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范文

时间:2023-03-03 10:57:48

消费券

消费券范文第1篇

春节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黄金期”。不少市民逢年过节都会得到一些打折券或购物优惠券,并用其在购物时享受一定优惠。而在2009年,“消费券”这一词汇却比往年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先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09年要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的政策,后有成都向30余万困难群众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的实际行动。成都之后,杭州也开始发消费券了。

2009年1月20日,杭州市政府召开消费券发放新闻会宣布,由市、区两级财政拿出1亿元给6城区市民发放消费券。此次消费券的发放对象涉及八类人群:27万名已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1.2万名享受城镇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待遇的老年居民和享受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1.7万名持有《杭州市困难家庭救助证》的家庭享受成员;4600户左右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20%―140%的困难家庭享受成员;5万名享受生活补贴的征地农转非劳动年龄段以上人员;2.8万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26.5万名(其中“新杭州人”子女8.5万)市属、区属中小学学校的在校学生。

其中,市属、区属中小学学校的在校学生每人发放100元,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每人200元。

发放消费券的真正意义何在?能否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这些都成为春节前后人们热议的话题。

杭州启动亿元消费券惠民工程

近日,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3年级的陈羲和回学校拿成绩单,顺便从老师手里领到一笔“压岁钱”――5张20元的消费券。“没有意外啦,老师发短信跟妈妈说过要给我们发消费券的,我可能会用券去买书。”

据了解,截至1月20日上午10点,已经有20余万名中小学生和陈羲和一样,拿到了100元消费券,部分没有拿到消费券的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已随父母回了老家。这些消费券被锁在了银行保险箱内,待学生回校后,再发放给他们。

杭州要发放1亿元的消费券给67万人,除了部分已经回老家的学生,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以及企业退休职工都在1月23日晚上之前拿到消费券。

发放消费券的城市,杭州不是第一个,但把发放目标锁定在老人和孩子身上,杭州还是第一家。

“定下这样的发放对象,市委、市政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次发放消费券,更希望把纳税人的钱用在刀刃上,把一分钱花出两分钱,甚至更多的效应。”在1月14日杭州市召开的有关消费券发放的专题工作会议上,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道。

春风行动,发钱;加大低保户收入,发钱……杭州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困难群体。对于此次发消费券而不是发现金的问题,杭州市财政局局长陈锦梅的回答很干脆:“其实,消费券比现金更加实惠,比如到指定地点购物,100元至少能当105元使用。”陈锦梅说,这个举动既能帮助困难群众提高生活品质,又能帮企业渡过难关,此外,还能鼓励持券市民进行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消费,拉动内需。

为真正达到“促消费、扩内需、重民生、保增长”的目的,杭州市政府在制定消费券发放和使用办法时,坚持“财政补一点、企业让一点、市民拿一点”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放大消费券的“乘数效应”。消费者凭券到指定商家消费,还可以享受商家提供的不同程度的优惠。

据了解,消费券使用范围超过400家商户,持消费券到指定的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商场、书店购买商品,可按面值享受5%的优惠;在指定的剧院、影院、演出场所等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和华数数字电视及华数宽带等,可按面值享受不低于20%的优惠;指定的杭州市旅游产品及景点可按面值享受20%的优惠。

消费券助推杭城消费热潮

这个春节,因为有了消费券,杭州人过年的感觉有些不一样。

在超市,许多市民用消费券购置年货。家住古荡的企业退休职工郑丽娟,用消费券在联华超市购买了260元的商品。“我花了200元消费券,可以当作210元用,自己才掏了50元,很实惠。老公拿到的200元消费券等节后再慢慢用。”

消费券推出以来,杭州消费券使用情况基本上全线飘红。尤其是商贸行业,回收消费券的速度颇为惊人。

据杭州市贸易局统计,1月24―30日7天,杭州城区商贸行业累计回收消费券157.5万张,总计金额3150万元,约占本市发放量的31.5%。定点企业按规定让利总额达157.5万元。

“消费券给杭州商贸行业带来了积极影响。就商贸行业接收消费券的情况来看,消费券使用主要以超市为主,共回收消费券148.4万张,占商贸行业回收总数的94.22%。”杭州市贸易局副局长陈世安说。他分析说,因为大部分市民收到的消费券都在几百元,买太贵的东西也不合算,所以去超市购买食品、滋补品往往是市民最合适的选择。

杭州市贸易局还对7家大型超市和2家大型商场做了抽样调查。消费券在超市主要购买商品为食品饮料类,占59.69%;然后是烟酒滋补品类、日用品类、数码家电类、鞋帽箱包类。消费券在商场主要购买商品为服装类,占50.32%;然后是数码家电类、鞋帽箱包类、针纺品类等。

在杭州市滨江区,市民还享受特别的消费券优惠。在原来使用消费券购物优惠5%的基础上,滨江区财政补贴再优惠5%,即优惠10%,居民更愿意使用消费券。

消费券的发放,除了收到消费券的消费者们乐开怀,同样受益的还有被纳入消费券指定消费范围的杭州本土家电企业。在消费券的推动下,杭州本土家电品牌备受追捧。

“仅仅春节卖出了50多台,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00%!”看着金鱼洗衣机在节后仍然维持热卖,杭州金鱼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瑞德一脸笑意。

付瑞德说,一个三口之家最多可拿到消费券500元左右,同时指定杭产家电消费券可按面值享受18%的优惠,再加上金鱼电器公司推出的9.5折优惠,“实际上500元券实用价值可达到600元,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杭州市民的消费热情。”

杭州市经委对107个杭产家电指定直销点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12时,杭州市6城区春节期间共售出指定杭产家电1069台,累计回收消费券28.3万元,销售总额达129.3万余元。

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类指定的消费点及用券量比不上商贸行业,但也都在节日期间迎来消费券使用潮。庆春路购书中心负责人说,春节期间日均接收消费券3000张左右。庆春电影大世界值班人员表示,春节期间来看电影的观众一半以上使用了消费券。杭州市假日办初步统计,杭州各景点已接待超过5000人次,仅西湖景区各景点收到的消费券已达9.88万元。

由消费券引发的消费热潮,成为这个春节期间杭州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超市、书店、电影院……处处人潮涌动。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访时都高兴地表示:“现在当个杭州市民真好!”

消费券的功过惹争议

杭州发放1亿元的消费券在岁末年初引起了广泛关注,政府该不该发消费券?消费券能不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赞同者有之,反对声也不少。

“消费可分为自主消费和引致消费,自主消费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消费,不发消费券不会减少,发了消费券也不见得会增加。而引致消费则与收入预期有关,与消费券关系不大。”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时红秀认为,发放消费券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消费券下发了,原本用来消费的钱可能就再次被存起来了,总消费不见得能增加多少。”

时红秀的观点得到学者秋风的赞同,秋风撰文指出,发放消费券属于天上掉馅饼型事件,政府一年最多发放一次,而不会像工资那样月月发。发放消费券只能使民众的收入有一次性增长,根本不会影响民众对自己的收入的预期。因而,即便政府发放了消费券,也不能改变民众的收入预期,当然无法改变原有的消费决策趋势。

专家、学者的观点得到不少市民的印证。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不少人都认为,发放消费券,是一种政府“送温暖”的行为,并且很实用,能够让社会低收入群体过个好年,而至于拉动内需的作用,很多市民还不是很认同。公务员小刘告诉记者,消费券可以暂时刺激一下消费情绪,但要真正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光凭发放有限的消费券很难实现。如果真要让老百姓消费,应该让人们的收入有实质性的提高,如果还保持现有的收入水平,那么大家的消费还是会很谨慎的。

不过,对杭州市政府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的举措,不少专家学者还是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雪军教授认为,发放消费券是杭州市政府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的一种应急举措,体现了地方政府利用公共财政扶贫济困的意识正日益增强。

“发放消费券是扩大内需的方法之一。”金雪军说,这个方法相对来说见效更快,它能够直接增加消费。虽然对整个经济的拉动比较微小,但显示了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决心,其示范效应不可忽视。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杭州知名理财师丁志毅也认为,虽然发放消费券的政策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但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发放消费券,能够让居民树立起消费的信心。100元、200元的消费券,对于家庭财务安排来说,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总计1个亿的“红包”还算“温暖”的。

当然,金雪军也表示,除了发放消费券,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手段来刺激消费,如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居民的基本收入。

对此,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深有同感。他认为,发消费券短期内还是可行的,对于拉动消费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比减税、发放现金更管用,但这种政策不宜长期适用,根本推动消费的不是消费券这种形式,中国老百姓消费意愿比较弱的原因跟未来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支出等有关,现在大家花钱的时候,会有一种顾虑,所以有必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相关链接:各种类型的消费券

日本――地域振兴券

1999年,日本遭逢泡沫经济,为了刺激消费与照顾弱势群体,前首相小渊惠三只针对符合发放条件的特定群体,发放名为“地域振兴券”的消费券,每张面额1000日元,总额2万亿日元(约合170亿美元),限半年内使用完毕。

四川成都――消费券和就业培训券

2008年12月12日,成都市政府宣布动用财政资金3791万元向全市约37万城乡低保、五保及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

2008年12月17日,成都市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制定的就业培训券发放管理办法,决定从2009年1月4日起,向返乡农民工、2008届以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因企业经济性裁员的失业人员三类人群发放价值500元的就业培训券。

中国台湾――消费券

消费券范文第2篇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对于消费券的作用,不仅在经济学家中引起了意见的不统一,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当然,政府的举措是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政府买单,刺激大家消费,初衷肯定是为了老百姓着想的。而老百姓口中也是有抱怨,这些抱怨大多来自领取消费券的资格、数量和消费券使用的范围。比如在成都,消费券的发放并非“人人有份”,这种发放上的不均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什么样的群众才有资格领取消费券呢?在使用范围上,消费券有规定的使用范围、企业、和日期,这又给百姓带来一种什么困扰呢?举个例子,我打算在今年购置一台电视机,现在我领到了一张家电的消费券,可以为我的购买省下一百块钱,这本身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的初步打算是在10月份经济比较宽松的时候购买,但这张消费券是在7月份就过期了,这就有些让我进退两难了。类似于这样的困扰肯定还是很多,有了困扰出现以后,发放的消费券是否都能够用出去就值得考虑了。

3对消费券的客观评价

不管这场消费券的争论结果是怎样,从发放消费券的实际效果上,成都、杭州的消费券回收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消费券的使用积极性,应该说消费券的发放,对拉动内需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作用的大小,还是要看消费券发放的范围和百姓使用的地方。如果是拿消费券去购买油盐酱醋、去理发,那么这些消费券很有可能就变成了纯收入存进了银行,没有起到“乘数效应”。如果拿去买衣服、买电器,那么服装厂或家电厂在增加需求量后,会去购买原料,生产机器等,进一步扩大生产,那么拉动内需,振兴经济的目的就达到了。发放消费券本来就是一种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应急性措施,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没有人期待它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眼前的这个坎都过不去,经济失速了,失业加剧了,社会不稳定了,哪里还有环境去实行治本之策呢?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建成的。所以,发放消费券能够在短期内为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如果不从拉动内需的角度来看,消费券的发放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是政府在社会分配不均及再分配未果的基础上,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社会补贴,是社会福利的另一种体现。毕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国忠.对消费券的认识和规范建议.河北金融,2008,(02).

[2]徐伟:消费券仅仅是刺激消费的权宜之计[N].中国经济时报,20090218.

[3]左小蕾.消费券政策应该慎用[J].中国外资,2009,(03)

[4]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摘要:杭州、成都等各大城市陆续发放消费券,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市场,振兴经济。而社会各界对消费券的反应不一,支持声反对声此起彼伏。总结了各界对消费券的不同观点,对消费券的利弊作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消费券范文第3篇

“短期有益,长期无害,操作简单,波及面广”的消费券,从日本、台湾来到成都、杭州,你怎样看待消费券,又打算怎样花消费券?

被访嘉宾:Beline台湾华映娱乐电影发行

资深推广(台北)

被访嘉宾:Tobey

咨询有限公司副经理(上海)

发放消费券前后有何感想?

应该说在经济不景气的阴影下面,没有失业,还有额外的钱可以拿是蛮开心的。我们一家四口收到了14400元新台币的消费券,而且它使用并没有多少限制。本来我还担心过在很多地方不能使用。

商场早就有那种“消费折扣”、“买多少送多少”的活动,所以对这次发放消费券并不是特别激动。加上消费券在杭州发放,金额并不大,不论对象还是使用范围也都有限制。

领取和使用情况如何?

可能因为那个消费券太方便,本来有点“卡奴”倾向的妹妹都不自觉减少刷卡了。因为消费券只可以消费,所以大家都拿它来买东西,我有朋友还用来为在东莞上学的小孩交学费。

消费券只能作为优惠的一部分使用,拿着100元消费券还要自己花100元,才能买到200元的东西。这样一来用券未必多省钱,没有什么意思,如果真的为了省钱,那干脆什么也不买最节省。

有否感到用消费券消费缓解了经济压力?

绝对有缓解经济上的负担,我们家的消费券主要用来支出日常消费。我和妹妹原本为了出游而缩减添置衣服的“苦日子”,也提早结束了。

习惯了高消费的人群不会因为是否接受消费券去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习惯很难改变,不可能因为发了消费券就改变习惯,至少我周围是如此。

对于如何利用消费券理财有何心得分享?

除了买实用的东西之外,我想可以用消费券来“治疗”自己的无感消费。消费券只能直接使用,所以网购鸡肋小东西的情况也少了。不刷卡,做卡奴的机会也比较小。趁机改掉自己不良的消费习惯。

最近不少公司在搞“购房消费券”、“购车消费券”的推广,还听说有“相亲消费券”的。我看还是算清楚再去拿、再去用,不要消费“抵”掉之后,也并没有给你省掉多少钱。

理财专家提示:

网络调查显示,75.8%网友支持发放消费券。

就是老百姓拿政府发的购物券去超市买东西了,却把自己原来准备去超市买东西的钱存进银行去了。消费券把钱给替代了,但经济没有额外增长。

消费券范文第4篇

(一)发放热

自3月1日杭州面向国内城市和港澳台地区发放240万份面值1.5亿元的第一期“杭州旅游消费券”起,南京、宁波、湖南、苏州、广州、北京、武汉、镇江、山西、郑州等多个省市均已启动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目前长三角地区明确发放的旅游消费券以及各种优惠券总值已超过20亿元。广东、湖南、山东等地也发放了形式不同的旅游消费券,其发放总额已逾60亿元。

(二)领取热

3月1日,“杭州旅游消费券”首次登陆上海,首日3万套在3个多小时内被争领一空,一度出现哄抢;3月15日上午,在安徽芜湖的“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活动现场,30万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在1个半小时内被“一抢而空”;4月11日上午,“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启动仪式暨武汉首日旅游消费券发放活动中遭遇哄抢,活动被迫提前“喊停”;4月28日,“北京欢迎您――200万张旅游景区门票免费奉送”携程旅行网发放活动启动,点击率高达每秒几千次。

(三)议论热

旅游消费券在诞生伊始,就以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

人们对旅游消费券议论的话题从哪些地区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发了多少、如何领取、怎样使用延伸到了该不该发放旅游消费券、应该由谁来发、出现倒卖现象怎么处理、发放旅游消费券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发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发放旅游消费券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旅游消费到底能够拉动多少内需等关乎旅游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层次。

其中,杭州作为首个在国内发放旅游消费券的城市,更是成为了“热”中之热。笔者稍做统计,人们关乎杭州旅游消费券的议论话题主要有免费发放消费券的费用由谁承担、目的在何、旅游企业是否具有发放自制旅游消费券资格、在上海引起哄抢的杭州旅游消费券为何在广州遇冷、发放过程怎样体现公平、为什么旅游消费券只对散客发放、直接效果如何、成功的原因在于什么、其他地区是否应该效仿跟进、旅游消费券对促进杭州旅游发展帮助有多大等。

从各方的评论来看,人们对于旅游消费券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态度也是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发放旅游消费券对刺激消费有立竿见影之效,既能集聚人气,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又能让利于民,直接降低旅游成本,给百姓以真正的实惠,是值得肯定的。有人则反驳说,“旅游消费券”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措施上只能算是“末”,不具有可持续性,有些地方发放旅游消费券更是噱头大于实用,与其花大力气、费大工夫制作、发放五花八门的消费券,还不如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根本上为旅游业恢复和平稳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争议造就了此次席卷全国的旅游消费券热潮。

(四)其他热

除了“发放热”、“领取热”和“议论热”,旅游消费券还成功地在某些地区引发了消费热、交换热、收藏热等热点。如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调查结果显示,466名填写调查表的持券来杭游客共使用了2936张杭州旅游消费券,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在杭消费。另根据浙江杭州统计局的旅游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杭州收费公园景点接待游客达2228.03万人次,门票收入52057.1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8.1%,增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4.8和20.7个百分点。而除了杭州主城区的旅游市场火热外,该市的五县(市)景点客流量增长也加快了,旅游消费券拉动消费效果可见显著。

二、旅游消费券“热潮”背后

(一)旅游消费券推出的背景与目的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外部需求减少、出口下降、经济运行困难等多种问题出现的严峻发展形势,为此,党中央适时做出了“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部署。作为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拉动性强、安置就业空间大、脱贫致富作用明显等特点的我国旅游业一直是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重点关注的对象,其经济地位也从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提升到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具有“刹车快、启动快”的特点,往往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市场,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拥有在经济低迷的发展形势下率先复苏的独特优势。同时,我国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国内经济社会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初显,我国旅游业仍处于快速发展的市场扩张期,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依然向好。为响向应党中央的号召,我国旅游业也适时明确了突出发展国内旅游的市场战略,“拉内需,促增长”同样是旅游业复苏的关键所在。

相对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传统方式,中国旅游业似乎需要一些新的热点和手段来刺激消费。恰巧,“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多个场合建议中国政府发放消费券,而此时,台湾已先行一步,中国内陆地区成都也已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放了面向城乡低保、五保、城乡重点优抚对象的消费券,受到了各方关注。极具经济头脑的杭州便先行一步,推出面向普通大众的旅游消费券,将受惠人群范围扩大,并极力做好宣传推广,旅游消费券热潮随之兴起。

其实,杭州首推旅游消费券的目的很简单,一是通过其独特的方式、新颖的形式吸引眼球,做好城市营销,提升杭州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凭借旅游消费券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拉动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促进杭州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而眼见杭州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赚了个“盆满钵满”之外,还获得了好评如潮,全国其他地区也按耐不住,纷纷效仿跟进。

(二)各地发放旅游消费券的效果

从领券场面来看,似乎各个地区旅游消费券发放都受到了热捧,其实不然,如南京发放的旅游消费券就遭到不少市民的冷遇、在上海引起哄抢的杭州旅游消费券在广州等地派发时曾经遇冷。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旅游消费券在发放时也存在地区与地区、种类与种类之间的效果差异。

从持券人态度来看,有的表示“先领了再说,如果去就能用上了”,有的表示“这样好的旅游消费券应该多发”,有的表示“把券用在身边的旅游项目可以考虑,但如果是远途旅游,则不会因为有券而专门远出旅游。”,还有些原先不清楚旅游券使用规则的市民在领券后,计算一番后发现并不划算,也就打算“放弃使用”。

从旅游消费券带动的旅游消费来看。除了前文所述杭州旅游消费券持有者平均每人使用6.3张旅游消费券,持券游客手中每张10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拉动了289.45元的在杭消费之外,很多其他地区的数据并非如此诱人。如曾发放8000万元旅游消费券的镇江市统计局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800户抽样调查样本中,只有53.9%的家庭知道政府发放了旅游消费券,在回答已知道政府发放“旅游消费券”的431户调查家庭中,只有

58.2%的家庭已领取了旅游消费券,且仅有15.9%的家庭已使用过旅游消费券。很多地区依靠旅游消费券带动旅游消费的预期并没有顺利实现。

另一方面,笔者在百度、Google、搜狗等各大搜索引擎中搜寻关于旅游消费券使用情况的资料时发现,除了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南京、北京部分旅游景点公布了相关数据外,其他很多地方关于旅游消费券的新闻仍停留在申领、发放的层面,只有关于发放效果的预期,而无实际效果统计数据。这也反映出我国众多地区发放旅游消费券重场面、轻调查、重描述、轻分析的问题。

从旅游消费券使用后的评价来看,旅游消费券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使用门槛高,不够实惠”、“指定商户消费,优惠难落实”、“申领不方便”、“有效期较短”、“纸质消费券携带麻烦”等都是游客抱怨最多的问题。还有部分游客反映,有的景点一边维持着高价门票,一边叫嚷着让政府发旅游优惠券,存在“东边发券,西边涨价”的现象。

(三)发放旅游消费券需要注意的问题

旅游消费券存在已经成为事实,而是否继续发放旅游消费券,可能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笔者认为,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失业人口增加、消费信心不足、有效需求萎缩等疲软现象在中国出现的情况下,通过发放消费券引起人们注意,通过相关报道增强民众消费信心,以消费券的立竿见影效果来拉动长期建设投资,未尝不是件好事,这其中,旅游消费券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但在旅游消费券发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盲目跟风不可行。

跟风从来就不是首选的突破方式,盲目跟风更不可行。面对杭州取得的一举多得、令人艳羡的局面,众多地区因时而动、因势而动,甚至出现跟风现象。其中,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地在杭州旅游消费券的基础上做了改动,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我们肯定。但大部分地区只是换汤不换药地“依葫芦画瓢”,甚至出现比场面,比金额,比胆量的盲目攀比。市场蛋糕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那一块,但根据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做好充分准备和分析之后,再决定发与不发才是明智之举。

二是政府监督要跟上。

旅游消费券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自身设计还是实际发放、使用过程中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虽然各地在发放消费券时明确表示严禁倒卖,黄牛党依旧我行我素;虽然有专家表示旅行社大力宣传并派发“旅游消费券”的行为并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属于旨在促进企业市场销售的一种“球”,旅游企业发放旅游消费券是否具有资格仍倍受争议……面对诸多问题,政府作为领导部门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一方面要完善监督考察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管力度。唯有政府监督跟上,旅游消费券才不致成为众矢之的。

三是旅游调研很重要。

旅游产业不是仅凭几句口号就能实现拉动内需促发展的目标的,发放旅游消费券也不是用数字做噱头、请些媒体写报道、用照片营造火爆场面就行了的,旅游消费券成功与否,调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发放前,因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设计消费券的形式、领取方式、使用条件等,并针对目标市场的人群有目的性的发放;在发放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民众反馈信息,做好民意调查和实时数据统计;在发放结束后,根据统计数据和民众意见进行效果评估,做好总结分析,并据此对下一阶段是否继续发放做出决策。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拿到旅游消费券时也应量力而为。理性消费。

除了旅游消费券,各地也在做多种尝试。杭州政府日前发放“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教育培训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等其他消费券与“旅游消费券”一起形成“消费券组合拳”就是一种有益尝试;多个地区直接减免景区景点门票也是出于惠民利民的目的,同样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结语

消费券范文第5篇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对于消费券的作用,不仅在经济学家中引起了意见的不统一,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当然,政府的举措是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政府买单,刺激大家消费,初衷肯定是为了老百姓着想的。而老百姓口中也是有抱怨,这些抱怨大多来自领取消费券的资格、数量和消费券使用的范围。比如在成都,消费券的发放并非“人人有份”,这种发放上的不均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什么样的群众才有资格领取消费券呢?在使用范围上,消费券有规定的使用范围、企业、和日期,这又给百姓带来一种什么困扰呢?举个例子,我打算在今年购置一台电视机,现在我领到了一张家电的消费券,可以为我的购买省下一百块钱,这本身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的初步打算是在10月份经济比较宽松的时候购买,但这张消费券是在7月份就过期了,这就有些让我进退两难了。类似于这样的困扰肯定还是很多,有了困扰出现以后,发放的消费券是否都能够用出去就值得考虑了。

3对消费券的客观评价

不管这场消费券的争论结果是怎样,从发放消费券的实际效果上,成都、杭州的消费券回收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消费券的使用积极性,应该说消费券的发放,对拉动内需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作用的大小,还是要看消费券发放的范围和百姓使用的地方。如果是拿消费券去购买油盐酱醋、去理发,那么这些消费券很有可能就变成了纯收入存进了银行,没有起到“乘数效应”。如果拿去买衣服、买电器,那么服装厂或家电厂在增加需求量后,会去购买原料,生产机器等,进一步扩大生产,那么拉动内需,振兴经济的目的就达到了。发放消费券本来就是一种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应急性措施,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没有人期待它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眼前的这个坎都过不去,经济失速了,失业加剧了,社会不稳定了,哪里还有环境去实行治本之策呢?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建成的。所以,发放消费券能够在短期内为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如果不从拉动内需的角度来看,消费券的发放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是政府在社会分配不均及再分配未果的基础上,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社会补贴,是社会福利的另一种体现。毕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国忠.对消费券的认识和规范建议.河北金融,2008,(02).

[2]徐伟:消费券仅仅是刺激消费的权宜之计[N].中国经济时报,20090218.

[3]左小蕾.消费券政策应该慎用[J].中国外资,2009,(03)

消费券范文第6篇

发放消费券已经成为刺激消费、提高保障、扩大内需、应对危机的一项立竿见影的举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许多省市均已不同程度地采取此种方式,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并取得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辽宁奥克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朱建民建议,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向全国人民每人发放“1 000元消费券”(简称“国家消费券”)。

发消费券不如解除后顾之忧

根据各地发放消费券的实践看,杭州发放1亿元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而成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并使其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从这些地方的数据来看,消费券的确对拉动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此说来,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就是很有必要、势在必行了?

实则不然,这里有两个问题――“发给谁”和“发多少”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把消费券发给低收入家庭,那么有可能会增加消费总量,因为最贫困的人群有时连最起码的消费能力都没有。不过这种方式对拉动内需市场的影响很小,因为最贫困的低收入家庭数量毕竟有限。

如果每人发放1 000元消费券,对扩大内需市场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可是每人发1 000元,全国就要13 000千亿元。要知道,整个国家投资计划只有4万亿元,我们有这个经济实力发放13 000千亿元消费券吗?

今天我国内需不足消费不够,不是没有钱消费(绝大部分人都有多少不等的储蓄)或者不想消费。有人提倡“爱国消费”之说,谁不想提高消费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实在是人们不敢消费,不敢不顾前后地大手大脚消费。中国人一贯不敢消费,不是因为经济衰退,而是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有后顾之忧――社保体系很不健全。因此,有人建议把发放消费券的这些钱(除了发放给少数最困难人群外)转移到全民社保体系中去,充实社保账户,逐渐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逐渐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北风那个吹:各地发放消费券方兴未艾,但它的作用充其量只是短暂的,尤其是对拉动内需而言,即使扩大了内需市场也只是通胀的内需市场――纸面的扩大而已。

中国爷们儿:寄希望富人拿着消费券拉动内需,就像给吐奶的孩子再喂奶,看起来,奶瓶空了,可是,小孩肚子里一滴奶也没有增加。

疯狂的消费券:发消费券像是一种政府组织的促销行为,和节假日很多大商场搞的返券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1. 某商场对消费券的使用作了如下规定:根据商品价格,按一定比例视同现金使用,余下部分仍用现金支付,①商品价格在200元以内的,比例为2%;②商品价格超过200元不超过500元,比例为3%;③商品价格超过500元不超过1 000元,比例为4%;④商品超过1 000元,比例为5%. 如某商品价值190元,买该商品时能使用消费券3.8元,余下的196.2元仍用现金支付.某人购买两件商品使用了等同16元现金的消费券,购买其中一件商品付了465.6元现金,则另一件商品价值_______元.

2.已知某类消费券的使用程度y与使用时间t(单位时间)之间有如下函数关系:

这里我们称这一函数关系为“消费曲线”. 已知该类消费券的使用情况有如下两组数据:t=4,y=50%;t=8,y=80%.

(Ⅰ)试确定此类消费券的“消费曲线”;

(Ⅱ)计算f(0)并指出其实际含义;

均使用效率最高?

3.消费券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某地为方便群众咨询消费券的使用方法,专门开辟了6条“咨询热线”,经长期统计发现,每天在电话高峰期,同时打入的概率如表1(记电话同时打入数为ξ):

(Ⅰ)求ξ的数学期望Eξ.

(Ⅱ)如果每天只安排两位接线员(一位接线员一次只能接一个电话).

(i)求每天电话高峰期内至少有一路电话不能一次接通的概率(用最简分数表示).

(ii)相关主管部门决定,把“一周五个工作日中至少有四天在电话高峰期内电话都能一次接通”的概率视作群众的“满意度”,如果“满意度”低于0.8,就增派接线员. 请你帮助计算一下,是否需要增派接线员.

4. 现在经济不景气,国家出台了多种措施来刺激消费.某产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这个时效期内,由市场调查可知,在不做广告宣传且每件获利a元的前提下,可卖出b件. 获利a元的前提不变,若做广告宣传,广告(Ⅰ)试写出销售量s与n的函数关系式;

(Ⅱ)当a=10,b=4 000时,厂家应生产多少件这种产品,做几千元广告,才能获利最大?

5. 某厂家拟在2010年举行促销活动,经调查测算,该产品的年销售量(即该厂的年产量)x万件与年促销费生产该产品的固定投入为8万元,每生产1万件该产品需要再投入16万元,厂家将每件产品的销售价格定为每件产品年平均成本的1.5倍(产品成本包括固定投入和再投入两部分资金,不包括促销费用).

(Ⅰ)将2010年该产品的利润y万元表示为年促销费用m万元的函数;

(Ⅱ)该厂家2010年的促销费用投入多少万元时,厂家的利润最大?

重庆南开中学王睿(供题)

消费券范文第7篇

对此,“欧元之父”蒙代尔的建议是:发放消费券。据去年“中新网”报道:蒙代尔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以达到上述目标:第一是下调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制;第二是上调国企员工收入;第三是通过政府向民众发放消费券。三种方法都有用,但最见效的还是发放消费券。

那么,他的建议可行吗?部分地方政府对此做出积极响应,继成都和杭州等地发放消费券之后,深圳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议:可能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发放20亿元消费券。不过北京市政府则对此持保留态度,对于是否发放消费券,中央一直未明确表态。

外媒看空台湾消费券

此前,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阿联酋等国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地区都在酝酿类似救市计划,但中国台湾地区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放消费券的经济体,因此引起了多方关注。

据“美联社”报道:“台湾2009年的经济形势不甚乐观,台当局预测经济增长率为2.12%,而几家研究机构的预测为2%”。美联社称:“台湾2326万人都将获得新台币3600元(近100美元)的消费券,使用期限至今年9月30日,台当局估计这将为GDP贡献0.6%的增长率。”

对此,国际舆论大多持审慎态度。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台湾人习惯存钱应对未来,被寄予厚望的消费券带来的刺激消费作用可能不会实现。”该报采访的一位岛内72岁老人就表示,将用消费券购买油、盐等生活用品,“这样一来我就能够存下钱来”;民调也显示,2/3的人表示将把消费券用于购买日常用品,而不会花在其他商品上。

英国《金融时报》说,台当局为发放消费券将举债837亿元,还有发放作业、宣传、印制等19.18亿元花费――只为了刺激消费并提振台湾下滑的经济。

“路透社”称,因为“发放消费券将导致政府赤字不断增长,台湾公共财务近年来的改善状况将会出现逆转”。

“法新社”报道:台湾发放消费券的构想来自日本。但日本政府10年前的那个政策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个失败的案例。1999年,深陷经济危机的日本为刺激内需,向15岁以下65岁以上以及弱势群体发放每人2万日元消费券,总值高达6000多亿日元。但日本财政部发现,最终效果不尽如人意,消费券仅有3成被用于消费,而6成以上被转化成储蓄――日本民众用消费券购买了大量生活必需品,然后把省下的钞票存入银行。这一年,日本境内因消费券推动的新增消费总额为2025亿日元,仅占名义GDP的0.04%。

有日本经济界人士算了一笔账,认为发放补助的资金如果投入到社会福利事业,将会取得较大成效,比如可以改善全国中小学校舍的耐震强度,可以提高护理行业人员工资,可以部分解决医师紧缺状况,可以让太阳能发电设备进入千家万户,可以改造100万辆电动汽车用以代替一般汽车⋯⋯

发放消费券治标不治本

再回到蒙代尔的建议,他认为中国可以拿出1万亿元人民币发给民众,限定在一个季度内用完。由此测算,可拉动中国经济1.33万亿元,相当于单季度GDP的18%。

对于这个建议,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博士在《环球时报》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消费券不仅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也不适用于绝大多数情况。”在梅新育看来,这一轮提振经济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更何况中国面对的不是经济萎缩,而是经济增长率下降。

盲目追捧消费券这种无偿获得的福利,还将损害中国人自古以来宝贵的自我奋斗精神。梅认为,一个民族或国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自强不息、奋斗向上的精神。

对此,《都市快报》发文支持并认为:“消费券即使有效果,其效果也仅仅是一次性的,这种效果也不可高估,因为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从而限制、抵消其增加消费的作用。”

央视《今日观察》栏目在2月16日播出《消费券是福利还是救市工具》的节目着重分析了,消费券是否真的能拉动内需?该不发不该发?应该怎么发?

2月17日“人民网”发表了《世界各国对发消费券提振经济做法心情矛盾》一文,指出:“自上世纪大萧条催生凯恩斯主义后,政府采用扩张财政手段、在经济衰退时扮演积极角色就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可惜的是,人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完美的方案:推动大型公共建设可能造成对民间资金与机会的“挤出效应”;退税、减税或其他现金补助方式则可能再次造成储蓄。这也是至今虽有多国政府酝酿发放消费券,却迟迟没有实施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反对者会认为它是“刺激消费的快乐丸”、甚至是“包裹糖衣的毒药”,将给未来埋下隐患。

《文汇报》刊登专家观点,认为:“消费券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其实是‘兴奋剂’的角色,只可救急于一时,不可指望于长远。改善经济大环境,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这才是最根本的。”

《中国财经报》刊登了中国经济学家左晓蕾的专访――《警惕消费券政策陷阱》,以西方国家以往常用的“挖沟填沟”政策得失,来分析中国是否适宜发放消费券。二战后,德国就采取过这种非常举措,甚至大规模印发钞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研究大萧条危机应对时也有一个观点:坐在直升机上散发美元,是解救危机的“撒手锏”。左晓蕾认为,“挖沟填沟”只是经济处于完全无法正常运行的大萧条时期的不得已手段,是冒着高通胀风险换取经济复苏。德国后来就为此付出沉重代价,不得不用新货币取代旧货币来解决无法遏制的高通胀。左晓蕾认为,中国经济远没有恶化到必须超常规扩大财政赤字,靠印钞票、发消费券来维持经济运行的地步,只要更有效地使用财政资源,比如有效利用4万亿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大力度启动农村消费、改善城市消费结构等,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在有序恢复正常运行的同时,改变增长模式。

央视《今日观察》的评论员张鸿则分析:从成都和杭州已经发放的两个城市的例子来看,看起码地方公布的数据比如发放消费券对商场作用3.59倍,对电影作用为5.42倍,还是有一些乐观的成分在里面,消费券不是拉动内需的“退烧药”。

有助于社会稳定

常年研究经济的日本JCC新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庚欣是消费券的支持者。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政府在消费不振时发放各种补贴是一种非常时期的常用手段,可以直接刺激消费,会带动消费扩张;还能在危机严重、消费信心过低时振奋人心;而对于低收入家庭这些在危机中最缺少安全感的人群来说,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补贴也是他们过一个平安年的“大红包”,这对社会稳定非常有助益。

据《成都晚报》报道:成都市民政局面向全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及城乡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消费券,人均100元,共计3791万元,持有者可以凭此券到指定商店购买日用消费品。成都市向特定困难人群发放消费券的行为,被认为是拉动内需的真实之举。

《南方都市报》发文支持,认为“不要争论,要‘国家计划’。”消费券能不能促进内需,这其实是个很傻的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消费券该不该发,而是该怎么发。也就是说,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发放消费券的“国家计划”,如果全国范围内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所限,不能按一个标准发消费券,那么,至少也该拿出一个国家层面的对地方有约束力的“消费券发放指导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无非是两点,一是消费券的金额,二是消费券发放的范围。

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张鸿则提出,发放消费券应兼顾公平,针对不同人群有不同发放方式,一种是特惠消费券,(和成都有点像),针对低保、退休人员、伤残人员,起到救济的作用,可以全额使用,拿一百钱券消费一百块钱可以;另外带有刺激内需、刺激消费功能,叫普通消费券,必须得和现金捆绑起来使用,买两百元,一百元掏现金。

北京市政府显然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他们拒绝“撒胡椒面”式发放消费者,而是春节期间向特定人群发放了补助。但此举,却一直受到来自普通市民的压力。

争议依然在继续

“撒胡椒面”当真不可取吗?《新京报》认为:殊不知,这正是它的优点。完全没有消费限制的消费券是最好的选择,消费限制越多,越有针对性,消费券对产业结构的扭曲就会越严重。因为有针对性的消费券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扭曲了产业结构,使之偏离人民在自由选择条件下的消费结构。

《南方周末》也从此角度提出《消费券不是免费午餐》,指出,消费券的本意是拉动民间消费,而积极财政政策是政府消费,进行基础建设扩张,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拉动投资,未免失之偏颇。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积极财政政策的项目集中于基建,可以拉动的行业不多,集中在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可以拉动的企业不多,主要是目前产值失速下滑的央企等大型国企;可以带动的就业人数不多,我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人口集中于民企。

如果政府大量发放消费券,由民间自主消费,可以全面拉升企业产能,而不会给央企吃偏食。消费券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给出明确的市场信号,大部分消费者购买的是什么产品,市场缺乏什么一目了然,企业可以据此制订生产计划,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至于出现由政府拍脑袋扶持,产生下一轮严重产能过剩的后果。

文章进一步指出,相比政府完全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发放消费券与减税是一大进步。不过,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与民间消费不足的长远问题,更好的办法是建立公平的致富环境,实现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公平的致富环境,首要条件是政府减少与民争利、与企争利式的税收模式,其次是中国经济摆脱对于低效率大企业的依赖,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税收调整到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均衡,则可以起到刺激生产与消费的效果。在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中,税收政策的重要性略次于赤字政策,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消费券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消费券;拉动内需

1 消费券发放的背景

随着杭州、成都、南京、宁波、武汉等城市纷纷向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游客发放或计划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券似乎已经涌上风口浪尖。2009年的春节,作为拉动内需的政府手段,发放消费券成了人民过年之余,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消费券是专用券的一种,为实现经济政策的工具之一。当经济不景气导致民间消费能力大幅衰退时,政府或者企业发放给人民消费券,作为人民未来消费时的支付凭证,期待借由增加民众的购买力与消费欲望的方式以振兴消费活动,甚而进一步带动生产与投资等活动的成长,加速景气的复苏。” 在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下,到2009年,在亚洲地区,日本、台湾、泰国都发放过消费券,而中国这场“消费券风波”也引起了各界激烈的讨论。

中国人历来有着储蓄的文化传统,钱存在银行从收益来看的确很低,但是有个好处,支取方便,而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损失本金。即使是定期,中途取钱的损失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利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2009年的全球智库峰会上表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支出比重,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51.3%,上升15个百分点。政府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消费,增加购买力,以达到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目的,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把老百姓打算储蓄的钱变到消费上面来。在国内,消费券主要有“政府消费券、社会消费券、旅游消费券、转移性消费券和教育培训消费券”5大种类,相关企业发行的一般为抵金券,其消费券的面值一般为100元,也有20元面值的社会消费券。消费券的功能与现金一样,但只能用来买商品,不能兑换成现金。消费券一般都会指定购物地点,在指定的商场才可以购买商品,而且要一次性消费完毕,不设找零。

2 消费券在社会引起的热烈讨论

对于发放消费券的作用,在经济学家的口中褒贬不一。反对的一方认为,拉动内需需要的是长久的作用,并非短期的效果,而消费券只能带来短暂的或者说是一次性的效果,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继续投入,之前引起的消费热潮将会嘎然而止,这与政府发放消费券期望达到拉动内需的初衷不符。而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券实质为一种变相流通的货币,允许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这会对中央的货币发行权和财政权造成巨大的冲击。地方政府发行多少消费券是难以统计的,经济数据的不确定会导致中央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不准确的数据指导下会影响国家的宏观决策。再者,消费券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反而致使本应该自己消费的商品由政府买了单,而消费者自己并没有增加过多的消费支出。比如一些生活必须品,有没有消费券,老百姓都是要消费这些东西的,那么使用消费券购买了这些物品,而本来用于购买这些物品的钱就剩余下来。如果说剩余下来的钱去消费了其他物品,这倒也是促进了消费。但是在储蓄率这么高的背景下,相信大多数的人是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储蓄,这样反而更是降低了消费率。对于消费券本身来说,它的发放也存在诸多问题。地方财政宽松的地区,可以自我消化,惠及民众。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为了体现政绩,也是一味的跟风发放消费券,自身根本无法承兑,使民众利益受到损失,这样极易引发一些,给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对于能够消化的地区,消费券该怎么发?以什么形式发?发放时间段怎么确定?使用期限为多少才合理?这些都是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将会给社会公平带来更多的隐患。

支持的一方自然也是有支持的理由。通过发放消费券消费的多是快消型产品,这类产品成本较低、生产周期较短,消费者在购买后能在短期内拉动相关厂商乃至整个产业链的运作,使这些产业的需求迅速增长。所以,如果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的话,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重大利好。而且,消费券的金额是有限的,人们在购买大多数产品的时候,除了使用消费券以外,大都还需要自己再另外掏钱支付一部分,这样变相的就将人们打算储蓄的钱转化到了消费上面。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乘数效应理论,“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完整地说应该叫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成相关比例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据中投顾问数据调查显示,杭州市第一批消费券的跟踪统计中,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放大效应为2.06倍。在家电产品上的拉动效应更是高达5.4倍。这“2.06倍”,和“5.4倍”便是“乘数效应”。据有关媒体披露,成都市在去年12月份向37.91万人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当地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乘数效应明显。这样自然是论证了发放消费券能够很快的带动社会经济的增长,给疲软的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以往过年过节,政府通常采用发放红包、现金等方式来贴补困难群众。有些群众领到钱以后,并不用于消费,而是将钱储蓄起来,这样虽然是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并没有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刺激消费。而采用发放消费券以后,由于消费券没有办法兑换现金,所以人们只能用于购买消费,政府的发放才真正落实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对于消费券的作用,不仅在经济学家中引起了意见的不统一,在普通老百姓中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 当然,政府的举措是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政府买单,刺激大家消费,初衷肯定是为了老百姓着想的。而老百姓口中也是有抱怨,这些抱怨大多来自领取消费券的资格、数量和消费券使用的范围。比如在成都,消费券的发放并非“人人有份”,这种发放上的不均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什么样的群众才有资格领取消费券呢?在使用范围上,消费券有规定的使用范围、企业、和日期,这又给百姓带来一种什么困扰呢?举个例子,我打算在今年购置一台电视机,现在我领到了一张家电的消费券,可以为我的购买省下一百块钱,这本身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的初步打算是在10月份经济比较宽松的时候购买,但这张消费券是在7月份就过期了,这就有些让我进退两难了。类似于这样的困扰肯定还是很多,有了困扰出现以后,发放的消费券是否都能够用出去就值得考虑了。

3 对消费券的客观评价

不管这场消费券的争论结果是怎样,从发放消费券的实际效果上,成都、杭州的消费券回收率基本达到百分之百,我们可以看到老百姓对于消费券的使用积极性,应该说消费券的发放,对拉动内需来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于作用的大小,还是要看消费券发放的范围和百姓使用的地方。如果是拿消费券去购买油盐酱醋、去理发,那么这些消费券很有可能就变成了纯收入存进了银行,没有起到“乘数效应”。如果拿去买衣服、买电器,那么服装厂或家电厂在增加需求量后,会去购买原料,生产机器等,进一步扩大生产,那么拉动内需,振兴经济的目的就达到了。发放消费券本来就是一种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应急性措施,是一个治标的办法,没有人期待它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如果眼前的这个坎都过不去,经济失速了,失业加剧了,社会不稳定了,哪里还有环境去实行治本之策呢?一个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基本健全的社会保障系统可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够建成的。所以,发放消费券能够在短期内为经济复苏打下基础。

如果不从拉动内需的角度来看,消费券的发放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是政府在社会分配不均及再分配未果的基础上,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社会补贴,是社会福利的另一种体现。毕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才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国忠.对消费券的认识和规范建议.河北金融,2008,(02).

[2]?徐伟:消费券仅仅是刺激消费的权宜之计[N].中国经济时报,2009?02?18.

[3]?左小蕾.消费券政策应该慎用[J].中国外资,2009,(03)

消费券范文第9篇

财政部负责人在两会期间表示,全国不会普发消费券,然而,除了部分地方政府有限的发放之外,各种山寨版的消费券却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势,颇夺人眼球。问题在于,山寨版消费券的发放者如果只是以此作为一个诱饵,那并不能为自己在金融海啸面前遮风挡雨,也很难长久刺激一方经济。而如果说这是一种资源共享,倒使我想起了英国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所谓的空雨衣,

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郊野的雕塑公园里。有一尊雕塑,造型是一袭铜铸的直立雨衣――笔直站着,里头却没有人。管理大师汉迪在空雨衣雕塑面前陷入了长久的沉思,雨衣究竟是遮风避雨的工具,还是这个时代的生存道具?汉迪认为,智力、工作、生产力、时间、财富等每一个主题都可以成为空雨衣里的“肉身”,但如果主体可以逃逸,目的缺失,那工具、道具还有何意义?汉迪式的思考像是无事生非,不过在形形的山寨版消费券面前,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空雨衣式的无奈,

如果空雨衣的寓意是提供谁都可以钻进去的一个机会,那么消费券的作用也就难以避免地被用来作为抵御经济寒流的道具。在山寨文化的泥沙俱下时,山寨版消费券的推出自然会成为谁都可以利用的机会,于是,除了那些扶贫性质的消费券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山寨版消费券的各种版本:一是竞争券,甲地给乙地所提供的消费券,相对于甲地以外的供应者来说,那是一种竞争方式;二是幸运券,消费券的派发采取抽签式。由谁消费“有‘券’无类”;三是折扣券,商家将常用的优惠券用消费券的名目加以包装,消费者凭此可享受一定的折扣,发放的方式包括可在网上自由下载等:四是特权券,安徽省淮南市给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办理健身贵宾卡,每张卡面值2580元,虽然没有使用消费券的称谓。实质上可叫特权消费券;五是腐败券,虽然没有人会公开发行腐败券,但是在行贿受贿过程中,以各种消费券的名目进行,彼此心照不宣。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许用不着思考空雨衣那么多的深意,拿到山寨版消费券不妨一试,趋之若鹜也无可指责。但是如果在消费的过程中遭遇不规范的潜规则,那么消费券的诱惑将会被完全抵消,空雨衣也就成了圈套。比如拿着山寨版旅游消费券去旅游。景区的外部门票虽然免了,但是内部景点处处收费;优惠券只能购买指定商品,且要另付相当比例的货币:在饭店使用消毒碗筷、毛巾要另外付费:老年人凭旅游消费券参团须多缴费……遇到这些潜规则,人们难道不会感到山寨版消费券是空雨衣?

推出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应当是树立人们的消费信心,而目前的消费信心主要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失去了信用,那正如空雨衣失去了“肉身”。山寨版消费券恰恰容易利用各种潜规则摧毁自己的信用,那就很难刺激一方的经济,既然消费者都看破了,为什么还要去使用它呢?

消费券范文第10篇

杭州市首开中国消费券先河。今年1月24日,杭州市向市、区两级持证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约1.55万户)、企业退休职工(约31万人)、市本级注册在内的小学、初中、高中生(26万人)发放3个月使用期的消费券,每人100~200元,总价值为1亿元。1月24日至2月5日的11天中,共回收消费券102.08万张,回收额2041.6万元,带消费券的小票额4207.59万元,拉动放大效应2.06倍。此外,成都市也向37.91万困难群体发放了消费券,每人100元,总价值3791万元,消费券转化为真实消费的比率接近100,充分验证了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重要作用。

但是,对消费券拉动内需效果的置疑仍不绝于耳。有人担心消费券反而会增加居民储蓄,还有人顾虑此举扬汤止沸,对全局作用不大。如何让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促进杭州经济走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杭州真正在全国树立起有效使用消费券拉动内需的典范,就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发放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放消费券是解决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等消费四大问题的突破口和“催化剂”,不仅有利于扩消费、拓市场,也有利于提升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围绕“领得方便、用得满意”,继续发放好、使用好消费券,才能使杭州真正在扩消费、拓市场上做到“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

其次,要进一步克服发放消费券在拉动内需中的困难和障碍。中国百姓有着储蓄消费的习惯,即“在储蓄保障下消费”的心理定势,哪怕后顾基本无忧的公职人员也不例外。这种习惯是消费券拉动内需的最大障碍。不改变这种心理定势,就不能形成与发达生产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心态,“内需拉动为主”的目标仍旧很难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消费预期的支配作用,所谓“消费预期”,即评估消费结果对未来生活的影响。消费行为产生消费结果,消费预期支配消费行为。尽管很难在短时间里改变大众消费习惯,但可以利用消费预期机制改变消费行为,实现在通货紧缩或内需不振动时拉动消费的目的。因此,只有让消费者产生动用货币储备进行“抢购”的消费预期,才能让消费券有效拉动内需。一要让中低收入者成为消费券的持有主体。这是因为,高收入者有着完全不同的消费预期,发给他们消费券虽符合公平原则,但不符合效用原则。最好有一个策略安排,让高收入者有自愿放弃消费券的可能。二要让消费券的使用控制在日常生活消费范围内;三要制定人民币与消费券合理的兑换比率,通过“折扣效应”让消费预期发生作用;四要规定消费时限。这种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利用储蓄消费习惯改变储蓄消费习惯。

第三,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和有效落实市民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办法。《杭州市市民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公布实施以来,在拉动全市内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应该在健全完善和狠抓落实上下功夫,要建立配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发放对象,并不断地扩大受惠范围;进一步提高发放标准,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发放的组织工作,认真制定消费券发放方案,落实人员做好发放组织工作,在指定的时间内尽快发放到位,确保应发尽发,推动发放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进一步扩大使用的范围和提高优惠标准,有效提高广大市民使用消费券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消费券在发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严禁消费券倒卖、套现。要切实加强对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监察和审计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上一篇:消费者投诉范文 下一篇:消费投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