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20:17:41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此次问卷调查让我们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河北省各级地方院校的学生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了解、认识程度,接受情况,从而发现在高师院校开设此类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旨在分析、探求多条可行之路,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开展铺开道路。这次调查用了五年的寒暑假,以问卷的形式发放,共发出100份有效问卷,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率100%。问卷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多元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是否愿意开设此类课程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这100名学生,主要来自于河北省石家庄、唐山、邢台、张家口、宣化、邯郸、廊坊各地各级地方院校。其中来自于高校的学生有50名。在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调查中,采集的数据让人难以置信。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18%学生能够讲出一些理解与认识,仅有2%的学生在其他院校的远程教育中接触过此类课程。在“列举几件外国民族乐器”的问题回答中,90%的学生为空白;10%的学生能够写出马林巴、班卓琴等媒体中常见的几件乐器。一般在短期培训结束之际,再做问卷中第三条调查,即“是否愿意开设此类课程”。40%的学生回答是当然愿意。但主张少讲传统艺能,多讲流行音乐;55%的学生表示愿意考虑,但自身积累不够,需要时间搜集资料;剩余5%表示没兴趣,不喜欢。被调查者中有50名学生,分别来自石家庄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廊坊师范学院等本科学府,他们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知之甚少,那些前往他们的院校进行培训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教师就更无从接触了。大部分学生表示,在高校的课程中,民族民间音乐偏重于汉族音乐,而对世界音乐的了解途径只有音乐欣赏课,而此类课程大多以欧洲主流音乐为题材,有时会涉及少量媒体流行的民族音乐,比如:大河之舞等,很少涉略世界各民族的传统音乐。

二、现状分析

河北省高校普遍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我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虽是新兴学科,但很多学者早已提出高度重视的呼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民康教授在《中国的多元音乐文化》一文中指出,我们的一些音乐院校,将“传统”太“森严壁垒”了,内容除了西方音乐外就多是汉族音乐,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学科音乐的建设,这也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元化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但据笔者调查,河北省高校的音乐教育基本课程中,均未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容,而只是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讲到区域色彩音乐时,提及点滴;而河北省开设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课程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的,客观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但又平等的音乐体系,学生们首先应学习本民族、本国的音乐遗产,才能学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音乐。1教学中,偶有提到五声音阶,学生们只能想到宫商角徵羽五种中国民族调式音阶,主观的认为五声音阶就是中国特色音阶,是中国特有的音阶模式,且这五声之间只有大二度与小三度的关系。这种理解与认识,就是不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的体现,只有在学习世界民族音乐之后,学生们才逐渐意识到,五声音阶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音阶,且五声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模式。伴随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增强,世界各民族都在努力保护本土的传统礼俗、仪式,而伴随这些仪式的音乐,也被有效的记录下来。高校课堂,作为文化的传播圣殿,对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衍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河北省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直接面向河北省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第一线,如果他们的音乐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缺乏多元化音乐因素,将直接影响下一代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三、几点思考

1.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必须是多元的、交叉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模式。而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也会受到教育观的影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一个学生树立全球性的音乐视野,使之能够包容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树立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正确教育观。师范生的知识结构组合将直接影响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当代社会,许多幼儿园都“号称”与国际接轨,对外宣传幼儿园将如何引进国外教育理念,以弥补中国教育体制的不足等。试问,如果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达到多元化,他的教育理念又如何能够与国际接轨?所谓蒙氏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并不是简单的方法改变,也不是简单的几件教具的参与就算是引用了新的教学法。我们需要整体提高幼教师资教学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填充他们知识空缺,改变思维方式和音乐表达方式,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2013年4月,笔者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巡回指导,此次巡回指导过程中,笔者惊喜的发现,石家庄市区很多中小学在音乐教学中已经不同程度的渗入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这已经是个良好的开端。当然,在河北省内一些县级、镇级的偏远学校,教学手段、设备、理念都还处于上世纪末甚至中叶的落后阶段。而我们顶岗实习的学生,依然带去了他们最新的教学理念,克服简陋的教学设施,尽可能的上好每一节实习课程,实感欣慰。

2.正确理解worldmusic与ethnicworldmusic的关系。

2003年,笔者首次在河北师范大学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时,学生亲切的将这门课简称为“世界音乐”。当我听到这一称呼时,及时更正了“世界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的关系:二者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此后的几年来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授课内容与称谓的关系。高师类院校有一门“高龄”课程——音乐欣赏。这一课程的欣赏对象直接取自“西方音乐”。而“西方音乐”也仍然存在西方传统音乐的内容,或者我们可以称此类“西方音乐”为“西方艺术音乐”。“艺术音乐”应该是在“传统音乐”出现之后,在所在地区经济、政治都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所产生的音乐称为“艺术音乐”。而在“艺术音乐”出现之前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称之为“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就是以这类传统音乐为主要讲授内容的一门音乐学学科。笔者一直在思考,应在高校再开设一门年轻的世界音乐课程,或可称为“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音乐”。

3.将世界各民族“音乐素材”渗入相关学科。

此想法若实施,将是个“大工程”。首先,将世界各地民歌深入“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很多视唱教材也曾引入外国民歌,但大都为流传范围较广,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众性民歌,而对小众音乐素材很少触及。例如:大家提到日本民谣可能想到的就是《樱花》,实际上日本民谣有很多种,《樱花》只是流传到中国的经典之一,若能将更多特色的日本民谣引入视唱教程,学生们会知道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很多国家有五声音阶,而且还有带半音的五声音阶。其次,“十二平均律”已是深入人心,乐理学中讲述音程、和弦的构成都是采用半音、全音概念,且记谱法也是沿用欧洲音乐记谱规则,对世界各民族的地方性特色展现有很大障碍。如何在《基本乐理》课程中适时植入七平均律、五平均律概念,如何解释中立音的存在现象,如何给学生讲述除了简单的2/4拍、3/4拍、6/8拍等基本节拍之外,世界上还存在100多拍的节奏周期。这些都可称为《基本乐理学》的补充知识。再有,《音乐美学》的概念也要有所扭转。很多民族文化底蕴不同,对美的判断和理解截然不同。例如,泰国弦乐器就是追求嘶哑音色,如果换成纯净的提琴声音,他们会无法接受。很多音乐,需要我们在理解并接受他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去欣赏。要将世界各民族“音乐素材”渗入相关学科,首先需要教师扭转教学思路,填充知识空缺,故称其为“大工程”。

四、结语

综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状在河北省发展并不乐观,很多高校还未曾引起重视,从学生到教师都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希望此文能为我省多元文化音乐教学领域提供参考,笔者将为此不停奋斗。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音乐是艺术,音乐文化是音乐的精炼化。音乐文化在时代中洗礼中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性。音乐文化将音乐艺术变成更为形态化的概念,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音乐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各种音乐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音乐教育,是指将音乐知识、音乐文化、音乐内涵传递给受教育者而进行的传递过程。其中,音乐教育从属于音乐文化,是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存在的形态和发展趋势必然受到音乐文化的制约。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多元的、相互渗透的。音乐文化是进行音乐教育的载体,而音乐教育是对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教育离开音乐文化,就失去了内容和作用;音乐文化离开音乐教育,那么音乐就没有未来,因为再也没有比音乐教育更合适的方式来传承音乐文化。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特点

在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的总目标,指出要“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在《标准》中所阐释的,凸显了出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多元性、民族性、时代性。多元性是在多元文化上体现出来的,不同的文化产生的音乐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文化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更加种类丰富的音乐,并精炼为一定的教育形态。民族性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生活风俗、民族风情,更有着不同的音乐。时代性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另一特征。不同时代,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同的面貌,人们的追求、信仰、爱好都会有所变化。是人创造出音乐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状态,音乐更是如此。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

音乐文化最为生动的存在便是渗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中,劳动人民会喊几声号子;在工作中,工作者会听一点音乐放松;在娱乐中,人们会去KTV唱唱歌。因此,音乐教育可是渗透式的,就通过环境的熏陶、民间的活动、社会文化宣传等,都可以来传递音乐。然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仅仅通过渗透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传授到民族音乐最为重要的技能、经验、内涵等。通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将最为精华的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地传递给学习者,这种方式已经成为现阶段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具体来说有着较为多样的途径,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能够帮助学习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得系统知识。这些系统知识,是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直接保存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系统性,还保证了不同民族的音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保留自身稳定风格。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传承的民族音乐文化,是应该有所选择的。具体来说,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时代的社会需求与学习者的需求。如果教学内容是不符合社会需求的,就很难被人们所接受,更别提未来的发展了。那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就所选择的应该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最珍贵、最重要的内容,要是能够体现民族音乐文化特战和内涵的内容。音乐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更是离不开音乐教育的传承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手段,更是民族音乐未来发展的一个保证!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丰富了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产生、变化、保留、发展是永不停歇的构成,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音乐文化产生。音乐教育传播着音乐文化,在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让文化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间流动与融合。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所背负的责任,并不仅仅是传播这么简单,而是在传播过程中促进者音乐文化的内容系统化、信息更正等,最终实现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音乐教育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一活动时,他们之间的差异决定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有所不同,让音乐文化并不是一种复制,而是一个创造,衍生出更多音乐理解、音乐作品等,赋予了音乐文化新的内涵。音乐文化始终处于传承与变迁的过程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促进音乐文化进一步融合与创造,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增强音乐文化的活力,从而促进本民族音乐的发展。因此,在多元化音乐教育中,需要更好地发挥传承作用,有效合理地借鉴和传播各类音乐文化,实现真正发挥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本民族音乐文化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事物发展中,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基础。就如同高楼建立必须要有坚实的地基,不然就会坍塌。同理,民族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中,需要以优质的音乐教育为基础,才能发展得更好。优质的音乐教育中,学生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音乐情怀,还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所包含的民族特性,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更为深刻的音乐认同,并为他们未来的创造打下了基础。尽管民族音乐文化的当务之急是继承,但要想在有更好的未来,就必须做好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曾提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其中所谓“关心”是指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高校人才培养强调培养“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与内涵。

1.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饱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老师的尊重,对父母的感激,亦或是对朋友的珍惜等等,这些作品能够带来思想上的鼓舞以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电影《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独唱部分抒情委婉,一唱三叹,合唱部分气势磅礴,增强独唱部分情绪。聆听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背景下人民对祖国的深情歌颂,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以及保卫祖国的果敢决心。通过不同题材的作品欣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进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学、历史、戏剧、舞蹈、绘画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引导学生欣赏分辨不同文化传统下产生的世界音乐,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文化形态下所产生的音乐,感受东西方音乐在文化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用“平等”与“差异”的人类学视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汉之争,古琴曲《广陵散》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的聂政刺杀韩相,这些作品都蕴含了大量的文学、历史知识。

3.音乐欣赏课程有助拓宽学生思维上文中提到,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世界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视野,从多元文化视角多维的去看待世界。聆听音乐的过程是人们在头脑中对音乐形象的在塑造过程。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情况不同,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大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学习与训练。音乐欣赏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的同时,也有益于人们对于运动控制、记忆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使大脑功能得到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二胡曲《赛马》中具有许多对现实世界的音响模仿,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音型的听觉联想,进而展开创造思维。李岚清同志说:“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对他们进行这方面普及的教育,给他们补上一课……使得这批跨世纪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够有这方面必要的修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量化教学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关于教学方法的评价指标,应该在教学改革与建设中作为重点。教师能否融汇本学科前沿知识、能否将跨学科知识贯通与课堂,实现教学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较少。因此,增加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的确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学评价体系制度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各层次评价体系的构建。

2.完善音乐教育的考核、评价系统构建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系统,从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及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成果、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设立相应指标,更为符合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能够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活跃丰富教学气氛。

3.多元化教育与教学评价音乐教育具有其本身所特有的区别于其它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为侧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应建立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与教学评价机制,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考察,可采用课堂问答、讨论,学习调查问卷、单元作业、课程论文、笔试及相应的实地调查等形式完成,并进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将教学重点更多的关注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做出整体性评价。

2006年教育部以“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形式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方案》将包括《音乐鉴赏》在内的8门艺术教育类课程(《艺术导论》《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列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并明确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选修其中一门,或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美育教育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要求高校侧重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代社会给中国音乐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未来以开放的心态,以多元文化视角建构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践行的努力方向。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以国外的经典音乐为例进行教育,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音乐水平,并引导学生挖掘其蕴含的意象。利用国外的经典音乐进行教育,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育素材,也降低了我们教育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可首先介绍一下音乐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演奏教育,并在演奏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曲调、节奏来挖掘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鼓励学生独自进行音乐的演奏练习,然后学生在演奏中自己总结音乐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意象,继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学生的理解力上升了,对音乐的感情脉络将把握得更加准确,其演奏的音乐也就越容易感染他人。不过,最开始的曲目不应过难,因为过难的曲子既谈不好,也没有精力展开联想,要采用循环渐进的教育手段。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吸纳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认识水平有限,如果在音乐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很快散失,而课堂的设置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课堂的设置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愉快、互动性强的音乐进行教育,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即兴改编,把学生熟悉、感兴趣动作和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活动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避免单纯经典教育案例带来的枯燥感。

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音乐是一门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情感意识浓厚是音乐的特点。尽管戏剧、舞蹈、绘画、诗歌、雕塑、文学等同样能表达和激感,但音乐更加的直接、纯粹。当我们欣赏一首乐曲时,我们的视觉一接收到音乐信号,我们几乎能立刻产生感情的认同,这个过程没有思考、没有观察也几乎不要任何的知识,我们的感情跟着音乐的节奏、音色、旋律、和声不断地发展和互动。也就是说,我们对音乐情感化的欣赏方式是无需分析、讨论、理解,感情的获得是直接体验而不是客观的理解。比如,在不知道作曲家的名字、作品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如火上爆发而迸发出的“热情”,因为钢琴短促果断的节奏、快速流动的音型把这种“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不能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对象;与文学作品相比,音乐不能准确地表述概念,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音乐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感情体验激发得更加直接,也更加鲜明生动。本文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希望能为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使得不同文化下的音乐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小学教育服务。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阅读、评审、复读乃至精读论文,终审评委议论总结,一致认为:千余篇论文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和新课改以来的学校艺术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无论是高等教育组还是基础教育组总体来说较之前五届在质量上有明显的提高,获奖的优秀论文令人眼前一亮,为之一振。笔者在评审过程中仿佛听到了一首四季之歌,那些论文既让我欣赏到春华秋实、充满生机和收获希望的旋律,又让我感受到参赛者冬藏夏养、勤耕不辍、努力学习、积蓄力量的动人交响。概括起来,参与这届论文评审工作,留下了以下几点印象。

印象之一:折射出音乐教育研究的新进展

其一,与形势结合,音乐教育研究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教改实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一翼。音乐教育研究正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纳入了正确发展的轨道。例如获奖论文《略论近三十年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目标研究》、《谈中国近代中小学音乐课发展及其借鉴意义》、《当前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等都是紧紧围绕本届参评论文的主题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可以说论文选题好,立意新,有独到见解,学术含量较高,正是获奖论文从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所具备的共同特征。例如基础教育组获一等奖的论文《创设情境,以情带声――小学音乐课发声训练学习策略研究》,作者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应用传统成人化发声训练方法、形式单调、内容单一,只重视单纯封闭式的技术训练,忽视儿童年龄、心理特征及音乐审美需求,以致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流于形式等问题,结合作者扎实的声乐基础及多年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优化发声训练的教学策略”,“移植并总结了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等培养学生音乐技能、开展音乐体验活动的策略”,进而又深入研究了创设“练声的情境”的策略。全文列举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发声训练方法,且每条每款都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与可行性。

其二,与实践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上说明问题。由于参评论文作者大部分是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省市县音乐教研员、高校教师等密切接触音乐教学实践的群体,选取当前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同时,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有的获奖论文视角独特,不落俗套,别具一格,令人称赞。如《音乐唤醒了沉睡的意识――一个弱智女孩的成长》论文,作者系普通小学音乐教师。她应用个案研究方法,描述了音乐与一个小女孩之间的故事。她遇到了一个女生,是个特殊儿童,这个又高又胖的女孩多年“蹲班”(留级),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排斥。但是音乐老师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给予这位同学以特殊关注。从敲击一只铃鼓、参与音乐伴奏人手,逐步参与其他表演。当这位女生从音乐中获得鼓励、获取信心后,终于爆发出爱与智慧的火花。这个学生开始好好上音乐课,喊老师妈妈,要求亲亲老师,并主动认歌词上的字。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的“音乐教师要做人格之师”,“学会和你一起飞”,“享受教学的快乐,就要不断学习、研究、创新”等体会,无不令人感动。

其三,多元文化相结合,推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及本国各民族文化的结合。从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多元文化的互相融合已成为21世纪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势。本届参评论文在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也是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如获奖论文《牵上“奥尔夫”的手,快乐地享受音乐――谈奥尔夫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之比较研究》,可见对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已经从学习引进,转而应用创新,进而进行比较研究了c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有些教师、教育工作者敏感地关注到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加以研究。如本届获奖论文《以中国打击乐教学为载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多元”视角下的音乐剧教学尝试》、《扬学生个性特长,创艺术教育特色――_/J、学民族器乐教学新探索》、《畲族山歌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等都在进行有益的探讨。

印象之二:透视出音乐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

这届参选论文涉及面极广几乎涵盖了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学对象看,有幼儿音乐教育、小学初中音乐教育、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艺术(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中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与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等。从教学领域看,几乎涉及音乐学习领域表演、欣赏、创作、音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诸方面。仅以涉及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例,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研究发展的一些趋势。

一是教学目标的研究日趋全面化。仅从一些获奖论文的标题,就可以看出研究者是怎样全面地理解教学目标的。如《论音乐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理清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别让“教学目标”与“课堂气氛”本末倒置》、《有效、实效、高效――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建立》等等。以《略论近三十年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目标研究》为例,该论文按“音乐课程目标的含义”、“30年我国音乐课程目标研究回顾”、“关于几个问题的思考”划分为三大部分。论文不仅对已有研究成果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而且尖锐地提出了现存“概念模糊”,使用存在“随意性”、“不确定性”问题,提出“建立符合国情具有可行性目标体系,的建议,是一篇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意义的论文。

二是教学内容的研究日趋综合化。如《浅析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的内容与方法――以“标题响曲的诞生”课前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大文化视野中的比较与综合――聆听中的音乐鉴赏》、《乡音乡韵几多情――开发本土音乐资源的做法与思考》等。这些获奖论文论述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而正是教学目标的综合性要求,决定了教学内容研究应具有综合化特征。

三是教学方法的研究日趋整体优化。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这就是教学方法研究整体优化的含义。本届参评论文在教学策略上无论是研究有效教学、合作学习,还是研究范例教学、探究性学习,在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考虑整体优化问题,这是由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整体性决定的。这方面获奖论文篇目不另赘述。

四是教学手段研究日益现代化。如《电脑音乐软件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小学高年级音乐学科教学探索》、《网络环境下高中欣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浅谈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运用校园网络培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等等参评论文,研究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

五是教学评价研究日趋科学化。如《音乐课堂评价的导向型――小学音乐课堂评价的实践研究》、《小学音乐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策略研究》、《完善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等获奖论文,都把论述指向音乐教学评价要科学、完善上。

印象之三:音乐教学研究任重道远

加强音乐教育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以指导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促进并推动音乐教育改革在健康的轨道上深化发展,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的。全国性音乐教育论文评选始于1993年,当时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主持了“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这一活动一经展开,影响十分广泛,呈迅速上升趋势,反映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空前活跃。2009年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参评论文1288篇,是第一届参选论文(887篇)的1.45倍,而且参评论文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音乐教育研究,也是有起伏的,走向未来的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一,发展不平衡有待解决。就地区来说,基础教育组获奖论文,浙江地区有69篇占获奖论文总数的18.6%;上海地区获奖论文有40篇,占获奖论文10.8%。这两个地区获一等奖的论文加起来占获一等奖论文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时也有少数省、市、自治区没有获奖论文。此外,城乡比重也是失调的,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探究的获奖论文总计17篇,只占获奖论文总数的4.6%。形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当地有关部门领导重视音乐教育程度、重视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程度息息相关。

第二,学风、文风有待端正。任何一篇好的论文都是厚积薄发的科研成果,对参评中极个别论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以倡导健康的音乐教育研究风气,杜绝抄袭现象。

第三,文本规范性有待加强。一些论文对引文注释、参考书目等项要求多有忽略。文本不规范,应引起重视,予以改进。

总之,面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总目标尚有差距,音乐教育研究仍需努力。只有如此,才能扭转音乐教育科研相对滞后的局面。

记得2003年教师节,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教师代表时曾说:“教育工作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通过参与论文评选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年轻有为、能文能武,既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又有较强科研能力,忠诚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音乐教育家正在茁壮成长。对于这些同行,我们敬礼,再敬礼!盼望优秀论文早日汇编成册,与更多同行分享之。

曹 理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学习方向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4-02

本文通过调查,就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几个方面对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进行归纳,以得出适合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学习状态。

一、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希望接受的在职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音乐教育专家评课、进修性质的教学研讨、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等。数据显示,高于50%的教师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Workshop工作坊、音乐教育英文文献导读和国内外音乐教育专家讲座等三种形式的培训。其中,Workshop工作坊属于新兴且效果明显的教学培训模式,它包括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在工作坊中能够与多种层次的人员交流学习,因此十分受到高校音乐教师的欢迎。而有关音乐教育论文演讲及点评、观摩音乐教学公开课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更多涉及国内音乐教育的研究情况,虽然仍有教师期待参与,但需求并不像新兴培训形式和涉及外国先进音乐教育信息内容的培训那样强烈。

二、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测查了教师对五种常见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包括音乐教育基础理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各学科教学法、音乐教育多媒体教学技术、国外音乐教育。数据显示,对于不同培训形式的缺乏程度结果存在差异。其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结论中非常欠缺为0、比较欠缺22.89%、一般48.19、不太欠缺21.69、不欠缺7.23。其中认为欠缺的人数比例少于不欠缺的比例,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基础理论的培训适中。而教师希望得到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情况则明显不同,分别为非常欠缺21.69%、比较欠缺28.92%、一般31.33%、不太欠缺8.43%、不欠缺9.64%,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的机会还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参加国外音乐教育培训充满期待。

三、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

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和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六种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调查。结果发现,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的比例分别为22.89%和27.71%,明显高于其他五种教育体系,说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是埃德温・戈登音乐教学法。位于第二的是综合音乐感教学方法,认为“非常欠缺”和“比较欠缺”的比例分别为7.23%和36.14%,说明教师有机会接触到这一教育体系,但仍渴望深入了解和学习。而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欠缺的人数(33.73)的人数较其他方法而言最低,认为不欠缺的人数(18.07)又相对最高,说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中相对普及。

四、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

参加国内(包括省内)会议的人数占81%,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占总数的39.58%,高于部级和市级培训的总比例。这证明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参加的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75%的教师认为最有效的培训形式为研讨,66%的教师通过教研活动和网络信息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动态。这说明教师参加培训的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活动和搜索网络。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调查表明,虽然有37.35%的教师认为当前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太欠缺和不欠缺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从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的喜欢情况、教师希望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

在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音乐教育形式喜欢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音乐活动、优秀音乐教学案例分析、音乐课堂教学设计、音乐教育理论讲授和音乐教学主题讨论,对于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喜欢程度较低,同时表示不喜欢音乐教育理论讲授的学生仍有13.25%,明显高于其他教学形式。这既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不足,也说明教师教学中对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思考不完善,教学形式守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未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并未使学生了解理论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性。正所谓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们会对教师的音乐教育理论进行必要的梳理,来辅助音乐技巧的练习。

通过对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希望接受的培训形式、教师希望得到的培训内容、最想了解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教师参加培训以国内的省市级培训为主,有效形式为研讨、教研和搜索网络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误区。我们将展开一系列的讲座和对策,来逐步满足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的愿望,以促进辽宁省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M].

[2]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 涛,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李 哲,教授,辽宁省薪金县人,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课题名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视角下辽宁省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传统音乐教育 学科建设

传承与保护

自古以来音乐与区域之间紧密关联,随着朝代更替、政区撤并、方言演化、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变化,不同区域的传统音乐出现分异或整合,时至今日,中国传统音乐诸乐种、歌种、舞种、曲种、剧种等地域性特征仍然鲜明,并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关注的基本对象和学术热点。①2013年11月7―9日,“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专业音乐院校、综合性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期刊编辑部、民间传统音乐研究机构和其他学术团体等75家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议程包括主旨发言、分组专题研讨及研究生论坛,收到论文133篇,其中37位代表宣讲论文,涉及五大议题――“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区域音乐个案研究”、“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

一、立足田野之上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利用实地田野的方法深入民间音乐生活,是区域音乐研究一直沿用至今的方法传统。学者们立足于田野考察,吸收了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其他艺术学科的研究经验及特色,使区域音乐文化事象的活态研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区域传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1.关注区域音乐对象主体――“人”

人作为音乐事象的操纵者,是群体形式或者个体形式存在区域音乐事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同样也是音乐艺术创造过程中最富于生命力和价值意义的积极因素,区域音乐资源的挖掘与传承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的关注。

李晓春通过介绍昆曲清唱团体无锡“天韵社”的做法来探讨昆曲传承与传播之问题;齐易描述霸州市南头村“音乐会”民间乐社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复苏现状;赵宋光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期待作曲家能创作一部赞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民族音乐史诗;杨殿斛把研究目光投向布依族音乐文化传承人杨宗培;马达论述当代岭南派古琴传承人谢导秀的贡献;屠金梅以演奏名家罗曾良为例,对广东汉乐丝弦乐演奏风格及其文化进行阐释;毛凯、谢秀敏展现保康“丧鼓先生”仪式传承者的生存样态以及与汉民族叙事长诗《黑暗传》传承的互动关系等等。

2.关注区域音乐的价值观

在各种区域音乐多样化共存、相互影响的现实情况下,区域音乐研究往往涉及价值观问题研究。于新洁在《论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一文中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复兴与衰退共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状态的学理逻辑和现实境遇;意义的重建与个性的张扬是传承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主渠道。李峰在《区域音乐资源挖掘整理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先挖掘后传承是利用现代性思维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田可文的《不同文化间的音乐理解问题》一文则强调了对多元音乐文化应持平等客观的研究态度。

3.关注区域音乐的时空观

每个区域音乐事象皆存在于一定的时空里,无时无刻不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学者们把握时空观,从“历时”和“共时”的高度深入解释了音乐事象的现实存见、构建规律、分布流传、扩散走向等问题。

田耀农在《区域音乐文化视野下的雅乐与雅乐的传承》一文中指出:雅乐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追求和表演艺术的社会功能。封建王朝的覆灭使雅乐失去生存的空间及可资保护的活体。保护雅乐的首要任务是复建,详细的文献记载、民间活体的遗存以及雅乐在境外的遗存为复建雅乐提供有利条件,雅乐的复建、传承的意义对区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万钟如在《传统的发明――广东音乐兴衰论》中借用人类学家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理论对广东音乐发展历史及兴衰动因进行辨析,探讨软弓与硬弓时期的不同文化属性;王豫立对商丘四平调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模式变化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并分析传承规律;郝苗苗进行旧派、新派纽约“Rap”音乐表演的历时性比较研究等等。

4.关注区域音乐的质量观

不同的区域音乐事象展现出来的特质,包含音乐事象的音乐结构、音乐风格、音乐文化等多方面。杨玉成认为,把握蒙古族多声音乐“潮尔―呼麦”体系的表现形式的联系与差别是非遗保护的关键;张忠平、张应华以柳进军作品《引子・赋格・傩》为例,阐述民族音乐要素与西方当代审美格调相融会的作品特色以及土家族“傩”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气韵;豆军红对关中区域音乐的文化特质进行考察,论述了关中音乐原生性、传承性、多元性和扩散性等特征等等。

5.关注区域音乐的网络观

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既需要认识和把握本体结构内部元素的独立表现,又需要把握本体结构与外部环境诸要素的复杂联系,不少研究从网络观的视野拓展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新思维。南鸿雁探讨全球化语境中地域因与文化认同出现的危机及其重构等问题;张利珍置于由地域、历史、社会等不同因素构成的文化生态中考察客家山歌的历史社会价值及文化独特性;王培站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上思考广东区域性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等等。

(二)区域音乐个案研究

区域音乐个案研究围绕探讨少数民族及汉族地区歌舞文化、戏曲音乐、民俗音乐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历史变迁等之间的关联及其影响等方面展开。

有的学者把研究焦点回归到区域音乐的本体研究上,如杜亚雄采用匈牙利音乐学家巴托克・贝拉的旋律分类法把宁夏回族民歌的音调归类为“羽核心级进音调”和“徵核心双四度框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柏互玖以河北地区《工尺谱集成》和《器乐曲集成》为考察对象,指出大曲与器乐套曲之间存在演化关系;李德敬运用“核腔”理论和民族音乐分析法对“一勾勾”与花鼓、鲁西北民歌小调进行对比分析;袁环对滩簧唱腔音乐进行细致考证与辨析,认为南词滩簧各剧种基本调之间有着共同稳定的程式性特征,构成庞大的“太平调”系统等等。

区域音乐文化传播、地域特征及历史流变的研究是与会者关注的热点。张明志研究了河西走廊裕固族音乐的历史渊源、生存环境、音乐文化等问题,类似研究有郭永青《泷洲歌源流及其研究价值》、任红军《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王晓燕《花朝戏声腔溯源》、刘清《山东民歌“枣木杠子乱弹”探微》等。王汉君和沈剑皆以内蒙古汉族民歌的地域性特征为研究对象,前者着重音乐地理学分析,后者侧重探讨内蒙古汉族民歌与人口迁移、民族融合导致的方言演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类似研究有周翔《四川羌族音乐的地域特征研究》、曾华宏《泉州北管的地域文化特征》等。部分学者还以区域音乐族群,乐种之间的吸收、融合发展及影响作为切入阐述,如李秀明梳理了中国壮族“末伦”和泰国东北部“Molam”的亲缘关系,探讨壮泰族群音乐发展的相互交融现象以及不同时空变异因素的影响;周迎谈到雷州歌谣音调与岭南越歌在旋律音调表现上的紧密联系。

尽管学者们关注角度各异,但多数研究都是立足于田野取得的第一手材料,正如谢嘉幸教授所说:“音乐是活态的,因此我们要用‘永远的田野作业’去研究音乐,不脱离本体”②。

二、开放包容、纵深推进的区域音乐

学科理论研究

(一)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

学者们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吸收文化学、地理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对音乐地理学、音乐美学、景观生态学、文化传播学、数学图论、作曲技法等多学科视野的关注与学术创新,使区域音乐学科理论研究在横向比较、纵向研究中更具立体性、生动性和完整性。具体研究分为以下几类:

1.区域音乐地理学、生态学研究

乔建中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从学术、应用、美学三方面阐释中国音乐地理学研究的三个目标;黄虎从对中国音乐地理学科发展进行回顾,探讨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之差异,指出以音乐为本位、全面吸收历史地理学界的理论精华,揭示“音―地关系”的表现形态和演变规律是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关意宁探究大三弦类“三弦书”曲种的地理分布特点;高彩荣兼谈陕西梆子的行政区划与文化分区错位的问题;李启福采用文化传播和整合的思维分析《凤阳花鼓》形成的自然地理与社会原因,探讨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凤阳花鼓》扩散类型、传播路径与整合特征;陈雅先借鉴景观生态学原理探究潮州大锣鼓民间音乐活动的时空特征以及声音景观格局,辨析旅游文化与原生态民间音乐之间的矛盾;黄玉英论述赣南客家竹片歌之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张天彤总结达斡尔族传统音乐在体裁、内容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的区域特色等等。

2.区域音乐美学研究

刘瑾对西洋乐器在粤乐中的文化属性进行解读,从同构、解构与重构三方面阐释了粤乐发展的包容姿态;仲立斌以粤乐作品《平湖秋月》为例,解析粤剧粤曲在粤乐中“唱腔化”的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等等。

3.区域音乐文化传播学研究

姜宇丹研究“二人转”演出方式的转型问题;刘德波论述古代中国音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问题;施咏把古琴音乐的大众传播总结为“模糊性、反传播性与多层综合性”三大特点;李葳以温州鼓词为例,探索全媒体时代民间音乐有效、多元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朱美丽对南音微电影《新三千两金》进行南音文化推广模式的探究;潘妍娜研究当代广州粤曲茶座音乐文化空间的建构、维持与变迁的问题等等。

4.区域音乐民俗学研究

赵胜山对西林壮族“春牛舞”所蕴含的古句町牛崇拜、稻作文化内涵进行阐述;李萍认为无锡宣卷音声是具有信仰归属的仪式行为的产物,其保有的信仰核心是与历史本源一脉相承的本质所在;雷嘉彦、杨娇娇探究当代柯尔克孜族“婚嫁歌”的现状与变迁问题等等。

5.其他学科研究

刘晟以冀津交接地区落子戏唱腔的同质性为例,论证数学图论研究戏曲唱腔结构形态的可行性;王少明运用音乐心理学将人的正向感觉功能进行厘分兼谈欣赏广东音乐的感受;柳进军结合自身作品谈到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何丽丽《〈金瓶梅〉与柳子戏关系考》一文从文学的角度论述了柳子戏曲牌发展踪迹等等。

(二)区域音乐研究理论与方法

区域音乐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科学研究,其学科性质的规范、研究理念和操作程序等问题有待不断完善发展,建立成熟的理论体系,是与会者乃至学界的共同目标。冯明洋《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导论》指出多元一体论、核心价值论、文化趋向论等科学发展规律是研究岭南区域音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杨民康《论云南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的文化圈――文化层特征》以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为例,对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原生文化层、次生文化层和再生文化层三个层次进行解读。周楷模、吴迪、张曦、蒋燮从“活态传统、物质文化、行为方式、表达形态”四个表层问题出发讨论岭南音乐的研究方法。

三、传承与创新并行的区域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区域音乐研究是深彻理解中国音乐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整体的基础,学校作为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主要阵地,把多姿多彩的地方音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梳理、整合和开发各区域音乐文化来促进中小学乃至高等音乐教育的改革和探索,无论是从社会意义、学术价值、还是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教育研究”成为会议的核心议题。

1.区域音乐教学实践的意义探讨

陈育燕论证了区域民俗舞蹈文化纳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葛艳、王小龙论述了建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地方音乐研究机构”的意义等等。

2.区域音乐研究与教学经验的总结

谢嘉幸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培养民族音乐的高层次人才的办学目标、任务和具体做法,以北京传统音乐节与“太极传统音乐奖”为例,论述音乐学转向中的地方音乐学构建问题,强调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要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性和全球化的视野;陈子扬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展汉剧活态传承的教学经验;李莉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史专业为例,谈到区域音乐史学研究与音乐史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做法;陈佳探讨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音乐公选课区域音乐文化教学中的运用;王沥沥认为感性教学模式是建立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本土音乐文化认同感的最佳方式;黄卉介绍了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粤剧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等等。

3.区域音乐的具体教学实践研究

张莹莹谈到粤剧念白运用于节奏训练的视唱练耳教学设计问题;屈理慧以潮乐传承人黄义孝的教学为例,从叙事角度研究潮州大锣鼓民间口传心授的教学等等。

4.区域音乐教学的跨学科研究

如蔡际洲从音乐地理学的视野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厘清“文化区”和“文化圈”的学术概念;王冰站在音乐教育哲学的高度思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本土化”问题;李小威借鉴教育生态学原理对中山市胜龙小学隐性咸水歌课程进行个案研究等等。

四、结 语

自2009年起,中国音乐学院先后联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扬州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两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研讨会,建立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交流协作机制。2013年,广州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会议延续前两次会议“立足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关注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学术研讨传统,对于推动区域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众多学者在强调区域音乐事象外部结构理论的本质联系的同时,在注重田野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区域音乐本体理论的研究,使区域音乐具体研究的内涵得到提升。从论域看,研究全国各地区乐种、曲种的文章占主流,较少涉及区域音乐区划和分类的讨论,而区域音乐研究方法论的理论研究仍有很大的提炼空间。

其次,会议把“多学科视野与区域音乐研究”作为重要议题,推动区域音乐研究与多元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进程。纵观多个实例的研究视角,既涵括了区域音乐研究与音乐美学、音乐民族学等非技术性音乐理论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借鉴,也展开了区域音乐研究与数学、传播学等非音乐理论学科相交叉的崭新研究视野,呈现出开放姿态的学术容纳理论优势。

最后,会议开设的“研究生论坛”是全国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展示区域音乐科研成果的平台,从学界对话的角度加强了院校之间教学、科研的协作交流。主办方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坚持岭南传统音乐舞蹈研究与研究生专业相结合的区域舞蹈音乐教学特色,团队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态度及科研成果获得学学界的一致认可。

综上可见,区域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进展和学理扩展是历史的、现实的,立足田野、多元创新是区域音乐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趋势。从方法论、研究视角和学术建设的立场看,区域音乐研究正迈向新的起点前进,期待不久的将来,在各位学者共同努力下,区域音乐研究能够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渐行渐壮。

注 释:

①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通知》,《音乐研究》2013年第1期,第236页。

②崔淑静《立足田野 开放包容――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学术研讨会综述》,《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年第6期,第30-32页。

黄 卉、马 达 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乐 讯

“第七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征评”活动欢迎您的参与

“第七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征评”活动由《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共同举办。本届参评论文主题为“音乐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的总结与思考”。欢迎大家针对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就基础音乐教育和高校音乐教育中基础性、紧迫性的现实问题展开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和论述。文体不限。

一、参评要求

1.凡以往未参加各类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活动的论文或参加论文评选但未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获奖论文请注明)均可以参评。

2.文章分小学组(含幼儿园)、中学组(含初、高中和教研员)、高校组进行评选,组别按作者所在工作单位划分。

3.一人只能报送一篇论文参评,合作撰写的文章(含调研报告),作者不得超过两人。

4.每篇文章篇幅不超过5000字,摘要不超过200字,引文须加以注释。

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音乐教研员可推荐文章10―15篇,计划单列市教研员和其他理事可推荐论文5―10篇。

二、申报办法

1.参评论文(须附申报表)递交电子版一份和纸质打印稿(用A4纸打印)一式五份。电子版要用word文档以附件形式发送(不要直接贴上去),文件名为作者的单位加姓名。格式要求:标题黑体三号字居中;摘要用宋体小四号字;正文用宋体四号字;文后注释用宋体五号字;文章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与单位。

2.电子版请发送至;纸质版文章请邮寄至《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甲55号520室,邮编:100010;收件人:《中国音乐教育》编辑部;联系电话:010-58110580),请在信封上注明“参评论文”字样。

经评审,获奖论文作者将获得主办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获奖结果将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微博、中国音教网、人民音乐出版社网站公布;将择优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上刊登获奖论文并结集正式出版。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起并主办的这次学术论坛,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香港、澳门、广东三地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骨干音乐教师的积极响应,共有四十余位来自三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一、专题报告――

国家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策略的解读

作为启动粤港澳三地学校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与会代表特别是来自香港和澳门两地的专家学者认为,三地的交流合作不仅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音乐教育发展状况,而且也需要了解目前国家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必须在国家艺术教育整体发展大背景下来共商三地学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大计。为此,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博士做了题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策略》的专题报告。

万丽君的报告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侧重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教育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和设备等方面客观陈述了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学校艺术教育所应秉承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传承优秀文化,构建精神家园;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提炼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属性即公平性、规定性、奠基性,总结了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导向性、哺乳性、濡染性、参与性等特质。第三部分解读了国家关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推进策略,包括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第四部分是绘制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提出至2020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为:实现惠及全体的艺术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的艺术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艺术教育。

在报告中,万丽君特别肯定了粤港澳三地的交流合作对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并将其影响和成果辐射到全国,也期待香港和澳门的音乐教育专家多关心和支持内地的音乐教育改革。该报告不仅让粤港澳三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了国家有关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和现实情况,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未来三地开展音乐教育交流合

作的决心和信心。

二、主旨演讲――

三地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特点的比较

作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的正式启动和三地音乐教育同行的第一次正式交流,本次论坛专门安排了三地代表发表主旨演讲,分别介绍三地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与特点,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探索未来交流合作的重点和空间。

香港教育学院文理学院副院长、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主任梁信慕教授发表了《香港教育改革:音乐教育及音乐教师培训》的演讲。他从香港教育新旧学制、小学及初中音乐科课程、高中音乐选修课课程、音乐学科学士学位课程、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训课程、音乐教育荣誉学士课程、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以及成果导向学习、学科评估、香港学校音乐节等方面,立体而全面地介绍了香港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香港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重大的改革,香港政府通过延长免费教育年限让更多学生受惠,香港教育局也制订了九种共通能力以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期望学校音乐课程及音乐活动对提高学生共通能力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为此,香港目前实施的新的音乐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创造力培养、实践性及多元化评估模式等旧课程中比较缺乏的元素。

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教授代百生博士发表了题为《澳门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教师教育》的演讲。他介绍了通过实地调查而获得的包括音乐课程设置、教材来源、设施配备、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的澳门音乐教育基本现状,客观分析了澳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优势与特点,以及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澳门学校音乐教育正在和即将采取的若干改进策略,特别是在如何通过改革和发展澳门音乐教师教育、提升音乐教师教育办学水平方面,提出了诸多具体的实践构想。

广东省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伍向平教授作为广东的代表,也在论坛上发表了《广东省基础音乐教育分析报告》。该报告全面梳理了广东基础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介绍了实施新课改以来广东基础音乐教育所采取的改革举措,也客观分析了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广东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上述三个主旨演讲,让与会代表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三地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特点及优势,也进一步认清了三地各自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代表们一致认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各有特点和优势,也面临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加强三地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寻找共同关注的话题,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已时不待我恰是时候,必须借这次论坛的东风立即行动起来。

三、圆桌会议――

三地未来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这次论坛设置圆桌会议环节,目的是营造轻松愉快融洽的研讨氛围,让来自三地的与会代表自由交流、分享感受、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构建三地未来音乐教育的交流合作长效机制而展开。大家一致认为,启动和加强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是首先从学术研究层面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而这次成功举办的“第一届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实际上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可以说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的一个启动仪式和完美开局。而学术交流要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必须形成长效机制,而不能只是偶尔为之。为此,来自粤港澳三地的音乐教育同行在这次会上达成了一致共识,决定将论坛活动常态化,正式创设“三地音乐教育论坛”机制。论坛将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服务音乐教育实践的原则与方向,让学术论坛扎根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土壤,使论坛更加富有价值和生命力。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粤港澳三地轮回主持和承办,并商定:“第二届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论坛”将于明年夏季在香港举行。

为了确保论坛机制的顺利运转,同时使“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比较与交流合作”这一课题成为三地学术研究的常态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根据与会代表的建议,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黄汉华教授在会上宣布,决定整合本院音乐教育学科梯队力量,聘请港澳音乐教育专家,正式组建成立“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将作为三地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协调机构以及“三地音乐教育论坛”的常设秘书处,组织开展各类学术活动,这样也从学术机构和运行机制的层面确保了今后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活动的正常开展。此外,代表们还就三地音乐教育工作者合作研究课题、开展教研交流、开发地方教材、创办刊物网站、组织各类活动、加强学生交流等诸方面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和设想。

四、论文专辑――

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

本次论坛共收到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三十余篇,共计二百余万字。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现状研究,二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比较研究,三是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构想研究。这些论文汇集了粤港澳三地音乐教育理论工作者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三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高水平,可以说是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交流与展示,出席会议的领导、专家和代表们对论文的学术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进一步扩大本次论坛的影响,使论坛的会议成果和三地音乐教育学术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分享,本次论坛的论文集将于近期以《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为题正式出版,这也是《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组所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虽然早已为人们关注过,并在有些专著中作了章节性的阐述,但是,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术课题来研究,并以专著形式体现其成果,在国内尚属首例。因此,其新颖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开拓意义自不待言。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课题命名上的“科学”二字的定位,既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又赋予研究方法以科学的定位,不仅体现了与一般方法论的区别,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更高的学术追求。当这一主导动机通过研究实践转化为学术成果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赋予专著以严密的逻辑思考和周密的系统安排,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和新的内容表述。例如作者为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所确立的六大基本原则虽然具有较多的学术共性,但是作为一种“基本原则”经过筛选重组运用于此不仅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再如作者提出的“行动研究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关注它,而作者就此立论,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颇具匠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无论是在选题的视角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成果内容上,都倾注着作者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执着追求,所以全书新意盎然,给读者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的又一特色是它的内容翔实。在这部长达48万字的专著中,作者从本课题的意义任务、原则、过程到多种方法都分别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阐述,有简有繁,重点突出,将研究的中心投放在那些与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环节的研讨上,很难找到“灌水式”的文字。诸如本书把“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专门列为一节,从研究课题的确定、查阅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到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做出结论,直至最后成果的完成,都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较完整地包容了研究的全过程。再如实验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采用者为数不多。而本书对此特别给予关注,不仅全面论述了实验法的概念、方法和步骤,而且以较多的篇幅列举了实验研究的示例,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理论的阐述。当然,读者也会发现本书的“附录”篇幅过大,这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是当我们以质疑的心态审视这六部分附件时,则感到它们与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或是指导文件,或是成果目录,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和学习,是十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将它们与“文本”融为一册,既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给实践的参考,是有一定价值的。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深入的理论探讨是必要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必须从实践的操作出发,在进行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予以理论的归纳和升华,其研究成果必须回归到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对其科学性进行检验。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则,否则它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更谈不上以人为本了。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不仅是音乐教育研究实践的理论提升,而且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论证。一些精彩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遍及全书各个章节,是实例,也是示例,既论证了相应方法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给读者实践研究方法以有益的启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是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心和焦心的难题,应该说写不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将《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列为一章,进行了专门性地细致阐述,从论文的结构、格式到论文的选题、类型,逐一作了详尽的介绍。这些对于徘徊于音乐教育研究大门内外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学习资料,其实用性必将转化为音乐教育科研的生产力。而这些侧重于应用性的章节的加入,也丰富和完整了科学方法论的整体构建。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既然是填补音乐教育方法论空白的专著,也就未必完美无缺。因为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不能“一步到位”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创新,才能实现音乐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本专著而言,广征博采了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并结合音乐教育的实践而应用,无疑是必要的、有意义的。但是音乐教育有自身显著的审美特征,那么在科学研究方法上是不是还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呢?还有,音乐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概念,它不仅包容了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大体系,而且还存在着家庭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等诸多门类。本书举例主要限定于国民(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学校音乐教育,这确实是音乐教育要研究的重点,但是由此而产生的逻辑矛盾是否需要在内容等方面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呢?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互联网 城镇中小学

一、目前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

本研究课题的开展是基于两个前提:第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彻底颠覆了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所以,网络不久也将会改变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第二,为了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在音乐教育改革中越来越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美国《音乐教育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

但是,目前,我国城镇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水平却严重落后,很难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专业的师资。大部分城镇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学校中爱好音乐的老师,或者其他科目的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音乐院校的系统学习,不懂得怎样去进行音乐教学,更不知道用音乐去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开阔眼界。

第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在唱歌方面主要还是采取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的教唱方法,欣赏课主要是用录音机放几首歌曲给学生听,听完了就结束了,学生除了对明显的旋律有点印象以外,其他的什么都没学到。视唱练耳更是很少专门去训练过。

第三,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是按照书本上的教学内容,凭着教师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所谓好听、好唱的歌曲教学,对于比较陌生的歌曲就放一边。对于国外的经典歌曲也教唱一下,但内容仅仅局限在欧洲范围以内。教材上的视唱练耳、音乐欣赏以及唱游很少去实践。

根据笔者对最新的音乐实验教材的分析发现,最新教材关于多元文化音乐的内容还有所欠缺。一方面,对世界音乐的教育还停留在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基础上,只是加入很少量的其他民族音乐;另外一方面,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总曲目中似乎也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如下表所示:

由于我国城镇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水平难以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本标准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前言基本理念:理解多元文化)。为此,本论文在深刻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我国城镇农村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依托互联网在城镇中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

二、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解及其走进城镇中小学的意义分析

在音乐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城镇中小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又暗合音乐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观点。当然了,互联网这种手段的使用,一方面弥补了城镇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教育。具体来说,依托互联网在我国城镇农村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让小学生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并从中获得民族自尊,学习尊重与忍让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而音乐又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种不同的音乐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被演唱着、演奏着、欣赏着。要认识这富有表现力的音乐并分享它们,需要我们有对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心和理解。西方人追求绝对音响,而东方人的追求却恰恰相反;西方主要服务于典礼以及舞会、围绕宗教音乐,而东方音乐主要服务于仪式。换句话说,在东西方音乐文化背景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着不同的历史,并且两种音乐风格以两种分离的形式发展。我们必须要克服西方倾向的价值体系。要想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小学加入多元音乐已经迫在眉睫了。

2.通过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可以打开学生的眼界,开阔他们的视野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曲目大多数都是国内的传统音乐,也有少数的外国歌曲,但基本上都是德、奥、意大利及少数西欧国家的古典音乐,就连西欧的传统音乐就很少,学生接触的音乐范围太狭窄。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知道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除了中国和少数西欧国家的人们以外,还有许许多多东方国家的人们。

3.通过认识多元文化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判断和辨别能力

现在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古典、浪漫音乐就是好的音乐,即所谓的“高雅音乐”,除此之外的就是不好的音乐,即“通俗”音乐。一切都用西方古典音乐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无疑这种观念是陈旧的、片面的。其实,这种观念并不足为奇。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国民音乐教育体制和占主导地位的音乐团体对人们的影响有很大关系。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这种对音乐片面的认识,从思想上改变其审美观和价值观,还得要从中小学做起。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地接触除了西方古典音乐以外的世界各国的音乐,让他们自己学会聆听、思考并做出判断,什么音乐是好的音乐;什么音乐是不好的音乐。由此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4.让小学生通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学习,了解该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情形

音乐起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生活。所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一定是与这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世界各国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反映的现实生活,但仅仅从这些表面的文字去理解他们的生活还是不够深入,我认为,如果把这些文字与他们的音乐联系起来,就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美国的孩子是伴着爵士和摇滚长大的;西欧的孩子是伴随着莫扎特和贝多芬长大的,蒙古族的孩子是伴随着悠扬的长调长大的。

5.通过演唱、欣赏、演奏以及对于活动的参与开拓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美感体验

在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时,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的讲解进行传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聆听、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等方法进行。在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灵都能融入到音乐中去,去感受异国文化所带来的音乐情趣,用心体会世界上每个角落的美丽风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而每一种乐器都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例如,组成越南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的各种打击乐器;印度的西塔尔琴、维拉琴;日本的尺八;新疆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等等。这些乐器都具有各种不同的音色,我们要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听这些民族的音乐,训练他们的耳朵,培养良好的听辩能力。

三、依托互联网在城镇中小学推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方法探讨

以笔者工作的重庆开县为例,学校设置了电脑室,小学生在学校可以接触网络。当然,在城镇内也有多家网吧,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话线,有计算机的家庭也不在少数。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开展多元文化教育,音乐教师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世界音乐曲目资料库。教师要首先通过网络获取世界音乐的资料,形成适合小学不同阶段的曲目体系,针对不同学生提供相对应的网络资料。

2.将网络资源充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完善小学音乐教师备课素材、音乐教学图片资料、CAI课件、教材歌曲MTV、视频素材、音乐教具、音乐新教材资料库等。

例如,音乐教师在线网就公布了《小学音乐教材歌曲CAI课件》,包含教材歌曲43首,分五大主题制作:看画创作情境、实况演唱赏析、歌谱趣味学习、歌词精辟分析、为你卡拉OK。还有更多的栏目供不同教师参考。

3.作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搜索整理代表不同民族的音乐网站,以作为教育素材,然后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了解学习。作为学生,要预习和复习重要考核内容。

4.建议学校设立自己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网站。在网页制作方面,应偏重于有利于激发学生趣味操作的内容,避免死板的文字和音乐,实现网站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无论是音乐教学还是其它科目的教学,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对于网络的运用总地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让学生自己独自去操作的方式有利有弊。现阶段,我国城镇中小学的硬件设备还不完善。目前,我们只能把网络教学作为日常教学的辅助手段加以运用。笔者在此希望音乐教师们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网络这一现代化的工具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淑珍.音乐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中国音乐杂志社.文系琴韵――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魏煌.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J].音乐研究,2002,(1).

[6]管建华.音乐的跨文化研究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7]张谦.从“一元论”到“多元论”――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中国音乐教育,2004,(8).

[8]王志毅.论音乐教育的“多元化”问题[J].中国音乐教育,2004,(12).

上一篇:音乐文化产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师音乐教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