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导入后新授内容拓展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8-30 02:08:35

情境导入后新授内容拓展问题的思考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创设和运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并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能使抽象的语言学习变的形象具体,语言的难点教学,也能迎刃而解,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学习语言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和信心。小学英语新授课课堂导入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境学习;学习兴趣

引言

如何结合教材创设出好的情境为教学服务是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到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实践中证明,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到情境互动的学习状态中来,学生的语言知识,交际技能和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并顺利地展开知识点的学习。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演好课堂教学这场“戏”的“序幕”,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启发思维的关键所在。教师导入成功,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为整个教学成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后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校级的教研课,我执教的内容是PEP教材Book5中Unit3的第二课时。此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重新进行了编排和组合。教学内容和重点是能运用“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 I’d like to eat/drink…”并进行拓展新句型“What would father like to eat/drink? He’d like to eat/drink…”

【片断1】

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中,我用一个华丽的厨房图片抓住学生的眼球,并在厨房里呈现许多诱人的美食和可口的饮料,学生一看到这些图片,便很快举手,迫不及待地想要发言。很快,图片就被学生一一说完了,毫无悬念,每一个单词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chicken, beef, bread, egg, juice, apple, rice…这确实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复习单词的环节中来,继而过渡到学习新句型中。但学生参与进来的速度又太快了,让我始料未及。短短2分钟,这个复习单词的导入环节就结束了。

一、情境导入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知识梯度

导入新课就一定要复习旧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如本节课学习的是关于食物的单词,那么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单词,通过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本节课我所设计的单词导入,虽然图片新颖,单词量多,但是单词的质却没有体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单词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老掉牙词汇,根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或许在呈现单词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一些单复数的词汇,比如:出示a tomato,再出示some tomatoes,那样学生可能会有一些兴趣,不仅要把单词读对,还要把复数的语音咬准。再比如,出示简单的水果单词时,可以适当地加一些颜色的单词进去,如:先出示a red apple,再出示a green apple,或者增加难度,加进去颜色和数量three yellow apples.不断地挑战学生的知识欲望,不断地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出题要快于学生的思维,那样的复习才是正真有效率且充满智慧的。

【片断2】

在教授新句型: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 I’d like to eat/drink…时,我用Sarah傍晚放学回家饿了来展开情境。

M:Sarah,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S: I’d like some…出示一些食物图片,让生来帮助Sarah选择,学生很快从一个一个对话中,自然运用重点句型,落实到位。然后重点教授难词:sandwich以及它的复数形式和发音。此处我采用单复数分开朗读,用图示分解三明治制作过程,让生了解不同三明治的读法其实非常简单,从而瓦解难词的语义和语音的理解。从Sarah饿了,过渡到Sarah渴了,想喝什么,顺利展开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I’d like to drink…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从吃什么到喝什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快速搜索关于吃的和喝的食物单词,从复习旧知到学习新句型,简单而自然,环环相扣,重点明了,学生也很容易地区分了什么是eat,什么是drink。

然而过于简单明了的对话总是无法长时间地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松懈了。

二、导入后的新知要给学生二次思考的空间

什么是二次思考?不费心力就可以回答出来的绝不是二次思考。二次思考肯定是需要学生通过大脑的判断力,唇舌的摩擦,才吐出来的回答。这二次思考的空间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深入思考。因此,教授新句型时,我不妨先设疑,让生来猜猜,Sarah饿了,会想吃什么?让生先思考,而不是先出示图片,给生参考。当然,这个设疑也是需要技巧的,太简单的,一猜就准,也没有味道,太难的,一直猜不到,也不对。最好是一小部分学生可能会猜到的为最好。那一小部分的学生可以放到最后去叫。等到大部分的学生都猜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公布答案,这样的做法或许能更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和分析。当然,设疑最好只用一次,再好的方法使用两次,效果绝对会降低。

再者,我在教授三明治的制作过程的时候,是选择了呈现图片。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如果时间允许,换成现场制作三明治,学生可能会更快更形象更直接地接受。可以让生生自己组队,自己动手,准备不同食材的三明治,再与其他小组分想制作过程,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何乐而不为?表达可以是成句的,也可以是单词式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小组合作,共同发言,互帮互助。能力强的可以说一句甚至几句,能力弱的可以简单地说一个单词,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

【片断3】

从Sarah饿了渴了,自然过渡到正文Sarah的爸爸饿了渴了,用相同的句型操练不同的情境。这时学生对新句型已经能熟练运用了,所以我给学生一些语言框架,鼓励学生自创自编,把本节课的重点拓展开来。

S1:I’m hungry / thirsty.

S2: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drink?

S1:I’d like some …please.

S2:Ok! Here you are.

S1:Thanks/Thank you.

三、新知的拓展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内在资源

本环节的拓展会有一部分同学不按常理出牌,他们会运用以前学过的句型或者课外累计的知识,来综合创编这段对话。如在询问你想要吃什么时,会采用设问的方式:eggs? apples?可能一些同学还会输出课外学过的知识,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词汇,鼓励其他同学也大胆输出新的词汇。又如一些同学会增加表演的成份,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此时,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表演风范,鼓励其他同学也用自己的风格形式表演出与众不同的小对话。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模仿,善于表演。教师要适时地抓住契机,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自我创造的快乐和团体合作的乐趣。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师生在互动时都在生成课程资源,所以情境创设也可以是动态的。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发掘动态资源,调整和延伸教学情境。

【片断4】

课堂板书要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要让学生一目了然,能通过观看板书,来熟练地操练本课对话。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A Let’s try& talk

I’m hungry. 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I’d like some…

I’m thirsty.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I’d like some…

板书能提纲挈领地反映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精华浓缩。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和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很多,如果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不及时记录呈现出来,学生就难以全面准确而快速地把握这一知识点。本节课是一堂会话课,精准的板书内容更能为学生提供语言操练的框架和丰富的替换练习,并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板书上的内容就像演员排练时的“台词提示者”,使会话能够顺利进行。在新授课中,板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操练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就这节课而言,简洁明了的板书,能更好地为学生的自由操练提供语言支架,让学生更流利地表演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能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用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心理、生理特征以及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导入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对于导入后新授内容的拓展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地处理文本,适时地拓展,让学生从导入中获得学习的动力,从新授内容中收获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2]王筑琴.“小学英语教学法导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两种实验教学流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离子共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