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0:45:43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这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特长的形成。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且根据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坚持“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的教学思想。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领路人,教师的义务是帮助学生学习,但最终学习的中心还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指导必须建立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对生物的热情

1.改进教学方法

老师可以充分结合生物学的理论内容,联系生活中相关的生物现象,多多开展户外课堂,将学生从苦闷的课堂带出去,走进大自然,真正认识生命的本质与活力。如生物的进化过程往往是以化蛹成蝶为例来讲解的,但单单是在课本上讲蝴蝶经过卵期、幼虫期、蛹期到成虫期的过程,学生仅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样的过程,很难明白进化的真谛,而化蛹成蝶的过程在自然界又是极其常见的,如果老师能够带着学生到大自然里寻找蝴蝶破蛹而出的足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进化的真正意义,更能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热情。

2.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中职学生多数是些活泼好动的青少年,生活态度散漫,漠视纪律是他们的常态,针对学生违纪现象,传统的处理手段是通告批评、劳力处罚,这对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只会激发其逆反心理,教育效果不明显。所以,在新型的教育方案中,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应该多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打情感牌,找出学生心理脆弱的防线,与学生进行深入的真心的交谈,和学生做朋友,亦师亦友,才能真正为学生解除困惑,帮助学生走向正道。

三、开展实验课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生不仅要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应用科学探究思维去探究生物的奥妙。所以开设实验课堂,让学生动手实验,检验理论的真实性,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有效途径,如开设蛋白质的检测实验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改进教学实验,多方面考虑能够使实验达到相同效果的实验途径,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主动思考。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在中职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要适合学科特点,通过计算机以视频、音频、图片、实物展示等方式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使复杂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时,花粉的萌发过程和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可以用多媒体通过动态、形象的画面演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就能很容易地描述出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花的变化。又如,在讲“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时,有的教师利用Flash软件,绘制出胶体颗粒的双导电结构,设置好阳离子的交换过程,通过音像和动态的画面、文字,再加上计算机的缩放和转换功能,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原本抽象的问题也随之变得直观、具体,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1.2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演示生物学过程

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压缩教学空间,演示生物学中的一些抽象、复杂的过程,并分解这些复杂的教学信息,使认知过程由艰难变得容易,提供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例如,讲“减数分裂”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把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展现出来,特别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过程,通过动态显示,使学生获得准确、清晰的概念,突破教学难点。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生物学过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2.1频繁滥用,与教学内容的要求不符

中职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看得懂,或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或已经通过社会实践、生活经验具备了的,或只需教师简单指导便可以融会贯通的,这些知识是不需要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的。

2.2媒体信息过多,课堂容量过大

有些教师的课件,信息过多,课堂容量过大,导致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念,学生抄,课堂效果明显大打折扣。上课时学生只看屏幕就已应接不暇了,根本顾不上书本上的插图等内容,再加上屏幕换页速度快、视听效果等分散了学生的部分注意力,学生来不及记笔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3界面制作花哨,质量不高

有的教师的课件插入了大量的动画、声音和图片,这虽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但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身心疲倦。而且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学生分不出哪是重点,更容易走神,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上来。2.4 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板书有的教师认为,所讲的知识点已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所以不用再板书,这样虽然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出现在屏幕上的内容很快闪过,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对整节课的内容也就掌握不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根据教学课型、内容选择多媒体

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使多媒体恰当地为教学服务,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所授的课型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

3.2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由于自身专业限制,很多教师在课件制作的技能上有待提高,52%的教师认为要花费比传统教学多达数倍的时间进行多媒体教学备课。另外,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中职发展,使中职学校的学生数量日渐增多,但师资力量却相对薄弱,使得教师的周课时数较多,一般每周15至18节,备课时间较少,再加上自身水平有限,多媒体教学的特有效果并没有发挥出来,因此这些教师并不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而且,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仅仅是将课本文字变成了投影内容,或直接从网上下载来用,使多媒体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好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不仅能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且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因材施教。因此,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也是目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中职学校领导应该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开办课件制作培训班,并鼓励教师利用一些半成品制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且方便操作的多媒体课件,让教师对课件制作重拾信心,使更多师生感受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3.3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对展示的教学内容讲解得不够详细,很少甚至没有板书,而大多数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教学,对整堂课都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太适应。因此,建议教师把多媒体与讲授传统板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分析中职生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的实际,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并使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与中职生物学科的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获得最佳的效果。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 化学教学 新策略 教学质量

一、目前中职学校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招生的学生现状:当今天中职学校招收的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中学几乎只学了一年最基础的化学,基础较差,极简单的分子式及推导水平低。大部分学生学习自学性散漫,学习意志力不强,但喜好动手操作。中职学生的教育方向就是倾向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化学教材应选取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

(二)目前中职化学教材存在的问题:中职化学教材选取内容基本很深奥,抽像、复杂推导多,实用性,操作性不强,严重与生活脱节,分子公式过于复杂,学生不易记,难于理解,推算困难等诸多问题,没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学校在选取教材时过于深,少数选择的本科教材,所以给中职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难度。

(三)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中职化学教学缺乏很生动直观实用的课件,化学实验操作的指导光盘,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枝粉笔来表述复杂的化学结构以及分子结构,学生难以记忆和理解,不少老师运用计算机能力不强,或嫌麻烦,夹本教材就完成一节课,难以把化学物品反应变化过程展示出来,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是目前中职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状况,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交流继续学习,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注重教师个人魅力

第一、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场所, 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和组织学生,首先教学应提升个人语言品位和口才如悬河,注重整个课堂气氛的灵动,洋溢着学术讨论氛围,弥漫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气息。第二、在课堂中运用幽默是一名优秀老师的特质,用幽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化学知识概念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打破枯燥局面,让学生轻松接受知识、提高操作能力。 第三、注重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展他们思维,注重与学生互动,栽培学生智慧的心苗, 反复操练谙熟化学反应过程,让课堂焕发智慧之光。第四、设计情景课堂,把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与化学有关的物体罗例出来,制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比如:如何巧地清洗衣服中的污渍,油渍?如何发酵馒头?苏打水的化学成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从第一堂化学课开始,关注化学绪论

在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学生们总是睁大眼睛,凝心净气地听老师讲课,对这门有点奥妙的课程总是充满向往,但心里有些许茫然,想了解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学了有什么用,甚至对就业后在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中职化学老师必须把第一堂课设计好,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良好习惯。老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如何让一堂化学课奇妙而生动。中职化学老师不应该忽略化学绪论它涵盖了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内容,学生实验操作指南,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绪论其实是对化学学科的精彩采撷,介绍化学知识的框架,化学与生活,生命,工业,医药方面的作用。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中职化学教学几乎只开一年,在一年中要学到内容广泛的化学知识,中职教师应好好地钻研教材,删节内容,主要讲一些重点,少而精,重点突出,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材施教,组织有效的化学实验操作,由易到深。注重各章节的衔接。运用PPT课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实验实习操作过程的展示,有些重要细节可以重复播放,经过老师反复提示,学生在实际动手实验过程中,就知道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总结以及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这样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力:

沃勒说过:“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是才智”,中职教学工作者首要的教学任务是让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让学生学习过程轻松地“领悟”,是对中职化学教师的挑战,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五)中职基础化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辅助教学:

在中职化学教材里理论和实验较多,但与生活中的联系实例极少,内容枯燥与生活几乎脱节,不容易引起学生对此科的学习兴趣。中职化学教师在上课中应多举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讨论重庆人喜欢吃的制作豆花的盐卤水的化学成分,石膏(硫酸), 盐卤(氯化), 盐露(酸味剂),食盐卤(氯化),山海胶(天然豆胶+海藻胶),豆花粉(酸味+硫酸+淀粉),豆花是重庆及四川家喻户晓的一种美食,因此在讨论时学习气氛一定浓厚,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就是为生活服务,为就业为目的的,让生活更美好。还可以讨论香烟中的化学成分:脂肪烃、芳香烃、萜类化合物、羰基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有机酸、氮杂环化合物、N-亚硝胺、金属元素。可以通过讨论和演讲的方式来分析香烟中的化学成分,让学生自主地指出香烟哪些成分具有对人体的危害性。即学习了化学知识,又知晓了香烟对危害。

目前中职化学老师在教学中会遇到林林总总问题,我们必须要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以适应当前情况,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思考,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做好教学科研,汲取优秀教学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三化学复习探究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本学期教科室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带领下,为扎实开展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推进"教育发展、科研先行"的指导思

想,教科室在教务室及相关处室的配合下,开展了许多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完善教科研制度,落实教研常规

1.为规范教师个人备课,规范课堂教学程序,规范评课环节,为进一步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我们印发了东胜区第五小学教师业务手册及考评参考标准,以此为依据,完善教科研制度。

2.本学期平时在教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要求每个教研组每星期活动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主持人,采用"个人钻研、集体讨论、深化吸收,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以点带面,使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去。通过听课、学习、交流、指导,促进新老教师共同提高。

3.在教学常规检查中,行政领导、环节干部、教研组长都能按时按点进行推门课活动,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按月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抽查,并且及时的对存在问题进行反馈,有效督促了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监管力度。

二、落实培训研修,提升师生素养

1.抓实教师培训研修工作。本学期派出了曹海燕、冯雪等老师到康巴什学习,数学组老师参加了第五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等活动。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继续提升教师教育研修工作,鼓励教师撰写教育随笔、故事、案例等文章,鼓励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每月进行一次研修情况督查。

3.继续提升教师研课备课水平,继续利用每周二下午进行跨年级组二次备课,再利用每周四下午放学时间进行集体评课最终形成优质教案存档。

三、组织各种活动,强化教研行为

1.组织全员参加"总分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研工作迅速升温,研究学习氛围浓厚。教师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教研组集体讨论导学案,大家互评互学,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每位教师听课达20余节,教研气氛空前高涨。校长、主任坚持听好每一节课,密切关注着课堂、关注比赛。全校教师的听评课活动已形成常规,大多老师的听课都达20余节。各个教研组都认真组织了评课,对讲课的老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2.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普通话和钢笔字基本功训练。成功举办了塔拉壕小学教师普通话竞赛,将钢笔字纳为月常规考评项目,有效促进了教师们基本功的提升。

纵观一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在广大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集体研究的氛围有待提高;教师要多动笔及时把课堂中或学习中的收获与问题形成文字材料等等。新一年里,我们将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迎难而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大力开展教育创新,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二)

穆朝君

15-16 学年第二学期各项工作已接近尾声,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现将本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期初召开各年级备课组长会议

第一周周四下午 5:10 ,在综合楼三楼会议室,由郝主任主持召开 15-16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备课组长会议。会上,郝主任就本学期备课组长如何领导本备课组老师进行备课作了深入细致的讲解,郝主任分别从备教材、备考纲、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等方面作了明确具体的说明,希望各备课组长积极履行职责,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认认真真把课备好。杨校长还就高三级各备课组如何利用本学期仅有的 100 天时间怎样备好课提高二轮复习质量作了明确要求。

二、召开 2016 届高三高考 100 天誓师大会

第一周周末下午 2:30 ,由教务处和教科室组织高三级全体师生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召开 2016 届高三高考 100 天誓师大会。会上,杨校长分别从调整心理、夯实基础、讲求方法、强化训练、补救弱点、张弛有度六个方面对全校高三级同学作了精彩的励志讲话。本届誓师大会,大方县分管教育的黄洪江副县长亲临会场并作精彩发言,会后还与高三级全体师生参加了高考 100 天冲刺跑步。大会由教科室副主任穆朝君主持,全校所有行政领导参加了本届誓师大会并与高三级全体师生一同参加了高考 100 天冲刺跑步。

三、学期初召开各学科教研组长会议

第二周周五下午 5:10 ,在综合楼三楼会议室,由郝主任主持召开 15-16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教研组长会议。会上,郝主任就本学期教学常规工作中的教案、作业及其检查要求向各教研组长作了详细通报,就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具体负责的工作向各教研组长作了详尽说明,其中,教研组长的职责之一就是深入本组教师课堂教学听课,并进行课堂教学问题诊断,然后将问题变为课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随后,教科室穆朝君副主任就"教研研什么、怎么研"向各教研组长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还就大方一中《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征求了各位教研组长的意见和建议。

在本次教研组长会上,穆主任还就上学期各教研组开展"启动式目标教学法"校本课题实验的开展及检查情况向各教研组长作了通报,要求本学期各教研组长以《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为范本继续组织和开展好"启动式目标教学法"校本课题实验研究。

四、撰写市联考诊断分析及整改报告交县教育局教研室

第二周周四下午,按教育局要求,教科室撰写 2016 届高三毕节市第一次联考诊断分析及整改报告交教育局。通过召开高三年级备课组长会议,对此次考试进行全面分析,确诊出此次考试失败的具体原因。

五、完成 2016 届高三高考 100 天誓师大会暨学科考点精准复习及增分技能技巧专题讲座

从第一周周末下午 2:30 高三级全体师生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召开 2016 届高三高考 100 天誓师大会结束开始,到第二周周四晚上 8:30 ,为期一周的学科考点精准复习及增分技能技巧专题讲座圆满完成。本届高三文、理科学生共接受专题培训 9 场,参培学生 1000 余人。

六、举行"大方一中教学能手培养工程"汇报课

根据教务处、教科室工作安排,从第三周开始到第四周结束,将举行大方一中教学能手培养工程汇报课活动。文科组将继上学期孙艳、王婷之后由徐玉梅、李静辉、李璐、周莎、邹绍先、郝晓玫、黎万成上汇报课,理科组将继上学期蒙妍、徐敬之后由饶贵华、跃、彭敬芳、龚正琴、王美淑、杨倩上汇报课。第四周周五下午第二节课时间,李静辉老师已在高一( 10 )班完成汇报课任务,郝利祥主任、穆朝君、刘宁副主任等到场聆听。

七、召开本学期第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

第三周周四晚上 7:30 ,由教科室穆朝君副主任主持召开的本学期第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在科技楼四楼如期举行。根据上期学生评教中暴露出的问题,教科室有针对性地从教师课堂教学、班级学生学习、学校考试管理、学生评教建议等几个方面设计了问卷调查表,本次座谈会上,每一名学生代表都仔细认真进行了填写。本次学生代表座谈会的详细信息将单独反馈校长室和教务处。

八、上报学科工作室带头人及成员申报表到教育局教研室

第四周周五,上报学科工作室带头人及成员申报表到教育局教研室。本次我校共有 12 位老师申报学科工作室带头人,设计学科 10 个,其中申报数学学科工作室 2 个,化学学科工作室 2 个。有 56 位教师申报学科工作室成员,其中数学组申报人数最多,有 11 人申报。

九、检查教师教案、作业登记情况并提出整改措施

第五周,教科室提取教务处李春梅老师检查教师教案、作业登记情况进行筛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本次教案和作业检查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 、部分教师在教案中,没有明确写出三维目标或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2 、一些教师未写课后反思或反思过于程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反思教学得失的作用;

3 、有的学科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过于简单,个别教师只写一个"查"字;有的教师只写一个日脚;有的教师在一篇作业上只打一个大钩,没有逐题进行仔细批改,马虎了事;

4 、有的教师作业布置量较大,有的教师作业类型比较单一,只有选择题,而无其他类型的题目。

针对上述教案和作业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教科室提出以下整改措施并将于第六周对照相应学科教师逐一整改:

( 1 )要求所有年轻任课教师教案必须有明确的三维目标,有教学重点和难点,有教学后的反思且反思不能程式化,必须一课一思,反思要因课而异,不能雷同。

( 2 )作业布置必须适量,有层次和梯度,要求全批全改,不能只批日期,只写等次或一篇作业只打一个钩,必须有逐题批改的标记,每次作业后有批改日期,作业前标记有等次或分数。

( 3 )语文学科周记和学生读书笔记不能算作文,英语学科听写不能算作业。

( 4 )学生在辅导资料上认真完成且经老师认真批改过的练习,可视为该科作业。

为规范教师教案,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积极撰写优秀教案,使教师教学依规依矩,同时也为促进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教科室特对教师撰写教案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召开高三年级任课教师会,通报联考成绩,整改薄弱学科

3 月 31 日 ,学校紧急召开高三年级组任课教师会,了解各学科复习进度,明确要求各学科必须统一进度,并于省适应性考试前完成至少 6 个专题复习。

要求学科备课组长组织本学科老师对第二次联考的试题及考试成绩进行逐一分析,找出得失分原因、拿出处理办法及具体落实方案,同时撰写质量分析报告交学校教务处备案。

针对数学、生物、英语、历史等学科学生失分较多,临界生人数相对集中的具体情况,对临界生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高三级各位任课教师必须以班主任提供的一、二本临界生名单全力以赴做好对应辅导。

担任培优辅导任务的文、理科老师,要在紧张的二轮复习中,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对接受培优辅导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重点辅导,保证高分段学生数能在第一、二次联考成绩基础上有较大突破。

十一、召开高一、高二正、副班长座谈会

4 月 7 日 晚上 7:30 分,教科室在科技楼四楼会议室准时组织召开 15-16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高二级第一次正、副班长座谈会。座谈会将了解到的教师教学情况、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班级管理情况等相关信息专门呈报校长室。

十二、补推我校 4 名县级名师候选人到教育局师训办

4 月 8 日 ,教科室通过严格审查,补推我校曹鹏、王静、刘兰、陈天菊四位老师作为大方县名师候选人上报教育局师训办。加上之前申报的刘宁老师,至此,我校 2016 年共有五位老师申报县级名师评选。

十三、对课堂教学有问题教师的课堂进行诊断

4 月 13 、 14 日星期三星期四两天,教科室、教务处联合对我校本学期学生反映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听课和分析诊断,课后除了与上课老师进行交流和提出整改意见外,还专门将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整理呈报校长室。

十四、参加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并检查试卷使用情况

5-8 周,教科室、教务处集中到高三政治、语文等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主要就学科二轮复习的专题开展、复习进度、试卷使用、备课组要求等情况进行了解和帮助解决问题。此外,教科室还到班级学生中了解学科复习的详细情况。学生反映,个别高三老师不管纪律只顾讲题,少数老师节节课都只会一张试卷一张试卷的讲,不善于联系教材知识内容、考纲和高考考点,学生收效很低。对此,教科室已找相关老师谈话和提出整改意见。高三政治组提出要印时政热点资料的问题,教务处已予以应允。关于试卷的处理问题,教科室明确要求各备课组要有所取舍,不能逐一讲评,为此,各备课组必须先行研究哪些讲,哪些不讲,统一进度和要求。

十五、修改大方一中教师工作评价量化管理方案

5-8 周,根据校长室工作安排,教科室将《大方一中教师工作评价量化管理方案》中"能"和"绩"工作评价量化管理部分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期《大方一中教师工作评价量化管理方案》进一步科学合理。修订后的工作评价量化管理方案将在教师 QQ 群进行公示。

十六、审查政史地教研组 2016 年校本培训方案及主讲教师课题

4 月 21 日 星期四,教科室分管政史地教研组教研工作的科室领导对三个教研组 2016 年的校本培训方案及主讲教师课题进行了仔细审查,通过与教研组教师协商讨论,将地理教研组教师的主讲课题由原来的"教育课题研究"改为"‘五字教学法’在工农业生产教学中的应用","目标教学法的运用"改为"高中地理目标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探究","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改为"高中三年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培养".同时增加了" 高中地理问题教学模式探索"培训课题。历史和政治教研组的主讲课题在教科室的建议和指导下主讲课题也作了相应修改。修改前后的课题进行对比发现,修改后的课题更接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而一些修改前的主讲课题比较宽泛,而且大而空,对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帮助往往不大。

十七、参加高三数学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并检查试卷使用情况

4 月 22 日 星期五下午,教科室、教务处主要领导集中到高三数学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听取了高三数学备课组长薛茂老师对第五次周考的总体情况汇报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该组各位评卷老师就自己所评的小题得失分、得失分率、存在的问题等一一作了汇报。在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中,各位高三数学老师发言积极,各自谈了个人方面的整改打算,许多意见和建议十分中肯。在总结此次集体备课活动时,教科室穆主任和教务处郝主任分别就高三数学组备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优势、不足以及剩下 40 多天如何努力、如何避免学生重复出现错误、如何用好试卷等作了指导性发言。对数学组提出的印刷 2-3 套整合试卷的问题,教务处一一应允。

十八、组织参与高一高二期中考试考务工作

4 月 26 日 星期二至 4 月 30 日 星期五,我校高一高二举行 15-16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教务处教科室各位领导均组织参与五场以上考务工作。考试期间,高三级正常上课,高一高二高三晚自习照常进行。本次期中考试监考教师出现的主要问题有:

1 、个别监考教师不知道自己有监考任务,监考时未到场,教务处临时安排备用监考教师顶替;

2 、极少数监考教师不守时,有的监考教师不是提前 10 分钟到试卷室领试卷,而是只差一、二分钟了才急匆匆到试卷室领试卷;

3 、个别监考教师监考迟到。

十九、审查落实和上报我校申报 2016 年春大方县教师培训主讲教师名单

根据教育局师训办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校际交流,充分发挥我校特级教师、各级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各类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经教师个人申请,教科室把关和审查,决定推荐上报我校下列学科教师为 2016 年春季学期大方县送培活动主讲教师:

数学科:刘 宁

英语科:杜宪利、刘江、王静

物理科:杨继勇、张忠鸣

地理科:穆朝君

信息技术科:肖艳

化学科:郝利祥

二十、对我校 2016 年参加贵州省教科院论文评选参赛教师论文进行诊断分析

经教科室宣传动员,根据教师自愿参赛的原则,今年,我校组织了部分教师参加贵州省教科院 2016 年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工作。截止上周末,教科室共收到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课堂教学设计总计 42 篇,其中,教育教学论文 26 篇,教学设计 16 篇。教师参赛的教育教学论文中,多数涉及了"启动式目标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6 篇课堂教学设计中,有 5 篇涉及到了"启动式目标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可见,"启动式目标教学法"课题实验自本学期实施以来在我校已深入渗透到大多数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

二十一、组织召开各班学习委员和科代表座谈会

5 月 12 日 星期四晚上 7:30 ,教科室在科技楼四楼会议室主持召开大方一中 15-16 学年第二学期各班第一次学习委员和科代表座谈会。会上,教科室就各班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课堂教学纪律、学生学习状况、早晚自习、班主任班级管理情况、学校考试纪律、学生作习时间等问题向各班学习委员和科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座谈会得到的总体情况大致为:

1 、少部分教师教学不够认真。常常备课不充分,或不能将知识深入浅出向学生讲解和引导其探究,班上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无兴趣;

2 、一些教师上课不管课堂纪律。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打瞌睡、做其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老师都不管或不予制止,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

3 、个别班主任班级管理松散,不能说到做到、令行禁止。对班上出现的许多突出影响了班级纪律的问题一概轻描淡写,口头批评而过;

4 、部分教师的晚自习课堂纪律很差,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正常自习;

5 、有些教师批改作业不及时或不认真,常常出现拖批、漏批或一篇作业只打一个钩的现象。

关于学校考试纪律, 100% 的学生都反对考试作弊,希望监考老师监考认真负责,希望学校严惩作弊学生,端正考风考纪。

二十二、组织召开高一年级任课教师会

5 月 13 日 星期五下午 5:10 ,教科室在综合楼四楼会议室组织召开高一年级任课教师会。会议由教务主任郝利祥主持。会上,高一年级两位年级组长宋世文、罗祥向与会教师分别作了高一年级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汇报。教科室穆朝君、金天华、刘宁三位领导分别就备课、上课及考试质量量化等问题向与会教师作了指导发言。杨校长就高一年级存在的有关问题作了工作指导并对会议作了总结发言。

二十三、参加高二级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

5 月 10 日 周二下午班会课时间,教务处、教科室郝利祥、穆朝君等四位领导在学校学术报告厅全程参与了高二级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会议由高二年级组组长司泰全主持。高二( 14 )班陈明相等 6 位同学在大会上作了学习经验交流发言。

二十四、各备课组计划完成情况检查

5 月 18-20 日,教务处、教科室联合对本学期上半期以来各备课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了抽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备课组按计划完成了备课内容和任务,并如实填写和上交了备课记录。但也有部分备课组不集中认真备课,要么各自为阵、各行其事,要么在备课时间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少部分备课组不及时和认真填写备课记录,此次检查,三个年级各备课组的备课活动记录上交情况如下:(高一英语邱老师请病假,后由刘江老师接任备课组长,故而高一英语只有 3 次)

二十五、深入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5 月 18 日 星期三,教科室教务处深入高一历史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5 月 19 日 星期四,教科室教务处深入高二生物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5 月 20 日 星期五,教科室教务处深入高三语文、数学备课组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二十六、组织我校名优教师开展送培到乡活动

5 月 28 日 星期六下午 1:30-5:00 ,按照大方县教育局师训办的安排,教科室组织我校名优教师穆朝君、陈天菊、王静三位老师分别到六龙、星宿开展送培到乡活动。 我校特级教师穆朝君老师在六龙中学主讲的课题为"中小学教师如何搞教育科研",培训时间为三个小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天菊老师在星宿乡主讲的课题为"做学生心灵健康的引路人", 培训时间为三个小时;县、市级骨干教师王静老师主讲的课题为"教育有悔 -- 教师成长发展之感悟",培训时间为三个小时。此次送培到乡活动,参培中小学教师总计千余人,我校主讲教师完全按照教育局要求尽职尽责和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受到主办单位、承办单位领导及所有参培教师一致好评。

二十七、补报我校两名语文教师作为县名优师资候选人

5 月 27 日 星期五,教科室根据教师本人申请、学校教科室审查等程序,决定推荐我校语文教师省级骨干教师金玉梅老师、语文教师县级名师杜英老师作为第二批县名优师资候选人上报县教育局师训办。

二十八、筛选和调整 2017 届高三任课教师

经教科室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考查,综合各班班长、学习委员和科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反馈信息及学生评教等情况,经过一周的缜密筛查,最后得出初步调整后的 2017 届高三级任课教师名单,于本周末提交校长室审查。本次调整,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八个学科的任课教师,其中英语学科调整幅度最大,地理、政治和化学调整幅度最小。被调整交流的教师主要分三种情况:一种是经调查核实确实不能胜任高三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一种是虽有一定教学能力但学生反映较差、工作未尽职尽责的教师;还有一种主要为年轻女教师,其在高三一学年不能连续任教,有二孩生育计划的年轻教师。本次调整,还涉及到两位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变动,教科室已将变动班主任参考人选提交思政处参考,思政处意见:一位采纳教科室建议,另一位待考查。

二十九、参与数学教研组选拔全县高中数学优质课竞赛选手

本周,数学教研组将选拔产生一名教师参加全县高中数学优质课竞赛,但因报名参赛教师较多,数学教研组组长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教科室了解情况后及时帮助出谋划策,最终使问题与困难得以解决。首先,将参赛的 8 名选手按量化分由高到低淘汰 4 名,剩下 4 名现场赛课,由教科室、教务处会同数学组资深数学老师李世俊校长担任评委,评选产生本次优质课竞赛种子选手。经过星期五上午连续 4 节课的紧张赛课活动,最后推选出袁思群老师参加本次县优质课竞赛活动,圆满完成数学组的推选工作。

一学期来,教科室完全按照学校要求开展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当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力争把学校教科工作做得最好。

2016年 6月 28日

第二学期教科室工作总结(三)

一、工作指导思想

根据县、市学期教科研计划的安排,紧紧围绕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革的中心问题,积极搭建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平台,结合学校的教科研实际,调动全校教职员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广大教职员工"在教研中成长"的理念,乐于教研,勤于教研,善于教研,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1、全员参与,扎实有效开展"以学为中心"教学实践活动

以试点班课堂教学,扩展到到全校的文化课课堂教学,全员参与"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实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模式的教学步骤,再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适当的发挥,先"入模"后"出模".各班的课堂教学从形式上与内容上都要积极向新模式靠拢,做好师生教学新模式的教学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逐步完善新教学模式。配合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学调研进行活动,期中前后各安排一次,期末进行一次总结验收,营造浓厚的课改教学氛围。

2、监督教研组教研活动,促成教研组活动的正常开展

任命一位有责任心、有一定教学水平地教研组长,明确本学期的教学教研任务。不定时对教研组长进行培训,制定并完善各教研组教研组活动计划,保证计划内容的有效性与可实施性。教科室全程跟踪记录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包括教师教研活动的出勤、课堂活动的安排;教师的开课、评课、磨课;教师教学技能的展示等。配合教研组组长深入各教研组,开展教师教学论坛活动,促进教师之间共同成长。

3、定期撰写教学随笔,在"教学反思"中前行

反思的深度决定教学的深度,反思的水平决定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争取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实现自身教学的高妙。反思往往如一股"清新剂",给单调索然的课堂教学注入点点清新,让人感觉到它的奥妙与神奇。本学期共要求每一位家教师撰写4篇教学随笔,从上交的情况来看,内容涉及广泛,数量达到要求,质量较上学期有明显地进步。教师们纷纷感慨:只要继续坚持下去,必然会出现一种教育教学思维的高度。

4、"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教学相生相长

加快青年教师教学的成长速度,开展课堂教学师徒结对活动,发挥学校骨干、三坛、高级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促进年轻教师的不断成长。骨干教师多开展示课,年轻教师多学习揣摩,新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逼一逼自己,多磨一磨自己,多量一量自己,多疑一疑自己,学校创设课堂教学平台中,让教师增加多展示自己,多检验自己的机会。半学期,全校教师共开校级公开课60多节,县级公开课20多节,市级展示评比课10多节,充分发挥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学智慧,备好课,磨好课,上好课,不断地促进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优秀教师不断涌现。

5、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投身各级各种教育教学培训

根据省市县的各级培训安排,本学期,我校教师共有23位参加90学时培训,13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树立"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教学观念,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增添教师的教育教学储备,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教科室认真做好报名和审核工作,加强高中段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对口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6、厚积薄发,在各种比赛中检阅自己的教育教学

教学科研是教师教学的生命,教学实践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实践,各种的教育教学比赛都是检验教师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学校建立教育教学的奖励机制,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省市县的各种教育教学评比。半学期来,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案例评选、论文评比活动,参与人数达60多人,分别参与多种的评比,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具体工作开展的成效

1、"学为中心"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学为中心"教研组主题教研,立足学段、学科特点和课堂教学问题,以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要素为切入口,关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兴趣等要素,

全校高一文化课教师"以学为中心"调研,11位教师参与活动;全校高二专业课教师"以学为中心"第二次有效课堂调研,就如何导疑、如何导学、如何导思进行课堂教学,王凭、叶婵慧、伍丽雅3位老师开课;全校高全员"学为中心"汇报课,19位教师演绎了多彩的"有效"教学的课堂。

2、"骨干教师"评比评选成绩显著,5位教师参评,5位教师顺利通过。学校成立"骨干教师评选领导小组",教研组推荐,学校初选,学校开课,参评教师磨课,5位教师脱颖而出。

3、教学论文、课例、微课程、说课等教育教学评比得奖率大幅度提高。张璋老师获全国英语微课比赛特等奖,马艳华5位教师获平阳县中职学科课例评比一、二、三等奖;周欢欢4位教师获平阳县中职学科微课程评比二、三等奖;张璋等7位教师获得温州市文化课、专业课说课比赛一、二等奖;施伟娟等2位教师获平阳县电化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郑荣健28位教师获平阳县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马艳华4位教师获温州市中小学教师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蔡苏群等2位的课题获得县级立项;曾欢欢等2位老师获得平阳县命题比赛一、二等奖。各类获奖率较上学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四、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研组教师教科研意识不够强烈,自我进步意识不高;

2、骨干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方法缺乏合理性,指导时间不够持久;

3、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还未灵活运用,教师缺乏深入的钻研与结合。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科学定位,超前规划

基于办学基础和发展现状,学校在第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的教育发展思路。进得来,即降低入学门槛,敞开校门招生,让有志于学的初中毕业生入校就读。留得住,即严格管理,守住安全底线,确保不出事;加强人文关怀,感动学生及家长。有发展,即坚持因材施教,推行分层分类培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发展。

同时,着眼未来,学校制订了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其关键词是:规范、特色、发展、超越,即规范办学行为,完善管理制度,确定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形成办学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现今,陆河中学基本确立了“以美术学科发展为主导,体育、音乐、传媒、书法等特长专业共同推进”,以“耕读”文化为基础,以客家精神为主体,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共同成长为目标的多元特色高中发展思路,意在“为学生未来奠基,让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满意,致力打造粤东地区特色发展品牌学校”。

二、打造特色,锻造品牌

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特色高中建设,致力打造教育品牌是广东省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的要求,符合国家和广东省教育发展纲要的指导精神。

(一)探索普通高中教育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方向

1. 分层分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大胆拓展育人渠道,全面推行分层分类教学,为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爱好的高中学生提供“菜单式”培养方案,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在重视和加强文化学科教育的同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习兴趣,学校分别开设了美术、体育、音乐和传媒等专业特长班,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现实需要又使学生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发展。

目前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传媒等专业特长班,有600多位学生在特长班一展所长。四年来共培养术科重点本科生74人,本科以上340人,向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知名院校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特长生,专业特长生规模和业绩均稳居粤东地区首位。2015年荣获“全国百强特色中学”的光荣称号。

2. 探索高中与职业学校、电大及初中学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陆河中学依托教育园区的区位优势,通过与县职业技术学校、电视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使高中学生由原来的单一发展转化为多元发展与成才,使高中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有用之材。例如那些不想考高校或对职业技能情有独钟的在读高中生,和无法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却有提高学历要求的高中毕业生,通过推进普高与中职学校的转学及学分互认,加强高中生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与电大继续教育直接接轨这一新途径,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成橛涤幸患贾长或较高学历的社会有用之材。

同时,学校凭借强大的术科师资优势,通过与本县初中学校合作开设美术、体育、音乐(传媒)等兴趣班的方式,延伸和拓展特长教育范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特长,培植高中优秀特色生源,为探索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新模式做出了新的尝试。

(二)构建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

陆河是居于潮汕地区的纯客家县。客家先民们“白天辛勤耕种得温饱,晚上挑灯夜读求上进”的“耕读”文化作为精神支柱,凝结成现今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美好品质和宝贵精神。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他们拥有勇于革命,溯本思源、怀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同时兼具克勤克俭、崇尚文化、聪明好学和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尊师敬老的优良传统。

基于对“耕读”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的理解,学校确立了以“耕读文化”为内核、融合客家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校园文化,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通过继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与“客家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感悟,从而培养思想上进、学习刻苦、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优秀学生。

(三)构建以活动为载体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

陆河中学着力构建了以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目的的文化育德、思想育德、活动育德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

第一,以“中学生形象建设”为切入口,学校逐步形成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队伍网络化、德育工作制度化、德育活动阵地化、德育目标规范化的新格局,建立起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续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立体交叉的德育教育网络。我校于2013年被评为陆河县德育示范学校,是县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基地。

第二,学校坚持“学业与品德并进,立德与树人结合”,提出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的素质教育思路,各类活动异彩纷呈。例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全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敬老院、走进工厂企业、深入农村,让学生体验生活、磨砺意志、激发学习热情、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加强体育卫生、美育和劳技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负责,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此,学校在抓好德育、智育的同时,努力加强体育卫生工作。例如,开展经常性小型多样的学生体育比赛,学生每天至少参加一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现在,乒乓球、田径和女子篮球已经成为我校体育特色项目。

(五)强化教学管理,推进新课程改革

1. 全面推行层级管理责任制

一是以年级组为核心的班级管理责任制,形成“管级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的三级教育管理架构;二是以备课组为核心的教学管理责任制,形成“管科领导-学科(备课)组长-科任”的三级教学管理架构;三是以后勤组为核心的后勤管理责任制,形成“后勤领导-相关组长-工勤人员”的三级后勤管理架构;四是以团委会/德育处主导的“团委会/德育处-学生会-班级/社团”的三级自主管理机制。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这一管理机制下,三个年级共同规划,分级管理;各个部门统一在校长室领导下分工合作,协调联动。

2. 强化常规教学,规范教学行为

学校在《汕尾市教学教研常规》的基础上,制订了《陆河中学教学量化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老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考核的具体要求,使得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为了使教学常规得到进一步落实,学校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随堂听课,及时了解授课教师的作业收改情况和授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老师,促使教学工作的落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加教研教改,倡导以研促教

教研方面,学校提出了“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要求各学科组每学期拟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研课题,力争解决某方面的突出问题。目前学校共承担了部级、省级和市级教育科研和综合改革项目达十多项,项目多、层次高、门类全。

学校要求全体老师参与“四个一”活动,即每周至少听一节课(一学期不少于20节),每学期上一节汇报课,每个月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学校领导也积极深入教学一线,主动参与到分管年级的教研活动中(一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

4. 推进新课程改革

在全面执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按照课程规划,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使选修课程的开出率超过了85%,选课人数大大超出预期。各学科组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积极主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语文、数学、化学、生物、物理、通用技术等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种类繁多,编写精美,深受学生喜爱和兄弟学校好评。

5. 全面落实高考“抓三年”备考策略

我校的高考备考的指导思想是:立足自身,科学应对,超前规划,严格管理,重点突破,全面提高。即全面研究自身情况,正确评估现在位置,在大力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进一步落实“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制定科学的备考方案,提前做好分科、分班及课程规划,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着力突破重本、本科和总入围率三个层次,突出术科优势,争取我校高考水平全面提高。

学校在生源文化基础严重偏低的情况下,连续六年大比例超额完成与县教育局商定的预测目标(按中考成绩结合本地实际测算高考预期目标),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目标,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化学、语文和政治等多个学科的高考有效平均分均列市、县前列,成为陆河县和汕尾市的品牌学科。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

陆河中学教师队伍状况是:年青教师占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高,基础较扎实,但欠缺经验。为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增强队伍凝聚力,学校的主要做法如下。

1. 打造师资队伍

学校专门制定了《陆河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方案》《青蓝工程》和《陆河中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以德育处为范例,学校建立“师徒结对”帮扶成长机制,让有经验的班主任、中层管理者、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做“师傅”,新班主任和新参队老师为“徒弟”,结队帮扶,实行师徒互促、成长“双责”。同时,学校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以新课程为先导,以教学反思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教学实效为目的,多渠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积极有序推进“一、三、五、七、十”教师成长工程(即一年合格、三年成长、五年骨干、七年能手、十年名师)。虽然办学只有八年时间,但现已拥有特级教师1人,市县学科带头人10人,名师6人,市县教坛新秀17人。

2. 加强师德建设

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制订出《陆河中学教师岗位职责》《陆河中学教师道德规范》。学校每学年都要求老师提交师德师风承诺书,还经常利用教师会议进行师德讲评,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3. 完善评价和管理机制

在《陆河中学教师岗位职责》中对学校的各个类型的工作岗位的责、权、利都作了具体的规定。为了配合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我校还制订了《陆河中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对教职工的执行岗位职责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把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晋升、评优和奖金挂钩。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第一篇 “创强”战略部署

行进的基本历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突出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成效显著。

肇庆在2004年成功把德庆县德城镇创建为广东省山区县第一个省教育强镇,2005年成为广东省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在2009年比省定目标提前两年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2010年初,肇庆市委、市政府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出用3年时间,即到2012年实现创建省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并于2010年5月召开全市创强动员大会,吹响了向广东省教育强市目标进军的集结号。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肇庆市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和《肇庆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教育“创强”的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

近三年来,肇庆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式,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教育民生工程与教育“创强”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经济次发达地区加快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成功之路。

前进的指路明灯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出台和实施,为肇庆的发展带来了向上突破的宝贵机遇。肇庆虽然名列珠三角地区主体城市,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而要迅速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潮,确立自己的区域定位,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不可或缺。这就对肇庆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与肇庆的改革发展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有鉴于此,肇庆市进一步增强珠三角主体意识,作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战略决策,并总结出本土化的“创强”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攻坚破难,以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增强肇庆教育的综合实力,全力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肇庆尽快成为名符其实的珠三角城市,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大教育。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化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积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

大投入。2004—2010年,通过市、县财政专项拨款、争取上级支持、银行贷款、社会捐助和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约30亿元,加快实施强师振教工程、示范高中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骨干职校工程、高等教育工程和数字教育工程,打造教育跨越发展新平台。

大整合。大力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建设规范化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

大突破。创新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和学校人事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推行教师岗位全员聘任制,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大跨越。以体制激活教育,以产业拉动教育,以投入支撑教育,以法治规范教育,以科研提升教育,全面提高肇庆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普及程度和教育教学质量。

目标任务:用3年时间,即到2012年底,把肇庆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初步建立起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和谐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中,到2011年底,端州、鼎湖、高要和四会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到2012年底,德庆、封开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县,广宁和怀集50%以上的乡镇创建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

经历的关键节点

近年来,肇庆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教育事业也迈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精心打造出多张亮丽的“教育名片”。

1. 提前两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为破解初中升学率偏低、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偏小、优质学位紧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肇庆市作出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部署。

全市各地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整合优化职教资源、打造骨干职校、推动多元发展、对接市场办学等措施,2005年把肇庆打造成为广东省首个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过去几年,肇庆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平均以20%以上速度增长,目前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达9.9万人,办学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2003年以来,肇庆市多渠道投入资金25亿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安排了3000多亩土地,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51所,新增高中阶段优质学位8.35万个。

全市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09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已达到96.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86.3%,提前两年实现了广东省政府提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2.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肇庆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抓手,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提升地方综合竞争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大事要事来抓。坚持“教育优先、民生至上”的原则,把建设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村级幼儿园建设与教育“创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肇庆市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创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363所,其中完全小学263所,初级中学9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9所,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4.22%。其中端州、鼎湖、四会、高要和肇庆高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00%创建成为规范化学校,基本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有51.64万名中小学生通过教育“创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推进学前教育服务覆盖农村,肇庆市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向农村及山区延伸,2010年,全市100%的乡镇都办起了中心幼儿园,开办率位居全省首位。保障了农村学前幼儿接受有质量学前教育的权利,该市德庆县和怀集县被省定为“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

3. 培养输出近40万技能人才

2005年,肇庆市成为广东省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近年来,肇庆市紧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肇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创新职教发展模式。全市每年有3万多名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能型实用人才,并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实现稳定就业。使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十年来,肇庆共培养输出技能型人才39万多人,为全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和地方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能型人才支持。

在职教基地建设方面,肇庆市委、市政府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大抓职教,大办职教,制定职业教育适度超前发展规划。近几年,在城区用地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划拨职教发展用地3000多亩,多方投入建设资金5.5亿元,新建、扩建了12所职业院校,使全市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扩大到13.23万人,比2003年规模翻了一番。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位置。

为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树立职业教育品牌,肇庆实施了集约发展、提升水平战略,加大扶持基础好、潜力大的职业院校打造品牌学校。

目前,全市有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2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9所,部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3个。全市职业教育优质学位达到70%以上。其中,肇庆市职教公共实训中心是全省首个市级职教公共实训中心。

数说“创强”亮点

26.3亿

2010年以来,肇庆市累计投入教育“创强”资金达26.3亿元。各县(市、区)积极履行“创强”经费投入“以县为主”的工作责任,多形式、多途径筹措资金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创强”工作需要。市政府在本级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创强”的专项投入。近三年来,市本级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3.8亿元,大力支持各地教育“创强”工作。其中,市财政从2010年起到2014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以奖代拨方式对如期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和广东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验收的单位进行奖补。

1.63亿

肇庆市各“创强”乡镇党委、政府在镇级财力普遍比较薄弱的客观条件下,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想方设法用小财政办大民生。通过充分挖掘潜力,积极盘活资产,大力吸引民资、发动社会捐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投入教育强镇创建工作。2010年以来,全市累计发动社会机构及个人为“创强”捐资总额达1.63亿元。

75%

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2010和2011年,肇庆市分别创建省教育强镇28个和30个,连续两年成为全省创建省教育强镇最多的地级市;2011年全市创建省教育强县(市、区)4个,成为全省创建省教育强县(市、区)最多的地级市,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2012年,肇庆市已完成创建省教育强县2个,省教育强镇11个。目前,全市8个县(市、区)中有6个县(市、区)已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县(市、区),占总数的75%;全市104个乡镇(街道)中累计有74个已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占总数的71.2%,其中端州区和四会市实现了省教育强镇100%覆盖。全市教育“创强”工作已达到了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标准。

51.64万

2010年以来,全市共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437幢,新增校舍建筑面积97.20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1274幢,维修(改造)校舍面积189.95万平方米。新添置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和信息化教学设备总值达4.24亿元。目前,全市累计创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363所,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84.22%。全市31所普通高中学校中有部级示范性学校6所,省一级学校5所,市一级学校14所; 3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有部级重点学校7所,省级重点学校9所,优质学位占高中阶段学位总数的83.03%。肇庆市通过教育“创强”,使城乡51.64万名中小学生享受到更加公平、更加均等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

100%

2010年以来,肇庆市举全市之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按时实现了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目标。下一阶段,肇庆市在巩固提高“创强”工作成果的同时,将以推进教育“创强”的决心和魄力,加快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步伐,全力争取在2013年实现省教育强县100%覆盖,在2014年实现省教育强镇100%覆盖,全市规划在2015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二篇 “创强”县区经验

高要:在先行中构建,在探索中前行

位于广东中部、西江中下游,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肇庆市经济发展中心区的高要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高要”和建设“宜居宜商,人文高要”的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落实为主攻方向,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发展年”、“建设年”活动。

高要人文荟萃,英贤辈出。唐代有一代禅宗大师陈希迁,在六祖慧能门下出家 ,在其后的禅宗五家,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传承都渊源于希迁。康有为的学生陈焕章从晚清进士到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任民国议员,他创立了孔教,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孔教学院。作为与高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的高要文化,纵向反映了教育是推动高要经济社会和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力量。

纵深传承,辐射创强成效

前年,记者曾到高要市第二中学进行采访,对该校的高考科学备考进行了探秘式的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肇庆市高要二中高考科学备考解密》),深度解读了该校的信心教育、激励教育的高考备考新理念,高要二中高考连年创辉煌,十年高考,九年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居高要市第一(高要市共四所普通高中)、肇庆市前列,是素质教育下的一朵奇葩。学校这样抓教育,人民满意。

去年年初,记者随部级、省级媒体采访团到高要的一些镇(街)进 行采风式的走访,切身感受到高要教育的宣传,凝聚民心,深入群众,所到之处,都与随行人员发出共同的感叹:高要最漂亮、环境最优美的建筑群在学校!“你看到建设得最漂亮的建筑就是我们的学校!”穿行在乡镇村寨间,如果你要寻找学校,当地群众都会这样骄傲地告诉你。政府这样建学校,人民满意。

去年11月,本刊编辑部再度走进高要,并对高要市委书记冯敏强就教育创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冯敏强说:要把教育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高要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要善于问计于民,多听群众的意见,通过教育创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党政这样办教育,人民满意!

通过教育“创强”,高要的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布局调整,优化整合了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达到了令群众满意的目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校得到了进一步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跃上了新台阶,育人环境得到优化;通过常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信息教学设备等配置,为教学手段迈入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要教育品牌进一步擦亮。

目前,高要已经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全市17个镇(街道)已经有14个镇(街道)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镇,余下的3镇已通过了省教育强镇督前检查,计划于近期接受省的督导验收,验收通过后可实现省教育强镇的100%覆盖,可谓在教育“创强”上,高要先行一步。然而高要并不仅仅满足于在教育优先发展中构建出的高要模式,还积极探索教育“创强”后的路径走向,为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作提前的铺设和部署。教育“创强”只是阶段性的过渡,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才是高要的终极目标。这样大气魄办教育的思路与出路,人民更满意。

问计于民,集民众之智慧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 “举全市之力创教育强市。”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记者在高要市内各镇街、公路两旁的广告牌等,到处都可见教育“创强”的宣传标语。此外,高要还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开设多个“创强”宣传栏,全方位、立体式报道“创强”工作。各镇(街道)也通过采用《致家长一封信》、召开村(居)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对“创强”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等,向群众作广泛深入宣传,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知道创强、人人支持创强”的良好社会氛围。

有了教育创强工作的广泛宣传,就为教育问计于民酝酿了充分且必要的条件。高要全市深入开展“为民办事问民意”活动,围绕教育公平、教育规划、教育发展等民生热点问题,听取群众意见,收集到包括教育“创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等在内的935条意见及建议,并根据这些意见梳理出包括学校布局、学生出行、校园安全等教育问题以及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300多项民生实事,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分解落实责任,明确办结时限。比如,针对群众提出的布局调整后学生出行安全问题,通过建设学生宿舍、增加校园公交车班次、调整公交车线路等方法,切实为并校学生解决交通、生活等实际问题。记者在高要市政府翻阅有关材料时,获悉该项工作也得到了省委、肇庆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在有关高要市开展该项活动的情况报告上批示:“继续探索,不断完善。”肇庆市委书记徐萍华在有关高要开展该项活动的报告上批示:“高要此举有利于凝聚民心民力,促进和谐,望不断深化总结。”

在深入宣传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高要市在中小学布局调整时,按照因地制度、就近入学、群众满意的原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各镇采用先建后撤、分步实施、示范带动等办法,扎实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由于坚持问计于民,集民众之智慧,且政府工作组织得力,措施到位,全市没有一名中小学生因为学校布局调整而失学,收到了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一镇一策”,构建弹性模式

记者走在蛟塘镇教育园区广阔的校园内,仿佛有步入了大学的感觉。青山环抱的园区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校舍格调鲜明,错落有致,布局动静分明;中小学运动场内莘莘学子身姿活跃,幼儿园游乐场上,孩子们欢声笑语地嬉戏玩耍,多么和谐的一幅教育图景!这是高要市在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时采取“一镇一策”中的一个典型经验。

蛟塘镇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蛟塘镇在创建教育强镇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镇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化技术学校和教师村彼此相距较近,容易整合成集聚发展的基础优势,对学校周边用地进行了重新规划,把分隔几所学校的30亩土地全部划拨给学校使用,再在镇中心小学北侧划拨15亩土地重新规划建设镇中心幼儿园。经过科学规划和资源整合,使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化技术学校、中心幼儿园和教师村连成一体成为教育园区。园区内在校学生达3100多人,占全镇学生的87%,使全镇中小学生能够平等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一位家里离镇上有5公里远的王姓家长对记者说:“这么漂亮的学校,而且功能室和仪器设备齐全,都差不多跟城里的一样了,我开始还有所顾忌,后来送孩子到学校来,看到学校后,就安心了,不用再送孩子到大城市读书了。”他还说,他还鼓励邻居、乡亲们送孩子到这里来上学。

高要市各镇根据建设规范化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中小学校的基础条件,在撤并薄弱学校时,根据每个镇的学校分布和学生情况,区别对待,精心谋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因镇制宜”的调整思路,使布局调整工作各具特色。例如金渡镇根据村庄学校分布情况,采取了“片区管理”的模式,将全镇15所校园占地不达标的完全小学全部撤销,异地分片新建覆盖全镇的3所规范化完全小学,分片管理;蛟塘镇采取了“教育园区”的模式,把幼儿园、小学、初中、成人技术学校整合到一起,整合成一个各种教育资源共享的教育园区,初步形成了集约发展优势,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办学规模,使之成为了这个老革命山区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岸、活道、新桥等镇采取了“整合资源”的模式,通过征地或利用地理优势将中心小学与撤并后的初中校园联通,扩大中心小学校园面积和新建校舍,从而扩大办学规模,使这些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丰富内涵,探索前行动力

教育创强后,学校的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又会遇上怎样的瓶颈?学校有了那么好的教学楼、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功能室等,教师的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新一轮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再造出品牌?在高要,记者对这些问题的疑惑得到了解决。

丰富学校发展内涵,将是教育继续前行的动力。高要市以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为动力,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确保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管理队伍培养,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丰富学校发展内涵,努力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大教师队伍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更多的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使教师的素质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按照“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的标准,高度实现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对外教育交流,推动教育发展上新水平。

蛟塘镇蛟塘初级中学:蛟塘初级中学坐落在环境优美、恬静舒适的镇教育园区内,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教育思路,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实践。经过多年校园精神文化的积淀,逐步形成了“文明、守纪、勤奋、向上”的校风,“严谨、务实、博爱、勤耕”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笃行、进取”的学风。近些年,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蒸蒸日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其中获全国、省、市级奖项一百多人次,有六十多篇论文在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奖。借助创省教育强镇的东风,蛟塘初级中学在未来的5年将继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特长的发展创造条件,以崭新的形象一步一步向广东省现代化教育先进学校迈进。

马安初级中学:在南岸街道西南部一个山岗旁,环境优美,山环水绕,绿树如荫,鸟语花香的马安初级中学以“厚德载物,博学求真”为校训,坚持“以生为本,关爱育人”的办学理念,让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现在全体师生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已形成了“尚德、明理、励志、创优”的校风,“关爱、敬业、严谨、高效”的教风,“惜时、乐学、和谐、自信”的学风。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启迪学生心智,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马安中学年年桃李,岁岁芬芳,人才辈出,教育、教学质量高。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有一大批获得国家、省、市、县级的奖励: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共有28人获奖。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人;获全国二等奖3人;获全国三等奖10人;市级一、二、三等奖共23人。学校先后荣获肇庆市“三防”教育先进单位、肇庆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高要市2007年初三毕业班中考质量综合评价一等奖、高要市初中组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第二名、高要市先进学校、高要市“五四”红旗团总支部等荣誉称号。

四会:“创强”瞄准教育现代化

“创强”前,学校的操场是黄泥跑道的,篮球架还是70年代用水泥做的,学校围墙简直是“危墙”,教师上课还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

“创强”后,学校成为了“乡村少年宫”,校园文化浓厚:不仅校园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观,变得美丽优雅,而且设施设备规范先进,如配备了综合电教室、电子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音乐舞蹈室、美术室、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科学探究实验室、语言实验室、标准的塑胶球场等功能场室。

这就是教育“创强”给四会市龙湾学校带来的由表及里的飞跃。2010年,龙湾学校由原来的龙江中学、龙湾小学、南塘小学、江明小学、塘村小学、高崀小学、渔云小学整合组建而成,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以“做好人,读好书”为校训,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教研强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团结、创新、务实、高效”的作风,“从高、从新、从严、从实”的教风,“自信、自学、自律、自强”的学风,“文明、勤奋、守纪、进步”的校风,努力创办成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现代化、规范化学校。

这是四会市一所普通乡镇学校在“创强”前后的变化图景。这样的变化图景是四会市教育“创强”成果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创强”缩影是四会市党委政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质体现。

“‘创强’的目标是教育现代化”。这是四会市党委政府的高度共识。四会市按照规范化学校、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为学校高起点、高配置教育教学设备设施,为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走出了一条在“创强”中“争先”的教育发展之路:在2011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验收的基础上,该市“乘胜追击”,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力争在2014年底前实现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目标。

四会,肇庆的东大门。辖10个镇和3个街道,是中国柑桔之乡、中国玉器之乡,曾六度蝉联“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四度荣膺“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经济发展水平在肇庆处于中上游的位置。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其教育“创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作为岭南最古老的县市之一,四会市正全力推进“岭南文化优雅之城”的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相得益彰。在采访中,四会市教育局局长梁晨说:“我们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得最好。‘创强’,我们就要百分百,就要有超前意识。”这种百分百的“创强”精神与超前意识,充分凸显了四会市教育“创强”的高质量及其“‘创强’的目标是教育现代化”的高标准,体现了四会市不止步于教育“创强”,“乘势而上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共识与追求。

城乡统筹提质:教育强镇百分百

“我们的镇(街)全部创建为教育强镇。”梁局长不无自豪地向我们介绍道。2011年底,四会市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验收,全市13个镇(街)100%通过了省教育强镇验收,成为肇庆首个全部镇(街)完成“创强”工作任务的县级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教育发展水平得以全面提升。这是四会市教育“创强”的最大亮点。为什么四会市能够以如此高的效率与质量完成教育“创强”,实现城乡统筹提质?记者了解到,这与四会市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分工协作与紧密配合是分不开的。

高效全面“创强”的重要前提,是四会市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教育决策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形成教育“创强”合力,有力推进了教育“创强”工作。该市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及“创强办”,组建了“创强”专责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镇(街)的“创强”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创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与各镇(街)政府(办事处)签署了“创强”工作责任书,把“创强”工作列入市对镇(街)的实绩考核内容,建立市政府为主导,镇(街)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力,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强”工作机制,为顺利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值得一提的是,四会市近年来多渠道筹集到5.12亿元“创强”资金,为全面“创强”、升格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

高效全面“创强”的重要保证,是四会市教育“创强”责任明确,分工合理。教育“创强”过程中,四会市明确市、镇(街)两级分工与责任,由市负责校舍、运动场建设和功能室设施设备配备等资金,镇(街)负责校舍维修改造、校园文化建设和图书配备等资金。市、镇(街)两级共同推进教育“创强”,不仅保证了“创强”举措的全面落实,更为重要的是有效调动了镇级党政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全民参与“创强”。

当记者走进下茆镇的龙湾学校与马陂东霖学校进行采访,不仅学校校长给我们介绍得有声有色,而且镇党委书记黄志文对学校的一草一木也是如数家珍,不时结合全镇“创强”情况向我们娓娓道来,足见镇级党委政府对教育“创强”有位有为,自觉自动。

下茆镇位于四会市中部,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素有四会市“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通过教育“创强”,该镇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下茆镇现有完全小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分教点1个,幼儿园2所,乡镇化技术学校1所。镇初级中学和中小学校是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镇中心幼儿园是肇庆市一级幼儿园,镇化技术学校是肇庆市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现在,我们镇的学校非常规范,非常漂亮。‘创强’前可不是这样的,”黄志文接着说,“那时,我们镇的教育软硬件可以说是全市最差的。你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创强’后实实在在的成果。”据记者了解,在教育“创强”过程中,下茆镇可谓是“倾全镇之力,创教育强镇”。其做法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明确责任,现场办公。该镇建立了教育管理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完善了教育管理体制。尤其是,在教育“创强”过程中,镇委书记、镇长几乎每天都深入各校调研及现场办公,镇分管领导每天都到学校现场办公,及时帮助学校解决问题。同时,经常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创建过程中大额资金使用情况及遇到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确保了“创强”工作顺利开展和合法合规;定期召开“创强”有关人员会议,通报工作进度情况,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按期按质完成。二是全面宣传,深入民心。该镇在召开全镇“创强”动员大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在下茆镇主要交通路段竖立了4个大型的“创建教育强镇”广告牌,在全镇主要街道设立了100个“创强”宣传牌,利用广播宣传标语等营造浓厚的“创强”宣传氛围;在镇所有中小学师生中宣传“创强”工作,学校内设置“创强”宣传专栏,加大“创强”宣传力度;召开家长、社会乡贤座谈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把“创强”信息传送到全镇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推动“创强”工作深入民心,在全镇干部群众中掀起一股关注教育、支持“创强”的热潮。三是通盘考虑,全力出击。“创强”前,该镇党委政府认真分析了全镇的教育现状,明确了“创强”工作思路,制定了《下茆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创强”工作有序开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在市政府投资1680万元的基础上,该镇节省了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如停建已经办好手续的镇政府宿舍楼,节约开支,倾全镇之力筹集了1500万元用于全镇各校校园整治、运动场塑胶跑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功能场室以及有关设备设施配置及镇幼儿园的建设。同时,还积极发动港澳同胞和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下茆镇实实在在的教育“创强”行动,使全镇中小学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性发展,全镇教育事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学校大体均衡:规范化学校百分百

教育“创强”,关键是教育发展均衡,学校办学规范。在这一点上,四会市教育“创强”同样可圈可点:四会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100%通过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验收,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两个做法:其一是妥善做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程,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从实际出发,按照“统筹自愿,合理布局,规模办学”的原则,该市因地制宜地把10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撤并为50所。这为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是把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并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加以推进。这就有利于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的高效完成,促进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据统计,四会全市中小学“校安工程”共投入1.86亿元,新建校舍91739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9704平方米,新建围墙 6690米;投入4770多万元,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建设塑胶跑道运动场29个,新建理化生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室、仪器室等功能室共255间,新装课室多媒体电教平台385个,添置图书28.7万册,添置常规教学仪器及信息化教学设备设施一大批。

教育面向现代:信息化教育百分百

在四会市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至深的是四会市的普通乡镇学校都有较为完备的信息化综合教室与电教平台。例如我们实地考察过的下茆镇马陂东霖学校,就既有乡村味道更有现代气息。马陂东霖学校创办于1951年,原是一所侨乡情意浓厚的村办学校,仅有6个教学班。2010年,“创强”中的下茆镇政府投入860多万建设该校,重新规划校园建设,新建设了霖科学楼、标准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以及颂诗亭、读书长廊和生物园,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如今,学校15个教学班全部安装电教平台,同时学校还设有多媒体电教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电脑室、语音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队部室、广播室、聊天室、卫生室、档案室、荣誉室等功能场室,设备设施不仅齐全,而且现代。

据了解,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四会市极为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了城乡一体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该市采取“以市投入为主,统一规划,统一配置,集中采购”的办法,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硬件方面,新建计算机室55间,新增计算机2581台,新建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104个,课室电教平台400个;软件方面,建设了四会教育信息电子政务公开平台、四会市教育信息网和教育资源信息中心。目前,全市中小学校100%接入了互联网,实现了“校校通”,70%以上的教室安装了电教平台,小学四年级起100%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基本实现了教师办公电脑化和课堂教学信息化,有力促进了教育的高质量均衡发展,为教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广宁:突破现实难题,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看肇庆“创强”部署:2011年完成高要、四会、鼎湖、端州四个市(区)“创强”工作;2012年完成德庆、封开“创强”工作;2012年年底,广宁与怀集50%的镇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2013年广宁与怀集70%的镇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两县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县。这一部署,实际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到2012年年底肇庆70%以上的县(市、区)、70%以上的镇实现“创强”,肇庆市达到教育强市验收标准;第二个阶段是到2013年肇庆100%的县(市、区)实现“创强”。

如果将高要、四会、鼎湖、端州视为肇庆“创强”地图中的第一极,德庆、封开视为第二极,那么广宁与怀集则为第三极。整个肇庆“创强”,就是由第一极向第三极推进的过程,也是由易到难的过程。第一极与第二极各个县(市、区)是肇庆“创强”的主体,但第三极的两个县却是“创强”的关键。由肇庆教育“创强”的两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位于第三极的广宁与怀集的“创强”工作,不仅决定了肇庆成为教育强市的时间,而且也是肇庆“创强”工作彻底完成的最后一个环节、最后几个步骤。

既然广宁与怀集的“创强”是全肇庆市“创强”工作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那么,这两个县的“创强”工作面临哪些现实难题,又是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的呢?

以“政府投入+乡镇自筹+减免政策”组合拳,化解投入难题

以广宁以例,该县属革命老区县,经济欠发达。全县共有16个镇。到2012年年底,需要有8个镇创建为教育强镇,实现50%教育强镇覆盖率。到2013年,需要有12个镇创建为教育强镇,实现70%教育强镇覆盖率,全县达到教育强县目标。

到记者采访时,该县的8个镇已完成“创强”工作,按时完成了市规定的“创强”任务。根据广宁县教育局局长廖肇健介绍,这8个镇“创强”的资金总投入为1.2亿元,平均每个镇为1500万元。而记者在该县五和镇采访中了解到,该镇一年镇级可支配财力只有50万元。那么1500万元的“创强”资金是如何解决的呢?据记者了解,该县主要有如下做法:

第一,以县为主,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每镇划拨700至800万元。

该县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持续实施财政支持政策:一方面实施提供启动资金和以奖代补政策,即:县财政为每一个“创强”镇提供启动资金500万元,通过验收之后,人口3万人以上的镇奖励300万元,人口3万人以下的镇奖励200万元。第二方面是积极整合省、市、县三级政府资源支持教育“创强”。如省下拨的规范化学校建设资金、校安工程建设资金,市支持县的“创强”专项资金,县统筹安排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用于教育的资金等,县财政按计划全额划拨支持“创强”工程建设,为各镇“创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第二,镇级自筹,平均每镇自筹资金300多万元。

该县各创强镇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别通过举办校庆、同乡会、联谊会、“创强”晚会等形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该县五和镇把两个电站抵押给带资老板,筹到“创强”资金300多万元。木格镇将镇政府拥有的一块约2500平方米的土地无偿用于新建镇中心幼儿园。宾享镇暂缓购置镇政府公务用车,将买车资金全部用于“创强”,镇政府还腾空一幢干部职工宿舍,用作该镇中心学校教师的工作用房。北市、排沙两镇积极发挥侨乡和革命老区的优势,分别向马来西亚华侨和省军区领导请求支持,共筹得“创强”资金350万元。“创强”两年,全县已“创强”的8个镇共筹到教育“创强”资金2400多万元,平均每镇300多万元。

第三,对教育“创强”工程项目收费实施减免政策。

该县将县直15个相关部门列为教育“创强”成员单位。县政府规定,在县级政府事权范围内,开设绿色通道,对涉及教育“创强”工程的13项项目收费实施减免政策。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县政府《关于减免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建设工程有关收费的通知》,对创建教育强县建设工程实行收费减免政策:工程预算审核费、工程决算审核费、市政配套费、规划测量放线费、消防报批费、环境监测服务费全免;招标服务费、防雷审核、检测、验收等7项收费实施减半收费;“创强”建设工程在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行优先审批。

以上做法,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创强”资金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县级财政资金的迅速到位,加快了乡镇“创强”速度;二是县级财政投入,分为前期启动资金与后期奖励资金两个部分,后期的以奖代补形式,给各“创强”镇注入了强心剂,有效推动了“创强”的进度;三是镇级自筹资金,是“创强”投入的重要辅助部分,有利于各镇结合实际情况,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合力共谋“创强”的局面,在各镇自筹资金的过程中,“创强”的理念、价值与前景,也随之深入人心,形成广泛影响;四是政府各部门为“创强”工程建设项目开绿灯,简化了行政手续,节省了行政经费,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人心,形成了良好气氛,政府与民众的心真正地捆绑在一起。

所以,从投入方面来看,虽然相较于经济发达县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宁县处于不利地位,但该县所采用的“政府投入+乡镇自筹+减免政策”这套组合拳,却激发了山区县教育“创强”的活力。当地政府与社会、与民众齐心协力,冲破种种障碍,化解各类难题,按时达到了“创强”既定目标。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在“创强”过程中政府与人民形成了一种坚韧和团结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成为该县教育发展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要我创强”转变为“我要创强”,化解思想认识难题

教育“创强”属自上而下的行为。和肇庆市其他县区一样,广宁县党委政府在该县教育“创强”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主导作用,扮演了主要角色。像“创强”资金筹集,政府就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但该县党委政府推动“创强”工作的方式,与其他县区有相似之点,也有不同之处。

比如,2010年5月,肇庆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育“创强”动员大会。各个县区也相继召开了教育“创强”大会。但广宁的动员大会却与众不同。该县精心策划了一次“创强”PK会。让全县16个镇的党委书记相聚一堂,公开竞争,申请“创强”名额。各个镇的党委书记在会上陈述所在镇的“创强”条件、基础与优势,介绍“创强”思路与措施,表达“创强”决心。通过这种形式,最后确定了包括螺岗、江屯等在内的8个镇,为第一批“创强”镇。别出心裁的“创强”PK会,提高了各镇领导的思想认识,使大家的思想由“要我创”转变为“我要创”,为“创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记者在广宁采访时,相关工作人员对那次“创强”PK大会的情形仍然记忆犹新、津津乐道。在众人看来,那次“创强”PK大会在该县“创强”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广宁乡镇的教育“创强”不是被动式、应付式“创强”,而是主动式“创强”,是乡镇领导通过激烈竞争争取到的机会。

教育“创强”需要积极的舆论氛围。有时,政府的一些民生工程很难推进,就与舆论工作做得不到位有关。而广宁虽然经济欠发达,“创强”工作面临更多的不利因素,但该县极具创意、众所周知的PK大会,改变了“创强”工程在民众心中的印象。转变了人们“要我创”的思想,让老百姓意识到“此事难得”,从而为“创强”工程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

以“先建后撤+现场说法”方式,化解家长后顾之忧

在投入与思想两方面形成保障的同时,广宁县在“创强”的核心工程布局调整与规范校建设方面也花了很多心思,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广宁属山区县,一些乡镇教学点极为分散,这为撤点并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按照乡镇布局调整后形成“一初中一中心校两至三个教学点”的一般要求,有些乡镇需要合并乡村学校四至五所,撤消教学点近十个。工程量巨大是一个方面,如何让偏远乡村的孩子集中到中心校读书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孩子在教学点上学虽然条件差,但离家近,家长放心。一旦教学点撤消,孩子则需到十几里、几十里外的学校去上学。这样家长就要面对孩子交通安全问题、住宿费与伙食费的问题,增加了家庭的负担等。家长的纠结心思如何解决?这成为决定“创强”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问题。

广宁的做法是,采取“先建设后撤并”的方法,即:各乡镇先将规范化的中心学校建设起来,扩大学校规模,优化学校条件,完善学校功能场室,在镇中心位置上建立起现代化的漂亮的赶超城市水平的新型学校。然后,将较远地区的家长接到中心学校,让他们现场参观,切身感受到中心学校条件的优越,再由相关人员统一作家长思想工作。“现场说法”这一方式,有效地消除了家长心头的顾虑。有些曾经强烈抗拒的家长,最终也同意将孩子送到中心学校读书。

像该县螺岗镇,“创强”后,全镇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并入螺岗学校(中心小学)。该校为了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针对小学生食宿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内部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安装空气热水泵,解决学生使用热水问题;每层楼安装水龙头,方便小学生用水取水;学校食堂供应饭菜做到保质、保量、保温,无限量供应米饭,让学生吃饱吃好;安排学生住宿时让同村的学生住在一起,年龄大的与年龄小的住在一起,实行人性化管理。由于学校管理到位,环境优美,令家长放心,学生安居乐学。不但本镇学生稳定,还吸引了外镇学生来就读,共有南街镇林洞村、潭布镇贝洞村等外镇学生33人转到该校读书。该县江屯镇“创强”撤销了9所小学,保留了4个教学点(一至三年级)。“创强”后中心小学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近两年来4个教学点有相当部分家长极力要求其子女到中心校就读,分别有24个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转到中心校就读。该镇与原联和镇并镇之后,原联和镇白带、联星、石坳等面上小学的家长都强烈要求把孩子送到联和中心小学就读。

教育“创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发力、民众给力、社会出力才能成就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作为革命老区的广宁县,克服种种困难,调动各方力量,大力推进“创强”工程,只用两年多时间,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硬是建起了一座座漂亮而现代化的学校,广宁的农村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变。

让我们再来回放一组精彩镜头,现场感受一下该县教育创强的热烈气氛。

镜头一:2011年4月29日晚,横山镇举办“横山镇创建省教育强镇校友联谊晚会”,到会校友500余人,校友热情洋溢,慷慨解囊,当晚共筹得善款260余万元。

镜头二:2010年11月29日,时任县委书记刘正南主持召开“创强”冲刺工作会议,时任县长张桂洪、时任分管教育副县长朱宜华,县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创强”镇党委书记,共聚一堂,研究部署该县江屯、螺岗、石涧、宾亨4个镇的年底督导验收工作。2010年年底,这4个镇顺利通过省督导验收。

镜头三:螺岗镇是一个只有1万多人口的小镇,该镇通过校讯通平台发送短信给每一位家长,宣传“创强”意义,并制作了多条宣传标语张贴校内和社区显眼地方。组织教师深入面上小学每一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做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面上的螺源、步竹坪、马洞、群力4所小学师生已于2010年6月顺利并入螺岗中心小学。螺岗镇创强之后,全镇只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面上小学及教学点被全部撤消。

镜头四:2010年9月,五和镇向全镇人民发放“创建省教育强镇,造福五和人民”的宣传小册子2000册。11月,举办五和中学41周年校庆,向校友筹措“创强”资金。2011年1月,全镇召开“创强”动员大会,在学校、街道悬挂标语和大幅宣传牌,让回家过春节的乡亲感受家乡教育的变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创强”热情。

镜头五:五和镇初级中学的校园里立有一方浑圆大石头,上书《创强志》,洋洋几百字,其中几段是:“二O一一年春,举全镇之力,集全民之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恪守科学发展观,走和谐兴校之坦道,共谱教育新篇,实乃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之举。” “谨铭碑为志,以彰馨德,以励学子,进取成才,感恩奉献,千秋楷模,源远流长。”

从2012年到2013年,广宁县计划再投入1.5亿元,增创4个教育强镇,并将县城区5所小学和2所初中建设成为规范化学校,争取在2013年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县。该县党委政府将继续按照教育“创强”的“五个优先”政策,即:优先研究“创强”工作,优先安排“创强”资金,优先落实“创强”用地,优先办理“创强”手续,优先解决“创强”困难,推动全县“创强”工作。同时,围绕“一个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两项改革”——实施绩效工资和岗位竞聘改革、实施校长和教师年度业务考核改革,实施“三大工程”——校舍安全工程、教育“创强”工程、百校帮扶工程,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 “创强”整体特征

纵观肇庆市教育“创强”工作,有如下突出特征:

一是战略定位清晰。肇庆市将教育“创强”视为关系地区经济地位提升、社会和谐发展、民生实事普及以及教育实力增强的三大工程,即:教育“创强”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肇庆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

二是指导思想明确。肇庆市在部署“创强”工作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工程的主导思想: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攻坚破难,以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增强肇庆教育的综合实力,全力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肇庆尽快成为名符其实的珠三角城市、成为能够代表珠三角科学发展成果的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是保障措施到位。肇庆市教育“创强”工作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得力于系列保障措施的到位。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该市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类学校,围绕肇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教育“创强”的决策,高度统一思想,成立体系严密、机构健全、层级分明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创强”工作。其次是保障经费投入,该市制定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通过安排专项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社会征集等方式,集中各类资源,确保“创强”投入。再是加强督导考核,该市将“创强”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区)党政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最后是营造良好氛围,该市通过媒体宣传、舆论引导,立体式、全方位宣传创建教育强市的重大意义,使“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上一篇:核安全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态环境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