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个人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0 21:54:52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1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途径的选择,对求职择业有着重要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应了解各个求职的特点和优劣,结合自身的特点、外在的条件和求职的意向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从而选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一种或多种求职途径。如此,方可更好地掌握求职的信息,把握住机遇,并成功获得工作机会。

一、关于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的调查

莆田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具备高等学历教育资格,拥有理、工、文、管、医、教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公立地方本科大学。笔者对莆田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进行了调研,主要针对他们在就业求职时所采用的求职途径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1.莆院毕业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寻找第一份工作的求职途径大致集中于综合性招聘会、学校/系或老师推荐、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和专门的招聘网站这四类,选用其他求职途径的相对较少。

2.莆院毕业生曾经使用过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曾使用过的求职途径有许多,以专门的招聘网站、综合性招聘会和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三个求职途径的使用人数为最。

3.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的求职为综合性招聘会,其使用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使用率。

4.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出发点。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原因与出发点相对集中于方便快捷与节省成本这两个方面,从其他方面作为考虑选择求职途径的则较少。

5.莆院毕业生获得工作的求职途径。当前已获得工作的莆院毕业生所使用的求职途径以综合性招聘会为最,占30%,遥遥领先于其他的求职途径。其次分别为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这两种途径,通过其余的求职途径获得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较少。

6.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求职途径分别为熟人介绍、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和通过猎头公司等职业性中介机构求职。

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归纳,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莆院毕业生求职途径选择多样化。莆田学院毕业生第一次求职所采用的求职途径较为集中在综合性招聘会和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两种途径分别占总数的28%和20%。其次莆院毕业生第一次求职较多采用的途径为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和专门的招聘网站,这两种途径分别占总数的16%和14%。至于人才市场、熟人介绍、猎头公司等等其他的求职途径则不为莆院毕业生所看好,采用的寥寥无几。

2.网络求职成为莆院毕业生的求职主渠道。在对莆田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调查数据中,74%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专门的招聘网站这类途径进行求职,72%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综合性招聘会这类途径进行求职,64%的毕业生表示曾使用学校/系或老师推荐这类途径进行求职,而其他列如人才市场、猎头公司、通过实习达到就业目的等途径则相对采用较少。这说明莆院毕业生求职所选择的途径倾向于点多、面广、成功率较高的这几类途径,而其他相对狭窄、成功率较低或者相对毕业生来说较为陌生的求职途径则较不愿意采用。

3.传统的求职途径仍是莆院毕业生的首选。在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调查中,为莆院毕业生使用次数最多最频繁的求职途径是综合性的招聘会,占总数的46%,遥遥领先;位居第二的求职途径是专门的招聘网站,占总数的14%;人才市场和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或登录用人单位网站这两种求职途径则位居第三,占总数的12%。这说明,传统招聘会的求职途径仍是大多数的莆院毕业生求职首选,莆院毕业生求职选择的途径中规中矩,虽然有进行许多大胆创新的尝试,但对传统的求职方式仍抱有很大的期望,不愿意轻易放弃此类求职途径。

4.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多从方便快捷与节省成本方面考虑。在调查中,莆田学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则较为一致。其中,从方便快捷这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50%,位居首位;从节省成本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46%,位居第二;从与用人单位直接接触方面考虑的占总数的34%,位居第三;而其他列如获得信息较为全面、成功率较高、熟人介绍不能拒绝等方面考虑去选择求职途径的较少,分别占总数的26%、12%、4%;另从升学、创业等其他方面考虑而放弃求职的毕业生数量则更少,只占总数的2%。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莆院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考虑较多的是方便快捷和节省成本。

5.莆院毕业生使用传统的求职途径成功获得工作的比例高于使用其他求职途径。在莆田学院毕业生求职途径调查中,莆院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途径中,以综合性招聘会为最,占总人数的30%,遥遥领先。这和此途径的特点息息相关,综合性的招聘会企业众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参与求职的毕业生人数也多,因此,通过次途径求职成功的莆院毕业生数量也较多。位居第二的是学校/系或老师推荐,占总人数的16%,学校与教师是莆院毕业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途径的求职成功率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为大多数的莆院毕业生所接受。接下来则是直接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求职方式,占总人数的14%,此类求职途径能让莆院毕业生较为充分地表达自我,使用人单位感受到自身的诚意,求职的成功率也较高。除此之外,利用其他求职途径成功获得工作的莆院毕业生数量则较少。

6.社会关系网络,成为莆院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途径。在此次求职途径的调查中,莆院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三种途径分别是熟人介绍、学校/系或老师介绍和猎头公司。从这里可以看出,社会关系网络对于求职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关系网络的宽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是求职是否成功有效,通过此途径求职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其他的求职途径。莆院毕业生想要成功地求职择业,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固然相当重要,但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会关系寻求工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就业信息不对称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在中国“讲人情、重关系、爱面子"的文化的影响下,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网络在求职择业中发挥的作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和求职信息的求职者,在求职择业中具有明显优势,更易成功择业。

三、对地方高校毕业生选择求职途径的一些建议

通过对莆田学院毕业生的求职途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来说,众多的求职途径并不是全都适合自身的求职择业所选,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应合理的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求职途径,有针对地选择求职途径有助于自己获取较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择业选择,成功达到自己求职择业的目的。

1.综合性的招聘会、校园宣讲会。这类的求职途径尽管存在招聘单位只为吸引求职者和宣传企业形象、很多不相干的单位在设摊、个别主办单位甚至虚设招聘单位制造招聘会火爆的假象等等各方面的缺点,但招聘会参加的企业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也可观,地方高校毕业生有充足的选择余地,而且主办方已经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把好关了,不用担心会有什么特别不好的情况发生。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求职不妨采用这类求职途径去求职择业,为自身的成功求职增添一份机遇;即使不成功,也可积累一些面试经验,为日后求职打好基础。

2.学校/系或老师推荐、熟人介绍。这类的求职途径属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范畴,通过此类型途径的求职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求职的岗位方向也比较确定,求职成功率也高于其他的途径。在中国讲究人际关系的文化的影响下,通过人际关系与社会资本“找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拥有较广泛、得力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可以采用这类途径达到成功求职择业的目的。

3.专门的招聘网站。近年来,网络求职凭借信息传递速度快,空间距离影响小、成本低廉等优势,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成为大学毕业生一种重要的求职途径。但因为网络招聘出现的时间较短,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网络求职还存在许多的弊病;并且网投的成功率很小,企业很少选择通过网络投递简历方式应聘的大学生,而且通过网络途径招聘应届生的岗位较少,大多为销售、客户服务类岗位。因此,通过专门的网站招聘虽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并不是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途径首选。

4.人才市场。各地区的人才市场也举办招聘会,不过此类的招聘会地区指向较强,适合有地区就业意向的地方高校毕业生求职。另外,通过以上集中求职途径仍不能达到就业目的,或者迫切需要一份工作的地方高校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这类求职途径,先就业后择业,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5.实习就业模式。实习将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最好机会,但是, 长久以来, 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利用这架能使自己今后升迁发迹的阶梯。通过这类途径,地方高校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企业,熟悉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地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充实自己的某些学习内容, 且当这位毕业生寻找工作时, 实习时建立的联系仍然存在, 良好的印象仍然深刻。通过实习达到就业目的是一种很好的求职方式,但地方高校毕业生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很多毕业生并不看好这种求职途径。

6.创业。引导地方高校毕业生投身创业,走以创业拓展就业的途径,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和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将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然而,绝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因为缺乏启动资金、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对前景不够乐观等方面原因,拒绝采用此类途径达到自己的就业目的。因此,各地方高校应积极培育毕业生广义创业新意识,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帮助地方高校毕业生走以创业拓展就业途径的新道路。

7.升学等其他途径。因为升学或者其他原因,既不求职择业也不自主创业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则可以考虑其他的出路,“曲线救国”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压力源

作者简介:李凤英(1975-),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刘学惠(1964-),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93-02

压力用英文表示是stress,也可以解释成应激,有时也用 stressor即压力源这个术语。Lazaras&Folkman认为压力是当一定的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1]。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就业背景下,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2]。有学者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共有五种压力,其中就业压力的得分要高于其他四个压力[3],即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造成的压力最大。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的有着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带了就业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压力剧增。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生的状况如何呢?本研究拟通过问卷的方式对部分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面临的就业压力以及产生就业压力的具体原因。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

1.《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由张丽锦等人编制,该问卷包括26个项目。采用Likert 5点评分,按照与项目内容的符合程度依次为很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和不符合之间、基本符合、很符合,分别计为1~5分。问卷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主观心理体验(因子Ⅰ),含12个项目;就业情绪困扰(因子Ⅱ),含8个项目;生理反应(因子Ⅲ),含3个项目;行为表现(因子Ⅳ),含3个项目。问卷总体及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64~0.73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93之间,分半信度为0.868 3。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2.《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问卷》由成媛等人编制,问卷由22 个项目组成,采用二分法计分,符合记为1 分、不符合记为0 分。包括3 个方面的因素:因素Ⅰ—社会现实压力源(含1 0 个项目),反映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招聘中的不公平现象等;因素Ⅱ—社会支持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是否有家人或 朋友等社会关系为找工作提供帮助等;因素Ⅲ—个 人内在压力源(含6 个项目),反映自身知识和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总体α系数为0.7860,间隔 两周的重测信度为0.621,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 0.706-0.799 之间。表明3个因素的内部结构比较稳定, 且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分性,具有可接受的结构 效度,且问卷的重测稳定性较好。

(二)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某高校高职应届毕业生185人进行问卷测试,回收问卷179份,回收率:96.7%;最终有效问卷162份,有效率87.6%;其中男生:122,占75.3%;女生40人,占24.7%;来自城市:133人;占82.1%;农村: 28人;占17.9%。所有被试均是北京生源学生。测试时间为第五学期末,即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状况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为:71.52±17.62;在四个因素中,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得分较低,分别是7.98±2.79;8.01±2.45。

162名理工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的描述统计

(二)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经检验,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在就业压力上呈现显著差异(p

不同性别、生源地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

而对于是否找到工作的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进行统计发现,工作状况的不同组别在就业压力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3.13,p

不同工作状况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得分上的比较

注:1.没工作;2.已经找到工作;3.其他(出国、升本、自主创业等)。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分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所有被试学生在压力源的3个维度上选择“是”的频数的平均数做了统计,结果如下:

因素Ⅰ(社会现实压力源)为89.9,因素Ⅱ(社会支持压力源)为66.8,因素Ⅲ(个人内在压力源)为89.2。在就业压力源的题项中,选择“是”频数高的前10道题目及得分如下:

162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前10个项目分值及排序

以上数据表明被试所体验的的就业压力更多是由社会现实状况带来的,其次是个人内在压力源和社会支持压力源。而分值高的10个题目内容反映更多是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给同学们带来就业的压力与困惑。

三、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总分,男、女生得分均高于张丽锦等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3],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同性别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略高于男生,这与以往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高职毕业生生源地的城乡差异并未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其原因大概是与被的样本有关(来自农村的高职毕业生只有28人,占17.9%),另外因为该校的高职生均来自北京本地,北京地区的城乡差异较小,这种客观因素也有可能影响调查结果。不同工作状况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压力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找到工作的同学压力小于没有找到工作的。本次调查实施的时间是在毕业前5个月左右,此时学生已经投入到找工作中了,此时他们已经感受到非常明显的就业压力,因此是否找到工作的状况会直接对其心理带来影响。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源的结果分析,表明高职毕业生所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更多是来自社会现实,而得分前10名的题目中社会对学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等都反映了当前高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周红萍等在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扩招后的压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轨、招聘单位高门槛这些客观现实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压力。而高职教育尤其特殊,虽然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改变,但许多人还是受“高职文凭含金量低、高职生不如普通高校生”这种思想影响,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未能考取本科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佳,学习缺乏积极性、生活无明确的目标,带着这种状态走到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自然会非常大。另外,高职毕业生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多,在就业目标上和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都相似:期望值高,且带有功利的色彩,希望自己能找到待遇好的、或者有发展的工作,但自身能力又有限,往往眼高手低,就业路上屡屡失败,这种挫折也会使其就业压力增大。面对这种状况,建议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从高职生入校开始,做好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将就业指导从毕业时的阶段性工作变成贯穿高职生三年学习的过程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其实很丰富,但目前更多的工作只是就业工作程序性的介绍,其实际效果有限。大学的学习过程是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可持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可以依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其目标就是帮助同学们从入校的那一刻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及毕业后的发展,唤醒同学们的职业意识,明确个人职业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压力总是存在的。学会面对压力,善用压力应对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压力。高职毕业生应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学习心理素质的相关内容,通过参加讲座、课程、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学会冷静面对挫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

(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目标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但实际教育过程中,依然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热门专业毕业生扎堆,形成“结构性就业难”,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调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适应发展的步伐,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红萍,高晓芳.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择业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212—213.

[2]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源、应对方式和焦虑的关系研究—以长沙地区大学生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3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被试75名高校毕业生,从某大学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随机抽取2个班级的高校毕业生为实验被试,一个班(男22人,女17人)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男21人,女15人)作为对照组。对于实验组,在正式实验前先进行制度性因素选择测试,作为实验前测数据,后进行就业制度与政策讲座,之后再测试一遍制度性因素选择,作为实验后测数据,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对照组不做任何培训,直接进行制度性因素选择测试。被试生源来自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选取调查对象时力求做到了专业、性别及年级的均衡性,从而提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调查内容包括行为方式、社会目标、个人目标三个主要维度。其中:行为方式维度包括生活方式、个人兴趣、职业稳定、择业变异;社会目标维度包括规范管理、社会地位、人际环境;个人目标维度包括成长前景、专业对口、薪酬福利、成就声望;一共11个子维度。总量表及分量表的Cronacha系数分别为0.87、0.79、0.77、0.74,分半信度在0.73~0.82之间,量表的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14~0.791之间,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量表体现在问卷上,由50道问题构成。制度性因素选择的投射量表。鉴于运用问卷法调查就业选择存在高社会赞许性问题,研究运用投射法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投射法是自编就业选择方面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列举出三种相关的观点取向,分别代表着自私的个人职业价值取向、无私的利他职业价值取向和规则的终极职业价值取向。让被测人员进行选择。本文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

二、得出的研究结论

(1)高校毕业生就业群体的总体特征。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各维度的具体得分显示薪酬福利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专业对口、职业稳定、成长前景、生活方式、成就声望、个人兴趣、人际环境、规范管理、择业变异、社会地位。

(2)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性别特征。调查显示,女生和男生在就业选择的各子维度的取向等级排序上存在着部分差异,其中,男生更看重个人兴趣、职业前景、成就声望、生活方式和择业变异的职业价值取向,而女生则更重视人际环境、职业稳定的职业价值取向。但秩和检验(U检验)显示总体差异并不显著(Z=0.67)。

(3)就业选择投射量表结果分析。投射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比较明显地注重利己取向和规则取向,特别是利己取向十分突出,而利他职业价值取向明显偏少。性别比较方面,男女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存在着差异(Χ2=3.86),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总体差异也不显著,这与前面就业选择量表测试结果基本吻合。利他取向的比重偏低,根源上可能涉及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宏观环境的职业价值取向认知与个体职业价值取向行为的现实问题。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对总体就业选择的认知上利己取向过于突出。

(4)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因素分析。测试一:实验组前后差异比较:测试因子标准差(测前)和标准差(测后):社会地位分别为0.83和0.84;规范管理为0.39和0.56;人际环境为0.59和0.58;成长前景为0.23和0.21;专业对口为0.55和0.30;薪酬福利为0.84和0.61;成就声望为0.37和0.46;生活方式为0.37和0.32;个人兴趣为0.26和0.14;职业稳定为0.85和0.73;择业空间为0.62和0.51;社会目标为2.16和1.98;个人目标为2.27和2.58;行为方式为2.13和2.07;注:n=39,*p

三、分析和结论

研究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是不职业的、游浮的,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样性特点也折射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的、复杂关联的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是具有条件性质的,从本质上讲,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利益需求和社会变革的现实导向都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走势产生影响,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的正确教育引导极其关键。本研究的就业选择辨析训练教育表明,成长前景、个人兴趣、社会地位、规范管理、专业对口等在就业选择教育干预后都出现正向变化,这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重视培养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中的持久核心竞争因子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市场经济的利益需求和社会变革的现实导向都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走势产生影响,本研究的就业选择辨析训练教育表明,成长前景、个人兴趣、社会地位、规范管理、专业对口等在就业选择教育干预后都出现正向变化,这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重视培养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中的持久核心竞争因子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成本;就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105-02

受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加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因此,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大学生们不得不付更出多的努力,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支付了越来越高的就业成本[1]。广义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成本由四部分组成:政府为组建人才市场而发生的成本;用人单位因组织招聘而支付的成本;高校因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而产生的成本;学生为实现就业而投入的成本。狭义上而言,大学生的就业成本即指在校大学生从找寻工作开始到该搜寻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费用总和,主要包含信息搜寻费、个人营销费、充电费及应聘的差旅费等[2]。本文主要针对狭义的就业成本来展开调查研究。节节攀升的就业成本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成本不仅给学生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压力,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资本浪费,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着力从学生的角度调查分析就业成本的投入情况。问卷调查的对象为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以及福建医科大学,共六所福建省福州市高校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从开始找工作到2012年6月20日为实现就业所投入的费用情况(因为毕业生6月25日左右离校,为了调查的顺利开展,故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6月20日)。为有效地保证样本的广泛代表性,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产生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在调查过程中,各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共发放1200份问卷。在调查样本中,已就业毕业生791人,未就业毕业347人,升学、出国以及创业的毕业生51人,由于这部分毕业生暂时不存在求职的问题,故在本研究中视为一类无效样本。在有效样本中,省外生源毕业生有468,人占41.12%;省内生源毕业生670人,占58.87%。问卷回收率99.08%,有效率95.71%,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实证分析

(一)就业成本的总量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发现就业成本的总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偏态特征。39.2%的受访者为实现就业所支付的各种费用总和在500元以下,而就业成本在2000元以上的毕业生仅占总体的9.1%。因而,一些媒体所报道的天价就业成本其实并不具普遍意义。但是就业成本花费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说明当今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呈增长趋势,付出高额就业成本的毕业生在逐年增加。这一现象必然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物价上涨关系紧密。但是现今社会,高额就业成本支付比例的增多,与当代毕业生父母的高期望心态也是密不可分的。近8成受调查者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让自己唯一的孩子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在求职的时候,有条件的父母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谋得一份好的工作,而这无形中也拉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据此次调查统计,2012年福建省内生源的大学毕业生人均支付1096.2元的就业成本,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则人均支付1499.84元的就业成本。超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求职让大学生们在各方面的花费相较于平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调查中有14.68%的受访者的经济来源于奖学金,有18.95%受访学生靠做兼职赚取求职费用,而依靠家庭支持求职费用的学生仍占到总体的一半以上。因此,虽然当代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费用支出的绝大部分仍然需要依靠其家庭来共同承担。调查中,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在求职期间曾因求职开销大,不好意思向家长要钱而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而,高校和毕业生家长要关心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境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保证学生平稳度过毕业求职期。

(二)就业成本的结构分析

据调查,毕业生求职费用中花销最大的前三项分别是:(1)服装、化妆品等包装费;(2)培训费、考试材料费;(3)应聘的差旅费。这说明如今的毕业生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求职竞争力,给应聘的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已经开始在不同程度上都对自己求职的外在形象有了一定的重视。深入调查发现,对参加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参与英语和计算机相关培训的毕业生最多,占到总量的39.2%;选择面试礼仪和面试技巧培训的占28.91%;选择求职考试(如公务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技巧培训的占21%;选择专业资格证考试培训(如心理咨询师证、营养师证、教师资格证等)的占19%;选择驾照等其他培训的占8.5%。其中,有超过10%的受访者参加了多种培训。大比例的培训费和考试材料费的支出,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在求职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需要通过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求职硬件水平来促进就业。而名目繁多的培训项目的崛起,也暗示着大学生就业与专业之间的微妙联系。在就业过程中,专业不对口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的产生。就业成本中应聘的差旅费的大比例支出,可能与受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半径日益扩大有着密切的关联。

已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支出最大的一类是充电费,占到总量的42.17%;而未就业毕业生支出最大的一类是个人营销费,占到总量的42.78%。不难推断,就业顺利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看重自己的硬件能力和综合素质,未就业毕业生则相对更关注于自己的求职形象。这也足以说明,在求职过程中,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于促进就业有着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对求职外在形象过多投入的毕业生的求职效果不一定理想。

据调查,已就业学生的人均求职费用为1210.3元,低于未就业学生的人均求职费用1380.5元。由此可推断,就业成本的高低与学生能否顺利求职没有直接关系。因而,毕业生们试图通过提高对就业的成本投入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的做法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三)就业成本的收益分析

在此次问卷中,有一项“就业成本的收益是否达到预期”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33.67%的受访者选择“超出预期”,有13.93%的受访者选择“基本达到预期”,有52.4%的受访者表示“未达到预期”。这个结果说明,大学生们的求职花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这个现象与激烈竞争下毕业生的盲目焦躁的求职心态有着必然的关联。焦躁的求职心态,容易使毕业生在求职上重复付出或者盲目投入,这必然降低了就业成本的回报率。因此,相关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形成良好的求职观念,在保证就业率的前提下,正确的投资求职成本,提高求职成本的回报率。

三、降低就业成本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成本的降低并不是一蹴即至的,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个过程。从长远看,结合福建省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从政府角度出发,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与措施。如福建省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的实施方案,均明确提出代偿助学贷款及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后提供相关选拔考试加分奖励等。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可以有效地化解沿海地区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山区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力地缓解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市场供给过剩的状况[3]。其次,还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筑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福建省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的开放互动,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对称共享。加大在线笔试、电话面试、网络视频招聘等的力度,提高就业效率,减少求职中差旅费及纸质材料制作费用的支出。

从高校角度出发,首先,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定期及时调整、改革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毕业生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可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求职的成功率,减少多次择业的成本。其次,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求职能力。高校可以组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就业指导教师专职队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境况,构建全程化、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高校还可以结合形式与政策教育,为大学生们详细解读国家与地方相关的就业创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合理地调整就业计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

从毕业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增强成本意识,减少盲目求职。大学生在求职初期,要根据自身情况对求职费用做一个科学的基本规划。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和挑战,要冷静思考,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避免封闭应对、不规划成本支出、盲目求职。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竞争力。大学生们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营销能力,不断完善自我,争当知识型与应用型复合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真正成为社会急需的合格人才,提高求职的成功率[4]。

参考文献:

〔1〕陈啸,邵一江,董承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5):35-36.

〔2〕史永江,张静芳,金福春,刘晓艳,孟祥宇,邢克智.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88-290.

〔3〕王克建,胡碧玉.大学生就业成本探析[J].绿色经济,2005(10):93-95.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5

关键词:岗前储备;职业指导;就业创业

中国分类号:G718.5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通过对我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就业的比例每年均超过97%,但就业的质量不高,表现为专业不对口、就业面分散不便于跟踪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工资待遇较低等。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①在外省就业的学生的较多。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我校有93%的毕业生到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就业,这对他们的生活、管理、生理和心理适应带来较大的不便。因此工作的稳定性较差。②有5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这就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阻碍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③工资待遇低。由于推荐安置的工作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工资报酬偏低,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④“跳槽”现象严重。这既反映了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意识不强,对岗位工作的不适应,同时也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几经易岗,最后还是无所事事。

正如教育部领导在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总的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劳动力总量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有明显改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工作,甚至制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就是我们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根本标志。要想真正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和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状况下的就业形势。因此抓好、抓实、抓活职业指导工作,对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近两年,我校经过对以往做法的潜心研究与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完备的岗前就业指导培训体系,绩效比较明显:

一、加强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以“职业指导工作”为抓手,为毕业生构建有效的岗前指导培训储备平台

1、重视职业指导研究工作队伍的建设。学校成立了以一位业务副校长为组长,由就业处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有班主任、政治课老师等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同志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

将就业指导工作渗入学校的各层面,提高全体教职工职业指导意识和工作艺术。学校坚持组织包括课题研究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参加各级职业指导课教材培训、科研讲座、论文交流和职业指导优质课比赛等研究活动。同时,还邀请职业指导专家和优秀企业管理者来校办讲座,以帮助职业指导老师吸纳新的科研思想,增强职业指导能力。

2、重视职业指导课教材的科学选取,优化设计职业指导课教学计划。

3、重视在就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宽他们的就业面。学校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和条件,我校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校内实训条件的改善。

二、加大职业指导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力度,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1、积极进行符合职业指导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根据职业指导课的目的、任务,学校自始自终支持并鼓励相关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多次参加职业指导优质课比赛,调动了教师们认真思考如何教好职业指导课的积极性,展示了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交流了“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种种生动教法,提高了职业指导课的质量。

2、认真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探索。职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既有实践总结又有一定理论体系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相关老师通过研究与实验能够在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中取得理论成果,学校不仅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组举办的职业指导学术研讨会,认真撰写职业指导研究文章,而且学校还定期举办“职业指导论文评选”活动,以此促使教师们重视及时收集、总结和提炼好的经验与做法,注重成果的物化和推广。

同时鼓励相关人员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积累第一手材料,找出典型案例,学会分析总结。例如我校毕业生锁必天、卢参谋、翁厚江、马紫薇等优秀创业事迹,已编入职业指导课的校本教材中,要求在职业指导课上,必须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这些研究成果,在学校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安置机构,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帮助毕业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学校建立了人才就业信息网络。学校的“就业处”通过因特网、信函、电话、传真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相继和浙江、福建、江苏、北京等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和20多家大型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充分的招工信息保证。

定期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暨供需见面会,学生毕业前,学校的“就业处”通过已建立的人才就业信息网络广泛搜集用工信息,然后反复考察招工单位,从中筛选出各方面条件最优的招工信息,通过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向学生公布,供其选择。

通过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和供需见面会,学校针对毕业生求职成败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从对策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吸取别人求职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过好择业关。其次,安排用工单位在供需见面会上介绍单位基本情况和招工情况,让学生对招聘单位有一个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为学生的“双向”选择做好准备。最后,招工单位和求职学生进行双选。

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定单培养”,为了使学生毕业后都能找到可心的职业,学校除广泛联系用工单位外,还与一些用人单位联合,为其定向招收并培养所需人才。学制可长可短,学生毕业后,由合作单位全部吸纳为单位职工。几年里,学校先后与当地的三友电子、浩淼消防器材厂等单位联合办学。这既培养了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又为毕业生拓展了就业渠道。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6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超出中等水平,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近,均超出中值。找出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总结归纳,以期时高校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1研究目的

    中国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则显示,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真正签约者只有33.7000而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在同样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状态和要求下,个体如何评估自身的特有的属性对决定将要进人或变换的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从而使个体在职业决策行为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比如说面对职业选择范围的反应和信念就截然不同。有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挑选面非常狭窄;有的人则能突破专业的限制,跳到别的领域。当面对其它专业领域、比较有挑战性的就业机会时,有的大学生会认为依赖自身的基本素质并通过努力和学习完全可以克服困难、胜任工作,并使自己获得进步和成长;而有的大学生却认为接受这样的职业,一旦不能胜任就会证明自己是低能的,因此面对这样的就业机会,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那么,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如何,对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可以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调节,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对高校开展就业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 1研究对象

    海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05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2.2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2001年由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龙立荣主持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采用里克特5.。计分的方法,分为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对我校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四年级学生中进行随即抽样,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80份,回收率l00%;其中有效问卷为73份,有效率为97.500。被试的主要统计特征分布状况见表1。所有数据采用spss11. 0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 1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总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为3. 512135,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中,有两个维度的得分超过总平均值,这两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总体看来,体育教育专业临近毕业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五个维度的得分均超过中值3。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3.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选择目标,制定规划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上,男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女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这三个维度上,女生得分的平均分要高于男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传统的女性职业和传统的男性职业,在当今社会的划分已不明显。尤其是脑力劳动等复杂劳动,工作岗位的男女之分逐渐淡化。尤其是大学毕业的女性,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也反映到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所以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并不低于男性(见表3) 。

3. 3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分析

    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以及总得分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独生子女的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且独生子女在收集信息方面更加有自信。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一般家境较非独生子女好,而且父母对其关注度较高,给予其就业信息方面的帮助相对较多(见表4)。

3. 4生源地城乡差异分析

    除制定规划以外的四个维度包括总分上,来自城镇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制定规划上,来自农村的学生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在我国城乡经济差距减小的同时,城乡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方面也相接近,但是在总体水平上,来自城镇的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是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支持力量,这些人际资源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信息,更重要的是来自父母、亲朋、同辈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见表5)。

3. 5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学生的差异分析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专业特色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实现,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产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同时被誉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且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市场对于旅游从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跟繁荣发展的旅游业相比,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相对比较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整体就业情况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和当前社会对旅游产业的人才的需求,积极进行深化改革,2006年在外语系增设了旅游英语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在稳步提高,到目前为止该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共计人数为67人。本次的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对象是06级和07级的毕业生,调查问卷采取不记名的形式,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就业状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67名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良好:有17名毕业生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占总人数的25.4%,继续深造进修的学生人数为2名,占总人数的3%,其余均转行做教育培训、金融商贸以及业务等工作,共计占总调查人数的71.6%;薪酬方面,无论是实习期间还是目前岗位,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普遍集中在1500-2000元/月,此外,85%以上的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岗位表示不满意,并且有44.8%的有跳槽的经历,其中包括14.9%的毕业生对目前岗位不满意,有跳槽的打算。

(二)调查情况分析

1.就业质量及满意度

在整个调查的人数当中有55名同学认为就业质量一般,占总人数的82%;仅有10人表示就业质量较好,占总人数的15%;仅有3%的同学表示就业质量较差。大部分毕业生面对现实,结合社会实际,踏踏实实工作。仍有部分毕业生心态仍然没有摆正,对自己还没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对工作的期望值不切实际。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的就业岗位并不是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其中教育培训占据的比例较大约占44.7%,其余的金融贸易及其他相关行业所占29.9%,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不到三成,仅有25.4%,并且这个比例在随着毕业年份的延长还会继续下降,最终停留在这个行业的人员的比例会更低。

2.工资待遇

整体而言,该图表体现的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对较好。其中大部分毕业生的收入在1500-2000的范围内,占总人数的67.16%,低于1000或者高于2500的人数分别为2名,分别占总人数的3%。目前毕业生的收入与当前社会上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现状基本吻合。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不再理想化,他们也开始结合实际,面对现实。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渐渐被毕业生所接受。在工作岗位中学到东西,积累实践经验是他们第一位考虑的问题。

3.跳槽率

44.8%的毕业生选择了“曾经跳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性也说明了旅游行业人才流失比例较大。当毕业生遭遇工作辛苦、不顺心,薪水不高,对职位、领导或同事不满意时,很会意气用事,自命不凡,潇洒离职,很少考虑后果。不可否认,当今社会早已是打破铁饭碗的年代,跳槽不是大事,跳槽是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但也应看到,毕业生的跳槽行为往往是他们不够成熟的表现,有些毕业生连自己能做什么都不清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积累不说,连后路都没有给自己留好,这样的离职无疑是不负责任,不诚信的。

从以上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不难看出,如此紧缺人才的旅游行业中,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作为职业的比例还不足三成,为什么毕业生不选择在此行业立足和发展,这就形成了令人困惑的矛盾现状。

二、影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因素

目前,旅游行业缺乏旅游的专业人才,但是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又难以就业,即便就业之后也形成了高流失率,这种尴尬的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高职院校教育本身的问题还是旅游行业的问题?根据当前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笔者将从院校的教育问题入手分析。

(一)高职高职旅游教育定位不准确

在中国现行的旅游教育结构较为完整,从旅游专业的博士、硕士、学士到高职高专旅游的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五个层次的划分来看层次分明,体系完整,但实际上各个层次特点不突出,各层次之间的连结也并不完善,尤其体现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高职高专既不同于本科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层次上既不能等同于本科的理论研究型教育,但又要和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这就造成了高职高专培养教育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结构、内容较为混乱,缺乏特点,令教师感到困惑,学习者也感到迷茫。

(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师资力量滞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人物,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素质和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以下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英语教师基本情况的一览表。

从以上调查表中不难看出,我院旅游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是由英语专业和旅游专业出身的教师组成,其中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的比例达到83%。大部分旅游英语教师为中青年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为33%,教学经验相对不是很丰富,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为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还不足50%。初级、中级职称占大多数,高达83%,高级职称仅为17%。另外旅游英语教师的实践能力很弱,实践经验不足,只有17%的教师有旅游行业相关的工作经验或者挂职锻炼。

在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学历的层次偏低。英语专业的教师比重较高,虽然英语专业的教师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但是相对缺乏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这与旅游英语的专业性强的特点不相符合;而对于旅游专业出身的年轻教师尽管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但是英语水平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的学历是大学本科,并且初、中级职称的教师也占大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实践的经验不足,大部分教师没有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或者挂职锻炼,因此“双师型”教师匮乏。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所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体现出来,为建立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能胜任国际旅行团队的领队、导游翻译、旅行社管理以及其它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独立分析、妥善处理导游及旅行社相关业务的工作。

可从实际的毕业生的调查表中不难发现,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应用英语的频率方面实际并不高。笔者针对本专业的开设的相关课程对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发放60份回收50份。

在对毕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30%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对工作有一定的实用价值;56%的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过多地传授理论知识,重点不够突出,知识不够全面。在关于旅游英语课程是否满足工作中的需要时,只有8%的毕业生认为能够满足,48%的毕业生认为能够部分满足工作需要,将近半数的人认为完全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希望能加重专业实践。从这些数据可以表明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对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导致社会上严重缺少应用型旅游从业人才,需要对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完善。

三、改变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创建特色专业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为旅游专业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教育要顺应时展的要求,牢固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明确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构建的指导原则,针对市场需求并结合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据我院的学科背景、所处的旅游业区位资源、所拥有的师资状况和就业市场、以及未来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等特征,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

(二)提高师资水平,更新教师知识结构

针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结构上来看,应采取英语教师专业化,专业教师英语化。对于英语专业出身的旅游英语教师,一定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旅游相关专业和岗位培训,鼓励教师考取导游证,定期的进行挂职锻炼。英语教师在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再进行旅游英语教学会更加的专业化,授课也会更加的准确和生动,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旅游人才。对于旅游专业毕业的教师则需要培养他们的英语能力。专业出身的教师大多都是研究生毕业,英语基础很不错,多参加各种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培训能够促进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具备了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能力之后也能很好的进行教学。

(三)优化课程设置,重组课程结构

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坚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主体,优化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组课程结构。实现相关专业基础英语课程和相关专业旅游课程的平衡,把证书课程如“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基础知识”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增设适当比例的与培养学生

职业后续发展能力相关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课程课时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旅游专业见习实习,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素质。

四、结语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有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旅游人才职业能力的竞争。本文通过对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06、07级的毕业生进行详细的调查回访以及分析,希望通过对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准确定位、优化课程设置以及对师资的进一步提高等方法来尝试解决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问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贺雪娟,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设计,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石民辉.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中的问题和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孙彬(1984-),女,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

中职个人毕业总结篇8

关键词 高校 就业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广州商学院组织2016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能力测评,测评结束后,每位参与测评的学生均会收到一份就业能力认证报告。组织学校学生进行测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也能帮助用人单位实现人岗匹配,同时还能帮助学校了解人才培养情况,为人才培养的改革完善提供反馈数据,实现学生、用人单位、W校的三赢。现根据测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就业与培养的信息联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就业能力测评的基本理解

就业能力测评又称职业能力测评,是指通过某些测试来判断某人的职业定位以及适合的职业类型。职业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

就业能力具有相对的广泛性和稳定性,是一种潜能。就业能力测评可以帮助参测者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参测者确定职业目标,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多角度、专业化的职业测评维度可以帮助测评者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让用人单位合理地应用职业测评报告结果人岗匹配,达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帮助学校了解人才培养情况,为人才培养的改革完善提供反馈数据。

2就业能力测评的反馈机制

就业能力测评测试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即职业通用能力、职业行为特征、职业期望评估,分别对学生的自身素质与能力、性格偏好与职业倾向、职业价值观与求职动机进行测试。职业通用能力用来考察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职业行为特征用来评估学生的性格特征,职业期望评估用来评估学生最希望从职业中获得的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市场需求匹配度的要求日渐提高。对就业能力测评结果进行研究,能够对推进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提供积极参考。

3结果描述

广州商学院组织2016届毕业生参加测评,除学生收到的个人测评结果外,测评系统对全部测评结果包括数学运用、言语理解、逻辑推理、资料分析、社交力、情绪力、创新力、支持力、尽责力、公平公正、薪酬福利、工作强度、工作稳定、同事关系、上级支持、服务他人、他人认可、独立自主、管理他人、施展才华、获得成就、晋升机会、培训机会、户口要求、原籍问题、城市选择、出差机会、择业出发点、工作性质、企业性质、城市归属、时间分配等32项指标进行评分。数学运用等前9项指标属于职业通用能力,考察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每项满分100分;公平公正等中间14项指标属于职业行为特征,评估学生的性格特征,每项满分100分;户口要求等后9项指标属于职业期望评估,评估学生最希望从职业中获得的因素,每项满分为5分。总分为2345分,分数在1172.5以上的占79.23%。就业能力测评结果显示,广州商学院学生的就业能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

职业通用能力用来考察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通用能力低,代表学得慢,学习质量不佳,与其他人相比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练习,企业的培养成本过高。结果显示,职业通用能力平均合格率为39.03%。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指标是言语理解,其次是资料分析;合格率最低的指标是逻辑推理。说明商学院学生学习能力偏向文科,总体还有待提高。

职业行为特征用来评估学生的性格特征,加深企业对学生的理解。结果显示,职业行为特征平均合格率为41.73%。其中合格率最高的指标是晋升机会,其次是同事关系;合格率最低的指标是管理他人。说明学生能较好融入职场,获得晋升机会,与同事融洽相处,但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深入了解学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学校对2016届毕业生开展就业跟踪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16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为83.75%,总体上能较好地适应社会。

职业期望评估用来评估学生最希望从职业中获得的因素,帮助企业判断其是否与目标岗位、企业文化匹配。结果显示,职业期望评估平均合格率为68.41%。学校面向2016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展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适应的满意度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评价、对毕业生与社会需要吻合度评价等。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满意度达96%,毕业生与社会需要吻合度达90%。表明毕业生总体上能适应工作岗位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表明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职业期望评估中合格率最高的指标是时间分配,其次是城市归属。说明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已有较为成熟的思考。职业期望评估中合格率最低的指标是企业性质,其次是城市选择。广州商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占87.29%,其中在广州市就业的人数占已就业人数的51.17%。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主要为民营企业,占81.44%,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占9.78%。就业地域与就业单位类型结构性矛盾突出。

4反馈信息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是宏观就业空间“收缩”。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广东省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就业创业空间被“挤压”。二是相关工作存在短板。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还不尽完善,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相对滞后,毕业生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上一篇:毕业班辅导员总结范文 下一篇:毕业论文中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