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支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3:14:33

消费支出论文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消费支出;PPS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一、引言

国民经济核算中,政府消费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用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一起构成总消费,是一国最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政府消费支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内需不足问题,必须把立足点放到依靠内需上来。政府首先应加大自身消费支出。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培育成熟的消费环境等,这不仅是满足政府支出的需要,也是对于现实经济运行格局的一种强烈的支持保证。当社会个人与家庭的消费相对不足而没有集中起足够消费力量的格局下,关注政府消费支出,由政府等宏观管理部门主动地、适度地放松对消费支出的限制,是必需的政策选择。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涉及政府消费核算的主要有三处:一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二是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三是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对我国政府消费支出的估计方法进行研究,可以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不等概率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分别抽取15个、10个省市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二、PPS抽样表述

(一)PPS抽样的基本内涵。不等概率抽样是指在抽取样本前给总体的每一个单元赋予一定的被抽中概率。不等概率抽样分为有放回与不放回两种情况。在有放回的不等概率抽样中,最常用的是按总体单元的规模大小来确定抽选的概率。设总体中第i个单元的规模度量为Mi,总体的总规模度量为M=M,则该单元的抽选概率为Z=,这种不等概率抽样称作按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简称PPS抽样。

(二)PPS抽样实施方法。PPS抽样方法有:累积总和法、拉希里方法、规模累积等距抽选的方法、分裂法等,本文主要采用规模累积等距抽选的方法。

规模累积等距抽选方法的表述:设总体单元数为N,其规模度量分别为M1,M2,…,MN,将规模度量按代码法进行累积,直至M=M。若抽取样本容量为n,则先求等距抽样的间隔K=,然后在1~K之间随机等概率抽取一个数,假设为r,则r所在的单元代码区间相应的单元即为被抽中的单元。以后每隔K个度量值,即r+K,r+2K,r+3K,…,r+(n-1)K等数字所在的单元代码区间的相应单元,即为被抽中的单元。

三、PPS抽样实证分析

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政府消费支出额数据。

(一)总体总量的估计

1、以2007年政府消费支出额作为规模Mi,并进行累计,得表1。(表1)

将M0=M=3824111除以样本量n=15,得抽样间隔K==254940.73。在1~K之间抽一随机数,假设R=175745,处于北京的代码范围,因此北京作为抽中的样本。其余样本代码为:175745+254940.73=430685.73,430685.73+254940.73=685626.46,940567.19,1195507.92,

1450448.65,1705389.38,1960330.11,2215270.84,2470211.57,2725152.3,2980093.03,3235033.76,3489974.49,3744915.22,分别是: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海南、贵州、新疆。

2、这15个省市的被抽选概率为Zi=,分别为:北京0.0534,河北0.0514,辽宁0.0303,黑龙江0.0321,江苏0.0912,浙江0.0613,安徽0.0197,江西0.0195,山东0.0967,河南0.0526,湖南0.0359,广东0.0861,海南0.0049,贵州0.0137,新疆0.0240,用这15个样本省市来估计2008年的政府消费支出,采用汉森-赫维茨估计量,得:

==×(++…+)=4505720.155

故,估计推断这31个省市的政府消费支出额为4505720.155百万元。

3、抽样的方差:

()=-

=[(4955307.048-4505720.155)2+

(4268315.491-505720.155)2+…+(4481807.397

-450720.155)2]=5597070249.9182

4、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为:

±Z,即:

4505720.155±2

=4505720.155±149627.1399

即:4356093.015~4655347.295。2008年这31个省市的实际政府消费支出为4564495百万元,位于置信区间之内。

(二)总体均值的估计

1、==×4505720.155≈145345.8115(百万元)

2、方差的估计式:

()=-=×5597070249.9182≈5824214.6201

所以,总体均值的抽样标准误为:

=2413.3410

3、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为:

±Z即:

145345.8115±2×2413.3410

即:140519.1295~150172.4935。2008年平均每个省市的实际政府消费支出为147241.7742百万元,位于置信区间之内。

四、简单随机抽样实证分析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纯随机抽样:设有限总体总有N个单元,从中抽取容量为n个单元的样本,使得每一个可能的样本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具体应用到本文中的政府消费支出,把这31个省市按1~31排列,在EXCEL中生成一组n=10的随机数:15、30、4、10、8、27、16、9、12、21。即被抽选的省市为:山东、宁夏、山西、江苏、黑龙江、陕西、河南、上海、安徽、海南。

(一)总体均值的估计

1、==y=×(448602+19400+…+22631)=174053.9

即2008年平均每个省市的政府消费支出为174053.9百万元。

2、抽样方差

()=s=(1-)(y-)=×(1-)××217461902374.9=1636810017.88

抽样标准误:=40457.5088

(二)总体总量的估计

=N=31×174053.9=5395670.9

()=N(y)

=31×163680017.88

=1572974427178.44

=

=1254182.7726

五、结论

通过对全国各地区政府消费支出的PPS抽样估计,2008年全国各地区政府消费支出位于置信区间之内,并且通过PPS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的实证分析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不论是总量估计还是均值估计,PPS抽样的方差都要小于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差,PPS抽样要明显优于简单随机抽样。由此可见,不等概率抽样虽然在实施方面较简单随机抽样复杂,但是对差异总体较大的总体单元进行抽样估计会更为精确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倪佳勋.抽样调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金勇进,蒋妍,李序颖.抽样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彩虹.政府消费支出与扩大内需[J].财政研究,1999.8.

[4]顾莉洁.不等概率抽样中若干方法的比较[D].苏州大学,2003.

[5]李培军.抽样估计中估计量的选择研究[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6.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邢台市,居民消费

一、邢台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邢台城镇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44.43元,比上年增长12.3%。具体来看,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食品支出3834.76元,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着装追求时尚、体现品味,更注重服装质量、品牌和款式,消费档次提高。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56.45元,居住消费支出增幅较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类消费支出1099.66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两位数增长,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类支出1343.95元。(资料来源:2011年邢台统计年鉴)。通对我市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攀升,消费结构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有较快增长,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当中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人们对旅游、交通的巨大潜在需求必将转为现实需求,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

二、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一)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从我市2011经济年鉴的数据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详细资料如下:2010年在食品消费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1351.41,衣着消费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50.92元,居住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839.66元,交通和通信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96.11元,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344.25元,医疗保健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64.80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务218.90元。

(二)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趋势。需求收入弹性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不变时,收入变动比率所引起的消费需求量的变动比率,即消费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市2010年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说明消费需求整体比收入变化迟缓。其中食品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这显示即使收入增加,食品增幅也不大。相比之下,交通通信和居住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说明农村居民有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愿望。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各项社会福利保障措施和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对消费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也会相应增大,但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而家庭设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和居住的支出比例将会上升,结合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可以预测住房消费及其带动的住房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通信电子产品消费,汽车消费,假日旅游消费以及教育投资等高层次消费项目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扩大我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建议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议措施主要有: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稳定和发展乡村工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家庭的务工收入。三是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市场化的前进步伐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引导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市场。

(二)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建议把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研究和部署,切实加大推进和落实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进程,特别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保覆盖率,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低保标准,使之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救助机制,让遭受意外变故的农户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扶持,使其生产和生活尽快走出困境。

(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细化新农村建没的政策措施,并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当前,应重点加快乡村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电、有线电视、广播、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增加在文化娱乐、旅游、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正确引导,逐步扩大其服务性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和购买欲望。

(四)为农村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健康有序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打造农村消费硬件环境,要继续在我市推进国家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同时鼓励和支持我市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实现“超市下乡”,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总之,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支付能力是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前提,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就可以使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提升作用。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才能有效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引导农村居民重服务和精神的消费意识,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丽娟.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004

[2]陈启杰,田圣炳.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发展分析,上海商业,2005,(l):252运筹学与控制论,2004

[3]韩超群.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暨南大学国民经济学,2006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国内外对于农民消费支出问题研究有很多,本文主要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是收入,他们研究成果的理论借鉴为农民消费支出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农民收入调查结果,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对农民消费支出问题做一个探讨,把不同收入类型的农民对应不同的需求层次。

关键词 农民 消费支出 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称作“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本研究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居民不同收入层次,对辽宁省部分农民的收入消费支出情况做了入户调查,并设计了入户调查问卷。在问卷设计中,在农户抽样上考虑尽可能覆盖全面不同收入的农户。本研究在辽宁省共调查300个农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为96.7%。通过对300户农户的调查中把家庭收入分为3万元以下、3-5万元、5-10万元、10万元以上四个部分,不同收入的农户对消费支出的理解不同,需求层次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对以下事物的需求:呼吸,水,食物等,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安全需求是人类要求对以下事物的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等。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现在社会中大多数农民在这两个层次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吃的饱穿得暖,生活和谐是人们最基础的生存条件。在调查过程中,不同收入的农民对这两个层次的需求差异表现不明显。社交需求包括友情、交情等,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在调查中发现家庭收入四个部分对这个层次需求程度不同,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社交活动相对频繁,而家庭收入3万元以下的农户相对社交活动较少,这些社交活动中涉及的消费支出包括休闲娱乐、人情往来等。总体而言,不同家庭收入农户在这三个层次的需求中表现出的消费支出差异不是很明显,因为现阶段农村居民的消费领域仍较为狭窄,这三个层次的消费需求都是生活最基本的消费支出方面,所以为了做进一步研究,我们要继续分析其它两个需求层次。

尊重需求包括有能力、有信心的个人尊重,也包括有地位,有自信,收到别人的尊重。在调查结果中显示。家庭收入越多的农户在尊重需求方面表现的越明显,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在分配消费支出时帮助其他农户一起致富,或者购买私家车,修建更好的房屋,担任领导干部等,这类农户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收入相对较少的其它三类农户更多的消费支出表现在购买食品,家庭设备,储蓄等,其中家庭收入在5-10万元的农户倾向于追求更多的尊重,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四个部分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户中,表现差异最明显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例如收入多的农户会创办自己的企业,带动其它三个部分农户共同发展,各自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农村居民中这个观点同样适用。

不同家庭收入的农村居民在消费支出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层次需求,为了引导农村居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追求更高的需求层次,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农村居民对层次需求的理解。

首先,通过政府公益性培训,引导农村居民更新消费观念,加深农村居民对需求层次的理解,让农村居民不但得到尊重需求,更要达到自我实现。

其次,企业研发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让农村居民获得更多可以支配的现金收入,在消费支出过程中慢慢的从低层次的需求向高层次的需求迈进。

最后,通过家政教育,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素质,让农村居民从内心深处了解层次需求是前进的动力,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经济时代,只有逐步的实现不同层次的需求,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获得自身高的价值。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居民消费;生命周期;面板数据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居民储蓄水平居高不下。在此背景下,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导致我国长期消费需求不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是重要原因之一。养老保险计划作为平衡生命两期福利水平的一种手段,意味着它将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与储蓄决策。因此,研究我国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探索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相应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运用2001-2009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考察我国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与促进消费增长的一些结论与启示。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主要研究回顾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居民消费及储蓄行为的研究多数是在Modigliani(1954)生命周期框架下进行的。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有促进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当属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Feldstein(1974)提出,养老保险会通过方向相反的两个力量影响个人的消费与储蓄。一方面,养老保险会降低提前退休人员在工作期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养老保险的资产替代效应使得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他的实证结果表明养老保险较显著提高了居民消费水平。Wilcox(1989)分析了1965-1985年美国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变化对总消费支出的影响。他认为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变化与总消费的变化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Zant(1988)的实证研究显示,1957-1986年荷兰的养老保险财富值与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在0.11到0.16之间。此外,Rob与Arie(2001)运用荷兰的数据,Aga与Mario(2001)运用意大利的数据也分别证明了养老金制度对储蓄有不同程度的“挤出效应”。也有一些实证结果不符合生命周期假说,如,Melvin(2005)研究了1972年美国养老金增加对消费的影响。他认为非耐用品的消费随着养老金提高而显著增加,而各种耐用品的消费在这一时期则没有显著的变化。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如,Barro的“中性理论”,Barro(1974)认为老年人将留下遗产以弥补子女因缴纳养老保险税所遭受的损失,从而部分甚至全部抵消了来自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这将最终导致养老保险对消费没有影响。

国外学术界就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既有养老保险支出增加消费的结论,又有养老保险对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的结论。研究方法的不同,解释变量选取的差异,都会导致实证结果产生分歧,但这些成果对我国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回顾

国内的成果多数是关于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的实践运用,且基本支持养老保险会“挤出”储蓄,增加消费的观点。张继海(2006)的计算机动态模拟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都与生命周期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相吻合。研究选取了2002年和200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家计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居民的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对其消费支出有显著的影响。石阳,王满仓(2010)运用中国30个省份2002-2007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于储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存在对储蓄的“挤出”,而这种 “挤出效应”在不断扩大中。此外,姜伟(2008 )、刘慧(2010) 以及杨河清,陈汪茫(2010)等也认为社会保障支出对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有积极的意义。

国内养老保险对消费与储蓄影响的研究同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多数学者都认可了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且认同社会保障对消费有正向影响。但有相当一部分成果都以定性分析为主,相较之下,运用计量方法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还较少。此外,多数实证研究均以替代变量来近似养老保险财富,这些替代变量可能无法准确地表示养老保险财富的真实值,这也导致实证研究对生命周期理论的支持稍显不足。

参考文献:

[1] Franco Modigliani, R. Brumber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 Section Data.N.J.: Rurgers University Press.

[2] Martin Feldstein.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4, 82(51):905-926.

[3] Wilcox.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and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9, 97(2):288-304.

[4] Wouter Z. Social Security Wealth and Aggregate Consumption: An Extended Life-Cycle Model Estimated for the Netherlands. De Economist, 1988, 136(1): 264-283.

[5] 贺菊煌.中国人口与经济长期预测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9):40 - 44.

[6] 张继海.社会保障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姜伟.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对储蓄率的影响[J].金融经济,2008(8):18 - 19.

[8] 李珊珊.中国工资调整指数研究[D]. 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9] 洪轶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储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 杨河清,陈汪茫.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0(3):3 - 13.

[11] 刘慧.社会保障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0.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服务消费比重区域结构差异性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服务消费的均衡增长。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早在十多年前就已达75%左右,而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截至2004年仅为31.9%。我国第三产业之所以与发达国家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服务消费极不均衡。据此,对我国服务消费的差异性作如下探究。

一、服务消费时序差异

从1995年至2004年,总计十年的服务消费支出、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服务消费的年增长率见表1[2]。

表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服务消费(1995年~2004年)十年时序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而来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十年的发展变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服务消费支出,由1995年的877.92元,增加到2004年的3294.73元,增加了 3.75倍。

图1 服务消费时序差异

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的24.53%,上升到2004年的45.87%,上升了将近一倍。服务消费的年增长率,由1995年的29.98%,下降到2004年的16.24%,增长速度下降了13.74%。由此可见,从1995年~2004年,十年间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消费支出和比重在不断上升,但增长速度虽在某些年分表现出比上年增长得更快,但总的趋势是逐渐下降。从图一可以清晰地看到(纵坐标左边为比重:%,右边为支出金额:元),1995年~2004年,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消费的发展脉络。

可以说,2004年的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消费与十年前相比,变化是很大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服务消费支出和比重还将逐渐上升,但增长速度会逐渐减慢。

二、服务消费区域差异

限于篇幅我们从东、中、西部区域,各选出颇具代表性的五个省区来进行差异性分析。其中,东部区域选的是生活消费总支出较高的五个省区,中部区域选的是生活消费总支出居中间位置的五个省区,西部区域选的是生活消费总支出较低的五个省区,以突出其代表性。

表2 东、中、西部区域(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服务消费区域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而来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年人均服务消费支出最高的是东部地区的上海,达到6173.69元,最低的是中部地区的江西,仅2133.50元,江西仅为上海的34.56%。服务消费比重最高的是中部地区的湖南,达到52.94%,最低的是中部地区的江西仅39.97%。

图2 服务消费区域差异

有些意外的是服务消费支出和比重最低的省区不在西部而在中部,服务消费比重最高的不在东部而在中部。从服务消费支出和比重的平均水平来看,东、中、西部区域呈现高低依次下降的趋势。在服务消费支出上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平均为5024.5元,西部地区平均为2610.90元,即西部地区的人均年服务消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51.96%。中部地区服务消费支出平均为2744.17元,略高于西部,但也仅为东部地区的54.62%。

可见,在服务消费支出上,中、西部区域较大程度的落后于东部区域,全国发展极不均衡。但在服务消费比重上,东、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依次为47.58%,45.38%,44.16%,区域差异不大(见图2,纵坐标左边为比重:%,右边为支出金额:元)。而中部的不同省区之间在服务消费支出和比重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服务消费城乡差异

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服务消费支出及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见表3。

表3 城乡居民家庭(2000年~2004年)人均年服务消费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而来

由以上分析可知,农村居民家庭的服务消费,无论在总量上、比重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均较大程度的落后于城镇居民家庭的服务消费。而农村人口又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如何发展农村居民的服务消费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只要农村居民的服务消费能够较大幅度的增长,必将刺激第三产业大幅增长,从而有效带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

四、服务消费国际差异

由于我国服务消费的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而易见,再则不同国家在统计上存在差异,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的有些商品性消费难以剥离,所以在此我们仅选择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三项主要服务性消费的比重进行国际间的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2000年、2001年医疗保健服务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36%、6.47%,除美国16.4%,韩国8.0%,比我国高以外,其他国家均比我国低。而在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几乎所有国家均比我国高。交通通讯服务支出的比重,德国、法国、英国、韩国、加拿大均在16.6%~17.4%之间,是我国的两倍左右。可见我国在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服务消费的比重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比重又明显比多数国家高,其中2000年为6.36%,比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新西兰五国的平均水平6.08%高出0.28%,2001年为6.47%比法国、英国、韩国、加拿大、意大利五国的平均水平4.08%高出2.39%[4]。在服务消费总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而某一项服务消费比重较多的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显然,我国服务消费的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表4服务消费比重的国际差异性单位:%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4年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尽管我国服务消费与过去相比有长足的发展,但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很大,中、西部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二是城乡差别过于悬殊,农村远不如城镇。三是结构比重不尽合理,其中三大主要服务消费领域中的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比重偏高,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比重偏低(实际中我国教育服务消费比重并不低,因为与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混在一起,所以总的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比重偏低),特别是交通通讯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据此,我国在制订扩大和促进服务消费的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三大问题,以使我国服务消费能健康、持续、均衡地增长,从而有效的刺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预期收入;社会保障;消费

一、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居民消费的方式

1.社会保障影响现期收入

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因素通常是通过影响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来起作用的。而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影响收入间接对消费产生作用的。

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平滑居民的收入和支出。使得居民在收入减少的时候能够得到补偿,在支出增加的时候能够得到相应资金的支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居民经济水平的改善,我国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长足提高,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也相应增加。以职工离休、退休、离职费用(绝对数)为例,1985年为935元,到2004年为9505元。增长了十倍。虽然这些对居民的支付从数值上看已经比较可观了,绝对值和增加值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就居民收入而言,却是减少。也就是说,国家的社会保障支付增加了,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减少了。这看起来似乎是不正常的,实际非常符合人们经济生活现状。其中的关键是居民在退休之前是有工资性收入等收入的。并且一般而言该收入是远高于居民所可能获得的社会保障收入。因而导致了社会保障收入增加实际收入降低的情形。相应的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同时缩水。

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这类性质,社会保障一般只具有保护性,补偿性,不存在盈利性。当社会保障收入实际发生时,居民也存在其他的损失。并且通常是大于社会保障收入的。社会保障收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减少货币支出和增加收入的作用,但它的收入效应远不能抵偿和弥补实际损失。社会保障的这种伴随现象是不应忽视的。本文称其为社会保障的伴随效应。

2.社会保障影响预期收入

预期收入包括对未来货币流入量和支出量的预期。对未来预期流入量的贴现相当于现期收入,未来货币流入增加也相当于现在的收入增加,因而居民有动力增加现期的消费。对未来支出量的预期则和现期的收入有相反的关系,未来预期支出减少,就相当于现期的收入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可能不是现实的现金或存款之类收入,可是它对于消费者在做出收入消费决策时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能够有效的减少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那么,虽然这不是现实的收入,但是由于未来可以少支付,现在预防性储蓄的动机就小了,现在的收入就可以自由的消费。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内容虽多,但主要只是提供一种最低保障。例如社会救助,它针对的是极低收入和特别困难人群。受助人群得到的支付非常有限。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符合社会保障支付的人数也很多,这一类的支付占总社会保险支出的份额相当大。受惠人群由于其他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在获得保障金支付后很快将其转换为消费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很难起到杠杆作用,带动消费增长。这是很多学者研究发现社会保障体系对消费影响有限的原因所在。社会保障中还有些部分只针对特定人群,例如优抚安置,受惠人群范围和人数都十分有限,因而影响也有限。如前所述,只有那些有适当收入来源的人群,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了他们的收入预期,或者是增加了流入量预期,或者是减小了支出量预期,或是同时有利的影响了这两者。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体系才会对消费支出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能够对居民预期收入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项:养老金和医疗保险。他们产生作用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养老金通过影响居民未来收入流入的预期来对现期消费产生影响,而医疗保险则是通过居民支出流预期的改变来影响现期消费的。

养老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路径只有一种,而医疗保险作为支出,它有不同的影响方式。居民在未来需不需要医疗服务是不确定的,假设需要医疗服务,那么医疗费用支出的多少则是不确定的。在没有医疗保险的情况下,居民会对未来的医疗支出形成自己的预期,并且储备一定量的资金以应付未来的资金需求。当有了医疗保险之后,由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担,居民的预期支出会减少。这样他们现期的消费就可以适当的增加了。这是一种途径。另外一种途径是,当医疗费用发生时,居民面临的一般依然是净支出,当净支出相当大时。消费者便有缩减消费的动机。因为这种支出和消费一起在争夺收入资源。

二、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1.模型的采用

本论文使用的模型为修正的莫迪尼亚尼生命周期函数。

Y=aX1+bZ1+cZ2+dW+u

其中:Y代表消费,a代表劳动收入中的边际消费倾向,b代表金融性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c代表实物性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d代表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边际倾向,u代表误差项。X1代表劳动收入,Z1代表金融性财产,Z2代表实物性财产,W代表人均社会保障收入。各变量均为城镇人均指标。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为1997-2007年度宏观经济数据(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城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包括金融性财产和实物性财产,在我国金融性财产又包括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储蓄性保险。实物性财产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耐用消费品和住宅。城镇人均社会保障收入由总社会保险支出除以城镇总人口数所得。

其中消费支出和实际收入两项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金融性资产和实物性资产数据来源于王克华《城镇居民资产变动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社会保障收入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险总支出除以城镇人口数。

2.回归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p值在5%的显著性下具有显著性,因此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R-squared值达到0.99,说明模型中数据拟合性非常好。

通过模型检验,发现劳动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金融性资产对居民消费支出有较大影响,实物资产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很小并存在轻微的“挤出”效应。社会保障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具有政治意义,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则越来越凸显出其经济意义。它不仅是公平问题,同样也涉及到经济发展效率问题。

本论文采用现实的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保障体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影响十分显著,社会保障体系对我国居民消费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阻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2)居民所获得的社会保障支付增加导致了其消费的减少。表明居民在社会保障支付增加的同时,有超过社会保障收入的损失发生。此时这些损失额极大的削弱了居民的消费的能力。通常社会保障支付发生的时候也是居民生活发生困难,收入大幅度缩减的时候。

2.政策建议

因此,对于现阶段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改进医疗、住房、教育制度,使居民在这些大件和不确定性强的项目上预期支出减少。

二是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繁荣私营经济,阻止资源和收入往少数人手中积聚。增加大量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使居民增加收入机会增多,困难性减小,增加居民对收入的预期。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通胀预期;可支配收入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61(2011)04-0106-03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十一五初期,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实施了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之后,转入稳健的财政政策阶段。但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我国,使经济出现下滑,为稳定经济增长,中央政府相机抉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各主要经济体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采取注入流动性的办法来恢复经济以及缓解债务危机。因此我国整个十一五期间都面临控制通胀的艰巨任务。而2011年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美国坚持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恢复形势不够明朗、中东地区局势不稳,这些带来的国际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都将推动物价总水平进一步上涨。因此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预期作用于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而成为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研究预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现实政策意义。

一般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它使人们在一段时期内对其支出行为作出调整。Hende on和Quandt(1971)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和储蓄的权衡取舍关系。认为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加会使人们的近期消费增加,这是由于通胀预期一般会降低人们的真实利率预期,所以人们在储蓄与消费之间就会选择消费。同时DeLong和Summers(1986)也基于凯恩斯主义模型得出了同样结论,对于价格上涨的预期可以通过真实利率和对财富的再分配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而另一份基于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报告和Juster Thomas、PaulWachtel(1972b)的研究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较高且不确定的通胀预期会增加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人们降低他们的真实收入预期,所以使其当期支出减少。Thomas Juster和Paul Waehtei(1972b)运用人户调查数据,针对通胀预期对消费者支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通胀预期确实会影响人们消费的跨期分配,进一步地,较高的通胀预期,会导致非耐用品和劳务消费支出的增加以及耐用品消费支出的减少。Susan Butch和Dine Wemeke(1975)也持同样观点,即较高的通胀预期会导致较高的个人储蓄以及耐用品支出的减少。目前研究我国通胀预期与居民消费行为的论文并不多,与此相关的有李成、马文涛、王彬(2009)对1995-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认为通胀预期偏差冲击、能够解释20%左右的消费波动。

二、模型和数据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城镇和农村无论是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市场发达程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传递速度有较大差异,所以本论文将建立模型对城镇和农村消费行为分别进行分析。

其中城镇(或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反映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真实利率是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之一,早期研究也证明了在通胀预期提高的时候,人们会在消费与储蓄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所以同时加入真实利率变量。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和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则是反映未来通胀预期和居民经济信心的指标。

模型选取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的季度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城镇(或农村)居民季度人均消费性支出,为观察通胀预期等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运用CPI平减的方法对被解释变量进行了剔除价格因素。其中,由于公布的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以上年同月为基数的统计结果,为观察整个十一五期间的价格变动趋势,对2007-2010年各月CPI均以2005年同月为基数进行处理。CPI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再用月度数据获得调整后CPI的季度内几何平均值,作为当季度CPI。城镇(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居民生活数据库中的全国季度统计数据。

解释变量选取与消费行为相关的真实利率、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可支配收入和通货膨胀预期。其中,真实利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根据每个季度内变化的利率进行平均,求得该季度内平均名义利率,季度内未出现利率变动的,则直接用央行公布的名义利率作为当季名义利率。再减去调整后的季度内通货膨胀率得到实际利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居民生活数据库统计数据,农村居民可支配数据则采用该数据库统计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减“税费支出”计算得出。两个指标均进行了CPI平减,以考察真实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是消费支出的先行变量,选取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胀预期所反映的通胀水平与消费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收入预期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收入预期指数。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和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在2009年第三季度发生统计表示方法变化,按照新算法对之前的指数进行换算,得到新的表示方法下的统一数据。

三、回归及假设检验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回归结果:通过第一次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真实利率项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所以考虑利率项数据变动幅度较小,并且我国居民的理财习惯,比较偏好储蓄,因此舍弃真实利率变量,重新回归,结果如下: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回归结果中,拟合优度R2=0.952220,可见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城市居民真实消费支出,三个自变量系数在l%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方差膨胀因子XIF,远远低于10,所以可以判定解释变量之间无多重共线性。D.W统计量在该自由度和待估参数个数下可确认无自相关问题。可以最终得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回归方程为:

城镇人均消费支出=2077.769+0.49856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867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35.36344未来收入预期收数

该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季度人均真实消费受当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元钱,人均消费将增加约0.5元;而当季度居民对未来通胀预期增长1%,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约11.78元;而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每降低1%,则会增加当

季度消费约35.36元。

同样对农村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显示,真实利率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也不显著,所以同样去掉真实利率变量,由于未来通胀预期指数是我们主要关注的变量,所以予以保留,并考虑到农村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传递速度与城镇的差别,以及农村居民消费选择较城市更加保守,所以采用滞后一期的未来通胀预期指数来替换当期未来预期通胀指数,即改为观察农村上一期对本期通胀预期对本期消费的影响。

再次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农村消费者行为的回归结果中,可表明变量解释了多数农村居民真实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和未来预期指数自变量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显著,滞后一期未来通胀预期指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方差膨胀因子VIF,远低于10,所以可以判定解释变量之间无多重共线性。D.W统计量在该自由度和待估参数个数下可拒绝自相关假设。所以认定无明显自相关问题。

可以最终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回归方程为: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2199.641+0.461609农村人均可支出收入+13.77352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49.54699未来收入预期指数(滞后一期)

该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季度人均真实消费受当季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一期的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其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元钱,人均消费将增加约0.46元;而当季度居民对未来通胀预期增长1%,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约13.77元;而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每降低1%,则会增加当季度消费约49.54元。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分析可知,在我国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对消费者的支出行为有较明显影响。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提高和未来收入预期的走低会导致居民增加消费,并且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大于通胀预期。其次,城镇居民当期消费受当期未来通胀预期影响显著,而农村则可能因为消费决定较为谨慎和保守,而呈现居民当期未来通胀预期对下一期消费影响较为显著的结果。未来收入预期则对城乡居民当期消费的影响都比较显著。而且对比城乡居民消费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根据预期进行调整的幅度更大,即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更易受到预期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规模较大,因此,总体上,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上涨和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走低会导致居民消费总需求的上升,进而对物价总水平形成拉动力量,加速通货膨胀。因此在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

管理通胀预期并不是要使通胀预期减小,而是使之趋于合理,从而防止个人经济行为的剧烈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在我国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和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注意:

1 完善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金等的指数化制度。定期根据物价波动调整构成居民收入的各项,使得居民收入与物价上涨联动,以及保持真实收入长期平稳,从而降低收入预期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减少其对物价总水平的顺周期作用。

2 形成政策联动体系,同时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市场主体的活动是分散的,苛求公众时刻保持镇静和理性又是不现实的。要管理通胀预期,就要使政府政策达到内在的一致性,让公众了解政府政策不存在冲突和相互抵消,使公众的预期不至于因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失于合理。同时,政府定期公布政策目标、实施进程等信息,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形势判断依据。政策效果也应及时公布,并说明政策效果与目标的差异形成的原因,不断提高政府政策的可信度。

3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安全感”。从回归结果看,农民的消费行为受预期的影响较城市大,这反映了农民生活中更缺乏“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在通货膨胀中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能力。从而降低农民受通胀预期和收入预期影响而增加的支出。

4 加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调节通货膨胀预期。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分析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内,从而形成前瞻性的货币政策,以这样的货币政策对居民的通胀预期进行导向,降低通胀预期与物价上涨的同步性,减小预期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王宏利(1974-),男,吉林长春人,现供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财税理论、数量经济。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运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成都市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水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旨在为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研究提供示范和参考;为提高成都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提供一些有利的措施,引导居民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是近年来我国体育消费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反映了某一时期内社会所拥有的体育消费品数量和质量对人们“体育消费”的满足程度,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水平。成都市作为我国中西部的一个重要中心城市,同时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在大中城市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采用间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城市居民家庭进行抽样调查。随机选取本市8所中小学13个班级,由班主任将问卷发给学生并指定其家长填写。另随机抽取成都市电业局机关职工,以及迪康制药股份公司行政人员进行调查。样本标本总数1 000份,收回842份,有效问卷778份。排除作废问卷后,有效卷回收率77. 8%。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注意比较了成都市统计局和成都市城市调查队所的社情民意统计数据,以反映实际情况。

1体育消费的排位

在受访者所填写的一道有关您的家庭主要的消费支出的多项选择中(表1),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成都市居民家庭各类消费中列前三位的消费支出分别是子女教育费、医疗保健和购房,体育消费排在第六位,仅仅只有四成受访者认为体育消费是其家庭消费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在受访者所填写的一道有关您的家庭主要的日常文化生活消费支出的多项选择中(表2),成都市城市家庭居民列体育消费排在第四位,大约有3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消费是其家庭日常文化消费支出的主要方向。这进一步肯定了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娱乐、消遗的价值功能得到了近三分之一受访者的赞成。此外,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人群中有8. 8%到过经营场所消费。在家庭日常消费之外的11项主要支出之中,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体育器材支出分别以7.4%,4. 4%排在第5位和第9位。

2体育消费的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或劳务消费资料的消费数量。体育消费水平表明一定时期内人们体育消费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即反映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消费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

目前,成都市城市家庭居民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还没有确切的专项统计数据,但根据调查统计显示,成都市城市居民家庭年均体育消费为304. 3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据国家体育总局 2002年12月5日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 42元。包括购买运动服、体育器材、体育图书和观看体育比赛等费用。若以2001年成都市家庭平均人口3. 64个计算,则人均仅为109. 18元。而同期居民人均用于科教文化娱乐方面的开支为620. 85元,约占其17. 5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 801. 19元,约占其1. 6% o}z]相关研究报告表明,1998年上海市民家庭户均体育消费为566. 18元, 2000年广州家庭户均年体育消费为1 316. 88元,深圳市家庭体育户均年体育消费为2 482. 32元,成都市家庭在体育消费绝对值不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

调查表明,参加体育消费的家庭数为503个,占被调查总数的64.8 %,没有参加体育消费的家庭总数为275个,占被调查总数的35.2%。根据成都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成都市城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收人为1 225元,将居民家庭收人按收人水平高低分为三类,低收人户,人均月收人低于600元,中等收人户,人均月收人600一1 500元,高收人户,人均收人1 500元以上。

低收人户城市中主要是指部分下岗职工家庭,其体育消费水平严重偏低。数据显示:这部分受访者家庭中,参加体育消费的大约只有9. 2%;在中等收人户中,参加体育消费的大约占43 %。高收人户中参加体育消费的大约占63 %。与此同时,在对所有的受访家庭的有关体育消费调查中,以家庭年体育消费数额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类,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了32.1 %,其中低收人户占“%,中收人户占32%,高收人户仅占2%;第二类,消费在150一300元的占47.2 %,其中低收人户只占1%,中收人户占82%,高收人户占17%;第三类,仅有10. 3%的受访家庭体育消费为300元以上,中收人户占34 %,高收人户占66%。

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的理论分析表明(表3),成都市居民家庭参与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集中在个人月收人在1 600- 2 000元,家庭月收人在3 000- 4 000元左右的工薪阶层群体,说明当前居民家庭体育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处于体育消费的初级阶段。同时也说明了居民经济收人的高低与参与体育消费的积极程度无疑是成正比的。

3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以四类典型的体育消费类型作参考,即:实物型体育消费、观赏型体育消费、参与型体育消费和博弈型消费。调查显示,成都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结构仍然不够合理。

博弈型消费支出比例偏高(占68. 62%)得到了广大市民家庭的认可。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比重较高(占61. 25% ),重点集中在体育服装及鞋袜帽实物消费上面。观赏型消费支出比例偏低,仅为博弈型消费的近三分之一,这对成都市竞技体育职业化和竞赛市场的发展都极为不利。而参与型消费支出比例相对落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都市的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

4体育消费的目的和动机

家庭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在消费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引发消费行为的直接动因和动力,它具有发动和终止消费行为,指导和选择行动的方向,维持和强化消费行为的功能。家庭体育消费动机来自家庭对体育的需要,但由于家庭类型的不同,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兴趣爱好不同,所处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对于体育需要也应该是多方面的,需要的动机和消费内在的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时它也是人们体育意识的清晰流露和更为明确具体的体现,它集中体现在人们参加体育活动欲达到的目的上,本次分另组选择四个主要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我们不难看出,城市居民家庭主要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为主,交际需要、提高自身能力为次要原因。而城市居民进行体育消费同时受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激发不同职业家庭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调查表明,在学校期间养成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占31. 29% );其次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其中电视、广播体育新闻占28. 42%,体育书籍占14. 58% );再次是周围人群的影响(其中家人为15. 04%,朋友为19. 43 % )。可见,体育消费已经走进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和居民的工作、家庭、生活的各各方面都息息相关。而竞技体育的名人效应对人们体育消费的影响微乎其微(仅占5. 75 %)。

5. 1结论与建议

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多数成都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市民家庭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能力,但体育消费的总体水平比较低。户均体育消费的绝对值不仅远低于沿海发达城市,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成正比的。不同类型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呈逐步增长趋势。一般来讲,经济收人较高的家庭,各种体育消费支出相应较高,这主要反映在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及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

5. 2成都市城市居民家庭的体育消费支出结构不太吾理,家庭体育消费中非实物类消费较低,实物类消费和体育博弈消费相对较高。体育健身项目上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健美、乒乓球等室内项目、游泳等水上项目上。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特别是用于购买体育服装、运动鞋以及各类小型体育健身器材的消费支出)要远远高于参与型体育消费支出及观赏型体育消费支出。

5. 3成都市城市居民具有一定的体育消费意识,强身健体、消遣娱乐、健美减肥、治疗疾病等是其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青少年学生和老年人口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远远高于成年人,而成人正处于个人事业的关键时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过少,势必对今后的生活和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5. 4制约居民家庭成员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思想观念、经济支付能力、时间或体育活动场所等。此外,也与缺乏组织、指导等因素有关。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协整检验;甘肃省;消费支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54-03

一、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取1980—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a),农村人均消费支出(ca)、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a)。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yb),人均消费支出(cb),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b)。我们以1980年的价格指数为基期,剔除价格的影响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以ya(ya/cpia)和ca(ca/cpia)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以yb(yb/cpib)和cb(cb/cpib)来表示。实际人均收入(y)为解释变量,实际人均消费支出(c)为被解释变量,通过构建模型,得出相关系数,并进行比较。本文的所有数据来自《甘肃统计年鉴》2011卷。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并没有确定二者之间准确的函数关系。考虑到经济变量之间的非准确关系,我们构建如下模型:

Ct=a+byt+ut

模型中,a为自发性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ut为随即项。由于经济时间序列可能存在异方差,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以及减少数据的波动性。我们对c与y分别取自然对数。取对数后得到以下模型:

Lnct=c0+c1lnyt+εt

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实证分析

1.平稳性检验与模型估计。由于很多时间序列的变量是非平稳的,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可以通过差分变化成平稳性的时间序列。因此,我们通过ADF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lnca、lnya、lncb、lnyb的t统计概率值分别为0.952、0.9532、0.9816、0.9859,他们都大于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所以序列lnca、lnya、lncb、lnyb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lnca(一阶差分)、lnya(一阶差分)、lncb(一阶差分)、lnyb(一阶差分)的t统计概率值分别为0.0002、0.0174、0.0036、0.0037,他们都小于0.05。所以,lnca(一阶差分)、lnya(一阶差分)、lncb(一阶差分)、lnyb(一阶差分)都是平稳性的时间序列。我们分别做Lnca、lnya和lncb、lnyb的曲线图(图略)。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也呈现出相似的变动趋势。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

我们首先用Eviews6.0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方程进行估计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从方程(1)、(2)可以看出,方程估计的参数都很显著,方程(1)、(2)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9376、0.9905,非常接近1,表明模拟效果较好。

2.协整检验与误差协整模型。由于lnca、lnya、lncb、lnyb都是I(1)序列,我们估计的模型可能是伪回归。为了检验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我们采用EG二步法对他们进行协整检验。我们分别对回归方程(1)、(2)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从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方程(1)残差t统计量=

-2.4191,其对应的概率为0.0174,回归方程(2)残差t统计量=

-2.6818,其对应的概率为0.0091,它们都远远小于5%。因此,我们拒绝残差存在单位根的假定,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根据协整关系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lnca与lnya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lncb与lnyb之间也存在着协整关系。

回归方程(1)、(2)刻画了序列lnca和lnya、lncb与lnyb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为了考察考察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需要借助误差修正模型lnct=c+

c1lnyt+c1ecmt+εt来进行分析。其中,ecmt是误差修正项,且ecmt=lnct-1-c0-c1lnyt-1。

我们用Eviews6.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3)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4)。模型如下所示:

从上面的两个模型可以看出,农村模型中的常数项小于城镇模型中的常数项。表明中国城镇居民的自发性消费大于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收入弹性为0.997,城镇居民的的消费收入弹性为0.85。表示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消费支出将增加增加0.997%。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消费支出将增加0.85%。由此可见,在收入变化一个单位时,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的变化会大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

误差修正模型的比较:

对模型(3)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短期变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短期收入变动(lnyat)的影响,另一部分是由于前一期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ecmat)的影响。lnyat的系数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收入变化的短期弹性,即收入增加1%,那么在短期内,消费支出将增加0.2587%。模型(4)中,lnybt的系数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对收入变化的短期弹性,即收入每增加1%,那么在短期内,消费支出将增加0.8173%。ecm的系数反映的是居民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其绝对值越大,将非均衡恢复到均衡的速度就越快。

四、结论分析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自1980—2010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收入跟支出的差距也在不断地扩大。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1980年的0.99下降到了2010年的0.75,而农村居民的平均倾向从1980年的0.82上升到了2010年的0.86。

2.从城镇居民跟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模型来看,甘肃省城镇居民跟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短期收入对短期消费的影响没有城镇居民短期收入对短期消费的影响大,但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大于城市的边际消费倾向。这可能是因为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产品的收入,而农产品的价格每年波动比较大,所以农村居民的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支持却是刚性的,所以,短期内,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并不跟短期内的消费相一致。城镇居民的收入有很大的确定性,比如工资的提高,福利的增长。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他们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从模型(3)、(4)我们也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也大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调整力度。

五、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建议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政策扶植、历史因素等不同原因的影响,发展肯定会出现差异。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异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不可能会被完全消除,我们只有对其加以调控,逐渐将其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本文就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缩小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异提出几点建议。

1.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由于农业自身的脆弱性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把对三农的投入放在财政支出的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增加农民纯收入。

2.促进农村居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村人口。由于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农业有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这就需要实现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兴办养殖场、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等来提高收入。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甘肃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居民一直被排斥在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他们必须自己筹划养老的费用,使农村居民有后顾之忧。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甘肃省居民消费。而且近年来,教育、医疗、农业服务的价格上涨较快,农民对于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加上未来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的即期消费支出进一步减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居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解除农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稳定居民消费倾向,促进储蓄转化为理性的投资与消费,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198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K].

[2] 李武.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6):67-69.

[3] 张凡.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比较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9):11-15

[4] 史常亮.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9):32-37.

[5] 寇凤梅.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52-54.

[6] 童百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实证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11).

[7] 孙海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协整分析[J].商业经济,2010,(10):26-27.

[8] 张斐斐.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实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9):20-22.

[9] 李宗莲.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实证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消费支出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村;消费现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1 消费支出增长加快

据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11年12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江苏农民消费支出2010年人均达6543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幅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能说明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年,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乡村地区实现1516.79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5.2%,反映最近10a来乡村地区的消费需求呈增长趋势。

2 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农民收入始终低速增长。1997年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549.5元,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尽管2003年以后,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但仍然十分有限,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才能同步增长。

3 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目前,农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江苏省统计局2011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按收入5等份分组计算的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差距由2000年的5.4:1变为2010年的6.7:1,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6452元变为2010年的16983元,扩大了2.6倍。这个结果表明,农村居民中只有一部分人的消费可望得到扩大。

4 消费结构逐渐转型

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生活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过程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所指的消费结构就是衣食住行和文教、医疗等几大类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目前,农民的教育消费太高,以高等教育为例,教育改革前,全国高校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1997年教育改革后,学费从1998年的1000余元攀升至目前的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教育费用的昂贵,是农民进行现期消费的“后顾之忧”。

5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他更多的是依据当期收入来进行消费。而且,未来的风险越大,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当前,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出于谨慎动机,用于预防意外事件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例如,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目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实地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有钱也不敢大胆增加现期消费。

6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

主要表现在:

6.1 乡村道路建设问题突出

尤其是山区农村,农民有特产运不出,工业品也难以进入,形成一道较难逾越的鸿沟。

6.2 我国当前电视广播

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农村尤其是广大偏僻山区仍然是盲区,限制了广播电视及手机等产品的消费。

6.3 因缺乏对消费品质量的有效监督

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农民深受其害,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7 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从总趋势上看,江苏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长,但农民消费水平总体仍然偏低。2001~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使用额中,居民消费从3027.67亿元增加到10942.82亿元,年均实际递增12.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从1373.31亿元增加到2676.41亿元,年均仅递增5%;而城镇居民消费从1654.36亿元增加到8266.41亿元,年均递增16.7%。由此可见,在江苏近10a的经济发展中,来自农民消费的贡献非常小。

8 消费心理因素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农民的消费行为还受到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如平时省吃俭用,到节假日过度消费,重视人情消费、非科学消费,消费方式讲究从众与求同,造成实际改善生活的支出受到挤占,使得农民消费增长乏力。

9 财政与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对农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近几年,国家财政、金融在支持农村消费上做了很多工作,但相对于对城市消费的支持,还是很小的。就金融信贷来说,一来因农民金融信贷观念相对落后,在生产生活消费时,如自有资金不足,大多数选择向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甚至向不法高利贷者借贷。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太愿意向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大的农村或农民贷款。另外,宏观经济环境、就业机会等因素同样会对农村消费产生作用,或将成为制约消费需求的阻力。

参考文献

[1] 易灵.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D],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12.13.

上一篇:消费信用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信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