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5 09:58:43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4-0093-07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ass research” mode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ZHAO Fu-xue1,ZHANG Xue-zho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747000,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lated theories abou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ts teaching, coupled with the teaching reality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and the training nee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a “class research” mode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y determining the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research”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of “class research”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cribed the basic procedure of “class research”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method for dividing jobs between members,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for “class research”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emphasized that we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action specific 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earches, but also sum up experiences constantly, and encoura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boost their own development constantly by carrying out “class research”.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lass research mode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教师培训项目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近两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培训项目涉及中小学各个学科。对于体育学科而言,这种大规模、高水平并且要求骨干体育教师全员参与的部级培训项目在建国以来尚属首次。这种培训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对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而对于每一名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说,学会经历从现职走向成熟、追求从经验步入卓越,科学遵循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从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中进行学习,都需要一套适合体育课程特点的研修模式与体系来实施。学科课程“课例研修”是“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提出的一个新的课程研修方式,它没有具体规定,而是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组织开展。对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而言,目前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体育课程创新理论和学校体育教学实际经验中去寻找和整理。

1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背景

“课例研修”指的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究进修活动。课例研修源于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最初兴起于日本[1]。20世纪末以来,课例研究陆续为美国、英国、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引进和改造。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事课例研究的工作。2006年,“世界课例研究协会”在香港成立。在世界课例研究年会上,来自各国的同行们把关注点聚焦在课堂教学研究上。“自第1届年会起,日本的授业研究、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和上海的行动教育3种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日本的授业研究影响最大”[2]。虽然形式上五花八门,但课例研究的共同特点可以归结为在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是一种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研究者和教师的桥梁,是“回归课堂”的主要研究方式和成果表现。

作为体育课程理论研究者,应探求如何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体育教师普遍的教学实践[3]。因此,在新兴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以前瞻性的视野、专业的判断、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将体育课程研究人员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促进区域性、系统化融入常态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体育教学实践智慧。我们要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体育教师们学会做课例研究,帮助校本体育课程教研的组织者(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带头人)学会组织以课例研究为内容的团队研修,这种以帮助体育教师学会做课例研究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研修过程,就可称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我们希望借助这种研修模式,引导更多的体育教师掌握并运用课例研究的方法,改进常态教学、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促进不同体育教师群体的发展。

2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特征

我国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条件还比较薄弱,体育师资水平良莠不齐[4]。“课例研修”倡导教师研修团队的共同行为,它可以使体育教师团队中具有不同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教师之间做到优势互补。从大家有共识的一堂体育课做起,在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并进行研究与解决的同时,会将相关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议课、反思等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1)在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科学观察、深度反思和持续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

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不仅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体育教师的现实需要[5]。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理想体育教学的追求[6],这种追求也是体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要强调教师集体通过行动研究,借助体育课堂观察和实录分析的手段,观课、议课教师与执教者一道设计、反思和再设计、再反思,以寻找体育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调整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修团队成员在处理真实的教学事件中扩展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重视对教师体育教学知识的研修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体育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成长,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研究和积累教学案例,但案例讨论后需要进行调整,要有“行为跟进”,以实现教学经验的重构。将体育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增长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的一条有效途径。

2)将日常体育教学与研修、培训融于一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参与研修的体育教师为了教学行为的改进而研修,在真实的体育课堂上开展研修。研修的过程就是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培训的过程。无论是一线体育教师还是专家、研修员、学校领导,都将是研修参与者。一线体育教师是研修的主体,既是被培训者,也是培训者。由于体育课堂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种培训的内容要在特定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下动态生成,可能无法准确预设。因此,培训的过程不是培训者对被培训者的单向传授。而是依赖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互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常规教研方式往往重于实践经验,欠理论提升[7]。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既关注教师的实践经验,更注重体育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常规教研方式中教师被动参与的居多;而课例研修则非常重视教师主动的深度参与。研究结果的获得,不是取决于专家水平,而是需要团队形成合力,共同得出的最终成果要适合体育教学实际,能真正应用到一线体育教学中去。

3)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要去“功利、表演和示范”,要服务于体育教师的长远发展。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围绕体育教师做的“课”而展开的,这与组织教师听学术报告、教学辅导以及参加教学经验交流的培训课(参与式培训、模拟教学培训),然后布置教师写一篇学习心得作为学习成果和考核依据不同。与“把老师们集中起来先听一节公开课,课后执教者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然后听课的专家或教师们评议一下该课并提出改进建议,教研活动就结束了”[8]。这种常规的体育教研活动也是不同的。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体育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围绕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经过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具有经验、理论、实践结合与交织、融为一体的特性,是基于先前经验的实践与新行为发展为新经验的过程,是对他人经验进行分析、整合并吸收为自己经验的过程,是将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体育教师把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自觉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智慧与技能的过程,是体育教师把研修体会、收获提炼,整理为文本或视频等形式的主题研修成果的过程,是将研修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相互依存的群体研修中展现出来成为群体教学智慧的过程。此外,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可以实行3轮做课,很像以往做公开课、参赛课前磨课的过程。但是进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目的不是教学水平的“亮相”、教学技能的“示范”与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它的终端不是为了教学比赛获奖,当然也不是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是为不断解决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体育教师依靠群体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快成长、更好发展。这就决定了组织、参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要去“功利化”、去“表演化”、去“示范化”。只能是为“发展”而研修,在研修推进的过程中体验并收获学习的快乐、研究的快乐、教学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4)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研修文化。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强调组建合理、高效的研修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基本上由4部分人员组成:外聘专家、体育课程研修员(教研员和师训教师)、学校校长或教学负责人和一线体育教师。大家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填平专业研修人员与体育教师之间的鸿沟,在和谐、安全、平等的研究氛围中敞开心扉,相互尊重,实现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有效结合,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技术和提高水平。这样有利于学习型组织和团队精神的形成,有助于民主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文化的形成。

3影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组织的因素

3.1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团队成员的素养

教育工作者个人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变革的作用会更大[9]。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教师是研修最重要的主体因素,他们的投入、发挥主体作用被视为研修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参与这种有组织研修的人员,一般应相对稳定,便于维持研究的连续性;有时也会有变化,这就需要新成员主动尽快了解、熟悉研究内容和进程,以便于研究的继续和深入。结构合理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团队应包括专家、体育课程研修员(教研员和师训教师)、学校体育教学主管领导、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各方面的人员,他们都应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能力,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研究;同时,每一位成员又应有各自的特点,便于实现教学风格、经验和理念的互补,便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实践,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不同身份或职务的人员在团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学校体育教学主管领导的参与就会在协调团队集中研究时间、保障研究顺畅进行方面起到较为突出的作用。

3.2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案的策划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直面体育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精致化”研修,需要踏踏实实落实、切合实际逐步展开。有效组织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起点在于:要有一个明确的研修主题和一个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研修主题宜小宜精,能反映体育教学特点和实际,且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导向性与激励性,这样研修活动的开展才会顺利。研修计划宜早宜细,可操作性要强。由于研修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身兼多重事务,能够定期聚在一起探讨研究的时间来之不易,因而,要求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活动的负责人一定要早定计划,让每位成员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工作安排。课例研修确实以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但不仅仅是做课或研究课。因此,在方案策划中各项研究内容、步骤应尽可能翔实和便于操作。做课安排也要掌握好度,时间间隔上既要保证体育教师有时间反思、整理,又要避免因拖延而产生遗忘,更要避免倦怠情绪的产生。

3.3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机制的建立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研究倡导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10]165-167。这也就意味着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人员要集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于一身,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1)要建立持续学习机制。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所有参与课例研修的老师、教研员甚至专家都要加强学习,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方法要学,关于研修主题的相关理论要学,前人的经验要学,同事间更要相互借鉴,面对自已的学生,也要学习。珍视可学习的一切资源,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研修成效落于实处。当然,在培训、自学、文献研究的同时,要促进参与者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研修团队要为研修人员创造持续学习的条件,建立持续学习的机制。

2)要形成团队讨论机制。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要不断创设开放和谐的研究氛围。比如针对技术技能方面的研修,可以在运动场上进行,可以开展团队成员之间的比较和切磋,对不同教学理念的验证可以用事实来证明,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成长。

3)研修成果提炼机制。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要通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与反馈,反思与研讨等环节以达成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这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唯有及时提炼、及时记录,才能成为新的资源。因此,团队成员应及时将教学随笔、教学设计、会议或课堂实录等进行整理,变成大家共享的资源,才能促进体育教师的持续发展。还要注意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定期或指定内容的网络交流,以提高交流的效率,促进核心成员水平的提高。

4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组织方式

从当前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的一些观点来看,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研究层次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变以往单一狭隘的课程结构,建立多向的多极化的课程结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10]。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要遵循这种趋势,形成多层级的组织方式,可由区域研修、校本研修和跨校研修等组织方式。

4.1区域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

区域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一般由地区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或教师培训机构研修员(体育学科教研员或培训教师)出面组织、主持。在研修组织形式上可由体育学科研修员带领一部分教师参与全程课例研修,其他教师参与课例研修的某些环节;可由体育学科研修员带领骨干教师先做课例研修,再由骨干教师逐步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例研修。还可由区域体育教学研究或教师培训组织者举办部分体育教师参加的培训班,在培训课中设计实施相应的课程模式,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

1)部分教师做体育课程全程“课例研修”,其他教师做某些环节的研修。

县区一级的体育学科研修员组织区域内同一年级的体育教师组成研修共同体,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如在甘肃省“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指定甘肃省合作市(县级市)中学体育课例研修团队的成员可以是市内全体初二的体育教师。市体育学科研修员组织市课例研修核心组成员研究确定研修主题和课堂教学课题,参与规范的全程课例研修。围绕共同的主题,3位执教教师分别在本校各做3轮课两轮反思,并向市内同年级体育教师开放一次授课过程。规定每周一次的市级集体研修的时间,组织全市初二年级体育教师参与课例研修中的集体培训、三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等关键环节。这是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纳入县市级常态体育教学研修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方式。

2)体育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全程课例研修。

这种研修方式可由区域内体育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研修共同体,开展全程课例研修。如合作市小学体育课例研修小组由市内全体小学体育教师组成。体育学科研修员要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到课例研修中来,是有一个逐步扩展和推进的过程的。体育学科研修员可采取尝试、调整、历练和推广的路径,在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学会做课例研修的基础上,分组带领体育教师群体共同进行课例研修,使小学体育骨干教师个人到骨干教师群体再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体育学科全体教师纳进来,因此每一位体育教师至少要参加一轮全程的课例研修。

3)区域部分教师的专项体育课程“课例研修”。

可以在区域教学研究或教师培训组织者举办的部分教师参加的集中培训项目中,在培训课中设计系统的课例研修课程模块,组织学员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如甘肃省“国培计划”中的中学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小学体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等。这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要将体育理论、概念、流程、技术做系统介绍,但学习不能停留在空谈,要采用“学中做”的方法使研修超越了解、知道层面,有效掌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采用“做中学”的方法,把“学”的能够“做”出来,才是有效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

4.2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

1)全校统筹的体育学科教师研修。

课例研修是将教学理论行动化的一种研修方式,课例研修最终应扎根于学校[10]121-124。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开展和深化的关键在于校长。首先,校长应重视体育学科,将体育和其他学科一致对待,给予体育学科应有的地位,这是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顺利开展的前提。其次,校长应相信以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为手段,能够使本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能够提高本校体育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师群体的研修实效,并应使这种动态的研修行为制度化,成为常态化的研修方式。其次,校长应善于组织教学干部和骨干体育教师带动全体体育教师进行研修,自身应以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引领大家准确发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当研修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时,校长或是能够身体力行、深度参与,给教师明确行动指引,或是能够聘请体育学科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诊断,给予专业上的引领;或是能够在思想上给予支持,在心理上及时疏导,在时间上灵活调整,在人力、物力及财力上全力帮助等。这些都是保证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顺利推进的有效策略。

2)年级教研组的体育教师研修。

体育教研组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体育教师研修和专业成长的具体环境[11]。每所学校都应有组织较完备的“教研组备课组系统”或“跨学科组织系统”,这是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在学校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如中学体育学科可以以教研组、备课组方式进行课例研修。要求教研组内部成员校本文化一致,研究背景一致,话语系统一致,教师之间的差异能够形成互补等。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校本化工作的重心应该落在体育教研组。改变体育教研组研修方式,必须使包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在内的研修方式走向常态,使日常研修活动更富有成效,为实现体育教师可持续的专业成长搭建教师个体和团体成长的交流平台。基于教研组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还可以扩展到学校专项体育工作的其他方面,如体育合作学习、学生主题体育活动等,以丰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校本化的意义和方式,从而促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校本研修的发展。

4.3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

这种方式目的在于使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充分发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实现优质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共同发展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

首先,应关注选定学校进行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客观条件。例如,可以选择距离较近的两所学校,并且两校校长非常重视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选定参与跨校研修的一线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态度要严谨、能力要强,善于合作,具备较强的反思总结能力。这是开展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条件。

其次,应注重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层级管理。例如,在研修团队中,应聘请体育学科专家引领,设置负责人,明确学校行政负责人、学校项目组负责人、学校项目组中体育教研组负责人等,以便于管理和协作。

再次,应在教师自荐的基础上,由区级学科负责人合理选择恰当的人员,组成课例研修团队。例如,小学体育跨校协作组是由学校校长、学校主管体育的教学主任、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区级体育学科骨干教师、校级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和一线普通体育教师等组成。

最后,县区级体育学科项目负责人应对开展的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整体的思考。例如,可以针对跨校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研究特点、工作特点、组织形式特点及成果交流特点等方面作如下定位:一是基于研究体育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行动研究,并且以连环跟进式的研究改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实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体育学科教研人员走进课堂,和体育教师一起,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一段时间内,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总结一个问题;三是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必须得到学校校长的重视、支持和具体的帮助。

5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与成员分工

5.1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

一套完整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包括策划与准备、实施与反思、梳理和提升3个阶段,每个阶段应分为4~6个步骤。

1)策划与准备阶段。

该阶段主要完成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开展前的规划部署和相关准备工作。第一要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成员,做好成员内部的分工;第二要确定研究主题,要注意从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主题;第三要进行相关文献研究,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查找相关文献,弄清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可进行研究的空间,避免重复研究;第四要形成研究方案,将研究主题进一步细化,实现研究主题的可操作性;第五要做好研究准备,对前4项内容进一步整理,形成准备实施的详细方案。

2)实施与反思阶段。

该阶段主要做好研修方案中的“上3次体育课,进行两次课后反思”工作(可简称为“三课两反思”)。第一轮课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要进行课前设计,要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准备课堂观察与诊断的“工具”,这类“工具”主要用于实现对研究主题和内容的量化。其次要进行课中实施,要将教学设计付诸于实践,研修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运用“工具”完成课堂观察。第一轮课结束后紧接着要进行第一轮反思。具体是要整理课堂实录,进行建构性反思,将问题聚焦与细化,改进体育教学设计和观察诊断“工具”。

第二轮课是在第一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行为跟进,实践修改后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研修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运用调整后的“工具”完成课堂观察。紧接着要进行第二轮反思,具体是要继续整理课堂实录,再进行一次反思,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聚焦与细化,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设计和观察诊断“工具”。

在前两轮课和两次反思的基础上,可进行第三轮课。第三轮课重点在于教学行为的跟进,要实践经过两次修改后的体育教学设计,研修团队成员分工运用调整后的“工具”完成课堂观察。

3)梳理与提升阶段。

该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总结,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首先要全面交流与反思研修方案和课程实施,要求团队中的每名成员都要参与发言;其次要整理研究资料,查缺补漏,尽量细化;再次要梳理研究经验,将研究经验从研究资料中挖掘出来,使研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分享;最后要完成研修成果表达,形成一套完整的研修资料。

就上面的基本流程需要说明的是,科学地进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体现在追求体育教学的严谨性、强调有更明确的主题和通过持续行为跟进的“以课论道”上。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生命力在于其载体是教师必须要上的课,它要融入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5.2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团队内部的成员分工

进行任何课程研究的团队首先应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整体中才能发挥研究成员个体的作用[12]。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在课例研修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家教师的引领作用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不同特点教师的积极参与、相互促进,形成积极向上,具有专业追求、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氛围,使研修文化更加健康和具有活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准备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是组建结构合理的研修小组,组建时不仅要考虑成员构成的多方位及全面性,还要明确每位成员的不同职责。例如,中学篮球教学研修项目组可由6~8人组成,在进行任务分工时,有些内容需要组员共同承担,如确定篮球教学哪方面内容作为主题、第一轮和第二轮反思后的集体备课、拟定课堂观察和进行课后评议等;有些内容则需要明确分工,任务落实到人,如进行文献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及分析问卷、承担做课任务、进行课堂观察(分别观察教师和学生)、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和资料管理;有些内容还可以轮流做,如整理文字版的课堂实录和议课实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组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明确分工,任务到人。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随着研究开展,可以调整人员分工,使成员都有机会尝试体验不同的任务,获得丰富多样的经验。其中组织和资料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专人或根据任务、研修进程等进行分工,才能保障研修活动的顺利进行,并获得第一手完整的资料以供分析、总结。在小组成员合作研修的过程中,创设和谐氛围,激发研究热情,鼓励贡献智慧,分享研修成果,这些都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的保障。

6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

1)要明确研修形式和研修手段应该为研修目的服务。

不要颠倒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要从每一节课中的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学生的每一个反应,甚至每一个技术动作做起,由关注研修手段本身向关注研修目的转变,要积极地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区域化和校本化,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2)要处理好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的“点”和“面”的关系。

在做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过程中都要依据研究主题选择一个“点”去深入研究,但是每个“点”都是以“课”为载体的,归根到底要关注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3)要把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与日常体育教学工作相互融入。

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区域化或校本化的推进过程中,区域层面的体育学科研修员和学校领导应该整体考虑,抓住课型、内容和课时安排等关键点,每学期带领教师做1~2次为宜,使实践过程更加符合常态体育教学,避免“一刀切”或“批量化”。

4)要努力突破研修思维误区。

要避免研修思维僵化,努力突破研修思维误区。例如,不一定是一节体育课由一位教师连续上3次,可以依据学校体育课程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但进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人员要相对固定,对获得的研修资源要加强梳理和提炼,使之文本化和视频化,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网络推广,建立辐射机制。

随着“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作为一种新的研修模式摆在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工作研究者和一线体育教师的面前。面临这种新兴的体育课程研修模式,我们需要更多的同仁参与进来共同探讨研究,既要加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育课程研修方面的研究,也要不断总结经验,鼓励体育教师不断促进自身发展。进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以后,我们希望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体育教师的学习不止于接受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不止于集体观课后的评议,不止于参与体验后的感悟,也不止于作公开课后的反思,而是将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作用于真实的体育教学实践,以深刻的反思带动有效的行为跟进。每一位体育教师个体都能在群体互助中增长专业能力和教学智慧,凝聚专业情谊,获得群体研究中的快乐和成长中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王洁. 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9-90.

[2] 杨玉东. 课例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3):47-49.

[3]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课程改革整体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5-267.

[4] 高嵘,张建华,毛振明.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7.

[5] 苏明理,徐波锋,仲宇. 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及构建意义[J]. 体育学刊,2010,17(10):75-77.

[6] 毛振明,王小美. 体育健康课改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2-4.

[7] 赖天德. 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6-58.

[8] 张学忠,郝招,石高慧. 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84-88.

[9] 迈克•富兰克林.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39.

[10] 王策三. 基础教育改革论[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1] 程传银,鲍志宏. 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4,25(4):75-77.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教学研究;体育教师;在职研修;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49-03

一、临床教学研究的内涵

“临床教学研究”是教师凭借根植于教学实践而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和“临床知识”,展开案例(教学录像、文字)分析,诊断教师成长的课题,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是采用观察、记录、描述、说明、概念化这一案例研究的步骤,借助描述的质性研究。

二、临床教学研究引入体育教师在职研修的理论依据

1.作为“专家”的体育教师是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特色的。唐纳德.肖(Donald Schon)认为[1]-[2],近代意义上的专门职业(技术熟练者)是在以应用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形成的背景下确立的,以立足于“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合理应用”的原理形成专门职业领域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为特征。专门职业的代表――医生和律师,是以应用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来界定专业性的内涵的。不过这种立足于将科学的、合理的技术应用于实践的传统的“专业”概念已显露出破绽:现代的专家们面对远为复杂的对象,而且在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工作,他们直面的是单纯根据现成的科学技术不能处置的状况,需要做出专业性的判断。这样,从反思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提高专业性就是不可缺少的。唐纳德.肖根据这种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新的专业性质,提出了“反思性实践家”的概念。“反思性实践家”是根据活动过程中的省察,形成专业过程有的专业认识和见识,推进行使专业性判断的实践。即“反思性实践家”的专业性概念不是现成的合理的技术熟练的程度,而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专业性认识和思考方式。尽管这里的专门职业的研究不是直接以教师职业为研究对象的,但其提及的“反思性实践家”的概念在揭示作为“专家的教师”特质的基础上,将是有效的概念。过去,主张教师专业性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明确教师所固有的专业知识的性格和构造。由于教师这个工作是涉及社会、文化和人类存在的复杂内容的工作,包含着相关学科领域的广泛内容,故用现成的理论与技术去确定它的专业领域极其困难。特别是体育教师,在具有综合性的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影响下,体育教育领域无论从哪个学术领域看,都受不确定的未知领域的支配,是合理技术之应用的过分复杂、含混的一个领域。通过开拓“反思性实践”和“实践性知识”,更积极地把握体育教师的“准专业”性质。

2.体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点。在体育教师的专业领域中,存在着区别于一般大众和各领域研究者的固有知识――“实践性知识”领域。这里所谓的“实践性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运动实践知识,而是在体育教师的实践情境中支撑具体的选择与判断的知识。其具有如下特点:(1)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背景的经验性知识,同理论研究者运用的“理论知识”相比,缺乏严密性和普适性,是一种多义的、充满柔性的功能性知识。(2)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以特定体育教师、特定体育教学活动场所、特定教材、特定学生为对象而形成的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而积累、传承的。因而,案例研究对于阐明“实践性知识”是有效的,揭示其形成的临床研究是必要的。(3)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不能还原于个别的专业领域的综合性,且并不具备“理论性知识”那样的发现未知事物和做出原理性阐述的性质,而是凭借经验主动地解释、矫正、深化现成知识而形成的综合性知识。(4)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是显性的知识,它是无意识地运用的,含有“隐性知识”的功能。(5)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品格的知识。因此,要有效地传递“实践性知识”,不仅要求有“知识”,而且要求有“经验”。这种传承具有根据接受者的个性特点和成熟度加以解读、汲取的性质。

3.传统体育教师在职研修的弊端。在以往的在职教育的开发和研究中,不是以一个个体育教师在实践情境中直面的具体问题的诊断与解决为轴心,而是界定对于所有体育教师都有效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领域,着力于确立系统的、网络式地掌握的计划,忽视了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个体认识和体育教育实践环境的特殊性。这种方法更多地表现为流于形式的集体传递、讲解、指导之类的单向研修和训练[3]。而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构想的“作为专家的教师”的在职教育与研修,旨在做出选择和判断,形成专业性的见识,进而解决基于个别的经验所生成的实践性问题,克服传统体育教师在职研修存在的弊端,增强在职研修的针对性。

4.借助于体育教学录像记录的临床教学研究的独特效果。借助录像记录的临床教学研究以图像的形式提供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面貌,不仅有利于教学者自身能够从观察者的角度审视教学,反思的自身实践,而且为增强体育教师之间实践的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基于录像记录的案例研究是实现这种可能的一种方法。此外,临床教学研究方法在开发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自律性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以具体体育教学案例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临床教学研究,将会提高体育教师的实践性见识,为使培训机构成为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服务机构成为可能。

三、临床教学研究在体育教师不同研修阶段的应用

本文以教育实践的经验度作为划分的标准,将体育教师研修的阶段划分为体育教学原理的理解阶段、体育教学技术的训练阶段、体育教学的实践和创造阶段。

1.临床教学研究在体育教学原理理解阶段的应用。本阶段主要是针对经验薄弱的体育教师的研修,通过观察体育教学,理解组织体育教学的原理和基本构成,并重视体育教学观的理解和从学习中习得知识。这期间,由于多采取集体指导,各种教育媒体引进的核心教学方略的开发成为重要课题,主要教育内容如下:

(1)根据体育教学解释,理解体育教学模型,首先,观摩现场体育教学和教学记录(文字记录和教学图像),听取有关体育教学技能(讲解、示范、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教学组织)的解释,理解其要点。其次,观摩现场体育教学和教学记录,随着体育教学的进行,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同时叙述各个时点教师采取的行为。最后,就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行为,分项目收集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纳。

(2)体育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理解,首先,阅读优秀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材研究案例,模仿它们的风格。其次,依据自己的判断给出优秀教案的片断。最后,给出典型的体育教材,小组讨论典型教材的教学设计和教材研究,然后反复练习。

(3)体育教学取材、再现,体育教学中的决策演习,第一步,体育教学取材与方法的习得(教学录像的录制方法)。首先,观摩体育教学录像,了解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摄影技术和编辑方法。其次,讨论做好体育教学记录的方法。最后,在教学流程中,反复实践教学记录和教学录像录制的方法。第二步,体育教学的再现与决策的训练。首先,快速地再现体育教学录像,逐一把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基本的教学行为。其次,锁定体育教学的重要场面,判断在该阶段教师应当采取的教学行为,并就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实然状况做出自己的评价。最后,借助录像再现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学,反复训练其对应的方法和体育教学过程的预测。第三步,教学数据的收集、处理的演习。首先,观摩、模仿以往所进行的体育教学分析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案例,弄清体育教学分析评价的内容以及对应的评价标准、方法。其次,从教学数据出发,把握该教学的特点,形成改进体育教学的意见。最后,观摩现场教学和教学录像,反复练习,以便能够及时采纳体育教学评价的数据。

(4)体育教学实习的体验型理解第一步,借助模拟体育教学,局部把握。首先,反复视听体育教师小队的优秀事例,在模拟教学中加以运用。其次,通过体育教师小队的事例分析,确认体育教师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体育教学流程。最后,采用体育教师小队那样的细分化方式,反复练习基本的教学技术(讲解、示范)。第二步,通过体育实习,综合把握。首先,通过实习学校的教学观摩,将发现的教师采取的不同类型体育教学的流程和教学技术,按自己的方式加以运用。其次,实施体育教学实践,并就该教学的流程和在教学分歧点上自己所采取的判断和处置方式加以反思,归纳改进措施。最后,观摩他人的教学,能够就教学的进展和判断方式归纳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做出评论。

(5)教学实践案例的收集与整理,首先,定期观摩现场体育教学,收集可供自己参考的具体的时间实力,分项目加以整理、保存。其次,参考有关的教学现场所发生的现象的文献资料,思考解决的方法,倾听资深教师的意见。最后,现场收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并加以整理,以便利用。

2.临床教学研究在体育教学技术的训练阶段的应用。这个阶段以教学经验薄弱的体育教师为对象,指导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反复训练加以把握。

(1)体育教学技术的基本训练,第一步,教学观摩及其记录。首先,尽可能多地观摩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学(不同人员类别、不同教学内容),发现其间的差异,进而彻底地观察自己的体育教学,探讨体育教学行为。其次,通过体育教学观摩笔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方案,并同教学者进行讨论,确认意见的妥当性。最后,分项目整理体育教学观摩笔记,以便利用。第二步,基于教学模仿的实地训练。首先,根据教学观摩,模仿原任体育教师的教学,若有疑问,向原任教师请教。其次,就模仿的体育教学做出反思性记录,同时表明自己的见解和感想,接受指导。最后,反复实施模仿教学,并接收原任教师的实地指导。第三步,模仿体育教学的应用训练。首先,设想将模仿教学所得的体育教学技术应用于自己的班级。其次,以模仿体育教学所得之技术为基础,采纳新的媒体,形成自己的方略。最后,将收集到的体育教学技术运用于种种情境,确认其效果。

(2)分析体育教科书,习得体育教材的研究方法,首先,了解体育教科书分析和体育教材研究的手法,并加以尝试。其次,观察已经做出的教科书分析和教材研究的结果,加以解读和考察。最后,反复不同年级、不同类型体育教材的分析,以便习惯种种案例的分析。

(3)体育教学实践的记录和前辈教师之建议的积累,首先,阅读已经发表的体育教学记录,熟悉教学记录的格式和记述方式,并加以模仿,记录各种体育教学。其次,观察自己所做的体育教学记录,抽取并整理体育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最后,用尽量多的文字和图像记录自己的体育教学实践,让资深的体育教师观看并接受建议。

3.临床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的创造阶段的应用。这个阶段主要以体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为对象。要创造出色的体育教学,就必须创设思考自己的教学类型、发现新的方向的机会,为此,应当有计划地创设同其他教师交流和研讨的机会。

(1)体育教材研究的深化与系统化,首先,要了解不同的体育教学观(如开放型运动技能教学、封闭型运动技能教学)导致不同的教材解释的方法(从对运动技术的整体把握开始教学、从某个局部技术动作开始教学)。收集质量不同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材研究的事例,提供可供参考的部分。其次,对于典型的体育教学设计和教材研究的事例,做出自己的思考,并加以分类、整理、系统化。

(2)创造性教学法的创造与信息交流,首先,观摩确立了有特色的教学法的体育教师的实践,分析这个体育教师的优点,作为参考。其次,直接访谈资深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创造自己的体育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过程,从中整理值得参考的方法、技术。最后,发现机会,尽量参加发表会和研究会,从相互探讨中获得新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诀窍。

(3)开发独特的体育教学设计法与评价方法,首先,探讨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方法,汲取合理的部分。其次,从以往实施的体育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方法中发现应当矫正的部分,创造自己新的方法。最后,将自己开发的新方法加以概括,使得别人也能模仿。

(4)体育教育实践研究的积累与发表,首先,收集、整理已经发表的教育研究,选择可供自己参考的部分。其次,参考以往的教育研究,开拓自己的实践情境的新局面,开发研究方法,深化体育教育实践。立足于新的问题意识展开研究,总结成果,引发有识之士的批判。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20-533.

[2]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4-11.

[3]孙兰.江苏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培训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7):87-89.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年轻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专业化发展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可分为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与态度层面。其中,知识层面包含:一般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及体育专门知识;技能层面则有:教学技能、教学管理技能、运动技能;态度层面有:健康身心、自我训练和敬业态度与服务精神。

体育教师教学专业化,一是强调专业知识。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体育教师熟悉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必备知识,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当今社会知识的迅速发展使得教师学习更新知识的课程更为重要;二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必要掌握。终身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因而,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技能比传授学科知识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必要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实践进行分析、评价、判断和反思的技能;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倡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四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

现在的体育教学,特别是与已经逐步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相关的体育教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能力不够。一句话,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当然,新的课程改革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现专业化的机遇,但对于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来说,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及其教学理念的实践运用是一个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必须将其突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二、年轻体育教师教学思想紧跟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

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把有些教学问题的研究归回到教学活动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的思想切实运用于实践中。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教学思想,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或者说它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理解教学,使自己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形成自己教学的特色、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年轻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年轻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关键还是靠自己,关键是要实现“个人专业的自主发展”。 首先,年轻体育教师要强化自主学习和研修。每位刚工作的体育教师,其本体性知识差别不大,条件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则各不相同。因此,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法等方面的书籍,拓宽视野,积累知识。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是课改的一项重要的策略和任务。因此,体育教师要自主研修课程理论,不断转换角色,努力实施新课程。要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

其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学校是体育教师发挥才智的场所,也是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所以,体育教师要在学校体育教师群体中、在体育教师团队里,借助学校的各种活动和资源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一是,体育教师要在体育组研究教学。可采用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集体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活动中增进专业对话和协作。也可通过以老带新“结对子”等活动,加强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指导,增加课余闲暇时间沟通的机会,从而共享教学教研成果。

第三,努力创造学习机会。创造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通过观摩学习其他学校体育教师的经验,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与运用的理解。加强学校、教师和专家之间的听课与交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第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可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建立与校外专家、教师团队的合作关系,立足学校搞研究,借助外力求发展,提高自身专题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专业化水准确性。

第五、通过网络平台研修。参与网络学习与讨论,为自身研修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和学习平台。经常浏览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网”、或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远程教育研修网等专业层次较高的网站,学习相关文章、收集专业资料;参与网上论坛、博客等新媒体交流活动,在互动交流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年轻体育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教育改革为年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对于新时期体育教师来说,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是个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我们一定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在实践和研修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机遇,新课改中的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意识,专业发展的意识,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作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不要作课程改革的旁观者。因此,作为自己应该:1、要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说,教师不要作课程产品的被动用户,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开发、创造、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参与了这个过程,不仅使得新课程从理想变为了现实,而且也会使教师自身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2、教师要拥有对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应该将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当成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新课改的真正参与者。年轻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主要应定位于“行动研究”,即“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研究”,教师的行动研究要把握好以下特点: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成长。3、年轻教师要注重体育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年轻体育教师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生物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总之,教师要改变坐、等、靠的旧工作习惯,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要具有科学研究意识;要主动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自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要树立新的知识观,立足于自我实践的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逐步培养反思能力;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成为一个有理性思考的人,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发展;要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善于运用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要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和总结,要学会分享教育教学经验。

五、结束语:

新时期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年轻体育教师自身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积极适应素质教育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成为新课程的主体践行者。既需要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又需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行动研究,在课程实验、课程开发活动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 徐世贵著 2003年11月第1版。

2.《中小学校本培训策略研究》 陈京山《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第2期。

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研;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47-03

体育课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与内容不同则方法各异。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本文以此抛砖引玉,从教师教研的视角探讨体育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素养培训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

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培训途径较多,有自我研修、学历进修、集中培训、骨干培育等,其中教师素养培训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

1.全员培训,提高参训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体育教师培训任务不轻,教师每学期参加16学时教师素养提升培训活动,每5年参加一次90学时培训。我区的教师素养提升培训采取“专家引领,理论浸润;教学实践,议课研讨;挂职锻炼,自我反思”的形式,将任务落实到各合作小组上。目标明确,任务到人,各团队要完成策划、磨课、组织、宣传和活动日志撰写,在活动中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新教师培训要求站稳讲台,为人师而不误人子弟,为正确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提供保障;中、初级教师培训要求提升课程理念解读的能力,做到即教书又育人,为体育教师提升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提供帮助;骨干教师培训则为教师创造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其搭台子,压担子,指路子,最后使之成“样子”,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提升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技巧与能力。

2.校本研训,促进区域体育教师互动交流

区教师发展中心规定各校体育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研训活动。各教研组从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出发,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逐步形成校本培训机制。同时在校本研训的基础上着力推行联片教研形式。联片教研就是几个相邻或相关的学校联合组织的教研活动,是校本研训的深化,也是一线教师的教研需求。因此,活动更有主动性,更加突出主题。相关学校开展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等合作方式。活动由一所学校的体育组负责组织和策划,明确活动目标和主题,突出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开展有主题的联片教研活动,培养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促进教师互动与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中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着重研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进。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形成互补性,活动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3.网络研讨,提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开展主题网络研讨,有效利用体育教师企业云盘、QQ群、博客、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图1),学习信息,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鼓励教师随时随地参与浙江教育资源网及天天公开课进行研讨活动,真正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有效运用现代网络提升研修效果。在网络研讨中实现互动交流并进一步借鉴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二、教学研讨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关键

自新课程以来,体育学科出现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有趣有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分层教学法,基于学生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游戏竞赛法,能激发学生好胜的心理,以赛促学,提高运动强度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合作练习法,有效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考虑育人的教学效果;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锻炼;三维融合法,即“技术、体能与运用”三维度融合,将学习体育运动技术、锻炼学生体能、运用所学技术进行体育运动三个维度有效地融合,促进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尝试“三字经”教学,有效融入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体育教研工作中,我发现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方式和教学策略单一。基于此,笔者将“师之道,生为本;新时代,体育人;知学情,懂策略;评价好,促发展;教得好,为不教”五个方面编成“三字经”供老师参考学习(表1)。

2.开展学科团队赛课,合力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都是以教学设计评比为先,筛选部分优秀的教学设计者参加说课,再进入最后一轮上课比赛。参加比赛的老师往往都是单打独斗,整个比赛下来既很辛苦,收获也不大。自2012年开始,我区体育学科开展团队赛课的新尝试,逐步形成研、训、赛一体化的比赛模式。

团队赛课是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评比模式(图2),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比赛,各项比赛都凝聚集体的智慧,比赛结果既体现个人魅力也体现集体的荣誉。

F队赛课比赛体现了校本研训的一个完整过程,各团队将赛前的研训、研讨、研磨过程再次呈现给大家,有助于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贯穿于团队赛课的整个过程中。团队赛课改变以往个人参赛单打独斗的局面,鼓励人人参与、团结协作,在合作交流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促进校本研训的开展和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3.开展“议课”研讨活动,积极锤炼教学方法

在各种体育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是简单易行的听评课,但其活动方法单一、形式传统。其程序是先由授课老师作课后说课,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课;或事先指定几位老师进行评课;或现场点名进行评课。这种模式常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的教师应付了事――“这节课很成功,好的地方盖过不足之处”;有的老师“卖弄才华”――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建议;还有的老师闭口不言、心不在焉,等等。总之,常规评课的效果不太好,评课的气氛总是很沉闷。

为了提高教研活动效果,改变教研活动模式,我们进行了“以议代评”的新尝试,即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成为学习者,首先,议课老师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我觉得……”变为“我发现……”“我觉得”是议课者的主观判断,而“我发现”则是课堂的事实存在;其次,议课的对象从原来的人到课堂中发生的事,是对课堂中所呈现的事件的审视与追问,议课高度聚焦于“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上;第三,议课时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是一种平等、互动、面向实践的对话,有助于从大家的议论中改变教学设计,积极锤炼教学方法。

三、教学反思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他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公式:成功=经验+反思。基于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有深度的反思过程,还能帮助教师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基于首次备课的不足进行反思与改进,运用更有效的方法让教师专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立足教学方法,养成撰写课后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为了让教师养成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区教师发展中心规定在教案中必须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其实就是研究自己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从教学反思中总结自身的动作技术讲解能力、动作示范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队伍调动能力、组织游戏与竞赛能力等,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的内容力求精准,以便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先“三个教”即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达成”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从“四个W”思考教学过程:What这节课教什么,反思教材内容的选择问题;How怎么教,反思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Where教得怎么样?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Why“为什么这样教?除了这样教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下次再教同踊蛲类的内容,将会作如何的调整?”多一些问号,多一些思考,就会有更多进步。

2.开展挂职锻炼,导师跟班提升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挂职锻炼是我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自2012年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在90学时培训中安排一周时间的“赴杭挂职锻炼”任务。期间聘请了杭州市江干区优秀教师进行结对跟班指导,每4~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派到一个学校,并由正副两位导师进行指导。

自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来,挂职锻炼过程中导师指导体育教师需要着手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备课要体现“技术、体能与运用”的教学理念;其次,学员上课,导师和其他学员议课,帮助授课老师进行磨课,磨课中要突出“教材三个一”和“复习成环形”的设计要求;第三,授课教师在课后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根据导师和同伴的议课情况反思教学得失,总结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与策略。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探索,我区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模式。其核心在于每次培训活动中落实以体育教学方法研讨为重点的培训内容;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突出体育教学方法的研讨;在自我反思中追问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在沙龙式、论坛式、主题式的团队活动中发现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问题;利用集体的智慧合作解决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掌握其技巧与策略,共同进步,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邵伟德,李启迪.中国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34-02

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是对体育教师整体素质的基本反映,通过此次技能大赛,您认为应该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夯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

赵永忠(新疆教科院)

新疆代表队在今年自治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基础上,选拔出六名体育教师于12月11日赴克拉玛依市参加了为期12天的集中训练。这六位体育教师中有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汉族,他们克服了生活、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困难,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每天的训练中。集训中,老师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小学生广播操和武术操、队列队形、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这四大部分的集体项目,还要掌握理论部分(撰写教学设计教案,听课、评课),以及本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实践部分(自选项目,规定项目共计三十个),这是对每个参赛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严峻考验,新疆代表队本着“务实创新、全面练兵、以赛促培”的原则,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

通过参加这次比赛使老师们认识到,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体育教师更难,随着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贯彻实施《课程标准》,夯实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趋重要。体育教师承担着发展学生健康体能、传授良好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只有注重加强自身锻炼,才能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体育教学的需要。

开阔视野 坚定方向

张弓(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由于受过去的一些思想观念的束缚,一部分体育教师笼罩在“职业怠倦”的阴影下,工作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如何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加速体育教师成长的专业化进程、提升教学水平已是各级教研员工作的当务之急。体育教师若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则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做到以下几方面:

1.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首先,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对体育新课程的作用和改革主体地位的肯定和确定。我们强调教师就是课程,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把教师融入到改革的大潮中来,教师要面对课程的建构,认识课程改革的作用和意义。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合理性的认可。作为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才能主动接纳、积极践行,使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目标和基本方法。新课标需要有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在熟悉理论的前提下,多组织类似于基本功类的专题培训,让教师经常性、目的性的进行相互的研讨、提高,让教师更注重课堂实效在教育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相互切磋与交流,进而提升专业能力。

2.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

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才能不断的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为一个自我形象良好的合格载体。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甘于吃苦就是要求体育教师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组织好每天的“两操”、课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认真、踏实、任劳任怨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和成绩赢得同事在工作上的支持,以及领导对自己的赏识和关注。此外,善于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具备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

3.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受到传统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主的理论思想影响,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束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学校体育的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不但要具备一身过硬的基本功,搞好教学,同时要善于记录、反思和总结,提升科研能力,记录能够帮助我们把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问题和思考累积下来,而反思和总结能使我们有时间提炼和升华这些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求创新。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使体育教师向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研究型教师努力。

海汶(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强化体育课关键在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课的兴趣和锻炼效果,这样的比赛对于提高广大体育教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都会有重要意义。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议的过程中,这样的比赛将会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对于此次大赛的项目设置、比赛方式、组织方式及评分规则方面,您有何建议?

赵永忠 (新疆教科院)

对本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的建议:

一,既然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参赛教师应参加所有自选项目的比赛,并且在所有的项目中抽签上模拟课,这样才能体现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评审专家应聘请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研员担任,因为他们对比赛项目相对比较熟悉。

张弓(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本次比赛在各方面都较以往有了不小的改善,但在个别细节问题上还有待提高。首先,在项目设置上,模拟授课的教材选择太不接地气,小学的内容多是中学的,中学的内容多是高中的。高中和初中一起评课,两块目标还不一样,评委老师水平差异大。在裁判过程中,脱离了比赛规程的要求,只强调专业性,而忽略了模拟授课中的对象和方式,与实际教育教学的授课脱轨,使得教师在本次比赛中慌了手脚,抓不住重难点,就失去了模拟授课的意义,脱离了教师的课堂,模拟授课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此外,在组织上安排强度太大,体能消耗大。评分方案不透明,所有参赛选手不知道如何计算成绩,也不知道自己的各项成绩名次,成败在哪一无所知。比赛中裁判的评判尺度不一,项目不同打分的尺度和把握点也不一样,失去了比赛的价值和公平性。

建议:1.比赛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交流,比赛时要给参赛选手更多学习的机会。2.评分方法提前告诉各省带队领导,让领对较好的把握比赛的进度。3.评委的评分点一定要接近教学一线。4.主办方能够推出一些优秀的参赛教案、评课,模拟授课的视频等供大家学习。

陈明祥(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国家此次比赛从下文到比赛的时间太短,省里没有充分的时间选拔和准备,建议至少提前半年下达相关文件。各省派出的教师都是层层选拔的,体育教师的发展环境也不是特别乐观,希望设置奖项的时候,设置成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教师指导奖,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广播操、武术操比赛十几个队同时上场比赛,且是排成纵队,评委也只是看个大概,无法看出各个参赛教师的真实水平。从参赛教师项目选择均衡性来看,建议减少广播操、武术操和队列队形的分值所占的百分比。队列队形比赛建议每个参赛教师自喊自做,这样更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广播操、武术操和队列队形是先计算团体分数,再分别计算到每个参赛教师身上,这样对有些优秀的参赛教师不公平。广播操、武术操所占比例建议减少到5%,队列队形所占比例不变。

比赛的项目设置上,从一专多能的角度出发,建议每个参赛教师必须选择两个自选项目,所占百分比建议减少到25%,以引导高校学生认真学习运动技能。

如果比赛时间允许,每个参赛教师选择两个规定项目,其中一项为参赛教师自己最擅长的,另一项为最擅长的一项和两个自选项目除外的7项中抽取一个。所占百分比建议增加到40%。

海 汶(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1.规定项目选择教材的统一性和适用性问题

在规定项目中,分中学组和小学组,但在实际教学中各地区所使用教科书的版本是不同的,而且有些教材的名称混乱不能统一;此外,比赛中中学组是有初中和高中之分的,而高中实行的是模块教学,在比赛中规定项目比赛,有的教师对教学对象把握不清。因此,亟需对现有教材进行梳理,请有相关专家把关,使教材名称科学化。

2.规定项目的抽签问题

一是取消大项目的抽签,直接抽小项,但竞赛规程公布须提前,让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二是直接规定教材,像自选项目一样让参赛队自主安排,但队员间不能相同,目的是展示最好的教学。

3.评审专家的组成问题

由于教师技能比赛不是用时间、距离、高度等量化指标来评判成绩,而是根据动作规范性与运用效果由裁判员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观的感觉进行评分,这种评判方法给评委们增加了评判的难度。在比赛过程中,要求各项目裁判严格遵守比赛规程,尊重运动员,尊重客观事实,严肃认真、公正地裁决,秉公执法,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和专业的裁判素质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

此次比赛裁判是由各省市大学教师选派,但没有制定相关的同省教师考核裁判回避制度,造成比赛评判公正性的缺失。建议建立以高校专业教师为主的专家库,今后技能比赛的评审专家主要将在专家库中抽取,并且制定评审中的回避制度,以提高专业性和公正性。

4.成绩公布与奖项产生问题

成绩录取的方法,应提前告知,比如本次T值计算方法的取分,会前未明确公布,还有笔试部分考试成绩没有公布,造成公开性的缺失。

在原有奖项设置的基础之上,建议设置单项奖。例如在个人全能奖的基础之上,像体操比赛那样设置单项成绩排名奖。

结束语: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师 业务素质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1-01

现状一:教师缺乏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并不是所有的农村体育教师都是观念落后,教学质量低下,个人业务水平差,甚至有的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要比城区的更强一些。关键要看一个老师有没有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如果老师自己想发展,那么任何困难都不怕。

现状二:农村教师缺少有效的专业发展指导

农村体育老师相对城区的老师来说,接触的优秀人才和专业的人员相对较少,学习培训的机会相应的也少,所处的学校没有良好的教师成长大环境,如果个人又没有主动发展的愿望,那么这些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很难得到大的提升的。

现状三:缺少长期系统的发展规划,没有做研究性的教师

研究的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小课题研究,在专家引领下成长;借助校本教研,让校本教研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主渠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专业阅读中成长。

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以省研修平台为载体,各学段校本研修要求与说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与《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提升育人思想和教育理念为主要目标,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途径一:开展小课题研究,在专家引领下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教学中实现的,目前,体育课也在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了继续深入挖掘体育课学生学习的潜能,推进新型体育课堂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采用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在接力跑中的研究,怎样在体育课上有效预防损伤?怎样让我们的体育课更加高效?通过一些问题的研究积极引导体育教师申报体育研究小课题,借助课题引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有了课题的引领,借助学校的大环境,积极聆听聘请教育专家到校指导课堂教学的报告,并结合自身课堂诊断的问题做好分析。在专家报告的引领下,教师的课堂逐渐由传统教学向合作学习转型的成功,另外专家还帮助分析目前教学中需突破的瓶颈,借助这些问题向教师传授如何在课改中成长并成功的经验。在专家指导的过程中,坚定了农村教师对教学的信心,为体育课的高效课堂指明了方向,体育教师逐渐会养成勤于研究、积极进取的良好的教研氛围,在体育组内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态势,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途径二:组织多种培训形式,跟上时代脉搏,为体育教师的发展注入强心剂

校本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主阵地,必须坚持时效性与针对性。例如:新型的体育课堂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针对各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开展《微课程》学校培训,将为教师提供微视频制作等一系列计算机知识。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课堂完成,杜郎口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针对各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开展《翻转课堂》及教学信息化的专项培训,将为教师提供一系列的教学资源。例如:老师们自己制作的《肩肘倒立接前滚翻》、《立定跳远》、《单杠》等微视频,较好的辅助了我们的体育课堂。认真开展读书活动,体育教师读书的习惯不是很好,借助学校读书的大环境,组织大量的读书论坛活动,让体育老师在阅读中不断吸收新鲜的血液,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使老师们受益匪浅。打造体育的高效课堂,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途径三:深化校本教研,让校本教研成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主渠道

1.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习:多阅读些名家的教育教学著作,广泛阅读《音体美报》、《新课程与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班主任之友》、《山东教育》、《高效课堂22条》等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网站等,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网络培训和学习,经常到课堂去学习和交流;认真学习、收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取长补短。

2. 多交流取长补短:多听课评课,认真研讨,多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积极参加各项专业培训。

3. 积极钻研和总结经验:积极认真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认真撰写教学心得,尽量多写学生个案,使得教育更得当得法得益;经常组织教师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研究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断学习积累,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发现不足后,针对自身的特点与不足,逐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日益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最终目标是争当科研型教师。

途径四: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专业阅读中成长

书香校园需要“与书为伴”的教师,只有在教师群体中倡导“与书为伴”的思想,让教师乐于读书,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带动书香校园建设。教师进行读书,不仅丰富了自身人文涵养,更强化了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在进行教育经典理论阅读后,学校定期组织了教师论坛,让教师从推荐的教育专著及自选的阅读目录中自由挑选,将自己的阅读收获与全体教师,进行思想碰撞。读书论坛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更让每一位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7篇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一直成为研究的对象,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阐述当前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具体方面。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师 专业素质

一、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要求

人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体育与健康教师必须具备这些能力,这是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基础的能力。特殊能力是指适宜于某种特殊活动范围的专门能力。部分研究者将初中体育教师的能力划分为:具备较广阔的知识面、具备有效地传导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训练和组织竞赛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社交能力、其他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宣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些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如龚正伟在体育教学主导论中提出,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因素,应该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顾明远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素质,即职业意识、业务能力、心理素质。叶澜认为主要由专业信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成。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能力的内涵和结构是变化的。所以,为满足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体育与健康教师的需要,根据对专家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在辨证的系统观的指导下,遵循心理学提出的“能力与活动相适应”的观点,本研究依据能力作用的范围,将农村初中体育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二、专业知识维度

在体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关键。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可分为几个方面,如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实践经验等,而专业知识已被认为是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成分。霍伊尔(Hoyle,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舒曼(L.S.Shulman)把教学知识分类为基础的研究可以发现,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知识。埃尔贝滋(Elbaz,1993)把教师的知识分为关于自我的知识、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学科知识、课程发展知识以及教学知识,不同学者由于视角不同对教师知识的分类就会有差异,因此,总结诸位学者的观点,本文把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教育知识、通识知识、体育学科知识。

三、专业能力维度

林崇德、申继亮等人最早通过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完成质量具有一定影响的实践表现。盛昌繁的研究提出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智能素质”概念,包括教学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体育训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力。刘志伟、周特跃认为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核心是专业素质,包括组织能力、教学能力、动作示范能力、业余训练能力、裁判能力、运动保健能力、运动选材能力、运动场地的设计与画法能力。曾剑波、吴嘉毅研究了新课程条件下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指出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能力、善于运用教材能力、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的动作示范能力、严密的组织教学能力、观察判断能力、教学的应变能力、指导运动训练能力。叶澜教授认为,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使现代教师的重要特征,因为教育首先被理解为沟通与交往的过程。具备这些特征因此也是作为“研究型教师”所必需的。由此,本文将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等。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在他的《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的划分,第五种即态度。并进一步将这五种学习结果分为三个领域,态度则属于情感领域。布鲁姆认为“情意就是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情感一般指心理过程,在心理学上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一个人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按心理学家米尔顿・罗克奇对价值观所下的定义为“个人关于行动的理想、模型和理想的终极目标的信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来看,可以把参加脱产置换研修项目培训的学员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意目标划分为四个不同而又连续的水平层次,即感知层次、体验层次、感悟层次、内化层次。

综上所述,依据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文献及脱产置换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将农村初中体育教师能力列为三个维度,学科知识维度,专业能力维度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维度。

参考文献:

[1] 马培芳.贫困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2] 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14-19.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校体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校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个教师都能有所获得,推动体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发展。

二、同课异构的概念

“同课异构”中的“课”是指教学内容,“构”是指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学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自身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构想,由此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继而进行施教。

三、校本研修的实施

校本研修的实施首先以体育教学为突破点,选择四年级的快速跑教材做为课题。上课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采用自主学练式,有的采用导入式,有的采用情境式。教师对教材的切人点和角度也不同,有的从运动技能的形成切入,有的从运动参与切入,有的从心理调适切入,有的从人际交往切入。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中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如游戏、设问和讲故事等方式。

给参加校本研修教师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学习目标①学生能知道加速跑中跑的速度要逐渐加快。②学会加速跑的方法,做到摆臂积极,跑得轻快。③乐于参与游戏,与同伴密切配合,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学习内容①奔向南京2014青奥会(加速跑)②游戏:“舞龙欢庆”。

本节课开始,就以明了的方式切入主题,教师手中的“奔向南京2014”字样烘托出迎接青奥会的喜庆气氛。教师进行激励性导入:迎接青奥会要用实际行动,阳光体育的开展要求我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下面就进行慢跑练习并做一套彩带操。通过玩彩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确保学生能热情饱满地参与学练活动。

主教材50米加速跑的教学中,首先带领学生做一些辅练习:原地摆臂和高抬腿,然后讲解、示范,重点提示学生跑的速度要逐渐加快,利用火车启动时的声响给学生以提示,帮助他们理解加速跑的加速含义,并跟着音乐做一次原地跑步。接着请一名学生示范50米加速跑,并根据学生的示范动作加以点评。然后组织学生先进行站立式起跑的30米加速跑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注意点评,一个往返后过渡到50米加速跑。练习中采用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金黄色彩带作为奖励送给做得好的学生。彩带飘起高度的变化反映的就是学生加速的过程,练习结束后简要点评学习效果。

在放松环节,集体站成五环形状,欢天喜地扭秧歌,迎接青奥会的到来。在音乐的伴奏下举起手中的彩带拼成五环标志,高呼“祝2014南京青奥会圆满成功”。

四、校本研修的成效

1.我校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形成了精致而细化的教学过程和环节,优化了课堂结构。

2.同学科同课题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的教学班级进行施教,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给予听课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3.集中集体智慧,集体研讨,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带来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4.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教师“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踏踏实实地经历“理解教材——独立设计——教研组说课——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校本教研过程,并在研讨中达成共识,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同课异构”校本研修为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交流互动机会和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对教材的重难点及热点问题进行共同探讨,交流彼此的观点。在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上带给参与者更多的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师钻研教材的重要性。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法建构出完全不同的课堂;多维的角度,不同的策略在彼此交流之中碰撞、升华,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有效结果,直接引发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升。

五、校本研修的反思

1.潜心钻研,形成风格。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自然会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不同的教学特色。“同课异构”中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形成各显风采、各具特色的课堂,成为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2.产生灵感,有效提升。“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每位教师清晰地感受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有比较就有差异,有差异就有突破,有突破就有借鉴,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地激活参与者的教学灵感,更好地探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样无论对教者,还是观摩者教学效果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作用。

3.感悟反思,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关键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同课异构”校本研修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备课、说课、上课和磨课等环节之后,对自己教学中的有效措施、无效措施、教学评价、即时反馈、学生学情的把握、细节处理等都深有体会,反思就自然是水到渠成。对于听课的教师来说,在听课、评课之中,带着思考的眼光去体会执教者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和所采用的手段,对于个人教学水平的提升、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效果。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提升修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12-1

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从来都不是一个停留在口头上就能做到的事件,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使自己的为师素质得到快速的提升,必须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艰苦磨砺和长期不懈的点滴积累才能够实现。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性和对一些体育名教师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来看,“读书—用书—写书”不失为一名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

一、读书

读书对任何一个想成为优秀体育教师的人来讲都是十分必要的。也许有不少的体育专业毕业人士认为,经过了系统的专业教育,足够自己在基层的教学岗位上运用了,还要再去花那些时间读书,根本就没必要。事实上,基于两个不争的现实,我们就有继续认真读书的必要,一是当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新的思想、新的学说、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把读书学习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不渝,就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步伐;二是体育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学校专业学习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和今后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的要求,更何况还有一些新的运动会不断地充实到实际的工作中来,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工作本身始终要面对一群活生生的人,而这些人受成长速度、教育程度、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等等,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教育课题,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用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理论、新方法去加以面对和解决,这显然离不开新的知识,而读书就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有调查表明,中国人平均每年读书不足一本,当然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会高于这个比例,但是对体育教师这个以教授身体运动的特殊人群来说,不愿多读书的习俗一定会影响整个队伍建设而理所当然地低于同行们,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因此,重视、学习、提倡多读书、读好书,是任何一个想成为专业排头兵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二、用书

“学以致用”可以说是一句警示语或者说是劝世文、劝学文,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毅力和智慧。说到底,读是为了用,为了实践,而主动地将新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同样不是每个教书人都会自觉地去做的。因为体育课教学和其它知识课教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的身体能够动起来,动起来的方法、内容和手段有很多种,从知识结构上,每一节课即不同的运动从内容、性质到方法和手段之间,它们完全没有必然的逻辑上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完全没有逻辑约束,而缺乏约束就使得一些不愿下功夫的教者容易养成懒惰、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等不良意识和习俗,但是对于一个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者的青年来说,就必须自觉地将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地将新思想、新知识及时地运用到教学实践,用于指导实践,并切实能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热点问题、疑难问题,做到多思、多想、多问、多尝试,这样不但使知识的学习变得越来越自觉,而且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的消化,以至真正从这些新知识中得到受益和启迪。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体育教学也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因为学生的学习所处的环境因素要比之其它学科类教学更复杂、多变,因此,应用知识的思辨性要求更高,这一方面给教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要求教者不但要从教学对象的身体上、心理上、而且从人格塑造和智力开启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更需要应用者勇敢地去接受各种挑战,特别是勇敢地去尝试他人没有尝试过的理论、方法、手段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始终走在同行的前列,最终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的先锋。

三、写书

这里我们所说的写书不是指单一的著书立说,而是指将学习和应用的哪怕是一丝一絮的所感所思及时地记录下来,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要勤动笔、笔耕不缀。我们提倡一种良好的研修习惯,这就是随身配有一个小的记录本,其作用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将那些一闪而过的思絮和灵感记录下来,以便日后能进一步有所感、有所悟,进而有可能成为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中的思想脉络甚至经典案例。事实上,任何一个有想法的教者都有可能最终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而没有想法显然就是没有思考,而没有思考的体育教师怎么可能成为优秀的体育教师呢?显然,我们希望每一个优秀者都能够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更多的实践者分享,当然我们也希望每一个优秀教师都能够著书立说,成为教育专家、教育学者,直到教育大家,尽管这种希望有些高远,但坚持反思、坚持探索的人一定会获得最多的成就。

体育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体育教师 专业技能 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不断变革,体育教师的培养重心正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提高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在课程设计、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与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从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和全面推进体育教师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探索体育教师培养模式。

1.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体育教师专业化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近年我国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并且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用专业化的要求衡量以往的教师技能培训,会发现其间的差距很大,最突出的问题是只注意学科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中未能较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同时体育教师技能开发上具有狭隘性和其层面的肤浅性。陈旧的体育教师培训内容存在强烈的学科本位倾向,注重知识性补充和系统性讲授,难以培养较为全面的师资力量。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培养出有创造潜力的学生,这样就使得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什么的问题更突出。

2.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的大众化,全民健身成为时尚,如何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体育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成为体育发展的新课题。对于所有体育教师来说面临一个继续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的问题。

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据教育理论,运用体育专业知识,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行为方式。体育教师应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研究,突出师范性。体育教师应进行综合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娴熟与和谐,形成整体的教学能力。

3.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3.1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内容

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是成年人的培训,其教学内容和施教方法应适合成年学习者的四大特点:具有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是自主的学习者,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从经验出发的学习者。

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理论的传授不应是唯一的方式,更需要把新知识与先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显示意义和一定的可操作性,要有超前意识,“高瞻远瞩”,并用来解决体育教育中的实践问题。培训内容还要体现多样化,充分满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体育教师的需要。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必须比较熟练地掌握常规运动项目的行为规范,学生运动技能培养的理论知识和体坛动向等一系列体育理论知识。这样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训练的目标及行为价值,提供行为训练的原理或理论说明。要使教学训练模式达到良好的效果,仅仅是教师内心明了还远远不够,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内容包括了解学习目标和意义,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特殊的技术技能,从而调动他们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增强他们通过训练获得提高的信心,介绍训练模式的起源、教学特点、理论依据及具体步骤;讲解各种技能的特点、目的、类型及应用要点、评价指标等。

3.2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时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理论的作用,又是实践的概括,其特征地位和作用已引起教育界广泛的重视和研究。美国的伊斯和韦尔被公认为研究教学模式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这就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人群。

3.2.1体育教师“成功教育”技能模式

准备练习。尝试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做准备练习,为接下来解决尝试做好铺垫,但要保证学生顺利进入“尝试”。

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要有合理的呈现序列和适当的呈现方法,更要切合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学生尝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做一做,自行学习新知,尝试解决问题,其间,教师不能彻底放手。

效果评价。尝试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其间,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反馈信息予以评价。

教师讲解。这里的教师讲解与传统的讲授不同,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和困惑的地方进行有选择、有重心的讲解,其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上述五个步骤是环环紧扣、有机联系的整体,是“成功教育”的一个基本教学程序,这种模式的教学策略在于留给学生思维尝试的时间和空间,再因势利导地直至学生懂得必须满足全部条件的道理,在新知识应用过程中实行“小台阶、小变化、小综合”的教学策略。

3.2.2体育教师创新技能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水平”上的,它不仅体现探索性、自由性、思维批判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等特点,而且体现超前认识和突破创新的特点。

第一环节:尝试练习。提出目标,目标应体现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要求,以此作为本课练习的导向和结束时的标准。设计的尝试练习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素质。

第二环节:小组解疑。由学生质疑、请求小组予以帮助、小组合议、教师引导等环节组成。只要使个人自学、自练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认识的成果,就可以扩展和加深对新知识和有关技能的理解,加深对某些知识技能的理解。

第三环节:大组答疑。问题来源一是小组质疑的问题,二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紧扣教学目标而故意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抓大放小”,针对基础和关键点,注重语言、情感艺术的巧妙运用,借此诱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第四环节:演练巩固。教师要创设新的概念的实际应用情境,联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以便学生通过演练巩固和学习新知,加深对新的运动技能的理解。先小组互助,再独立演练,然后在小组内组织练习,最后合议,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五环节:总结评价。这是评价教育目标的达成度、教与学的努力程度、教与学的科学性的过程,评价应贯彻鼓励性评价原则,调动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2.3体育教师合作学习技能模式

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必须树立课堂教学交往观。首先,不仅要重视师生交往,更要重视生生交往。其次,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再次,教学交往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后,教学交往要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创设多样化的确切的教学交往形式。

一是基本式。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精讲和小组成员互助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合作学习方式。

二是拼盘式。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之后,将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各小组各个成员负责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再将学习同一部分的学生集中共同学习和研究,然后全部学生回到自己小组中进行组内交流全面掌握全部的学习任务。

三是游戏—竞赛法。是学生作为不同小组的代表同其他小组成员展开竞赛,其教学流程是:教师精讲——小组合作活动——游戏竞赛。

3.2.4体育教师信息技能培养模式

体育教师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使用信息技术,应是熟练掌握操作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演示与浏览,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观察与交流,加强知识的探索与重构。教师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结合的方式实际上是使用信息技术与贯穿教学的能力的体现。教师对掌握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是分多层次和多阶段的,对完成低一层次目标的教师才实施更高层次的培养,培养模式应因层次的提高而相应改变,信息技能应用层次越高,越要多考虑采用与受训教师本人教学任务结合的自主行动方式,旨在引导已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目前各地教育机构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力度在显著加大,教师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更广泛,新课标与信息化环境的学科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等问题将更深入。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提出的经验“培训圈”理论对教师信息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有很好的启迪,认为成人的培养要取得很好的效果必须在培养者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培训圈”理论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的借鉴意义关键在于:要在信息技术技能及其教学应用的学习过程中,同时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经验教训消化、吸收这些新的技能,技巧与理论方法,教师对这些技能、经验方法的新的理解与重新建构,从而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与水平,树立运用信息技术革新学科教学模式的理念。针对体育教师在整个信息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需要引导与启发,需要交流与操作,需要借鉴与创造,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将受训者之间、受训者与受训者之间联系起来,打造一个三者之间交流与反馈的平台。

3.2.5体育教师专题研修技能模式

该模式围绕体育这一学科,把几个程序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师自主的学习活动中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这几个程序分别是:

文献研究。要求教师广泛收集近几年来发表在有关教育报刊上的与体育专题有关的教育刊物上的有关新研究成果,进行专题性文献研究。

专题研讨。针对专题内容,选取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专题实践。在专题危险研究和学术研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将学到的有关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撰写总结。每学完一个专题,要求教师撰写专题总结并择优装订成册。

3.2.6体育教师观摩研讨技能模式

该模式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采用观摩研讨的形式,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些问题,其操作程序为:

确定研讨专题。在研讨专题的确定中,要倾听教师的意见,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这样教师的学习积极性才高,易于收到明显成效。

观摩示范课。示范课是指定教师执教的,也是针对研讨精心设计的。

研讨示范课。先让执教教师围绕研讨专题以说课的形式介绍课的设计的依据,然后组织教师进行广泛研讨,最后由活动的组织者归纳。

迁移研讨。要求教师围绕研讨专题,仿照示范课,在自己所在学校上一节公开课,使所学专题内容在课堂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

3.2.7体育教师论文答辩技能模式

这种模式以论题为中心,引导教师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将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促使教师主动探索思考,最后将实践的认识、体会写成教学研究论文,其操作程序为:

确定选题。授课教师根据培训内容和教学实践精心选定有利于教师自主研究、提高的论文写作选题。

撰写论文。在这一过程中,要形成“以写促研”和“以研助写”的良性循环。

论文答辩。以论文答辩会的形式对教师的研究论文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质疑解析,这样有益于教师在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4.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元评价

上一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师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