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5 03:55:30

问题报告

问题报告范文第1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聚焦提炼问题报告

按照市委、教育工委以及我院《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统一部署和第二阶段阶段性安排,我院依照“三对照”活动精神要求,在第一阶段面向全体师生开展“意见建议征集月”和第二阶段所开展的“谏言献策征询”活动的基础上,认真汇总梳理,科学聚焦提炼问题,现将聚焦提炼问题总结报告如下:

一、改革办学体制、理顺办学定位是学院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院自2004年院校合并以来,学院党委班子所制定的发展方略与发展思路经实践检验基本是正确可行的,特别是近年来办学环境改善、招生就业规模拓展等成就有目共睹。然而,通过学习实践我们清醒地看到,思想不够解放,前瞻意识不够明显,竞争后劲不足等劣势明显存在,尤其是我院合并后一直沿用“张家口教育学院”这块成人教育的校牌,严重制约着学院“上档升本”“改制更名”等战略目标和任务。学院领导班子准备加快行动步伐,拿出一股作气的劲头,力争在学院的改制问题上有新突破。

二、人性化的管理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值得推崇的重要手段

由于学院教学硬件设施、设备的薄弱以及办学观念不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学以致用得不到良好的落实,理论与实践脱节。长此以往,我们培养的学生势必会因综合素质不高而降低其就业竞争力;究其原因,不外乎缘自我们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不够人性化。此外,由于我们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不遵守校纪校规,打架斗殴、迟到早退、旷课、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密切、宿舍财物被盗等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一是我院部分中专学生基础性素质本身较低,天生不足;二是我们的辅导员虽正在向专职化靠拢,但层次不高,经验匮乏,责任心不强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形成一整套学生管理制度及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等工作刻不容缓,学生管理应分为两个层次,即学院整体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两个方面。

三、科研工作上不去是作为一所大中专院校最大的缺憾

一所高校,既离不开教学,更离不开科研。教学和科研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并驾齐驱。长期以来,我院的科研工作虽强调很多,但成效不明显,许多科研项目仅仅停留在或为评定职称创造条件而已;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整体科研队伍素质不高,二是科研经费严重匮乏,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的申请和承担能力极其有限。有鉴于此,学院应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应有重点、有层次地在制度上加以深入研究,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方案,从而开创学院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四、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院的灵魂所在

教师的素质关乎学校发展前途。我院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技术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学院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院必须长期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提高专业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学位层次、职称层次,以及加大“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和培养投入;二是学院整体“人才强校”的理念不强,教师缺乏外出学习和考察的机会;三是缺乏对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奖励机制,致使一些教职工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学院应适当提高教师的福利。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制度上加以改革,改革不搞“一刀切”,做到实事求是,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五、合理的专业设置是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准星

针对一些市场就业率不高的专业,我们应采取停止或减少招生规模的方法,有较好就业前景、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我们要加强学院在该专业上的投入,包括教师培训资金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改善。

我院招生途径较单一,需拓宽招生途径,全国一些高校兴起的订单式培养招生,我们可资借鉴。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利于促进学院未来的发展。( )

六、特色校园文化是学院靓丽的名片

自从2004年院校合并以来,我院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努力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院的办学条件,受到了广大师生以及社会的广泛好评。然而,我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与知名院校相比之下便显得相对滞后。目前,我们缺乏一条围绕“张家口教育学院”进行文化建设的主线,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突出学院的文化理念、办学理念。

七、学科建设是名校战略之基  八、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是作为大中专院校的职责

作为地方高校对地方的贡献,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地方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二是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和研究出一些有利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项目,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目前,就张家口地区来说,我校的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相对薄弱,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一些竞争小的岗位,学院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使其“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学院要与时俱进,紧跟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步伐,适应市委、市政府的改革发展趋势,积极作出回应。

九、师德与学风是带动学院奋飞的双翼  

 

  《聚焦提炼问题报告》出自:

问题报告范文第2篇

一、龙虎塘街道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我们街道紧紧抓住城市化推进的契机,结合征地拆迁居民安置情况,充分考虑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七个村委和老镇区整合成了二个社区。两年来,街道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社区建设升级,使和谐社区建设展现出了良好的态势。

1、加大投入解决社区硬件设施。近年来,街道财政先后投入900余万元,全面解决社区服务场所的硬件设施问题。目前,两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面积都在1200平米以上,其中社区集中办公大厅都在150平米左右。同时,按照社区必须具备“五室三站二栏一场所”的要求,两个社区已全部布置到位。此外,各社区还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室、书画室等,为社区居民提供茶语饭后休闲活动场所。

2、组织社区开展三个文明建设。去年以来,各社区分别组建了中老年健身队、夕阳红文艺队、周末大家唱、腰鼓队、书画协会等若干支群众性文体队伍。社区秧歌队、合唱团遍地开花;社区广场文化、公园文化、街头文化蓬勃发展。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明程度日益提升,一个和睦相处、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氛围基本形成。

3、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作用。目前,社区普遍建立了以助困、助学、助老、助就业等为活动网络的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伍16支,长期活动在社区开展各种扶贫帮困活动。今年来,社区党组织积极引导社区党员“带头再就业、带领再就业”,结对帮扶困难家庭77户、帮助特困生56名、帮教失足青年23名。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

二、当前和谐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城市社区建设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体制变革和农村集镇社区的大量出现,也给和谐社区建设带来许多值得研究、探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区负担过重导致职能错位。一是社区各种“协助”工作难以推辞。政府不少部门以“重心下移、工作进社区”为由,过度把部门工作摊派到社区。据粗略统计,社区仅有5—7名工作人员,承担了15大类近百项的工作,政府职能部门各条线上的工作,社区几乎都要涉及参与。二是拆迁等工作任务繁重。特别在城郊结合和农村集镇社区中表现尤其明显,社区干部在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拆迁任务。拆迁期间,社区干部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完成拆迁任务上。三是各类会议、台账、评比等名目繁多。社区通常被视为政府部门的行政末端,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能布置社区任务,要求社区参设立各种台帐,对社区工作组织繁琐的检查评比。为达到考核要求,搞一次活动要在多处存档资料,有了电子台帐,还得做纸质台帐。四是要负责无物管小区的管理。在我区目前最突出的是安置小区,这些小区大多配套设施不全,管理难度大,公共设施维修、绿化、卫生等管理事务都得由社区承担。

2、社区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一是社区建设的经费落实不完全到位,财政拨付不足以适应社区工作的实际需要。社区共建资源不足,驻区单位支持社区建设的作用有限。二是部分社区办公、活动用房落实不完全到位。特别是部分开发新建小区,按规定享受了相关优惠政策后,交付时却没有按规定确保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到位。有的经多次协商后交付的不是结构较差、面积较小的,就是楼层较高或地处偏角的,不利于面向居民办事的房屋。三是“费随事转”不完全到位。有些部门给予社区的经费补贴,远远低于工作所需。更多的部门是“工作进社区”变为工作交社区,只给社区交任务,到社区查台帐、看现场,什么经费都不给。

3、社区社会管理任务非常繁重。一是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如禁毒、社区矫正等,将会成为社区的新任务。二是政府在行使卫生、教育、就业、治安、社会保障等方面职能越来越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和配合。三是随着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逐步向社会转移,越来越多的原来由企业管理的离退休人员陆续移交给社区管理。四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将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有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流动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老居民与农转居人员之间的交流融合和相互适应将更突出。

三、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1、坚持以强化核心为目标,切实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社区党建工作领导体制。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和谐社区,关键在于社区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是否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一要健全社区党组织网络体系。紧密结合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和社区党员的变化情况,从有利于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推进社区建设出发,创新社区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楼幢或院落及时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逐步形成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的党组织网络体系,使党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同时,通过建立“街区支部”、“园区支部”、“商务楼宇支部”、“商贸市场支部”,指导和帮助社区内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及时组建党组织,不断扩大党在城市社区的覆盖面。二要理顺社区各类组织的管理体制。要在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群众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进一步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社区组织体系。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在社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证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履行职责,指导和帮助社区群众组织、服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要加强对楼院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领导,加强对驻社区派出机构党组织的双重领导,加强对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工作的指导。三要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共建机制。目前,我区已建立了由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协调议事机构运转不畅、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发挥好街道、社区党组织在辖区内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明确协调议事机构的议事规则、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明确驻区单位党组织在参与社区党建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倾力打造“活力社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当是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社区。因此,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一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活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发展。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序统一起来,在保持社区发展生机与活动的前提下,竭力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建设和谐社区,社区基层组织一定要贴近群众、关心群众,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实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二要扑下身子,主动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把社区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三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创造的主体,也是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社区应倾力帮助待业人员、下岗职工、进城民工和离退休人员解决困难与问题,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区居民,让居民充分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获得更多、更优良的精神食粮,享有更多的民利,拥有更佳的居住环境,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问题报告范文第3篇

什么样的人是穷人?穷人,是指那些每日靠不足1美元维生,稍一发力肚子就会愤怒地发出“轰鸣”声的人,属于一时半晌固然还不至于饿死,但靠自身力量已经难以解决温饱的社会最底层群体――所谓连上帝也避影敛迹的人。1美元/天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是世界银行以1985年的美元为基准,考虑各国货币购买力水平的不同制定出的标准。根据1美元/天的标准,1981年世界上大约有19亿穷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4%。

现实中,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提供的福利保障的不同,在全球范围内准确界定世界级贫困户,无疑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困难的工作。2006年以来,世界银行的专家们使用超过千种食品、住房和交通价格等方面的调查参数,对116个发展中国家的120多万住户进行了访贫问苦,然后参照2005年世界购买力平价度量指标,最终确定了以1.25美元/天为最新国际贫困线标准,这也是2005年全球最贫困的近20个国家的贫困线平均值。此项研究成果于2007年12月17日正式于世界银行《国际比较计划》报告中。这份被称之为“穷人之声”的报告称,截至2005年,按照1.25美元/天的最新国际贫困线标准,世界上有14亿穷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25%。

尽管在过去25年中,穷人也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贫困人口的分布范围并没有收窄的趋势。由于人口基数和经济原因,亚洲仍然集中了全球最多的穷人。在穷人方阵中,作为第一集团军的印度,低于1.25美元/天生活费的穷人为4.55亿,接近其国内人口总数的42,占全球穷人总数的1/3。在南亚地区,由于印度因素和穷人标准的提高,2005年有近6亿穷人在此扎堆。顺便提及的是,印度2008年的贫困线标准是:农村人均年收入4420卢比(约合650元人民币),城镇人均年收入6700卢比(约合985元人民币)。按照印度自己的穷人标准,印度目前大约有2.7亿穷人。不过,按照美元计算的国际败买力平价人均GDP,印度卢比被低估了3.96倍。

1980年,世界上90%的贫困人口居住在占全世界人口60%的亚洲。当时,东亚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贫困地区,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大多数人是穷人。不过,1981-2005年间,穷人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从近80%下降到18%,国际标准的穷人数量大约为3.3亿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经济上尤其是“三农”政策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日前,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保罗・沃尔夫威茨曾赞叹,过去2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成就的67%应归功于中国。

2015年生活在非洲的穷人将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3

目前世界上穷人占比最高、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48个国家,这一地区囊括了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该地区在1980年高达半数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农。时至今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穷人的日平均消费仅有70美分。1981-2005年间,该地区以1.25/天美元贫困线衡量的贫困率并未显示出持续下降趋势,目前仍然有41%的穷人。同时,南部非洲地区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几近翻番,从1981年的2亿增加到2005年的3.8亿。国际扶贫组织专家认为,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到2015年生活在非洲的穷人将占世界贫困人口的1/3。

目前全世界约有10亿人生活在脆弱国家,其中的3.4亿人被国际扶贫组织划归为比贫农还低一个档次的“雇农”族,等待国际人道救援组织驰援。脆弱国家包括海地、索马里、阿富汗等近30个国家,其中的3/4正在饱受武装冲突的蹂躏。脆弱国家的平均贫困率为54%,而低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2%。在南美的海地,人口虽然只有800多万,赤贫人口却占了80%以上。他们日复一日地为每天能够饱餐一顿而奔波挣扎。为了填饱咕噜作响的肚子,一些穷人竟然饥不择食地取土充饥。虽然国际组织对海地最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免费午餐,但对海地儿童而言,学校免费午餐可能是一天中仅有的一顿饭。国际组织倡导并资助的“人人有权利享受教育”项目,在海地则被演绎成一个“为填饱肚子而接受教育”的故事。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大约生活着近2亿穷人,其中8000万人为世界级绝对贫困人口。

穷人的中国标准

毋庸置疑,中国是迄今为止全球成功摆脱贫困最具典型意义的国家。世界银行的《中国和非洲扶贫状况:1981-2004》显示,按照1993年国际价格计算,1991年中国大陆地区2/3的人属于穷人。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这一比例仅为40%左右。到2004年,中国生活在1美元/天贫困线下的人口不到1/10,而南部非洲地区的这一比例仍为40%。1981年,中国与南部非洲贫困人口之比约为4∶1,但到2004年,中国低于1美元/天的人口数量减少了5亿,而同期南部非洲的穷人数量反增了1.3亿。不过,难以乐观的是,世界银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按照1.25美元/天标准衡量,中国目前至少仍然有2亿人属于世界级穷人。在稍早前的2006年底,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大约有1.35亿人低于1美元/天的贫困线标准。

中国曾于1986年初依据当时农村的温饱线制定了大陆地区的首个贫困线标准,确定1985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认定标准为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人民币,低收入贫困人口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1-399元之间。此后我国逐年对贫困标准进行调整。中国新近公布的2007年贫困线认定标准是: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785元(约合30美分/天),低收入贫困人口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86-1067元之间(约合30美分-42美分/天)。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按穷人的中国标准,至2008年初,中国农村有绝对贫困人口1497万,低收入人口2841万。此外,中国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还有2200多万城市居民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计。最近,中国相关部门已经作出安排,从2009年起取消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区别对待的政策,将绝对贫困线标准统一从人均年收入785元提高至1067元。伴随贫困线的调整,中国的扶贫对象、重点和政策料会发生重大改变。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世界银行政策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贫困的比较》一书的作者马丁・瑞沃林认为,“根据发达国家甚至是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衡量,1981-2005年间已经摆脱了1.25美元/天国际贫困线的大多数人仍然是贫穷的。”没错,如果按照目前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国家贫困线标准2美元/天,2005年全球至少有26亿人属于穷人,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0%。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称,目前世界有超过8亿人每天饿着肚子上床睡觉。

本世纪初,由18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或代表签署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庄严地提出:在2015年前首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以1990年水平为基准)靠每天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减半;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并保证“不遗余力地帮助男女老少同胞摆脱啼饥号寒和毫无尊严的极端贫穷状况”。联合国最近发表的《2008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指出,依目前的进展速度,到2015年仍将有大约10亿人生活在穷困状态中。国际社会除非紧急采取额外的、加强的或修正的行动,否则,很多反贫困目标有可能无法实现。

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够逾越丛林法则。当又一批新的暴发户拨拉着古老的算珠暗自窃喜时,海地穷人却在以土充饥。“活着,就有希望”,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口号,包含着太多的无奈和真实。当富人们感叹每天郁闷得死去活来一塌糊涂时,穷人们却连喊“累”的资格都已经丧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其《穷人经济学》一书中称,在一个社会中,穷人太穷、富人大富,迟早要出问题。话,尽管可以这样说,甚至还可以使用冠冕堂皇的语言说得更危言耸听些,然而,现在的分配不均已经不是问题,而是一条铁律。令人痛感无奈的是,我们今天能做的,已经不是如何试图去改变这种现象,而是学会如何去适应它。

问题报告范文第4篇

(一)解放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对教会、庙观的房产曾经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政策。一九五一年三月五日中共中央关于积极推进宗教革新运动的指示曾明确提出“切实帮助教会的各个单位实行自养”,“替他们想些办法(由公家占用的房子给以房租,帮他卖掉一些产业以取得资金,甚至部分减轻其某项捐税等)”。原内务部《关于寺庙房产处理的意见》也明文规定“现有僧道管理使用的寺庙房产,不论其自住、出租或作生产福利事业之用,经当地政府审查,仍准其维持原状、并负保管与修缮责任”。为了帮助各宗教团体实现自养并维持宗教职业者的生活,人民政府除允许教会、庙观出租房屋外,还免收教堂、庙观等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职业者自住房屋的房地产税。后来,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形势下,许多城市宗教团体出租的房屋逐渐由当地房地产管理局实行包租(或经租),按月付给宗教团体一定的包租和定租费,以维持宗教职业者的生活和一些教堂、庙观的维修。采取上述政策,对于贯彻中央“有步聚地实现教会摆脱帝国主义影响和经济关系,把教会变为中国人自治、自传、自养的宗教事业”的指示,对于扩大宗教界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巩固三自爱国运动的成果、抵制外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渗透、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二)对宗教团体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应服从党对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作为特殊问题处理。

(三)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为了落实自由政策,落实对宗教界人士的统战政策,坚持天主教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方针,有利于同外国宗教势力的渗透作斗争,对宗教团体房产等问题应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l、将宗教团体房屋的产权全部退给宗教团体,无法退的应折价付款。其出租部分是继续采取以前由地方房管部门包(经、定)租的形式,或由宗教团体收回自己经营,可因地制宜,由各地有关部门协商决定。包(定)租费仍按以前的标准付给,如因房租费降低,房管部门如数支付有困难时,可由当地有关部门协商妥善解决办法或适当增加宗教事务费予以解决。

2、以来停付的包(定)租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结算,所收房租,除去维修费、房产税和管理费外,多退少不补。

3、期间被占用的教堂、寺庙、道观及其附属房屋,属于对内以外工作需要继续开放者,应退还各教使用,如宗教团体不需收回自用者,由占用单位或个人自占用之日起付给租金,房屋被改建或拆建者,应折价付款。

问题报告范文第5篇

一、矿区情况介绍

我矿煤尘治理的基本情况及经验做法我矿现有2个综采工作面,6各掘进面,开采煤层为3下煤层,自1997年我矿共进行了6次鉴定,煤尘爆炸指数最高为3上41.54%、3下44.35%、二水平16层煤44.56%,我矿的煤尘均具有强爆炸危险性,采掘工作面粉尘浓度高达1000mg/m3,粉尘危害严重。为全面抓好综合防尘治理工作,我矿始终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以建立制度为基础,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以严格落实为根本,全面推动矿井综合防尘管理再上新台阶,确保各项工作走在了同类矿井的前列。

二、防粉尘采取的工作措施如下:

(一)、完善“四项制度”。一是完善了矿井综合防尘管理职责。持续全方位推进精细化管理,根据综合防尘工作需要和工作职责,把井下所有地点按照生产和辅助单位管辖范围,对综合防尘工作分片包干,挂牌管理,及时修订,并对各片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检查验收作了明确规定,使综合防尘工作职责明确、任务明确、标准明确,杜绝了推诿扯皮现象,做到了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问,事事有标准。二是完善了综合防尘管理网络。构建了矿月度排查、区队周排查、班组班中排查和岗位工种岗前排查的“五级防控”网络,并严细信息收集、、认领、落实、验收、考核、通报等“七个步骤”的管理,以职能部门严督导、责任单位严落实、责任追究严奖惩实现了综合防尘的可控、受控。并推行了专业部室管理人员、矿副总及以上领导定置定向综合防尘责任包保,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了监督检查流程。采取定期监察、突击监察、专项监察等九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织密检查网络,堵塞管理漏洞。并进一步细化规范了11种类型的安全质量隐患监督检查流程,将综合防尘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逐一明确了督察形式、重要督察地点及闭合流程,提高了综合防尘监察效能。四是完善了考核兑现机制。全面开展文明清洁型采掘工作面创建活动,对井下各采煤掘进区队划分了竞赛区域,细化了清洁型采掘工作面检查验收标准,建立完善综合防尘管理台帐和记录,通防工区负责每旬一次检查验收,每月进行一次总结评比,并将检查评比情况进行全矿通报,对考核得分最高的采掘区队,奖励1万元,得分末位的区队对等罚款。同时矿专门设立2万元基金,用于对取得优胜矿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员进行嘉奖,奖罚力度之大,重视程度之高,在近年来是少有的,充分证明了矿党政对我矿综合防尘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彻底根治煤尘的决心和信心。

(二)、抓住“三个源头”。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们深有体会:粉尘防治必须先从其产生的源头抓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再大的努力也是徒劳。为此,我们结合矿井特点,重点抓了三个源头:一是抓入井风流净化源头。我们在矸石山翻罐笼建立了矿车自动冲洗系统,所有矿车入井前必须冲洗干净,且所有装沙、水泥、石子的矿车下井前必须加盖防尘罩,杜绝矿车在运输途中产尘扬尘。在副井口、洗煤厂至矿西大门沿途及主要产尘点安装了自动卷绕冲尘器和旋转式自动喷雾降尘装置,定期对路面、产尘点冲刷除尘。二是抓采煤生产源头。在采煤工作面实施了煤层长壁注水短壁煤体注水,使落煤、司机操作、移架、多工序和回风巷五个工序的煤尘浓度平均降低了26%,较好的解决了综采工作面煤尘治理难题,并为矿井综采工作面粉尘控制提供了一条可靠有效的经验和途径。同时,我们安装了移架自动喷雾、随机自动喷雾、采煤机二次负压降尘装置等,并安装了粉尘浓度传感器和智能降尘系统,实现了粉尘浓度实时监测和自动喷雾降尘。

(三)、在运输巷、主回风巷等地点设计安装了全封闭挡尘帘,将煤尘集中后进行消除,减少了粉尘污染和人工降尘范围、周期。三是抓掘进生产源头。巷掘进工作面实施了短壁快速注水,通过注水前后粉尘浓度的对比,打眼、扒装等工序的粉尘浓度均降低了30%以上,特别是放炮工序粉尘浓度降低了42.32%。炮掘工作面安装了放炮远程喷雾、扒装机自动喷雾,综掘工作面安装了湿式振弦除尘风机、湿式振弦除尘风机,并坚持正常使用。另外,在井下大巷、采区进回风巷、主要运输上山等地点安装了红外线自动喷雾、微震动喷雾、隔爆水槽自动加水装置,统一了管路的安装标准等。通过以上措施,降低了矿井井下粉尘,消除了煤尘爆炸隐患,改善了职工作业环境,确保了职工的身心健康。三是加大“三新投入”。即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投入,积极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综合防尘技术和高压喷雾除尘技术,重点对雾化效果好、安装方便、维护简单的风水联动喷雾、组合喷雾进行广泛使用,大力提高了综合防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近两年,自主设计和推广应用的推拉式全封闭捕尘帘、转载点全封闭喷雾帘、皮带运输巷微震自动净化喷雾帘等100余项创新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综合防尘和通防质量标准化的提升,为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我矿综合防尘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调研的方式,共计座谈党员群众32人次,发放调查问卷34份,通过整理,提出制约我矿综合防尘管理的问题有如下几条:1、各别基层单位对矿井综合防尘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在防尘设施新技术的使用上图省事怕麻烦,使很多防尘设施在现场使用效果不太理想。2、我矿井下防尘管路长达56610米,管路老化严重,特别是南、北翼皮带机道、采区回风巷等地点的管路锈蚀尤为突出。3、冲刷煤尘难道大,特别是冬春季节,巷道特别干燥,现有冲刷周期满足不了防尘要求。4、我矿开采的煤层孔隙率低(只有4%左右,在所有孔隙中,微孔和过渡孔占84%左右),煤质坚硬(f=2.5~3)、煤体原始含水率低(约为1%)、煤体润湿性差等原因,只是常规防尘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5、工作面短孔注水在检修班进行,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打眼、封孔、注水等工作,煤体润湿时间短,注水工序和注水参数有待优化。

6、采掘工作面喷雾内喷雾喷嘴极易被水锈蚀和堵塞,大多不能长期正常使用;外喷雾喷雾压力过低,水量不足和喷雾方式不当等原因,捕尘效果不佳。

三、解决问题的工作措施

1、加大防尘宣传。强化防尘理念渗透,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矿井综合防尘的重要性,使全矿每一个员工都牢固树立起“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煤尘堆

积就是事故”、“要安全更要健康”等综合防尘安全理念,自觉爱护使用防尘设施,保证使用效果。

2、发挥监管作用。矿各监管部门要与通防专业积极配合,全面加大对现场综合防尘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对防尘设施使用不正常使用防尘设施的单位和个人发现一处,处理一处,以刚性约束提高全矿对综合防尘的重视程度。要实行问题整改落实双向考核制度,凡检查问题未按规定要求整改合格的,连带对复查人员进行经济处罚和责任追究,进一步提高综合防尘的工作质量。

3、加强源头治理。重点加强综掘工作面煤尘治理,继续实施好综掘工作面短壁注水,安装并使用好综掘机除尘装置,定期冲刷巷道煤尘。同时研究、探索综掘工作面新的煤尘治理方法、措施,彻底根治综掘工作面煤尘。

4、加大课题攻关。继续与__学院联合完善厚煤、硬煤综合防尘技术研究。通过对现场粉尘测试、成分分析,寻找粉尘尘源及变化规律,粉尘技术措施对比分析,制定新的高效降尘措施,有效解决现有设施的防尘漏洞和不足。要加大对粉尘超限报警装置研制,进一步提高综合防尘的科技水平。

问题报告范文第6篇

张蕴岭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6月版

该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组织的年度国际热点、焦点问题论坛发言为基础,由作者重新撰写而成。这些热点有的是全球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也有的虽是国别性的,但都具有超国家影响。无论这些热点问题与我国有无直接关联,但都与直接或间接利益息息相关。该书所选择的12个国际热点问题对广大读者深度了解世界重大问题也会大有帮助。

《从报表看企业——数字背后的秘密》

张新民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该书从管理者视角出发,以开创性的“八看”分析框架为路径,从战略、经营资产管理与竞争力、效益和质量、价值、成本决定机制、财务状况质量、风险与前景等方面入手,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透视。该书作者以深厚的专业功底,提炼出富有代表性的案例,引领读者突破艰深术语阻碍,穿越重重数字迷雾,解读财务报表中最有含金量的信息。

《中国需要工业精神》

汪中求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年7月版

汪中求在这部作品中阐释了一个民族的工业化所应该有的担当,一个国家的企业家群体应该具有的信仰。该书针对我国现今不“重”工的本质,对工业中业已存在的诸多管理现象做了剖解,包括对合作的理念、契约精神、效率观念、质量底线和科学观等的迟钝和漠视,对环境和城市化理解的肤浅等,继而发出中国需要工业精神的呼喊。中国必须更认真、更深入地思考关于企业竞争力、行业前景等问题。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赵希斌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版

该书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解释了如何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优化师生和亲子关系等问题,探讨了使教育和学习更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

(美)罗伯特·达恩顿著 郑国强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版

问题报告范文第7篇

一、在工作中出现在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活动开展不经常。当前领导干部大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利用社区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投入精力比较少。甚至有的社区领导片面认为:上面没有具体的要求,社区文化活动搞不搞无所谓,即使上级有要求了,也只是凑几个文艺节目应付了事;有的社区领导缺乏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乱抓文化活动的现象普遍存在,认为社区文化活动就是找几个会吹、拉、弹、唱的人登台表演一下,把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当成一种负担来看待。

(二)文化人才匮乏,技能培训不经常。据了解,现在社区文化工作者大多是“半路出家”,90%以上不是专门的文化科班出身,对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满足于传统文化活动的比较多,针对新形势下居民对物质文化的实际需求,创新开展文化活动的人才十分匮乏。有的街道依赖思想严重,认为上级相关部门会安排培训,街道办班培训怕麻烦,致使社区文化工作者、文化骨干技能培训不能经常化,社区文化工作者、文化骨干素质提高不快,创新开展文化活动能力水平比较低。

(三)缺少活动资金,制约文化活动开展。由于社区的一切财政开支全靠政府财政拨款,有的拆迁安置社区辖区内没有企业,也就不存在有外来收入,加之社区经费本身就匮乏,专门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经费更是少而又少。拆迁安置社区大多成立晚,基础弱,家底薄,没有专项经费,这也是制约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瓶颈”,是拆迁安置社区文化活动质量不高、不经常的症结所在。

(四)居民素质偏低,文化团队组建困难拆迁安置社区的居民前身大多是农民,成为新市民后,虽然环境变了,生活节奏快了,对生活质量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但因自身能力素质偏低,自卑感强,观念和思维模式还没有真正与城里的居民同步,再加上新市民来自不同的村落,受以往散居文化影响,对参与集体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有的即便有文艺特长也不愿主动献计献策,使文化骨干选拔、文化团队组建十分困难。

二、解决措施

(一)深抓宣传教育,把转变观念放在首位。针对拆迁安置社区里的新市民、新环境,要在社区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及时引导新市民自觉追求先进的文化需求和高品味的文化生活。一是通过会议,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居民对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端正对开展文化活动的看法,变被动开展为主动开展,变个人参与为人人参与。二是通过文化骨干,营造典型引路,对已发展起来的社区文化骨干,要高度重视,重点培养,在抓好他们培训帮带的同时,积极为他们搭建发挥特长的舞台。三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引导居民转变观念。新的拆迁安置社区,各项基础十分薄弱,文化活动在短期内很难形成气候。从基础厚实的城市社区请来文化团队,为新市民“示范表演”,现身说法,多管齐下,引导新市民改掉畏难情绪,要像城市老居民那样活出兴趣、活出自信、活出自豪感、活出新形象来。

(二)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优势互补。整合文化资源就是针对拆迁安置社区特殊的群体、特殊的地理环境,把社区内部和周边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才、场所适时利用起来,化零为整、化分为合,形成抓文化建设“一盘棋”。一是多结共建对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二是积极筹措资金,联合打造文化“餐饮”。针对拆迁安置社区资金少这个“短板”,在社区举办文化活动时,主动向驻地有经济实力的共建单位寻求资金和物质上援助与支持,妥善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既让共建单位饱享文化大餐带来的快乐,又使自身的活动得到有效开展。三是搭建文化平台,合理使用文化人才。拆迁安置社区居民多、成分杂、集中难,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职能部门,更要努力搭建平台,发挥和调动每个文化骨干的能动性。可利用节假日、重大纪念日开展专项主题文化活动,多方面搭建平台,让文艺骨干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问题报告范文第8篇

(一)农村饮用水工程

镇灾后重建农村人饮工程共有三个,分别为地下水源,水厂为山涧水源。目前三个水厂均已完工,其中中新水厂已正常运行。

水厂选址在村18组原板房占地,因土地纠纷等遗留问题,当地群众多次阻扰工程施工,造成工期延后,目前已完工验收,管网工程按施工要求也已经基本完工。施工方对完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完善,预计10月份能试运行。

水厂于5月26日完成竣工验收,管网工程基本完工。目前没有试运行主要原因是:1、实施管网入户过程发现原管网设计没有为居民入户设计接入口,经与水务局多方协调,目前正在完善;2、此水厂属重力供水,其供区范围内部分村组出水口水压过低,不能满足正常使用,经与施工和监理沟通,初步认定属于管网管径过小,尚需设计作出认定;3、由于该水厂地处沿山坡地位置,厂区后围墙有裂纹,8月4日因暴雨出现垮塌,并有扩大趋势,目前已经上报了市水务局,请求协调设计和地勘进行现场处置,查看现场地质结构和地质变化对水厂是否会有更大的破坏性影响。如上述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该水厂10月底前能确保试运行。

另外,几个水厂由于管网设计布局存在缺陷,造成多处遗漏,管网铺设不到位。此情况已经向上级主管部门作了书面汇报,希望能尽快得到解决。

(二)场镇供水系统工程

我镇场镇供水系统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管网陈旧老化,又在地震期间大面积受损,造成管网水压严重偏低,短期负压甚至可能会造成管网内饮用水污染,影响了居民正常生活用水。灾后重建中,我镇多次向上级汇报,请求对场镇供水进行重建,但因援建资金有限,场镇供水未纳入重建项目。目前场镇居民用水为仍处于临时供水状态,饮用水安全和时间无法保障,场镇民反应非常强烈。

目前我镇场镇供水系统有以下两种改造方案:1、重建原水厂,并对场镇供水管网进行造。2、改造场镇供水管网,并通过水厂解决场镇生活饮水问题。希望市政府能在资金上给予协调。

二、镇污水处理及雨污水管网项目

我镇场镇历来未建设有排污系统,也无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就近排入沟渠。地震后,我镇积极向市上汇报,市发改局已对此项目立项批准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但该项目到目前仍无资金来源,群众要求强烈,特请市政府尽快组织实施该项目。

三、镇敬老院灾后重建项目

问题报告范文第9篇

鉴于孔子对人类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全世界都推崇和尊敬他。早在18世纪,根据来华教士的《四书》译本,法国的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曾指出,与传统的西方思想文化相比,孔子的学说更具仁行德的魅力,更积极、更贴近人类,是“真理的阐释者”。与耶稣相比,孔子是“地上的圣人”,“当其他民族还在崇拜偶像时,汉民族已经认识了真正的上帝”。当时一直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的著名科学家莱布尼茨也同意伏尔泰的看法,他说:“我相信,如果任用哲人担任裁判,不是裁判女神的美,而是裁判人民的善,他一定会把金苹果奖给中国人,”事隔300年之后,当人们走进联合国总部的大厅时,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论语》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在1998年,全球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会议的闭幕时曾提出这样的议题:“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在孩子的诸多智慧中,教育思想是最为光彩夺目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论多若满天的繁星,不仅历代帝王、先秦诸子百家都各有其教育思想和主张,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也都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汉代以后的佛道发展从不同的角底拓展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隋唐而下伊斯兰教、景教和其他宗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辽金元作为第二个“南北朝时期”不仅将中原文化辐射至天南海北,还促使各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使中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为丰富的滋养和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实践中,人们早就关注以下重要的教育问题,并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使其不断完善。包括人性、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德才学识合一的人才标准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的学、思、行、问难、论辩、考察、实用等途径和方法的问题,对教师作用和水平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教材的选定和开放性阅读的关系问题,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的问题,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问题,以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等,几乎涉及了与教育相关的各种问题。只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眼界和社会的需要都要受到一定的局限,未能将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

近代以来,以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等为代表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在汲取我国教育传统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同时,也吸收了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与成功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涉及各主要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思想,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教育实验和地方整体改造实验。不仅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理论的现代化进程,还使根植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

3.有充实和多彩的教育资源

在悠久的教育历史中,历代的教育者都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和多彩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正规学校的教材资源、社会上流行的学习资源、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资源等,是中国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源泉。

在先秦时期,正规学校教育的内容就包括礼、乐、射、御(驾车)、书、数六个方面,时称“六艺”。其相应的教育资源则包括庙堂里的礼器、乐器,用于军事训练的车马弓箭等武器,以及用于书写的笔墨、用于计算的算筹等。而在社会教育和生产教育中,劳动工具、产品样式、工作环境、宗教用品、生活用具、测绘工具等,也是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教育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对教育资源的理解也有了极大的扩展。除了学校内部的用品外,许多社会设施教育意义也被开发出来。如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历史名人的故居和墓地、帝王宫寝、自然风景、名山大川、生产场所、科研和观测的机构、祖先的庙宇、宗教的圣地、供后人凭吊的古战场、利国利民的公益设施、优美的园林、甚至一棵参天的古树等,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

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利用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代。用规范文字印成的书籍成为有史以来最便捷、最明确、最便宜、最实用的知识载体。不仅大大地降低了教育成本,也为教育的普及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直至今日,在众多新载体层出不穷的时代,书本仍为最为普遍使用的教育资源,而且其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挖掘殆尽。

除了有形的教育资源外,我国还有数不胜数的无形的教育资源。在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规范中、在中国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特殊方式中、在中国社会和家庭的基本观念中、在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中、在中国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在中国学者的智慧结晶中、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中,都蕴涵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即便是在中国偏远的地方、在一个目不识西的中国人身上、都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积淀的痕迹,而其中各类教育资源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

另外,除了汉族的教育资源外,我国的各少数民族也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古至今,中国各少数民族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而外,用民族文字记述的文献、民族间丰富持久的文化教育交流、各民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认识、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都是中国教育史宝库中异彩纷呈的瑰宝。对于这些资源,我们过去虽然从中获益良多,但却利用挖掘得很不够,也缺乏深刻的认识,这是中国教育能够不断发展和创新必须依托的重要资源。

4.注重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仅从文字改革的角度看,就反映了教育不断走向普及化和高效率的要求。中国文字自甲骨文至钟鼎文,早期的文字不公书写不规范,也给学习者带来了许多麻烦。到周朝,朝廷以大为统一文字、编写教材,大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时,百家争鸣、群雄割据,各诸候国都发展了自己的文字,虽然当时的文化事业较为发展,但文字的多种形式也使教育和交流遇到了不小的障碍。得秦朝统一天下,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将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继之而来的汉朝则以隶书为通行文字,为汉初文化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汉末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汉字也经过了草隶(或称章草)、魏碑、晋楷(楷书略带隶意)、行书到唐楷的发展变化。从此之后,不仅千余年的汉字发展趋于成熟和定型,也使教材的稳定性大大加强,此外还为教材和书籍从手抄本过渡到印刷品、为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中国的文字改革主要是与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联系在一起的,其改革的原则也主要是不断追求简化、统一规范、便于识认和记忆。其改革的效果充分证明了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大幅度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普及面是中国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以科技教育为例,先秦之时在正统官学中只有“数”的教育带有科学的色彩,而有关天文、历法、建筑、农业、医药等的知识,均在民间、私学(如墨家学派)、政府的职能部门中进行,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地位。秦朝统一以后虽有“焚书坑儒”之举,但对农医技术之书增色采取了保留措施。自汉而下,官学日趋发达,然科技教育仍没有进入字学系统,只有算学在魏太武帝之时在官学中专设,医学在刘宋王朝专设于医署之中。至唐朝初年,为了适应百废待兴的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首次在官学系统中确立了科技教育的地位。不仅在国子监系统中专设了正规的“算学”,在太医署系统专设了医药诸学,在司天台系统设立了天文、历数、漏刻等专门之学;还在太仆寺设立了兽医之学,在将作监和少府监(负责建筑和手工业制造的机构)中确立了类似于今天职业技术教育的“艺徒”培训;特别在京都、府、州、县等地,还逐级设立了正规的医学校,使当时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正规和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扶持。当时在正规教育体系中加强科技教育的部分,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创举。这不仅需要有创新和务实的精神,还要抵制住强大的传统压力。然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改革与创新才有了唐朝盛世的人才济济,才有了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关改革与创新的实例不胜枚举,也涌现出孔子、墨子、荀子、董仲舒、王通、孔颖达、韩愈、王安石、朱熹、耶律楚材、王阳明、张居正、顾炎武、张之洞、蔡元培、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梁漱溟等一大批锐意改革和创新精进的改革家。他们对当时的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有着巨大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因此,他们可以排除万难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在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同时将中国的教育推向了更高的发展水平,提升了整个民族对教育的认识。

5.有教育管理和评价的经验与传统

中国的学校教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评价的经验,依据中国最早的古籍之一《周礼・地官》记载,早在周朝之时,朝廷中就已有专门分管文化教育的官员:“立地官司徒使率其属以掌邦教・・・・・・小司徒之啊,掌邦之教法。・・・・・・乡师之职各掌其治乡之教而听其治。・・・・・・乡大夫各掌其乡之政教禁令。・・・・・・州长各掌其州之教治政令之法。・・・・・・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政。・・・・・・司市掌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从中已能看出各级政权对教育的管理职责。

自秦治以后,随着官吏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教育的管理也不断细化。礼部和吏部是主要对口管理教育的主管部门,前者偏重于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与后者协作控制人才的测评和考核;后者则主要负责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包括对教育官员的监管和指导。到隋唐之时,过去作为教育机构的国子监成为了官学系统的专管机构,各类教育人员、教材、专业和学校规章制度均以国子监的规定为准。此外,在一些职能部门内部,也确立了相应的教育与培训职能,如在医学、建筑、天文、历法、手工业、兽医、农业等的专管部门中,均有关教育和培训的专管部门,均有关于教育和培训的专职官员、专门的教材和对口的考试标准。

在地方上,除了学政和教谕等专职的教育官员注重教育的发展外,地方上的知名人士和德高望重者也是监督和促进地方教育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与此同时,教育的兴衰也是考察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方面。因此,化民成俗、移风易俗、广建学校便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通过这种目标管理,教育的发展便于社会的整体发展结合了起来。在20世纪30~40年代,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试图通过发展教育进行乡村整体改造的想法就主要是源于这一传统。

对教育的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才的评价,即对教育成果和考试结果的评价。其源头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根据最早的文献《尚书》和《左传》记载,在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选贤举能的做法,当时评判贤德人才的的主要标准是“在知人,在安民”,“克(能)明俊德,以亲九族”。当时尧舜禅让帝位,听说舜虽地位卑贱,但很聪明能干,就在退位之前对舜“历试诸难”,最后不但非常满意,还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

有此作参照,历代王朝在选贤用能、品评人才方面均做出了不断的探讨,并对选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不断的改造。从先秦时的权贵世袭、功封赏到汉代的辟举、三国魏晋的九品中正,以及隋唐确立的科举,对人才的学识水平和实际能力日趋看重,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在整个社会的人才评价中得到检验。在评价考试中除了测试学子对经史子集的熟练掌握程度外,也逐渐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包括设武举以招军事人才,开算科以招算学人才,设特科(或称“制举”)以招管理类、经济类、艺术类、科技类、学术类等的“非常之材”,并通过政府的职能部门广泛搜集相关的管理与技术人才。甚至对于退隐避世的人才,朝廷也有探访求贤的机制与渠道。

对于学校和教育者的评价,字方主要是依据社会的认可程度和学术界的评界,包括其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影响,以及学校教育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学术追求和教育水平。春秋时,在诸子百家中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就是因为其门徒众多、学问独到、教学有方、挑李遍布天下。从唐末五代出现、繁荣于宋元时期的书院,在开始时多为著名学者在民间创办的具有民主讲学性质的教育机构,对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得到社会与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其规模与数量也大超过了官学的发展水平。为此,政府采取了因势利导的政策,支持、引导、甚至逐渐收编,使书院很快成为了官学系统中教学形式颇为灵活的学校教育模式。

6.有多种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古代部落首领舜就已经设立了最初类似学校的场所――庠,专门用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人教育和看护未成年的儿童。其后,在夏、商、西周三代又有了序、学、校等学校名称和逐渐完善的教育机构。然而,这些最初出现的教育机构多为统治者贵族所有,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依靠家学和父子母相传的形式承继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技巧。到东周以后,随着官学的逐渐衰败和社会的发展与动荡,一些民间的知识分子开始创办私学,并逐渐形成了与官学相抗衡的教育力量。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都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的。其教育途径包括家学、私学、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宫廷中的皇子之学、诸侯中的各类学馆、百姓中的私塾、诸子百家的学宫、学者创办的书院、专门就对考试的学堂、针对民众的社学、为贫寒子女开办的义学、习武强身的武馆、培养艺术人才的梨园、开展社会教育的俗讲,以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各少数民族创办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机构,包含了教育的诸多方面和诸多层次。特别是到了近代,随随着外国学校教育的渗入,中国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学校体系,教育途径更为丰富和正规,为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创造了更为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在教育方式上,父子相承、师徒相继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商朝负责占卜的贞人大概是最初用文字教学的专业教师。据传说,在舜的时代就提出过“百僚师师”的口号,向“师”学习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到春秋之时,“天子失宫,学在四夷”,教师也从官方独有变成社会共有。“见贤思齐”、“有教无类”成为求学者施教者的主要指导思想。而由孔子和思孟学派提出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当仁不让于师”和“教学相长”的思想则将教学和师生关系视为一种相对的、互动的关系,为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确立了重要的原则。随之在教育历史的长河中又相继出现了导生制、积(学)分制、分斋(专门学科)制、小先生等灵活的分科和分层教学方式;出现过百家学派之争、“师学”与“家学”之争、“南学”与“北学”之争、“理学”与“心学”之争、“义理之学”与“章句之学”之争、“知先行后”与“行先知后”之争、儒佛道三教之争等以学派和学风为特色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促进的教学方式;在广大的民间,则以口耳相传、子承父业、行业垄断等方式延续和发展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教育。到近代以后,较为正规的班级授课方式才得以确立,大学中的系统化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专业实心等教学方式才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正规和完善。

在这些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中,均体现了了教育者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要求。然而,站在今天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在全球范围内许多过去认为是传统的、陈旧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在与先进的教育技术结合后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在一些发达国家自学、家学、私学和看似非正规的学习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更加适合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此,应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作重新和深入的认识。

问题报告范文第10篇

(一)解放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对教会、庙观的房产曾经制定了一些基本的政策。一九五一年三月五日中共中央关于积极推进宗教革新运动的指示曾明确提出“切实帮助教会的各个单位实行自养”,“替他们想些办法(由公家占用的房子给以房租,帮他卖掉一些产业以取得资金,甚至部分减轻其某项捐税等)”。原内务部《关于寺庙房产处理的意见》也明文规定“现有僧道管理使用的寺庙房产,不论其自住、出租或作生产福利事业之用,经当地政府审查,仍准其维持原状、并负保管与修缮责任”。为了帮助各宗教团体实现自养并维持宗教职业者的生活,人民政府除允许教会、庙观出租房屋外,还免收教堂、庙观等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职业者自住房屋的房地产税。后来,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形势下,许多城市宗教团体出租的房屋逐渐由当地房地产管理局实行包租(或经租),按月付给宗教团体一定的包租和定租费,以维持宗教职业者的生活和一些教堂、庙观的维修。采取上述政策,对于贯彻中央“有步聚地实现教会摆脱帝国主义影响和经济关系,把教会变为中国人自治、自传、自养的宗教事业”的指示,对于扩大宗教界的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巩固三自爱国运动的成果、抵制外国教会和罗马教廷的渗透、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二)对宗教团体出租房屋的社会主义改造,应服从党对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作为特殊问题处理。(略)

(三)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为了落实自由政策,落实对宗教界人士的统战政策,坚持天主教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方针,有利于同外国宗教势力的渗透作斗争,对宗教团体房产等问题应采取以下办法解决:

l、将宗教团体房屋的产权全部退给宗教团体,无法退的应折价付款。其出租部分是继续采取以前由地方房管部门包(经、定)租的形式,或由宗教团体收回自己经营,可因地制宜,由各地有关部门协商决定。包(定)租费仍按以前的标准付给,如因房租费降低,房管部门如数支付有困难时,可由当地有关部门协商妥善解决办法或适当增加宗教事务费予以解决。

2、以来停付的包(定)租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实事求是地结算,所收房租,除去维修费、房产税和管理费外,多退少不补。

3、期间被占用的教堂、寺庙、道观及其附属房屋,属于对内以外工作需要继续开放者,应退还各教使用,如宗教团体不需收回自用者,由占用单位或个人自占用之日起付给租金,房屋被改建或拆建者,应折价付款。

上一篇:派出所重点工作任务范文 下一篇:质量问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