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范文

时间:2023-07-03 16:20:22

数学课堂

数学课堂范文第1篇

传统教学现状分析

在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服从于教师,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稍有越轨,便会遭到大声的训斥。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紧张的师生关系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本无从谈起。

片段一下课铃响后,无论教师再费多大劲继续讲课,也只有少数学生在真正地听。一听到教师宣布下课,学生马上为终于“得到解放”呼出一口气。

片段二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分值,将知识当作僵硬的、静止的事物,把教学当作“存储行为”,极少有创新,即把知识“储存”进学生的头脑。迷恋题海战术:滥发试卷,重复做题,背题,甚至有的教师在考试前给学生下成绩指标,对“未达标”的学生肆意训斥,讽刺挖苦。

这些片段正表明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需要,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构建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给学生以自由,把他们看成原生态的人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人,渴望自由的表达、宽容的氛围。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转换自身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空间和氛围,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写,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从而让数学课堂溢满生命的激情,绽放绚烂的个性之花,成为尽情散发个体生命灵性的舞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才能发展也是多元的。加登纳把人的智能划分为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想象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格智能及社会交际智能等方面,并且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不同,所以才智表现方式也不同。这种智能观为全面评价学生拓展出崭新的天地。数学教师应从多元智能去考察学生,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设计时顾及具有其他智能强项的学生,让语言表述智能强的学生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发挥作用;让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去解决几何图形的问题;指定交际能力强的学生负责小组探究学习。建立起以人为本的课堂规范,不要把一堂课死死定位在数理逻辑的培养上,也应让其他智能强项的学生得到发展。

给学生以自尊,把他们看成平等的人处于自我意识觉醒关键时期的初中生,尊重需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要了解学生,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种种感受,把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满足他们对自尊的强烈渴望。课外,主动与他们接触,和他们聊天;出现一些小问题不到班主任和家长前面告状;经常到他们桌位边,征询学习上的问题,帮助消除学习障碍;不要对学习成绩公开排名。这些做法既可以接近和他们的空间距离,也可以拉近心灵距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给学生以自信,把他们看成完整的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找学生活动时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还可以用些非语言性的激励,如用目光微笑地对视、点头、抚摸头部、拍拍肩膀,给学生以自信,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引导,富有激情地评价,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使课堂教学亮点频闪,高潮不断。

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原先在课堂上不敢积极发言,导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身处这样的环境,他们的自信心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弱。但他们是认真的听众,对教师新讲授的知识也能基本掌握。这时,笔者就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用鼓励的语气让他们回答问题,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加以赞扬。学生一次次体会着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就增强了。现在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多了,课堂气氛融洽多了,学生都渴望着上数学课。

给学生以自我,把他们看成独特的人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整齐划一,束缚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气质、性格、能力,也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特点提供多元选择的教育,而非一种模式的“同化教育”,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在数学课堂实施教学互动模式,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进行惩罚性或警戒性地提问,创设愉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趣的事,都乐于参与其中。建立多向和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使互动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吸引人。评价上以激励为主,激励是教师看到并肯定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特长,无疑会增添学生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但对每一节课做充分预设,在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也非常重要。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筑的课堂,是对话与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是现实与理想逐渐逼近的课堂。

数学课堂范文第2篇

一、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唤发学生学习激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丝亲切的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和的话语,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以促使学生放开胆子,亮开嗓子,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这一切又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使大家无拘无束,尽情发挥主动作用,激起学习热情。

有位同学,父母离异,给他的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整日少言寡语,心情郁闷,课堂上听不进,作业完不成,学习日渐落后。于是,老师便以慈爱般的爱心接近他,关怀他,帮助他,课堂上利用一切机会让他“表现”,并及时表扬,渐渐地,他对老师有了感情,又喜欢上了数学课,成绩也日渐进步

二、留给思考余地,增强自信心理。

目前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师偏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学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符合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假思索,养成懒惰习惯,以致思维缓顿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组织他们讨论。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达到答案的“边缘”,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如“圆面积的推导”,课本是把圆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进行推导的,显然按照书本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在教学时,先引导复习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方法把“圆”转化为近似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结果,学生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分别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就这样,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显然,这样的教学更具探索性,可使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的更主动活泼,也能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三、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

1,、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

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识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圆的认识”一课,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会脱口而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吗?”“圆有什么特征?”等等。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自学机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老师说:“今天让你们自学课本,然后说说你懂得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有什么问题要问,好吗?”学生充分自学后,鼓励学生说说发现的问题。有的问:“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 什么闰年比平年多一天?”“怎样计算一年的天数?”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解释。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四、加强学法指导,掌握学习方法。

古人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 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呢?

指导学生领会例题编排意图,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想应得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如教材中很多例题的教学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层逐步呈现解题过程,且留有不少需由学生填写内容的空格,要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自己去思考填写:有的例题旁附有虚、实色线框,要让学生明白线框的意图:有的例题有“想”的内容,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思考过程:有的法则、概念、结语等用色字表示,要让学生清楚这是重点内容:有的例题中的示意图和操作程序是为突破难点安排的,要让学生懂得根据图示顺序去分析、推想,从而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考过程。

指导学生运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教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识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可要求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学过“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可要求学生尝试计算:1M2(+_)1M5(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则能主动利用旧知,变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五、重视实践操作,引导自主探索。

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 …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以组织学生实际测量校园内大树树干的周长,然后根据得的周长计算树干的半径和直径。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长、宽、高,并计算出墙面的面积是多少。学习了统计图表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资料,并分析整理相应的统计表等等。

数学课堂范文第3篇

对于生活的大课堂,我只是一个小学生,甚至更幼稚,没有什么资历品评、论道、感慨,对于小学校园里的数学课堂,我已徜徉在其中十几个春秋,对于课堂的理解和追求,一直都在积淀,一直都在思考,在更新,在完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育在不断地优化,在教育理论的荡涤和影响下,我在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化自身的教育艺术。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我有很多话想说。

一、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

如果我们用心爱我们的课堂,用心享受课堂带给我们的快乐,那么我们一定会凝聚课堂的力量,让学生凝神聚力的、充满激情的学习。北京著名教育家柏继明,是一位年近六十的老教师。她在讲授《鸡兔同笼》的问题时,让我们看到一位老教师的激情。“鸡和兔子被关在一个笼子里,数头有7个,数腿有18条,笼中的鸡和兔各多少只?”先不谈这道题的现实意义,单看柏继明老师课堂的激情,就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在初知题目内容的基础上,柏老师开始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于是充满激情的一幕幕就开始上演了:她叫上几个学生,与学生一起扮演小鸡和小兔。当她说:“假如7只都是小鸡,小鸡是两条腿的,可以直接站立,可是,小兔是四条腿的,应该怎么站立呢?”扮演兔子的学生就主动地抬起“小兔”的前爪,老师立即让学生根据这种站立方式,算一算应该有多少条腿。学生回答得激情四溢,准确无误。柏老师,立即仿照小鸡的步伐跑过去,拥抱那些值得肯定的孩子。然后启发学生列出算式,求得答案……柏继明教授,用她对小学数学教育的热爱,点燃了课堂的激情,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探究新知,使“历史遗留的难题”轻松地迎刃而解,教师的激情功不可没。

二、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思考的

爱因斯坦曾说:“需知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这句话证明了思考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数学这种充满了思维活动的学科,更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共同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出现只重结果不重其他的极端错误。应该说,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在解题思维培养中有可取之处,却忽略人性化思维的塑造。很多学生的优异成绩都是在书山题海里、摸爬滚打中锻造出来的,缺少思维的灵活性,也缺少思维的能动性。因为“填鸭式”的灌输,是教师的喋喋不休,是苦口婆心的讲解,是“你听懂了吗”的培养。而中国著名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俞正强教授的一节数学课,让课堂充满思维的跳动,充满碰撞的火花,充满数学的智慧,充满人文的关怀。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口算除法和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没有余数)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俞老师的例题是38÷2=?,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既一个全新的知识,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课始,俞老师没有急于帮助学生讲解算法,而是和学生玩起了拆数字的游戏。俞老师说:“三十八除以二大家肯定没有接触过,如果把三十八拆成几个数,而且是你会除以二的数,你会拆吗?你打算怎么拆?”这时,班级里热闹起来了,有的把38拆成20和18,有的拆成3个10和1个8,有的拆成2个10和1个18,还有的把38拆成更多数字的组合…这样的课堂,彰显了教师课前的思考、课上的思考,也彰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学习方法的思考。通过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而且学到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成的

在《教师实用语言艺术》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家魏书生在学生面前,从不以教师和长者的身份自居,凡事采用与学生商量的口气,哪怕是最差的学生,在他的眼里也是一个需要尊重、理解、认识的人。”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学生,都要帮助他们形成宽松愉悦的学习心态。正是帮助学生建立了这样的心态,才能为学生畅所欲言的质疑和发现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果一个学生的心理被尊重、被理解,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没有畏惧、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人。课堂就需要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反应,就要及时反馈他们的学情,离开了学生自主的表达,很多来自学生内心的呼唤根本无法聆听。很多教师喜欢牵着学生走,一直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精心的预设。作为普通教师,我们虽然没有魏书生高超的教学艺术,也不能用一节课完成一个月甚至是一周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可以让每节课都充满生成,让每个学生的学情都得到反馈,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

四、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的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习惯培养,不是品德课的专利,也不是语文课的专属,数学课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学科整合的大背景下,人文教育将渗透在每个学科、每个教学环节中;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评价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评价,也许会激发学生的斗志,也许会打击学生的兴致,也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在赏识教育高歌猛进的今天,我们的适度激励评价会促进学生向更高更远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还应该充满时代气息,充满生活气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我们的课堂,难道不需要适应时展、与生活密切相关吗?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否则就面临被淘汰。

数学课堂范文第4篇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见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关注教师的行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个性的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在课堂上我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责任。过去的数学教学在学生眼里,就是老师的事,课堂是教师的,学生只负责接受,充当知识的存储器。现在,教师就要将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让他们明白,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当我们上课需要实物模型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准备这些模型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老师会与他们合作一起准备,那样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比如,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相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向学生提供数学课外书籍等等。

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堂上每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切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那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学到有意义的数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当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六、教师参与学习。课堂上,我们真正抛开“师道尊严”走下神坛,和学生一道学习,教师和学生一样,再也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允许教师出错,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因为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时代,教师更不是万能的了。因此,师生共同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各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因此,课堂上,我们教师在彻底转变角色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1、课堂上,教师总是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反映,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2、借助笔谈从学生眼中审视自己,让自己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去教育学生。3、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课堂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4、为学生提供交流发展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异口异声。5、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进一步为学生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堂范文第5篇

1让学生“乐学”――激发学习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自身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增强学习情绪,从而主动投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首先要在引入上下功夫.

案例1:“平方差公式”教学引入.

从前,有一个狡猾的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张老汉种植。第二年,他对张老汉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10米,相邻的另一边增加10米,继续租给你,租金不变,你也没有吃亏,你看如何?”张老汉一听,觉得好像没有吃亏,就答应道:“好吧”。回到家中,他把这事和邻居们一讲,大家都说:“张老汉,你吃亏了!”张老汉非常吃惊,你知道张老汉是否吃亏了吗?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你将能轻松地解决.

评注这样的引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巧妙之处是构造了一个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并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融进这个故事,学生一方面对此很好奇,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足,又无法立即解决,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还为说明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做好铺垫.

激发学习兴趣不只是在引入这个环节,也不只是故事这种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注意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识,引导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魅力;要注意利用有效的学习机制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快乐主动地学习.

2让学生“易学”――把握教学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数学课堂必须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要立足于班级后进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目的是让后进生能产生兴趣,克服厌学和自卑心理,与别人一同前行,有所收获。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往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起点太高,题目越教越难,还常常抱怨学生太笨,他们错误的认为,“学生只要把难题学会了,简单题自然也就会了。”但事与愿违,学生难题没学会,基础也没夯实,能力更没形成,结果对数学越学越怕,越怕越差,越差越不喜欢,形成恶性循环.

案例2:“去括号”教学片段.

某教师讲完去括号法则后,开始讲解例题1。例题1讲完后,随即给出两道习题让学生练习,结果是有一大半学生做错。题目如下:

例1: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2x2+3(2x-x2).

练习:①5x2-4(x-2x2);②-2(4a2b-7ab2)+(-3ab2-5a2b)

评注学生初学去括号法则,在法则尚不熟练的前提下,该教师给出的例1和练习,既要去括号,又要用乘法分配律,还要合并同类项,起点明显太高,学生学起来就很困难,手忙脚乱,出错也就正常了。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第一道例题的难度就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这堂课对他们来说将是无效教学,长此以往,后进生的数量越积越多.

一位教育家说过,“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在教学的起始阶段,要找准和降低知识的起点,确保人人都能参与,特别是让后进生也能启动思维。在本案例中,例1和练习应设计一些和法则相匹配的基础性题目,这些题目没有后面两项任务,只需学生完成去括号,让学生有一个抓手,可以对比法则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应用和掌握法则的效果。当直接应用法则掌握以后,例2再设计高一层次的例习题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容易地学会知识,夯实基础,形成能力,让基础最弱的学生也有收获,有效地实现课内补差,体现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另外,例习题设计还要讲究问题坡度小、题型变化小,目的是让学生以题领题,拾级而上,最后达到一定的高度,“顺着坡度上高度”就是这个道理.

3让学生“思学”――灵活教学的方法

学习兴趣是在思考中培养的,解题能力是在思考中提高的。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善思好问,培养创新意识,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素养.

案例3:“全等三角形”教学片段.

例题:如右图,已知ABC≌DEF,点F、C在AD上,AC=5,∠B=130°.

评注这是笔者2012年赴新疆公开教学“全等三角形”中设计的一道例题,本题是一道只有条件没有问题的题目,学生看到后感觉很好奇,这可是他们第一次遇到的情况,正当他们不知所措时,笔者指出由他们自已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行证明,教室内一下炸开了锅,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氛围空前高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他们最后提出了八个问题,并且一一得到了证明。笔者把原来的一道题目通过去掉问题变成了一个完全开放性的题目,灵活性大大增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了以少胜多的高效教学。课后,与会教师评价说这是他们以前不敢想象的,没料到学生如此敢提问题,会提问题,还提出了这么多好问题.

学会思考、培养习惯远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去掉题目中的某些条件,让学生先给出条件再解决问题;还可以采用变式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多解优化、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灵活教学方法,尽力提供学生思维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敢于提问,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4让学生“悟学”――渗透数学的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版)》指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好的数学教学,是把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思想融为一体的教学。”因此,教学中注重双基的同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案例4:“乘法公式”、“幂的乘方公式”蕴含的思想方法.

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评注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普遍立意不高,缺乏数学思想的引领与渗透,是谁把课堂的神韵――数学思想丢了?问过很多教师,在乘法公式教学中是否可以渗透有关数学思想,不少教师表示不太清楚。其实,乘法公式是研究一般多项式乘法基础上对“特例”的考察:(a+b)(c+d)=ac+ad+bc+bd中,字母a、b、c、d有某些特殊关系时的特殊形式,即(1)a=c,b=-d时有平方差公差;(2)a=c,b=d时有完全平方和公式。从一般到特殊、归纳的思想,“考察特例”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套路”,这些思想方法在乘法公式教学时教师应该渗透给学生.

“幂的乘方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同样渗透了有关数学思想。(am)n=am・am・…・amn个(用乘方定义进行化归)=am+m+…+mn个(用同底数幂乘法法则进行化归)=amn.

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精髓。布鲁纳说:“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易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学生在初中或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教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作用。”因此,教师要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数学思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复渗透,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让学生逐步“领悟”,实现数学教育的发展性.

5让学生“说学”――倾听学生的声音

叶澜教授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思维火花。”一个善于倾听学生“说学”的教师,才能向学生传递尊重与鼓励,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也才能暴露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真正地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5:“生活中的不等式”教学片段.

某校男子跳高纪录是1。65m,在今年的校田径运动会上,小明的跳高成绩是h(m),打破了该校男子跳高纪录。

师:请用不等式表示该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生:h>1。65.

师:本题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是哪个,对应的不等号是什么?

生: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是“打破”,对应的不等号是“>”.

对话到此,正准备进入下一题的讲解时,有一位坐着的学生小声嘀咕了一句:“打破还可以是小于。”这个声音虽然很小且有些模糊,但教师还是听到了,马上请该学生起立讲解.

生:打破还可以是小于。如“某校男子100米跑的纪录是12秒,小明在今年的运动会上100米跑的成绩是t秒,打破了该校男子100米跑纪录。”在这个问题中,列出的不等式应该是t

师:这位同学举的例子非常好,说明“打破”这个词语在不同的情况下选用的不等号是不同的.

评注这是笔者2009年赴太仓开设苏州大市公开课“生活中的不等式”中的一个教学片段。说实话,笔者当时备课时没有考虑这个问题。试想,如果笔者没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没有给学生说的机会,也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严格意义上是窃窃私语),那么不经意间将犯下后果严重的科学性错误.

“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说”。教育应该从倾听开始,教师要多听、善听,听时要有耐心并适当鼓励学生,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思路或者错误的时候更要仔细地听,让每个学生都敢说,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说”不仅能锤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能让学生发现自已的知识漏洞,让学生寻求更好的求解方法。“会说”才“会学”,如果学生能用自已的话说出自已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自已对哪些内容还没有学会,说明他是真的学习了.

心里有阳光,才有教育;心里有学生,才有教学。善待学生,乐于倾听,不仅要听站立学生的发言,也要听坐着学生的窃窃私语;不仅要鼓励学生敢说,也要指导学生如何说.

数学课堂范文第6篇

所谓真实,是和虚假、形式化相对而言的,就是返璞归真、朴实无华。真实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实事求是、坦诚相对、互动和谐、共同促进的课堂。作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一言一行,克服主观上的一些浮躁和虚假,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追求客观实际,让学生感悟到数学课堂真实的魅力所在。

一、体现真实的课堂主体

新课标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孩子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和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切忌把教师主观上的教学愿望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思考怎样去教会学生“钓鱼”,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还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真实的水平和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进行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入了语文课上学过的《赠刘景文》这首古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教师先让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读这首诗,然后点学生回答:“这首诗一共有几个字?”随即留给学生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继续观察这首诗,并且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请学生把他们的算式一一展示给全班同学:7+7+7+7=28,14+14=28,4+4+4+4+4+4+4=28,7×4=28……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真实想法,请这些学生一一站起来说说他们的思考过程,然后对他们的想法都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又请了写出“7×4=28和4×7=28”的学生重点说说他们写这个算式的想法,然后予以表扬,这样便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当堂课要教授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这种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真实的数学课堂,必将会给这堂数学课的顺利展开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追求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课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地方,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一个整体,是动态的。俗话说得好:“变化总比计划快。”由此可见,如果课堂上只靠教师课前单方面预设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会有很多的突发事件,教师都不应该有所回避或者加以掩盖。教师应勇于探索和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让课堂的四十分钟真正体现出价值!

1.情境创设应来自真实的资源获取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数学课堂,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教师调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课堂之情在景中发展深化。一些数学课堂,教师利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后,确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不乏出现了一些“走过场”“重形式”的数学课堂,并未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喜欢看一些形象直观、新鲜刺激的事物,教师千方百计创设一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很多情境创设恰恰使学生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真实性,效果并不明显,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因而,教师创设的情境不能造假,不能与生活常识相悖,不能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更不能脱离数学教学的内容。数学课堂应该符合客观现实,教师应善于挖掘真实的资源优化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

“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尽管在课前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作出过大概的设想,但我们所面对的毕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思考方式,有些情况并不是教师可以主观臆测的。而作为课堂的引领者,教师要能捕捉住一个个真实的镜头,抓住课堂的“闪光点”。数学课堂要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学生在课堂上最真实的流露,这些细节随时可能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把这些资源合理地利用起来,大胆地展现学生真实的一面,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应体现真实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能够看到小组间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的确,合作交流是新课程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它能让学生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创造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合作学习,需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他们需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真实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做课堂真正的有心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寻找、收集和探索学习资源,使学生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学生营造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堂范文第7篇

数学课堂应散发“数学味”,是数学课堂的底线,如数学课堂的坚持和数学课堂的操守。数学课堂就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挖掘数学方法、提高数学技能、培养数学思维,让数学观念和内容在课堂中体现、渗透,让数学思维、数学应用、数学创造力在课堂中生根发芽,让数学的严谨、数学的规范、数学的科学性在课堂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要体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需要,更要彰显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功能、数学应该有它特有的行为、观念、态度、精神,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坚守它的“数学味”。

数学课堂应散发“生活味”,保留数学核心的同时,将数学课堂回归生活,并延伸到其他领域,使数学课堂丰富、多元,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在讲解三角形时,可以巧设情境,不断地抛出问题:你知道学校的旗杆有多高?如何测量山高或电视塔的高度?怎样计算房屋前后的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然后告诉学生如果你学习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顺利解决上面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如果将教学的起点设定于生活化,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育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情感经历,一种对自然的流露和呈现。我们要让数学课堂多方面、全方位,把生活融入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让学生享受幸福的生活,经历挑战的快乐之旅。

数学课堂更应散发“人文味”,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其一是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我们在讲解立体几何的几何体画法时,可以带领学生遨游于东汉,领略中国古籍记载中东汉的立体图和平面图的画法;可以畅游于北宋,欣赏《武经总要》的兵器图、《新代象法要》中的天文仪器图、《营造法式》中的建筑图;可以神游于清初,赞叹年希尧的《视学》这一世界上堪称早期画法几何的代表作,比法国数学家蒙日的名著《画法几何学》早了70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数学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作为教育的主体来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基石。

其二是关注事物的起源,让数学徜徉在历史底蕴之中。我们在讲解数系的扩充时,回顾数的起源、数的发展。为了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为了测量的需要产生了分数,为了刻画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产生了负数,为了解决正方形对角线的长的问题产生了无理数,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再现了虚数产生的过程。数是在历史的潮流中,为了数学内部的发展,为了生活、生产的需要,在不断遭受认知冲突背景下发展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适当地灌输一些数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过去,知道来源,展望未来,使他们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同时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和探索根据、意义。

其三是以人为本,体现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特性在于关注人的发展,塑造人的精神。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成为社会人、文化人,尽其所能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教师在关注学科、关注教学时,更应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意识、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有感情、有创造性、有尊严的人。只有学生在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认可的环境下,才能轻松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陈述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有利于学生自行研究问题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处处体现有疑问、有思想、有惊讶、有笑声。

其四是要有文化视角,使数学认识有文化视野。很多数学教师,常把数学文化束之高阁,不知道或不想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着眼于对数学知识、技能的培养,那教育就是乏味的,没有生命力的。很多学生数学差,数学学不好、不想学,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把数学当做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过多追求其中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它的文化价值。充满文化味的数学课堂,是有用、有趣、有内涵、有品位的。我们在提高学生数学基础、数学思维的同时,应该把数学文化及课题有机地结合,这样的课堂激荡着师生的灵气,弥漫着人文的芳香。我们的数学教师应该有颗具有人文情怀的心。

数学课堂范文第8篇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住. ”

我认为一堂课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开场白是否能抓住学生的心.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老师问,学生答,形式单一、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圆有关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问题情境:同学们,现在有由三角形、四边形、椭圆和圆四种形状的车轮做成的马车,如果让你选一辆乘坐,你会选哪一辆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学生经过思考都会选择圆形轮子的马车. 为什么会选圆形的呢?学生会说,圆形的坐着不颠簸,舒服. 为什么不颠簸呢?这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也就愿意听你讲,愿意参与你的课堂,你还担心你的数学课堂不生动吗?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比如在讲圆周角定理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第一个和第二个活动,学生愿意动手画图,在画图中既巩固了圆心角的定义,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下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第三个问题是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可能是35度或145度,这两者都是对的,不管哪一种结果,都应该鼓励,对于第四个问题学生很好奇,有一种探究真相的欲望,学生的主动性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比老师强加给他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才能生动起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我们常说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但要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由老师讲,学生学的被动局面,放手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 先让学生自学,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这时我们不是急着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是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通过生与生的互动,碰撞思维的火花,在思维上产生共鸣.

数学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情味”;“韵味”;

刍议

教育学认为,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深度渗透,就必须做好、做优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活动进程的组织推进工作. 如何让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充满吸引力、提高承载力、提升实效性,成为需要认真研究探索的系统性教研工程. 笔者以为,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有“味”,才能更好地吸引小学生,提升吸引力,达到“教学相宜”、共同升华的效果.

一、挖掘丰富教学资源,让课堂具有深厚“趣味”

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处于情绪发展的特殊阶段,其自身情感较容易出现波动性,并且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影响. 小学生总是对生动、形象、融洽的教学情境,充满内在能动性和主动积极性,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进程之中,按照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师深入互动、同频共振. 这就对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具有“趣味”的要求. 笔者发现,课堂呈现“趣味”的教学资源丰富而又广泛,无论是现行使用的数学教材,还是现代化的教学器材等,都为课堂呈现“趣味”提供了条件和载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实现课堂“趣味”特点,就必须充分利用数学教材内容的生活特性、现实意义、直观特点以及典型特征,设置易于激发内在情感、提升内在激情、触发主动特性的教学场景和学习实例,并借助于现代教育装备予以直观、动态展示,从而生动展示课堂“趣味”,提振小学生精气神. 如“千克、克的初步认知”教学中,教师为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采用情境构建法,利用该节课教材中的“购买水果”的生活实例,利用教学多媒体,为小学生营造了“某同学到水果店购买3千克的苹果和2千克的梨子,售货员用电子秤称量重量”的教学情境,并组织小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引导小学生进行切身体验,从而让小学生感受课堂“趣味”,形成情感共鸣,产生学习欲望.

二、实施双向讨论交流,让课堂具有浓浓“情味”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进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课堂教学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师生的深度合作,是得益于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建立.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的建立,也基于深刻交流、交往活动. 部分教师忽视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导致小学生在紧张的师生关系中,缩手缩脚,主动欲望受压抑,不能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具有浓浓的“情味”,注重师生之间平等地位上的深入互动、深刻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小学生进行探讨互动,通过设置数学问题、启示话语等,引导组织学生积极、深入地参与教师的“教”. 教师同时与之进行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的“引”,从而让小学生感受课堂教学的“情味”,形成师生之间深情厚谊. 如“24小时计时法”知识点教学中,教师为增强课堂的“情味”,利用教学活动互动特点,设置师生对话的讨论形式,设计如下过程:

师:在我们生活工作中经常用24小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

师:展示教学器材钟表,请你回忆一下,新年除夕的钟声是在什么时间敲响的?

生:夜间十二点.

师:在一天的时间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了多少?

师:利用现有的钟表,向学生展示时针运动的轨迹.

生: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课本作图理解.

师:提问,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计时法.

三、强化教学内容拓展,让课堂具有深深“韵味”

数学学科具有显著的逻辑性、严密的推理性和有机的整体性. 很多小学生面对抽象、复杂的数学课程,表现出畏惧心理和退缩情感,看到的只是数学学科的“复杂”“深奥”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数学学科所具有的“丰富”“变化”的一面. 通过近年来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深度研究,笔者以为数学学科教材具有深刻的“韵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学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深刻关联性,使得数学课堂内容的讲解,特别是习题的解答呈现多样、丰富的特性,从而将深深的“韵味”包藏于其中,等待学生的开采. 另一方面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内容大都是关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实例,需要学生进行认真的深思和探究,寻找最适宜的解决方法,从而将深深的“韵味”展现于现实案例中,需要学生的解决. 如“红星实验小学有一个长方形的足球场,它的长为120米,宽是50米.王洪现在沿着这个足球场的边跑了一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的路?”案例讲解中,教师组织小学生自己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解析问题活动,学生思考分析认为:要求王洪跑的路程,也就是要求出足球场地周长. 在共同研析讨论中得到其解答方法,教师进行点题说明,让小学生认识到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韵味”.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实现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就必须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及教材特性,以学生为本,让课堂充满浓浓“味道”,提高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实现教与学的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雨雷.务实求真,让数学课堂保持恒久的“数学味”[J].教育艺术,2012(12).

[2]丁淑君.让“数学味”回归小学数学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1(35).

数学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 真实 快乐 智慧 开放

一、真实,让数学课堂走向永恒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和发展的过程,由于学生的种种差异,学生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而时下有些公开课太过“顺利”,学生的发言太过“精彩”,让听课的老师惊讶学生的发言居然能这么出色、到位,也感慨自己的学生怎么悬殊这么大。透过这些“顺利”和“精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精心铺垫的亮点,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反复的演练。这些“作秀”的课,呈现的是精彩的学习结果,可又能给学生带来些什么呢?

数学课堂应还以真实,也许有些粗糙,但却是朴实的,鲜活的。

尽管会出现错误,但这些真实的错误,往往使课堂意趣横生、思维驰骋。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收获着的是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提升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快乐,让数学课堂走向幸福

“我的学生快乐吗 ?我的课堂幸福吗?”我常常自问着。你看到你的学生被题海压得向你露出哀怨的目光时,你会觉得他们胸膛里跳动着幸福的火焰吗?当你的学生的思想被你来个五花大绑时而感到无所适从时,你会觉得他们眼睛内充满着喜悦吗?当你在讲台前无所顾忌地“河东狮吼”、大发而使他们乖乖就范时,你会觉得他们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兴奋吗?

我们何必将那简单而一目了然的问题硬生生地分析得高深莫测、云里雾里;何必再巧妙布置,引诱学生跳进自己早已设计好的“陷阱”呢;何必再环环相扣,咄咄相逼……

幸福的课堂飘满自由呼吸的空气,洋溢着人文的光辉和理性的阳光,教师轻松,学生也轻松!学生精神自由,没有压抑,当肯定自己时感到一份满意,当悦纳他人时感到一份快意,当灵感迸发时,心中泛出一份得意。轻松的课堂,学生不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去“揣摩”教师的想法;轻松的课堂,学生不再唯师是从,成为没有思想的“克隆”人;轻松的课堂,学生能自由“放牧”独立的思想,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想法触手可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必将产生思与思、情与情、心与心的碰撞,从而引领学生共度激情四射的课堂之旅,享受着生命的成长。

三、智慧,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它极具独创性。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从而使课堂教学闪动灵性之光、智慧之火。

“你的学生智慧吗?”如果我们只传授“知”,只能犹如让人看到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只能称作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学生可能很聪明,但他们缺少悟性;也许他们脑袋中可能装满了知识,但他们缺少灵性!如果在课堂中保持了“智”,就能让学生从一块石头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发现灵魂。

智慧的课堂,学生能主宰自己,能与老师平等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智慧的课堂,学生能对传统的看法和权威的定论进行大胆的颠覆和解构,有思想的飞翔和生命力的舒张;智慧的课堂,学生有丰满的个性,能“我思故我在”,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智慧的课堂,学生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并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四、开放,让数学课堂走向灵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的精心预设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片面理解预设,固守、拘泥于预设的教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急匆匆走过场,以至错过了很多等待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机械呆板缺乏生命的活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深知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前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预设课堂的各种变数,为教学实践的生成预先留下足够的空间;课中及时把握,将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有创意地调整,用自己的智慧火种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善于发掘,灵动生成,必将使学生的生命潜能不断爆发。

数学课堂,因真实而有了生命力,因快乐而有了感染力,因智慧而有了魅力,因开放而有了活力。

我心目中的数学课堂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它是一种感受幸福的体验,它是一方追求个性的栖居地,它是一座充满智慧的理想王国!

参考文献:

[1]李燕梅.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灵动和精彩[J].青海教育. 2011(04).

[2]林民华.精彩数学课堂,让人性和智慧活现[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10).

[3]叶荣金.精彩、智慧和灵动——小学数学课堂巧用生成资源初探[J]小学教学设计.2011(17).

上一篇:高效管理范文 下一篇:无形资产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