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27 17:05:14

消费经济研究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符号消费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一种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大众媒介的出现为符号消费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在当今社会,符号经济表现在生产、消费、道德等诸多领域,正确理解符号消费和符号经济有助于理解当今社会的各种消费表征。基于此,本文对符号消费的特点、符号消费产品的外部动力及符号经济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

关键词:符号 符号消费 符号经济

当今社会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说人们传统的消费是追求物品的使用价值,那么今天的消费人们更多的是追求通过商品的消费给人们带来的身份、地位以及心理上的满足,通过商品消费获得一种自我和社会的认同,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的,更主要的是商品背后的符号价值,西方学者把这种消费称为符号消费。

符号消费的特点

符号消费是指人们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物品本身,而是通过商品的消费实现自我身份、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意义。所谓“我消费我存在”就是符号消费的直接反映,即一个人属于哪个社会阶层、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其消费了什么层次的商品,人们通过一个人消费物品的价格高低将他划入某个社会等级。这意味着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消费的理念,即消费仅与生产相对、代表的也仅仅是人与物的关系。符号消费表征着人与物之间、人与集体和世界之间关系,深层意义上它表征着人与符号的关系,即不同的消费品代表了符号拥有者不同的地位、身份、权力和品味。符号消费的特点有:

(一)符号消费不是精英消费而是大众消费

符号消费与以往人们理解的消费的不同在于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是获得物品本身,而是通过消费实现自我、文化认同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意义。符号消费使得消费不再属于少数特权阶层,人人都是消费的主体。这就是符号消费的第一个特点,即大众消费的来临。大众消费的产生与发展要归功于技术革命,因为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得产品被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和复制出来,大量商品的供给导致商品价格低廉,于是商家需要尽量推销自己的商品。不仅是富人阶层,普通消费者也成为他们的目标。因此普通大众日益成为消费的主流,甚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也不再仅仅是富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具有了消费高档消费品的能力与意愿,并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群体。

(二)符号消费不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符号价值的消费

当今社会的人们在选购物品时不仅仅看重其使用价值,而是越来越看重商品的品牌。例如,中国青年报曾有一篇报道说,在得知苹果公司新款手机面世后,北京某高校研究生立刻决定节衣缩食,好尽早买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神机”。当然,该生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因为据说预订量就已达20多万部。对于此现象,一位网友给出解释说他买的不是手机而是文化。之所以人们对苹果手机如此趋之若鹜是因为人们认为拥有苹果不仅是拥有一部手机,更多地是想让自己融于某个社会阶层,从而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文化和社会地位,这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即人们不再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

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人们购买商品因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符号消费的出现颠覆和打破了这种传统说法,符号消费意味着人们不再仅仅关心物具有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关心商品的符号价值,即通过消费的物是否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文化和社会地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发起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2290人参与),80.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很多人消费的是符号,而非商品本身,其中26.9%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受访中,“80后”占43.2%,“70后”占37.4%;51.8%的人坦言有过符号消费经历。中国青年报的一项在线调查问到哪类商品最具符号价值?73.5%的人首肯“奢侈品”;61.1%的人认可“时尚品”;53.8%的人选择“高科技产品”;38.6%的人感觉是“艺术品”。为什么这些商品具有符号价值?54.6%的人归因为这些商品外观有档次;52.4%的人认为是由于这些商品的价格高;46.1%的人认为是这些商品“宣传好”;38.6%的人觉得原因是“商品质量好”;38.6%的人选择的是“品牌内涵特殊”。“富有或有地位的人”、“年轻人”和“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是受访者眼中最容易进行符号消费的三大群体,选择比例分别占73.8%、66.5%和29.8%。符号价值彰显了一种社会等级和区分功能,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关系、一种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符号消费促使需求引导供给

传统观念是生产引导消费,而符号消费使消费者成为上帝,商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供给商品。商家还用各种手段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引起消费者对自己商品的关注和认可。在生产环节,商家用各种手段压低成本,设计出具有自己品牌的商品,并通过购物中心、超级市场、电视购物、网络吸引消费。其中分期付款和信用卡的广泛使用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通过将信用范围扩大到普通劳动者的方法使人在消费具体方式和消费能力的创造方面无限膨胀。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现在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正在引领负债消费潮流。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钱”,48%的人称自己不会因为负债消费而担忧。对于“符号消费热”,64.2%的人认为其缘于“人们虚荣心作怪”;57%的人担心这会“使社会更加物质化”;42.4%的人认为,符号消费行为属于“非理性消费”。不过也有21.7%的人觉得“这很正常,无可厚非”。

符号消费产生的外部动力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通过独特的技术优势助推了符号消费的产生和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大众传播媒介使商品的内涵和外延被无限放大

今天商品种类繁多,同时对商品的传播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件商品可能本身没有太诱人的品质,但是通过音乐、色彩、图片、包装、故事等形象化的传播使商品的内涵和外延被无限放大。比如现在的广告设计可谓别具匠心,通过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赋予意义的真情故事向人们传递着商品形象,尽管事实上它可能是不真实的,但是它还是成功地激起了人们对商品的无限渴望。如麦当劳通过包括设计、传播、推广等让消费者感到在那里用餐是轻松快乐的,可口可乐通过广告告诉人们它是年轻、活泼和青春的代名词,这迎合了青年人的特点,所以青年人的聚会少不了可口可乐。这就是现代大众媒介的力量。

(二)大众媒介的高效传播提升了符号的生产且导致符号混乱

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大众传媒通过高效的复制技术极大提升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不同的信息中选取自己有兴趣的商品。广告创造出来的意象其基础就是符号,其价值在于把产品载体的功能特点通过一定的方式转换成视觉因素,使之更直观地面对消费者,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各种差异化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各种各异需求。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大众媒体的兴起导致影像符号的全面混乱,旧社会建构的符号秩序已经瓦解,包含广告在内的媒体讯息所散布的大量的开放性文本符号,构成了景象奇特的后现代消费社会。

符号经济的具体表现

这里所指的符号经济不是金融学讲的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符号经济。而是指是以符号为基础的,通过符号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经济活动。符号的基础是差异,因此,符号经济生产的不仅是为了生产商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生产和创造差异的符号。“20世纪中叶以来,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为主的金融、科技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凸显了符号的经济价值。目前,全世界仅文化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就高达220 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可见,符号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生活的重要力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符号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生产差异化符号的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符号经济时代的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更是人与外部符号世界的符号互动过程,是一个生产差异化符号的过程”(柳洲,2007)。符号经济使得企业必须生产出具有符号化的差异化商品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激情,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开发产品新的符号价值。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制造差异推陈出新,从而使自己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时尚和另类的需要,从而使得消费者认同其产品。这就要求企业进行差异化生产,通过消费其生产的产品使消费者不仅得到使用上的满足还要得到心理满足和地位、身份等满足,从而自觉地将不同层次的满足和不同企业的商品联系在一起。在符号经济的作用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对广告、媒体、信息、消费者进行争夺的隐性竞争,这种竞争相对于以前企业对劳动力的显性竞争对企业的压力更大。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企业要做更多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才能赢得商机获得成功。

(二)符号消费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

以往人们的消费更多的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而符号消费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消费方式。人们在消费商品时更多的是重视其背后的符号价值,即通过消费不同的商品展现自身的与众不同的经济实力、身份地位、教育水平等。这种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生活方式。如人们对ipod 的强烈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消费,通过拥有ipod人们把自己归于时尚、品味、年轻和个性的行列。一个人通过消费商品的不同将自己归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比如有些人认为奢侈品可以显示自己不同的身份和地位,是否拥有某些奢侈品能否成为高消费群体的标志,所以商品尤其是奢侈品具有了标志一个人身份、个性和文化的符号功能,这就是一种社会认同。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大国。我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并以年20%的速度增长。美国高盛公司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2010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指出,截至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专家预计,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将在5年后达到146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贸易与消费中心。此外,奢侈品消费还极大地带动了服装、住房、汽车、家装、保健、旅游、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另一方面,奢侈品消费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社会影响。对奢侈性消费方式的向往和追求,使得人们只注重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使人异化为物质消费的奴隶。当今我国社会还存在两级分化的现象,社会强势群体的过渡性奢侈性消费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在符号经济和符号消费作用下传统价值观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挑战

消费主义带来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即消费目的不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追求符号价值,这种对符号价值的追求是无休止地无限膨胀的。因为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因此消费主义使人们的物欲极度膨胀,在这种物欲的作用下人类贪婪地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感官需求。虽然人们通过消费品牌可以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同,但是在过度消费之后人们的这种满足感很快消失,然后又被更高层次或另一种消费所吸引,这会导致人们盲目追求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这种物质需求的膨胀和精神方面需求的萎缩会导致人们精神空虚,是现代人总感觉精神空虚的一个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1.柳洲.后现代经济的本质:广义符号经济.经济学家,2007(1)

2.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sign .Telos Press Publishing ,1981

3.王赛,乔林.品牌拟人化:突破消费者的心智.新营销,2010-12-23

4.刘飞.审视奢侈性消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3)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2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农业、工业、服务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以来,首先在经济方面取得地位的是农业经济,接下来是工业经济,现在是服务经济。在一些国家,目前三分之二的产值是由服务业创造的。而中国的经济和美国的经济在此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因此,我们需要来谈论消费在经济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经济学始于亚里斯多德,中世纪时与道德和伦理学混杂在一起,亚当・斯密把它重新分离出来,瓦尔拉斯使它数学化,凯恩斯使它流行,萨缪尔森使它动态化。在17、18世纪,重商主义曾繁荣一时,重商主义造成的国内民众对需求的减少,这是重商主义所带来的一个缺点,重商主义的思想从不发达的经济方面来讲,需求方面的增加会带来产出的增加。在亚当・斯密那个世纪来说,从巴西来的金产量可以弥补从墨西哥来的银产量的不足,是促成了非常大的需求。亚当・斯密说:“消费就是需求的最终点。”亚当・斯密以及古典派经济学家推出的理论不是说消费是需求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是说消费产品的单一生产,如果没有消费,任何生产方面的需求都是没有意义的。

法国经济学家萨因在1802年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萨因理论,第一次把企业家精神提到了经济理论里边,并把它作为第四生产力。就是说在传统经济学里面,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力还有资本,但是包括马克思都没有把企业家因素考虑进去。在英文里边企业家是一个法文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萨因提出的企业家是用法文写的而不是用英文写的。比萨因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他的一句话:“供求创造了需求”。萨因的理论总结出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个精华,就是说长期的充分的就业,在研究消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要把他现在说的恩格斯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混为一谈,这是两个概念。欧内尔・恩格斯,他是消费理论的奠基人,1821年出生于德国,死于1896年,他也是恩格斯理论的创始人。当收入增加的时候,花费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会减少,这个是几个世纪以来得到证明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个是共同的常识。就拿狗来说吧,富人家的狗并不比穷人家的狗吃得多。并且从供求理论出现之后,许多研究消费的经济专家就在计算不同产品的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入弹性的一个曲线。

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描述,就是根据收入的百分比变化来决定消费的百分比变化。从恩格尔的理论来说呢,就是说对食物消费的弹性指数是低的,在这方面该理论有很多应用。在出口农业品的国家和一些主要出口消费品的国家,他们可能会因为他们产品的低收入弹性而受到伤害。50年代有个阿根廷的经济学家就说,对于发展中国家增加他们产品的产量等质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伤害的,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价格特别低,而不值得去增加收入。可能中国在19世纪的早期和20世纪也是这种情况,中国现在生产的这些产品和奢侈品是得益于他们产量的增长,为什么呢,是因为对中国这些产品的出口需求收入的弹性是大于1的。

消费力经济研究很重要,是21世纪的重大研究课题,是经济得以循环可持继发展的重要关键所在。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研究有其独特之处,是很有创意,很有价值的,对消费力深入研究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现状和结构;理性消费;建议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在当今社会占据了不可逾越的地位,他们不仅是社会消费群体之一,而且走在未来消费时尚和潮流的前沿。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在大学学校生活了三年,我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都有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他们刚刚摆脱高中生的稚气,内心的需求欲望不断膨胀,消费便成为他们力求改变和提升自己的一个平台,但是又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自身消费能力的不足,所以在消费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不理性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的收集得到了许多真实的信息,本文深刻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特点,问题以及对策,并努力摸清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到了引领作用,同时对社会,高等教育者和家庭为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向并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研究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随着高校毕业生每年以惊人的数量增加,他们渐渐走向社会潮流的最前线。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现状以及消费动机,指出消费误区,原因和不足,并提出了比较理性的消费观念,为大学生的消费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也为家庭,社会的教育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更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先确定论文方向,然后在各网站和报刊等寻找相关资料和数据,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高校学生消费现状及结构、高校学生消费观念及特征、高校学生消费现状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在整体的思路上将理论与实际调查相结合,运用综合分析法和动态分析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二、高校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结构特征

(一)消费现状。据统计,中国大约75%的大学生其经济来源都是依靠父母,剩下的25%靠自己兼职,或是奖学金,助学金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根据调查问卷得到如下一些数据:

由以上表格我们可以得知:在每月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中,比重最大的是500―1000元之间,最小的在500元以下,

91.4%的学生消费集中在500-2000元之间。一方面,消费水平较低的同学,可能会出现资金比较紧张,仅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消费的现状;另一方面,消费水平较高的同学由于可支配的资金比较多,可能会导致盲目消费和冲动消费,出现不合理的消费现象。个体消费水平差距大。

(二)消费结构。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统计,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生活消费支出;(2)网络和通讯设备支出;(3)学习性支出;(4)人情消费支出;(5)其他消费支出。其中,生活基本支出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大约为56%;而随着IT行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和电脑似乎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了,而是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生活消费品。通讯和网络支出包括手机,电脑,mp3,ipad等娱乐消费,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约占21%,社会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将带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多技术开发商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品位的产品,致力于开拓一个全新的消费市场,其正是看中了大学生这一潜力股。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学习性消费占11%,与学习有关的消费也是我们所关心的话题。大学生除了平时的学习和期末考试以外,还会考许多的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考研的压力,在考研方面会买许多的书籍或是报各种学习班,所以会花去不少的费用。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广,其人情支出也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上涨趋势。有的人情支出是必须的,而有的则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大方,于是,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便在校园里蔓延开来。

三、高校学生消费观念

在21世纪的高校消费人群中,时尚与潮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的代名词。他们喜欢追求新颖的东西,手机,电脑,服装,饰品等生活必需品体现了消费观念多元化的趋势。此外,大学生消费中考虑得最多的因素是实惠,即是否买的值。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来源比较少,另一方面,自身的消费能力不足,所以,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又希望价格合理。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80%的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仍然是讲求实际与理性消费,追求物美价廉,“买的值,买的放心”,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境比较富裕,出现了追求名牌,奢侈消费,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当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消费观念。

四、高校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背景。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会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对他们是有求必应;另一方面,许多父母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去照顾和教育孩子,缺少对子女的关爱和呵护,于是,乱花钱便成了他们想证明自己和排遣孤独的一种手段。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子女往往都会继承父母的性格特点,时刻为家人着想,省吃俭用。

(二)社会环境。现代社会是物质充斥的社会。其消费观给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社会比较流行的一种消费观,即超前消费,许多人为了追求活在当下的精神,秉承着花明天的钱来完成当下事的的信念。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传统消费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易受社会环境和大众化消费的影响,不正确的消费观也在大学群体中蔓延开来。智能手机,电脑等看似奢侈品如今却成为了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品。当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时,就会产生羡慕和自卑的心理,有的人即使没有经济实力,也要跟别人看齐,因为这样才会显得自己不比别人差。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由于处在一个学生时代与社会接轨的阶段,其性格特点,是非判断能力,思想情感和兴趣爱好都没有完全定型,不能够完全独立思考问题,但是他们又特别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坚强和果敢,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得到关注,得到别人肯定的评价,于是,虚荣心理会让他们把这种落差转移到不正确的消费观上,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又可以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消费的步伐。

五、建议和对策

(一)学校和家庭要进行动态引导和教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勤俭节约也一直为我们所传承。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不应该摒弃这种美德,而是应该把它传承和发扬下去。对于家庭和学校来说,在大学生的教育方法上我们要实行动态教育。传统的理念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的思维了,我们要与时俱进,紧密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消费观念,对他们进行如消费结构,消费理念,消费心理,消费品常识,消费生态意识的教育。但是,一味地课堂理论教授难免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不会高,所以提倡实地调研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家庭是提供大学生消费的保障,学校是大学生未真正踏入社会消费的最后一站,父母要时刻引导着孩子,给他们树立榜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大学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衔接,校园教育对于大学生以后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要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首先,主张适度消费。我们应该根据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花钱,把钱花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应在家庭经济的承受能力之内。其次,要树立健康的消费模式。健康的消费模式即倡导文明消费,勤俭节约,选择安全环保无污染的“绿色商品”,合理选择消费的结构和层次。第三,要有合理的理财规划。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中获得一席生存的地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具备独立的理财规划能力。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独立的理论概念,也需要把这些概念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独立思考和处事的能力。养成花多少钱,记多少钱的记账习惯,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培养自己的储蓄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

(三)要发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来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引

导教育。大众传媒和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渠道,它们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应力,所以应发挥其多样性和快捷性的优势,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而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对消费热点的调查研究,加强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奢侈之风。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大学生适当进行发展性消费。大学生的发展性消费即在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技能证书的考取,接受各种培训,各种教育等,以知识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的一种消费。发展性消费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促尽全面发展。

总结: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他们有其独特性和固定性,我们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根据现实情况,对于好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应该大力倡导和发扬,对于不合理的消费,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端正他们的态度和消费习惯。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而且也与家庭,社会和国家息息相关。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的消费意识,共同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作风和正确的消费习惯,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伟波.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4篇

>> 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再认识 对我国投资率、消费率、储蓄率特征的相关分析 收人分配差距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 初次分配视角下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居民消费率:困惑与出路 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经济学解读 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思考 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居民储蓄率与金融风险 中国居民储蓄率与利率市场化 居民消费率与城市化率动态关系实证研究 中国的高储蓄率还能维持多久? 中国高储蓄率辨伪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 2020年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率展望 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影响及对策 对广东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思考 中国居民消费率的结构因子研究 我国居民消费率的重新估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国家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12月30日公告)〔EB/OL〕.,2013.

〔5〕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资金流量表编制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6〕Attanasio O.P.,Consumption〔K〕//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1999.

〔7〕郭东杰,余冰心.计划生育、人口变迁与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6(8):29-36;Modigliani F, Brumberg R E.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1954.

〔8〕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J〕.经济研究,2008(7):118-129.

〔9〕Kraay, A. Household Savings in China〔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0,14(2): 545-570.

〔10〕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11):35-44;杭斌.习惯形成下的农户缓冲储备行为〔J〕.经济研究,2009(1):96-105.

〔11〕Levchenko A.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Volat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MF Staff Papers, 2005, 52(2):237-259.

〔12〕Leland H.E. Saving and Uncertainty: 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Saving〔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8, 82(3): 465-473.

〔13〕袁志刚,宋铮.消费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1999(6):2-9;周绍杰.中国城市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J〕.世界经济,2010(8):112-122.

〔14〕陈斌开,陆铭,钟宁桦.户籍制约下的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10(1):62-71.

〔15〕陈斌开,林毅夫.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12(1):3-23.

〔16〕谢洁玉,吴斌珍,李宏彬,郑思齐.中国城市房价与居民消费〔J〕.金融研究,2012(6):13-27.

〔17〕〔匈〕科纳.短缺经济学〔M〕.张晓光,李振宁,黄卫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

〔18〕徐文舸.中国的政府债务可持续吗?――基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维度〔J〕.投资研究,2016(6):105-119.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5篇

大数据对传媒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实,不仅传媒行业会受到大数据带来的影响,大数据也对传媒学术研究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就大数据对传媒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但总体而言,新闻传播学界对大数据的研究偏重于现象描述和情况介绍,对大数据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挑战和学术创新问题的研究却较少。基于此,本文以传媒经济研究为对象,考察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挑战,为大数据背景下传媒经济研究的发展提供行动路线图。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挑战

传媒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来自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有学者认为,大数据在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传统经济学形成了冲击,由此提出大数据经济学(Big Data Economics)概念,认为应该运用大数据思想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深化研究。在传媒经济学研究方面,大数据在研究范式、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都会对既有研究产生冲击,传媒经济学研究面临着理论创新的挑战。

1.研究范式

按照库恩的界定,范式是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共同认可的一整套前提假设,是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传媒经济学基本遵循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个体,在制定每一项决策时都会严格按照成本收益比进行考量和计算。但批评者指出,完全理性假设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在现实中,一方面,搜索信息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另一方面,人们缺乏分析和处理巨量信息的工具和方法。因此,人们只会搜索有限信息,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这就是有限理性假设。

有限理性假设比完全理性假设更加接近现实,但这两种假设有着共同的前提,即个体对信息的搜索和处理需要巨大的成本。因而,决定采用完全理性假设还是有限理性假设时,主要是比较获取信息的成本和从信息中得到的收益:当信息收益大于信息成本时,继续搜寻信息,逼近完全理性假设;当信息成本等于或大于信息收益时,停止信息搜索,按照有限理性假设采取决策。

在大数据环境下,理性假设的前提遇到了挑战,大数据技术极大地减少了受众搜索信息的成本,受众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并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信息的收益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这使得有限理性范式失去了解释力。同时,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使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新的组织形态和交易形式,如以分享、合作为主题的维基百科、开放源代码、网络共享等,这些新的组织形式无法用理性范式进行解释,如果从理性的角度计算成本收益关系,那么人们没有动力进行网络分享与合作。然而,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在今天的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常见。这些大数据时代的新现象很难用理性范式进行解释,我们需要用新的传媒经济学研究范式解释这些行为和现象。

2.研究理论

在研究理论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经济研究不仅需要经济学理论,也需要社会学理论、网络科学理论等其他学科理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个体脱离了所属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研究者忽视了社会关系、人际传播、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脱离个体所镶嵌的社会情境因素来考察个体,犯了“低度社会化”的错误。在传媒经济理论中,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都是黑箱,我们不知道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如何做出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哪些因素产生影响、如何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处在黑箱中。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研究者可以借助于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网络研究理论,把个体纳入到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情境中,考察个体镶嵌其中的社会关系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研究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揭开人们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的黑箱,从而发展出能够揭示传媒经济行为一般规律的理论。

3.研究工具和方法

传媒经济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内容分析、假设检验、实验研究等,尽管这些方法有其优点,但它们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传统方法都无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在大数据面前,这些传统方法基本是无能为力的。

以抽样调查方法来说,在大数据来临之前,受制于研究条件和数据可得性,研究者只能对有限的数据进行抽样,通过对有限样本的分析推断总体的状况。抽样分析的前提是所抽取的样本能够代表总体,但在研究中很难使样本能够完全代表总体,样本与总体总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抽样调查的价值也因此打折扣。在大数据时代,可以直接对总体数据进行分析,而无需通过抽样调查来估计总体状况。同样,内容分析法也是基于抽样分析,通过抽取样本对媒介内容进行研究。实验法也是对少数受试者施加试验刺激,通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实验刺激产生的效果。这些传统方法都是小数据时代处理信息所采用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大数据环境,大数据需要学者设计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4.研究对象

在微观经济学研究中,研究对象是个体的企业、家庭或个人,研究者通过对单个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消费等行为的分析,考察影响他们决策的各种因素。在传媒经济学研究中,媒体、受众也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这种研究有两方面缺陷,一是个体的消费行为始终处在黑箱中,我们不知道个体是如何做出消费行为决策的。二是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从对个体的研究中获知关于总体的状况,而总体状况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大数据可以在这两方面做出改进,首先,借助于大数据技术,研究者可以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媒介消费行为进行准确的追踪分析,掌握受众在每时每刻的媒介接触和消费行为。另外,大数据可以使研究者获知受众整体的媒介接触和消费情况,进而对受众的媒介接触和消费趋势做出预测。

5.研究主体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者也提出了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研究者需要对大数据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认识大数据对传媒经济研究带来的深远影响,学会从大数据的研究范式出发思考问题。另外,研究者也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学会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传媒经济学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跨学科的学术合作与学术交流也变得更加重要,任何单一学科的视角和方法都难以对大数据环境下的传媒经济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只有从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理论视角进行跨学科考察,才能对大数据环境下的传媒经济问题做出深入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的创新

大数据对传媒经济学研究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在大数据环境下,传媒经济研究至少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1.受众行为分析

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始终是传媒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小数据时代,很难准确全面地了解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无论是传统的入户调查,还是受众的自我报告,都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样本量太小,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推广性;二是受众在接受调查时经常会给出有偏向的答案,由于第三者效应的存在,受众总会有美化自身行为的可能性。这使得对受众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的研究变得非常困难。

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受众的媒介接触和媒介消费行为进行实时分析,比如受众在网络上点击了哪些页面、停留了多长时间、链接到哪些网站、购买了什么商品、发表了怎样的评论等信息都可以被后台服务器保留,通过分析受众的个人接触信息,可以准确把握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特点和模式,进而对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2.市场趋势预测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市场趋势做出准确预测,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它是把数学算法运用到海量数据上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一个著名的例子是Farecast票价预测工具,这个工具通过对近十万亿条机票价格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美国国内航班机票价格,其预测的精准程度达到75%,每位使用该系统的消费者每张机票可节约50美元。

3.广告及营销精准度研究

在小数据时代,广告投放呈现出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形态,广告的投资回报率很低,商品的营销手段也较为粗糙,难以对受众进行一对一的精准营销。大数据环境下,通过对每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和商品营销,提高广告和营销的精准度。

比如,亚马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收藏、购买、评论及其他用户的反馈等数据,预测每位消费者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将其推荐给消费者。亚马逊提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亚马逊只会推荐一本书,而这本书就是消费者将要购买的那本书。

4.盈利模式创新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媒体的盈利模式也需要做出调整。在读者量不断下滑、广告市场被新兴媒体分流的现实背景下,传统的二次售卖模式难以为继。传统媒体必须创新盈利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机会,整合数据资源,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自身的逆转。传媒盈利模式的创新也是传媒经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①俞立平:《大数据与大数据经济学》[J],《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7期,第177页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6篇

3.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中国潮"潮起潮落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分析张丽,ZHANGLi

4.广义虚拟经济的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基础探析王彦亮,林左鸣,WANGYan-liang,LINZuo-ming

5.海南旅游资源二元价值容介态分析朱沁夫,ZHUQin-fu

6.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杨洪,袁开国,黄静,YANGHong,YUANKai-guo,HUANGJing

7.论品牌是财富标志的泛化物——二元价值容介态视野下的品牌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8.品牌的虚拟价值及其影响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黄劲松,HUANGJin-song

9.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迪斯尼乐园的体验传播唐齐晻,TANGQi-fang

10.全国各地农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比较王亚南,方彧,WANGYa-nan,FANGYu

11.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费用项目指南(2010年度)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项办公室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经济学理论的重构陈元先,陈昂,CHENYuan-xian,CHENYang

3.广义虚拟经济生产方式初探吴秀生,WUXiu-sheng

4.二元价值容介态视阈下的古玩经济研究锺兴永,刘旖,ZHONGXing-yong,LIUYi

5.中国港口城市邮轮产业竞争力测度——兼论三亚邮轮产业发展亓元,单德朋,QIYuan,SHANDe-peng

6.海南产业结构选择与演变——基于广义虚拟经济思路的研究朱沁夫,ZHUQin-fu

7.旅游目的地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岳阳为例张华,ZHANGHua

8.我国电子商务上市企业成长性实证研究(2004-2008)唐红涛,刘海鸥,TANGHong-tao,LIUHai-ou

9.新书会新书会主持词任超

10.图书出版情况介绍孙涵

11.理论创新要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新书会上的致辞黄书元

12.广义虚拟经济:创新了经济学的理论空间李佐军

13.广义虚拟经济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刘曙光

14.广义虚拟经济学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仰海峰

15.经济学理论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跃升李克安

16.让人产生探寻更多事物冲动的好书郑晓齐

17.一部经济学思想里程碑式的著作邢丽

18.引领当代经济由物本向人本的热烈回归姚平

19.对财富本质的重新探索与思考田大瑜

20.经济新视角战略新思考政策新启示胡国栋

2.广义虚拟经济与微观层面的企业经营实践林左鸣,LINZuo-ming

3.价值重建与优势再造——广义虚拟经济深层思考孙楚明,SUNChu-ming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关系浅析郭勇,GUOYong

5.美国经济的信用卡效应分析——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分析资本流入美国的根源田大瑜,TIANDa-yu

6.三大C2C网站满意度的比较分析唐红涛,TANGHong-tao

7.可储存商品期货的价格稳定作用研究——期货—商品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何展鸿,HEZhan-hong

8.中国东西部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异同探析王亚南,方彧,WANGYa-nan,FANGYu

9.论区域文化的产业传承朱沁夫,ZHUQin-fu

10.消费视野中的文化与符号尹国平,YINGuo-ping

11.虚拟价值链下我国国内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吴忠才,WUZhong-cai

1.广义虚拟经济在宏观层面的产业实践林左鸣

2.文化产业逆势增长的深层原因: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解读胡象明

3.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创意经济的广虚向度吴秀生

4.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缺陷与突破口——基于国颁数据的实证分析王亚南

5.二元价值容介态与经济波动宋可为HtTp://

6.长株潭试验区旅游业发展研究杨洪,田银华,袁开国,黄静,邹家红

7.我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以银行业为例赵习剑

1.政治经济学是政抬和经济的二元容介态林左鸣,LINZuo-ming

2.《动物精神》与广义虚拟经济比较分析研究陈昂,CHENGAng

3.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城市商圈要素竞争力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4.全国各地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指数研究——2000-2007年国颁统计数据分析王亚南,WANGYa-nan

5.论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朱沁夫,ZHUQin-fu

6.新兴文化现象与广义虚拟经济分析王彦亮,林左鸣,WANGYan-liang,LINZuo-ming

7.控制方式、经理人创新行为及创新方式选择杨建君,石立江,董雯,YANGJian-jun,SHILi-jiang,DONGWen

1.广义虚拟经济视野下品牌的无形资本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尹元元,YinYuan-yuan

2.广义虚拟经济视野下的城市商圈品牌影响因素分析吴忠才,WUZhong-cai

3.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品牌价值的构成与评估魏华兴,WEIHua-xing

4.广义虚拟经济需要基于信息态的新视角、新理念林左鸣,LINZuo-ming

5.企业广义虚拟经济活动中的"形"与"神"吴秀生,WUXiu-sheng

6.论财富的时间原理尹国平,YINGuo-ping

7.传统经济理论的困局及解放——广义虚拟经济探析孙楚明,SUNChu-ming

8.全国各地文化生产消费综合效应透析王亚南,WANGYa-nan

1.从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的价值进化现象林左鸣,LINZuo-ming

2.社会资本理论——拓展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新思路贺飞,HEFei

3.金融危机的应对与经济理论的重构宋宁,SONGNing

4.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基于资本市场发展推动消费扩张的分析马保明,MABao-ming

5.广义虚拟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金诗玮,JINShi-wei

6.财富标志的虚拟化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孟峰,MENGFeng

7.全国各地文化民生效应分析王亚南,WANGYa-nan

8.基于虚拟经济的房地产泡沫研究徐丙臣,XUBing-chen

9.虚拟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治理——以"躲猫猫"事件成立调查委员会分析为例金剑苞,JINJian-bao

1.自然容介态之下的广义虚拟经济林左鸣,LINZuo-ming

2.论信心的财富效应及其对于管理的意义胡象明,HUXiang-ming

3.用广虚视界的信息论重构经济分析工具吴秀生,WUXiu-sheng

4.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发展综述陈昂,CHENGAng

5.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范式的初探宋宁,SONGNing

6.网络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转型研究——基于中国音乐产业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的变迁实证窦文章,吕修磊,宋强,DOUWen-zhang,LVXiu-lei,SONGQiang

7.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马振生,MAZhen-sheng

8.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农业发展的生态取向邢丽,XINGLi

9.浅谈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虚拟经营之道黄青青,HUANGQing-qing

1.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林左鸣,LINZuo-ming

2.广义虚拟经济的五个基本问题吴秀生,WUXiu-sheng

3."产消合一"的生活价值论解释尹国平,YINGuo-ping

4.虚数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启示宋可为,SONGKe-wei

5.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组织研究范式的演变——DIM范式对SCP范式的突破及其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贺飞,HEFei

6.广义虚拟经济之"元""极"探究崔总合,CUIZong-he

7.解读广义虚拟经济吴剑,WUJian

8.论金融产业链的脆弱性与稳定性——兼论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孙华平,SUNHua-ping

9.信用缺失与信心崩溃的代价——从虚拟经济学视角分析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田大瑜,TIANDa-yu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7篇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近日正式“出炉”。报告预测,从今年四季度到明年,我国GDP增速将在波动中减缓,预计今年GDP全年增速达到11.8%,2008年减慢到10.8%;同时,我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将逐季攀升,到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峰值7.68%,此后逐步下落,报告预计今年年均通胀率为4.72%,2008年则将达到7.34%。

经济增长“拐点”到来?

这份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联合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的报告认为,今年将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峰”之年,第四季度GDP增长为11.79%,而全年增速可达11.8%;从明年开始,我国GDP增速将逐渐放缓,四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1.59%、11.32%、11.01%和10.81%,全年均值比今年下降一个百分点,达到10.8%。

与此同时,报告认为我国的出口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将在明年逐季下降,今年预期出口增速为25.7%,明年降至20.9%;固定资产投资今年预期为26.9%,明年降至24.1%;同时,进口则将加速增长,由今年的20.3%大幅增加到明年的26.8%。

国家经济研究所主任范剑平在讨论会上表示,上述GDP、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测,同国家经济研究所的预测结果非常相似。而此前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曾表示,2007年将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周期中的一个“拐点”,GDP增速将在今年达到峰值,2008年以后逐渐减慢。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了不同意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消费对GDP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从去年至今,我国居民消费稳步上升,高、低收入阶层的居民收入保持着同步提高,消费增长会直接改善经济运行中产能过剩、效益不高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明年经济走势恐怕未必会低于今年,各方面经济指标也可能继续向好。”王小鲁表示。

大多数专家在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尽管我国GDP保持着高增速,但目前宏观经济仍未走向“过热”。“即使明年经济增长率超过今年,达到12%甚至13%,也不一定就意味着经济过热了。”王小鲁表示,经济过热不过热,关键要看经济内在结构是否协调,而不能简单地以GDP增速是百分之几下定论。

“温和通胀是好事”

清华大学的预测报告为明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描绘了一条先扬后抑的曲线,报告预计,我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四个季度的增长分别为7.09%、7.60%、7.68%、7.52%和6.54%,价格上涨要到2008年中期方可见顶。

对于消费价格的走势,不少专家的意见与该预测数据相左,范剑平表示,国家经济研究所在CPI方面的预测结果同该报告差别较大,经研所认为明年的CPI相比今年将有所回落。

王小鲁认为,我国明年的价格走势可能有所下降。“到目前为止,带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还是食品,食品涨价会很快带来供给增加,虽然反映在实际中要有一个过程,第四季度CPI可能仍会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明年食品价格很可能回落,CPI也会下降。”他表示,“考虑到居民收入增加对物价上升的温和推动作用,我认为明年可能是一个温和通胀的状况,但通胀率不会高过今年。”

面对前三个季度不断攀高的CPI数据,以及预测报告对于明年通胀率继续看高的预测,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不应当“谈通胀色变”。

他提出,虽然目前通货膨胀还在上升,但这个上升将是非常短暂的,可能上个季度已经到达顶点,即使小幅度温和通胀的局面继续下去,“也可能是一件好事”,袁钢明表示,适度的通胀率显示出,“我国经济总算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通缩压力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8篇

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集市、淘宝商城——天猫联手创造了交易额达191亿元的销售神话,但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昨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称,在她看来,这场火爆的网络狂欢背后存在三大隐忧。

首先,“双11”过后,商家将如何应对狂欢之后的销售低迷?据赵萍介绍,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所对国内黄金周假日经济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每次假日促销都会带来商家在此期间的销售增长,但却根本无法带动黄金周当月销售额的增长,因为节后消费往往一落千丈,高峰销售之后必然是低谷。尤其是,当网络低价常态化之后,消费者该买的都已经买好,电商企业又该拿什么去吸引消费者?

“一天销售额的大幅上涨并不值得欣喜,关键是要取得一年的销售增长。”赵萍说,这种极短时间的集中促销,肯定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天猫为例,其“双11”这一天就销售了100多亿元,一年近1/10的业务量集中在一天完成,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会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对企业来说,不可能为这样一个交易高峰,在日常工作中就配置足够资源。所以,促销活动中的客服、物流等众多资源都是临时整合而成,必然造成售前、售中以及售后服务的不到位,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

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在谈及“双十一”大促销时也说,这种集中高流量的促销活动极为考验企业的供应链、运营、系统、服务等综合能力。

其次,集中促销很有可能就会加重国内电商行业目前淘宝“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

易观国际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淘宝集市和天猫的交易量在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量的占比达76%。赵萍分析,尽管其他电商的崛起近年来一直在分食电商市场份额,但淘宝在电商行业“一家独大”已成现实,这样的市场格局应该受到一定关注,以免对整个市场保持良好的竞争秩序造成影响。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9篇

关键词: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最终消费率;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01-0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从最终需求的角度看,投资和出口是推动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投资的增长支撑起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轨迹基本一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也是从2000年开始加快,由10.3%持续上升到2003年的27.7%。之后政府针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偏快的局面,分别是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2005年上半年以及2006年4―9月,三次比较集中地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使得投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由于投资增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所以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一直都高于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

一、经济增长的内因与外因:“拉动”与“推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日益外向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被危机波及,但中国政府果断决策,4万亿的投资决策对稳定民心和实体经济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政府新增的投资和强有力的实施手段都是宏观经济外在的推动作用。若实施得当,则促使经济转危为安并良性循环;若实施不当,则很有可能会造成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预期。那么从中国宏观经济本质上对症下药,我们更加需要经济内在的拉动力量。从推动到拉动,实质上是变被动为主动。中国当前主要有投资与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实际上反映出经济中的双重失衡:一方面是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失调;另一方面是外部失衡,也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突出表现为贸易顺差过大,而其实质是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并进一步表现为储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调。因此综合来看,内外失衡的根本症结在于消费需求的相对不足。因此在中国具体的情况下,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进行消费结构的调整,如何从消费的角度入手,提高消费率进而提高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二、中国的消费与消费经济

中国的消费。从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来看,根据欧拉方程:消费增长率=[r(t)- ρ-θg] /θ。消费增长率是一个内生性的增长变量,消费者的理最终决定消费率水平。而在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ρ值是指效用的贴现率,反映的是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权衡问题,若该值较大则说明一国居民倾向于当前消费。从中国居民的消费理来看,ρ值较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中国增长缓慢的国民收入水平、提倡节俭的传统文化美德以及尚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因此,与国际相比,中国的最终消费率明显偏低。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9.1%,其中低收入国家为80.2%,中等收入国家为72.6%,高收入国家为80.3%。而中国的消费率一般不足60%,近年来随着投资的迅猛增长,曾一度低至不足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近30个百分点。从消费需求的组成来看,最终消费率偏低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率过低。此外,政府消费率也相对较低,近年来,中国政府消费率平均仅为14%左右,低于亚洲国家25%的平均水平。

三、影响中国消费增长的因素分析

1.收入因素。影响中国最终消费率的因素主要有国民收入及其划分的比例、人口数量及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状况、政府相关政策以及人们的消费心理等,其中最根本的制约因素还是国民收入。收入水平高,则消费领域广,享受性、发展性消费较多,从而消费结构层次较高;收入水平低,则消费领域窄,较多地集中于基本生活消费方面,从而消费结构层次也较低。而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是比较稳定和持久的部分,这部分收入在消费支出投向中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人们日常基本生活需要,非工资性收入即一时性收入(如,各种奖金、兼职收入等)在消费支出投向中则更倾向于用来满足非日常基本生活需要和发展性需要。不仅如此,近来来,宏观收入分配结构向非居民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倾斜的趋势较为明显,导致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趋向下降,这也制约了居民消费进一步快速增长。另外,持续走高的房价已成为阻碍消费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由于房价增幅过大,超出了部分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购买能力,从而抑制了其他消费需求的释放。年轻居民的消费欲望较强、消费观念超前,有潜力成为推动商业发展乃至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为了积累购房能力,不少城市家庭被迫进行储蓄,有时是两代人甚至几代人进行储蓄,这就使得住房消费以外的当期其他需求受到较大制约。

2.传统因素。勤俭节约的消费文化传统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居民的储蓄率水平一直都很高,尽管近年来由于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使得很多金融学者一直在提醒大家中国“负利率”时代的来临,但这依然不能改变中国高储蓄率的现实,可见崇尚节俭的传统文化影响之深。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居民的自发消费意愿不强。尽管国家采取了各种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但中国居民的储蓄率水平依然很高。而现在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愈加推动了储蓄率的提高。众所周知,中国目前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口的占比在逐年提高。中年人的收入水平较高且大部分自身并没有住房的压力,但代代相传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在这部分人群中根深蒂固,因此他们的自发消费意愿不强,更多的收入都是用来储蓄以满足下一代求学、购房等需求。

3.社会因素。社会保障具有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就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言,它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的重要手段,引导和控制社会及其成员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从而促使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良性循环,社会保障正是通过对消费需求增长和需求变化这一环节的调节,以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体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之中。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以“三条保障线”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也已取得较大进展,救灾救济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救助医疗制度等初步展开,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变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保障实践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只有部分城镇居民享受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而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并不能享受到这些待遇。社会保障体制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对需求者的有效保障,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过低制约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国的社会保障并不能给被保障者充分的帮助,特别是在农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让农民感到并没有真正的实惠。另外,社会保障制度监管不力,很多社会保障资金并不能真正到位发放到居民手中。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大了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储蓄倾向上升,消费倾向下降。

四、结语

总体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发展平稳而迅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依然显著,外贸经济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稍有波动,但中国贸易顺差的局面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然而从长期发展规划来看,通过提高消费率从而改变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才是宏观经济增长的本质性推动因素和长远发展的保障,促进消费需求,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薄伟康.当前形势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4,(39):10.

[2]芮桂杰.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4,(33):2-50.

[3]国务院宏观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4,(15): 6-7.

[4]常兴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经济研究参考,2004,(30):26-37.

[5]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4年宏观经济增长趋势急需着力处理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4,(31):10.

[6]陈端计.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反思与展望[J].市场经济研究,2004,(2):35-37.

[7]方文.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的原因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市场经济研究,2004,(2):38-41.

[8]郭克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讨论述评[J].财贸经济,2004,(3):88-99.

消费经济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预防性储蓄;城镇分组数据;居民储蓄;消费

一、 基于城镇分组数据的预防性储蓄分析

消费疲软、居民储蓄持续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表现,国民经济中反映消费水平的居民消费率从1992年的47.16%下降到2009年的35.57%,而与不断降低的居民消费率相对应的是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1992—200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1759.4亿元增长到260771.7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1.2倍之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愈加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手段。

二、我国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分组描述

居民储蓄是指一定时期内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基于该原则,本文将储蓄率定义为居民储蓄占当期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根据1996年至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表的数据,城市居民家庭被分为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以及最高收入户七组,家庭比例为10:10:20:20:20:10:10,利用不同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计算1995-2009年不同收入组家庭人均储蓄率,结果如表1所示。

利用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表中不同分组的被调查家庭总数、户均人口以及人均储蓄数据,根据殷兴山等(2007)的方法对居民总储蓄率进行分解,计算不同收入组对居民总储蓄的贡献。

四、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利用城镇居民家庭收支的分组数据研究预防性储蓄行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每个收入分组的预防性储蓄发现,研究期内,预防性储蓄在储蓄增量中的比重平均仅为24.54%,而考虑预防性储蓄与储蓄存量的关系,预防性储蓄对于居民储蓄增长的解释力度会更加低下,虽然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可以降低预防性储蓄的总量,但是作用有限,预防性储蓄对于解释我国储蓄持续增长和消费疲软的现象十分乏力。

参考文献:

1.刘金全,邵新炜,崔畅.“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实证检验[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

2.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年(11).

3.裴春霞,孙世重.流动性约束条件下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分析[J].金融研究,2004(10).

4.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经济研究,2006(3).

5.施建淮,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9-2003[J].经济研究,2004(10).

6.陶长琪,齐亚伟.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比较研究——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的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7(5).

7.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1999(6).

8.殷兴山,孙景德,张超群.制度变迁、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与居民储蓄率——基于宁波案例的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07(9).

9.周建.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1978~2003年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8).

上一篇:科技发展技术范文 下一篇:理化诱控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