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20:06:48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频率分析2000-2012年这13年间的1538篇文献涉及2304名作者(包括合著者),这2304名作者中高频出现作者如表2所示。大部分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表2统计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所有教职员工在数据库中出现次数在十次以上的并且以第一作者数量在5篇以上的作者,总体来看出现频率较高的作者都是以合著的形式出现。如学院其中的一名副院长在数据库中出现次数高达64次,与其他老师合著比例非常高,而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仅17篇,占总篇数的1.11%。从这里可以看出学院教职员工合著出版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之高。从表2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排在前13名的都是学院的重要领导人,如学院的副院长、党委书记、研究所所长、系主任、副主任等。前13名教职工中,学院编辑部的主编以第一作者身份的篇数占总篇数比利最高;第一作者论文数占出现次数比例最高的是学院的党委书记。接下来几名都是以系里面的专业老师为主,他们所发表的论文篇数虽然没有几位学院领导的论文篇数多,但他们的第一作者论文数占出现次数比例都非常高,有些以百分百的比例。如工商管理系的和阳明学院的专业教师,可见他们非常重视自己在专业领域中的学术成果,以及对专业发展的贡献。作者合著分析从表3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2年,文献中合作生产的文献已经占39%之多,但仍以第一作者为主。从合作人次来看,合作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到2010年到达顶峰,参与的作者最多,合作文献数也最高;从合作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度也在不断提高,到2007年达到顶峰后又有所回降,到2010年又开始提升。从表3中还可以发现,合作最多的人数是8人一篇,占比例最少,占合作比例最多的是2人一篇,占所有论文的25.3%,接下来就是3人合作的占6.9%、4人合作的占4.1%、5人合作的占1.7%、6人合作的占0.5%、7人合作的占0.13%,8人合作的仅占0.06%。合作人数与发表的论文篇数成正反比例关系,合作人数越多,发表的论文数也越少。

期刊分析

期刊类型分析1538篇论文共发表了400多种期刊,这些期刊及其载文量统计如表4所示。综合类的期刊载文量最多,这里主要指收录各类研究方面的期刊,如各大院校的学报等,占总篇数的43.43%;其他学科包括除以下专业类型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科,包括建筑、体育、美术、心理、机械制造、图书情报、物流、农学、医学、文学等,占总篇数的11.57%。计算机工程类、物理化学类、商业管理类、科技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以教育类载文量最高,占总数的14.76%,这里包括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思政教育、办学方面等,其次是科技类的文章(包括所有专业在内),占12.61%。在专业方面的期刊中以商业管理类为最多,其次是计算机工程类。从这里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重视课程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在专业类主要是以商业管理类期刊占多数。核心期刊分析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所示的核心期刊,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1538篇论文进行统计入下表。表5是载文量在3篇以上的核心期刊载文量排名表。表5统计了发表数在三篇以上论文的核心期刊数共20种,总共155篇,还有载文量有1篇和2篇的核心期刊共73种,总共89篇,内容包括计算机研究、教育方面、机械类、商业、化工、财会等,这些核心期刊载文量只占到了总篇数的15.86%,可见发表在这些期刊的学术论文构成了学院的核心研究领域。从表5中可以看出,载文量排在前三名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教育与职业及工程塑料研究。从表中可见有关职业技术教育这类期刊载文量遥遥领先,占核心期刊论文数的34.43%,如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中,从02年开始每年都有陆续的现象,现在成为目前数量最多的核心期刊。有关教育类的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的增多,说明学院很早就把职业教育作为其主要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其次是化学类、机械类、体育类、经济类和计算机类等专业方面的研究,可见学院在专业方面将化工专业作为重要的和特色的专业,其次是机械模具类专业。

主题分析

从历年研究的主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基本每年的都涉及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这再一次说明学院把职业教育作为其主要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如最早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是在2001年,学院的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在《职教论坛》里发表的一篇提名为《新困难新策略新发展:中专升格变化多》的论文,主要研究学院开办以来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及办学教育的新发展等。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院也开始重视培养经济新时代的专业人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开始成为学院比较重视的专业,在2000年之后成为涉及该主题论文数最多的专业,发表在商业管理类的期刊数也最多。如最早由工商管理系的专业教师发表的题名为《试论我国饭店业的绿色营销》的论文,从绿色营销的涵义及其在我国饭店的实施现状出发,阐述了我国饭店实施营销应采取的策略。从表6中还可以看到,除商业类主题较多之外,化工类、机械类、计算机工程类也开始占主导优势,几乎从03年开始每年都有教师发表有关这些专业方面的论文。特别是化工类专业的文章,最早的一篇是03年由化工材料研究所的负责人在《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发表的一篇论文,主要阐述了Mannich反应制备苯三唑脂肪胺衍生物及其性能,合成的添加剂是一种多用途、性能优良的油添加剂。据统计,03年一年总共发表了有关化工类的论文共8篇。另外,产学研结合成为现在高职院校中非常热门的话题。面向区域发展,为区域经济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依托企业、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的兴起是高职院校继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学院从01年开始已有老师在本学院的学报上发表了有关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论文,主要分析了高职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异同,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研结合上要同自己的培养目标、同企业的要求、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之后每年都有老师发表有关产学研结合的论文,据统计,到2012年总共有22篇有关产学研的论文。

结束语

通过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1538篇文章各种信息的抽样概括及简单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从2000年至2012年在这短短的13年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论文量从1篇至1538篇,论文量每年急剧增加,可见随着高校教师体制改革的发展,教师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学术方面的成果,特别是学院的许多专家发表的论文数之多,对学院的学术领域研究之深以及对学院所做的贡献,已充分表现了学院自成立以来已非常重视教职工对专业建设、承担核心课程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及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2)从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来看,主要期刊为《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塑料研究》、《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国流通经济》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它们所包含的研究领域为职业教育方面、化学化工方面、机械模具类、商业管理类、计算机工程类等。可见发表在这些期刊的学术论文构成了学院的核心研究领域,并且已经成为学院主要培养和发展的特色专业,并在其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3)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学院基本每年发表的论文都涉及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商业类、化工类、机械类、计算机工程类主题开始占主导优势。除此之外,产学研也已经迅速发展起来,这是目前最为新兴和发展最快的主题,也是高职院校最为关注的研究方向和生存发展之路。相信在未来的几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会在学术方面研究领域中会有更大更新的突破。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2篇

定性研究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定量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运用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显上升.其中以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运用较为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方法并用和多范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论文四种研究方法分布Hannafin在分析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时指出,"三种主要力量影响了1985年以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即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传统、创新推广研究特性以及学术界对研究的态度".包括心理学在内的行为科学研究传统,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为新兴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从我们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心理学研究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主体.只是在近一些年,其他研究方法开始逐步增多,这说明心理学研究传统对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影响稍有减弱,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完全移植和照搬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善,其他研究方法逐渐被教育技术学研究主体所接受."最近,发现和证明知识的不同范式的概念,成为许多学科的主要讨论焦点."在我们的分析中,教育技术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占主流,这一点似乎与美国实证主义研究传统相背.这也许是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形式具有特殊性,它是教育科学领域中技术学层次的方法论性质的学科.同时,这一结论也印证了Barbara B. Seels和Rita C.Richey的关于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变化的观点,"从学术的角度看,这些变化的范式包括了向接受定性研究方法的转移,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的转移.教学技术也感受到了许多相同的影响".

从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题目看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从对美国23年来2975篇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元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教育技术学研究目标角度来看,解释性研究占绝大多数,而且在近几年,其数量在总体上略微有所下降;而理论性研究、经验性研究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开发性研究与评价性研究基本上变化不大,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角度来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23年来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中研究方法的主体;定性研究在23年间呈下降趋势,定量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比,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运用批评理论、文献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近一些年略显上升;教育技术学研究多范式并存的局面开始形成.

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斗胆做出预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教育技术学研究仍将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流,但是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随着教育观念的日益丰富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议题分化与多样的局面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随笔”是教师实践研究的记录,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源与素材。教育论文是对特定教育问题的系统论述。虽然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都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不断优化的过程。而思维方式的优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过程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写作之路”,更是“教育之路”。

那么,怎样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呢?

一、聚焦问题

教育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写教育随笔还是教育论文,我们都要不断地思考、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这篇论文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论文的价值,也是论文的“灵魂”。而问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写作随笔的过程中不断聚焦,逐步形成的。

2012年9月,我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教科研工作。为了开展“课例研究”,我不断地走进课堂。开始,我将研究的过程以“随笔”的方式记述,写了《课例研究离不开课堂观察》《小学教师课例研究问题审视》《个案研究应该在课堂观察中进行》《观察主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等二十多篇随笔。2013年1月,我开始“聚焦问题”,思考“我在回答什么问题”。比如要回答“课例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就写《课例研究的四重意蕴》;要回答“个案研究的关键点在哪里”,就写《个案研究的四个关键要素》;要回答“个案研究究竟应该怎样做”,就写《个案研究的操作要求》……这些文章可以称之为“毛坯式论文”,是在大量随笔的基础上形成,不断地聚焦于“我要回答什么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每篇思考都聚焦于一个问题。2013年3月下旬,在对5余万字教育随笔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中,我完成了《把脉农村小学课例研究》和《教师怎样开展个案研究》两篇论文,对普通学校一线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答,后来,这两篇文章分别在《教育科学论坛》2013年第5期、第11期发表。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但有一种规律是很明晰的,那就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就是不断“聚焦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聚焦了问题并能够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时候,“教育随笔”就走向了“教育论文”,“教育问题”也就走向了“教育成果”。

从教育随笔中聚焦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原有随笔的聚焦式叩问,研究自己原先的随笔,寻找主题,在原先的随笔中提取出论文来;另一种是围绕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系列化、专题性的随笔写作,最后凝聚成论文。前者是从“无心”到“有意”,后者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从多篇随笔中聚焦问题,也可以从一篇随笔中聚焦问题,还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碎片式”随笔中聚焦问题,比如笔者发表在《教育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一文,就是从我微博上的片言只语中聚焦而成的。

二、提炼观点

聚焦问题,相当于找到了文章的“题目”,明白了我的论文要写什么;而提炼观点,则是在考虑“从哪些方面去回答问题”。难度最大的、关键的一步就是“提炼观点”。提炼观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对规律、经验的发现过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的观点常常藏在随笔中间,我们对于自己的“好东西”,也常常会熟视无睹,而要写好论文,我们必须善于将他们提炼出来。

2010年10月开始,我聚焦了一个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在教学中却严重存在。我开始深度卷入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观察与研究“教学目标”中所存在的问题,一起研究教学目标及其落实问题。两个月的时间我撰写了关于教学目标的系列随笔20篇,5万余字,记述每次参加活动的收获与体会,在这样的随笔写作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比如,我们发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先考虑方法,先考虑“我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情境”,“我的课件该怎样做”,而不是“先考虑目标”,我在随笔中记录了这一现象,在最后形成的论文中,我是这样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缺失:不讨论‘要去哪里’,专门讨论‘怎样去’”。“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缺失:以己昏昏,如何以人昭昭?教学评议时目标意识缺失:不断在解决‘点’上的问题,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1]。这些观点不是从别人的著作上抄来的,而是从自己的随笔中提炼出来,所以,要善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观点。

(一)“关键词法”是提炼观点常用的方法

观点通常是用句子、词组来表达的,而“句子”与“词组”是由“关键词”组成的,所以,在提炼观点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关键词法”。有时候,提炼了关键词,也就提炼了“观点”。比如2009年4月,我参加了县城学校联办的关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察”的主题沙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边听边思考,记录了11个关键词,这11个关键词好像“书签”一样记录在我的笔记中。第二天,我写了一篇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对这11个关键词进行说明,主题、坚持、改变、日常、情境、系统、质量、反思、多元、合作、自我。这些关键词就是“观点”,在写作论文的时候,我又表述成“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等观点[2]。

(二)“提炼观点”要坚持从实践出发

我们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常常会感觉没有新意,就是因为没有养成从实践出发的思维习惯,论文是以观点的方式来呈现的,但这些观点的背后一定蕴藏着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在随笔中,正是它们培育了观点。我们千万不能先有“概念”再去套实践,而是要立足实践,在对实践的解读中提出观点,要善于发现随笔所蕴含的智慧。我有一位老师写了一个随笔:《骑牛比赛》一课的教学反思,题目叫《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反思了两项内容: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理解“技艺高超”;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野性大发”。我研究了一下文本内容,发现这则反思的主题并不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而且是举了一些“联系”的例子,我帮助她提炼一下,是四种“联系”:一是句中联系(“公牛”与“骑手”);二是文中联系(“好几个”与“只有一个”);三是文外联系(与前一课“高手”一词的联系);四是与生活联系(“野性大发”一词理解)。这样,整个的“反思”就有了“观点”:《在联系中学习语文》。“教育随笔”也就走向了教育论文。

三、架构结构

直面教育实践,这是老师思维的长处;但是,缺少系统思统,习惯于“点式思维”,这是老师易出现的思维弊端。架构结构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思维变化。如果我们把论文比作是一幢房子的话,“观点”好像是其“素材”;如果我们把论文看作是一条项链的话,“观点”好像是“散落的珍珠”。能不能把“观点”具有逻辑性地组织起来,决定了教育随笔最后能否成为教育论文。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与随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结构化程度的不同――随笔当然也有内在的结构,而论文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结构化了的,论文写作是一种结构化思考。

如前述的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后来,我又将在这11个关键词在“结构化思考”下进行修订成12个,并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的框架结构:全文分四个方面展开:(1)明确目的:质量、改变、自我。具体观点表述为: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2)把握特征:主题、情境、反思。具体观点表述为: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3)掌握方法:多样、系统、灵活。具体观点表述为: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4)优化文化:合作、日常、自觉。具体观点表述为: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3]这四个方面是对整篇论文的构架,这个结构是用来说明“文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论文中每一个观点的阐述进行“结构化”架构,关注“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部分之间形成有逻辑关系的结构。

“结构化”是论文最主要的表达特征。如果说“提炼观点”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基础工作、核心准备的话,那么,建立“有逻辑的结构”则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临门一脚,这临门一脚使“教育随笔”走向了“教育论文”。架构结构是一种系统思考,其思维方式的建立,必然会提升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思考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思考能力是从教育随笔中开始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架构的结构,所建立的系统思考不是“空架子”,不是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回避与漠视,而是一种超越意义上的理性回归:让我们对日常教育实践、教育生活看得更加明白。

四、锤炼语言

从“聚焦问题”、“提炼观点”、“架构结构”到“锤炼语言”来说明“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从大到小”的一种叙说线路。其实,我们在开始动笔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的语言特征是有些不同的,如果“主题关”、“观点关”、“结构关”都过了,“语言关”过不了,那么,我们仍然不能“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

语言的功夫,是最没有秘诀的,只有靠多练习、多揣摩才能改变,但我们也不必认为论文写作一定要摆出一张“论文面孔”,在我看来,论文语言也可以在规范之外有各自的风格。关于“锤炼语言”要注意三个特性:

(一)结构化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需要语言的结构化。教育论文阐述观点与教育随笔在“结构化程度”是不同的,一个观点怎样展开,一个小节怎样展开,也要考虑到“结构”――是分哪几步展开的,这几步有什么内在的关联?这种“结构”(阐述的顺序),有时候要通过“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再次”等标明,有时候是内隐于其中的,但一定是有明确结构的,必须杜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无主题变奏”。

(二)规范化

教育论文的语言要特别强调规范化,除了遵循一般的语言规范之外,还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于随意化,相关术语、观点的用词、表述方式前后不一致,一会儿一个说法;或者为了“创新”去生造词汇;二是过于“情境化”,缺少读者意识,教育论文要面向大众,要使用规范化的表述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成为以公共知识传播的论文。

(三)风格化

教育论文的语言也可以是风格化的,老师在写作教育论文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在写作教育随笔时的语言特色丢弃掉,其实,只要我们的语言有规范化、结构性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论文语言风格也是完全可以的,当然,“风格化”是一个高要求,也是一个长远的追求。

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是很多老师的追求,其实这并不难。当你从随笔中“聚焦问题”,就能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当你学会“提炼观点”,就能解决“写作内容”的问题;当你学会“架构结构”,就能解决“文章组织”的问题,当你学会“锤炼语言”,就能解决“表达方式”问题。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是一条在尝试之初需要经历很多痛苦的路,但一旦你经历了,“入了门”,你所得到的就不只是几篇论文,而是一个更精彩的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1]陈世荣.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被忽略的话题[J].中小学管理,2011,(4):12-15.

[2]陈世荣.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38-41.

[3]陈世荣.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J].教育管理研究,2012,(5):43-47.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文期刊;旅游教育研究;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75―05

国内旅游教育研究是伴随着旅游教育的发展同步发展起来的。近些年来,我国旅游教育规模扩展迅猛,仅2001年至2005年全国旅游高、中等院校数量就增加了184所,旅游院校遍及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到2005年,全国共有旅游高、中等院校1336所,在校生人数超过56万。多年来,旅游教育为我国旅游业输送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并带动了旅游教育研究的开展。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以国内“旅游教育研究”为对象的研究中,尚没有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来调查分析的文章。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考察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状况,本文利用互联网对近30年中文期刊中有关旅游教育的载文进行全面的调查、梳理和分析,从中透视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走向。

一、方法与结果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统计源,以文献计量法,选择“旅游教育”、“旅游专业”和“旅游人才”3个关键词,搜索了1979―2006年的所有载文,下载篇名、作者、关键词、摘要及全文,分类进行统计分析。

(一)发文时间与篇数

我国旅游教育开端于20世纪70年代。检索发现,在30年的时间里,国内以“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或“旅游人才”为关键词的论文总计1537篇,其中核心期刊412篇。从论文历年发表的数量来看,1994年以前,国内关于旅游教育的研究还处于零星探索阶段,文献量很少。1994年迎来第一次跳跃式发展,论文篇数达到之前5年(1989―1993年)篇数的总和,计36篇。而且从此开始,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论文篇数逐年增加;2003年该领域的研究出现了第二次跳跃式发展,论文篇数超过150篇;2004年度论文篇数首次超过200篇(具体数据见表1)。从中国期刊网的学术趋势统计来看,国内对于旅游教育的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都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二)发文单位

产出论文篇数不少于4篇的单位即为高产出单位。检索结果表明,全国共有83个单位发表相关论文超过4篇,表2列出了所有5篇(含)以上的单位,从表中可以看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我国较早成立的旅游院校,在旅游教育研究方面也处于优势地位,数量遥遥领先;发表相关论文在4篇的单位共有28个,包括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等。

(三)发文地区

与国内旅游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的特征相似,旅游教育研究的区域差异也较大。发文超过50篇的地区共有11个,这11个地区的旅游院校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发文不足10篇的地区有7个,其中、青海、宁夏、甘肃等省区的旅游院校均不足10所。

(四)发文刊物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发表相关论文5篇以上的期刊共有54份,其中核心期刊1l份。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旅游学刊》是目前国内旅游研究领域唯一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旅游教育研究载文最多的期刊。从1986年开始,《旅游学刊》连续多年编辑出版了“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至今一共出刊了8期。该特刊的出版,吸引了国内众多从事旅游教育的教师和学者,成为旅游教育研究最主要的阵地,推动了全国旅游教育研究的进步。

(五)发文内容

在所有发文中,排在前4位的研究分别是旅游教育发展研究、地区旅游教育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和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其中,旅游教育发展研究以旅游教育的问题和对策为主体,分析现状、特征、外部环境、提出改革和战略思考的文章占绝对优势;地区旅游教育研究的内容集中在旅游教育与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地区旅游教育的问题、机遇、发展战略方面;人才培养研究则以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对策研究为主,兼顾人才素质培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专项旅游人才(如导游、体育旅游、会展等)的培养;专业教育教学研究集中在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问题、内容、手段及改革等。表5中“其他”类指信息、会议、文件、通知、书讯、广告等。

(六)基金论文

统计发现,国内旅游教育研究从1997年开始有基金项目的论文出现,而且呈现逐年增量的趋势。2005年和2006年的数据显示,基金项目的相关成果已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说明旅游教育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和资助(见表6)。

(七)发文作者

在1537篇论文中,共涉及1418位作者。表7显示的在2篇(含)以上作者的人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这一领域研究能力较强的单位和个人,尤其是发文5篇以上的作者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

(八)被引文数

在1537篇论文中,共有68篇论文被引用,引用情况见表8。被引用超过3次的论文共有30篇,这些被引用的文献影响着领域内学术发展的潮流。被引用10次以上的论文有3篇,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增设体育旅游专业方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韩鲁安等,《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一期)被引用21次,《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吴必虎等,《旅游学刊》2001年第三期)被引用16次,《国际旅游院校会展教育的现状和我国的差距》(金辉,《旅游科学》2003年第一期)被引用13次。

二、问题分析

学术文章是能最快反映相关领域学术发展和动态的媒介,本文选用的关键词限定在“旅游教育”、“旅游专业”和“旅游人才”范围内。如果关键词稍有变动,检索出来的文献在数量和内容上都会有变动。但本文统计的信息源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保证了足够的样本容量,所以尽管会存在遗漏和交叉,但对于分析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概况、现状、不足和走向等仍有足够的参考价值。

(一)国内旅游教育研究发展迅速,正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从1994年开始,旅游教育研究的文献量开始逐年增加,其后每年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发文内容看,涉及到了旅游教育的发展、地区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专业教育教学、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实践教学、院校办学、人才与市场、师资、研究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近3年对国外的研究也 开始增多,使国内旅游教育逐渐走向“本土守望”与“外域吸引”的双重路径上。“旅游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正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旅游教育研究与旅游教育相伴而生,其轨迹反映了人们关注旅游教育的阶段特征

我国第一篇关于旅游教育研究的论文出现在1980年,即张丹子发表在《社会科学》1980年第一期上的《编纂旅游教材的建议》。所以从时间上看,从旅游教育产生之日起,人们就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

本文表5反映了旅游教研横向的发文内容。从纵向来看,在1997年前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发展类研究(尤其是问题和对策)占主体;从2003年开始,人才培养研究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是2004年至2006年期间,人才培养是发文率最高的部分,这与我国旅游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是密切相关的;地区旅游教育研究始终排在前列,进入2004年以来,随着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增强,此类研究得到更快发展,2004―2006年三年间发文量超过了100篇。

(三)旅游教育研究有了一定规模的学术群体,但中坚力量相对缺乏

和文献数量相比,旅游教育研究领域有一个庞大的作者群。他们中间有院校的管理层、教师、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行业人士及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和部分学者。

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5%的作者对旅游教育的研究属于浅尝辄止。仅就本文的统计分析其原因,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因为直至2004年,源于基金项目的成果才开始增多(也只占到当年发文的10%左右),这说明旅游教育研究的经费普遍缺乏,使得队伍难以稳定,低成本的思辨为主的研究盛行;二是因为相当多的作者是旅游专业教师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非他们的主业,所以能够静下心来做中长期研究的就非常少。和其他教育研究领域相比,本领域研究的中坚力量相对缺乏。

(四)研究领域宽但研究类型少、研究热点少、研究的理论深度有待加强

统观发文,已有的成果可以说包罗万象。但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类型以描述研究居多,其他如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历史研究等类型则很少;从研究目的看,发展性研究居多,而基础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等又比较缺乏。而且虽然关于旅游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及旅游教育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文章居高不下,但客观讲,旅游教研领域真正引发讨论的热点确实很少。

从另一个角度讲,旅游教研领域的扩大,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大量文章是工作经验描述或个人的各种感想和思考,理论深度明显不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内容的广延性和深刻性没有同步推进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前面提到的占多数的浅尝辄止的研究也不利于研究的持续和深入,使得国内旅游教育研究这些年在低水平上重复较多;同时研究力量的分散加剧了研究的趋同,而整合力量不足,也直接导致了难以产生大的、影响久远的研究成果,造成整体研究推进缓慢。

(五)研究的空白区及未来走向

国内旅游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更新和深化的状态,教育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视野也将不断拓展。仅从本文的统计分析来看,下列专题是已有研究中的空白或涉及极少的区域,也是未来研究应加强和关注的内容:(1)旅游教育基础理论研究;(2)旅游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3)旅游教育现代化研究;(4)旅游教育质量评价研究;(5)旅游类教师专业发展研究;(6)国外旅游教育评析与借鉴研究等(从2004年开始对国外的介绍逐渐增多,但仍显不足,尤其缺乏对国外成熟旅游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

我们知道,正是通过教育研究,促进了各个阶段旅游教育的发展,而旅游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又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才能使它保持变革、创新的特质。因此,从研究方法上不断吸取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也是旅游教育研究的一个未来走向。

三、结语:旅游教育研究――主体对话与价值整合

旅游教育研究文献量的持续上扬,客观反映了国内旅游教育确实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近年发文的情况看,它所激起的热情和兴趣是空前的,诸多方面的人士卷入研究和讨论之中。我们可以听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不同主体(政府、行业、院校、研究机构等)从不同角度发表对旅游教育的看法。

抛开具体的观点不论,多个主体对于旅游教育的探讨,其实就是对理想的旅游教育的探讨,是主体间就理想的旅游教育的交流和对话,是主体价值的自由表达。交流和对话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对于旅游教育的研究,就是多个主体多种观点之间对话与融合的过程,并成为旅游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于旅游教育的文献在自由的主体对话中不断创作出来了,文献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反映了“旅游教育”所具有的吸引力。但共同的兴趣因主体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观点或色彩。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价值主体,其独特的需要、独特的判断会推演出不同的旅游教育的理想预设。但旅游教育现实地存在着并执着地发展着。从分析哲学的思维方式看,对教育的认识就是把现实中存在的教育现象投射到有关教育的语言系统中,谁能准确把握这种一一对应关系,谁就拥有了对教育的解释权。所以,对旅游教育的研究,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对旅游教育发展的持续追问和探析。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本科生 毕业论文 存废 发展方向

毕业论文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毕业论文暴露出质量不高、抄袭之风严重等问题。毕业论文是存是废,存的话如何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成为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毕业论文质量下降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大学扩招

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为莘莘学子迈入大学大门提供了更多机会,使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在扩招过程中,生源质量的下滑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进而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2.就业与考研压力迫使

如今,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形成“买方”市场,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更多地忙于各种职业证书的考试,尤其是进入大四阶段,研究生、公务员、各类证书及应聘单位招聘考试接踵而来,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一般从每年的十月份就开始启动招聘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大四上学期末就开始奔走于各大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在大三时就忙着联系就业单位。而毕业论文恰恰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就业与完成毕业论文之间产生了冲突。学生每天疲于奔走各种招聘会,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做毕业论文,结果只能抄袭。

考研的学生同样面临这种窘境。初试通过的学生也要在这一学期参加复试。随着各高校考研复试成绩所占分量逐年增加,考研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复试,只能将毕业论文的事情束之高阁。

3.能力评价体系缺失

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全面而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能力与水平。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看重的是毕业生是否党员、学历高低、证书的数量及级别,或者重视实习经历,很少有用人单位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遴选人才的依据。再者,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等级的评选结果(特别是省优)往往都是在学生毕业之后才确定,即使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再好,也无法证明。

(二)内部因素

1.指导教师配置不足

随着连年的扩招,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急速增加。在教师增长人数跟不上学生扩招速度的大背景下,一名教师指导十几个学生甚至更多的现象屡见不鲜。据华中科技大学周光礼教授《中国博士质量调查》: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更何况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般承担任较多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一些“双肩挑”的教授、副教授,还要忙于科研,工作压力本来就很繁重,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去细心指导毕业生,有的学生甚至从开题到答辩与指导教师只见过一两次面。

2.学生思想认识扭曲

部分大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对获得毕业证与学位证没有太大影响,细心一点的学生在论文创作开始前就咨询往届毕业生学校对论文要求严不严,有无因论文不合格而不能毕业的学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没有”。受这种思想认识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查资料,不愿意在实验室做实验,只有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反映出当今大学生诚信与道德意识的缺失。

3.教学监控不到位

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应坚持随机抽查与集中检查的原则,坚持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的原则,坚持学院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的原则。不少学校认为,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所以对于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就放低了。在具体落实中,许多所谓的检查都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做做样子。即使发现了问题,整改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二、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

早在2004年3月29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撰写了《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一文,引发了有关毕业论文去留问题的大讨论;2006年3月23日,该报又发表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有些学者提出大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各校应对毕业论文区别对待,不应“一刀切”,使大家对毕业论文在思想认识上有重要变化。2009年10月,《成都商报》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而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的消息,再次引发媒体与学界关于该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校方倍感压力,表示学校不会取消,只会优化本科毕业论文。2010年5月7日,浙江工商大学出台新规:凡学生作为惟一或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上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美术或设计作品,或在部级、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中参展;学生以科研作品形式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获准立项的部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及学生以第一授权人获得专利的科研作品,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同意后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此外,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认定可以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其他学生科研作品,也可以替代学生的毕业论文。此举意味着工商大学的在校学生有机会享受在本科毕业时可以不写毕业论文的特权。规定一出,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赞同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论文掺水不如取消。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他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从现实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

还有学者认为,从本科论文标准看,目标缺乏现实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认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其实难以写出什么创新的论文来。

反对废除毕业论文者认为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绝对不能取消。最具代表的是中山大学高校研究所郑永庭教授:取消毕业论文制度是因噎废食、削足适履,不能因为当前本科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就否认这项制度的合理性。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考虑解决的办法,逐步去完善这项制度,而不是消极应对,简单地将其取消。

而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教授观点趋于中立,建议应该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对毕业论文要求不一:有些是培养精英人才、研究型人才,有些则是培养就业型人才,“不可能让所有的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1]。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在毕业论文存废上各家观点针锋相对。我们认为,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可以多元化发展。

三、方向探索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职业化”。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发达,本科教育所承载的专业内涵水平降低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识教育。对于本科毕业论文,我们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理论研究。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形式,体现了学校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评价体系的转变。正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振伟副教授所言:“比如文科专业,很难让一个本科生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观点,但却可以做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调查报告,或者对一个学术流派进行一次梳理,重要的是做论文的这个过程对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意义。”[1]

应该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以在报上发表新闻作品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毕业论文是对毕业论文多元化的一种有效尝试,只不过它在一片反对声中消逝了。而浙江工商大学出台的本科生可用科研作品代毕业论文的新规定,是对毕业论文改革的再次大胆尝试,我们认为这种尝试完全必要并且可取。

参考文献:

[1]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是鸡肋[N].中国青年报,2006.3.23.

[2]彭江,陆娜.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J].教育与职业,2010.01.

[3]浙商大校办.浙江工商大学关于印发普通本科生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暂行办法的通知[Z].浙商大教〔2010〕111号.

[4]高慧,涂道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5]本科毕业论文是“美丽摆设”?建议取消引争议[N].廉江新闻网,2004-04-09.

[6]本科毕业论文掺水严重能否取消[N].中国青年报,2004.3.29.

[7]李艳军.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与提升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3.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Moodle平台;文献计量;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15-04

1 问题提出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开发的免费、开源的课程管理系统(CMS),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在线教学平台之一。近年来,Moodle平台的发展十分迅速。根据官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7月1日,全世界有来自236个国家注册的110 288个站点,其中中国大陆已有1074个。现今,Moodle平台在国内各大高校普遍应用。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内有关Moodle平台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梳理我国Moodle平台研究脉络,分析现状及发展趋势,从中发现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

学术期刊论文是反映学术研究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代表了此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而学位论文则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的深度研究。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目前在国内使用规模最大、使用范围最广。在本研究中,笔者选取该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能够从一定的层面上反映我国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虽然Moodle平台于2002年,但是相关文献显示,我国学者是从2004年开始关注它的,因此CNKI检索时间从2004年开始。2013年6月1日,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分别以“篇名”为检索字段,以“Moodle”为检索词的精确匹配,以教育学所属的“社会科学Ⅱ”为学科领域,对2004—2013年期间的期刊和优秀硕博士论文进行跨库检索,经过分析整理,得到相关文献380篇作为统计分析的数据源。其中,期刊论文297篇,学位论文(硕士)83篇。

3 统计分析

3.1 论文数量年度分布

某一时期某研究领域相关论文的数量及数量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不仅说明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程度。从Moodle平台2002年1.1版本至今已有11个年头,我国学者虽然从2004年开始关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但是检索统计发现(如图1所示),有关Moodle平台的论文在2004—2005年的数量为0;2006年初经黎加厚教授推广后,这一研究领域在国内才逐渐得到重视,研究论文的数量有所增加。

根据文献的逻辑增长律,一个领域的研究一般会经历“前期缓慢发展,中前期加速度发展,中后期减速度发展,直至后期饱和发展”的过程[1]。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Moodle平台的研究文献,2006年有3篇,2007年增长到20篇,之后急速增长,2012年论文总数量达到高峰(89篇);硕士论文的数量在2011年达到一次小高峰。由此可见,对Moodle的研究和应用俨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并且得到持续发展。

3.2 文献期刊分布情况

经过统计发现,380篇文献中的297篇期刊学术论文分布在129种期刊上。如表1所示,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9种,发表的论文占总期刊学术论文量的56.9%。《软件导刊(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电脑知识与技术》这四类期刊是Moodle平台研究的主要阵地,但都非CSSCI核心期刊。而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总发文量只有35篇,仅占总体研究的11.78%。从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认可度来看,一般认为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由此可以认为,目前国内有关Moodle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仍比较少,这也是国内研究成果引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即使在核心期刊中,载文数量分布也极不均匀,其中《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是核心期刊中载文数量较少的刊物。

83篇硕士学位论文分布在30所高校,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上海师范大学(17篇),其次是东北师范大学(7篇)、山东师范大学(5篇)、华东师范大学(5篇)。在学位论文这种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度研究的文献中,关于Moodle平台研究的群体主要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反应了我国关于Moodle平台的研究视角单一。

3.3 研究力量所属机构及地理分布

研究力量的来源是影响研究者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重要因素[1]。笔者将进行Moodle平台研究的力量进行划分,按单位性质,作者所属单位划分为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和社会研究机构(包括电教馆/中心、政府及事业单位、教师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中心等);按地理位置,分为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福建、江西、上海)、华北(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华中(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新疆、陕西、宁夏、青海、甘肃)、西南(云南、贵林、四川、)共7个地区。考虑到有些论文是多个作者合著,并且分属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本文均以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进行统计,详见图2、图3。

从图2可以看出,在关于Moodle平台研究的论文中,华东地区作者的论文数量最多,约占总体研究的35%;华北地区的次之,发文数量约占总体研究的14.73%;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地区作者的发文量相当;而东北地区作者的发文数量最少,仅占总体研究样本的6.32%。

如图3所示,研究力量机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如华东地区),各社会研究机构也开始重视Moodle平台的使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力量和重视程度相当。

3.4 研究主题内容分布

对某一领域的文献主题内容分布的研究,能够了解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认清当前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利于指导今后的研究发展[2]。研读研究样本,综观10年来的研究成果,参考汪基德教授在《Moodle国内研究新进展》中总结的关于国内Moodle研究的5个领域[3]以及教育技术的AECT94定义,对关于Moodle研究主题基本总结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1)关于Moodle的理论探讨:Moodle的本土化推广、推广反思以及探讨Moodle平台的理论指导及其他理论对Moodle的影响。

2)Moodle的技术研发:Moodle简介、安装、功能开发等;Moodle模块的二次设计与开发以及与其他软件的整合等。

3)利用Moodle的课程整合: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软件系统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Moodle创设教学环境、实现网络教学、优化教学活动等。

4)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Moodle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策略的分析等。

5)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利用Moodle平台进行自我学习和教研;Moodle在促进教师培训和教师知识管理中的作用等。

6)虚拟学习社区:利用Moodle平台构建的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包括各种网络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及Moodle环境下对学生的分析。

7)评价研究:利用Moodle开展教学的可行性分析、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Moodle与其他教学平台的对比研究等。

8)其他研究:从其他视角对Moodle进行的研究、分析等。

为了便于数据统计分析,对于一篇文章里涉及多个研究主题的,笔者将按最主要的研究贡献进行归纳。国内关于Moodle研究主题的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近年来,研究者对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整合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的研究成果居多,所占比例分别是22.11%和32.63%。虽然Moodle平台从引入、推广发展至今已近10年,但是与其相关的理论探讨的文献却很少,描述性、思考性的教学设计及策略原则方面的研究所占的比例较大。2009年后,关于Moodle平台的评价性研究不断增加,研究了Moodle支持下的教学效果问题,对Moodle支持开展的教学活动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对Moodle支持开展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的可行性、开展教学的优势等做了全方位的分析。利用Moodle平台的教师培训和虚拟学习社区构建的研究在轻微的波动中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从其他角度对Moodle的研究比重也较“理论探讨”和“探讨”比重大,说明Moodle研究主题逐步趋向多元化。

3.5 研究方法分析

研究方法是关于研究问题的因变量,研究问题或研究对象决定着研究方法的使用[4]。参考南国农先生对信息化教育研究范式的划分,将样本内容的研究范式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综合研究三种[5]。对样本进行逐篇分类统计后发现,采用定量研究的文献占了8.64%,定性研究的文献占了88.48%,综合研究的文献占了2.88%。在定性研究分析中,思辨与归纳演绎、案例分析的研究占得比重很大。

4 结束语

Moodle在国内的应用经历了早期的引入、中期的应用推广以及目前在教育领域的大面积应用三个阶段。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关于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文献数量不断高涨,各主题的发展趋势也各不相同,但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占很小的比例。由于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与国际前沿学术信息接触、交流的机会多,使得该地区的Moodle研究成果丰硕并促进了Moodle的推广、应用和研究。

Moodle是一个能够实现综合管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其主要研究力量机构来自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和教育技术中心,注重于Moodle的技术研究与实践。从Moodle的研究主题来看,目前,国内对Moodle的研究在经过前期引入推广的快速发展阶段后,Moodle的使用者和研究者已开始进行反思确认,其推广应用过程的速度将会减缓,在创新推广阶段,研究者将开始验证、反思Moodle的教学效果等。然而基于Moodle的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视角局限于对技术的追求,对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应用中的深层现象和规律的探讨比较少。

值得庆幸的是,研究者逐渐重视对Moodle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如张仙等的《基于Moodle混合教学的学习行为分析——以“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为例》、牟智佳、张文兰的《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启示》等,关注师生交互、教师能力的培养以及Moodle环境下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但是目前涉及该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少。

笔者认为,今后,随着Moodle平台在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对Moodle平台应用的评价研究仍要进一步加强,更需要关注Moodle环境下学生的个体能力、情感变化、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问题,用多元的研究视角、创新的研究方法、开阔的研究思路、科学的研究范式来推动国内Moodle平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征.我国小班化研究现状评估与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2010(4):78-82.

[2]刘颖,唐永林,曾缘.我国专利地图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08(10):153-157.

[3]汪基德,张莉.Moodle国内研究新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09(5):15-17.

[4]刘美凤.关于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几点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93-96.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全面质量管理;学位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15-02

随着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也越来越大。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5年的312292人,一直扩大到2015年的574300人,十年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近85%,年增幅保持在4%左右。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关注点放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上。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就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环节的最终结果――学位论文。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让研究生的硕士阶段学有所成并学有所用,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

全面质量(total quality,TQ)的概念是在1992年由9大企业的主席和CEO、著名大学的商学院院长以及许多知名咨询专家做出概括定义:全面质量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方法,横跨所有的职能和部门,涉及所有的员工,从高层到低层,并前后延伸至供应链和顾客链。全面质量的基础是其理念,包括系统、方法、工具。

国际标准ISO8402-94对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是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TQM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全面”两字,全面两字也突出了TQM的三个特点:全员参加、全过程控制、各个环节全面性。

全面质量管理在美国发源于制造领域,随着期望的提高,渗透到医疗、教育、非盈利组织等主要经济领域。美国也是最早将质量管理应用到高等教育中的国家,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层次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成功的一个范例:自1991年以来,每年有50~60个项目由大学持续质量改进委员会来实施协调,过去十几年已经针对其整体管理系统完成了诸多重要的质量管理改进项目。在国内,将全面质量管理与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仍属于一个前沿的领域,鲜有成果。

二、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阐述

在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运用于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之前,首先应该梳理清楚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从撰写到答辩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才能针对于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学位论文进行质量管理。

1.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从2014年研究生教育不再免费,而是实行教育收费制度以后,研究生报名人数出现了近20年以来的第一次明显下降。在国内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出现生源严重短缺的情况。生源短缺给各高校研究生招生部门带来的问题是无法完成既定的招生计划,进而导致研究生生源质量严重下降。研究生是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终导致学位论文质量的下降。

2.研究生指导教师问题。从研究生导师双选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始,研究生导师就成为研究生培养及学位论文的第一责任人,然而研究生导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忙于自身科研任务、自身能力不足、所带研究生数量较多等,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疏于指导甚至不闻不问,没有尽到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师队伍也随研究生数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许多刚入职的博士讲师未经过培训直接被聘为研究生指导教师,高水平的导师相对不足,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

3.研究生本人问题。我国目前有两种类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类型研究生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学术学位研究生重科研,专业学位研究生偏实践;然而无论是何种类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基础均来源于培养期间的科研或实践。部分研究生在研期间不潜心研究导师布置的课题研究或不在企业完成实践,荒废了研究生期间的资源和时间。

4.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关于学位论文撰写流程及答辩相关事宜已经有各自的一套规章制度,从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直至最终答辩都是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但这些规章制度只能起到对研究生及导师的引导作用,指导下一步的论文工作进程要求。从高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角度来讲,也存在着管理手段落后、监管力度较差等问题。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学位论文管理中的应用

硕士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指:以学位论文质量为中心,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全体成员(责任人与机构)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面质量而进行的一系列全程监控、保障、改善过程。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一项全面质量管理工程,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方法科学的运用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水平。

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学位论文管理中,对学位论文进行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环节保障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具体来说,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反映在研究生教育上,即硕士学位论文的管理应该由全体成员来完成,包括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所在硕士点、硕士点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机构等。

全体成员中导师的作用占很大比重,上文提到由于指导教师的原因导致硕士学位论文质量无法提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导师组”或“双导师制”都是目前高校中提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论文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一个研究生由一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样就会出现导师精力不足等问题,而导师组或双导师制则可以极好地避免这个问题,而且多位导师均可从自己认知的各个角度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指导,导师有主有次,形式客观。

除导师外的全员,即硕士点、学院和研究生院,也应具有监督、控制、保障等职责。高校应该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将工作目标进行分解,硕士点及二级学院教育管理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高校实行二级管理后,应配备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二级学院分管研究生的领导充分的自和决定权,强化责权机制。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体成员均可以提出提高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各种观点,全员参与优化学位论文的质量。

2.全过程监控。研究生学位质量出现问题一般表现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无法通过答辩、省里抽检学位论文不合格等,虽然学位论文的质量问题是在最终甚至毕业后才检验出来,但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保障应该具有全过程性,质量监控保障意识是从学位论文开始写作之初就应该具备的,直至研究生提交论文答辩结束。

研究生学位论文流程从选题开始,到最终答辩,中间需要进行实验搜集资料、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学位论文反抄袭检测()、学位论文评阅这一系列的环节,全过程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目前在我国高校研究生中,选题、开题、中期、预答辩阶段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研究生采用“探索式”前行的现象,即研究生锁定一个选题抱着试试看这种不端正的态度询问导师的意见,而导师由于忙于自身的科研,没有足够精力指导研究生帮助其选题,采取“放羊式”的做法,造成研究生本身也抱着见步行步的想法,并没有论文质量意识。

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应贯穿于论文写作始终,从研究生选题开始,树立以研究生论文质量为中心的观念,夯实基础,任何一步都脚踏实地保证质量。同时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起到监控质量的作用,整合学校资源,在学位论文流程的每个重要节点制定分流淘汰的相关规章制度,防止“问题论文”在质量控制环节蒙混过关而在最终答辩或论文抽检中爆发式出现。

3.全环节保障。如果“全过程性”是从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那么“全环节性”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将全面质量管理应用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学位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在校培养中后期的一个环节,但不是独立于其他培养环节,而是密不可分的。

学位论文的全环节性,要以学位论文质量为中心,从研究生入学开始从各个渠道让研究生知晓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管理理念和管理形式,培养其撰写高水平优秀硕士论文的意识,向其展示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对其就业及对学校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构建信息公开和程序规范的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平台,以研究生所在培养单位及研究生院网站为依托,将学位论文相关制度和行事历公开;同时编制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手册,将国家和省级学位论文管理文件及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编辑成册发放给研究生,确保研究生及导师按照手册规定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重视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修读环节和基础文献的学习环节,具备本专业(领域)课程基础知识是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提,也是论文写作的基础;而通过专业领域内基本文献的学习,可以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巩固其知识结构,从中学习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后续学位论文的写作提供更多启发。

综上,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以硕士论文的质量为中心,采用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环节保障的学位论文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进而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洪慧,赵普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MPA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4,(05):61-68.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77-01

2015年12月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王定东、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凌、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等出席会议,同时,来自北京市各区县教研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获奖教师参加了会议。北京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教授向参会人员汇报了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的工作情况。获奖作者代表徐艳丽、韩月仓、张成分别作了主题汇报,与参会代表进行分享与交流。

自2014年9月论文征集活动开始后,各区县体卫艺科(体卫中心)对论文征集及上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组织和布置,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发动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他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同时,各区县教科研部门结合此次科报会的论文征集工作,纷纷开展了“如何做好体育科研”的教师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本届论文报告会首次采用网上征集论文的形式,共收到北京市16个区县和燕山区报送的论文1464篇,比上一届增加228篇,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西城、朝阳、海淀、东城的论文数量维持了较高的水平,另外,顺义、通州、延庆也有大幅度的增长。此次论文报告会的作者队伍在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基础上,涉及教科研部门、保健所、职业学校、幼儿园、市属活动中心等各类单位的教育工作者,作者范围更广。

从此次论文报告会的选题方面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论文选题百花齐放

本次论文征集分为11个类别,其中包括“校园足球运动类”。从征集情况看,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体质健康”和“课外体育活动”仍然位居报送数量最多的前三甲,但与此同时,各类别的分布更加平均,表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表明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科研的关注点更为宽广。

2.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师科研的“主阵地”

从论文征集的类别看,“体育教学与课程改革”排在首位,这充分表明,广大一线教师坚持从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从入选论文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类论文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或模式、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操作性问题,涌现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

3.校园足球和心理健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针对当前校园足球开展的需要,此次论文报告会特别增设了“校园足球活动”类论文,共收到此类论文上报64篇,其中35篇获奖,且一等奖入选了7篇,获奖比例仅次于“学生体质健康类”和“体育师资类”,整体研究质量较高。“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类的研究论文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这表明,广大体育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能发展,也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本次论文报告会征集活动首次采用网络采编系统,故论文的专家审核工作也在网上进行,采用盲评百分制打分。组委会还对入选论文进行了查伪,筛查出有抄袭现象等不良学术行为的论文。大会组委会本着“质量优先、鼓励参与;促进均衡、倾向农村”的工作思路,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后评选出一等奖100篇、二等奖240篇、三等奖400篇,共计740篇,占总数的50.5%。论文申报区县都有论文入选获奖,其中,西城区130篇,朝阳区123篇,海淀区99篇。组委会还按照上报数量和获奖论文数量,评选海淀、怀柔等9个区县单位为优秀组织奖。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9篇

其实,“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是教师们可以经历的重要门径,藉此此,教师们可以找到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都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不断优化的过程。而思维方式的优化,对教师发展乃至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我们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写作之路”,更是“教育之路”。

那么,“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这条路该怎样走呢?

一、聚焦问题

教育写作不是一种“写作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写“教育随笔”还是“教育论文”,我们都要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我的这篇论文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你的论文的价值,也是你的论文的“灵魂”。而问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随笔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聚焦”,逐步形成的。

2006年9月,当时我在市教育局教科室工作,为了开展“课堂观察”的研究,不断地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始,我将研究的过程以“随笔”的方式记述,写了《用课堂观察改善教研活动》、《寻找一种适合学校的课堂观察方式》、《课堂观察应该在协作中进行》、《观察主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等八十多篇随笔。2007年1月份,我开始“聚焦问题”,思考“我在回答什么问题”。比如要回答“课堂观察究竟有什么意义”,就写《课堂观察的四重意蕴》;比如要回答“课堂观察的关键点在哪里”,就写《课堂观察的四个关键要素》;比如要回答“课堂观察究竟应该怎样做”,就写《课堂观察的操作要求》……这些文章可以称之为“毛坯式论文”,是在大量的“随笔”的基础上形成,是在随笔的基础上不断地聚焦于“我要回答什么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每篇思考都聚焦于一个“问题”。2007年5月下旬,在对15余万字教育随笔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中,我完成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一文,对一线教师、普通学校开展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答,后来,这篇文章在《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9期发表,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但有一种规律是很明晰的,那就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就是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聚焦了“问题”并能够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时候,“教育随笔”也就走向了“教育论文”。

从教育随笔中聚焦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原有随笔的聚焦式叩问,研究自己原先的随笔,寻找主题,在原先的“随笔”中提取出“论文”来;另一种是围绕“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系列化、专题性的随笔写作,最后凝聚成“论文”。前者是从“无心”到“有意”,后者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从多篇随笔中聚焦问题,也可以从一篇随笔中聚焦问题,还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碎片式”随笔中聚焦问题,比如笔者发表在《中小学管理》2012年第7期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一文,就是从我微博上的片言只语中“聚焦”而成的。

二、提炼观点

“聚焦问题”,相当于找到了文章的“题目”,明白了我的论文要写什么;而“提炼观点”,则是在考虑“从哪些方面去回答问题”。“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难度最大的、至为关键的就是“提炼观点”这一步。“提炼观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就是对规律、经验的“发现”的过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们的“观点”常常藏在“随笔”中间,我们对于自己的“好东西”,也常常会熟视无睹,而要写好论文,我们必须善于将他们“提炼”出来。

2010年10月开始,我聚焦了一个问题:关于课堂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在教学中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问题。我开始深度卷入教研活动,与老师们一起观察与研究“教学目标”所存在的问题,一起研制教学目标及落实,两个月的时候,我撰写了关于教学目标的系列随笔20篇,5万余字,记述每次参加活动的收获与体会,在这样的随笔写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提炼”观点,提炼了一系列的观点。比如,我们发现,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我们总是喜欢“先考虑方法”,先考虑“我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情境”、“我的课件该怎样做”, 而不是“先考虑目标”——我在随笔中描述这个现象,而在最后形成的论文中,我是这样表述观点的:“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缺失:不讨论‘要去哪里’,专门讨论‘怎样去’”。——这就是从现象到“观点”。之后,我又提出“教学过程中目标意识缺失: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教学评议时目标意识缺失:不断在解决‘点’上的问题,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等观点来描述关于教学目标现状的认识[2]。这些观点不是从别人的什么著作上抄来的,而是我对自己的随笔进行研究后提炼出来的。这里我也建议大家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不要依赖于书本上的“理论”,要善于要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观点。

1.“关键词法”是“提炼观点”常用的方法。观点通常是用句子、词组来表达的,而“句子”与“词组”是由“关键词”组成的,所以,在“提炼观点”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关键词法”。有时候,提炼了关键词,也就提炼了“观点”。比如2004年6月23日,我参加了一个由两个学校联办的关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观察”的主题沙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边听边思考,记录了11个关键词,这11个关键词好像“书签”一样记录在我的笔记中。第二天,我写了一篇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对这11个关键词进行简单的展开,这11个关键词是:主题、坚持、改变、日常、情境、系统、质量、反思、多元、合作、自我。这些“关键词”就是“观点”,在写作论文的时候,我又表述成“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等观点[3]。

2.“提炼观点”要坚持“从实践出发”。我们在写作论文的时候,为什么常常会感觉没有新意,就是因为没有养成“从实践出发”的思维习惯。论文是以“观点”的方式来呈现的,但这些“观点”的背后一定蕴藏着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在“背后”、在“随笔”中,但正是它们培育了“观点”。我们千万不能先有“概念”再去套“实践”,而是要立足实践,在对实践的解读中提出观点,要善于发现“随笔”所蕴含的智慧。我们有一位老师写了一个“随笔”:《骑牛比赛》一课的教学反思,题目叫《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反思了两项内容: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理解“技艺高超”; 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野性大发”。我研究了一下文本内容,发现这则“反思”的主题并不是“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而是举了一些“联系”的例子,我帮助她提炼一下,是四种“联系”:一是句中联系(“公牛”与“骑手”),二是文中联系(“好几个”与“只有一个”),三是文外联系(与前一课“高手”一词的联系);四是与生活联系(“野性大发”一词理解)。这样,整个的“反思”就有了“观点”:《在联系中学习语文》。这样,“教育随笔”也就走向了“教育论文”。

三、架构结构

直面教育实践,这是老师思维的长处;但是,缺少系统思统,习惯于“点式思维”,这是老师易有的思维弊端。架构结构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思维变化。如果我们把论文比作是一幢房子的话,“观点”好像是“砖瓦”;如果我们把论文看作是一条项链的话,“观点”好像是“散落的珍珠”。能不能把“观点”逻辑性地组织起来,决定了“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工作能不能最后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与随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结构化程度的不同——随笔当然也有内在的结构,而论文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结构化了的,论文写作是一种结构化思考。

如前述的随笔《关于课堂观察:我的11枚“书签”》,后来,我又将在这11个关键词在“结构化思考”下修订成12个,并进行了归类,形成了《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的框架结构:全文分四个方面展开:(1)明确目的:质量、改变、自我。具体观点表述为:聚焦质量、促进改变、成长自我。(2)把握特征:主题、情境、反思。具体观点表述为:基于主题、关注情境、精于反思。(3)掌握方法:多样、系统、灵活。具体观点表述为:倡导多样、系统思考、灵活运用。(4)优化文化:合作、日常、自觉。具体观点表述为:走向合作、走向日常、走向自觉。[4]这四个方面是对整篇论文的构架,这个结构是用来说明“文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对论文中每一个观点的阐述进行“结构化”架构,关注“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各部分之间形成有逻辑关系的结构。

“结构化”是论文最主要的表达特征。如果说“提炼观点”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基础工作、核心准备的话,那么,建立“有逻辑的结构”则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临门一脚,这临门一脚使“教育随笔”走向了“教育论文”。架构结构是一种系统思考,这种思维方式的建立,必然会提升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思考能力。当然,特别欣喜的是,这样的思考能力是从“教育随笔”中开始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所架构的结构、建立的系统思考不会是空洞无物的“空架子”,不会是对日常教育生活的回避与漠视,而是一种超越意义上的理性回归:让我们对日常教育生活、日常教育实践看得更加明白。

四、磨砺语言

从“聚焦问题”、“提炼观点”、“架构结构”到“磨砺语言”来说明“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从大到小”的一种叙说线路。其实,我们在进入写作之中开始动笔的的时候,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的语言特征是有些不同的,如果“主题关”、“观点关”、“结构关”都过了,“语言关”过不了,那么,我们仍然不能“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

语言的功夫,是最没有秘诀的,只有靠多练习、多揣摩,才能改变的,但我们也不必认为论文写作一定要摆出一付“论文面孔”,在我看来,“论文”语言也可以在规范之外有各自的风格的。关于“磨砺语言”,我们要注意三个特性:

(1)结构化。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需要语言的结构化。教育论文阐述观点与教育随笔在“结构化程度”上是不同的,一个观点怎样展开,一个小节怎样展开,也要考虑到“结构”——是分哪几步展开的,这展开的几步有什么内在的关联?——这种“结构”,这种“阐述的顺序”,有时候要通过“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再次”等标明,有时候是内隐于其中的,但一定是有明确结构的,必须杜绝“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无主题变奏”。

(2)规范化。教育论文的语言要特别强调规范化,除了遵循一般的语言规范之外,还要注意避免三种情况:一是过于“随意化”,相关“术语”、观点的用词、表述方式前后不一致,一会儿一个说法,或者为了“创新”去生造词汇;二是过于“情境化”,缺少“读者意识”,教育论文的可能读者是报刊的读者,是不知道写作者背景的人,因此,要使用“规范化”的表述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就我们学校来说,也经常会看到“只有自己学校的人才看懂的论文”,这样的文章只能发表在“校刊”、“校报”上,而不能成为公共知识传播的“论文”。

(3)风格化。教育论文的语言也是可以风格化的,我们老师在写作教育论文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在写作教育随笔时的语言特色丢弃掉,其实,只要我们的语言有规范化、结构性的“保障”,在这样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论文语言风格也是完全可以的,当然,“风格化”是一个高要求,也是一个长远的追求。

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也许是很多老师渴望做到的,其实也并不难。当你从随笔中“聚焦问题”,就能解决“写作方向”的问题;当你学会“提炼观点”,就能解决一个“写作内容”问题;当你学会“架构结构”,就能解决一个“文章组织”的问题,当你学会“磨砺语言”,就能解决一个“表达方式”问题。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是一条在尝试之初需要经历很多痛苦的路,但一旦你经历了,“入了门”,你所得到的就将远远不是几篇论文,而是一个更精彩的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1]秦志强.胸藏万竿竹 下笔任翕张——谈教育随笔的写作[J].江苏教育研究,2012,2B(第58页).

[2]张菊荣.教学目标:一个老生常谈而又时被忽略的话题[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1,(4).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1,(9)全文转载.

[3]张菊荣.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4]张菊荣.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开放教育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情况来看,令人难以乐观。如何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论文质量,减少并杜绝抄袭、剽窃现象,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就很难保证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教学环节的真正落实。

结合几年来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践,我们对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如何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认识和做法。我们认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上,而应该把这项工作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克服目前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必须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平时的积累和准备;二是写前的辅导和引导;三是写中的指导和反馈;四是写后的监控和管理。这四个环节构成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整的教学模式,本文仅集中探讨第一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构建问题。

一篇毕业论文是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研究的总结和成果的表达,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人写诗崇尚“功夫在诗外”,写论文也是同样的道理,论文的“诗外功夫”,包括论文写作本身之外的更多的东西!其中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没有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对最后能不能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是大不一样的,在一定程度上说,平时的积累与准备比论文写作本身更重要。所以,谈论文的写作,应该首先着眼于平时的积累与准备。

一、使学生及早建立毕业论文的概念,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毕业论文是限时作文,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充其量也就有十周左右的时间,而开放教育的学生都是业余学习,用来写论文的时间少之又少。如果在这以前学生毫无思想准备,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写作的全部过程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要保证质量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及早做好毕业论文写作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才是自主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独立、积极地进行自身知识建构的过程,若学生没有内在的学习需求,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就难以有效地进行自身知识系统的建构,难以有效地实现学习目标。由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成年人,他们的学习动机带有明显的实用性,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所学知识是否有用和是否有效上,所谓“有效”,即考核通过、拿到学分。因此,对开放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占5个学分的毕业论文,应及早地告诉学生,使学生明白,在毕业前必须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他们在明确了这一目标后,在思想上就会有所准备,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做一个有心人,就会主动的去关注与论文写作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去积累一些资料,了解一些论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对学生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大有好处的。

实施办法:

1.通过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学生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的一项准备性活动,这是开放教育试点教学服务中的一个必备环节,起到一个“导学”的作用。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以教师为中心、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不同,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使学习者对此尽快有所了解,从而为入学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引”其入门。在各专业的入学教育中,要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告诉学生:写作,作为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不管其他方面的能力如何,具有较丰富的写作知识和修养,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首先要达到的,而专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根底、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功夫,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这项“大作业”。

2.通过课程导入。按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各专业所开的主要课程,在讲课前都要有一个课程介绍,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学习的重难点,网上学习资源的位置,课程实践的具体要求、内容与形式,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等,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在这个课程导入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毕业论文的相关内容,要向学生讲明:课程教材的内容只是相对得到公认的知识,或者是反映了教材编写者个人的认识,其实很多问题是没有通说定论的,需要继续探讨,还会有新的问题有待发现;要求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应以开放的和质疑的态度对待教材的知识,重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这个介绍可以结合“课程实践”的内容来说明,在学生思想上起到强化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阅读学术论文,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学术视野

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写作过程和阅读过程是个逆向运思的过程”,以思维过程看,阅读过程是语言的感知——情感经验——意蕴深究,写作过程是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如果把阅读比作信息的吸收输入的过程的话,那么写作过程就是信息的表达输出的过程。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两个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有效的阅读对写作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据《东坡志林》记载,有人曾请教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答曰:“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阅读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语汇丰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平时阅读的内容往往局限在所开设的课程范围内,也有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但对专门用来探讨学术问题、反映研究成果的科学论文的阅读却往往被忽视,难怪学生写出的论文往往非牛非马,错谬百出。因此各专业任课教师都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学术期刊,推荐一些有价值的、规范的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吸收论文的主要观点、知识内容、写作方法、理论体系等,提取蕴藏于深层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对学生将来毕业论文的写作大有裨益。

学术论文的理论性较强,往往比较枯燥,因此阅读论文不能像茶余饭后翻阅报刊杂志那样轻松随意、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特别是开放教育的学生,工学矛盾、家学矛盾突出,很少有学生会把读论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像读小说那样主动去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论文阅读产生需要,主动地进行阅读。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读转变为主动读,从苦读上升为乐读,从感性的浏览变为理性的解读。

实施办法:

1.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阅读专业论文的兴趣。论文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要进入这个过程,教师“导入”和“导读”作用的发挥非常重要。所谓“导入”,是指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通过阅读论文来探究问题的动机。所谓“导读”,包扩两层含义:第一,指教师要精心的选择,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论文。“适合”的意思,一是难易程度适中,学生能够读得懂;二是与课程内容中的问题密切相关;三是比较规范的论文。只有适合学生阅读的论文,学生才可能产生阅读兴趣并坚持阅读下去。第二,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论文,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编好导读提纲,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使阅读更有效。如:这篇论文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其论据有哪些?作者是怎样进行逻辑论证的?你对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有什么看法?是否能有新的补充?这个问题是否还可以从别的角度进行探讨?等等。有了这些问题的引导,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产生阅读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2.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探寻学习方法的过程,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信息量,很好地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比较规范的论文,并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体会论文的写法。

3.在形成性考核作业中设计论文阅读题,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形成性考核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各门主干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作业中,教师都可以设计这样的内容,比如让学生阅读某篇学术论文,从中抽出写作提纲,或对某篇学术论文从写作方法上加以评析等,学生如果不认真进行阅读,就达不到考核的要求。

4.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与新的教育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学习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局面;阅读的方式也由线性阅读走向了非线性阅读,由纯文字阅读变化为多媒体阅读,这是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路径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利用计算机网络,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论文阅读。由于网上阅读方便、快捷,一旦学生阅读论文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便会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主动上网查阅论文。

5.教师可在各门主干课程的教学辅导栏目中设立一些子栏目,比如“优秀论文推荐”、“论文评析”等,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方便。

三、设计课程小论文,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技能上的准备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智能活动,写作能力不是通过纯理论学习可以获得的,而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行。

在普通高校,一般都有学年论文,这是一种初级形态的学术论文。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年论文的撰写,把学年论文当作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途径和工具,因为只有训练学年论文的写作,才能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没有学年论文的要求,相对来说,课程小论文更符合电大学生的实际。这是因为,第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两部分,课程实践的目的是加强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第二,各门课程的教师对本课程范围内的课题比较熟悉,都可以从本课程的角度出发,给学生介绍一些有价值的题目,指导起来得心应手。因此,课程实践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论文写作与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把写作训练落实到教学当中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写作,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积累经验,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实施办法:

1.教师在制定所教课程的课程实践实施细则时,即提出课程实践的形式为课程小论文,并对课程小论文的写作要求、质量标准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学术论文是一种写作难度较大的文体,要求太高也不切合实际,应控制在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可写一些小型的论文,或者列出论文的提纲即可。

2.由教师提供论文题目,供学生参考。提供题目要尽量小而实,避免求大求全,在选题时,应注意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研究。

3.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开放教育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学术期刊有限,跑图书馆查阅资料又须花费很多时间。课程小论文所需资料少,利用互联网来查找,辅之以其他查找途径,许多论题的资料基本可以满足。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并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粗略的整理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4.教师要对学生写出的课程小论文进行比较详细的批改和反馈。特别对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一一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以免在毕业论文写作时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四、指导学生及早确定选题并收集资料,为毕业论文写作做最直接的准备

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编写提纲,执笔写作初稿和修改定稿等环节。学生在没有研究经验和论文写作的经历之前,往往认为做毕业论文就是执笔写作的过程。其实,在论文写作的诸环节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选题和收集资料。只要选定了一个合适的问题,并收集到了较为充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篇论文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及早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准备和收集资料的准备。

选题的准备就是及早选定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为最终确定一个合适的论题做准备;资料的准备就是围绕着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收集相关资料,为展开对最终选定的论题的论证做资料的储备。

实施办法:

1.要选派得力的指导教师。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其实是初步的科研训练,指导教师的因素相当关键。目前电大毕业论文的指导体制,一般都是在最后一学期才指定指导教师,因时间过于仓促,很难保证指导的质量。在学生开始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范围,写选题报告初稿时,指导教师就应该介入,一直到指导学生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如果过早选派指导教师有困难的话,最迟也应提前一学期。在此之前,也应选定一两位高水平的专业教师统一指导一个教学点(班)的学生开始选题和收集资料。

2.指导学生写出选题报告。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否开始确定研究方向或选题范围的标志应是写出选题报告。从确定研究方向到较为明确的选题范围再到具体论题的确定,是一个需要努力探索的时间较长的过程,教师应依据这个过程指导学生完成并提交选题报告。最初的选题报告(初稿)可以只是研究方向或范围的选定,而且这个方向或范围也可以是比较宽泛和模糊的。随着研究的进展,方向愈益明确,范围逐渐缩小,就应要求学生写出更为具体的报告(二稿)。在这一稿中,选题范围要具体化,还应该有对最终论题的设想,此外,还应列出资料查阅的范围,最好列出一份资料目录。到第三稿,就要最终确定毕业论文的论题。论题是否确定下来,应该有两个指标:一是提出问题解决的假设;二是知道怎样去完成它,也就是能将问题分解,知道从那几个角度或分几部分几层次去完成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从第四学期开始选题的话,本学期应提交选题报告的初稿,第五学期应提交二稿,第六学期初应提交三稿。

3.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研究方向的选定,最终论题的确定,论文观点的得出,可以说都从资料中来。因此,对收集资料的指导过程应该与指导学生写选题报告一并进行。各专业论文的资料来源不尽相同,有些专业需要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验获取资料,大多数专业依赖于文献资料。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收集范围和收集方法的指导。收集范围的指导,对较为宽泛的研究方向而言,应向学生推荐专业期刊和专业网站,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较为具体的选题范围和论题而言,应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列资料目录。收集方法的指导,首先是指导学生怎样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与自己的选题相关的较为充足的资料信息,其次是指导学生怎样在众多的资料信息中确定与自己的选题密切相关的有限资料范围,再次是指导学生怎样阅读、记录、整理和使用这些资料。

以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毕业论文平时积累和准备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虽然并未涵盖准备阶段的全部内容,但起码已经搭起了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无论从逻辑上或实践上都可证明,只有按照这个模式,真正把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抓好抓实,才有可能杜绝毕业论文写作中的抄袭、剽窃现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才有可能使开放教育各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资料】

[1]黄清云.关于我国远程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开放教育研究,1999年第2—3期。

[2]李伟、单丛凯.论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个别化学习.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年第2期。

[3]严冰主编.中国电大远程教师教育论文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温儒编.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金振邦主编.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6]谈彦廷主编.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