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08 11:42:29

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金鱼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84?03

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创新性是保障我国工业快速、高效发展的前提,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成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和核心[2]。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合乎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呢?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及外延,清楚地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点及当前创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寻找到真正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这无疑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扎实推进,取得实实在在效果的关键和保证。

一、我国工程师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统计资料显示,80.7%的美国工程师可在全球受雇,而只有10%的中国工程师和25%的印度工程师满足同样的要求。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也表明,中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连续多年忝居末位。我国工程师竞争力不足所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措施,既有人才培养环境的影响,也有教学方面的不足。

1. 缺乏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沃土

2012年8月,笔者参与了重庆市创新试点示范企业选拔工作。在此过程中,笔者对部分企业做了深入调研,发现我国众多企业是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制造,而缺乏创造。虽然企业正积极参与和从事创新活动,积极寻求技术新突破,但真正形成创新的大好局面尚待时日。这是我国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仅仅是教育大国而非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3]。有学者提出要增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国际工程背景[4]。这虽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参与项目的师生的创新能力,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来说,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国际工程实践环境,显然难以实施。

企业在参与创新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其实很简单。由于长期在模仿过程中解决问题,导致在遇到老问题时,工程师都无一例外地凭借脑海中已有的经验去解决;而遇到新问题时,则一味地寻找和借鉴已有方案,极少去分析为什么,问题解决后极少去探求解决方案背后的依据。由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不敢轻易去改变,自然也就没有了创新。由此看出,通过分析问题,以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寻找解决方案,放弃凭借惯性问题处理方式是创新的源头与基础。

从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反过来思考高校的创新型教育,得出的结论就是首先要培养学生从分析问题着手,养成遇问题先分析的习惯,为创新奠定基础。

2. 缺乏专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

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曾说过:拥有一流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占据着世界经济和产业的最高端。从战略上讲,没有大批优秀的工程师,中国产业将永远无法翻身、永远无法超越西方[3]。查尔斯・韦斯特所说的一流工程技术人才无疑是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针对问题,能够找到恰当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得到问题的巧妙解决方案是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善于应用知识巧妙解决问题的就是创新型人才,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呢?笔者认为,需要首先开设一门培养学生养成分析问题习惯的课程。因为只有通过分析问题才能够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恰当知识,才能够对所采用的方案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由此不仅可以优选方案,而且为修正方案提供了充分依据。这正是创新的开始和源泉。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一门专门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其在知识海洋中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到合适的可用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课程。传统课程虽然有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功能,但大多局限于公式套用型方法和技能,而且偏重于本门课程所传授知识的应用,对与学生所掌握的其他知识融会贯通后综合应用技能的培养远远不够。这一点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面临问题的第一反应是从头脑中寻找相关知识点以求给出正确答案,成绩差的学生则由于自知知识薄弱甚至连动脑都不肯,而直接等着正确答案的出现。无论学习程度如何,都缺失分析问题的习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是从上小学期间就开始养成并不断被强化的,因为所有课程教学过程的设置,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考试,都是套公式,是从头脑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也就造成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面临问题时只会简单化思考,而不知如何分析问题。这种现状得不到改变,创新型教育就无从谈起。而改观这种现状就必须开设面向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打破现有思考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营造分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掌握有效分析手段,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快速从头脑中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挖掘出来加以应用。不仅如此,甚至在需要跨专业或跨行业的知识时,也能够通过分析找到相应线索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创新思维方法――金鱼法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运用的实践

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企业创新来讲,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正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鼓励和扶持下积极稳妥推进。高校的职责在于既要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又要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从而开设必要的课程,着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造就其创新性思维,提升其综合知识应用的水平。

基于此,我们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所开设的创新设计课程中,选择以前苏联创造学家根里奇・阿奇舒乐创立的创新方法TRIZ为主要讲授内容,培养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获得问题解决恰当知识的能力,重点教授学生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如何有效地从所有已掌握和了解的知识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新思维方法――金鱼法课堂教学就是秉承上述原则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中的一部分。

金鱼法源于童话故事《渔夫与金鱼》,其寓意是让幻想变为现实。该思维方法有助于打破惯性思维,从而在解决问题时将幻想式构想转变为实际可行的方案。使用该思维方法包括以下6个步骤:①将难以实现的问题解决方案设想为幻想方案,从而将问题分为现实部分和幻想部分;②提出问题1,幻想部分为什么不现实?③提出问题2,通过创造什么条件,可以把幻想部分转换为现实?④列出系统中(包括超系统和子系统)可以利用的资源;⑤从可利用资源出发,将部分或全部幻想方案变为现实;⑥如果构想中仍然存在幻想部分,回到第一步,重复上述思考过程。

由上述6个步骤可以看出,金鱼法利用层次递进式问题分析方式,逐步深入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直至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体现了从分析问题出发寻找恰当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当大部分学生在惯性思维驱使下,采用套公式方法思考问题以致毫无头绪时,利用该方法的学生已经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了。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被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待的儿童经常会做噩梦,其影响或伴随终生的现象,提出问题“如何还这些幼小心灵以健康,使他们不再遭受痛苦和恐惧的折磨”?

问题刚提出后,首先要求同学们按照平时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讨论并给出答案。虽然思想活跃的同学也能想出一些答案,但所得到的答案基本没有可实现性。然后,启发和引导学生利用金鱼法的6个分析步骤思考问题并组织讨论,此时,思维活跃、吸收新知识较快的同学已经提出了可行方案,如利用心理治疗方法等。经过提出可行方案的同学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进行分享,再次要求同学们利用金鱼法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最后,部分同学给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答案,比如利用生物学方法,干扰人脑内负责恐惧记忆功能的CREB蛋白的生成,从而消除恐惧。

从上述方案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当从分析开始解决问题时,不仅没有了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且利用正确的分析步骤和方法很快找到了合适的知识加以利用,比如心理疗法。这些方法其实已经存在于同学们的脑海中,只是没有正确方法导出它们而已。CREB蛋白知识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是陌生的,仅仅在田鼠身上进行试验的时候获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么生僻的知识也被找了出来,充分说明分析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更说明快速寻找到恰当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正是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

学生毕业后已经具备了解决一般问题的知识基础,但面临复杂工程问题时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克服这种障碍需要从分析问题着手,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金鱼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问题方法,有助于帮助他们打破思维惯性,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最终找到合适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小结

创新不仅仅是定理规律发现等创作知识的过程,能够将恰当的知识应用在合适的问题上,从而得到巧妙的解决方案是创新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且是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需求最多的创新形式。

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企业尚缺乏创新氛围,学校也缺乏相应的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课程。但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应首先重视和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金鱼法作为创新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以一定的步骤分析问题,从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学科知识范围内寻找合适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2-44.

[2] 陈娜,邱书灵,段淑凤.探索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9(721):128-129.

[3] 王菁华,周军等.“‘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创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47-52.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思维 数学教育 兴趣 应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已经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尤其是数学教学。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创新意识。下面主要从影响数学创新的因素以及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进行说明。

一、影响数学创新思维的因素:

I 数学知识与结构是基础

科学知识是前人创造的产物,同时又是后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量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挥。知识困乏者不会有丰富的数学想象,但知识多也未必就有良好的思维创新。只有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才便于知识的输出或迁移使用,进而促使思维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并产生新的设想、观念以及新的选择和组合。因此,是否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对数学创新思维活动的运行至关重要。

II 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创造力本身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它必须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一定的智力水平为前提。创新思维的智力水平集中体现在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上。衡量一个人的数学思维技能的主要标志是对数学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

对数学信息的接受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数学的观察力和对信息的储存能力。观察力是对数学问题的感知能力,通过对问题的解剖和选择,获取感性认识和新的信息。信息的储存能力主要体现在大脑的记忆功能,即完成对数学信息的输入和有序保存以供创新思维活动检索和使用。因此,信息储存能力是开拓创新思维活动的保障。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大脑对已有数学信息进行选择、判断、推理、假设、联想的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应特别指出,丰富的数学想象力是数学创新思维的翅膀,求异的发散思维是打开新境界的突破口。

此外,由心理学我们可知道良好的心境能提高数学创新思维的敏感性,及时捕捉创造信息。意志表现为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积极地与困难做斗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数学创造的心理保障。兴趣是数学创新思维的心理动力。稳定、持久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向深度发展;浓厚的兴趣促使数学爱好者对数学问题去热情探索、锲而不舍地向创造目标冲击。

二、通过数学教育发展数学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索、分析和解答问题,提倡探讨与创新精神。要自觉地启发学生多提问题,提问题是思维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开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新想法应理解、帮助学生表达清楚,对其中合理成分应充分肯定,切忌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形成平等、民主的讨论气氛,这对促进数学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实现的。数学教学经验表明:“启发式方法是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创造的基本方法之一。”而教学是一种艺术,在一般的启发式教学中艺术地采用以下可操作的措施对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有益的。

摸拟法是通过对原型的模拟来间接研究原型的性质和规律的方法。在解数学题的过程中,运用模拟方法,就是根据原题的假设条件,构造一个与之相似的问题来进行考察,这个新问题就称之为原问题的模型,通过解决这个模型来解决原题或发现解题方法。

例4 试证:若在有6人参加的集会中,每两个人之间原先互相认识或不认识,则至少有3人原先就互相认识或互相不认识。

这道题的本质属性是有6人与会,每两个人之间原先互相认识或不认识。根据本质属性可以构造与之相似的模型。以点代入,用实线和虚线连接每两点,分别表示每两人之间原先认识和不认识,于是就可以构造一个图,在平面上有6个点(设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每两点任意用实线或虚线连接成一个图形,如图2

这图形就是原题的一个模型。这个模拟题比原题直观,易于解决。从图形可以直观得到至少有三点,它们之间的连线都是实线或虚线,从而也就间接证明了原题。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上启发式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远远是不够的,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恰当地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直觉、发散思维,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有益的。同时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也直接影响课堂质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结束语

在数学教学中创新主要是在深刻领悟数学知识及其所蕴涵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对解题策略创新。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宏观上乃是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包括直觉归纳、类比联想、观念更新、顿悟技巧等许多方面;微观上,要求步步为营、言必有据,进行严谨的逻辑推理。而这种逻辑推理的依据,就是数学已经建立的各种概念和公式法则。

[参考文献]

[1]汤慧龙 关于数学创新性教育的另一种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3):17.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3篇

由于数学的抽象概括是多层次的,所以运用推广引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层面进行。比如在多层次的命题包含关系中,设A1、A2、An、Ai为命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命题作为教学的材料,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做不同层次的推广,不必强求,力求各有收获,让学生在不同的再创造水平上体验创新学习。创新除了数学内部不同层次的推广引申外,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再应用到更普遍的场合也常常表现为推广引申。在数学应用中推广引申同样具有重要的创新教育价值。

二、从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奇心往往是产生新思想的前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的孕育阶段,学生有了好奇心,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以趣激情、以奇引思,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法与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教法与学法的改革至关重要,也特别困难。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主体,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教法与学法,重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一堂课要做到教得活、学得活与用得活。学得活是核心,它是检验教得活的标准,又是用得活的前提。让学生“活”起来,就必须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氛围。学源于思,教会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思考者和发现者。首先,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就要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还要适时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类比、分析、讨论及教师的讲解,去弄清概念、掌握知识、证明或一个结论,进而产生创见,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课尾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深度,促进其进一步思考、钻研,从而获得创新性的发现。课堂上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后要精选有一定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问题,同时,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从而使学生达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在习题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训练,培养其创新的精神,使其领悟创新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现发展永无止境的教育,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攀登新高峰,拓宽思路,寻求新答案,探索新事物的思想和勇气。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时,要做到动静结合,给学生以实感、美感。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根据课程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激活学生创新心理,诱发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引爆器,是创新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有创新心理需求。可以说,没有创新心理的撞击,就很难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没有数学创新心理,这颗心将缺乏动力。数学教学活动不在于学生提供了、设计了或解决了多少数学问题,而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欲望、提高了数学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一,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理。第二,引发矛盾心理。第三,增强审美心理。第四,鼓动超越心理。第五,容忍叛逆心理。第六,培养创优心理。

六、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尤其在习题的讲解中恰当地应用发散思维,更多地应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注重习题的变式训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七、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数学创新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一般问题敢于另辟蹊径,打破常规,积极思考,我们的数学创新教育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八、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创新意识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学校,参加社会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所以,学校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增开社会实践课,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4篇

创新思维是指打破常规,主动寻求全新的、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法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任何创新都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方式所能解决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有时既需要正向思维,也需要逆向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抽象思维等等,所以,创新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该从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水平开始。

1、打破思维定势法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思维路径,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自己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思维定势束缚着创新思维,所以,要提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必须学会打破思维定势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变化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在探究时思维一旦受阻,可引导学生不受固有模式的制约,寻求异于常规的探索途径。比如,学生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图解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剪拼,将一个梯形进行割补后再推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改变问题提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障碍。比如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改变为“这个问题有哪些答案呢?这段话有哪些意思呢?这样做会有哪些结果出现呢?”

正是由于问法的原因,学生往往找到一个答案就停滞不前了,这也是一种思维习惯上的定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外国有句谚语:“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再危险不过了。”是的,只有一个点子,你就无从比较,无法知道该点子的优缺点,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点子。才正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最好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开展“创新小能手奖”“小创意奖”“小发明奖”等活动,为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想象,敢于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创造条件。

2、头脑风暴训练法

头脑风暴训练法的要求就是将学生的寻求新想法、表达新想法与对新想法的评价分开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一直到大家再也提不出新想法为止。在思考与表达的阶段,老师和同学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更不能批评,这样的氛围使学生没有心理压力,思维流畅,畅所欲言,大量的新想法会互相激发、启迪。教师然后在引导学生进行逐个评价,分出对与错,最后优中选优,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比如,实验课上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小组成员在设计研究活动方案时,语文课上小组成员在研究确定写作思路时都可以采取头脑风暴训练法。

由于在自由联想,自由提出新观念、新想法,互相不做评价的阶段,人与人之间会自觉的形成竞争的心理,都力求有更多的独到见解,新奇观念的产生。在集体讨论优化答案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激发人的热情,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一起出谋献策,群策群力,从而获得新观念,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这些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训练与提高。

3、游戏训练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一些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而且还能为学生创设出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岂不是一举两得。

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设计过河方案时,要求大家可以异想天开,不求现实是否可行,结果大家异常兴奋,想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各种过河的方案。

比如,绕地球一周到达河的对岸;乘坐飞机、热气球过河;游泳、潜水过河;将河水抽干走过去,从河底爬过去;挖―条地下隧道过河;还有架桥、筑坝、撑竿跳、采高跷等等。

创造力非常高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悟,那就是他们大多的创意都来自于办公室或实验室之外的其它环境,常常是在游玩时而不是工作时产生的。究其原因,就是人在游玩嬉戏状态时,大脑解除了所有束缚,没有了思维定势的干扰,离开了对与错的评价,此时的大脑变得相当灵活,最易受到激发产生新的创意。学生亦如此,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些游戏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发展与提高。

4、自我训练法

鼓励学生经常在睡觉前后,走路上学,出外游玩的闲暇时间里,对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作文的构思、小设想、小发明等不断思考,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新点子,一旦有新的想法出现时要及时做好记录。

人的思维具有连贯性,所以点子与点子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当想出一个新点子,接着往下想,由于思维的“链式反应”,就会涌现出一串新点子,点子与点子之间可以互补和融合,往往一些高明的点子就是从大量的新点子中提炼得来的。

很多卓有成就的人都有这个好习惯,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英国物理学家布赖恩谈到自己的发明与这样的习惯大有联系。作家杨蒴创作散文时,自己经常在闲暇时间里对十几个题目进行联想,一旦产生新鲜感受或想法的时候,马上分类记录下来,他的很多散文都是这样形成的。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主体性 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1.现存的问题

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举一返三,发现新东西,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知识,即发明创造。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说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打好基础就不能建好大厦,不掌握好基础知识,功底不深,就谈不上运用知识,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问题在于,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惟恐讲授的内容少了,学生不会。因而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管听讲、记笔记,很少提问,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做的头昏脑胀,再加上应付各种考试,这样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必然窒息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2.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来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彻底消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就是为适应教师的“教”,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一味竭尽全力把自己以为必要的东西往学生脑袋中装,致使学生缺乏主体人格意识的做法;彻底消除“唯师听命”使得学生把学什么、怎么学都当成别人的事,而自己不过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和体验。教师应尽量设法让学生处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给他们发现、分析、明确问题,提出、验证假设的必要过程,注意鼓励他们质疑和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产生好奇心,拓宽眼界,打破思维定势,勇于自主地作新的探索,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实际问题好懂不好算,数学问题好算不好懂。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将它们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来解决。反过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抽象的数学内容,我们将它转化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背景来帮助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概念,我们不是让这些概念突然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将它们发明出来。学生“发明”的这些知识,对人类来说是旧的知识,是假发明。但对学生来说,则是真正经历了发明的过程,受到了发明的训练,以后就有可能“弄假成真”,为人类作出真正的发明创造。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时展到今天,“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要“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选择后者,才能使人才素质有质的飞跃。“教学生会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探索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发挥。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疑,则可“一石激起千重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多提问题,层层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为抽象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尝试改变从定义出发的课程内容体系,从问题出发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从物理模型和几何模型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让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模型(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发明出来,并且将这些知识用来解决适当的应用问题和理论问题,让知识的引入如同“随风潜入夜”,知识的应用如“润物细无声”。不但导数、微分、积分这些概念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也都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发明出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归纳,以激起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创新习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争在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要求,培养了思维创新习惯的养成。

2.3提供交流机会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思维

G633.8

前言:

为了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获得更加充足的创新思维发展空间,现笔者将结合化学教学经验在下文的研究和讨论中提出几点建议。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随之明确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做出一定从程度的创新与改进,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起化学实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培养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技巧,为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高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溶液酸碱性检验”这一化学实验的时候,便需要首先明确告诉学生酸溶液在化学实验中指的是酸的水溶液,能够致使紫色石蕊溶液发生颜色变化的我们称其为酸性溶液,所以酸溶液肯定是标准的酸性溶液,但是酸性溶液却不能够统称为酸溶液;同理可知碱性溶液与碱溶液的实际区别。除此之外,我还会联系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并在其中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引导学生对其酸碱性进行检验,如牛奶、椰子汁、豆浆以及鸡蛋清等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东西,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室中对生活常见物品酸碱性进行检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化学实验创新思维的激发。

二、明确制定化学实验目标,训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开始之前,化学教师应该对实验目标进行进行设计与改良,尽量减少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负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化学实验中得到更多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能够在操作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得到点燃与碰撞,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为初中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能够将化学实验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探究能力等全方位均衡发展。

例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实验进行学习的时候,便需要首先将教学目标清晰明确的制定出来:掌握并熟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及其实际用途;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且学会向上排空气法的操作步骤。在化学实验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将化学实验的完整操作演示给学生进行观看,并且在实验进行的同时告诉学生那些实验操作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演示实验结束后,鼓励学生对刚才教师演示的化学实验尝试进行亲手操作,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同时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验进展,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三、确保初中化学实验的环保与安全

由于化学实验本身具有着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与危险性,在化学实验中由于化学剂量掌握不当、化学条件不严谨或是化学操作失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问题,甚至会危害学生的生命安全。那么为了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在安全环保的环境下,实现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锻炼与提高,便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有关化学实验进行一定程度的安全性改良,从而有效保证化学实验能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培养节约意识,避免化学药剂由于随意排放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且还需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从而使得学生在每一次化学实验动手操作中,都能够获得丰厚的成长与收获。

例如:

在Α盎合物与混合物的区别”这一化学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由于硫和铁这两种化学物质不能实现彻底反应,那么教师便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如利用原铁粉替代普通的试验用铁屑,并且颗粒尽可能小,如此一来,便可以使得该实验能够更加环保;其次,铁与硫如果实现完全反应,那么它们的质量比便会是56:32,这期间便会有部分硫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为保证试验质量,便应该适量增加硫的使用;此外,为了可以很好地保护化学实验仪器,吸取铁粉的时候可以在磁铁上包住一层纸,如此一来,即实现了对磁铁这一实验器材的保护,又很好的避免了细小铁粉吸附在磁铁中难以取下的难题发生。

四、布置家庭实验作业,拓展化学实验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教师还通过布置家庭化学实验作业的方式,将化学实验学习有实验室向课外进行延伸和拓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化学知识,强化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开发,由此可见,家庭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也是具有着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例如:

在对化学序言课进行学习之后,教师便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前为学生布置下家庭化学实验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观察蜡烛时的化学现象与点燃之后的色态构造”,并且在作业本中记录下化学实验流程与实验现象,如此一来便会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深化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开发的空间。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便需要初中化学教师积极地对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化学实验动手操作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单玲.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 学周刊,2016,28:182-183.

[2]蔡小彬. 浅谈初中化学的实验创新教学[J]. 赤子(中旬),2013,08:243.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学 创新思维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77-02

一、 改进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主要场所,以往的师道尊严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火花,教师的绝对权威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坚持公平民主,创建和谐课堂。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仍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教师为主,思考包办的模式,变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活动为主线,教师要善于做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学习和平等参与的氛围。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的争论,并适时引导,对正确的有创意的想法要充分肯定,大张旗鼓的表扬,创造浓厚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要有不怕错的勇气。

二、 延伸教学,扩展创新时空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不断思考的源泉,是课内学习的延续,是创新的重要的推动力,它是我们教师每一节课的追求目标,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生动逼真的情境,设置悬念,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中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都充满好奇,是一个充满探索的群体,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青春时期,常常奇思妙想,突破思维定势,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这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们教师应该给与鼓励,让他们相互交流合作探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有广阔的时空 ,创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三、 把握数学的精髓――思想方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基础知识,并从中总结归纳出性质、法则、方法,这样既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又升华了思维,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

例如:

1. 类比思想。可启发学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把整数30进行因数分解就是2×3×5,与之相类似,a2-b2就是(a+b)和 (a-b)的相乘的结果,因此多项式a2-b2就分解为(a+b) (a-b),如此类比,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而且为因式分解 的方法提供了思路,由此 及彼, 通过类比因数分解与因式分解, 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计算20132-20122的值,如果直接平方计算也能求出结果,但计算复杂;细看可发现这是平方差公式的应用(2013+2012)(2013-2012)=4025×1=4015。

2.丰富联想。例如:在三角形ABC中ACB=90,CD垂直AB 交AB与D,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此题想象的空间广阔,思维开放,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和教师的启发,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审视,恰当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不断联想、探索和推断,多数学生能想到七八个结论。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3.整体思想。启发学生整体把握,局部优化。例如:2a(a-b)-8ab(b-a)分解因式,应先把 -8ab(b-a) 化为8ab(a-b),再把 2ab(a-b)看作一个整体,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此题即是整体思想的运用,化难为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抽象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4.分类讨论思想。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例如:解含绝对值符号的方程|2x+7|=5,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将它分解成两个方程(1)当2x>=-7 时,2x+7=5,所以 x=-1;(2) 当2x

5. 建模思想。例如:某航空公司规定:旅客可随身携带一定重量的行李,如果超过规定的重量,那么需要购买行李票,行李费用(元)是行李重量的一次函数,当重量40克时,费用6元,当重量60克时,费用10元。(1)求重量与费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行李的重量。此题可引导学生先审题、观察函数,用待定系数法,设重量与费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联立方程组,求出重量和费用的值,进而确定函数关系式。

四、 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初中生对形象思维和自觉思维掌握熟悉,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不能熟悉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定理公式法则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挖掘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概括整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综合运用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题。

五、 培养学生开放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创新能力,通过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的变通能力,具有独创的精神;对同一问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创新思维的品质得到了提升。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创新实践

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这也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状况,要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首先是教者要实现理念的转变,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学生创新的表率,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在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切实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作业形式要丰富多样,以富有趣味性、启发性为准则。

二、求同存异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蕴含着创新的萌芽。陶行之先生有这么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培养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创新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会用怀疑的态度接受知识,打破传统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求学态度,敢于怀疑老师,怀疑课本,养成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求知态度。我鼓励学生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敢于质疑和否定。

三、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对知识理解就会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会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四、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五、教学角色互换方法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设的过程。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余地、探讨的空间和创造必要的情境,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加入小组讨论。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这样,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完善小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的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完善小学生的个性,对于他们创新精神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的要求不需要太苛刻,从小加以塑造是最好的。小学语文的教材选择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和优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经典人、事,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熏陶,只要能够对这些素材充分运用,势必能够在小学生的内心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在他们心中,教师不管做什么,往往都是正确的,所以创新个性必须是教师所具备的,它对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蓝。”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全而实施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观念,创新情感,创新行为,去创新教法,创新学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中迸放。

参考文献:

[1]赵绍军主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2]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3]刘奔著,《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年版。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中学生起着巨大的作用。要想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音乐教师首先应具有创新意识,要能够运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文谈谈自己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

一、竟猜音乐谜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我常常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初中课本第一册音乐知识“常用记号”之前,我在黑板上写出了一则音乐谜语:“一个大门两扇板,两对门眼遥相见,音乐家们到这里,都得来回跑两遍。”――打一音乐记号。要求必须在下课前回答出来,同时提醒学生从本课所学的内容中找出答案。学生们马上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对于我所讲的常用记号似乎一个都不愿意放过。学生们听讲时精力集中,认真仔细,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当他们最后正确地答出谜底是“反复记号”时,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常用记号的写法和用法,加深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二、运用卡拉OK,提高演唱能力

学唱歌曲,相对其它音乐教学内容而言,可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喜欢。为此,我在歌唱教学中经常用“卡拉OK”这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卡拉OK”在演唱方式中有着突出的优点:可随意升降调,具有优美动听的伴奏音乐,可随时在轻松、自然之中体会演唱的感觉。如在初中第一册课本中的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卡拉OK伴奏音乐就非常好听。我根据学生的音域录制了几遍不同调的伴奏音乐。先让学生集体演唱,一是熟悉伴奏音乐,二是寻找适合自己的调。接着让学生上台表演,听着欢快的适合自己音域的伴奏音乐,上台的学生不再紧张,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然后,我又让学生分组进行卡拉OK比赛,有的小组还进行即兴伴舞。不同的表演动作,不同的演唱风格使此时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在对比中,同学们有了进步;在老师、同学的鼓励声中,学生们有了演唱所必须的第一步――勇气。通过卡拉OK表演,学生不仅提高了演唱能力,还逐渐掌握了演出中的一些常识,如拿话筒的方式,话筒与口的距离适度,话筒不能对着音箱等。这如其他学科要求加强动手能力一样,也是一种加强实践能力的好方法。

三、讲述音乐故事,提高欣赏感悟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给学生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首先介绍的不是舒伯特的生平及代表作品,而是讲了一个“音乐家与土豆”这一闻名世界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静悄悄的,由不在意到全神贯注。随着故事的深入,学生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在听到舒伯特为换一盘土豆充饥而即兴创作的《摇篮曲》在舒伯特死后三十年就拍卖成四十万法郎的高价时,学生们的表情由淡淡的伤感变成了愤愤不平。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有的想知道舒伯特生活的国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的学生则问我:“作曲家贫病交加,为什么还要坚持从事薪水微薄、不被重视的音乐创作呢?”甚至有位学生脱口说道:“我长大以后,如能当官,一定当个重视人才的好官。”常说的“以美辅德”、“寓教于乐”很自然地就收到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通过师生热烈的讨论,同学们充分而全面地了解了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并为他对音乐艺术的奉献精神而感动。

四、表演特色舞蹈,增强音乐理解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乐特性,仅仅听是不够的。为此,我在给学生欣赏一些民族音乐时,常常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的特性,借舞抒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高中欣赏教材中的巴乌独奏《渔歌》就是一首舞蹈性较强的乐曲。初听这首乐曲,学生马上就被音乐的柔美、婉转吸引住了,这时,我随着音乐接连跳起了彝族舞蹈和苗族舞蹈,共同的特性使这两种舞蹈和音乐很快融合在一块儿了,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这两个民族的名字,然后我故意跳起了豪放的藏族、蒙古族舞蹈,音乐与舞蹈的极不协调,使学生着急的齐声喊到:“错了!”我会心一笑将动作又变成了傣族舞蹈,“这才对了!”同学们脱口说道。这堂课通过形象的舞蹈表演,使学生在听和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乐曲《渔歌》所具有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及其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五、观看影视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影视欣赏作为一种感染力很强的方法非常适合青少年心理要求。把影视欣赏结合到音乐教学之中,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音乐的美,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艺术歌曲”欣赏,“艺术歌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聆听几首作品,教法死板,将无法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于是,我让学生们观看了由中央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家们为北大学生举办的中外“艺术歌曲”演唱会的录像,让学生结合视觉和听觉感受“艺术歌曲”的特性和风格。演唱会上,报幕员瞿弦和对“艺术歌曲”作了简单明了的讲解,并分析了中外“艺术歌曲”的异同。而王秀芬、关牧村等数名歌唱家则对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作了声情并茂的表演。精彩的讲解与演唱交替进行,再加上钢琴和管弦乐队优美动人的伴奏,使学生看得真切,听得入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略了艺术家们的风采,体会到了“艺术歌曲”独特的魅力。

创新思维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 TRIZ 九屏幕法 STC算子

创新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思想活动,就是人们从事创新时头脑中发生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等特征。

思维定势是一种倾向,即依赖个人经验,不愿跳出框外思考。在需要创新解决方案时,思维定势经常会成为严重的障碍。传统上克服思维定势的常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焦点对象法、形态分析法、共同研讨法等等。

TRIZ理论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独到的克服思维惯性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智能小人法、STC算子、金鱼法、九屏幕法等等。

智能小人法是一种极好的工具,它可打破技术或专业术语导致的思维定势,并可用于在微观级别上分析系统。它在头脑风暴会议中尤为有用。利用智能小人法,我们可想象所分析的系统由许多聪明机敏的小人或对象组成,他们可单独或集体制定决策。考虑这样的系统,有助于确保我们每个人都真正了解系统的工作方式,并且将它们分解为更小、更易了解的部分,继而我们可以非常有效的解释复杂情景。

STC算子(尺度-时间-成本算子)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工具,它通过以极限方式想象系统来打破思维定势。例如想象尺寸从0到无穷大,时间从0到无穷大,成本从0到无穷大。我们先想象系统的很微小(或不存在),并思考如何来建立这样的系统、会遇到哪些难题、会带来什么益处,然后我们在相反的极限上想象系统,即想象系统的无限大,并同样思考如何来建立这样的系统、会遇到哪些难题、它会带来什么益处。我们还可针对时间(瞬间发生,或者要花费无限长的时间)和成本(系统免费,或者要花费无限多的资金)来执行此类想象。此工具很简单,它可让我们真实的看待系统,另外它还可帮助我们排除所有虚假的约束条件。

金鱼法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样的目标,即有时候想法看起来不可行甚至不现实,但是此种想法的实现却绝对是令人称奇的。此方法的基础是将想法的非现实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现实部分及非现实部分。结果余下的非现实部分有时会变的微不足道,而想法看起来却愈加可行。

TRIZ理论中的系统思维是指对情境进行整体考虑,即不仅考虑目前的情境和探讨的问题,而且还有它们在层次和时间上的位置和角色。这两条轴线即层次和时间,可将发明者的视野从一个“屏幕”扩展到九个“屏幕”,如图1所示。

首先,我们考虑时间轴。屏幕“过去”可让我们考虑在问题出现前发生于合适层级(包括系统、超系统或子系统)上的事件。通常,这些事件是制造过程中的“先前”操作,或者是系统寿命周期的“先前”阶段。因此,每个屏幕都可代表发生在“过去”的多个事件。从防止问题出现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对这些事件进行考虑,因为它们可以进行改变,这样问题在将来就不会出现。

屏幕“未来”可让我们考虑在问题出现后发生于合适层级(包括系统、超系统或子系统)上的事件。通常,这些事件是制造过程中的“后续”操作,或者是系统寿命周期的“后续”阶段。因此,每个屏幕都可代表发生在“未来”的多个事件。从消除问题不良后果的观点来看,我们应该对这些事件进行考虑,因为它们可以进行改变,这样潜在损害就会被补偿。

现在,我们考虑层次轴线。屏幕“超系统”可让我们考虑某一高级别系统的单元,该高级别系统在适当的时段(即过去、现在或未来)包含系统。通常,此类超系统或者代表系统所参与的某过程,或者是系统运行于其中的邻近环境。因此,每个“超系统”屏幕都可包含多个不同的超系统及环境。从提供资源以防止问题出现的观点看,我们应该考虑此类超系统的组件,这样就能抵消所探讨问题的不良作用,或者消除它的不良后果。

屏幕“子系统”可让我们考虑系统包含的单元,系统在适当的时段(即过去、现在或未来)处于运行状态。通常,此类子系统或者代表系统的某些组件,或者代表系统所消耗的“投入”,或者代表系统所产生的“产出”。“有意”与“无意”的投入都应予以考虑,“有用”(产品)与“有害”(废物,副产品,副作用)的产出也是如此。因此,每个“子系统”屏幕都可包含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投入及产出。从提供资源以防止问题出现的观点看,我们应该考虑此类子系统,这样就能抵消所探讨问题的不良作用,或者消除它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魏文娟,毕克新.TRIZ理论方法论的哲学解析[J].前沿,2011(08).

[2]黄庆,周贤永,杨智懿.TRIZ技术进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4).

上一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下一篇:技术创新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