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20:14:46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小学英语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问题层出不穷,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现状(1)情境创设简单。首先,绝大部分小学教师会采用实物、挂图、简笔画等基本教具,课堂经常会采用录音机、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英语儿歌、小型游戏等使用频率也较高。但学生参与表演、学唱英文歌等难度稍大的情境设计较少出现,即使使用,成功率也不高;其次,教师对情境素材的选择首先来源于教科书,部分教师会尝试搜集相关资料辅助教学,课堂大部分教学时间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宽度。但对于挖掘教材情境内涵,以及教材情境传达的人文底蕴,课堂涉及甚少。(2)教学评价单一。首先,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提问—回答”式教学方式,很少运用肢体语言,如表情、手势、躯体动作等,激励或者褒扬性的话语运用甚少;其次,中期考试或者期末考试,听说读写的考核中,听说所占比例很低,甚至为零。课后作业中,“听录音跟着读”等非具体形式的作业不能激发学生任何学习兴趣,远离英语课堂后基本上没有任何英文语境。(3)合作学习形式化。英语课堂教学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展开竞争。但教师在分配小组时,往往邻桌三五成群,缺乏科学的分类;而且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时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习小组群策群力,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缺乏,合作观念淡薄。(4)高低年级情境教学过程差异大。中低年级课堂,情境创设开放别致,事例真实生动,形式活泼新颖,开展游戏或唱歌、表演等情境活动;而五六年级学生,基于升学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组织、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保守,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中的情境,较少开展其他情境活动。

2.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产生此种现状的原因。(1)客观原因。首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翻阅多种小学英语教材,无论人教版、北师大版还是各种地方版本的教科书,每学期都要学习6~8个单元的课程,而小学英语课时安排少,基本上每周两节,课时紧张与教学内容丰富成为鲜明的对比,矛盾突出。教师一致反映情境设置困难。其次,应试教育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了解凭借分数,对教师的考核凭借教学成绩。因此,考试成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无法精心设计情境教学。(2)主观原因。首先,教师对情境教学缺乏深刻了解。当前大部分教师对情景教学法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考虑利用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教学,但对情境教学法的依据、功能及如何应用等理论基础理解不够明确,缺乏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在实际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更不知道如何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同时,教学方法较机械,很多教师一般利用简单的图片或小游戏吸引学生注意,来组织情境教学,不能达到灵活多样化的要求。如何利用情境更有效地来组织教学成为主要问题。再者,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科学化的小学班级容量为12人,人数越少则越适合小班教学,教学效果更优化,反之也为情境教学的开展带来不利因素;学生对英语兴趣浓厚程度不一,且英语基础不同,在进行情境教学时,学生基础不同,掌握的知识结构迥异,教师无法实现同步教学,兴趣浓厚的学生,知识领悟程度深,课堂参与程度高,更激发了其努力学习的信心。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日益马虎,学习成绩逐渐落后。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优化的启示

1.关注学生先前的认知水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而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先前知识经验是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到小学生原有的英语基础并把它视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打破不良认知图式和观念,建立全面完整知识体系。学习1~10的序数词拼读和默写时,首先要求学生已经掌握1~10这十个数字的基数词的写法。创设生动活泼的英文数字情境,教学生掌握基数词转变为序数词的规则,并能够在实际生活灵活应用。总之在实际英语情境教学中,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有效引导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与新学知识的衔接,不能使学生感到认知困难进而对新知识索然无趣;鼓励英语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管理教学内容时,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库中,进行“同化”、“顺应”的信息整合,从而增长出更新的、更完善的、更科学的知识体系。

2.丰富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及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建构的,所以,教师应创设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现有认知结构,让学生能轻松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语境,提供给学生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高教学效率,但对同一内容的语言识别因呈现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教师所展示的形象越鲜明、越具体,就越能缩短感知时间,越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实物教学或模型展示有关学习用品、人物职业、动植物、食品等,生动直观。通过实物与英文的直接对接,省略汉语的翻译环节,可使学生记忆深刻。图片、挂画、简笔画图画可以把对话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达到直观刺激的效果,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结合当时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要想使评价有效地融入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评价氛围,力求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成长、进步。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应用考试和日常教学活动为参考依据,考察个人或者团体的方式,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同时需要多关注正面评价的激励作用,善于发现学生微不足道的进步。当学生犯错,不指责学生,不刻意纠正其错误,可以尝试反复重复正确的语言,使学生有意识地反思,进行自我纠正。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育机制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倡导评价形式多元化,如课堂教学活动评比、调查问卷、学习档案、学习结果自我测试、家长对子女学习情况的反馈与价、平时测验等。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结合,把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交流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低年级形成性评价,应采用与日常教学活动相互贴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高年级期中或期末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分析学生实际运用、操作语言的能力。笔试要侧重考核听和读的技能。终结性评价尽量不对学生成绩排队。

4.营造科学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员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某一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共享学习资源,互相吸收各自成功经验,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课堂上的社会交往使得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丰富自己的认知图式,建构新的知识生长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评定,根据评定分析的结果将班级学习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发挥组内成员的合作互补优势,给予每个小组机会,让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力求各组间的均衡发展,不存在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更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合作学习更加优化。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境,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习共同体的特点,进行积极规划和引导。

5.推动教师发展专业化。摒弃传统教学靠教师事先安排来达到教学目的,改变教学活动由教师发起、运行、评价的行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是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以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创设适合意义建构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愉悦感,重视学生小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意义建构者,是情境教学的灵魂所在,应与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应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对小学教师进行建构主义的理论培训,引导教师掌握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内涵及应用,并针对教师在课堂情境教学中的某些弊端进行引导纠正;从教师个人而言,应尽可能多的阅读建构主义理论相关文献研究,掌握情境教学的核心内涵,找准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教学的结合点,尝试探索科学的情境教学,进入科学化的情境教学课堂。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2.1情境的内涵

情境原本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称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指一个人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情境”表现为多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而教育学中的情境概念一般认为始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引起思维的直接经验的情境.教育中的“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科教学与生活环境.情境不仅能激发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至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提供给学生思考空间的智力背景,产生某种情感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同时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本文所说的“情境”,指的是“一个优化了的、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环境”.

2.2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J.s.Brown和A.Collins等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

的论文中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决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关于情境教学则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1)“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3)“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根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4)“情境教学就是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5)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简而言之,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可以看出,情境教学的概念表述尽管不同,但都把“情境”作为情境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2.3数学情境及数学情境教学的内涵

我认为数学情境,是指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创设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教学,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创设优化的数学情境,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能力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学,

2.4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2.4.1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的思想是情境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心理学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所以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最重要,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育者必须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要、价值观,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情感融洽的学习情境.

2.4.2认知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

认知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教学处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可见认知理论提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同化—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当新知识不能被旧知识同化时,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去适应新知识.按照布鲁纳的观点,思维情境是借助于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作为同化和顺应的外部条件.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背景.知识是一种工具,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境.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具有情境性,这就是情境认知.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就应为其创设相应的认知情境,这就是情境学习.学习是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主动接触有关信息,并利用己有的知识和观念解释这些信息.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构建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赋予意义.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也就是说,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意义的方式来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理解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发生的.学什么是不可能与怎样学相脱离的,因此,认知不仅仅在个人内部,而且是整个情境的一部分.认知冲突或困惑是相对于情境而言的一种刺激,并决定着学习内容的实质和组织形式.

2.4.3现代数学观与数学学习观

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数学是关于现实世界绝对真理的知识体系.随着非欧几何的诞生,人们发现数学不过是形式的符号体系、公理和规则的集合,再加上由公理和规则演绎出的定理.后来,歌德尔定理的面世,使人们大为惊讶:数学体系是.多么复杂,以致证明其相容性是不可能的.于是,人们把数学看成是一系列对运算符号的约定,一旦建立了约定相应规则,那么就有了体系和结构.也就是说,规则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应被儿童再发现或再建构,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实体或抽象的规律的集合.数学不是静止的、二元的,而是建立在人类活动基础上的.所以,学学习包括有意义的主动操作,包括在数学环境中结合数学对象的建构性工作.数学学习必须帮助学生发展更有力的思考方法和思考工具,包括深刻的反省和对思维模式的理解.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学生相应的学习情境,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观念,理解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IJESIS目前,数学教育界对学校数学的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续和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为了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需要学习数学.对教师和学校来说,数学是一门学科,但就学生而言,数学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数学社会学研究已经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的一个体系.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感兴趣的实际背景—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一、 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 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教材,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倡结构化教案、个性化设计,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和谐统一。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想出了不少个性化的修改意见和建议。针对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如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具、自制教具、制作多媒体教具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生数学,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思维。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能狠抓教学质量,重视后进生的转差工作,利用课余市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效果比较明显。学校的大多数老师能扬奉献精神,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无补偿地给学生补缺补漏。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培优补差。学生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文学理论 教学困境 教改思路

中共十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治国方略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大力呼吁的发展目标。因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成果,又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由于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创新知识直接参与和影响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工作,因此当下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仅不能弱化,而且理应得到强化。在这样的语境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必须得到重视。

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文学专业所属的基础性学科,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文艺思想,培养理论思辨能力和分析、评价各种文学现象的能力,在高校文学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理论课程在高校的地位虽然很重要,但长期以来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下尤其面临困境: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门课程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普遍感觉难度太大、力不从心。此外,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人追求物质财富,热衷感官享乐,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已不为他们所重视,人文学科似乎已贬值,文学理论更是被他们看作“无用之学”而遭到冷落;再加上大众传媒的变化、影视音像艺术及互联网的强劲发展,使一些学生对文学理论主要诉诸人的理性思考的课程缺乏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当下中国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够理想,固然与上述因素有关,更与当下中国文学理论这门学科知识上的缺陷有关。这种缺陷主要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常常脱离具体的文学实践和历史语境,“重论断,不重论证;重结论,不重过程;重本质,不重形式”[1],因此使得文学理论缺乏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正如谷鹏飞、赵琴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学科研究与文学实践相脱离,“文学理论力图引进并吸收西方现代文学、哲学、美学乃至文化理论……,以此跟上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步伐,而文学实践则在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现代性的引领下全面走向市场,依从大众化和商业消费逻辑而与文学理论分道扬镳”[2]。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关。这里所说的“本质主义”,乃是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模式。在本体论上,本质主义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质而是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的本质;在知识论上,本质主义设置了以现象/本质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坚信绝对的真理,热衷于建构“大写的哲学”、“元叙事”或“宏伟叙事”及“绝对的主体”,认为这个“主体”只要掌握了普遍的认识方法,就可以获得超历史的、绝对正确的对“本质”的认识,创造出普遍有效的知识[3]。受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人们在文学理论研究中总是把文学视作一种具有“固定本质”的实体,并相信只要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就可以把握这种“固定本质”,从而生产出绝对正确、普遍有效的文学理论知识。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文学理论也不例外。科学的文学理论必须来自于文学实践,脱离文学实践的文学理论,其科学性自然会受到损伤,科学性不足的文学理论自然难以在学生中产生说服力和吸引力。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教材编写上的缺陷是导致文学理论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出版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毋庸讳言,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多数教材有拼凑之嫌,内容庞杂,某些章节的观点缺乏学术创见,或知识点之间缺乏严谨的逻辑关联。例如,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校教育“九五”规划部级重点教材如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就是如此。这部教材在中国文学理论建设中贡献突出,影响巨大,但它也有缺陷和不足,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它的内容过于庞杂与沉重,并且充斥着大量学生闻所未闻的新概念和新术语。因此,学生要接受这样的文学理论自然是十分困难的。正如刘士林所指出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其内容往往因丰富而显得庞杂,其逻辑体系往往因无所不包而显得艰涩,其兼收并蓄的理论态势有时也显得空泛,其大量的新观念新知识也常常使学生显得束手无策”[4]。韩玲认为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在逻辑和文理上有明显的混乱和矛盾,经几次修改,却依然如故,甚至越改越乱,“这里折射出这些年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追求内容的标新立异,忽视理论话语应有的理论品格,而话语理论品格的缺乏,不仅会损害教材内容信息的传达效果,更严重的是,会损害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影响到其作为学科存在的合理性”[5]。

教学方式上的缺陷是导致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很多高校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依然是以单向传授型为主,即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严谨遵循教材内容,教师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解文学理论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台下听讲、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缺点是很明显的,那就是易于束缚学生,使学生只能被动地充当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只能遵从教师的教学思路走,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不可否认,当下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也会通过提问进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似乎通过回答问题得到体现,但实质上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接受自己O定的内容要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体现,因为学生并未获得充分选择学习的权利,没有获得提出问题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也会导致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受到不良的影响。传统的成绩评定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较少关注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往往到了期末考试才临时抱佛脚,看看教材和教师的讲课笔记,背诵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应付考试。学生按照这种方法应付考试,即使考出了好成绩,也不能说明他们真正懂得了文学的性质、特征和一般规律,真正懂得了文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总之,传统的以闭卷考试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在貌似客观、公正、科学的外表下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术个性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发挥。

以上分析了造成当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困境之原因,接下来还须有针对性地探讨该门课程教改的思路。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语境下,文学理论教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为弥补教材写的不足,必须调整章节格局,革新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如果全盘依据教材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则不能按照课时要求面面俱到地把很多理论知识点讲得细致、透彻,还可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厌学情绪。此外,教材中的一些详略不当、逻辑思路不清甚至观点错误的内容则更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为此,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编写的缺陷和不足,调整原来的章节格局,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时要求,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需要为导向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做到该详细的详细,该简略的简略。此外,针对教材中不关心或疏离当下的文学实践,没有及时关注和解释当下的文学现象这一缺陷和不足,在教学中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设法弥补这一不足,即要密切结合当下的文学现象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因为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文学理论的理论性是建立在诸多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文学理论学科所研究的文学活动的性质和规律来自于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实践,又能指导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必须密切联系具体的文学实践。只有这样,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才会得到基本的保障。

其二,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动脑,采用探究方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机械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就说过,教师所致力的目标,是要找到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填入”学生的脑袋,而是让他们自己设法向教师夺取知识,通过孜孜不倦的探索获取知识。探究式教学法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它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灌输式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既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可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在当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应积极采用探究式方法,即不再由教师单向地讲授文学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文学理论知识,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讨论及共同发现、解决文学理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共同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其三,为帮助理解抽象概念,须创设恰当情境,切身感悟生活。如前所述,文学理论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的学科。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普遍较为欠缺,因此学好文学理论课程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而通过创设恰当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这个困难。所谓创设恰当情境,实质是模拟现实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例如要讲述“诗歌意象的朦胧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音画俱美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视频给学生欣赏。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朦胧、缥缈的境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暖日的映照下,蓝田蕴玉之山,升起丝丝缕缕的轻烟,远观如在,近察却无,可望而不可即。作者借用难以捉摸的意象,表达朦胧隐秘的情感,显示朦胧美的魅力,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意象的朦胧美。

作为一门文学课程,与非文学课程相比较,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在恰当的情境中探究、体验、品味其中的奥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说明要洞悉文学的奥秘,必须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实践活动的理论结晶,同样不能脱离情感体验。因此,在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渗透情感,并营造恰当的情境氛围,即回到文本现场,回到文学实践的现场,回到文学资源的现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心理,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中探究、发现和认识抽象、深奥的文学理论知识。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所给的事例和问题,最好是学生所熟悉或喜欢的文学现象,尤其是当下作家、本土作家或者学生自己的创作成果。这种方法最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文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最能体现文学课程的实践性品格,从而使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

为科学考核学习效果,须考场内外结合,多种方式并用。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更为了科学考核与评定教学效果,须改革传统的单一考核与评定成绩的办法,采取考场内与考场外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检测相结合、实践能力考核与理论水平考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并用的办法。具体而言,就是将学生的期末闭卷考试、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外小论文写作、文学理论名著读后感、文学作品鉴赏或评论等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考核总成绩;而且在期末考试中要科学设计考试题目,压缩偏重于死记硬背的客观题,增加检测实际能力的题目的比例。对于期末闭卷考试以外各种学习、讨论与写作活动所得的成绩,应加大所占分值的比例,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外多读文学经典作品,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语境下,我们须正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并从认真钻研教材、密切联系文学实践、革新教学内容,创设适当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多种方式并用、科学考核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搞好文学理论课程教改,使之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建辉.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走向[J].文艺报,2012(8).

[2]谷鹏飞,赵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检讨与反思[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1,41(2):87-94.

[3]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58.

[4]刘士林.关于《文学理论教程》教学与教材的创新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79.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撰写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如我们科组李绍端老师的论文曾获省论文评比二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开展组内公开课教研活动。每开展公开课活动之前,总是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此外我们科组还开展了校本教材开发活动,我们科组的每位教师分工合作,个个不辞劳苦,为校本教材开发默默工作,不久,我们的校本教材将脱迎而出。

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数学老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针对我校中专部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在期终考试中,大部份同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对于初中部的教学,我们积极的响应市教育局的号召,认真开展一月一考的教学法,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解题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存在问题

这学期,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质量管理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教研能力有待提高。

2、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一.坚持理论学习,认真撰写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几年来,数学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每年都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其中,赵立新老师的论文曾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闫秀芹老师的论文“导言设计刍议”获区成教系统一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在成教系统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闫老师的文章“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体验成功”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组老师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光是校内、区内的教研活动.每年还有-4次参加市数学研讨论及教材,教法辅导.还曾几次到怀柔、密云等兄弟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单元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每学期开展听评课。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统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年都有数学老师参加,且赵立新。闫秀芹二位教师的公开课得到高度评价。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针对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导言设计”,“自制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

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组老师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做。初步掌握了制作动画的基本技能,其中,闫秀芹老师制作的《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和性质》。获学校课件制做评比二等奖,赵立新、王淑敏老师获三等到奖。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7篇

一.坚持理论学习,积极撰写心得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几年来,数学教研组每年都有论文获奖。每年都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其中,好的老师的论文曾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白机老师的论文“导言设计刍议”获区成教系统一等奖,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发表。在成教系统教学经验交流会上,闫老师的文章“让学生在数学课上体验成功”在大会上进行交流。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我组老师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光是校内、区内的教研活动.每年还有3-4次参加区数学研讨论及教材,教法辅导.还曾几次到似的、撰血等兄弟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我们每学期初教研活动有计划,学期末教研活动有总结。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听、评、说课活动。且把这个活动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单元说课。也就是说单元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说本单元学生应掌握的解题规律、方法、技巧。每学期开展听评课。我组教师十分重视听评课活动,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互相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课。如教学内容安排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统组织的公开课,观摩课每年都有数学老师参加,且二位教师的公开课得到高度评价。

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差,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的特点,我们尝试用“导言设计”,“自制教具”。“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维。

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组老师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做。初步掌握了制作动画的基本技能,。获学校课件制做评比二等奖,赵立新、王淑敏老师获三等到奖。

教研组的活动和工作促进了数学老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实践经验到理论的升华。同时也提高了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从2003年到2004年。连续参加市数学水平测试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及格率达到到99%以上,

针对我校学生数学基础优秀率达到68%以上。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例研究;中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教例

【中图分类号】G6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01

一、关于教例研究

教例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真实事例,也称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1]。研究,已经成为我们文明的一种普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它的影响。[2]教例研究,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教师进行学习、研究,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有效的方式。教例研究过程本身是反思、认同、获得意义,从而达到内心世界改变的过程,其思考的深刻性、性感的丰富性、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强烈冲击性,是传统所难以达到的。[3]本文主要从中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的特征,剖析中小学语文教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中应用的价值和实践。

二、教例研究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

教例具有创设情境,提供信息,隐含问题,引发思考,揭示规律的作用。[4]教学案例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

(1)增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的回顾,把自己的教学一览无余地再现,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的审视,客观的评价,反复的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看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学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2)加强教师的教学理论学习

撰写教学案例,要把教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例的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同时,百闻不如一见,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例学到的教学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帮助教师总结教改经验

教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促进教师交流研讨

教学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与撰写论文相比,教例研究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师的能力

首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时,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通过教学案例深入分析研究,提高教学效益;其次可以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教师要从日常纷繁的教学事例中发现典型,撰写教例,能够促使教师注意观察教学现象,发现教学问题,持之以恒,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再次提高思维能力。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养成凡事用脑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习惯,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最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从教学案例的线索引申开去,思考教学案例反映的教学现象,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从而产生某些创新。

三、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教例研究的应用

我们按“教学实践探究问题教学反思撰写教研报告”四个步骤进行教研活动的教学案例研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教学实践。每学期每位语文教师选择一次课作为公开课,语文组所有教师进行随堂听课,并进行记录。同年级的语文老师选择同一课题,在同一周的周一到周四进行。同时同课题教师在备课时不可相互讨论,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个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也利于教师个人教学问题的发现。

第二步:教研探究。确定周五为教研日,由教研组长组织语文组教师每周五进行教研。以每周进行的公开课作为教学案例进行探究。同一课题的教师先阐述教案的设计意图及具体实施情况,并指出在具体理论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差异。语文组的教师依次对同课题教师的公开课进行评述,指出其优缺点,教师之间通过相互评述讨论,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第三步:教学反思。(1)教研会后,执教者要对本次的研讨作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他教师的建议作一个书面总结(2)开展网络评课。将上课录像、教研组评课记录、教学反思等材料组成的教学研究案例放到教研组网页上,让全校的教师及学生家长参与评述。

第四步:撰写教研报告。由执教者综合教研会上的资料及网络上的评述资料进行汇总整理,撰写教研报告,并交由教研组长。教研组长将每份教研报告整理成册,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料,供教师们学习交流,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4]方亮辉、赵培敏编著.小学语文教例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2):3-6

[2][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9篇

【评析著作】荣维东著《交际语境写作》,语文出版社,2016年4月版。

【原文摘要】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中,面向明确或潜在读者,构造书面语篇进行的表达和交流活动。任何写作都面临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写作时,作者要揣摩语境要素,设想读者的需求和已有知识,根据写作目的选择话题,并对文章的结构、体式、语言以及内容详略等进行安排。写作时的话题、角色、读者、目的等语境要素决定语篇的内容和形式。

荣维东的这本书是近年来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研究领域具有理论突破性的著作,有可能会带来写作教学的整体转向,对写作课程的构建、写作教学的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在以下三方面的贡献是很明显的。

一、指出“交H语境写作”是写作教学新方向

作者首先辨析了“作文”“习作”“说话”“写作”“创作”等概念,追问写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写作实质上是一种书面表达和交流活动,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应付生活需要的书面交流技能。”①既然写作的本质是为了“应付生活需要”,那么传统写作教学中的“虚假写作”,就应该被摒弃。作者认为,我国写作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交际语境缺失。因此,我国的写作课程需要基于生活交际取向进行变革,向真实或模拟真实交际语境的写作全面回归。

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写作教学理论的三大范式,并揭示了写作教学向交际语境写作转向。写作教学理论发展存在着三种范式:传统的关注写作结果为主的“文章中心”写作,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关注写作过程为主的“作者中心写作”,当代关注写作真实情境、动机和社会功能的“读者中心”的写作。在分析了三种范式的优势与不足后,作者明确指出:交际语境写作是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建构一种基于交流取向兼顾整合过程和文章的中国当作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实现我国的写作教育由结果写作向过程写作、交流写作的转型,可能是我国作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

我国的作文教学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与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是分不开的。只是在写作教学的局部、细部修修改改,不从根本上加以探讨,是难以真正突破写作教学的困境,取得写作教学的实质性突破的。荣维东从追问写作的本质开始,进而探讨写作的范式转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在理论探讨上是有力度的。范式研究不同于模式研究,模式研究只是解决具体的教学的操作过程问题,而范式研究则要解决长时期大时段、大空间大范围、根本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荣维东对写作本质的追问、对写作教学范式研究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他所指出的交际语境写作的方向,对写作教学的范式转型是有力的理论指导。

二、阐释基于交际语境的语篇写作的原理机制

新理论、新视角、新概念的引入与创造是解决学术问题、取得理论突破的重要手段。《交际语境写作》中广泛运用语用学、语境学、语篇学等相关学科新的理论成果,研究并阐释了基于交际语境的语篇写作的原理机制。在对写作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时,荣维东认为有必要采用一个新的概念,即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在论述了语境、语篇与语文的关系后,他提出:语文即研究语境与语篇互动生成规律的学科。在此基础上提出“写作即特定语境中的语篇建构”的新观点。

根据写作者所面对的写作交际要素,将语境要素和语篇形态放在一起,作者构建了“交际语境写作模型”,并以此来揭示交际语境写作的原理。用一句话概括交际语境写作的原理就是:读者、目的、角色、话题等语境要素决定着语篇的内容和形式。这个交际语境写作模型为交际语境写作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而且有助于指导基于交际语境理论的写作与写作教学实践。

从交际语境写作的视角,作者对交际语境写作的六要素:读者、作者、目的、话题、文本和表达进行了新的阐释,即读者,从被动接受者到文本潜在塑造者;作者是特定语境中的书语示意人;目的是作者通过语篇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话题是写作对话的材料、场域与情境;文体是书面交流模板;表达要选择合乎语境的言语形式。正是因为交际语境写作新视角的介入,写作的六要素被重新打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不仅让人获得了对这些熟悉概念的新认识,而且可以指导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有效地展开。

三、阐述基于交际语境理论的交际语境写作策略

情境教学理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作坊 学术英语写作 主导――主体 建构 支架式教学

一、工作坊内涵

工作坊(workshop),也称专题研习工作坊,最初是指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如今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1]该模式建立在师生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教学中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参与和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载体,国外的互动教学历时已久,学科涉及广泛,经验丰富;而我国开展较晚,经验不足。由于工作坊很好地契合了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综合素养培养的需要,因此受到学界的青睐与推崇。

二、工作坊的理据背景

1、团体动力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温勒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试验》中首次指出:“团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分析单位,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其成员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被组织到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系统之中。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看构成团体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来的团体,其个体成员动机与团体目标几乎混为一体,所以,一般来说,通过引起社会团体变化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2]工作坊模式的实践属性决定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参与,团体动力学所描述的团体系统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参与的形式。

2、EAP理论

学术英语写作(EAW)是学术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Writing)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EAP又可分为EGAP和ESAP两类,其中前者指普通学术英语,后者指专门用途学术英语。学术英语是指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有学术语境特点的英语教学,是“把重点放在学术环境中某一特定群体的交流需求和行为上而进行的教学,……是基于对某一学科认知、社会和语言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3]从定义中可以推断出学术英语写作是以真实性原则和交际性原则为背景:即无论从师者的层面还是习得者的层面,真实语料的研读与分析加上真实任务的完成贯穿于学术英语写作的整个流程。而真实性的体现需要实践性理念与实践性环境的有力支持,工作坊模式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它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理论。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创设与合作学习,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结构的过程,学习是在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达到个人对新知识的理解。[4]定义中的外界即是指合作学习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由此可以看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工作坊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工作坊运作模式

1、构建前卫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师授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诞生,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愈来愈受到重视。根据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中国学者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5]研究生学术英语工作坊的运作正是依据此理念构建并展开的。具体模式如下:[6]

图表 1主导―主体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工作坊模式

2、教学设计

(1)构建目标

经过多方协商与讨论,X大学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定位为学术英语写作,目的是满足该校研究生完成学业的要求:①用英语在国际期刊上②写出规范的中文期刊所要求的英文摘要。

(2)构建内容

学术英语写作以真实的交际任务为依托,针对教学目的,该课程的内容架构确立为:①学术论文各组成部分诸如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摘要及各组成部分语言特色的研读与陈述;②摘要改写;③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④期刊论文的格式要求。

(3)构建手段

根据X校研究生的入校成绩及学习特点,为保证研究生建构过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工作坊模式下的学术英语写作采取师授、师助+互动(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设计、组织教学的地位和学生主体自我建构的理念。所谓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所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如同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支架式教学由五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4)具体操作

材料准备:任何写作都是以阅读为基础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也不例外。学生被要求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利用数据库检索与本专业相关的优秀的期刊学术论文,并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每人选择出8-10篇以备工作坊使用。

搭脚手架进入情境:教师的授课要采用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方式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授课内容要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并展开,并且在课程的行进中以问答的方式一对一或一对组地引导学生思考。其次,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学术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写作模型及其语言特色。

独立探索与协作:教师案例分析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学生以手中的论文为范本,以小组为单位(通常由6-7人组成),积极展开论文各组成部分的研讨,并对比自己手中的论文和教师案例所涉各组成部分模型的异同。各组商议之后,组长汇总意见,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报告结果,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还可以提出异议。课后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共商的协作学习――追加任务:即每位同学利用自己手中的范本拍摄一段视频,分工陈述或评论写作各部分的模型和语言特色,其中要加载PPT展示,目的是进一步监督学生的建构过程并强化建构效果。

摘要的写作建构安排在论文各组成部分之后。原因是摘要的写作要以各部分为基础。由于第一学期研究生还没有开题,摘要改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任务,但同时允许实写(有些导师布置了研究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互动研讨与陈述,摘要的写作建构由学生自主完成。

根据X校的研究生英语课时安排,期刊论文写作安排在第二个学期。论文的写作流程遵循这样的模式:研究生论文第一次提交、教师第一次反馈+研究生论文第二次提交、教师第二次反馈+研究生论文第三次提交、教师(包括外籍教师)第三次反馈++修改。从该模式可以看出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是研究生独立探索与师生协作的结果。并且在该过程中按照发表的要求,融入期刊论文格式建构项目,其中包括题目撰写、引用、图表和参考文献等。

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其效果评价的多元化。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互动教学的目标需求,工作坊模式下的教学学生参与的环节多,因此形成性评价更客观、更具有连续性。无论在论文结构的建构阶段,还是期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阶段形成性评价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同时融入教师的笔评和师生共同参与的口评。除此之外,网络评价和小组自评与互评也在形成之中。

四、工作坊模式下的学术英语写作效果分析

1、与传统学术写作的比较

传统的学术写作教学实际上也含有互动的因素,但局限性大,多为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而工作坊模式把这种互动扩展到生生之间,因此学生的协作精神、自我建构能力和自信心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且教师在课程互动的各个环节起主导作用,这是传统教学所不及的。

2、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罗杰斯认为:“适度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 [7]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已是当下高等教育所承载的使命。适度的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如何提供?工作坊模式下的学术英语写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体现着合作学习的含义,即这种合作不是顺从、妥协和等待而是以独立为基础的相互认同和相互接纳,体现出学习过程个人化和社会化的相互融合。据调查学生普遍认为学术英语写作改善了课堂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心理氛围,使他们能够在更加宽松与和谐的环境下竞争,促进了他们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而创造性正是受到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情绪。Isen在1985年通过实验总结出了正面情绪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假说;我国学者卢家楣等人在2005年通过教学现场实验验证了正面情绪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假说。因此工作坊模式所创造的良好氛围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激发与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3、面临的问题

如何构建语言教师与指导教师之间稳固而有效的链接,是当下面临的问题。语言教师负责英语学术论文的结构问题、语言应用问题以及把关论文出版的格式要求。但语言毕竟是信息的载体,学术论文信息的可行性、真实性以及逻辑上的正确性等都需要指导教师的鉴定与评判。因此工作坊模式下如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就成了研究生学术英语论文成功发表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楚莺.基于工作坊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6):113-114.

[2]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研究, 2011, (8):29-30.

[3]张晓君.英国EAP教学发展对公外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的启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1):152.

[4] [5] [6]吴疆.现代教育技术教程(二级)(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7]张娟娟.行业英语学习新探索―团队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3)126.

上一篇:美学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素描学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