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6:11:03

中国通信论文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选择互联互通对于通信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文章提出,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一、引言

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以来,伴随着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进程,中国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通信运营商们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价格便成为他们争夺消费者的最主要手段。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各运营商纷纷降价,由此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而在互联互通方面,各通信运营商有意无意地给其他运营商设置障碍。这使互联互通受到阻碍,而互联互通的障碍会影响到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论证各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问题上有选择合作的必要性,也有选择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为通信运营商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我国电信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背景

1.我国通信市场的整体环境

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独家垄断时代的结束,从此我国通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通信市场由垄断逐步走向竞争1999年2月,原中国电信被拆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寻呼业务并入中国联通。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铁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颁发了运营牌照。2001年底,中国电信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北方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至此。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长途、本地、移动等在内的各类主要业务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通信市场的竞争态势初步形成。

2.主要通信运营商的基本情况

中国电信2004年经营收入1612.12亿元人民币,实现纯利润280.2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截至2004年底。中国电信本地电话用户为1.86亿户,宽带用户为1384万户。中国移动2004年营业收入为1923.81亿元。纯利润达420亿元,市场占有率为64.3%:从业务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移动2004年用户总数达2.04亿户。中国联通公司2004年营业收入达到793.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2004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208.1万户,累计用户市场占有率保持在35.6%。中国网通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649亿元,纯利润92.48亿元。

从业务收入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名列前茅,中国电信紧随其后,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收入水平相当,实力较弱。

3.细分通信市场的竞争状况

(1)固定电话领域。随着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先后获得固定电话经营牌照及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原来独家垄断的固定电话领域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目前,就通信网络资源而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南北各自拥有自己的接入网资源,并且拥有全国范围的长途骨干网资源:铁通公司也拥有全国范围的通信网,主营固定电话业务,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中国联通目前只在几个城市开展了固定电话的运营,规模有限。可以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从用户规模的角度可以开展平等的竞争,虽然两家运营商现有接入网络的覆盖重点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在地域上不重叠,但两公司在业务层面已经开始相互渗透并展开竞争,如网通的无线桌面移动电话对电信的固定电话发起了有力挑战。

(2)移动通信领域。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后,与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形成了双寡头的移动市场竞争结构。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至2003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分别新增4197万户、5955万户、6139万户和6269万户。特别是2004年,我国新增移动用户达到6400万户,成为近年来新增移动用户数量最多的一年,用户总数达到3.34亿户,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随后,中国电信的“小灵通”和中国网通“大灵通”加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特定的区域中,“小灵通”和“大灵通’,对移动手机在功能上(如移动通话、发短信、彩铃等)有较强的替代性,而资费水平相对比较低廉,所以,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实际上已由双寡头变成多寡头竞争结构。

4,小结

从上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通信市场结构已经由原来的独家垄断逐步向竞争性结构演进。在通信服务领域,包括同定、移动、增值业务等各类主要通信服务都已经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已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可以看出,电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通信市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各通信运营商已经陷入了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这一困境使得运营商们把降价作为其竞争的主要手段,虽然降价扩大了通信行业的整体市场,但由于ARPU的降低,运营商的总收入并没有上升,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在互联互通方面,运营商为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有意无意地设置障碍,以遏制对方。这种做法,在限制对方的同时,对自己也造成了损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第一,在“囚徒困境”的博弈中,价格竞争并非一定会以非合作而告终,在一定的条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结果显然优于不合作的结果,运营商之间应该合作。第二,各运营商有共同的利益,并且合作会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增进,那么他们在互联互通的博弈上可以建立起稳定的均衡,从而在互联互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三、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

1.通信运营商价格竞争问题的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例子,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下面我们将以“囚徒困境’,型分析我国通信运营商的价格竞争。我们取移动通信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博弈的局中人,给出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

支付矩阵中的数据是根据两公司的实际市场占有比例虚拟的。在这里,我们采用划线法,可以得出,(降价,降价)是一个占优均衡,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降价始终都是其最优选择。这样,双方将陷入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但是从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如果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能够很好地合作,采用(不降价.不降价)策略,两个运营商的收益都比恶性的价格战为优。其中,移动得到7000,联通得到3000,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两个运营商更好的选择。合作的结果明显要优于不合作的结果,理性的企业应当选择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恶性价格竞争不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通信运营商应当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到实现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实现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们将讨论通信运营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囚徒困境”的博弈便可能出现合作解:第一,博弈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穷多次博弈中,选择背叛者即使从第一次的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利益,它将会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来自对方的报复,最终得不偿失。第二,参与博弈的人数少而稳定,各博弈参与者所感知到的风险会减少,并在以后不断的合作中趋于稳定。第三,有严格的外部约束机制,惩罚博弈中的背叛者,如在“囚徒博弈”中,两个犯罪嫌疑人均受到威胁,如果选择了坦白,他们将会性命不保,而其家人也会有生命危险,那么两个囚徒就有可能达成合作协议。我们用一个假想的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说明局中人合作的条件。

假设A与B是通信运营商中的实力相当的两家,社会的贴现系数为6=1,(1+),是某一时期的市场利率,它们所面临的一次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支付矩阵表明,如果A、B都选择合作,将各得5个单位的收益,都选择不合作各得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那么不合作者可得6个单位收益,而合作者则只能得到1个单位收益。由划线法可得,(不合作,不合作)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如果将这一博弈演变成无限重复博弈,结果会有所不同。

我们假设企业A首先选择合作,一旦发现企业B在此次选择了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同样会选择不合作,双方都采用触发策略。因此,博弈方可供选择的总策略有两个:一是合作;二是报复。下面分析两个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

(1)合作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为Ra.,Rb.,由于双方均选择合作,各得5单位收益,因此长期合作下去,各自的收益现值为:

(2)报复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A与企业B的总收益分别为Ra2,Rb2,企业A先试图选择合作策略,当发现对方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选择不合作进行报复,并将永远报复下去。此时,企业A、B各自的收益总现值为:

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任何,都有Ra-R啦,因此,对于企业A来说合作策略收益最高。第二,若可推出,也就是说,当时,合作是企业B的最优策略。这样,当BI/3时,两企业从一开始就会选择(合作,合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社会贴现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参与博弈的各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能够从中获得好处,并且由于背叛将会招致报复,它们谁也没有积极性脱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合作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意义就是,两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预见的时期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关系,要一直持续下去,对双方来讲,这种竞争可以等同于一种无限次重复博弈。既然是无限次重复博弈,从理论上讲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它们更愿意在博弈中选择合作。第二,从前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通信服务市场上的运营商少而稳定,相互之间容易达成合作协议。第三,政府可以限制和干预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格竞争分析中所得的结论,可以适用于在固话、数据、增值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其他通信运营商。

2.通信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

互联互通是通信业这种具有网络型特征的产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或是网络内部的不同节点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网络的价值就要打折扣。互联互通是通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是竞争性通信运营商开展业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原来在电信垄断经营时代,互联互通不存在问题。但是,电信拆分后,不同的运营商控制着不同饷网络资源,互联互通出现了较多问题。目前,互联互通问题表现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或者是对网间通信采用与网内通信差别定价的价格歧视措施。由于涉及到自身的多重利益,通信运营商常把互联互通作为竞争的武器。

从理论上讲,对于拥有独立通信网的通信运营商来讲,只要有自己的主体利益,实现互联互通应该是理性的选择。下面用一个假想的博弈模型说明这一思想。

假设通信市场中有两家企业,其中企业A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大体是企业B的两倍。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不能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只是来自网内的客户(2,1);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互联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不仅来自网内用户,还会因网络效应产生整体的提升(6,4);如果企业A选“通”,即为企业B提供接入便利,但企业B选“不通”,不给企业A提供接入便利,则两运营商收入为(5,2);相反,企业A选“不通”,企业B选“通”,两者收入为(4,2)。

根据划线法,可以得到均衡解为(通,通),两个通信运营商的收入为(6,4)。毫无疑问,运营商的理性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联通便利,因为这样,两者的收入都会有所提升。

3.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信市场中的运营商,对待价格问题,既有实现合作的必要性,又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对待互联互通问题,运营商理性的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互联互通的便利,因此,从理论上讲,合作应该是竞争各方的理性选择实际上,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时有发生,运营商之间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为什么实际情况会与理论相背离?对此,我们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得到通信运营商可以实现合作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中国通信运营商虽然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而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已经在海外上市(中国联通参股的主体最多),但是,其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其经营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市场中的行为就会表现出与私营企业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暗含的建议是,要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问题和互联互通的障碍问题,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看来不可避免。

四、结论

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企业持续性存在,每个参与方可以用隐含的报复来威胁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看重未来利益的企业,便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2.通过对互联互通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互联互通对于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此,在竞争性市场中,互联互通应该表现为一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3.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

4.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刘红梅.以博弈论看待电信企业问竞争.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l0-l3.

曾剑秋,赵龙.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通信世界,2002,(14):4-4l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l996.15一l7.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47—152.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通信学会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委员会主任委员魏少军教授为大会至开幕词,他表示,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通信学会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委员会成立的第十年。十年来,我国的通信集成电路行业从完全依赖进口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在TD-SCDMA标准芯片技术、LTE芯片技术、无线接入与传输芯片和以太网芯片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使我国的通信集成电路不断走向辉煌。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全面部署和服务的普及,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以及物联网应用的推广,通信和集成电路产业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会议以“创新应用与融合发展”为主题,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通信SoC设计、智能手机芯片平台、下一代通信处理器的发展、智能终端和LTE的发展趋势与技术难点、以及移动互联网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还针对集成电路的技术发展,以及物联网对通信、集成电路产业带来的机遇进行了研讨。

通信领域的资深专家、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针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表了真知灼见,中国工程院许居衍院士为大会做了题为“硅不在稀奇”的主旨报告,大唐电信首席科学(?转下一页)(?接上一页)家王映民、国家特聘教授刘大可、东南大学王志功、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副院长林殷茵、上海交大杨立吾、电子科大林水生、国防科大孙志刚、Synopsys中国区总经理李明哲等专家围绕通信和集成电路的技术发展和热点应用,分别在会上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高水准的论文评审是这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共收到了有关单位的数十篇论文投稿,经过专家的评审有13篇入选,其中有5篇被评为优秀论文,会上对获选论文举行了颁奖仪式,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局张希军副局长为优秀论文作者颁发了奖章和奖金。

本次会议得到了联芯科技、展讯通信、Cadence、Synopsys、Mentor Graphics、 Magma、ARM、MIPS、国奇科技、华大九天、中国科院EDA中心、华虹NEC、烽火通信、芯原微电子等企业的支持,与会代表共享了他们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先进技术与研发成果。

“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是面向通信产品工程师的专业技术研讨会,会议旨在促进集成电路产品在通信领域的技术应用,构建IC设计产业与通信产业相互沟通与合作的平台。经过连续九年的成果举办,现已成为集成电路领域最顶级的技术盛会之一。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通信产业充满挑战和机遇。尽管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2000年网络泡沫之后的又一轮回调,但第三代移动通信(3G)的启动为通信产业带来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难得的商机,三网融合、数字城市和移动电视等新兴领域的迅速崛起,将有力地推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技术和产品的更广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在新的经济和市场背景下,为通信集成电路的进步带来了重大机遇。本次会议以“把脉危机、技术创新与整合发展”为主题,围绕通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集成电路最新技术成果、趋势与市场热点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03专项副总师王晓云女士作了题为“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展望”的主题报告,针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创新和发展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首先她认为中国移动在TD-SCDMA不仅是建设和运营,同时还着力于各个方面的网络优化和创新工作;其次她谈到TD-LTE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我们TD-SCDMA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最后她提出了TD-LTE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2009年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转折年,这次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机会远远大于危险。”iSuppli高级市场分析师顾文军在会上表示。“目前中国IC的供应量仅能满足中国市场不到14%的需求,预计到2013年这种供需间的差距将达到217亿美元。这种供需间的巨大差距给中国IC设计业带来挑战与机遇。”顾文军强调,内需的增长、国产标准的商用以及政策的推动,将使2009年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转折年。

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围绕通信技术技术的热点应用, Synopsys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潘建岳、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副总裁易芝玲、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鑫、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志华、中科院计算所上海分所以及多位来自企业和高校的专家与高管在此次研讨会上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高水准的论文评审是这次会议一项重要内容,据主办方透露,在会议的组织过程中共收到了有关单位的数十篇论文投稿,经过专家的评审有21篇入选,并有5篇被评为优秀论文,会上对获奖论文举行了现场颁奖仪式。

据了解,此次研讨会作为“2009相约张江”的活动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期两天的会议,让参会者既感受到了张江在集成电路和通信领域的产业产业环境,又了解到了产业最新的发展趋势与技术热点,受益匪浅。作为我国集成电路和通信产业的发展重镇,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促进张江集成电路企业自主芯片的广泛应用以及强化产业链的集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 信息安全 风险 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24-01

1 前几代移动通信的安全技术

通过研究发现,在第一代移动通信中,利用明文形式来传送信息,用户利用明文的方式来向网络传递移动终端的电子序号以及由网络分配的移动识别号,如果两者与相关要求所符合,就可以构建呼叫。那么只需要对电子序号以及网络序号进行截获,就可以对电话进行模拟。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将加密的方式应用过来,以便安全认证移动用户。网络将一个认证请求发送给移动用户,用户做出相应的响应。虽然可以在传输链路上对询问进行截获,但是计算相应的响应需要用到与特定用户相关的秘密信息。这样虽然对用户身份的保密进行了强化,但是只需要伪装成网络成员,就可以攻击用户的安全。

2 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安全威胁

无线信道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那么就会有很多的安全威胁出现于移动通信网络中;其中,窃听和假冒是最为经常遇到的,因此,人们开始普遍关注移动通信的安全性。具体来讲,机密性、完整性以及认证性是移动通信中安全性的主要体现。当然,将一定的安全机制提供出来,也并不是长久安全的,因为安全威胁是在不断变化的,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强化通信安全机制。通常情况下,移动通信面临的威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获取信息,攻击者选择一个通信链路,来非法窃听攻击对象,然后从技术角度上伪装成为一个合法身法,诱导攻击对象掉入到陷阱之中。(2)攻击者搜索浏览攻击对象的敏感信息存储位置。(3)将获取到的重要信息给利用起来,然后与攻击对象的敏感信息存储位置进行连接,以便实施破坏活动。

3 移动通信中的入侵检测技术

在移动通信安全监控方面,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就是入侵检测技术,通过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系统中入侵者的非授权使用行为和系统合法用户的滥用行为进行识别,找出各种原因导致的不适当系统管理,如软件错误、认证模块失效等等,将这些安全性缺陷找出来之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补救。将入侵检测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中,可以对非法用户以及不诚实的合法用户或者滥用网络资源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检测,使假冒合法用户、窃听等攻击手段对移动通信网造成的损害降低。

4 安全技术的研究

现有系统安全结构中,有这么几个安全的特征组,它们涉及到了传输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同时也涉及移动用户、服务网和归属环境。每一安全特征组用以对抗相应的威胁和攻击,实现安全的目标。

(1)网络接入安全:保证用户接入服务的安全性,对在接入链路上的攻击进行有效的抵抗;网络域是安全的,那么网络运营者之间的结点在对信令数据进行交换时,就可以保证足够的安全,对有线网络上的恶意攻击进行对抗;用户域是安全的,这样用户在与移动站连接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安全威胁;应用程序域是安全的,可以避免有安全威胁出现于用户应用程序和营运商的数据交换过程中。另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的是安全的可视化以及可配置性,指的是用户可以对操作的安全程度进行感知。

(2)保密技术:将保密技术应用过来,可以保证用户的身份不会在无线链路上被窃听到;避免当前用户位置被窃听无线链路所获取到;在无线链路上,窃听者也无法对用户正在使用的其他业务进行获取。因此,就需要将这两种方法应用过来,分别是使用临时身份和使用加密的永久身份。原因是在系统安全性认证的过程中,网络和用户之间的认证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而是双向进行的;另外,数据完整性也得到了强化,避免信息遭到篡改。

(3)空中接口加密:具体来讲,空中接口加密主要是加密保护基站和移动台间无线信道上的信息数据和信息命令,并且不会重播这些信息。一般在媒体访问控制上层进行加密。此外,也可以加密MAC头中的地址,避免被不法分子窃听到移动的台识别码。

(4)新的安全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出现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人们也开始关注本系统中的安全问题。现有系统中的安全方案存在着一些漏洞,那么第四代将会提出一种新的安全技术,它是轻量、复合式和可重配置的,促使移动设备的安全性能得到提高。如今很多实验室都开始研究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安全技术的安全体系,已经将4G安全体系的总体方向给确定了下来,如认证、授权以及审计等。

5 结语

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如果没有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给应用过来,那么就会出现诸多的安全威胁,如用户信息被篡改、挤密信息遭泄露、拒绝服务等,结合网络协议和系统存在的漏洞,攻击者跟踪用户位置,并且在空中接口对信令和部分用户的数据进行截获,这样就会对用户的正常通信产生影响,并且对用户以及服务网络造成较大的损失。因为空中接口的开放性和通信协议的安全性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了移动通信的安全问题。因此,用户对移动通信中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密、认证与密钥分配以及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范明钰.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J].通信保密,2000(3).

[2] 阿玛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3(11).

[3] 李忆辛.天线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作用[C].海南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南:海南省通信学会,2005.

[4] 刘海涛,张妤.移动通信网络风险管理分析[C].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广州:中国通信学会,2009.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 美军为啥租用中国通信卫星 TD升级路 “衣”路升级 印刷升级路 吉利品牌升级路 基于STK的通信卫星动态链路分析及仿真 产业创新:中国转型升级必由路 中国制造升级路:以“智”提“造” 实践十三号:开启中国通信卫星高通量时代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 走好转型升级这条路 文君国产白酒升级路 打造“一带一路”升级版,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引领力 中国将建全球化量子通信卫星网 东升路市场:为绍兴纺织转型升级导航 让吴兴加快转型升级一路高歌 城市道路旧路升级改造设计浅谈 浅谈城市道路旧路升级改造设计 浅议城市道路旧路升级改造 寻路出口制造业转型升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中国通信卫星“升级”路 中国通信卫星“升级”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齐岳峰 芦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1组“吉林一号”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在中国通信卫星历史上,2016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

1月16日0时57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从群山掩映下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刺破深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迈出了开拓欧洲市场、服务世界航天的第一步。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走到打开欧洲市场这一步,颇为不易。

“买星”“造星”之争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这为中国发展实用卫星奠定了基础。

就在“东方红一号”升空那年,已有发展实用卫星的呼声。

航天专家彭成荣回忆,早在1970年,以石油勘探企业为主的一些用户就迫切提出卫星通信的要求。由于卫星通信具备传播距离远,不受地形限制,可实现大面积广播,通信容量大,信息传输质量好,成本较低等特点,中国有关部门也提出发展卫星通信的要求,以期尽早解决边疆、海岛、山村、沙漠等地区的通讯问题。

1970年初,在调研国外通信卫星资料的基础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研制队伍提出了通信卫星总体方案设想,并于同年11月召开了方案讨论会。

不过,由于运载火箭能力的限制和“”的干扰,卫星通信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两年后的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当时,在的直接安排下,中方特意租用了一颗国际通信卫星,为随行的美国记者提供服务,使得美国本土观众目睹了这一历史性事件。

在此事过去后两年,1974年6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组织召开卫星方案可行性讨论会。

1975年3月31日,中央军委审议通过了国家计委、国防科委提出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党中央和主席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代号“331工程”的中国通信卫星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但在此之后,通信卫星研发也并非一帆风顺。1981年开始,一场“买星”还是“造星”的争论开始了。

“造星”派认为,中国在核心领域、战略产业方面应当坚持自主发展的道路,通信卫星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空间安全,理应把“国产”作为首选。

“买星”派则认为,从价值规律出发,“租星”或“买星”来得快,还可能又好又便宜,因此当然是解决国内市场燃眉之急的捷径,毕竟,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卫星通信,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自己的通信卫星。

双方争议持续几年,“官司”一直打到了国务院。1986年3月7日,国家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决定,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研制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

这意味着,航天人必须在技术基础薄弱、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迈出一大步,赶上20世纪80年代通信卫星的国际水平。

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各个研究室、车间里,研制工作紧张地开始了。 贾立地、李婷夫妇站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一号”发射塔架下。同在国防科大获得博士学位的贾立德和李婷毕业后来到西北风呼啸的航天城,投身国家航天事业第一线

此后,用了8年时间,中国航天人解决了上百个技术难点,啃下了硬骨头课题11项,完成了卫星七大系统的研制工作、总装和发射前的各项检测和地面试验。如果把卫星总体设计部下发到各分系统的任务书摞在一起,相当于一堵2米多高的书墙。

上万公里外的“退烧”治疗

1983年8月,通信卫星工程的五大系统即运载火箭、通信卫星、发射场、测控通信及地面应用站已完成配套建设,基本具备了通信卫星发射试验的条件,完成总装测试的卫星和运载火箭也相继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1984年1月5日清晨,运输卫星的特种车稳稳地停靠在高高的发射塔架前,在发射人员的操作下,卫星被缓缓吊起,装配在运载火箭顶部。

1月26日16时15分,卫星完成了发射场的各项检测任务,发射倒计时程序进入5小时准备。

不料,发射人员按照测试规定对火箭进行第二次功能检查时,突然发现火箭稳定系统的一个信号超出正常值。这一异常发现打乱了正常程序,发射立即中止。

经判定,问题来自陀螺平台功能性故障。陀螺平台是火箭的心脏,发射指挥部决定更换陀螺平台,改日发射。

经过调试,1984年1月29日,第一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试验通信卫星从发射台上腾空而起,飞向太空。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进行卫星发射。

但这颗卫星没有被送入预定轨道,无法正常工作。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随即实施应急方案,决定在卫星运行第13圈时实施星上远地点发动机点火。经过短时间的精心准备,上述方案成功实施,卫星由近地轨道变为大椭圆轨道。尽管无法再作为近地同步卫星使用,但是卫星被挽回了。

1984年4月8日,第二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新的试验通信卫星再行组织发射。

正当这颗卫星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位置漂移的时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发现,装在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过设计指标的上限值,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遥测数据显示,卫星的外壳和其他部分仪器的温度也偏高,如果控制不住,温度继续升高,刚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可能报废。

一场上万公里外的远程“退烧”治疗立即展开。地面人员迅速实施技术操作,新指令发出后,卫星温度停止上升,然后一点一点地回落,蓄电池热失控问题被解决了。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卫星姿态再次调整后,验证了这一措施的正确性,保证了卫星定点和长期稳定运行,卫星终于化险为夷。

4月16日18时28分,卫星准确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第一颗通信卫星。

至此,继美国、苏联、欧空局和日本之后,中国也掌握了研制和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技术。

“升级”的“东方红三号”

在“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之后,1988年、1990年,中国还先后发射了两颗“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这3颗卫星的在轨服务,大大改变了边远地区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

不过,设计寿命为4.5年的“东方红二号”,以及“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在几年后先后退役。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此前的“东方红二号”,其性能亦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继任者”的“东方红三号”,随后登上历史舞台。

“东方红三号”的发射也有不少坎坷。

1994年11月30日,“东方红三号”发射升空,但因为卫星推进系统燃料泄漏、推力下降,“东方红三号”未能在预定轨道定点,无法正确传输通信信号,从而成为了一颗“流星”。

两年后的1997年,第二颗“东方红三号”出厂了,大家习惯称它为东方红三号02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左)“东方红二号”卫星模型(右)

1997年5月12日零时17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试验靶场上,准备就绪的东方红三号02星静静地安置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顶端。

不久,随着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发射按钮被按下,“东方红三号”顺利升空。当天下午4时11分,星上远地点发动机进行了第一次点火,变轨成功。此后,再经过两次变轨,四天之后,卫星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

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通信卫星技术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先,卫星功能更强。和只有4个C波段转发器,主要用于远距电视传输的“东方红二号”不同,“东方红三号”配置了24台C波段转发器,其功率也大大增加,其中6台中功率转发器用于传输电视,其余18台低功率转发器,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其次,覆盖区域更广。“东方红三号”的主服务区覆盖了中国大陆、海南、台湾及近海岛屿的所有地区。

性能大大“升级”的“东方红三号”卫星,极大缓解了中国卫星通信的紧张状况。这颗卫星也是中国第一颗面向全社会的民用卫星,星载24路转发器全部投入使用。

值得提及的是,“东方红三号”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了一个高可靠的通信卫星平台。今天,利用该平台,中国航天人已经研制发射了数十颗通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嫦娥一号和二号月球探测卫星等都是在东方红三号卫星公用平台基础上创新研制开发的。

“东四”打开国际市场大门

不过,东方红三号卫星只占有国内民用市场的一小部分,远不能满足卫星直播通信的业务需求。在其服役期间,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对卫星通信的需求出现了一个高潮,国内卫星水平和运营规模已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国内相继成立卫星公司,购买外国通信卫星,经营卫星通信业务成为普遍现象。

而进入21世纪后,先期购买的卫星工作寿命相继将要结束,又一次面临新卫星接替的关键时期。

“东方红四号”在此时期应运而生。

要满足当时激增的市场需求,这意味着,“东四”要在“东三”的基础上,整体技术难度连上几个台阶。

输出功率、载重量、使用寿命是衡量一个卫星平台性能好坏的最为重要的三个指标。

“东四”平台研制团队毫不犹豫瞄准了1万瓦输出功率,600~800公斤有效载荷、15年设计寿命的国际先进水平。与之相比,东方红三号平台的输出功率只有1700瓦,有效载荷是200公斤,设计寿命为8年。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以一万瓦输出功率为例。如果继续保持“东三”平台40伏的电压,电流就会很大,这样一来,整个平台的发热量就会非常高。而如果提高电压,电流就会变小,发热量也会降低。但是,要提高电压,一方面对平台产品的选用标准更为苛刻,另外一方面,在空间环境下,高电压很容易使太阳能电池出现打火放电的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研制团队一方面组织研制生产适应高压、大电流工况的新器件,同时反复试验,比对不同电压下热耗和技术难度的利弊,摸索着最优值。从40伏到100伏,每一个电压值,就意味着研制团队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数据比对,经过数千次的反复试验,研制团队选中了与平台最为合适的电压值。接下来,经过大小近百次的模拟演练,团队最终敲定了采取变换传统太阳能电池板串行走线方式等方法,破解了大功率输电这个世界级难题。

“‘东四’平台具有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大功率、高母线电压等技术特点,平台能力和整星技术指标已经达到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其中在卫星姿态控制精度、电源母线特性、项目研制周期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东四”平台总设计师周志成告诉《t望东方周刊》。

凭借高性能的“东四”平台,中国航天不仅一举扭转了中国通信卫星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是开启了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市场大门。

自2004年尼星一号实现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以来,“东四”平台成功进入了国际市场并逐步获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13个国外客户订单,客户遍及除北美外的所有地区,已完成委内瑞拉一号、尼日利亚IR、巴基斯坦IR、玻利维亚一号等8星的履约,2星正执行履约。 1991年5月,科技人员在卫星发射塔上,对即将发射上天的返回式技术探测卫星进行最后的检测和处理

至今,“东四”依然是中国航天竞争国际商业卫星市场的主力平台,承担着中国航天每年出口2~3颗国际卫星,达到10%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重任。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海底光缆海缆路由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I2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国内外几大通信营运商积极参与国际海底光缆的投资与建设,国内外海底电缆在生产、铺设、项目上分别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其中,中天科技已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海底光缆技术提供商,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个打进美国市场的优秀企业。

众所周知,海底光缆市场一直被国外所垄断,国产海缆在国际市场上尚没有“大展拳脚”。2012是我国海底光缆埋设系统业“十二五”发展元年,新政策、新法规陆续出台,机遇与挑战并存。期待业内人士抓住此次发展机遇,将我国海底光缆推向国际,“潜”向世界。

随着我国三沙市的成立,我国海洋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在我国领海内不断发现丰富资源,这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开发海洋需进行大量的通信,这需要更高的承载能力。显然无线通信是满足不了这种大流量的需求。同时,国际间信息交流、经济交往不断深入,对国际间通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海底光缆作为当代国际通信的重要手段,承担了90%的国际通信业务,是全球信息通信的主要载体。也是我国光纤企业新的高利润增长点。

1.我国海缆建设模式与国际仍有差距

我国海缆起步并不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制和使用,起初实施的海底同轴电缆。80年代,电子部第8研究所研制成功浅海光缆,试用于渤海湾通信。2002年,最早实行规模化生产的中天科技浅海光缆通过了国家鉴定。2007年,中天科技又通过了深海光缆国家鉴定。

海底光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一般包括海缆路由选择、海缆工程线路设计、海缆敷设、系统建设、系统验收等。而最为复杂的便是海缆路由选择,主要包括收集资料、桌面论证、路由勘察、风险评估、环境评估、审查批准等多个环节,其复杂性不言而喻。海缆技术要求系统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并能在复杂的海底环境下进行系统光电传输与转换,这决定了海底光通信系统的建设需要技术能力雄厚的企业或组织来实施。

这一市场长期被欧美与日本企业占据。我国目前也仅有华为海洋力争打造成为海底光通信系统综合提供商,具备承担国际海底光通信系统建设的能力。通过近年的大力发展和参与国际工程建设,华为海洋逐渐占据国际海底光通信市场领域一席之地。

同时,我国海缆系统建设最大的问题便是海缆系统集成问题。目前,国际市场采用通信设备总包商、光缆制造企业及施工单位共同合作的海缆建设模式,而我国海缆建设采用条块化分割模式,由设计院与运营商进行前期论证和线路设计,由海缆制造企业提供海缆与附件,由海缆施工单位敷设,再由业主或运营商进行系统集成。这种模式不利于整合系统集成能力,不利于形成一到两家实力雄厚的海缆系统集成商,更不利于中国海缆系统走向国际。

2.海缆技术不断突破,我国企业全力进军国际市场

海底光缆的生产技术主要有海缆专用光纤制造、海缆专用激光焊接不锈钢管光单元制造、内层钢丝铠装、无缝铜管制造、绝缘层挤制、外层钢丝铠装、外被层PP绳与沥青制造。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海缆研究所谢书鸿教授级高工表示,近年来,以中天科技海缆为代表的我国海底光缆制造企业,已在海底光缆技术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技术由最初单一的海缆产品设计制造已扩展到海底光电融合、水下接驳、缆工厂过渡、工厂软接头、海底光纤监控保护等技术,并通过国际UJ、UQJ认证,且已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得到实践应用。中天科技海缆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具备提供有中继海底光缆、无中继海底光缆系统的技术和生产能力。

但国际几大通信设备总包商、光缆制造企业及施工单位共同合作形成了战略联盟,并已形成了垄断,从而提高了市场竞争门槛,抑制了其它国家海缆企业的发展。同时,我国深海光缆的技术、设备以及设计施工能力仍然存在不足、缺乏行业整合、资本市场缺乏信心等原因导致我国深海光缆系统得不到国际运营商的认可和信任。谢书鸿表示,运营商与海底光缆制造企业单方面都无法启动行业联盟。我国海缆“走出去”需要我国运营商积极参与国内海底光缆产业链的培养,与海底光缆制造企业、设备总包商、施工维护单位等通力合作,形成海缆综合系统总包商,共同带动国内海光缆产业健康发展,全力进军国际市场。

3.浅海虽有斩获,深海仍被钳制

2011年2月,中天科技与美国阿拉斯加某电话公司签署海底光缆项目设计与供货合同。该项目得到美国政府支持,海缆长度为160公里。华为海洋携手中国海缆制造企业也在多国进行海缆工程建设。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海缆已经获得了通往国际的通行证,但一直未能直接走向国际市场。而中天科技在美国海底光缆项目的实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企业正在向国际行业巨头垄断局面发起挑战。

同时,国际深海光缆每年的铺设量就达到近万公里的规模。中国已参与十八条国际海底光缆的建设与投资,其中有八条在中国大陆登陆。然而,深海光缆的提供一直为跨国公司所垄断,对国际深海光缆通信干线,中国企业仍受到钳制,至今未能涉及。

4.我国海底光缆前景展望

中国沿海海岛与大陆的通信现代化,一定要靠海底光缆的沟通才能得以实现,通光的海底光缆将为我国沿海的通信发展和我国海防通信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海底光电复合缆是中天科技的又一大优势。我国近两年建设的近海试验风电场全部采用海底光电复合缆,实现电力传输和远程控制。未来数十年内,无论是海上风力发电,还是海上石油平台等海上作业系统应用的海底电缆,绝大多数都将使用海底光电复合缆。

国内外海底电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通过市场分析,海底电缆前景可谓一片大好。我国企业通过革新技术在海底电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陈晓燕 海底光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 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2]栗雪松 蔡炳余 陶新华 陈爱华 国内外海底光缆试验标准的对比分析与思考[A] 中国通信学会2010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王震 海底光缆用光纤的性能要求及优化方法[A] 中国通信学会2010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蔡炳余 栗雪松 谢书鸿 我国海底光缆技术及市场最新演进[A] 中国通信学会201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7篇

在通信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领的团队,在技术大潮中御风前行;他们领导的企业,面对新常态不断创新变革,积极转型升级;他们获得的成果,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支撑。

技术发展对于通信产业的驱动力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劲。回望2015年,产业沉浮,风云激荡,哪些技术英雄书写下深刻的一笔?

由通信产业报社发起,聚焦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结合专家意见和网上投票,评选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2015通信产业年度技术人物”,聚焦产业热门技术领域的改革创新表率,从人物视角盘点年度产业技术亮点,深度挖掘先锋人物的理念变革、智慧与创新实践,通过不同维度的评价,树立人物榜样,推动业界发展。

评选结果在一年一度的中国通信产业大会暨中国通信技术年会上隆重,包括来自中国通信标准协会网络与交换技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来自云计算、SDN、光通信等各个领域相关企业的15位业内知名人物获此奖项。

此次最终评出的15位产业年度技术人物汇集了致力于产业先进技术研究的部级领军人物,将先进技术、产品、理念带入国内市场的布道者,助推网络建设走向腾飞的企业技术先行者,致力于应用创新的实践者……

他们身上承载了中国通信产业的开拓精神,他们身上彰显了中国通信产业的年度亮点,他们以自己的睿智和创新点亮中国通信产业前行的道路。

创新:在焦点领域御风疾行

2015年,通信全产业链积极拓展新领域。其中4G、SDN、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市场、视频业务等成为大多数厂商的共同选择,也顺势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阵地。在此次评选的申报和最终评选中,这些技术热点领域创新任务也是大批涌现。

在网络跨越式发展、4G时代大幕拉开之际,中国通信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在移动通信领域,4G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网络架构、无线基站、光纤光缆、天线等众多产品领域的创新成为4G发展的“发动机”。

例如在国内,亨通光电、武汉光迅等光通信厂商,承担多项国家863项目等重点研发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

光迅科技承担了国家发改委“光纤到户用核心芯片产业化”项目,实现光电芯片规模化量产,打破了长期以来光电芯片是由国外少数几家大公司垄断和控制的局面。

亨通光电在全球首推“FTTH柔性接入”的概念,项目领头人技术总监薛梦驰还在美国国际线缆大会上,将其专利项目“新型玄武岩纤维纱加强光缆”推向了国际,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在网络建设的细分领域,在中国铁塔这个全新的舞台上,众多技术大咖大展拳脚。例如,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邹勇带领团队建立了中国铁塔室分建设的标准体系,提出多项领先技术标准,解决了4G室分共享最为关键的指标组合互调无法测试等技术难题。

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人物长久努力和钻研,我国的通信已由2G时代核心技术的旁观者、学习者,3G时代核心技术的参与者和制定者,正逐渐成为4G时代核心技术的主导者之一。

产业发展的重点也从“关注有责任的创新”到“关注深度转型的能力与前景”,以适应经济技术的快速进步。

运营商在忙着进行新业务转型探索,面对即将到来的千亿连接时代,面对即将到来的数据红利时代,运营商正在从网络、运营和业务三个层面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

其中,SDN/NFV作为网络转型的最终方向已经确定,这一领域的技术先锋更是首当其冲。

正如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燕所说,“网络转型不同于过去新技术引入只是增加新的设备采用新的技术,将是网络架构的革命性变革。”

被称为“网络与交换标准的领路人”的中国电信云计算中心主任赵慧玲、中国电信云计算和SDN研发领域的领军专家王峰、赛特斯FIP研发部总经理胡森标,他们在战略、标准、技术、验证等多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树立了中国在SDN/NFV领域的领先地位。

诸多创新难以一一赘述,但是无一不在显示,中国的通信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技术创新的快车道。

责任:自主可控的技术担当

回顾通信产业跨越式发展历程,标准的作用功不可没。当今时代,技术标准已成为企业制定游戏规则、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在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和自己的标准,我国通信产业的发展缺少话语权,并在专利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面对新形势下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难得的机遇,国内在4G、下一代网络架构等方面标准的制定正在进入国际主要阵营。

不断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无疑对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和产业话语权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最初,我被通信行业表现出来的活力所吸引,如今,对自主核心技术的信心让我坚持下去。”展讯通信(上海)软件协议副总裁高春喜如是说。

创新,是一种能量,一种动力,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追求。

责任,是一种素质,一种担当,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信念。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光缆 数字通信 研究

我国开始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研究已经有些年头,在数字电视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数字通信工程研究还是不够的,加上整个研究体系并不完善,也没有建立完整的行业规范,使得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有重要意义。

一、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所面临的困难

1、专业人员和研究设计团队偏少

光缆数字通信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由于起步较晚,这方面的人才较少,对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研究造成了较大的阻力。加上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很少接触到真正的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工作,接触到尖端技术的机会更是稀少,这对光缆数字通信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另一当面,现有的研究设计团队较少,部分团队科研力量不够,设备上的缺乏使得研究设计工作进行缓慢,最重要的是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的学术氛围尚未形成,使得很多专业人才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造成了极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2、设计研究体系和规章制度不完善,研究设计阻力较大

我国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现在还是起步阶段,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也需要一套完整的设计研究体系和规章制度。现在正是研究体系的缺少,很多小的设计团队已经陷入了单打独斗的误区中,学术交流比较缺乏,资源的不共享导致整个研究进程非常缓慢。加上没有规范的制约,存在很明显的不公平竞争,打击了部分研究者的积极性。正是由于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光缆数字通信工程设计的良性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3、研究成本以及使用成本偏高

光缆数字通信的研究设计是为了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通信服务,但我国的数字通信工程现在仍然没能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很多人并不了解数字通信的特点和优势,使用成本偏高是主要原因,这非常不利于我国通信数字化的进程。一方面,研究设计中需要用到许多国外的先机技术和设备,需要较高的成本,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研究的支持不足,研究资金比较缺乏,再加上部分设计机构人员臃肿,无形之中增加了研究开发的成本。如果不能把研究成本和使用成本降到合适的程度,光缆数字通信就不可能深入人心,更加不可能得到普及。

二、如何加快我国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

1、重视光缆数字通信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整个研究设计的基础,加快光缆数字通信方面人才的培养是加快通信数字化的第一步。首先高等院校应该改变培养模式,可以联合研发团队进行综合培养,让大学生就可以直接接触到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研究,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学习尖端技术的机会,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实用型人才;其次,有关部门应该支持相关科研团队的建立,并对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早日形成光缆数字通信的研发气氛;最后,在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遵循人尽其用,企业在引进人才时一定要合理,力争每一个人才都能有一个较好的发挥平台,杜绝人才资源的浪费。相信只要我们打好了人才这个大基础,整个研究设计工作将会变得又快又好。

2、加速建成合理的研究体系和规章制度

切实推进开发研究体系的建立,尽早制定完善的行业规章制度,对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研究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应该完善研发设计体系,增强各个研发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在技术攻坚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机构和人才展开研发设计。可以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交流会,使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期;另一方面,一定要尽快的完善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研发机构和企业予以一定的处罚,情况严重的一定要取消气研发资格。在支持各个团队和企业竞争的同时,一定要避免行业内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发生,早日处理有碍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研究设计进程的人和事,为整个研究设计的展开保驾护航。

3、开发新技术,降低生产以及使用成本

为了使整个光缆数字通信真正的造福于民,我们迫切需要降低数字通信的生产和使用的成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让数字通信技术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让更多的人支持光缆数字通信工程,使用的人多了,每个人的使用成本自然而然就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数字通信研究设计的进一步投入,支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自主研发,在创新的背景下,加速对国外高新理论的研究和不断吸收,减轻对国外人才和设备的依赖程度,同时还要改善研发工艺和施工工艺,更多的使用低价实用的原材料,切实降低生产的成本,最后需要对相关研发团队和企业进行定期考核,规范研发流程,杜绝企业内部人员臃肿情况的发生,精兵简政对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很重要的意义,综合种种情况来加快我国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的设计进程。

三、总结

总之,光缆数字通信作为朝阳产业,有着非常美好的明天。数字通信技术,相比于传统的通信技术,在抗干扰和传输质量方面有着起独特的优势,加上数字通信技术适用的领域非常广,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光缆数字通信工程研究设计的投入,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早日实现数字通信高速化、智能化以及小型化的研究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光缆数字通信技术必将取代传统通信技术,并且一定会深入人心,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何宁;颜永庆;王茂祥;郑彤;朱彤;;通信工程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系统[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任世洋;探讨长途光缆线路的维护和管理[A];中国通信学会2001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谢桂月;光缆障碍的查找与光缆尺码的利用[A];中国通信学会2002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通信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介绍了我们通信市场的发展现状,并解析了我国通信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通信市场通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

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通信市场走过了从完全外购到自主创新是曲折发展过程。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通信市场也得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通信市场投资达1.5万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市场的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通信市场的一块重要的市场。

一、我国通信市场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通信行业在移动通信设备、光纤通信设备、集群通信系统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是我国通信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随着数据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数据通信领域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数据通信逐渐成为通信市场的又一个新增长点。从全球来看,通信产品呈现宽带化、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市场需求空间依然旺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速,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

我国通信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网络、终端、以及配套设备、测试环境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信息、科研、教育、金融、工商、财税等领域纷纷利用现有的通信条件,建成了各类通信网络。但是我国通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较为明显,在通信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我国通信市场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二、我国通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解析

1.宽带业务将保持持续增长

发达国家的宽带发展经验表明宽带业务增长的周期效应明显,我国目前处在宽带业务的成长期,未来我国宽带将实现增速发展。目前,中国宽带市场正在经历窄带向宽带的演变,宽带接入走向宽带应用,以及宽带应用内容的变化。互联网运营商在合作机制方面的积极探索,带互联网产业生态链开始形成,通信市场的网络增值服务已经取得了有效进展。另一方面,我国宽带业务的资费水平仍处于相对高位,宽带支撑大量的数据业务,解决介入的问题、汇聚层、传输和交换层的瓶颈问题也会逐步显现,全IP和光网络会成为重点。2011年互联网巨头通过并购或投资对移动互联网的布局愈发明显。长城宽带、中电飞华、铁通等等宽带接入商近年也获得了大幅扩张的机会,促使宽带用户规模激增,并带来设备市场规模的上升。

2.通信市场用户规模持续增长

未来中国通信业务仍将会保持快速增长,我国通信市场现有的网络容量将难以支持多种形态的用户总量。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及市场规模均有比较良性的增长,预计到2011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4.3亿,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851亿。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2011年移动互联网流量费占比低于50%,已经从2009的58%减少至42%。但是移动电话用户规模的高速增长提供了的巨大市场,移动通信用户增长仍是拉动我国电信运营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用户在娱乐需求的基础上增加对商务、教育类应用的需求,娱乐、内容需求依然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要需求。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发展仍具备规模增长空间,并继续拉动电信运营市场发展。

3.通信系统成本降低

从当前通信市场的通信系统成本角度看,今后的设备和终端的成本会继续降下去,同时通过革新运营模式也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传统通信运营商SP的模式围绕基地业务建立合作的模式,2012年这类相关厂商也会借助运营商数据业务的发展短期内快速发展。成本的另外一个含义是节能,节能更多的是指电源转化为实际业务需要的能量的效率。就是不影响网络功能性能的前提下,终端的体积和功耗的减少。

4.3G终端市场将迅速扩大

第三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并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未来几年内,全球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是CDMA市场增长速度放缓;WCDMA市场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北美市场增长速度放缓,但欧洲等地增长较快;中国所在的亚太市场通信设备的增长速度十分明显。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牌照已于2009年1月发放,标志着中国3G手机市场正式启动。3G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业务的多样性。随着计算机和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融合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移动通信终端的融合表现在业务的融合与产品的融合两个方面。从2011年6月份开始,中国3G驶入了快车道,3G用户迅速增加。3G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通信企业,3G将改变现有的运营市场布局,促进中国通信产业发展,它是中国通信市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参考文献:

[1]钟嘉强.亚洲电信市场何处去.通讯世界.2001(06).

[2]尤肖虎.我国未来移动通信研究发展展望.2002海峡无线科技研讨会论文集.2002.

[3]程文,冯建领.未经同意开通服务通信公司收费合法吗.法制日报.2005.

中国通信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光纤到户技术 组网 设计

引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社会对网络接入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传统的ADSL接入技术存在效率低、传输距离受限等问题,为了弥补ADSL接入技术的应用局限,光纤到户技术出现,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

一、光纤到户技术概述

1.1内涵

光纤到户技术以光导纤维作为基础,数据信号通过光导纤维实现快速传输。将这种技术应用在网络接入中,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网络信号输出,也可以进行一对多的网络信号输出,因此光纤到户技术可以应用在家庭网络和公用网络之中[1]。

按照结构进行划分,光纤到户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一对一的模式,也称P2P。两个用户点可以通过光纤连接起来。第二种模式是一对多的模式,也称P2MP。多个用户点可以通过以太网连接起来。上述两种模式成本较低,空间占有量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应用。

1.2优势

首先,光纤到户技术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一方面,光纤到户技术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另一方面,光纤到户技术的辐射较小,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很强。除了上述两种优势外,光纤到户技术还具有环境优势,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比较小。

其次,光纤到户技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光纤是一种绿色产品,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光纤到户技术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二、光纤到户技术的组网和设计

2.1系统架构

在进行系统架构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拓扑结构,调整用户之间的光源分配。首先,需要形成主系统,管理网络中的核心数据,提供基础业务。在光分配网的作用之下,光分配网和局端联系起来,形成主从关系,并通过信号传播来配送数据。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局端会对传递距离进行测量,并计算传递的时间和速度。在计算完毕之后,控制系统将信号发送给用户端[2]。不同的用户端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用户平台。OLT可以是独立设备,也可以是集成设备,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可以调整OLT的位置。以用户总数为五百左右的小区为例,在进行系统架构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要在小区内设置光纤箱,并把各个光纤引到小区用户的家庭网络中。第二,要把OLT设备放到机房中。第三,应该设置不同的用户网络单元,并为用户提供基础服务,设置接发数据的窗口。第四,OLT要对信号传递的时间、路程、速度进行测量,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五,要应用以太网,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存储。第六,要在多媒体箱内实现光信号和电信号的转换。

2.2基本参数

在进行组网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量以下的几个参数:第一是用户的用网需求。第二是用户的密度。第三是外界环境。第四是维护成本。ODN组网主要分为两种结构类型:第一种是分光树型结构。在用户较多的小区或办公室,可以应用这种结构类型。在使用这种组网模式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小区或办公楼建立光配线箱。第二,进行OLT和POS的连接,把数据信号发送给各个用户网络。第二种是分光分散设置结构。在用户密度相对较小的小区或办公楼等,可以采用这种结构类型。在使用这种组网模式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设置一个一级分光点。第二,要在不同楼层内设置二级分光点。第三,要通过光分纤箱,把光配线箱的数据发送给不同的用户端[3]。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用网需求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网络接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数据信息的传输速率,必须发挥现代技术的实用价值,优化光纤到户技术的组网与设计。

考 文 献

[1]魏文哲,汤志平. 以PON技术实现光纤到户的组网方案分析[J]. 无线互联科技,2015,(14):3+15.

[2]阳希. 基于EPON技术光纤到户宽带接入网的设计与探讨[J]. 中国新通信,2015,(07):121-122.

上一篇:数字通信论文范文 下一篇:通信作者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