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1:01:23

体育课程理念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08-04

“后现代课程理论”是在风靡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是把课程作为“后结构、解构、后现代文本”来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有两种典型风格:激进的或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即源于“后结构主义”)与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不论哪一种风格,都具有3种典型特征:反表象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相应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也有两种典型风格:批判性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主要是对传统课程理论展开批判,揭示其二元论的认识论根源及其表现;建设性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试图建构一种从根本上超越“泰勒原理”的、新的课程理论,比如,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4个基本准则――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系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简称“4R”[1],与“泰勒原理”适成对照。这在某种意义上正体现着现代课程理论发展方向的思潮。而课程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对作为崇尚后工业化社会的课程思想来讲,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在现代体育课程领域的合理引入、嫁接与渗透,形成的一种体育课程思潮――“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从哲学的角度讲,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作为一种存在的“状态”,是对现代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不满、批判与发展,崇尚体育课程“多元价值观”,追求体育课程的“过程性”和“流动性”,是现代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想目标,是对后工业化社会中体育课程的一种憧憬。正如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派纳(William F.Pinar)于2002年8月7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时所说:“对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很多,它是一种思潮,但不是一种系统的哲学流派。'’后现代主义尽管不是一种系统的哲学流派,在体育课程思潮中,它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而被宣扬和崇尚,以指引体育工作者的课程实践活动发展,成为构建多元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一种理想“程式”。从实践角度讲,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在现代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不断渗透与发展,使之成为“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而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作为一种体育课程思潮,是在现代化社会中伴随课程发展而孕育、产生与发展的,是对现实体育课程价值观的不断“反思”和对理想课程价值观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一般地讲,“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这就需要体育课程主体在主动改造“现实”的同时,合理追求“理想”,尽量用“理想”指引“现实”革新,好为发展“现实”而努力和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样,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才能成为一种理想的课程“思想”,在现代体育课程改革中生长。

那么,“如何运用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来发展和指导现代体育课程呢?

1 认识和理解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对于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考察,首先运用多元价值观对其所蕴含的理念进行辨析,主要分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和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两种。而这两种理念都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的课程模体――强调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的建构性和非线性特征,以便于在回归性反思基础上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发展实践性的模式,为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的价值取舍提供“多元价值选择机制”。

1.1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消解现代主义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埃格莱顿(T.Eagleton)认为:“解构……抓住了经典结构主义所倾向于表征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即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喜欢在可接受与不可接受之间、自我与异物之间、真理与谬误之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理智与疯狂之间、中心语与边缘之间、表层与深层之间,划定疆界。”[2]而“解构性”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思想,在课程领域中主张课程开放、反思、超越、多元化。为此,车里霍尔姆斯(C.H.cherryholmes)在审视后现代主义及其课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源于车里霍尔姆斯的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之中,是解构性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现代体育课程思想发展中的一种借鉴性“渗透”。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认为,后现代体育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一种文本,是师生共同进行解构体育课程实践活动的一种文本。这种“文本”往往不是共识、稳定的,而是矛盾和动态的,常常弥散或繁衍于课程活动之中,呈现为开放的、共享的意义。也就是说,后现代体育课程理念作为一种学习文本而存在,是一种课程话语,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解释,并立足于体育实践活动之中,植根于众学科的发展和变化的背景中予以构建,不存在“中心”与“边缘”之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课程改革全球化的进程,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将崇尚“多元中心与多元伦理并存”的价值观点。这就要求现代体育课程必须尊重社会文化相融合所存在的异质、特殊和多样性的现象,强调“话语(即:各研究领域或各门学科的结构)分析”,提倡“让课程主体与自己对话,自主解决课程所涉及的问题;与课程对话,置身于课程活动之中,促使其称为课程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学习者、解构者”[2]。

这样,解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主体就将在体育课程发展流程与社会规约下得以发展,其中,主体处于流变状态,呈“耗散结构”式。这正是运用车里霍尔姆斯的“建构――解构的辩证法”对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诠释,作为一种新认识论,提供一种新的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有利于指导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向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纵向发展。

1.2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是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中解析出来的。后现代主义者多尔以杜威的基于“反省性思维”的“变化”理论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基础,并受普利高津(I.Prigogine)混沌理论的影响,将研究聚焦于后现代主义课程[2]。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透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是人们把课程的认识对象作为解释的文本,通过解释者之间的对话达成对课程的共识。因此,“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

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课程即探究过程。”…这就把课程作为一种由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把课程学习作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课程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教师居于课程地位的“平等中的首席”,重在提供学习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课程“对话”。于是,确立了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

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源于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是一种自组织的过程。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看,后现代体育课程是体育自组织过程,是在过程中借助反思来组织与建构体育活动的课程,是生成的、不确定的,具有复杂、混沌、有限、暂时、多元等特点。后现代体育课程设计是将体育课程置于“外在反馈一内在变更”的整体型与交互式的重组系统之中,强调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线性关系,注重学生内在重组(转化)和建构能力的塑造。这样,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就贯穿于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使课程目标、教师、学生、教材及情境都将经历着转型与更新,以体现体育课程的丰富性内涵及关联性意义。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组织能力作为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着落点”,必须在体育课程中有目的地寻求不同的变通方案、关系和联接,开展“磋商与对话机制”,把体育课程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自组织过程的有效转型与变革,或以实现自组织的和谐流转过程;当然,必须让学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状态下自发的文本进行转化与回归(回归旨在发展能力),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组织能力。这正顺应多尔所提出的后现代课程基本原理――“4R'’混沌过程理论(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严密性rigor)对建构性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总括,为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成为自组织过程提供了新的思维辨识与发展途径。

2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实践性

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不仅承认课程存在着不确定性状态,也承认课程存在的相对确定性状态和相对稳定性状态,即存在着动态性和发展性状态。这就要求体育课程必须以师生间的平等互动、沟通、对话、交往为前提,主张开放、反思、超越、多元化,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能力发挥,并把活动作为课程发生的基础,以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建构过程。课程实践是检验课程理念的一种标准或途径,任何理念的建构与发展都需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当然,对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来讲,它在现代体育课程实践中倡导“阐释教学法(即是对过去和现代占主导地位传授式、儿童中心式、促进式三种基本教学模式进行重构)和“对话教学法”,着重强调个性化教学、个体的经验历程、反思与理解、意义建构、教学批判与鉴赏、自我意识的提升与人的自主性等人文教育观点,这些观点对人性解放和个体价值的实现是较超前的,在现代体育课程中可有所渗透,但须正确加以对待;同时,倡导教师在体育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知识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这实际上在为现代课程寻求发展的可能与方向,更有益于促进当前体育课程改革进程,指导课程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体育新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在对知识解构和对技能建构中面对复杂的课堂活动,需主动反思与对话、主动探究与理解,正如恩舍所说“透过对话、会谈和共同探究,我们开始对自己心照不宣的理解进行反思,以引发两个过程:一是将这些理解引入意识;二是同时转变这些理解。”一这样,新课堂教学就成为一种过程――不是传递所知道的而是探索所不知道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而且透过探索,师生共同参与,平等相待,从而既能转变教学,也能转变自我。这一转变依赖于师生的共同愿望,依赖于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和民主对话活动方式。

现代课程发展观认为:知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自身属性或外部环境的机械反映,而是由外部客观刺激和主体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而由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课程作为解释的文本,需通过解释者之间的不断对话来达成对课程的一种共识;课程知识的传播过程所包含的不仅仅是预定知识的传播,更是对课程意义的创生;倡导“阐释――理解――建构”的意义建构的课程过程模式。这样,教师面对新课堂教学,怎样教会学生学习体育课程,怎样避免刻板地理解课程文本,怎样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得以表现出的方式,如何教会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解读呢。正如多尔所讲的“后现代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课程即为探究过程。”…由于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背景、基础、兴趣、需要和理解,将之带入课程文本之中,从而可能产生和建构不同的课程意义。可以说,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思考”这种超验的课程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既要有创意,又要因材施教,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及社会心理上有所发展;学生既要相互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又要进行平等对话与共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共同解构课程意义来“通过转变自己成为另一个自己”而“达成理解”。

实质上,现代体育课程改革正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建构过程,注重对课程文本和信息的解释和理解的多样性,主张课程发展多元化,为的是协助学生“转化智慧”和“解放自己”,以培养学生的逆反思维及对课程发展过程的全面分析来培养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在体育课程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主体来创设主体的性质、属性、诱因构成课程活动的机制,主动建构自我及建构主体性生成经验的过程;学生成为现代课程发展的关键,在寻求教育经验的意义过程中建构着自我,依此不断地重建、构造与改进课程文本。

3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现代性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的分析,可发现后现代主义体育课程理念所具备的现代性特征:主张体育课程的开放性、过程性、多元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提倡课程的非线性和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等等。

(1)从课程本质上讲,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已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强调结果转向强调过程,由注重“本本”转向注重“以人为本”――特别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由于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对于体育课程本质的理解与认识不同,各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认识投射到具体活动中去,但总体上是趋向一致的。经仔细梳理后主要归结为:(1)体育课程即一门学科;(2)体育课程即学科课程;(3)体育课程即活动;(4)体育课程即方案、过程、结构等。而季浏于2003年9月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把体育课程的本质归纳为4点:“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性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这使得体育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汲取后现代主义体

育课程理念成分,着重从学生的发展、对话、探究、转化的角度出发来发展体育课程本质,并趋于统整。正如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认为“课程已成为学习者个体转变的通道,课程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共同跑步所形成的互动模体”一样,体育课程亦不例外。因此,体育课程改革提倡课程实践是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课程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形成的和创生的,课程内容是选择的和构建的,课程设计是交互式的和线性的,课程结构是开放的和流变的。

(2)从课程观念上讲,体育课程在不断重塑新型师生观。

现代课程的理念在不断地更新并指向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现代体育课程在现代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发展着新型师生关系,而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下不断重塑新型师生关系。因为新型师生观主张师生关系更多地呈现于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共同探索以达成的共识;强调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是民主与对话性的;教师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学生则是课程活动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在现代体育课程活动中,教师已不在是课程的讲解者、领导者,而应成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及教与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使课程根植于师生的对话性的和交互主体性的本质意义中,铸造自我与他人之间新型的统一体;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实施者、解构者和创生者,使课程成为一个动态的、多方交流的、集探究与创生课程知识、技术、文化于一体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协作者和启迪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行动研究者,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学习的意义,并与学生在共同探究与反思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与构建自我。这样,教学已将师生关系置于同一个对流面――处于“平等中的首席”位置的教师将学生根植于“知识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话语”’之中,以发挥师生群体的最大化效能来实现“教学相长”。

(3)从课程内容上讲,体育课程的丰富性可作为一种转变性过程的对象所需要的对话、交往和交流,并透过师生之间、学生与课程文本之间的对话来探讨各种发展的可能性。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课程理念 小学生 体育教学

1 前言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是在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内核后发展起来的。尽管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与后现代哲学思想一样纷繁复杂、众说纷纭,但它其中也蕴涵着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因素。后现代主义纷繁复杂没有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完整框架,但后现代主义拥有自己的共同立场,其本质特征是反二元论、反实质化、去中心和反整体性,倡导不确定内在性,对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质疑,它继承和发扬了西方传统哲学又反叛之,是哲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反省转向。本文通过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来研究后现代社会背景下体育课程发展脉络,根据后现代课程理念的特点研究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为小学体育教学向更优化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 后现代课程理念

2.1后现代主义思想内涵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内部发生的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场文化革命,是对西方现代化反叛性的话语体系,是对西方现代化弊端的暴露与挞伐,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恒久的价值。首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种种矛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后现代主义暴露了现代社会许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人口激增、军备竞赛加剧、人文精神的失落、经济全球化和一些国家和民族被边缘化等。所暴露的问题表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和关切,有利于得到人们的重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其次,后现代主义反本质主义、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对“精英文化”、对知识的霸权垄断进行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当今世界所呼唤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多元化相呼应,与世界多数不发达民族和众多处于弱势、边缘化群体渴望被了解、被关注的期望相吻合。最重要的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向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辩证法/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静止结构、二元对立、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立场,克服了传统辩证法的实体倾向。

2.2后现代课程理念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本身并没有给出任何实际可操作的行动方案、步骤。它只给出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有益启示。客观地说它所包含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理念有利于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但不会自然而然地为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带来良好效果。我们应结合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实情况,吸取它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因素,从而推动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向纵深挺进、向高层次和高水平发展。

3 后现代课程观对小学体育课程的具体影响

3.1使小学体育课程向综合化方向

小学体育课程要向综合化趋势方向发展是目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课程的综合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体育技能、文化或者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显然,当今世界众多的问题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合作才能解决,学科既分化又综合;另一方面,综合课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有着完整世界观完美人格的培养。体育学科课程要走出学科局限,一方面,要和其他自科学学科和技术学科有机地融合,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与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进行整合。

3.2使教学内容丰富化

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材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问题、学习兴趣时,才具有课程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小学体育教师的自主性、个性、创造性受到压抑,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简单单调,缺乏活力和创新性。后现代课程理论批判了传统教材以控制为旨趣的基本性格,将教材视为师生进行建设性“对话(eonversation)”的“文本(text)”“材料(material)”。这样的教材观有利于使师生从精神上获得解放,寻回他久久失去的主体意识,感受对话及成长带来的乐趣,同时,在师生互对话中获得多重解释。因此,通过体育新课改,小学体育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境创设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容易接受,并形成一种有助于建设一批不论在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于多种情景中进行积极建设性对话的“文本”教材。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启发性,并且有利于达成一种促进探索和对话的课堂气氛。这样的体育课程有利于实施交互主体一一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建设性的对话,激发学生参与对话和发挥他们丰富的甚至离奇的想象力,在益智的同时达到娱乐健身的效果。

3.3使小学体育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性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体育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中小学都形成许多校本体育课程计划,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注重课程实施,往往就造成课程改革良好的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体现出来,甚至结果与出发点相去甚远。后现代课程理论对这种课程模式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忽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最终导致失败。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不仅要重视课程实施,而且要尊重参与者的主体性,致力于师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批判性对话。因此在具体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突出体育课程的特点,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同时要突出本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小学生毕竟思想上生理上都不成熟,心理和行为一般不能很好的自控,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和激发。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实践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去进一步的指导学生,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4 结论

21世纪,随着后现代文化思想潮流的侵袭,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小学体育课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担任着强国的责任。小学体育课程在后现代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教学观、教材观、师生观等都发生了变化,体育课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实践性,体育课堂更加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并且体育老师也不断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身健体的方法,形成强健的体魄,为祖国建设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光武.怎样认识后现代主义哲学[J].求是杂志,2002,(8).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金吾伦.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J].新华文摘,2001,(10).

[4]张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学;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分析研究

人学这一概念包括内容较多,无论是宗教、人本,或是精神、伦理,一切以人的思想与本体为出发点的学术研究均可归类在人学范畴内。人学的基础研究对象是对立于科学的,其侧重于客观事实及普遍科学相对的人类思想与智慧思维。可以说,人学是直面自身的科学,其探究的是人类本身思想、精神与身体的发展与完善。纵观当今世界,人学意识的觉醒正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将人学思维贯彻于教育教学之中,将促使教育教学思维优化,教育教学方法务实。因此,崇尚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于体育教学中融合人学思维至关重要。探究体育课程理念的变化,认知人学对体育课程理念变革的影响,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有机融合人学与体育课程教学,既是本文探讨的主要课题,也是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发展的科学方向。

一、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化

现代教学思维变革促使大学体育教学理念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学思维的融合令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趋向于人本化。然而,体育课程教学开展历史悠久,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变化也并非一成不变。对此,细数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化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一,科学中心论的贯彻与执行。科学中心论源于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育思维。在其教育理念中,教师与教育组织的教学地位不容动摇,以“教”为基础开展的体育教学,将素质、技能、知识的灌输作为教学的重点。该理念注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认为教育重点在教师的传授,教师主导地位被明确标注,教师的教育能力被规范化及纪律化。该教育理念虽然具有一定的教师培养作用,但却全盘否定并排斥体育的自然主义思维,过分注重教育的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造成体育课程教学开展出现难以调停的两极矛盾,最终桎梏了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其二,简单生物体育观的萌芽与发展。面对科学中心论遭遇的瓶颈,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发展逐步向突破瓶颈的方向发展,由此,简单生物体育观逐步形成。在该观念中,体育课程教学完全趋向于身体素质的培养,逐步演化并发展出强身健体的主导思维。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理念中已经出现了思想培养方面的意识,但过分注重身体素质的教育促使思想培养仅停留在口号阶段,并未真正落实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其三,竞技体育观的融合与应用。大学体育课堂理念发展到这一时期,体育教学方向逐步倾向于规范化与制度化,但其修订与革新的方向却仍集中于教学方面,其培养的目标也以“竞技”这一目的展开。因此,在此阶段的体育教育中注重“教”的体能训练仍为主流,对思想观念的落实与贯彻仍未凸显,因此,从本质而言,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至此仍未有过多改变,仍然以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为核心。

二、人学视域下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变革

从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演化不难看出,大学生体育课程理念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指导思想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思维,虽基本以凯洛夫的教学理念为基础核心,但是不同时期的教学任务仍然十分迥异。只不过,即使教学任务有所差异,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仍然着重于生理功能的培养与社会能力的培育,教学目标着重于现实社会需求的满足。可以说,无论是体育功能的灌输,或是身体素质的培养,再或是健康竞技的贯彻都仅停留在体能培育与社会供给思维上,并未对受教者本身的精神与思想进行引导与锤炼。然而,人本思想的觉醒,人学意识的采用,对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理论引导而言意义重大。认真分析人学理论不难看出,人文基础的世界观构建是人学贯彻的关键所在,剖析“人”这一个体的身体情况与心理诉求,实现体育教育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实质性目标。不再强调体育的师本教育理念,而是从人本教育角度出发,真正促使体育教育落实于育人之中,促进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强化受教者精神意识,是实现体育课程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借助人学思维,以开拓大学体育课程理念为方向,拓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视野,融入现展原理,实现体育教育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本文从人学的视域角度探究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变革,认为贯彻人学思维可从三方面出发。其一,创新思维。体育课程理论从传统发展而来,其凸显出的显著特性是具备极强的创新意识。因此,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融汇人学思想,将创造与开拓的视野落实于人类意识培养之上,不仅注重生理上的培养,同时还侧重于心理与精神上的锤炼,创新心理与精神的教育思维,凸显人学引导的成效,确保体育课程理论迎合大学生发展需求。实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其二,构筑体系。在思维创新的基础上,人学理念将促进体育课程构筑人学体系,真正由点出发、以线为始,覆盖全局,保证体育课程理念不再狭隘地注重生物性能力培养与社会性需求满足,而是真正站在人类发展的视野上,结合生理基础与精神培养双方面元素,打造迎合时展的全新体育理念。其三,活化内容。在思维创新与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体育课程内容将更加注重推动受教者发展,人本思想的落实可保证体育教学内容的人文化、现代化及生活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更具备启迪性与思考性,教学侧重将倾向“育”人而不是“教”人,学生能动性的调动将成为主旋律,自主与自律将成为体育课程培养的重点内容。

三、人学融合下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实践路径

人学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改革会促使教学思维、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得到全方位的变革。因此,人学思维以人本化的形式贯彻到大学体育课程的理念中,科学促进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发展与完善。对此,改革完善后的大学体育课程理念落实于实践教学之中,引发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包括以下两方面:

1.以生为本思维下大学体育课程的兴趣化

人学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发展逐渐注重人本化的思想落实,结合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本的基础,现代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将“以人为本”逐步细化为“以生为本”。从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核心理念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作为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已然明确了“生本发展”的教育思维。因此,大学体育课堂注重人学融合,确定生本课堂打造是其发展的必然之路。因此,生本课堂的内核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无论是篮球竞技还是跑步训练,其培养的出发点都是迎合学生的兴趣。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至关重要,时刻站在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角度,运用科技及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兴趣出发,实现人学化大学体育课程理念的落实贯彻。例如,通过观看世界杯、世锦赛、欧洲杯等足球赛事激发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足球训练场所,组织学生参与到足球的练习与对抗赛中,并通过足球赛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组织协作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进而在培养学生体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建设学生心灵。

2.身心培养思维下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效化

以生为本促使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兴趣化发展,不仅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助体育课堂学习逐步培育自身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可以说,人学视域下大学生体育课程理念促使大学生体育教学倾向于身心培养的思维高度,单纯的生理培养与技能培训不再是体育教学关注的焦点,借助体育教育来实现身心的共同培育已成为体育学科应用的关键。如普通的跑步运动不再仅为培养耐力的教学科目,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坚持到底的重要手段;篮球运动也不再是简单的体育游戏,而是强化学生协调性,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与默契度的手段。综合而论,利用身心培养思维,体育运动培养的本身便可成为受教者身心与精神的多元培养利器。合理认知体育课堂的培育效果,发挥融合人学思维的大学体育课堂理念作用,确保大学体育课堂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培养第一要务,可有效落实身心培养思维,促使大学生体育课程教育的实效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程理念变革发展因时代而动,随人学思想的贯彻逐渐倾向于“生本化”发展。科学落实人学思维到大学体育课程理念中,合理认清生本化发展下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行之有效地践行生本思维与身心发展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无论对大学体育教育科学发展,或是教学培养受教者身心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确保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科学发展、课程理念贯彻始终的关键。

作者:贾新建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4,(11):17—27.

[2]黄力群.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2):110—115.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健康的意识与体魄 时代性 学会学习 运动专长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自改革以来,经过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一线体育教师大胆的探索和努力实践,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逐步为广大体育教师认同和接受,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体现,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慰的,很多经验是宝贵和值得借鉴的。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更是为我们体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一、培养健康的意识与体魄

高中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使他们将来能够精力旺盛地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从国家的层面上讲,国家之所以在学校中设置体育课程,是期望通过体育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人才。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摒弃竞技运动的教育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育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

二、体现时代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努力体现时代性。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大大突破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内容的模式,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再完全是“清一色”的田径、球类、武术等的竞技运动的内容,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和新兴运动项目将被引入体育课堂。同时,竞技运动项目也可能被改造成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高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换言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将呈现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局面。

2、教育方式的变化

在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今天,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试图将动作要领讲深讲透,示范动作也力求完整、优美,学生不用动脑筋就能听明白,看清楚。实际上这样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无需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的不良习惯,以至于既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也未必能较好的掌握运动技能。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由注重掌握技术、技能向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的方向转化,由单纯强调运动成绩和达标成绩的学习结果向强调学习过程转化,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由活动。教师的体育教学观要重新定位,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观念转化,由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化,体育保健理论课程由单纯的语言讲授向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转化,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进行体育学习和自主运动。

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发现运动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比运动知识的掌握更重要。因为,知识的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学会运用它,并用它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是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方面。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仅强调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储存,就会导致知识本位倾向。因此,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应该突出强调的是“态度(兴趣)”、“习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及“经验”的重要性。

四、注重运动专长的形成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进行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再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有选择地学习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专长,因为学生有了运动专长,他们才可能体验到成功感、愉和自我价值感。

正因为如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不要求学生样样运动项目都要学习,因为几十年的实践表明,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难于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难于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有选择的学习一项或几项运动项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运动专长,因为学生有了运动专长,他们才可能体验到成功感、愉和自我价值感,进而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才可能形成,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 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教师用书 2008

[2]《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 刘健 2008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课程理念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2.020

Study on College Sports Course Study

Concept and Value Orientation

LI Se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Our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mplete man" with cognition, work, survive, live together as the main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needs complete, innovative curriculum ideas as a support, and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building must be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 College sports course concepts , students should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s a core curriculum objectives to personalized, human culture, daily life course content to students value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hould focus on specific student chan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we should fully reflect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thought.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 course; course concept; value orientation

0 前言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在发展中一般会受到宏观层面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中观层面大学理念以及微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内涵主要体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理想、信念以及实践等方面,实践性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思想一直在统领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但是学校体育思想与体育课程理念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发展中提出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健康与文化并重”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确保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

1 传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及价值取向分析

我国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文化科学教育以及体育技能教育的一个教育过程,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当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特殊性进行了揭示与阐述,同时也体现出了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对大学生生命、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关注,确保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教育理念的人文化、社会化,但是很多高等学校在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课程实践中,依据现代普通高校教育方针、体育课程内在属性及自身发展规律所展现出的特殊性,通过内部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最终体现出的价值选择倾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会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践等领域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实现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的定向与调控。再者,课程价值取向在实践中会对普通高校课程主体建设产生决定性作用,其主要体现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新一轮教改大背景下若想确保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在协调好体育课程理念与价值取向关系的同时,要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创新,深入挖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深层次内涵,从而使其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及改革发挥良性指导作用。

2 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充分体现出普通高校体育的特色

现阶段大部分高等学校对体育课程理念的认识依旧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导致体育课程实践中没有体现出各种课程观念的实施,这也是当前体育课程理念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区别性较小的主要原因,没有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特色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表现出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在改革中过于重视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这些只限于在体育课程表象层面上,严重缺乏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研究,导致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及形式主义,虽然在课程观念与思想上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中基本没有任何变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没有体现对健康认识、对生命的关注、对体育文化的理解等方面,同时在价值取向上也没有体现出如何为大学生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进行指导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可以说多年来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并没有取得太多的成效,从体育课程设置上便可以发现这一点,基础课、选修课以及选项课等体育教学形式,在在本质上依旧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考核体系建设也在一直沿用传统的考核体系。

2.2 高校体育课程文化及价值取向的迷失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文化是体育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对推动体育课程系统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体育课程文化及价值取向的迷失会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极大影响,同时也会限制新的体育课程理念的形成与创新。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在改革中呈现出文化及价值取向迷失的态势,缺少文化视野会使课程改革中将要面临价值取向偏移的困境,其主要体现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传统文化价值的缺失,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信仰迷茫、理念模糊以及价值取向扭曲等,在本质上都是普通高校课程文化价值取向迷失的一种外在体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代传承过程中都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个性化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立足于世界的一种标识,但是在不同文化体系中使文化认同也存在较大差异,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不仅是一场新的机遇,同时也是一场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一个重要警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建设的途径

3.1 以关注学生生命质量为课程目标

生命质量是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良好状态的综合测量指标,一般体现在人们自身对外界事物的幸福感、满意感以及满足感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各个阶段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个人对体育教育功能认识的反映等,而课程目标也会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很大作用。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创设中必须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将“生命质量”作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要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贯穿到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生命质量的整体水平。

3.2 以个性化、人文化、生活化为课程内容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出人性化、人文化以及生活化等特征,以大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作为主要出发点,不仅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要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帮助其将体育意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强调向大学生传递运动技术与技能,实现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发展,新的课程内容设置强调培养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在情感体验上培养大学生要学会体育文化享受及学习渴求,从而使大学生可以对各类体育活动产生一种十分良好的情感体验。

3.3 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普通高校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进行转变,彻底打破传统的体育技能为主的教学理念,将“新理念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作为体育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观念,使体育教师可以变为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总而言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中,必须要遵循“课程健康观”及“文化观”等诸多创新发展观念的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确保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使其成为普通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生的过程,这是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在本质上担负着指导体育课程建设的重任,所以要求普通高校必须要对体育课程理念有一个深入认识,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从而通过体育课程实践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

[2] 傅巧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6).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6篇

新课程理念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将突破传统的竞技运动的教学思想和模式,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健康第一

1.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坚持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已不仅仅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有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体育课中,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某种意义上比掌握一些动作技能更重要。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兴趣是激发行为和维持行为的动力。过去我们有些老师的体育课是什么样呢?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因为我们的体育课上的比较单调,过分注意老师会什么,而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和情绪、兴趣。所以,导致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淡薄。我们要使体育成为学生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体育才是成功的的,所以我们在选择内容、采用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这方面主要强调从兴趣入手。

课前搞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运动项目、体育人物、体育新闻等方面信息资料的访问查阅,培养学生合作挖究的意识和关注体育的兴趣。

课前教学中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一是课堂教学的组织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课堂,要充满着情趣和自然;二是要思考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是什么?首先在导入部分,分别按年龄段采取情境导入、兴趣导入、设疑导入、激感等来吸引学生,便其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欲望。

另外,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过去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决定,有时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要得用学生喜爱的内容和具有地域特点、民俗风情的运动项目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我们还通过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那种比较单一的,常常忽视个体感受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充满快乐

1.充分运动的快乐

体育课以身体练习为主,在身体练习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全身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经过呼吸和汗液加速排出,各个器官和肢体都得到活动,左右脑半球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后全身爽快、舒畅的感觉,同时达到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独特魅力。

2.充分学习的快乐

人天生存在着发展需求,在认知方面,就是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是相当快乐的事情。在体育课中,我们可以合理安排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不同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体验,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的心理。在同一内容的教学中要体会出动作的难度、熟练度和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体会到运动技能提高的快乐。

3.充分交流的快乐

学生大多喜欢与人交流,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交流是受一定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方便得多了,接力、拔河、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都少不了学生的合作,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应通过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使思想与思想交流,行为与行为的影响。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贵在创新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曾作过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递知道,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劳动,相互了解、影响、鼓舞。教师承担着课程的校本开发和具体实施工作,很难想象毫无创新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自己都无法完成研究课题的教师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完成研究课题的实施工作。课堂教学创新,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成份提出来的。有的传统经验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到今天已不适用了,就必须去改造它、完善它。课堂教学结构永远是一个动态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东西,任何一项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都可以找到不同的切入点。过于强调“序”,就容易使教学方法模式化、程序化。不维“序”,则意味着课堂结果安排善于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独自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教师从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发展。创新必须充分体现在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效果上。

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的新尝试,将前人长期总结出来的十分宝贵的资源进行反思、创造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新的突破,也会有新的困惑,关键是对优秀的传统资源能作出理性判断,明智选择,否则将造成课改实验思维混乱。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体育课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小学的体育课堂给学生所呈现的是和谐、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活动空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致特浓,乐于参与。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新的教学模式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一、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

在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体育课的教学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真真正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能够茁壮健康地发展。

教学中,我改进教学形式,选取适合学生身体发展的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

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自信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选取适合学生锻炼的分组训练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完善训练的规则与方法,选取适合锻炼的场地及训练用具。考虑学生身体的不同程度与水平,根据他们自身的接受程度进行合理安排锻炼,使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的教学中来,增强他们参与体育课的那份自信心。对在训练中表现非常认真,训练极其刻苦,效果又很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体育课的教学素材也多,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灵活选取教学内容,依据体育课堂目的、任务及方法,进行合理的安排,达到适应学生自身的状况与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有利时机,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参与课堂教学,将学生自身的活动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行为,启动学生的敏捷思维,采用积极、研讨的方式,辅之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四、结合教材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及体育素质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健康与文化;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价值取向

1前言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就一直呈现一种不断增长的趋势,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我国正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然而,尽管我国在体育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的理念却从未变过,这些旧的理念早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以至于现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为解决这种问题,笔者将详细介绍原有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然后对其进行分析,从健康和文化的视域出发对高校体育课程应有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进行探讨。

2原有高校体育课程的特点

回顾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很容易发现原有的高校体育教学是在前苏联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体系主要是针对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而形成的,所以能很好的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建设,但随着我国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这种教学体系逐渐落后,渐渐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缺点。我国建国初期体育事业十分萧条,国人很少有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的机会,所以,为了满足当时的国情,我国的高校体育课程主要以选择优秀运动员和宣扬体育文化为主,这就决定了我国原有高校体育课程的几个显著特点。首先,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单调乏味,体育课上一直重复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在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下,除了对体育真正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学生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这样一来虽然学生的体育技巧得到了提高,但大部分学生却对体育产生了厌烦的态度,这种教学内容虽然短时间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水平但却不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其次,原有高校体育的成绩评价标准主要是以运动技术的技术评价和达标情况为准的,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运动技术的水平高低来衡量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的,这种评价方式帮助国家选出了优秀的运动员,促进了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却令大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生畏。最后,原有高校的体育课程一味强调培养优秀运动员,传授体育技巧,将体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弘扬中国体育文化上面,这种体育课程的理念完全符合当时国家的基本国情,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始,我国的体育事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近几年我国以乒乓球为主的篮球、网球、田径等体育运动在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乒乓球方面我国选手一直雄霸前三位的位置,在国际赛事上遥遥领先;篮球方面,姚明代表国人在NBA创造了属于中国人的辉煌;网球方面,李娜作为中国女网一姐,成为第一个获得WTA巡回赛冠军的中国人,并最终以世界第六的排名退出网坛;田径方面,刘翔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世界纪录并夺冠以后,又在不久后的国际赛事上以12秒88的成绩刷新了尘封13年的世界纪录,在中国以及世界的田径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以外,林丹、杨威、孙杨等一个个奥运冠军在世界赛事上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体育文化的魅力,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结束,中国的体育事业达到了近几年的巅峰,中国正大踏步的朝着体育强国的目标迈进。如今,中国的体坛英雄辈出,中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的体育文化得到了弘扬,但在这些光辉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国人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据统计,中国亚健康人群的比例高达70%,相比之下,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尤为突出,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同时,超重、肥胖、营养不良的学生也在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可见中国的体育运动普及方面出现了问题。

4我国现代高校应该具备的体育课程理念及价值取向

现代的中国在体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高校体育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却仍保持着以往的状态,在健康与文化的视域下,针对现在国人身体素质下降的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现代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方面做出变革,具体体现在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相比于以往高校的体育课程理念,现代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体育爱好作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有了这个方向,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上首先做出改变。教学方式上,应该一改以往单一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课程,保证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一定要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得老师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把教育学生坚持锻炼,热爱运动作为重点,帮助学生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评价标准上,不能把学生的最终运动技巧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要更多的参照学生平时的训练分数,保证学生运动的积极性。针对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的国情,我国现代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健康,把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高校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面教育培养学生以外,在课堂之外的场所也应该不遗余力地组织活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加强,最好能够通过活动在学校宣扬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主动从事体育运动,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5结语

学生是国家发展强大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有为国家的事业努力奋斗的资本。如今,中国的体育事业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正走在通往体育强国的道路上,而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呈现下降趋势,希望中国的教育机构能够引起重视,针对现在的国情,把培养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身体素质上,把学生的健康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童乐.梦想与辉煌: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记实畅想[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149.

[2]孙铁民.山东高校体育场馆现状的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06):20-22.

[3]曾峰.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现状的调查[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04):85-87.

[4]马岳良.试论北京奥运会前我国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3,24(02):11-13.

[5]刘秀兰,贾爱萍.奥林匹克主义的人文教育意义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24(02):14-15.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体育;课堂教学

如今,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在逐步升高。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上好体育课,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所以,一定要努力坚持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在新课改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一、教师要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是“学生是体育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只担当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以上内容只是针对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互动过程的说明。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知识技术的传授为主,注重教材的讲解,体育教师只是对教材进行传授,没有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竞争,要同时注重每个学生的表现。

二、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不怕吃苦、认真负责的精神,起到带动作用。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与业务素质、文化素养,做学生的榜样。通过学生的努力进取,教师的不甘落后,才能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所以,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具有积极的心态与孜孜不倦的精神,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做到关心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与沟通。

三、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学习

学生的情绪对其学习会产生各种影响。特别是在体育课上,如果学生情绪低落,学习积极性则不高,当学生不愿意运动时,对有些项目的训练就容易产生危险。所以,教师上课时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快乐学习,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不断发挥主体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是所有教师的理想追求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让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活动的初始阶段,一位学生说喜欢上体育课,当时我们正好学习排球,我以为是学生喜欢排球的原因,学生却说,过去并不喜欢体育课,但在我的课上学生能够感受到快乐,所以现在喜欢体育了。这名学生的一席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以后上课时,每堂课我都会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实行课程改革以来,高中体育教学中采用了“无班际”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可以有计划地加强体育锻炼,并且,很多学生的体育潜力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有效的挖掘。所以,部分学生逐步从讨厌上体育课转变为喜欢上体育课。在运动场上,可以看到学生活跃的身影,喜悦的笑容,我也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

2.让学生热爱体育课,是在快乐中运动的方法

(1)体育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起到了为人师表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形象。我在师德修养方面对自己的要求较高,在教学与生活中与学生来往密切,受到学生尊敬,很容易让学生具有亲师感。

(2)体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技术与教学理论,在展示体育的美与过硬的教学本领中,可以在学生中进一步树立威信。通过课堂上熟练的示范,娴熟的动作,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挑战心,现场加上简明的讲解,让学生愿意学,轻松地学,快乐地学。

(3)体育教师还要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教师的动作娴熟,学生会有更强的领悟能力,从而可以突破难点,进一步掌握本领。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做到放松自己的心情,逐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不断地尝试中取得成功,在成功以后进一步感受到快乐,让高中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在课堂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感觉。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使课堂的学习形式实现多样化,在执行课堂设计中的组织教法时,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有趣。这样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由此更喜欢体育课。在得到学生的支持以后,教师的教学显得更顺利,新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成功。当然,快乐与兴趣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只要愉快地掌握了不同的锻炼方法,那么,他们对体育锻炼也必然具有浓厚的兴趣,便会更喜欢在课外活动时间加入到体育锻炼者的行列。

在对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新课程理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体育新课改的研究与探讨让我们发现了追求生命价值的永恒,给体育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效益是持久的、永恒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进行研究探索与创新,并且从理论上形成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让学生快乐地度过每一堂体育课。让我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受益,让学生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活出精彩快乐的人生,我们教师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体育教师,我是快乐的!”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曾琦.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林良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出版社,2004.

体育课程理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体育课教学 新课程理念 渗透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教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于体育课教学中,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首先,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领会课改精神,正视教育教学中的改革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重视自身的角色转换,努力把先进的观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最后,教师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身心素质得到和谐发展。

2.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在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吃透《体育与健康》新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本节课的教学总体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教师、学生和场地器材的实际,符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进度,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充分体现合理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不能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方面的具体目标割裂开来,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运和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又要加强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确定切实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体育文化;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教材内容的安排要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加强教材的拓展与学科的整合;教材要多样化和具有开放性,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坚持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为基本原则,不仅要全面关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而且要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结合实际需要重新选编,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地区、本学校乃至本班级学生的特点。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要体现在如何教学上,而且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上。教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法的形成,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能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灵活多样,具有主导性,体现主体性和有效性;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要看该教学法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是否对学生有帮助。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限制,有其优点和缺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在年龄、智力、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认真分析教学法的功能、应用范围和条件。

另外,教师的语言表达也要准确、清晰、形象、生动、流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安全措施得力、有效;教学程序流畅,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运动乐趣,让学生学到新的学习策略,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为各个水平的学生设立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让每个个体都受到尊重,充分发展个性,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对待学生,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让他们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提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实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平等”,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关注“每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确定层次水平目标,寻求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真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6.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地引进一些既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强调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以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此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以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将运动技能教学和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有机地结合,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使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学校体育.2003.

上一篇:多媒体互动技术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