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范文

时间:2023-03-13 19:41:20

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 原则 体育目的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076-02

体育锻炼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从事体育活动过程。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感,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以及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都有重要意义。从遗传与变异观点看,对改善与提高下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体质,有着重要作用。

|1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是参加体育锻炼者,对已设定的行为目标所采取的一种主动。体育锻炼本身是一个克服自身惰性,战胜各种困难的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自我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一部分人能认识到体育锻对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作用,并从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把身体锻炼作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自觉的、积极的,是“我要练”。而另一部分是“要我练”的学生,虽然也在锻炼,但未能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因而锻炼时,态度消极被动,身顺而心违,收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

自觉性锻炼的要求:

(1)明确目的,端正动机

有的学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对某项运动有兴趣,也有的是出于好奇心,还有的怕体育课成绩不佳,影响自己的学业等。

(2)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

在开始从事体育锻炼时,无论对内容、方法的选择或对运动负荷的安排,都应从有利于培养兴趣人手,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调动锻炼的积极性十分重要。

2经常性原则

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体育锻炼的直接作用是促进体内异化作用的加强,进而得到 恢复过程同化作用的加强,加快体内物质的合成,从而使机体内部的物质得到补充。在体育锻炼对人体给予刺激的过程中,每次刺激都产生一定的作用,这种刺激使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得到强化,机体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不断增强体质。如果坚持经常锻炼,使之成为作息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会形成生物钟节律,有助于提高锻炼效果。反之体育锻炼时断时续或长时间停止锻炼,已形成的动作技能就会消退,身体各种机能、素质就会慢慢减弱。因此,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已取得的锻炼成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保证锻炼时间、次数、强度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经常性锻炼的要求:

(1)合理地安排锻炼间隔

在每天的生活中,要有规律地坚持体育锻炼,合理安排时间,开始可隔日一次,适应后再增加次数。

(2)锻炼后产生肌肉酸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随着机体的适应会逐渐消失

在此之间,锻炼者要有毅力去完成每次锻炼的内容,保证锻炼时间和质量,不断增加锻炼的信心。

(3)锻炼要持之以恒

体质的增强和素质的提高,都是经常刻苦锻炼的结果,而人的运动能力,也不仅仅是运动器官的能力表现,往往取决于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等整个机体的适应过程。同时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个复杂的协调过程,要从不适应过渡到完全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要通过不间断的锻炼,达到从量变到质变。

3渐进性原则

体育锻炼必须按人体自然发展、机体适应性规律和超量恢复原理,逐步积累增强体质的效果。而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应反映体育锻炼发展过程的必然性,按合理的顺序逐步提高。

每次锻炼的负荷量应在机体能承受的范围内。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原来的负荷会变得不再适应,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即增加负荷),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循而不进,只能使体质保持在原有的水平。如果循而冒进,将会损害身体健康。

渐进性锻炼的要求:

(1)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2)运动负荷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般应在逐步提高 “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大运动强度。锻炼后既有适度的疲劳感觉,又感到胜任愉快,然后再加以调整,以取得新的锻炼效果。

(3)体育锻炼时应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人体活动能力的提高,要经过上升阶段(机体适应过程)、稳定阶段(机体进入工作状态)、下降阶段(机体产生疲劳),所以每次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身体“预热”,减少肌纤维之间的摩擦。结束前应做好整理放松练习,尤其是早晨或寒冷的冬天,更应重视准备活动,这样可以防止运动损伤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4全面性原则

体育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且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人体是一个整体,务器官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局部机能的提高,必然促进机体其它部位机能的改善,当某一运动素质得到发展时,其它运动素质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某一方面的锻炼与发展,也会对其它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单一,会给锻炼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机体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因此,在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时要做到全面发展。

全面性锻炼的要求:

(1)身体形态锻炼和内脏器官的锻炼要紧密结合,使有机体全面、协调地发展

在肢体锻炼上,利用各种徒手操、韵律操、健美操,能使身体形态匀称的发展,在内脏器官的锻炼上,要以有氧代谢练习为主,除了走、跑交替,匀速跑、滑冰项目之外,健美操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机能水平,达到身体形态锻炼和内脏器官锻炼的内外结合,协调统一。

(2)身体素质锻炼要全面发展

因为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一项素质得到发展,将促进其它素质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还应看到,各项身体素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一面。如长期只从事力量练习,心肺功能就不会得到较大提高;长期只从事长跑锻炼,耐力会有很大发展,而速度、力量素质不会有较大提高;长期只从事身体一侧肢体的活动,另一侧肢体就不会得到发展。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既要注意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也要有所侧重发展几项素质和弥补自身薄弱的素质锻炼。

(3)要注意心理素质培养

我国古代的养生学家认为:“形须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讲的就是锻炼身体和精神相互依存,不可缺一。现代运动心理学实验研究,在锻炼过程中,增加默念(即念动)练习,对完成动作和提高身体锻炼效果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收到健身、健体、愉悦心理、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5适量性原则

参加锻炼者应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强度。前者指完成练习的时间、次数、组数、距离和负重总量。后者指动作速度、练习密度、间歇时间、难度等。在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锻炼的效果,实践证明,运动负荷太小,对机体刺激不能引起功能的变化,锻炼效果不明显,运动负荷过大,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不仅不能增强体质,而且有损于健康。

运动负荷的大小,应因时、因人而异。同样的运动负荷,对青少年来讲可能是小,而对老年人来讲,则可能过大;对个体来讲,同一个运动负荷,在锻炼初期是适宜的,但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机体产生了适应性,就可能小了。然而,适量的运动负荷也不是长期不变的锻炼模式,随着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调整。为了在体育锻炼中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通常采用以下脉搏控制的方法来确定锻炼负荷。

(1)一个人接近极限运动时的脉搏率(假如是200次/分)减去安静时脉率(假如是60次/分)的70%,再加上安静时脉率的基数60次,是对身体影响最好的运动负荷。即适宜的运动负荷=(200-60)0%+60=158(次/分)。

(2)以脉搏率150次/分以下(平均是130次/分)运动负荷的指标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3)以180次减去自己的年龄,作为锻炼时的每分钟平均脉搏率。

适量性锻炼的要求:

(1)要根据锻炼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状况、营养、睡眠、专业特点、学习和工作强度来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锻炼范文第2篇

在冬季体育锻炼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忌不做准备运动。因为冬季气候寒冷,人体受寒冷的刺激,会使末梢血管管径缩小,关节腔的滑液分泌减少,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降低,各关节的灵活性也变差。如果不做准备运动就贸然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容易导致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准备运动能使机体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等从安静状态逐渐过渡到运动时的紧张状态,使神经系统的有关区域从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从精神上、体力上为体育锻炼承受较大的负荷做好准备。准备活动还能提高机体

有些人由于工作忙,白天抽不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为了增强体质,保持机体的活力,想在晚上进行体育锻炼。那么,在晚上锻炼行不行,锻炼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安排得当,利用晚上空闲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样可以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体育锻炼的时间应与晚餐有间隔。一般安排在晚餐后一个小时进行锻炼为宜,如果饭后就立即进行体育锻炼,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久之,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肠胃病。

其二,选择锻炼的项目要适宜。当然,这要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健康状况和原有运动基础而定。一般说,在开始进行锻炼时应选择一些比较轻松和运动负荷不大的项目,譬如散步、轻快的走步、打太极拳、练气功和做保健体操等。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比较适应而且体质有所增强以后,可以进行负荷稍大些的慢的物质代谢水平,增强肌肉、韧带的弹性和柔软性,克服肌肉的粘滞性,从而避免拉伤和扭伤。

二忌不注意保暖。冬季由于气温低,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要注意保暖,不要一上运动场就脱掉过多的衣服,应待身体发热以后雨逐渐脱掉。如果在开始锻炼时不注意保暖,容易引起伤风感冒或冻伤,尤其是手、脚、耳、鼻等部位。锻炼后应及时用干毛巾将汗水擦干,若内衣汗湿了应立即换掉,穿上保暖的衣服。

三忌张嘴呼吸。在冬季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坚持用鼻腔呼吸,这样可使冷空气在鼻腔内得到加温以后才进入肺部,使肺部不至于受到冷空气的刺激而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运动比较剧烈,光用鼻腔呼吸已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时,可采用鼻腔和嘴混合呼吸的方法,即半开口腔,嘴唇微张,舌头上提,让冷空气经牙缝吸入,再经过舌头阻挡后就会变得温暖了这样就可以避免使呼吸道受到过冷的刺激。

体育锻炼范文第3篇

我们要把锻炼变成一种实质,变成一种自发式的锻炼,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我们更应将更多的童真、童趣还给他们。围绕幼儿园各年龄段体育活动技能目标来开展活动。

一、先激发幼儿练习的兴趣

采用有趣的故事、童话,以及游戏的形式,在活动开始时便形成一个形象化的情景。在让幼儿按照情景中完成。如小班学习双足跳,可在设计课堂结构时采用小白兔采蘑菇的主题。小兔子清早起来到草地上玩,由老师扮演兔妈妈带领幼儿进行跳的练习,最后采了蘑菇回家去。幼儿练习的时候兴趣才会高。

二、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玩法,进行创新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孩子的基本技能已掌握的前提下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其他玩法,让幼儿体验自身的作用,找出学习方法。调动幼儿内在的潜能,来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普通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

三、提供的材料要保障幼儿的活动量

一方面幼儿园可以提供一些现成的活动材料,如羽毛球拍、陀螺、拉力器、跳跳带、高跷、滚铁环、推车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教师和家长制作的体育玩具。自制或提供各种户外体育活动器具,根据幼儿活动需要保证足够的体育活动材料,从而保证幼儿的活动量。

四、调动家长资源参与活动

通过召开家长会,以及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图片等形式,让家长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支持、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为幼儿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幼儿相会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孩子在园有一个锻炼的氛围,回家如果同样也有这样一个氛围,那么我相信他很快也会习惯成自然,爱锻炼的习惯也会由此养成。

另外,活动中要注意遵循几个原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锻炼要长期坚持下去;锻炼的方式要多样化;要注意照顾个别幼儿。

总之,正真做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把快乐还给幼儿,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他们一定会给你意料不到的惊喜。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范文第4篇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锻炼要在严寒酷暑中,以提高身体的抗寒耐热能力。有些人在伏天害怕炎热,喜欢呆在家里深居简出。其实夏天适当地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能达到体育锻炼的一般目的,还能提高人体体温的调节能力,增强机体对热的耐受力。

夏季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可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锻炼习惯和水平,自己来选择。一般来说,夏天选择游泳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又能达到消暑的目的,男女老幼皆宜。其他如田径、体操,球类的大多数项目和健美、剑,拳术、气功等,也依然是夏季体育锻炼合适的括动内容。

具体锻炼内容要因人制宜。青壮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成型时期,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炎夏季节从事健美锻炼是很适宜的,老年人和体质孱弱者,在夏季可选择轻快的走步、气功和小球类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板羽球等),以适合自己的生理特点;对一些慢性病患者选项要合理、谨慎,比如,关节炎患者以选做走步、徒手体操和武术为好,可保持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在夏天进行剧烈而持久的运动,如长跑和马拉松等项目,对于一般缺乏系统锻炼的人来说,是不适宜的。

初学游泳者应掌握的常识

对初学游泳者来说,怎样才能更快地学会游泳?先学哪种姿势好?是急需了解的问题。一般来说,先要学会熟悉水性(在水中浮体、滑行和站立等),学会呼吸,换气和腿臂划蹬等基本动作。至于先学哪种姿势好,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体力决定,一般人先学“蛙泳”,也有先学“爬泳”的,最好先学会一种姿势,然后逐步学会其它姿势,加以鉴别后确定哪一种姿势最适合自已的身体条件。

另外,初学游泳者还须了解必要的游泳卫生常识,以免发生意外:

一、健康监护:游泳前需进行体检,患心脏病、结核病、中耳炎、皮肤病和严重沙眼等病,都不宜参加游泳。一些慢性病患者须经医生同意方可参加。游泳消耗热量较大,锻炼期间除适当地增加主食以外,可酌量增加些含能量较多的脂肪类食品,如条件允许,游泳前适当补充些糖类食品则更好。

二,游泳时间:空腹和饱腹都不宜游泳。否则,容易引起眩晕和腹痛。时间可选择在饭后1~1.5小时;每次游泳时间1.5~2小时,水中持续时间采用5~20分钟游、歇结合的方式。

三、准备活动:剧烈运动后,不可骤然下水,以免机体受到突然刺激,容易引起抽筋和肌肉拉伤。入水前,要伸伸腿、弯弯腰、跑跑步和做些游泳辅助练习,使各肌群、关节及内脏器官、神经系统都进入活跃状态,然后用水浇浇脸和胸部,再下水游泳。

四、选择水域:在野外游泳不宜选择水质污染,水情深浅、流速不明,璇涡、污泥、乱石、暗礁、树枝和杂草丛生的天然水域。游泳时,禁忌好胜逞强,打闹嬉戏。

中老年人怎样进行夏季锻炼

在夏季,向中老年人推荐的运动项目考虑要周全。除了大众化的太极拳、剑术、游泳和小球项目外,一般健康的中年人可参照平时锻炼习惯来选择。如过去爱好慢跑的,在健康条件许可下仍可继续进行,但要减慢跑速和缩短跑距。对老年人最好推荐循序渐进的快速步行,不可一开始就进入跑步,因步行时下肢关节承受的力量比跑步小2~3倍,要尽量减少运动对老化了的骨和关节加重负荷。即使老年人健康条件允许或已习惯于参加跑步,也应从慢速短距开始。在方法上,老年人夏天慢跑先要学做快速步行,快步之前要先有轻快的走步练习。

体育锻炼范文第5篇

锻炼,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

人体神经系统的发育,是智力形成的根本因素。在儿童期,神经系统的形态就已经较为完善。脑的重量,脑细胞的数量,基本上已接近和达到成年人的标准。因此,要发展青少年的神经系统,主要在于采用跑、跳、器械运动、球类比赛等多种体育运动,来加强神经元的兴奋,使其中的蛋白质和核糖白含量明显增多。

因为运动的过程,实际上是神经元营养过程的加强,也就是蛋白质综合过程的加强。运动时,神经元处于抑制疲劳状态,上述物质含量相应减少,但运动后,这些物质便回复或超过原有的水平。并且,运动后血液供氧量的提高,对改善连接神经元的突触的传递机能也具有明显的效果。有效的身体锻炼还使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加强,促进和调节人体内分泌的功能,从而起到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特别是一定难度和强度的体育锻炼(如各种比赛),能有效地刺激神经系统控制和指挥人体的工作能力,使大脑神经细胞的分枝增多,神经系统的联络更为复杂、完善。

锻炼,获取身高、体重的发育优势

人的身高、体重的发育,一生中有两个高峰:第一次是婴儿期,第二次是青春期。此后,身高增长减慢,至25岁骨化完成则停止生长,而体重仍可发生变化。

常言道:“先长腿骨后长腰”,说明身高的增长主要是腿骨(长骨)和脊椎骨的生长。因此,青少年在骨化之前,经常进行对称性的体育锻炼——奔跑、体操、武术等,都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骨细胞营养物质的供应,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促进骨的生长,使骨的长度增加,横径变粗,骨密质变厚,骨重量增加。但应注意:青少年时期骨的弹性较大,坚硬性不够,容易变形。因此,在进行单臂支撑、投掷、单脚踏跳等非对称性练习时,不要忽视对侧肢的相应锻炼。

人体的肌肉发育与其他器官相比显得较为缓慢,直到30岁仍有增长的可能。从生理上来讲,儿童、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中的水分逐渐减少,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逐渐增多,使肌肉的重量和肌力不断增加。

这表明,在青少年时期可采用循序渐进,连续不间断的锻炼方法,逐渐加大运动强度,多进行一些力量性的体育锻炼,以使人体的肌纤维迅速变粗,肌肉的体积不断增大,对形成魁梧健壮的体格有明显的效益。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

人体的内脏发育尤以心、肺最为重要。心、肺的发育也分两个较快的生长期:心脏在第一个生长期内 (5—10岁),其外形逐渐变得与成年人一样,重量是出生时的6倍,约100克左右。在第二个生长期内,心脏的重量和形态急剧增重变大,到青春期后期(18岁),其重量是出生时的12—14倍,约为305克。在这期间,肺活量也明显增大:肺的第一生长期(7—12岁)肺活量从1219毫升增至2150毫升,第二生长期(12—16岁)又增至3420毫升;19岁增为3980毫升。抓住心肺的这两个生长期,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如运动量适中的中长跑,对抗性稍弱的球类等运动,能增加心肌中蛋白和糖元的储备,使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改进血液循环,心脏具有更大的收缩力。同时,人体胸廓扩大、呼收肌发达,肺活量增加,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不断提高。例如经过系统训练的17岁少年与一般同龄少年相比,肺活量差额可达844—936毫升。心脏的重量要大100—130克左右。

体育锻炼范文第6篇

老年人体育事业谁在做?

上海老年体育事业是上海市老龄事业和上海市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海市体育局的领导下,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始建于1982年,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经市体育局和市社团管理局批准,下设自行骑游、门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棋类、游泳、健身舞蹈、桥牌、钓鱼、长跑、木兰拳、网球、台球、益寿保健操等28个项目委员会。主要职能为组织开展老年体育各项目的培训、展示、竞赛和联谊活动,做好老年人的各项体育健身服务工作。

公共健身场所在哪里?

为了给中老年人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至2011年,上海市居民健身苑点已达7741处,新建公共运动场已达316处,健身步道已有859条。80%的中小学体育场地均向社会开放。让中老年人走出家门就地锻炼,将体育锻炼融入到生活中,逐步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2年,在市中心城区还将增建完成60条百姓健身步道、30个健身房,10个百姓游泳池。健身条例明确规定所有公共场馆每周向市民开放不少于56个小时,同时规定,要逐步增加免费开放的时间。这些丰富的公共健身资源将为中老年人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圆老年人的健身梦。

如何科学健身?

体育运动看似人人都会,但是老年人体质敏感,剧烈运动显然不能适应,中老年朋友要选择适合自己年龄、体质的运动,也要根据身体和气候的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掌握适当的运动强度。

体育运动有很多都是群体性的,健身组织也在不断壮大,全市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多个,社区体育辅导员23000多名,为广大中老年人提供体育锻炼的正确指导。

中老年体育赛事有哪些?

体育锻炼范文第7篇

1.适应概念

心理学范畴里使用适应概念时通常有三个角度: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即生理适应,如感官对声、光、味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心理上的适应,通常指遭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来使人减轻压力、恢复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这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为了生存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和努力改变环境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的适应,这是社会适应的概念。适应的直接目标是建立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根本目标是个体自身的发展。

2.心理适应概念

心理适应是指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即应激源产生时,个体通过认知评价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的发展。心理适应被认为是与心理健康水平不可分割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是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有实验说明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在某种环境中生活,并逐渐适应这一环境之后,便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固化状态,当其转移到 一个新环境时,便会出现心理不适应问题,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3.心理适应的方向

心理适应有三种方向:一种是消极的适应。这种心理适应是个体与应激源之间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被应激源的消极因素所左右,并夸大消极因素的影响,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即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行为违背了个体的心理发展方向,结果是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二是积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个体客观的分析应激源中存在的积极的一面及消极的一面,在客观环境中积极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应对应激源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三是趋避适应。这种适应是个体客观地认识到应激源的利弊,在趋避心理的影响下,个体采取应对措施时,没有采用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在此应对过程中,个体考虑到其应对方式给自身及他人带来的影响,有可能采用折中应对。

4.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

运动时常受场地、器材设备、气候环境等影响,我们要适应客观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才能完成练习的技术动作。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意志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培养果断、自信、勇敢、细心等优良品质。运动中获得的愉可以调节个体情绪、改善心境,使个体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经常参与身体锻炼,面对锻炼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有助于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在身体锻炼中,必须身心力行,克服主客观方面的阻力。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如健身、减肥、康复、社交等,常常要对运动项目、运动量、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作出选择。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个体产生挫折感,这就要求个体不断地提高适应和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求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通过自我调节,个体不断地克服不良情绪,进而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身体锻炼的多样性、复杂性与多变性能使人体验到兴奋、焦虑、忍耐、奋进、满足、愉悦等多种不同的情绪。在锻炼过程中,尤其在一些集体性的运动项目中,可以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尊、自信心、责任感,培养顽强的意志。身体锻炼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得到转移、情绪得到发泄,减少消极的心理影响,为积聚的不利心理能量、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场所。

有研究表明,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关系。有人对高职校新生心理适应水平进行研究,发现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组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这组学生转入新环境后更易受挫。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适应能力更强,能以较佳的状态进入新环境,以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形成良性循环。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王若光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在校适应能力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对生理适应能力的促进,增强体质差的大学生对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二是对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与改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减少大学生心理不良的概率;三是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主动休息,提高学习效率。体育锻炼促进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在国内尚无人涉足。身体锻炼与心理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多通过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现出来,人们只是将身体锻炼对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行描述性的推断、概括。身体锻炼对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面对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信息的不断更新,人才竞争的激烈化,只有具备较高的心理适应力,才有望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身体锻炼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具有研究价值,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了解不同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对心理适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素霞,郝海涛.探析大学生心理适应与体育教师领导行为的关系[J].浙江体育科学,2006,2:67-70.

[2]陈瑜,何跃.高校研究生的心理适应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116-118.

[3]丁忠元.心理健康的体育科学基础――心理卫生的体育手段[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78-84.

[4]伍志臻.心理应激和应对[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2:13-16.

[5]廉串德,郑日昌.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与教师主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61-64.

[6]鹿艳存.高职校新生心理适应力水平比较[J].中国校医,2006,4:399-400.

体育锻炼范文第8篇

体育锻炼原则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同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保健手段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经常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适量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等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包括不同的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既要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体型匀称健美,又要提高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7~23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执行全面性原则极为重要。

从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来看,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杠铃弯举主要是锻炼肌肉的力量;长跑则侧重耐力的锻炼;球类则是以灵敏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体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在体育锻炼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必须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有深刻的认识,相信“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道理。在体育锻炼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坚持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体育锻炼效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努力做到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目标,就会长久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和动机,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增进健康等。但不管带有哪种目的和需求,都要自觉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和形式,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经常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定期测试身体素质、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水平变化状况,也可对睡眠、饮食、精神状态等进行比较来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这些检验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成效,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和机体的适应性规律,在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在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渐进不是每天、每次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负荷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运动负荷量。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类项目,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机能水平逐渐适应与提高。体育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急于见效,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和运动性过度疲劳,阻碍身体的健康发育。循序渐进原则不仅体现在一段时间的系统锻炼上,也体现在一次锻炼中,如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要适当地进行放松活动等。当人体适应了一定的负荷后,若要进一步提高,则必须在原有负荷的基础上增加负荷,不然体育锻炼效果就不会明显或逐渐减小,体能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体育锻炼要不断提高要求,逐渐增加运动量,最终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四、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系统的改善,是体育锻炼日积月累的结果,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保持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反复锻炼,不断积累。

五、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制定锻炼目标,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人与人之间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锻炼时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及学习生活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确定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量力而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冲动,进行那些力不从心,强度和难度大大超过自己身体所能承受能量的运动。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体育锻炼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方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六、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的生理负荷适宜。体育锻炼效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刺激的强度有关系。刺激太弱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刺激过强则会损伤机体,只有适宜的强度,才有利于能量消耗的恢复和超量补膳。体育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自我感觉并结合生理测定,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症状,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需要进行调整。

七、反复性原则

反复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反复锻炼,具有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的特性。研究发现,在体育锻炼中,只练习几次对人的身体作用不明显,重复多次练习到某一程度,才会对身体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反复次数过多,也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因此,反复性原则是有规律、有限制的。注意锻炼和间歇相结合,既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又要有适当的休息。

体育锻炼范文第9篇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5体育锻炼能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带来集体的温暖和在比赛中获胜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协作精神,这些效益是其他的许多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抑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抑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锻炼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一些喜欢的体育锻炼。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体育锻炼。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体育锻炼,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锻炼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全民体育锻炼活动中,人们如何在体育锻炼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3.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

在体育锻炼前要有一种积极参与的锻炼情绪,要有积极参加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3.2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的关节和肌肉、如何掌握正确动作方法等方面上来。

3.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有趣

可以在体育锻炼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3.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

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户外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体育活动,尽量使体育锻炼与娱乐相结合。

3.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

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比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小结

体育锻炼范文第10篇

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科学的发展体能,既需要对体育运动有明确的认识,更需要付出实际行动,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最积极有效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那些真真切切的体验和通过奋力拼搏得到的快乐,会使你感悟到健康的价值。

“自觉参与”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之一,只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你才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你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体验体育对健康的多元价值。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达成引导学生自觉、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渗透到实践课中来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布置课外作业等形式来促进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要想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除了让他们理解自觉参与的意义以外,重要的是让他们将这种认识转化为行动,在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和行为。但是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环境中,需要采取的措施和行为并不一致,教科书中也难以提供完全统一、适用的方法和措施,但探究园地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自觉参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因此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相互促进,共同锻炼提高的方式来达成运动参与的目标。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该知识点的教学一方面应使学生明了经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还应使学生理解,重在参与还是一种重要的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并不是说取胜不重要,而是说参加和取胜都重要,但两者比较而言,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种体育精神实际上是倡导一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它可以迁移到人们生活的其他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拼搏、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

上述知识点主要立足于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益处和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参与意识奠定基础。在学生全面认识体育锻炼益处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说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否说取胜就不重要呢?”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重在参与”的体育精神。进而将教学自然地转入到学生对自己参与体育现状的自我分析和评价上来。如教师可用如下语言和问题引导学生:“既然大家都已知道了体育锻炼重在参与的道理,进一步激励学生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参加多种课外体育活动,并注意养成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和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用体育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体验体育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

上一篇:焊接机械范文 下一篇:焊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