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新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2 02:46:04

数学创新教育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1篇

一、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理解创新教育的实质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施以创新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现、认识有用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维、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的精神实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2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其次还要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 创新 思维

创新的活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支柱。1999年数学高考学科命题,集中体现了创新的意识。这实质上是命题走向成熟的标志。

何谓数学思维过程呢?简而言之就是数学概念,数学定理、公式、法则及其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它们发生、发展及其形成的过程,以及数学知识相互间的关系及联结。其核心是思维的变化过程。广义是指数学过程。

要实施数学创新教育,就要抛弃那些传统的数学教育观。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知识、轻过程;重学历,轻学历;重记忆定势,轻思维发展;重概念辨析,轻数学应用;重局部体系,轻联想推广;重章节结构、知识本身,轻相互联结和思想方法,等等。这些传统的作法都是与数学创新教育相违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重数学知识,轻数学思维过程。

要实施现代的、全新的数学创新教育观,一定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抛弃创痛的观念和做法,处处体现创新教育观念和做法,也就是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充分的展现思维的过程。

注重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育规律的要求,是数学本质的要求,是思维科学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其实数学的教育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早就被数学大师们所提倡。

实际上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所开展的数学思维研究,也正式这一思想的体现。数学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数学的创新教育要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现在我们将前人的成果继承并发扬,将注重思维过程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创立一个崭新的数学教育形式。

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实施创新的数学教育观呢?我们已经树立了一种最根本的观点,那就是始终如一的贯穿数学思维过程。

如何贯穿“数学思维过程”?它首先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体现创新教育的课堂“数学思维过程”行为表现。那就是要常常使用:推断、类比、联想、想象、发散、逆向等方法;善于引导学生寻根问底,“无事生非”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学生异想天开的荒唐也不会遭到批评;善于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把发现的新问题、新感受,告诉他人,教学是开放式的;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善于引导学生对事物的结果进行推断并证明,并不断改变条件、环境进行推断或怀疑;善于引导学生将已知的事物和学到的知识重新进行概括和总结;常常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多的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其次,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和了解,无论是数学概念即使是数学符号,还是数学定理、公式和法则,它们的产生过程、涵义、及其发展历程,以及它产生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对其全方位地揭示和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要注重各知识点间的联结点。即便是解题教学与应用问题教学也一样,也有它的思维过程。

某一项数学成果所获得的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家的心路历程,某一个解题数学思维过程,体现不同的思想方法,都会给学生很重要的的启迪。我们常说:注重过程是关键,实质上这一“过程”是全方位的“过程”。

我们强调“数学思维过程”观,这实质上给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要站得更高,挖掘的更深,才能全面把握“数学过程”,数学某一点“怎么来”,“怎么去”,和某一点所处的位置的作用,能融会贯通,要求是很高的,数学活动中,哪些揭示,怎么揭示,怎么体现出来是很难的。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模式;数学教育;原则;模式

在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要想使国家或企业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关键要有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企业的第一重要资源,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强劲的推动力。历史和经验反复验证着这样一个论断:“创新型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每个国家都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人力资源强国。只有拥有创新型人才,并且合理、高效地使用人才,才能拥有竞争优势。由于创新型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键问题。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表现。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对教学模式进步改革创新,建立创新性教学模式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数学还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形成缜密的判断能力,养成初步的自然科学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因此有必要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

一、创新教育模式下的数学教育遵守的原则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数学教育也要遵守一般的教学原则比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和巩固性原则等原则外,还要遵守数学本身的教学原则。

1、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促进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数学的具体原型,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引导学生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数学,它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量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本来是十分具体的同时数学具有十分抽象的形式,这就是数学的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还有再抽象的特点,即需要逐级抽象而形成一个逐次提高的抽象过程。这也是由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这一属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学中通过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能帮助学生在复杂的表象下,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利用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又是教学论中的一般原理。在教学中应做到数学理论与数学实际的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结合。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原则是数学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构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3、巩固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所谓巩固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已学基本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使数学技能和技巧达到熟练,能够把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保持于记忆中,而在需要时能够想起和应用这些知识。发展性原则就是指教学应当依靠学生那些已有的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己努一把力,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即思维得到了发展也实现了创造。创造性思维过程不是凭空产生,除了需要有一定的诱因或情景外,还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思考方法,这些科学知识和思考方法习得后要想长久掌握必须要巩固,通过巩固可以为创造性思维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知识和思维基础上培养引导学生向知识和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发展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基础更牢固为创新打下更坚实的基础[3]。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常用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造性思维常用的教学模式设计是在遵守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开创的能够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常见的有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1、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设计思想是通过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整合课程强化内在联系,提高教学效益、通过让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发展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包括五个阶段:问题的提出和表征、探究解决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检验和反思、应用和拓展。通过问题教学模式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利用数学进行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思考中形成了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问题解决,认识学习的意义,发展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4]。

2、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模式也称为“引导――发现”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该模式的的操作方式是:(1)教师精心设置问题链;(2)学生基于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假设;(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进行论证,形成确切概念。(4)学生通过实例来证明或辩认所获得的概念;(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维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该模式的特点: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结语

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表面看是产品、技术、服务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更是国家的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提升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数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特点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把学科特点与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到有机结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帮助国家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新型教育模式下,数学的教学设计应遵守一般的教学原则又要遵守数学独特的教学原则才能发挥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开放题与开放式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03)

[2]唐绍友.论数学开放式教学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数学通报.2010(08)

[3]涂荣豹.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09(04)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学教育 课堂的创新 创新教育

1 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传统的学习观秉承了主动和客体分离的知识观,以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心灵对固定的外部实体的确切把握。而这种把握的最好途径无疑是准确、完整地复述指定教材中的知识。于是,教育中的接受学习和记诵大策,大兴其道。学习因而成为单纯的认知行为。成为封闭的个体行为。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是教师任意塑造的对象,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由教师任意支配,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师任意捏造,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不能强加给学生。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导致他们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抗拒。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是学生以原有的认识结构为基础不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来实现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器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比如,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开设了大量的综合实践课,提倡研究性学习,其目地就是要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使他们主动地进入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地承担学习的责任。

从认知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诣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托尔期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它是渴望获得知识而积极参与的意向活动,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向,这种意向使得感知清晰,思路活跃,情绪稳定、意志坚定,不利于学习的成功,而成功的又会进一步激发新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学生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就会变得“要我学”为“我要学”,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并产生坚韧的毅力,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

兴趣是爱好的诱发点,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大量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这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讲课时多联系实际,用有声有色的生活中带有数学关系的具体实例,努力挖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教学,并讲述一些带有趣味的故事,教学本身就是生活中一种科学游戏,数学老师如抓住这一关键,就会把课讲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失出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学生说得数,进而让学生说题,教师说结果,并且不断增加数的个数,教师依旧很快说出结果,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急于想知道窍门时,老师揭示这课的课题,学生带着揭谜的欲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讲初中有理数乘方这节课时,我首先给出一列数;1、2、4、8、32…、、让学生观察,这列数有怎样规律?32后面的数是几?提出这个思路后紧接着讲述一个与此数列有关的故事,一个工人和老板商议打工的条件,工人对老板说:“你第一天给我1元钱,第二天给我2元钱,第三天给我四元钱…、、依此类推,后一天工资是前一天工资的2倍,那么这个工人到月底能拿多少工资?”从而为学生设下疑问?既引出本课的内容,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吸收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讲合并同类项时,用类比的方法反问学生:“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是五个苹果梨吗?”学生在笑声中愉快地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数学老师要想在授课时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就必须完善自己,不断的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讲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动实例。

实践证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就要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数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地想,勇敢地说,大胆地做,形成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独创见解的课堂气氛,只要长期坚持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创新教育

一、分析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当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着职业院校数学教学的质量.本人经实践教学的分析和总结,对当前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归纳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1.以职业院校学生的视角来看,普遍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在职业院校的学习都是为了学习工作技能,能找到好的工作,普遍认为数学的学习对于他们日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关系,感觉数学的学习根本无用,从而形成了抵触的心理.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上听讲都不认真,也不做笔记,更不会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数学作业基本上也都是抄袭来敷衍教师的检查.职业院校的学生数学的基础较差,多数都是因为中考没能取得好成绩才选择的职业院校,而数学本身极枯燥,过于复杂和抽象,他们学起来非常吃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厌学的心理.

2.以职业院校教材的选用上来看.当前职业院校应用的数学教材,与职业院校数学教学的特点不能完全符合,虽然所选教材较普高在难度上已经有所降低,但相差却不多,可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偏低,教与学的难度同时加大.在职业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就业,对专业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视,从而忽略了数学的重要性.实际上,数学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非常有利.职业院校的教材同学生社会的实践关系并不密切,学生并不能产生学习兴趣,也导致数学的教学质量偏低.

3.以职业院校教师的视角来看.数学,就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可面对着基础较差的职业院校学生,教师虽激情地讲解,却始终与想象的效果相差甚远,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教师则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也有很多数学教师面对着基础较差的学生非常困惑,对于要怎样去教学生很迷惑,基本会产生放任学生的消极态度,不过问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的纪律也懒得管理,没有对学生负责,讲课只为完成教学的任务.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当中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数学教学,使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所以,在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当中加强创新教育非常必要.

二、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1.职业院校数学教师创新的能力需加强.加强数学教 师创新的能力,是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前提.数学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的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教学的水平得到提升.教师要打破原有陈旧的教学观念,将多年不变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的教学,将封闭教学转变为开放教学,将经验教学转变为反思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进,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并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在教学当中必须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思维核心的教学思想充分地体现出来.创新教育还需要数学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这也是由于创新教育当中的创造性特点来决定的.职业院校与基础教育不同,要培养的是技能型的人才,教师需加强数学同其他各专业学科间横向的关系,使数学渗透到各个专业学科当中,将数学同专业学科间的距离拉近,这也是能够让数学知识得到应用的关键,也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并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2.数学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要想使职业院校数学的创新教育加强,必须对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激起学生创新的意识.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既是难题也是教育当中的关键,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数学教师还要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按照职业院校应用的教材以及所教学生的水平,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构思和安排,巧妙地设置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创建良好的课堂思维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全面的训练.教师必须将常规教学当中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方式打破,将传授式的教学转变为探究式的教学,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开始就进入到创新思维的状态当中,并以探究的心理去发现问题,总结出规律,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多角度的观察,进行广泛的联想,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活跃的灵感,并在解题后让学生进行解决过程的反思与延伸,鼓励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想法,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发展为数学的发散思维.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7篇

一、充分认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之所以重要,除了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为人们所接受外,更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则需要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此,要尽快彻底地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创新教育,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数学教育新理念。

要做到这一点,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一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经济的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就企业和社会组织来说,创新是其永恒的主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将被推向市场,在毕业生的就业和以后的社会求职中,在人才市场上都要进行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双向选择”,在这种选择过程中,一个人的职业、角色、收入、待遇与地位,乃至工作与生活的空间都会加快流动。毕业生只有在学校深造时,接受创新教育培养和训练,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化时代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机遇,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二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民族要振兴,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创造性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机制和创造性的成果。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教师一直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被抹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再也没有绝对的权威,教师应该接受这一事实。学生有可能通过其它的途径了解更新、更快的知识。因此,教师也应该由原来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教学民主。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和采取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的教学效果不同。教学模式、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因此,数学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中,广大数学教师要立足构建创新教育平台,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和条件。一是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比如课堂教学前,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其精神,并根据需要大胆对其中的教学内容、方法进行适当调整,设计、营造创新情境,把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这一个课,教材是通过立体图和透视图揭示圆柱体的特征的,教学概念过于抽象。实际教学可调整为:先让学生动手观察圆柱体模型,看看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动手用厚纸仿做一个圆柱体。在做的过程中,不以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去进行操作。通过亲自动手他们都认识了圆柱体的构造和特征,这种认识的产生就是创新,因为它突破了原来的抽象,对圆柱体的印象更清晰、更深刻。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教学 创新教育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特别是对数学这门处于教育改革前沿的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调整,并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人。那么,怎样在新课程下实施创新教育呢?我就数学教学角度浅析如下。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数学以生活为基础,又为生活服务。新课程体现了“生活・数学”这一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培养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数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应用数学。如,在学习《数据在我们周围》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了生活中的大量数据,并尝试运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进行分析,并且记录在数学日记里。这样,学生既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1.人人参与,张扬个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敢于发表见解的班级氛围。如,在学习《线段、射线、直线》时,可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线段、射线、直线三个角色,总结它们各自的特征,并让其他的同学说这三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采用数学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身心潜能,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2.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心。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励学生消除自卑,增强他们成功的欲望。如教学《从三个方向看》后,我给出由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请学生用小正方体摆放出实物。我鼓励一个学生把他的做法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说出理由依据,同时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后来,这位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亦逐渐活跃,并且带动了其他同学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提供合适的数学背景材料,吸引学生。教师应从巧妙的实践活动和实例出发展开教学,设计有针对性、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创设了 “鸡兔同笼”的情境,要求学生用方程的思想去考虑,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设未知数,寻找等量关系,尝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陌生的知识、方法,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4.鼓励学生写数学作文。数学作文就是学生写与自己有关学习数学的体验与收获的文章,其内容一般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自己的学和探索的过程,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来揭示数学的本质,揭示数学的知识价值、文化价值、应用价值,甚至是更高层的理性价值。它可以是对数学现象、数学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索,可以是对数学中简洁、统一、对称等美的认识和感受,可以是对数学学习兴趣、动机、方法、思想等的感想和反思,可以是对数学知识、教师教学等的批判性思考,可以是对所学数学知识跨学科应用及整合的理解,甚至是由数学而产生的科学幻想和猜想。数学作文的文体不限,多种多样。如,一个同学从美术课上受到启发,写出了自己的体会《美术中的数学》;一个同学以“我”的形式介绍了五角星的画法;还有一个同学阐述了《图形的演变》的魅力,等等。虽然他们表达得不甚准确,但我都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因为他们毕竟写出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与认识。

三、开展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1.重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相关例子,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诱发数学学习动机,增强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激发创新意识。如,在科学记数法a×10n中,n的取值不同,它表示的领域就不同。于是,我让学生收集光年和纳米的有关材料,使他们了解科学记数法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学生知识涉猎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同时,学生在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知识的创新。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若对教学内容巧安排,对问题巧引导,不仅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解题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在探究、观察、思考中培养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创新。如学习《公式法分解因式》后,我让学生练习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x2+6x+8。学生根据式子特点很自然地 想到完全平方公式,而所给式子不是完全平方式,常数项若是9,它就是完全平方式。于是,学生尝试着把8写成9-1,再利用结合律,把式子写成(x2+6x+9)-1=(x+3)2-1,继而利用平方差公式完成本题的训练,达到思维创新训练的目的。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提出疑点,哪怕所提问题不甚成熟,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等腰梯形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例:已知等腰梯形的上底为4,下底为7,一个底角为60度,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个等腰梯形的腰长?有的同学示意能画出图形,有的同学说可以把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也有同学说可以把等腰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显然,这个题目的关键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已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教育的开展,以又快又好地培养出适时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呼唤 创新教育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有关数学的实际事例,说明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中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激情,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

二、创设创新教学的氛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个体都是创新思维的生命体,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现实情境和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由此可见,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教师应以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网站等现代丰富教学资源,创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数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基础学科,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善于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运用现实生活中鲜活事例,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数学解题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要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 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五、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因此,课堂上,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

例如:在教“字母表示什么?”这个问题时,我先布置学生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好一盒火柴,上课时教师用小黑板展示图,然后学生小组合作,用火柴棍仿照教师的图形进行拼图,并回答问题:⑴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⑵搭1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⑶搭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出来的?⑷搭x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根据你的计算方法,搭2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这样,通过学生大胆的尝试,归纳得出多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搭x个正方形的代数式,效果很好,出乎教师的预料,从这一点说明,学生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教师愿不愿去开发。

六、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⑴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⑵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⑶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⑷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⑸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数学创新教育范文第10篇

当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应该是教师所确立的新理念,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谈谈看法。

一、把握教材,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激发学生、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如:教师在上初中一年级第一堂数学课时,首先给学生描绘出一个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数学世界,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枯燥,它与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且用途十分广泛,从而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着相互之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应当根据他们的不同个性和相互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把自己视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学活动充满人文气息,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譬如,在讲“平行线”这一节课时,首先教师给学生展示出“双杠”、“铁轨”、“电梯”等图片,然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理解领会,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启示,也很好地引入了新课。

二、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是人在活动中或在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教师在讲授课和习题课的教学中应突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讲授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发散”、“求异”是创新思维的共导,让学生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和模式去求异创新。譬如,在上“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节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五角大楼被炸去一个角,有人说它变为四角大楼,有人说它成了六角大楼,也有人说它还是五角大楼,你认为呢?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紧接着教师予以提示: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你只要看一看课本第13页就会知道他们的说法是对还是错了。这就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某一高度。

又如,上“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教师可通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给学生演示,还可以出示圆、菱形、线段等图片,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大量中心对称图形,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完“中心对称图表”后,不仅能从数学的视角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还能利用中心对称图形进行一些生活图案设计,也能知道绕对称中心平稳旋转,可用作生产中有关旋转的零件,从而不断美化我们的生活,使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再如,上“体积”的概念时,可通过讲故事的情境入手。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你们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着水呢?”学生都争着回答:“学过,因为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个放入瓶子中,水慢慢地升高,乌鸦就喝到了。”这时老师接着再问:“水为什么会升高呢?”学生回答:“因为小石子占了水的位置。”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再进行实物演示,使学生带着愉快和求知的心境,通过观察,透彻理解了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从而顺利掌握了“体积”这一概念。

由此可见,教师在授课中,只要适当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敏捷性,让学生会比较、会求异、会找到新途径,开辟新方法,就能最终使学生真正能有所创新。

2.习题课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为内容,通过书面、口头或实验等解题方式,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种课堂教学类型。它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深化理解知识、查缺补漏、总结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高质量习题的教学,可促使学生多思、多疑,可启迪学生的智慧,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异题同解的方法,编制考查内容相同或相似的不同题型,讲解时着重分析、比较各题目间的异同点,通过练习、讨论揭示这些题目考查内容的相同点或解答时思维规律的共同性,深入诱导学生善于观察联系实际,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括出事物特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促使学生多问、多写、多疑,培养创新思维。解题中选取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变式思考,多提问题,综合分析,解题时要侧重启发学生领悟习题的变化,抓住题目中心,把握解题方向,提高审题能力,掌握以简驭繁、以繁化简的本领,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某一类型习题的解题规律和技巧,训练迅速地把握题目核心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搞好创新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要把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付出艰辛的劳动,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创新教育的组织者是教师。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的理念必须能跟上或超越改革的步伐。教师要充分信赖学生的创造能力,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是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应具有宽容、理解、平等的心态,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展示,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师生要共同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并求同存异,不能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进行业务学习,赶上时代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教育理论,领会教材的科学理念,博闻强记,以深厚的知识功底,优化教学过程,组织好创新教育。

此外,教师的创造性品质对学生的培养有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创造性倾向,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都会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

上一篇:外语教学范文 下一篇:信息网络传播范文