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9:14:37

中国大学生论文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韩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启示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我国。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的:“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而语言中的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现象和新概念最直接的反映和记录。“韩”是指韩国,“流”是水,是韩国特色的水,韩国的服饰,文化,饮食,就是通过韩流来流入中国,流入我们的大学生之间。事实上韩国国土面积只有9.93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4700万。其文化传统不如中国深厚,经济也没有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发达。但是在近10年来,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异军突起,其电影数次赢得世界关注,电视剧渗透到了亚洲每一个国家,韩流的出现不只在中国大陆,在日本、菲律宾甚至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也受到广泛拥趸。

曾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接触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的。可见,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于韩国文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韩流的出现究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那些启示意义呢?

韩剧中的很多故事在向我们大学生传达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即强调的是个体的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是对个体的充分的尊重,是一种独立乐观向上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

韩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白,如“我的人生”、“自己的人生”、“父亲有父亲的人生,我有我的人生”等等。“自己的人生”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所有权,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由自己负责,为自己负责,由自己来选择要走的路。这便是一种主体意识。这种思想意识才是韩剧在极力肯定的。《看了又看》中银珠这个人物便表现出了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她自己选择自己的爱人,当爱情受阻的时候她也是经过自己的考虑做出选择,她甚至从不向家人求助,不管生活中有多少艰辛与困难,她都能够不放弃,不抱怨,永远相信自己可以,而对比较为明显的就是跟她同龄的李圣美了,虽然家境比她好,工作比她好,却生活得比她痛苦,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除了盲目的骄傲以外再无别的,失去了一种坚定的人生信念,当挫折出现时,她才表现得毫无招架之力。后来,当她经过痛苦的反思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时,才开始乐观、坚强起来。当她的爱情遭到父母的反对时,她才表现得无比坚定,当她为了母亲而打算放弃自己的爱情时才显得那般伟大和美丽。

二、自强精神

这是韩剧中表现的非常明显的一种价值取向。自从《大长今》开始风靡以后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励志剧”。励志精神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去抱怨客观条件的恶劣和社会环境的不公,而是认定自己的方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大长今》就不必说,在韩剧中具有长今精神的又岂止这一个。《屋塔房小猫》中的智恩,《嫂嫂十九岁》中的郁美,《加油,金顺!》中的金顺,《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巴黎恋人》中泰英,每一个都是在逆境中坚持,在困境中努力。有谁能说,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幸运跟她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无关呢。或许吸引我们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并执着不懈地为了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这种精神几乎贯穿了韩国的每一部电视剧。《看了又看》里的银珠、《人鱼小姐》里的雅丽莹、《汉城奇缘》里的汉妮、《黄手帕》里的紫英、英俊……无不为了自己的爱情、婚姻、事业、家庭进行着执着而认真的努力。“fighting!”、“加油!”成为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和主人公鼓舞自己的口号。这一点,不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能让我们看到希望,领会到一种积极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是韩国电视剧吸引众多大学生的魅力之一。

三、乐观态度

乐观的态度来自于积极向上的精神,来自于对自我的信心,对前途的信心,而这种信心又来自于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所以这种乐观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轻松快乐的感受,更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一种积极进取的现代精神。就像《我的女孩》中的周裕玲,她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笑得出来,不管有多困难首先会去做的也是想办法解决问题。正是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她的人生多姿多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料库;中美大学生;议论文;读者参与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068-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13

一、引言

读者参与手段(Reader Engagement Markers)作为元话语(Metadiscourse)标记语的一种,在语篇中起着重要的人际互动作用。海兰将这些手段视为一种外显的修辞手段,作者通过它们来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引起共鸣,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其观点,进而增强语篇的说服力。海兰提出了目前被同类研究广为引用的“态度与参与”(Stance and Engagement)模型。该模型将读者参与手段分为五个子类,即读者指代(ReaderPronouns)、指令(Directives)、提问(Questions)、共有知识诉求(Appeals to Shared Knowledge)和个人旁白(Personal Asides)。本研究将利用这一分类框架,借助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读者参与手段在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之间以及中美大学生之间的使用情况。

二、文献综述

纵观国内外相关的对比研究,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不同学科、不同体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研究上。

Swale等对十个学科的学术论文中祈使句的使用研究表明,尽管祈使句本身可能有“威胁读者的面子”这一特征,但作者还是会在很多学科的学术论文中使用它们,以让读者参与到语篇中,或借此表现作者本人的写作风格。Kuo对理科学术论文中人称代词的研究发现,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的使用超过其他人称形式的使用,而且第一人称复数在学术论文中的所指与功能也是多样化的,如作者既可以用排他性的“we(我们)”来指作者本身,也可以根据交际需要来使用“we(我们)”来指作者和读者所共属的学术圈。而其他人称代词的使用也同样具有作者希望将读者引入语篇、接受或支持作者的观点或立场之功能。Hyland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是最深入和最全面的,他分别对各学科的学术论文中的人称代词等各种读者参与手段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术语篇的互动模型,即上文所提到的“态度与参与”模型。

Webber通过对医学英语期刊中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提问的手段在这些期刊文章中使用很频繁,尤其是在评论和通信类文章中使用最多。Hyland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读者与作者在语篇中的关系会受到文章体裁的影响。他对比香港本科毕业学生的项目报告和专业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语料库发现,大学生在报告中所使用的读者参与手段很有限。王文婧对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的读者参与手段的调查情况表明,读者指代词在议论文中使用最多,其次是指令、提问和共有知识诉求。朱玉山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三种作文文本分析发现,读者参与手段在说明文中使用的最多,其次是议论文,最少的是记叙文,而且各体裁之间的使用数量差异显著。

Hinkel是最早对读者参与手段在文本中的使用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学者。她从68个语言和修辞项目入手,对1457名分别以汉语、越南语、朝鲜语等六种语言为母语的大学生的英语限时作文作了对比。她发现,与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写作者相比,外语大学生在写作中更多的使用提问和共有知识诉求这两种读者参与手段。战海清对中美英文报纸专栏语篇中读者身份的对比研究发现,美国专栏文章中更多地使用第二人称“you(你/你们)”。Ansarin通过分析本族语分别为波斯语和英语的语言学家所写的波斯语和英语应用语言学论文发现,英语为本族语的作者所使用的读者参与手段是波斯语作者的两倍,他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研究者们虽然对读者参与手段分别从跨学科、跨体裁和跨文化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但对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在议论文中如何使用读者参与手段,以及他们和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作者相比是否有差异等问题,还没有进行很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大问题:

(1)在议论文中的读者参与手段使用总量上,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他们与美国大学生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2)在各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上,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显差异?他们与美国大学生之间是否有显著的差异?

2.研究步骤

本研究的第一步是建立符合研究目的的子语料库。我们从英美本族语大学生作文语料库(LOCNESS)和《中国大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SWECCL)中分别选取部分笔语语料,建立了四个子语料库(见表1):即一年级库(L1)、二年级库(L2)、高年级库(L3,包括三、四年级)和美国大学生(US)库。为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各子库的作文语料选取采取统一标准,即17~22岁的大学生在非限时条件下所写的有关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其次是确定本研究需要调查的读者参与手段索引条目。为此,我们首先使用语料库检索与分析软件AntConc对以往相关研究中所有提到过的五个子类读者参与手段进行一一验证和筛选,然后再对各子库中的文章进行复查,找出个别以往研究中没提到过的读者参与手段,并将它们列入我们的检索条目,最终确定了72项读者参与手段作为本次研究的检索统计对象(部分示例见表2)。

第三步是将72项读者参与手段进行检索、归类统计和分析。首先是将所有包含检索项的句子进行归类整理,再根据上下文来辨别哪些检索项是读者参与手段,哪些不是,最终确定并统计各子语料库中读者参与手段的总量和各子类手段的总量。在判定某一检索项是否属于读者参与手段时,我们主要依据Hyland提出的两条原则,即这些手段必须表达读者与作者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关系主要是指语篇内部的关系。对于任何模棱两可的条目,我们都会根据上下文和海兰的两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后再决定该项目是否属于读者参与手段。

最后一步是对各项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由于4个子语料库大小不同,无法按照读者参与手段的实际统计频数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将实际频数按每万字的频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应用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验证各组数据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读者参与手段总体使用情况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国大学生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频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减。各级水平的中国大学生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总频数都高于美国大学生:平均来看,中国大学生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平均总频数也高于美国大学生;卡方检验结果(表3)还表明,上述所有差异都是显著的。

2.各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情况对比

从5个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频数上观察(表4),读者指代在各子库中的使用频数都占绝对多数,其次是指令、提问、共有知识诉求和个人旁白。

从各子类手段所占的比例来看,读者指代在各子库的读者参与手段中所占的比例也都最大,在一年级大学生子库中比例最高(76.48%),在美国大学生子库中最低(62.50%)。但是美国大学生使用指令、提问和个人旁白等手段的比例都高于中国大学生。鉴于个人旁白的使用非常少,而且在三个中国大学生子库中的使用频率都为零,本研究将其忽略不计,着重分析其他四个子类手段的使用情况。

表5表明中美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读者参与手段都是读者指代,但其使用频数随着作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美国大学牛的使用频数最低,而且卡方检验的结果(表6)还表明,他们之间的这些差异都是显著的。从表7可以看出,对于中美学生而言,最常用的读者指代词条都是“包括读者在内的we/our(我们/我们的)”和“you(你/你们)”,但是中国大学生使用we/our的频数要大大高于you:而美国学生使用we/our和you的频数差异并不大。这一发现与战海清的研究有一致之处。战海清认为,中美作者使用不同的策略来与作者互动:在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作者倾向强调“我们”身份和集体利益的重要,他们使用“包括读者在内的we/our(我们/我们的)”以假想与读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经历或者想法;而美国作者在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更多地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2)指令

表5和表6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各级水平(L1、L2和L3)的中国大学生在使用指令的频数上都显著地高于美国大学生,但是低年级(L1和L2)的大学生之间在使用指令的频数上差异并不显著。

表8表明,表示义务的情态动词是所有学生最常使用的指令类子手段,使用频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减,美国大学生使用的最少,略高于一年级中国学生使用频数的一半。

从表9中可以看出,表达中度命令语气的“should”在中美大学生的议论文中都最为常用,其使用频数远远高于表达非常强的义务感的“must”或“have to”。该结果和刘华的研究结论一致,即不管是本族语者还是中国大学生,在表达义务和责任时,都会更多地选择should而不是must。这些研究结果也说明,中美大学生在写作中都已经注意到在表达义务时如何通过“温和”的语气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更愿意接受作者的观点。本研究还发现,祈使语气和判断性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在四组学生中非常相近,其中高年级的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使用判断性形容词的频数比使用祈使句的频数高,而低年级学生则相反。我们认为,低年级水平的学生更多使用祈使句可能与祈使句句式比判断性形容词所在句式(如It is necessary…)结构简单有关。

(3)提问

在写作中,提问通常被作者用来引发读者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者用来引出一个话题,进而展开讨论;有时作者还可使用问题来自问自答,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生使用提问的频数最高,其次是二年级中国大学生,最低的是高年级中国大学生。低年级(L1和L2)的大学生在使用提问的频数上略低于美国大学生,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平均而言,中国大学生使用提问的频数与美国大学生差别不显著,但是不同水平的大学生之间在使用提问手段时,呈现出一些显著的差异性。首先是低年级(L1和L2)水平的大学生使用提问的频数显著地高于高年级(L3)大学生;其次是高年级(L3)学生使用提问的频数也显著地低于美国大学生(US)。

(4)诉诸共有知识

表5的数据显示,在使用诉诸共有知识手段上,二年级(L2)中国大学生的使用频数最高,其次是一年级(L1)的中国大学生,最低的是美国大学生(US)。表5和表6也表明,在使用频数上,低年级两个年级的大学生之间、高年级(L3)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中国大学生低年级两个组(L1和L2)的使用频数都显著地高于高年级(L3)组和美国大学生组。

研究中还发现,低年级组(LI和L2)的中国大学生更多地使用“as we know”、“we all know”这样的表达,其使用频数远远高于高年级组(L3)的学生,但这样的表达在美国大学生子库(US)中极少出现。高年级组(L3)的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使用评注性副词的比例则更高,而且频数比较接近。这种情况可能与低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有关。由于汉语中有类似于“我们都知道”、“正如我们所知”这样的表达,低年级学生在写作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英语中的类似表达,即“as we know”、“we all know”等,但评注性副词的使用相比而言更复杂,所以才会出现只有高年级(L3)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使用评注性副词的频数接近的情况。

五、结论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大学生在使用读者参与手段的总数上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降低,但都明显地高于美国大学生。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度使用某些读者指代手段而造成的。第二,在各子类读者参与手段的使用上,并没有呈现出某种统一趋势。中国大学生使用读者指代手段的频数远远大于美国大学生;在指令、提问和共有知识诉求等手段的使用上,低年级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低年级大学生在使用指令和共有知识诉求方面明显高于高年级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在使用指令手段的频数上也显著高于美国大学生,但在提问手段的使用上却明显低于美国大学生;在共有知识的诉求使用上,高年级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的情况相似。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传媒》: 请您简介首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背景。您发起该活动的初衷是什么?

谢耘耕:首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是在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的上海市研究生暑期学校“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发起该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使更多的大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与传媒领军人物、专家学者面对面,为更多的传媒学子提供与传媒领袖交流的机会,为传媒业界与学界搭建起沟通对话的平台,为培养未来的中国传媒精英、为更多的年轻学子造就传媒梦想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传媒》:本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下设多项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的环节设置有何特色和亮点?

谢耘耕:首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与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同步举办,新设多个项目,包括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区域媒体高峰论坛、大学生心目中的最佳传媒雇主调查、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调查、大学生品牌认知调查和大学生传媒节开幕式、闭幕式——“传媒梦·中国梦”晚会。

本届大学生传媒节共邀请了近50位传媒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为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350余名学子讲授传媒业改革创新的经验与教训,帮助学子们了解传媒业界和学界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对传媒业和新闻传播学科的认知。

“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论坛为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该平台有利于促进主编与传媒学子之间的熟悉和了解,让广大传媒学子了解发表学术论文的核心要求。本届论坛针对如何通过期刊得到认同并产生社会效应、如何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中国学术如何走向国际舞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是新闻传播学领域一流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立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为中国学者与国际一流学者提供交流对话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跨越学科的界限、地域的界限、意识形态的界限,从而深入研究新媒体领域相关问题。此次论坛为期一天,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主题分别为“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设立,意在促进国内各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搭建起学员间、学员与知名学者间对话的平台,促进新闻传播学、新媒体技术、公共政策、产业经济、法律、伦理、管理等多学科间的专业交流。本届论坛不仅体现出学子们参与的热情,而且体现出他们对于提升专业素养的期望与努力。通过论坛的讨论、学习,经过专家们的点评与指导,学子们都收获颇丰、获益匪浅,既学习到了论文写作、治学的方法,而且思路更加明晰,提升了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区域媒体高峰论坛”主要是为各地方媒体探讨区域性媒体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转型,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区域媒体进行合作、联动,为其发展转型提供高端的交流对话平台。论坛就都市报在新媒体冲击下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媒体怎样做到微博和纸质媒体的联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借助大学生心目中的最佳传媒雇主调查、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调查、大学生品牌认知调查,希望了解当今大学生对传媒业以及传媒品牌的认知,为传媒业及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我们在设计和策划“大学生传媒节”各项活动时,更加强调学子的参与和互动,今年在活动中加入更多的论坛,尤其是扩大了研究生学生论坛的规模,让研究生有演讲自己论文和听取专家点评的机会。

《传媒》: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作为首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重头戏,在活动安排、组织策划以及选员标准方面有何考虑?较前三届有何创新之处?

谢耘耕:今年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在演讲嘉宾方面,不仅重视学界的专家学者,同时更加重视业界的传媒领袖;在组织策划方面,大讲堂期间,加重了论坛的比例,尤其是论坛中“圆桌对话”的环节,给予嘉宾更多的时间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不同意见的交流;在选员方面,更加注重平衡学员学校的地域性,注重教育公平,覆盖面更广。除上海本地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学子外,还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中西部大学的学子,如兰州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大学,还有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等学校的学子参加。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学子汇聚在大讲堂学习交流,共同进步,领略传媒领袖们的思想碰撞。

较前三届相比,今年大讲堂的演讲嘉宾增加了来自海外高校的学者,希望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和国际学界更快地接轨;同时让知名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和传媒学子面对面,让学子们对于学术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子们更加规范地进行学术研究。

《传媒》:本届“中国大学生传媒节”取得了哪些成果?

谢耘耕: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一是第四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宣传力度加大,由于和《传媒》杂志、人民网、新浪网等媒体合作,在宣传方面更加到位,“传媒领袖大讲堂”的百度搜索量为110万以上;二是第三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球论坛在海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参与的海外嘉宾明显增加,海外研究生报名人数增加;三是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收到了400余篇投稿,在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四是首届区域媒体高峰论坛作为传媒节新增的活动之一,提升了传媒节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加强了和区域媒体间的联系,探索了一些合作的新模式。五是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最佳传媒雇主调查、大学生最喜爱的媒体调查、大学生品牌认知调查的问卷方面,今年回收率提高,取得了良好的调查效果。

《传媒》:您对于“中国大学生传媒节”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规划?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Q:大学生网球锦标赛一年比一年举办的成功,竞赛部是如何做到的?

A:我们会评估当年大学生网球锦标赛

的举办情况,听取多方意见,然后来对竞赛规程做一个修改和调整,以力求完善赛事,保证竞赛的公平。我们会根据评估的意见出台方案,然后将方案提交大网协常委会,经常委会讨论修改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敲定需要修改的细节,然后在第二年的赛事中贯彻执行。

Q:裁判员和裁判长的选拔有哪些要求呢?

A:起初,裁判几乎都来自赛事承办的学校。不过这几年,随着赛事规模和水平的逐渐提高,裁判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我们跟国家网管中心协商后,调来了10-2名部级裁判,这也减少了很多比赛中的争议。另外我们还考虑外聘一些国际裁判,并在进一步和网管中心沟通,以期将裁判在大网协赛事中的执法列入到网管中心规定的执法任务中去。

Q:资格审查委员会是如何把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的?

A:我们现在的比赛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全部是普通学生,他们第一次参赛时需递交入学大表,一张写着学生高考每科成绩的表格。另外我们还会向学生所在地的招生办索要当年的招生分数线,来证明学生没有任何的高考加分;乙组成员是特长生;丙组则是现役或退役运动员。近年来关于注册运动员加入乙组还是丙组具有较大争议。我们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即14岁以前(包含14岁)在国家网球中心注册的可以参加乙组,15岁以后注册的则只能参加丙组。

Q:谈谈大网协的办赛历程吧?

A:其实在1994年大网协成立之前,我就参加过91、92年两届的中国大体协邀请赛,我记得当时只有10多所高校参加。94年大网协在浙江大学正式举办了第一届大学生网球锦标赛,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细的分组,只分团体和单项(男单、男双、男团、女单、女双、女团)总计6个项目。后来经过逐年的举办,规模渐渐由小到大,到了2000年的时候,开始增设校长杯。

Q:为什么增设校长杯呢?

A:因为大学生网球锦标赛自举办以来,虽然参赛规模较之以前有所改观,但是参赛的队伍还是参差不齐。于是经过商讨后,我们决定增设校长杯,让各个学校从领导层开始重视网球,这样也能更方便更好的普及高校网球。其实在94-00年,我们还做过另外的尝试,就是让高校的教工(55岁以上)参加比赛(主要是双打),但是这样做了三届后发现效果不是太明显。

Q:校长杯举办的效果如何?

A:2000年在河南师范大学举办第一届校长杯的时候,只有十几对参赛人员,发展到现在,校长杯已经需要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组,有150多对高校高层参赛,可见领导的参与程度还是十分可喜的。今年4月20日我们在武汉理工大学重申了06年提出的思路:校领导打球,必须也要有学生代表同时参与。这个思路在06年就提出了,但是这几年并未贯彻进来,所以这次会议时我们又重申了这条建议,希望以后可以贯彻执行。

Q:承办大网协锦标赛的学校需要达到什么标准呢?

A:我们会从五个方面来考量,一是学校的态度,不光是学校体育学院的态度,还要学校的领导层表态;二是学校以往参赛的情况;三是学校以往参赛所取得的成绩;四是学校初步的硬件设施,包括球场以及是否有增设场地的计划等等;五是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当地的裁判等因素我们也会考虑进去。

Q:分享一下网球教学训练方面的经验吧?

A:在09年上海大师杯期间,上海大学生网球协会曾经办过一个校长杯邀请赛,期间曾经举办过一个教学训练研讨会,无奈当时到场的人数太少,约莫只有8个学校共计8名代表到场。10年我们再办这个研讨会的时候,响应的就更少了。现在,我们正在计划邀请国内外资深的网球专家来培训我们的教练。届时,包括国家队一些外教以及李娜的前教练余丽乔等人都会齐聚浙江台州的万翔国际网球学校对我们的教练进行培训指导。

Q:听说大网协每年都会评选优秀的专业论文?

A:论文评选是从2000年在河师大开展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的时候开始评选的,第一届的时候递交的论文数量并不多,01、02、03年停了三年,04年在西南石油大学举办了论文报告会,然后09年在四川大学举办科报会的时候又重申了论文评选一事。09年我们收到论文98篇,10年收到138篇,11年收到了多达190多篇的论文。我们计划将优秀的论文出成集册,发表出来。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些论文可以在专业的网球杂志上刊登出来。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大网协担任职务的呢?科研会什么时候成立的?

A:我从00年前后开始担任大网协的常委。科研委员会成立的很早,我担任科研委员会的主任是从08年换届开始的,4年一换届。

Q: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职责吗?

A:第一是推动高校网球的科学研究,第二是为高校的体育老师尤其是网球老师搭建一个体育科学研究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平台。另外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的水平,尤其是网球,在我国,网球在科学研究上相对于其它项目是落后的。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是培养更多的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尤其是网球方面的研究能力。

Q:科研委员会的工作是以什么为主呢?

A:科研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动高校网球的科学研究,网球这个项目放在全国运动项目的范围内的话,科学研究的重头是在高校,高校的科研机构会出很多科研结果。

Q:您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让这么多的学校、个人参与到科报会来的?

A:我过去到现在在田径协会也是负责科报会的,累积了一些经验。这个会议想办好要为各个学校的基层老师着想,因为很多基层老师在条件方面都受到限制。另外我们想法设法为大家把平台搭建的更好,我们把这个平台塑造成一个大众化的平台,更多的是为普通老师考虑,而不是将着眼点放在把会议做的宏大。会议只有办的越正规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

Q:分享—下您在网球场地维修方面的经验吧?

A:(笑)其实我只是挂名的,在这方面还谈不上有经验。要说分享的话,我觉得要做到两点:一是规范化,即场地的建设需要规范,不能偷工减料;二是场地管理需要经常化,因为网球场如果不经常管理的话,场地肯定会损坏的很快。

Q:信息部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

A:保持大网协信息系统的畅通。简要来说就是要做到一站、一刊和一员、所谓一站,就是指大网协的官方网站,这个网站本来是我们江苏科技大学做的,现在由上海大学接手打理;一刊就是大网协计划推出一本刊物,将大网协的一些成果、信息以及论文等刊登出来;一员即是信息员,我们计划在各大片区(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南)各找一个信息员,来即是报道各大区的网球赛事。

Q:之于大网协,您有什么建议?

A:我总结了三个方面:一是每年举办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的时候都会办一个校长论坛,好多校长都会发表演讲,我想把校长的报告总结链接到我们大网协的网站上,让大家能及时看到这些成果;二是每年举办的科报会上,会有很多老师和研究生提交论文,我也想把这些论文链接到我们的网站上,在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三是希望可以召开一个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的网球专家跟我们分享网球方面的心得。

韦嘉精

韦嘉精,国际网球联合会(ITF)一级教练,1992年至今担任华南理工大学网球课的教学工作,07、09年连续担任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网球队主教练。

自大网协正式成立,我就加入了大网协,1998年担任大网协副秘书长,兼竞赛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大网协的竞赛工作:竞赛规程的制定及修改补充,赛制方案及改革,以及竞赛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等等,见证了大网协发展壮大的过程,我认为,大网协能够在短时间得到迅猛发展壮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运动项目本身的魅力;第二,大网协主席团(主席和副主席)充分发扬民主,指导思想高度统一,制定了正确的工作方针,并认真的贯彻实施:第三,大网协有一个热心推动大学生网球运动发展的专业团队,秘书处及各个专业委员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让大网协迅速发展成为必然。

韦晓康

韦晓康,现任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现在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兼任副秘书长。在学校,一直从事公共体育网球教学,曾经带队多次获得北京高校女子网球冠亚军。由于工作认真、负责,2004、2008年荣获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网球分会颁发的“第二、三届”先进个人称号。

自从在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就职以来,就被这个具有活力、凝聚力的团体深深吸引,大家在协会里,都是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大家能够充分感受到,这是一个供大家交流网球教学、训练、科研的一个平台,这是一个开展活动较多、校领导积极参与协会活动较多的协会,各校领导亲自为协会的发展群策群力,本人坚信这个协会在各校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会越办越好,不断前进、不断壮大。

虞力宏

虞力宏,浙江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中国网球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副秘书长兼裁判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网球协会副秘书长兼裁判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自1994年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成立至今,一直担任协会副秘书长的工作,主管裁判委员会的工作。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从首届比赛的27所学校参赛,到2011年第16届全国大网赛86所学校参赛,无论是参赛学校的数量、人数、以及运动员的级战术水平,还是参赛学校所在地的范围,都有了飞速的提高和扩大。中国大学生网球运动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欢迎。与此同时,对裁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可以说,高校裁判队伍的发展跟不上高速发展的大学生网球赛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建设发展。

尹钊

尹钊,工作于国际关系学院体美部,1989年带队参加了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邀请赛,至今20余年,一直坚持带队训I练和参赛。多次在大网赛中取得好成绩。现担任大网协副秘书长兼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网球分会常务副主席。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韩大学生;韩剧;大众文化

作者简介:金志宣,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韩国留学生(上海 0040);张国良,男,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013)03007306收稿日期:[F]013010

一、问题的提出

从0世纪90年代开始,韩国的大众文化进入中国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进入1世纪以来,韩国文化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依然呈现良好势头。韩国通过各种影视作品和时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大力传播本国的文化,巧妙地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韩流”现象。其中,韩剧(即韩国电视剧)作为一种在中国、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风行的文化输出样式,正逐渐走进学者的视线。

通过对中国知网1999—01年的文献进行检索,我们发现,相关研究虽然很多,但大多从韩剧本身的内容出发,以思辨和文本分析法研究韩剧热播现象的原因、韩剧与儒家文化的关系、韩剧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韩剧中的女性形象等。仅有两篇论文涉及韩剧对大学生的影响,其中《大学生收看韩剧与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1]一文采用调查方法,发现收看韩剧的中国大学生对韩国文化的认同程度较高,以“向往韩国型”的认同类型居多,而且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收看韩剧及对韩国文化认同方面有显著差异。《韩国影视剧对当代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影响探析》一文分析韩国影视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指出韩剧有利于提高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力。

迄今为止,对于中国大学生观看韩剧状况的定量研究极为匮乏,更缺少对于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比较。我们尝试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中韩大学生观看韩剧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研究问题可概括为:一、中韩大学生对韩剧的接触有何异同?二、中韩大学生对韩剧的评价有何异同?三、中韩大学生喜爱韩剧的原因有何异同?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文本分析方法。首先,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和韩国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滚雪球”抽样方式,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读中韩大学生各100名,共计00名,回收率为100%(如表1所示)。

其次,以中国热门视频分享网站“优酷网”作为搜集热播韩剧的平台,分析其010年至01年排名前五的热播韩剧,即《城市猎人》、《秘密花园》、《屋塔房王世子》、《我的女友是九尾狐》与《恶作剧之吻》(相关情况如表所示),探寻它们究竟有哪些特点吸引了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收视兴趣。

最后,依据受众调查和文本分析的结果,初步得出结论,分析本研究的局限,期待进一步研究的深入。

(一)大学生观看韩剧的情况

1大学生看韩剧的接触率。本调查显示,85%的中国大学生看过韩剧,可见观看韩剧的行为相当普遍。我们以卡方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中国大学生进行比较后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P值分别为0045和0036,即不同性别、专业的大学生对韩剧的接触程度有显著差异。从性别角度看,女大学生对韩剧的接触率更高,达905%,而男大学生的比例为757%。从专业角度看,人文社科大学生观看韩剧的比例更高,达906%,而理工科的比例为75%。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金志宣,等:中韩大学生观看韩剧状况的比较研究

大学生观看韩剧的渠道。中韩大学生观看韩剧的最常用渠道均为网络,总体比例高达

表五部热播韩剧简况

作品名称热播时间剧情简况电视剧类型男女1号明星类型拍摄场景作品来源

城市猎人0115一部融英雄主义和爱情题材于一体的剧情剧都市剧当红男星李敏镐/女, 朴敏英主要在首尔日本白条司同名漫画

秘密花园01111一对情侣由于意外互换灵魂而引发了一个浪漫蚀骨的爱情故事爱情剧神话剧当红男星玄彬 /女, 河智苑主要在骊州、济州岛首尔韩国电视剧

屋塔房王世子013朝鲜时代痛失世子妃的王子,跨越了300多年来到1世纪的现代后,邂逅与世子妃长相相似的一个女生而展开爱情攻势的故事爱情剧古装剧当红男星朴有天/女,韩智要在全罗道(广寒楼),首尔韩国电视剧

我的女友是九尾狐0108500年前追赶凡人的九尾狐穿越到现代后,引出的一系列故事爱情剧当红男星李胜基/女,甲敏儿主要在首尔,金罗道(海南)韩国电视剧

恶作剧之吻0109IQ00的天才白胜祖和喜爱他的高中生哈妮不得已变为同居关系,从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浪漫爱情故事爱情剧当红男星金贤重/女,郑素要在首尔日本白条司同名漫画

90%,其次为电视(占8%),再次为DVD(约占16%)。就中国大学生而言,使用网络观看韩剧的比例为875%,通过电视观看的比例为91%,另有34%的中国大学生通过DVD观看韩剧。韩国大学生在韩国观看韩剧以电视为主,但作为在中国的留学生群体,其观看韩剧的渠道也以网络为主(97%),而通过电视收看的比例仅为73%。

3大学生观看五部热播韩剧的情况。在韩国,电视是韩剧播放的主要渠道,但由于版权限制,受众不能上网观看韩剧。因此韩国电视里播放的电视剧,与中国网上热播的电视剧并不完全一致。不过,韩国的一些相关数据表明,上述五部在中国热播的韩剧,在韩国的排名也相当靠前。NS Media orea的数据显示韩国010年-地面电视频道010年OP0 节目收视率(NS Media orea),http://wwwtnmstv/defaultasp。[BFQ][ZW)],《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在010年爱情剧收视排行榜中居第4位,收视率达5%;《秘密花园》在011年爱情剧收视排行榜中居第1位,收视率达314%韩国011年-地面电视频道011年OP0 节目收视率(NS Media orea),http://wwwtnmstv/defaultasp。,《城市猎人》居第5位,收视率达193%。另外,韩国AB尼尔森01年的电视剧收视报告[ZW(][BF]AB Nielsen Media Research-01年韩国电视剧最高收视率,http://wwwagbnielsencokr/。[BFQ][ZW)]显示,《屋塔房王世子》的收视率达15%,在当年爱情剧中居第7位。相对而言,只有《恶作剧之吻》在韩国的收视率较低。可见,中韩两国受众对五部热播韩剧的喜爱程度,可谓大同小异。

本研究比较了中韩大学生对五部热播韩剧的收看情况,发现中国大学生收看率最高的前三名是《城市猎人》(69%)、《秘密花园》(461%)和《屋塔房王世子》(47%),韩国大学生收看率最高的是《城市猎人》(7%)、《秘密花园》(7%)和《我的女友是九尾狐》(68%),排序也十分接近。

(二)大学生评价韩剧的情况

1大学生喜爱的韩剧之类型。既然大学生普遍喜爱韩剧,那么他们究竟喜爱哪些类型的韩剧?调查结果显示,中韩大学生最喜欢的韩剧,排在首位的都是情感剧(中国大学生99%、韩国大学生6%),其次是喜剧(中国大学生18%、韩国大学生181%)。这两种类型的电视剧凸显了韩剧的优势和强项,也是成功吸引中韩两国大学生的重要原因。010年到01年在韩国热播的韩剧中,排在首位的是周末电视剧和家庭电视剧。这两类的电视剧有很高的人气。此外,周一、二和周三、四的电视剧也被选成有人气的韩国电视剧。根据韩国NS Media orea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如表3、表4所示),010年《秘密花园》排名第7位(8%),《我的女友是九尾狐》排第14位(5%),011年播放的《城市猎人》是第17位(193%),而又根据AB尼尔森电视收视数据显示,01年播放的《屋塔房王世子》排第5位(15%)(如表5所示),但是010年播放的《恶作剧之吻》是例外,在韩国的收视率并没有被列入收视榜单。笔者选取的这五部在中国第一视频网站上热播的韩剧都是喜剧,且是爱情剧,由此更能印证本次调查的结果,爱情电视剧相对来说更能受到观众们的喜爱。

大学生认同的韩剧之特点。韩剧进入中国市场最初多为悲剧和家庭剧,篇幅多以百集为单位。近年来,韩剧一改以往悲情冗长的路线,以剧集短小、节奏鲜明、情节紧凑的风格居多,且故事内容不再单一,故事题材更为多样,融入了更多的含意,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通过对五部热播韩剧内容的文本分析,我们从主要价值观、叙事结构、表现技法和演员等方面,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是富含浓厚青春气息的题材。从表面上看,热播op5韩剧的题材、形式丰富而多元,但其深层母题都呈现为青春的恣意与烦忧,都指向对少年情怀的多维诠释。几乎所有偶像剧都将爱情作为叙事的焦点,其间有年少懵懂的爱慕,有纯洁坚定的爱恋,也有多角关系导致的情爱哀伤,但情节主线总是男女主角在经历磨难后,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既给年轻观众一种似曾经历或见证的认同感,又满足了他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结局的信念和憧憬[3]。

二是丰富的情感渲染。这5部电视剧虽都有各自的主题和主线,但是情感线的穿插均是不容忽视的。男女主角交错复杂的感情,总是以忽远忽近的关系呈现,让人不禁为他们的感情而担忧,有时又会因其感情的幸福发展而感到一阵畅快。同时,这5部电视剧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配乐的气氛渲染,让剧中情感的抒发更感染人心。

三是独具匠心的叙事结构。比较热播op5韩剧,可以发现,除了内容题材和情感渲染的共通之处外,5部韩剧都具有独特的叙事手法。电视剧的内容大多老套,似曾相识,但是被讲过很多遍的故事在播出时依然吸引观众,其关键就在于,导演巧妙地设定了其叙事结构。这5部韩剧都具有非常特别的、吸引观众的叙事结构,特别是倒叙手法的运用,开篇就能立刻抓住观众的眼球,设置悬念,让人产生继续观看的兴趣。而间接穿插的“插叙”更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一点点地发现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结构之间的奥妙。近年来,电视剧掀起“穿越”浪潮,韩国的“穿越版”电视剧也独具匠心,从《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屋塔房王世子》运用古老传说,主人公从古跨越至今,到《秘密花园》中男女主角被魔法渲染的现代角色置换,这些手法都贴近了现代受众试图改变现状或回到过去的心理期待。因此,从设置悬念入手的多种方式融合的叙事结构,紧扣受众的观影心理,导致这5部韩剧的热播。

四是注重韩国文化的传播。一部成功的韩剧,除了剧情和角色,在画面、音乐、造型等方面的共同发力已成为共识。韩剧一向以精美的画面著称,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影像画面的后期调色,“画面控”们一定会发现,《城市猎人》的画面后期调色处理得非常出色 。《城市猎人》的音乐制作方面也很出彩,任宰范演唱的《爱》,话题效应十足,一经推出就反响强烈,任宰范嘶哑中带着沧桑感的歌声本身就有浓厚的情节感。随后推出的金宝京演唱的Suddenly同样受到热烈欢迎,高亢的歌声如同剧情的进展一样令人热血沸腾。此外,片头曲Its Alright、插曲So oodbye、背景音乐Sad Run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韩剧中有很多特别设计的服装、配饰、电子产品等,这5部韩剧也同样如此。《城市猎人》里,可以看到男主角李敏镐穿的服装很有特色。不仅在韩国,中国也有很多男子穿他的服装。 朴敏英当的是警卫员,因此她穿的衣服都是整齐的女性正装,由此还产生了“金娜娜衣服”的名称。剧中朴敏英的自然发型,也在美发厅里很受欢迎。其他几部热播韩剧也是同样的特点,服装等流行元素都受到中韩大学生的关注。

五是受欢迎的明星演员。韩剧十分注重甄选演员,不仅是演员的个人演技,还包括演员的自身形象,同时也坚持不断选用新人。《城市猎人》中的李敏镐,《秘密花园》中的玄彬和河智苑,《恶作剧之吻》中的金贤重等,都是韩国人气偶像,广受年轻人喜爱。剧集未出,明星口碑早已打响,迅速唤起观众的期待,并形成强大的粉丝团,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推广,获得很高的关注度,这无疑是其后期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一环。韩剧总是选择年轻帅气、成熟又略带可爱风趣的男明星,以及活泼可爱、外表甜美的新晋女明星,演员的年轻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产生交集,大学生在观影时容易产生共鸣并融入影片,从而为韩剧取得成功奠定基础。

同时,我们调查了中韩大学生认同的韩剧的特点,发现中韩大学生普遍认同的韩剧的三个特点为:(1)内容题材(吸引人);()剧中的服装、饰品、食品和拍摄场景(特色鲜明);(3)剧中演员(演技好)(如图3所示)。

受众认知的三个特点与上述5部热播韩剧的五个特点相对照,一致性很强。即:中韩大学生普遍认同,韩剧在“内容题材”、“剧中物品、场景”(与韩国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演员选取”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有趣的是,相对而言,中国大学生更偏好演员,而韩国大学生更偏好剧中物品和场景。通过卡方分析方法检验后发现,“剧中演员”(P=0000)有显著差异,即:中国大学生(58%)比韩国大学生(167%)更看重“剧中演员”。也许,韩国电视剧的演员在演技、形象等方面明显好于中国电视剧的演员,从而获得了中国大学生的青睐。

3大学生喜欢韩剧的原因。我们询问,“中国电视剧和韩国电视剧比较,更喜欢哪个”?结果显示,中国和韩国大学生都偏好韩剧。韩国大学生百分之百地更喜爱韩剧,而中国大学生“更喜爱韩剧”的比例也达598%。

其原因何在?中国和韩国大学生总体更喜欢韩剧的主要原因(如图4显示),集中为以下三点:(1)韩剧的内容题材多样化,吸引人,有创意;(2)剧中有吸引眼球的演员;(3)剧中的服饰、拍摄场景等吸引人。另外,剧中传达的价值观念能获得认同,也是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更喜欢韩剧”的原因。

与以上大学生认同的韩剧的特点相似,除了受到共同重视的内容之外,中韩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中国大学生偏重人(演员),而韩国大学生偏重情境(景物)。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通过上面的研究与论证,我们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是印证了“韩流”的汹涌之势,韩国大学生自不待言(无人不接触韩剧),就连中国大学生对韩剧的接触率也高达八成以上。不过,就中国情况而言,存在着女性、文科大学生更偏爱韩剧的现

象;在渠道上,中韩大学生在中国观看韩剧的主要渠道,都是网络,而且中国网络上热播的韩剧,与韩国电视里热播的韩剧,人气指数相当一致,这可能反映了两国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的接近性。与此相关,中国大学生喜爱的韩剧,也有很大的共通性。在内容偏好上,中韩大学生最喜爱的韩剧类型,都是情感剧和喜剧。除此之外,中国大学生更喜欢古装、奇幻、悬疑剧,而韩国大学生更喜欢历史、医患、法政剧。这一差异,或许来源于历史、医患、法政剧等类型要求观众具有更多关于韩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知识储备。

其次,热播韩剧内容的特点与受众认同韩剧的特点之间,一致性很强。即:韩剧在“内容题材”、“剧中物品、场景”(韩国文化的传播)、“演员选取”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相对而言,中国大学生更偏好演员,而韩国大学生更偏好剧中的物品和场景。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韩国演员在演技、形象等方面明显好于中国演员,从而获得了中国大学生的青睐。比较中韩两国电视剧的喜爱度,韩国大学生固然百分之百地“更喜爱韩剧”,就连中国大学生“更喜爱韩剧”的比例也高达六成,值得中国电视界深思和反省。中国大学生更喜欢韩剧的主要原因为:“内容题材吸引人”、“演员吸引眼球”、“服饰、场景等吸引人”、“价值观念获得认同”。与大学生认同韩剧的特点类似,除内容外,中国大学生更偏重角色(演员),而韩国大学生更偏重情境(景物)。

我们的研究只是一些初步的结论,由于条件所限,我们研究的对象局限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韩国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所得结论具有不充分性,其中的“韩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这些概念都以上海交通大学为样本,且样本量仅有00,其规模都较小,一定程度地限制了信度和效度的范围。研究实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希望这些探索性的研究能为大样本的“中韩大学生”韩剧效果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璐,徐芸大学生收看韩剧与文化认同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007,(1)

[2] 刘永红,王鹤延韩国影视剧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影响探析[J]青年文学家,01,(2)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韩剧 大学生 心理 行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海外电视剧不断涌入中国影视市场,尤其是韩剧在中国的热播,甚至掀起了一股被称作“韩流”的热浪。而且,从早期的电视定期传播,到最近的网络视频同步更新,中国观众能越来越方便地收看韩剧。其中,以网络为主要接触媒介的大学生,更成为观看韩剧的重要群体之一,同时,这也使得中国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充满“韩流”气息的大学生。

传播效果理论之一的“涵化”假说认为,媒介内容通常不以说教而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塑造或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般认为,在各种传播手段中,影视作品的“涵化”效果最为突出。传者将想要表达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植入影视作品中,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受众欣赏美学表现和叙事曲折的同时,潜移默化地灌输其思想和观念。因此,韩剧为韩国文化的传播和韩国形象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已有成果看,韩剧对中国大学生心理、行为层面的影响,尚缺乏实证研究,更未见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比较研究。为此,本研究试图以中韩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比较韩剧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有哪些影响,包括满足度、审美观、爱情观、消费行为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以期对影视传播、尤其是跨文化影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研究有所贡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韩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滚雪球”方式,一共调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读中国大学生和韩国大学生各100名。问卷设计里,包括了大学生对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对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影响等内容。在完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抽取其中20名(中韩大学生各10名)作为深度访谈对象,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提高研究的效度。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参见表1:

三、研究发现

1、大学生观看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

受众是影视剧的传播对象,也是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界就提出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差异性和主动性。卡茨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个人对大众媒介的使用》中,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逻辑,即: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期望,即对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了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或从事的其他活动),结果是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其他或许大多是无意的结果。①

在韩剧的传播过程中,制作方十分重视韩国文化的传播,往往在剧中加入大量具有韩国特色的元素,特别是演员服饰、拍摄场地、饮食文化及科技产品等,试图让受众在关注情节的同时,注意到一些具有韩国特色的事物,由此产生更加广泛的经济效益。

为此,我们就中韩大学生对韩剧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1)了解韩国风光,2)感受韩国特色文化,3)看到喜欢的明星,4)自我励志,5)追赶时尚潮流,6)看到韩国最新的科技产品,7)放松娱乐,共七个方面,从“不能满足、不大满足、一般、大半满足、能满足”五个维度分析,通过比较中韩大学生对这七个方面的满意度均值,我们发现:韩国大学生的整体满意度在3.5左右,而中国大学生约为4,即后者更加满足。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韩国特色文化,2)放松娱乐、看到喜欢的明星(并列),3)了解韩国风光,而韩国大学生满意度较高的方面,依次是:1)感受韩国特色文化,2)了解韩国风光,3)放松娱乐、可以看到韩国最新的科技产品(并列)。

可见,中国大学生对韩剧的整体满意程度高于韩国大学生。而且,经卡方检验发现,在“放松娱乐”、“看到喜欢的明星”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

2、韩剧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975年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文化规范”论,强调以传播媒介作为出发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会促使接收对象发生种种变化。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的间接和长期的效果。②影视剧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态,同样也会对受众产生相应的效果,即促使受众发生种种变化。

根据实施问卷调查前的预调查得知,中韩大学生认为,他们观看韩剧后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整容的态度,2)关注韩剧中出现的物品,3)关注韩剧的拍摄地点,4)成为某位演员的粉丝,5)对爱情的态度。因此,实施问卷调查时,我们通过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考察韩剧对中韩大学生的影响。

(1)对整容的态度。韩国的整容业闻名遐迩,韩国明星的整容率居世界首位,韩国民众对整容也普遍持认可的态度。面对“看过韩剧后,您是否有整容的想法?”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中,87.2%表示“从未有过”,仅12.8%表示“有过”,而韩国大学生中,79%表示“有过”,仅21%表示“从未有过”。可究其深层原因,应与韩国整个社会风潮密切相关。

(2)关注韩剧中出现的物品。在了解“看过韩剧后,您是否购买过电视剧中出现的物品,诸如食品、服装、饰品或电子产品”时,回答“买过”的中国大学生为27.6%,而韩国大学生为69%,后者远高于前者。不过,反过来看,在回答“想购买,但目前还未买过”的样本中,中国大学生的比例(60.9%)远超过韩国大学生(27%)。也就是说,前者主要表现为“心动”,后者主要表现为“行动”。

或许,与韩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大学生购买相关物品的迫切性、便利性都弱一些,但不管怎样,韩剧在引起受众消费欲望和行为方面的能量不容小觑,至少可以说,韩剧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引发了欣赏、消费韩国产品的潜在购买态度。

(3)关注韩剧中的拍摄地点。我们针对中韩大学生提问“看过韩剧后,是否想去韩国旅游或是去韩剧相关拍摄地点旅游?”经卡方检验发现,P=0,即中韩大学生在观看韩剧后的旅游行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韩剧中出现的旅游地点,韩国大学生表示“去过”的比例高达69%,而中国大学生仅为14.8%,考虑到双方的客观条件,这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具体地看,中国大学生中,表示“想去,但还未去过”的比例超过八成,仅1.1%对此“没有兴趣”,而韩国大学生中,表示“想去,但尚未去过”的比例为31%,无一人表示“没有兴趣”。

由此可见,韩剧中表现的韩国风景和拍摄地点,对中韩大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十分成功地构成了引导中国大学生赴韩国旅游的潜在的巨大商机。

(4)成为某位演员的粉丝。韩国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对演员的严格训练,以及他们的美好相貌、优良素质。通常,韩国男演员帅气高大,女演员活泼可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为此,我们考察了中韩两国大学生对韩剧明星的态度:“看过韩剧后,您是否会喜欢韩剧中的某个演员?”中国大学生中,表示“会”的比例为73%,而韩国大学生中,更高达94%。

总的来说,韩剧演员给中韩两国大学生都留下了的正面、积极的印象。

(5)对爱情的态度。韩剧以爱情题材著称,因此,我们从恋爱观的角度,考察了韩剧对中韩两国大学生的影响,询问“看过爱情题材的韩剧后看,是否会影响到您个人的恋爱观?”在此,恋爱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恋爱对象的态度,二是处理恋爱关系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中,50%表示“有点影响,但不明显”,39.8%表示“有明显影响”,合计近九成,而韩国大学生持这两种观点的比例总和,略高于中国大学生,超出九成,比中国大学生高出约7个百分点。同时,中韩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会被影响”的比例都非常低,分别为约10%、3%。

由此可见,韩剧对中韩两国大学生的恋爱观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结语

综上,韩剧对中韩大学生的行为和心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恋爱观、消费行为上具有较强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特别之处,即韩剧对韩国大学生在以上几方面的影响力只略强于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整体的受影响程度基本相当,也就是说,韩剧对中国和韩国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恋爱观和消费行为的综合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可见,中韩大学生在影视文化的认知上存在共通性,这对于促进中韩两国影视文化的交流,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一大有利之处。

参考文献

①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0

②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92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7篇

为探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NK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领域主要期刊数据,应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就关键词、作者及机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就业指导、求职过程等问题为我国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等为被引频次较高的经典文章。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机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研究热点;作者分布

大学生就业是目前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2014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突破700万,就业问题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近年来,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相继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研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本文选定近10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期刊做计量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梳理,为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学术支持。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运用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对下载近10年来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等基本载文信息的多个论文指标进行文献分析。

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对数据的热点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4181个。通过相近词合并,在关键词排序当中,大学生(644次)共现词频最高,排在第二位的关键词是就业(390次),这表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大学就业,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创业教育(159次)、创业(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业指导(66次)。这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创业、用人单位情况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其中高校扩招和就业为研究热点运用软件的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聚类,该领域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

因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加之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数量众多,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学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直接影响[1]。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的七大诱因为大学扩招导致论、体制弊端论、劳动力市场结构缺陷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局限论、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论、高端产业发展不足论、就业能力欠缺论[2]。九个因素为团队合作、创新与问题解决能力、内省性、专业技能、实践经验、职业动机、就业信息获取、求职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个维度即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4]。还有学者认为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等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5]。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正影响,环境因素的引入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扩招背景下用人单位意向和就业指导问题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趋势,但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总体上不容乐观[7]。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规模日益增加,从2000年开始,大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2000年时,我国高校仅毕业107万人,到2015年毕业生规模达到749万,增长达到7倍。从招生规模来推测,2014年以后五年内,应届毕业生规模都在700万人以上。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许多地方凸显出来,每一个毕业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8]。因此国家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适当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适度规模,从而降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毕业生就业风险[9]。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成了规避就业的理想选择,大学生毕业行为选择受到社会、家庭、同龄群体和个人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10]。

三、作者与机构统计分析

(一)研究作者统计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团体日渐扩大,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作者及作者发文频次进行统计发现,CSSCI数据库共收录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论文,其中发表过2篇论文的作者有169人,发表过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有72名,黄敬宝发文量最多,黄兆信、曾尔雷和施永川组成团队,徐小洲和梅伟惠组成团队,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这两位作者,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单位统计

研究单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国不同高校在该领域的研究实力。通过统计,在2004-2013年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发文27篇,居载文作者机构发文量之首;温州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共发文20篇;浙江大学发文16篇,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文15篇;中国人民大学发文13篇。由此可见,研究该领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研究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成果略显不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稳居机构发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实力最为雄厚。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几年研究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机构。

四、发表期刊被引用统计

据数据统计,《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献被引用的频次较高。在作者发表的论文中,由曾湘泉独自撰写的《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一文在《经济研究》发表,被引用421次,是就业文献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文章认为,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局限,客观上夸大了这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谢志远刊登在《教育发展研究》上的《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297篇论文引用了该文中的数据或观点,该文指出大学生出现“就业鸿沟”的根源在于院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不足[12]。而木志荣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一文,则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指出了当前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重心,一是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二是组织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13]。此外,吴志功和乔志宏的《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房国忠和刘宏妍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等高频被引文献对美国的大学生生涯发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模式等进行了阐述,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五、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进行科学计量统计,通过对我国高校近十年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①关于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学术研究紧扣新时期国家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政策调整、就业指导与求职过程、劳动力市场与专业设置、用人单位的调查、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等主题,这些学术研究也为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单位。③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呈多学科交叉趋势,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比较紧密,与时代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剑平.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5(4):317-319

[2]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4):92-97

[3]罗峥,方平,付俊杰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10(1):74-77

[4]李恩平,牛冲槐,董国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维度探讨与对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10(3):168-170

[5]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40-142

[6]陈丹,王文科.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13-119

[7]刘大为.全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1

[8]周骏宇.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J].社会,2004(6):1

[9]马宁,陈立文.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J].河北学刊,2005(6):205-208

[10]徐晓鹃,冯刚,马宏.大学生就业与报考研究生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区某高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45-48

[1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87-95

[1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0-92

[13]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9-84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母语文化;二语写作;文化意识;负迁移

近年来,有关母语与二语写作相互关系的研究日趋增多,也取得相当大的成果。如张文涛(2003)认为受本族语结构干扰所造成的语言错误是相对显著的,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不容忽视。蒋平(2001)指出负迁移不仅发生在学习者的母语知识诸如母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概念方面,也H{现在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上。Kaplan(1966)认为母语文化思维和知识会影响到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语篇的组织方式。王立非、文秋芳(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汉语水平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路径对学习者的英语写作水平产生影响。严立东(2004)认为研究者对各种错误的揭示和描述不仅促进了错误分析既作为理论又作为方法的双向研究,而且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不过,上述研究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因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出现的错误类型及原因,阐述不多、分析简略。本文拟就大学生英语作文中汉语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干扰的具体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策略。

一、错误类型

英语语言能力有四种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其中写作能力处于第四层次,是前i种能力的升华、提高,其重要性不青而喻,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各级考试的必考题型。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大学本科阶段,通过两年的英语学习,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具体量化到考试类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能通过CET-4和CET-6。然而,在现实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包括通过四、六级的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发展上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其表现为阅读、听力较强,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弱。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母语文化中汉语语言习惯对英语写作的干扰问题进行讨论。笔者根据自己所代2004级和2006级两个年级共8个班英语作文的批改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比较,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错误有70%以上是由于母语文化影响造成的(其余为单词拼写错误),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用词不当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闲主要是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不属于一一对应关系,通常情况下一个汉语词汇可以有几个英语词汇与之对应。如汉语中的‘看”,在英语中就可以翻译成“see'’、‘'look”、‘'watch”、‘'peer'’、‘'glance'’等好几个词,受汉语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只简单地把想用的词汇从汉语直译成英语,根本没考虑到汉语单词所蕴含的深层语意及英语单词在使用上的限定性。

(1)Theirfamilycan’tgivetheireducationcosts.

(2)A part—timej0bCna contributetoincreasetheirexper-ience.

(二)汉语思维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至少经过十年的母语的熏陶,思维方式留有汉语的烙印。即使是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写作中也难免犯中式英语的错误。毕竟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在学习时间上永远无法与作为第一语言的汉语相提并论。每周短短的四、五个学时接触英语,充其量只能是“蜻蜓点水”、‘杯水车薪’’,“Chinglish'’是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

(3)Whenhesmiles,youwillseethathisteethlostmany.

(4)Therearealotofthingschangedinmyhometownsincereform ingandopening.

(三)句式杂糅

严格意义上说,这类错误是必须消除的,它只是语法上的错误,表现为双重谓语、句子结构冗余、多种句型混杂等。这些语句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理解,尤其是对中国读者来说,他们很容易明白英文语句的意思,但作为读者,他们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5)hT ereaer haveallkindsofspo~swecantakepartinforthewell-beingofourbodies..

(6)lnspiteofsportshaveitspassivesides,forinstance,itCna causeinjury,itcanbringsomebadmanners,butsportsstillaRractmoreandmorepeople.

(四)语句不连贯

Halliday&Hasan把连贯定义为“用来连接前面提到的东西的各种可能性”。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种“可能性”应该满足听话者或读者在句子或语篇理解过程中对续接信息的心理预期。一个句子内部连贯的满足,要求句子的承启结构或转折暗示所引导的续接信息与信息受方的心理预期在方向上基本一致,而语篇的连贯性则更多依赖存在着语义关系的句子的有序连接。目前,大学生英语作文中存在着相当多的语句不连贯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般的语法错误,而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问题。有些学生的英语作文虽无明显的语法错误,但读起总觉得不通顺、不连贯、不紧凑等等。

(7)Nowadays,educationisveryimportanttoamodemman.Inmyopinion,theconceptofeducationhasbeenbroad—ened.

(8)Inmodem time,everyonewantstoifndagoodjob,agoodjobcanearnmuchmoney,alsomakepeoplehappy.

二、原因分析

从以上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来看,主要原因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受母语文化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习得与文化了解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学习它的文化。作为语言习得基本技能之一的语言输出一写作必须要反映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受汉语影响颇深,尽管进行的是英文写作,但在思维模式和推理过程上仍不可避免受到汉语语言习惯的干扰,写出中国人看得懂、外国人不明白的中国式英语。

其次,大学生对英文写作的特点缺乏了解,英语书面语的论述方式与汉语书面语的论述方式不同。英文写作更直截了当。主题明确、直接,事情交待的也很清楚。主题给出后必有细节或事实来证明、支持观点。相比而言,汉语写作更含蓄一些。他们也许不会明确提出主题,但会以多种不同方式重申观点(主题),给读者留出思考的空间,中国作者在写作时往往不给任何解释或详细阐述就做出论断。在思维方式和材料组织上,英语陈述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清楚性。完成的论说文语篇连贯、行文衔接、条理清楚,观点、论据、论证有机统一。汉语的思维方式则不同,它不强调逻辑思辨,总的来说,汉语议论文往往只提出论断而不给出论据,更少引述别人的成果并注明出处。具体例子一个接一个地举出来却不把它们联系起来推导出结论。在表达式上,英语修辞偏爱演绎,强调新颖性和个性化,因此,主要观点明确提出后,鼓励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和独特方式阐述观点。而汉语的修辞倾向归纳法,主要观点往往延后提出。中国大学生似乎更喜欢引用和解释别人的话或使用固定短语而不是个人观点。大学生英语写作时不了解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找不到正确的策略进行写作,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组织和表达他们的观点、想法,只是把汉语的论述方式生硬地转化成英语的论述方式。因此,对一些外教来说,中大学生的英语总是显得做作、逻辑混乱,也就毫不奇怪了(Houston1994)。

最后,学生对英语写作存在误解。绝大多数学生持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学习外语就是学习语法规则,记住单词、短语和固定搭配,写作不如阅读重要。这种英语写作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如何对待学习任务,因而也影响到他们在英语学习中不同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中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一直蒂同根深。和其它语言技能比起来,英语写作所获得的教学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甚至把写作活动全部放到课后进行。更何况,大学英语考试对写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反,它更重视通过语法和词汇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种导向下,老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写作教学。即使给学生时间在课堂上练习写作,他们也不会认真对待,很难达到这一活动的要求。

三、应对策略

鉴于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因汉语语言习惯和母语文化干扰而产生的错误,笔者认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注意在英语写作时排除汉语语言习惯的干扰,用英语的方式思维。具体到高校课堂教学,应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注重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积累。如前所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离不开了解文化。既然是学习英语,那么英语作文的语言应地道、自然,让英语国家的人看明白。在英语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言本质上的差异和东西方人思维习惯上的差异,注意用英语思维方式进行构思和写作。注重对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的培养,在词汇、短语的使用、功能、语境方面,提醒学生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区别,讲解语法、篇章时,更要强化学生的英语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论述方式。

第二,利用学生的阅读教程作为培养写作能力的材料。中国高校最重要的英语教程是阅读,尤其是精读。这套教程以文章为中心,而这些文章又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需要详尽讲解,牢固掌握。学生对这些文章也比较熟悉。例如,当教师向学生解释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特别留意作者在行文衔接上的遣词造句,像关联词、人称代词、形容词、指示代词的使用,以及一篇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和语言上的联系等。同时,这些文章出自英语本族语作者之手,自然是权威、地道,较能反映当代英语语言特点。学生通过这些培养熏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会自觉运用,逐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第三,重视写作过程的培养,即写作材料的搜集、词汇的积累,体裁的明确、线条的清楚和反复修改,以实现英文写作的科学表达。传统的写作课教学法以结果为导向,教师对某一种写作技能大致介绍后布置题目让学生去写。学生独自完成后交给老师修改,老师批改过程往往只关注形式而非内容。这种方法符合中国的教育现状,但对学生学习英语写作帮助不大。过程写作法可以弥补产品(结果)写作法的不足,在过程写作中,学生不是独自一人就给定的题目写作,然后交出产品让老师修改。而是做写前准备和策划行动步骤,例如商讨、辩论、阅读、动脑筋、列清单。许多学生通力合作,制定计划如何开始和怎样组织一次写作任务,他们一起构思、遣词、造句,写出初稿给老师或其他同学看,征求反馈意见。然后修改,写出第二稿。过程写作法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创新尝试、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英文写作能力。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 创业教育 研究论文 综述

1.引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尤其是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从单纯培养人才开始转变为为自己培养的学生寻找就业出路,同时不断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做出新的尝试与探索。在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下岗再就业工程中大力推广创业培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创业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上同样在向创业者倾斜;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着重把创业能力列为国民应该加强的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都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通过对近十年(1999―2009)来我国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的文献分析和综述,力图描绘出近十年来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我以“创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1999―2009年这十年间,共搜索到文章2625篇。其中:期刊论文2478篇,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70篇,重要会议论文75篇。每年具体的文章数量分布可见表1,从图1中我们能看出近十年来创业教育各类文章的研究走势。

图1 文章总数、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的走势

表1 近十年来“CNKI”上关于“创业教育”的论文

近年来,出版的关于创业教育的专著共有近20部,主要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编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主编的《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张玉利教授主编的《创业管理》,彭刚的《创业教育学》,美国Bruce R.Barringer,R.Dusne Ireland著,张玉利、王伟毅、杨俊等译的《创业管理――成功创建新企业》,美国Jeffry A.Timmons,Stephen Spinelli.Jr著,周伟民、吕长春等译的《创业学》等。

3.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文献综述

3.1从创业教育的目标、类型、功能等出发,探讨创业教育。

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具体来讲,细分目标至少包括:培养创业意识,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提高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鼓励大学毕业生把创业和自我雇用作为理性职业选择。基于创业教育的不同功能,可以把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及“创业职业”三种类型[1]。

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蒋建军、大学生创业基地主任谭福河认为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是为道与为学;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李宝元认为创业教育具有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基本功能[2]。

3.2介绍国外创业教育的情况,呼吁我国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厉史演进与经验借鉴》一文详细阐述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与特点,结合我国目前创业教育现状提出若干发展建议[3];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博士后杨娟对英国“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创业专业教育”分别进行了介绍[4];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处副教授陈浩凯《全球竞争视野下的印度创业教育》一文对印度创业教育的开展主体及模式进行了具体介绍[5]。

3.3对创业教育的模式及课程设置等具体实施进行介绍。

在课程研究上,中南大学的肖云龙是国内的典型代表,其领导的创业教育研究团队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形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概念。显性课程指学校情景中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包括学习创业基础理论的学科课程、提供创业演练的实践课程和强化创业意识的活动课程三类。隐性课程指学校情景中以简洁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课程[6]。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博士后邓汉慧对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具体介绍。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这门课,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根据学者Katz的统计,1994年美国超过12000名学生参加了创业或小企业方面的课程学习。1995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超过400所,其中50多所大学开设了至少4门创业课程。几乎所有参加美国大学排名的大学均开设了创业课程,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一些工程学院也开始开设创业课程,有的大学设置为全校必修课,并且90年代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逐步得到完善。2005年美国有1600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成立了100多个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心,44本学术性期刊就与创业相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7]。

3.4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中心曹殊研究员认为,虽然我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因而目前高等学校领导、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存在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比较片面,缺乏急迫性和自觉性;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根本就不看好毕业生创业。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必然要失败,故不能够鼓励创业,认为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为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8]。

大连医科大学钟凤宏、刘恭辉认为,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创业的认识错位、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和创业教育模式陈旧[9]。

总体上来看,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正处于由概念解析、渊源探讨、重要性阐述向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和路径探讨的过渡之中,研究方法多数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调查访谈法。研究视野不够宽泛,对创业教育产生的经济、文化及哲学背景缺少相应的多学科综合分析。因此,如何针对我国国情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转化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帆,李家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类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45-46.

[2]蒋建军,谭福河.为道与为学――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44.

[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厉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40-42.

[4]杨娟.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拾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42.

[5]陈浩凯.全球竞争视野下的印度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42.

[6]刘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4.

[7]邓汉慧.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J].41-42.

[8]曹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20-21.

[9]钟凤宏,刘恭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84-85.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英语写作;中式英语

一、何谓“中式英语”现象?

所谓“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是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也就是“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其实,“中式英语”现象在我国英语学习中非常普遍,比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standing flower”(站花)、“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Go and look!(走着瞧!)”等。与此同时,有趣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中式英语已经发展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并且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二、高校公共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在我国,很多大学生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等一些英语考试的写作中常常出现“中式英语”,这种不规范的英语用法影响了大学生的英语成绩,甚至导致英语考试的败北。中国大学生写作过程中“中式英语”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一)词汇搭配不当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词语搭配呈现“中式化”,这与多数中国大学生的中式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只记忆英语词汇的汉语意思,而忽视了词汇之间的搭配,再用到时,常常会不自觉的根据词汇的汉语意思自行搭配,如有的学生想要表达“取得成功”的意思时,往往表达为“make success”(正确搭配应该是“achieve success”),再如想要表达“在他的帮助下”的意思,有的学生直接译为“under his help”(固定搭配应为“with his help”)。

(二)句式结构混乱

英语与汉语的句式结构和功能是不相同的,很多中国大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摆脱不了汉语句式结构体系的束缚,如一些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的“with time flies”(随着时间的飞逝)等。又如有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以下句子:“I suddenly got a good idea.”(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这就是典型的中英句式混淆,这是完完全全根据汉语翻译成英语句式的,然而正宗的英语句式却玩玩采取以下句型表达:“A good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struck)me.”

三、如何避免高校公共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中式英语”现象由来已久,很多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和英语学习中会不自觉的使用中式思维习惯,导致英语口语中国化、英语写作中式化,不中不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长期观察,总结出了克服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树立英语文化意识

英语作文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的指导与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英文化的差异,克服母语迁移心理,通过了解英语文化,总结西方文化的特点,并在写作别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每学习一篇文章,都要使学生弄清楚本文的时代背景,文章中涉及到的西方文化问题,并与中国文化作对比,有其对文中涉及到的常用谚语、固定搭配、习惯用语等摘录下来,为学生讲解地道的英语固定表达方式,还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朗诵和记忆,将其运用到英语写作中。

(二)大量背诵英语范文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写作也是如此,要想写出地地道道的英语文章,就要多背诵一些正宗的英语范文,背诵的多了,形成了一定的语感,在下笔写作时会不自觉的涌现正确的英语句型和语法。

作为英语教师,要建议学生多读些课外英语书籍、报刊等,丰富英语知识,对于英语教材中部分精彩的部分就要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增强英语语感。除了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灵活安排时间阅读,也可以长期定时定量的进行英语阅读和背诵。比如,《新概念英语》是大家熟知的经典的英语小短文,英语老师可以选取其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背诵,以增加词汇量,形成强烈的英语语感。在一次英语写作训练中,一位学生在表达“蛇是怎样产生毒液的这是一个谜”时,脑海中不自觉的出现了“How it came about that snakes manufactured poison is a mystery.”,如此精炼准确的英语句子在傲笑公共英语写作中堪称精彩,这是该生坚持背诵《新概念英语》的结果。

(三)多方面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在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的基础上,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呢?这就需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写作训练。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制定适合本班级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方案,可以根据英语教材来编排写作,包括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消除学生在写作中遇到新文体的陌生感。

其次,除了课堂写作训练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记英语日记,写英语请假条,同学之间写英语书信等等,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指正错误,也可以请老师修改,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兴趣,而且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比如,一位学生因病不能来上课,我收到了这样一份病假条:“Dear Mr Wang,I was unable to come to 1st and 2nd period today.Due to the rain yesterday,I was wet and had temperature at night.The doctor adviced me to rest for several days and after my recovery,I will attend school as soon as possible.I am sincerely sorry about the inconvenience.However,I would like to have your permission.Also,afterwards I would phone you and there's the certificate by the doctor.”如此,该生不仅达到了请假的目的,而且在写病假条的过程中锻炼了英语写作能力,同时,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结束语

总之,“中式英语”是中国大学生写作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要想克服“中式英语”的禁锢,写出地地道道的英语文章,就要树立起英语文化意识,多朗读和背诵英语范文,同时加强英语作文写作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式思维与英式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成绩。(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燕萍.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赵静.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剖析[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08)

[3]张益轩.大学英语写作语篇层面的中式英语问题研究[J],吉林大学,2013

上一篇:数学教育类论文范文 下一篇:什么是数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