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范文

时间:2023-03-12 07:05:32

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01-02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成主流。高层次人才竞争已是国家竞争的根本。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在不断做出调整。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大融合大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也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教育理念,加快研究生的培养从规模发展向提高质量转变,将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

一、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总的来说就是具有创新精神、拼搏精神、开拓精神并且知识面广、道德水平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强,而拔尖创新型人才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想品德这一项。此外,拔尖创新人才要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对于学习新知识要非常渴望,知识面的扩宽能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拔尖创新型人才要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才能顺利开展各项创新活动,要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保持高昂的创造激情;最后,拔尖创新人才要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并要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研究都是严谨的,只有具备严谨的态度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事物。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1.时展的需要。首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人才和科技逐渐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主体。高校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带动科技生产、增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力量,高校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学校和就业单位最为关注的问题。

2.推动教育变革。各大高校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够推动教育变革,对构建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教育部门要求各级学校必须落实的工作,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项创新活动转变传统的培养方法,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飞跃,必须转变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并在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上开拓新的道路,这些都对我国教育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很多国家之所以在科技上和综合国力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该国是创新型国家,注重创新发明,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都能与时俱进。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能够促进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又可以为构建创新型国家提供动力。两者互为补充,能够相互促进。因此,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就要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快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使我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

三、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高校研究生的调查研究显示,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很多高校不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培养,教学也缺乏层次性,总是以一概全,不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依旧沿袭传统式的教学套路,教师在讲台上教授,没有生动的例子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课堂氛围非常低沉。并且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形式化,理论性的知识讲授过多,易和实践脱轨。

2.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很多教师将全部的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通过各种教育宣传、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真正能在实践中落实的能力非常少,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是辅助,重要的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

3.很多高校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为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成学业成绩,完成导师布置的项目任务,因此导师培养重点就放在了课题完成的质量上,对学生严加管理,规定学生按时到实验室上下班,不能迟到、不能搞小动作等,目的是规范学生行为,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和培养状态。学生在这种严格的环境下很难大胆、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创新思维得以限制。

4.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少不了教育部门的支持以及政府的支持,但是很多地方高校都不能有效地和教育部门一起商讨创新培养的策略。开展教学培养需要引进科研设备、人才,并要花费很多的资金,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学校独自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并且对教育部下发的制度和政策都不了解,盲目培养收获甚微。

四、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夯实理论基础。(1)对研究生课程采取课程组的形式,由课程组长负责组建教学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教学及改革工作。同时建立课程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加强对授课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并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2)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构建一流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力争将跨文化背景的知识与观念融合到课程中,通过专题讲座、外语授课等多种形式,促进研究生培养和国际接轨。

2.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1)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完善权责机制。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度考核制,硕导、博导不再是终身制,而要根据前一年的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分配招生指标,配置教育资源。(2)实行所有博士论文严格的校外双盲审,针对盲审论文回审意见,建立盲审论文信息表以及盲审专家信息表,对论文盲审评审意见进行分类统计,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建立基础数据库。同时为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高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积极组织申报省优博论文和全国优博论文。(3)积极支持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组织知名导师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的学生进行讲座,组织学院研究生内部交流讨论,鼓励高水平研究生将最新研究成果投稿于国际顶尖杂志。

3.形成面向学术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培养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学科交叉培养是近年来新兴的培养方法。这种培养方式的特征是文理兼容、理工融合,实现了文科与理科的充分结合,通过实践表明,这种培养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推进这种培养方法的落实和实施,鼓励和引导教师多使用这种培养方式,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挖掘交叉性、综合性、专题性的前沿课题,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计划,支持跨学科招收研究生,形成面向学术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的开放式培养模式。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加大“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支持力度,同时扩大资助面,不仅支持博士生,还支持优秀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和短期出国交流。要求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次高水平国际会议并有录用学术论文的目标;鼓励博士生开展六个月以内的短期出国交流。积极鼓励导师自愿与外国高水平老师的团队科研合作,鼓励导师将研究生送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或科研合作。

5.建立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坚决贯彻执行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面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培育在某一专业领域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广博、职业质素良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强实践培养和训练,扩大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校内外轮转实践,针对应用型项目开展研究,探索实行系统一管理,校内外导师集体指导的培养模式。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活动。

结语:

本文主要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深入探讨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有效措施,通过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培养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创业人才。表现了培养拔尖创新型研究生人才是时代所需,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殷朝晖.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1,(4).

[2]朱学义,董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6(3).

[3]张海峰,黄爱华.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学习动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4]骆一,徐宏凯,吴娟,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初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

[5]移峥峰,周述章,李丹,等.江苏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

[6]张艳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探索[D].山东大学,2012.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一)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其好奇心理和求异心理都比较强烈,而所谓的创新,正是需要有勇气、有好奇心、敢于质疑和批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喜欢追求个性、喜欢对同一件事另辟蹊径时,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适当地鼓励,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能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强行压制。长此以往,就比较容易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在仔细研读了课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课外教学资源,来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巧设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通常学生的思考都是来源于教师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还要学会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抒发自己的意见,实现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

此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不断地鼓励学生去质疑,以培养其思维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很多书本上的东西,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或者方法,学生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天马行空”也好,“异想天开”也好,教师要会适当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而不是一味盲从,教条式地照搬课本上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为知识,其亦为创新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一定的程度上而言基础知识累积的程度对创新能力大小具有决定作用。初中政治课基本的观点以及原理为让初中生学会分析社会的现象、观察世界、将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的同时将问题有效解决的办法找出来,而这亦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部分。所以要进行创新的教育就应对初中生基础知识积累以及学习高度重视。未来较多的创新活动仅仅依靠一个人短时间内较难完成,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集体智慧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将基础知识予以学生,还应对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彼此帮助、相互协作的集体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进行培养。

陶行知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位教育学家,其说过一个问题是千万发明的来源。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对初中生好问的思想进行培养与启发,且积极的引导学生将问题解决的一些办法寻找出来,进而将其质疑问难能力有效提高。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同教材相结合,将教学内容扩展开来,将发散性极强的一些问题有效提出,以便将初中生充分的想象力激发出来,引导其从多个层次以及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这不仅帮助初中生将基础知识牢固的掌握,而且可将其定向化的思维改变,提高其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为综合性的一门教学艺术以及复杂的一个过程,其要求初中教师具有开拓精神、高度的事业心以及责任心的同时,将创造的心理学以及创新的教学理论掌握,便于将创新教育最好的途径寻找出来。比如对加强竞争合作以便实现双赢的内容进行学习时可先用多媒体将两幅图展示给学生,其中一幅图上的两个小鬼因为手持太长的勺子,于是相互喂食,这样两个小鬼最终都迟到食物。而另一图中的两个小鬼手持长勺子却不合作,最终都饿死。对比两幅图后告诉学生唯有合作方可共赢,也就引出了本堂课教学内容。

(三)实现多样化教学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创新教育理念的渗透,教师还要做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的是满堂灌输的单一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比较呆板无趣,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绝大部分教师已经逐渐开始形成了新的教育观念,加上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的出现,使得初中政治教学的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有趣。总之,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实现,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结束语

初中政治课教师要想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就应立足实际且将广大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对同初中生的心理、生理以及知识结构等相适合的一些教学策略进行努力的探索及研究,将轻松且愉悦的一个政治课的学习氛围予以学生,引导初中生对各项社会实践的活动积极参与,在生活与学习中感受政治课的价值以及意义。此外,使初中生在极具创新理念的政治教学中将创新意识有效提升,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一个应汉语国际推广的新需要而设立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的模式还不完善,有待于我们进行不断地探索。文章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探索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个核心,两个辅助”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层级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希望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目前在全球兴起了汉语热。在汉语热的新形势下,国家汉办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引自“新华网”2008年12月25日的相关报道)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已从“对外汉语”进入“汉语国际教育”时代,专业内涵丰富,专业概念的外延不断拓展,汉语实现了从“教学”到“教育”,由“国内”转到“国际”的转变。为了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新发展,新形势,2012年国家教育部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三个专业进行了整合,设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相比,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发生了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学对象构成的多元化。过去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教授的对象为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而现在汉语教学对象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教学对象的构成更加丰富和多样,除了过去的没有汉语背景和非汉语区的非华裔以及华裔之外,现在又增加了很多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非华裔、非汉语区接受过很少汉语的华裔等。2.教学对象学习目的多元化。他们的学习目的都由以前的三大类:完成外语要求、寻根或对汉学感兴趣,发展到现在的多种类别,包括商务谈判、法律研究、新闻、艺术、科学、工程、政府及公共事务等等。3.教学层次多元化。目前我们的教学机构已经由单纯的大学本科教育逐渐转向多层次教育。目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机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中文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孔子学院、私有教育企业等等。4.教学模式和方法多元化。汉语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单一课堂讲授向多样化、媒体化教学发展,如海外学习与在华学习相结合、本校学习与跨校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远程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科技手段相结合等等。5.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目前的汉语教学内容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之外,专门用途的汉语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商务汉语、法律汉语、医用汉语、旅游汉语等。(引自吕蕴鸽,2010,“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面对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的学科、专业的调整,高校必须改革过去对外汉语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根据汉语推广的新形式,新要求,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势在必行。

一、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情况

为了了解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情况,我们抽样选取了一些学校,以下是几所高校所设定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制四年,着力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国际汉语教学及应用的基本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际汉语教育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引自/n675582c1268.aspx)2.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3)3.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英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汉语言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和较流利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较全面地掌握中国语言、中国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引自/shownews.asp?id=1613&foid=448)4.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5.本专业主要研究针对母语非汉语者的语言教学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及涉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引自李思源,2014,“黑辽两省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纵观以上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1.各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能很好地突出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性,还没有将传统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清楚地区分开来。2.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地区优势和学科优势还不突出,存在趋同性。

二、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确立,过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的发展,因此,立足汉语国际推广,准确专业地定位汉语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本专业的当务之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在教育部公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的国际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结合各学校的地区优势、学科及专业优势,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具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层级性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核心,两个辅助”。

(一)人才培养核心目标——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国际汉语教师

结合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国际汉语教师为主要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复合性和国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地区优势和学校的学科及专业资源优势,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学环境、文化习俗、学生等都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区优势和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养,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强胜任力的国际汉语教师。

(二)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一——培养能胜任国际汉语教学管理、涉外事务、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人才

目前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逐步深入,除了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之外,与之相关的各种人才的需要也随之增加。如: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策划和执行人员、涉外事务工作人员。面对这些新的人才需求,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的辅助目标之二——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和对外汉语专业学术型硕士输送合格的生源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学校应设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块,在本科阶段要夯实专业基础,突出研究型学习的特点,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学术研究生的报考和攻读打好基础。结语随着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过去的对外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地域针对性、专业实用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实现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

[2]金伟,傅赢.试析本科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J].辽宁师专学报,2012,(4).

[3]吕蕴鸽.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呈现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定位[J].学术交流,2010,(6).

[4]马庆林.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3,(3).

[5]马晓文.汉语国际推广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新兴培养策略[J].教学论坛,2012,(4).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构筑起一个新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展示和强化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引导高校体育教学以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形成一个涵盖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目标和创新教学手段的综合型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二、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创新策略

1.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结构

高校体育教学结构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创新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可以将原有的体育课程内容和校外体育项目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体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整合。另外,体育课程内容的创新还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课外体育训练、校外集体运动项目等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体育素质。第二,突破性地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部门有效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间和任课教师等,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创新。第三,有选择性地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结构。学生在体育素质方面有着差异和不平衡性,因此,体育教师在设置体育课程结构时必须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选择,体现体育教学的灵活性。

2.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和加快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就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对体育教学、学生、教师的全方位评价体系。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创新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也能为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评价体系的创新工作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找到教学评价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步骤、有目的地解决难题。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必须从全面着手,掌握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以便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学习需要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最后,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教师的教学质量、工作态度、责任心、业务能力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3.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承担着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责任,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和实践水平的提升也与教师密切相关。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并对自身的创新素质进行提升,进而创造性地使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提升,最大化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中,不能忽视的是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教育理念,并不断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发展。高校必须明确创新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理论,从高校教育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渗透

引言

创新教育又称发散式教育,是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得以提出并广泛应用的。创新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新性原则,通过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下,创新教学理念为我国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但在实践教学中,我国中学政治教育仍存在教学设计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氛围压抑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保障中学政治教学的多元化、开放性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教育教学学科,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哲学性、思想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体系与教材内容中占有重要比重。例如,中学思想教学中的“唯物主义哲学”相对于其他内容而言,所占内容相对较多,加之唯物主义哲学的知识体系具有复杂性,知识内容具有驳杂性,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政治教学增添了难度,同时,传统教学政治教学中单一性的概念与内容解读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其教学内容,形成思想认识,不利于学生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培养[1]。因此,教师在基于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创新教育理念实行的环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方法的改变。即,教师在针对“唯物主义”内容的讲授时,通过设置具有探索性的引导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 与此同时,教师在中学政治教学中,也需要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以及思维判断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活动,让学生针对辩论主题进行资料收集与辩论分析,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开放性建设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严谨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以及传统教学中呆板、单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中学政治教学学习兴趣的缺失,教学氛围沉闷,致使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产生。因此,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教育理念的渗透则需打破传统教学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开放性、多元化设计,从而为学生营造愉悦、轻松、自由、新颖的课堂教学氛围,推动学生全面性发展。例如,教师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基于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发展特性,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发散性问题,并在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上,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与指导,从而在多重角度上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2]。 与此同时,由于中学生政治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基础知识与基础教学理念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人文、科学、社会现象、事物本质、世界发展、政治政策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因此,在中学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性拓展,将思想政治教学与文学、科学、心理学、艺术审美学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创新教育理念的最优渗透[3]。例如,在“自立自强”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影视艺术资源,结合电影《勇敢的心》引出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探讨意识,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合政治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性,对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多样化、生动性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自我发展、社会现象、自然本质具有充分的认知[4]。例如,教师在基于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真实情景模拟教学”、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以及专题演讲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问题实际解决能力、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等综合思想政治素养。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中学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精神、综合素养、综合品质,提升学生社会意识的重要学科。在中学政治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不仅有助于提升政治教学现代化创新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推广,强化中学政治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高素养、全面性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利.新课改视域下农村中学政治教学优化路径探析[J].亚太教育,2015,03:28+20.

[2]田鹏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的哲学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8:92-94.

[3]郭淑清,纪晓丽.论创新教学方法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1:137-138.

[4]邬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生命化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6:113.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6篇

一、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全面培养学生。

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死板的书本知识,僵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社会无法立足。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中上等生甚至尖子生,放弃中下等生及差生,造成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只好辍学而过早地走向社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其他学生一心只为了高考,三更灯火五更鸡,结果搞得生活没有任何规律,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过度疲劳,常常出现课堂“休克”现象。另外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结果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更有甚者因成绩不断滑坡,受不了老师的逆耳“忠言”,自寻短见。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想考出好的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同时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树立教育创新观念,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培养学生。

二、教师言传身教,用品质和修养正确引领学生。

常言道:艺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姿态表情给人的印象,是他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的外在显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优美的外部形象,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也变的谦逊敦学,温文尔雅。一个满嘴脏话的老师,不要指望学生讲话文雅。一个袒胸露背的老师,不要指望学生仪表整齐。学生的言行是容易受影响、被感染的,也是极有弹性的。低素质的教师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道德素质而言,教师应做到人为本、德为先,以自己高尚的品质、良好的修养与人格去感化、影响和引领所教育的对象,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严谨地治学,勤奋地工作,无私地奉献,对学生必然产生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各种渠道,营造一种氛围。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及未来的生存观教育。通过平时的言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在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杜绝简单粗暴等现象,使学生在学校能感到集体的温暖。对教师产生敬慕的感情。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说教在学生那里就会掷地有声,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调整课堂教学,转换角色把主角让给学生。

教师首先应在备课中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去创新、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师充当参与、促进和指导的角色,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师唱“独脚”大包大揽的主角地位,担当起在知识探索、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给学生“渔”,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捕鱼能手。应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是接受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环节要紧凑,知识过渡自然,有密度、有梯度,重难点集中优势加以攻破。教师必须把握一节课的“一”是什么,如何反“三”,“类”是什么,又如何“旁通”。这“反三”和“旁通”到什么程度为最适宜;另外,教师要明确一节课哪些知识自己讲,哪些知识由学生根据教者的设疑、点拔、启发去完成。把课堂变成学生用已学会的直接知识去认识探索新的间接知识的主要实践活动,而且发挥学生自己最大的潜在资源。使学生在探索中锻炼毅力,在探索中品尝劳动成果的甘甜,在探索中懂得群体的力量,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四、提高业务素质,把获取知识的金钥匙传授给学生。

“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要教会学生,教师先要会。因此,教师就不能满足于会讲——把参考资料搬到教案上,又“贩”到课堂上,而应该实实在在学点看家的本领,柯瓦列夫曾说过:“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更宽广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对本门学科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问题,通过请领导讲座、专家报告、问题分析研讨、参观学习、典型引路等办法从理论到实践大力解放教师思想,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圈。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更新,教师必须勤奋学习,认真参加继续教育等培训活动,搞好自修,不断地充实自己。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给全体教师定期进修培训的机会,确保培训次数和实效。并建立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试想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何谈赢得学生的依赖,何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没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创新精神。这诸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穷的创造性,因此,应注重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大比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我们能认识到教师的素质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通过自身知识的内化形成和积累的。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在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手段和方法,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拳击;教学训练

1当前拳击教学方法实施的现状

拳击体育课程培养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但目前发展情况和理想中的目标之间还有着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还应该如何去实施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既学到东西又能享受其中的乐趣。这都是值得学校和教师去研究、去分析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1新式的教学方法实施力度不够

由于各院校拳击教师或教练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每个教师的教学习惯和方式不一样,这些因素影响着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很多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拳击创新教育的运用和学习不充分,依赖于陈旧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运用新式教学方法来改进教学效果,过分关注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忽略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引领学生找对学习解压的方式,忽视了在教学中培养意志、增强学生韧性、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1.2拳击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我国拳击教学课内容构架设计的枯燥无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主要教授传统的理论知识,而没用利用体育锻炼的优势去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素质。

1.3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的拳击教学师资队伍里存在着很大的学历和教学经验的差异。一方面,专业教师或教练基本上都是在运动技术的模式下学习长大的,对科研技术知识懂得不多,授课方式比较随性。另一方面,有一些地区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拳击知识培训,对专业技能了解不精,导致在教学中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创新教育理念对拳击教学训练方法的要求

2.1对体育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

在拳击教学方法创新的背景下,教师对创新教育的理念要有足够认识。并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能力上,对每个学生能力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关心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由于每个学条件不一样,统一的教学方可能会对某部分学生产生的效果会不明显,所以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情况,发掘学生的兴趣与优点,把两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最后,教师要围绕着学生来开展教学工作,通过观察和鼓励学生,激起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创新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进行改进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要求学校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而且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

创新教育就要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创新意识。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中,教师要耐心指导,让学生抛弃过去的学习方式慢慢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然后把学习精力专注在创新能力中,并与自身条件相结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并不断摸索与改进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方法。

3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

3.1加大对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结合学生的情况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就是要不断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不断摸索改进新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变化。

3.2优化拳击教学课程的设置

针对于我国拳击选修课程的课堂设计单调,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专项教师应该根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把可操作性、合理性、娱乐性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需求,把现代科技的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确保课程的高质量。

3.3充分利用成功教学法

相比于其他文科课程,体育专项课应该是学生感到最放松的课堂。所以在训练创新的环境下,要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外可以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轻松和快乐。所以教师可以把成功教学法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调整好训练标准。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成功感,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在现实教学考验中,很多学生都经不起挫折的考验。因此,在学校里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可以重新站起来,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为将来在社会立足打好基础。

3.4提高教学方法的娱乐性

当今社会大部分学校在体育课的安排和设置都缺少娱乐性,过分追求体育成绩,少了一份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拳击运动本身也属于一种休闲娱乐的。学校应该在选修课程设计上增加一些趣味、娱乐的运动,减少其竞技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好处,这样不仅能达到学校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5严格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大多数的拳击专项教师对体育教育方法的创新意识还不到位,依然沿用传统的老旧式教学方法,课堂内容枯燥单一,没有活力,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等。而且学校对体育选修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对体育课的关注以及对体育教师的管理,鼓励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和研究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现代化教育方法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的设计,把体育锻炼的好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体育课有新的认识。

4结语

拳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而且对体育教育的改革有着一定的效果和作用。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需要结合学校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体育教育创新的美好未来将会加速实现。学校应该意识到体育课对学生的重要性,加大对拳击选修课的投入,教师也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结合现代科技安排出合理而有趣味性的课堂内容来吸引学生对该项目的关注,发展拳击业余体育运动,这样拳击教育方法的创新就可以在学校和社会的合作与关注中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霍军.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杨卫华,郭云冰.创新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3):83.

[3]孙璞,苏荣海.体育教学示范方法刍议——基于对社会认知理论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424-425.

[4]徐强.浅谈拳击教学方法的创新[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134.

[5]李正茂.拳击教学课程的创新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5(10):134-135.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8篇

一、创新教育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创新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促进人们生活的发展。如今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科技发展、环境改善和制度变革的动力源泉,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华民族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1]具体来说,创新教育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它要求在加强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和全方位的创新素质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和实践练习。其中,创新素质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要素构成。[2]创新人格是指创新的动力机制、创新动机和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包括智能系统、创造性想象、丰富的灵感、活跃的求同存异性、敏锐的观察领悟力等;创新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观察、搜集、实验、加工、分析、整理信息的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因此,创新教育具有下列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创新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教学知识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性上。当今学科间的不断融合要求教学知识逐渐丰富,过去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教学界限也应打破,宽口径环境下培养的通识型人才已成为社会所需。另外,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所学知识转变为创新能力,具备创新素质,如: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品格素质。第二,主体性。主体性是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灵活性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的主动性、兴趣和热情。创新靠主体主动实现,主体性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教活书与活教书”,并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参加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被充分激发并发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第三,创造性。创新教育的根本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充分挖掘潜能。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已知领域发展出新的观点和新的突破。第四,个性。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成长环境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即个性。个性是创造力的萌芽。在传统教育以一种模式和一个标准的培养环境下,个性趋于消失,换来共性,但强迫共性是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满足社会各岗位和职业对人才各种类和多层次需求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个性才能和独立人格。

二、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综合英语课程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第一必修基础主干课,是全面训练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综合型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多年来,针对综合英语课程的研究未曾间断,在教学定位上从最初的“纯语言技能课”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通识课”,教学目的也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转变成“发展英语知识技能、拓展知识面、学习方法论、锻造思维能力、开发创造力、培养人格个性和孕育人文精神。”[3]然而,综合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却落后于蓬勃的教学研究,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传统教学法中“以教师为中心、语法词汇为基础、考试为导向”的趋势仍占较大比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教师为课堂的主角,偶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学生几乎没有主动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这种“灌输且封闭式”的教学方法具有片面性,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英语的基本能力,如听力和口语的能力,导致学生很难与他人用英语交流,哑巴式英语、理论与实际脱离、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其次,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授语言技能时安排一切课堂内容,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所有信息,创造性被扼杀。同时,为了提高语言的正确性和熟练度,学生只需机械反复地进行操练,缺乏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样实际上是割裂了语言与思维在本质上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事实上,思维能力影响学生对语言的掌握,思维能力高的学生学习语言事半功倍。这种人为割裂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教学法有悖于语言学习规律,影响语言学习效果。再次,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强。由于教学方式的机械性,英语课堂缺乏新鲜感和足够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也不强。许多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不主动思考、不愿参与讨论,只是被动地接收教师的授课内容,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难以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种种弊端导致综合英语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该课程的教学定位和目的不符,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三、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教育以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课程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当今倡导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背景下,创新教育理念可为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据和方法。创新教育理念下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培养为核心、通识教育为支撑,在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启发式、互动式和研究式教学中积累知识与方法、激发创新人格、训练思维以及培养能力,达到人文精神与人格个性相融合,从“自学”到“治学”。创新教育渗透于综合英语教学的各环节中,综合英语教学反作用加强创新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具体来说,包括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内的创新教育可从以下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中得以体现:

(一)以培养创新人格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1.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丰富化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严格遵循英语教学大纲。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在学习探索中接触到的信息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学内容也应更新。一方面,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只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识,而应综合整合教材,联系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或生活热点信息,围绕创新来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开阔学生视野,与知识和时代同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用生动有趣的各种题材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并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技术保证。”[4]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平台资源和视听说材料等进行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将教学内容以集图、文、声、色的方式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中探究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和加强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创新人格。

3.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创新教育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无论教学模式如何改革、教育理念如何先进,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教育中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与学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那么创新教育将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价。因此,创新教育理念下科学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5]包含对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等的终结性评价和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人格等学习过程和发展性的过程性评价,开放地融入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构建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多维度和多层次的科学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关注点不仅在分数上,也在如任务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等的学习过程中,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创新人格的发展,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二)以训练创新思维为中心的教学环节建构

“创新思维过程是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引起表象的整合、改造乃至重构,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事物属性表象和关系表象的过程。”[6]当人们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观察同一事物,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或判断推理的“整合、改造乃至重构”过程时,就在进行创新思维。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形象思维的教学环节建构

形象思维即在表象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联想或大胆想象的思维,它是语言和图形的再现。因此,教师应扩大学生表达方式,丰富语言表象,再现语言所表达的图像或情景,启发学生大胆进行联想和想象。为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常用的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方式有:第一,造句。学生可运用所学单词、短语或语法造句,也可对句子进行扩展、改写或转换。这是学生在创造性地运用已积累语言知识表达观点或陈述事实时最常用的练习方式。第二,角色扮演。教师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进行角色扮演,寓娱乐于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形象思维。第三,写作。学完一篇课文或讨论完一个话题后,可给学生相应的写作范围,要求学生创造性地用英语将客观事实或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激发形象思维。

2.发散思维的教学环节建构

发散思维是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以多样化的方法探索解决办法的思维,也称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或多向思维,要求正中求反、同中求异。作为创新思维的核心之一,它能突破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在知识和理念的重构过程中寻找出更多的设想和方法。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在不同情境下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各个角度表达观念或同一事物,进行一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课堂活动,如:第一,多重释义。英语中大量的近义词、一词多义、课文篇章和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都可作为多重释义的材料。教师在释义时,可用多样化的词汇表达方式,将长难句或课文大意用简单的英语重新组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并要求学生也以多种方法表达同一词汇或句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二,英汉多译。在英汉翻译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思考出多种多样的译文,而不只局限于“参考答案”,并了解译文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实用程度,以此显示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联想和思考就某问题产生尽可能多角度的想法,从而找到最佳或多种解决办法的思维过程。教师可精心设计问题,将头脑风暴活动运用到英语教学复习、热身或课文教学等环节中,鼓励学生提供多种思路或答案,通过比较、组合或纵横等形式训练学生多比、多解或多变的发散思维过程,开发创新潜能。第四,课堂讨论。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每人对事物或课文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可在教学中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或从不同角度表达或评论他人的观点。讨论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后派代表总结发言,也可以是全班自由发言,以此进行“思想碰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发散思维。

3.批判思维的教学环节建构

批判思维是个体在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知识的产生过程、理论、背景和评价标准等是否正确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以达到正确或合理判断的思维过程。它既包括解释、分析、评判、推理、论证和自我调整等技能,也包括质疑的勇气、公正谦逊的品质和换位思考的情商等情感意向。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应将这些批判思维技能和批判品质培养相结合,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主动地批判思考主题、课文思想、学习过程及整个世界。第一,课堂辩论。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将学生分为小组或全班范围内的正方和反方,学生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也需查阅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进行辩论。教师需创造和谐、民主和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创性的见解,对进行批判思维的学生给予肯定。第二,批判式演讲。教师可在课堂上留出特定时间给学生对指定话题进行批判式的演讲,学生需在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批判思维后对话题进行论证和口头表达,以理服人。

(三)以提高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

作为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创新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打牢坚实的理论基础,构建创新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用清晰并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复杂创新思维等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教学模式体现:

1.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不是简单的从外向内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主动创立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加之当今信息的丰富和咨询媒介的便捷为自学提供有利条件,所以自主学习已成为教改趋势,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也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于课文背景知识、词句意义和内涵理解等部分进行课前自学,课堂上通过陈述展示、讨论或问答的方式予以检测,之后及时总结评价并查漏补缺进行讲解,将英语课堂真正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自学意识和传授自学方法。

2.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研究能力包括观察、查阅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在课前将研究任务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等进行资料收集,课堂上以同桌、小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或将研究方式、数据收集过程和研究结果等写成书面报告上交,从而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

四、结语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体现全方位全过程的终身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发展个性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营造创新学习的氛围,尊重并鼓励独特观点的表达,在将英语知识与创新教育结合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环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培养创新人格、训练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9篇

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尚未解决的一些难题,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语文知识的习得。本文以现阶段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概述为切入点,结合对创新教育内涵的界定以及创新教育之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教育

一、引言

现今,“万众创新”成为重要的时展理念。创新教育理念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生机。作为基础性教学科目,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价值同初中阶段的整体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将创新教育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引入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二、现阶段国内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概述

尽管新课标出台已有时日,然而遗憾的是具体的教育内容改革措施,尚未完全渗入到每一个教学岗位,直接造成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的不够彻底。如在语文教学中,新课标明确要求一些课程是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的,不要求教师给学生讲述,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肯定不会被作为考试大纲内容的。一些学校将此类无需考试的内容,排除在了教学内容之外。[1]所以在中考之后,很多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非常干净的,因为这部分内容教师不要求他们去学习,甚至是阻止他们去学习这部分内容,原因在于学习这些所谓的“无用”的知识,不仅占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还会影响教师教学的工作量。[2]前述问题的存在都导致了学生无法接受全面的教育,其必然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此种颇具功利性的教学方式,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将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3]

三、创新教育内涵界定

何谓创新教育,这是较难定义的概念,因为创新、创造这些词汇很难界定。“创”者,前人未做过的,开始做、首次做的,它常常强调的是开创、首创。所以创造、创新,严格来说都是开创性的,二者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从人的活动分析,创造或创新具有首创性、目的性、条件性3个基本特征。无疑,创新是一种有目的、有要求的自觉行为,可以对其特征与要求作出描述,以便进行创新时有所遵循,因而给创新教育下个描述性的定义是可能的。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4]

四、创新教育之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语文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基于创新的目的,教育活动应注重生动活泼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当代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实际。一方面要吸收有关的新信息、新知识,使教育内容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并不断地使之充实与更新;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去说明、理解或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而实用的新知。学生学习上的开放,对创新更为关键,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炼。创新教育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应当看到,在教学或教育活动中,如果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就不可能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不可能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相互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磨炼与提高。总之一句话,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学习与用。故探究乃是进行创新教育关键的一环。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设想与独特的做法,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人格和习惯。

五、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1.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洞悉教学意义与教学价值所在,要从自身出发具有适应时代的创新精神,教师自身具有了良好的创新概念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创新,同时在教育中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学生。在新课改之后,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安排的,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文学价值的课文,这样就给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创新发现的契机和环境。在这样的教学时代背景中就要求教师具有很鲜明的创新教学理念,不能死板地延续过去的教学方式,运用陈旧的教学模式来教育现在的初中生。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从科学长远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实践。[5]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学生本位主义,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主导作用,又要让学生从本身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要从本质上进行更新,不能因循守旧,在教育上一定要做出有成效的创新教学来。

2.教学方法创新

在以往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通常是依托课堂来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面对教师灌输的大量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吸收,这样学生学不到多少实质性的知识,教学的效率和意义也就有较大的损失。对于真正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语文常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术性知识的强制性灌输,教师即使有再高的语文教学素养,面对不会学习的学生也是没有办法让其吸收课本内容精华的。所以应该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摆脱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吸收课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深刻的意义和真实的价值。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必须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着手,教师应该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内容中的,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开辟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面更广阔,让学生接触到的东西更全面,唯有如此,方能使学生有更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心态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

(1)语文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关键来研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语文课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课外知识来引导学生,如此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态度与习惯培养方面。如若不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习惯。唯有具备这一基础,方能让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更显著的提高。

六、结语

综上,基于初中语文这门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任重而道远,要想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有赖于国家教育部门与各初中学校以及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作者:尤崴 李强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第十六中学 吉林省舒兰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房苏军.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快乐阅读.2015(02).

创新教育理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研究生;智能理论课程;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21-02

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我国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的地方就是高等学府。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等教育中更为专业性的顶尖人才培养,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中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传统的研究生智能理论课程体系中仅仅简单操作计算机的技术已不再能满足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研究生需通过掌握智能计算并进行智能控制来进行科研工作。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智能理论课程由于硬件及软件的缺失导致课程开设并不全面,学生对智能控制等理论也是一知半解,不能更好的应用于研究中,使得科研工作进行缓慢而耽误计划中的科研安排。如何让研究生更好的学习智能控制理论并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创新为驱动的理念优化研究生智能理论课程体系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智能控制理论及研究生的智能理论课

(一)智能控制理论

智能控制理论自上世纪末提出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初步的模型和规模,应用于不同的模型并结合电脑分析其复杂的结构和功能。传统的经典控制只具有单线性的的输入和输出模式,而经过科技的发展,我们需要分析的模型结构也更为复杂,需要获得的信息也更全面,智能控制理论就是基于这种不确定的被控对象和复杂环境而设。从范围来讲,与传统控制相比智能控制的范围更广阔,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并包括各种非线性和复杂多变量;从深度来讲,智能控制分别应用于各种专业模型,通过数学演算和智能分析实现专业智能自动化;另外,智能系统还可以自我调节、自我学习、自我适应及自我修复等能力。

(二)研究生智能理论课的必要性

智能理论是最新一代的控制理论,在数学模型、医学模型、工程模型等专业模型方面都具有非常强的应用能力。研究生不仅在专业课程理论方面比本科学生更深入,在应用实践上也应掌握更专业性的操作技术。现代操作技术普遍以计算机模型为依托,数学演算为基本方法,所以研究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也应学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专业智能控制理论及操作,掌握智能计算和智能控制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从事智能计算技术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生培养须以创新为基本理念

我国走的是自主创新的道路,创新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灵魂,支撑着国家的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研究生教育除了掌握本学科系统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技能外,研究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国家事业发展做出贡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一)我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研究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科研题目没有创新性,学生在开题时没有勇气接受比较难的问题,对已经较为成熟的课题仅作部分改动,不敢做较新颖的课题。第二,研究生针对不同的科研问题,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待之,而是采用相似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能更深入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及原因。第三,研究生对自己的题目不能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问题,只是模仿别人的关注点,进一步证实别人的观点。再者,现在高校中论文的发表情况成为衡量学校和老师的主要指标,导致有的老师在培养学生时过于追求论文的数量而非质量。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的科研成了为了而做,而不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探究。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功利状态,包括研究生教育也不像以前专为培养专业人才为出发点。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在招收研究生时应关注学生的动机目的,给真正喜欢科研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二)构建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

良好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学科学习。所有学科都起源于我们的生活,学科和学科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虽然专业性的研究使学科划分更为细致,但是若想深度理解某一学科内容,相关的学科知识也必须认真学习。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不但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隐秘联系性,进而促进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并发现问题的本质。研究生在初学阶段,更多的接触综合性的课题可以扩大研究视野、更容易抓住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多考虑更容易活跃研究生思维的课程,比如数学统计和科研方法之类的学科。数学统计这门课程本身具有非常强的的逻辑性,学生较多学习数学课可以联系思辨能力,并且良好的数学统计方法运用也是研究生分析数据时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

三、智能理论课程体系及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是指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此体系需符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目标及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研究生需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必要的课程考试才能结束相关课程学习。智能理论课程体系由相关的计算机及高等数学等课程组成,并配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课程,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需掌握基本的智能控制理论并熟练操作智能设备,完成科研工作。

(一)智能控制理论课程设置结构问题

智能控制理论课程属于交叉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需学习其他的专业性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不同课程的时间比例不同,不同学校需根据不同的专业来确定学习课时。专业课程更复杂,所以需要学习的时间也更长;选修课辅助专业课的理解同时拓展知识面,也需要一定的课时比例并且考核。但是经过考察发现,国内几个重点大学的选修课程安排非常全面丰富,时间也较长,学生所学情况也更好,而普通大学选修课程安排时间较少,学生学习情况也不如重点大学。所以全面修订智能控制理论课程体系的培养方案,按情况适当的增加相关选修课程及考核,对于学生学习更有利。

(二)智能控制理论课程设置内容问题

研究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学习时间不如本科学生长,而且智能控制理论教材中涉及过多的公式推导和和抽象概念,同时智能理论包含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数学、物理等理科知识到医学知识,每个小知识身后都有复杂的理论概念。所以不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非常头疼,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的知识量也很难充分理解并应用。尤其在智能理论设计中,学生对设计题目相关专业一无所知,全凭感觉摸索,设计出来的模型当然毫无意义。

(三)智能控制理论课程授课方式问题

由于智能控制理论课程本身偏向于理论方面,再加上枯燥的公式推导,各种多媒体设施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很难发挥其作用,大部分的教师只能按照教材理论的发展过程授课,学生听课时也会觉得枯燥无味,更不愿提前预习。还有不少老师会提前把授课内容做成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播放,但是长时间依赖幻灯片而非逐步向同学们解释理论的演变过程,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不理解根本原因,更不能应用于实际中。

(四)理论与实践学习时间比例不平衡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实践课程的现象。智能控制理论学科本身在理论上具有概念抽象性,如果不适当的进行智能控制实践,那么所有学到的知识只能是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运用。现在有许多智能控制相关的软件,学校应加大这部分软件投资,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配合软件实践学习,进而加深对智能控制理论的理解。

四、结束语

智能控制理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众多高校中关于智能控制理论的学习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研究生教育必须把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通过分析研究生学习智能控制理论学科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改革智能控制理论课程体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智能控制理论并从事智能计算技术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培养创新型的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彦,洪伟,陈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研究[A].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China.Proceedingsof2010Thi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TechnologyandTraining(Volume7)[C].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2010:4.

[2]李建平,黄建华,谢正.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生数学课程体系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1:23-27.

[3]万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4]刘文艺,王曦.智能控制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1:39-42.

上一篇:英语文化范文 下一篇:高校创新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