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范文

时间:2023-03-03 06:13:58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建设;公共设施;问题;原因;规划建设

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行政管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社会服务设施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是相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而言,是指为满足农村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农村社会公众提供范围较广泛的、非盈利的公共产品劳务和服务行业的总称。近几年,城乡统筹战略的提出,加快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最直接的途径。

1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发展历程及公共服务供给决定的制度效率,与城市居民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享用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不足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农民最关心、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建设滞后,保障不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子女上学难、费用高问题是农民最期望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农民在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同样具有较高的需求度(见表1)。

表1 农民最关心、最基本、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

1.2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缺乏协调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大部分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同公共服务设施过度的分散建设造成空间上的支离破碎和用地的浪费;同类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各行政主体和部门对建设的方式、时间和使用等问题意见不统一,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1.3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教育、文体设施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农村社会保障性项目建设亟待加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差距主要表现为:

(1)医疗卫生资源水平较低。拥有全国人口近70%的农村仅享用了约20%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每千人拥有的医院病床数约是城市的1/6,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城市的1/4。

(2)城乡教学设施差距较大。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国34756个乡镇和637011个村的基础教育设施调查显示,至2006年底,全国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的比重为30.2%,有小学的村的比重为32.4%,有中学的村的比重仅为5.8%。

(3)基层文化体育设施缺差太大,布局不合理。 2006年末,全国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仅为13.4%,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仅为10.7%,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为15.1%。

(4)社会保障方面,农村敬老院建设进展缓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居民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一是覆盖面窄,二是水平较低。

1.4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区域不平衡

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城镇较为密集,交通也较为发达,依托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能满足对乡村地区的服务。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较为稀疏,人均享有资源明显匮乏。

1.5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问题

多年来,国家公共服务设施仅对城市居住区和镇建设有相关的规范标准和管理要求,而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方面缺项,没有具体提出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及配置要求。

2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的原因

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现状与城镇差距之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2.1 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以及由此产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缺乏城乡统筹、系统协调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

2.2 投资主体单一,投资不足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在消费上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它区别于一般的私人物品。如果由私人投资会导致供给的缺失或消费的闲置与不足,因而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就被当成了“福利品”,政府几乎成了惟一的投资者。然而,政府拨款毕竟是有限的,没有能力来承担并供给全部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2.3 相关规范和标准指导不足

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方面的规范标准存在欠缺,对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指导不够具体。相关规范的不足使得农村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缺乏依据,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要建什么、怎么建都不明确。

3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

由于城乡的地区差异和面临问题的不同,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规划的方法也有所差异。根据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制定适宜农村地区特点的公共设施规划模式。

3.1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原则。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纳入村庄规划的一部分,统筹协调并充分利用城市设施资源,差别配置,实现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

(2)远近兼顾原则。既要考虑近期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适应农村地区未来人口分布变化。

(3)以人为本原则。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善农村最基本、最基础、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见表1)。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与城乡居民点布局、城乡交通体系规划相衔接,尽可能贴近农民,生活便捷,共享方便,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4)因地制宜原则。不同类型的村庄,应结合自身周边的建设情况采用不同的设置标准。

(5)集中布置原则。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同时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之间的互补性,应将各类设施尽量集中布置。如文化体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可适当结合村的公共绿地和公共广场进行集中布置,从而形成村公共中心,也为村民的休闲、娱乐、体育锻炼、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

3.2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村庄性质、规模、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及周边条件等实际情况配置(见表2)。

(1)对于人口密集、交通便捷的东部地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可结合镇(乡)基础设施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降低。

(2)人口密度较低、较为分散的西部地区,村庄可能承担较多的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可适度扩大。

(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主要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形式。通常村庄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较小,但需要配置的类型却不能少,因此,为集约用地,方便实用,各类公共设施应根据村庄总体布局,尽可能采用集中式布局,形成村庄公共活动中心;只有不适合与其它设施合建的或者服务半径太大的时候,才采用分散布局的方式,分散式布局应结合村庄主要道路形成街市。农村新的居民点布局应采用集中布置形式。结合居民点的具体布置情况及所辐射区域的服务人口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4 结束语

总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村管理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吕微 唐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9.07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成都温江 公共服务 设施规划 重要性 现状 发展

前言

在成都温江各级政府按照“科学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实施、保障有力、推进有序”的原则,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倡导政策下,进一步完善全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格局已然成为了成都温江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蓝图。至今为止,成都温江的工服务设施规划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各项工作也在井然有序的进行中,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本文选择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性、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现状和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等方面对成都温江公共服务工作展开一番探究。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性

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生活水映的重要反映指标。其涵盖领域从教育发展到社区福利,从社会文化到体育事业。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无论是对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还是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惠及民本、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成为了许多地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地区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具体言之,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性在地区建设上,可以促使城市建设管理更为的有成效,使得社会保障更为的完善,在区域文化建设上,有利于城乡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建设更为的繁荣,在区域卫生服务上,使得城乡服务更加的全面,在区域教育事业建设发展上,使得城乡的教育更为的均衡。

二、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现状

从具体的调查情况和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成都温江公共服务工作被列入重点来抓开始,无论是试验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还是在普及推广的时期里,温江区城乡公共服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还存在几个方面发展的不足。在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公共服务的面貌,提升了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以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为例,2006年19227.4万元,2007年29513.68万元,2008年30206.89万元,财政投入极大增长,有效地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第一,虽然在过去的供服务设施规划中,成都温江公共服务事业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在财力上的投入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不足之处也是十分的明显,那就是在面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全面上还是欠缺较大,发展不够平衡,力度也还有待加强;第二,虽然成都温江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的加强和提升,但公共服务的极大需求还要加强进步。据统计,目前温江就仅仅在地产项目的开发就远远超过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速度,甚至部门的公共服务设施还极度的落后,从而导致在地产开发建设的速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规划虽然不断完善,但在支撑保障体现以及良性的运转上还有待提升。在近些年中,温江区出台的《关于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措施对温江区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常态化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但是其执行力和发展程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在未来发展中需要提高的地方。第四,在成都温江区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实验区建设以来,温江区通过推行“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得该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温江区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虽然在不断的转变,但是面对基本的民生要求的满足还要不断的拓展深度。

三、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

针对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当下的发展现状的调研情况,就当下温江区在公共服务设施中存在的问题,要想解决当下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是必不可少,从而保障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平稳、快速发展。要想使得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合理有效的发展,首先,要统一思想、深入改革。只有在思想统一了,才能保证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中能够将各项设施有效的执行下去,才能在社会各个阶层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护和投入到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去。其次,在具体的措施执行以及实际行动上,第一,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针对过去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中出现的诸如政策执行不到位,部门职能不明确,工作进行效率没保障,出现问题没法及时有效调整等问题,我们应该在温江区就公共服务工作建立统筹兼顾、一致管理的部门,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解决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工作中出现过的问题,从而保证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以及建设的快速发展,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有序推进;第二,要不断的优化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布局。在近些年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基本呈现出较富裕地区布点密集、发展薄弱的乡村地区以及城乡接壤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布点也相对稀薄。第三,制定标准化、系统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从而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在当下的发展规划建设中,温江区的各个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样式标准各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导致使用中损耗较大,因此要想做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不断进步,那么精细统一化、标准化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除此之外,深化完善公共服务统筹机制,确保公共服务高效配置。加大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认识度以及参与度等措施也是对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与发展可谓是任重而道远,通过上文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重要性、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现状和成都温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等方面对成都温江公共服务工作展开的一番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保质保量的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开展出来,那么温江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杨剑.温江区向卫星城转变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城市 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39期

[2]许跃辉.欧洲公共服务创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张应良.重庆市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白华祥.基于“温江实践”的四川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 2011年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邳州市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64-2

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概述

1.1研究背景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是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状况、空间分布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着广大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是反映新时期农村社会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在城乡建设中日显重要,探讨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现状问题,对于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对象

通常情况下,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主要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行政管理、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和社会服务设施等。根据供给主体的不同,公共服务设施大致可以分为管理型、公益型和经营型公共服务设施3大类,本文探讨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要供给主体的满足村镇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发展需求的公益型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教育设施(幼儿园、小学和普通中学),文化体育设施(影剧院、图书馆、运动场和文化站)和医疗卫生设施(卫生院和卫生服务站)。

2 研究目标区域

研究目标区域选取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邳州市港上镇为调研对象,在深入进行现状调研、资料收集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尤其是对港上镇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和乡村居民对其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解析苏北地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因地制宜地提出完善苏北地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关对策建议。

港上镇位于邳州市域东北部、苏鲁两省交界处,距离邳州市区35km,东北分别与山东省郯城县的花园乡和新村乡接壤,南与新沂市合沟镇毗邻,西靠沂河。先后获得江苏省民主管理示范社区、徐州市新农村建设十佳社区、邳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截止2009年末,港上镇共辖3个居民委员会,19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乡镇总户数15232户,总人口5.69万人,镇域面积64km2。

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特征

港上镇现状:教育设施配置有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办学校共计12所,其中小学7所,中学1所,幼儿园、托儿所4所(调研发现村镇内有多所非公办幼儿园,加上公办幼儿园,平均每个行政村已配置一所幼儿园);文化体育设施配置有影剧院1个,图书馆1个、文化站1个,400米环形标准跑道和灯光球场各1个;医疗卫生设施配置有1所医院,为港上镇卫生院,有医生人数97人,护士人数12人,病床数60张,19个行政村各配置有1所卫生服务站。

3.1空间格局特征

港上镇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四个特点:镇域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村庄或镇域主干道两侧,镇区的公服设施则主要分布在310国道两侧;每个行政村分别配备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幼儿园,呈现离散型地域结构特征;教育设施呈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分布态势,中学集中于镇区,服务整个镇域,小学分散分布于镇域内人口相对较多的行政村;文化体育设施集中配置于镇区。

3.2设施服务水平

设施服务水平选择服务半径和千人指标作为评判标准。港上镇中学每个班级拥有学生56.67人,生师比为8.09:1,其服务半径为1000 9000m;小学每个班级拥有学生36.28人,生师比为15.27:1,平均服务半径为500 2000m;镇域每千人拥有病床1.05张,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2.25名,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为10009000m,卫生服务站的平均服务半径为300 1000m;每千人拥有影剧院、图书馆、文化站和体育场地均为0.018个,文化体育设施的服务半径为1000-90000m。

3.3公众满意度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的居民满意度进行分析,问卷共涉及九项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调查村镇居民对于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性、设施数量、完备程度和设施管理四项内容的满意状况(见表2)。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100份随机发给镇区居民,200份随机发放给村庄居民,共收回问卷273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1%,其中有效问卷共246份,总体有效问卷率为82%。

从表2可以看出,港上镇村庄居民对于教育设施和文体设施表示满意的比例平均为77.6%和51.2%,镇区居民对于教育设施和文化体育服务设施表示满意的比例平均为89.5%和88.2%,其满意度远高于村庄居民对于这两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镇区居民和村庄居民对于医疗卫生设施表示满意的比例平均为86.6%和87.4%,满意度基本持平。

4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的问题

4.1配置数量不足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数量应该与服务人口相对应,满足合理的门槛人口数。港上镇平均村庄规模为1424.23人/个,现有4所标准幼儿园,按照《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1万人配备1所标准幼儿园,则需配置5 6所标准化幼儿园;普通中学生师比为8.0:9:1,与平均生师比4.71:1的江苏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差甚远;小学生师比为15.27:1,与江苏省小学平均生师比2.52:1相比差距很大;其他设施配置数量情况详见表3。

4.2配套项目不完善

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幼儿园、文化馆(站)、体育活动设施等项目,多有设施设备缺项、漏项或压缩建设规模等现象,没有严格按照规划部门批准的设计方案实施,造成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功能残缺、建设质量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4.3可达性不均衡

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来看,村镇教育和医疗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布置于镇区和各个中心村,布置较为集中,有利于集中建设、集中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效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且这两类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沿国道、省道和镇域主干道或交通条件较好的村庄布置,可达性较均衡。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可达性相对不太均衡,如文体设施仅在镇区布置,镇区居民对文体设施的可达性较好,而各个行政村基本没有或少有布置相应的文体活动室,对距离镇区较远的村庄居民来说,文体活动设施的可获得性较差。

4.4管护机制不健全

气候变化、材料耐久性、使用年限以及使用频率、类型、使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都会造成公共服务设施的老化或者局部破

损。调研发现,港上镇很多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着“有人使用,无人管理”的普遍现象,没有专门的公共服务设施管理部门和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与维护主体缺位导致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文体活动设施损坏严重。

5 完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对策

5.1制定配置标准

国内对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较少,近年来仅有少量关于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模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关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研究目前仅有北京等地在进行初步探索,还没有比较完备的乡村或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与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配套的有针对性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指导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

5.2兼顾效率与公平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不是在每个村庄居民点内均匀地配置所有的服务设施项目,而是根据各种服务设施在多大服务范围内具有最优化的效率来确定,因而其配置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2个原则。公平原则是使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最大化,即尽可能地让各个村镇居民都有平等的机会使用公共设施,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效率原则是在一定的服务半径和服务门槛人口的约束下,配置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得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出行总距离或总成本最小化。

5.3创新配置模式

现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主体方面,国内公共服务设施大都是由政府包办一切的单中心供给模式,这种供给模式,权利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引进企业、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志愿者等多个法律规范的、相对独立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主体,形成公共服务设施的多中心配置模式,以扩展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的选择范围。

5.4加强设施管理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不仅要重视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更要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其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包括负责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备的修缮与管护、公共设施场地的生态环境、公共设施使用的安全、协调各村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频次等。另一方面要规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决策的程序,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民主监督。

参考文献

[1]罗震东,韦江绿,张京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特征分析――基于常州市的调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36-42

[2]王敏.武汉城乡统筹背景下农业生态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J].建筑设计管理,2010(5):58-60

[3]魏涛.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多中心供给模式[J].攀登,2007(1):35-38

[4]胡畔,谢晖,王兴平.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内涵与方法――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为例[J].城市规划,2010(7):28-33

[5]方雪,沈山,林立伟.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探讨――以江苏省邳州市港上镇前湖村为例[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2):38-42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4篇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分类

1.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

在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行政管理相对应,成都市将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确定为四级,即城市级、大区级、居住区级以及基层社区级。本文重点研究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应的是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表1)。

1.2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城市级、大区级公共设施主要为全市服务的大型独立占地设施,其分类包括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商业服务、市政公用和广场绿地9类。诸如市政府、剧院、博物馆、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市属医院、大型广场和公园等等。成都市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绿地广场和商业服务业等9类(表2)。

2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历程

2.1国家标准和规范

在我国,国家层面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它主要适用于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层面,其内容主要是确定公共设施如大型剧院、博物馆、大中院校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另一个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主要是对居住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控制,并确定其位置、等级、规模和服务半径等,以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满足居民生活要求和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2.2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某些主要方面以及重点领域的展开和深化,在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项规划的编制目标明确,具有突出和明确的主线,即“需求、体系、标准、布局”(图1)。从21世纪初开始,成都市结合自身发展市情,分层级深化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管理,相继涉及了生态环保、产业经济、公共设施、综合交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五大类型的专项规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法定规划的不足。其中,公共设施类包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等(表3)。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教育设施(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养老设施、社区服务(15min公共服务圈、农贸市场、社区综合体)规划等;市政设施专项规划如给排水、电力、通讯、燃气、加油加气站等设施,综合防灾设施专项规划如消防、防洪排涝、人防、应急避难场所等专项规划。此类规划重点关注社会公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专项规划的深化创新,完善了成都市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了规划的“上下衔接”与“落地”,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规划导则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实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规划编制不利于实施操作、规划实施及后期管理机制不顺等问题,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公建配套导则》。导则从分析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的问题及难度入手,优化了公建配套设施的功能,诸如在文化方面增加了青少年活动中心,观演厅等,在体育方面增加了综合健身馆及综合运动场等。在公建配套设施标准上,整合提升了社区服务、交通市政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配置要求,规划还提出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6+8”方式即居住区服务中心的6项公共服务设施+需独立占地的8项设施集中设置,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采用“4+4”方式进行配置,即基层服务中心的4项设施+独立占地的4项设施,以此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复合发展,使公建配套设施规划编制和管理更加标准和规范(图2、图3)。

2.4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

2012年,继公建配套导则出台后一年,在落实“立城优城”战略,实现“宜人成都”建设目标,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下,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规划对公建配套导则进行了优化完善,在原有居住区级公建配套设施“6+8”项及基层社区级公建配套设施“4+4”项的基础上提出了包含小学、幼儿园、居民健身设施、社区绿地、社区用房、商业服务业用房、农贸市场等8类10项15min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并对接专项规划标准形成一套适合于成都市的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标准体系。

2.5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

2013年,为了落实《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对成都市中心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以后新增的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推动城市基础公共服务及管理的转型升级,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规划结合各专项规划及公建配套导则等有关技术要求,明确社区综合体的概念,功能构成、建设模式及建设标准。评估《成都市中心城15min基本公共服务圈规划》中具有发展社区综合体条件的规划地块,提出布局原则,并将社区综合体所包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考虑与一体化打造,并针对不同模式制定社区综合体在布局、建设等方面的指引。

2.6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纵观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呈现设施多元化、管理精细化、建设集约化的趋势,各规划都有代表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但其自成体系,其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各项设施的功能和定义也存在差异,而且标准较多,每个规划根据发展要求都会制定一套新的标准,这就会存在编制时造成使用者不知道应该依据哪个规划的问题。这也是规划工作者们在今后编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3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趋势判断

3.1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形势

近年来成都市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之间的结合也愈加密切,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模与用地布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控和相对合理的效果。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提高,成都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将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首先是可达性与均等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大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体系及设置标准都比较系统和全面,空间布局上也相对均等,但在具体建设实施时会出现不可达的问题。诸如一所私立学校对于其周边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尽管在空间上是临近的,但却是不可达的。那么,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和均等化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它还应该包括时间可达性及人群(阶层)可达性等问题[1]。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由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趋势。使得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已无法靠扩地建区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复合和多元,在这种形势下,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功能复合、建设集约的趋势。2013年成都市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规划》即是对土地集约化使用、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混合的初步尝试。最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诸如老龄化、婴儿潮等问题的出现以及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都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规模、配置方式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公共服务设施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3.2未来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核心问题

3.2.1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可达性与均等化是未来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目标和趋势,其均等化的研究主要从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模式、规划管理与建设、设施的使用和均等化的保障等角度入手。目前的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和建设实施时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结合。这样在其使用和空间分布上能保证一定的均衡性,也能保证居民的有效利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服务设施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分布概念,还包括了时间、空间、人群阶层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师在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的时候,除了考虑人口的空间分布及人口的结构变化,还应研究公共服务设施所处的区位条件、发展趋势、交通环境以及服务的人群阶层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接地气”真正实现均等化及可达性。在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保障方面,为保障其建设实施后的正常运行,应注重后续管理、配套设施运营、服务质量的监管、财政投入等方面的跟进措施,以期形成完善的保障机制。3.2.2多学科融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配置理论体系目前,国内外对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研究不少,其涉及的学科包含经济学、地理学、规划学等方面。就研究的内容来看,国外学者主要在公服设施的配置方式、评价机制及影响要素等方面涉及较多,而国内学者多注重公服设施的现状问题、规划布局和设施标准等方面[2](表4)。我国公服设施的配置研究大部分还是针对发达的城市地区,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体系不强。展望未来,我们尚需拓宽城市类型、获取基础数据,创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的研究以及新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城市公服设施的配置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理论体系。3.2.3根据需求动态调整配套要素当今社会人口快速增长,婴儿潮和老龄化的社会问题日益明显,人口结构发展趋势与公共服务设施实际需求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揭示四川省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2000年,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2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7.45%;到2010年,占10.95%。十年间,上升了3.5%,并且四川老龄化水平比全国8.87%还高2.08%,这表明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将越来越大[3]。在这一趋势影响下,成都市可参考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做法,对已有养老院或养老机构的分布和入住率进行调查,结合现有土地使用情况,按人口密度预留养老用地,并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养老设施用地的性质及容积率。如广州市在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就建议将住房类别细分,增加老年型住房,并制定相应的土地供应政策。同时提高社区配套养老设施的配置标准,鼓励在新建或改建的小区内配建或插建一部分老年公寓,并加强对养老设施后续运营和维护管理等措施的保障。类似的,在教育设施、医疗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等的配置上,也需要针对各类设施的配置特点、面临的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3.2.4互联网思维”、“智慧城市”将会成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方向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互联网逐渐改变着城市发展方式,也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新闻大事,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可以用手机查询公交实时到站情况、旅游景点游客热度、高峰期道路拥堵情况等。在上海市开展智慧城市的行动计划中,提出以街道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并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随着智慧城市行动计划的推进,今后的数字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也必将成为新趋势和新方向。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村镇 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标准 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10-03

一、引言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居民居住场所安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城镇化发展建设与扩大公共服务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村镇住房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同时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新农村的建设是以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基础和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起源于英国。英国的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开启了近代西方研究城市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先河;在“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1929年美国建筑师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思想;1933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地理论”等关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从发达国家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经验来看,公共服务的配置没有相应的标准,其配置模式和规模与其各自的经济水平和政治因素相适应。与此相比,我国的村镇建设起步较晚,适应村镇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相对是缺失的,现有的配置标准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因此,研究制定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意义是重大的、急需的,是新的政策背景下、新形势下适应的新要求。

二、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一)现状

目前我国村镇公共设施配置仍短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短缺不能满足村民正常的生活需要。主要表现如下:

1.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村民生活的基础,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摆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村民最关心、最急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滞后,供给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导致多数的村民在轻轻的病痛下选择不去就医。当踏入医院的那一刻即是疾病缠身,危及生命。子女上学难、费用贵;提高收入;就业;养老等问题是村民急需解决的基本公共服务。

2.留守老人、儿童数量逐年递增。繁华大都市的生活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或居住,导致农村人口密度的降低,留守老人和儿童逐年递增。然而人口的密度高低决定了村庄的规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致使公共服务设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2010年间乡村人口数、乡村就业人员数逐年递减;第一产业及第一产业人员所占比重逐年减少(详见表1)。

3.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不全,供给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依附于基础设施,村镇的基础设施较薄弱,行政、教育、医疗、文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一部分村民、特别的是基层村的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公共服务。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1)行政管理水平低。多数中心村,基层村中只设有一个村委会。村委会占地面积狭小,其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确,一人多职。没有明确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2)城乡教育水平、教育设施差距大。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村镇经济的落后,导致村镇的教育水平一直处于落后阶段。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施配置不齐全。多数农村没有设置小学,集中就近的镇上就读,与此衍生出校车这一交通工具。由于乘车人员较多严重超载,道路凹凸不平,校车翻车事件多有发生。(3)医疗水平低,卫生设施短缺。除中心村配置了以本村村民为服务对象的小型医疗站点外,缺乏基层卫生保健点,医疗机构严重缩水,设施短缺。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2010年全国各地区农村卫生室648424个;设置卫生室的村占行政村数92.3%;乡村医生和卫生院1091863个;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1.46个。(4)文化体育设施不足。绝大多数农村没有配置文化娱乐场所,只有不足10%的中心村设置供村民日常活动、交流的户外活动场地。居民劳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主要是聚众聊天,有时存在聚众的不良现象,严重破坏了村容、村风。(5)社会保障不到位。村镇养老院、福利院建设缺失。村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村镇居民保障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村镇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4.相关规范、标准缺失。长久以来,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规范、标准都是以城市和建制镇为准制定,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方面的规范、标准相对欠缺,没有具体的规划标准和配置要求;对建设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指导不具体。相关规范、标准的欠缺使得村镇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缺乏依据,对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内容、规模不明确。

(二)存在原因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存在的影响因素很多,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区域经济原因。我国村镇星罗棋布的分布在所有地区。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村镇呈明显的区域特点。同时由于区域地理的差别,如土地(包括土壤、地形等)、气候等自然因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决定了村镇的规模分布,村镇的规模直接制约着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经济水平高,较富裕的村镇其规模较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齐全。相比经济水平较低的村镇其村镇规模较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不足。

2.村民教育程度低,意识匮乏。村民的素质与接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城市居民较低,对生活的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意识匮乏,只对居住的房屋加以重视。据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2010年农村各地区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平均每个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5.7%;小学程度24.4人;初中程度52.4人;高中程度12.1人;中专程度2.9人,(详见表3)。

3.资金投入不足。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按其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投资和村民自建两类。村民自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局限于保证村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会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的缺失和供给不足,而且绝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村镇没有产业支撑,资金严重不足。因而,政府几乎是唯一的投资者,但是政府投资是有限的,没有能力长期承担供给齐全的设施和服务。

三、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原则

(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的建设规模、人口密度、自有资源和特点采取适用的配置标准。

(二)覆盖全面,集中布置

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全面,功能齐全。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可享有与周边相毗邻的中心村或镇公共服务的延伸服务,避免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重复,资源浪费。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村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有利于集中村民,活动,从而形成聚集效应,使其增强村民的娱乐积极性,更好地丰富村民的生活内容。

(三)体现公益性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目标既是服务,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标准。因此,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以公益性设施为主,经营性设施为辅,突出公共设施的公益性,从实际出发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强服务村民公益事业的功能,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合理布局。

(四)以人为本,以民为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公共服务设施的载体是人,一切服务均是为人服务,因此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村镇这个群体中,村民是主要的受益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镇的标准,内容充分符合村民的意愿与需求。以民为准,合理配置,帮助村民改善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全面化、效益最大化。

四、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分析

(一)配置规模

根据村镇人口数量确定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依据《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和《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将村镇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小型三个等级(详见表4)。

(二)配置类型

《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将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集贸设施六大类。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充分体现其公益性,以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的目标建设使用。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为公益性;商业金融、集贸设施为经营性。

(三)配置标准

以教育机构设施项目的配置为例,借鉴《上海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村镇标准》的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评分方式提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该标准按公共服务设施对人生活需求的重要性给予评分。

教育机构设施项目配置标准:(1)教育机构必须独立选址,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置。(2)中小学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相毗邻,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3)学校具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依据镇,村规模的不同设置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服务半径。一般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m,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4)幼儿园、托儿所应独立建筑,远离交通,便于家长接送。有相关卫生、消防安全标准的许可证,有集中绿化场地,建筑层数不宜高于2层,一层活动场地保证日照5~8h/d。(5)村镇配有符合国家标准的专用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充分保证学生安全。

五、结论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广大村民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不同地区的经济不同,村镇规模不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与标准不同,我国主要的配置标准是以城市为准,没有考虑村镇的实际情况,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协调及资源的浪费。因此,本文在国家的规范、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自有资源,提出符合实际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亦期望为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为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及实施保障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BAJ19B01]

参考文献:

1.王志宏.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科学规范的村镇建设标准体系[J].2010

2.夏红宇.城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指标研究—以韶关市为例[D].湖南:中南大学,2011

3.张春华.成都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4.倪嵩卉,李国庆,倪嵩.城乡统筹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9(84-86)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2007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定位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078-01

0引言

当前,我国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和建设存在大量问题,在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时,决不能无视公共设施自身特点,应立足社区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城市社区的经验、技术指标,才能避免失误。这也正是研究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的意义所在。

在分析温岭市箬横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箬横镇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从而为箬横镇和其他地区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划和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1新乡村社区和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界定

从城市规划学科范围内对乡村社区的定义为:乡村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乡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新”则指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规划指导思想。与城市社区相比,乡村社区是指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

所谓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的各种行业机构和设施的总称。这里单独研究新乡村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因为它不同于人们惯于理解的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它有其内在的特点,其服务定位不能简单套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必须结合乡村的一些特殊问题加以分析,寻求解决方案。

2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以温岭箬横镇为例)

(1)公共服务设施执行标准不明确、层次不清。浙江农村地区之间地域差别较大,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定位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特别是对一些需要相当大投入的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服务定位不准,不但增加了农民的生活负担,而且有些设施由于无法承担运营费用,造成设施无法正常运转,或是因为维护不足,迅速损坏,使设施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缺乏必需的服务设施,生活仍然很不方便。以温岭市箬横镇为例,乡村地区由于缺少公共财政支持,再加上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体系很不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低,过分依赖建制镇公共设施提供服务,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低。由于农村村落分布小而密集,达不到合理的规模,再加上各村村庄建设各自为政。公共服务设施一方面无法满足高门槛的配置需求,建设水平低下,影响设施的使用效率,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重复建设,不但造成建设资金浪费,且使用效率低,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成本。

(4)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内容陈旧。以箬横镇为例,农村普遍缺乏阅览室(小型图书馆)、录像厅、篮球场、台球室、乒乓球室等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农民对相关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需求量大,农村缺乏网络这一获得信息最快捷的方式。这就要求通过配置城市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达到公建城镇化,使农民的物质外环境和精神内世界都逐步脱胎换骨,生活方式、意识思维向城市方式转型,真正实现农村、农民、农业现代化。

3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探讨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方式繁多,但公共服务设施最显著差异在于其使用性质的不同,因此,这里将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以下五类:①行政管理类;②教育机构类;③医疗卫生类;④文体娱乐类;⑤商业服务类。

(2)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体系。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应以集镇、中心村、行政村和自然村四个层次的居民点为依托,补充需要特殊配置的村庄,构建一个复合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避免重复建设,达到联建共享、层次分明的配置要求。同时各层次的项目配置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温岭市箬横镇新乡村社区分级控制人口规模结合了乡村人口规模现状、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国家建设部门的相关规范而确定。根据调查和研究,箬横镇新农村社区分级控制人口规模。

(3)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多数公共服务设施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内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大小。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一方面应考虑居民利用设施的便利程度;另一方面应考虑设施运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项目。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主要依据新乡村社区的层次与规模,结合设施的服务半径,参考《村镇规划标准》(1993年版)中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体系,分级配置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总之,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应遵照国家规范,参照地方标准,指导具体的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以更好地为村民服务。建议新乡村社区应分级配置以下类型公共服务设施:①行政管理类;②教育机构类;③医疗卫生类;④文体娱乐类;⑤商业服务类。

4结语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于社会大众,公共设施建设的核心原则是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社会资源有限,不可能让所有地区和利益集团均分资源时,必须要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努力把握公共服务设施的自身特点,找准服务定位,使设施综合利用的效益最大化。以温岭市箬横镇为实例,仅对箬横镇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位提出一种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其他地区的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定位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7篇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应有的社会公正观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公正观

公正问题的存在以社会成员的目标冲突和社会物质资源有限这两点为前提。共产主义是被历史发展预先决定好了的一个社会制度的终点,在这一社会制度内,人际关系没有相互对抗,目标是和谐的;共产主义也没有资源匮乏,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可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所以,共产主义是超公正的,这样的社会不需要弥补目标冲突和物质资源有限这两个问题的公正观。

但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一种合意的公正观,来指导基本权利与义务及利益与负担在公众之间的分配。原因一是初级阶段不完全具备马恩设想的共产主义制度所具有的超公正的条件。二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中民主、法治和市场的缺陷。民主作为一种社会选择机制,通常以多数原则决定立法和政策,在可能失去法治约束时就会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利益的严重侵害,理性弃权也可能使民主政治被利益集团所操纵。三是初级阶段的市场并不完善。市场不完善造成的政策扭曲必然带来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必然带来机会的不平等,而机会的不平等必然导致生产潜力的浪费和资源分配效率的丧失。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正原则

从我国的实践看,建国后以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为特征的分配方式并不公正。改革开放至今在发展次序(机会)上所采取的地区差别化政策,和在财富与收入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看似不公正,但结合当时和目前的实际看,具有一定的公正意义。

从道德平等这一人类的核心直觉出发,按照我国特有的制度特征并结合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正观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政治益品的均等分配。政治益品主要包括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和机会。第二,基本经济社会益品的均等分配。基本经济社会益品包括一个人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基本医疗及其他社会保障,以及有利于机会均等且与个人发展能力密切相关的基础教育等益品。第三,其他非基本经济社会益品的比例分配。第四,对包括自然残障者在内的弱势群体的补贴。上述原则中权利与义务和机会的均等(第一原则)是首要的,在此前提下,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与健康权(第二原则)优于其他非基本益品的分配(第三原则)。

在“其他非基本益品的比例分配”中,比例的分子是分配的各类益品,如财富、收入、服务、义务、责任或其他付出等,比例的分母是分配的依据,如劳动、资本、技术、职务、需要等。例如在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分子为收入,分母即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经济社会益品对“自然残障者”的补贴基于以下考虑:人们的健康、精力、理智、智力等自然益品来自于先天,是一种偶然,并非来自人们的选择,自然益品的这种分布是社会的共同资产而不是个人的资产。人们在自然益品上的差异并不是道德上应有的,承认这种差异带给人们不同的财富和地位的合理性,与道德平等的直觉不相容。自然资质的分布仅是一个中性的事实,而社会制度怎么对待和处理它们却表现出是否公正。社会应该给自然益品的不利者特别是其中的自然残障者以必要的补偿,以使他们在选择时与身心健康者居于事实上的平等地位,并使他们尽可能享受到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或尽可能减少他们与正常人生活质量的差距。

经济社会益品对其他“弱势群体”的补贴既基于道德平等的公正考虑,也是社会和谐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尽可能化解因各种权益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矛盾,对弱势群体的补贴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益,并因此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弱势群体,也有利于给弱势群体提供补贴的那部分强势群体。

二、公共服务的公正分配原则

(一)公共服务的公正分配原则

公共服务中的公共产品包括基本公共产品和非基本公共产品,其中,基本公共产品由前述社会公正第一原则中的“政治益品”和第二原则中的“基本经济社会益品”中属于公共产品的部分组成,非基本公共产品为前述社会公正第三原则的“其他益品”中属于公共产品的部分组成。

社会公正原则在公共服务中的具体体现即公共服务的分配原则为: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产品)的均等分配(对应于前述社会公正原则的第一、第二原则);第二,非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产品)的比例分配(对应于前述社会公正原则的第三原则);第三,对包括自然残障者在内的弱势群体的补贴(对应于前述社会公正原则的第四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上述第一原则都优于第二原则,第三原则是对第一、第二原则的补充。

(二)公共服务分配原则的现实合理性

上述公共服务分配原则的公正性来自前述社会公正原则。如果认同前述社会公正四原则,则会认同上述公共服务的三个分配原则。因为从社会公正原则到公共服务的分配原则并没有理论论证,而仅是从社会公正的“益品”到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这一内涵相容的概念的替换。

公共服务分配原则的现实合理性具体表现在:原则作为一个整体符合人们关于道德平等这一以人为本的直觉。道德平等不仅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政治益品和基本经济社会益品中的公共产品)的均等分配这一原则上,还体现在考虑了个人的异质性(包括健康、智力、活力、想象力,以及其他自然天赋)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对人们在各类公共服务的平等获得上的影响,提出了“对包括自然残障者在内的弱势群体的补贴”,而比例分配原则既考虑到了人们对自我选择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考虑到了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较低水平,和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际情况。

三、体现公共服务公正分配原则的投资目标

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主要形成公共服务所依托的有形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公共服务公正分配原则,如果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目标即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人均存量均等配置(对应上述公共服务公正分配原则的第一原则),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存量的比例均等配置(对应上述公共服务公正分配原则的第二原则),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对包括自然残障者在内的弱势群体的特别考虑(对应上述公共服务公正分配原则的第三原则)。

(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存量的人均均等配置

如果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不同环境下所发挥的服务功能完全相同的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分配要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所形成的设施存量在城乡间、地区间和不同收入人群间达到人均均等。

显然,不同地区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地貌等的不同,和社会因素如技术、管理等的差异,使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在不同地区所发挥出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有时差异甚大。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事实上的均等,就要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形式上的非均等为前提。如要使东、西部两个地区的城市对抢险救灾车辆的保障程度相同,东部城市配置6辆,西部城市就需要配置10辆。

(二)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存量的比例均等配置

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以市场需求或公共服务接受者的消费能力为主要依据。这部分设施的投资决策或者主要通过公共选择或者主要通过市场选择:部分竞争机制引入比较困难或无法充分竞争的服务设施,如水、电、气、路等设施的供给,原则上由公众依消费需求通过公共选择决定;投资资金以政府财政为主;而市场化运作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主要依据相应法规由非政府投资主体决策,投资资金以非政府投资为主,以向消费者收费维持运营和发展。

(三)公共服务设施对包括自然残障者在内的弱势群体的特别考虑

公共服务设施要对自然残障者进行补偿,就必须打破先天有利者和自然残障者在形式上的均等,通过形式上的不均等实现事实上的均等。如用于智残人群的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用于肢残人群的医疗设施、康复设施、无障碍设施等,相对先天有利者而言都是形式上的不均等。当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不可能完全做到理论上所要求的事实上的均等,但我们可以结合发展水平尽可能地逼近事实上的均等这一目标。

对因种种原因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其他弱势群体如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在公共服务设施如农村公路、水利设施、中小学校舍和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广播电影电视设施等方面的投资,以及为保障城镇弱势人群基本生活和起点平等所必需的投资,都需要政府财政性资金予以特别考虑。

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公正配置的主要措施

通过制定和实施覆盖全体国民的强制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是打破现存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分配公正的有效办法,也是从资金源头上保证地方政府在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上量力而行的有力措施,更是贯彻落实人本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远低于城镇,且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集中了社会弱势人群的大部分,加大农村投入既是社会公正的考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一)制定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制定和实施覆盖全体国民的强制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人均均等目标的实现。国民全覆盖是指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覆盖到全社会每一个人。基本公共服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时,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维护其自身尊严和维护整个社会基本尊严所必需的前提条件,是公共服务公正原则的要求。标准均等是指全国城乡之间(包括内部)和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行相同标准。标准均等源于个体人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贡献和维护人类社会种属尊严上的同一性,正是这种同一性决定了每一个参与社会合作的成员在道德上所应有的平等地位。

以均等化方式实现社会全体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上的人均均等,更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公民权的需要,是落实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公民基本权利的要求。

(二)对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量力而行

按照公共服务分配原则的优先性顺序,政府投资应首先确保基本公共设施的支出。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充分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政府可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单独或与非政府投资主体合作投资于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但由于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格局不对等,在公共决定中习惯于通过个人选择或机构选择来代替公共选择,在政府投资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决策责任约束机制,以及考核干部业绩的机制不尽完善,地方政府常常在公众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尚未得到全面有效供给的情况下,热衷于在非公共服务领域和盈利性领域投资,甚至大搞形象工程。

要改变地方政府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不顾条件过度投资的问题,必须调整财权事权分配格局,建立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机制,优化干部业绩考评机制,同时强化土地资源、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其中,建立公众对公共服务投资决策的参与机制,不仅是有效预防政府在非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领域过度投资的需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本身即是公众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政府应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

农村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上长期处于不公平地位,相当部分农民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加大对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是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城乡配置严重不公正的有效途径。在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设施时,除了确保与他们的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设施的供给外,从提高未来农民在发展机会上的公平性考虑,注重向农村提供能提升农业增长水平的公共服务设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 A

一、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涵义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了方便城市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居民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社区管理而建立的一系列硬件与软件服务设施。其中,硬件服务设施是指教育、医疗、文体等服务设施;软件服务设施是指为了加强社会管理与服务而构建的信息网络平台,比如社会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交流平台以及安全管理平台等等。

二、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意义

1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方便。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城市居民的需求结构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幼儿托管、社会养老、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增长,实际上这些需求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恰恰就包括了医疗、教育方面的设施,这些设施对于方便居民生活,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大意义。

2有利于城市社区管理。我们知道,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建设是由非政府组织来具体承担的,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使政府摆脱繁重、复杂的日常事物,而将注意力放在宏观层面,加强推进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则可以克服政府直接操办社区具体事务的低效率性与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从而使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而且,非政府机构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能够对其管理、施工、服务内容进行全面监控,从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小区居民服务。

3提供就业岗位。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公共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以及后期的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员,这样就能够有效带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以缓解城市的就业压力。这对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均有着重大意义。

三、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配置原则

1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小区的建设规模、人口密度、自有资源和特点采取适用的配置标准。

2覆盖全面,集中布置

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全面,功能齐全。人口规模较小的小区可享有与周边相毗邻的中心区或公共服务的延伸服务,避免同一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重复,资源浪费。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布置在居民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 有利于集中居民,活动,从而形成聚集效应,使其增强小区居民的娱乐积极性,更好地丰富住宅小区的生活内容。

3体现公益性

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目标既是服务,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标准。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以公益性设施为主,经营性设施为辅,突出公共设施的公益性,从实际出发保证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强服务居民公益事业的功能,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合理布局。

4以人为本,以民为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公共服务设施的载体是人,一切服务均是为人服务,因此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住宅小区这个群体中,居民是主要的受益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按照相关的标准,内容充分符合居民的意愿与需求。以民为准,合理配置,帮助居民改善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全面化、效益最大化。

四、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分析

1.转变城市管理模式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公共服务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工作,这直接导致我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城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设施本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但实际情况是这些设施或者在规划建设时被其他商业项目所挤占,或者公共服务设施因缺乏日常维护而遭到损坏。针对这一现状,为了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时效性,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模式转变为社会化管理模式,一是为了确保公共服务建设项目能够有效落实,保证公众的切实利益,政府必须要制定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有效落实。二是积极推进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权责对称、自我约束以及分级管理。三是推进公共服务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从而使中标单位能够真正履行合同,使公共服务设施达到相应的标准。四是完善参与机制,使广大市民能够参与到城市管理环节之中,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一方面能够提高市民的参与意识,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市民是公共服务设施的真正使用者,他们必然会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着真知灼见。

2.遵循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数量持续增加,而这些人口对于公共服务设施有着各自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政府要在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城市资源,以人为本,从市民的实际需求入手,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即将进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习惯、风俗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并且基于这些资料进行合理的规划。比如对于一些收入较低的社区,我们需要在该地区多设置一些社会求助站、就业服务站等等;对于一些收入较高的社区,我们则需要在这一地区设置一些休闲、娱乐的设施;对于一些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则多设置一些老人活动场所以及养老机构等等。

3.重视文体设施的建设

现代城市建设主要来自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层面,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文体设施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人们利用文体设施除了能够强健体魄之外,还能够培养竞争意识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除此之外,体育还是世界各国展现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文体设施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必须要重点建设,它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均有着重大意义。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忽视了文体设施建设,人们在设计与规划一座城市时,往往更重视医疗、教育以及居民区,并未给文体设施预留太多的空间。当然这种规划方式也是基于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速度增长,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已经到了迫切渴望的程度。针对这一现状,国家体委督促城市在进行规划时,要做到“两场一房一池”,其中的“两场”是指城市要具有 400 m 规模的跑道田径场以及带看台的球场;“一房”是指城市要具有一个训练房;“一池”是指城市要拥有一个游泳池。“两场一房一池”的要求,实际上是一次运动会所需要的设施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文体设施对于居民生活、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要投入资金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使广大市民能够定期从事体育活动,促进城市居民身心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关注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建设情况。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激增,也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考验。因此,我们住宅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与设计时,要转变政府职能,规划设计过程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还要重视文体设施的建设,如此才能够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武田艳,何芳.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设置准则探讨[J].城市规划,2011(09).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指为了方便社区居民的生活,满足住户的身心健康需要,以及方便社区的管理而建的相关硬件和软件服务设施。硬件服务设施包括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和教育等设施。软件服务设施指的是为促进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需要而建立的信息网络平台,主要包括社区安全防范、信息网络和信息管理等系统。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住户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设施,和居民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虽然有些设施的使用频率并不是特别高,但这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当前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一)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和居民的需求脱节。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居住社区里,和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施,比如餐厅、超市、有线电视等生活的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而对于儿童的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以及为老人服务的设施相对较少。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建设中,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

(二)社区的人群需求多样化

我国传统公共服务设施是根据人口的总量及规划的指标体系来规划的,这样做有一定的弊端。居住社区里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居民,他们的社会行为以及生活方式都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人口的总量及规划的指标体系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让公共服务设施得不到高效的利用。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制定针对性较强的公共服务设施计划,但在实际上,设计人员要么就到传统的观念影响,或者是经济利益等方面影响而被他们忽视掉了。

(三)地区间公共服务设施不平衡

现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大多采用的是“千人指标”和“分级制度”结合的方法。这方法看似照顾了居住的社区面积和人口需求,但是事实上,处在城市中心的社区已经具备了完善的设施,如果再根据分级制度的标准来建设,那必然会造成过剩现象。反之,如果在一个公共服务设施比较少或者建设比较早的社区旁边建设新社区,就得想到老社区目前设施不够现象。因为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必然要给周边地区服务。新城区或者城郊结合地带的社区开发规模比较大,针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格和种类要求比较高,如果仍然参照平均指标做规划,是很难对实际的开发及日后的使用做准确判断的。

二、开发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的主要矛盾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涉及到城市规划、资金、土地、需求、供给等五个方面。单从建设的过程来看,就包括了规划―社区开发―审核―建造―运营五个阶段。从涉及主体来看,就包括了运营商、社区居民、开发商、建造单位、规划部门、行政部门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中,涉及到的每个要素间合作是不是成功,就直接决定建成以后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不是可以达到合理的配置以满足居民的需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要素间经常不能最大程度发挥资源的优势,使开发人建设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时会出现种种矛盾。

(一)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间的利益矛盾.

伴随住宅建设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开发商也经常通过美丽的花园和高品位的环境吸引买方,一般极少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因为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开发商经常只做能获得多利益的商业设施,而对社会福利服务设施没多大兴趣。加之投资的主体不同,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建设中也经常有投资者和开发者相互推诿现象。就算是已经事先规划好的,也会由于投资的主体推诿而不能及时地建成。

(二) 地块规模和开发时间的影响.

地块的开发规模不一及开发时间也不统一,使得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合理地配置。开发商在对较大地块开发时,要先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合理配置好,继而分期和分批进行建设。当前的情况通常是,由几个开发商来分别开发,其相应的指标配套设施会因为面积小被侵占。开发者不统一,就容易让开发公共服务设施的人难以落实和分配。大规模社区其开发时间也较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也就变成了长期的过程。因此,没有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开发进行一个有效规划是很多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达不到居民的需求的重要原因。

三、确定和优化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项目

(一)总体优化的思路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该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并可持续发展。从规划标准看,我国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使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数量和内容能满足社区发展要求。同时,还要建立起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标准调节机制,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得到合理的利用。公益公益性项目和居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因为不能完全的市场化。指导性的项目可以根据不同的社区环境及居民需要,由开发商来开发建设,根据政府部门的指导意见做好调研,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规划实施的建议

1、着眼具体的社区,合理分级,

公共服务设施的传统分级模式是小区、组团、单元的三级模式,这种体系已和当前形势不相适应。传统的模式系统应该向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的四级系统进行转变。和传统的模式相比较,此模式更加注重居住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

2、强化指标,保障公众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很容易就受利益的影响而出现落后的现象。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现象,本来已规划好的用来建设公益性设施的用地就因为受到商业的利益驱使被挤占。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管理要改变其模式,实现由政府单一的模式转化社会化,发挥好群众性组织参加社区管理作用,把市民参加民主管理的途径及渠道进一步拓宽,提高他们参与管理意识,以增强其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3、坚持以人为本,适应人口的多样化

社区的人口结构多样化是形成需求多层次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对策,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周边环境的生活喜好、生活模式以及生活特征等来规划,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后,再利用各方的资源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以期满足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

结语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建设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不同的利益集团也都参与进来,这就对政府部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加大市场宏观调控,以完善法制,研究公共服务的政策,还要充分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长远性,要协调各专业和各部门的要求。针对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存有的问题,要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规划,在具体的实践中完善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

参考文献:

[1]宣莹,陈定荣.城市和谐社区公共设施的规划策略:兼议《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指引》[J].城市规划学刊,2006(2).

[2]陈伟东,张大维.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及其配置:城乡比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

[3]徐晓燕.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区位性调研与对策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8) .

[4]胡纹,王玲玲.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新思考:以《重庆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制订工作为例[J].规划与设计,2007(4).

公共服务设施范文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全会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根据市委《意见》,在全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准则,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置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和保障体系,推动社区规范化建设,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

二、总体目标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城市规划网格化管理、推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依据之一。通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和有效的保障机制,在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期限内,按照“社区有规划、设施能落实、居民可共享”的总体目标,逐步推进社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形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配套齐全、使用方便、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高效,适宜国内外各类人士生活、学习和创业的新型和谐社区格局。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按照社区规划人口、社区发展需求和地区实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

(二)合理布局,便民利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范围原则上以本社区居民为主,服务半径根据不同功能的设施合理确定。

(三)因地制宜,差别配置。从实际出发,不同区域的社区,按其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及本区域内已有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同情况,实行差别化配置。

(四)形式多样,资源共享。中心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坚持突出重点,急需先配,分步到位。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和调整、共享、租赁、收购等多种形式,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计划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落地。

四、基本要求

(一)规划编制中实行差别配置

在中心城区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及郊区新城、新市镇总体规划等指导下,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暂时没有条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社区,先编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用以指导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按照实施。

在规划编制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原则上按照*市《城市居住地区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以下简称《居住区标准》)执行;确实有困难的地区,参照《居住区标准》,根据本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情况以及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求,在满足社区人民群众实际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在不同区域实行差别配置。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建成区(老城厢地区)对执行《居住区标准》中“用地”及“建筑面积”两项指标均有困难的设施项目,按建筑面积指标考核。

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配置,按照不同地区分为三类:

1、严格执行《居住区标准》的地区浦东新区、郊区新城和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新市镇地区以及中心城成片改造或新建地区等。

2、可按照不低于《居住区标准》建筑面积下限80%配置的地区

中心城浦西内外环线之间的建成居住区,郊区新城建成区(老城厢)等。

3、可按照不低于《居住区标准》建筑面积下限60%配置的地区

中心城浦西内环线以内的建成居住区,地处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居住社区等。

此外,郊区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新市镇、中心村,可根据国家和*市村镇规划编制的有关技术标准,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参照《居住区标准》和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工作指导要求》等规定,各社区(街道、镇、乡)要重点建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入社区管理、文化学习、图书阅览、文艺活动、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医疗服务、卫生保健、社区教育等其它社区服务设施。

1、整合优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以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归并、调整和优化社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机构,合理配置行政设施,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强化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每个社区都要设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完善社区生活服务求助系统,落实和完善居委会和居委会会议活动用房,方便居民就近办事,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2、发挥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功能,努力提高社区文明程度。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载体,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阵地建设,整合社区图书馆、文化馆(宫)、群艺馆、青少年宫(中心)和少科站等文化设施资源,构建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惠及未成年人、中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保障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采取多种渠道,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要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学校、单位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重视室外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室外公共体育活动设施可与公共绿地建设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综合利用。

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方便居民群众就近看病求医。原则上,每个社区配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并设置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为居民提供基本、综合、公平、可及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

4、重视基础教育设施配置,进一步完善中学、小学、幼儿园教育设施。新建居住区必须严格按照《居住区标准》,配置基础教育设施。中心城区中学、小学、幼儿园设施配置不足的,要按照批准的规划,逐步完善和提升学校教育设施水平;已列入旧区改造的,要就近安排,先建设后拆迁。按规划建设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等教育设施,未经规划许可,不得任意改变使用性质。

5、加强社区福利设施建设,尤其重视老年服务设施配置。

要加强社区福利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救助网络,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权益。尤其要重视老年服务设施的配置,每个社区(镇、乡)至少设置1个养老设施。到2010年,中心城浦西内环线以内的建成区以及地处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居住社区,按照不低于本社区老年人总数的1.5%配置床位;中心城内外环线之间的建成居住区以及郊区新城老城厢地区,按照不低于本社区老年人总数的2%配置床位;浦东新区、郊区新城和城镇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新市镇以及中心城成片改造地区或新建地区,按照高于本地区老年人总数的2.3%配置床位。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团体创办不同标准的敬老、养老设施,以调节、补充养老床位,切实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要特别充实完善为老年人、残障人服务的内容。

6、加强菜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要切实加强菜市场规划和管理,按规划配置建设的菜市场,不得挪作他用;已挪作他用的,要恢复原有功能。

社区菜市场配置不足或不达标的,要按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结合旧区改造,采取收购、改建或置换等措施逐步解决,切实保障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7、按照《居住区标准》及社区需求,合理配置其他社区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区要严格按照《*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配置停车泊位。中心城已建成居住区,要充分利用现有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合理配置社会停车场(库)。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放自用停车场地,为社区服务,缓解中心城停车难的压力。要按照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求,合理配置社区安全防范设施,提高防灾应急能力,为社区居民营造管理有序、安全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各区县要结合实际,按照《居住区标准》合理配置其它社区服务设施。

(三)充分挖掘、综合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人民群众服务。中心城社区要依托区内的市级、地区级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采取购买、置换、改建、租用等方式,实行综合利用、余缺调剂,资源共享,为社区人民群众服务;要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鼓励社区内一些有条件的单位在节假日期间,将内部的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开放,增加社区公众活动空间。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改建引导,优先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区及郊区新城建成区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凡现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或缺口较大(达不到配置标准50%)的社区,要严格控制存量土地的开发建设,并按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确定的规划指标,优先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要集约使用土地,尽可能综合配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在中心城区及郊区新城建成区结合建设项目,配套建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对增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部门在审核规划指标时给予一定奖励;对经营性建设项目中增加建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经区县政府认定,可向建设方返还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让金。

(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禁止擅自改变使用性质。按照规划配置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其产权除已有明确规定的外,一律归区县政府所有,明确国资监管责任主体,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行余缺调剂、综合利用、合理使用,属公共服务设施范围内调剂的,须经区县政府批准,按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按照规划建设(配置)的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得改变设施用途,确需更改作为非公共服务设施用途的,须经区县政府同意后,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报市或区县规划等相关部门办理手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途的,一经查实,按照《*市城市规划条例》和《*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增加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财力投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有效运行。构建政府公共财政框架,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市、区县两级预算管理体制。区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财政支出用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建设的均衡保障。建立和形成多元投入的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发挥街道(社区)、镇(乡)的作用,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和管理。以社区为基本网格,实行区县、街道(社区)分级负责管理。街道要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优化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规划验收,并受区县政府委托,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使用,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五)制定配套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协调。

上一篇:交通设施范文 下一篇:配套设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