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03-09 12:55:12

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1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大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当前,推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塑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企业,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培育新型协会组织,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行业协会,发挥协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自主创新,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进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采购人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要求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引导企业创制和采用先进技术标准。重点扶持重要标准研究项目,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对企业申请和取得国内外专利、建立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预测预警研究给予资助。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建议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国;自主创新;探究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277-02

“德国制造”是德国在国际市场上最为成功的一个形象标志,成为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德国企业全球800强》百科全书的出版商、朗氏出版社继承人朗根沙伊特为此深为赞叹:从布谷鸟时钟到香料开胃酒,从管风琴到啤酒杯垫,从捕蝇器到博物馆展柜,从车辆的缓冲器到钢琴弦,德国领先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极其丰富,范畴非常广。同时,欧洲和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企业8.2年、德国企业平均寿命却是13.6年,而国内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与德国的企业平均寿命相差有近10年。德国的自主创新为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自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国内外大批学者致力于创新的理论研究。陈劲(1994)是理论界最早提出“自主创新”概念的学者,他认为“自主创新”的涵义是“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1]。陈至立(2005)认为,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陈至立的观点侧重于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定义了自主创新的概念[2]。

一、国家创新环境——德国自主创新的强大支持

论到国家创新环境,如果说美国是以雄厚的实力与巨大的规模而遥遥领先,那么德国则是以宝刀不老、璀璨多姿而令人赞叹。

根据ESI统计,在国际论文方面,世界篇被引频次排名前1%和前10%的论文(记为Top1%和Top10%论文),德国在2008年均达到世界排名第三,份额分别占据8%和7.7%。过去十年来,德国始终高度重视研发工作,联邦政府实施了“高科技战略”,增加国家科研投入,确定重点发展领域。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DIW)的一份研究报告,2001—2009年德国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3达450亿欧元。至2009年,德联邦政府将为科技创新提供约150亿欧元促进资金。其中120亿欧元用于扶持17个重点领域内科技研发和推广,另有约26亿欧元投入跨行业的科研活动。扶持资金将通过单一专业领域或跨领域的项目进行分配,主要面向个人、企业和科研机构三方。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向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140亿欧元科技创新促进资金[3]。

德国的创新环境既有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共性,又有底蕴深厚的日尔曼文化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德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哲学泰斗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额;诗歌巨匠歌德、席勒、海涅;音乐圣手贝多芬、巴赫、莫扎特……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达到80人,居全球第三位。

二、高校与研究机构——德国自主创新的丰富源泉

德国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与创新活动能够对我们有丰富的参考和启迪价值。在进入被引频次排名前500名的科研机构数量(全科学领域)上,中国入围机构为7个,德国则达到43个;入围机构的排名上,中国排名最高的中国科学院,次位为23名,德国的马普学会为第二名。

德国的马—普研究所、弗朗霍夫研究所都是全球著名的研究机构,马—普研究所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弗朗霍夫研究所则是以工业应用研究为主。在德国,无论是在排名第一的慕尼黑工业大学 TUM,还是偏远的伊尔梅诺大学TU-Ilmenau,竟然都有马—普研究所和弗朗霍夫研究所。对于这种广泛的渗透,再对照德国的一系列大公司譬如西门子、奔驰、大众、德意志银行在同济大学所设立的研究基金,可以明显地感觉感受到,德国的科学体系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企业实践的结合上,可谓相互渗透、水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与企业实践、应用研究与企业实践都能够浑然一体。

德国的双元制大学及职业学院也很有特色:其注重学以致用,比传统高校毕业学生往往更有就业保障。巴登—符滕堡州、萨克森州、图林根州和柏林都设有双元制大学以及国立职业学院,入学之后与有合作关系的职业培训单位(某企业或某机构)签署培训合同。双元的含义是指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学生一方面接受高校水准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在企业或从事社会工作的机构完成实际工作。这种体系不仅有就业保障,而且对德国生产体系的高质量标准大有裨益。据统计,在德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青年人失业,但是在其他许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这个数字要高出德国的1倍[4]。

原东德地区的大学科技园的自主创新活动则对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自从德国东西部统一之后,东部的经济虽然不断向市场经济过渡,但与西部的差距依然是明显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严峻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东部大学科技园的创业活动就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政府、大学与公司共同关注大学生的创业发展。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与公司筹集,也吸引风险资金的参与。J Weyand教授通过对451份问卷的统计发现大学的教授、教师与科研工作者有很高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与多方面的资金筹集,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也重视科技含量,在耶拿(Jena)、魏玛(Weima)、伊尔梅诺(Ilmenau)大学高科园的创业过程中也产生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利[5]。

三、创新集群——德国自主创新的重要依托

德国的创新集群有丰富的样本:(1)大学依托型的譬如海德堡(Heidelberg)高科园;(2)大公司依托型的譬如拜尔(Bayer)化工园;(3)还有突出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的,像北莱茵、威斯特法伦(NRW)地区生态工业园;(4)此外还有东部新兴的大学创业园。由于东部创业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创业发展问题,因而对中国也有相当的借鉴意义;(5)中小企业创新集群也是重要的生力军。据德国联邦经济与劳动部的统计,德国目前共有360多万家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德国中小企业的营业额占德国国民经济总额的43.2%。

海德堡高科园是德国最富盛名的,自1984年成立以来,海德堡科技园的生物、医疗、信息、通信和环保技术的组合,以及环境业务,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实体,为科研和商业提供新的动力。海德堡大学和著名的研究机构,如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分子生物学中心(ZMBH)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生物化学中心(BZH)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医学研究中心所组成了生命科学肥沃的集中地。同时,海德堡科技园一直与世界各地的技术和科学园区保持着伙伴关系。在中国就已与清华科技园、上海漕河泾高科技园区、苏州创业园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

德国联邦政府也非常重视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聚集区形成。2008年3月,德国联邦教研部发起了“尖端集群”竞赛,并计划为3轮集群竞赛提供总额为6亿欧元的资助。这种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聚集区实际上是一个针对某一高新技术领域的区域性合作网络,网络成员从纵向看覆盖了产业链的多个环节。聚集效应大大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隐含知识的传递——德国自主创新的无尽延展

隐含知识在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Gassmann认为隐含知识实际上占有全部认知内容的80%以上[5]。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是英国的卡文迪许试验室,它是所有英国大学的研究机构中最著名的,自创建以来已先后培养出26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因此在世界上享有“诺贝尔奖金摇篮”的称号。卡文迪许实验室首先创立了研究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从而使青年学生一开始就能接触到科学发展的前沿。许多勤奋而有才华的青年在这些训练中迅速成长,取得了重大成就。泛亚的原总经理张振华先生在我们的案例采访中谈到,对于长期以积累为基础的缄默知识,在泛亚有经验的国外高级工程师在听了发动机的噪音以后,就能马上判断出是什么部位出了问题,而国内的一般工程师达不到这一造诣。以培训著称的德国在这方面受益匪浅。

德国的培训体系极为完整,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企业系统,完整、细致得难以想象。这是一种有效的知识共享体制。对个人的考核指标,不仅是自己拥有了多少知识,而是员工传授了多少知识,在企业中形成了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德国学者曾经不止一次指出,德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得益于德国的培训体系。

五、小结

在政府的宏观战略调控和资助计划的积极引导下,德国的自主创新结构不断完善,创新成果转换加快。马普学会、弗朗霍夫学会等分工有序、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和特殊的培养机制是德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德国企业依托海德堡高科园等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同时,德国企业努力将无形的知识资产转化为有形的机构资产,使得隐形知识在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2).

[2] 陈至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5,(9).

[3] 德国促进自主创新的立法与实践[J].中国高新区,2010,(6).

[4] 图林根地区大学高科园的实证考察[G]//J Weyand.耶拿大学创业丛书:德文版.耶拿大学出版社,2005.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3篇

傅家骥认为自主创新就是想方设法紧握创新的主动权,凭借自身能力完成创新目标,确保掌握核心技术、享有自主知识产权[8]。余江和方新把“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创新主体独立进行产品或工艺研发,继而面向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全新产品的能力[9]。温瑞珺等认为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构成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10]。支辉等从企业创新能力、其他网络创新主体的能力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11]。而李随成和姜银浩则指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交互学习能力、资源集成能力、创新核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等方面进行界定和测量[12]。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多数学者都是从创新系统的层面来划分自主创新能力的各个维度,极少出现别具一格而又切实可行的其他划分方式。因此,为了区别于上述学者们的研究,本文借鉴20世纪80年代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学者关于渐进式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改变这四种创新类型,结合我国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将其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划分为两个维度:(1)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指企业通过对现有产品或工艺的改进而引起的自身创新能力连续的提升,更多地表现为局部性的改良能力,是一种低层次的自主创新能力;(2)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也称激进性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指基于突破性技术的、非连续性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引起产品主要指标发生质的飞跃,或者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使得市场规则、竞争态势甚至整个产业发生重大变革[13]。基于类似对顾客新角色定位的肯定,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Ritter和Walter将顾客参与新产品开发定义为顾客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所提供的个人资源或付出的实际行动的程度,主要衡量其为产品创新贡献的自身智慧与能力的多少[14]。Kaulio认为顾客参与有2个主要衡量维度:其一是从顾客创意产生、概念设计、产品研发等直至新产品投放市场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具体参与点的多少;其二在新产品开发某一具体程序中顾客的知识和能力等的投入情况[15]。Desouza等的研究表明顾客参与主要体现在产品创意、概念设计、商业分析、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这五个关键阶段[16]。综合考虑以上观点,本文决定引用姚山季和王永贵的研究成果[17],根据顾客参与的程度将其维度确定为:(1)信息分享,即顾客将自身的产品诉求、个性需求等反馈给企业,与之进行必要的沟通,但是并不深入到产品创新活动中;(2)合作开发,即顾客作为新产品开发团队的成员,同企业的研发人员共同开发新产品,二者之间时刻保持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3)顾客创新,即打破传统产品创新模式,由顾客担任产品开发的主体,而企业只是顾客开发资源的提供者和协助者。事实上,顾客参与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顾客参与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活动演变成为一个团队之间联合解决问题的新模式,顾客和企业原有的研发人员之间会不断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等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粘性”,这必然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但是,以往的研究对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维度划分还没有涉及到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和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这样的尝试。因此,在综合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理论上重点讨论顾客信息分享、合作开发、顾客创新、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具体影响关系。

2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2.1信息分享与合作开发Chang等学者的研究表明顾客参与是产品创新的关键[18],企业能否及时、准确地从顾客处获得信息是影响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当顾客参与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时,他们已经突破被动的产品接受者这一传统定位,摇身一变成为创新团队的重要一员。此时顾客掌握的诸如需求、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不再是单方面地反馈给企业,而是直接在企业和其自身之间来回传递,这种畅通无阻的信息传递方式对创新活动大有裨益的。一方面,面对面地沟通能够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增加信息交换的频率,降低“信息粘性”。另一方面,顾客作为创新团队的成员,其在与企业原有研发人员的合作中必然产生一定的情感互动,也会对这个团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以及顺利完成产品创新的使命感,这对充分调动他们信息分享的积极性,挖掘更多潜在的顾客信息资源十分关键。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信息分享对合作开发有正向推动作用。

2.2信息分享与顾客创新Nambisan等指出顾客通过自身的创新活动可以增加其对新产品的控制权,以获得满意的高定制化产品,这是顾客创新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19]。顾客普遍存在追求独特、新颖和复杂化体验的心理,积极参与到企业产品创新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这一独特性需求。企业不能替代顾客对产品价值的感知,因为只有顾客才是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对于可以迎合自身需要的产品有着强烈的期许,这是激发他们参与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当然,顾客也具备自己独立创新的优势和能力,他们日复一日地亲身体验着某一产品,对于该产品的优劣好坏、以及与竞争产品的比较,他们甚至比制造企业自己还要清楚。因此,只要企业能够大开方便之门,尽心尽力地为顾客提供必要的产品研发资源和必要的技术指导,顾客创新必然可以有所收获。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信息分享对顾客创新有正向推动作用。

2.3合作开发与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顾客同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有利于弥补各自的弱势,完成顾客需求信息和企业专业技术知识的完美结合。这样一来,新产品开发活动就会变成一个联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得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大缩短,产品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也能够达到潜在顾客的心理预期。同时,合作开发过程中的新思想或者新创意经过逐步积累和反复实践,必然会引起产品性能或指标的逐步改善,企业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显著提升[19]。此外,合作开发过程是企业掌握顾客需求、学习顾客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即是企业能力培养、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这种学习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3:合作开发对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推动作用。

2.4顾客创新与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企业领导者缺乏创新性思维。他们的发展观念还是过于保守,认为创新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创新的风险成本难以估计,因此他们的创新步伐总是止步不前,而他们的这一思想也会进一步影响企业员工的开拓性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就制约了整个企业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Kristensson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某些顾客在合作开发过程中,可以产生比专业开发人员更具创造力的想法[20]。这些顾客在产品创新方面具有极强的创造潜力,再加上他们没有受到企业保守创新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创新热情是空前高涨的。因而由顾客独立完成创新活动会给他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极有利于新思想的产生,以及企业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4:顾客创新对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推动作用。

2.5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与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某个时点的创新成效并不显著,只能带来部分改良型变化,但它隐藏着巨大的累积性潜能,即当局部的小创新和适度改良持续改善着企业的技术状态,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颠覆性的大创新,形成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的连续改进效益是企业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的重要基础[21],企业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完全可以带动其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的“横空出世”。谷歌眼镜就是一款具有突破性创新意义的可穿戴技术产品,它是研发者在当前拍照、导航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出不同于传统眼镜的全新产品。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假设5: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对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有正向推动作用。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和假设分析,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概念模型。

3结论与局限

在回顾和总结顾客参与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二者之间极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通过确定信息分享、合作开发和顾客创新这三个顾客参与维度,提出假设1和假设2。同时,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划分为渐进性自主创新能力和突破性自主创新能力这两个维度,提出假设3、假设4与假设5。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构建出了概念模型。总之,在理论意义上,本文不仅强化了顾客参与理论、企业自主创新理论和相关维度界定,而且为以后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合理可靠的理论模型,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实践意义上,一方面,本文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以及自主创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重视顾客的角色变化,将顾客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充分挖掘顾客的潜在知识、技术诀窍和能力。另一方面,本文强调了技术性积累的重要性,突破性创新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依靠前期的技术积累产生渐进性的推动作用。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敢于尝试,勇于挑战,从不断失败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以局部性的改良和提升为基石,最终实现技术突破和变革。但是,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只是对顾客参与如何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做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和概念模型,未能采用实证方法就具体企业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以验证该概念模型的正确与否。其次,本文没有考虑诸如产业环境等控制变量,或者知识转移效果等中介变量对该机制的影响,未来可以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因子分析;中国

1 引言

“创新”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而自主创新是针对中国的状况提出的,陈劲(1994)认为自主创新的涵义是“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R&D投入和政府支持等因素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二是对不同层次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国内学者的普遍做法是根据自主创新的内涵和影响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建立对各个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一定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该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刘凤朝(2005)等认为,自主创新能力应由资源能力、载体能力、环境能力、成果能力及品牌能力等构成,据此,建立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集对分析法对我国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体系被认为是非常全面的国家创新能力评价体系。2010年1月的EIS2009 包括29项评价指标,分为投入、企业活动及产出3类主要内容,根据计算结果将27个欧盟成员国分为创新领先型国家、中等创新型国家、创新追赶型国家和创新落后型国家四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基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管理能力”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为总负责人,赵彦云教授为研究负责人的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借鉴了美国和欧盟的创新指数的实践,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创新资源、攻关能力、技术实现、人才实现、辐射能力、持续创新和网络能力8个主要方面,下设39个指标,研究了中国31个省市区的创新指数,并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创新指数进行了比较。

本文认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这两个方面构成,下文将根据中国30个省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省份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类。

2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根据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在参考了诸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在指标评价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将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方面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我们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有2个具体指标,二级指标更为详细,将一级指标再细分成6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1》。

表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 模型设计

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所选取的指标个数较多,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因此,本文在对比多种分析方法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选择了因子分析方法来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是通过对样本相关阵的内部依赖关系的研究,找出控制所有变量的几个公共因子(假想变量)以简化所研究系统,并最终对各样本进行量化分析、评价。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本文采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的步骤为:

(1)将原始数据录入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2)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3)求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累计贡献率等相关指标;

(4)对提取的核心因子进行分析和命名,使其具备实际的经济含义并具备可解释性;

(5)建立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各个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得分,从而为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奠定基础。

4 实证分析

在这一章中文章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30个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类。

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首先要进行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本文使用的是正规化方法,即将原始数据的数值标准化到0-1的范围,从而消除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具体公式为:

然后使用SPSS16.0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所有的指标数据均通过了Bartlett球度检验, KMO值为0.703,因此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通过SPSS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因子,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59.759%, C1、C4和C5这3个指标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这几个变量;第二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24.304%,C2、C3和C6在第二个因子上的载荷比较高,因此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这两个变量。通过分析和计算,中国30个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情况如表2。

由于文章对所有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因此平均水平为0,得分大于0表明该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高于平均水准,得分低于0表明该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低于平均水平。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和天津的综合得分大于0,而其余23个省份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小于0,比较不理想。通过观察这些的地理位置,我们会发现位于沿海地区的省份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高于位于内陆地区的省份。根据各个省份的得分,我们可以将中国的各个省份根据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分为领先型省份、优秀型省份、潜力型省份和落后型省份。其中广东和江苏为领先型省份;上海、山东和浙江为优秀型省份;而北京和天津为潜力型身份;而其余23个省份为落后型省份。

因此,要分地区、分层次逐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水平高、自主创新基础雄厚的沿海地区,鼓励进行原始性创新,发展自有知识产权,形成自有品牌,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自主创新基础较弱的内陆地区,努力提高自身学习能力,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通过外资技术外溢,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最终提升自身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找出促进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我们计算各个省份的综合得分与C4、C5和C6之间的Pearson系数,得到表3。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C5和C6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和得分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18和0.635,双尾概率为0.000,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认为这两个指标与综合得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加大研发投入都有利于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C4与自主创新的综合得分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503,双尾概率为0.05,因此,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认为这个指标与综合得分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企业的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提高一个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决定着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应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加速推进人才价值决定转换机制,制定人才吸纳与留驻政策,建立创新人才政府培训体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为高层次人才创造创新创业平台,并采取一定的激烈机制鼓励其创新、创业。

(2)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政府在提高区域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政府科技拨款,为企业创新解决资金瓶颈。二是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创新型企业在投融资、技术标准、对外贸易、政府采购、财政资助和消费政策等方面都能享受到创新激励政策的优惠,有利于提高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3)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一方面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胆探索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和新体制,积极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多方位合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行业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一页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的形式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5 结论

本文通过相关的分析主要解决了一下问题:

(1)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30个省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将这30个省划分为:创新领先型省份、创新优秀型身份、创新潜力型省份和创新落后型省份。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2)计算30个市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与相关指标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进一步巩固因子分析得到的结论,并从指标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万君康, 李华威. 2008. 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力的辨识[J]. 科学学研究, 26(1):205-209.

[2] 朱卫东, 薛豪娜, 钟俊杰, 严凯旋. 201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解析[J]. 科技管理研究, 7:4-8.

[3] 周茜. 2012. 行业特征、知识外部性与企业自主创新[D]. 广州:暨南大学.

[4] 朱建新. 2012. 企业创新环境层级构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

[5] 林筠, 刘伟, 李随成. 2011. 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研管理, 32(1):35-44.

[6] 杜鹏程, 高先锋. 2010.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 科技与经济, 8(4):21-24.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甘肃省; 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1-0104-04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推动技术产业化、引领技术创新方向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1]。然而,甘肃省企业目前普遍处于传统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据《200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年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27位,企业创新能力位居全国26位,分别比2002年下降了6位、4位,如果继续采取跟进战略,甘肃省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2]。因此,甘肃省必须进行跨越式发展,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快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升甘肃省企业竞争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甘肃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

自主创新是一个从研究开发,经设计制造,再到市场实现的价值创造过程,要使自主创新过程得到顺利实施,创新主体必须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应用和市场运作三个关键环节具备竞争优势,即自主创新能力[3]。然而,到目前为止,甘肃省大中型企业普遍处于“重产品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轻自主创新”的传统创新阶段[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民营科技企业作为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但是,甘肃省民营科技企业受资金、技术和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发展缓慢、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或不具备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1.1自主创新产品少,竞争力不足

甘肃省大中型企业多为资源开发型企业,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6],2003年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和接近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5%,一般装备水平的约占80%,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9%、达到国内一般水平的占64%、处于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创新产品少,竞争力不足,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5大行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48%,而新产品的产值比重仅为10.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8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4位。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2003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性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仅占总收入的74.32%(其中技术性收入仅占4.87%),申请专利受理数、授权数分别仅占甘肃省的0.71%、11.86%。技术流向以省内为主,省内的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分别占合同总数及总金额的85.78%、66.35%。

1.2自主创新产投比低

近几年,甘肃省企业R&D支出均达到50%以上,企业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占全省45%以上,但科技产出却与拥有的人力、经费资源不成正比。2003年全国以占从业人员0.19%的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61.87%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创造出了占工业总产值27.82%的新产品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26.73%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利润总额22.79%的新产品销售利润;而甘肃省却以占从业人员0.46%的科技活动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71.57%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仅仅创造占工业总产值2.21%的新产品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2.43%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利润总额2.91%的新产品销售利润。

专利反映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3年甘肃省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6.9%、20.0%,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个百分点、10.1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量、成果登记量、省科技进步奖获得量仅分别占全省的14.8%、19.9%、25.3%;企业承担的科技项目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其中,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仅为全国的0.74%,企业科技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只有0.60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

1.3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已由1998年的2.68%上升到2003年的5%左右。但是,从产业规模来看,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波动较大,与全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1997~2002年,高新技术总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6.04%,高新技术增加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5.31%,高技术产品销售额平均增长速度为15.43%,分别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低4.34、4.29、5.64个百分点;从产业化水平及产业化效益来看,甘肃省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不高,2003年全省高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21%、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2.43%,新产品销售利润仅占销售利润总额的2.91% ,分别比全国水平低25.6、24.3、19.8个百分点。

2.甘肃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面临的障碍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甘肃省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还面临着企业盈利水平、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制度等一系列障碍[7]。

2.1自主创新收益、盈利水平及投入能力障碍

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动力是获取经济利益,如果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投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就强,反之,企业就会放弃自主创新,依靠技术引进。甘肃省绝大部分企业创新收益低于创新投入,创新产投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购买技术比自主研发合算,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削弱,核心技术缺失。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企业盈利水平对研发投入和投入规模具有关键影响。甘肃省大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尚未达到大规模研发投入的水平,无力进行研发投入或投入规模偏小,导致甘肃省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低下。2003年,甘肃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24.21%,比全国低4.59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R&D经费支出仅分别占全国的0.59%、0.3%;科技经费支出占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01%,比西部地区低0.51个百分点;人均R&D经费仅为3.47万元,比全国低2.34倍;企业R&D人员人均R&D经费只有3.14万元,科技人员人均科技经费2.87万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84%和57%;企业科技人员人均拥有的科研仪器设备为1.89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09%;企业R&D活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在制造业29个行业中,只有6个行业的R&D投入强度大于2%,占全部制造业20.69%,有58.62%的行业R&D投入强度小于0.5%,有20.68%的行业R&D投入强度在0.5%~2%之间;中小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还不到销售收入的1%。

2.2自主创新人才障碍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但是,甘肃省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少,企业技术开发人员不足。2003年甘肃省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24.21%、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44.5%,科学家和工程师占R&D人员折合全时人员的69.9%,与全国相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9、10.1 、4.78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50%以上分布在制造业部门,平均每个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为49.38人,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3%;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大学以上学历人员仅分别占从业人员的16.23%、16.9%、14.5%;非公有制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在被调查的109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人员仅分别占调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2%、11.8%、18.6%。

2.3自主创新机制障碍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涉及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大学等方面,必须建立协调的自主创新机制。但目前,甘肃省自主创新机制尚不完善。由于部门分割以及目标取向不同,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活动,科研机构和大学无法参与,反之,科技机构和大学承担的国家科研任务,企业也没有渠道参与,知识从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流动的动力机制不足。此外,政府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的环境和提供的支持不够,有效激励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和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与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税收激励等政策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开放、互动、竞争、协作机制缺失,自主创新主体之间的缺乏合作,人员、信息、知识、资金等要素不能实现合理的有序流动,难以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协作机制,对内对外开放、交流、学习的渠道有限,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互动学习的能力十分有限,难以适应自主创新的要求。

2.4企业家精神障碍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真谛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职能”,并认为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家,并不是因为他拥有资本,而是因为他拥有创新精神并实际地组织了创新。由于创新失败的风险率高达70%,因此企业家甘冒风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就成为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但由于甘肃省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身的制度性缺陷,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与企业领导者之间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创新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企业家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从企业家信心指数来看,虽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企业家参与市场竞争和强化企业创新的愿望不断增强,但在不同季度和年度间存在较大的波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虽然逐渐提高,但始终显得信心不足。

2.5企业制度障碍

制度环境是企业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支持系统,合理的企业制度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甘肃省自从1994年首次选择34家企业开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到2003年,全省有117户大中型企业和53户小型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大中型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比例达到63.93%。但是,企业经营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好转,2000~2003年,全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60%以上,其中,除中型和小型企业负债率下降10多个百分点外,大型企业负债率始终居高不下;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始终很低且徘徊不前,甚至出现负值。这说明,甘肃省企业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仍然处于“现代企业制度+传统运作模式”的不协调状态,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难以提高,限制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

3.甘肃省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由多个能力有机组成的,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多个方面和活动过程的多个环节[8]。甘肃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目前,首要任务是增强企业创新的自主意识,强化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及产学研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家成长与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3.1强化企业创新的自主性

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增强企业创新的自主性。而要增强企业创新的自主性,培育其自主创新的主体性地位,使其成为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受益主体、组织主体,就必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是简单地技术研发能力,而是有效地组合各种技术资源从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因此,甘肃省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都应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自主性,建立自己的R&D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性的变化,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不断地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份额;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力争R&D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1%以上,加大对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强化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及产学研联动机制

要为企业内不同工种的人才提供合理激励(包括改革产权制度,把智力作为资本入股,形成相应股权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新才能。促进各创新主体以企业为核心,在高额预期创新利润的驱动下主动结合,并在合理配置资源与分割利益的基础上,进行高效率的创新活动,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营,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一批联合研究机构,组建一批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开放式的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学研联盟,把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与科研机构、高校的研发资源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3.3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政府作为自主创新体系的维护者和管理者,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增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策的协调,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9]。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对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优先支持具有前瞻性的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促进共性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以规划和科技计划促进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创新联盟,形成企业间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激励,包括产权激励方式等。

3.4建立稳定的自主创新投入增长机制

近年来,企业的技术改造三项经费的总额虽然有所增加,但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缺口。应在增加财政科技拨款、科技开发贷款和科技创新贴息贷款的基础上,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信誉担保体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支持、促进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倡导技术商品的有偿使用,鼓励企业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资金投入,确保达到国家要求的投资比例;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调动民间资本在科技创新上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引导、政策扶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以利益共同体扩大资金筹集的来源,增加技术创新资金的数量,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

3.5完善企业家成长与激励体系

一个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而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有效融合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因此,甘肃省企业要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完善企业家成长与激励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职业企业家人才市场,为职业企业家的诞生和成长创造客观条件、提供外在动力;由政府有关部门有计划地将现有的企业管理者以及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管理人员组织起来培训,让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学习和磨炼;逐步以竞聘制取代任命制,完善企业内部企业家选拔和培养机制;取消政府,实现原始委托人和最终人的合一,建立企业家市场,实行企业家的收入股权化,要将企业家的报酬与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家利益与出资者利益紧密相连;建立职业企业家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较高权威的企业家职业资格评审组织,科学地指定具体的评定标准,为进入市场的企业家颁发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明;实行国家法规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党组织、工会和职工民主监督等内外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建立企业家的职业风险机制。

3.6健全人才支撑体系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根本在于人才,特别是大批善于和勇于创新的尖子人才和技术的领军人物。人才不仅是第一资源,而且是最具决定意义的创新资源。要创造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宽松环境,给予高层次人才更优惠的政策,政府设立专项基金,保证出国留学人员来去自由,按不同的档次实行工资外津贴制度和相应的生活津贴,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入股和持股,实施对高科技人才在技术转让中最新奖励政策,加强科技人员对高新技术产品创新的激励制度。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竞争机制,建设高水平的培训基地,鼓励吸引国外著名培训机构开展业务;组建行业商会,以行业商会的身份到境外参观学习,并邀请行业专家来讲学或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强相关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法制手段推动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

基金项目: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91086);国家社科基金西部地区项目(05XSH010);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尚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软科学,2005,(7):1-3.

[2] 杨新军,曹明明.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类型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4):1-4.

[3] 刘凤朝,潘雄锋,施定国.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83-91.

[4] 王淼,胡本强,蒋宗峰. 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与策略[J]. 经济纵横,2005,(10):60-62.

[5] 胡钰,仲伟俊. 关于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7):8-13.

[6] 洪名勇.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治理差异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606-610.

[7]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8] 温瑞,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68-69.

[9] 王元.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调整[J]. 中国软科学,2005,(7):7-9.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机制

当今国家的竞争优势已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优势为主转向以技术优势为主,科技实力是各国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中国对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方兴未艾。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概念的界定,常晓清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以获取首创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迅速使之商品化为宗旨,以自我为主发展与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创新资源为途径,为持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1];施培公认为,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当用于表征国家创新特征时,是指一国不依赖他国技术,而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研究开发,进行创新的活动[2];谭贤楚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是:企业主要通过自身的自主性努力,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自主核心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能力[3]。不难看出,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先开发、新市场的率先开拓是自主创新的三个特性。

二、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着一系列瓶颈约束。第一表现在自主创新的国际竞争力薄弱。根据2007年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举办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报告会”一份报告表明,中国发明专利的优势领域主要是饮料、中药和食品,而发达国家在中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则主要集中于高技术领域;第二表现在中国企业存在着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第三表现在关键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中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200%。有研究将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高层领导的支持;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与营销部门的合作;技术带头人;合理的体制等。而外部因素则包括:得到消费者或供应商的合作与支持;政府的支持;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大学的合作;获得咨询服务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合作[4]。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障碍进行研究,内部障碍包括企业家精神不足、缺乏技术开发人才和创新组织管理人才、创新资金不足、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研发组织结构不健全等,外部障碍包括促进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激励与导向功能不强、要素市场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功能薄弱,各创新主体间缺乏互动与合作等[5]。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Denning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对本国经济发展最重要贡献来自于国内具有创新能力的本土企业发展[6]。

1.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决策机制

首先,制定引导国家创新能力的创新战略。国家要引导企业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妥善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整合政府创新资源,形成扶持自主创新的合力,在政府采购、财税政策、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形成有益机制;聚焦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确定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行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国家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中国企业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的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中介机构等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对科技发展的全方位和持久性的激励和支持,对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中的主力军作用,从宏观和整体上控制本国科技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并通过政府补贴、设立技术标准和特别开发区、开办孵化器等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支持。最后,建设高层信息决策机制。高层领导的创新倾向是影响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担任政府科技创新决策的领导应该具备创新主动性和前瞻性的企业家素质。中国应建立由国家最高领导挂帅的高层次的科技领导体制,成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由多方高级权威组成国家科技决策班子,实施民主决策机制。

2.积极建设完善研发机制

首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机构,加强研发经费投入,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推动力量。中国应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补助资金、对经认定的部级和省市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与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给予资助。同时要逐步实现研究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让企业成为应用性研究的投资主体。其次,重视预先研发。政府要重视预先研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投入要有所侧重,把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根本,作为保持创新大国技术优势的源泉,作为后发国家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型的、结构复杂、靠全国相关单位的大协作进行研制或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项目,更要重视预先研究,加大对先期技术开发,科学地验证新思路、新技术、新理论的可行性、实用性和经济性,减小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最后,强调创造性研发。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系统化以及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延伸,新的企业模式必须转向强调人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更多员工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到创新研发活动中,将个体与团队创新结合、企业家创新与研发人员创新结合、社会影响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通过新产品开发、工艺改进、降低成本、结构重组、运用新的管理方法等活动,以转化成可实现企业价值增加或价值创造的成果。

3.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组织机制

首先,积极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应该成为国内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为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对科学技术有执著追求的、能进行国际交往的新型创新人才,形成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建立国家和地方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有效机制,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其次,努力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因此,企业为人才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和自由的研究氛围非常重要。企业应该提供能够让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事业的心情舒畅、气氛宽松、管理灵活的科研环境;对研究成败提供很大的自由度,让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带有功利思想,不急于求成,不怕研究失败,能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鼓励并激发创新性的工作方式及团队合作;为员工的发明创造提供优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生活。最后,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社会价值观。作为其基础的国家自主创新力的持续生成和不断增强是不能仅仅依靠部分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独立开发和偶然创新的,必须将“自主创新”泛化为全民的共同价值理念;激发敢于冒险和追求成功的进取心,倡导风险偏好和成功欲望,形成大众性的自主创新氛围。

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协同机制

首先,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形成科研产业链。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是重要依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四者的互动,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形式。其次,促进产学研协同实现优势互补。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该构成一个协调发展的协同,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产学研协同,就要利用各方的优势,对各方的工作进行协调、管理,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各方的经济利益与战略目标。最后,推动产学研协同成果转化。中国应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国家科学技术的推广机构,还可以在新产品售卖出现销售问题时由国家加强购买,以促使创新成果迅速应用于实践,创造社会价值并为创新主体带来利益,激发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黎娜,龚建立,温瑞珺,常晓青.创新模型选择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5-7.

[2]施培公.自主创新是中国企业创新的长远战略[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6,(1):9-11.

[3]谭贤楚,叶明.自主创新: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主导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78.

[4]高健.美国的科技教育与经济创新[J].经济论坛,2002,(11):36-38.

[5]李剑力.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障碍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9,(2):38-41.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是新时期我国发展方向的不二选择。自主创新,企业是基础。构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相关实证分析,使政府可以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和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以扶持其进一步发展;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可以全方位地剖析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和投资的风险,使资金得到合理应用;就企业自身而言,可以对其发展潜力进行诊断,以此作为考查因素,进行自我改造,查漏补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

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共同作用引发的。创新过程中各环节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关系,如图1所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中得到体现的。所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在创新过程中将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有机综合。从创新过程来看,企业自主创新可以分解为资源投入、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绩效生成六个环节。因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从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R&D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六个方面来综合。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客观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等原则,构建一个由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选取某一企业(简称ABC企业)为实证分析的对象,评价该企业2008年到2010年连续三年各年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相关数据(通过对该企业的实地调研取得)如表2所示。

具体评价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各评价指标实际值的量纲归一化,得到比较系数Xij,从而使不同量纲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可先求出各个指标三年的平均值,然后以平均值为比较对象,求以该数值为中心的比较系数。本研究中对其中的负向指标采用其倒数。以指标B1为例,三年的平均值=(0.49+0.51+0.56)/3=0.52,则X11(指标B1的2008年比较系数)=0.49/0.52=0.942307692,X12(指标B1的2009年比较系数)=0.51/0.52=0.98076923,X13(指标B1的2010年比较系数)=0.56/0.52=1.07692308。计算结果如表3中比较系数Xij(2008年、2009年、2010年)列所示。

第二步,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i)。借助德尔菲法征集专家意见得出各级判断矩阵,然后利用方根方法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全部通过一致性检验。其具体计算过程在此省略,计算结果如表3中Wi列所示。

第三步,计算2008到2010三年来ABC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系数(Vj)。计算的模型为Vj=∑Xij×Wi(i=1…23,j=1…3)。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将表4转化为直方图,如图2所示。

表4ABC企业2008年、

2009年、2010年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系数

2009年、2010年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图

第四步,根据以上数据资料,评价ABC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2008年到2010年,ABC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年递增,表明该企业在自主创新上一直不懈努力,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财政资金在自主创新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这三年均为零、金融机构贷款在这三年自主创新经费筹集额中的比重(%)也很小,表明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今后可通过积极争取财政支援、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借助风险投资基金等途径多方筹措自主创新经费;又如高级技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这三年的值也不高,且没有增长,说明企业高技能的生产工人不多,使得企业好的设备没有足够好的技术工人来操作,今后要加大对企业内部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还可以从企业外部招收引进高技能人才,增加企业“灰领”数量;此外,该企业比较重视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在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够,今后一定要像抓技术创新一样注重营销和管理创新,根据本企业产品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和管理特色。

【参考文献】

[1] 李全起: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科技,2006(8).

[2] 王涛: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 自主创新编委会:自主创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广西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 评价研究

一、引言

广西自治区是我国工业落后地区之一,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如果制定和实施有力措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工业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将会带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较长的高速增长期。这对于广西自治区来说是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前提是要有强大的、不断发展的、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企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是企业认识、了解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明确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之后,可以更好地运用和发挥已有的优势,弥补不足。

二、广西企业分布现状

根据管理理论中的2/8原则,可以知道广西的大中型企业中对广西GDP的贡献仅仅集中在20%企业。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得出广西工业前50强企业,是对广西GDP贡献最大的一部分。在广西2006年前50强企业中,只有14家企业属非制造业,其余的36家企业属于制造业。在广西工业当中,制造业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要发展广西,富裕广西,就应该大力发展广西制造行业。

在整个制造企业的运作中,从产品设计和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技术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对制造业来说最重要的创新当然也在技术创新。所以本文针对广西的具体情况,集中研究自主创新中的技术创新。

三、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建设

2005年11月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出: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构建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以下四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本文针对广西的具体情况,集中研究自主创新中的技术创新。所以这个指标体系,对本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根据该报告建立了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得出了各个指标的分权重。计算后的最后的权重如左下表:

四、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横向比较

从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研讨会首次的2006年中国31省区市创新能力的指数看,四川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在前列,现在把四川省作为标杆,四川省自主创新的各项指标当成是广西企业自主创新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由于每项指标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比较的时候不能简单的比较各项指标的数据,必须跟指标的权重联系起来。建立模型:差距(%)=广西的指标数据/四川的指标数据*该指标的权重*100。

各指标数据为了客观性,选取了2003到2005年三年的数据的平均值,因为只选取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可能存在很大误差,选取三年的平均数值则有一定的稳定性。最后得到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的差距为0.154%、科技经费筹集金额的才差距为1.001%、R&D经费投入强度的差距为1.121%、申请专利占全国申请专利比重的差距为1.366%、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差距为17.439%、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差距为1.725%。

五、结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①新产品在差距的贡献上最大,达到17%以上。新产品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表现,但是广西在这个方面又很弱,所以要提高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是要提高新产品的产出,提高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转化成产品的能力。②从以上的差距数据又可以看出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的是科技产出情况,没有一个好的科技环境。这也是导致广西企业新产品创新这个指标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广西必须加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加强广西的科技产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广西的自主创新能力。③此外,广西的科研人力资源和投入经费都有待提高,这是广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这方面的原因要求政府能从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加强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并且还应该在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方面加大力度。

但是广西企业也应该从自身出发,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管理,只有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才是自主创新的实施者,才能与政府相关政策形成互动,只能对其起到辅导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2]李晓燕: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7)

[3]黄少坚:山东社会科学,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 2006(8)

[4]冯海昱黄德春:科技管理研究,创新型企业内涵新探[J].2007(4)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9篇

一、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自己通过学习和研究,探索学科前沿,发挥尖端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使之商品化、产业化。自主创新能力无论在高校还是社会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不可避免的就会存在很多问题,总的说来,目前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人才培养问题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重要目的,而目前,很多高校却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使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一股不良之风。所以要加快知识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不仅包括培养学生,还要注重对高校老师的培养。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加强高校老师的培养,使他们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科研经费问题自主创新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的,科研经费不足,使很多想大胆尝试的高校学生和教师寸步难行,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动力,虽然国家经费投入呈增长的趋势,但是经费不足仍然制约着我们。

3.高校制度问题很多高校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比比皆是,对教与学制度要求比较严格,而对自主创新方面难以形成统一,这样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进行。从而使高校学生和老师的创新意识降低。

4.社会适应性的问题尽管科技创新技术呈递增趋势,但是对于很多高校,他们的科研成果不能成功的运用到社会当中去,社会适应性很差。无法满足企业对新技术的要求。

二、怎么培养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高校自主创新存在的四个问题,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培养高校自主创新能力首先,人才培养方面,注重高校老师培养,从而就会提升学生的培养。使老师和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增加,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从而培养出21世纪的新型人才;其次,科研经费方面,注重科研和技术是国家进步的前提,所以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同时要控制好经费的投入,使其成“小投入,大收益”;再次,高校制度方面,解放思想,加强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寻找一个固定的科研交流时间,从而激发新思想;最后,社会适应性方面,科研项目应逐渐向市场需求方面发展,纵向项目的申请会导致更多经费的不合理利用,所以避免过多纵向项目的申请,提倡横向项目的申请,并且要与实际想结合进行研究,研究出更多适应社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并能科研项目能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

1.激发主观意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自主创新能力摒弃了过去的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淡化了老师和学生的被动性,培养主动性和动手性思想,从而培养老师和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激发老师和学生主观意识,进而扩大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2.重视实践教育在自主创新的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实践教育,实践是真理的检验石,任何事物最终都要回归于实践当中,所以自主创新能力很好的结合现实,将新技术和新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给国家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财富。

3.价值取向人本化自主创新能力,使价值取向人本化,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使其地位得到很大的提升,并受到尊重,学生和老师之间构成了平等的关系,这样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自主创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不可避免成为一个重要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场所,自主创新不仅能带动高校的发展,同时也会带动当地的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国家也得到了进步,所以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大力提倡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带来新技术、新成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全世界技术进步和发展的亮点,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提升国家科技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及企业的竞争力,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要不断提升企业的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一、企业自主创新定义

企业自主创新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观念创新等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企业创新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综合”并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潜在的利润。狭义企业创新就是指管理和技术创新,从本质上讲,企业技术全新是“识别出经济上可行的发明”并尽一切可能将这些新发明引入市场,实现技术发明的商业价值过程,它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

事实上,所谓自主创新,简言之,就是经济主体自己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涵义和主要内容: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在各个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二是要加强突出集成创新,使各相关技术成果整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三是要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引和再创新。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要任务,站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要充分认识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科技推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一定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并且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与规律,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在竞争激烈的当下,适者生存,企业只有走创新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以企业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多数企业在经营发展上忽视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缺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没有或很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二)一些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资金缺乏、条件简陋、设备落后、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造成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低端技术的研发上,产品更新换代慢,产业化能力低。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没有与外部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科研合作。

(三)企业科技人才匮乏。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严重脱节,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与专业技术发展不同步,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严重不足,由于受经济实力和地域环境的影响,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导致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以及行业拔尖技术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四)企业自主创新资金严重不足。在企业创新工作中,研发活动处于核心地位,而一些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弱,研发经费投入不多,使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五)缺乏创新所需知识,科技支撑不足。我国一些地区科研基础薄弱,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不足。知识型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的服务水平不高,科研型企业孵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知识型服务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要求。

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紧张、人才缺乏、技术不足等问题,是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工作着力之一,我国应不断探索政策支撑体系的建设,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二)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是自主创新的主体。首先必须明确企业的产权,只有产权明确,企业具有索取取,才能使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要求,激发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也是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重要因素。

(三)完善企业创新运行机制。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要建立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实行有效的创新源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确保科技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四)建立信息先进技术的转化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姻嫁接,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支持和鼓励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各类科技合作,建立官产学研金介合作平台。

(五)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技术入股的法律规范。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并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虽然有较大差距,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我国企业要实现生存和发展,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技术。这样才能为自身发展闯出新天地,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谐发展,同时实现企业的最大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查英青.《科技创新与中国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2]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体制机制创新范文 下一篇:创新思维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