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基础理论范文

时间:2023-07-12 11:02:22

体育基础理论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素质;基础理论;社会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大力提高素质教育,而高校体育也提出了体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如何提高,从何人手,可供借鉴的经验并不很多,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教育。

l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的教育是教育和社会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在一专多能的情况下强凋了应用性和适应性,而社会体育的核心是全民健身。下世纪社会将进入一个老龄化社会。社会各个层次、各个年龄的人对健康的需求,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21世纪将显得更为突出。这些,无论是对高校的体育教育,还是对接受高等教育以求发展和提高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挑战。体育素质在强调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强调了体育应用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因为体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而随着中学体育课时、课外活动时间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入学的大学生他们在身体素质上较之四、五年前有了明显提高。而体育文化素质却远远落后于这种提高。要想提高体育文化素质,首先就要从加强体育本身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人手,实践结合理论,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作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大学生是全民健身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毕业后的大学生在社会上起到业余教练,健身指导,挺至旨};响一大片的作用。当前,我国体育人才结构以学校体育教师为最多,社会体育人才为最少,就其质量看,社会体育人才也难以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要完成社会赋于大学生的使命,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教育,提高体育综合素质。

2基础理论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是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但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各种技能,更要求大学生能够从体育理论,甚至从哲学、社会学的层次上看待,认识自己所进行的运动。大学生经过中学六年的锻炼,可以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但要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提高体育素质,就要使其对体育有一个系统的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自觉的、理性的体育实践来说,停留在活动经验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就不能获得关于体育的规律性的认识,体育实践就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不仅有利于运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有利于体育素养的提高和理论思维能力的增强,从而自觉地把体育活动经验上升为体育理论,对体育实践做理论上的把握,达到终身体育,实现自我发挥的目的。

同时还要指出,体育实践固然需要具体的操作方法指导,但更需要为具体的操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做指导。只有让学生懂得了为什么这么做最好,体育实践才能真正摆脱盲目性,从而体现出体育实践的高度自觉性和自为性。

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基础理论教育

首先,我们从教学内容人手。以大学体育的理论部分为基础,选编了运动生物力学、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体育伦理学等一些科目中,易懂、易学.跟实际联系较多的每科近两章以上的内容,组成理论讲义,供教师上课讲授用,这样就大大充实了教材的内容。

其次,在课时上进行了重新分配。现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理论课时为8―3%(包括考试),我们压缩了实践部分,增加了理论课时,使之达到15―20%,把学生已掌握有待提高的技能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自己练习,教师进行课外辅导。也就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次实践结合理论的上课日记。

第三,请体育系的理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主要利用晚上或课外活动时间,每学期搞l-2次。这样大大调动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也端正了他们的态度。

第四,将教学形式由操场向社区辐射,使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在90年代初,天津各大学就首先成立了社区法律援助,社区医疗等中心,其成员全部是在校大学生。由此受到启发,我们以体育教学实习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主要由高年级学生组队,深入到附近社区,与社区中心联合开展各种体育宣传、咨询,组织指导等各种活动,即锻炼了学生,也找到了高校体育与社会的连接点,更好地体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107—05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talent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us of theoretical courses teaching for PE major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asures for reforming the teaching of School Physical Pedagogy。 With the desig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plans,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an be evalu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can also be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PE major;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国当前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专业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传习性教学过分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互动,不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体育师范生的专业技能不高,以致于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常常感到很难适应丰富、多变的教育现场。

1《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

《学校体育学》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程,具有理论性与操作性的特征[1],其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其教学效果会迁移到学生后续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

目前,国内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断的研究与探索。综合各高校的改革情况,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体系方面,提出说课纳入教材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教学建议[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3],对建国以来我国多个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进行分析,提出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初步构想[4]等;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针对体育专业理论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5],“双主体”教学模式[6]、“综合、多元、互动”教学模式[7]以及“目标—半导式教学法”和相对应的学生综合成绩评估体系[8]等等。通过对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实地走访发现,对于这门传统课程,大部分学校授课计划保持在54~72学时,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作业、观摩等教学方式。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经验与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改革还只是停留在某个教学环节上,难以形成气候与推广价值。另外,教学改革要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要有充分的学时保障,否则,上述改革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收获甚微。随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小型化、选修化,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学》应如何进行科学定位,既要保持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又要焕发时代生机,是每一位有志于改革的专业课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因此,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以我校“百门课程改革”计划为契机,提出《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创新面和突破口。本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育学》师范性的课程本位,突出专业基础课的“基础性、技能型”特点[9],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论结合实践等教学策略,探索并形成一整套教学模式与实施机制,以期取得教改的实效,顺应时展对“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呼唤。

2《学校体育学》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

2。1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学习资源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改革与建立新的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模式是耳前同仁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作者根据近的工作经验,对公共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新模式进行了悉心研究和大胆探索。文章从建摸,到运作,再到实旋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性论述,并对研究结果提出了积极性建议。

课堂教学是公共体育课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效率下高,必然导致课程大纲要求难以有效实施,多年来,尽管我们曾积极倡导并努力推进现代体育教育观念的建立,但是,由于缺乏对体育教育的主体性的深人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l}的传统教学机制依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停留在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阶段。教学过程的运作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自主充分地发展,对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思想品质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还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基础理论课更是如此。因此,改革传统的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公共体育理论教学中,较为迫切的课题之一为此、本文从集中与分散教学新模式人手,从建模、程序、实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供同仁参考r

1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我校体育教学模式总体设计方案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建立一套具有我校特点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为全面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迎接?1世纪的挑战:

2模式的教学目标

通过模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教学,相互探讨,传授多样化的体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体育评价能力(互评、自评能力)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同时促进师生更加厂泛而牢固的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和终身健康服务。

3教材内容

tir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t2?将教材内容变成习题式;car体育时事、(})演讲稿及体育理论竞赛题材14教学模式结构 体育基础理论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教学模式是由教材内容,教学时数与讲授方式三种因素组成的。集中教学有三层含义:(1)教材内容集中;c}r教学时数集中;c})讲授方法集中。分散教学有三层含义:(1)教材内容、教学时数分散到每节体育课中;i?)教材内容、教学时数分配给每位学生:(}r讲授方式是师生分别讲-s模式运作程序

内容时数集中安排的讲授式:开学初教师1人讲授体育理论基础知识,也可采用电话教学或看录像。在学期末,利用1~卫个学时将教材内容集中.选出几个同学写出体育基础理论某几个问题的演讲稿进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演讲-内容时数分散讲授式:将基础理论教学时间分配到每一节课当中‘每节体育课利用十分钟时间,请1-’_’宁、学生分别讲授1一2道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习题-

6教学效果及评价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公共服务;理论梳理;框架构建

一、前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是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新认识, 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区成员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体育公共服务在整个公共服务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民生民权建设的重要表征,是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应有机制。

2014年,本课题组通过对陕西省8个地市239个城镇社区体育现状的调查与访问。并通过对陕西省社区体育结构性影响因素的逻辑反向推理分析, 认为陕西省城镇社区体育结构性变量的路径,总体上呈积极的正面影响。 但与快速发展的社会体育事业相比,有不少方面仍然滞后。基于对存在问题的深度思考,引发了从社会学、经济学、公共行政学的视角对公共服务基础理论的梳理,并就如何优化服务进行框架构建,试图丰富研究理论,启迪思想,以创新、突破体育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缺憾。

二、公共服务供给是公共服务的核心,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公共服务是指公共部门为了满足公民的公共需求,生产、提供和管理公共产品的活动、行为和过程。这些公共产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与休闲等等。“供给是公共服务的核心问题,但不代表公共服务的全部问题。公共服务供给是指公共服务主体输入资源将其转化为具体公共服务绩效(输出)的过程”。[1]

由于专门研究公共服务理论基础的文献不多,部分文献将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混淆。[2]有的研究文献基于供给模式的角度,按政府供给论、多元供给论、多中心供给论对公共服务供给理论进行了梳理,但由于侧重于供给模式,更多地是对实际操作的总结,理论深度不够。[3]

本文从当今世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潮流出发,按发展脉络追溯其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在社会学、经济学、公共行政学等学科中梳理出以下八种成熟的理论,视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框架,使之既有益于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的建构,也有助于引导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

1、国家管制理论

政府历来是公共权力的代言人,是法律执行的主体和民众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因此,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进行垄断或者支配成为了一种惯性的路径依赖。典型代表有霍布斯的国家学说,萨缪尔森的公共支出理论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根据国家干预理论的观点,认为市场会存在“失灵”现象。市场失灵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许多的局限性或缺陷性。因为市场不能解决好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因此国家管制就是最好的服务。[4]

2、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是由公共服务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论引申出来的。由于行政机构的官员也是“经济人”,官员们会以行政机构的名义追求个人和团体的利益,并使之最大化,这必然导致立法机构或财政部门预算的最大化。[5]政府部门预算规模膨胀的直接后果,一方面会导致人员和行政管理费用急剧增长,人浮于事,过度开支;另一方面会导致在忽视或未能真正掌握公共需求的情况下,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全部或局部过剩,高于社会实际需要,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削弱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率。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服务预算监督的弱化等因素,公共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可能会呈现出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由此引申出了公共选择理论。

3、公共服务提供与生产分离理论

制度分析学派的奥斯特罗姆、蒂伯特和沃伦于1961 年首次提出将公共服务供给划分为提供(provision)和生产(production)两个环节[6]。萨瓦斯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展。他解释说:提供,一般是指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种类、数量、质量、优先次序等做出决策,筹集资金并安排和监督生产。而生产则是指把投入转换成产出的更加技术化的过程,包括设计、建设、制造、维护或经营等,其核心是投入产出的效率。[7]两个环节可由同一主体完成,也可由不同的主体来分别完成。该理论为多种供给模式同时存在奠定了基础。

4、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科斯在1960 年提出的,他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谈判和达成契约需要付出的费用。阿罗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8]威廉姆森提出了影响交易费用大小的三大因素: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不确定(uncertainty)和交易频率(frequencyof transaction),这使交易费用理论发展成熟。[9]按照交易费用理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或模式是否应该被采用,取决于该种机制或模式下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是否最小。[10]也就是说,在收益相等的前提下,应该选择成本较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允许各种供给模式同时存在。

5、新公共管理理论

20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共行政改革实践,胡德将这一改革运动命名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并进行了比较总结和理论概括。[11]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以追求“3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能为基本目标,应体现以下理念:(1)政府在公共服务中是“掌舵”而不“划桨”。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应该把决策和执行分开,削减政府规模,减少开支。(2)更加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和效果,重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应明确实施公共服务绩效的目标控制、测评与评估。(3)强调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公民作为“纳税人”,是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应把自身看作负责任的“企业家”,奉行顾客至上,重视公众的满意度。(4)将竞争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供给中。(5)在公共服务供给中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如强调成本效率分析,推行服务承诺制等[12]。

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公共服务市场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政府失灵的程度,并无视了公共服务供给中市场失灵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控制”[13]等等。为此,登哈特夫妇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公共服务(New Public Service,NPS)理论,该理论的七大原则是:(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4)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5)公务员的责任并不是单一的;(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14]

6、准公共产品理论

由于消费者对公共产品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布坎南提出了“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这样一类准公共产品: 即一些人能消费,而另外一些人被排除在外[15]。戈尔丁认为,公共产品除了有任何人来消费的“平等进入”(equal access)之外,还有消费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例如付费后才可以进行消费的“选择性进入”(selective access),后者被认为是准公共产品。[16]

7、第三部门理论

1973年,列维特首次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or)这个名词,用以统称处于行政部门和营利部门之间的社会组织。[17]第三部门介于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因此它又被称为“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

第三部门理论是“社团革命”的产物,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公民社会理论高度契合。萨拉蒙认为“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是第三部门的六个关键特征。[18]根据第三部门理论,第三部门不但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而且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势。与私人企业相比,第三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中不但运营成本低,而且监督成本也低,能够减轻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不信任程度。与政府部门相比,具有种类优势、时间优势、人道优势等。因此,第三部门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缺陷和不足。

但是,第三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也非完美无缺,也存在“失灵”。萨拉蒙将失灵的情形分为四个方面:(1)供给不足,即缺少资金和利他性地激励机制;(2)特殊主义,即可能无法覆盖有公共需求的亚群体,而降低制度的整体效率;(3)家长式作风,即控制资源的人根据自身偏好提供公共服务,而忽视公共需求;(4)业余,即由于资金限制而无法吸引更多更好的专业人员加入。[19]第三部门的失灵理论,为多主体协同、联合、合作提供公共服务奠定了理论依据。

8、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是相对于政府“单中心”管理的概念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是由奥斯特罗姆夫妇创立并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多中心”意味着在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存在着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政府单位、各种非政府组织和私人机构及公民个人在内的许多供给中心,以多种形式共同成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公共服务的消费者能够在可替代的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进行选择。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是:自主组织和互动参与,强调竞争与合作并行,供给民主化。[20]

治理,既不同于统治,也不同于管理。治理意味着政府把“原来由自己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机构和公民志愿性组织”,[21]“治理是各种公共机构或私人,管理他们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22]具体到公共服务方面,则是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都可以充当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而这种多中心的公共服务供给又给予了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广大公众以选择的权利。

三、结束语

社会公共服务的定义是“维护社会再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种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3]体育公共服务是整个公共服务领域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基本原则是“普遍、足额、平等和法治”。

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解,胡鞍钢的解释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作为现代政治要素,不断地、连续地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革的过程。[24]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唐皇凤总结出以下六个层面:(1)治理主体的多层化和多元化;(2)治理结构的分权化和网络化;(3)治理制度的理性化;(4)治理方式的民主化与法治化;(5)治理手段的文明化;(6)治理技术的现代化。[25]

良性的体育公共服务提供过程应具备以下特点:公开透明;社会参与;高效、方便、及时、可得;公平、公正;惠及贫弱群体;可问责。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低效率的原因,必须从问题的源头入手,改革政府高度垄断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引入其他能有效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

在体育公共服务多主体供给机制下,政府和社区居民如何选择特定的供给方式,各主体间如何协调合作以实现高效供给,将是今后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序、劳承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一个研究框架[J].理论与改革,2013(2).

[2] 徐艳晴.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来源[J].兰州学刊,2010(5).

[3] 孙建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 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6] [美]萨瓦斯.周志忍等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 [美]布坎南,吴良健译.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38.

[8]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姜建强、罗长远译.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11]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王健、方世建等译.治理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12] [美].康芒斯,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13][16] 许继芳、周义程.试析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公共服务供给观[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4][19]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5] [美].詹姆斯・M.布坎南,马B译.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7][20] [美].莱斯特・M.萨拉蒙,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8] [美].莱斯特・M.萨拉蒙,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 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1] [美].格里・斯托克,华夏风译.作为理论的治理: 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

[2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23] 余斌.试论公共保障与社会保障[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

[24] 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与方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25] 唐皇凤.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若干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作者简介】

黄生勇(1950-)男,陕西渭南人,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徐国富(1955-)男,陕西延安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体育基础课;生成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77-02

灌输式教学注重老师对知识的讲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自然增长的过程,知识的增长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这就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成为帮助知识自然成长的过程。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课堂中的互动状态而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由于这种教学理念既可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学中已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然而在国内,灌输式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流,如何将生成性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依然困难重重。本文在研究生成性教学理论基础上,以《运动解剖学》为例,介绍了大学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生成性教学模型的构建方法,以利于生成性教学在体育专业学生中的开展。

一、生成性教学概述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所看到的教学图景,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学生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动态过程。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从国内来看,目前多数教育工作者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有些偏颇,很多教师视生成性教学为“随机应变”的教学小技巧,有的教师认为生成性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固化等失范现象。事实上,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学习的自主建构,更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教学过程应由教师和学生在启发、质疑、讨论、合作、探究、发现中完成,而不是老师讲、学生记这种单向传授。我们认为,生成的起点是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生成的动力是交流互动,生成的目标是共同发展;教学的本质即为信息重组,动态生成。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和自主建构,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生成性教学不是刻意地追求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深化理解,推理演绎,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生长壮大,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处于信息时代的当今大学生心智成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水平和发展经验,这就为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学生生成新的认知,尊重学生的现实发展提供可能。

二、生成性教学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

运动解剖学是体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石,因此学好运动解剖学至关重要。而运动解剖学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乏味,面对如此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感到知识繁琐抽象,难免产生厌烦心理。长期以来,运动解剖学在教学中较严重地存在着“重习题轻问题,重结论轻过程,重定义轻推理,重形式逻辑轻辩证逻辑”的现象。如何增加学生对运动解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寻找全新的教学技巧,为此,我们把生成性教学的思想应用于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运动解剖学。这种把运动解剖学生成规律和学生思维规律有机结合的教学,即为运动解剖学的生成性教学。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一)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可以通过对相应的动作进行观察和试验、归纳和类比、推广和限定、直观和直觉、联想和想象等方法而生成,特别是观察、试验、直观等方法。臀大肌是人体下肢最大的肌肉之一,下面将以此肌肉为例来展示运动解剖学概念的生成性教学。

臀大肌概念的教学可以从模型观察开始,从后摆腿和正压腿动作引出。

1.模型观察。仔细观察臀大肌的具置,位于臀部皮下,形状呈四方形,是人体中最为粗大有力的肌肉。

2.动作体会。后摆腿:站立状态,上肢固定,大腿尽量很后摆动,做出类似驴踢的动作,也称反式腿举。做动作时,要求学生认真体会肌肉的收缩及伸展过程。

3.触摸。在学生做后摆腿动作的同时,引导学生找到臀大肌的位置,进行触摸,体验肌肉收、舒过程中松紧、软硬的变化。

4.生成。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在触摸的过程中,通过形象思维,生成臀大肌的形态和起止点。臀大肌起点位于髂骨翼外面后部及骶骨背面,止点是肌束斜向下外,腱呈平板状止于股骨的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二)功能评价与训练方法的生成性教学

概念明确后,学生可以感受及体验各块肌肉的主要功能。以臀部肌群为例。臀部肌群主要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臀大肌近固定收缩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旋外;上部肌束可使大腿外展;下部肌束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旋转;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维持人体站立。

体验该块肌肉的功能后,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如练习俯卧直腿上摆,俯卧直腿上摆类似于反式山羊挺身式向上挺起双腿,双腿绷直尽量向上摆起到最高点时。身体下落的时候尽量要慢,身体起来的时候,要快,要尽可能保持慢下快起的频率。目的主要是利用臀大肌收缩产生力量,而达到锻炼臀大肌的效果。

练习跪姿屈膝抬腿。小腿伸直,可使N绳肌和臀肌得到锻炼,如果保持屈膝,就只能锻炼臀肌。在肌肉伸展终末,可增加或限制动作的幅度,可在动作终末肌肉最大限度收缩时维持几秒钟。要得到更大的训练强度,可在踝部捆扎沙袋。

概念明确,功能了解后,然后进行推理分析,掌握训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和自主建构提,不仅教学效率良好,学生也真正的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训练效果。

(三)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生成性教学

运动解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是运动动作的解剖学分析,而归纳和演绎模式的综合运用,生成新的知识点则适合于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教学。下面以立定跳远为例,讲述动作解剖学分析的生成性教学。

立定跳远是一种发展下肢弹跳力的重要练习,也是常用于测定下肢肌肉力量的项目之一,动作可分为预备、起跳、腾空及着地4个阶段,其中起跳为功能性动作,这里对起跳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

1.动作演示。学生站立,快速下蹲,减速制动,蹬伸,落地,完成一系列动作后,对各个环节的肌肉、关节、骨骼及上下肢动作的配合有了初步认识;

2.分析。以起跳动作的快速下蹲为例,进行解剖学分析,如表1所示。

3.评价。立定跳远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起跳动作,因此,为较好完成立定跳远,需要发展髋关节和膝关节伸肌群、踝关节屈肌群的爆发力,其主要作用肌为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

4.练习。进行解剖学分析后,经常做立定跳远练习,可增大上述肌肉的力量及工作速度,提高弹跳素质。

用这种形象、生动的实例来学习运动解剖学的概念及相关功能,学生亲身去体验后进行动作分析评价,了解生成背景,然后进行归纳总结,以自身已有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内容,自然而然生成各种新的知识,学习和训练也会更有针对性。

三、结论

生成性教学在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引入,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和谐场面,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通过生成性教学与运动解剖学课堂相结合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开展体育基础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背景的了解和对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提高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洁.课堂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吕星宇.教学:从预设走向生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7,(5).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舞蹈;身体训练

体育舞蹈从1992年成为奥运会表演项目,2010年亚运会又成为比赛项目,到如今,二十年间,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很迅速,因为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又有体育锻炼效果,很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特长进行培养,练习者数量巨大。现如今,从事体育舞蹈的培训教学机构很多,但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舞蹈水平相差很大,很多情况下,难以保证训练的良好效果。因此,我就运动理论的角度,谈谈体育舞蹈训练的一些认识。

青少年阶段是人体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生理机能和身体形态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青春期,身体状况变化更大,从运动训练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了一定身体训练的资本,但是身体并未发育成熟,训练方法上一定要区别成人的训练模式。要结合青少年的身体特点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要求,科学的安排训练,才能促进他们身体的发育,达到良好的训练目的。

一、 体育舞蹈训练中运动基础理论运用

从生物力学来说,身体的各个部分运动都需要力量,这个力量主要是来自身体的肌肉收缩产生的机械力。在运动训练中,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力量素质。在体育舞蹈中,不论是缓慢柔美的动作,还是激情爆发的动作,都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的训练是体育舞蹈的一个重要基本素质。力量素质的训练可以徒手练习或利用器械练习,不论那种方式,都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1.超量恢复原理是增长力量的基本方法

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ATP、蛋白质、糖和无机盐等)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原有水平,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可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利用这个原理,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就可以利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新的运动负荷的适应和掌握。体育舞蹈训练中人体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就是训练量,它主要是由练习的强度、密度、持续时间和练习的数量四部分组成。大的负荷能刺激肌肉发生良好的生理、生化反应,有助于肌肉力量的增加。超负荷训练会导致超量恢复的产生,使肌肉成分重新组合,即肌蛋白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肌肉更加粗壮有力。训练量是否适宜,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负荷量过小,肌肉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不利于力量的提高;而负荷量过高又可能引起过度疲劳等不良反应,很容易导致损伤。因此,体育舞蹈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运动解剖生理学和保健学知识来评估训练量。

2.重视小肌群的练习

每一个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多组肌肉统一配合的结果,这里面就有主导的大肌群和配合的小肌群,大肌群力量占优,小肌群力量偏弱,大肌群容易得到锻炼,力量也会逐渐增大,而相应的小肌群在训练时,力量增长不会太快,小肌群比大肌群更容易疲劳,这样大小肌群在训练的过程中就是出现力量的不协调。“木桶原理”很容易说明这问题,木桶上最短的木板是决定水装多少的一个决定因素。在训练过程中,小肌群的疲劳过早出现,就会引起肌肉的代偿,即不得不让其它肌肉来代替这些肌肉发力,这样就违背了原有的发力方式,这样也就会产生动作变形。变形的动作就不是原有的动作了,也就是错误动作了,并且,训练的实践告诉我们,动作变形是错误动作和产生运动伤病的主要原因。

二、要依据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安排素质训练

青少年的身体尚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对于身体结构上的改变与技能上的发展至关重要。人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具有阶段特征,对青少年来说,身体素质是形态、机能发育在运动能力方面的反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受形态和机能发育的制约。

1.力量素质

力量发育和肌肉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速度力量的发育特点是:7-13岁速度力量增长很快,13岁以后,男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男子的增长速度大于女子,到16-17岁时增长速度下降。大量训练实践表明,发展下肢弹跳能力的是一阶段在7-14岁,女子腰腹肌力量发展主要在7-12岁。在成长阶段,他们具有适应运动的能力,各年龄段都可以进行适当力量训练,但要慎重掌握负荷和身体可能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要有一定的负荷,但要区别于成人训练方式。

2.柔韧素质

人身体的柔韧性主要表现在关节的活动范围上,它与关节的运动幅度、肌肉和周围韧带的伸展性有关。人的关节运动幅度一般女性强与男性,随其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一般在12岁以前的训练柔韧性较好,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这与少年儿童骨骼的弹性好、可塑性大,软组织水分多,关节囊较软有关,所以柔韧性练习年龄越小越好发展。

3.协调素质

协调能力是人体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人体协调性大部分来自于遗传,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速度及耐力等体能的自然增长,各器官技能也随之完善,协调能力在后天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一般地,7-14岁时发展人体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其中6-9岁时一般协调能力发展最有利的时间,9-14岁则是发展专项协调能力的最有利时期。协调能力在体育舞蹈学习训练过程中,可以在掌握新动作的速度、灵活性、空间定位能力和节奏感等方面表现出来。

4.耐力素质

人体耐力的发展,总的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至20岁左右达到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耐力的性别差异很明显,女子在13岁以后开始下降,17-18岁又逐渐回到13岁水平,21岁又逐渐下降。12岁左右每脉搏输出量少,主要通过加快心率,满足身体需求,因此容易疲劳,不能满足长时间运动时机体对氧的需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血管及内脏器官机能的发育成熟,心脏供血能力提高,神经系统逐渐趋于均衡,因而在16岁以后始发展耐力素质的有利时机。

总之,科学的训练模式很重要,是提高教学效果重要手段,这需要教授者良好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教学方式。良好的训练效果,才能让学生在提高身体效果的同时,体会到体育舞蹈带着来的快乐,反之,违反正常人体规律的训练方式不仅不能提高训练效果,甚至会伤害学生的身体,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胡声宇:《运动解剖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

[2]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李志勇:《运动训练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课程改革 健身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本研究提出的传统手段健身模式是一种将健步走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传统气功中的呼吸法相融合的一种健身模式,该方法能否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是否适合在高校中开展?目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手段健身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研究,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提供方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肢体康健的高校女大学生34人,随机分为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组(R组)、单纯健步走组(W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3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各组锻炼方案: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组在健步走的同时配合腹式呼吸为主的呼吸方式;单纯健步走组在健步走的同时配合自然呼吸;空白对照组维持常态。锻炼频率及时间为:6次/周,40min/次,共持续8周。强度为60%~65%Hrmax。

(3)测试指标:分别于实验前和实验后测试以下指标:身高、体重、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试验指数、5000米快走用时、5000米快走后即刻心率、血红蛋白(Hb)。

(4)数理统计:实验所得数据均经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1)各组内实验前后各指标的变化:表2统计结果显示,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组实验后台阶试验指数显著性提高,5000米快走后即刻心率显著性下降(P

(2)各组间相对应时相各指标的变化:表2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前三组间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组台阶试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1)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腹式呼吸对心血管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如腹式呼吸可以使手指温度持续上升,①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显著下降,肺活量和第1秒末肺活量显著增加②等。台阶试验指数是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数,台阶试验指数值越大,说明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越高,反之亦然。本研究结果显示,8周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运动可使台阶试验指数显著提高,说明该项运动对人体心血管机能有提高作用。5000米快走属于有氧运动项目,在用时相同的情况下,心率越低说明心率贮备越大,心肺功能越好,有氧运动能力越强。本研究结果显示,5000米快走后即刻心率显著下降,而用时无明显变化,说明该运动能够提高心率贮备和有氧运动能力。健步走是一项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以往研究表明,健步走对心血管机能、体成分、平衡能力等都有良性影响。③④⑤本研究结果显示,8周单纯健步走后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及5000米快走后即刻心率均出现极显著性下降,说明8周单纯健步走对肺通气功能没有提高作用,但能够增加有氧运动时的心率贮备。本研究结果还显示,8周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锻炼后台阶试验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肺活量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单纯健步走,该结果表明,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运动在提高心血管功能和肺通气功能方面,效果优于单纯健步走。

(2)高校开设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运动课程的可行性分析:目前,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仍以田径,包括跑、跳、投;球类,包括大球足、篮、排、网球、乒乓球、高尔夫等,另有武术、体操、健美操等,由于对场地、技术、经费等方面的要求,当学生们走出校门后很少能够持续锻炼,也很难将其向社会大众传播。因此,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性较差。本研究结果显示,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运动能够显著提高心肺功能和有氧运动能力,它将健步走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传统气功中的呼吸法相融合的一种健身模式,其方法简便易学,不受场地、时间和年龄的制约,任何年龄段人群随时随地均可进行。因此,在高校开设“健步走配合调理呼吸运动”课程是可行而有意义的,这不仅能提高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当他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仍可持续锻炼,也可将这种锻炼方式传播给全民大众,从而使整个国民体质健康有所提高。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规划项目(课题编号:GH134016)

注释

① 张秀阁,阎乐克.腹式呼吸和自生训练对心率及指温影响的处步探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5-16.

② 张成孚.6个月腹式呼吸锻炼对老年人血压和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3.32(3):245.

③ 王松涛.不同运动强度的健步走对老年男性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931-5933.

④ 李晖,李可基,张宝慧.有氧运动训练与脂代谢关系研究的进展.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2):184-186.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成绩分析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人数每年持续增多,为保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检查各高校体育教育办学模式和教学质量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强各高校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山东省教育厅每2年举办一次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从2005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五届(2005山东师范大学、2007山东体院、2009曲阜师范大学、2011鲁东大学……),第六届已于2015年7月在临沂大学举行。通过全面了解德州学院学生在全国基本功大赛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对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部分老师进行访谈,通过成绩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为今后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及课程设置等提供参考,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习提供借鉴。

一、第六蒙蕉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竞赛内容分析

山东省体育教育基本功大赛竞赛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类两大部分,其中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综合和说课两项内容;运动技能包括体质测试、体操、乒乓球、足球、武术,定向六个大项。本次大赛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综合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心理学》和《体育时事》。

自2005年举行基本功大赛以来,说课是首次列入基本功大赛的比赛项目,体现了说课的重要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涉及的专业课范围比较广,有田径、篮球、足球、武术、排球,体操等项目。本次大赛的设置,不仅是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检测与考核,同时也是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检查和评定。

通过本次基本功大赛的举行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考核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成绩分析

1、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基础理论知识类成绩分析

通过对山东省1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与开设现状调查,各高校基本都在一、二学年开设了竞赛课程,且参赛学生以大三学生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发挥。基础理论知识总分为300分,其中专业基础理论综合200分,说课100分。所有参赛高校的运动员,都是通过层层筛选幸存下来的优秀选手。对于专业理论成绩而言,是每名同学必须参加的,但是说课是随机抽取的3名同学(2男1女),所以可以说此次参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所高校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本次比赛中基础理论知识类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和说课成绩,名次排列依次是:鲁东大学理论成绩200分和说课成绩72分,总分272分排名第一;山东师范大学理论成绩184分和说课成绩84分,总分268分排名第二;济宁学院理论成绩168分和说课成绩92分,总分260分排名第三;临沂大学理论成绩144分和说课成绩100分,总分244分排名第四;潍坊学院理论成绩152分和说课成绩88分,总分240分排名第五、山东理工大学理论成绩176分和说课成绩52分,总分228分排名第六;德州学院理论成绩160分和说课成绩60分,总分220分排名第六。分析本次成绩可知,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说课差别也较大。

2、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技能类成绩分析

2015年基本功大赛的竞赛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200分)和运动技能类(700分)两大部分。其中技能类主要包括体质测试、足球、武术、乒乓球、体操和定向六个大项。2015年基本功大赛运动技能类成绩前八名分别为:第一名山东师范大学,体质测试174分、足球84分、武术87分、乒乓球88分、体操90分、定向越野96分;总分617分。第二名鲁东大学,体质测试176分、足球70分、武术97分、乒乓球100分、体操96分、定向越野76分;总分615分。第三名临沂大学,体质测试180分、足球66分、武术97分、乒乓球80分、体操88分、定向越野100分;总分611分。第四名是曲阜师范大学,体质测试152分、足球100分、武术64分、乒乓球84分、体操44分、定向越野80分;总分526分。第五名是山东理工大学,体质测试142分、足球62分、武术94分、乒乓球64分、体操74分、定向越野72分;总分512分。第六名是潍坊学院,体质测试140分、足球34分、武术82分、乒乓球92分、体操78分、定向越野74分;总分500分。由统计数据可知,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是不同的,例如:山东师范大学定向越野和体操是它的优势项目,鲁东大学的乒乓球、武术和体操是优势项目,临沂大学的定向越野本次比赛表现特别亮眼,拿到了100分,前三名的高校学生技能类水平相对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弱项。后面的有明显的弱势项目,如曲阜师范大学的体操仅拿到44分,和其他高校的差别就比较大。

三、结论和建议

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说课差别也较大。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是不同的,但前三名的高校学生技能类水平相对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弱项。因此在平时教学和训练中,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促使学生保持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和自觉主动性。同时老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更加合理的安排,使学生劳逸结合。不断加强对专业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圣学.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2] 姚健.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改革架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97-100.

[3] 刘浩.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5.12(1)110-112.

[4] 盛昌繁,于淑君.第七届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分析[J].临沂大学.2015.37(4)66-67.

[5] 艾保保等.2011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成绩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10)944-946.

【作者简介】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基础理论 多媒体 组合教学

一、体育基础理论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原理

针对体育基础理论的课程特点,我们提出了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原则:(1)加强直观教学,简化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 现代 教学媒体;(2)选择实用、合理及准确的媒体进行合理的组合,达到生动、直观、形象,避免重复,生搬硬套;(3)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解决体育基础理论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避免教学媒体简单的堆砌,切忌追求新、特、奇。

二、体育基础理论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优越性

(一)教学内容丰富广泛

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 计算 机可以存储大量体育基础理论信息,并可按不同的信息分类建立多媒体教学素材库。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教学 网络 ,教师只需坐在教师机前,就可以快捷检索信息,将大量多媒体教学素材集中展示到屏幕上,学生也可以通过学生机共享上述所有资源。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手段直观形象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做到图、文、音并茂,使抽象的原理形象化,枯燥的概念生动化,复杂的过程图形化。体育教学软件中教学画面的变换、声音效果的叠加、动画效果的处理,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授课时学生顿时会精神百倍,尽头十足,兴致盎然,课堂气氛异常地活跃,以此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锻炼欲望。

(三)教学对象主动积极

运用多媒体教学为教师和学生发挥自己教和学的主动性提供了空间,由于教师自己编写教案,能更有效地控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灵活性更强,自由发挥余地更大。为了让学生被投影屏幕所吸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必须主动改进教案设计和教学方法

三、体育基础理论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具体效果

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章节有了大幅的增加,且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程度的拓宽,不仅使用了图片和动画,而且运用了视频、影碟放映,使教学信息量成倍的增加。

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的教学持肯定态度的,说明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由于有多媒体的参与和辅助,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多媒体参与辅助教学也比较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而能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四、体育基础理论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中凸现的弊端

(一)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的显示速度比传统的板书速度快,其单位教学容量比传统的单位教学容量大,因此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有关的课堂设问,记课堂笔记也有相当的难度,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体育基础理论有些内容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慢慢地品味与细细地咀嚼,通过教师积极地引导,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在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使学生的思路得到启发,并逐渐深入下去,融会贯通。而在多媒体的教学中,由于教学速度的加快,使得学生失去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问题变成形象问题,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变成直观、具体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掌握与理解,但这些不能代替抽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能通过大屏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这种削弱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

五、体育基础理论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中的对策

(一)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用三言两语把某个复杂的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并带有强烈的感彩和逻辑力量,它是任何 现代 技术不能代替的,其简便易行又是多媒体很难企及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虽被抨击得很多,但它仍具有一些优势,多媒体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所以,教师在运用媒体时,不是考虑怎样更多地运用媒体,而是应该考虑怎样才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有时利用小人图来描述动作重心的轨迹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动作的变化,比图片和动画更容易理解。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避免其不利因素

在体育基础理论的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应有较强的针对性,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些与重点、难点无关的花样应坚决地摒弃,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将概念、技术动作等使用多媒体显示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三)注重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使用多媒体进行体育基础理论教学,要灵活的调节课堂进度,师生进行有效地沟通。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具有启发性与感染力,声音要抑扬顿挫,使学生听得明白,产生兴趣;新知识、新概念的引入要注意打好伏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善于根据学生情绪的变化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正确判断教学效果;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讲解时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及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庆建.高校体育教育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体育基础理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从当前休闲体育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情况来看,中国在此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西方国家百年之前便开始对休闲体育进行研究,且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也设立了休闲体育这一专业,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国家的休闲体育专业学科体系建设已十分完备,教学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此专业发展基础相对较弱,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现阶段,我国对休闲体育专业有关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比较小,且关于休闲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的研究严重不足。大多数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基础理论的研究停留在对“休闲”的哲学思考上,缺乏对专业理论基础的研究,对专业基础理论的阐述很少,大多描述具体的现象。以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休闲体育方面的著述为例,只有《体育休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从理论方面阐述了休闲体育,其他著述均在介绍和评判具体项目。近些年来,《休闲体育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论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等同休闲体育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的发表,引起了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重视,但重视度还不够。

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不定性

目前休闲体育不断发展壮大,保持着良好的发展状态,涉及音乐舞蹈、生命救援、经营管理等相关领域,因而不同高校的培养目标出现了差异,有的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的则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导致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误解。

3.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休闲体育专业的发展,但是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1)教师资源的重新配置。为了适应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课程设置在体育学的基础上加入了休闲体育管理、休闲体育经营与休闲体育旅游等内容。但与此同时,需要重新配置休闲体育专业的教师,体育学教师不懂经营管理与旅游,懂管理、旅游的教师不懂体育学,两者无法很好地融合。

(2)课程体系漏洞多。休闲体育把实践课程设置视为重中之重,却忽略了与之对应的文化课程,造成实践与理论脱节。

(3)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的设置跟不上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步伐,无法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一是由于休闲体育发展太快,二是由于高校课程的审核时间过长。

二、解决休闲体育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

高校必须加大对休闲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力度,不仅要搞好教学实践,更要抓好理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理论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抓好教材的编写,尽管此专业开设时间短、缺乏理论支持,依然要做好教材编写。一方面集合国内专家学者的力量组成权威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外的休闲体育著述,加强对相应理论基础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出发切实落实休闲体育教学。

2.正确定位培养目标

尽管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以看出,休闲体育产业更青睐熟知基础理论、擅长经营管理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因而,高校要以此为突破口,定好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向,指引着教育单位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3.科学设置课程

针对休闲体育专业面临的问题,高校课程设置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休闲体育特色建设。抓住休闲体育的特征,将休闲体育从传统的体育中分割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专业,加强休闲体育的独立性。其次,合理安排休闲体育课程的学科分配。合理安排好各个课程的分配比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最后,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做好休闲体育实践的同时,加强理论建设,加大对理论建设的投入,高校要逐步做好对理论建设的研究。

总体来讲,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休闲体育专业分布不合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休闲体育专业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有待进一步发展。面对此种情况,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紧抓建设工作,促进休闲体育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蕴中,贾文彤.休闲视野下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3):38-42.

[2]欧阳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世界,2006(1):5-7.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高校休闲体育运动和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疆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JEDU2014S050)。

上一篇:房屋建设管理范文 下一篇:医疗技术市场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