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4 05:44:36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0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有不少欠缺之处。须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一、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主流,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创新教育也随之形成。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并未达成一致,有的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创新教育只是一个噱头而已,他们认为当今学生的生源质量日益下降,传统的学习成绩提高都难以实现,创新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多数学生则对创新毫无兴趣,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竞赛、考试,为了分数而煎熬,所谓的创新、研究、合作等等都是奢谈。

2、传统教学管理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度的保证,但是现有的教育教学体制与创新教育要求明显不符,过分压制创新人才教育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传统教育体制过分注重整齐划一的管理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在学籍管理、教育教学计划制定、考试考核要求、教师教学评价、教育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等方面都缺乏灵活性,而@些对于创新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些制度的改变很难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3、创新教育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虽然这几年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高校对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日益加强。但是,离预期的目标仍然差距甚远,没有在广大的师生中形成足够的氛围和导向。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创新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必须要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保障,比如在教师的业务考核中要设置创新教育评价指标,并在职称提升和绩效管理中予以体现。因此,从政策上对创新教育予以倾斜是实现教师对创新教育产生足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二、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指导,没有正确的理念,很难实现正确的行动。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创新既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创新,也包括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要实现这些创新则必须要基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如果仍然死守传统教育理念,很难真的实现教育创新。所以,高校教师首先要不断吸收新兴的教育理念,注意吸收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创新步伐。创新教育不是仅仅为了破除传统教育方式和观念,而是在破除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还要形成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渗透当今世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和最新教育理念,努力将人才培养成符合时代精神的建设力量。创新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高校学生的整体素养,实现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顺利转变。根据因人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体制。

2、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依赖于高校课堂的改革,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学科设置都要进行创新,构建符合创新人才要求的教育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的制度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制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的思路过程,通过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成果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制度,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科创新、教学创新和课外培养创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其中教学创新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教学的创新无从谈起所谓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只有通过课程教学体制的改革,拓宽专业范围和交叉学科建设,积极培养技能复合型人才和学科综合型人才。

3、实施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政策导向

创新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政策的保证。通过改革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成果考核机制,减少各种浮躁之风,功利之心,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学术腐败。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价值导向。科研奖励更要注重提高科研创新指标的权重,侧重科研成果的影响因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此外,要积极引导和推动教师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会创新,对于教师的教育创新探索和积极支持。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在教育创新、科教兴国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清世,周传喜,肖志宏.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75)76.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高校;教育

1创新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这些有利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国的创新教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中国矿业大学于1996年9月正式将创造学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成为中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先锋。该校的庄寿强教授指导了中国第一个创造学硕士和创造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广西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南通大学等几十所高校都先后开设了教授创新技法的课程。第二,适合中国学生的教材层出不穷。目前中国高校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有中国矿业大学庄寿强的专著《普通创造学》,杨乃定主编的《创造学教程:创新教育系列教材》,甘自恒编写的《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广义创造学》,以及肖云龙编写的《创造学基础教程》等。第三,成功举办多次学术会议,大量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会议以2008年10月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高校创造教育论坛”为例,参与人数达到200多人,来自全国20个省市63所高校。近年来创新研究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至于学术论文,2003年关于创新和创造的论文数量就已经达到两万多篇。时至今日,学术界对创新研究的热度有增无减,论文成果的数量更是在不断攀升。

2近年来我国创新研究的热点问题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成为中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该年报的人文社会科学部分G4/G7教育类对321种期刊进行了排位,其中影响因子排位靠前的除了《外语界》和《外语教育与实践》等语言学类期刊以及《开放教育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计算机科学类期刊,多为综合类的教育期刊。其中排名前十位的是:《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教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对这些期刊2012年度刊登的论文中关键字为“创新”的224篇进行统计。其中,关于国家创新政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最多,分别为42篇和41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看,宣传和解释国家创新政策的论文题目中大量出现“推进”“推动”“培养”“深化”“推进”“加快”“注重”“坚持”“提升”“致力”“开展”等,与“创新”和“创造”相搭配,辅以“不断”、“着力”“切实”“主动”“大力”“扎实”“努力”等积极形容词,比如:《着力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坚持质量特色创新主线,推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改革创新务实进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等,着力表现国家政策对创新教育的支持力度。其中,有两个文献被多次提及和引用,分别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论文则探讨了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订单式培养模式、4444工学结合培养模式、Sk-Tech培养模式、独立学院培养模式、主线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型学生培养模式等问题。关于协同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的文化视角的论文分别为28篇、27篇、25篇和21篇。协同创新类的论文涵盖政校行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所在区域创新系统、产学研用结合、科教结合、社会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结合、协同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以及农林高校和农村建设等问题。教学创新则讨论了创新教师的培养、教学创新与教学效能、实践实验和实训教学、课堂教学、创造性作业和创新教学法等。管理制度创新的论文提出了学术制度、科研管理、系部工作考核、后勤保障、研究生招生与教育中的创新问题。从文化视角研究创新的论文则集中在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企文化对接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三个问题上。

3我国创新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见,一方面,创新教育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论文成果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但创新科学的本体研究,也就是关于创新动机和创新能力的狭义创新科学研究的论文仅有8篇,这8篇文章论及创新的动机、数字化对创新能力的激励、创新能力的测量和地区差异比较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年龄结构分析等,对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人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却只占224篇论文总数的3.6%。反映出创新教育研究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综合分析,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有着以下“软肋”。

3.1创新科学的本体研究不足

由于创新活动是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创新”这一概念的定义千差万别,创新科学的学科归属问题一直争议不断。在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学院等学校把创新科学作为独立学科开设,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作为MBA课程,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等作为工程学课程,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富勒敦分校等作为心理学课程,佐治亚大学等作为教育学课程。在我国,创新科学究竟位于整个科学体系的什么位置?创新教育到底应该由哪个系部负责?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把创造学专业列入“交叉学科”门类。关于创新科学的定位,王续琨教授提出,创造学学科内部可分为六个分支:普通创造学、理论创造学、边缘创造学、应用创造学、分域创造学和隶属创造学,是介于哲学、社会科学和数学、自然科学两大板块之间的交叉学科,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创造学的学科性质。这一框架极大地丰富了创造学理论,同时却让创新教育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这个问题更加无从回答。从这个理论框架来看,各个学科都与创新相关,各个老师都能教学生创新。但是系统接受创新技法训练的人员少而又少,开设创新科学的专门课程障碍重重。

3.2创新研究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

由于我国高校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制度的导向作用,不顾质量、急功近利的研究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在创新科学领域,人们耳熟能详的创新技法,如头脑风暴法、TRIZ、5W2H设问法、和田12法、统摄法、德尔菲法和戈登法等都是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学者提出来的,不是中国学者的首创。据新华网报道,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我担任许多学术活动的评委,发现年轻的研究人员动辄在两三年内发表三四十篇论文!浮躁的论文、没有价值的成果不如不要。”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说:“我们有一位教师8年没有论文和研究成果,但他最终写出较有影响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书。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急功近利的研究不但影响科研质量,而且还容易出现学术造假等不良现象。”如果没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根本无法开展。所谓的“创新”,便只是一个幌子。学术评价一味以SCI为导向,以文章发表刊物的级别,字数决定职称晋升和项目评审的重要依据,必然导致低水平重复现象。反映在创造学教育的论文上,就是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少,借用“创新”和“创造”这两个热门词蜻蜓点水地讨论问题的多。

3.3从事创新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人员本人缺乏创新性

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智能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评鉴力、求证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创造性地教,从教材、教具、案例到教法都应该有新意,需要教师思维活跃、机敏睿智,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的高校教师大多数是在注重知识讲授的传统课堂中接受的教育,入职之前,教师资格证考取采用的是纸笔考试,不考察创新能力,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内容也很少与创新相关。入职以后,考核制度也不鼓励老师跨学科(transdisciplinary)发展,教师的视野和知识结构局限在学科壁垒之内,“俄罗斯套娃效应”的出现在所难免,导致知识的传承呈现负增长。与此同时,一个怪现象出现了:孩子进入学校之前一个问号,充满好奇和想象,而离开学校之后却变成了一个句号,好奇的火花渐渐地熄灭。姚聪莉和任保平提出,教育分为同质性的和异质性的。同质性教育是将一般智力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门人才,异质性教育是通过优化知识结构将智力超群的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对于偏才怪才,应该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personalizededucation),而目前国内高校很难做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吴红.创造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思考[J].学术论坛,2006(2):27~31.

[2]张海燕.创造学与我国高校创造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扬州大学学报.2009(4):14~16.

[3]王续琨.创造学的学科结构和科学定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34~38.

[4]姚聪莉,任保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7):9~12.

[5]丁建洋,王运来.嫁接与自主:日本大学文化的发展逻辑——日本大学高层次科学创新能力形成的文化学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43~50.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8-01

90年代初,国家教委领导就提出“以教育思想的改革为先导, 教育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教改革思路”。通过几年来的改革, 高教宏观体制的改革已基本完成, 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正在深人进行, 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呈现深人发展的良好形势。随着全国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开展,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逐渐比较明确, 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的迫切要求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 开展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程, 推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试验,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程和数百部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的教材, 已经形成了一个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大气候。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等教育既有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 要求它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使之贯穿于教改始终。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方法手段等方面狠下大功夫, 实行根本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大力培养跨世纪的现代化创新型高级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体来说,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着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切实发扬并实践改革创新精神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为创新精神的典范。首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朝气蓬勃的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教师只有彻底摒弃过去以权威自居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感兴趣的问题.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用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来丰富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一体化”教学可增加学生临床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超声诊断课胆系疾病学习中,复习胆道解剖的时候,讲解胆总管分四段,第一段包括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至12指肠上缘,这一段位置较高,肠气干扰少,因此是影像学上超声测量的位置。第三段即胰腺段内径较窄,易发生结石嵌顿,且该段离胰头很近,胰头病变很易使该段发生梗阻,因此对肝外胆管扩张,疑胆管下端梗阻的病人,胰腺段胆管切面的观察是超声检查很重要的内容。这样就把解剖基础与临床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印象深刻。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强调的是以谋职为取向, 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国现有的各类高等教育, 往往“ 囿于书本” , 并受制于现存的工农业经济。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各类人才, 讲求“适用性”, 多属“应用型”的。正如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教授一针见血地批评:“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 而应是创出新知识、新体系的一个手段。中国学生之所以囿于书本, 是由于分数与学生日后前程密切相关。这种以分数论英雄, 对特殊人才的压抑就更为可怕”。因此, 高校的领导者与教师, 当务之急是应切实摒弃那种陈旧、过时的教育思想观念, 自觉地确立面向21世纪的新教育观念。与此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 创新精神的教育培养, 不仅仅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 是带有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价值追求。高教工作者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现代教育观,乘势而上,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敢于弃旧重新, 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强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高级人才。否则,若一味恪守过时陈旧的教育陈规,将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徒有形式。

二、紧密围绕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要求,大力改革高校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课程教学又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多年来,高校的课程体系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没有脱离原有的传统的框架,显得过于刻板、僵化,较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进行自我调整, 缺少可持续发展性。课程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专业教育必然要落实到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上来。走进大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照本宣科式的讲授。由于老师一般都是从大学到大学,很少有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在讲授理论的时候,不能把枯燥深奥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加以阐释,即使联系实际,也多是些老套的例子,很难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一般是左耳进右耳出,收获甚少。在这种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而且由于缺乏独立深人学习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抑制,能力得不到较好的发展,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个性也得不到良好的塑造,特长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目前不少高校的公共课一般都是实行大班上课制,即把几个相同或不同专业的小班合并成混合大班来上课。由于班级规模过大或专业不同,学生受到教师直接指导的机会少,与教师交流的时间、次数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既不利于因材施教,也不利于班级组织的管理,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高校课程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还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而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情况以及对学生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运用的水平,往往不大关注。任课老师会在期末考试之前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这种做法使学生明白:只要在考试前花几天时问,临时抱佛脚,背一背考试范围内的条条杠杠,混个不好不坏的成绩不难。由于学生不是通过下功夫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过关的,这种应试教育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最关键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学科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而合理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三、科学地建立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教学评价体系, 是教学行为的指挥棒, 对教育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原有的教学评估考核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多级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发展到今天,其功能在不断拓展,不仅要培养创新人才,还要在国家技术和知识刨新方面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因此,高校必须保持经常处于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沿,为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人们提供一个求知和创新的环境。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和提高了教师。并使师生在共同研究、共同创造的氛围中逐步成为国家科技与技术创新的骨干和中坚。同时,高校能否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素质的教师。能否创造出一批高水平的技术成果,是学校“品牌效应”和“声誉”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除了政治思想素质外,反映在业务水平与专业技能上,主要是看其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国外一些著名高校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对学生实行创新能力的强化训练,因而毕业走向社会后宛若灿烂群星,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较多,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等均是如此。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高校教育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几部分,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体性。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2.基础性。素质教育提供的是基础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拥有一般技能而不是掌握某一专项技能。

3.发展性。发展性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教育以及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心智启迪和潜力的培养上来。

4.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5.未来性。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其中创新精神主要包括求异、探险和奉献这三种精神;而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智慧特征,代表着主体创新的活动水平与技巧,它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两大方面。

1.内容。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1)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指要培养人们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会有强烈的创新动机,会制定创新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求异、创造性想象、知识结构独特、观察敏锐及灵感活跃。创新性思维可以让学生高度掌握有关知识并能广泛应用于日常学习中,有助于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这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3)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加工信息的能力,一般工作加工能力、操作能力或者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以及创新激情等因素。

2.特征。创新教育有以下几个特征:(1)全体性。创新教育相信每个正常的儿童都有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激发创造潜能,取得创新成果,成为在某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创新教育不是只面对少数精英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2)差异性。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及其发展是不一样的,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的。所以,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绝不能一概而论,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创新性。创新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性包括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两个方面。比较起创新能力来,创新意识则是更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4)综合性。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是一个人健全的人格,观察、推理、想象与操作等各种能力以及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高度综合。因此,创新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有机结合,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比较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异同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共性在于:一是都具有全体性,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是都具有主体性,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三是都具有全面性,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四是都具有实践性,都注重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差异性在于:一是内涵不同。素质教育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则是学校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科学方法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能力,使其成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二是层次不同。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而创新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二者虽然都是面向全体学生,但创新能力是以基本素质为基础,它是素质发展的高级阶段。三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等,其核心是做,是学会;创新教育是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其核心是新,是创造。此外,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联系

1.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重视知识的质,进而把高质量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做人与做事的关系上,重视做人的道理,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创新教育则强调在素质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创新的激发、鼓励和弘扬。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创新性素质是最高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内涵特征的逻辑提升和延伸。

2.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格形成的全部内容全面、和谐发展。创新教育则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更注重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环境的刻意形成。从这一点看,它比素质教育要微观些,是其组成部分。

通过对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是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育。我们进行创新教育与推进素质教育并不矛盾,相反的,还需要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

三、高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一)高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1.素质教育的问题。(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存在问题。人们的思想观念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学校领导、学生、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一些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还存在着许多陈旧落后的思想,人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还是有很多人看重名次、看重权威等,在思想教育、班级管理方面,则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以教育那些拖后腿的学生,以免他们影响升学率,这就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与被动地位。在教育价值观上,很多教师把培养出成功的学生作为自己教学成功的标准;在教育质量观上,把分数、升学率看做是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在学生观上,把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学生当做是好学生,这些都阻碍了教育的发展。(2)素质教育太过形式主义。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存在着种种误区,许多人认为上音乐课、体育课、辅导班,学生的作业变少就减少了压力,就实施了素质教育,但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主导思想。(3)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关于教育评价问题现在存在两个错误的极端:一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搞素质教育就不用考试,不用评估评价;而另一些人则仍然把分数、名次以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实,这两种评价观点都存在片面性。

2.创新教育的问题。相对于创新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依然有传统灌输式的知识填充和技能讲解,这些弊端深深影响着教育的顺利进行。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才会逐渐发现自己薄弱的创造能力以及较低的创新素质,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求职道路上遇到困难,同时这也暴露出我国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缺陷。同时,某些高校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弊病。与素质教育不同的是,许多教师仍旧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和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弊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另外,我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用同一种计划或模式来要求学生,使得学生没有了个人特长,不能很好地展示他们的优越性,也阻碍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搞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德育工作,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而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才会对学生有好的教育及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是实施良好教育的基础。二是要把德育教育和日常教学相结合。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更加容易被学生吸收和接受。最主要的还是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改革与目前状况不相适应的部分,从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着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答疑作用,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逐渐形成适合学校教育的高效运行机制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搞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1.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就是指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职责和义务。另外,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平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技能以及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邓建民.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2]史艳红.“扎根”与“长翼”――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

[3]阎立钦.关于创新教育的几个问题[J].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1).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高校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高校体育工作关键是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尚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地位,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据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方向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为“技术理论型”,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科技的顶峰,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学生如何学习。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更新体育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创新式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学生转变为知识发现型学生,从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教学方法枯燥,教师统一指令、示范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固有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深入,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变传统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宗旨,把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3.1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力争把体育课上成体育引导课,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大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评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将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俱乐部应坚持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参加俱乐部活动中充分锻炼身体,展示能力,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多种目的。

4.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而且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正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生命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在体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主体意识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4.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格不是个人的自我规定,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性的标志,是人的素质的多方面规定性。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最佳场所之一。既可体验集体对个体的约束,又可充分张扬个性。学校体育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坚韧不拔、沉着果敢、开拓进取等心理品质都有特殊效用,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特征的形成。不局限于传统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6篇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有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作用,五个方面分别是教学观念、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本文的分析意在为高校的美术创新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

美术教学;创新;实践;现代化

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传达的信息也非常直管和形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渠道。所以,高校必须不断进行课程创新,才能实现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教育的关键生命力,多元化的美术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立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美术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抛弃固有的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现代美术课堂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学生为主题的作用,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美术教学具有的思维特点,创新想象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了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和流畅性。写生课培养了学生眼、手、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了观察和表现的结合。创作课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法。创作课程中,学生只有多种思维途径相结合才能完成美术的创作,这便发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具有的特点,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绘画、欣赏和制图,这是提高智慧、技能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专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新。

3、综合运用绘画手段和材料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因此,工具、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的多样性。为了处理多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创作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验与培养。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研究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如何做到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1、提高教学观念创新

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教学观念创新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美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一定是通过艺术家内心思想的真正表达才会真正的打动观众的心理。而从目前高校美术的教学来看,多数高校都会注重对基础教学的描述,拘泥在造型理想的束缚中,表现形式很单一。这样的观念使高校教学很难拓展新的内容,更阻碍了教学形式的发展。所以高校要不断抓住新时期绘画艺术形式、内容的更新变化,对美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要不断推陈出新,重视灌输绘画理念和风格的样式,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课程设置中的创新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的培养与设置科学的课程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在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文化与艺术修养方面,同时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体系可以包含市场学、行为学,还可以包含美术学,同时这些学科应该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再者,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完整性和规范性。最后,要转变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概念,让美术教学不单单停留在造型和设计上,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展开系统化教学。

3、注重实践性教学

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可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美术教学同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4、评价方式创新

学习过程中,相对研究结果来说,探究方法更为重要,而拓展美术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师生讨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获取途径以及设计思路的问题。在习作、作品的评价上,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来促进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与艺术个性表现,从而使高校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美术教学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得十分明显,运动其动态立体的表达式反应美术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样式丰富。利用其时空可变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声像同步性、形象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四、结语

美术学科的创新是高校美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科知识不断进行创新。所以,高校美术创新的创新,除了基于内容之外,更要基于教师自身观念与素质之上。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结合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才能使美术教育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冯远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参考文献

[1]易鸽.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1:56-57.

[2]韦静涛.谈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72-73.

[3]刘颖鑫.浅谈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水彩画教学[J].艺术品鉴,2016,04:274.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7篇

(一)缩短教与学之间的沟通距离

现阶段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新媒体这一新兴思政教育载体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政教师会受到年龄因素影响使其难以与大学生直接沟通,而教师可以将大学生所喜爱的QICQ、微博、微信以及人人网作为信息获取工具,同时也对便利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作用。再者,在新媒体的支撑下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尤其是部分思政教师开始利用网络习惯与学生开展交流,十分容易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高校思政教育不为人知的一面,对培养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拓宽了思政教育范围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所具备的承载大、速度快、覆盖广等优势性能,新媒体环境中师生可以利用多种途经来获取多样化的信息,所以在新媒体大背景下学科与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薄弱,很多学生会将网络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高校思政教育传统的课堂形式在未来势必会彻底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在新媒体背景下只学习一种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一个教育平台来为学生解惑,大学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沟通形式来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以便于大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三)新媒体的灵活性丰富了思政教育载体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将书本与课堂作为主要的教育载体,在该种教育模式下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感,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教育载体的落后势必会对其课堂有效性产生影响,新媒体背景下的多种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这一弊端。例如,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将网络上盛行的博客、微博、微信、BBS等作为教育载体,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新媒体时代其具有更为灵活的教育形式,再加上该种教育模式下可以有效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只需要将思政教育信息到教育平台上便可以传达给学生。

(四)新媒体有利于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本文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充分保障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无法否认高校思政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学生很难对教师讲出心里话,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是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并且其已发展成为限制高校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利用新媒体可以通过多种途经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也会将生活与学习上的一些困惑说给教师,这对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深度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思政教师利用与其平等工具进行沟通时,可以有效掀掉高校思政教师那层神秘的面纱,所以这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策略

(一)运用网络媒体作为思政教育手段

现阶段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开始由“读者”向“共同创造者”方向进行过渡,对于大学生来说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互联网信息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其开始基于自身个性化需求主动地参与互联网信息的创造,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通过设置一个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接收信息,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线上思政教育活动来让学生参与创造,这也是新媒体背景下拓宽思政教育途径的一个策略。对于各大高校来说校园BBS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网络设施,其允许学生在校园BBS中信息与交流,同时校园BBS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一个重要阵地,其在保存文档和搜索查阅等方面有着很多优势性能,所以高校思政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来利用校园BBS作为教育平台,将国内外一些热点话题通过筛选后有组织的推送给学生,以便于其可以帮助学生基于客观角度来审视这些话题。

(二)运用手机媒体作为思政教育手段

现阶段大学生没人至少会拥有1部以上的智能手机,所以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4G网络开始高度普及的新媒体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能否利用好手机媒体这一特殊的思政教育平台,已成为当前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现阶段很多学生都会在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体上使用手机QQ、微信以及百度论坛等,所以本文针对微信平台作为高校思政创新教育手段,微信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具备群聊的功能,同时微信朋友圈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信息平台进行利用,再加上微信所支持的语音、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发送功能,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筛选一些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及一些室内外热点话题的优秀评论文章等,将其到朋友圈中使每一个成为好友的大学生都可以看到。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来说手机媒体可以作为一个双向沟通平台,很多大学生都习惯将一些心理变化展现在朋友圈中,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来说可以将手机媒体作为一个学生心理变化监控平台,以便于其可以通过及时的沟通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实际问题。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

本文认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要认识到双向交流对于思政教育发展的意义,只有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才能彻底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灌输式教育的壁垒,而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允许大学生就当前国内外的一些时事热点进行讨论,而高校思政教师利用该种教育手段可以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去吸收和体会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再者,本文认为思政教育在教育理念创新要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回归,例如,一些社会人士开始对于思政教育内容中的名人事迹产生了质疑,所以在该种社会环境下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受到影响,所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新媒体的发展不为是一个良好的“回归”契机。

三、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教育理念,结合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来对其教育手段进行创新与实践,这样才能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8篇

一、高校创新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创新教育机制和模式不健全

高校创新教育的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评价与激励机制等运行机制。随着时代的进步,高校原有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愈发的显现出局限性,在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相对较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薄弱,创新教育资金的形成也没有以政府投入为主,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措机制也不健全,经费投入力度不够。

(二)教师在创新教育中主体作用不明显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学生则是接受教育的客体。以创新为魂的创新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推进的深度和广度,完全是由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来决定的。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实施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教师自身创新的个性品质参差不齐等有很大关系的。教师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大部分是将各利益进行衡量,特别是个人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显性收益是否得到增加和职称评定是否得到落实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动力。高校虽将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抢占大学间竞争格局的制高点,而不少教师却对此漠不关心,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致使创新教育的实施陷于困境。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

首先,创新教育的实施不能实现由精英化向普及化转变。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普遍偏重于“面子工程”,只注重各类部级或省级竞赛名次,忽视了创新教育的普及性和推广性,偏离了创新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上能动作用的轨道。其次,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高校只注重知识的传播、积累,而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淡化了创新教育的实质内容。再次,在教学组织上,存在与现实和客观规律不适的现象,使创新教育与实际教学脱节,弱化了创新教育的作用。最后,在大学生的评价上,表现为单向的评价方式,只注重知识考核而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过于强调共性,抹杀个性,使创新教育的目的变得模糊。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困境剖析

虽然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创新教育和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但这些工作的开展只在表层,未及肌理,根本转变不了根深蒂固的陈旧教育观念,更谈不上进行大刀阔斧的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不能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高等教育中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占主体。首先,受我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影响,教师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客体地位在教学中体现不充分。其次,在高校教学中,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分得过细、过死,忽视了人文教育环节。第三,高校中教学方式仍采取“注入式”,弱化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未能得到开发。第四,教学与科研脱节,创新经费投入不够,使创新教育的开展没有保障。第五,教师队伍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偏颇与方法上的不当,缺乏对创新教育的追求。第六,重理论,轻实践,淡化了大学生的实践环节,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行为的开发和培养。因此,高校应从这几方面着手,认清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分析现状剖析原因,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实现创新教育的跨越发展。

三、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

知识经济中,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核心是创新,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衡量并评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1]高校应凭借实施素质教育的契机,摒弃落后因素,开放教育、创新教育,将创新教育移位到的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上。首先,高校要构建合理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大学生创新的短期活动、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以适应多方需求,协调多方事宜;其次,高校应因材施教,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文理结合和理工渗透,使学生在创新教育上获得广泛的知识量和具备实践的本领;最后,高校应采取科学实效的评价机制,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建立和运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的兴趣,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二)完成课程科学合理的设置

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是创新型大学生人才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2]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与时俱进,积极改革课程的设置,使之更实用;积极完善课程体系的内容,使之更有效;积极构建实用的课程结构,使之更合理。高校要有效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应开设丰富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上,从自身喜好和特点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来建立实效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高校应积极开设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的课程,加强交叉学科、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再次,高校要多设置选修课,多样的选修课也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的丰富,提高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力和多元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高校要采取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使考试内容更新,实现考试内容的丰富和实用,并积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考试制度,达到考试方式的灵活多样,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三)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校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采用和教学方法的合理改革来加强创新教育的实施。一是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高校在教学中要强化基础、注重实践,并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发展性和应用性,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开设创造性工程的课程,加强科学研究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引起大学生创造的兴趣,激活创造的心理,最终要培养出大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精神和习惯。二是要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由“专制置入”的教学模式向“民主对话”的教学模式转换;通过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由“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的教学模式转换,实现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课程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培养等几方面的结合;学校应要求教师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并善于运用现代教学科技手段和方法,增加课堂讨论和成果经验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教学与科研建设相结合

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教学的延续和深入,加强学校创新教学与科研建设相结合,可使学生对已学的教材有更深的了解,在教育模式上能更加注重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大大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了实施创新教育的空间。首先,要优化教育过程,倡导因材施教。教师要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其次,要营造学习中的创新科研环境,通过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合理有效的科研信息网络,例如,开辟学生科研信息专栏,建立流动图书馆,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科技讲座,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最后,建立科研创新实践基地。科研创新活动具有延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它的孵化功能,将有助于巩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成果,是强化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加大实施创新教育的经费保障

经费的保障投入和支持力度,是大学实施创新教育、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高校应设立实施创新教育的专项基金,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物质保障,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利于创新成果的涌现。首先,高校要确保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经费的落实。学生自己作项目计划书申报,由指导教师做好选题和立项申请的指导工作,对批准立项的课题划拨一定课题经费。其次,高校要确保实习经费的落实。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都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且要保证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同时也要加大校内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再次,高校要建立创新教育经费投入与硬件环境建设的物质保障机制,要确保文体活动场所、图书资料、创新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到位,保证实验室和资料室的开放性,并给予经费支持。最后,高校要将实施创新教育的成果与教师的奖金、福利和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挂勾,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在创新教育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

(六)教师队伍突破传统,培养自身创新综合素质

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为全体师生共同行为结果。建设一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首先,教师们应具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精通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自身探索创新的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突破传统,鼓励创新性的学习,发挥学生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与互动。再次,教师要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和乐于勇于创新的态度,通过对其自身发展产生的核心作用,不断鼓励学生,感染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并使学生产生敬意,形成至上而下的创新氛围,完成实施创新教育的任务。最后,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并积极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开展多样的创新性教学活动。

(七)加强课内外创新实践环节

创新思维来源于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锻炼培养出来的,要克服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断改革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培养自已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3]高校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坚持做到创新教育实施与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与择业就业、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树立学生创新活动的典型,建设创新品牌,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首先,高校要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充分利用设备、场地和师资的优势,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平台。其次,要重视社团的建设,发挥其活动组织容易、开展活动快捷的优势,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舞台。最后,高校要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设立大学生实践和实习基地,为创新提供实践条件,实现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多方培养。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懂得科学的发展需要创新,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4]创新教育实施成果的直接体现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就应转变观念,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创新素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校创新教育实施机制。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9篇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育的落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尤其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落实,体育教学得到了重视。而健美操作为体育教学之一具有重要作用,将创新教育融入健美操教学中,能够实现健美操教学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学校健美操教学进步。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创新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创新教育;学校;健美操教学;实践方法

新课程改革使高校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怎样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创新教育能够培养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发展。

1创新教育的含义

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教师在教学中习惯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而传统教学中讲求以教师为主体、“一刀切”模式,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制约,并且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学生成绩较低、教师教学效果平平。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落实,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教育形式,倡导教师积极应用创新教育,摆脱传统教学制约、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性作用,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当满足以上条件时,学生学习成绩自然将会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教学效率也得以提升。健美操教学融入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不断地引导学生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自身也要对教学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答疑解惑,但并非是将问题答案直接讲解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也是创新教育中的教学理念。高校学生中学生逻辑思维、思想意识逐渐成熟,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定义,所以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后续教学做铺垫;反之,如果教学中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性,对学生而言,健美操学习将会是一种学习负担。传统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的动作掌握,重复练习,以学生成绩为衡量;而创新教育背景下,与传统教学有着天壤之别,创新教学中主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特点所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并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习信心,当学生的参与性被调动后学生自然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而这也正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

2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参与性不高

健美操是一项受欢迎的、普及性强的、集舞蹈、音乐、健身等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健美操包含多种类型,如搏击操、拉丁健美操等多种类型。如果将其应用在教学中,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健美操分为不同的课程,实行分层教学,而实际教学情况却是,无论什么类型的健美操都被划分为健美操教学中,由此一来,使得学生对健美操产生思想认知偏差,对健美操缺少本质性理解,在教学中缺少参与性。此外,受传统教育教学影响,体育这门学科在教学中没有较高的地位,进而造成教学管理的松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地交给学生舞蹈动作,较为形式化,使得学生对健美操教学也没有较高的重视,进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想要提升健美操教学效率,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提升才能使健美操得到重视,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2.2创新教育融入健美操教学受到限制

教育教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阶段,虽然注重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等,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重视竞技类教学项目,健美操教学只是体育教学中的边缘地位,这样学科划分使得健美操教学采用“一刀切”模式,首先教师进行动作教学,教师将动作分为几个节拍,然后学生重复教师动作;最后教师对某个有难度动作进行简单的讲解、对学生动作不到位进行纠正。教学形式固定化,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并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竞技类教学中较为适合,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显得过于僵硬,缺少教学灵活性。并且在动作掌握上,如果教师不对动作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对动作掌握就会模糊化,进而不能对健美操学习有准确的定位,使健美操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融入受到限制。

2.3缺少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后,教师对教学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同时教师也能在评价中不断地总结,进而完善教学。体育竞技类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客观的认知,并且教师在评价中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而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学缺少有效评价,使得在健美操考试中较为形式化,学生缺少实质性的理解,对教学没有起到推动性效果。

3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策略

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教育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技巧,使教学变得更有灵活性,更具有生机。接下来笔者将创新教育的应用方法划分为几点,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培养方法上分析。

3.1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性

兴趣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动力,是人不断进步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健美操练习中。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参与性,究其原因是健美操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氛围枯燥、死板、无味,进而造成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所以,创新教育的融入首先就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具有生机、激情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走进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性,当有学生的参与性被带动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就会产生联动效应,带动了班级整体学生的参与性,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创新教育在国外已达到普及,效果显著,并且据调查显示,创新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创新教育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究其原因,在创新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挥,当学生体验到健美操所带来的乐趣,才能投入其中,并且有效地缓解教师教学压力,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主动研究动作技巧,让学生爱上健美操、主动学习。

3.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是文化课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当下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无疑是一次教学模式的突破,并且经过实践,效果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学生分组性学习模式,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共同练习。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4~6名学生分为1组,合作练习。在合作练习中,小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纠正动作,共同进步。

4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中的作用

4.1推动学生多样化发展

健美操具有增强身体素质、形式丰富、适应性广泛等特点,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想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将创新教育应用在健美操中能够简化学生学习难度,同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习效率,便于学生对健美操的理解;应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后,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健美操编排,在编排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健美操理解,同时提升健美操水平。由此可见,健美操能够推动学生多样化发展。

4.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将创新教育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学生能够感受到健美操所带来的快乐和益处,在动作编排中能体会到健美操学习的重要性;得到教师的认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提高。

5结语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对教学起到推动性作用,对学生今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这还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限制,勇于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以为教学奠定基础。笔者分别从创新教育含义、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策略和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中的作用4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有所帮助。

作者:葛智斌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军.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

[2]杨洋.实用理论视角下高校健美操公共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9):125-126.

[3]刘杉杉.高校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普通艺术素质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24,26.

[4]姜艳红.基于组织学习的高校健美操合作学习教学实验研究[J].科技展望,2016(23):354.

[5]王顺熙.探究式教学在高校健美操专修课中的实践应用[J].运动,2016(10):98-99.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

一、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是促进国家战略转型的重要支撑。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实力都取得了不俗。但是在未来,如果还想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就一定会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撑。因此,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1]。从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意义有主要以下几点。首先,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需要能够在高校中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能够为中国未来经济和其他综合实力的发展起到人才储备的战略作用。其次,从现有的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能够更好地起到调和高校学生在知识储备、创新力量储备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的目的,从而能够为中国未来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积极作用。最后,从教育本身来说,中国的教育在经历的多年的发展之后,也在进行转型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创新型教育在高校的推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的发展,能够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有更好更快的发展机遇,并且在中国与世界不断接轨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2]。未来的国家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发展,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受到中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的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思维和模式来进行的,因此在很多高校以及高校教育人员的观念中,主要就是传授给学生一些理论上的知识,让他们能够够好的应付考试的要求。不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校教育中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思想偏差,因此要在高校中树立创新教育的思维模式[3]。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应该要重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积极的在学校内部建立相应的是社团等组织,来促进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认识,并且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实践机会的提升。另外,在教材的制定上,也可以通过加入创新性的教学内容,来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4]。(2)教学方式的更新。创新教育的实行,需要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在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明确了坚持树立创新教育思维之后,就需要进一步的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为此,需要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5]。要想实现创新思维在课堂上的实现,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急中的问题,一个是教学方式不够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大学阶段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因为失去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因此在课堂上会玩手机、聊天甚至是睡觉,这其中有学生的问题也有教师的问题,因此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第二个解决方案来进行解决,那就是转变教学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更好的符合大学生的信息接收特点,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是第一点。其次,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能够更加直观的为创新思维提供载体。创新思维原本就是一中农过比较虚幻的名词,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将其表达出来。传统课堂的上的教书难以达到这类的效果,因此大量的借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6]。(3)教学设计的改善。虽然借用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融入在课堂上,但是如果教学的设计不能得到同步的改善的话,也难以达到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为了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做出的改变如下: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的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就某一个方面对于教学内容中的任意一个重点进行探索,然后在进入课堂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需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由学生对于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介入,对于贴合正确观点的看法给予肯定,对于那些偏离了教学内容但是观点新颖的观点也给予肯定,主要起到的是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是引导学生观念的目的。最后,可以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出发,在课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在进行新一轮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他们发现问题、运用工具、解决问题以及阐述自己观念的能力,从而能更好的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7]。(4)注重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情感不发达、直接印象积累贫乏的情况下,形式主义地掌握大量知识必然造成人的感受萎缩。也就是说,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专注的情感伴随下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与认知发展会浑然一体,水融。人的情感发展,有与认知发展不同的标志,其中核心标志是感受体验的范围、内容以及感受体验水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的培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现象、反思现象的习惯,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惯性中实现创新思维的自我培养和发展[8]。

三、总结

高校都能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得学生们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需要学校、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等多个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共同促进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才能够实现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的达成。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社会教育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这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的状况来说,需要进一步的积极推进各个工作的进行,并且在各个高校中都进行积极的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明全,田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5):35.

[2]马顺江.高校体育教师创新教育思想的树立[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6):82.

[3]王红艳,何泰伯.从创新教育看高校教育技术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09,(45):8-9.

[4]韩加新,徐静,马秀华.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1,(Z2):15-18.

[5]刘星,创新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5):25-28.

[6]王建斌,郑雪松.创新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4):16-16.

[7]彭晓兰,刘越.改革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3):48.

[8]吴海江,杨晓雍.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23-26.

上一篇:创新教育理念范文 下一篇:中小学信息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