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范文

时间:2023-03-22 15:57:17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前几天,我上课总结试卷,《核舟记》上的一句话,“其船背稍夷”中的“夷”字,很多人都解释不上,说未读过,我问:夷为平地化险为夷学过吧,不少人面面相觑。

这些残酷的现实,使我陷入了沉思,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所有学科中最受外界非议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争论最多,这个马拉松式的过程,造就了一大批写论文的高手和名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一线上的语文老师更是无所适从。我一直喜欢看语文教学杂志,但看着看着,就感到非常困惑,觉得不知道该信谁的话。

于是静下心来,认真读读《语文课程标准》。它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宪法”吧,于是就看到了这个要求,虽然不是茅塞顿开,却也有很大的收获。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初中生,语文的课外阅读量微乎其微。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做练习,应付无休无止的考试。从小学到初中,一个模式下来。我们了解了这个事实,就应该清楚,为什么讨论了这么久。改革了这么久,而学生仍然收效甚微,争论改革发展的最大收益者是那些理论家和语文老师,而我们的学生从争论中,从改革中获得了什么,提高了什么?也许,课堂从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气氛热烈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高兴了。但这就是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吗?很多选入课本中的文章,用得着这么启发讨论吗?一学期五六个月,学一本语文教材(大部分学校《课外自渎课本》学生根本不读),这本身就是荒唐!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这么长时间就让学生读一本书,这本书学生读得再透彻,考试考得再好,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是没有出路的,是非法的,是伪语文教学。它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得到提高。没有“量”,何来“质”?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的情感体验,哪来的积累,哪来的语感?

语文水平是读出来的,作文水平是写出来的。这个道理是最朴素的。如果不在一个“读”字上下功夫,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都没有大的突破。

我想,一本薄薄的语文教材,一个月就可以教完了,然后在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读《自读课本》。接下来就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教师自己先要做个爱书如命的书痴。可以给学生开一大串书目,让学生争先恐后去读。边读边讨论,谈感受,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甚至提一些浅显的课题,让学生去做一些较简单的研究。鼓励他们做未来的“研究生”。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2篇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教学建议

四、评价建议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1~6年级

7~9年级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

第一部分 前言(1-9'CLA'1)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1-9'CLA'1.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9'CLA'1.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9'CLA'1.2.1)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9'CLA'1.2.2)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9'CLA'1.2.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9'CLA'1.2.4)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9'CLA'1.3)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1-9'CLA'1.3.1)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1-9'CLA'1.3.2)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

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1-9'CLA'1.3.3)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3篇

一、理念新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贯穿于课程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二、定位新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了语文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这一学科性质定位也有了变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语言的角度,而《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因此,学习语文。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把技能转变为素养。这个定位结束了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争论。

课程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学习体系。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并以以下五方面为突破口获得发展。

1 积累与整合。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并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2 感受与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育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 思考与领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4 应用与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增强文化意识,重视文化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 发现与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索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还要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全套教科书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系列。必修课程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按五个模块设计,每个模块编为一册,共5册;选修课程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编写,共15个模块。

四、内涵新

1 关注创新精神。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实践。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2 注重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把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3 明析语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除了继续突出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更强调语文的人文性质。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语文的内涵更加明晰。

4 倡导个性发展。新课标注重语文应用以及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独立阅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陶行知主张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让学生能想;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解放双手,让学生能干;解放嘴巴,让学生能谈;解放空间,让学生能接触自然;解放时间,让学生能学自己想的东西)。高中语文课程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便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5 提倡评价多元。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对话”和“问答”、“夸奖”和“鼓励”、“自主”和“交流”作为评价课堂学习的标准。此外,评价不光看分数,等级、技能和素养也将融入评价机制,以鼓励学生发展其特长。

6 体现综合性。构建“立体系统”,体现内容的综合性,主要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综合。其次是学科本身各种要素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综合、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以及过程和方法的综合。

五、方法新

1 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发现,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创新,实现新课标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核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新策略;新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80-01

一、新理念

(一)初中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性情。”这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就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之所以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因为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抹杀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二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学、汉语自身规律上。

1、人文性: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

2、实践性: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实践是语文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新课标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言材料,增加文化底蕴。

3、关于汉语文的规律: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规律上。如:利用汉字感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授之以“渔”而非“鱼”。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课堂的组织形式:

1、预习时完成五个问题:①我弄清课题的意思了吗?②从题目中我能猜出课文要写什么吗?③我读了两遍课文能概括出主要内容吗?④我扫清了字词障碍了吗?⑤理解此文我需要查找有关背景资料及有关知识吗?

2、理解课文时完成八个问题:①我能发现文中的问题吗?②我能清楚地把问题表述出来吗?③我能通过与他人研究后解答问题吗?④我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吗?⑤我理清本文的思路了吗?⑥我喜欢此文的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⑦我能勾划出文章中我不懂的地方吗?

3、总结时完成三问题:①学了本文我还有疑问吗?②我从本文还学了点什么?③我悟出了点什么?④延伸时完成三个问题:第一,学本文我需要记住什么?第二,我能模仿本文写点什么?第三,围绕本文内容我还需探究点什么?

二、新策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1、初中阶段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法,通过书法练习,体会其审美价值。

2、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3、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标准》很少提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新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核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比如:①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

②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与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③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5篇

一、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必要性及基本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其特点是具有广泛性。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忽视了这几方面之外的其他课程资源。现在看来,这种对课程资源的狭隘认识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语文素质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广阔途径。同时,语文课程又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凡现实生活中有的,且适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同标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丰富资源。

为顺应时代的要求,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多方面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和阅读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资源在编排上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实用”。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因此,在资源的开发、选择上,应既基于教科书,又不能被教科书所限制,有宽于教科书之处,这将有利于教师对教科书的多方面扩展,也有利于激活教科书的各项知识点及其延伸的教学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不断汲取。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1.启迪情思智慧,促进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是小学教师关注、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但是,语文教育并不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它对现代人的心灵影响和情感启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文,不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更应该是影响和优化人的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情感、观念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培养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并引导小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目标之一。

2.突破教学难点,化解“教学危机”。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常常会遇到一些枯燥、抽象、生涩之处,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诱导,往往很难被学生接受,因而教师不得不将知识“生吞活剥”地硬“塞”给学生。这种“教学不适”现象的产生,是因为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头脑中建立的表象经验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使得学生对离自己实际生活较远的作品信息感到“陌生”。这种教与学双方面的“阻滞状态”,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甚至会出现厌倦、退缩、抵触的心理。有的课文虽然不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在面对教师以课本为主要学习资源的呆板讲解时,又是否能感悟出作品中的丰厚内涵呢?因此,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化解讲授中的难点,突破学习中的障碍,将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又一目标。

3.引发学习兴趣,创设心理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某些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程度,教师在强调学生“有意注意”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组织教学。“无意注意”通常由刺激物的特点所引发。开发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也是引起小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有关研究证明,人们在聆听轻松的音乐或观看美丽动人的画面时,体内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会增多,这对改善记忆有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要以动静结合、真实直观、色彩鲜明的表现手法来体现教学内容;要达到融情于景,融教学于画面之中。

三、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以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1.利用课程资源激感,使现语言文字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其教学过程必然表现为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对其认知活动有促进、强化、调动的功能。教师如果善于将知识、情感和思维同时引入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去,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音像素材、多媒体课件等课程资源大多形声结合、声画并茂,可以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景,如人物形象、生活场景、自然风貌、战斗场面、艺术情境等,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情景的再现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作用,有利于把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加深其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变单纯的说教为感情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内容和意境产生共鸣。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多篇与征题材有关的课文,其选用目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对中国革命史有所了解。但是,长征时期人们的理想、境界、追求和价值取向已很难为现在的孩子所理解。为此,我们收集、整理、制作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音像资料片段,以期帮助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了解当时的年代背景,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概况,弄清艮征的目的。弄清革命先辈为之付出、为之奋斗的一切与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关系。

2.利用课程资源化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6篇

回顾2015年语文教育研究,尽管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这很少的研究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并且多以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观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本文遴选三篇论文进行评议,以展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视角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新进展。

一、美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构体系

【评议文章】刘正伟《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建构》,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3期。

【内容提要】美国1996年研制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是20世纪80年代标准化运动的结果。其中12条原则旨在规范与指引联邦各州语言文字课程的教学与创造。2010年问世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则在“为未来大学和就业做好准备”双重目标主导下,对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及教学进行重新建构。它以阅读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通过文学性文本、信息性文本的教学,以及新技术能力学习,造就具有新一代科学技术素养的国家公民。

1996年美国出版了第一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Standards for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2000起世界各国开始紧随美国开始研制、颁布国家层面的语文课程标准,并相继与2007年前后着手修订,到了2010年,基于国情再次更新课标。2010年6月美国颁布了英语语言艺术及读写能力的《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简称《共同标准》),旨在规整各州语文课标。

刘正伟等人从课程标准的理论框架、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以及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三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美国1996年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作为第一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标准》相当于是一副系统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统摄着各州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套理论框架包括:第一,对“标准”的定义,即确定学生在课程中“应知道什么”和“怎样做”。第二,对课程标准的三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即“文本”“语言”和“阅读”,这三个核心概念不仅构成描述标准的手段和工具,也定义了课程的内容和范围,蕴含了课标研制者们的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立场和主张。第三,明确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即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发展语言技能来实现生活目标,获得鼓励和关注,丰富个人知识,作为有知识的公民充分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第四,阐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语言学习模型,在此语言学习模型中,学习者不仅是课程标准设计的出发点和中心,也是语文读写训练与语言学习的中心。在《英语语言文学标准》理论框架中,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内涵有所拓展,也意味着语言能力的定义和内涵也发生重要变化。英语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还包括技术能力,即“听、说、读、写、看、视觉呈现六大能力”。关于语文课程内容,《英语语言文学标准》提出的12条标准高度概括并阐释了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是从阅读、写作、探究、文化与交际等方面呈现出美国中小学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分权制的国家,各州均有地方课程标准,那国家层面的课程标准应当如何实施呢?关于课程标准的实施,作者认为这份标准没有建构一个具体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标准的功能与价值,为课程的教与学提供了充足的创造空间,并在课程实施中,注重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创造。

不同于《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共同标准》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定位了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和规格,既延续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关于课程本质及核心内容的阐释,又对教育目标有了新的阐释,对理论框架中的核心概念、课程内容、英语能力等有了更具体的描述。第一,关于核心概念。《共同标准》将“文本”划分为文学性文本、信息性文本两种,使得信息性文本和文学性文本构成了英语课程与学习的重要内容。第二,关于课程内容的构成,《共同标准》“抛弃了过去K-12年级的一贯制划分方法,而将其划分为K-5和6-12年级两段”,具体内容分为阅读、写作、听说、语言四个板块,媒介与技术教学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标准。同时,《共同标准》中的英语能力不仅涉及了传统阅读能力,还包括了信息筛选及提取能力,这既涵盖了学生文本阅读的全部要求,体现了读写环境下所应具备的能力,又反映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英语能力的新要求。第三,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上,《共同标准》不仅增加了信息性文本,还充分吸收要增强文学教育的建议,对不同年级提出了相应的文本阅读参考建议。作者认为,从《共同标准》建议的阅读书目中,不难看出其开放的、跨学科的阅读视野与对文章经典作品的重视,反映出英语文学界回归经典、重建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努力。

基于对美国《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和《共同核心州立标准》的引介,刘正伟老师等人认为,从1996年的《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到2010年《共同标准》,美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课程标准的研制始终瞄准全球化时代社会、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根据《英语语言文学标准》到《共同标准》的转变,作者总结出美国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特点:第一,从注重教学过程转向学业成就描述,将重点放在学生发展应该达到的水平上;第二,在社会情境中建构与学习语言,强调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完成语言任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第三,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以重建文化美国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认同为中心。 可以看出,刘正伟等人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美国语文课程标准体系。作者首先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英语语言文学标准》的体系及特点。接着结合美国教育改革的背景,论述了在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共同核心州立标准》是如何对中小学英语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及教学进行重新建构的。最后,从《共同标准》内容体系建构总结出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的特点。文章始终以在美国国家课程标准建构为立足点,整个探讨的思路非常清晰连贯。文章横向的论述使我们对美国课程标准体系及内容有了立体的认识,而纵向讨论则使我们对美国中小学英语国家课程标准建构的理念及特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这也是本篇文章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评议文章】荣维东《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原载于《语文建设》2015年第11期。

【内容提要】国外母语课程倾向于选择适合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英、美、德、澳等国的母语课程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内容标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听说读写技能有了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国外母语课程以能力为本,重视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看,语文核心技能衍生为“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强化母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

译介外国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是要了解他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建构特点,也启示我们要从国际视域出发建设我国的语文课程体系。刘正伟老师等人详尽地介绍了美国母语课程标准体系,但没有论及我国课程标准的建构如何从中获得启示,这是一个遗憾之处。本篇,荣维东老师的《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就以国外现行母语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梳理国外母语课程理念、内容上的有用信息,从课程理念与目标、课程内容和标准实施等方面谈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特点以及我国未来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可借鉴之处。

通过考察英、美、德、澳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荣维东老师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四个特点:

其一,价值观教育隐含于课程目标内容之中。以英国、法国、美国的母语课程标准目标为例,国外母语课程倾向于选择适合现实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培养负责人的公民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表述较为简单,大多隐形渗透在课程内容涉及、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能力指标选择之中。

其二,课程以内容为重,重视核心知识、关于读写技能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内容指标。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母语课程一般将母语定位于语言课程,且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内容标准,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听说读写技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作者认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内容时,大都包括系统完备的知识系统和内容序列,同时也都详细地罗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技能和学习策略,重视语文核心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的培养。

其三,以能力为本,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重视培养交际能力、强化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创造能力。国外母语教育具有很强的语言交际意识,以美国《共同标准》为例,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面向实际生活的“交流”所需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国外课程标准也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日本把“让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育的第一目标,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都专门论及了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国外母语课程还注重发展个性和创造力,日本、法国、美国等的母语课程标准中都体现了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其四,课程实施注重媒介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看,语文核心技能已衍生为“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视”即“媒介视读和能力”,在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都对“媒介素养”教育有所要求。目前,各国也都在强化母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的母语课程教学大都贯穿着一条重要的理念,即在多样化的文本情境、创作实践和言语场域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母语的能力。

结合他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荣维东老师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总体特点。在此过程中,荣维东老师也以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观照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设,论及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相应的问题及启示。

其一,价值观的表述。母语教育必然具有向年轻一代传递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但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涉及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表述时,往往显得生硬,或是过分强调渲染。荣维东老师提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可将核心理念、价值观渗透在课程内容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能力指标选择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可以结合语言文本内容以实现无声地渗透。

其二,知识与技能的抉择。作者指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母语课程知识具有从静态知识向动态知识转变的特点,言语应用知识正在成为语文课程知识的主体。相比而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却在大规模地“放逐知识、淡化技能”,重视“积累感悟熏陶”,我国语文教育呈现出“去知识”“去技能”的特点。

其三,思维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语文教育除了需要培养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思维、分析、批判、评鉴、交流能力。荣维东老师指出,我国语文课程缺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能力及个性创造等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开展思维训练、批判性读写、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尚待时日。

其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培养适合当今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语文技能和能力要重视两点:一是在全媒介读写环境下,媒介素养的培养;二是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目前,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虽有所强调,但如何打破学科藩篱,实现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实现语文和其他学科间的资源共享、技能互惠还需要深入探索。

以上论述,荣维东通过具体考察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总结出国外母语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特点,并针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现状,提出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具体启示。研究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依据。

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是其他国家教育目标和国家战略的体现,我国要学习借鉴,但不可照抄照搬。作者认为,研制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在母语课程定位、内容标准研制、课程实施及考试评价等多方面的重要成果;另一方面,引进国外母语课程教育的成果,需要国家层面做规划设计,以研制出专业化、科学化、民族化程度高的内容标准。

三、国际视域下的本土语文课程标准研制

【评议文章】董蓓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视域》,原载于《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10期。

【内容提要】学理更新、文化自觉、学科协同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发展趋势。美、英、澳等国课程标准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地方自治,多样化、层级化凸显了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特征。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课程标准破解文化危机、建构文化目标,体现了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特点。基于学习心理学和科学实证研究建立语文课程标准的纵向层级体系,明确课标的文化传承目标、内容、路径,是国际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给予我们的启迪。

由于教育体制、法律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差异,各国语文课标的地位大相径庭。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的语文课标,由政府组织,具统摄地位。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属于高度分权的教育体制,州级语文课标具有法定地位,国家课标的理论框架与各州标准的具体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统一。除了地位上的差异,国外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上还有哪些差异?从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共性与差异中,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如何获得启迪?

董蓓菲从课程理论、文化学和心理学三种视域出发,分析了国外语文课程标准的共性与差异,分析论述了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特征和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特点。鉴于文中所列的比较丰富且细致,在此列表如上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西方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凸显出自己的体系特征,而亚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也具有自身特点,但从这种差异之中也能看出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共同趋势。从课程理论、社会文化学和教育心理学多视角出发,作者认为当前各国课程标准研制有四大国际发展趋势:一是学理依据的自我更新;二是国家、地方课标的错位设计和互补;三是多学科协同努力提升语言素养;四是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等。

学理更新、文化自觉、学科协同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从顶层设计出发,研制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语文课程标准呢?作者认为有三点重要启示:

其一,语文课标编制的分权意识。一个国家一份课标不具普适性,中国地区间差异大,可建立一个语文课标层级体系,在纵向上划分为全国性的标准、省市一级的标准和少数民族双语地区的标准。

其二,语文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有关文化传承的宏观目标指向明确,但微观践行框架难以应对当下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且语文课标研制同时面临文化创新的挑战。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还有待从课程文化目标、内容和实施三个层面进行建设。另外,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每个国家都面临着多种文化的碰撞和冲突,因此语文课程培植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也是教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目标内容。

其三,语文学习的科学性。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发展规律是学生视域的课标研制的基石,因此要提升课标架构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就要汲取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借鉴西方拼音文字学习心理研究、基于数据进行中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①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卷6)》,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7篇

2010年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2011年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完成,其修定的主要内容突出了“五个强化”。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所以,课程标准的修订,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课程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

二、进一步强化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责任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仅靠反复做题,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在发展的,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所谓“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

追求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语文学科需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要展开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实施创新教育,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获得充分地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三、进一步强化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功能、任务有所描述,但是一直没有用一个简洁的表述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在语文教育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论。这种状况影响到了语文课程的实施。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涉及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可能只抓住了一部分,而疏忽了其他方面,脱离了核心的目标。例如,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脱离课文中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有的教师上课注重对文本意蕴的讲“深”讲“透”,力图通过“讲”把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给提高了,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知道”和“懂得”,忽视了对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虽然也比较重视语言文字因素,但是他们偏重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

近些年,许多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做出明确的回答。这些意见是正确的。这一次的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修改,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

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

根据这一精神,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确实需要讨论文本的思想情感内容,不过这种讨论应该和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中小学生学习语文,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所以,语文课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存在问题。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功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帮助学生体会、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文学活动。学生要不光能在语文课里表现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能在生活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除了实用的语文,文学的阅读、创作和评论,也是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也应该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学修养。语文课程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因素和物质生活,涉及精神生活领域多方面内容。之所以纳入如此广泛的内容,为的是让学生接触并逐步掌握多种领域里的常用词语,学习在多方面不同的知识背景下运用语言文字,使他们将来能在广泛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领域中运用好语言文字。在这样一门具有多方面内容和多种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对它的定位容易产生偏差。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的核心任务,理顺多种关系,在各种目标之间取得协调。

四、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根据千百年来的经验,以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关键作用的认识,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课程标准的修订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课程标准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好积累的工具、途径和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在一些具体的内容上,并且希望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增强可操作性。

修订工作组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了解到的问题,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经过系统的梳理之后,着重考虑对相关内容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要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

五、针对语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强化改革力度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些偏差,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这些偏差,例如: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再如,如何做到课程目标中关于“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指出: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关于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现在许多中小学生及成人,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偏低,另外,有的地区反映,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

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提出汉字教育的新理念,要求不能以纯粹的工具观来看待汉字学习和教学,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第二,强调要帮助学生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三,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第四,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功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第五,在“附录”中新增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老师需要切实转变汉字教育理念,应该认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增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汉字教育的新理念也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精神。

在第一、第二学段,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工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在“教学建议”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有教师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和写字质量,及时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书写技能。

要用好“字表”。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300个“基本字”,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要利用《字表》加强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8篇

一、中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对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继承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又增加了必修课和选修课,针对高中生的特点,增加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中国语文课程总目标分为义务教育和高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是从1~9年级(小学是1~6年级,初中是7~9年级),高中相当于10~12年级。下面对这两个阶段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进行列举。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列出的总目标共10条[1]。分别从语文学习几个层面加以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如培养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文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等。过程与方法方面: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等。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汉字;书写汉字;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等。

2.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加以陈述[2]。一是“积累・整合”。从加强积累、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语文实践等方面描述。二是“感受・鉴赏”。包括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等。三是“思考・领悟”。包括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四是“应用・拓展”。包括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注重跨领域学习。五是“发现・创新”。包括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等。

二、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概述

美国三个州的母语课程标准基本是对幼儿园大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三年级)提出的学习母语的内容与结果的要求。美国各州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表述方式不同,有的单独列出来,有的则在前言部分表述,有的混合在阶段目标中进行阐述。下面分别对三个州的课程总目标进行归纳。

加州语文课程总目标主要表述为: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自信的说话者和善于思考的听者;英语学习者[3]。

新泽西州语文课程总目标: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学生通过学习将在口头和书面语言、理解力和批判性思考技能方面变得更加自信和熟练;语言技巧对进一步学习、交流、职业发展和人类精神(Humanspirit)的继承是必要的。

标准1:(阅读)所有学生能在英语作品中理解和应用语音、字母和单词知识,成为独立和流利的阅读者,能流利和理解性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文本。

标准2:(写作)所有学生能用清楚、简洁有序的语言写作,并能根据不同的读者和目的而改变内容和形式。

标准3:(说)所有学生能用清楚、简洁、有组织的语言说话,并能根据不同的听众和目的改变内容和形式。

标准4:(听)所有学生能主动通过各种情境下的多样的信息来源获取信息。

标准5:(观察和媒体读写能力)所有学生能对印刷品、非印刷品和电子文本和资源进行使用、观察、评价和做出反应[4]。

纽约州语文课程总目标:

标准1:学生们通过读、写、听、说获取信息和进行理解。

标准2:学生们通过读、写、听、说对文学做出反应和表达。

标准3:学生们将通过读、写、听、说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

标准4:学生们将通过读、写、听、说进行社会交往[5]。

三、中美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分析与比较

1.共同点

两国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表述,都注重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等,反映出中国母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素养的重视。美国加州的“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英语学习者”,新泽西州提出“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语言技巧对进一步学习、交流、职业发展和人类精神(Humanspirit)的继承是必要的”,它们都是对听说读写的规定,反映了母语作为语言交流载体的特性。由此看出,两国对母语课程内涵的理解趋同,反映出母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共同特点,这也说明当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的一致性,总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良好能力。

2.差异

(1)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的语文课程总目标表现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的第1、2、3条都是对培养学生社会共同价值的要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热爱祖国语言文字”,高中阶段的“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都反映出社会本位取向。这种社会取向首先认为人是社会的一员,应该具有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观,这与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国家民族观念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第4、5、6、7、8、9、10条从思维能力、语音汉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信息资料等方面提出了对个人语文素养的要求。课程标准把关于社会价值取向的目标摆在了开头,透视出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社会道德、国家共同意识的重视,也是中国传统注重先国家后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后面的七条目标又是对个人能力素养的目标要求,也体现出注重对个人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的课程总目标把对个人的能力要求与社会性价值取向融合在一起表述。因此,中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体现出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融合。与此不同的是美国的课程标准明显表现出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我们从加州的“流利的阅读者和熟练的写作者”、新泽西州的“所有学生将通过他们的努力而成为流利的读者、写作者、说话者、听者和观察者”、纽约州的标准1、2、3、4条都是以“学生”作为主语,学生是动作的执行者,可以看到美国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可以熟练地应用自己的母语达到各种目的。与这个层次的目标是相适应的,即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Goals),它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国的目标似乎更符合总的教育目的和宗旨(Aims),即所谓的课程总体目标,“它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一致,一般有较强的哲学理念色彩,以及浓厚的社会政治倾向”。[6]美国的总目标显得更加简洁和清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很具体和明确。中美两国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是与两国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

(2)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不同。陈述得好的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7]“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是一条标准的基本要素。两国语文标准都关注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国目标中的“培养……”可以理解为“教师培养学生……”,隐含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没有把主语严格限定为学生。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表述都带上“学生”的主体,所以,能准确地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两国的行为动词存在着差异,中国的“提高”、“掌握”、“发展”、“形成”、“体会”等词比较空泛,难以测评。美国的“应用”、“改变”、“获取”、“收集”、“分析”等,具有很强的可测性、可观察性,适合目标的表述。中美语文课程标准在行为条件的表述上也有所区别,中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行为条件,如“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等,“根据什么需要”、“什么是适当的方法”、“如何深化”还是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这些条件的附加对行为的指导作用不太大,缺乏规定性。美国的如“所有学生能在英语作品中理解和应用语音、字母和单词知识”、“所有学生能对印刷品、非印刷品、电子文本和资源进行使用、观察、评价和做出反应”等都显示出行为条件的具体性、可测性和实用性,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中国的目标偏重于表现性目标的选择,如“发展思维能力”、“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等,这种目标“不能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对应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美学评论式的,即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鉴赏式的评价,依照其创造性和个性特色检查其质量与重要性”,这种目标由于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以进行统一的评价,也会导致课程目标到课程实践的“缩水”。

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中美两国在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价值取向、表述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价值取向的差异有两国文化传统和现行社会条件的影响,也有各自对母语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同所导致的。中国文化传统比较注重社会、国家利益和集体观念的培养,美国更关注个人自由发展,美国母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也是维护个人自由的重要方式。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国家意识极强,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而中国语文课程总目标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培养。美国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也反映出美国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一切以科学为依据,以实用为导向。所以,美国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表述方式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当然,两国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有各自的侧重,但都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混合,只是各自的侧重不同。中国侧重于社会本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价值的共同追求,美国侧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更有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从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和策略来看,美国母语课程总目标体现出学科的特性,非常明确、具体地陈述目标,课程实施者能清楚明白地执行,保证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美国课程标准总目标的制订遵循了这些原则,这也间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nglish Language Arts Content Standards for California Public Schools[EB/OL].(1997-10-14)[2010-1-22].www.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vi~vii.

[4] New Jerse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w Jersey Core Crriculum Content Stangdards for Language Arts Literacy.(1997-10-15)[2010-1-22].www.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6.

[5] The University of the State of New York.The State of Education Department[EB/OL].(1997-10-15)[2010-1-25].English Language Arts Core Crriculum,www.lib.ynnu.省略/e_resource/gdsj.html.2.

[6]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9篇

首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前言部分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地位作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终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这也向我们的语文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为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在三个方面定位语文课程。

第一是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性质中明晰的看到语文课程强调的是实践运用,因此我认为这个阶段的语文课程相较于学术型,更偏向于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多运用语言文字。

第二方面是课程基本理念,分为四个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四个要求中我认为倡导积极的学习方式是尤为重要的。拥有一个合适的学习方式,能够使教学更加的顺畅,学生的知识方面也能很快的吸收。在当今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我们要培养出善于合作并能在其中发挥个人优势的学生。

第三方面是课程设计思路,其中将义务教育九年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和7~9年级四个学段从“识字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其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在第二部分中课程标准提出了总体目标与内容,要求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同时在上述四个学段中具体详细的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使每个阶段循序渐进,易于达到效果。

最后,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引导启发的作用,我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部分。老师在教学前要先树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老师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视频中,清华附小的窦老师在面对小学生群体,充分发挥能动性,调动课堂气氛,高质量的实现了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在她的课堂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说话时拉长语音营造出与小学生对话的语气,同时承担整堂课的引导者身份,使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生动形象的进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读全篇课程标准,在识字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中,我认为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能够广泛深度的认识世界的绝大部分是来源于阅读。我们可以没有去过高山大海,但是通过阅读,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最初不懂大善大恶,但通过阅读也会明晰;或者我们可以不知目标深浅,通过阅读,也会了解大写与平庸。我们获取知识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但是自主的接触世界认识世界避免不了阅读。

课程目标中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有很多老师因为教学上的硬性任务,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指定书目背诵阅读,使得学生除学习课本及课本相关的参考书之外,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学生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由的阅读。老师不能做到完全放任学生阅读各类作品,可以作为引导给予大方向,举几个好书的例子。应该实践课程标准,不能只一味强调成绩,教师也应该尽快从“素质教育”的观念中转变为“素养教育”。

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很多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结束除了课本基本没有阅读量。初中教育处于过渡时期,初中生要努力学习考上好的高中,上重点高中为了上更好的大学。老师和家长的目标一致,不停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使学生除了死记硬背老师讲的重点及考试内容,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学生无法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有深度的思想,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应试考试的机器。语文课程既然是一个实践性工具性课程,就应该强调它的实用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语言文字,识字写字,交流阅读,这些基本能力,同时初步培养审美情操。但是我们现在除去基本能力之外,没有审美的能力,不会通过学习欣赏美,这样的学习必然是枯燥煎熬的。教师教学中应该注意这点,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欣赏美。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制定很全面,我们真的应该认真实施。在阅读方面,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教师家长学生都应该转变观念,具体落实课程标准,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变化

2012年秋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语文课标”)将颁布使用。课标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全国各地都先后组织了学习与研讨,和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旧版语文课标”)相比较,的确有很大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封面上看变化

新版语文课标在封面文字上做了些变动,删掉了“全日制”三字,书名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出版单位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每本的价格也由原来的3元涨为9元,当然书也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增加到80页。

二、从目录上看变化

(一)调整了“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的顺序

把“一、教材编写建议”调整为“三、教材编写建议”;把“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整为“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把“三、教学建议”调整为“一、教学建议”;把“四、评价建议”调整为“二、评价建议”。

(二)附录部分的变化

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从内容上看变化

(一)“第一部分 前言”的变化

1.导言是全新的

导言共两段,第一段四句话。先讲语言文字;再讲语言文字的作用;接着讲社会发展对语言文字的挑战;最后讲时代的进步对人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段三句话,讲语文课程。先讲语文课程应为学生打好的三个基础,再讲语文课程的优势,最后讲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

2.“课程性质”的变化

与旧版语文课标相比较,新版语文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清晰多了。新版语文课标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准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说明语文课程“学什么”“怎么学”两大问题。那么“学什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能力是听说的能力,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能力是读写的能力。学习语言的规律和学习文字的规律是不同的,课程性质准确的界定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变化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本次修订做了重点改动,旨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1)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三学段的硬笔字还增加了“力求美观”的要求,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将第二学段的“2000个左右会写”减少为“16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字负担。(3)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可见,新版语文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实施建议”的变化

1.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2.针对语法修辞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四)“附录”的变化

1.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作用是让学生在第一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和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3500个常用字

2.旧版语文课标的附录表也有两个表发生了新变化

(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变化

新增加了篇目。小学增加了6篇,初中增加了14篇。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的变化

①童话读物中把“中外现当代童话”改为具体的作品。如,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

②寓言读物中删去了《克雷洛夫寓言》。

③诗歌散文读物类,增加了《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

④长篇文学名著类增加了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删除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上一篇:数学课程标准范文 下一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