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

时间:2023-03-02 09:06:15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第二条本市城区(不含夷陵区,下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实行限定场所、单位负责、加强引导、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市、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本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监督管理。

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的具体实施工作。

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主管部门及新闻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第四条本市城区下列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

(一)易燃易爆场所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禁止吸烟的场所;

(二)医疗机构的候诊区、诊疗区和病房区;

(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室内教学场所,托幼机构的幼儿活动场所;

(四)影剧院的观众厅;

(五)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图书馆、档案馆的查阅室,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的展示厅;

(六)室内体育馆的观众区和比赛区;

(七)公共交通工具内及公共交通场站的售票厅、等候厅;

(八)商场(超市)、书店及邮政、通信、金融机构的对外营业场所;

(九)机关、团体及宾馆、饭店的会议室;

(十)设置禁止吸烟标志的其他公共场所。

第五条除本规定第四条所列的禁止吸烟场所外,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其他禁止吸烟场所,或者设置有明显标志和通风设施的吸烟区(室)。

第六条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禁止吸烟的义务:

(一)建立健全禁止吸烟的管理制度;

(二)开展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三)在禁止吸烟场所不得放置吸烟器具并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四)实施禁止吸烟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吸烟的,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劝阻、制止其吸烟行为,或者责令其离开禁止吸烟场所。

第八条任何人均有权要求吸烟者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停止吸烟;有权要求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及其监督管理人员劝阻、制止吸烟行为;有权向卫生、城管等行政主管部门举报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公共场所管理单位违反本规定的,由公共场所所在地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法定主管部门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组织评比、命名表彰“卫生先进单位”时,应当将公共场所管理单位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列为考核内容。

第十条任何人在公共场所乱扔烟蒂等废弃物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其清除,可以并处警告或1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拒绝、阻碍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监督管理人员执行本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二条本市鼓励创建无吸烟单位,提倡在各类公务活动中不备烟、不敬烟、不吸烟。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第二条本市城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实行限定场所、单位负责、加强引导、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三条市、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负责本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市、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监督管理。

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的具体实施工作。

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主管部门及新闻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第四条本市城区下列公共场所内禁止吸烟:

(一)易燃易爆场所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禁止吸烟的场所;

(二)医疗机构的候诊区、诊疗区和病房区;

(三)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室内教学场所,托幼机构的幼儿活动场所;

(四)影剧院的观众厅;

(五)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图书馆、档案馆的查阅室,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的展示厅;

(六)室内体育馆的观众区和比赛区;

(七)公共交通工具内及公共交通场站的售票厅、等候厅;

(八)商场(超市)、书店及邮政、通信、金融机构的对外营业场所;

(九)机关、团体及宾馆、饭店的会议室;

(十)设置禁止吸烟标志的其他公共场所。

第五条除本制度第四条所列的禁止吸烟场所外,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其他禁止吸烟场所,或者设置有明显标志和通风设施的吸烟区(室)。

第六条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履行下列禁止吸烟的义务:

(一)建立健全禁止吸烟的管理制度;

(二)开展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

(三)在禁止吸烟场所不得放置吸烟器具并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四)实施禁止吸烟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吸烟的,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应当劝阻、制止其吸烟行为,或者责令其离开禁止吸烟场所。

第八条任何人均有权要求吸烟者在禁止吸烟场所内停止吸烟;有权要求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及其监督管理人员劝阻、制止吸烟行为;有权向卫生、城管等行政主管部门举报违反本制度的行为。

第九条公共场所管理单位违反本制度的,由公共场所所在地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法定主管部门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制度予以行政处罚。

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组织评比、命名表彰“卫生先进单位”时,应当将公共场所管理单位执行本制度的情况列为考核内容。

第十条任何人在公共场所乱扔烟蒂等废弃物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其清除,可以并处警告或1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一条拒绝、阻碍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监督管理人员执行本制度,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一、工作目标

1、全面完成所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

2、开展《行政许可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公共场所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教活动。

3、加强学习,提高综合执法能力。

二、工作计划

(一)医疗市场监督工作

1、《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办法》加强对本科辖区内医疗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2、依法对本科辖区内的医疗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对超出诊疗许可范围,出租、出借执业许可证、执业证书,非法行医等现象进行治理。

3、依法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二)职业卫生工作

1、进一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

2、开展对放射卫生工作整治。

(1)对辖区内放射工作人员持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档案。

(2)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培训,

3、开展有毒、有害及危害化学用品的整治

(1)对辖区内的有毒有害企业重新进行验证、审核,建立职业危害企业档案。

(2)对有毒有害企业法人及经营使用危险化学用品的有关单位进行整顿。

(三)公共场所卫生工作

1、开展对辖区内游泳馆、洗浴、美容美发、大型宾馆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2、开展对辖区内大型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3、开展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整治工作。

(四)学校卫生工作

1、依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辖区内学校的卫生工作监督。

3、开展学校校园周边环境的专项整治。

(五)消毒工作

1、加强对辖区内大型公共场所的消毒管理。

2、对消毒药品进行清理整顿。

3、加强对消毒企业的整治工作。

4、加强对个体医疗市场消毒工作管理。

三、工作措施

1、全科人员充分发挥团结协作、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增收节支。

2、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法律及业务知识,同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不断提高办案质量。

3、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工作时间着装整齐、执法时文明礼貌,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4、认真制作好各种执法文书,及时收集、登记、整理好各种案卷。

5、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行政处罚程序,实行承办人责任追究制,对行政执法错案实行责任追究。

6、全科人员严格遵守所里的各项制度,积极参加所里的各项活动,并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一些任务。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理顺网吧及娱乐场所经营秩序,规范经营行为,净化经营环境,根据国家、省、襄樊市统一安排部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文体局等部门将于月10日至月10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网吧及娱乐场所秋季集中整治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整治重点

重点检查网吧及娱乐场所消防通道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消防灭火器材和应急灯等消防设施;电线线路是否布装规范,有无老化现象;是否落实实名登记制度,有无接纳未成年人和超时经营等情况。依法严肃查处证照不全、存在安全隐患的网吧及娱乐场所。

二、时间安排

月10日至15日,对城区主要路段和网吧及娱乐场所集中地段进行整治。9月16日,对城乡结合部部分网吧及娱乐场所进行整治。9月17日至21日,对各乡(镇、办)网吧及娱乐场所进行整治。月22日至月10日,对网吧及娱乐场所进行巡回检查,巩固整治成果。

三、工作要求

此次集中整治工作由市文体局牵头,公安、消防、工商、环保、卫生、电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予以配合。其中:

㈠文化部门负责宣传贯彻《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会同有关部门,推进网吧及娱乐场所平安建设,依法开展网吧及娱乐场所执法检查;做好“扫黄打非”工作,净化节日文化、出版市场。

㈡公安机关负责加强网吧及娱乐场所治安管理,推广网吧及娱乐场所治安管理信息系统,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吧制作、传播危害国家安全、色情等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和营利性陪侍、、吸毒贩毒等犯罪活动。

㈢消防部门负责检查、纠正网吧及娱乐场所安全隐患。

㈣工商部门会同文化、公安等部门,查处无证无照经营网吧及娱乐场所的行为。

㈤环保部门负责对网吧及娱乐场所噪声和油烟污染的监管。

㈥卫生部门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开展卫生监督检查及艾滋病、性病防治宣传,督促网吧及娱乐场所落实卫生管理制度。

㈦电信部门根据文化部等十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网吧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10号)精神,积极配合文化等部门,对全市营业性网吧,每日零时至8时暂停其互联网接入服务。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根据全国和省人大常委会的部署,为了保障行政强制法的正确有效实施,宁波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部门对我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清理,拟集中修改10件法规。2011年12月27日,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现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提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并就有关情况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我市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情况

从2011年8月开始,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各工作委员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对我市1989-2011年8月期间制定的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共68件(除3件正在提请常委会审议修改之外)进行了清理。9月上旬,印发了《关于开展地方性法规行政强制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清理的标准和步骤。这次清理的重点是法规中存在的与行政强制法规定不一致的内容。至12月,行政强制专项清理工作已基本结束。经过审查分析,纳入清理范围的68件法规中,有11件需要予以修改,其余57件法规基本不存在清理标准所列情形。在需要予以修改的11件法规中,有10件法规存在明显不符合行政强制法规定,且各方面意见较为统一,采用一揽子打包的形式予以集中修改;有1件法规(《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涉及修改内容较多、情况较为复杂,列入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予以修改。

二、关于修改内容的说明

(一)关于《宁波市户外广告条例》。条例第二十四条对违法设置户外广告的行为设定了、清除或者整修的行政强制执行。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十三条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由法律设定。法律没有规定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目前,广告法等法律均未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实施、清除或者整修户外广告的行政强制执行。因此,删除该条规定,并对第二十三条作相应修改。

(二)关于《宁波市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条例第四十四条对未缴纳加价水费、未进行水平衡测试、未建循环用水设施等违法行为规定了限制其用水量的行政强制措施,限制用水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对当事人财产权利予以暂时性限制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对此没有作相应规定,地方性法规不宜设定此类行政强制措施,因此根据该法规的相关规定,将“限制其用水量”修改为“减少其用水计划指标”。

(三)关于《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委托其所属的环境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不得委托。我市环境监察机构不是行政机关,可以实施行政处罚但不能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因此对条例第四条第二款作相应修改。

(四)关于《宁波市防洪条例》。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已经建在受山洪威胁地方的城市、村镇、居民点等应当限期予以迁移或采取兴修工程设施等防御措施。防洪法第十三条第二款对此类情形作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的“限期予以迁移”可能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对防洪法的有关规定作了扩大规定,因此对条例第十条第二款作相应修改。

(五)关于《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三江河道内各类阻水障碍物,应当由设障者或者使用者及时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市人民政府江河清障机构强行清除。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行政强制执行只能由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或者法律、行政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法实施。市人民政府江河清障机构不是行政机关,也未经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不能实施行政强制执行。因此,根据水法将其修改为“水行政主管部门”。

(六)关于《宁波市农业机械管理条例》。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市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可以对未放置检验合格标识的拖拉机实施扣留的行政强制措施;第三十四条规定,市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可以对使用拼装的或者已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予以收缴、强制报废。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我市的农业机械管理部门不是行政机关,是市直属事业单位,不能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因此删除第三十二条。同时根据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有关农业机械报废回收的规定对条例第三十四条及相关内容作相应修改。

(七)关于《宁波市精神卫生条例》。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精神障碍者或者疑似精神障碍者有严重危害他人人身安全或者公共安全行为的,公安部门应当委托进行精神病鉴定,经鉴定其事发当时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依法决定送往指定医疗机构实施强制住院治疗。行政强制法第十条明确规定,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设定。人民警察法第十四条规定,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可以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因此对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作相应修改,删除第二十八条第二款。

(八)关于《宁波市爱国卫生条例》。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有关单位不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造成老鼠、苍蝇等病媒生物密度超过规定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病媒生物消杀专业机构代为履行。行政强制法第五十条、第五十二条对代履行作了明确规定,只有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破坏自然资源三种情形可以适用代履行,条例规定的情形不属于三种情形之一,因此删除相关内容。

(九)关于《宁波市专利管理条例》。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对有证据证明是专利违法行为的物品可以封存或者暂扣。专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是假冒专利的产品,可以查封或者扣押,条例的规定扩大了专利法规定的范围,因此根据专利法作相应修改。

(十)关于《宁波市限制养犬规定》。该法规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违反规定携犬进入公共场所的,公共场所管理人员对犬只可予以扣留。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应当由行政机关实施,且不得委托。公共场所管理者不是行政机关,公共场所管理人员无权实施扣留的行政强制措施,因此作相应修改。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6篇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整治提升工程,坚持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推进,促进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全面达标。

短期目标: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届满复审工作,打造示范街、示范店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到年底,管辖公共场所卫生安全全面达标,卫生监督量化公示率达95%以上;

长期目标: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大力开展整治提升工程,到年底,使我市公共场所店容店貌明显改观,卫生状况显著改善,经营者诚信意识明显增强,有效提升我市公共场所整体卫生安全管理水平。

二、工作范围

各县(市、区)所有公共场所,包括住宿业、美容美发、公共浴池、游泳场馆、歌舞厅、车站候车大厅、医院候诊大厅等。

三、工作标准

1.明确公共场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是其经营场所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店容店貌整洁卫生,牌匾整齐醒目,经营规范有序,依法亮证经营。

2.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立卫生管理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卫生管理档案。

3.建立卫生培训制度,组织从业人员每年进行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应当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和卫生法律知识和公共场所卫生知识考核合格证明,五病调离率100%。

4.公共场所卫生环境、用品用具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并每年定期进行卫生检验,在醒目位置如实公示检测结果。

5.公共场所清洗、消毒、保洁、盥洗等设施设备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用品用具应当保证卫生安全,可以反复使用的用品用具应当一客一换,按照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洁。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6.应当配备安全、有效的预防控制蚊、蝇、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并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及时清运废弃物。

7.制定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预案或者方案,定期检查公共场所各项卫生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防止发生危害健康事故,及时消除危害公众健康的隐患。

8.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

9.公共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应当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面积足够;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预防性卫生审查手续。

10.公共场所卫生信誉度等级在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公示。

四、时间安排

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整治提升工程从年7月15日起至年12月31日结束,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底调查,制定方案(年7月15日至7月25日)

组织人员对辖区公共场所详细摸底调查造册,结合辖区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年7月26日至8月30日)

城市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届满复审工作,按照一区3-5条示范街、百家示范店标准,各县(市)参照城市区标准,组织开展示范街、示范店创建活动。市卫生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验收,经验收合格的予以命名,并批准转入下一阶段工作。验收不合格的要求其继续创建,直至达标为止。

第三阶段:全面整治,分批创建,全面达标(年9月1日至年12月31日)

要逐街、逐户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安全整治达标,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严格掌握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对无法整改达标或经多次整改仍不达标的要坚决依法予以取缔;对经改造可以达标的经营户,要督促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整改达标,确保提升整治效果。

第四阶段:巩固提高,长效管理(年元月1日至年12月31日)

在年整治达标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制定长效巩固措施,同时,加强巡回检查,避免反复回潮,巩固取得的整治成效,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管理水平,顺利实现预定工作目标。

五、有关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市、区)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整治工作的时限、数量和标准,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卫生监督中心成立专业指导组,做好技术指导,负责对各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导暗访,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向市卫生局反馈。

2.明确目标,强力推动。到年年底,每个县(市、区)创建示范街不少于5条(人口、面积较小的区不少于3条),创建示范单位不少于100个,公共场所卫生安全达标率100%。年起,开展分期分批创建,创建一批,巩固一批。通过示范街、示范店的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管理水平,到年底务必实现既定工作目标。

3.把握重点,严格监管。在整治过程中,注意发挥公共场所示范街、示范店的示范作用,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推动整治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要突出抓好小旅店、小美容美发店、小浴池、小歌舞厅卫生安全整治工作,选准工作切入点,实施重点突破。要坚持教育与指导,监督与服务并举的原则,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积极宣传《公共场所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经营单位守法经营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监督,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要督促公共场所单位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开展文明经商、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教育,提高从业人员文明素质,强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7篇

为深入贯彻执行《游泳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省游泳场所管理办法》和《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游泳场所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保障广大市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游泳健身活动,现将2009年游泳场所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游泳场所在开放前要按照国家强制标准《游泳场所开放条件和技术要求》向市体育局进行备案,备案具体要求按《市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中的规定: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明)复印件、卫生许可证复印件、救生员游泳指导员水质管理员医护人员资格证、游泳场所安全开放承诺书和其他必要的材料。对产权归属的法律主体不明确的游泳场所,不得备案。未经备案的游泳场所,不得擅自开场。擅自开场造成死伤事故并情节恶劣、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配备救生员(水域面积250平方米以下配备三名水上救生员,其中一名为流动救生员,每增加250平方米须增一名固定水上救生员)。水上救生员必须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对于救生员配置确实不能达到国标和管理办法要求的游泳场所,一律暂停开放。须配备救生圈、救生杆、救护板、护颈套等救生器材(救生杆按救生员人数)。根据国家标准,游泳场所应设有急救室,且至少有一名医务人员,并配有氧气袋、救护床、急救药品和器材,救护器材要摆在便于取用的明显位置。

三、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各游泳场所在开展游泳培训班过程中,必须配备具有游泳单项的国家社会体育职业指导资质人员上岗。担任游泳指导的人员须经过水上救生和游泳教学培训,并获得初级水上救生员和游泳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可从事游泳指导工作。游泳培训班办班人数每班不得超过20人,每班必须配备游泳指导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各1人,并切实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

四、按照《公共场所管理卫生管理条例》规定,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从事本职工作。各游泳场所要认真落实游泳者健康申报制度,凡已取得年度有效体检合格证明的游泳者,可进行申报,经申报后参加游泳健身活动。认真落实《游泳场所卫生规范》,各游泳场所要加强自身水质卫生管理工作。

五、按《游泳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的规定,对有关内容必须进行公示(游泳人员须知、游泳安全警示标志、游泳安全教育等)。并将“严禁患有肝炎、心脏病、皮肤癣症(包括脚癣)、中症沙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性病、精神病及酗酒者入池游泳”,对于隐瞒入池游泳者,后果自负等内容悬挂在入口处,并在场所的多个醒目位置进行公示,以履行场所的充分告知义务。

六、各游泳场所及其法人代表要依法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上要落实责任到人。实行开放投保制度,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事故险;建立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在场所显要位置设置工作人员公示牌,按照照片、姓名、职责、证件号码格式,将场所直接负责人、承包人、救生员、水质处理员等信息统一上墙公示;将紧急预案以流程图形式显眼位置上墙公布;设置公告牌,建立水质情况记录告示制度;建立完善投诉登记和处理制度。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共场所;卫生监管;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6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7019-0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为给百姓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我国公共场所的建设也越来越多,人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对于公共场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样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地不便[1]。很好的平台中,却因为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公共场所在人们生活中的有利作用大大降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为更好地探讨公共场所中卫生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列解决方案,本文特针对此问题分析并研究,现综述如下:1公共场所管理中的问题

1.1公共场所中管理制度不完善近些年,我国各地都在探讨关于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制度的问题,很多公共场所中虽然有管理制度但都较为不完善,并且管理力度都比较缺乏,并且对于在公共场所违法的行为及违法的人员,对于其处罚的力度较轻,使得监管人员的没有威信,无法取得人们的信服力,导致真正处置时取得的效果不明显。此外,许多地区在对违法行为进行执行罚款制度时,措施不力,使得执法人员在执行罚款时较为困难[2]。

1.2公共场所中卫生监督员数量不足或者素质普遍偏低公共场所中大部分的卫生监管人员学历较低,工作环境较为闭塞,并且公共场所中管理层不注重对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并且管理人员也很大程度上的忽略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培训[3]。管理工作人员数量的缺乏也使得许多监管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在公共场所中,由于很多新型运动器材和活动所需器械需要专业人员的安置与监管,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管理层人员无法有条不紊的划分工作区域和范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由于工作人员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困扰。

1.3预防性卫生工作不到位对于公共场所而言,预防性卫生监管问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基本条件,其在规范日常的活动、预防违法行为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医疗机构、娱乐场所和酒店等存在众多的问题,而此些问题的根源均来自于预防性工作的不到位。在实际的日常工作运作中,卫生管理机构由于事先的选址和建筑卫生设计方面的问题,导致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受到了极大地影响。2公共场所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建立有效的公共场所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公共场所的情况,制定有效的公共场所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拟定的管理制度,对公共场所进行合理的管理。对于公共场所中的各类型基地,都予以相应的管理方案,给与相应的管理措施,对于各场所中的器械器材严把质量关,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公共场所管理工作人员身上,从而开展有效的管理。

2.2增加公共场所中卫生监督员数量并提高其素质首先,在管理人员未涉入工作之前,应重视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应对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不断加强相应工作的业务训练,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其次,应鼓励工作人员互相之间不断交流各自的意见,彼此熟悉管理方式和技能,掌握最新的监管方法策略,当人们有问题咨询工作人员时,可以很好地解答,提供准确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指导。

2.3加强预防性卫生工作依据公共场所中的各项管理条例,在许多公共设施未建成之前,应做好场地选择,质量检测等先前的准备工作,避免在工作完成后,由于众多的问题,而导致公共场所无法正常运行的麻烦。督促监管公共场所加强预防性工作,逐渐提高公共场所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保障法律的严格实施。3结语

现今社会,公共场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取少的一部分,他直接参与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突飞猛进,大多数人越来越重视参加到公共活动中,这就使得对于公共场所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公共场所中的卫生监管制度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过低、人员数量不足、服务态度差、预防性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场所的质量,在卫生监管方面也造成了许多障碍。为更好地发挥公共场所的作用,我们需要改善现有的状况,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杜绝违法行为,减少不公平事件的发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工作,重视其素质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公共场所环境[4]。并且加强预防性工作,提前的工作准备要远比之后的工作改变强的多,建立全面的咨询查询服务,保障人们的利益,努力做到资源共同分享的状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善卫生的监管条件,努力做好执法协调工作,保证卫生条件的正规化,卫生工作的经费和必要的设备也应充足。充实卫生监管人员队伍,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技术培训,确保卫生监管的力度能够让人们有充足的认识,并能够以此为基准,加强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能只是简单的宣讲或者是警告,要拿出真正的威信,严格合理执法,社会监督、人员监督共同互相促进,使工作能够完整顺利的进行[5]。尝试运用新的方法协助管理,比如可以利用社区管理、街道管理等大众化管理平台来共同执行管理制度,达到共奋进的目的。参考文献

[1]李贤冠.公共场所卫生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303-304.

[2]付庆玲,王智勇.五峰县公共场所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23-26.

[3]王振,张泓,范惠莹,等.上海市某中心城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3):46-48.

[4]田丰.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执法现状及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4):401-402.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公共场所;公用物品;卫生状况

[中图分类号] R18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c)-0131-03

公共场所是人群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公共场所使用的公共物品很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绝大部分公共用品经清洗消毒后重复使用,由于消毒不彻底,物品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导致传染病在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顾客与顾客之间传播,给顾客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1]。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要求,顾客用品用具要进行卫生学检测,每年不少于1次[2]。为了解宏伟区公共场所卫生现状,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提高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卫生质量,本站2013年6~8月对辽阳市宏伟区89家公共场所的各类公共用品进行了样品采集及微生物学检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宏伟区各类公共场所89家,其中,旅店业22家,洗浴场所39家,美容美发店28家。

1.2 方法

公共物品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3]进行样品采集,并按《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18204-2000)[4]进行微生物学检验;检验项目为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酵母菌,并按《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卫生标准》(WS205-2001)[5]对结果进行分析判定。布草类用品细菌总数应≤200 CFU/25 cm2,大肠菌群不得检出,致病菌不得检出;杯具用品细菌总数应≤5 CFU/cm2,致病菌不得检出;美发工具不得检出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宏伟区公共场所各类公用物品检测结果的分析

全年共检测样品401份,合格290份,合格率为72.32%;公共用品中理发用具的合格率最高(98.99%),拖鞋的合格率最低(43.48%),只在拖鞋中检出8例真菌阳性,其他致病菌没有检出,各类公用物品卫生检测不合格主要是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表1,表2)。

2.2 宏伟区各类公共场所检测结果的分析

旅店业大中型旅店(酒店及宾馆)检测合格率为83.33%;小型旅店检测合格率为54.55%。在洗浴场所中洗浴中心检测合格率为48.78%;大众浴池检测合格率为26.32%。可以看出大中型旅店和洗浴中心的公用物品合格率高于小型旅店和大众浴池。在三类公共场所中,美容美发店的公用物品合格率最高,合格率为89.74%;旅店业公共用品合格率为68.07%(113/166);洗浴场所的公用物品合格率最低仅为37.97%(30/79),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09,P

2.3 宏伟区不同公共场所拖鞋检测情况的分析

洗浴中心的拖鞋合格率较高,达71.43%(10/14),旅店业的合格率为57.14%(8/14),大众浴池的拖鞋合格率为29.27%(12/41),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3,P

3 讨论

本次检测结果表明,公共用品总体合格率较低。超标的指标是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并在托鞋中检出真菌。公共用品中理发用具的合格率最高,拖鞋的合格率最低,与赵宜静等[6]在2010~2012年研究的结果一致。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公共场所是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卫生状况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中有重要意义。公共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设备及物品与皮肤直接接触,如果公共物品消毒不彻底,易造成传染病传播,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7],因此,防止疾病传播是公共场所监测的首要任务。②经营单位卫生管理意识差,消毒工作流于形式,大型场所消毒管理措施比小型场所规范;消毒设施齐全,都有消毒柜,小型场所客流量较多,部分公共物品倍量不够来不及消毒就重复使用;小型场所资金投入不足,消毒意识薄弱[8]。个别单位即使配备消毒设备,也未按要求合理使用,甚至闲置不用,仅仅应付检查,根本达不到消毒的目的。③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建立卫生制度,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2]。本次检测发现经营者卫生制度建立不全,消毒管理制度欠缺,从业人员不知如何正确使用消毒柜,消毒液不知如何配比,消毒记录不全;消毒产品索证索票不齐全,消毒产品过期后还在使用;个别从业人员没有健康证和未经卫生知识培训就上岗直接为客人服务。从业人员应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2],同时,从业人员应加强卫生知识培训,真正做到“一客一用已消毒”,保证公共用品的卫生与安全。④在公共用品中大众浴池拖鞋合格率最低,并检出真菌,检测发现洗浴场所环境潮湿,长期不通风,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导致合格率偏低[9]。因此,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⑤卫生监督力度不够,重视发证,轻视经常性卫生监督,经营者为取得卫生许可,在审核验收期间积极配合,但取得许可之后对卫生管理不重视,这需要卫生监督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增加监督频次,规范公共场所管理,发现问题立即下达监督意见书,在监督中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使业主知法、懂法、守法[10]。在卫生质量上把关,使百姓放心使用公共用品。

公共场所是城市的窗口,关系着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应使城市的卫生管理走上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11]。全面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水平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闫平男,冷意,姚元庚.山东省公共场所消毒卫生管理现状与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16(1):50-52.

[2] 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Z].

[3] GB/T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S].

[4] GB/T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S].

[5] WS205-2001.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S].

[6] 赵宜静,胡析冬,杨敏娟,等.2010-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共场所公共用品卫生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3, 29(11):1377-1378.

[7] 徐彩萍,林清,康艳蓉,等.上海市闵行区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22-2124.

[8] 刘相亮.理发美容公用品消毒管理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6):746.

[9] 王娜新.营口公共场所公共用品检测方法[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6):660.

[10] 吕蓓,蒋斌,张英英,等.桐乡市公共浴池(用具)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12):2360.

[11] 蒋志兰.2007-2009年姜堰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11):2917-2918.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352-01

一、我国当前公共场所的治安状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快速向小康社会迈进。社会发展加快了,许多丑恶现象却也快速发展,正如温暖的春天,人们舒服了,可苍蝇蚊子的发展速度也加快了,如许多公共场所出现的、、、吸毒等危害社会治安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成因,找出相应的对策,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健全公共场所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才能保证公共场所的长治久安,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当前公共场所治安问题突出的成因

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

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同志,对在娱乐场所里出现的不正当活动认识错误:他们认为在娱乐场所里出现不雅行为无碍大局,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对改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是有利的;有的甚至认为不正当活动是娱乐服务场所的“添加剂”,能刺激娱乐服务业,有助于社会繁荣;有的则认为活动扩大了就业,减轻了社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等。

2.有禁不止,任其泛滥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明令禁止活动,但有些地方拒不执行,明禁暗赌,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许多地下、赌馆顺势而生。有的地方,镇、村(社区)领导参与其中,尤其是在农村家宴饭前饭后,许多农民群众也纷纷参与,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倒成了一种荣耀,一种时尚,殊不知,这是愚昧、落后、混乱的前奏。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必然给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审批把关不严,管理滞后

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申报带有从事等活动嫌疑的经营户审查不严,轻易批准注册登记,发给经营许可证。还有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只顾发证、收费,疏于管理,对早已超过社会需要的歌舞厅、卡拉OK厅等场所,仍不加限制地批准开办,致使不法分子肆无忌惮地进行违法经营活动。由于缺少宏观调控,公共娱乐场所的发展供过于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经营者采取违法经营的手段参与竞争。由于执法力有限,致使守法经营的场所冷冷清清,而违法经营的场所却生意兴隆,这种示范效应加剧了社会丑恶现象的发展。

4.法制不健全

对于打击和处罚公共娱乐场所内的不正当活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尤其是对查获的组织容留、介绍不正当活动的经营单位或经营者,在处罚上无法可依,不能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来制止违法行为。如在《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对于娱乐场所的界定就有法律漏洞可钻,这就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条例》的立法缺陷,使执行出现“折扣”成为无法避免的事实。

5.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隐患

公共娱乐场所灾害事故频发,尤其是火灾事故较多,总的来说,主要是重经济、轻安全的观念比较普遍,对公共安全缺乏考虑。有些场所的经营者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忽视消防安全,不愿在消防方面增加投入,不愿花钱整改,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这是公安消防监管不到位。

三、当前公共场所治安管理的对策

面对公共场所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作为管理者的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使公共场所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1.加强宏观调控,保持公共场所总量的相对平衡

政府各关职能部门,应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本地区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规划,引导各类场所合理布局,从宏观上进行总量控制,防止乱批、乱建,盲目发展,维持总量的相对平衡。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维护好场所秩序,通过严格执法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取缔非法行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贯彻群防群治方针,广泛开展治安宣传教育

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既需要公安机关、文化等部门加强管理,又需要场所经营者、从业人员和广大群众的自觉维护。一方面,文化部门应经常向公共场所的领导、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宣传安全管理和防范知识,运用网络、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参与公共场所社会活动的广大群众进行治安防范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贯彻群防群治的方针,依靠单位、企业的党政领导,发动从业职工结合本职工作,协同文化、公安、工商、税务、旅游等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

3.健全法制,依法治理

建立完善的公共治安管理法规体系,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才能有法可依,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首先,应根据新时期公共场所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公共场所管理法规、制度,以加强对公共场所治安管理工作的指导。其次,在建立、健全较为完整、系统的法规体系之后,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治安工作责任制,严肃政风政纪,严查不良行为,依法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

4.加强安全检查,及时消除治安隐患

治安管理部门应经常亲临现场进行检查,保障公共场所的安全。对可能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的爆炸、火灾、触电等不安全因素,对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治安管理部门应及时督促整改,拒不改正的,要对直接责任人及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罚,促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或不具备开业条件的,要进行停业整顿或坚决依法取缔。

5.加强治安巡逻,集中力量整治突出问题

建立人民警察巡逻体制,是新时期维稳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提高公安机关对公共场所动态控制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要使武警巡查成为一项常规的工作,这是社会需要和人民的期盼。特别在重大节庆日里,公共场人多事杂,要加强巡警的巡逻工作,提高人民警察在公共场所的出现率,充分发挥武装力量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震慑作用,有效预防和抑制公共场所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上一篇:公安机关督察条例范文 下一篇: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