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千年宫室精华,绘传统建筑梁架

时间:2022-07-13 08:53:41

融千年宫室精华,绘传统建筑梁架

摘 要:我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思想博大精深,与古代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其中焦循著的《群经宫室图》 是系统阐述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原理的书籍,其中对建筑的形制以及建筑思想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与古代“礼制”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精妙之所在。

关键词:古代建筑;《群经宫室图》;礼制

焦循所著《群经宫室图》,总体感觉它是对古代建筑在儒家礼制方面的运用和集成,颇受启发。焦循的这部书专论明堂制度,上卷分城、宫、门、屋四类;下卷分社稷、宗庙、明堂、坛、学五类,从大量的史学典籍中广征博引,进行考证。明堂制度为儒家所重视,是读《礼》书之关键,但由于史料记载简单,争论甚多。历代关于宫室建造的礼制学说百家争鸣,各有各的特色和看法,但是他们均忽略了考证上面的工作,以至于无法成为宫室城墙建造的有力证据。清代学者认为这本书不完全遵循旧的观点和看法,从实际中出发,没有凭空臆断空谈的弊端,确实是学习《礼》的重要参考文献,为历代论宫室制度诸书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本人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这本书对我的感受和启发:

第一、《群经宫室图》的第一部分就是重点阐述“城”这方面的建设理论。它用了七个篇幅来进行描述“城图”的设计。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其一,通过引用《考工记》和《尚书大传》中有关“城”的设计方案,从整体上对“城”的规划提出了比较好的看法,如《群经宫室图·右城图一》中记载“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以开方计之径九里围三十六里积八十一里也”“尚书大传云古者百里之国九里之城”,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城”的建设方案是这座城的四周各九里,总体面积是八十一里,周围三十六里。其二,在《群经宫室图·右城图三》中,主要阐述了“城”的三个方面的设置,即闉、闍和隅。其中闉是指瓮城的门,相关记载如“闉毛诗传谓之曲城郑笺云国外曲城之中”;而闍是指城墙上面的城楼台子,它与闉是相对应的,如《群经宫室图·右城图三》中记载“闍尔雅释宫云闍谓之台”;隅是指城墙四角的部位,如记载中描述的“城隅者考工记云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其三,在《群经宫室图·右城图五》中,主要阐述的是城内平均规划的原理,即所谓的“九经九纬”,它对于我国古代社会城市规划的建设起到了模板的作用。如《群经宫室图·右城图五》中提到“考工记云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注云国中城内也经纬谓涂也经纬之涂皆容方九轨”,以上即是在《考工记》中关于“九经九纬”的简单概念。

第二、《群经宫室图》中的第二部分是重点阐述“宫”这方面的建设理论。它从十个方面进行解释“宫”的设计。在这里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其一,在《群经宫室图·右宫图一》中,主要表达了“宫”内建筑物在礼制方面的规则。“宫”呈四边形状,王宫各边方九百步,四角有宫隅,进入皋门后是左祖右社,中间排列三朝以及六宫六寝,其最后是三个市,其平行排列,四隅四中为宿卫次舍,“宫”距“城”三里。如《群经宫室图·右宫图一》中记载“考工记云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其二,在《群经宫室图·右宫图二》中,主要表达了(不同级别的)诸侯在进入“宫”不同的建筑物时,其建筑名称也各异。具体解释为皋门诸侯谓之库门,应门诸侯谓之雉门。进入“宫”首先经过的是皋门,皋门内称为外朝,再往里经过应门,应门内称为治朝,再往里经过路门,其内称为燕朝。每朝方百步,朝距城三里。其三,在《群经宫室图·右宫图七》中,主要记载了燕朝与路寝之间的建筑方位关系,具体描述为在“宫”内,在进入路门两边是塾,在路门通往路寝这段距离称为燕朝,路寝南北三十五步,东西四十五步。在《群经宫室图·右宫图七》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朝皆廷也其堂为路寝其廷为燕朝”,由此表达出路寝和燕朝的地理方位和不同的作用。

第三、《群经宫室图》的第三部分是重点阐述“门”这方面的建筑理论。它从三个方面解释“门”的设计方案。在这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一,在《群经宫室图·右门图一》中,主要阐述了古代建筑中“门”的组成部分。“门”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中门、左右皋、左右屏、左右枨、阿门、雷门、檐组成。其二,在《群经宫室图·右门图二》中,主要介绍了“门”不同部分的不同作用,使我们去更加清楚的理解建筑上的“门”。如《群经宫室图·右门图一》中记载“门曰阖曰椳户曰屏曰枢又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以上是对“门”各部分的称呼。

第四、《群经宫室图》的第四部分是重点阐述“屋”这方面的建筑理论。它从十一个方面解释“屋”的设计方案。我通过阅读本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感受。其一,在《群经宫室图·右屋图二》中,主要表述的是“屋”在平面图的情况下各个部分的名称,从上往下依次为重屋、阿、檐、梲、梁、台。其二,在《群经宫室图·右屋图三》中,我通过读这部分内容,对其中的蔡氏通天屋颇感兴趣。蔡氏通天屋是由两圆两方环环镶嵌而筑成。外部圆径一千一丈六尺,外部正方形称为堂,径十四丈四尺,再往里又是一个通天屋,圆径九丈,再其内有正方形体建筑称为大屋,径六丈。这种环环相套的建筑规格在实际的应用中更具特色。其三,在《群经宫室图·右屋图九》中,主要阐述的是屋与屋之间的建筑结构和方位分布的名称,这对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古代屋的构成有着借鉴的意义。这种构局可以具体分为两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该建筑模式是将一间屋分割成四个屋,屋顶四边称为四阿,四屋分别为明堂屋、总章屋、元堂屋、青阳屋;第二部分是由一个太室屋组成,四边为四檐。这两种布局对于“屋”的构造起到基础设计的作用。如《群经宫室图·右屋图九》中提到“周以四阿之屋易九室为八个其中中央重屋当下太室”。

第五、《群经宫室图》的第五部分是重点阐述“社稷”这方面的理论。在《群经宫室图·右社稷图一》中,主要表达了在应门与治朝之间的“社稷”的相关建筑原理,它的建设也是严格按照中国古代中的“礼”完成的。白虎通言社木引,尚书云大社惟松。坛北乡位于正中间,呈正方体状,方广五丈,其由其他建筑结构组成。总之这种建筑是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社稷二神所修建的具有礼制特色的建筑类型。

第六、《群经宫室图》的第八部分主要讲的是“坛”这一建筑理念。“坛”是指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它既要满足祭祀仪式的需要,又要严格遵循礼制。因此坛的建设需要很高的建筑理念。如在《群经宫室图·右坛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坛位于一个方三百丈的正方体的宫内,四周有四门,坛位于其正中间位置,方九十六尺,由三层依次重叠砌成,每层均为二十尺,再往里即是方明,堂方二丈四尺,以上就是“坛”的简要描述,这对于研究古代坛的设计以及对现代都有重要的研究和指导意义。

总之,我通过读《群经宫室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里面所介绍的每一个建筑理念都与我国古代的“礼”制息息相关,可得出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物深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从中可以得出,我们在研究古代建筑的同时,一定要将其与古代的史籍史料相联系,坚持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因为古建筑是反映古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因此在研究古代建筑的同时也要把相应的历史文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古建筑研究的真正价值。(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上一篇:浅谈如何上好“德育”课 下一篇:探究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