革,实现创新,教师责任第一。那么,我们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去创新呢?

一、变“师问”为“生问”

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这一点,应从最基本的做起,即变“师问”为“生问”。过去的教育,总体上呈现一种固定停滞的状态:师问――生答――师小结。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已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影响着学生的自身发展。要切实体现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应变“师问”为“生问”。比如:完成一道数学应用题,我们教师应只给出条件,让学生提问并自己完成解决。这样,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各自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使他们的思维活动空间扩大了,创新的能力体现了出来,教育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我们不能给学生一条鱼,要给他们鱼技,即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如果我们只是给学生鱼吃,不给其钓鱼的方法,那他们永远也不会钓鱼。创新的教育,不是培养老师,而是发展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自学中引导他们明确学习方法,并正确灵活运用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变“传授”为“指导”

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教育可概括为六个字“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者,从而完全阻止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与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等。这样的教育难道不是在走退路吗?为此,我们要在教育中改革、创新,首先应从基本的做起,即必须把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指引者,学生一切知识的获得,应由其自己去亲身实践,去探索,放大学习空间、外延活动范围,形成自学自成自知其然。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如何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要做到改革先行,实践探索,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必须“切忌”传授,要“切记”引导。

四、变“苦学”为“乐学”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们的情感选择较差,动摇性突出,同时表现出不深沉和脆弱等特征。反映在学习过程中,便是不自觉性、不稳定性、不深入性与不坚定性,表现为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浓,动机不强,不专一,不认真,依赖性反映十分明显。而传统的教学只重视学生的“认识”这个单一学习过程,忽视了情感和意志对“认识”过程的调节和优化作用,把“教书”与“育人”分开,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学生学习之乏味,学习之苦涩,且教学质量不高,大大削弱了教学过程的教育作用,使课堂教学长期处于事倍功半的状态。为此,我们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努力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乐学场景,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哪怕是最差的学生,由于受到成功的鼓励,他们也会很乐意做更难的问题,反之,经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他们只体会到学习之苦,学习之无获与无颜面。因此,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在每一具体阶段上,又要让他们不断获得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满足和喜悦。这样,学生的“苦学”才能真正的转化为“乐学”,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形成积极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活拨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上一篇:动画艺术设计范文 下一篇:员工考核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