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教育范文

时间:2023-02-27 20:07:40

文化思想教育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考

一、引言

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依靠“两课”,然而大学生却普遍排斥其“生硬的说教”,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弱化收效甚微,从而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教育推入瓶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灌输,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将自己的教育意图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带有规训与约束性,而使学生感到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在这种状况下,往往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而且很容易使学生听而生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很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的传统文化断层,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面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状况,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如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却是应该首先思考的。其实,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当中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分析

1.关心国家大事。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之心。当今大学生对国家的兴旺非常关心,对党的大政方针坚决拥护,但是有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关注,比如,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快,但是依然赶不上发达国家,这与社会制度有关系吗?中国是否还应该坚持马列主义?有些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缺乏了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容易抛开历史看现实。这样会使他们对这些深层次问题产生模糊认识。

2.抗挫折能力较差。现在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遇到具体问题要选择时往往产生矛盾。大多数学生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奉献,需要集体精神,需要大家协作,认同集体主义,认同奉献精神,认同诚信理念。但是,在具体价值选择上,一部分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追求物质利益,迷恋五光十色的商品文化功利意识增强,国家意识、集体意识淡漠。受到挫折的学生有的会通过反思,重新选择,而有的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精神空虚不知所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动力,失去了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及时行乐,导致他们对他人的事漠不关心。

3.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普遍认同,对新生事物接受很快。他们积极学习、接触新鲜事物,想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情况、存在的差距,想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的东西、交更多的朋友,凡是他们认为新的、有别于从前或别人的,就努力去接受。然而,面对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面对中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困惑,他们的心理承受不了。有的学生会因为恋爱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就业问题等原因产生心理障碍,有的还走向极端。当今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求新意识强,这对他们个性成长、塑造自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在新信息的收集与取舍过程中,在自我心理调节中还需要指导、帮助,大学校园的网络管理还需要加强。

三、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1.倡导民族精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民族精神始终发挥着它强大的凝聚力,它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爱祖国爱民族被看作“大节”。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从古至今的一条极其鲜明的主线。此外还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中国人自古就敢于并且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在社会安定之时励精图治,在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牢牢联系在一起,“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是这种责任感的浓缩。《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代表了所有满怀远大抱负的中国人的思想境界,而《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一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磨灭不了的奋进之心。

这些优秀民族精神都渗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这些精神得到发扬,让大学生在了解认识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接受直接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人其中,用优秀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来感染大学生,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的教育目的。

2.发扬优良传统美德,提高大学思想道德素质。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而称誉于世,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一套坚固而严密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道德传统被继承下来,其中包含着许多优良的美德至今仍然是应该发扬提倡的,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更为重要。

(1)节俭朴素的品德。中国人民一向以节俭为荣,以奢靡为耻。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之所以得人信任,是因为他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墨子则直接地提出“节用”命题,极力提倡节俭朴素,反对浪费,认为符合“节用”的要求是“天德”;诸葛亮更是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从典籍、故事以及历史人物身上再次感到这种美德的存在并受到感染,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得以继承。

(2)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中华民族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华夏文明,与其勤勉好学、精益求精的良好品德是分不开的。治学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勤于学问,谓之懿德”(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等等,都表露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刻意追求的美好品德。而“韦编三绝”、“凿壁借光”这些饱学之士勤奋读书的故事,则是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针对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不必再承担“高考”重负、一心“放松”、“读书为考试”这种松懈的学习态度,再一次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3)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诚实自古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先人的重要道德规范,被看成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君子养心莫于诚”。“信”则是诚实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孔子在回答“士”的行为标准时就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名言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使用,也足以说明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在人民群众身上已经内化为稳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

3.宣扬民族气节,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品行。中华民族崇尚节操,讲究为人要有浩然正气、“骨气”、“志气”,要保持人格的尊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句话是最高理想人格的操守准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道德实践的指标。历史上记载了许多正直之士重视操守,大义凛然,面对富贵权势不为所动,坚决地保持自己的人格。饥者为保留尊严,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范缜坚持自己正义的追求,决不“卖论取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归隐。

学校应该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等有关科目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并力求在这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某种精神或某个传统理念的专题讲座,并在学生中举行讨论会、征文、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总之,要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融人到大学生的人格之中,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以此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干部观念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11).

〔2〕张莉.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

〔3〕王乐.用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心理健全的当代大学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9).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性,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形态的一种定性,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客观过程。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在表层、中层和深层分别表现为文化形式的多元性、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在多元文化的性态中,我们必须把握好主流文化意识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党的十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培养者,他们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承载者之一,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青年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特别是要以先进文化来武装头脑,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高校青年教师先进文化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从中国的民主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以1919年的为标志,中国的文化开始决裂,新文化运动取代了旧文化的主导地位。清朝末期的救亡图存的运动风起云涌,在文化思想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清醒地看到,在旧有文化的统治下是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的,转而寻求新的思想文化。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这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抉择,至此中国的文化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在社会主建设中,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当代文化的任务和目标,这是基于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先导作用的认识深化结果。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是人与文化的进步,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表征,其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一种恒久性支持。

高校的青年教师为社会发展提供着人文精神动力支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承担着文化的创造,另一方面又承担着文化的传播职能,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需要不断进行先进文化思想教育的探索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年教师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能否坚持正确的立场,对高等教育的事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近一个时期以来,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对高校青年教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不仅对青年教师本人会有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距离感比较近,相互交流频繁,要使青年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正确,首先青年教师文化价值取向必须正确。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先进文化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教师的思想,在意识形态的多样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中,将其纳入到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的培养中,能够更好地反映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校青年教师文化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广大的青年教师队伍中间,在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很大误区,进而导致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会表达出不正确价值观念,从而对教育对象的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

当今世界,全球化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当前我们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资讯社会,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一切都对高校青年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到了他们的文化价值取向,特别是在学术道德方面,学术道德失范、急功近利。

经调查发现,一些青年教师的文化价值取向同一些青年学生一样,也表现出两种极端的取向:一是追求文化复古;二是追求西化、欧化文化。这是两个极端危险的倾向。

在追求文化复古方面,一些青年教师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和甄别,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所谓文化观,就是对我国文化本质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文化中既有瑰宝也有糟粕,舍取其谁,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它的现代性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而一些青年教师在此方面还存在着文化知识上的缺失,未能正确区分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在授课中时有不当言论,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是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不正确认知。

青年教师不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必定会导致行动的错位,造成高校文化环境的复杂化和不健康发展,进而也会影响到校园的不稳定因素的增长,进而破坏良好的高等学校教育环境。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希望看到的,所以要给予青年教师以正确的文化观引导,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在他们头脑中树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合格的生力军。

三、高校青年教师先进文化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

构建正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需要把握青年教师的心态和人性需求,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化解他们的心理矛盾,理顺人际关系。通过人文关怀,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情感基础,使广大青年教师从心底里热爱教育事业,能够专心于学术和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来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通过各种教学安排来加强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让青年教师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演进历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土壤上产生出来的思想成果,其思维模式、理论样式都具有西方文化的特点,这些形式和特点与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特点是有差异的。因此,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和具体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从而使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生命和血脉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让青年教师清醒地认识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决定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

二是通过专题讲座,向青年教师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教育。使得青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大力倡导和发展主旋律文化,摈弃那些腐朽的、落后的、低级庸俗的文化,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趋势。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对历史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发挥老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本职工作。使得青年教师认识到,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各国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明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并享受美好的生活,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年教师面对对外开放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挑战和影响,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把握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总之,只有加强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才能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地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从而成为合格社会主义教育者。

[参考文献]

[1] 周中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5)

[2] 郭建宁.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术探索2008(8)

[3] 俞思念,雷 忠.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思考

一、引言

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是依靠“两课”,然而大学生却普遍排斥其“生硬的说教”,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弱化收效甚微,从而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教育推入瓶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偏重于灌输,老师以教育者的身份,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将自己的教育意图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带有规训与约束性,而使学生感到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在这种状况下,往往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而且很容易使学生听而生厌,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很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上的传统文化断层,这是导致诸多问题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面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状况,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如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却是应该首先思考的。其实,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当中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分析

1.关心国家大事。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家大事,有爱国之心。当今大学生对国家的兴旺非常关心,对党的大政方针坚决拥护,但是有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关注,比如,这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比世界很多发达国家快,但是依然赶不上发达国家,这与社会制度有关系吗?中国是否还应该坚持马列主义?有些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缺乏了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没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容易抛开历史看现实。这样会使他们对这些深层次问题产生模糊认识。

2.抗挫折能力较差。现在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遇到具体问题要选择时往往产生矛盾。大多数学生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奉献,需要集体精神,需要大家协作,认同集体主义,认同奉献精神,认同诚信理念。但是,在具体价值选择上,一部分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追求物质利益,迷恋五光十色的商品文化功利意识增强,国家意识、集体意识淡漠。受到挫折的学生有的会通过反思,重新选择,而有的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精神空虚不知所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动力,失去了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及时行乐,导致他们对他人的事漠不关心。

3.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普遍认同,对新生事物接受很快。他们积极学习、接触新鲜事物,想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情况、存在的差距,想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的东西、交更多的朋友,凡是他们认为新的、有别于从前或别人的,就努力去接受。然而,面对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面对中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困惑,他们的心理承受不了。有的学生会因为恋爱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就业问题等原因产生心理障碍,有的还走向极端。当今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求新意识强,这对他们个性成长、塑造自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在新信息的收集与取舍过程中,在自我心理调节中还需要指导、帮助,大学校园的网络管理还需要加强。

三、加强传统文化思想教育

1.倡导民族精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民族精神始终发挥着它强大的凝聚力,它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爱祖国爱民族被看作“大节”。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从古至今的一条极其鲜明的主线。此外还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中国人自古就敢于并且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在社会安定之时励精图治,在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牢牢联系在一起,“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是这种责任感的浓缩。《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代表了所有满怀远大抱负的中国人的思想境界,而《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一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磨灭不了的奋进之心。

这些优秀民族精神都渗透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这些精神得到发扬,让大学生在了解认识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接受直接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僵硬模式,在充实“两课”内容、及时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人其中,用优秀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来感染大学生,并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以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的教育目的。

2.发扬优良传统美德,提高大学思想道德素质。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而称誉于世,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一套坚固而严密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道德传统被继承下来,其中包含着许多优良的美德至今仍然是应该发扬提倡的,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中提倡更为重要。

(1)节俭朴素的品德。中国人民一向以节俭为荣,以奢靡为耻。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之所以得人信任,是因为他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墨子则直接地提出“节用”命题,极力提倡节俭朴素,反对浪费,认为符合“节用”的要求是“天德”;诸葛亮更是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代大学生大多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多人没有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大学生从典籍、故事以及历史人物身上再次感到这种美德的存在并受到感染,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得以继承。

(2)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中华民族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华夏文明,与其勤勉好学、精益求精的良好品德是分不开的。治学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学而》)、“勤于学问,谓之懿德”(唐·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等等,都表露了勤学苦读是中华民族刻意追求的美好品德。而“韦编三绝”、“凿壁借光”这些饱学之士勤奋读书的故事,则是最生动的教材,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针对大学生上了大学以后不必再承担“高考”重负、一心“放松”、“读书为考试”这种松懈的学习态度,再一次强调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3)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诚实自古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先人的重要道德规范,被看成是做人的根本,正所谓“君子养心莫于诚”。“信”则是诚实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孔子在回答“士”的行为标准时就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名言千百年来为人们广泛使用,也足以说明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在人民群众身上已经内化为稳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

3.宣扬民族气节,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品行。中华民族崇尚节操,讲究为人要有浩然正气、“骨气”、“志气”,要保持人格的尊严。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句话是最高理想人格的操守准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道德实践的指标。历史上记载了许多正直之士重视操守,大义凛然,面对富贵权势不为所动,坚决地保持自己的人格。饥者为保留尊严,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范缜坚持自己正义的追求,决不“卖论取官”;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印归隐。

学校应该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等有关科目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并力求在这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某种精神或某个传统理念的专题讲座,并在学生中举行讨论会、征文、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总之,要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融人到大学生的人格之中,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质量,以此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干部观念的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11).

〔2〕张莉.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教育的启示[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3).

〔3〕王乐.用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心理健全的当代大学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9).

〔4〕张松德.传统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7(5).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廉政文化 高校 教育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高校都已充分认识到了廉政文化建设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性,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调指出: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010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各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青少年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强调了要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思想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阵地。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思想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廉政品质的需要,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更应该具有能够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社会现象,尤其是具有抵御腐败的免疫力,具有抵御将来步入社会,经受起金钱、地位、权力和各种腐朽思想诱惑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开展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政品质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现在大学生的素质状况对于未来我国干部队伍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廉政品质如何;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道德情操境界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的前途命运,而且影响到我党的建设发展和国家的未来。

正因为高校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的廉政文化素质状况,对高校校园的廉洁风气和社会主义中国未来的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受社会上腐败文化的影响,当代高校的部分大学生缺乏廉政文化意识,廉政意识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失、价值取向扭曲、艰苦朴素意识缺失等问题,一些大学生受社会上 “权力至上”、“金钱万能”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党内和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在政治信仰上表现为入党动机不纯,为的是将来升官发财;在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投机取巧、考试作弊,诚信意识下降、违反校纪校规;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谎报材料、将拉关系走后门放在第一位。甚至有的大学生盲目追求腐败的生活享乐,追求物质生活的高标准,没有奉献精神,不具备大学生应有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面对高校大学生的这种令人担忧状况,高校应坚定不移地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对高校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

2.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大学生们思想敏锐,固有的思维定式较少,他们的思想正处于向成熟阶段迈进的过程中,这正是廉政思想教化和吸收的有利时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作为受教育者,他们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政治热情,接受能力强,对于社会上的腐败现象非常不满,他们痛恨腐败分子无视法纪的行为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希望党和国家的廉政建设能够有效的制止、惩处和杜绝这些贪污受贿的腐败问题,因此,他们关心我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希望通过党和政府制定和开展的一系列反腐败政策和措施,把我们的政府建设成为一个廉洁的政府,更希望祖国的安定、团结、稳定和强大。

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廉洁自律意识,他们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他们不仅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担负着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体,他们能够以自己较高的人格力量和廉政意识去影响和改造当代的大学生,引领高校的廉洁风尚,因此,高校教师能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创造学生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廉政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把大学生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保证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在课堂中、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出来。

3.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思想教育的对策

课堂教学是高校廉政文化思想传播的主要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廉政文化思想的传播,把廉政文化思想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思想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高校廉政教育的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思想,廉政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制度文化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健康发展的途径;同志指出要建立教育、法制和监督有机统一的全方位廉政文化建设的格局;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探索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反腐倡廉道路。可见,廉政文化思想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政思想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广大青年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深人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关于世界观改造和党的建设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其次,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思想教育。

在这门课的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权力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观,解决好人要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正确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在法制课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融入廉政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法制教育活动,可通过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听取司法部门讲述我国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对腐败分子惩治的实例等形式进行廉政法制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增强他们拒腐防变的能力。

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未来从业素质的一种教育准备。廉政教育是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在工作中拒腐防变能力的培养。爱岗敬业是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教学中要教育大学生就业不仅是为了个人谋生和发展,更意味着肩负起振兴国家的社会责任,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集体和国家勤勤恳恳地工作,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诚信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大学生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者,他们的诚信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加强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遵纪守法更是当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教育大学生做到知法和懂法,更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对他们遵纪守法教育,培养他们把纪律约束转化为自觉行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做到廉洁自省,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当代大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思想教育时,要遵循他们成长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将廉政文化思想贯穿和渗透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廉政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Z2011706】。

参考文献:

[1]建立建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2]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3]景少素.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研究[J].2010(4).

[4]廖晓华.浅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0(2).

作者简介: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留学生; 教育; 同理心

[作者简介] 滕夏虹,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广西 南宁,530021;肖强,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博士,研究方向:外科学、汉语国际教育,广西 南宁,530021;周红霞,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博士,研究方向:流行病学、国际教育,广西 南宁,530021;刘庆委,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硕士,研究方向:留学生教育管理、汉字教学与研究,广西 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4-0079-0003

近几年,我国来华留学人员的规模在稳步扩大,学生结构不断优化,生源国别日益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重视, 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日益融入全球化的潮流。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四项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据统计,2012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已达到30万。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争取到2020年全国当年外国留学人员数量达到50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1]。面对日益国际化的中国留学生教育,中国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对外国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外国留学的教育管理十分重要,其影响也十分巨大。如何更有效地对外国留学生实施教育、教学?如何通过教育管理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知华、友华、亲华人士,是一个值得广泛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要运用同理心,架起真诚、平等的沟通桥梁

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管理大队训练办杜晓宇、马骞 、张小健认为:“同理心”是从英语单词“empathy”翻译而来的 ,有时称为“共情”、“移情”、“同感”。台湾和香港的学者使用“同感心”代替,在大陆的心理学者中,普遍使用“共情”[2]。应该说,同理心是每一个学工干部必备的职业情感,但是作为留管干部,这一项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对比中国学生,留学生面临的是更为陌生和复杂的环境,他们的压力也更加特殊和多元化。作为留管干部,我们不能仅仅站在本国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要结合留学生生源国的文化特点对留学生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印度国内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是一贯传统,了解这种情况之后,作为拥有150名印度留学生的广西医科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了有效遏制。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班主任就给新生们进行了善意的提醒,如果受到高年级学生无故欺负,要及时报告老师,老师一定想办法对大家进行帮助。对待高年级学生,班主任也召开了班会对他们进行警示,并制定相关规定,对违反规定者予以严厉处罚。长期细致入微的关心使新生和老师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赏罚分明的制度也使高年级学生都认真遵守。此外,针对印度国内南北不和的情况,班主任还让一名较为有号召力的北方学生写了一封表明自己渴望南北同学和睦相处心声的信件,并将这封信件广而告之,张贴在宣传栏。这一系列贴近人心的做法,使印度学生都能和平共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量的纠纷。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沟通技巧,帮助留学生克服困难

江钦徐提出,留学生来华经历4个心理阶段, 第 一个阶段是 “蜜月期” (honeymoon), 这是留学生刚开始来到国外所产生的兴奋感、好奇感和对新文化中的生活所产生的热情;第二阶段是过了一段时间后,留学生由于不适应新文化遇到了困难和挑战 ,他们被弄得不知所措,把这个阶段成为“危机 阶段”(crises)。在这一 阶段留学生很可能会产生愤怒感、挫折感、无助感、焦虑感和抑郁感,常 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孤独和思乡 , 怀疑和急躁 , 埋怨和误解 ,焦虑和抑郁”。第三个阶段是“恢复期”(recovery), 也把其称作“重新定向期 ”(reorientation)或 “逐渐调整期”(gradualadjustment), 留学生想方设法解决“ 危机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对新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前一阶段相比。他们能够在新文化中应付一 些问题:第四阶段叫做 “适应期”(adaptation),也称其为“文化适应期”(accul turation)。在这个阶段 ,他们能够欣然地接纳新文化,并享受在新文化环境中的生活[3]。针对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留管干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对留学生各类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留学生处于心理适应的“危机阶段”时,是最需要帮助的。他们远离熟悉的国家,远离父母,一个人身在异乡,孤独思乡情怀和各种文化和水土的不适应,会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应该属于他们的最艰难阶段。这时候,留管干部应该深入分析各个国度留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1. 采取以老带新、中外互助等方式对新生进行帮助。越南学生的数量在广西医科大学占相当一部分,留管干部可以通过开展新生与高年级越南留学生之间的联谊活动,引导高年级同学对新生进行各类指导和帮助。对于一些会说英语的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和本校的英语专业中国学生进行联谊。这样,既达到了帮助留学生的目的,也帮助了英语专业中国学生提高了英语水平,属于“双赢”的策略。对于一些同胞较少,又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留管干部应该在努力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给他们发放一些事先准备好的,用他们本国语言印制的小卡片,教授他们一些生活小常识和小技巧,使他们尽快适应留学生活。

2. 要掌握留学生生源国的一些基本文化特点,以便有效沟通。比如,印度学生点头和摇头与中国是相反的意思,掌握了这一特点,就可以消除很多沟通的误解;泰国学生把泼水节看得很重要,学校可以在节日当天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帮助他们有纪律地庆祝节日;在迎新关键时期,学院可以举办各种各国文化沟通交流的活动,比如留学生文化艺术节,使各国学生充分展示本国才艺的同时,欣赏到别国文化精华,从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也使他们在努力展示本国文化过程中品尝到付出的快乐。

3. 对处于蜜月期、恢复期和适应期的留学生应予以适当关注,帮助他们顺利地过渡并及时巩固良好心态。对于处在蜜月期的留学生,留管干部应对其进行善意的提醒,提示他们即将遇到的困难,以便他们在真正遇到问题时不至于太惊慌。处于恢复期和适应期的时候,留管干部可以挑选出几个表现较优秀的新生代表,让他们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办法,并对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予以额外关注,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顺利渡过难关。

三、健全和完善帮助机制

健全和完善帮助机制使留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至于求助无门,将问题尽可能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上海海洋大学李琼、蔡莉、潘桂妮认为,目前留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以下几点:(1)认识不到位, 重视不够;(2)应付有余, 实效欠佳;(3)关系不融洽, 和谐缺氛围[4]。针对以上几个情况,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1. 健全和完善学生会、班干部负责制度,平时还可以通过Q群、飞信、班会或者院内LED屏等多种方式对各类重大或者紧急事情进行及时布置和传达。使留学生及时获得并充分认识到诸多例如学院规章制度或者其他各类安全隐患之类的相关知识。

2. 健全各类相关奖惩制度。例如,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制定了严格的门禁制度,要求留学生晚上11点之后不许吵闹,12点之前必须回来,超过时间者要在视频监控下签名。违反规定者第一次予以警告处分,第二次留校察看处分,第三次则开除。除此以外,学院还制定了夜班制度,每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都有一名老师在院内的值班室值夜班,发生突发事件完全可以及时处理。此外,各类处罚还跟留学生的经济利益或者各类奖助贷评选挂钩,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公费留学生将有一年时间拿不到奖学金,晚上吵闹的学生也将得不到正常的水电费减免的优惠。长期严格管理,院内的风气焕然一新。

3.据了解,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之间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留学生之间时常有些不和谐不融洽的氛围。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技巧,消除他们之间的隔阂。曾有人提出,为了方便宿舍管理,让留学生以国别为单位,划分片区居住。但这个提议很快被否决了,因为宿舍的条件各异,而且留学生的需求也各不一样,如果真按国别进行划分,只会让留学生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同时这种管理方式客观的分配不均也让个别国家的留学生有感受歧视的误解。广西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长期倡导各民族和平共处、团结互助的先进理念,对广大留学生一视同仁,在各类活动中处处体现民族平等与团结,这对消除留学生之问隔阂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留学生管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既需要各类相关制度的保障,又需要我们的留管干部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这样才能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经济文化浪潮不断冲击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并在世界的教育领域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教外来[2010]68号,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z].

[2]杜晓宇,马骞,张小健.运用“同理心”,做好留学生的思想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

[3]江钦徐.辅导员如何帮助留学生度过跨丈化心理适应的“危机阶段”[J].考试周刊,2012,(53).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6篇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evolution which reflects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s and style. Current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awfully neglected by college students. But part of the college teacher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it in daily education process. They ask students to read some books such as Dizigui. Based on the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concep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llected data. With the help of individual interviews, this paper understands the help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Some directive opini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feelings.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现代学徒制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ideological education;modern apprenticeship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93-03

0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我国在2011年提出现代学徒制的概念,那是指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那么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不由得让人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尊师重道,礼义廉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

自从2011年在江西省新余市进行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以后,很多的学校都仿效着采用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了以往的“2.5+0.5”的学制模式,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需用2/3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为了应对学制的变化,如何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正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关键所在。

1 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

1.1 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

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 思想教育的主要内涵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自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思想教育的根本,在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主流是好的,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形式和就业岗位的多样化,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衡,拜金享乐主义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上问题也日益显现。所以在这样的情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思想教育的效果以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为最终评价标准,所以如何将传统文化和思想教育的对接是很值得研究的。

2 大学生思想观念状况

为了更好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状况,并且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和帮助,同时选择本科学生的情况予以参照,我们特设计“在校大学生观念状况调查问卷”。并随机抽取了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具有较大差别办学性质,地理位置距离较远的徐州九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南京的师范类本科院校江苏教育学院进行对照调查(见表1)。分别随机抽样,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状况。

通过随机抽样调查,三所院校共收回问卷130份(以下简称为南信院、九州学院、教院)。表中数据属于单选数据结果。

九州学院某辅导员所带班级跨年级,跨专业,但是其在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该辅导员从大一开始要求其学生阅读古代名篇和经典语句,并且写出读后感和读书笔记。

江苏教育学院作为公办类示范本科院校,在本次调查中只是起到一种参照对比的作用。旨在查找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教育水平以及效果与这两所学校的差距,寻求更加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方式方法。

2.1 问卷的效度分析

根据表2可以看出,根据SPSS软件分析Extraction值大于0.5的,问卷的结果是真实有效的。

2.2 问卷的信度分析

根据表3可以看出,根据SPSS软件分析Alpha值大于0.6的,问卷的结果是可信的。

2.3 在校学生爱国主义分析

根据表4和表5可以看出,三所院校的学生在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认识,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尤其是表五中的sig值未显示出显著的差距,但是表四中的数据还是可以直观看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欠缺爱国主义精神,也显示出我院学生可能对于时政的关注也不够。

2.4 在校学生价值观

根据表6可以看出,三所院校的学生在对于问卷中第五题,差距明显,尤其是在第二个选项中九州学院学生选择的仅有九人,而我院却高达23人,这使得我们学生工作者身上的担子一下加大很多。

2.5 在校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认识(如表7所示)

2.6 在校学生对于道德滑坡现象的认识(如表8所示)

从上述分析以及其他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九州学院这样一个民办大专院校生源远远不及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但是在老师严格的要求,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下,初步取得了效果,学生在访谈中也反映,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该辅导员也是在探索的过程中,个人认为,在现在广大社会呼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大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并在这一过程中加以适当的传统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3 关于在高职生思想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思想的几点建议

3.1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不管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多多灌输这样的思想,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

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历来也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优良传统。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代人也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建立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高校德育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还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2 结合我院学制的特点慎重选择教育内容、有的放矢

为了营造教育的氛围,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豪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教育内容。必须使得大学生摆脱盲目的自在状态并提升到自觉自为的水平。我们要创新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切身相关的东西,比如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为一线工人,并且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在一年后就要到企业去学习,那么在大一期间就要学习《弟子规》,知道怎么样做别人的弟子,学徒,从中悟出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对学生应该讲是非、辨善恶,重视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

3.3 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

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不能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进行综合创新,让学生自己探讨诸如在新时期如何进行“仁义礼智信”的变通,我们不是复古主义,我们应在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创造出有活力的新型文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

4 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不学习传统文化的高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及状态并不理想,同时,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文化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借此,我们结合所查阅的资料以及工作的切实经验,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些建议,是否真正有效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岩.关于加强工科院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35):143-143.

[2]苏寄宛,王红.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6).

[3]吴铁城.探索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的规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1-3.

[4]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64-66.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茶文化;和谐;教学管理;应用

茶文化思想是中国饮茶人在茶香四溢,茶气氤氲中形成的关于礼仪、品德、美学观点、哲学、意境的一种特殊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是和谐。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终极追求。同样,教学管理中也需要和谐,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都是教学管理要实现的目标。学校适当地吸收中国茶文化思想的内涵,不但能够让师生在悠悠茶韵中体悟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体现学校教学管理的人文关怀,让学校的管理中少一些行政性的强硬,多一些人性化的柔情。

1茶文化的思想内涵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一首关于茶与画的小诗,而这首小诗只是中国茶文化的冰山一角,中国茶文化延续了上千年,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和谐。欣赏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做的与茶有关的诗文字画,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于管理自身品行,管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对于和谐的追求。首先,人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寻求个人的内心与外在的和谐。明代文人张源在其著作《茶录》中写道:“饮茶以客少为贵……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由此可见,中国的茶文化思想不但体现在以茶待客上,更体现在与茶的独处和以茶修身上。于清净处,烹茶一盏,轻饮慢啜,在茶香萦绕中,与茶对话,反省内心深处不和谐的思绪,并在自我叩问与心理建设中,使思想得到升华,以达到身体轻松、心情愉悦的和谐境界。其次,人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自唐代陆羽以《茶经》明茶事、定茶道后,中国茶文化思想在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茶道通过洗茶、冲茶、封壶、分杯、奉茶、闻香、品茶等一系列礼仪程序,既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敬,以及对不同的客人一视同仁的态度,也体现了客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应和感激。主与客之间以茶为纽带建立起了一种和谐的互动关系,并在共同品茶、赏茶中,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最后,人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下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便道尽了人们在与自然相处中的方式以及想要达到的终极目标。“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唐代文人灵一用语言描画出了一幅山间饮茶图,而这不仅仅是一幅图画,也是我国茶文化与自然融合的真实写照,人们在山间林泉下,茂林修竹间烹上一杯茶,用自然的宁静祥和来丰富茶韵,用茶香的宁静致远来理解自然,在二者互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茶文化思想对于教学管理的意义

茶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和谐,而教学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也是和谐,因此,学校在教学管理方案中设置相应的茶文化课程,并将茶文化思想的核心融入到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内容、学校、教师、学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这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2.1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学校形成和谐的教学管理理念

茶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和谐,所谓和谐就是要以人为本,而学校的教学管理的主体也是人,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利用一切管理手段和教学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学校通过在教学体系中设置茶文化课程,让茶文化的思想核心在教学管理理念中渗透,使学校建立起一种尊重人、尊重知识的校园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主动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积极地探索、发现知识的新领域,最后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良性的、和谐的互动。

2.2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学校设置和谐的教学内容

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弊端,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务实主义之风盛行,再加上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一些学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中比例失调,过分地强调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而在学校中开展茶文化课程,不但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意蕴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教育课程,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教育刻板、单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茶饮、茶道为基础,让学生在“品”与“做”中体味其中真意,正所谓“道理不在嘴上,尽在做中”。

2.3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学校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和谐的教学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秩序,而教学秩序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互动。茶文化思想正是通过对这三个教学管理主体的规范,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学校在进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茶文化中和谐的思想精华,而在推行校园规范与教学制度方面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教学管理规范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茶文化思想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文化精髓,并运用茶文化对自身进行心理建设,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4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学校建立和谐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对学校管理效果、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整体验收,良好的教学质量离不开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我国目前许多学校,尤其是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也过于功利化,导致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被束缚在几个简单的数据上,这显然并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在教学评价机制中运用和谐理念,为教师的教学探索和学生的学习探索营造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管理中“以成绩论英雄,以就业率论成败”的教学评价弊端。

3案例分析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应用茶文化思想并不只是一种设想、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体系。笔者接下来就通过分析茶文化思想在教学过程管理中的应用,来阐释和谐的茶文化思想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义。

3.1教学课题:

茶文化的和谐之美

3.2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烹茶、煮茶、敬茶、礼茶中体会中国茶文化的和谐之美。3.3教学准备3.3.1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根据本课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形成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初步理解。3.3.2教师自带一套茶具,并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带茶具。3.3.3教师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制作PPT,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同学在光影、图片、音乐中感受茶文化的意蕴。

3.4教学内容

3.4.1教师介绍中国茶叶的起源以及中国名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有关于茶叶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国茶事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中国茶叶不但影响着国内百姓的生产生活,还漂洋过海,为蒙昧中的东西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上百年的种植,我国培育出的优秀茶叶品种有西湖龙井、太平猴魁、福建铁观音、云南普洱等。3.4.2教师介绍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以表达茶文化的和谐之美经过上千年的酝酿、发展,中国茶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内容形式,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不约而同地体现着和谐的思想精髓。茶德即人们将茶叶人格化,并从悟出茶叶“廉、美、和、静”的高贵品格,并由茶及人,以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茶具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被简化了,而古代的茶具则非常丰富,例如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在《茶具十咏》中就列出了茶笋、茶舍、茶灶等十多种茶具,而一整套的器具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细腻,还体现了茶文化在礼仪上的和谐。3.4.3教师指导学生亲自体验茶道的和谐之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让学生真正体验茶文化的和谐之美,就必须让他们亲自体验一次茶道。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茶道的基本操作流程,以及每一个环节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将学生就近分组,并设置相应的情景———以茶待友,在这一情景中分好宾主,并让“主人”按照中国茶道向“客人”奉上一杯清茶。

3.5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茶文化的教学,让学生体会茶文化中和谐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学管理过程的和谐,还能够将这种和谐的管理理念向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延伸。首先,和谐即是协调、稳定有序,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和谐的内涵,使他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能够以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配合学校管理制度,以实现学校整体上的规范化管理;其次,和谐即是和而不同,学校通过吸取茶文化思想的精华,了解到教学管理并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要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让每一个管理主体都充满创造力;和谐即以人为本,茶文化思想精髓是以人为出发点来体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要将这一理念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尊重每一个校园主体,使其在自己的位置上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结论

总之,将茶文化的思想精髓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和谐的理念来审视学校教学管理,就是要在学校内部营造一个教学管理思想和谐、教学内容和谐、教学秩序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教学评价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校、教师、学生以茶文化思想为纽带,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师资力量

1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的促进性意义分析

1.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传统茶文化包孕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其在千年的历史演绎中,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精髓,其所提倡的“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之道,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道德底线被不断拉低。甚至连唯一的净土———高校也都变得虚华浮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愈发淡薄,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低,整个校园的学风是江河日下,令人堪忧。然而,传统茶文化被引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意味着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其将能从思想上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重新塑造其世界观,促进优秀人格的形成。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于润物无声中净化人的心灵,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1.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年来,高校不断地涌现出学术作假、考试作弊、道德低下等社会乱象。曾几何时,人人艳羡的大学生活已然变得如此浮华了;曾几何时,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校环境也日渐淡薄了。高校作为最后的净土,也正在一点一点被吞噬。而一旦茶文化被吸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其“廉、美、和、敬”的茶文化内核将能从一定程度上抚平大学生的急躁心理,涤荡其心灵深处的尘埃,清扫高校中的浮躁之气。大学生在浸润了茶文化的清雅和善之质后,会被其所感染陶醉,然后于无意识中潜心研习,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准则,而高校的学风也会因此而有所改善。另外,传统茶文化走入高校校园,其自然朴实之气也会在整个高校弥漫散开,氤氲出一股浓浓的茶文化氛围,而大学生的真善美品性也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从而促进高校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

1.3促进传统茶文化的弘扬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然而,历经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却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备受冷遇,甚至出现了断层危机,有可能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状态。而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相融合则意味着茶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注入到高校课堂中,那么其文化内涵、艺术气息以及美学元素都会随之为学生所熟知;茶艺茶道茶诗歌,茶学茶戏茶故事也会为人所知晓。同时,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思想文化被渗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其被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融入学生的血液中,使其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传统茶文化知识的精粹,明确了茶文化内容的基本要义,从对于茶文化的无知浅薄状态中走出来,并在茶文化思想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最终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应用中的问题阐述

2.1传统茶文化的意蕴剖析不足

传统茶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引入到高校教育中,其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尚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知识框架体系异常复杂,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难以容纳所有的茶文化精华,因而也导致了其对于茶文化意蕴的阐述过于浅显。一方面,高校教师对于茶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研究,其在应用茶文化进行思想道德课程的讲授时,知识简单地将茶文化基本知识僵硬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茶文化意蕴明显不足,其精神实质也被掩埋。另一方面,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茶文化课程设置也不合理,课本教材对于茶文化内容的体现较少,其在整个考核评价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总之,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如人意,虽然以一张新面孔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其真正的德育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2.2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较浅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意识也随之涌入,崇洋的心理也肆意滋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极为推崇外国文化节日。究其原因,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其对我国优秀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大部分学生对于茶文化持一种淡漠的态度,其不会理睬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也无心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更不愿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承中。所以,隽永含蓄的茶文化也只能停留在昔日的辉煌中。再者,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也使得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较为粗鄙。十几年的学习生活都没有触及过茶文化知识内容,这一大段茶文化知识的缺席,影响了其在大学的茶文化学习进度。而后,很多大学生都抱着实用的心理,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自身的就业优势,而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就此被忽视。

2.3师资力量薄弱校园茶文化氛围不浓

“名师出高徒”,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承担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更是被赋予了“育人”之责。然而,据调查,大部分承担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其自身的茶文化知识极为匮乏,其也并不是科班出身,无论是文化修养内涵还是茶文化底蕴都是比较贫乏的,其对于传统茶文化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学习,难以将广博的茶文化知识嵌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骨髓深处,终究也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茶文化作为一股清泉被引入到高校,其并没有完全洗涤掉沾染在大学生心头的浮躁,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净化作用,“重工轻文”教学理念的阴影下,茶文化知识难以透彻地与思想道德融为一体,也导致了整个校园内部的茶文化“氧气”愈发稀薄.

3解决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应用问题的措施

3.1加强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茶文化是在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上生发出来的,其是滋养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支撑,为我们灿烂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实质是以传统优秀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渐染熏陶,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茶道精神重塑其人生观,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因此,茶文化在被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时,教师应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隐藏于其后的文化内涵,将深厚的茶文化历史,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在浩瀚的茶文化知识海洋里自由翱翔的同时,也能促进其思想境界的提高。此外,高校也应该根据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茶文化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茶文化内容在整个思想道德教材中的比重,最终使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

3.2完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高校在以茶文化构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时,并没有从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而只是为了教化学生而设置,最终效果也只是收效甚微。单调的教学方法不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消耗掉了学生对于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的所有兴趣。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引入茶文化元素时,应该从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上对其进行全面革新。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建立新的教学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方法,组织教师间的教学方法探讨活动,从而促进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体系上,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现实状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茶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茶文化思想道德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同时,建立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双轨制课程体系,使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从而初步构建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造专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茶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必须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链,否则只能永远在茶文化知识的皮毛里翻滚。因而,高校应该引入专业的茶文化教师对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进行高水准授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优化茶文化思政教师队伍。首先,以高薪聘请茶文化专家定时到思想教育课堂进行巡回式授课,使大学生在大师精彩的讲解中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后,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教师也可以进行茶文化知识培训,以提高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为其茶文化课程的讲授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避免出现被学生发难的窘境。同时,高校应该坚决摈弃传统的“重工轻文”教学观,全面树立“工文并重”的观点,将素质教育践行到底,掀起一股茶文化思想教育的传播热潮。

参考文献

[1]李妍,吴晓东.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0-101.

[2]魏斌.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重塑[J].新西部(理论版).2014(5):124-125.

[3]庄华峰,蔡小冬.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对策探究———基于安徽省W市S大学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5):16-18.

[4]张美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2):52-53.

[5]李红冠.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和措施[J].中国培训.2016(10):84.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9篇

1.提升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信度和效度

“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在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医务人员是否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关注了他们的实际利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具有思想整合价值、价值观塑造价值、人生追求价值。因此,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把其纳入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当中,更易于被医务人员接受。

2.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的文化思想精髓可以整合到医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为了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需要把传统文化思想精髓集中整理,进行分类,以新的更为简洁的形式,让医务人员更容易接受。一是儒家的“仁爱”思想文化。“仁者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其用意都是告诉我们要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二是诚信思想文化。诚信思想具有超历史、超时代的恒常价值,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思想源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儒家文化认为,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是交朋结友、进德修业之基。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信与仁、义、礼、智“五常”,使信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三是传统的医学文化。“医者,德也”、“医者,仁术也”。“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仁”医文化。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传统医学文化以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

3.借鉴传统道德教育手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一是可以借鉴运用经典的“教化”方法。如古代德教方法的效仿法、神启论、比附论等。其实质是在掌握和分析教育对象情况的基础上运用针对性的方法,医务人员在思想感情上更易为传统方法、观念所同化,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可以借鉴运用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对单纯说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实质是点到即止,不求说破,即让受教育者自启心灵,独得体会,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换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由知识转化为行动。医务人员作为高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教育中一味的说教,容易适得其反。三是把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协同起来。如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其实质是要求不要逆客观规律而动,主张顺气自然,自觉自悟。孔子强调的“贯和持中”的思想,即是在一种理想状态和动态过程中注重对程度分寸的把握和选择。四是借鉴传统文化中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身修养的做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爱人不亲,及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其实质都是强调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时进行反省,并及时改正。五是针对不同状况,综合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事例,融入现实中的典范,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感化、心理感化为主导的教育方法,以及所形成的道德伦理教育模式,是新时期创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值得借鉴的有效方法。

4.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打造医德实践平台

一个人道德、品德的形成,实践内化是最根本的途径。正确观念的形成,除常规的理论学习、教育等手段外,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因此,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除建立传统文化学习、教育平台外,必须建立医德实践平台。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把握,要善于利用当代具有创新意义的传统文化作品,并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医院要形成党委、行政、工会、团委等多部门参与的,把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因素融合在医院环境和医院各项活动中,吸引医务人员实践与接受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活动平台。开展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党团活动和工会活动。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到落后地区送医送药,使广大医务人员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陈清.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及其运用[J].教育探索,2011(5):142-1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6.

文化思想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教育;作用

[DOI]10.13939/ki.zgsc.2015.13.132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比较稳定的,同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国家的精神图腾,是维系我国各种关系的精神指示灯。有效地对待传统文化,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审视自身发展的精神脉络,同时也能够看待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在思想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思想,能够结合时代精神,使大学生能够清晰地进行精神世界的形成,进而能够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同时可以借鉴一些外来优秀文化,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包含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本文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展开讨论。

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经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内容,其中儒家文化成为了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组成要素包括三方面,分别是道家的以退为守、清静无为思想,法家的信赏必罚、循名责实思想,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以及性格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是有两方面影响,本文主要是讲思想文化中积极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容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1.1仁政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体现着十分浓厚的人文精神,其中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以人伦关系为核心,并体现了人是社会的主体思想。儒家学说中主要是宣扬仁政思想,仁有仁义、互助、互存、互爱等理解,其内涵包括的内容十分多,其核心内容就是爱人,也就是说仁的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友爱以及尊重的基础上。孔子曾说过:“仁者,义之本也。”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养成以“仁”为本的道德修养,这样能够有助于人的精神发展,并体现在行为中。仁政思想既是一种政治上的道德观和社会理想,同时也是一种主体上的人格修养和审美理念。

1.2整体保持和谐的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的体系十分复杂,其中各个体系中又有各自不同的子系统,在中国的哲学价值观中就能够分出儒墨法道四家,但是其拥有的价值观却是十分和谐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保持和谐的思想。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十分强调天人合一、保持和谐的思想和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要保持一种和谐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共同发展。整体保持和谐发展的思想以及“仁”、“义”等思想都体现了一种个人、群体、他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观念和紧密的联系。人类只有同自然的发展保持和谐、共同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够利用自然变化规律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所以说,整体保持和谐发展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内容之一。

1.3兼容并存、海纳百川的文化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能够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不仅能够极大地兼顾国内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学说思想,使之百花齐放,同时还能够借鉴、吸收、学习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这就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兼容并存、海纳百川的文化思想,这样就能够使中国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各民族之间相互团结,实现文化上的兼容并进。

2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奠定基础,这样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境界有所提高,不仅能够在精神建设上推动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快速向前发展,同时还能够为中国树立坚定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中国优秀的美德,同时还能够与时俱进,结合时展精深,进而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情操陶冶,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下面就具体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2.1能够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学习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在共同生活环境中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十分有责任感的民族,中华民族不仅具有忧患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同时还十分重视集体、整体的利益。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能够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在思想教育中贯穿传统文化精神,能够使大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理性的爱国行为。并能够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2.2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精神,同时将群体的价值观作为道德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逐渐发展了一种以整体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并且体现了强烈的荣辱观,这样能够帮助大学生学习正确的美德典范和美德思想,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唤醒自身的道德良知和积极向上精神,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传统文化中人格的理想境界具有修身治国、积极进取、重义轻利等特点,学习传统文化,能够使大学生的情感思想得到熏陶,并能够不断思考人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3促进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美德

从古至今,传统文化宣扬的人格特性包括正直、守信、善良、诚实等内容。儒家学派认为至善至诚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中逐渐出现了大量的价值观混乱、道德失范的行为和举止,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文化危机。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美德修养,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进而能够为社会发展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2.4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们生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情况,我国的大学生应该在思想教育中,掌握的思想是以修身为最基本的学习目的,不断加强对自身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境界的培养。中国的传统文化宣扬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厚德载物、宽容大度、严己宽人、谦恭礼让精神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健康的人格,并不断净化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影响的途径

为了能够改善目前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民族情怀,应该要加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其中采取的主要途径有:

3.1积极开展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

为了能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以及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要积极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比如说可以宣传一些先进事迹、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开设宣传传统文化的讲座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潜意识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3.2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在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可以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这样大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大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和相关的辩证思维,进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水平以及道德水平。

3.3利用图书以及网络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教育中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和网络资源以及图书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许多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都受到网络文化以及信息文化的影响,为了能够使大学生好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模式(比如说网络平台)进行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和可以接受教育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能够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去,并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在传统文化的弘扬过程中,大学生能够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样能够在思想教育中逐渐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能够自觉进行学习,利用相关的理论指导实践行为,使大学生能够增强识别美丑、明辨是非的能力。

4结语

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全球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中国的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精神建设的结晶,并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不断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样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能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贡献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洪政,关海霞,刘东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8(4).

[2]黄琳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语境下的思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3]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上一篇:廉洁教育材料范文 下一篇:安全教育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