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地设施范文

时间:2023-02-22 23:47:07

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群众体育 场地 设施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前言

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群众体育由此进入了发展热潮,直接导致场地设施供不应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丰富,国家不断的促进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扩大,但这一问题依旧未得到缓解。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有限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众多与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相关的资料发现,《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深究的,它指出“大众体育的参与离不开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而在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场地设施,是促进群众参与体育的关键。”[1]就在正确的地点建设场地设施这一点而言,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很多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建设在正确地点,造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浪费等一些问题。

二、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当前的现状

(一)群众体育场馆建设位置不合理

当前体育场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室外场地建设的地理位置不合理,有部分体育场地建设在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下[2]。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体育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楼大厦与日俱增,可供选择建设群众体育场所的范围变小,以致于部分社区选择建设运动设场地的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群众活动的基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马路或者是高架桥两侧的开阔地带,如果在天气条件较差,在加上交通噪音和汽车尾气的影响,进行体育活动所需的空气质量便不符合群众体育锻炼的要求。因此,在正确的地点提供场地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场地范围小

中国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不仅造成群众体育健身场地缺少,还出现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时,场地范围小的问题。常出现抢占位健身场所的现象,例如新闻报道两支队伍广场舞大妈队伍因为争夺场地发生冲突,归根到底是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有的群众体育场地设在离社区较远的地方,不方便群众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在群众体育场地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是否能用得上、愿意用这些场地[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这里所指的重点人群就包括了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内,体育活动场地距离远,会增加这两类人群的健身难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群众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浪费

从群众体育建设地理位置不合理中侧面折射出资源浪费的问题,政府、企业、社区及各界人士建设运动场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群众。规划场地,建设体育场所,购买体育器材,这些过程的执行都需要资金,但是资金与器材的投入是否能真正起到为群众服务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广大群众是否用得起、愿用以及用得上这些场地设施[4]。因此,选择一个正确的地点决定了财力投资与物力投资是否值得。如果场地设施建设位置不合理,会导致运动场地无人问津,投资的体育器材不能得到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从侧面反映出投资不合理,俗话说:钱要用在刀刃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效地利用资源才能为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不容乐观。广大群众参与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优良的环境及设施对群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有着良好的诱导作用。场地设施的建设对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重要的影响[5],在环境质量差,场地拥挤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不仅会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也违背了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初衷,对这种环境和建设位置不合理的场地设施,大多数群众都会不会选择。除此之外,还会造成群众纠纷、器材浪费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需要调整和改善,虽然数量上不断增多,但是依旧不能满足群众对正确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

四、建议

(一)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场地选择存在的问题,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规划场地大小及场地用途,减少广大群众在运动中因场地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综合利用场地,结合科技发展,采用创新的方式设计可变换的场地,提高场地的功能、开放和使用率。

(三)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和政府管辖的体育中心的对外开放程度。尤其是各大高校c体育中心,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率,加大开放力度既能为群众体育提供场馆又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收益。

(四)在场地建设时减少浪费,综合利用场地器材与资源。考虑器材配备齐全的同时,需要注意投入和成效是否成正比,以便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胜英,Elizabeth Pike.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J].体育与科学.2015(2):94-100.

[2] 魏华,权德庆,雷福民,等.中国群众体育场地发展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2(7):3-8.

[3] 魏华.后奥运期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5):250.

[4] 肖林鹏.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8):28.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2篇

从整体情况来看,近年来衡水市新城镇在发展进程中对于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相对较低,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与广大居民理想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及其服务的满意度都比较低。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衡水市新城镇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上主要有健身路径、简易篮球场地、乒乓球台等组成,大部分的城镇没有比较专业的健身场所,现有单一的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于此同时,尽管一些城镇安置了健身器材,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体育设施由于无人维护,造成大部分已经无法继续使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这些设施使用的正确指导,甚至还会出现使用不当,造成个体损伤的情况,居民的体育锻炼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非专业性。

二、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分析

从调查中得知,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在体育组织方面存在不足,广大群众对于体育健身需求与组织指导服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体育活动的组织较少、活动种类单一。绝大部分居民都是自发的参与健身活动,主要是大众健身操等。从访谈中了解到,居民普遍希望能够举办一些平民化、休闲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能够加强彼此直接的交流,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三、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加大投资力度,保障体育公共服务基础

在推进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完善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市、县、乡镇、村要统一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各负其责,落实到位,确实保证在新城镇化建设当中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完整构建。加强对体育健身的宣传,提高广大居民的健身意识和知识;建立和完善城镇的各类体育组织,切实提高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能力;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与监测体系。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

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增加资金筹集渠道,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为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资金支持。增加专项资金的管理和预算,有计划、有步骤的按照新的硬件建设的标准,并通过资金和时间的积累,若干年后一定会实现新城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目标,并且按照居民日常活动和管理经费的需求进行资助,为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整合体育资源,充分利用辖区内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提高场地设施的开放程度,充分共享和利用各级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资源,增加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供给。

(三)加强体育公共服务的指导,挖掘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居民生活

从调查和访谈得知,衡水市新城镇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一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要面向居民,开展健身指导服务,切实提高居民健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实地考察来看,民间体育是新城镇体育发展最具活力的发展点,如传统武术、高跷等项目正是吸取了丰富的乡土体育文化元素,同时又具有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等特点,同时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发展城镇体育的最佳方式。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3篇

摘要 为了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个人访谈法、走访调查法对牟平区中小学校运动场地设施进行全面调查和实证综述,对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牟平区 中学 体育场地设施 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取牟平区观水一中、牟平一中、大窑中学、牟平育英中学等十所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走访调查法、个人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的领导、体育组长、体育教师、学生进行了个人访谈,收集有关资料,查阅有关文献。

二、结果分析

(一)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10所学校中,有1所学校已有体育馆,占总体的10%。田径场共有11个,每校平均1.1个;其中400m田径场3个(塑胶田径场3个),占学校数的30%。300m田径场2个,占学校数的20%,其中有1所学校有2个田径场。篮球场共有31个,每校平均3.1个;有4-5个篮球场的学校有4所,占学校数的40%。专用排球场共有8个,每校平均0.8个;有2所学校没有排球场,占学校数的20%;足球场共有6个,每校平均0.6个;其中共有3所学校各有1个足球场,占学校数的30%。

(二)体育场地方面存在的问题

烟台市政府近几年来非常重视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建成了7条全民健身路径、20个小篮板等全民健身设施,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到1400多平方米,为全市人民就近便利参加健身锻炼创造了条件。2010年所有县市区都要达到公共体育设施用地人均1.3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每个乡镇、社区都有一处健身苑,每个居民小区都有配套的健身场地,基本能够满足群众就地就近进行健身锻炼的需要。

(三)体育器材配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体育器材配备现状

各传统校根据《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结合本校的传统项目进行器材配备,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达到了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在体育器材配备较好的中学里,教学体育器材达到了“必配类”中的“一类必配”的要求;传统项目器材达到了“必配类”中的“二类必配”的要求,能够满足田径和篮球传统项目的训练和比赛的需要;选配类器材和设备也配备了一部分,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辅助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

2.体育器材方面的问题

有一部分传统校的传统项目的消耗性体育器材,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得不到及时补充,影响学校代表队的训练和比赛。有的学校制定了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但没能严格执行,体育器材管理比较混乱,造成了体育器材非正常损坏和丢失的不良现象。再加上不能及时补充,导致体育器材残缺不全。

三、体育经费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体育经费中存在的问题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体育学科没有其他学科重要,从一些学校的奖励办法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

四、中小学体育场地社会开放程度的现状分析

场地的利用率,主要体现在场地开放程度及活动人数两方面。在场地利用率上的特点:一是在体育场地开放程度上,体现出不开放的体育场地所占比例较大,部分开放的和全天开放的场地所占比例较少;二是在场地活动人数方面,每周100人次以下活动的场地数所占比重较大,每周200人以上活动的场地数所占比重较小。由此可见,牟平区在中学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方面都存在着利用率低的特点。

五、结论与建议

针对牟平区中学体育场地所存在的问题,如何来整改牟平区的中小学体育场地的现状,使其能进一步适应未来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一)传统体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传统体育附带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对中学学生具有良好的身心教育意义。牟平区传统校发展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以田径项目为主,建议牟平区传统校走出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加大投入,加快发展速度,规范中学体育场建设的质量和标准

牟平中学体育场地状况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场馆质量层次低,高标准体育场馆所占比例小;场地的建设经费中国家投入的多,社会投入的少;室内场地少,室外场地多;公益性场地经营收入高,经营性场地经营收入低;经营性场地少,经营收入较低等特点。

(三)场馆建设,合理规划中学体育场地建设

我们要根据实际的需求,采取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对经济较发达、全天气候变化较大的地区,将加大室内场馆建设的力度;对一些经济不发达、全天气候变化较小的地区,增设室内场馆的力度可适当减小。

参考文献:

[1] 刘志民,丁燕华.小小城镇,大大问题——苏南小城镇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报告[J].体育与科学.2002.2:24-27.

[2] 于军.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山东省农村体育发展战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9.04.

[3] 周军华.胶东半岛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学位论文.2000.03.08.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现状;对策研究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增强体质的基本途径是参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是活动的基础,没有场地设施活动就难以开展,普遍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亦就难以实现。场地设施也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强对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的研究,对我国构建“群众性多元体育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现状,探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对策,为我国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的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程组织规划不合理。工程组织规划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的前提,施工企业如果仅仅依靠个人力量,对工程进行组织规划,很容易出现工程组织规划不合理问题出现,很容易出现返工以及重建。第二,施材料管理不完善。施工材料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的基础,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材料管理不及时,使得材料出现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质量。第三,缺少监督机制以及责任制。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如果缺少监督机制,对于施工安全、材料以及质量、进度缺乏必要的监督,即使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影响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第四,工程质量管理不科学。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施工各个方面,质量管理不科学,直接导致施工质量问题普遍存在,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质量受到重大影响。

二、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对策研究

1、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组织规划设计

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组织规划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选择恰当的施工方法。在确定施工方法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工程条件、技术、经济等因素,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最合理的方法。第二,合理控制施工工期。施工工期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组织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施工企业需要对施工工期、施工时间以及劳动力、材料等进行充分考虑,同时严格安排材料的供应,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机械设备。施工中应该保证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安全到位。第三,做好施工组织规划平面布置。具体来说,需要根据施工特点和施工条件进行布置。合理的施工组织规划平面布置能够避免工程反复开挖和搬迁现象的出现,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临时占地,节约工程建设成本。第四,做好运输组织计划。运输组织规划计划同样也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降低工程施工成本,确保施工进度与计划,施工企业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运输组织计划。运输组织计划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减少转运次数,减少工程运输自资费,简短运输距离,尽量利用原有运输线路。

2、体育场地设施材料管理

体育场地设施材料管理,也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做好体育场地设施材料管理,才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为此,体育场地设施材料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开展市场调查。开展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选择更加高质量低成本的供应商,通过市场调查,施工企业可以对材料的性价比有较清新的认识,从而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第二,加强材料进场管理。施工材料进场之前,应该对于工程设计资料、合同文件以及材料计划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材料采购数量、质量以及储存、消耗和补充都应该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另外,对于材料的型号、强度、批号、规格以及种类作好记录,通过各种验收手段确保材料质量。第四,施工现场材料管理。对于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主要依靠监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以及施工单位的自检内检。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应当认真仔细的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材料计划,审核的重点内容在于工程施工材料供应商的各项手续是否具备,材料是否经过相关权威单位的检测,材料的数量规格以及型号与设计资料是否相符。

3、贯彻落实工程建设法人责任制

做好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工程法人制度,提升法人的责任意识,这也是重要的策略之一。施工企业必须要把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的经济责任与法人的组织管理相联系,其目的是对体育场地设施工程进行约束与控制。这就要求法人必须要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中,认清自己的责任与职责,协调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尤其是要做好各个方面的配置工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将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损害控制在最低限度。除此之外,工程施工企业还需要推行建设项目重点岗位责任制,对于项目重点工程环节,施工企业要加大管理力度,除了要法人提高自身责任之外,还需要体育场地设施工程项目各个部门以及部门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工程管理队伍,将对于体育场地设施工程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效益意义重大。

4、体育场地设施工程质量管理

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过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施工各个方面,不仅仅包括纯粹人工劳动,而且还涉及到先进设备的操作。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由于缺乏对于技术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导致在实际的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施工操作失误较多,尤其是对于大型机械设备,操作很不熟练,直接影响到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质量与效益。因此,施工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工程施工人员培训,提高施工技术以及操作熟练程度,这才是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关键。其次,施工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该体育场地设施工程的技术标准,加强施工人员管理,使其严格遵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最后,不断更新机械设备。大型高质量的机械设备对于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更新机械设备,实现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的自动化以及机械化,提高机械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才是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总结:

综上所述,全国各地应当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逐步增加群众体育经费在体育事业经费中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海外同胞资助体育场地建设。全国各地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实际的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质量,影响着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方便性及积极性。为此,深入研究当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创新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策略,是今后我国各地在体育场地设施工程建设方面的重要方向以及课题。

参考文献:

[1]尉博文. 缓解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贫困现象[J]. 青春岁月,2013(09)

[2]李竖锐. 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3]张伟. 安徽县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 安徽体育科技,2010(05)

[4]雷哲. 对制定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规划的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2011(06)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议程设置

1.新闻传播学和政治学视角

“议程设置”一词首先出现在新闻学领域,美国新闻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唐纳德“如果大众传播突出报道某些议题,这些议题就会成为受众重点关注的对象”韦宗友认为从国际关系角度,媒体如何影响受众、谁来设置媒体议程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不足。金登从政治学角度“为什么某些议题会受到政府的重视并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而另外一些问题和潜在备选方案却从来没有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此后更多学者从政治学方向弥补新闻学中的议程设置。金登指出,“问题过程和政治过程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议程设置,而政策过程更多涉及具体的政策和备选方案的制订过程。”其间发展过程政府作为参与者积极介入。

综上所述,问题的出现是引起政府关注的焦点,政府议程就是政府对出现的社会问题应激性选择的研究,关键是问题如何进入政府的工作议程。大众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失衡一定程度上偏离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宗旨和承诺,制约着公民体育权利的实现。

2.议程界定

“个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导向需求越高,他们就越可能关注大众媒介议程”。导向需求是公共事务变化中的一个主导因素,“如果问题上不了议程,也就无从考虑采取行动。在做出一项政策选择之前,问题首先必须得到承认”。体育社会的到来使体育生活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弱势群体参与体育载体即场地保障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成为体育利益受损者利益诉求的内在激励之一。而利益行动者本身更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旦诉求变成行动,公众议程必定会推动政府议程启动,推动政府有所作为。

在某些意义上,政府也有选择的权利。王绍光“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 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制定公共政策时, 政府往往不得不对优先处理哪些挑战有所取舍”。鲁先锋“议题能否从公众议程进入政府议程,最终取决于某项议题的支持力量和反对力量对‘权力距’大小的实际改变”。如果在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诉求上,利益诉求者的影响力足够大,能代表最大群众利益给决策核心造成足够压力并且公众议题符合决策者价值取向时,“权力距”变小,就越能推动政府议程的进程,反之,“权力距”加大,议题往往被拒于政府议程之外。反而就更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了,更别谈努力去解决问题了。

3.议程博弈

问题要提出来,更要最大程度引起决策者的注意。议程的建立也是多元利益群体利益博弈的过程。韩志明“成千上完的利益诉求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引起政府官员的关注”,“但是由于他们的判断、偏好、政府的利益及其路径依赖问题,问题也不是立刻就得到认可和采纳。所以,要把问题上升得到政府层面,还必须运用各种行动策略和计划把自身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国家利益需要。格斯顿也指出“一种触发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或整个事件)”。“解决老百姓身边体育场地、设施欠缺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供给的有效性”,“知屋漏者在宇下”,就体育用地而言,政府虽然在不同程度上给予大量支持和帮助,但在供需不平衡的极端状况下,没有充分了解到公众的实际需求或是底层群众的利益需求,不仅没有保障公众的基本体育权利,反而浪费了国家成本。原因就在没有一条合理的利益表达渠道表达公众真正想要的东西。

在我国,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主导者,掌握着议程设置的主导权,全民健身的开展使政府没有理由任其发展,而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议程设置更能推动政府某些议程的设立来维护政府工作的自主性、稳定性和控制力。

4.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是指对各种议题依重要性进行排序。在体育用地失范基础上,必须要通过公众议程的建立和发展推动政府议程的实施。“政府既是矛盾冲突的重要制造者,也是责无旁贷的问题解决者”,解决利益需求的路径都是自上而下的,但是绝不意味着所有的利益诉求都能得到顺利解决。体育用地的供给不仅仅涉及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执行,还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王韶光将议程分为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实际上,这三种议程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必要联系。传媒议程可以将社会出现的某些问题聚焦在某一点对公众施加影响从而产生公众议程,当然公众议程的产生还有其他因素;公众议程是社会大众认为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公众议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透过事件表象反应出政治制度运作的实质。

体育权利是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对健康、教育和社会功能逐渐认识的利益诉求。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是参加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之一。政府议程设置实质上是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的必要保障。

5.结语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归根结底是政府责任的缺失,缓解大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争取体育用地划拨的本质是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在政府议程设置过程中,利益诉求引起的群体活动在一定条件下推动政策的确立和实施。在此条件下:1.提高群体议题意识和主流意识。体育场地、设施是老百姓身边进行日常体育锻炼和健身娱乐的重要载体,公众应具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并以此凝聚成一股社会力量;2.新闻媒体的普及以及网络社会的形成成为公众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政府明智的选择只能是疏通和顺应民意。

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议程设置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实际价值,至少使政府注意到公众的实际需求,加速了解决场地设施问题。在如今越来越多的体育供需失衡状态下,体育场地设施配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在政府工作的正确领导下加快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备,实现公众的体育权利还需要建构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基于制度保障和合理引导。(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参考文献:

[1] 麦库姆斯.郭镇之译.议程设置・大众传媒与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5-77

[2] 韦宗友.国际议程设置:一种初步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0);39-52

[3]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9(5);86-99

[4] 鲁先锋.“权利距”视野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N].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3(13)2;70-74

[5] [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N].公共管理学报.2012(2);57-59

[7] 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N]国际新闻界.1997.3.004;18-23

[8] 杜志娟等.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参与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18-20

[9] 《体育运动国际》第一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6篇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华北科技学院在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和体育场地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华北科技学院体育场地设施及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对体育场地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华北科技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走访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在校的大一至大四部分男、女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问卷225份,回收率93.75%,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97.8%,其中男生112人,女生108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兴趣调查

看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非常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男生比例达到80%,女生达到58.1%,但对课余体育锻炼非常感兴趣的人数比例男生40.2%远高于女生18.6%。对课余体育锻炼不感兴趣和毫无兴趣比例女生的14.6%远高于男生的4.8%。可以看出男生绝大多数和女生半数以上对课余体育锻炼是感兴趣的,但也暴露出女生非常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比例较低,所以男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男女生身体的生理结构特点相吻合。兴趣是决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驱动力,使其产生兴趣有很多种因素,包括身体素质、场地设施环境、氛围、自身因素等等。

(二)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

表2数据表明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男女生存在一致性,大多数趋于增强体质、精神调节和休闲娱乐。这与大学生在校学习压力较大、所处生长期阶段的特点有关,也反映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取向的认同。

(三)大学生个体喜欢的体育锻炼的项目调查

数据可以看出男生较感兴趣的项目是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女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是羽毛球、韵律操类、乒乓球、游泳、跑步或散步。存在差异性较大的项目为足球和韵律操类,综合男女生喜爱项目的比例排名为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篮球、韵律操类,表明大学生对趣味项目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

(四)大学生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女生对我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高于男生。通过走访调查,学生不满意的方面主要是体育场地设施的存在项目设施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喜爱的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等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

(五)华北科技学院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体育场馆总面积43235平方米(其中室外场地38785平方米,生均2.50平方米;室内场馆4450平方米,生均0.29平方米;目前在校学生约15500人)。

现有体育场地包括1个田径场、1块足球场、1风雨操场,1个室外游泳池(50mx25m)、16块篮球场、5块排球场、5块网球场、1块室内练习棚,1块攀岩壁(国际标准2道),1块拓展训练场(2100平米),室外乒乓球台50个,室内乒乓球台26个;另外拥有1个健美操房、1个健身健美房、1个体质健康测试中心。

(六)我校体育场地设施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比较

近年来,学校领导非常重运动场地的建设工作,但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还有差距。目前在校学生约15500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学生数(含研究生)在10000――20000人规模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

1.室外场地设施面积必配类要求(生均4.7):(1)400米田径场(内含足球场)2个;(2)25×50米标准室外游泳池1个;(3)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60块以上;(4)武术、健身器械区若干。

2.室内场地设施面积必配类要求(生均0.3):(1)综合多功能体育馆1座;(2)50米室内游泳馆1座;(3)风雨操场1个[1]。

我校室外场地设施面积生均2.5,与配备标准相差2.2,具体缺少400米田径场(内含足球场)1个,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差距为34块。我校室内场地设施面积生均0.29,与配备标准相差0.1,从实际情况看缺少供体育教学与群体活动的综合多功能体育馆1座,50米室内游泳馆1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非常感兴趣和较感兴趣男生比例达到80%,女生达到58.1%,男生绝大多数和女生半数以上对课余体育锻炼是感兴趣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男女生存在一致性,大多数趋于增强体质、精神调节和休闲娱乐;学生对趣味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主要集中在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篮球、韵律操类,男女生在项目选择性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对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等场地方面需求较大。

2.华北科技学院室外场地设施面积生均2.5,与配备标准相差2.2,室内场地设施面积生均0.29,与配备标准相差0.1。

(二)建议

1.加大对学校体育的宣传工作,通过体育课、广播、社团活动、网络等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把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与生活、健康与时尚、体育与事业的关联做深入的宣传,从思想上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去参加课余体育锻炼[2]。

2.建议应加强对课外体育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学年学生工作的评价之中。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调动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或单项协会的积极性,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3]。

3.在我校土地资源有限,室外体育场地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标准》相差一半,一味追求室外体育场地的田径场、足球场地等占地面积较大的场地建设很不现实,建议在现有室外场地的设施的基础上架设灯光,延长室外体育场地的使用时间。

4.规划兴建综合多功能体育馆1座,内含50米游泳馆、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房、体操房等,扩大室内教学与群体活动的使用面积。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Z].2004.

[2] 宗雪飞.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9.1(20):68-72.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7篇

摘 要 本文采用了访谈法等方法,对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湖州市吴兴区关于老社区、新建社区这两个不同类型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差别较大,老社区在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体育设施的完备程度,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意识,都是造成体育场地设施的闲置与否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分析,旨在发现湖州市吴兴区不同类型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社区体育 体育场地设施 现状调查

一、前言

现阶段湖州市吴兴区在新、老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方面,从思想认识到实践落实存在一定差距。通过研究分析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配套设施的现状,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社区体育场地配套设施,以更好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依据建成的时间分为:2000年以前建成和2000年之后建成。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的基本情况

1.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类型、面积、数量情况

湖州市吴兴区新建社区以学校体育设施和低收费体育场馆为主,老社区以住宅小区空地、广场绿地为主。老社区建成时间较早,一些配套设施不完善,而新建社区对于社区的规划和配套设施要求较高,并且新建社区需要以满足居民的体育健身需要的噱头吸引用户购买新建社区的住房。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具体的标准规划使得新建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完备。

2.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可利用状况

经过调查、走访发现,老社区建设多数是有政府或街道部门来规划,较老的社区基本没有体育设施方面的投资,目前所调查的老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多数由体育公益金资助,设施单一、陈旧,且存在破损不被维修的现象。新建社区由于开发商的规划和开发,带着要具有商业卖点这样的任务,但由于开发商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要,而只是作为销售楼盘的一个卖点,虽然面积和数量会较多,但不多是社区居民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器材,利用率低,不能保障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需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仍是制约城市居民健身可持续发展的瓶颈[1]。

3.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情况

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使用较多的体育设施分别是:老社区的住宅小区空地,而新建社区使用较多的体育设施是专项的场地设施、体育场馆和广场绿地。在引进体育场地设施的时候并没有征求广大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盲目地进行了购置,导致场地不能开展居民所倾向的运动,结果是场地器材等的闲置。

4.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情况

湖州市吴兴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种类、管理、和规划四个方面进行的调查中,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湖州市吴兴区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较为单一,长时间未使用,已是锈迹斑斑,不便于使用。在数量、种类、管理、规划四个方面中,新建社区居民意见最大的是在规划方面。从实地调查得知,新建社区为了达到商业噱头,达到销售楼盘的效果,虽然在规划时将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其系统之内,但是在场地设施的位置安排方面做的不合理。

(二)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维修和养护情况

1.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管理方式的状况

通过访谈和实地调查得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大多落在社区的热心人士和爱好某项体育运动的运动爱好者身上,这节约了资金,但是并非长久之计。热心人士和体育运动爱好者这两个群体是不稳定的。在新建社区,社区短时聘用兼职人员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管理,多数社区由于现在体育设施商家的经营策略“采购、安装、维护一体化”的出现,会采用在购买时以高价购买器材设施,之后的安装和维护都交给体育设施商家派人来实施。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不仅保证了社区居民对于体育场地设施的享用权利,还在购买时为今后管理维护铺好了后路。

2.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维修养护情况

由走访调查可知,新建社区在对于体育场地设施的维修与保养方面远好于老社区,而老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则只做简单的打扫清理工作和损坏后维修,这给老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和不良的影响,间接导致了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积极性的减弱。新建社区在管理制度这一方面较好。

四、结论

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目前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途径的过于单一,不能为体育场地设施提供保障。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方式过于简陋,没有形成规划和系统。湖州市吴兴区新、老社区体育场地的指向性不强,所提供的体育活动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体育氛围营造的忽视,社区缺乏体育氛围。

基金项目: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编号:201507)

参考文献: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邢台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日益增强,但可利用的公共资源严重匮乏。场地问题限制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没有纳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保障体系中。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设施主要用于学校体育达标教学,早晚和双休日、节假日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使现有大量设施的功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难以充分体现。因此,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社会体育深入开展的重要可发掘资源,在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校内体育活动使用之外,能够有组织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力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研究现状

翁国玖、徐俊、韩海青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中提出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对南京市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建议。

赵培军、郭春燕在《对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探讨》中提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的形式和益处,指出二者结合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两者优化结合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上述研究对本文研究工作具有很好地参考和借鉴,本文将很好地汲取相关成果,.立足地方特色,提出针对邢台市地方实际情况的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邢台市公共场地设施分布与利用。邢台市现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包括:政府体育部门管理的大型体育场馆、业余体校训练基地等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全民健身工程;商业化的健身场所;学校、厂矿等非体育部门拥有的体育设施。其中学校、厂矿等非体育部门拥有的体育设施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的绝大部分。虽然近些年来邢台市体育场地设施增加速度较快,却依然存在较大缺额。体育场地不足和使用不便依然是影响邢台市广大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客观因素。从表1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居民选择在公共活动场所、广场公园、社区空地、自家庭院等非体育场地进行体育健身锻炼,去收费的体育场所进行锻炼的人仅占10%左右。调查表明,邢台市新建的社区、广场、公园都有体育场地和设施,但是,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附近的公共体育活动场所表示不满意,认为公共体育设施存在器械陈旧,活动空间狭小,没有球类运动场地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表1、表2、表3)

(二)现行管理和运作方式的不足

1、不能充分发挥体育设施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目前,邢台市有四所大学,包括邢台学院、邢台医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军需学院、河北机电。其中,邢台学院拥有河北省最大的体育馆,两个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地、篮球场地,共5大块体育场地设施。只是学校长期以来仅仅将这些场地设施用于体育教学,并未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对附近社区居民开放,使其完全处于闲置状态,不能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也不能为全民健身提供有力保障。

2、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通过在邢台市的达活泉公园、开元寺广场、人民公园、体育馆广场、新世纪广场等一些居民健身活动场所的调查发现,社区居民普遍对这些场所的体育设施表示不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体育场地设施选址较集中,离居民社区有一定距离;体育场地设施较少,场地较拥挤。此外,有限财力的重复出现,有的地方体育场地设施种类齐全,出现富余,而有的地方则只有极少的体育场地设施,差距明显。

(三)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场地的需求。通过对三百多名的健身活动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约六成的健身者对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满意。其原因有场地狭小,设施陈旧,器械种类少,环境差等。调查发现,近七成的社区居民希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可以看出,居民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期望值比较高。

(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可行性分析

1、国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发利用实践情况。国内的一些省市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运行情况良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为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对外开放相续立法和颁布政府文件,一边明确规定施行的操作程序和考核办法,一边完善对为开放的方式和管理措施。开放的时间大多为早晚,双休节假日;开放的范围有学生、社区居民。单位等形式;开放方式有免费或收取少量工本费两种。目前运行情况普遍良好。北京市50%以上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多数县区的学校体育场地都有向群众开放。

2、社区健身者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有强烈的需求。首先,学校体育设施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有宽阔的场地。既可以进行各种球类运动,又可以打太极,练剑跳舞等;同时可以自己来健身又可以全家来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的健身需求;其次,减少居民的经济负担。对于社区附近没有合适的健身场所的居民,要么被迫放弃健身活动,要么只好到盈利性健身场所运动。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这增加了经济负担。对于下岗职工更是无法承受的。对于政府出台的便民措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对居民来说必将减少经济负担。

(五)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的制约因素

1、没有建立一整套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学校主要是以教学工作为主,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来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居民开放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政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相关政策依据。如在健身中出现意外伤害后健身人员与校方容易产生责任纠纷,不能很好的保障学校的正常秩序。

2、经费问题。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是不收取费用或只收取少量工本费,由于社区居民参加健身的人较多,文化素质不同,再加上学校使用场地设施频繁,学校的场地设施损坏和维修增多,对学校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的积极性。

3、安全隐患。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居民开放的财产安全,如体育场馆的设施、学校的电子设备,运动器材的维修保障问题;此外,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安全隐患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一是邢台市的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分布较广,学校、厂矿等非体育部门的体育设施最多;二是社区居民大多数在公共活动场所进行健身运动,而公共场所的体育设施存在多种问题,导致居民不满,影响居民健身的积极性;三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存在一定困难。包括缺乏一套完整的运行管理体系,支出负担加重,学校安全隐患等因素。

(二)对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的建议

1、加强认识,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观念认识上改变,充分利用学校所拥有的资源。不断地探索适用于学校体育场地面向社会开放的全面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方法,使更多社区居民获得锻炼机会,促进身体健康,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有关立法部门要加快建立此方面的法规条例,保障学校和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居民的作用。

2、解决经费问题。对于经费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第一,政府要大力支持,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第二,引进社会力量,通过合作的方式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区开放;第三,学校可通过包场或收取少量工本费来解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维修和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3、重视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一是对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安全巡视制度,建立完整的安全体系;二是提高居民的文明健康素质,使居民文明健身、合理健身;三是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管理者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永泉.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社会效应研究[J].运动,2011.8.

[2]霍宁波,唐磊,董智慧,潘仲友.社会发展新时期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之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2.15.

[3]高美琼.学校体育场所建设及对外开放现状调查与研究[J].华章,2012.34.

[4]吕时珍.中小学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现状与对策――以浙江省的调研为案例[J].体育与科学.

[5]赵培军,郭春燕.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4.3.

[6]何艳君.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

[7]李启龙,李平静.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管理;使用;体育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5)02-0094-07

1 前言

在欧洲,尤其在英国,大众体育不单被当做一种锻炼健身方式,还被当做消除社会排斥、提升社会凝聚力、降低青少年行为、减少政府医疗财政支出等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一些体育项目甚至被视为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提高群众体育的参与率成为英国各届政府体育政策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例如2002年布莱尔政府出台的体育政策Game Plan提出,到2020年,英国大众体育的参与率要从当前的46%提高到70%的目标;2008年布朗政府推出的体育政策Playing to Win:A New Era for Sport也提出,在2012至2013年间至少增加100万稳定的体育人口的目标。

大众体育的参与离不开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而“在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场地设施,是促进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供给、利用和管理通常是大众体育开展的先决条件,是需要关注的重点环节。本文在分析国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厘清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以期为我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下一周期的建设规划、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 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构成和分类

根据功能目的,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一般可分为体育娱乐设施和健身健康设施。前者主要是指为开展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项目,如游泳、足球、斯诺克、保龄球、壁球、板球、自行车等而提供的场地设施;后者主要是指以健身或健康俱乐部代表的、以满足群众健身、减肥、塑性等需求为目的的场地设施。

根据使用环境,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可分为室内设施和室外设施。其中,室内设施主要包括体育/休闲/娱乐中心、体育馆、健康俱乐部等。其中,体育馆和体育中心都是多功能的,依据场馆大小配置数量不等的场地,能够开展多个体育项目,包括羽毛球、篮球、保龄球、壁球、5人制足球、健身操、室内曲棍球、柔道、空手道、健身、舞蹈、网球、迪斯科、旱冰、乒乓球、蹦床、排球等,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体育馆和体育中心还会配备游泳池和健身房;室外设施主要包括公园、运动场、橄榄球、曲棍球、网球、足球等各类球场以及高尔夫球场等。

根据管理主体(或所有制形式),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主要由地方委员会所有的场地设施(councilowned facilities)、社区体育中心(community sportcentres)、私人管理的场地设施(privately managed facilities)、自愿运营的场地设施(voluntary run facilities)以及学校场地设施(school facilities)几部分组成。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英格兰地区约有4500个多功能体育馆(multi-sport halls)和1500多个室内体育中心。从2002年的全国数据来看,全英各地区共有约3000个私人健康俱乐部(health clubs)和健身房(gyms),约21000个运动场。这些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种类齐备、内容丰富,既能满足群众对休闲、娱乐、社交的需求,又能满足对健康、健美的需求,适应了大众体育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

3 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

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主要有三个供给主体:公共主体、私人主体以及自愿和社区组织主体。由于英国中央政府在1995年出台的政策“Sport:raising the game”中规定,中央政府和体育委员会不再负责大众体育参与的具体工作,相关任务的落实移交给了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仅通过财政预算和政策计划把握方向、评估结果。因此,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主体主要集中在地区层级,由地方当局/政府协同辖区内的私人和第三部门予以承担。三大主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以公共主体为主、自愿和社区组织主体为辅、私人主体为有效补充的供给网络,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公共主体和自愿、社区组织主体提供的场地设施主要用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群众可以免费或只需支付较低的费用就可以使用,这种做法是英国“建设福利国家”政策制度的具体落实。私人主体提供的场地设施主要针对有较高体育消费要求的人群,以会员制的形式吸引特定的消费群体,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Hillsdon等人在2006年针对英格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统计显示,除了健身房这种有较高消费潜力的场地设施外,公共主体是英国民众最喜欢的两大场地设施(游泳池和体育馆)的主要提供者,具体情况见表1:

虽然上述三个供给主体在消费者感知层面的区分较为清晰,但是其背后的结构和关系错综复杂,下文将从资金来源、设施所有和设施运营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政府是大众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有资料显示,在英国所有的体育场地设施中,由政府出资修建的约占总量的70-80%,剩余的部分由其他主体(主要是私人主体)出资修建。

政府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经相关部委下发、分配后,由地方政府及其管辖范围内的各团体、组织对资金进行使用和管理。由于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CMS)是英国中央政府的体育主管部门,因此,大部分与体育相关的资金都由该部门进行下发。其中,英格兰体育、苏格兰体育、北爱尔兰体育、威尔士体育等负责大众体育发展的地区级体育委员会(regional sports council)对大众体育资金进行协调和分配。其他与大众体育发展有关联的部门,如社区与地方政府部(DCLG)、教育与技能部(DfES)等,也会涉及体育设施的建设投入,但是仅会将很小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大众体育的发展与建设。

除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资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收入。收入是英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关于大众体育发展的资金会注入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体育等组织机构进行分配和使用。

在政府资金的使用方面,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体育等地区体育组织主要通过“项目”实现资金的分配和管理。这些组织机构每年都会推出各种不同的项目,各主体可以通过申请项目参与和合作获得资金支持。例如,英格兰体育在2010年推出了一个旨在向公众提供体育设施的“Places,People,Play”项目,一共提供了约9000万英镑(£90m)的项目资金,史无前例地要求项目合作学校将校区内至少3/4的体育馆和1/3的游泳池向公众开放。此外,该项目还明确指出将在未来两年内将出资5400万英镑(£54m),用以改善约1000个地方俱乐部和场地设施。在2012年公布的一个旨在培养年轻一代体育生活习惯的“A new youth sport strategy”项目中,英格兰体育获得了来自DCMS和基金约1亿6千万英镑(£160m)的资金,用来为合作对象增添和改善体育设施。

以商业俱乐部为主的私人主体也可以通过加入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体育的合作项目获得资金,例如英格兰地区历史最悠久的游泳俱乐部――Brighton游泳俱乐部,就获得了该项目5万英镑的设施建设资金,将其俱乐部搬迁至海边,并用来自基金的资金对政府捐赠的建筑进行改造,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残疾人、少年儿童等俱乐部重点招募的对象。

但是仍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的俱乐部拒绝这一方式,他们大多数选择慈善捐助和公司投资等资金来源以便摆脱政府干预,获得最大的自。

具体经费来源如图3所示。

3.2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所有关系

对于政府投资的大众体育场地设施,英国采取的是“投资权”――“所有权”相分离的所有制度,投资建设者不一定就是设施的所有者。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缩减政府在设施维护和人力资源上的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所有权激励其他主体参与管理和运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目前,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者和所有者主要有以下几类,见表2。

以英格兰地区Brent市的为例,Brent市的游泳池、体育馆、健身设施等各种体育设施在所有者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如表3所示。但是总体而言,政府以及准政府部门所有的设施居多,公民可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享受公共体育服务。

然而,自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政府财政连续几年吃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关闭或合并部分政府所有的体育设施以减轻负担,并倾向于推广自由市场和商业化的理念,让私人主体承担更多的责任。

3.3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

除了多元化的所有制度,英国在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上趋向于多元化。对于公共体育设施而言,目前有三种比较常见的管理方式:

(1)自主管理,指的是地方委员会自己对其拥有的场地设施直接进行经营和管理,对收支、定价、规划等有相应的自,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运营风险。

(2)私人承包管理,指的是地方委员会以五年至十年为期,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签约给私人承包商来运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原有的工作人员转为承包商的员工,继续予以聘用。承包商拥有所有的运营收入,只承担与场地设施相关的支出,不负责场地设施的外部环境建设(如建筑物的外部构造、环境绿化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地方委员会每年会给承包商提供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指导价,约定其“公共服务”的性质。此外,地方委员会允许承包商在会员费定价上有相应的自,以便通过市场营销增加收入、提高参与率。

(3)委托独立的非盈利组织进行管理,其中最普遍的是注册为慈善团体的信托基金会。地方委员会对这种委托形式的控制力较弱,但仍然可以通过年度资助或管理费收入等各种资金补贴影响场地设施的运营。除此之外,委员会还可以推选信托基金管理委员会20%的成员,确保在不损害信托基金利益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顾及地方委员会的目的和要求。

除了上述几种最常见的方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管理方式作为补充,如学校场地设施在课间和课外分别由学校和社区进行管理等。

英国审计署2006年的数据显示,约有47%的公共体育设施由地方委员会直接管理,10%和15%的公共体育设施由地方委员会分别委托私人承包商和信托基金会进行管理。其他以提供公共服务形式向民众开放的体育设施中约有16%由学校管理,4%由自愿组织进行管理,如图4所示。

以上几种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方式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从群众参与率方面来看,英国特许公共财政及会计学会以及国家基准服务的统计显示,在这几种管理方式下的群众体育参与率并未出现明显的差异;从财政补贴方面来看,私人承包管理的成本和所要求的财政补贴最低,信托基金会管理次之,地方委员会自主管理的成本和所要求的财政补贴最高;从运营回报率方面来看,公共优质服务协会的基准数据显示,地方委员会自主管理的投入一产出比最低,信托基金会管理次之,私人承包管理最高。

正是由于私人承包和信托基金会两种管理方式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和参与率方面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地方政府越来越倾向于改变当前其一统江山的局面,提高私人承包和信托基金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方面的占比。例如,自2001至2005年的四年间,英格兰地区地方委员会自主管理的占比由73%下降至62%,信托基金管理的占比由12%上升至21,私人承包管理的占比保持17%不变。

4 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与规划

虽然英国中央政府不直接干预地方政府在大众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管理等方面的事务,但是会提供规划建议,也会通过目标的达成程度评估绩效,并根据绩效结果决定下一年的经费调配。

例如,英国体育理事会(Sport Council)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制定了英国社区体育中心的基本标准(SASH),要求每25000人的社区就需要建设一个社区体育中心。英格兰体育(Sport England)在2012-2013年连续出台了三个文件,“Affordable Sports Centres”、“Affordable Sports Halls”和“Affordable Community Swimming Pools”,旨在指导地方政府建设群众可以负担得起的社区游泳池、体育中心和体育馆。文件就这些场馆的选址、面积、成本、收入、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表4所示:

此外,英国体育理事会还经常出台一些很具体、操作性很强的手册和指南,以便供应方能够用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提供场地设施。例如,英国体育理事会在1983年对“提供一个新的体育设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流程建议,涵盖了从信息收集到后期反馈的所有内容,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除了在规划方面提供指导以外,英国政府部门还会着力关注大众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入口”和“出口”两方面对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质量进行把控。由于英国体育俱乐部比较发达,加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大多是采用单次或会员收费的形式,很容易对会员数量、到访人数以及设施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因此,群众体育的参与情况成为考核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运营、管理的重要指标。

有数据显示,2006年英国民众的室内体育活动参与率为36%,室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为15.8%。在英格兰地区,每年约有8000万人次使用游泳池和体育馆,每年约有750万成年人和210万青少年在体育公园和运动场开展正式或非正式的体育活动。总体而言,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常年持平,使用人群较为固定,以中等收入的成年人居多,青少年的使用率较低,高收入群体的参与率是低收入群体的2倍。

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营方和管理方也成为收集和调查群众健身设施需求和满意度的重要来源。

5 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个以建设“福利国家”为目标的国家,英国在为民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处在世界前列,但是,英国在大众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供给和管理方面也面临着困境。

5.1英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方面呈现不稳定的趋势,并在2014年出现了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如下图6所示:

财政投入的萎缩不仅使场地设施的新增速度放缓,还极大地影响了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与更新,使得大部分公共体育设施较为陈旧,在质量和方便使用两方面难以支撑政府规划的“每年增加1%的体育参与率”的宏伟目标。在英格兰地区,约65%的政府体育设施超过20年。政府在体育上的财政支出无法赶上这些体育设施的老化速度。

5.2公共体育设施目前的使用情况与英国政府制定的体育发展目标不匹配,青少年的参与率偏低,这一群体成为英国政府提升体育参与率重点关注的对象。此外,随着这几年英国政府财政吃紧,政府在公共体育设施上的投入主要流向教育系统,这一举措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但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当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不充分时,就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因此,如何促进学校向社会开放其体育设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5.3公共体育设施的供应和管理逐渐向市场化的方向转变,市场主导的供应和管理方式在效率和效益方面固然存在一定的优势,但这种资本和收益驱动的模式却在社会发展、社区共建等需要长期规划和长效经营的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因此,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益、公平、平等这几方面的关系,让体育成为每个公民的能够“负担得起”的权利,是英国政府的下一个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6 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对我国的启示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又可以分为生存发展需求、个体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全面发展需求。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之后,必然追求“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来获得自己的发展”,这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所决定的。而体育就其本质而言,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其社会参与性、社会互动性、社会学习性和社会组织性使体育成为人在追求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和手段。

虽然我国的社会制度与基本国情不同于英国,民众在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方面也有所差异。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迅速提高,生活、消费方式升级是必然的趋势,群众对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必将迎来繁荣期。

2014年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公共体育服务基本覆盖全民的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必须走在前面。

目前,发达国家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方面远远高于我国的现状与规划(美国为16,日本高达19平方米),而英国更是在公民福利保障和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其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管理等方便的经验和教训虽不可完全照搬,但一些基本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1)以“服务”为中心的供给理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阶层的多元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对体育服务内容的需求也一定会多元化。在规划和设计大众体育场地设施时,可以参考英国经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特征的群众,按照其经济水平、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种类、数量、经营模式等进行差异化处理,提供各阶层用得起、愿意用、用得上的场地设施。应避免僵化的“统一配置”带来的资源浪费,“对症下药”地解决因场地设施问题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提高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以多元合作为格局的供给模式:分析英国体育设施建设的问题可以看出,体育设施的建设通常是耗费巨大的工程,政府不应该全盘包办所有的场地设施,应该引入多元资本、多方监督等,相互补充、彼此协作。既可以减轻公共财政的压力,也可以避免体育场馆建设中不必要的问题,比如新近落马的部分官员都在其主导的重大体育赛事的场馆建设中存在经济犯罪的疑点。在这里我们也可借鉴英国经验,探索是否可将部分场馆设施私有化或部分私有化,优化将产权和经营权分开的承包模式。

(3)以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管理理念:虽然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在总体和人均数量上呈现短缺的态势,但同时也存在和英国类似的使用不充分情况。相关数据显示,虽然我国目前加大了体育系统内部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力度,截至2011年,752个大型场馆中的670个已经向社会开放,开放率为89.1%,但是,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66%(最新的“六普”数据为53.01%)的学校场地设施的开放率不足三分之一。因此,在场馆和设施的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英国“保护(现有的)――更新(陈旧的)――增加(必需的)”三者相结合的成熟经验和管理方法,对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可以采用“不同项目分段使用”的方式提升利用率;其次,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促进公共资源的利用率,使它们能够有条件地向民众开放,避免类似“锁住的篮球架”、“菜地体育场”的事件发生;第三,以六普报告中显示的体育场地设施的分布状况和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对新建场馆的分布、规模、类型等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切实的指导。

体育场地设施范文第10篇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目的是为了对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综合利用找到长远的发展出路。本文认为发展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加强武汉市社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社区有偿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使用率,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化、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多元化、社区有偿体育场地设施特色化、人性化方向发展,最终使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总体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武汉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社区体育在我国蓬勃兴起,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开展,随后向其他城市如武汉开展,目前正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重要物质条件,社区体育场地的使用是一个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它反映了社区体育运行过程中政府及社区的体育管理职能的完善性,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一环。社区体育场地的建设与使用问题的探讨,对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武汉市的体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武汉市的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关系着武汉市整体体育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极大部分依赖于所处地区场地设施,所以对武汉市体育场地建设以及使用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武汉市目前的体育场地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寻求更好的充分使用这些场地的方式,包括各个体育主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的过程,最终促进武汉市城市社区体育的进步与发展。

一、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开展社区体育的场地主要来源于社区单位的场地和社区内公园、空地、广场之类的非正规场地[2]。街道一级的社区机构中,90.4没有体育场地,100的街道反映社区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不足的现状,直接限制了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影响了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严重的制约着社区体育的发展[2]。

比较国际上体育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社区场地设施则差距较大[3]。近年来,世界上的体育发达国家深入发展社区体育,积极投入大笔资金兴建各种功能齐全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仅重视新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而且注意大力发掘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潜力。我国则逊色很多。但是近年来,已逐步将建设规范的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城市基本建设中。一些文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珠三角地区多功能的体育场地的建设预示着未来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内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我国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目前还处于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其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体育发达国家,社区体育设施资源极其匮乏,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对现有场地设施潜力的开发和新的多功能的社区体育设施的兴建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政府管制与市场投资相结合作为发展的基点来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及学校体育场地的社会化利用也将会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状况

武汉市社区内的体育设施的数量不多,人均占有率较低,有些器材损坏的程度比较严重,总体损坏率超过20%,由于种种原因而使这些体育设施在短期内难以修复,严重影响它们的使用,进而制约着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影响社区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4]。而现在武汉市社区体育的组织和规模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且存在严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经济不发达地区严重滞后。

(二)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主要问题

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武汉市包括周边郊区在内,目前已有两千多个社区,近几年来由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大力投入,陆续在社区及公共场所修建了一些场地设施,到06年初,已有80的社区安装了体育设施。但离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到05年省会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安装率要达到100,还有一定的差距[5]。很多社区规划不合理,体育场地器材少,场地设施大多集中在学校,学校一般不对居民开放,这就影响了居民日常体育锻炼。居民因工作、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因素,大多局限在社区这个有限空间内进行日常的体育锻炼活动,这样社区体育锻炼的需求与社区现有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进一步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的缺乏[6]。

2.社区内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质量和利用率不高

武汉市社区体育活动主要在4种场所进行:在辖区周围场所活动的人占总人数31.8%,其次分别为在公园活动的占26%,单位体育场所活动的占19%,公共体育场所、空地、江河湖畔活动的占15%[7]。由于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相对封闭,部分场馆开放又带有盈利目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主要场所主要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能利用的单位、学校、社区体育设施较少,造成大量的体育场地闲置。

(1)武汉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没有与社区锻炼有效结合起来

据统计,全国现有体育场地的66.7%在学校,而有关部门一方面没有相关政策指导,另一方面顾及学校学生安全、教学秩序等因素,使学校体育场地一直未能向社区公众开放,导致场地的利用率偏低[8]。武汉是全国三大高校城市之一,有近千所学校,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和体育院校拥有大量的体育场地设施,包括高端设施如网球场、小球馆及大型标准游泳馆等。但考虑到安全管理等因素,这些场地仅限于承办重要赛事和日常教学需要,较少对社区开放,使得附近社区居民难以利用这些专业的体育设施进行锻炼,限制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虽然社区居民的多数锻炼时间集中在清晨、傍晚以及双休日,这些时段又正好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空闲期。但是学校的封闭也给这些场地设施的利用带来了阻碍,也造成了社区居民锻炼的不便。

(2)武汉市居民小区的布局有缺陷,健身场地设施陈旧简陋,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现在武汉市大多数社区居民休闲健身基本是依靠一些免费的公共健身设备,如简易的健骑机、跑步机等,这些设施只能满足社区居民一般健身需求,而喜爱球类运动的居民的锻炼要求就无法满足,影响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

目前,武汉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处于布局不合理的状态。政府对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没能跟上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社区体育配套设施不齐全。城市社区体育的配套设施分为服务设施和管理设施。武汉市很多公共社区体育场地设施都只有可供选择的餐饮设施和休息座椅,不能使社区居民在体育健身过程中享受应有的配套服务[9]。

②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机构不完善。社区居民普遍反映体育活动开展受到一些管理因素的限制。其一,许多小区的体育设施维护和保养不及时,破损情况严重,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使用。[9]其二,社区体育管理封闭,体育资源统筹不够。新建社区为了便于管理和维护小区的治安,很多都采用封闭式管理,这减少了运动人群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相对的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3)武汉市社区内的有偿场地设施数量不多、质量不高,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对一些专业运动项目的需求。如下表所示:

表三 武汉市健身俱乐部地域分布特征[10]

总数 社区会所 高级酒店 大型商业百货 其它

40 15 10 10 5

从表中可知,武汉市的商业体育俱乐部主要分布在高级休闲娱乐场所,通常作为商业圈的必要配套设施,相关的运营成本较高,投资收益较高;相比之下,社区内的这类健身俱乐部所占比例较少,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一些需要专业场地的活动。

这类型的体育场地在社区的使用有限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很多健身俱乐部存在内部配套设施不足,场地狭小,教练员水平不高等问题。社区居民对健身俱乐部的信任程度因此而下降,进而影响他们进入俱乐部健身锻炼的效果。二是一些社区有偿体育健身场馆都属中高档场所,主要消费对象是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居民,这无疑增加了中下层次居民体育锻炼的负担。这也大幅度减少了社区有偿体育场馆的消费人数,降低了社区商业化体育健身场馆的利用率。

(4)武汉市社区附近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率不高。一些大型体育馆市场化程度还不够,例如洪山体育馆、沌口体育中心等大型场馆,在赛后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利用,造成体育资源的浪费与闲置。

3.社区内体育场地设施经营管理不完善

武汉市社区场地设施的建设经费主要来源有三类:一是政府拨款,二是赞助,三是街道、社区自筹。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大型场地设施的建设、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赞助经费主要用于小区小型健身点和室内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维护;街道自筹经费除了用来补充小型健身点和活动场所的建设之外,还用于添置一些体育活动的器械。但是由于武汉市是大型的重工业城市,政府的大多数财政税收收入都重点投放在经济建设上,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也多集中在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上,忽略了对社区体育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加上对社区体育的投入未能有计划的进行,从而导致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经费不足,无法有效地对已有设施进行好的规划和维护。

三、提高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效率的对策

(一)加大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扩大筹资渠道

1.政府应积极地将建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到城市基本建设规划中来,努力按照国家有关规划标准进行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优化配置,逐步改善设施场地不足的情况,不断的提高这些场地设施的质量,并最大限度的减少闲置和损害。

2.逐步建立相关主体的多元化建设经费筹集方式。在武汉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基础上,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采取社区与单位及个人共同出力的方式,增加社区健身场地器材的投入,并且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赞助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兴建与维护。

(二)整合社区现有体育资源,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

1.加大武汉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综合利用,并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体育锻炼相结合,以缓解武汉社区休闲运动场地设施不足的状况。

从根本上来说,要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社区体育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就是要实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化利用问题。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区化经营。大部分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都是由学校内部进行管理与经营,这不仅加重了管理阶层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量,还容易造成场地闲置,浪费资源。我们可以从社区化经营这方面考虑,引进一些信誉好、资金多的商对这些场地进行管理,并且有偿的对社会大众进行开放,这不仅减轻了学校的场地维护资金问题,也便于附近民众有效地利用这些专业场地进行锻炼。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实行有偿服务,可以减轻国家财政和学校办学经费负担,增加体育设施的维修投入[11]。二是制定合理的社区化经营策略。学校要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和商对开放时间、服务内容、管理方式等内容进行协商,以便更方便的对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体育服务。三是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与社区居民锻炼的“时间差别”提高学校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率。一般来说,早晨、傍晚、双休日和寒暑假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最佳时期[12]。由于居民一般的锻炼时间是在清晨六到七点和傍晚后,而这段时间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学校可以将这段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对周边社区居民进行开放,既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方便社区群众的体育锻炼,又可以减轻学校自己经营管理维护的经济负担和政府修建公共体育设施的财政负担。

2.进一步合理武汉市居民小区体育健身场地的建设。

(1)努力推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而不是以培育竞技体育选手为目的[13]。在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社区居民的构成情况深入调查,还要对已有的体育设施及市场情况进行调查,以做出适合大多数居民需求的建设方案。

(2)加强对武汉市的住宅小区内基本体育场地设施的多元化投入,在原来的一些基础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实现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多元化的利用。通过政府及赞助修建多用途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等,可以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等体育活动。

3.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社区内有偿健身场馆的质量,并且实行大众化的平价路线方针,使社区内俱乐部的存在真正发挥作用,为推进社区体育的良好发展尽一份力。

(1)进一步完善内部基本设施的配备,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教练员水平,以增强社区居民对俱乐部的信心。在目前我国健身教练缺乏的情况下,除要求教练人员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外,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请国内外有名气的健身教练或专家到场馆进行讲解、指导,对教练员进行专业水平的培训,使教练人员的专业水平逐步提高[14]。

(2)发展社区特色体育健身俱乐部,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武汉市现有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大多相似度高,独特性差,难以引起社区居民对这些体育俱乐部的兴趣。开展特色经营,发展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武汉体育健身俱乐部所要遵循的发展模式。

(3)收费与建设标准应与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因地制宜”,尽可能的根据小区居住群体的类型收入等因素综合考虑健身俱乐部的建设。大众化才是社区有偿体育健身俱乐部所应该走的路线。社区体育消费也不应只是有钱人参与的,我们要始终把基点放在面向大众消费上,提高大众消费水平。[15]对商业化场地设施来说,人气才会带来效益,最重要的就是开设平价项目来吸引社区中低档消费者,以量创收,这也有利于其不断完善与改进。对于一些中高档住宅区、别墅区内或者周边,应依据地理位置,修建高档的例如集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档的商业体育健身会所(如高尔夫会所),使社区高端消费者更为方便。

4.社区附近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应实现多元化、多功能经营。这些体育场馆应该对社区开放,一来可以满足社区大众锻炼的需求,二来可以为维护这些体育场馆提供充分的资金。另外,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停车场、餐饮、酒店、体育器材服装等)要齐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社区民众,提高场馆利用率。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

1.政府应加强对居民小区免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并增加新品种的运动项目设施。通常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的维护需要大量资金,光靠小区本身是不够的。政府应定期对这些体育设施进行检查,对损坏的及时修理,以减少报废率。增加新品种可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单一的状况,改善社区居民的锻炼环境。

2.社区应加强对居民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不能光依靠政府的定期维修,还应该靠社区居民自身来保护并合理使用。社区的管理大部分依靠居民委员会和物业公司,所以物业公司要与居民委员会相互沟通协调,定期做好社区居民的公共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正确使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思想意识,使居民能靠自己的力量去保护社区有限的体育资源,这也是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

(一)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普遍不高,很多处在待开发的状况,数量和发展程度有限。

(二)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周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社区内有偿体育场地设施三个部分,它们是发展社区体育的重要主体。完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从根本上来说,要从这三个主体的管理使用着手。

(三)社区周边学校体育场地要从社会化方向发展,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要从项目多元化以及管理人性化方向发展,而社区有偿体育场地设施要因地制宜的与社区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发展。

(四)提高武汉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效率关键是要从加大筹资力度、整合社区现有体育资源以及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三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

[2]戴俭慧等.关于城市社区若干问题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14(1).

[3]周晓东.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福建体育科技.1997.16(2).

[4]秦子来.武汉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津体育学报.2006.21(3).

[5]袁广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2):32-34.

[6]熊萍.武汉地区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4).

[7]陈绍艳等.对武汉社区体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4).

[8]王安雷.社区与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探析[J].体育教学与研究.2008.43.

[9]雷芸芸等.武汉青山社区体育场馆调查[J].城市住宅.2010.(4).

[10]向志勇.武汉市中心城区商业健身俱乐部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32).

[11]刘勇等.我国学校场馆服务于社会的长效机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1).

[12]汪玲玲.关于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的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21(3).

[13]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3).

[14]徐小利等.我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期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4).

上一篇:公共设施建设范文 下一篇:社区体育设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