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内容

时间:2022-10-16 05:19:36

探究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内容

世界各国都注重本国公民道德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升,并都在学校教育中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各国为学校德育确立的目标,就是要在青少年中培养政治道德意识,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精神上的保证。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同,不同国家的德育在内容选择上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和特色。本文以新加坡学校德育为研究对象,对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总结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并对我国的学校德育提出了若干启示。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社会,华人占70%左右,其次为马来人和印度人。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如何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思想与价值观的同时,将主流思想、价值观与少数民族的思想整和起来,成为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所以,新加坡自建国以来的学校德育目标就是围绕着多元文化这一国情来设定的。

一、新加坡小学德育的内容

新加坡政府把包括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加坡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统一指导,全面干预,每一项内容都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把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其学校德育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这是最基本的层次,也是新加坡学校德育目标的出发点。他要求移民及其后裔,不仅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传统,而且以认同之心看待同处这片国土上的他族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这种对民族及文化传统的认识,并不是强调各民族、各文化间差异及由此而导致的优劣,而是强调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共处应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树立亚洲人的观念。这是为了在引进西方技术中保持独立性,不致使新加坡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

第三层次的目标是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这是最高的层次,是以前两个层次为基础的。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前两个层次的目标都只是手段和方法,第三层次的目标才是最终的目标。可见培养身心健全的个人,使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能对社会做出贡献是新加坡德育目标的宗旨。

新加坡自治时期,小学道德课程的名称为“伦理”,独立之初,改为“公民”。20世纪70年代,随着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发展,“西化”的倾向日益严重,从1972年起,政府提倡学母语,以增强亚洲价值观。1974年,政府在小学和中学分别开设“性活教育”和“公民课”,以灌输节俭、孝梯、服从权威和忠于政府的亚洲道德价值观。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重新提出要实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公民训练,小学阶段设“生活与成长”和“好公民”课程,学校可选择其中一种课程,全部以母语进行教学。“好公民”教材也几经修改,不断完善。之后新加坡政府于1991年1月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根据它的精神,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至1992年,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均使用新的“好公民”教材(涵盖7个主题,15个领域,35个德目)。新世纪伊始,新加坡再一次进行课程改革,小学现行的学校德育课程是“公民与道德教育”,与以前的“好公民”相比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改革后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涵盖了五大主题: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和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包括了十个方面28个德目,它们是:

(一)了解自我:自尊,自我肯定;

(二)廉洁正直:诚实,勇气,信用,公正;

(三)自律:毅力,耐性,礼貌;

(四)责任感:对己,对他人,对学校和社会,对国家;

(五)爱家:孝顺,家庭凝聚力,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声誉;

(六)爱校:学校为荣,尊重与关怀学校的成员;

(七)团队精神:合作;

(八)社区生活:种族和谐,互敬互重,关怀和体谅;

(九)爱国: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对国家有信心,应变能力;

(十)认识与了解邻国:相互依存,和平及稳定。

为了达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各个德目的要求,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采用综合设计的方式,即将课本、学生活动作业、教师手册(即教学参考书)和视听教材(包括软片、音带、大图书、大图片、教育电视等)视为一个整体。并且教材内容由浅入深,联系小学生的生活,用看图讲故事等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新加坡中学德育的内容

80年代,新加坡在中学阶段的中一、中二开设“性活与成长”、“公民与时事”作为必修课,这基本上是对小学德育的延伸和深化;中三、中四则开设“公民学”并为了抵御“西化”,使国民形成巨大的凝聚力,1982年又在中学强制实行宗教教育。同年8月,在国内外新儒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监督编写的华文《儒家伦理》(第一册)课本于1984年出版,并在15所中学试行,第二册于1985年出版,供全国各华校中学使用。新加坡在中学三四年级开设《儒家伦理》课程长达8年之久。之后,随着1991年1月《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的发表,“五大共同价值观”的提出,新加坡政府宣布取消“儒家伦理”与其他宗教课程,而代之以统一的科目“公民与道德”。教育部为此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教育。

新加坡教育部根据“五大共同价值观”的精神规定了中等教育的五大道德价值观念,分别是;

(一)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

(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

(三)支持社会、尊重个人;

(四)珍视团结、防止冲突;

(五)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和睦。

为了培养上述观念的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教育部认为,中学的道德教育必须注重道德知识、道德技能、道德态度等三方面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的行为符合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在中学德育中,也重视个人与家庭、与学校、与国家社会、与世界的关系。

课程中始终贯穿着七个主题:培养良好品德;发挥个人潜能;促进人际关系;肯定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发扬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中一、中二注重学生个人价值观和品德修养,中三、中四的重点则以灌输公民与社会意识。如在第七个主题中的具体目标有:与建国理想认同,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学习法律条规和社会纪律的关系,明白选举过程、国会运作方式及新加坡宪法,为国家建设作贡献,认识全球性课题,明白世界局势对新加坡的冲击。

现行新加坡中学德育课程也称为“公民与道德教育”,每个年级包括6个范畴,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所列明的各个主题,而每一个范畴又划分为若干单元,教学内容安排很明确。

三、新加坡对儒家伦理的发展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比较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就一直致力于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传统。但是,这种弘扬并不是对儒家伦理采取墨守成规、全盘吸收的态度,当代的新加坡人是按照“为我所用”的原则,选择儒家思想中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的内容,并通过现代语言赋予其现代化的阐释来进行教育的。

新加坡政府虽然也以儒家伦理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作为新加坡的社会道德标准,但是其含义已得到新的拓展,远非旧时可比。比如“忠”不再是忠于君主,而是要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即把新加坡看作是自己的乡土而扎根于斯,增强群体意识,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孝”不再是“父母在,不远游”,而是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孝顺长辈、尊老敬贤;“仁爱”就是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在处理种族、宗教、劳资及新老两代之间的关系上要坚持“和谐至上”的人际关系准则;“礼义”就是待人接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廉”就是要秉公守法、清正廉洁,杜绝贪污受贿和裙带风;“耻”就是要有羞耻之心,分清是非荣辱,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经过改造后充实的“八德”,不仅内容具体,而且体现了新加坡的国情,有利于变成人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新加坡专门设立了儒家教育与东方哲学研究所,成立了“儒家伦理委员会”,并在新加坡课程教育部发展所的监督下编写了《儒家伦理》,供全国各学校使用。《儒家伦理》系统地向学生讲述了儒家的做人道理,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并把儒家的思想与新加坡的社会现实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

此外,新加坡还出版了一批道德文明教育的通俗读物,如《道德教育文选》丛书,就收入了中国古代的“劝学”、“孔融让梨”、“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著名道德教育故事,并配上英文。1990年,新加坡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第一部英译《三字经》,后来《三字经》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之中。20世纪90年代初,一方面,为了抵制西方消极颓废思想的腐蚀,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敏感的种族问题,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1991年1月,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共同价值”,并将它作为新加坡国民的行动准则加以倡导。在白皮书中,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各族和谐,宗教宽容”。目的是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寻求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协助政府建立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和凝聚力的社会。

显而易见,共同价值观是儒家价值观的一种创造性转化,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价值观在当代新加坡的创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比较新与发展,是新加坡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结晶。它通过实现各种构成(如家庭、社区、种族等)之间的和睦、和谐,维持和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它是对经过改造和发展的儒家文化所进行的新的表述,深深地刻着儒家文化的烙印。尽管多年代以来的道德教育是根据共同价值观的精神来进行的,“尽管共同价值观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新加坡社会的特色,政府为了消除非华人的误解,也一再强调从未有意图假借共同价值观之名而把儒家思想强加在人民的价值体系中,但儒家伦理为共同价值观的核心源泉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儒家所倡导的以整体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身模式,以及求同存异的文化观,都构成了共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这些思想观念,在新加坡新的道德教育教材中都有所反映。例如,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德目就包括了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恕、忠、信、诚、勇、毅力、节俭与慷慨、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所以新加坡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是以儒家伦理为本。

总之,以儒家伦理为本的五大价值观,共同构成了新加坡精神大厦的支柱。经过多年努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渗透到新加坡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现代化实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新加坡政府坚持了东方传统文化,吸收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又以此为根基,谨慎地借鉴了其他文化的积极成分,使之新加坡化,有效地抵御了西方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从而在国民中树立起敬业乐群、勤劳进取、讲求效率、廉洁奉公的新加坡精神,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净化提升到一定高度,为新加坡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开拓了精神动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上一篇:融千年宫室精华,绘传统建筑梁架 下一篇:对景观生态学教学构建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