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17:30:57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海南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

(一)考察概况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前言或序言。通常包含以下一些内容:有的重在介绍起因,简述本次考察的动因及背景,指明为什么要对某地区某项目进行考察等;有的主要简述过程,叙写本次考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及考察方法等;还有的侧重说明情况,介绍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突出成绩、显著特点、典型经验及对其考察的意义作用等。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篇幅不宜太长。

(二)考察内容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主体。要写出考察对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做法、基本经验、突出成果等。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

采用纵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逐“点”叙写。即以作者的考察活动为线索,把参观的若干个单位、走访的若干个人、考查的若干个“点”串在一起去写。既要交代各“点”情况,又应突出考察重点。有时还可以对每个点侧重讲一个特色或一条经验,防止报告内容重复。另一种是按照考察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顺序来写。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可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写,然后归纳综合其做法和经验。

采用横式结构的考察报告,主要是按照考察对象的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点体会或认识来分别组织材料,逐项加以叙述或论述。采用这种写法要在材料的筛选分类和各个小观点的提炼上下功夫。为使叙述眉目清楚,对于各个相互并列的内容往往要分段叙写或者用小标题分隔。各段的小标题或头一句话就是小观点,它们与考察报告的主题或总观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采用合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按总分式或对比式安排材料。总分式安排,就是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先从总体上展现概貌,然后分述各部分内容;或者先分述各部分内容,然后从总体上加以概括和深化。对比式安排,就是将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或者将某一考察对象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将考察对象的情况与本单位的情况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区分优劣,突出考察成果,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

(三)收获与启示部分

这是考察人员谈收获、讲认识的部分,以议论为主。在这部分内容中,有的是对考察对象提出总的印象和看法,总结本次考察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有的是对考察内容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和升华,指出其具有规律性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有的是根据考察的情况和结论,联系本地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学习与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部分内容具有结论性、启示性和参谋性,是对报告主题的深化和升华,虽不宜详写,但不可不写。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要点

考察报告是用来反映考察情况、传达外地经验、为本单位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提供参考的。因而对其材料的真实性、经验的先进性、观点的新颖性和内容的适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写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是考察要细。细致地、系统地观察,充分地详尽地占有材料,是考察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浮光掠影式的考察或者满足于掌握考察对象准备的某些情况简介材料,那就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考察报告。一般来说,考察报告的写作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考察目的。单位派出人员考察通常有两种动因:有的是为了打破本单位封闭保守的现状,让干部职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开扩视野,解放思想;有的是为了针对性地解决本单位改革发展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吸取和借鉴外地的宝贵经验。对于领导者既定的考察目的,撰写人员应心领神会,并从考察目的出发,牢牢把握考察的范围与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积累相关材料,做到考有所向,察有所获,胸中有数。二是要有相关的业务知识。确定考察目标后,考察人员应加紧做好与考察课题相关的知识准备工作。要主动熟悉和钻研与考察课题有关的理论或业务知识;学习和重温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报刊资料;尽可能提前收集掌握一些与考察对象相关的史地材料或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考察工作的主动权。三是要有科学的考察方法。考察中除认真看资料、听讲解和实地察看外,还应采取个别走访、小型座谈、参与当地某些活动等方法,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记录第一手材料。占有材料越充分,考察报告的内容就越厚实。

其次是开掘要深。考察报告的写作中有一种通病,就是过程细,内容杂,篇幅长,像是一篇考察活动的“流水账”,让人看后不得要领,甚至引起领导厌烦。这类报告的失误就在材料的梳理和开掘上。一般来说,考察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其材料往往比较分散、零碎,往往只是些表面的事态,还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只有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明确的结论和观点,提炼出报告的主题思想。实践表明,对考察材料的深度加工是写好考察报告的前提。对考察材料开掘越深,认识越准,写出的考察报告才越有参考使用价值。

最后是选材要精。有了明确的结论和观点之后,就要根据这些结论和观点来选取和组织材料。通常的做法是,先要对掌握的素材特别是例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将观点和例子对应起来,组合成一个个有观点、有材料的“文章块”,再把这些“文章块”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便是一篇完整的考察报告。可见,要使报告有深度、有分量,除了观点必须正确外,还须在选材用材特别是选用例子上下功夫。一要选用恰当的例子,防止例证不充分或观点例子“两张皮”;二要选用有代表性的例子,确保经验本身的先进性;三要选用典型的例子,体现报告内容的指导性;四要选用新颖的例子,使报告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总之在考察材料充分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选取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考察的结论和观点。只有观点正确,选材精当,写出的考察报告才会有质量,有分量,有较大的参考使用价值。

考察报告范文(一)

考察内容:关于人防通风设备及水箱确定

考察厂家:河北科力空调工程有限公司

考察地点:河北省枣强县富强北路167号

参加人员:潘工聂瑞生(建设单位)陈志国(北区监理)

公司以“冀峰”商标注册,主要产品有:空调系列产品:FP系列风机盘管、ZK系列空调机组、FK系列铝合金风口、FHF系列防火调节阀、HYF系、排烟风机,消声器、冷却塔等:

工业搪瓷制品:SMC水箱、不锈钢水箱、搪瓷水箱、镀锌钢板水箱等。

管道、罐系列产品:管道、罐、大口径PVC、PE管道、瓦斯管道等:

消毒剂系列产品:一元化粉状二氧化氯消毒剂、中央空调清洗剂、油井解堵剂、灭藻剂、脱色除臭剂等:

新材料系列产品:防眩板、护栏、护网、污水厂用转碟曝气机、拉挤型材、格栅、填料、采光板及各种玻璃钢制品等30个系列、280多种规格,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

首先去的是通风管道加工基地,查看风管加工情况,加工区正在加工通风管道,原材料为热镀锌板,经检查为?0.75mm,外表镀锌层光亮,没有氧化脱层现象,板材平整。管道法兰平整,风道规矩。车间各种设备正在运行,有折边机、咬口机、数字折方机、等离子切割机等。加工完的通风管道标准,工艺先进。然后去可库房查看人防专用通风设备,有防爆波阀和除湿机,过滤器和人防两用风机,库房宽大平整,设备码放整齐。

最后去玻璃钢水箱生产基地考察,首先查阅厂家资质原件,经查阅核实资质齐全有效。然后去车间实地考察生产情况,车间内各种设备在运行,设备齐全、先进。水箱的玻璃钢板块尺寸一致,孔距一致,韧性大,板材码放整齐。

对该公司考察分影像资料介绍、查看生产现场和参观材料库、成品库。总体感觉原材料存充足、生产工艺先进、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使用该公司产品应放心,质量有保证。

考察报告范文(二)

为提升我学区幼儿园办园理念,积极探索新时期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我们于XX年6月16日由教体局吴局长带领三所学区校长、研训室人员、各校的宿管人员30人,对围场的四合永学区幼儿园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现将参观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办园特点

1、基本情况

围场县四合永学区服务于四合永镇、广多镇,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与我学区经济状况相似。

2、幼儿园建设特点

(1)基础设施完善。一是领导重视,全力建园。政府在历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中,都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力宣传,提出目标要求,并且常抓不懈。二是社会支持,原来小学合并的校舍,经过改扩建全部给了幼儿园,因此建筑面积非常大,各室齐全,活动场地富余。三是自己动手,勤俭建园。各幼儿园面对办园时间不长,设备积淀薄弱的现状,积极筹措资金,添置教玩器材,并发动教职工修旧利废,尽力保证保教活动正常开展。我们参观的两所幼儿园的室外大型玩具(包括自制)都达到五件以上。室外壁画、室内布置、活动场地等都做到了美化、绿化、儿童化,给幼儿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2)整章建制,管理规范。参观的两所幼儿园都能根据《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等政策条例规定,结合本园实际,制定或修改了教学管理制度、幼儿一日生活制度、家园联系制度等多项制度,使园务管理有章可循。

(3)面向全体,发展特长。培养能力,提高保教质量。为了促进教研教改,深化教学改革,两所幼儿园都能积极组织教职工进行学习,讨论新大纲,刻苦钻研新教材,办公室醒目的地方都张贴上办园宗旨和五大领域教育目标。和字幼儿园为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建立了幼儿社会活动室、音乐活动室、家园活动室等大型活动室,使幼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有作为,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幼儿体会到音乐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感受到了活动的成功感。

(4)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坚持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他们发动教职工献计献策,充分利用当地秸秆、沙石、蛋壳、铅笔屑等废旧材料装饰教室,如四合永幼儿园为幼儿设置了戏水池、投掷桶、自制滚筒、和字幼儿园在室外活动场地上画上了孩子做操、排队占位的图案标记、特别是别致的动物钻洞式墙体,设计新颖、巧妙。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5)加强督导。实行定级定类管理。几年来四合永学区根据河北省幼儿园验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对所辖幼儿园全部进行验收,分出一类园、二类园、三类园、三个档次,有力的促进了全县幼儿保教水平的提高。

二、围场县幼儿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小分校建立幼儿园,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2、加大宣传力度,实行学前三年教育,保证4、5、6周岁的幼儿全部入园。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

3、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解决幼儿多玩教具少的问题。

4、环境布置幼儿化。室外活动场地、大型器械供幼儿玩耍,室内壁画高墙与低墙巧妙结合,桌凳符合标准,玩具厨向幼儿开放,从根本上解决小学化倾向的问题。

三、影响和制约我学区幼教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普三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学区以学前教育三年普及程度为重点,遵循“先抓园舍等基本的办园条件落实,保证幼儿先入园,再抓办园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几年来,尽管纵向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总的来看,我学区幼儿园建设在数量和规模发展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园舍大受局限,以前村小合并以后,部分学校没有用于幼儿园改造,而是由村部直接卖给个人或直接占有,更让人痛心的是部分幼儿园即便没有被村部直接占领,也和幼儿园在一个院里办公,对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资金、人才、管理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等高质量的教育核心资源也相对缺乏,我学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困惑。

1、基本建设有待规范化。由于部分园所对国家提出“为幼儿创设适应的教育环境,”的基本要求认识上有偏差,低成本运作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室布置、桌凳小学化,大部分幼儿园没有玩教具购置计划,并未安排专项资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总体上看,幼儿园玩具种类不全,数量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幼教工作的需要。

2、教育行为有待科学化。在下乡视导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把应试教育作为立园之本。突击表现在:一是语言、数学训练较多,其余课程严重不足。二是按小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且把识字、计算能力当做衡量保教优劣标准。有的幼儿园私自学习小学一年级知识,留家庭作业。三是幼儿活动形式单调。有的教师往往就内容论活动,把组织幼儿活动看做一种程式,按部就班履行自己职责,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每天上几节课,一日活动安排乏味,上课不是以游戏为主,未能满足幼儿好奇心、求知欲、违反了《纲要》的规定,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

3、教师配置和管理有待标准化。目前,我学区幼儿班、幼儿园教师配置和管理比较混乱。一是有部分代课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上岗合格证。二是教师配置缺乏稳定性。有的学校把从事多年幼教工作的老教师调到普教,而把从未从事幼教工作的普教老教师调到幼教。三是服务意识差。有的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任务理解不透彻,认识不明确,服务项目少,工作不到位。如:幼儿离园时间安排不合理,与农村家长下地干活时间冲突。

四、关于加快我学区幼儿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园条件。各幼儿园拟定添置玩教具计划,及时增补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幼儿智力开发和品行培养的玩教具,定期维修、更换院内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使办园条件逐年有所提高。

2、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各幼儿园、幼儿班室内外环境建设,要注意与小学的区别,增强对幼儿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工作范畴,认真贯彻新《纲要》精神,把五大领域课程开齐、开全、开足采取多样形式,游戏贯穿课堂活动始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高质量的幼儿园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各幼儿园、学前班要把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当做大事来抓。力争三年内使目前的在职幼儿教师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这就需要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教体局、学区中心校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研训基地,在园内开展“吹、拉、弹、唱、跳、写、画、做编导”十字练功活动,指派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员,互帮互学,提高全体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幼教质量。狠抓保教常规,健全业务活动制度,改革传统的教研方式,加强幼儿园自身的园本研究,联系日常的教育教学具体事件和教育行动进行行动研究,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集体性研讨,认真学习幼儿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要以游戏为主,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一日活动主要包括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游戏活动等,要加强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得每位教师从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抓出典型、树立样板,带动其它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在动态活动中提高幼教质量。

5、加强学习,提高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各园要以“为社会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宿,提高保教质量,使幼儿入园后舒心,家长放心。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政策;过程;实证分析

[作者]龚志祥,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法学博士。武汉市,430074

[中图分类号]13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008-010

鄂发[1995]26号文件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扶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尽快摆脱发展困境,促进恩施自治州同全省一道共同奔向小康而出台的政策,也是湖北省第一次专门就省内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而出台的最高规格的文件。

一、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背景分析

(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自治州或恩施州)于1983年12月1日成立,是全国成立时间最晚的自治州,现州庆日为每年的8月19日。恩施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处湘鄂渝三省(直辖市)交界处,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北与本省神农架林区相连,东面与本省宜昌市接界,是我国中西两个经济带的结合部,属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恩施自治州国土面积24061.25平方千米,占湖北全省总面积的12.89%,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区占29.4%,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占27%。全州可耕土地偏少,人均耕地1.17亩。州境内气候的分布,在时间上具有冬暖夏凉、雨热同期的季风性特点,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湿重,雨量充沛,长江横穿本州东北角,州内流程39公里,属著名的长江三峡地域。省内第二大长江支流清江发源于恩施自治州境内利川市,干流全长425千米,州境内流程305千米,流域面积10893平方千米,是全州主要经济带。

恩施自治州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独特、拥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山区。由于地理条件的优势,恩施州具有从南亚热带到寒温带各种动植物生存的环境,生物资源不仅以丰富性、古老性和多样性著称,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全州植物资源有215科、900余属、约3000种,动物资源146科、500多种。恩施自治州的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煤、天然气和风能。全州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共有大小河流60多条,总流域面积21801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99.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09万千瓦,可开发量349.1万千瓦,占全省的10.6%。本州岩溶发育强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储量丰富,类型为裂隙岩溶水,储量64亿立方米,占全州水资源总量的21.4%。恩施自治州已探明煤炭储量2.19亿吨,居全国第26位、全省第一位,年均开采量约120万吨,占全省开采总量的19%。天然气资源,储量达110亿立方米,现已铺设输气管道至利川、恩施两市,并已正式通气点火,风能理论蕴藏量为50-6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36万千瓦。州境矿产门类较多,储量丰富。恩施自治州已探明矿产60种,产地366处,铁、煤、石煤、天然气、磷、黄铁矿、耐火粘土等7种矿产,居全省第一位。恩施州硒资源极为丰富,分布广,含量高,居世界之首,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前景广阔,将为世界70%以上缺硒地区带来福音。州境地形以山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溶洼众多,峡谷幽深,奇峰异洞,山青水秀,深山之中珍藏着无数胜景,加之,土家族人在州境繁衍生息了数千年,他们勤劳、勇敢、智慧,与苗、汉等民族人民一道创造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和人文景观。全州基本形成了三大旅游景区,即巴东神农溪旅游景区、恩施清江旅游景区、利川腾龙洞旅游景区。

(二)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的三个考察报告

1995年3月,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学习考察团到周边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黔江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其中州委政策研究室派出了两位同志随团考察。湘西自治州和黔江地区都是与恩施自治州紧密相连的地区,当时的黔江地区属四川省(现为重庆直辖市所属),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由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等五个自治县新组成的一个地区。恩施自治州与这两个地区同属于武陵山区,区域特点大体相同,都是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贫困地区,人口结构类似,人口密度和人均占有耕地也相差无几,只是恩施州的总面积和总人口分别比湘西和黔江要多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开展对这三个地区的比较研究对恩施州的发展定位有其现实意义,有利于增强上级机关作出帮助恩施发展的决策科学性和政策的目标性。

恩施州委政策研究室的两位同志考察归来后,形成长达万余字的考察报告。考察报告首先用事实讲述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川湘鄂边区中的地位迅速下降,其次介绍湘西、黔江发展历程和经验,最后记录两位同志的思考、启示和建议。考察报告得到州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但是在送省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参阅这件事上遭到州里个别领导的质疑,认为是在捅娄子,给州里摸黑出丑。但是,州委政策研究室最终还是把考察报告送到了省里,最终引起了省主要领导和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为恩施发展带来一片生机。

考察报告用近九年的数据对比,十二项宏观经济指标走势来说明恩施州这九年来在发展上远远落后于湘西和黔江两个相邻地区。这十二项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水平、工农业总产值及人均水平、工业总产值及人均水平、农业总产值及人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人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及人均水平、地方财政支出及人均水平、银行各项存款年末余额及人均水平、银行各项贷款年末余额及人均水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均水平、职工年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报告比较分析指出近九年来恩施自治州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长速度在12项指标中有10项位居末尾,有2项位居中间,说明已经处于落后状态。从人均水平分析,1985年时,恩施州有2项处于首位,6项位居中央,其余4项有2项比湘西低,2项比湘西高(黔江缺资料),处于末位的没有;而1994年时,恩施州有6项指标降到了末位,5项位居中间,其余1项略高于黔江(湘西缺资料),处于首位的没有。考察报告认为恩施州这些年来在武陵山区中经济增长最慢,现有水平最低,质量最差,经济发展动力显得最为虚弱,最终导致社会事业发展迟缓。

考察报告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湘西经验和总结出对恩施自治州的一些有益启示。报告分析认为,按国民生产总值计,从1985年起,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就一直领先于恩施自治州,1986年至1994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比恩施自治州高3,49个百分点,人均水平1994年比恩施自治州

多400元。报告从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湘西自治州发展这一角度出发来介绍湘西州如何抓住机遇求发展。一是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十分重视,省委书记王茂林多次带领省直各部门负责人到湘西自治州逐县调研,回省后又找省委省政府领导一个个交换意见,找省直部门一个个听取汇报,酝酿、商讨举全省之力支持湘西自治州脱贫致富的具体办法、政策和措施;二是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抓住机遇,及时出台了《关于支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意见》(1994年湘发第17号文件),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1994年湘委第23号文件)。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对湘西自治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对湘西具有比较优势的五大支柱产业的扶持、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它地市和省直部门对口支持湘西自治州各县市、交通建设、邮电通信、电力、财政金融、干部交流、教育卫生文化、农村发展等各方面;两个文件操作性强,措施具体实在,有责任目标和实施的规划步骤;文件动员的面很宽,基本上是举湖南全省各部门、各地市之合力,政策内容全面,指标具体,涉及到湘西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三是行动迅速,落实力度大。包括两个方面:(1)湖南省直各部门各地市行动迅速,落实快;(2)湘西自治州十分珍惜这次历史性发展机遇,上下齐动,抓紧落实。考察报告还结合恩施自治州的情况给出一些有益启示:一是要增强机遇意识,并坚信湘西自治州能争取到的机遇,恩施自治州也一定可以争取到。二是要克服畏难情绪,建议恩施自治州完全应当理直气壮地走出去,不应当缩手缩脚,不应有任何畏难情绪。三是要采取正确方法,耐心做大量过细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动人,锲而不舍,要争取让上级领导对恩施州情况了解透彻,增强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四是要求真务实,百倍珍惜发展机遇,狠抓落实,湘西经验充分证明只有抓落实了,才算真正抓住了机遇,抓好了机遇。

(三)湖北省主要领导调研

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送到省委省政府的考察报告引起了湖北省主要领导和决策机构的高度重视,为促成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恩施自治州调研起到一定作用。州委政策研究室关于《恩施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在川湘鄂边区中的地位迅速下降》的考察报告送到省相关部门和领导手中一个多月,省长蒋祝平和省委副书记杨永良于1995年6月率省直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恩施自治州调研,调研组用10天时间考察了解恩施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省调研组一行深入八个县市,察看了一批骨干企业和正在建设的重点工程,看了一批不同类型的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基地,走访了部分农户、学校,拜访了部分扎根山区的科技工作者,沿途听取各县市的工作汇报并交换意见。省调研组一行还实地参观考察了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县和重庆市的黔江地区部分地方。最后,省调研组听取州委州政府关于恩施自治州的全面汇报,使调研组对恩施自治州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调研组还听取恩施自治州对省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恩施自治州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作准备。

省调研组在恩施自治州调查研究时,省长和省委副书记代表省委省政府分别表态,代表省委省政府来看望大家,来认认门,认认人,向大家学习,实地考察了解恩施自治州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省长蒋祝平说:“这次调研回去后,结合你们反映的情况和提出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还要召集省直有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打算制定一份扶持恩施州加快发展的正式文件。”“对你们提出的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着网开一面,尽力支持的要求,进行研究。凡属在这里有条件解决的,就解决答复,一时确实不能解决的,我们带回去研究,再作答复。”省委副书记杨永良说:“恩施州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朴实,资源丰富,潜力很大。……我相信,通过这次调研,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工作的领导。”“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回去以后,省委、省政府将研究制定支持恩施加快发展的政策。恩施州也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全州人民的积极性,共同加快自治州的发展。”省调研组明确表示,这次到恩施自治州来调查研究,一是学习恩施州广大干部群众建设山区的好经验、好作风;二是了解恩施州当前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省调研组在实地参观考察了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县和重庆市的黔江地区部分地方后认为,人家采取什么有效政策,我们可以先学过来。省调研组还了解到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湘西自治州的政策放得很宽,扶持的力度很大,下的决心也大。湖南省委书记王茂林同志在湘西自治州检查工作时讲到了“三个有利于、两个一切”(只要有利于自治州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湘西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自治州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一切措施可以采取,一切政策可以实行),认为这“三个有利于”和“两个一切”,我们可以借鉴过来。

省调研组这次考察对扶持加快恩施自治州发展达成了共识。认为恩施自治州在湖北省的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必要而且能够把恩施自治州建设成为湘鄂川黔边界经济最活跃、社会事业最发达的地区,应该把恩施自治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省长蒋祝平要求省直各部门和地市在支持恩施自治州发展上要动真感情、下真功夫,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扎扎实实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他强调,扶持恩施自治州加快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是全面振兴湖北省经济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是全省上下、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举全省之力,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为恩施自治州人民多办几件实事,促进恩施自治州人民同全省人民一道共同奔向小康。

二、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分析

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上报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川湘鄂边区学习考察报告引起了省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均作出重要批示,促成了省调研组的到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主持下,中共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还亲自参与了鄂发[1995]26号文件初稿的起草工作,为促进恩施自治州加快发展的鄂发[1995]26号文件的出台立下了汗马功劳。恩施自治州民委为了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文件早日出台,先后两次到湘西自治州考察学习,把湖南省如何支持湘西自治州的文件摘抄汇编送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把湖南省支持湘西自治州发展的经验向州委州政府和省民委汇报,先后三次召集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参与文件初稿的草拟工作。1995年12月8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恩施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并以鄂发[1995]26号文件正式下发全省各部门各地市州执行,为恩施自治州加快发展给予了极好的政策支持。鄂发[1995]26号文件共38条具体政策内容,所以恩施自治州将其简称为“省38条”或“38条”。

(一)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要素分析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颁布对促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政策效果十分明显,是“我州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以来含金量最高,操作性最强,深受民族地区欢迎的好文件”。鄂发[1995]26号文件作为民族政策进行解读和研究,有利于更成熟地促进恩施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政策出台,对恩施自治州将来争取更实在的民族政策会有一些帮助。

鄂发[1995]26号文件是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总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湖北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一个具有很强政治性的文件,因此,从大的原则看,该文件是一项政治政策。鄂发[1995]26号文件是一个综合性的文件,是为了促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面全方位发展而出台的民族政策,从具体内容上看,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因此,该政策既是政治性民族政策,也是民族经济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民族社会政策等。

鄂发[1995]26号文件所要解决的民族政策问题应是恩施自治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不够的问题,以发展为主题,也是解决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从政治角度看,鄂发[1995]26号文件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是贯彻党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政策,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是政治任务。从经济角度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全省相比主要是发展上不平等,实力落后于全省和周边地区,主要是:基础设施差,资金积累能力弱;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少,财政困难,后劲乏力,群众收入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重点突出以发展为主线,尤其以加快经济,提升增长速度,资源开发,增加经济总量为重中之重。全文件共38条,其中26条涉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和要求,4条涉及教育发展,2条强调发展科技,关于卫生、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文明建设各1条,鼓励恩施州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求恩施州各级党委和政府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进取1条,最后1条就是所有同类文件都有的内容,如原有文件要求与之相抵触的,以本《决定》为准1条。总之,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目标就是要使恩施自治州尽快摆脱发展困境,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促进恩施自治州与全省一道共同奔向小康。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系统可作如下归类:

1、民族政策主体,包括决策主体、咨询主体、执行主体和监控主体等。根据文件的文号可知鄂发[1995]26号的民族政策决策主体是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决策人应是省委书记、省长,再就是副书记和副省长。咨询主体应是所有参与鄂发[1995]26号咨询的机构和个人,湖北省省长于1995年6月所率到恩施自治州调研的省直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是咨询主体的一部分,省委政策研究室和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应是政策咨询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还应包括向省委调研组汇报工作的恩施自治州的领导。执行主体很宽泛,省委省政府、省直各有关部门、州委州政府、州直各有关部门、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委政府和县市直部门等,还有各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各级学校、科研院所、部分企业等。监控主体以自我监控为主,文件同时隐含省委省政府和恩施州委州政府是主要的监控主体,各级民委机构具体实施监控和督办,还有财政、审计部门。但文件没有明文规定谁来监控鄂发[1995]26号文件执行的全过程,如何监控也没有作出规定,政策监控主体和监控机制缺位,不过鄂发[1995]26号文件在下发执行过程中,州民委与州直有关部门联合制订了几个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文件,与州教委、州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高寒乡民族教育补助款使用管理办法》,与州卫生局、州财政局联合制订了《少数民族医疗减免费使用管理办法》,同时,制定详细规划,加强资金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请财政、审计专业人士授课,配备统一的资金管理设备,加强监控力度,再就是与相关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专门就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高寒乡民族教育补助款以及少数民族医疗减免费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纠正出现的偏差。这算是对鄂发[1995]26号文件执行进行监控的一种弥补,不过从此例中也可知监控主体之多。又如,文件第28条规定“九五”期间,由省教委和团省委负责协调,组织省直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捐资帮助恩施自治州兴建或完善120所希望小学。由团省委牵头在全省内筹集希望工程基金3000万元,其利息用于救助失学儿童。此条中的执行主体有省教委、团省委,省直机关、部分企事业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还有相关金融机构、恩施州的有关部门、文件涉及的有关学校参与,也是民族政策执行主体,建设学校过程中,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也要进入,作为民族政策执行主体而存在,工程竣工后还存在验收和决算,因此,还有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审计部门作为民族政策监控主体参与政策过程,当然省教委和团省委同时也是监控主体。

在鄂发[1995]26号文件出台执行的同时,省人大通过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将支持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法规的形式,规定恩施州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从法律上保障和尊重恩施州的自治权。把政策执行和监控上升到法律层面,增强了主动性、稳定性和严肃性。

2、民族政策客体。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实施空间来看,民族政策客体应是恩施自治州境内所有受益者、需进行开发的一些资源、要改造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及湖北省内需要向恩施作出支援扶持的单位和个人。就恩施自治州境内来看,州委州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部门、各县市委政府及其所属有关部门、有关学校、科研单位、部分企业和个人都是民族政策鄂发[1995]26号文件的客体。如,文件第28条(见上)所涉及的民族政策客体应是需要建设的120所希望小学和3000万元资金利息所救助的学生,同时还包括进行捐资建校的省直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

3、民族政策环境。鄂发(1995]26号文件出台大的政策环境是国家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也是外在政策环境;内在的政策环境有恩施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等,还有恩施自治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矿产、生物、气候、水利等;恩施自治州各族群众和领导盼望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决心以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意识到恩施自治州发展在全省的重要地位也是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环境,如果没有恩施州委政策研究室的三个考察报告送到有关决策人参阅,实事求是反映恩施自治州的现状,没有省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政治责任感,鄂发[1995]26号文件出台的希望是很小的。

(二)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效果分析

鄂发(1995]26号文件所涉及的大多数民族政策条文执行的时间应在1995年至2000年这个

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九五”时期,也有一些是没有规定具体终止时间的,如文件第28条规定由团省委牵头在全省内筹集希望工程基金3000万元,其利息用于救助失学儿童。文件第29条规定省计委、省教委每年安排一定的省重点院校招生名额给恩施自治州。还有一些条文是以完成政策任务为终止期限,只设定一个最后期限。

鄂发[1995]26号文件出台后,州委州政府首先把文件中的38条按照政策内容逐一分解到州直34个相关部门和县市,实行对口衔接进行落实,其次州委州政府领导带队赴省汇报,争取政策落实措施,加大政策落实力度。1996年9月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率省直30多个部门到恩施自治州召开全省首次民族地区工作会议,为落实鄂发[1995]26号文件,促进恩施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场办公。根据鄂发[1995]26号文件第26条规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在1996年10月22日下发了鄂政发[1996]82号文件即《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616”工程开展对口支援恩施、建始、来凤、长阳等四县市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了对口支援工作的任务,即各由一名省级领导牵头,率领6个单位(省直2个部门、1家银行、1个大中型企业、1所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1个省辖市)组成支援团,对口支援民族自治地方1个县市,每年为每个受援县市至少办6件有一定影响的实事,就是“616”工程。文件要求本着“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急事早办,可办先办”的原则,支援团每年要统筹协调,作好部署;受援单位也要相应建立工作责任制,予以积极配合,确保所办好事与实事的落实,以取信于民族地区和广大干部群众。1997年州政府办公室下文要求各县市人民政府和州直有关部门总结检查26号文件贯彻执行情况,后由州民委汇总以恩施州民字[1997]54号文件即《恩施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1995]26号文件的情况汇报》。1998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在恩施自治州召开办公会议,后又下发了鄂办文[1998]25号文件,对鄂发[1995]26号进行强调与完善。州委州政府又主持州直有关部门再次检查鄂发[1995]26号文件贯彻执行情况,由民委牵头汇总后以恩施州民字[1998]50号文件即《恩施州贯彻鄂发[1995]26号文件、鄂办文[1998]25号文件的情况汇报》,向州委、州政府和省民委作了汇报。

鄂发[1995]26号文件具体的政策效用如何,以1997年全州汇总统计数据为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贯彻鄂发[1995]26号文件争取资金总额达16.89亿元,其中无偿资金1.3亿元。全州贷款余额65.18亿元,增长幅度高出省平均增幅3.79个百分点,金融部门三年免交二级准备金18872万元,免购国库券7600万元,免购金融债券3550万元;援建的120所希望小学,1997年底到位资金1425.49万元,85%的希望小学竣工;“616”对口支援三县市落实项目50多个,到位资金4650万元;扶持民族教育、卫生事业,四年共拨付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1000万元,高寒乡教育补助费96万元,少数民族卫生医疗减免费480万元。另据恩施州民字[1997]54号文件反映,鄂发[1995]26号文件的38条规定中,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有25条,完全按照文件落实的只有5条,部分落实或正在落实的只有17条,完全没有落实的有3条。再看“九五”末期(2000年)的一些统计数据,全州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6419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实现488758万元,增长3.35倍;工业总产值6819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258645万元,增长2.63倍;农业总产值4700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243437万元,增长1.9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96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153769万元,增长2.79倍;全地域财政收入133100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47339万元,增长2.81倍;银行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239825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174730万元,增长7.09倍;银行各项贷款年末余额910986万元,而政策出台前的1994年为340802万元,增长2.67倍。从政策过程和政策结果中可见鄂发[1995]26号文件在促进恩施自治州发展中起到了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

鄂发[1995]26号文件帮助恩施州切实把握住一系列重大的投资机遇,使恩施州逐步进入了投资高峰期。“九五”时期,全州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9.72亿元,为“八五”时期的1.88倍,年均增长25.1%,相当于建国后至1995年45年间全部投资总和的1.43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这一时期,全州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1个,累计完成投资近32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56.61亿元的56.48%,成为全州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全州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电力、城市市政等基础设施投资达37.2亿元,是“八五”时期的3.69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八五”时期的26.4%提高到33.9%。“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由62.20亿元增长到120.96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由34.99亿元增长至79.97亿元,财政收入由5.73亿元增长至10.6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人均3685元增长至人均56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851元增长至1520元。

鄂发[1995]26号文件根据恩施州的实际情况,对恩施州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实行重点支持,对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大拉动作用的一些项目,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全力支持。领导重点研究,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向国家积极争取,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支持恩施州的交通项目,着力缓解交通“瓶颈”制约,为恩施州发挥后发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投资120亿元的水布垭水电工程,在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坝址最后确定在恩施州巴东境内,并于2002年正式开工,对建设恩施州清江流域经济带将起到重要作用。在宜万铁路的立项争取工作中,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积极向国务院领导和上级部门汇报,把恩施州的发展当作全省的大事要事对待,使投资180亿元的宜万铁路报经国务院批准于2002年7月由国家计委正式立项,控制工程万州长江铁路大桥2002年已动工。一大批水利、水电、公路、城市建设、教育、生态环境、农村饮水等项目投资建设,将为解决恩施州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事关恩施州各民族发展的重大项目的立项开工建设,均与“九五”期间的积极争取有关,与鄂发[1995]26号文件有关,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民族工作的重视有关,体现了民族工作无小事。2003年,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省扶贫办《关于加大对恩施州扶持力度的意见》,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

三、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评价

(一)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定位

曾说:“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正如鄂发[1995]26号文件所说,“恩施自治州是我省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地区,尽力帮助他们加快发展,是全省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全省各级部门,都要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维护民族团结、振兴湖北经济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恩施自治州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果没有包括恩施自治州370万各族群众在内的贫困地区达到小康,就不能算是全省实现了小康目标。”“加强恩施自治州的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重大举措”。从省委省政府的角度来看,对恩施自治州的重视确实达到了,坚决贯彻了中央精神,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足见当时湖北省领导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责任感。这与当时的省委书记贾志杰本人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他曾在甘肃省任省长多年,甘肃省是个多民族省,居住有藏、裕固、蒙古、哈萨克、回等少数民族,建立有多个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因此,贾志杰对党的民族政策有正确态度,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政治性、敏感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省主要领导不仅从认识上具有政治家的远见,从行动上也能说明其重视民族地区发展的决心和对宪法及有关法律的尊重,充分体现了对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视和实践精神。可是,恩施自治州本身重视不够,主要领导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熟悉,没有吃透鄂发[1995]26号文件精神,认识不到位,坐失部分发展机遇,实在可惜。省直部门没有接受系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政策执行不积极,没有后续措施跟上。从此例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一部好的民族政策出台是其基本前提,各级领导部门和主要领导尊重少数民族意愿情感和具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要某一环节的领导认识水平和高度没上去,不懂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会使民族政策效用大打折扣。

鄂发[1995]26号文件从总体上说还是有政策执行时间问题,主要是在“九五”计划期间。可是民族问题、民族发展和民族地区发展都是一个长期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是短期能够彻底解决的。恩施自治州没有推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将这些对恩施自治州发展起很大推动作用的政策长期化,写进湖北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细则中去是一重大损失。鄂发[1995]26号文件第3条规定“省里编制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要有体现加快恩施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做到举全省之力,大力扶持和支持恩施自治州的发展”,可是,恩施州在“十五”计划期间没有争取到新的民族政策出台,举全省之力支援恩施自治州发展的政策失去了连续性,实在可惜。由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期全力援助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发展,使紧邻龙山县的恩施自治州的来凤县倍感压力,与龙山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武汉市对口支援来凤县。这是“十五”计划期间湖北省就恩施自治州的发展作出的一个比较大的决定。

通观鄂发[1995]26号文件,涉及促进恩施州经济发展的条文居多,内容全面,措施也硬一些,细化一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条文少,解决的是一些很具体的个体事项,目标单一,并不解决这一方面带根本性的问题。关于发展恩施州民族文化、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城乡协调互动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社会保障屏障构建和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的内容文件没有涉及,对政策资源的分配使用在讲究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不够,对恩施州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虑不够,势必影响其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

(二)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系统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执行主体比较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进行统一规范,削弱了政策效用。本来是省委省政府的大政策,强调的是举全省之力支持恩施自治州民族地区发展,可是,由于省各级部门和省内其它地市对民族政策的认识水平不高,对恩施自治州的发展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进一步削弱了政策效用,最后实际上成了省州县各级民委的政策了,无论是向上争取还是向下贯彻,都是民委部门在上窜下跳。恩施自治州民委曾在1997年10月向恩施自治州委政府提出建议,州、县(市)应成立州委州政府、县市委县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的贯彻落实“38条”(鄂发[1995]26号文件)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办公室,负责“38条”贯彻落实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办、通报情况。因为“38条”的各条涉及到各部门,内容十分丰富,单独任何一个单位或部门都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可惜州委州政府没有采纳,各县市也未见行动,真是一大损失。如果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成立专门机构,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执行主体就会紧凑一些,配合协调就会好一些,贯彻落实的难度就会减小。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监控主体、监控措施和监控机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和创设,使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缺少规范和约束,必将影响到政策效果和政策目标的实现,也是这个文件应该完善的主要方面之一。

鄂发[1995]26号文件是就恩施自治州全面发展作出的决定,可是政策受益者(政策客体)分布并不公平,后续政策完善和政策框架没有相继出台,使政策客体异位。如关于120所希望小学建设的选点和选址问题,由于没有出台建设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部分背离了鄂发[1995]26号文件的精神,大的方面实行的是平均主义,每乡一所,事实上从促进共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破坏了公平和救贫扶困原则。同时还考虑了上级便于检查和参观,因此,希望小学又大多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并不全是从需要出发,部分地方搞成了锦上添花。又如,鄂发(1995]26号文件的第27条规定,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助学金。每年由省财政给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安排30万元,州直1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特困户子女的学杂费补助,由各级民族工作部门与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专款专用。在执行过程中,只有极少数县市按照文件执行了,落实到了真正的受益者头上,在部分县市被挪用,改变了资金使用方向,政策客体异位。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环境,从宏观环境来看,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恩施自治州遇上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实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恩施自治州均属于贫困地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关注恩施自治州的发展,“九五”期间,省委书记和省长六次到恩施调研和现场办公,为推进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执行力度,还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可是,恩施自治州本身的认识不到位,州委州政府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没有热情和激情,没有战略眼光,部分破坏了和改变了这大好发展的政策环境。虽然恩施自治州民委向州委州政府大声疾呼,要求州直、各县市直各部门要克服怕跑路、怕花费的畏难情绪,应针对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搞好衔接,加强联系,争取理解,达到争取政策全面落实的目的。可是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恩施

自治州境内的政策环境没有进行营造和创新。

(三)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执行过程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很重视,省委书记和省长曾六次到恩施自治州调研和检查,就支持恩施自治州发展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但是也存在政策执行不力问题,主要是省州县三级均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没有专人专班;同时,后续研究没跟上,随着改革进程加快,需要有新的政策替换原有的过时的政策,可是,针对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及时出台补充政策进行完善;省直部分单位的领导和恩施自治州主要领导认识没有高度,错失大发展的良机,部分延误了恩施自治州发展。

鄂发[1995]26号文件本来是个大政策好政策,可是,在执行过程中搞成了部门政策,成了小政策,主要是省、州、县三级民委部门在到处奔走争取,成了民委的部门政策,其它部门处于被动执行状态。省直有些部门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当政治任务完成。各县市也存在怕跑路,怕困难的心态,不愿意积极去省有关部门争取政策落实。如,鄂发[1995]26号文件第28条规定,由团省委牵头在全省内筹集希望工程基金3000万元,其利息用于救助失学儿童的政策没有能够实现。这条政策执行起来确实难度大,客观上有很多原因,团省委没有执行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主观上也有原因,认识水平不高,没有去积极争取配套政策措施,运作机制没有出台。

政策监控、反馈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相应影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省、州、县三级都没有建立专门的政策监控机构,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和指标来检验政策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各单位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及时了解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检查督办,争取逐个解决突出的问题的日常工作机制没有形成。对落实《决定》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没有制定激励政策。

(四)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效用

正如鄂发[1995]26号文件所说,“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加强恩施自治州的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重大举措”。从省委省政府的角度来看,对加快恩施自治州发展的重视确实达到了相当高度,足见当时湖北省领导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责任感,体现了省领导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可是,恩施自治州本身重视不够,坐失部分发展机遇,实在可惜。省直部门执行不积极,没有后续措施跟上,部分减弱了“38条”的政策效用。

如鄂政发[1996]82号文件(616工程)规定,对口支援时间初定五年,支援团要搞好支援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和完善落实措施。对口双方每年要进行一次总结,并于年底将工作情况向省政府作出专题报告。要把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支援团的首要任务,用好用足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在人、财、物上尽力向受援县市倾斜。要搞好智力支援,帮助牵线搭桥,提高科技及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业,增强经济实力,培植发展后劲。从现在恩施的情况看,并没有实现文件所描述的前景和目标,不仅新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业没有形成,原有的初具规模的传统产业反而成萎缩趋势,甚至消失。如,建始、来凤两县原有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烟厂现已关闭,不复存在,原有的产业链遭到重大破坏,对社会长期稳定、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均造成负面影响。

鄂政发[1996]82号文件规定,根据分工,对民族地区的四县市的对口支援工作由蒋祝平省长统一领导。支援单位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对口支援工作,并列入议事日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承办部门,注:意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省政府办公厅政务督察室和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计委,要定期和不定期对这项工作进行严格检查,督促落实。遗憾的是没有很好执行,严格检查和督促落实的政策手段措施没有出台,使政策效益大打折扣。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国;汉语教材;研究;中学;文章

一、两部教材的基本情况

二、两部教材的扩展分析

1.关于《中文听说读写》的扩展研读。关于《中文听说读写》的单独并且专门分析的文章很少,目前能检索到是编者刘月华在国际汉语讨论会上的《关于中文教材课文的一些思考》,其中简要分析了《中文听说读写》的课文内容、语言、文化、文体的一些特点。其余的有几篇都是将《中文听说读写》与其他汉语教材对比分析的研究,再有就是王若江《美国与澳大利亚两部汉语教材的对比与分析―中文听说读写和汉语的考察报告》分析了美国大学汉语教学与中学汉语教学的异同,提出“汉语与文化”在美国高中开设的相当于大学水平的中文课程教材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刁文豪《汉语为外语环境下的教材研究―基于美国环境的教材分析》将《中文听说读写》作为能够代表美国本土教材的样本,与有些美国学校使用的大陆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美国本土汉语教材的经验,也提出中国国内所编写的教材的不足。权艺仙《从新西兰所使用的四套汉语教材的考察看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对新西兰主流教学机构使用的四套针对欧美学生编写的汉语教材,其中包括《中文听说读写》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总体看来,当前学界对《中文听说读写》分析较少,本文选择《中文听说读写》的内容进行研究,正是希望能够对海外汉语教材的细化研究进行一些探索,为实际的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2.关于《汉语》的扩展。华文教材《汉语》每课的展开方式:学句子--读课文--生词表--写汉字--玩游戏。在教学设计思路方面,《汉语》课本的语音、词语和汉字的教学是从属于句子教学的,它把句子作为基本的教学单位。而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需要考虑的问题又比单纯的一般教材多出一个层次。普通教材所要遵循的那些编写原则,例如系统性、科学性、积累性等,需要贯彻落实。同时,第二语言教学又有自己独特的编写要求,教材编写要符合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特点,要按照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安排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和进行任务分配,除了那些基本的原则,还要注意如区分语体的编写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增强趣味性的原则,注意重现率原则、练习方式和课型设计特点的原则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第二语言教材的通用原则。

三、两部教材的借鉴之处

1.《中文听说读写》的借鉴之处及启示。《中文听说读写》使用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海外汉语教学环境中,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与国内的学习者不同,并且多数地区的学制、学时和国内差异较大,一般不能达到国内水平,这些都影响了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我们不能直接参照国内的各种标准大纲,应在语法和词汇的数量和难度方面重新作出调整,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求、时代的特点来选择课文和词汇。因此面向海外的汉语教材应该放慢节奏,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有适当的进阶,能够挑战学生的智力水平,让学生增长知识。

2.《汉语》的编写的借鉴之处及启示。教材的首要编写原则是定向,要结合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为即将编写的教材合理定位,确定其规模与容量。就是要考虑并详细列出实现教材定向要求的具体实施方案。

《汉语》教材,是以句子作为基本教学单位,大部分教材先出课文再给词语的做法,而《汉语》是从“句子”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替换来记住句子的句式,以便结合句型学习生词,再进入课文。认知原则,教材设计和编写原则要考虑好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认知因素。《汉语》在教学内容安排中考虑到了儿童认知能力中的记忆力强的特点。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增强其无意记忆力,具体策略就是安排好词语的重现率。重现率这一点是很重的,它能表明一个词语的重要性。

教材设计和编写应恰当的安排文化知识点。 编写教材也要注重实用性原则,首先能让学生感到“学了有用”,所以所教的词语和句子都能使学生在他们每天的生活中使用,所教的词汇和语法都有使用价值。

四、关于两部教材的教学

首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安排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选择有利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活动场景,设计出具体的、可行的任务,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其次是适当借助英语为媒介语进行教学。初级汉语教学中,多数学生汉语基础较差,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英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汉语基本知识。最后是引导讨论,刺激说话。讨论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情况、作品等通过口语的方式交换看法或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结语

《中文听说读写》与《汉语》在美国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教材,这两部教材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这两部教材的各方面不仅限于AP汉语的编写,为我国教材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也提供了一些编写原则的依据。此外《中文听说读写》研究的文章都是与其他教材进行比较而得出一系列的结论,但是关于澳大利亚出版的《汉语》这本教材几乎是空白的,只能借鉴华文教材《汉语》来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对《汉语》这本教材进行研究甚至深入研究,挖掘它的可取之处,更好地为编写各类教材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若江.美国与澳大利亚两部汉语教材的对比与分析-《中文听说读写》和《汉语》的考察报告[J].语言文字运用,2006.

[2]李敏.《中文听说读写》的优缺点及其对国内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J].现代语文,2009.

[3]吴晓燕.论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教学策略-以《中文听说读写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

[4]陈绂.2006五个“C”和AP汉语与文明化课教材的编写[J].语言文字运用,2006(4).

[5]李蕾.中文听说读写与新实用汉语课本的对比分析[J].现代语文,2009.

[6]王慧.华文教材《汉语》和《中文》词汇衔接性对比[D].暨南大学,2014.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早期教育》创刊当年第2期和第3期连载了我的“出国考察报告”,那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执行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到墨西哥、美国、英国参观访问后回来写的。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出国时带着我国幼教落后的自卑感,50天后怀着自豪和信心归来。只要发扬我国幼教优势,激发潜力,就可能加速发展,提高质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对我国幼教好传统。保持发扬;别国幼教的有益经验,吸收进来为我所用:我们需要而别国也没有的,要下功夫创造适合国情的新经验。这样就能走出自己的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当时有人问我:“人家出国回来都说外国的好,你为什么说自己的好?”正因为认清了自己的优势,努力发挥潜能,我们才能在30年幼教改革征途上勇往直前,一步又一步地向高质量攀登!

1983年,为适应幼教改革的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室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展为期三年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研究”,第一篇研究报告“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就是由《早期教育》1986年第12期和1987年第1期连载发表的。由此。幼儿园综合教育在当时的幼教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1990年第4期至第11期又连载了“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讲座”,内容是在上述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农村学前教育一年课程”研究的实践和思考素材,分七个问题详细阐述的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理念和实施过程,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993年我从南京师范大学退休下来,走进如意幼儿园开始研究托班教育,实现40年来珍藏的一个心愿。一天,程晓明对我说:“给我们杂志写些东西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他给我立了个标题“随感录”。我就顺着自己的思路随意写,接连写了13篇,就在1997年第1期至1998年第1期连载。《早期教育》还把这些短文印成~个小册子,让我们送给亲友同行,受到欢迎。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印《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把这组短文作为代前言,并给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题目“最快乐的事业”。

今年,《早期教育》(教师版)开了一个栏目《走在中国幼教路上》,得到很多老幼教人热情支持。有的作者说: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加深了对中国幼教的热爱,激发了思考热情。有的作者还认真推荐、帮忙约稿,甚至主动为前辈写稿。希望这个栏目长期办下去,动员中年、青年幼教人也来书写自己的幼教经历,为幼教团队的成长提供鲜活的专业营养。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20**年12月15日至12月24日,我们名师考察团一行46人,在xx院长、xx老师和xx老师的带领下,在江苏、上海参观考察了七所小学并聆听了相关讲座。10天的学习考察,所见所闻颇多,感受良多,我将从以下三点谈谈这次考察带给我的启示。

一、观察与感受

感受一:专家引领,理论提升

我们有幸聆听了四位专家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分别是:《回归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办好学前教育”的实践解读》、《小学教学专业标准的制定与解读》和《平静中做教改》,每位专家的讲座内容都不同,内容丰富,理念超前,可以说是对我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一次洗礼与提升,使我受益匪浅。印象深刻的是杨启亮教授《回归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的报告 。杨教授从“为什么要主张四个方面回归普适与朴素”、“教育的目的”、“课程的困惑”和“方法的思考”等四个方面对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剖析。

杨教授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朴素,他指出:“朴,就是未经雕琢的意思。素,原样,是什么就是什么,原汁原味。”“普适,是普遍合适。”基础教育创新的品质应当是普适与朴素。但是当前社会存在着浮躁、浮华的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这势必对教育产生严重的影响。

接着杨教授讲到了教育的目的,即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指出,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能负起社会责任的普通劳动者,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

在谈到课程的困惑这一问题,杨教授说,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考业负担非常严重,有句话影响深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恰恰这句话让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很多学生自杀的现象。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产生如此多的因为压力无法承担学习压力而自杀的现象。这种教育甚至让学生连基本的体育课业也让步了,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导致学生身体体能下降,一些高校连3000米、5000米长跑也取消了,这不得不说是个悲哀。

最后,杨教授谈到了回归普适和朴素的方法。一是要慎言创新。二教法是最朴素和普适的一种方法。三合适的方法,顺其自然就好!――教学自然、儿童自然、教师自然。

普普通通的实例、朴实无华的言语、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见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教育家。也留给我诸多的思考:1、教育要均衡,要关注弱势群体;2、切实减轻孩子的考业负担势在必行;3、教育要回归自然。

然而,反观当前,基础教育的浮躁、浮华、形式主义,这一切的一切,是谁造成的?作为一线老师,很多事情的改变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例如,名校的打造,一考定终身的体制等问题。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还在,那么,各级部门势必会组织各种筛选的考试 ;一有考试 ,势必排名排序;为了名次,教师势必想尽一切办法。那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很难落到实处了。

作为我,或许我能做的,就是让我的课堂自然、朴实、普适,让我的学生享受课堂的自然、乐趣、幸福,爱上学习。

感受二: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我们考察的7所学校历史悠久,有的属于百年老校。风风雨雨百年中,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一任又一任的校长,他们不断传承和提炼,走出了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南京夫子庙小学的“夫子”文化,学校的一切活动、课程都是基于孔子文化而形成的,而且挖掘的很深入、很全面、很细致。我最感兴趣的是“开笔礼”,一年级入学就到学校对面的大成殿举行“开笔礼”,穿上汉服、写人字、点朱砂、撞钟,隆重的仪式让孩子们一入学就浸润在夫子文化中。长江路小学倡导“和谐教育”,以著名特级教师王兰、刘军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以“爱职业、爱儿童”为职业精神,营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课程、实施和谐管理、打造和谐文化,让师生在充满智慧的校园中和谐共生。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推行和合教育,传承与发扬以“和”为根基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学为乐、和为贵”为校训,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科研特色。上海日新实验小学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全面塑造有国际视野背景、身心健康活泼、有丰富创造力、有责任心的、有一定英语交流能力的、具有今日和未来幸福生活能力的儿童,成为一所社会广泛认同的好学校。

感受三:环境优美,育人有方。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放大校园文化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着力打造优美和谐校园。走进夫子庙小学,整个校园呈明清建筑风格,雕梁花窗,飞檐出甍,闹中取静,古朴清幽。行走在校园之中,无处不感到一股浓郁的孔夫子文化氛围,进门处的小景观题名为“亦乐泉”;升旗台前刻着大大的八个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操场中央竖立着巨大的孔子对着学生授课的雕像;操场的围栏上雕着三个大字“仁”、“礼”、“信”;雪白的墙壁上排着一大块长竹简,上面雕着“星星论语”;每个教室门口的班牌上都会写有一句孔子的名言……就从校园文化来看,可以说处处皆有文化,处处皆有内涵。漫步在苏州金阊新城实验小学的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和合”的氛围。文化墙上是“踢好球、读好书、做好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标语。教学楼里,展示本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标牌和师生各类活动画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教学楼醒目的墙壁上。与其相呼应的,是楼道内安全警示语、温馨提示语、教育引导语,细心和关爱无处不在。而教室内的“名人名言、古诗美文”标牌则催人奋进,发人深省。诗情画意的综合楼里,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绘画 作品,一件件温馨、贴心的装饰品。校园两侧的花坛旁,像诗一般的提示语让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多了一份环保意识。而踏进日新的校园,我更感受了一个“新”字。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过道两边是学生的作品,有记忆画、油画、剪纸等等;拾阶而上,楼道也挂着一张张校园活动和教研活动相片。教室里也布置得精致有序,尽可能利用地方陈列孩子们的作品。每一间房、每一面墙、每一根柱、每一个景点都成为育人的场所,时时充盈雅致、处处陶冶情操,让学生耳闻目睹受教育、时时处处受激励。

感受四: 师资优化,课堂高效。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提高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关键,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考察的学校都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夫子庙小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聚星轩”“思辩苑”“博学坊”,充分发挥名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培养具有“夫子气”的智慧型教师。这些学校更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苏州长江路小学的“和美课堂”、新苏附小的“自主学习”等等。这几天,学校也给我展示了一些课例,授课老师大多是年轻的教师,他们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印象深刻的是上海日新实验小学的《the jounary of little water drop》,首先教师清新自然,就像个邻家小女孩,毫不做作,一口漂亮的英语,整节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一气呵成;其次,教法新颖,如导入时运用fly a paper plane游戏,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击破难点,扫清阅读障碍;在复述故事 时,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觉得一个“实”,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扎实,导入――故事 整体输入――故事回顾――复述故事――重编故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非常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探究。

感受五:素质教育,特色纷呈。上海日新小学各项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艺体教育方面:创意剪纸系列课程、剪纸、围棋课、长跑、游泳、合唱、电子琴、舞蹈等;民族节日系列活动;社会考察系列活动:野营、野宿,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阅读方面:每日自由阅读一刻、每周经典阅读、每年举办读书节,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不愧为一所多元性、国际化的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基于上海大都市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他们的快乐reading、快乐morning,校本教材走遍地球村,英语节等等,双语文化氛围特别浓厚,创出了双语教学机制。

二、思考与感悟:

思考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思考二: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思考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育人才的沃土

思考四: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思考五:丰富的特色活动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三、启示与设想:

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理念的提升、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教育理论的提升

江苏、上海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前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江苏、上海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能依靠雄厚的当地高校资源,利用高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理论先行,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 教育实践。

作为老师,特别是名教师培养对象,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之前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是一种懒性在作祟。为提高理论水平,必须给自己压力、动力,应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一读教育理论:精读导师组推荐的书籍和其他相关书籍,并做读书笔记;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在这个喧嚣的的年代,只要坚守者内心的良知与理想,自觉拒绝世俗的诱惑与时尚的,一个有追求的教育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甚至还可以走得足够远”。 我相信,只要能以平和之心坚持下来,理论方面定能有所提升。

(二)、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目前正在主持《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初步形成的研究》、《小学生自主写作 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在自主学习这一方面的理论有一点认识,我将继续这一理念的学习,并把这一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融入教学实践,研究小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自身素质的提升

此次考察学习,我感触最深的是上海的英语教育,无论是学校的重视,还是老师的素质、学生的水平无疑都走在全国前沿,特别是几位英语做课老师的素质,她们一口漂亮的口语,娓娓动听,使我感到还是有差距的。我将制定详细的计划 ,并落实到行动,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为期10天的考察活动结束了,我会把自己的学习体会 积极内化,实施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同时也感谢项目组各位领导 、老师的辛勤工作,感谢一路有你们的陪伴!谢谢!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二)

一、身为钢研人,让我自豪。

考察活动共历时一天半的时间,我们所到之处均受到网贵宾礼遇,唐、津两市的市级相关领导、相关司局负责人均全程陪同。考察团成员感受到了唐、津两市对中国钢研的重视,体验到了作为一员中国钢研人的自豪感。

二、“白加黑、五加二”的拼搏创业精神,支撑了天津速度三、身处首钢京唐公司,兴奋中伴有惆怅。

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是所有中国钢铁人的骄傲,特别是作为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项目的主要牵头单位,中国钢研为京唐钢铁公司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研发、咨询等智力支持,得到了包括京唐公司各级领导、专家在内的行业人士(来源: ***)的普遍认可,中国钢研的科研实力和品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里成为每一个钢研人的骄傲。但面对着世界最一流的现代化钢厂,兴奋之余,却总让人产生一种“不明”的惆怅:近700亿的投资呀,我们分得了几杯羹?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个人冷静思索:我们的科研实力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我们的创收能力;我们的工艺新技术优势如何才能转化为工程设计、装备制造优势。这些问题的解决应是集团公司冶金工艺工程领域在淘汰落后、整合限产、装备大型化、资源循环化的钢铁行业发展大趋势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后来居上,取得未来工程市场的入门资格,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

四、“滨海新区”一个企业发展的绝佳战略要地。

滨海新区是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距首都北京仅1个小时的车程,距海港18公里、天津机场9公里、天津火车站19、5公里,交通运输极其方便,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其独有的政策、人才供给、基础设施条件、产业聚集效应、品牌影响力、发展定位等优势不言而喻,被誉为继深圳、上海浦东之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成为各大知名企业的必争之地,已有多家央企抢先一步进行跑马圈地,打造企业发展的机会平台。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带已入驻的企业包括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知名企业。

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材料类高科技企业,似乎这里更适合我们的发展,原因如下:

1、天津是我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最大聚集地

天津一直是我国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发展的领头羊,这里聚集了天津18所、天津大学等我国最权威的电池研究机构,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最知名的手机电池生产基地,光伏电池产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上下游配套齐全。

2、天津的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人才储备丰富

除天津所属各院所的人才之外,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人才在天津聚集较多。

3、滨海新区是目前国内投资升值潜力最大的区域

滨海新区的土地价格约为30万元/每亩,仅约是中关村永丰基地现地价的1/5,配套的住宅价格仅约为4000元/每平米。可以预测3到5年内,升值将达到3至5倍。

4、滨海新区有多家我们的战略客户

在天津布点发展,有利于拉近与即将组建的天津钢铁集团,以及空客、一院、五院等客户的距离,有利于提升中国钢研的知名度,有利于拓展天津地区的市场网络。

5、滨海新区有最佳的争取政府资源的渠道

滨海新区由天津市直管,入园企业在争取国家、市等政府项目时将得到天津市政府的直接支持。

以上仅是个人在学习考察活动后的一些肤浅感受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

外出考察报告范文(三)

4月28日下午至4月29日,第一考察学习小组一行9人在副校长李宏生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高职院校,就学校升格高职后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考察学习,并参观了相关高校的校园及实验实训基地。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感受

我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校科二级管理模式,经过长期运行和不断改进后,我校在校科二级管理上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各处室、专业科的岗位职责明确,各项管理制度、考核制度齐全,各部门在党总支、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部门工作,确保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高速高效运行,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不断再上新台阶。

由中职升格高职校后,学校在办学理念、育人规格、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必须发生质的变化;搬迁新校区后,学校的办学规模急速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实际,为此,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分配制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已成为我们全体学习成员的共识。

二、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完善系部岗位职责、考核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

这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较强,工作量较大,工作过程繁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于今年已组织人员多次到外地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对校内机构设置、岗位职数等框架也已基本明了,因而可以组织一班人马,结合学校实际对现有管理手册修订完善,明确各系部的岗位职责,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就可立即向高职校系部管理模式过渡,在以后运行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根据学校实际再加以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2、对职能处室和系部负责人配备要精干。

实行系部二级管理,学校要给予各系部一定程度上的权利,包括人、财、物;但各系部不得单独设立帐户,所有收入必须交入学校大帐,统一支出。系部负责人的权限相对大了,而相应承担的责任也应加大,必须全面负责系部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系部负责人的能力要强,工作方法要灵活,凝聚力要高,但大局意识、服从意识更要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服务、协调、监督作用要进一步发挥。这样,在校长室的领导下,职能处室与各系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学校工作快速发展。

3、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4、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为了学习探索留守儿童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借鉴先进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促进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新进展,5月,由甘肃省妇联副主席徐亚荣、省妇联机关党委书记丁文建带队,省妇联儿童部、省教育厅及部分市州妇联主席一行12人,赴安徽、湖北、湖南三省,重点学习考察了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歙县民营寄宿制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等,通过现场考察观摩、看资料、听介绍、座谈交流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启迪了思维,加深了思考。

一、考察看点情况

1、政府投资,项目运作型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项目,是由省发改委支持资金40万元,县财政配套50万元,社会各界捐助20万元,为广大留守儿童提供学习、活动、生活(住宿、就餐)一站式服务的公益性阵地。该中心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市场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模式,走低偿服务、独立发展的新路子。由妇联对项目运作进行监督,对工作业务和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指导。利用乡镇(或学校)闲置房屋,由省发改委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现有房舍进行维修改造),使其具备宿舍、厨房、餐厅、洗浴室、卫生间、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电话吧、工作人员值班室等基本设施;当地政府配套一定的资金,配备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500册以上的图书、文体器材等;利用社会捐助资金完善留守儿童床单、被褥等生活用品;争取电信部门支持免费安装亲情电话等。托管中心实行“保姆式”服务,吃、住、行、学习辅导、文体活动、心理关怀、亲情联络等都有专人负责,同时担负对监护人进行培训的一条龙服务。中心的留守儿童实行完全寄宿制,每两周回一次家,平时上学和周末回家均由托管中心负责接送。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工资由留守儿童每月交纳的管理费用中支出。每所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可辐射周边5—6个乡镇。目前,湖北省发改委已投入资金660万元,在全省建有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18所。,已列入省预算项目建设资金390万元,将在13个乡镇扩大实施。

2、民营带动,市场运作型

安徽省歙县民营学校——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是由私人投资在县城建办的民营学校。主要接收对象为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学生有寄宿、非寄宿制两种形式。每名学生每月交纳400—500元,寄宿生相应增加。寄宿的留守儿童正课时间在全日制学校上课,放学后接回到育鸿留守儿童学校,晚上有老师进行作业辅导或学习书画、音乐等课程。学校设备主要以私人投入为主,当地县妇联、教育局投入少量文体器材,多为全国儿基会、省妇联配送。歙县被联合国儿基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确定为全国留守儿童社会干预试点县。

3、依托基层,村委会管理型

安徽省歙县霞坑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是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又一新尝试。主要由村委会为主导,整合资源,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利用村部文化设施、场地、图书室、文体器具等与留守儿童共享。日常由村上指派专人管理,每周对村民开放,节假日组织活动,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特点的主题活动,同时还聘请有特长的退休老教师,辅导留守儿童学习绘画、写字等。县妇联投入元和少量的器材,平时进行指导检查。

4、多方协同,家校关爱型

安徽省黟县宏村镇龙川村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主要是由县政府主导,县妇联牵头,教育局、团县委等相关单位和学校、乡村一级的关工委、综治机构多方协同,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学校组织开展各类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劝导和说服工作,教育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劝说有条件的家庭父母双方一人外出务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二、考察点的特点及做法

总体看,湖北、安徽都是在全国留守儿童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的省份,四个点都是抓建的示范点。不论是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还是留守儿童学校,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了各项制度,都制作有一定的能够反映留守儿童工作的版面和标牌。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实际紧密,机制健全、多部门齐抓共管、设施配套齐全、覆盖面广、操作性强、资源共享氛围浓厚,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扎实细致,效果好。总结他们的做法,主要是:

1、坚持政府主导,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借政府部门之力,集中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困难。所看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示范点,都是借助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力量,充分发挥教育、关工委、妇儿工委等部门及村委会的作用,齐抓共管。妇联充分发挥监管、协调、指导作用,调动政府及社会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和共享,实现以政府为主导,跳出妇联抓工作、着眼全局抓落实的社会角色定 位。

2、找准切入点,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氛围。在政府职能、家庭教育和外出务工人员需求之间找准切入点,开展各类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政府履行职能抓稳定、抓教育、抓人口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出务工的家长寻求代管人;妇联正是抓住这一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搭建平台,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3、多方齐努力,建立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各示范点管理规范、细致,有领导机构,有各项制度,有专人管理辅导,活动丰富,成效显著。有岗村结对、集体结对、个人结对,爱心妈妈结对等形式多样,开展活动有组织、有记载,有专人管理。留守儿童长效关爱机制初步形成。

三、甘肃省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的思考

学习先进经验,寻找自身不足。目前,甘肃省市县区均成立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机构,省妇联创办的32所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项制度,配备了活动室、电脑、电视、电话、部分文体器材和留守儿童档案、成长记录、监护人登记表、外出家长登记表等软硬件设施,一些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爱心妈妈结对活动。但整体上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爱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从近两年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各地均开展了结对关爱活动,但不少市州主要是学校教师和爱心妈妈结对,五老队伍、广泛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结对后联系及开展活动的次数有限,形式不多,不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假期时间尚处于失控、失教状态。

二是创建方式比较单一,管理运行难度大。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方式基本依托中、小学和幼儿园,政府投资,妇联牵头,统一配备图书、电脑、电视、文体器材等设施,学校和幼儿园提供室内室外活动场所,教师作为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和爱心家长一样都是提供义务服务。这种方式优点是整齐规范,覆盖面广,但建立长效管理运行机制难度大,需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创建新模式,不断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四、建议

1、加强协作,理顺渠道,重视发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主管职能作用。近两年,甘肃省建办和即将建办农村留家儿童之家均在乡镇学校。特别是今年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政府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依托学校管好、用好这些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取得实效,仅靠妇联组织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对学校的主管作用,加上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参与、配合和支持,才能使留守儿童之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取得实效。

2、完善、细化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办法,突出甘肃省特色。参照外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运行的管理办法,结合甘肃省实际,需进一步加强、完善、细化全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办法,使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突出甘肃省留守儿童工作特色。重点要在网络建设、家庭教育方面予以强化。强化对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形式、数量等具体指标要求,特别是对假期、课余时间和平时开展关爱活动的经常性和实效性做出有明确规定(如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夏令营,与城市儿童拉手结对,空间互换体验活动等);对与留家儿童家长联系的方式、次数、培训、引导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加大爱心妈妈、爱心家长、五老队伍、志愿者等结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壮大爱心结对帮扶队伍,灵活帮扶形式。留守儿童之家要开通互联网,使留守儿童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外界信息,与外出务工父母进行视频对话。同时,对爱心妈妈、志愿者的结对条件、联系方式、开展活动形式、内容及次数要有明确的量化要求,以促进关爱活动健康、活跃开展。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应台湾成人及终身教育协会的邀请,以自治区成人教育协会会长、原教育厅副厅长白良凯同志为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成人教育处处长张志昆同志为副团长的内蒙古自治区成人教育协会赴台考察团一行二十三人,于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三十日对台湾的成人及终身教育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十天中,走访了新竹、台南和台东的社教馆,参访了中正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及花莲社教工作站,并在高雄举办了两岸成人及终身教育研讨会,四百多人与会,两岸专家发表了九篇关于成人及终身教育论文。一天的研讨会,会上会下互动、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就台湾十天的考察,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终身教育是现代文明社会教育的中心论题,是和谐社会的支点。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后,很多机关和单位都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但对“十六大”为什么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理论探讨的不够,对其战略意义不甚了了。由此,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单位的创建标准基本是根据历史上集中政治学习次数的多少来制定。这次到台湾考察,特别是一天时间的对终身教育的理论研讨,对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的概念,清晰的多了。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一个人终其一生不断参与或进行学习的活动。它与个人的生命相始终,使教育以循环的方式在个人的生命中与工作、休闲、退休及其他活动轮替发生。终身教育是能水平地统合学校、家庭、社区及工作场所的教育,而且能垂直地整合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各个阶段的教育。

之所以谈终身教育,源于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面临全球化、知识化、后现代化的影响,加上整个社会变迁的时距加速缩短、人类寿命的延长,个人在一生中将面临多次的社会变迁,这就需要个人在观念、思想及生活形态上作相应的改变。唯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能,才能适应工作与生活的需要。终身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从上述观点看,终身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但在全球化、知识化和人口高龄化浪潮的冲击下,必须把终身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的中心论题提出来。学习型社会就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各国基于提升自我竞争力的需要,莫不把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保障全民学习的权利,充分提供学习的机会;要开发终身教育资源,普及终身教育的渠道;要强化终身学习机构的功能,激发人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要健全终身教育法制,制定终身教育的法规;要培养人们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学习习惯。政府要构建一个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形态多元、学习方法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台湾的情况看,1980年的社会教育法就明确规定“以实施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为宗旨”;1988年提出“建立成人教育体系以达成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目标”;1994年推出终身教育的具体建议;1995年提出“规划生涯学习体系,建立终身学习社会”;1996年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总咨议报告书说明了建立终身学习社会的具体建议及详细作法;1998年发表“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研订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及“推展终身教育、建立学习社会”中程计划;2002年公布《终身学习法》;2003年公布《终身学习法施行细则》(瑞典早在1967年就实施了成人教育法案,并于1975年立法实施带薪教育假;美国于1976年增订《终身学习法》;英国于1999年提出《2000年学习及技能法》;日本于1990年公布《生涯学习振兴法》;韩国于2000年施行《终身教育法》)。

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终身学习机会的广泛提供、终身学习政策的具体承诺、民众对继续学习的更多期盼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的基本条件。台湾社会已经基本完成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法律、政策层面的工作,正在形成一个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形态多样和方法多样的终身教育体系。从各大学的情况看,由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激发,更多的人重返校园,投入到学习的行列。有不少大学的成人回流学生多于传统学生,并在课程设计上开设成人取向的学位课程。此外,台湾还在大学中推广各种类型的回流教育、继续教育、推广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形成了非正规教育的社会教育体系,如空中大学、空中进修学院、进修学院及专科进修学校。还有辐射全岛的社会教育馆站。台湾的社教馆是搞社区教育的,全岛六个社教馆直属教育部,每个社教馆辐射几个县,每个县的乡级行政单位都有社教工作站。每个社教馆只有十几个专职工作人员,各个工作站都是志愿工作人员,不领薪水。教育部每年给各社教馆拨付经费,社教馆按各工作站活动的开展情况拨付活动经费。以台南社教馆为例,艺文研习班开设的课程包括体能舒展类:韵律、瑜珈、太极拳;休闲艺术类:国画、书法、素描、水彩、油画、摄影、美工设计、国剧、国乐、古筝、古琴、围棋、民谣吉他、儿童绘画、儿童美术、陶艺、棉纸撕画艺术;语文进修类:基础日语、实用中级日语、美语入门;生活技艺类:插花、手语与带动唱、美容、发型设计、中西餐烹饪、欧式蛋糕及点心、基础面包、调酒及咖啡流行饮料、精工裱褙、土塑;生活进修类:口才训练、人字命理、易卦占卜,紫微斗数、面相与人际关系、魅力沟通、生活五行命理研究、经络推拿、易经阳宅堪舆、中国风水地理、歌唱。台东社教馆的教育内容有老人社会大学、家庭教育、艺术欣赏教育、妇女教育、社区童军教育、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原住民教育、体育与休闲教育等。从台东社教馆花莲县万荣社教站的重点工作项目看,几乎囊括了台东社教馆设定的所有教育内容,全年有组织的活动达四十多项。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和部分就业的社会发展趋势。

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职权,应纳入中央财政管理。

1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保险法治国际研讨会上,主题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会后,记者采访了该报告的撰写人——全国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经济室戚东祥处长。

■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最完善和复杂的国家之一

记者:戚处长,你好。我国已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你们的《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戚东祥:2004年10月下旬,为借鉴欧洲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有益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组织考察组,赴德国考察社会保险制度及其立法情况。参加考察的成员有学者及实务部门的人员。我是这次考察团的成员和考察报告的执笔人。考察组在德国期间,前往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联邦健康与社会保障部、德国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协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

记者:你们把考察国家选在德国是基于什么考虑?

戚东祥:德国是世界上社会保险制度最完善和复杂的国家之一,其社保制度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9世纪末,德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1883年德国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通过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残疾和养老保险法。1911年,这三项法律合并为帝国保险法。1975年,德国将各种社会法规汇总,颁布《社会法典》,该法典是当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法律基础。1995年起,德国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并纳入《社会法典》。总的来说,德国已形成种类丰富、体系完备、法律健全、运行良好的社会保险制度。又因为其法律传统与中国相似,故其社会保险制度对中国有一定借鉴作用。

记者:能具体谈谈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吗?

戚东祥:德国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5个险种组成。

先谈谈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大支柱,旨在员工丧失工作能力和进入老龄或死亡的情况下,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保障。根据法律,所有的工人和职员都参加法定养老保险。2004年,雇员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为其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9.5%,由雇员自己和雇主各负担一半(原西德地区雇员的月工资收入限额上限为5150欧元,原东德地区的上限为4350欧元)。超过上限部分的月收入不再交纳养老保险费。德国的养老保险不实行个人账户积累制度,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收统支,现收现支。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按照一个特定的、公开的公式计算,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主要由投保时的工作收入决定。德国以特定的公式计算出每个人不同的分值和折扣系数;国家则主要根据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物价上涨率,每年确定一次各个分值对应的养老金金额。

失业保险。原则上,任何每周被雇佣工作18小时及以上的人员都要参加失业保险。保费为雇员工资总收入的6.5%,由雇员和雇主平均分摊。收缴的全部保费用于支付失业补助、短期工作补助和创造工作岗位的支出。所有在过去两年中交纳了12个月或者以上的失业保险费的,享受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目前,德国的医疗保险由法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两大运行系统构成。几乎在德国的所有居民,都参加医疗保险。在法定保险机构的义务投保者或者自愿投保者约占居民的88%。2004年,平均法定医疗保险费为雇员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4.7%。保费由雇员和雇主各交一半。

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应对当前老龄化问题突出而实行的—种社会保险项目。法律规定凡是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自动参加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法定为雇员工资月收入限额以下部分的1.7%,由雇主和雇员平均分摊。同医疗保险一样,当家庭中参加工作的人员投保以后,取得受保权益的子女和无收入或微收入的配偶也享受长期护理保险。

事故保险。在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情况下,法定的事故保险提供保护和帮助。所有雇员和农民按法律规定都参加事故保险。所有学生和日托儿童都受事故保险保护。承办事故保险的机构主要是包括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各行业合作社,保费由雇主单独支付。

记者:难怪这次国际研讨会上,一些德国专家对自己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如此自豪了!

戚东祥:是啊。德国创造了一个广泛的社会服务网络,议会、政党、法院、工会、行业协会、大量的社会政策组织和公众团体共同工作,通过建立功能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保障公民自由生活。德国社会保险体系保障充分,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水平相当于就业人员税前及交纳社会保险之前全部平均收入的70%,医疗保险支付所有大病的治疗费用。由于工作者参保而全家受益(即一个家庭中参加工作的人投保,投保人本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可受同样收益),目前法定社会保险体系的覆盖面为全国人口的90%左右。

在德国,政府及人民都有这样一种观念:“没有社会保障,心灵的安宁和个人的自由都是不可想像的。将现有制度保持下去并使其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挑战

记者:社会条件瞬息万变,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否也遇到了挑战?

戚东祥:从考察期间和这次国际研讨会德国专家介绍的情况看,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目前的确面临着一些问题。

德国经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势头缓慢。高工资、高福利、高税收日益成为企业负担,造成产品成本高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就业的稳定性降低,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又将发生从不充分就业到部分就业的结构性转变。这样从社会保险的总收入来看是减少了。

另一方面,目前德国出生率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预期寿命在不断增长,社会人口趋向老龄化。据估计,从2002年大约4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发展到2030年大约2个劳动者供养1个退休人员。同时在欧洲统一进程中,由于德国生活水平较高,赴德定居者有可能增加,会增加一部分新的社会保障支出。从社会保险的总支出来看是增加了。

收入减少而支出增加,这势必引发矛盾。因此,德国面临着继续维持原来社会保障水平的要求,同时条件又不允许对日渐减少的劳动力提高税收、多交社会保障费用的困难,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适当改革势在必行。

记者:目前德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戚东祥:改革的逻辑出路是或者增加社会保障费用的来源,或者控制社会保障的水平,或者双管齐下。

德国政府计划采取短期改革措施和中长期改革措施。短期改革措施包括开办、鼓励并促进养老商业保险,减轻法定养老保险的压力;对退休的福利政策进行微调,从经济利益上引导人们延长劳动时间,推迟退休年龄。中长期改革的目标是在基本维持现有养老、医疗、失业和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保险体系的同时,保持雇主和雇员交费水平的稳定性,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中增大个人责任,严格失业保险条件,减少个人对社会保险的依赖性。养老保险要最终实现收支平衡,控制养老金的领取水平,限制养老保险交费的增长幅度。

■对中国社会保险立法和政策的启示

记者:戚处长,你曾在国家政府部门工作,如今又是国家立法机构的官员,对国内社会保险实践相当熟悉。在了解了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后,你认为他们的制度对我们有何启示?

戚东祥: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经过了长时间的应用和调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为我们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建立社会保险体系,要坚持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德国社会保险法律已经形成完整、复杂的体系,不仅仅是一两件单独的法案。这个体系不仅包括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也包括具体细致的制度规定。这种做法体现了法治国家的特征。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公民和企业的权利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因此,社会保险制度法定化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体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运行层面看,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国应该是统一的,在长时间内应该是稳定的,只有法律才能保障这个要求。

其次,社会保障水平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允许为社会提供很高的保障水平。因此,建立国家有限责任、个人保障充分这一可持续并且可承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我们在一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就要明确基本思路,尽量明确法定社会福利的范围、程度和占财政负担的比重。

再次,要建立高效率、低成本运行的社会保险机构,这是搞好法定社会保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难点所在。社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具有多个品类,在保费收缴、发放等各个环节上,每个人的情况又都有所不同。这需要庞大、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高效、敬业的经营机构。这对现在我国机构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德国数据库建设及时可靠,组织机构设置清晰有序,法定养老保险的经营费率占1.4%,工作的质量是很高的。他们以雇员和雇主各占一半的比例设置了各类保险的理事监督机构,全面公开其经营情况,避免暗箱操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四,在立法和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龄化和部分就业的社会发展趋势。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充分就业也不可能,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社会保险立法的过程中,需要对此充分注意。

第五,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职权,应纳入中央财政管理。社会保障面向全体公民,在全国范围内制度、标准都是统一的。而且,社会保障工作万一出现失误,地方政府承担不了责任,最后还是需要中央政府处理。因此,中央政府应负责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工作。

记者:这次研讨会上,来自德国联邦薪水雇员保险机构协会的一位专家认为,一个国家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要得到民众的支持,还需要参考国内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不应完全照搬外国(如德国)的制度,能借鉴的只有创意和某些技术要素。你对此有何理解?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大家下午好!今年,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全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展开,“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深入推进,我校也将在2009年12月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深入分析2009年时代背景基础上,我校开展了主题为“青春奉献奥运,共建和谐家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下面,我就将今年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情况给大家作以汇报。

一、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从今年4月份开始,我校就围绕社会实践主题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和讨论工作。在经过一个多月的组团筹备后,我们按照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机制,分校院两级对所有申报的实践项目进行评估答辩。最终,共确立社会实践项目145个,其中校级重点项目15个,校级项目12个,院级项目118个,直接参与组团实践的师生1365人,加上参加暑期返乡调研的同学,参与今年社会实践的总人数已经突破8000人。

实践队员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分别奔赴京郊、河北、河南、内蒙、黑龙江、辽宁、甘肃、青海、陕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全国20多个省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服务活动,受到当地群众和实践单位的一致好评。

实践归来,我校各实践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实践成果,共提交社会实践论文(调查报告)1000多篇。我校赴平谷社会实践团第三次来到挂甲峪村,经过一周的生态资源普查,完成了《平谷挂甲峪植物志》和挂甲峪生态多样性总体评价等实践成果;我校博士团在仔细考察实地情况后,为内蒙古自治区做了《鄂尔多斯市新区建设规划》和《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发展战略分析》;我校校环保志愿者联合首都数十所高校志愿者利用假期对环北京奥运水系进行了水样调查,完成了《北京奥运水环境及河流水质考察报告》;我校法学、心理专业学生深入贵州山区,为当地农民和少年儿童提供法律援助以及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我校学生支教团再次来到“赤城农民工子弟学校”,和那里的孩子共同学习、生活……可以说,我校大学生用行动为地方发展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今年,我校组建了“我为迎评促建做贡献”主题实践团,志愿服务2009北京奥运主题实践团,服务京郊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实践团,支援西部、振兴东北博士服务团,“保持党员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宣讲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红色主题实践团,大学生就业见习实践团。这些实践团队紧密结合实践单位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活跃实践形式、强化实践效果,充分展示了北林学子优秀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1、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我为迎评促建做贡献”主题实践活动

今年12月份教育部专家组将进驻我校,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迎评促建工作是我校的头等大事,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着重结合评建工作需要,组建成立了校院两级“我为迎评促建做贡献”实践服务团,这些实践团围绕学校教学评估中心工作,辅助评建部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依托各级学生组织组建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校风督导团,加强校风学风监测,及时处理违规违纪行为,有效维护我校校风、学风建设成果。同时,实践服务团以大学生特有的青春朝气,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浓厚学术氛围,倡导良好校风、学风和学生干部作风,开展丰富多彩的“青春北林、活力北林、文明北林、学习北林”主题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我校迎评促建工作和学校长远发展贡献广大学子的青春智慧。

2、服务2009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办工作,开展“大学生青春奥运贡献行动”

我校每年都要在暑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迎奥运”志愿服务活动,为北京奥运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我校重点依托首都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协会、首都青少年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和北京青春奥运志愿者文明礼仪学校绿色环保教育中心的组织优势,组建成立“大学生青春奥运贡献行动”实践团,组织志愿者全方位参与首都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奥运创建和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并以奥运建设为契机,健全我校志愿者招募、培训运作机制,推动《北京青春奥运志愿者绿色环保培训规划》有步骤、按阶段顺利实施,为首都2009年绿色奥运创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3、服务京郊经济社会建设,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进京郊活动

我校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在北京周边郊县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早在1998年就在平谷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至今已走过8年社会实践历程。今年4月又和平谷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区校共建协议。为了更好的服务首都基层,帮助郊区农民摆脱困境、走上致富之路,我校今年特别成立“大学生科技文化进京郊”实践团,组织学生前往平谷等远郊区县,针对地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当地人民群众“两个文明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我校重点组织两支高水平的实践团奔赴平谷开展科技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这两支实践团分别就挂甲峪村生态多样性调查、挂甲峪村旅游路线及道路优化和平谷芳香植物发展规划与策划等课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赴挂甲峪生态多样性调查实践团用一周的时间对挂甲峪的各个山头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样地11块,共发现该地区植物物种300多种,动物100多种,收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图片资料,编写了《挂甲峪植物志》、《挂甲峪生物物种名录》,同时,结合挂甲峪丰富的生态资环和当地发展旅游需要做了题为《挂甲峪生态环境总体评价》、《挂甲峪旅游线路与道路优化方案》和《旅游开发对挂甲峪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规避》的论文,对本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为今后深入发展生态旅游、开展多种经营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赴平谷芳香植物品种种植与市场策划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测量调查,获得了第一手的实地调查资料,完成了

儿童项目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2004年8月15日至26日,由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医疗保险分会组织、拜尔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协办的医疗保险考察团,对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考察。考察团有医疗保险分会、部社保中心以及吉林、山东、广西、湖南、北京、上海、青岛等省市劳动保障厅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有关负责同志共11人组成。考察期间,听取了瑞典国家社会保险局有关官员和专家的情况介绍,并与之进行了座谈和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瑞典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东部,东北毗邻芬兰,西部与挪威接壤,南部与丹麦隔海相望,东邻波罗的海,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已超过900万人,是北部欧洲的重要国家。

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本着为每个公民提供经济“安全网”的指导思想,实行普遍性和统一性的原则,所有公民都有权利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并由国家承担各种风险。社会保障的内容除养老、医疗、失业、伤残、生育保险外,还有儿童津贴、遗属津贴、单亲家庭津贴、住房津贴和接受教育培训的津贴;除现金津贴外,还提供医疗等照料服务,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国民解除了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后顾之忧。

在瑞典,政府为支付高昂的社会保障费用,除了要从国家税收中拨款外,还向雇主、雇员征缴社会保障税。一般雇主要按雇员工资收入的31.26%缴纳社会保障税,雇员仅负担1%的失业保险和2.95%的医疗保险税以及1%的年金税。自谋职业者根据收入情况,要缴纳17.69-29.55%的社会保障税。

瑞典社会保障目前采取的是现收现付的基金模式,但专门的社会保险税已不能满足支付,还必须靠政府从国家税收等其它方面给予补充。2001年,瑞典全国用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的总开支相当于GDP的36%,其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总支出(不含失业保险)约3610亿克朗,相当于GDP的16%。社会保障支出的具体情况是:养老金支出1740亿克朗,占48%;医疗保险1140亿克朗,占32%;家庭和儿童福利支出540亿克朗,占15%;其它保险支出94亿克朗,占2.6%;管理费支出85亿克朗,占2.4%。

瑞典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比较统一,社会保障从立法到各项待遇的支付,涉及国会、卫生和社会事务部、劳动部等部门。国会在瑞典社会保障立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会中有专门的社会保险立法委员会,社会保障的每一个法案在国会讨论表决之前,先由社会保险立法委员会讨论。委员会的成员由各党派人士、专家组成。由于委员会和议会中执政党占多数席位。所以,一般来讲在委员会中获得通过并取得一致意见的法案,在议会中会获得通过。

瑞典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包括卫生和社会事务部、劳动部。卫生和社会事务部是社会保险的主管部门,它的职责范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儿童津贴和家庭、遗属补助等项政策的制定。劳动部负责失业保险政策、就业政策和再培训等工作。卫生和社会事务部实行“小部大事业机构”的管理体制。下设15个局,其中之一是国家社会保险局,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它在地方设有21个分支机构,共有230个基层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4500多人。这些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除失业保险以外的缴费、登记和待遇的具体审核发放。

二、瑞典医疗保险(亦称健康保险)的有关情况

瑞典的医疗保险制度始于1955年,经过多年发展日臻完善。1982年瑞典通过卫生立法,规定本国公民在患病(或生育)时均有资格领取由地区社会保险局支付的“医疗费用补助”。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随其父母参加医疗保险。瑞典的医疗事业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私人开业医生只占全国医生人数的5%。公民生病均按规定到相应的医疗单位就医,一家人只要有收入的成员将收入的2.8%交医疗保险税,全家即可享受以下公费医疗待遇:(1)医疗保健费用,包括医生治疗费、住院费、药费、往返医院的路费等,这些费用先由投保人支付,然后到医疗保险机构按规定的标准报销。(2)疾病津贴。投保人生病期间的收入损失,从病后的第4天起可以享受疾病津贴。疾病津贴一般无时间限制,但在3个月后,需要进行检查,以确定能否改做其他工作。如确定可以改做其他工作,则接受再就业的职业培训;如确定不能重新工作,失去劳动能力,疾病津贴便由残疾年金来代替。(3)产妇津贴。产妇除享受一般医疗保健待遇外,还可领取一份产妇津贴。根据1974年的立法,产妇津贴称为父母津贴,按1982-1983年的规定,父母津贴在180天内每天发37克朗,如父母为雇佣人员,这期间可获得一份相当于每天劳动收入的90%的现金津贴。

瑞典医疗保险制度的参加者主要是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以上(1995年规定的收入标准为6 000克朗)的在职者或已经登记的失业者,到外国工作不超过1年的瑞典人也可以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在瑞典受雇于外国雇主的外籍人,如果有意在瑞典工作1年以上,同样可以参加医疗保险制度。

瑞典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于雇主、雇员和政府三方分担的费用。1995年,雇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的标准为其工资的2.95%,自营就业者的缴费标准为个人收入的9.12%;雇主承担费用的标准为雇员工资总额的6.23%;政府承担全部医疗保险所需费用的15%。

医疗保险津贴的支付从被保险人因健康问题失去劳动能力的第15天开始,每周支付7天,有工作收入的养老金领取者,医疗保险津贴的领取天数180天。医疗保险津贴标准存在阶段差别,从患病的第15天到第365天,医疗保险津贴标准为其原来工资的80%,从第366天起,医疗保险津贴标准降为其原来工资的70%。普通患病雇员患病时间为2-3天者,由雇主支付其原来工资的75%作为健康津贴,患病时间为4-14天的雇员,由雇主支付其原来的工资的90%作为健康津贴。自营就业者及其他符合医疗保险领取条件者,患病后的第2-3天,由医疗保险基金为其支付健康津贴,支付津贴的标准为其原来月平均收入的65%,第4-14天的支付标准为其原来月平均收入的70%。医疗保险健康津贴每天最高领取标准不得超过587克朗。

瑞典父母保险制度规定,父母保险津贴的领取者,需要在产前至少已经参加父母保险制度240天。父母保险津贴的具体标准为:自孩子出生日开始计算,出生后前60天的津贴标准为父母原来工资的90%,此后300天的标准为父母原来工资的80%,再往后的90天的标准为每天60克朗。每一子女出生时,领取父母保险津贴的时限至少不能少于450天。

瑞典医疗保险制度和父母保险制度由国家社会保险局统一管理,地方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实施。瑞典医疗保险和父母保险法令明确规定,所有医疗保险和父母保险津贴都应纳税,医疗保险与父母保险津贴的标准随每年收入基数的调整自动调整。

三、几点思考和启示

瑞典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于19世纪初,至今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百余年的发展中,瑞典社会保障制度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遵循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普遍原则与坚持本国特色相结合。在社会保障财政来源方面,瑞典政府财政资助和雇主缴费所占比例最大,被保险人个人缴费所占比例很小;在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管理的主要机构,主要社会保障项目由中央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则在社会救济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作用,一些社会保障项目,如失业保险,实行自愿性保险原则,这些自愿性社会保险项目主要由各种自愿性社会保险组织管理,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仅对其进行监督。

二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动努力与公民的广泛参与相结合。瑞典社会各阶层不仅能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可以参与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和管理,使瑞典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基本上能够为民所谋,为民所知,为民所行,这有利于瑞典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措施更好地贯彻实施。如瑞典上世纪80年代以来颁布的保健法、病假工资法案、提高健康保险津贴标准等法案,都是经过广泛征求国民意见,经国会多次讨论后施行的。

三是在社会保障的责任和权利的关系方面,瑞典经历了一个比较强调政府责任,到逐步强调雇主责任,最后发展到争取实现政府责任、雇主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的过程。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政府财政补助在瑞典社会保障财政来源中所占比例最大,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费所占比例居第二位,雇员缴费所占比例处于第三位。这反映出瑞典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主要责任,这种过度的国家责任成为瑞典“福利病”的重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以后,瑞典开始社会保障改革,政府财政补助在社会保障财政来源中所占比例稳中有降,雇员个人几乎不再缴纳社会保障费,而雇主缴费所占比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到90年代中期,瑞典试图通过激进的改革措施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制度责权利方面的偏差,通过调整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增加个人缴费比例,谋求政府、雇主和雇员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权关系的基本协调,消除瑞典福利病的根源,收了初步效果。

通过对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医疗保险制度的考察,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进一步加深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瑞典的社会保障计划相当庞大,费用支出惊人,纳税比例居世界前茅。尽管各国不少人士对其制度有种种非议,但不管怎么说,近百年来瑞典是世界上最安定的国度之一,总的讲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可观的,用瑞典人的话说,把钱花在福利上,比把钱花在监狱上要好得多。相比之下,尽管我国政府近几年来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但总的来讲还应继续加大,特别是对医疗保险,中央财政还没有直接进行过补助。从近期看,起码对困难群体的大病医疗救助,包括中央财政在内的各级财政,都应该适当予以补助,以解决困难企业和职工的实际困难,维护社会稳定。

2、社会保障的发展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瑞典的福利社会以“三高”著称,即:“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羊毛出在羊身上”,高福利水平的维持最终要由全体国民来承担。这个度如果掌握不好,将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瑞典在这方面是有深刻教训的,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瑞典的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5%迅速增长到60%,从而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瑞典模式发展成“瑞典病”。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瑞典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才开始逐步摆脱“瑞典病”的困扰。这个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保障水平必须注意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既要稳步推进,使人们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又要统筹兼顾,不能由于片面追求社会保障的高水平而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

3、要努力增加公众对社会保障的参与度和认知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涉及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在普遍实行劳资集体协议制度以及社团主义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政治特征下,瑞典社会各阶层对社会保障的参与和了解程度是比较高的。从我们在瑞典与一般民众,包括司机、导游的接触看,他们对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待遇的给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大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不小差距的,还有不少工作要做,需要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工作,让广大职工群众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医疗保险分会考察团

上一篇:城市规划建设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职称单位考察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