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05:42:19

体育锻炼总结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茶叶企业;体育锻炼;调查分析

众所周知,企业要向长远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竞争中,最基本的竞争不是专业技能,交际能力的竞争,而是身体素质的竞争,有了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这个压力不断增加的社会,我国茶叶类企业有很多种,本文调查了一些茶叶类企业,针对调查结果做了分析总结,希望能够为了茶叶类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企业要重视职工体育锻炼,不断的改革规章制度,宣传体育锻炼的精神,推进企业全员工健身。

1茶叶企业员工体育锻炼调查

1.1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取要本着能够全面深刻反应研究课题,对象种类的多样化为原则,多样化就是指调查对象的群里有着不同的特点类型,以茶叶类企业为例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等类型的人群,本文所选取的调查对象有内蒙古蒙佳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君成茶叶加工厂等几家企业数百男女员工为调查对象,调查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1.2调查方法

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对于很多理论研究的课题来说我们通常采用参考文献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的一直,文献中回记录了体育锻炼的类型、体育锻炼的优点、企业重视员工体育锻炼的意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研究的参考意见,这对于我们研究茶叶类企业员工体育锻炼有很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够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其次,调查问卷的方法,本文对于几家茶叶类企业男女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最后,访谈调查法,通过对企业体育管理人员、以及领导进行访谈,进而了解企业体育锻炼的真实情况。

1.3调查结果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问题的分类总结得出几类结果,平时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茶叶类企业职工有27%,有时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茶叶类企业职工25%,不愿意参加运动的占48%。总结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的结果,47%的员工愿意在早晚锻炼,32%的员工愿意在周六日锻炼,21%的人选择在其他时间锻炼,体育锻炼时间长度调查,半个小时以内的占52%,30-50分钟内的员工占33%,50min以上的员工占15%。企业员工愿意参加的体育项目,女职工喜欢相对轻柔的体育运动,例如打太极,男员工喜欢运动量较大的项目等,例如踢足球。以上就是调查的结果,下面来看看下文中的具体分析。

2分析茶叶企业员工体育锻炼调查结果

2.1体育运动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调查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分析出茶叶类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业余生活情况、爱好情况、与同事交际情况,通过对这个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员工认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工作能力,体育运动象征着企业朝气蓬勃的活力,对企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2.2职工的身体情况

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增加,为了能够在竞争中胜出,员工为了实现自我,都不断的给自己增加压力,然而长此以往的压力下工作会使员工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导致员工出现疾病,尤其是从事维修、机床、电气焊、设备装配等企业员工,他们从事企业的一线工作,工作强度大,如果不经常锻炼就会是他们产生职业病的几率增加,给员工带来痛苦,给企业带来损失。

2.3影响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的企业员工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同时也有员工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无论员工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与否,都存在着其中的原因。喜欢体育运动的茶叶类企业员工,知道体育锻炼对于自身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就是习惯使然,有些员工参与体育锻炼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使其身心愉悦。对于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的企业员工来讲,主要还是因为思想意识不到位,对体育锻炼没有深刻的认识,还有就是受到自身和外界诸多因素的印象无法进行体育锻炼。

2.4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分析

从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员工在早晚参加体育锻炼,这种时间安排是合理的,科学的锻炼时间为晨练30min,晚饭散步一小时,周六日的锻炼,往往做一些有强度的体育运动,增加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关系,时间一般控制在50min内,当然根据自己的体质而定。

3茶叶企业员工参加体育锻炼遇到的问题

3.1自身方面的问题

在茶叶企业内部有很多员工没有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导致的,有的员工是思想意识不到位,有的员工是收到自身各方面条件的约束,还有的员工是因为自身存在一定缺陷,总而言之,茶叶企业员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有很多,通过调查显示,企业员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思想意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员工受到身体素质的限制。这两方面因素是大部分员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3.2外部因素的问题

除了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企业员工没有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是收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体育锻炼基础设施不完善、体育锻炼项目种类不齐全、适合自身的体育项目较少等等。基于以上外界因素,导致企业内部员工的体育锻炼活动较少,甚至没有。综合分析外界因素所导致的企业员工体育锻炼活动较少,这些因素都是由企业所导致的,都可以通过企业自身来解决,因此,针对外界因素导致的员工体育锻炼活动减少可以通过企业来解决,从而增加员工体育锻炼的数量。

4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4.1完善企业管理,增强职工锻炼意识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要增加职工体育锻炼管理机制,让员工对体育锻炼活动更加重视,从而在思想意识方面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增加体育奖励机制来鼓励企业员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体育比赛,逐渐加强员工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从思想意识上和行动上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另外,还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理念的灌输,让员工体会到,体育锻炼是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生命负责。

4.2完善体育项目种类,适和更多人群

在企业中,之所以有很多员工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从而使得企业员工的体育锻炼活动减少,甚至不参加任何体育锻炼。为了改善和解决这一现象,茶叶企业应该在企业内部完善体育项目的种类,通过对企业员工兴趣爱好的调查,增设一些体育锻炼项目的种类,使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从而逐步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体育锻炼项目种类的增加,还使得员工对自己没有接触的体育锻炼项目产生好奇心,从而进行体育锻炼项目的尝试,进行增强体育锻炼。

4.3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为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体育基础设施的齐全才能体现出企业对员工体育锻炼的重视,从而使得员工的体育锻炼增加。目前,很多的企业虽然也在呼吁内部员工加强体育锻炼,但是,企业对于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管理工作不到位,有的企业只是将设施置办,在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没有对体育锻炼设施进行维护,导致使用时间一长,很多的体育基础设施都有所损坏,影响员工的体育锻炼活动,针对这种现象,企业要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为企业内部员工的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4.4关心员工身体素质,定期为员工体检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让职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而体检能够对自己身体的状况做出全面的检查,让员工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定期体检也是企业的一项福利待遇,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让员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情况,使其意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组织员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疾病,尽早治疗,员工自己进行体育锻炼前后进行对比,通过医学数据来向员工展现体育锻炼给自身的身体素质带来的好处,从而使企业员工开始重视体育锻炼,制定好锻炼的计划,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育素养,了解体育精神。

4.5针对员工的特点,增设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

在企业内部,由于员工人数较多,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个人爱好的也不尽相同,企业应该根据调查结果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增加体育锻炼项目,慢慢培养员工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员工也较容易对针对自身而设置的体育锻炼项目产生兴趣,然后通过日积月累,达到增强体育锻炼的目的。另外,针对企业员工的特点而设定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项目还能是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得到保护,延长使用寿命,为员工的体育锻炼添砖加瓦。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对茶叶企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位的员工进行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以上的员工没有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而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员工在平时的体育锻炼活动也较少,本文分析了茶叶企业员工在体育锻炼活动中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从企业出发,并结合员工本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旨在加强茶叶企业员工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员工身体素质,提高劳动效率。

作者:关璐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马莉芳.高新企业职工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宁波高新区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0(7):45-47+35.

[2]陈为民,黄勇标.企业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分析[J].企业文化,2012(2):46-47.

[3]王聪;常保荣.延安市企业职工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9-112.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因素

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在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发育,丰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群体的体质状况不甚理想,分析影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不利因素,梳理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对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理念的确立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一、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一)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方式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展方式:1.自主锻炼。自主锻炼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基于个体终身锻炼而考虑的自发性课外体育锻炼、出于提高体育测试成绩或自身身体素质考量的阶段性自主锻炼、带有一定目的性,如希望在学校运动会中出成绩及获取自我心理满足的自主锻炼。2.统一锻炼。统一锻炼即是有组织的集体锻炼方式,如学校运动队的短期集合训练、学校班级组织的统一课外体育锻炼等。集体课外体育锻炼能够针对性对进行锻炼计划的统筹,在运动强度及运动技能水准的提高上也较为有效[1]。3.娱乐性及竞争性锻炼。娱乐性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学生之间出于锻炼兴趣及爱好,通过运动量适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充实及提振精神;竞争性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则是选取竞争对手,通过竞赛的方式,完成体育锻炼活动。

(二)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及项目相关情况

以我国在2014年实施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调查为例,该调查在我国31个省市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抽取了53401个调查样本,经过调查统计显示,年龄层次在6岁到19岁的青少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为94.6%,其中,体育锻炼在内容上包括了学校体育课、学生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外的体育锻炼,具体数据见下图。而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所选取的锻炼项目调查中,篮球、足球、排球项目中,青少年学生群体选择此类锻炼项目的比例达到70%,选择小球类及田径等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比例为30%。

图 2014年全国青少年(6-19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频次、人数比重图

二、制约影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及质量的因素分析

从2014年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及人数比重图上看,每周保持6次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说明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下,中学基于体育教学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通过其他相关数据显示,在最近的20年来,青少年在体质状况上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从侧面说明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力度和质量仍存在诸多问题[2]。从整体上看,制约影响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及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青少年学生处于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课业负担较重,学校出于提高升学率的考虑,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上会进行压缩,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资金及场地上也没有提供充足的保障,致使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不尽理想。其次,从青少年学生家庭因素来看,学生家长普遍将注意力放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上,对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也有所担心,客观上也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的增多构成了阻碍[3]。第三,从青少年学生自身来讲,其自我健康及锻炼意识不强,课外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耗费较大的体力,这也导致学生在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上难以全面认识,而选择对抗较为激烈的球类运动,忽视田径等个体锻炼项目,也不利于青少年全面锻炼其身体各项机能。

三、提高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质量的相关思考

根据制约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可以梳理总结出提高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质量的针对性措施及方法:首先,作为中学而言,其要贯彻落实中央制定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及中学“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的相关政策及文件,提高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将课外体育锻炼与学校的体育教学加以结合,并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资金保障及场地提供上予以完善,从而使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能够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中,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为有效提高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质量水平及层次,避免学生在自发性体育锻炼中受伤,可以通过创建青少年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或俱乐部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家长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组织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能够在体育基础知识,体育锻炼方法技巧上得到增强。

四、结语

在倡导全民健身及终身体育锻炼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实践应在制度建设上、资金及场地保障上、锻炼方式加以完善及改进,消除制约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效果的不利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学生能够达到运动体质,运动心理及运动规律上的多重提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一斌.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1):140-141.

[2] 黄继东.对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青少年体育,2013,(1):24-25.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认为体育锻炼有降低抑郁、缓解焦虑、提高自尊等作用,并针对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一、前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是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着重地分析适当的体育活动对几种情绪的积极影响,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一)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表述:“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且还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美的状态。”这也促成了目前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bio—psycho—social)医学模式。学者张德根据这个“健康”的定义将健康总结为两部分:一是生理健康,即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及有完整的生理状态;二是心理健康,即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也就是说他将个体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总结为心理健康。这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心理问题谈健康是片面的。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尚不统一。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不可能存在极端的健康,因为那是精神的完美状态;而极端的障碍是精神病的状态。绝大多数人都是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殷恒蝉等在阐述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时认为:人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指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学者张长力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要点包括:(1)正确的自我意识;(2)正视现实,适应社会;(3)和谐的人际关系;(4)智力正常;(5)情绪自控;(6)积极的人生态度;(7)人格完整统一;(8)个人能力能得到发挥;(9)适当满足个人需要;(10)心理行为符合年龄、性别特征。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它具有时效性、特殊性等等特点,因为人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而又不断在变化的。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其特殊性,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其处在一个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的时期,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确定为5个方面,即情绪稳定性标准、焦虑标准、人际关系和谐性标准、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标准、心理适应性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刘列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归纳如下:(1)热爱生活,乐于学习;(2)情绪稳定,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4)自知之明,接受自我;(5)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6)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要反映的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要表现出年轻人的活力。而要获得健康只能是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如何正确地对待问题,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四、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早在1993年吕红斌就有了“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可与标准的心理疗法相类似”的结论。这种心理效应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身体活动(physicalactivity)产生的短期情绪效益;二是身体锻炼(physicalexercise)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国内学者毛志雄、韩旭将这两种情绪效应(moodenhancement)总结如下:身体活动可产生的情绪效益:第一,与于心境状态的改善有关;第二,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第三,活动中可产生诸如流畅(flow)和跑步者高潮(the13Linnet’shigh)等良好情绪。而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有正相关;第二,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从具体的属性来看,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都属于体育锻炼,它们只是体育锻炼中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降低抑郁

抑郁是一种对不良刺激发生长时间的沮丧感受反应的情绪改变。人们在事业上、情感上受挫折时会出现抑郁,在各种灾害后也会出现抑郁。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大学生群体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其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

1990年,North等人对1969~1989年的80个研究进行锻炼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均可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比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活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这些表明体育锻炼对降低抑郁的作用是明显的,而且适合降低抑郁的运动类型也是比较广泛的。

国内学者曾芊等人在1995年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降低抑郁性的心理障碍效能十分明显。2004年何颖等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

结论为:16周的体育锻炼能显著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其改善抑郁的程度因锻炼类型和性别而存在差异,采用力量训练和健身操锻炼行为方式的效果最为突出。欧阳文珍研究表明:在集体心理咨询中对大学生进行低心率的运动游戏训练并且辅以理性情绪疗法,是治疗轻度抑郁倾向的良好途径。

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是有降低抑郁的作用的,只是利用什么样的锻炼方式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二)缓解焦虑

焦虑是对刺激产生不适当的严重和长时间的恐惧、焦急和忧虑反应的情绪和情感异常。2002年金雯等人研究表明:大强度的一次性运动(75%V02peak)可明显降低状态焦虑。薛林峰等(2004)研究得出:太极拳对学习焦虑的改善作用明显。胡望洋等人(2004)对31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得出:体育锻炼对减少或消除青春期大学生的连续性焦虑是十分有效的。

有一项研究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活动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活动量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但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焦虑,而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

从上面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有氧运动对焦虑的缓解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在无氧运动对焦虑的作用问题上,不同的学者还是持不同的意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分析。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焦虑是有缓解作用的。

(三)提高自尊

自尊是一种最能反映运动对心理效益的最有潜力的变量。自尊心常被视为唯一最重要的心理良好感的测量指标。

有研究证明体育活动对提高自尊是有帮助的,我国学者吕红斌对国外相关研究总结说: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能提高自尊,这种效果至少能持续6—20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都可以见到这种效果。1998年赵淑英等对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综述得出:运动与自尊心成正相关,且自尊心低的人表现更强。杨剑等在论文《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2002年)中总结说道:经28周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大学生的情绪感受性、身体自尊均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大学生身体自尊、良好情绪体验得到提高。张立敏等(2004)进行一项关于自尊的研究得出:通过3个月的身体锻炼,受试者自我观念的有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与身体有关的自我概念。

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锻炼者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五、建议

1.现在我国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体育锻炼的概念有很多,如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身体活动、健身活动等,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应该统一概念,这对于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2.大学生心理健康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标准,并根据标准制定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测量量表。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从业人员 体育生活方式 徐州市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感不断加快,国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使人们心理健康出现各种问题。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发现保险从业人员经常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生活满意度差、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相关研究表示,体育运动对改善人体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及时了解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生活方式;操作对象是对徐州市440名保险从业人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百度文库等为平台,查阅近几年发表的关于体育生活方式博士、硕士论文、期刊论文,充分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前沿动态以及研究现状,并为本文问卷撰写提供了良好借鉴。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分层选取的440名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40份,共收回430份答卷,问卷回收率为97.8%,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平均为90.9%。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合问卷的统计数据,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对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行总结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总结出体育生活方式所包含的结构范畴主要有四项:体育活动的主体(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目的、兴趣、体育活动过程评价等);体育活动的基础或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自身条件);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包括体育活动形式和体育消费等)、体育活动的行为效益(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

2.2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2.2.1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参加体育活动目的

统计结果显示:保险从业人员参加体育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占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42%,学习技术的人有18%,健美形体的人有14%,娱乐身心为目的的人有14%,交流交际的人有12%。通过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体育活动的目的与体育活动的价值是相一致的,体育价值是一个驱动器,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达到人们的体育目的,体育目的的达成又使人们的体育价值感不断增强,以此循环往复使体育生活方式不断形成和完善。

2.2.2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活动项目

统计结果显示,保险从业人员体育锻炼项目比较分散,相对集中的项目主要有健身操和跑步,分别占22%和24%,分析原因可能是这些项目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通过器械锻炼的人有14%,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有14%,参加羽毛球运动的人有12%,参加散步的人有14%。徐州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城市,当地应该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文化带动体育的发展,如三门球在现在的徐州非常热门当地应该予以发展,利用一切可以用的资源,促进体育的发展,使体育活动热起来、动起来。

2.2.3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单次体育活动锻炼时长

统计结果显示,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人有14%,在20-30分钟的人有6%,而在31-60分钟的人只有42%,61分钟以上的人有38%。根据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对每次锻炼时间的判断标准,每次活动在30分钟以上的人有80%,说明保险从业人员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较长,这有利于体验运动中的乐趣,对体育锻炼产生良好的评价,对于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

2.2.4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锻炼频率

统计结果表明,每周的活动频率在1-2次的人有30%,活动频率在3次的人有20%,活动频率在4次的人有30%,活动频率在5次及以上的人有20%。上述已经总结,我国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频率每周至少要3次,分析此表得知,保险从业人员体育锻炼的频率在3次及以上的人只有70%,还有30%的人活动频率达不到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锻炼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加每周锻炼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2.2.5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活动锻炼强度

通过对保险从业人员体育活动强度进行统计,保险从业人员每次运动后不出汗的人有10%,运动后稍出汗的人有24%,出汗但不疲劳即中等强度的人有34%,出汗并稍感身体疲劳的人有12%,出汗并感觉非常疲劳的人有20%。根据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判断标准,体育锻炼的强度要达到中等强度,保险从业人员达到中等强度的人占参加锻炼人数的66%。保险人员应应该合理的保持体育锻炼的强度,要想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要达到一定的时间和频率更要达到一定的锻炼强度,总之,只有有规律的、合理的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运动效益。

3 结论与建议

3.1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乐观,大多数人对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而体育行为的实践性较低,参加体育锻炼并达到良好体育生活方式锻炼标准的人较少。

3.2 尽早制定保险从业人员的运动指南,根据保险从业人员的工作特点,制定科学的健身方法,改变“经验型”的健身方法,使之向科学化发展,更好的促进保险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3.3 要搭建适合于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运动平台,加强制度建设,丰富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扩大体育运动场所的建立,使国家的发展“职工体育”的口号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国语歌.长春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7.

[2]李德周.政治学院讨论生活方式问题[J].国内哲学动态,1985,(11):23.

[3]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l993.

[5]何仲恺.体质与健康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2001)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2002)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02)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2004)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2006)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2008)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2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2007)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08)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2003)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06)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03)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04)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07)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06)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02)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06)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1997)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07)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08)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08)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1999)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2005)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04)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04)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07)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08)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体育学刊,2001,8(4):32-36.

[2]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78-479.

[3]曹国民,曹晖.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131-146.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69-70.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56-58.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35-37+17.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8-52.

[8]贺亮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81-488.

[9]朱伟,李洪强.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27-131.

[10]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44-146.

[11]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22-124.

[12]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35-636.

[13]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41.

[14]何仲恺,钱铭怡,杨寅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科学,2007,27(6):39-44.

[15]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学刊,2002,9(5):59-61.

[1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17]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20(3):235-238+287.

[18]马嵘,黄春梅.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52-55.

[19]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114-116.

[20]李林,季浏.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5-28.

[21]方敏,孙影.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00-101.

[22]朱淦芳,魏纯镭.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57-59.

[23]宋子良.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48-950.

[24]李宜南.游泳、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86-89.

[25]卢晓文.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5):24-25.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体育课 啦啦操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94-02

一、前言

(一)目前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重快乐体育,轻健身教育;重身体练习,轻能力培养;重竞技体育,轻生理教育。

(二)啦啦操项目在我国的开展情况

啦啦操项目于1998年由美国传入我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遍布全国33个城市,在两万多所学校进行推广普及,参与人员达到1千多万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啦啦操运动系统,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啦啦操比赛逐渐正规化,每年都有固定的全区、全国比赛,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啦啦操队。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高校啦啦操项目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真正直接参与运动、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甚少,只有不到10%的女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2011级美术教育专业学生120人(女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运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健康学等相关学科著作,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期刊文章。

2.访谈法

对高职高专体育课任课教师及部分在校女大学生进行访谈。

3.调查问卷法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了多名教师和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

4.对比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在本学期开设啦啦操项目之前的体育锻炼情况与本学期结束后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比较分析。

5.数据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大一时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与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后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体育课成绩提高

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后,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啦啦操节奏感强,动作优美,适合女大学生的性格和生理特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啦啦操学习,女大学生的体育课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见表1。

(二)啦啦操项目让女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女大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

啦啦操项目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身体动作的完美完成及技能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和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课堂中进行啦啦操练习时选用的音乐都是当前最流行的音乐(如《江南style》等),并且在教学中音乐的更新也可以按照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开设这一项目后,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她们不仅在练习中找到了快乐,更从以前的不愿动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会跟着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去复习课堂练习的内容,慢慢地就形成了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根据调查发现(见表2),在开设啦啦操项目后女大学生的锻炼次数增加了,锻炼人数也增加了,大部分女大学生养成了自我锻炼的习惯。

2.女大学生锻炼习惯的改变

啦啦操项目是一个集体项目,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分组集体练习。啦啦操动作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动作一致,集体配合连贯。大部分女大学生开始改变自己的练习方式,除了课堂上集体练习外,一些平时表现优秀的女大学生还开始带领自己小组的组员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大学生的锻炼习惯经历了从以前的不锻炼到自我锻炼再到集体锻炼的过程。大部分女大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

3.校内啦啦操比赛全面激发女大学生锻炼热情

校内啦啦操比赛的举行,再次激发了女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表演能力,取得好的比赛名次,大部分女大学生也开始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4.女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据调查显示,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啦啦操项目教学后,研究对象中有66%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每周都能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形式从被动到主动,从个人到集体,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三)开设啦啦操课程后女大学生体质增强

一个学期的啦啦操教学以及学校各类比赛、文艺表演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根据大学生体质测量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有70%的女大学生体质得到了增强。

四、建议与总结

(一)建议

1.在高职高专体育课中推广啦啦操项目。

2.增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把啦啦操项目引入各个活动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3.通过啦啦操项目的引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比赛选拔出学校的校啦啦操队,定时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

(二)总结

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培养了女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了女大学生的体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旭.浅谈啦啦操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7).

[2] 张凤仙.普通高校体育课开设“啦啦操”运动项目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 罗久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取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5).

[4] 任洪波,何隽.论高职高专体育课落实“健康第一”的意义与实践[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5] 陈佩辉.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培养对策[J].课余锻炼,2007,(4).

[6] 朱爱民,姚学进.女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7,12(上旬刊).

[7] 龚勋,肖微.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课现状调查与激发体育课兴趣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8] 杨云,刘训,钱贺亮.浅析啦啦操比赛对师范女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7篇

摘 要 对磐安县仁川镇的部分农村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索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妇女进行体育锻炼的身体运动强度与体验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与自身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农村妇女 体育锻炼限制因素 体育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众多的有关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的研究中,尚未研究出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与行为的关系,而农村妇女这个社会群体,恰好是我国各种人物角色中相对弱小的一个群体,因此,研究本课题能够让农村妇女更加了解目前的体育锻炼现象。农村妇女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提高她们的生活乐趣,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也能提升她们的身体素质,也有利于我国人民身体素质的普遍增强。本课题深入研究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致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随机抽取磐安县仁川镇的部分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的特点

体育锻炼限制因素指任何影响主体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及体验,而导致其无法或减少参与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邱亚君(2014)通过《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特丹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归纳出了4类限制因素,即结构限制、自身限制、人际限制及体验限制。杜建林(2014)在《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妇女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中提出社会支持、社区因素、健康状况、体育价值观这4个潜变量对体育行为有直接影响。通过总结学者的研究,本研究共设有5个基本维度,即结构限制、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社会环境限制。通过相关分析的方法,表明因子与因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各类因子都由5个维度组成,总共可以分为10个因子,除了结构限制与自身限制的相关系数r=0.001,其余9对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为r=0.000,可以看出因子与因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以上22中限制因素具有普遍性,也是研究该课题的一个有利条件。

(二)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与行为的关系

体育锻炼行为的测量采用仇军(2002)的锻炼行为量表,共包括3个指标: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发现,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与体验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果显示:P=0.025

本研究的锻炼目的包括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兴趣爱好、社会交往、消磨时间、提高运动水平、展示自我、形体健美与其它,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表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与自身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P=0.042

本研究的基本情况有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月收入、身体状况,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知,基本情况与因子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尽管限制农村妇女的因素有很多,但是,限制因素与行为之间并不存在某一特定的关系。

四、结论

本研究将限制因素分为5类,即结构限制、自身限制、人际限制、体验限制、社会环境限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5类因子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在对这些限制因素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妇女进行体育锻炼的身体运动强度与体验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与自身限制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妇女体育锻炼限制因素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度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邱亚君,许娇.女性休闲体育限制因素特点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1):75-82.

[2] 董进霞.21世纪世界妇女体育研究动态:对我国妇女体育现状和未来的思考[J].体育科学.2010.30(11):79-85.

[3] 邱亚君.对中国妇女休闲体育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7:50-52.

[4] 朱家新.福建沿海农村妇女体育参与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4):13-14,31.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8篇

体育锻炼原则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同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保健手段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经常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适量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等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包括不同的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既要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体型匀称健美,又要提高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7~23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执行全面性原则极为重要。

从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来看,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杠铃弯举主要是锻炼肌肉的力量;长跑则侧重耐力的锻炼;球类则是以灵敏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体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在体育锻炼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必须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有深刻的认识,相信“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道理。在体育锻炼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坚持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体育锻炼效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努力做到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目标,就会长久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和动机,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增进健康等。但不管带有哪种目的和需求,都要自觉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和形式,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经常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定期测试身体素质、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水平变化状况,也可对睡眠、饮食、精神状态等进行比较来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这些检验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成效,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和机体的适应性规律,在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在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渐进不是每天、每次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负荷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运动负荷量。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类项目,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机能水平逐渐适应与提高。体育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急于见效,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和运动性过度疲劳,阻碍身体的健康发育。循序渐进原则不仅体现在一段时间的系统锻炼上,也体现在一次锻炼中,如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要适当地进行放松活动等。当人体适应了一定的负荷后,若要进一步提高,则必须在原有负荷的基础上增加负荷,不然体育锻炼效果就不会明显或逐渐减小,体能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体育锻炼要不断提高要求,逐渐增加运动量,最终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四、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系统的改善,是体育锻炼日积月累的结果,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保持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反复锻炼,不断积累。

五、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制定锻炼目标,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人与人之间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锻炼时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及学习生活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确定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量力而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冲动,进行那些力不从心,强度和难度大大超过自己身体所能承受能量的运动。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体育锻炼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方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六、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的生理负荷适宜。体育锻炼效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刺激的强度有关系。刺激太弱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刺激过强则会损伤机体,只有适宜的强度,才有利于能量消耗的恢复和超量补膳。体育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自我感觉并结合生理测定,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症状,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需要进行调整。

七、反复性原则

反复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反复锻炼,具有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特性。研究发现,在体育锻炼中,只练习几次对人的身体作用不明显,重复多次练习到某一程度,才会对身体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反复次数过多,也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因此,反复性原则是有规律、有限制的。注意锻炼和间歇相结合,既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又要有适当的休息。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9篇

199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正式颁布实施了。纲要中明确提出:“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现就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终身体育观

从中学体育教学的角度来讲,学生能否在这一阶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关系学生今后一生健康的大事,自当受到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健康教育课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标准,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角度向学生阐明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健康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等,要让学生逐步认识到体育锻炼是自身成长的需要,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健康是不能储存的,必须坚持锻炼才能保证一生健康,从思想上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二、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一)从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应从教育引导入手,一是加强知识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参加锻炼的价值,加入到锻炼的行列;二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对已形成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保持稳固的兴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实际锻炼加以维持和巩固,没有实践活动,任何兴趣都难以产生。在持之以恒的锻练中,才能看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才能对体育及其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稳固的体育兴趣。

三、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大胆让学生自练、自娱、自己组织竞赛、自己担任裁判,在各项活动中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在旁指点。如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接力赛、乒乓球赛等等,各项比赛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裁判、自己总结。还可采用激励性教育法,如:当学习某一新教材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大脑皮层初步建立动作表象后,可让其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及时予以评价、指点,纠正错误动作,尽快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力定型。这时总会有几个较早地掌握动作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可安排其进行与本次课教材无关的一些新颖的练习。通过这些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比如:利用广播、黑板报、海报等宣传媒介,加强渲染、烘托气氛,动员全校师生都来关心体育活动;组织各种项目的课外训练与运动竞赛、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以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的目的;以“体育为健康”“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地开展体育节和体育文化活动。采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呼伦贝尔 老年人 体育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老年人的逐渐增多,如何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使老年人延年益寿是社会体育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老年人体育的开展受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体育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有必要详细研究老年人体育运动的开展。

1 研究对象

以呼伦贝尔市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就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阅读社会学、心理学、老年人体育健康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期刊网上关于老年人体育现状研究的文献,总结当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研究现状。(2)专家访谈法。走访呼伦贝尔市体育局、老年体协等有关部门,向相关领导和专家了解老年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收集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就老年人体育的开展与专家进行讨论。(3)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呼伦贝尔市60岁以上老年人400名,其中男200名,女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97份,有效率99.2%。(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采用数理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同,通过表1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动机调查的结果来看,老年人的锻炼动机是与各自的需要相关,有16.4%的老年人是为了打发闲暇的时光、消遣娱乐,有10.8%的老年人是为了社会交往需要,有38.8%的老年人是为了增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有30.5%的老年人是为了治疗疾病。分析原因,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每年都有大量的老年人从工作的岗位退休下来,老年人退休的生活相对单调一些,容易产生烦躁、孤独的心理,为了打发时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从事体育锻炼,想通过体育锻炼来结交一些老年朋友,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还有一部分老年人是为了增进健康,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减少疾病的产生。为治疗自身的身体疾病是我国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又一个主要动机,体育锻炼被很多老年人当作治疗疾病的一种康复手段,很多老年人想通过体育锻炼来抵御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神经衰弱等疾病。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比较积极的,体育锻炼养生、增加社会交往的功能已经被老年人认可。

3.2 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场所分析

体育活动场所是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从表2对老年人主要体育活动场所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3.2%的老年人选择在公园里进行体育锻炼,有30.2%的老年人选择在小区进行体育锻炼,有16.4%的老年人选择在休闲广场进行体育活动,有5.8%的老年人喜欢到消费场所进行锻炼,有19.1%的老年人喜欢到免费体育场进行体育活动。分析原因,由于公园的绿化好、空气清新,是老年人向往的锻炼场所。小区里离家近,比较方便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因此也排在了第一位。休闲广场是老年人聚积的主要地点,方便老年人进行老年舞蹈、秧歌、健身操的锻炼,也成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一个主要地点。另外免费体育场体育设施比较齐全也是方便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一些老年人喜欢游泳、乒乓球、网球等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到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场所也逐渐成为老年人体育活动的一个选择。

3.3 老年人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老年人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有19.4%的老年人认为天气原因是主要的因素,有21.7%的老年人认为缺乏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内容是主要影响因素,有16.4%老年人认为是缺乏正确的健身指导是主要因素,有13.6%的老年人认为来自生活的压力是主要因素,有15.6%的人认为缺乏健身场地是主要因素。分析数据,由于呼伦贝尔冬期较早,冬季特别寒冷,不适合进行体育锻炼,每到冬季老年人就没有办法进行户外的体育锻炼,而室内免费的体育场地又非常缺乏,这都是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身指导,老年人只能靠自己的经验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容易造成外伤的出现。当前老年人从事的体育锻炼主要有健康走、秧歌舞蹈、老年健身操等项目,健身内容较少,也影响了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兴趣。一部分老年人要照顾子女的孩子,或者是出于经济的压力,也影响了体育锻炼的进行,这些都是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1)由于呼伦贝尔市加强了对体育健身的宣传,体育锻炼的健身价值与社会价值已经被老年人接受,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动机是积极主动的。

(2)当前呼伦贝尔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集中在公园、小区、休闲广场、免费体育场、消费场所等地点。

(3)影响呼伦贝尔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天气原因、缺乏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没有专业的健身指导、体育场馆缺乏、生活压力等。

(4)加强对全民健身的宣传,使老年人对老龄化的身体特征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5)加强老年体育协会的建设,加强社区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选派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到社区对老年人健身进行指导帮助。

(6)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点,挖掘更多适合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项目,满足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需要。

(7)加大对体育锻炼场馆、公共健身场所的建设,针对呼伦贝尔天气寒冷的状况,兴建一些室内场馆,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方便,保证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孔丽涵,林建聪.浅析福州市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J].菏泽学院学报,2010(5).

[2] 陈宁.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思路[J].网络财富,2010(15).

[3] 周海清.聊城市社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上一篇:教师考核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体育教师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