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中职之痛

时间:2022-04-19 03:14:49

北京市石景山区树仁学校是一所典型的打工子弟学校,在读的有大约500名小学和初中学生。由于这些孩子将来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初中毕业后的去向成为了他们艰难的选择。为此,校长赵生杰没少为学生们初中毕业后的出路操心。但是最近不断有北京市公立中职学校找上门来招生。赵生杰告诉《教育》旬刊记者:“现在中职学校国家给经费,他们感到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压力。我们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现在非常抢手,可以免费就读公立的职业高中。”

都市中职生源骤减

北京市2011年的中职招生是一个转折点――百余所中职学校的3.1万个招生计划,录取了仅1.8万人,超四成招生计划未完成。这使得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中职招生放开了政策,外来工子女被纳入了北京中职招生范围。

北京外事服务学校招生负责人刘群芳老师坦言,中职学校每年不仅招生困难,而且录取的学生中,还有不报到的,部分被录取的学生选择复读,托关系上高中,这种二次流动又会压低录取率。

据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副校长林国新介绍,初中生源数量逐年减少,是导致中职学校招生难的最直接原因。他表示,上海最近3年里初中生源下降了三成;从全国范围看,全国初中毕业生最近两年每年减少30万到40万人。按国家计划,初中毕业生约四成分流进中职校,上海中职校每年应招生约3.6万人。如果不招收外地学生和农民工子女,仅招本地学生,根本完不成计划。

另一方面,从2005年起,国家中职教育实现大扩招,连续两年每年扩招100万名,2007年再扩招50万名,今年国家中职招生计划达到820万名。中职校扩招国家设定普职比是调整人才结构的重大举措。社会经济发展,既需智力型人才,也需技术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产业工人,是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所在。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招生计划,一边是逐年减少的生源,身处夹缝中的中职学校面临生源困境。

合并学校应对生源减少

北京市原有400多所中职学校,在生源危机面前,北京市政府决定大幅缩减、合并中职学校数量,减少到每个区只有一两所中职学校,而缩减后保留下来的中职学校办学经费却越拨越多,最终形成了若干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堪比高校的中职学校。

不只是北京,很多省市都在尝试用职校合并方式应对激烈的中职招生竞争。安徽省有500所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普遍不足,招生竞争激烈。今年9月10日,安徽省教育厅决定,淮北、蚌埠等多个市的中职学校要改变职业院校各自封闭、专业设置趋同的旧模式,进行合并招生。据悉,淮北市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类型界限,把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集中纳入到市职业教育局管理,改变目前条块分割、资源分散、效益低下的局面。如将淮北工业学校、淮北师范学校、淮北商贸中专学校(原淮北市二职高)和淮北艺校合并,成立淮北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淮北卫生学校并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两校专业资源。

蚌埠市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积极整合各类职教资源,建设面向蚌埠、辐射皖北,集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为一体的职教园区,蚌埠市职教中心与蚌埠技师学院实现实质性整合,实现人、财、物的统一。泗县职教中心将区域内公办职业学校进行合并,组建县职教中心。泗县新建职教中心,整合全县公办职业教育资源,将原泗县第一职高、长沟职高、黑塔职高等3所职业学校合并。

合并学校是为了避免激烈的免招生竞争,也是为了执行教育部规定。今年8月,教育部了《关于做好2012年秋季开学工作的通知》,部署了2012年秋季开学工作重点,即关于中职学校招生问题,尤其提到禁止有偿招生、抢拉生源这样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要避免重复招生、重复录取、虚报冒领这样一些违法的做法。

生源素质低影响教学质量

在生源减少的同时,生源质量下降成为困扰中等职业学校的另外一个大问题。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加上城市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出现,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合并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只是解决了中职学校自己的生存问题,如何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则是当下中职学校面临的更大挑战。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职学校的新增生源是外来工子女,他们往往就读于师资力量不齐全的打工子弟学校(即招不足本市生源而开源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公办学校),或者就近就读于开源招生的公立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公认较差的。加上外来工子女往往家庭教育条件不够好,这些学生通常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较差,往往容易产生于厌学情绪。

河北省保定市职教中心从事中职教育工作的阳建波认为,厌学情绪是职校学生中最普遍、最具危险性的问题,也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而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保守、跟不上时代,也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根源在于改变学生厌学情绪和改革中职课程设置。

阳建波认为,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而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会起到消极的推动作用。有的学生知识基础较差,经过多次努力,学习成绩仍然不见提高,经常受到家长和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取得成功,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逐渐形成“学习无意义”、“自己就是学不好”等偏执观念,很容易就形成了厌学情绪。

职业学校要想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直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入手,把目光聚焦于更新评价观念、改革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式等,以此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学校应树立注重能力开发、素质培养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实训课比例,强化学生岗位技能训练。

外地生源成“救兵”

2011年起北京市各中职校将3000余人的招生计划投放到京外,此举被认为可有效缓解招生难。2012年,北京市中职学校开始大量招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该举措更是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被看作打工子弟实现在流入地升学的“突破口”。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按北京初中毕业生数量测算,本地毕业生不能满足所有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接纳量,因此北京的中职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等项目从西部省份、周边省市招收学生,也可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补充生源。

当下学生和家长普遍把上高中、考大学当作主要目标,只有此途无望才会考虑到中职求学。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是初中阶段学习困难者,进入职业学校后,由于生活环境、学校管理方式、教学方式等的不同,一些中职学生难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他们往往会感到困惑与不安。

到树仁学校招生的北京市石景山区黄庄职业高中是该区保留不多的职业学校之一。该校校长王彦荣介绍说,学校近年来从政府获得的校舍、设备资金已达上千万,但是却招不上学生来。为鼓励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市政府还给读职业学校的学生许多优惠政策,可是生源依然是问题,于是对外来工子女敞开大门就成了重要途径。王彦荣分析说,北京市民对子女教育期望很高,很少有本地学生主动选择中职教育。而北京的外来工子女升学一直是个大问题,现在学校尝试大量招收外来工子女,对他们实施免费中职教育,这样才能不愧对政府拨付的巨额经费。

不止是黄庄职业高中,很多公办职高都对外来工子女敞开了大门。《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黄庄职业高中所有的学生宿舍都是公寓式管理,条件甚至好于一些大学。

北京外事服务学校位于北京二环路边,紧邻金融街,处北京市核心城区的黄金地段。该校有两座自己开办的实习饭店,校内外装修高档,教学设施齐全。在该校,高级教师和专业技师是教学主体,50%以上的专业教师经过出国培训和学习。教育部门还对该校学生给出优惠政策,在金融、旅游专业开设高考直通车班级――学生在校3年,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毕业后免试直升高等院校。

课程改革适应生源变化

由于生源的变化,中职学校面临课程学制的方向选择。在原来以城市生源为主的情况下,一些中职学校的学制和课程强调与高等教育衔接,中职毕业后直接升入高职,或者通过内部考试升入一些高等院校的大专和本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和高校相衔接。

但是从去年和今年开始,中职学校开始大量招收外地生源、农村生源,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回归其本质――就业教育,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就业需要为中心,把课程设置从衔接高校改变为衔接企业。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围绕市场旋转,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现在愈来愈多的民营企业正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投资职业教育。以亚洲最大的铝轮生产商中国万丰奥特控股集团为例,该集团跟浙江新昌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所开办的3个班,均与数控技术应用相关,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公司上班。像万丰奥特公司这样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技工人才的企业不在少数。

政府推动,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也在积极回应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上一篇:Scope of Contexts, Characters and Events of... 下一篇:提价能使教材真正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